研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0:42:27

研读

研读范文篇1

生:它的特点是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

师:这算不得独特,是个五孔桥吗?(板画:)

生:不对。赵州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两边还有两个小桥洞。

师:“两边两个”那就是一边一个,是座三孔桥吗?(板画:)

生:不对,应该说大桥洞两边还有四个小桥洞。

师:这也是两边四个呀,是这样吗?(板画:)要说准确可不容易。

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应当说大桥洞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师:这个“各”字用得好。(板书:“各”)但小桥洞的位置还没表述清楚。(板画:)是这样吗?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两边”是大桥洞和桥面中间的那个“两边”。应当是大桥洞顶上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师:(板书:顶上)别看这词很平常,用在这里十分贴切,说“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才不会引起误解。(板画:)

这里教师的插问追索,用语不多,但字字点在要害处,并巧妙地以图示应证指谬。正是在这样的暗示帮助下,学生才体会到“大桥洞顶上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这一句具有一字不易的准确精当。

二、应和连接。学生有课堂上交流研读的心得,是主体的学习行为,教师既不宜喧宾夺主,无端地去打断学生的发言,但又不能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无动于衷,而应当以简短的话语,如“说得好”、“真棒”、“听懂了”或“嗯”、“噢”之类的叹词,或以微笑、点头的体态语言等,给学生的发言以应和、鼓励。这是顺水推舟、随波逐流式的应对,以避免学生交流时冷场。如对方在发言中途“卡壳”,或关键处言不由衷时,教师则需要以片言只语予以连接,避免学生的窘困和尴尬。所以,应和连接也是课堂交流时教师重要的言语技巧。如一位老师执教《小蝌蚪找妈妈》时,在学生交流讨论中的应和连接: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来谈谈对青蛙的了解。

生: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想象力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蹦蹦跳跳,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观察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人模仿青蛙的动作。

生:青蛙肉很好吃。

(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哦,你吃过?

生:我吃过,爸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师:是吗?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会怕你呢?

生: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捉很多害虫,要保护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们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庄稼不就被害虫吃光了吗?到时,我们人类还吃什么?

师:青蛙肉可不能吃,你们说得真好,真懂道理!

生:(不好意思)那,我以后也不吃青蛙肉了。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的应和连接,看似随口而出、毫不在意,可实际上态度明朗、分寸适当,时时引领着学生的交流讨论向正确、健康方向推进。

三、巧拨释疑。学生的课堂交流并不完全正确,有些内容(如难以理解的地名、物名、人名、专用词等)别的学生也不易听懂。这时教师就要以片言只语来作必要的点拨释疑。这种在临场语境中的插语相似于在书面表达中的括号说明。由于要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尊重对方,不仅插说要简短,而且最好找准一个语意的转换点,一个段落处或学生说不下去时,且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干扰学生交流的思路与情绪。如上海市特级教师万永富教学《麻雀》一课,在课堂讨论时以片言只语的巧拨释疑,启发学生读懂了课文内涵:

师:那么麻雀妈妈又是怎样跟猎狗搏斗的呢?

生:这只老麻雀一定是母的吗?会不会是公的?

生:我想,可能是爸爸,如果不是公的它不会这样勇敢。

师:妈妈保护孩子就不会勇敢吗?

生:妈妈为了保护孩子是会拼命的。我看可能是麻雀妈妈。

师:在我们很幼小的时候,常常是妈妈带着还是爸爸带着?

生:我们小时候总是和妈妈在一起的,妈妈给我们喂奶,爸爸在外头工作。我想麻雀也是一样的。

生:总是由妈妈养护孩子,养护小麻雀的当然是麻雀妈妈。麻雀妈妈为了保护孩子,舍得拼命。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生:应该是麻雀妈妈。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把书读活了。看来应该是麻雀妈妈了。

教师在这里的巧拨释疑,妙在只用片言只语的反洁,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引而不发,跃如也”,保护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

四、点睛强调。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学生的发言常常或内容芜杂,重点不清;或说了不少,不得要领;或还缺一点点,到喉不到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点睛强调十分必要,或作些概括,或提出要点,或补上重要一句。当然,教师的这些话语都必须十分精练,都只能以片言只语的形式,有临场即兴的色彩,才不致影响学生课堂交流、畅谈体会的积极性。

一位教师在导读《麻雀》一课时,从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师: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落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生甲:不会。

师:为什么?

生甲:(脸红)怕……怕死。

师:你很诚实。其他同学呢?

生乙: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多搭上一条性命。

师:有人把这个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觉得这种牺牲是不必要的。

生丙:我会想,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只小麻雀。

(众哄堂大笑。)

师:这该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挺会保存自己,就不顾小麻雀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好,有没有同学要像老麻雀那样做呢?

(有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

生丁: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可能战胜对手。

生戊:论身体、体力,老麻雀不是猎狗的对手.当时她肯定不会想得那么多,救小麻雀要紧呀。这就是母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生巳:这样做是伟大的母爱的表现。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亲骨肉被吃掉。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我就要以死相拼!

师:说得多有道理呀!母子情深,还能顾得那么多吗?你们有胆有识,勇气可嘉!

五、幽默激趣。在课堂交流中教师的片言只语只要不是在很严肃的语境里,就应当具有幽默风趣的格调。这不仅可以调节课堂交流的气氛,增添内容的情趣,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融洽师生情感。幽默激趣,可以为课堂的讨论交流加一点“味精”,同样一个意思,说得巧妙一点,动听一点,风趣一点,效果就大不一样。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教得好,其中一个方面是得益于他特别能吸引儿童的教学语言。当学生在课堂交流时,他常以幽默睿智的短语,时而穿插其间,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形成一种特别活跃,特别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狐假虎威》这一课,学生交流:老虎看到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时想:“哎呀,百兽还真害怕狐狸呢!怎么搞的,我又没犯什么错误,老天爷怎么就不叫我当大王呢?”于老师就插上一句:“再说,我又没到退休的年龄!”恰到好处的引逗,使全场爆发出一片笑声。

六、期待暗示。学生交流发言时的“中止”,教师不应马上去接腔帮助,应当以期待和暗示,鼓励学生说下去。即使不得已需要教师插话,也只用“半截子话”加以暗示。如一位教师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是这样组织讨论交流的:

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生:白求恩当然不是我们的客人,他自己都说了,书上不是就有“我不是你们的客人”这句话吗?

生:那是他谦虚,要我们不要待他太客气。

生:我认为白求恩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是加拿大人,来帮助我们抗日,所以是客人。

生: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不是我们请来的,是自愿来的。

生:不是请来的也是客人呀!昨天,小王叔叔来我家,也是他自己来的,可是爸爸就说:“客人来了,倒茶!”

生:我认为他既是客人,又不是客人。他刚来时就是客人,久了,参加了八路军就不是客人了。

师: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是什么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自己人,一家人。

师:是和──

生齐:和八路军是一家人,和中国人是一家人。

师:对呀,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生齐:看成自己的事业。

七、小结评价。对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教师必须随时作出评价,以矫正、激励。同时,在交流告一段落时又必须及时作出小结。无疑,教师的评价小结,对讨论交流的维系和深人,形成认识的成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小结和评价同样应当是精练简短的。请看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壁虎》一文时为课堂讨论交流所作的小结评价: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很好!最后,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你们听谁说过壁虎的“坏话”吗?

