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3:44:44

眼底出血范文篇1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眼科血证四期理论指导用药结合西药对眼底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眼底出血到就诊的时间结合眼底情况将该病分为四期。针对各期不同的主次矛盾,运用不同的中药组方配合西药进行治疗,即加快了出血的吸收缩短病程,又阻止了疾病的发展演变,降低了淤血作为第二致病因素引起并发证的危险。结果;43列患眼,治愈26列,占60.4%,有效40列,总有效率9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四期出血理论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眼底出血第二致病因素血证四期理论

眼底出血是眼科一常见病,多发病,致盲病。该病病因大多与全身病变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眼底出血的全身疾病诸如糖尿病,血管炎,高血压,高脂血证等病也日益增多。在该病的诊断治疗上,中西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发挥其优势,使得该病在我国的治愈率远高于国外,集中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巨大优势。笔者将近十余年来眼科临床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3列43眼典型病列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该组病列是1994年至2007年间经本科观察治疗者,观察时间最短3天,最长3个月,共43列。其中男性12列(占36.7%),女性21列(占63.3%),就诊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72岁,43列平均年龄57岁。43列患者中,其中在15天内就诊者20列,45天以内就诊者11列,45至75天内就诊者7列,75天以后就诊者5列(若有双眼先后发病者以后发眼发病时间为准,且治疗以后发病为主治眼)。以上四组病列均有个别患者非首次就诊于我科。43眼中因出血引起中心视力受损者29列,视野均有不同程度受损,眼底均有出血,无论是网膜下或网膜前,个别病列眼底软.硬性渗出,机化增殖等。

临床中医分期

按眼科血证四期划分理论(成都中医药大学,王明芳)将本组各患者归为四组;

1出血期,指出血15天内者,20只眼

2淤血期,出血45天内,11只眼

3死血期,45天到75天内,7只眼

4干血期,75天以上者,5只眼

治疗方法

各患者存在全身基础病变者均以西药控制和改善,如降血糖至正常水平,维持血压正常,降低血粘滞度等。中药均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1期患者中医方面以止血活血为原则,并注意止血不留淤,常用生蒲黄汤加减。方药主要组成成分;生蒲黄15g芥碳15g旱莲草30g丹皮12g生地12g郁金12g.严重者加维生素类西药,但应防止影响中药功效发挥。

2期以活血化淤为治则,同时注意活血不动血,去淤不伤正,代表方剂血俯逐淤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之。当归15g生地10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2g柴胡10g桔梗15g牛膝15g.西药可配合口服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辅助治疗。

3期以痰淤同治,着眼于淤,痰,水三者,从痰淤同治,血水同治立法,可猪苓散合涤痰汤加减之,半夏15g茯苓12g橘红15g菖蒲15g胆南星20g竹茹15g,肌注碘制剂,配合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

4期,以扶正散结为主。因4期患者病程日久,多虚实夹杂,故拟驻景丸加减治之,楮实子30g菟丝子30g前仁15g生三七15g枸杞15g三菱10g浙贝15g昆布10g.西药可口服醋氮酰安共同促进机化物吸收,改善视力视野。

评定标准及疗效结果

疗效标准

根据眼底检查、视力的变化,疗效分为优,良,显效,无效四类。优;眼底出血、渗出绝大部分吸收,视力恢复到患病前,或仅差少许。良:眼底出血、渗出吸收超过二分之一,视力有恢复大于患病前二分之一但均未到优的标准。显效;视力提高,不到患前一半,眼底出血渗出有少量吸收。无效;眼底出血、渗出无改善,视力不变或有所下降。所有患者均与治疗前做自身对照后评定疗效。

结果

本组43只眼经治疗后优26列,占60.4%;良11只眼,占25.5%,显效3列,占7%,无效3列,占7%。总有效44列,总有效率93%。其中一期患者优良率100%,二期优良率90.9%三期优良率70.2%,四期40%,总有效率93%,较为满意。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出血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越到后期治疗越困难,治疗中1列发生再次眼底出血。

体会;

眼底出血既是多种眼病的结果,但同时脉外之血又是继发其他眼病之因,重视淤血作为第二致病因素的危害性。因此一旦发现眼底出血,查找病因,尽快止血,并使出血尽快吸收恢复视力,阻止出血向死血期干血期演变,降低继发新生血管,PVR等的发病率甚为关键。西医学在确立病因,和治疗全身基础病变上有其优势,但在眼科治疗方面显得不足。而中医中药在治疗血证方面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该组病列中的中医辩证我们以疾病分期统分型比较符合眼科血证的发病进展和演变规律,给治疗和评估带来了极大方便。在这里集中体现了止血不留淤,活血不动血,去淤不伤正,且具有眼科特色的整体辩证观理论。我们在临床应用和观察中体会到,中西药合用对改善微循环、促进眼底出血吸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视力有明显的作用。眼底出血的治疗往往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总的医疗费用较昂贵,对于广大基层和较偏远地区医疗设备缺乏,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在充分认识到眼底新生血管和增殖体和PVR,RD等危害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四期出血理论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眼底病学》(张承芬主编)

《目经大成》

《中医眼科学》(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眼底出血范文篇2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眼科血证四期理论指导用药结合西药对眼底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眼底出血到就诊的时间结合眼底情况将该病分为四期。针对各期不同的主次矛盾,运用不同的中药组方配合西药进行治疗,即加快了出血的吸收缩短病程,又阻止了疾病的发展演变,降低了淤血作为第二致病因素引起并发证的危险。结果;43列患眼,治愈26列,占60.4%,有效40列,总有效率9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四期出血理论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眼底出血第二致病因素血证四期理论

眼底出血是眼科一常见病,多发病,致盲病。该病病因大多与全身病变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眼底出血的全身疾病诸如糖尿病,血管炎,高血压,高脂血证等病也日益增多。在该病的诊断治疗上,中西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发挥其优势,使得该病在我国的治愈率远高于国外,集中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巨大优势。笔者将近十余年来眼科临床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3列43眼典型病列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该组病列是1994年至2007年间经本科观察治疗者,观察时间最短3天,最长3个月,共43列。其中男性12列(占36.7%),女性21列(占63.3%),就诊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72岁,43列平均年龄57岁。43列患者中,其中在15天内就诊者20列,45天以内就诊者11列,45至75天内就诊者7列,75天以后就诊者5列(若有双眼先后发病者以后发眼发病时间为准,且治疗以后发病为主治眼)。以上四组病列均有个别患者非首次就诊于我科。43眼中因出血引起中心视力受损者29列,视野均有不同程度受损,眼底均有出血,无论是网膜下或网膜前,个别病列眼底软.硬性渗出,机化增殖等。

临床中医分期

按眼科血证四期划分理论(成都中医药大学,王明芳)将本组各患者归为四组;

1出血期,指出血15天内者,20只眼

2淤血期,出血45天内,11只眼

3死血期,45天到75天内,7只眼

4干血期,75天以上者,5只眼

治疗方法

各患者存在全身基础病变者均以西药控制和改善,如降血糖至正常水平,维持血压正常,降低血粘滞度等。中药均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1期患者中医方面以止血活血为原则,并注意止血不留淤,常用生蒲黄汤加减。方药主要组成成分;生蒲黄15g芥碳15g旱莲草30g丹皮12g生地12g郁金12g.严重者加维生素类西药,但应防止影响中药功效发挥。

2期以活血化淤为治则,同时注意活血不动血,去淤不伤正,代表方剂血俯逐淤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之。当归15g生地10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2g柴胡10g桔梗15g牛膝15g.西药可配合口服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辅助治疗。

3期以痰淤同治,着眼于淤,痰,水三者,从痰淤同治,血水同治立法,可猪苓散合涤痰汤加减之,半夏15g茯苓12g橘红15g菖蒲15g胆南星20g竹茹15g,肌注碘制剂,配合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

4期,以扶正散结为主。因4期患者病程日久,多虚实夹杂,故拟驻景丸加减治之,楮实子30g菟丝子30g前仁15g生三七15g枸杞15g三菱10g浙贝15g昆布10g.西药可口服醋氮酰安共同促进机化物吸收,改善视力视野。

评定标准及疗效结果

疗效标准

根据眼底检查、视力的变化,疗效分为优,良,显效,无效四类。优;眼底出血、渗出绝大部分吸收,视力恢复到患病前,或仅差少许。良:眼底出血、渗出吸收超过二分之一,视力有恢复大于患病前二分之一但均未到优的标准。显效;视力提高,不到患前一半,眼底出血渗出有少量吸收。无效;眼底出血、渗出无改善,视力不变或有所下降。所有患者均与治疗前做自身对照后评定疗效。

结果

本组43只眼经治疗后优26列,占60.4%;良11只眼,占25.5%,显效3列,占7%,无效3列,占7%。总有效44列,总有效率93%。其中一期患者优良率100%,二期优良率90.9%三期优良率70.2%,四期40%,总有效率93%,较为满意。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出血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越到后期治疗越困难,治疗中1列发生再次眼底出血。

体会;

眼底出血既是多种眼病的结果,但同时脉外之血又是继发其他眼病之因,重视淤血作为第二致病因素的危害性。因此一旦发现眼底出血,查找病因,尽快止血,并使出血尽快吸收恢复视力,阻止出血向死血期干血期演变,降低继发新生血管,PVR等的发病率甚为关键。西医学在确立病因,和治疗全身基础病变上有其优势,但在眼科治疗方面显得不足。而中医中药在治疗血证方面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该组病列中的中医辩证我们以疾病分期统分型比较符合眼科血证的发病进展和演变规律,给治疗和评估带来了极大方便。在这里集中体现了止血不留淤,活血不动血,去淤不伤正,且具有眼科特色的整体辩证观理论。我们在临床应用和观察中体会到,中西药合用对改善微循环、促进眼底出血吸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视力有明显的作用。眼底出血的治疗往往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总的医疗费用较昂贵,对于广大基层和较偏远地区医疗设备缺乏,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在充分认识到眼底新生血管和增殖体和PVR,RD等危害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四期出血理论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眼底病学》(张承芬主编)

《目经大成》

《中医眼科学》(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眼底出血范文篇3

【关键词】联合治疗;新生血管;中心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CNV)在发达国家是一种主要的致盲眼病[1]。在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疾病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年龄<50岁的患者,CNV更多的是由于病理性近视,可疑组织胞浆菌病,血管条纹症和其它的一些感染性疾病,肿瘤或遗传因素[2]。然而,还有一些发生CNV的年轻患者,检查不到任何原发的眼部或系统性疾病,这一类的疾病被称为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或特发性CNV[3]。一般情况下,与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心凹下CNV相比,继发于CEC的CNV的自然病程缓慢,视力愈后更好一些[4,5]。但是,由于这类疾病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所以很多患者的自然愈后很难预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很明显的视力下降[3]。自2000年维速达尔光动力治疗(PDT)问世以后,国内外很多学者曾经尝试使用PDT治疗CEC,并且在一些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9]。由于这些病例报告的结果,PDT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治疗CEC的方法。但是,由于PDT治疗后,激光照射部位会出现暂时的缺血表现,引起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应性增高[10],这给CNV的复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试验表明,维替泊芬PDT治疗后3a内,大约有一半的患者会出现CNV复发[5]。目前PDT联合抗新生血管药物的治疗在继发于AMD的CNV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不仅可以令患者的视力提高,还可以有效的阻止CNV的复发,减少PDT的治疗次数[11]。我们也对PDT联合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治疗继发于CEC的CNV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606/200712在我院门诊就诊并进行PDT和(或)联合bevacizumab球内注射治疗的CEC患者40例40眼,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视力及外眼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患者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6~48(平均35.5)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0.04~0.6。全部为单眼发病,眼底表现为黄斑部出现黄白色病灶,周围有出血(图1A),视力0.5,FFA检查早期黄斑部可见边界清晰的强荧光,后期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周围可见出血遮蔽荧光(图1B),OCT检查显示黄斑区水肿,可见CNV、出血及神经上皮层脱离(图1C)。为排除老年性黄斑变性及病理性近视等引起的CNV,将年龄>50岁,眼底检查发现玻璃膜疣改变,以及有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或漆裂纹等改变者不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后进行PDT治疗。

1.2方法

根据患者体表面积,静脉注入6mg/m2剂量的维替泊芬(维速达尔,瑞士,诺华制药),10min内注射完毕,开始注射药物后15min,用辐照度为600mW/cm2、能量为50J/cm2的689nm半导体激光照射全部病灶83s。患者于治疗后每月进行复查至12mo,随访复查时与初诊时相同条件和标准进行常规视力及矫正视力、FFA及OCT检查,对随访过程中发现FFA检查CNV渗漏的患者给予bevacizumab(avastin,美国,Genentech公司)球内注射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像、FFA及OCT检查结果,统计1次PDT治疗后CNV未完全闭合眼数和bevacizumab注射次数,观察治疗的安全性。40眼PDT均治疗1次,1mo时复查彩色眼底像(出血吸收,黄斑颞下方有一小的黄白色病灶,图2A),FFA(黄斑颞下方有一小着染荧光,渗漏减弱,图2B),OCT(黄斑区仍可见局部神经上皮脱离,CNV大部分呈瘢痕样高反射,图2C)。30眼CNV完全闭合,10眼发现CNV部分或未完全闭合,渗漏扩大,CNV部分或未完全闭合眼给予bevacizumab1.5mg球内注射,这10眼1mo后再次复查时8眼CNV完全闭合复查彩色眼底像(出血吸收,黄斑颞下方有一小的黄白色病灶,视力0.8,图3A);FFA像(渗漏消失,只见着染荧光,图3B);OCT像(神经上皮脱离消失,CNV瘢痕化,图3C)。第3mo复查时,30眼CNV完全闭合者中5眼CNV再次渗漏,所有CNV未完全闭合者均给予bevacizumab1.5mg球内注射,每月再次复查,治疗后随访12mo,6眼bevacizumab注射3次。图1CEC患者右眼PDT治疗前A:彩色眼底像;B:FFA像;C:OCT像。图2CEC患者右眼PDF治疗后A:彩色眼底像;B:FFA像;C:OCT像。图3CEC患者右眼bevacizumab注射术后4wkA:彩色眼底像;B:FFA像;C:OCT像。