生:我奶奶说,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就会死。

生:老人说,它的尿弄到饭碗里,人吃了会死。不过我不信。

师:学了课文后你更不信了,是吗?

生:我听人说,壁虎是蛇的舅舅,谁要把蛇打死了,壁虎就会为蛇报仇。

研读范文篇2

一、扩展题目,分层阅读

有些课文的题目文字精炼,具有可扩展性。这类题目的课文大多是记叙文或说明文。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在题目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添加成分,使之扩展成一个句子,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龙宫索宝》时,可启发学生将题目扩展为“神勇广大的孙悟空勇敢地去东海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之宝”;《看戏》可扩展为“首都人民到剧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穆桂英挂帅》之戏”;《苦练》可扩展为“陈招娣在袁伟民教练的指导下苦练垫球”;《松鼠》可扩展为“小巧玲珑的松鼠”;《核舟记》这一题目可以变换词序后再扩展,把它改成“记体积小、构思巧、工艺精、内容多的核舟”。在让学生对题目的扩展之前,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初读课文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扩展课文题目,最后深入阅读课文。这样层层深入地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种分层阅读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较好。

二、分析题目,整体阅读

研读课文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体现文体类型的,有体现课文中心的,有体现课文主要写作方法的,也有体现课文结构的等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题目,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对它提出质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阅读,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谈骨气》、《爱莲说》、《桃花源记》、《出师表》等课文题目中,应抓住体现文体特点的关键词“谈”、“说”、“记”、“表”等进行阅读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难忘寄园情》、《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反对自由主义》等题目中,应抓住关键词或短语“为中华崛起”、“难忘”、“要养成”、“反对”等,然后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学课文《春笋》、《变色龙》时,可抓住题目的比喻意义来指导阅读。教学课文《炊烟》时,引导学生弄清题目是课文的线索后,再按照“盼望炊烟”“看见炊烟”“走进炊烟”“告别炊烟”的顺序来理清课文的结构,把握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添加题目,帮助阅读

大多数课文的题目没有全面概括课文的内容,或没有点明课文的中心。针对这些课文题目,可以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添加正标题或副标题,组成新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中心的能力。

《为学》是以论题为题目的,可以启发学生在题目后添加一个副标题“蜀鄙二僧之南海”或在题目前添加正标题“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将“为学”改为副标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题目反映了课文叙述的事件以及线索,如果要求学生添加正标题“侯门深似海”,把原标题改为副标题,再让学生去阅读、体会,从而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豪华的贾府、复杂的人物关系等内容。《大禹治水》这一题目前可添加正标题“公而忘私,一心治水”。《从三到万》这一题目前添加正标题“学习要循序渐进”,则有利于把握课文的中心,方便阅读。

四、替换题目,比较阅读

有些课文直接分析题目进行阅读,往往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难以把握。如果将题目替换成其他题目,再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了解替换后的效果,再进一步阅读课文,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若将《小桔灯》改为“一个小姑娘”,再比较两者的使用效果,就使学生理解用“小桔灯”做题目的好处。它能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形象化了。同时又有含蓄美。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中心就有了较深的理解了。同理,若将《春笋》改为“一个放牛娃”后,再进行比较,学生就容易明白:用“春笋”做题目就能把当代少年不断成长、生气勃勃的鲜明形象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想象,富有含蓄美。

研读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深度研读;四维透视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文本载体,分析教材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1]。对于教材的解读,教师不仅要读懂,更要读透、读通、读活[2]。深度研读教材是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必经途径,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决定课堂教法、学法选择的必要依据。昆明市“周佳泉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了深度研读教材的活动,促进了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单元的研读为例,剖析小学数学教师深度研读教材的四种视角: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编写意图。

一、整体系统研读

整体是一个由内在关系的部分组成的体系对象,即一个有组织的事物;系统指把零碎的知识构成一个集合。整体系统研读法指立足某一主题,把课时内容、单元知识、整册教材、全套教材甚至不同学段教材前后相关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从全局角度去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从而系统地把握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研读水平的广度与深度。1.立足整体研读结构体系为弄清某一知识各版块教学内容间的系统性,首先要把分散在前后几册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整理出来,继而以网状结构为指引导向,深入对具体内容进行研究,让各部分知识点在关系链与关系网中变得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例如,“简易方程”单元属于“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按照知识线路的发展,简易方程共包含五部分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从用字母表示数到解方程,是代数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这既是学生对所学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运用,又是学生学习第三学段代数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中知识点之间的编排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第一小节中突显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重要性。第二,重视等式基本性质的教学,并以此作为后续解方程的依据,突出了等式性质在解方程过程中的重要价值。第三,本单元的现行教材相对以前实验版教材来说,更加注重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2.立足整体明晰内容与目标每册教材均由不同领域的单元内容构成,研读时应从整体视角出发,对单元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3]。可根据课标中提供的行为动词,利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反映内容间的关联,从整体意义上把握每单元的知识点与学习目标。例如,从整体视角上分析“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结果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与过程目标(经历、体验、探索)方面的达成度,以此作为对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的依据。通过整体系统研读,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进行归类整理后,明确单元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时教学计划时才能做到稳操胜券,致力实现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3.立足整体把握课时内容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教材内容呈现的编排原则体现出螺旋上升的特点,前后内容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整体研读单元内容与学习目标后,教师可根据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知识点进行深入研读,读出各知识点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做到“前有孕伏,中有发展,后有延伸”,承前并启后。例如“用方程解决问题”内容,例题层次性较强,都围绕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由浅到深、由加减到乘除,按照螺旋上升编排,研读时应从整体出发,学会承前启后。其中“前有孕伏”表现为学生掌握了未知量可以用字母表示,“中有发展”指学生学习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后有延伸”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奠定基础。

二、深度追问研读

深度指触及事物底部或其本质的程度,追问指对一件事物反复、多角度的问,追根究底地探寻事物本质。深度追问研读法指围绕教材核心知识点研读,从知识的素材内容、数学本质、呈现形式等方面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文化素养及育人功能,研读中多问一些为什么,多追问教学内容前后的联系、引用素材的蕴意、增删的缘由等,进而把握编者的意图、各知识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拓宽研读深度。1.在例题素材的变化处追问素材内容指数学教材上所呈现的文本、图片、表格等资料,此种材料是静态的,研读的目的就是通过深度追问使静态素材动态化。教师研读时对于素材的变化之处应多问为什么,例如现在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素材?这样的素材适合学生的学习吗?教材中所提供的情境素材还可以用哪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来替换?这样的学习情景对于教与学的影响如何?概念的本质内涵与外延现状如何?“明线”后隐藏的“暗线”内容是什么?等等。2.在呈现方式的调整处追问对于同一内容,新旧教材的呈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且其变化一定有编者的目的和意图。因此,研读时针对呈现方式的变化也要多追问为什么,弄清缘由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应对。追问每册教材中知识点的结构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前后内容间的顺序为什么要进行调整?某些地方增加提示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如“用字母表示”内容,可追问教材为什么要在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中安排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其历史背景与来源是什么,它的历史演进过程如何?等等。3.在解决问题的变化处追问解决问题中算法多样化的呈现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材在呈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之后,往往会呈现小精灵的一些提示语,如“你还有不同的算法(想法)吗?你还有什么发现?你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此时教师研读教材应在这些地方进行深度追问,编者的意图如何?解题策略多样化的意义?等等。例如“实际问题与方程”内容,教材呈现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后,小精灵又提出“你是怎样列方程的?”教师应深度追问此提示语背后蕴含的深意,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还可以找出哪些等量关系?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交流,找出“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的关系式,然后根据这两个等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这样的深度思考和追问,不仅拓宽教材的宽度,而且在追问中能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四能”目标。4.在习题的增减处追问修订版教材相比于实验版教材,习题的数量有所增加,教师研读时应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某部分习题增减的意图、缘由是什么?习题内容与形式的安排是否与例题教学的新知一致?每部分习题是如何设计的?每道习题的具体目的及前后联系是什么?针对学情习题的设计中哪些内容有待改进与补充?等等。

三、横纵对比研读

对比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横纵对比研读法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教材,在全面、准确、深度把握的基础上,从横向上对同一时期不同版本教材,或从纵向上对不同学段的教材和不同时期同一版本教材进行对比研读。研读时要找出教材中的共性与个性,在尊重当前版本教材原意的基础上,因时因地以本班学情为基础,对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点和精髓进行合理借鉴,并恰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调整优化当前版本教材内容,提高研读教材的深度性与教学的实效性。1.横向对比研读目前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教材,其内容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但编者的编排思路却大相径庭。不同版本教材同一知识点在内容的设置、深度、广度,例题的背景素材、呈现方式,习题的配置、类型、难度,活动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各有优点。在人教版“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研读,考察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点。苏教版“用字母表示数”在五(上)中被独立编排为一个单元,简易方程编排于五(下),分为两个单元教学。对于“用字母表示数”内容的编排,知识点较多,有七个例题,均较注重数量关系的呈现,这主要是因为由具体数量过渡到数量关系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飞跃,而由数量关系再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则是一次质的飞跃。呈现方式体现出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内容层次由易到难,由一步计算到两步计算再到三步计算,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符号意识得到有效渗透。北师大版对此部分内容的呈现既简洁明了又概括抽象。教材中用三个不同的情境来呈现出知识点的层次性,青蛙儿歌情境呈现的是用字母表示一个变化的数;年龄问题和摆小棒探索规律情境则让学生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并在习题中呈现用字母表示数可以解决较多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合理借鉴苏教版内容的编排和北师大版情境的引入,适当创生改进此部分内容的教学。2.纵向对比研读研读修订版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内容时,可纵向对比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对比前后不同教材哪些地方没有变、没变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纵向对比过程中,教师可有效借鉴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在编排方式与内容上突显的优点,对现行教材进行有效开发。具体表现为:应关注同一内容在不同时期版本中知识结构体系的编排、例题习题的设置、内容呈现的方式、情境素材的选择等方面的异同,对比研读其变化的深意,根据学情合理借鉴其优点,增强教材的适时性与针对性。例如“用字母表示数”内容,根据修订版与实验版教材纵向对比可知,修订版删除了实验版中例1的教学内容,并将例题前后呈现的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两个版本在教材素材选择、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并无太大差异。修订版教材将原教材的例4编排为例1,在呈现用字母表示运算规律时用表格来辅助,其目的在于给学生一根线,帮助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知识。修订版在此小节还增加例4与例5,让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升。

四、移情理解研读

移情理解指以尊重理解他人为前提,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揣摩其情感态度、思想动态及其对世界客观的看法。教材的移情理解研读法指教师要学会站在编者、专家、学生、自我等“多视角”的角度去审视教材,站在不同立场领悟教材蕴含的意图,研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深入把握知识本质。1.站在编者和专家视角,领悟教材编排意图从几次课改中可知,数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数学教学大纲》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再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转变,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随之,教材的编写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这一转换修正过程中,教材内容需要调整、增删、变换等,对于其不同之处变化的原因,则有待教师研读教材时去进行深究。例如“用字母表示数”内容,修订版教材在此部分出现了三大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部分的例题数量有所增加;等式的性质方面,实验教材仅凭借天平平衡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而新人教版教材则以课标要求为依据,在教材中准确呈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实验版教材把解方程与用方程解决问题合并编排为一个知识点,而人教版教材则把这两部分独立编排为不同的小节,且解方程的类型数量也随之增多,有利于分散难点。2.站在学生视角,根据学情处理教材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在认知发展与个性特点上具有不平衡性,致使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看法。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站在不同学生的立场,因人制宜地进行教学,把握基本“学情”,以“情”促教。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把握教材预设的生长点与内容安排的合理程度,学会思考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没有同化新知识的内容?生活经验和认知现状如何?学习时存在的疑问和障碍以及突破的方法是什么?个人独立学习、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及教师引导学习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换位思考后,将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起点及重难点的把握,有助于更好地掌控教学过程,打造高效课堂。例如“用字母表示数”内容,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前期学习中对符号概念已有一定认识,在生活中也曾接触过。如当一个物体数量很多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时,就会用抽象的词语来表示,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第二,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情境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其知识的迁移。3.站在自我视角,根据自身能力创生教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自身经验的不同,教师对教材同一内容理解存在差异,有的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研读,有的侧重于显性知识理解的研读,有的侧重于思想方法的研读。同时,不同版本教材都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留下了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要求教师从自身出发,在尊重教材原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加工、补充、延伸,放大或细化某些知识点,创生出教师能力范围之内能实现又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4]。因而,教师研读教材时还应站在自我角度,从自身能力出发去研读,并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改编和创生。综上所述,深度研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去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真正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彭亮,徐文彬.论小学数学教师教材分析素养的要素[J].教学与管理,2021(17):56-59.

[2]刘志彪.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四重境界[J].教学与管理,2020(29):36-38.

[3]徐国裕.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与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研读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标准研读评价

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或者说,新的能力是不能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度量的。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习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是为了调节学生的行为。究竟怎样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改革研读中的评价呢?笔者在开展小语研究性阅读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研究性阅读的推出,促使评价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评价目标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研究性阅读应由以往教育评价偏重总结性评价转向重视形成性评价。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研究性阅读的始终,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行为进行积极评价,而不是只注意学习结束后的说教与总结。抓住研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适时点评、适度点拨,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阅读。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切的激励性上。这种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某个学生理解得很正确甚至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答得很精彩,大家为他(她)祝贺!”这时,其他同学一齐鼓掌。教师还可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或者说“你的理解很有创造性,希望你继续努力!”等。与对“优生”的激励相比,对“差生”的激励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差生”的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譬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过程中,学生在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时,有的体会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教师马上评价:“你的体会很正确!”;有的体会到了“蔺相如身为宰相,为人谦和”,教师也高兴地说:“你的理解很深刻!”;还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了蔺相如是在说理,而不是在斗气。”教师同样给予高度地评价:“你真会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评价对象的转变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是将学生的行为或取得的成绩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研究性阅读的实施,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研究是他们在实践中成长的必然过程,也是实践中成长的象征和结果。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乃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应征:“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实施研究性阅读,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也不能只停留在“知”的程度上,而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有没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只要围绕课题,占有了较为丰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课题,我们就应给予较高的评价。”

如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教师让学生研读课文,说说在赤壁之战中,谁当赏首功。一部分学生认真研读后说:“黄盖当赏首功,因为在赤壁之战中是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并写假投降信,还精心准备材料,火攻曹营。”这时教师立即给予肯定性评价:“你们真会研究,请把你们的研究成果简要地写在黑板上。”另一部分学生则说:“周瑜当赏首功。因为是他肯定‘火攻’是个好主意,并且带兵追杀。这之前,他还调兵遣将,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哦,我看过《三国演义》,是周瑜巧借东南风!”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真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隐性信息进行研究!”这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曹操当赏首功。”其他同学大笑起来。他接着说:“因为如果曹操不被假投降信所迷惑,加强防备,周瑜他们完全不可能获胜。”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感到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周瑜他们的胜利还真得归功于曹操呢!教师则兴奋地说:“你的思维很奇特!的确,没有曹操的掉以轻心,周瑜他们不能获胜;但这是曹操的过失,不能说是他的功劳。”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她)能在研读的征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并逐渐由“差生”转向“优生”。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信息中合理的内容,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应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这就好比一棵断树,只要还有一根树脉未断,它就还有生存并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关键是能否用百倍的爱心去关心呵护它!