2结果

治疗后随访观察以末次随访时矫正视力、FFA以及OCT检查结果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其中视力提高≥2行者为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者为视力稳定,视力下降≥2行者为视力下降;FFA检查对治疗前后CNV荧光渗漏,仅表面为纤维着染者为CNV完全闭合,荧光渗漏面积较治疗前减小,但未完全消退者为CNV部分闭合,荧光渗漏面积和治疗前相同者为CNV渗漏无变化,荧光渗漏面积超出治疗前者为CNV扩大。OCT检查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和(或)色素上皮、神经上皮脱离高度减低、出血水肿吸收者为黄斑水肿好转,高度不变或水肿出血无明显变化者为黄斑水肿不变,高度增加或出血增多者为黄斑水肿恶化职称论文。

联合治疗视力提高≥2行者34眼(85%),视力稳定5眼(12.5%),视力下降2行者1眼(2.5%),FFA显示34眼CNV完全闭合,5眼部分闭合,1眼CNV扩大。所有患者PDT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均无光敏剂渗漏,也未出现皮肤光毒性反应及全身不良反应。3眼行bevacizumab球内注射后3d复查测眼压升高,为24~27mmHg,予以噻吗洛尔治疗复查眼压正常(14~16mmHg)。1眼发生角膜上皮发生脱落,前房房闪(++),瞳孔区有少许渗出膜,玻璃体、视网膜未见异常,按葡萄膜炎治疗痊愈,随访2mo病情稳定。

3讨论

黄斑部位的CNV,由于新生血管可以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而且当新生血管发生出血渗出时,可以引起患者中心视力不可逆性的损伤[1]。不同年龄患者发生CNV病因不同。对于CEC的诊断,首先要排除其它可以引起CNV的相关眼部疾病,而且CEC患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这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因为患者的年龄相对年轻,所以对这种疾病的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更显得更加重要。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式就是使用现有的回顾性病例资料与以往文献中所报告的治疗结果相比较。我们询问一些文献报道的PDT对继发于CEC的CNV的治疗结果[3,12]。我们的病例治疗视力结果与文献报道中相似。另一项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是PDT的治疗次数,以往的文献报道中提到,在12mo的随访过程中平均PDT的治疗次数是1.8次[7],虽然这个治疗次数已经比PDT治疗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的次数低了很多[1315]。但是因为PDT的价格昂贵,这个治疗次数还是有一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正是由于出于对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很多医生尝试使用bevacizumab,一些已经发表的文献证实bevacizumab对于继发于AMD的CNV患者有效[1618]。我们的治疗结果显示,视力提高≥2行者34眼(85%),视力稳定5眼(12.5%),视力下降2行者1眼(2.5%),这个视力结果好于以往的病例报道结果,而且我们的患者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只接受一次PDT治疗,最少的接受了一次bevacizumab治疗,最多接受3次bevacizumab治疗。这样的视力的结果是来自于PDT治疗对于新生血管的物理性封闭作用,PDT治疗后利用抗新生血管生成因子bevacizumab的作用,可以减少PDT治疗后内环境中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反应性增高,减少PDT治疗后CNV复发的可能。同时,bevacizumab的作用还包括减少CNV病灶的出血渗出,所以,联合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效果优于PDT单独治疗的视力效果。PDT还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CNV的方式,球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就是球内感染,所以,联合PDT治疗后同样可以减少bevacizumab药物球内注射的次数,减少感染的几率。在我们这组病例中,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眼部和/或全身不良反应。所以,我们认为联合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基于对我们现有病例的分析,我们认为PDT联合bevacizumab药物对于继发于CEC的CN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由于我们的报告是基于以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需要大样本对照试验的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BresslerSB,BresslerNM,FineSL,etal.Naturalcourseofchoroidalneovascularmembraneswithinthefovealavascularzonein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AmJOphthalmol1982;93(2):157163

2CohenSY,LarocheA,LeguenY,etal.Etiologyof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inyoungpatients.Ophthalmology1996;103(8):12411244

3HoAC,YannuzziLA,PisicanoK,etal.Thenaturalhistoryofidiopathicsubfoveal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Ophthalmology1995;102(5):782789

4MacularPhotocoagulationStudyGroup.Argonlaserphotocoagulationforidiopathicneovascularization.Resultsofarandomizedclinicaltrial.ArchOphthalmol1983;101(9):13581361

5MacularPhotocoagulationStudyGroup.Laserphotocoagulationofsubfovealneovascularlesionsof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Updatedfindingsfromtwoclinicaltrials.ArchOphthalmol1993;111(9):12001209

6张美霞,严密,唐健,等.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1720

7ChanWM,LamDS,WongTH,etal.Photodynamictherapywithverteporfinforsubfovealidiopathic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oneyearresultsfromaprospectivecaseseries.Ophthalmology2003;110(12):23952402

8何守志,李晓陵,王玮,等.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动力治疗.眼科研究2002;20(4):323327

9沈洁,王竞.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9):925928

10SchmidtErfurthU,WolfS,PROTECTStudyGromy.Samedayadministrationofverteporfinandranibizumab0.5mginpatinetswith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dueto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BrJOphthalmol2008;92(2):16281635

眼底出血范文篇4

【关键词】激光凝固术;激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清热凉血中药;明目

Theeffect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combinewithlaseronthetreatmentofnewvesselsofdiabeticretinopathy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combinewithlaseronthetreatmentofnewvesselsofdiabeticretinopathyonIVstage.MethodsPatientswithdiabeticretinopathywereclassifi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thetreatmentgroupincludes33patientswith61studyeyesandthecontrolgroupincludes31patientswith58studyeyes.Bothgroupsweregivensamephoto-coagulationtreatment,themedicineofziyinliangxuesanyutangwasaddit-ionallygiventotreatmentgroup''''spatients.ResultsRiditanalysisshowedthatthevisualacuitybetweenthetwogrouppa-tientshadnostatisticaldifferenceafteronemonthandthreemonthofthetreatmentrespectively(P>0.05),butthevisualacuityofthepatientsintreatmentgroupwasstatistically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atientsaftersixmonthofthetreatment(P<0.05)andtwelvemonthofthetreatment(P<0.05).Theanalysisofnewvesselshadno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patients(P>0.05),buttheanalysisofnewvesselsintreatmentgrouppatientswasstatistical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patientsaftersixmonthofthetreatment(P<0.05)andtwelvemonthofthetreatment(P<0.05).ConclusionCombin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andlaserhadabettereffecttotreatnewvesselsofdiabeticretinopathyonIVstage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lasertreatment,itcaneffectivelyshrinkthenewvesselsandpre-ventorreducethepresenceofnewvessels,andimprovethevisualacuity.