三、评价人员角色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研究性阅读应改变过去“评价由教师说了算”的做法,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见作为学生的集体决定,应十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要从教育者转变为研究性阅读的设计者与参与者。研究性阅读的评价也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也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力的增强,要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在学生互评、自评中,得到锻炼,受到激励。”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阅读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的形成也应当是研究性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研究性阅读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把重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因为采用了研读策略,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以自定的进度进行学习,所以评价方法也多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也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研读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个人自我评价的优越性在于,学习者可以不顾及评价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评价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如研读了《镜子小史》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自我评价,在这次研读过程中你有哪些得失?有位学生说:“我通过研读,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镜子的发展史来写的。”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不但体会到了这一点,还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也有它的发展史。像从1946年诞生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到现在的新一代计算机,它的发展真正称得上日新月异,我可以通过查资料来完成《计算机小史》这篇文章。”另一位学生说:“我通过研读,也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也可以写《灶的演变》,研究一下柴灶、煤球炉、蜂窝煤炉、液化气炉、煤气灶(天然气灶)、电炉、微波炉等。”有一位学生则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研读时对青铜镜太感兴趣了,导致在这一部分内容上花了很多时间,来不及好好研读其它的内容。”

又如在学习《说茶》这一课时(主要写了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茶具的造型),教师让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可自由组织学习小组,愿意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就去研究。当各学习小组交流完之后,教师让学生评价:“你们交流的三方面,哪一点在课文中最重要。”一开始学生由于不愿服输都认为自己小组研读的最重要,经过自我评价,发现这三方面在课文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自己发现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公务员之家

对同一内容的研读情况,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直至他们满意为止。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四、评价手段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研究性阅读应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性,同时又受到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研究性阅读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研究性阅读中的感受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构建一个新型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手段,可以是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的考核与评价,也可以是研究性阅读后的相互点评与自我小结。讨论、评比、成果展示、少年论坛、记学习笔记、写学习体会等都是可以采纳的。

研读范文篇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认真研读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可以看出,《建议》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就是通篇体现了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如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坚持“五大发展”是发展的新理念

《建议》中讲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就是指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五大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提出了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到四个方面即“四个推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到六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议》对坚持开放发展作了五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落实到七个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发展新理念的首要和引领地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仅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创新”一词就出现27次。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创新就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2014年10月出版的《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外界尤其是世界各国观察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的一个“窗口”,迄今己发行500多万册。《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在这本书中就有许多重要论述。在全书共十八章中,比如关于创新发展,第四章中就有“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的论述。又比如关于绿色发展,第八章中就有“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论述。还比如关于共享发展,第七章中就有“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论述等。因此,通过结合学习《谈治国理政》一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新常态是我国发展的新思想

《建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段重要论述既指出了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又指出了我们针对这些新变化提出了新常态的思想。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首先是经济范畴,可以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三大特点加以概括。这些特点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里经济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社会并最终决定其它领域的状况。因而还要从经济社会范畴上来理解新常态。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也就是《建议》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先承认它,才能有效地应对它。新常态说到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正如所指出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特征变化的必然反映。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常态是关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我们要努力做到《建议》指出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新常态等同于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有的观点把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内需回落、传统企业利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当作新常态,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在我们未完成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下主动调低发展速度后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推动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产生的矛盾。这些正是新常态下我们推动发展所要解决的。二是把新常态当做“筐”,与此无关的内容都往里装。这种倾向若不加以克服,也是不利于我们做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列宁曾深刻指出:真理只要再向前跨出一步,那怕是小小一步,就会成为谬误。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了当前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因此,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正如《建议》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的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这就是说在这个新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新战略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新战略中的“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因此“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抓手。《建议》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论述“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时,都指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新战略这个重要思想。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新战略,其实质和关键在于“全面”。联系再过5年我们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十三五”时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我们必须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

经济管理学上有个“木桶理论”,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因此,不补齐短板就达不到更高水平。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可以看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可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还有,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对我国经济体量己居世界第二位的状况而言,又是一个突出短板。因此,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总之,我们在“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万众一心、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贡献。

第二篇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三五”规划是这次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也将在本次会议上勾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从此,改革便一直伴随着新中国茁壮成长。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拉开帷幕,万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蓝图也将面世。从此前中央几次关键会议释放出的信号,可以看出改革当是“十三五”规划的点睛之笔。

以改革之力打通强国之路,是对历史精髓的最好传承。古语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以改革之力谱写盛世篇章,也是符合国情民情的战略举措。当前,中国正踏着坚定的步伐,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怎么破,城镇化落脚不稳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亟需改革来下药。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科学设定规划目标……一系列的困惑亟需改革来解答。

国内形势呼吁改革发力,新一轮国际合作大潮的到来,也倒逼着改革大展拳脚。近日,访问英国,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国际合作的深入让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大为受益。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政策必然要作出相应调整,才能让国家领导人历次访问取得的成果落地生根,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早在2014年4月“十三五”规划编制伊始,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就曾经将改革与市县规划体制绑定到一起。十八届四中全会,也以改革作为主旋律,敲定了一连串撬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今年10月19日至23日,总理在“双创”活动周、国务院常务会、会见外宾、中央党校等场合,5天内4次公开强调改革,对改革寄予厚望。改革,从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第三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三五”规划建议。“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本文来自小草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通过网络和新闻的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三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三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

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三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三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三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

第四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主要议程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推动“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下面我们来参考一下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你写好最新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的思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通篇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改革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论的思路和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份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了73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一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政治宣言,这是一个既往开来,充满改革精神的行动纲领,历史经验和实践生动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重大战略课题的认识和探索正在达到新的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也必将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新胜利的新起点。

进入新世纪,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体制改革带来人心不稳,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行业发展路子比较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第五篇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必须要深入了解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按照惯例,历届五中全会的会议内容主要是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十三五”规划将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看点,“十三五”规划涵盖2016-2020年时间段,“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首度写入五年规划。

“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

会议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重要理论指导、“四个全面”布局、发展第一要务、六个建设推进

会议指出,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为人民,促经济,转职能,法治化,深化开放,从严治党

会议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必须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第六篇

哲人说,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改革开放36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

在历史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彰显了共 产 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是检验改革发展的尺度。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两极分化”之害,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难以保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识所在,更是取得改革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

公平正义不是空中楼阁,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的。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既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蛋糕”分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制度安排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到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制度创新,致力于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现象,着眼于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目的正是要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就是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的各方面工作,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里就是改革的重点。当然,促进社会公平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牢记改革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实干中把现代化建设蓝图逐步化为现实,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七篇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呈现为一个过程。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是一个热闹“一阵子”的时事新闻,也不是孤立单独的“临时性”的事件。因此,全面、深入学习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应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中深刻把握,在“三个结合”上深化理解。

一是要与学习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的进一步“推进”,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还将在“十三五”期间“延续”;

二是要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两个一百年”是数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华民族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执着追求。学习、理解“十三五”规划,应围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逻辑“起点”及其发展而展开。“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一百年”,能否在“十三五”期间如期实现,需要亿万大众——包括当代青年大学生为之努力奋斗。进而,为实现更加恢宏的“第二个一百年”,再接再厉,继续拼搏。

三是要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起来。“十三五”规划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四个全面”中的一个目标,三个举措,对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推进国家治国理政两个现代化意义深远。

第八篇

2015年10月26日-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大幕即将拉开,公众的期盼也在升温,有关注人事调整,也有关注幕后花絮,更多的人关注会议议题。这次会议并不是普通的会议,它涉及的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基于以往惯例,前几届五中全会都审议相关规划,比如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五规划,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一五规划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二五规划,而此次五中全会将审议十三五规划。众所周知,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领域最重要、最高规格的规划,不仅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起着重要作用,还将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而十三五规划更是不同寻常,具有宏阔背景和鲜明特色。

十三五规划时间是从2016年至2020年。这五年恰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还被称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一定程度上说,十三五规划施行情况如何,能不能实现实现变轨超车,直接决定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甚至影响到百年目标。究其因,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目标,其中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乎此可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两个百年目标,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于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行,我们有理由对十三五规划抱以良好期待。但必须看到的是,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第三季度GDP增速同比增6.9%,创6年新低。再加上我们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挑战。正因如此,从三期叠加到三大转换(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新旧发展模式的转换),就是我们的共同选择。正如所强调的,"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在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在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分别是: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扶贫。将保增长放在首位,所传递信号不言而喻。我们一方面应看到,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另一方面更需通过制度安排实现预期目标,比如改革是制胜法宝、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个人的成长难免遭遇艰难时刻,超越困苦,人生就可能变得美好而辽阔,一个国家亦是如此。经济形势不好,并不代表束手无策,更不意味着就此沉沦。日前总理提到,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 6.9%,保持在7%左右,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双创"起了重要支撑作用。"创客"是下一次经济大潮的弄潮儿,"双创"则是经济增长的不熄引擎,这已被证明,必将继续证明。

此外,站在全国一盘棋的局势中,无论东部继续跨越发展,还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应对危机,我们有足够的武器;化危为机,我们有更多的牌可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即将告别十二五,很快迎来十三五,可料想,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定义未来五年的新征程,将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帛画新航标。保留信心,保留勇气,也保留智慧,共同迎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朗未来。

第九篇

正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扬州公路管理处掀起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

一是突出责任担当,坚决落实新颁布的《准则》和《条例》。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颁布《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充分认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反对****、建设廉洁政治的坚强决心,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突出学以致用,扎实做好年度课题调研。动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全会精神作为调研的先导和指南,积极开展年度15个课题调研工作,以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为重点,分析发展形势,明确发展方向,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不竭动力。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现代化试点示范。始终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推动公路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上来,组织召开现代化试点示范项目推进会,督查推进12个现代化主题示范项目,保证按期完成。

四是突出规划引领,勾画公路未来五年发展。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到“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加强感知公路、综合执法等相关专题研究,定位公路发展坐标、主轴和方向,促进公路事业行稳致远、科学发展。

第十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3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给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将开启一个法治中国和现代化中国的新阶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给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将得到中国全社会及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激励他们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

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面对很多矛盾和挑战,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保证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依法治国大旗,有助于提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法律意识,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是现代社会对其公民和商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法治对于吸引和保持外国直接投资十分重要。商家需要知道他们的企业纠纷能够公平地通过法院解决,资产不会被随意占用。传播法治理念将不仅使中国在商业方面,而且在软实力方面更具吸引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成功闭幕,中国政府在此次会议中显示了依法治国的强大决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无疑将会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并更好地保障中国人民当家做主,这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第十一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连日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各种渠道,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纷纷表示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要求上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不断推进我市依法治市进程,以依法治市“升级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谋求经济社会新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民心所向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在他们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寄予期待、充满向往。”宣城市锦城社区居民张玮嘉说,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四中全会提出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综合改革方案,让广大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寄予新的期待,充满了向往。

“有希望改变权大于法的现状。”宣州区寒亭社区居委会主任林桂兰认为,四中全会对构建法治中国给出了顶层设计和指导,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依法治国对官员的要求更高了,才有希望改变权大于法的现状,这是广大老百姓所期待的一件大事。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宣州区寒亭社区支委委员表示,全会的召开让老百姓倍感振奋,法治中国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而一个健康有序的法治社会,必须拥有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守法意识的现代公民,今后他将更好的学习运用、遵守法律,争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公民。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谋划依法治市工作新的发展层次和空间。”市依法治市办专职副主任包宁平表示,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国应有之意,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党中央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路线图,我们市一级在“按图索骥”推进依法治市的同时,更要找准吃透全会精神,并结合依法治市工作定位一年比一年高,思路一年比一年清,成效一年比一年大的新常态,制定好依法治市工作实施方案,谋划依法治市工作新的发展层次和空间。下一步市依法治市办将突出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治素质教育。二是落实好普法宣传教育机制。三是建立科学的依法治理考评体系。四是持续强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市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法制办主任蔡忠安表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精神,以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为切入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把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融入到政府各项工作中,在贯彻上级政府推进依法行政部署的同时,又不断提出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新举措,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全会新提出的系列新要求和举措,努力开启我市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新阶段。

自觉提升公正司法水平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民法院要在促进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上全力以赴。”郎溪法院院长王少春表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做为一名法院系统工作人员,首先,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法院系统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第二,要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把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法院工作的全过程;第三,要在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推动工作上下工夫。要以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做到法律工作和社会工作相互统一,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以达到依法治国这最终的目的。”市交警支队高速交警一大队副大队长杨秋雨表示,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建党、建国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可以说新一届中央对法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做为一名基层执法人员倍感振奋,他将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十二篇

法律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彰显价值和权威;如果执行不力,法律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正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法贵在行,也难在行。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严治军的“严”,主要就体现在执行力上。指出,不折不扣地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要着力增强法规制度执行力,狠抓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落实,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严治之军”与“无治之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法规制度执行力的强弱。只有做到刚性执行,法规制度才会有生命力,军队才会有战斗力。有法规制度不执行,比没有法规制度危害还要大。我军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很重要的是因为始终保持和发扬了闻令而动、令行禁止的优良传统。

这些年,军委、总部先后出台和修订了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一系列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中国特色军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渐完善,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这些法规制度,是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治军规律的客观反映,有的甚至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长期性。只要加大执行力度,狠抓落实质量,就能在部队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官兵依法履职的生动局面。

研读范文篇6

在这个满载着收获与希望的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站在“十二五”即将圆满收官、“十三五”就要扬帆起航的历史节点,全会的召开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擘画蓝图、指明路径,对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必将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经济政策产生负作用的消化期同时出现、互相叠加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更好凝聚发展共识、平衡利益关系。同时,要运用法治规范发展行为。