【Keywords】Photo-coagulationtreatment;Laser;Diabeticretinopathy;Newvessels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全视网膜光凝是防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致盲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单纯光凝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止新生血管的生长,且副作用很大。近年来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滋阴凉血散瘀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有抑制作用[1]。为了进一步寻找能够阻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产生与发展更为有效的方法,我们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同时,辅以滋阴益气、凉血散瘀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患者37例,并与单纯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37例对照观察,以探讨中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及新生血管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中华医学会1984年制定的临床分期标准[2],64例患者均为由内分泌医师诊断为2型糖尿病,经眼底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Ⅳ期,且无严重的高血压病、肾脏疾病,无外伤及内眼手术史,无其他玻璃体及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61眼,男18例32眼,女15例29眼;年龄48~74岁,平均58.6岁;糖尿病病程7~26年,平均16.8年。对照组31例58眼,男16例31眼,女15例27眼;年龄46~73岁,平均61.2岁;糖尿病病程8~27年,平均17.1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用波长为547nm的氪黄激光行黄斑“C”字形格栅光凝;用波长为531nm的氪绿激光行全视网膜光凝。所有患者的光凝治疗均由同一医师操作,每眼分4次完成。同时内分泌科将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治疗组除光凝治疗外,加滋阴凉血散瘀汤(自拟方)。药物组成:生地黄15g,玄参10g,牡丹皮10g,玉竹10g,知母10g,黄芩10g,白茅根30g,茜草12g,槐花10g,菊花15g,白术12g,山药12g,陈皮10g,桔梗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用1年。若患者眼底出血较多,或有反复的新鲜出血,加白及12g、三七粉(冲服)3g。

1.3疗效判断标准

1.3.1视力变化判断标准(自拟)治疗后视力增进≥国际标准视力表2行为视力进步;治疗后视力减退≥国际标准视力表2行为视力下降;否则为视力无变化。治疗前视力低于0.1者,则以视力增减0.02为标准判断视力进步或下降。

1.3.2新生血管渗漏面积的测定于治疗后3、6、12个月时复查眼底荧光造影,获取造影图像,用Photoshop7.0图像处理软件截取新生血管渗漏区域,形成新的图像,然后再用B超图像工作站手动描绘新图像的边界,利用B超图像工作站自带软件自动计算所截区域的面积。

1.3.3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完全消退:治疗后新生血管完全退缩,渗漏消失;部分消退:治疗后新生血管未完全退缩,但渗漏面积较治疗前缩小>20%;不变或扩大:治疗后新生血管未退缩,渗漏面积较治疗前缩小≤20%或扩大。

1.4统计学方法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结果

2.12组视力变化比较见表1。

表12组视力变化比较(略)

表1结果经Ridit检验,2组患者于治疗1、3个月时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12个月时2组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变化比较见表2。

表22组生血管萎缩程度变化比较(略)

表2结果经Ridit检验,2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新生血管萎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新陈代谢活跃的视网膜缺血缺氧有关,视网膜缺血缺氧,释放新生血管生长因子,促使视网膜及视乳头上新生血管形成,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3]。全视网膜光凝后,其热量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邻近的光感受器及一定范围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4],从而减少了外层视网膜氧的消耗,并有利于氧在光凝斑处由脉络膜穿过外层视网膜进入内层视网膜。视网膜氧供应的改善,消除了新生血管产生和生长的因素,使视网膜新生血管萎缩。但光凝治疗并不是对所有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都有效,如果应用不当,也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加速病情发展。另外,即使正确的光凝治疗本身也是一种病理过程,也会对视力、视野及暗适应造成一定的损害[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Ⅳ期多属中医学的阴虚燥热证,由阴虚血热,虚火上炎于目,灼伤目络所致。治宜滋阴凉血,平肝健脾。方中生地黄、玄参、玉竹清热滋阴,润燥止渴;牡丹皮、茜草、白茅根、槐花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知母、黄芩、菊花清热平肝明目;白术、山药、陈皮健脾理气,使诸药清热滋阴而不伤脾胃之气;桔梗宣肺以载药上行。因新生血管极易出血,故方中未用大量活血化瘀之品,以免引发再次出血。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黄能抑制动物实验性高血糖;地黄的醇提取物有促进血凝作用,生药能缩短出血时间[6]。黄芩煎剂及浸剂对猫和犬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黄芩甙元的利尿作用更强,并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拮抗变应性水肿及炎症[6]。槐花所含的芳香甙及其甙元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槲皮素对毛细血管稳定性的作用较芳香甙强1.3,可预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者的出血;皮下注射槲皮素能有效降低大鼠肝、主动脉及血中胆固醇的量,并增加胆固醇—蛋白复合物的稳定性,以防胆固醇进入内部器官[6]。陈皮所含橘皮甙有维生素P样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7]。白茅根能缩短出凝血时间,并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8]。另外,玄参、知母、白术、山药、桔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作用。玉竹、茜草有止血作用;菊花、牡丹皮亦均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6-8]。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Ⅳ期,可更有效的使新生血管萎缩或渗漏面积减小,防止或减少新生血管的产生,减轻视网膜及黄斑水肿,使患者视力得到一定改善,同时亦有利于患者血糖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津津,张伟,卢清君,等.降糖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3):270-273

[2]严密.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3

[3]张承芬.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

[4]parisonofretinallesionsproducedbytranssel-eralkryptonlaserphotocoagulation,transpupillarkryptonlaserphoto-coagulationandcryocoagulation[J].ActaOphthalmol,1993,71:224-229

[5]李瑞峰.眼科激光治疗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9

[6]吴葆杰.中草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22,227-228,204

眼底出血范文篇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萤星满目、血灌瞳仁、暴盲等范畴。DR常可出现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继发青光眼或视网膜剥离,严重损害视力,甚则失明。因此,DR的防治是糖尿病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R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DR的发生多与阴虚燥热,肝、脾、肾亏虚,以及久病入络,痰瘀互结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DR中医病机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李华等[1]认为血瘀痰湿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病机。郭连川等[2]指出DR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阻、阴阳平衡失调所致。文小敏等[3]认为瘀血为DR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瘀血”的成因多为阴虚致瘀、虚火致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实火血瘀5个方面,并将瘀血所致病变归纳为目失所养、瘀阻目络,血不循经、瘀阻目络,浊邪壅滞3种。易细香等[4]研究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以虚为本”,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气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之根本,脾气亏虚,痰瘀内生是DR发生的重要机制,气虚证、湿证、瘀证贯穿各病程的始终。倪青[5]提出DR的病因主要责于阴虚、血瘀、痰浊、气虚、血虚等,病机总由肝、脾、肾脏腑虚损,真元耗伤,气血在经络输布失常所致,病位主要在肝,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精津皆相关。周水平等[6]则根据络病理论来研究DR病因病机,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典型的络脉病变,络脉瘀滞是其基本的病理基础。目络瘀阻,日久不愈,血行不畅,精血不能濡养视衣,目精失养,神光失灵,则可出现视觉功能障碍。邪客络脉,营卫运化失常,营气涩而不行,卫气郁而不舒,则津液失渗,停聚络脉内外而痰瘀互结,则出现增殖性病变,进一步发展,机化牵拉,导致视网膜剥脱而失明。

2治疗方法

2.1分型论治

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对DR进行分型治疗。张懿先[7]分5型治疗DR48例:①阴虚胃热型,治宜滋阴养胃、清热润燥,方用玉女煎加减;②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③肺肾阴虚型,治宜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方用增液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④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⑤阴损及阳型,治宜补肾温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后视力明显改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总有效率达86.08%。王重农等[8]辨证分为4型:①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药用生地黄、熟地黄、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茱萸等;②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明目,药用黄芪、党参、太子参、沙参、白术、升麻、陈皮、黄精、葛根、天花粉、山药、天门冬、麦门冬等;③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明目,药用川芎、当归、赤芍药、白芍药、丹参、桃仁、红花、泽泻、益母草、鸡血藤、牡丹皮、何首乌等;④痰湿型,治宜化痰去湿,散结明目,药用白术、苍术、茯苓、鸡内金、桔梗、泽泻、牛膝、山药、土贝母、决明子等。共治疗32例,治愈率为28.1%,有效率为93.7%。刘红娣[9]主张将DR分为3型:①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清热润燥,方选知柏地黄汤合增液白虎汤加减;②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方选生脉六味地黄汤加减;③脾肾两虚型,治宜脾肾双补,方选归芍六味地黄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经临床应用,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以法论治

依据DR的病因病机予特定的治法来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为法。任少兰[10]在西药降糖的基础上,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药用生地黄、赤芍药、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谷精草、密蒙花,随症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86.7%,研究还显示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视网膜的高凝状态,减少渗出,保护视网膜。李有田等[11]以活血化瘀、通络明目法为主治疗,药用丹参、谷精草、密蒙花、刺蒺藜、菊花、决明子、夏枯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陈亚琴[12]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单纯型DR患者36例,基本方:黄精、川芎、葛根、黄芪、山药、天门冬、麦门冬、枸杞子、丹参,随证加减,同时加服血塞通片。研究表明治疗组的视力得以改善,眼底微血管瘤和出血斑数明显减少,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提示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能有效地改善视网膜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谷启全[13]以化痰祛瘀法为主治疗DR32例,其中对热入血分,脉络受损,迫血妄行者,采用凉血止血、渗湿祛痰法,方选清营汤与蒲黄汤加减;属肝郁气滞,湿热瘀阻脉络者,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方选逍遥散与祛瘀汤加减;属痰瘀互结者,予活血化瘀、祛痰散结明目法,方选血府逐瘀汤与加减驻景丸加味。总有效率达86.95%。

2.3专方论治

以特定的方剂治疗进行研究,选用药物多偏重养阴生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等。徐新荣等[14]用二至明目胶囊(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葛根、土茯苓、三七、泽泻等)治疗单纯型DR患者31例,研究显示二至明目胶囊能显著提高单纯型DR患眼的视力,改善视网膜功能,使视网膜微血管瘤减少、出血吸收和血管渗漏减轻,总有效率达到91.9%。柯向梅等[15]在饮食控制及西药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予复明散(天花粉、山茱萸、鬼箭羽、红花、密蒙花、桑叶、菊花、蝉蜕、木贼)治疗本病60例,并与40例明目地黄丸组对照,观察症状、体征、眼底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61.26%,对照组为29.33%,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邓海先等[16]运用宁血益明丸(人参、牡丹皮、当归、枸杞子、茜草、桑叶、三七等)治疗DR患者68例,并以西药导升明为对照组,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提示宁血益明丸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液黏稠度,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稳定。李雪梅等[17]用五参明目胶囊(人参、西洋参、辽沙参、玄参、丹参、黄芪、白术、苍术、水蛭、浙贝母、昆布、葛根、三七粉)治疗DR,并与对照组(复方丹参片合导升明胶囊)比较,2组各25例。结果表明,五参明目胶囊能显著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视力,抑制一氧化氮含量的下降(P<0.05),尤其对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DR有良好的疗效。

2.4单方治疗

将一些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治疗。唐犀麟等[18]予球后注射莪术注射液治疗DR50例,结果出血吸收时间、视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较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总有效率达92.39%,说明球后注射莪术注射液具有止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可使眼底出血快速吸收。冯国瑞[19]用藏药独一味治疗糖尿病玻璃体积血患者26例,结果能有效促进积血吸收,提高患者视力。分析认为独一味的有效提取成分具有抑制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的作用,还能激活纤溶酶启动纤溶系统,是治疗糖尿病玻璃体积血较为理想的药物。陈鹏[20]使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增殖型DR患者3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的视力和视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并经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认为其改善途径为丹参通过刺激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进而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水平,并且使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下降,提示丹参具有削弱自由基损伤作用。

2.5其它疗法

还有采用针灸、中药配合激光等方法治疗DR。刘学敏[21]自拟镇衄汤(生地黄、白茅根、大蓟、茜草、天门冬、麦门冬)配合针刺(双侧睛明、太阳、神庭、曲池、足三里、血海、阴陵泉、太冲、太溪)治疗DR,收到良效,总有效率达90.0%。曹惠芬等[22]通过实验对照观察,结果提示耳穴疗法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家兔早期DR具有预防作用。李晟等[23]比较中药、光凝及二者联合治疗DR的疗效,发现光凝联合中药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光凝组和中药组,视力提高和稳定者较多,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的吸收较快。

3小结

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防治DR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近年来科学的飞速发展,中医药防治DR的研究亦日趋深入,中医药治疗在提高患者视力,改善眼底病变以及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能通过辨证论治,将养阴、健脾、益气、活血等治法巧妙结合,从而使DR得到有效治疗,并且能发挥整体调节的优势,在有效降糖的同时,通过化痰活血等治疗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脂等,改善微循环,有效延缓DR的发生和发展。但中医治疗DR的方法虽较多,但仍没有根治的办法,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系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高疗效,并阐明中医治疗DR的作用机理,更深入、更科学、更全面地开展好DR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华,黄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从痰瘀论治[J].浙江中医学学院学报,2003,27(4):23-24

[2]郭连川,丁忻,郭叶楠,等.浅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瘀[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79-280

[3]文小敏,丁辉.浅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瘀血病理机制初探[J].陕西中医,2003,24(10):959-960

[4]易细香,余杨桂,张淳,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证候统计与病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73-775

[5]倪青.病位侧重肝脾肾治宜祛瘀重养阴-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5):259-260

[6]周水平,仝小林,徐远.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论络病的本质和研究思路[J].中医药通报,2002,1(6):19-22

[7]张懿先.辨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8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9):30-31

[8]王重农,赵京伟.中医辨证施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2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5):2317-2318

[9]刘红娣.辨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例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38-539

[10]任少兰.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478

[11]李有田,高影,齐柏,等.活血化瘀、通络明目法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5,25(12):18-19

[12]陈亚琴.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4):66-67

[13]谷启全.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52-253

[14]徐新荣,王育良,章淑华,等.二至明目胶囊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2):81-83

[15]柯向梅,张彦铃.复明散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1):28-30

[16]邓海先,裴现省,邓想民,等.宁血益明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期疗效分析[J].中成药,2003,25(3):209-212

[17]李雪梅,于杰.五参明目胶囊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及NO影响的研究.河南中医,2005,25(9):27-28

[18]唐犀麟,杨凤奇.莪术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05,(1):19-20

[19]冯国瑞.独一味治疗糖尿病玻璃体积血[J].广西医学,2003,25(4):619-620

[20]陈鹏,贺翔鸽.丹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觉功能的改善与治疗前后自由基水平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57-158

[21]刘学敏.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2):23

眼底出血范文篇6

[摘要]调查了4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未能早期接受眼科诊治的原因,发现其主要原因为对DR不够了解,血糖控制不理想,未及时进行专科检查等,认为眼科医护人员要密切与糖尿病(DM)专科的联系,尽早对DM患者进行DR健康教育及了解DR的治疗及护理。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凝;护理措施

DiabeticRetinopathy''''sTherapyandNurse

Abstract:Throughinvestigating48casesofDR(DiabeticRetinopathy),thispapersummarythereasonthatthepatientscannotaccepttheearlyOphthalmologytreats.Themainreasonsarethatthepatientsdon''''tunderstandDRenough,controllingthebloodsugarlevelnotideallyandacceptingthespecializedexaminationnotintime.ThisPaperpointsoutthatthedoctorsofophthalmologydepartmentshouldstrengthentherelationwithdiabetesdepartment,eductetheDMpatientwithDRhealthknowledgesassoonaspossibleandunderstandtheDRtheraphandnurse.