法治具有普遍性、国家意志性、相对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等特点,与科学发展有内在联系。法治不仅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在“十三五期间”,无论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还是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都应更多用法治眼光审视发展问题、用法治思维谋划发展思路、用法治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并建立健全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

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努力做到依法依规,通过法治方式来提高发展质量;要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基本要求,确保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部门通过对法律统一、正确、有效的实施,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落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应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现代市场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要求,通过健全和完善立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依法引领、规范、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向着实现“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迈进。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支持、鼓励政府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性和特点,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指标及权重,防止和纠正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偏向。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克服“发展要上、法律要让”、轻视法治、无视法治、漠视法治,乃至违反法治的现象,纠正法治不彰、公信力不高以及浮夸、欺骗、造假等做法。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谋发展、调结构、惠民生。

第二篇

如今,好天气格外令人珍视。如何留住更多的蓝天呢?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用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换取更多的蓝色天空。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围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此次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经济转型之际,还地球以蓝天,还子孙后代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河流,是今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老百姓的深切期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此,结合全会精神和“十二五”以来我区生态建设的发展,就内蒙古如何在“十三五”期间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生态内蒙古建设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管理系主任胡伟华接受了记者专访。

“5年前,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绿色发展是这样要求的: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次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的理念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认为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胡伟华说,党和政府的战略规划具有延续性,指导思想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现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上也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相比较而言,“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更加明确强化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认为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同时把“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作为总目标,不仅提升了绿色发展的目标层次,增强了绿色发展的质感和想像性,也表明了中国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围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生态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增长,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缓解,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二是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产业的格局正在形成。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培育一批部级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围绕资源的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通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绿色施肥、用药技术,发挥农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推进循环型农牧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三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4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超额完成“十二五”进度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四是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方式和渠道逐渐多元化,意味着有更多渠道资金给予了生态建设以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胡伟华认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能否认自治区在绿色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生态系统脆弱的现实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机制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任重道远。因此,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必须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关系。要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要围绕着“转”、“减”、“限”、“保”等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

转——是要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树立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理念,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以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减轻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减——即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

限——指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限制开发。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是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资,全面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增加生态资产,保持我区天堂草原的美誉度和高“颜值”。最后还要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低碳社会。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本次的会议精神,有以下的感想:

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新,要把创新的理念运用于教学之中,让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出彩,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能学有所得。对于学生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要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习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摒弃其他的坏习惯,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

如今的形势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个高的要求,不学习的老师是没有未来的老师。老师如果想成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时刻学习,要让自己成为一涌清泉,不断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补给。就如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如果不时刻学习新的英语知识,不时刻了解英语的更新发展,如果老师不时刻练习自己的英语口语,是很难给学生上一堂满意的英语课,更别说让学生去爱上英语科。

四、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就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以正能量的形象出现,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了今后的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我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四篇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动中国进行新一轮改革,中国将再次扬帆起航,踏上新的改革发展征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继续顺应改革的潮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儿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我党和各族儿女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励精图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改革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主动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我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政策,坚持将改革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之中,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树立服从意识。我要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各项决议。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社会”,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我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

第五篇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强调:“中国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今天,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没有先进制度的坚强支撑,一个大国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实践将难以实践。面向未来,一个日益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是摆在中国当前、与每一个百姓命运紧密相连的重大现实问题。

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艰辛而辉煌的征程中,人们聆听了一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足音,更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从来就没有一笔绘就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的发展如果不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即,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握改革这把“金钥匙”,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树立服从意识。我要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各项决议。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社会”,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我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团队意识。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集体,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创先意识,要在学习中进步,进步中学习,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改革开放的成果,品之如饴,当思来之不易,更须倍加珍惜。

第六篇

2015年11月6日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我校xx书记在大会上宣读了会议的内容并对会议内容向全体教职员工做出了详尽的解读,向全体教职员工传达了会议的相关精神。通过教职工会上书记的宣讲和会后自己对会议内容的全面学习,才了解和认识了会议的内容,才领会了会议的精神。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全会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会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会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作为一名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会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情。树立服从意识,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执行好各项工作安排。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上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职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

在工作中,我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树立创新意识,再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成效,要在学习中进步,进步中学习,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优秀的的工作业绩回报学校和回报社会。

第七篇

通过学习,深深体会到,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我党和各族儿女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励精图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改革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主动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我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政策,坚持将改革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之中,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要投身中国改革发展的洪流,就要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牢固树立“五中意识”:

一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要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幼儿园领导班子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要牢固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干部职工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或干部职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是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系职责所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是要要牢固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五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尤其是我们幼儿园教师要树立创先认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以创新的思维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中国巨轮已经再次扬起改革之帆起航,踏上新的改革发展征程。作为基层的干部职工,我们只要牢固树立“五种意识”,就必定会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第八篇

通过学习,我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对xx今后的发展多了几点思考:

一、十八届五中全会主题鲜明,鼓舞人心,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想“十三五”期间xx县的发展将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又快又好的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又上新的台阶。

二、我们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带头学习好、贯彻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三、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作为xx县的大镇--xx镇,党建尤为关键,我想在今后的“十三五”发展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党的组织力量、党员优势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干人民满意放心的工作。

四、开拓新思路,做好服务工作。五中全面更加体现了保障和服务,“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创建服务型窗口,再创新的佳绩。

第九篇

“这里的普及应该是在毛入学率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XX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6.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纲要规定的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即为90%。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也提出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由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为主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任。但XX坦言,这些年,中职规模在萎缩,更多人选择升至普通高中就读。

XX解释,学生初中毕业后就有了选择权,但按照现有中考招生模式,分数高的可以升入高中,分数低的将面临该去中职还是走向社会的选择。“有一些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质量并不好,对学生找工作和工作收入的帮助并不大。”

XX说,这就导致一些初中毕业生放弃深造,而直接选择弃学,当学徒、就业。

因此,XX建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一点在于要提高中职教育质量。他认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中职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发展是提高中职吸引力的关键。而部分地方学校已在实行高职、中职贯通培养,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学通道等措施,XX认为,这也提升了中职吸引力。

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学生能上得起学对于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XX介绍,目前已实现农村、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中职免费政策,这是国家的惠民政策,意图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很多学生是来自农村地区,经济困难的学生多一点,国家对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视。”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光明此前曾透露,这些年来免学费覆盖面增长最多、增长最快的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90%左右在校中职学生已实现免学费。

XX分析,从五中全会透露的信息看,下一步的方向是中职全面免除学杂费,普通高中也将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逐步走向免费。

第十篇

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全会聚焦“十三五”规划,重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起我院师生的积极关注。

2015年11月11日,护理系全体教职员工在系党支部副书记XX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宣传贯彻会议精神并进行了部署。董书记在会议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职业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董书记为我们描绘了“十三五”的规划蓝图,解读了五中全会公报精神。强调在这最后最关键的五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不可动摇,补齐民族间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两个“短板”。做到以“六个必须”作为引领,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更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贡献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人有责。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求真务实。作为教师要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教育关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改革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指引教学,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决心和魄力,感受到了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言出必行的定力和善作善成的毅力,感受到了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恒心和勇气。“学无止境,达者为先”,我们将继续深入学、反复学,更准确地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工作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勤勉实干的精神服务教育,为国家的建设输送具有较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第十一篇