Keywords:Diabetes;DiabeticRefinopathy;Thelightcongeals;Themeasureofnurse

糖尿病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疾病,早期子血管受累逐渐引起全身许多组织、器官的广泛损害,糖尿病并不可怕所害怕的是眼底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欧美各国四大致盲眼病中占第一位或第二位的眼病。我国糖尿病患者也日渐增多,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者也呈上升趋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代谢障碍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长短、遗传因素和糖尿病控制情况有关,约10%糖尿病患者在起病后5a~9a便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a后约50%的人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5a后80%~90%的人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3年至2005年在我科住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48例(96眼)男31例,女17例,年龄35岁~71岁,平均(56.3±10.8)岁,糖尿病1型6例,2型42例,糖尿病Ⅲ期6眼,Ⅳ期2眼,Ⅴ期44眼,Ⅵ期25眼。文化程度:小学8例、中学31例、大专以上9例。平均病程(18.3±6.27)a,初诊矫正视力:14只眼<0.05,25只眼0.05~0.2,33只眼0.3~0.5,24只眼0.6~1.0。

2临床治疗

2.1药物治疗原则上应当首先血糖控制到正常,血糖控制的情况与预后有很大关系,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则不仅糖尿病增多而发展为增殖型者也多。

2.2光凝治疗糖尿病不同时期光凝治疗的目的不同,其方法也不同。黄斑小肿的光凝治疗:当黄斑毛细血管渗漏加重,黄斑小肿明显甚至产生囊样小肿,视力持续下降,可采用氩激光作局部格栅光凝,可防止视力下降。增殖期的光凝治疗:可作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如果视网膜或视乳头已有新生血管则应立即作全视网膜光凝,以防止新生血管出血和视力进一步下降。光凝的方法以采用3次~4次,每次光凝500点,每周一次共1500~2500个光斑为宜,光斑大小500μm围绕黄斑附近可用200μm~300μm光斑,光凝3个月重复萤光造形如有新生血管可补作光凝。

2.3冷凉治疗当糖尿病视网膜患者因白内障和玻璃体出血看不见眼底不能作光凝治疗时,则可以作视网膜冷凉治疗。

2.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增殖的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为新生血管引起的玻璃体出血,视网膜玻璃体增殖系带引起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孔源性网膜脱离等,如果是孔源性脱离则必须早期手术治疗,否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多视力丧失。

3护理措施

3.1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健康教育,举办糖尿病知识系列讲座,增强其他患者治疗的信心,消除抵触情绪和依赖思想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宣传,提高医护人员综合防治水平,将科学的糖尿病知识自我保健技能教会患者更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3.2饮食护理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糖尿病患者要有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规律的餐饮等要求,据体力和脑力强度计算每餐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分配比例,尤其是超重的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积极控制高血糖,脂质代谢紊乱和高血压。

3.3加强药物治疗指导要据患者的病情、经济情况、药物的适应证及毒副作用等。为患者选择成本低廉、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并和患者仔细讲解药物名称、剂量、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使患者坚持合理用药,此外频繁发生的低血糖反应也可使糖尿病眼病加重,所以一定要熟悉低血糖的预防方法,常见表现及处理措施,备好饼干等食物。

3.4术后头位及体位护理术后对患者头位及体位的正确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根据视网膜裂孔的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头位和体位,行单纯网膜脱离手术者使视网膜脱离区处于最低位置。具体方法同术前体位的选择,若是复杂的网膜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眼内填充礁油或气体者原则上将视网膜置于高位利用礁油或气体的浮力与表面张力,堵塞裂孔,挤出网膜下液铺平皱缩的网膜使其平整,为后极部裂孔采取面部朝下的头低位,上方裂孔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两侧裂孔采取侧卧位,治疗性体位每之需保持12h~16h,早期正确的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4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是小血管玻璃样变性硬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和小静脉迂曲,进一步发展所出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渗出,黄斑小肿等改变,其发病率随年龄和糖尿病病程增长而增加。糖尿病病史超过10a,半数以上有网膜病变,是成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承芬.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3286.

[2]中华医学会眼科学眼底病学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眼底病[J],1985,1:42.

[3]王宣,路秀云.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3,9(2).

[4]唐森荣,陈消霞,段雨,等.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眼底出血范文篇7

术前引导患者完成眼科检查,如视力、视野、突眼程度、眼球运动障碍情况、眼底镜检、角膜状态及瞳孔反射等,以便与术后对比。鼻窦内窥镜手术属一种近年开展的新的手术方法,手术室护士应在术前探访病人,介绍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优点、如何手术及配合要点,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主动接受并配合手术。

手术器械准备

鼻窦内窥镜包括各种角度的窥镜,冷光源及光源导线,我科的鼻窦内窥镜为德国STORZ公司生产,镜头直径为4mm,偏角视野0度、30度和70度,其配套手术器械有钝性神经钩、角度咬骨钳、各种型号开筛钳、粘膜切开刀、上颌窦钻孔器、微型剪刀、吸引器头、多种型号剥离子、刮匙、鼻镜、枪状镊、血管钳、布巾钳等。术前常规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鼻内窥镜及部分配套手术器械40min。

药品及物品准备

手术室内备1%丁卡因、苯肾上腺素、立止血、度冷丁、无菌温盐水、凡士林纱条、敷料、棉片、吸引器管。另备有常规的抢救药品及吸引器、心电监护、氧气等。

手术设备及人员安排

手术设备包括手术台、器械台、冷光源、显示器等,以利于手术进行。

术中配合

患者平卧手术台,头部抬高12~30度。接好冷光源及其他导线,打开器械包,备75%酒精纱球准备面部消毒用。麻醉方式由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在术前决定,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备1%丁卡因20ml加2ml苯肾上腺素4支用于鼻腔表现麻醉,1%利多卡因10ml加苯肾上腺素4滴做局部阻滞麻醉用。另外,局部阻滞麻醉与表面麻醉药物应严格区别,因丁卡因毒性大仅做表面麻醉用。熏蒸灭菌好的鼻内窥镜置于单独的窥镜台,以免损坏。另备一大无菌镊子筒,倒入热生理盐水,术中用来防止鼻内窥镜从鼻腔取出后遇冷空气镜头表面结雾而影响视野。手术完毕前,备好凡士林纱条若干,用于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5.1手术全程需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我们的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由手术者进行麻醉,巡回护士需密切注意脉搏、血压、呼吸的变化。患者有否脉搏快、面色苍白、出冷汗或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尤其在手术时间长,范围较大,体弱出血多的情况下,更要密切观察上述体征变化,有情况随时向手术医生反映,以便及时处理,必要时可先行静脉穿刺,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随时可遵医嘱加入相应药物,提高患者耐受手术的能力并在有情况时能予以对症处理。密切观察也包括有无心眼反射等突发情况发生。

眼底出血范文篇8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一、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症状明显改善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依据。另外,手术前应与家属沟通,了解手术效果,征得家属同意。