2015年11月6日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我校xx书记在大会上宣读了会议的内容并对会议内容向全体教职员工做出了详尽的解读,向全体教职员工传达了会议的相关精神。通过教职工会上书记的宣讲和会后自己对会议内容的全面学习,才了解和认识了会议的内容,才领会了会议的精神。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全会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会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会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作为一名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会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情。树立服从意识,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执行好各项工作安排。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上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职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

在工作中,我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树立创新意识,再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成效,要在学习中进步,进步中学习,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优秀的的工作业绩回报学校和回报社会。

第十二篇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各校教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XX老师认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对各个行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里将认真组织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学习内容分为专题学习和党委中心组学习,以各二级单位和部门为单位进行讨论。学校将结合实际,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学校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十三五”规划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领域。而学校建设也有亟待突破的“短板”:首先,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走转型发展道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将深化改革,培养和完善师资队伍、加快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实验用房。还提到深化改革需要依法治校,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认真学习实施大学章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还会有很多,学校正在不断探索。对于同学们来讲,大家要学会抓住机遇,在学校加强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面对挑战,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意义重大,此次会议为当前中国经济提出任务,规划道路,明确方向。他指出为了响应各高校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深化学校的改革发展,金融学院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向师生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做好”的精神。作为老师,贯彻全会精神首先就是做好本质工作,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发展任务,立足于文化知识的转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研读范文篇7

1.以课文题目为研读点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舍身炸暗堡》,若让学生仔细研读课题,抓住题眼──“舍身”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课文作者为研读点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和写名人故事的文章,以作者为切入口,形成一组板块来进行研读,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教材中选有老舍的文章三篇,分别是第九册《猫》、第十二册《养花》、《林海》。在学习《养花》时,可联系《猫》,并把《林海》提上来组成板块学习研究,感受语言大师纯朴自然、风趣清新的语言特色,感受大师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崇高人格。课外可以研读老舍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解这位现代文学家。

3.以课文重点词句为研读点课文的重点词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挚领的作用,研读时抓住重点词句,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的重点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组织读书活动时,可将这句作为研读点,分组研读。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查找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料,体会两人绝唱于世的友谊,领略伟人的人格魅力。

4.以课文疑难处为研读点“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索研究。我们不妨把学生读书活动中遇到的难疑问题作为研读点,放手让学生自找、自查、自读、自悟,解决疑难问题。如预习《嘱咐》一文时,多数学生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产生疑问。于是教师就此句为研读点让学生研读,出现如下三种情况:①通过查字典理解句意;②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③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还找到这句话原来出自刘备之口。如此读书,何愁学生会成为“井底之蛙”?

5.以课文的标点符号为研读点一篇文章中有许多标点符号,由于它形状小,位置不明显,常常被忽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标点符号也和语言文字一样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样可作为研读点。如《少年闰土》中“我”与闰土的对话运用了四个省略号,研读点可设在这四个省略号上,让学生解读这些省略号的用处。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一致认为作者连用四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学生的兴致来了,教师索性顺水推舟,让学生研究文中那些他们自己想研究的标点。“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一句中间有两处破折号,学生难以理解,就放到课外去研究。第二天,有个学生告诉大家,他从一本参考书上了解到这里两个破折号叫双用破折号,相当于前面学过的括号,中间的文字起着对前文补充说明的作用。学生茅塞顿开。

6.以课后习题为研读点课文后面一般都有几个问题或作业让学生思考与解答,这些问题、习题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所在,也是重要的研读点。如学习《借书》一文前,可让学生仔细研读课后问题,说出或写出学习目标。一位学生编写的学习目标是:①课后第1题要我们学习严格遵守制度。②课后第2题要我们学会读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第3段。③课后第3题要我们会用“请问,……没有……”句式说话。④课后第4题要我们学会“读者”等八个词语。⑤课后生字表要我们学会“图、馆”等八个生字。从三年级开始让学生研读课后习题,把握学习目标,树立目标意识,培养探索精神,不失为当前语文教育的良策。

研读范文篇8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只有在尊重他们生命的课堂上,这他们才能自由地、自主地思索、想象、发问、辩论,真正地体现自由地研读感悟,自主地研读感悟,自信地研读感悟。

江代敏老师在五年级执教古诗《绝句》(人教版)时,主动走出了演讲者的角色,微笑着和学生商量:“这首诗,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学?”有学生提议:“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喜欢读的读,喜欢说的说,喜欢画的画。”我采纳了他的建议,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自求、自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了研究性阅读活动,几分钟后,便各显身手,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了研读的结果:善于说的学生发表了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善于读的学生以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对古诗作了精彩的诠释;善于画的学生用图画的创造性构思再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当学生以不同方式展现他们真切而自在的感悟时,我不得不赞叹他们的生命是多么烂漫可爱!

2、明确自主研读的具体目标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可见,只有当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地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操作时,教师既可以直接提出研读目标,也可以提出几个研读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

如我在四年级执教《为三月谱曲》(语文出版社)时,在复习导入课文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在这美丽的三月中,你对什么特别感兴趣,你想为谁谱曲呢?”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了自由组合,并分别把自己的小组命名为“小溪组”、“燕子组”、“春雨组”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读目标:“这一节,你们想研究什么呢?”经过学生的讨论,确定了以下几个研读目标:1、读好这首(节)诗;2、品味这节诗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中的知识。然后教师就要求学生围绕以上3个研读目标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由于学有方向,学生便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了研读中,用自己心灵去拥抱语文,尽情地展现了他们生命的原生态!

3、创设富有磁力的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内驱力。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把学生想解决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研读课文内容上来。

如杨红艳老师在执教《景阳冈》(人教版)时,一上课。他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假说:假如武松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打虎英雄写一份自荐书吗?我们手头能够人人利用的资料就是《景阳冈》。咱们好好研究一下课文,完成这个任务行吗?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呈现了与当前研读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使研读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因此,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对课文的研读探索。当学生研读那极富美的感召力的课文时,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和理智逐步实现了交融和同构,进而以课文为媒介彼此发生了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对答。

4、点拨合作探究的操作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对学生来说,每篇课文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都是一根知识、能力、情感爆炸的引信,学生对课文的研读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研究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发现,实现对课文开放性的动态建构的过程。显然,学生的自主研读要取得实效,必然得运用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否则,学生的自主研读活动就会陷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却并非有效的状况。因此,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研读主题点拨其研读策略。

杨红艳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人教版)时,当学生在自主合作研读的基础上交流了诸葛亮“神”在“知天文”后,老师对研读的策略作了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学生带着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的惬意又一次展开了研读,在进一步能动性研读的“忘我”和“同化”之境中与作者达到了心灵的默契,深刻地感悟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给予选择内容的自由空间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它意味着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体现自主性。研究性阅读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的重要体现,就在于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研读中。

段海燕老师在三年级执教《五彩池》(语文出版社)时,首先创设了“请同学们帮助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风光的广告语”的情境,再引导学生确立了研读目标:体悟五彩池的神奇,寻找五彩池的特点。然后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深入地体会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就得认真地学习课文哪两个自然段?(生答:第2、3自然段)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读读,把你认为能表现五彩池美丽神奇的句子划出来。待会儿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把你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让别人一听就明白五彩池神奇在哪儿。”学生投入了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然后积极参与了交流反馈,尽情地释放了自己的生命活力!在教师的开放引导下,学生真正揣摩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内涵上所体现的情感之真,精神之善和形象之美。

6、安排挥洒个性的读写训练

语文阅读活动论研究表明,学生能动地参与阅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个体生命的投入活动。由此可见,当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研读活动中时,他们各自特殊的心理活动、独特的情感意志、感受理解都将在课文上打上鲜明个性的印痕。学生在课文中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东西,他通过课文的“对话”是富有个性化的,以其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着对课文的把握和建构;他对课文的理解和解释,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一种投射和昭示。显然,在学生呈现研读结果时,教师安排创造性的读写训练将有助于学生个性的挥洒。下面是我在四年级执教《田忌赛马》(语文出版社)课堂片段:

1、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都特别注意研究孙膑、田忌、齐威王这三个人的对话。的确,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往往体现着人物的思想,个性。你们不妨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好好练练,读出人物的个性来。(点击有关语段)

(学生挑选句子,反复地练习朗读。)

2、指各读

(1)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2)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3)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4)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快来吧!”

(5)田忌没信心地说:“那你不是照样输!”

(6)田忌疑惑地看看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师:你对自己地朗读满意吗?

你体会的非常的好,你估计谁能读的更好?

你能试试吗?

老师也想试试读这句话,行吗?读得好夸夸我,读的不好多批评指正。

(生读----师生评价----指各读,师读----齐读)

3、师:同学们体会得这么好,读得也不错,有没有兴趣来演一演呢?为了使表演更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加入自己创造性的语言。

(生自由组合尝试自我表演)

4、指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带自制的人物形象头饰表演)

(屏幕上点击到赛马场画面,师画外音引出表演)

5、生评表演,提出合理性建议。

(例:孙膑和田忌讲赛马的方法时应该是咬着耳朵说的,这个细节要注意启发引导)

(创设情景,选择性地练说)

1、师:同学们现在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个人就在这里,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或问的吗?我们就来一项“有话大家说”现场直播,好吗?

2、生:选择感兴趣的对象或问或说,畅所欲言。

小练笔:“从‘田忌赛马’说起”

(可联系生活、学习实例,写出自己对本课学习中产生的所思所想所感。)

研读范文篇9

研究性阅读的课堂运作,比之于背读、讲读、导读,特别是眼前阅读教学现状中尚较为普遍存在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阅读教学课堂模式,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自身特征:

一、注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阅读是个体自主阅读与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着眼点是全体学生的参与研究。由于研究性阅读看重的是研读过程,而不是直逼结果,这就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如一位优秀教师教《荷花》这一课时,采用了分组表演的方法来研究感悟,既充分调动了主体的情感因素,又让每位学生都进入角色。教师让每个小小组的4位学生分别戴上头饰,扮演“我”(荷花)“小鱼”、“蜻蜓”和“蝴蝶”(课文外的补充角色),根据课文的语言描述,作转换人称的叙述,对话。如蜻蜓说:“荷花姑娘,今天清早,我和一群小兄弟一早就飞上蓝天,掠过小河,为大伙儿消灭了许多害虫,现在又能在你的身边享受美妙的清香,别提有多快乐了。”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担任一个角色在表演中研读,并进行相互的赏识、评价和帮助,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得更好,更能体现课文的语境,这就保证了全员参与研读要求的落实。

二、注重探究过程

研究是一种探索,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研究要获得结果,是离不开研究过程的。有没有研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学生研读能力的提高,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学生在研读时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便是阅读的理解、评赏、分析、综合和对言语的操练过程,这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的过程、重探索过程,教师就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条件去读书研究。这样教师就必须摒弃满堂繁琐讲问的老程式,提倡课文主线简明。研读专题集中。如教学《白杨》一课,一位教师在研读课文时,先让学生听写“大戈壁、界限、混黄一体、思路、沉思、表白、高大挺拔、出神”等8个词语。订正后要学生说说其中哪几个词语都与“思”有关(“思路”,“沉思”和“出神”),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写了爸爸的哪三次“思”。学生归结出:望着眼前的白杨高大挺拔而沉思,是一思;想着胸中的白杨──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是二思;看到了未来的白杨,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是三思。至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形成的板书,提炼出了课文的简明主线:

于是教师在主线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度集中的研读专题:“课文写爸爸的哪三种沉思,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思什么?为什么思?说明了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次去研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上完成这一步,才用了12分钟时间,这就为充分进入研读过程,让学生自主研读与小小组的合作研读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三、注重诵读感悟

研读不仅重视阅读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认识能力的提高等,更十分重视体现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注重感性认识即诵读感悟。文科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述,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袁振国:《理解文科教育》)一位教师在教学寓言《亡羊补牢》时,由于充分诵读了课文,在启发学生想一想有哪些补牢的办法时,学生反响热烈,思维活跃,提出了多种补牢的办法:①亡羊之后应当及时补牢,堵住那个破洞,狼就进不来了。②亡羊之后应该全面加固羊圈,否则,补了东洞又会破了西洞,羊照旧要亡。③补牢不是根本办法,补牢不如逮狼,派人守候,把狼打死,彻底消除隐患。不是更好吗?④人应该有预见性,为什么不在亡羊之前先补洞呢!……

意见之热烈为教师所未料。学生这种感悟的生动和丰富,独特而又有创意,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这也正是研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注重实践运用

研读范文篇10

那么,如何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1.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

研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2.着力提倡感悟的独立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感悟。

研读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研读的过程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努力展现交流的真实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

在研读这种课堂模式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要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对了要肯定、赞扬,讲错了要热情帮助学生纠正。应该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体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使每一节课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站起来发言,回答正确与不正确一样看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老师应带领全班同学表示向他学习;回答不正确时,老师也要说:“感谢你的一参与,再想想应该怎样做,等会儿请你回答好吗?”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情,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如研读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老师请学生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欺骗别人,真是个大坏蛋!

生:狐狸非常狡猾,把老虎和小动物们都骗了,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狐狸虽然狡猾,可它非常聪明,有些地方也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便亲切地说:“噢,狐狸也值得学习呀,那你再来说说看,好吗?”

生: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把老虎给骗了,说明狐狸很聪明,值得我们学习。

生:狐狸如果不骗老虎的话,说不定早就让老虎给吃了。你看,它多会保护自己啊!

生:这只老虎也真够笨的,还说自己是大王,怎么就上了狐狸的当?它也不想想,百兽怎么会怕狐狸的呢?

生:要是老虎和狐狸能成为好朋友,那该多好啊!让所有的动物都成为好朋友,那么他们肯定会生活得十分幸福!

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这样就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

4.真诚尊重学习的选择性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真诚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应当越好。然而,由于学生长期按教师的指令学习,只会用划一的方式去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学生也由于长期失去个人选择的机会,个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了压抑。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我们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就应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初读课文时,我们往往要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同伴一起来分工朗读课文,有时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最难读的句子,或者挑一个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来潜心品读……把读的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读课文时,我们要启发学生去提炼课文的主线,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研读专题,以便学生充分地展开有选择性地学习。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研读的质量。如教五年级《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和学生一起提炼了课文主线后,出示了研读专题:你喜欢漓江的水,还是喜欢桂林的山呢?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老师就让学生分小组有选择地研读课文,喜欢桂林山的就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喜欢漓江水的就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因为学生研读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然非常投入,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