二、手术时机

按发病后7h内为超早期,8~72h为早期,3天以上为延期。过去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争论较大,近年来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手术者趋向于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越高[4]。Kaneko(1977,1981)等报道的两组(38例、100例)超早期(7h内)手术结果,最有说服力,不论从死亡率(7%~7.8%)及预后恢复方面(63%生活自理,26%部分自理)均大大优于以往报道。由此可见对于适宜手术的病例,应该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超早期手术是要抢在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之前手术减压以阻断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改变所致恶性循环,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对于病情稳定且发展缓慢的病例可择期手术。

三、手术方法

3.1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每日1次,每次10000u,夹管1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5ml后拔管。

3.2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Wernicke区等重要的功能区,选取血肿最大、最表浅处做长约3~4cm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用铣刀做直径2.5cm左右的小骨窗,瓣状切开硬脑膜后翻开、固定。选择相对无血管区非功能区,用脑针小心穿刺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电凝切开2cm左右皮层,自动拉钩牵开皮质,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和患者的头位(通过调整手术床),尽量清除血肿并适度止血。此时脑压多较低,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尽量缝合硬脑膜,小骨瓣复位固定,缝合颞肌及其筋膜、头皮各层。

3.3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基底节区脑出血:多选用扩大翼点入路,翻开肌骨瓣、切开硬脑膜后,适度分开外侧裂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后切开岛叶皮质2cm,显露血肿;如颅内压力较高,则沿颞中回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2~3cm,显露血肿,直视下清除血块并进行适当止血处理。

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多明显塌陷,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硬膜外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肌骨瓣复位固定,分层缝合头皮。(2)皮质下出血: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开颅清除血肿。(3)如果血肿破入侧脑室,争取手术中肉眼彻底清除血肿,并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4)如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塌陷不明显,则去骨瓣,减张缝合硬脑膜关颅。

四、术后处理

与神经外科重症处理相同:(1)监测生命体征。(2)控制血压,血压过低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时,脑血流量将随脑灌注压下降呈线形减少,将导致脑缺血梗死。防止过高造成再出血。(3)控制颅内压增高,减少高颅压造成的继发性损害。(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当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可适当给予高压氧、针灸治疗,逐步进行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性治疗。

五、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

5.1意识状态:术前意识障碍的程度、GCS计分的高低对手术效果影响很大。GCS是临床上手术指征、估计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Lessenhop根据神志和病情轻重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为三型:Ⅰ型:病人神志清楚或嗜睡,内外科治疗均无死亡;Ⅱ型:病人嗜睡或木僵,手术死亡率为8%,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2%;Ⅲ型:病人昏迷,手术死亡率为77%,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00%。另据报道:不论幕上出血还是幕下出血GCS≤7分者死亡率比7分以者明显增高,提示意识障碍的程度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密切相关,故对发病后即出现意识障碍或其进行性加重者要尽早手术治疗,方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5.2血肿类型及血肿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繁多。马景监根据出血部位把幕上出血分为浅表型(外囊、壳核及皮层下)、深部型(内囊、基底节区)、脑室型;幕下出血分为外侧型(小脑半球)、中间型(蚓部和脑干)、混合型(蚓部加小脑半球)。据统计幕上深部型死亡率为16.7%,而浅表型死亡率较低,幕下中间型和混合型病死率分别为11.6%和16.7%,外侧型病死率低。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影响病人的预后。王永和等报告,血肿破入双侧脑室加Ⅲ、Ⅳ脑室8例,死亡5例,占625%。胡家正等报告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32例,死亡13例,占40.63%。

血肿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血肿量愈大,对脑组织损伤愈大,手术效果也愈差。重要部位如桥脑、丘脑、内囊等处的血肿,即使很小其手术效果也不佳,而大脑半球白质内的血肿即使很大,术后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5.3手术时机:脑出血致死病例多在早期,而早期手术势必带来很多不理想的结局。但是早期需手术者多说明出血猛、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肿减压,如不处理生存机会很少。从挽救生命出发,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根据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超早期手术已被广大医生接受且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5.4其他因素:①发病年龄与血压:Mckissock总结一组病例结果为有高血压者手术死亡率58%。血压正常者死亡率为35%。车万民报告年龄在70岁,血压在24/12.7kPa以上的病例术后死亡占80%。②消化道出血:是下丘脑、脑干与边缘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有人统计1003例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191例(19%),死亡168例,占80%。③继续出血:Joseph(1990)报告继续出血率占研究病人的75%。诸晓凡等报告对50例脑出血尸解病例研究,结果证实在脑出血死亡病例中,继续出血约占52%,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④全身综合情况:高血压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手术效果不佳,合并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更大,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严重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病死率极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已成为了一种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与出血类型、出血量、有无穿破脑室和继续出血、发病年龄、意识状态、血压水平、有无重要器官疾患,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防治各种并发症,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5

[2]阎洪法,龚惠云,左鸿,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脑与神经疾杂志,1996;4(3):153

[3]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4]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5]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1):35

[6]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7]朱毅,李原泽,韩世福,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6

[8]王永和,吴玲,张文阁,等.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9例临床分析.淮坊医学院学报,1996;18(1):53

[9]胡家正,黄思庆,陈鲁芹,等.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7;2(1):56

[10]车万民,顾洪库,罗睿,等.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4):252

[11]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眼底出血范文篇9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一、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症状明显改善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依据。另外,手术前应与家属沟通,了解手术效果,征得家属同意。

二、手术时机

按发病后7h内为超早期,8~72h为早期,3天以上为延期。过去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争论较大,近年来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手术者趋向于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越高。Kaneko(1977,1981)等报道的两组(38例、100例)超早期(7h内)手术结果,最有说服力,不论从死亡率(7%~7.8%)及预后恢复方面(63%生活自理,26%部分自理)均大大优于以往报道。由此可见对于适宜手术的病例,应该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超早期手术是要抢在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之前手术减压以阻断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改变所致恶性循环,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对于病情稳定且发展缓慢的病例可择期手术。

三、手术方法

3.1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每日1次,每次10000u,夹管1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5ml后拔管。

3.2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Wernicke区等重要的功能区,选取血肿最大、最表浅处做长约3~4cm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用铣刀做直径2.5cm左右的小骨窗,瓣状切开硬脑膜后翻开、固定。选择相对无血管区非功能区,用脑针小心穿刺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电凝切开2cm左右皮层,自动拉钩牵开皮质,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和患者的头位(通过调整手术床),尽量清除血肿并适度止血。此时脑压多较低,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尽量缝合硬脑膜,小骨瓣复位固定,缝合颞肌及其筋膜、头皮各层。

3.3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基底节区脑出血:多选用扩大翼点入路,翻开肌骨瓣、切开硬脑膜后,适度分开外侧裂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后切开岛叶皮质2cm,显露血肿;如颅内压力较高,则沿颞中回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2~3cm,显露血肿,直视下清除血块并进行适当止血处理。

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多明显塌陷,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硬膜外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肌骨瓣复位固定,分层缝合头皮。(2)皮质下出血: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开颅清除血肿。

(3)如果血肿破入侧脑室,争取手术中肉眼彻底清除血肿,并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4)如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塌陷不明显,则去骨瓣,减张缝合硬脑膜关颅。

四、术后处理

与神经外科重症处理相同:(1)监测生命体征。(2)控制血压,血压过低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时,脑血流量将随脑灌注压下降呈线形减少,将导致脑缺血梗死。防止过高造成再出血。(3)控制颅内压增高,减少高颅压造成的继发性损害。(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当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可适当给予高压氧、针灸治疗,逐步进行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性治疗。

五、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

5.1意识状态:术前意识障碍的程度、GCS计分的高低对手术效果影响很大。GCS是临床上手术指征、估计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Lessenhop根据神志和病情轻重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为三型:Ⅰ型:病人神志清楚或嗜睡,内外科治疗均无死亡;Ⅱ型:病人嗜睡或木僵,手术死亡率为8%,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2%;Ⅲ型:病人昏迷,手术死亡率为77%,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00%。另据报道:不论幕上出血还是幕下出血GCS≤7分者死亡率比7分以者明显增高,提示意识障碍的程度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密切相关,故对发病后即出现意识障碍或其进行性加重者要尽早手术治疗,方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5.2血肿类型及血肿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繁多。马景监根据出血部位把幕上出血分为浅表型(外囊、壳核及皮层下)、深部型(内囊、基底节区)、脑室型;幕下出血分为外侧型(小脑半球)、中间型(蚓部和脑干)、混合型(蚓部加小脑半球)。据统计幕上深部型死亡率为16.7%,而浅表型死亡率较低,幕下中间型和混合型病死率分别为11.6%和16.7%,外侧型病死率低。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影响病人的预后。王永和等报告,血肿破入双侧脑室加Ⅲ、Ⅳ脑室8例,死亡5例,占62.5%。胡家正等报告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32例,死亡13例,占40.63%。

血肿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血肿量愈大,对脑组织损伤愈大,手术效果也愈差。重要部位如桥脑、丘脑、内囊等处的血肿,即使很小其手术效果也不佳,而大脑半球白质内的血肿即使很大,术后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5.3手术时机:脑出血致死病例多在早期,而早期手术势必带来很多不理想的结局。但是早期需手术者多说明出血猛、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肿减压,如不处理生存机会很少。从挽救生命出发,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根据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超早期手术已被广大医生接受且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5.4其他因素:①发病年龄与血压:Mckissock总结一组病例结果为有高血压者手术死亡率58%。血压正常者死亡率为35%。车万民报告年龄在70岁,血压在24/12.7kPa以上的病例术后死亡占80%。②消化道出血:是下丘脑、脑干与边缘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有人统计1003例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191例(19%),死亡168例,占80%。③继续出血:Joseph(1990)报告继续出血率占研究病人的75%。诸晓凡等报告对50例脑出血尸解病例研究,结果证实在脑出血死亡病例中,继续出血约占52%,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④全身综合情况:高血压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手术效果不佳,合并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更大,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严重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病死率极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已成为了一种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与出血类型、出血量、有无穿破脑室和继续出血、发病年龄、意识状态、血压水平、有无重要器官疾患,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防治各种并发症,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5

[2]阎洪法,龚惠云,左鸿,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脑与神经疾杂志,1996;4(3):153

[3]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4]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5]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1):35

[6]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7]朱毅,李原泽,韩世福,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6

[8]王永和,吴玲,张文阁,等.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9例临床分析.淮坊医学院学报,1996;18(1):53

[9]胡家正,黄思庆,陈鲁芹,等.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7;2(1):56

[10]车万民,顾洪库,罗睿,等.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4):252

[11]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眼底出血范文篇10

妊娠早期(停经4~8周)约50%以上孕妇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正常情况下,在妊娠10~12周后症状开始减轻并逐渐消失。少数孕妇反应严重,恶心和呕吐症状持久,摄食明显减少,出现脱水、酸中毒等体液和电解质紊乱,称为妊娠剧吐,其发生率为0.35%~0.47%。

一病因

妊娠剧吐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精神心理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等精神心理性因素在多数妊娠剧吐孕妇中存在。

2、神经因素妊娠早期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功能失调,使丘脑下部的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妊娠剧吐。另外,随妊娠期子宫增大,子宫内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传导至大脑中枢而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3、内分泌因素可能与妊娠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和垂体功能改变以及孕酮缺乏等有关。

二病理生理

持续的恶心、呕吐所造成的体液、电解质和胃酸的丢失而导致脱水、备容量降低、血液浓缩、细胞外液容量养活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电解质紊乱及体重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及摄入的营养素自呕吐物中丢失而导致营养不良,发生负氮平衡,以致血浆尿素氮及尿酸升高,由于机体动用脂肪组织供给能量,脂肪氧化不全,其代谢中间产物,如丙酮、乙酰乙酸等增多以及肠道碱性液的丢失,另外,钠离子丢失还可伴随HCO3-自肾脏丢失,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肝脏受累,血浆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严重时发生黄疸。机体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加上钠盐丢失,不仅尿量减少而且出现蛋白尿及管型,肾脏继发性损害,肾功能受损。病情继续发展,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或昏迷等。

三临床表现

妊娠剧吐在年轻初孕妇中较多见。临床症状为停经40日左右发病,逐渐加重,至持续的恶心、呕吐,常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体重明显减轻,极度疲乏,皮肤苍白、干燥,脱水,脉细弱,体温升高,血压下降,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升高,尿量减少,尿比重增加,并出现酮体。出血倾向增加,可发生骨膜下出血,甚至视网膜出血。严重者肝、肾功能受损,可出现黄疸,血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少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神经衰弱,抑郁,嗜睡或昏迷,多发性神经炎,甚至Wernicke脑病。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妊娠剧吐的诊断应首先除外肝炎、胆囊炎、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葡萄胎等引起的呕吐。对疑有妊娠剧吐的孕妇应予:

1、尿液检查,检查尿比重、酮体、尿三胆试验及计算尿量。

2、血液检查,测定血细胞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全血及血浆粘度,以了解有无血液浓缩。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或血气分析,以了解pH值及酸碱平衡情况。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3、测定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

4、必要时可行眼底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五治疗

对虽症状严重但代谢方面稳定的患者可门诊治疗。应与适当休息,减轻工作,少食多餐,从饮食中除掉易引起恶心和呕吐的食物,并给予富含维生素及糖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药物治疗可选用维生素B610mg,每日3次。维生素C100mg,每日3次。必须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解除思想顾虑,多加鼓励。

重者需住院治疗。有失水或酸中毒者,应先禁食至少24小时,静脉静入葡萄糖溶液和葡萄糖盐水,每日至少2000ml,同时加入氯化钾、维生素B6、维生素C。营养不良者,可予必需氨基酸、脂肪乳等。有代谢性酸中毒者,应予碳酸氢钠或乳酸钠。呕吐停止后,可试进少量流质饮食,以后逐渐增加进食量,调整静脉输液量,但应避免油腻食物。有文献报道用电刺激前庭系统或骶前神经封闭治疗妊娠剧吐收到良好效果。向病人提供必要的精神和心理支持,使病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亦是很重要的。

大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逐渐痊愈。极少数孕妇虽经积极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而需人工流产。人工流产的指征为:①体温38℃或以上;②脉细弱,不规则,心率大于120次/分;③出现黄疸,血液中胆红素2~4mg/dl;④持续蛋白尿;⑤出现抽搐、谵妄、昏迷等症状。

六严重并发症

1、低钾或高钾血症二者均可引起心跳骤停而危及生命。

2、剧烈呕吐可引起胃食管连接部的粘膜撕裂和上消化道出血。

3、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这是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视力障碍、步态和站立姿势受影响,以及遗忘性精神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