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杂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0:22:28

学杂费范文篇1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国发〔20**〕25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我省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基本原则

我省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应当坚持“省级统筹、以区为主、深化改革、加强保障”的基本原则,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各级财政要足额安排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稳定运转。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以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先导,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体制改革等相关问题。

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的主要内容

从20**年秋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标准和享受对象。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标准:按照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实施意见》(**教发〔2004〕127号)中规定的生均杂费标准执行,即小学每生每年170元,初中每生每年240元。

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在**宁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本省户籍学生、按规定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

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确需寄宿的学生补助生活费。

(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经费承担责任。

为支持各市、区做好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全省(不含大连市)免除学杂费资金将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省承担全省免除学杂费资金总量的60%,各市承担比例由省按各市所辖区域内免除学杂费资金需求和财力状况分市确定。市、区分担比例由市确定,市本级财力相对较好的,要承担主要部分。省承担补助资金作为基数补助各市,各市要按照每年所辖区内城市义务教育实际在校生人数核定补助数额。

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除学杂费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

(三)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预算管理与资金拨付。

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后,各市、区要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公用经费按规定标准全额纳入本级预算,不留缺口,及时足额落实。要进一步健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参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宁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394号)使用和管理公用经费,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为确保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并做到安全运行,各级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补助资金要做到分别列支、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至区级中央资金特设专户。省财政补助资金通过省教育专户直接拨付至区教育专户。市以下补助资金也要实行专户管理,做到封闭运行。

(四)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各级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

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受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不收取借读费。各级政府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对于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城市,当地政府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校长和教师的配备上予以支持,保证学校基本需要。

三、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清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进一步严格收费立项、标准审批管理工作,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取消违反国家规定的各项收费项目,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的项目和标准要经省政府审定。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强行代收,坚决制止乱收费。

加大教育改革统筹推进力度。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学校师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集中。

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保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

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的监督落实工作。市以下各级政府要保障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不得低于省定基本标准,并根据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要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逐步使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运转水平基本相当。积极探索,逐步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

(二)建立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要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规划中坚持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义务教育需要,统筹义务教育学校用地和建设,保证学生就进入学。公办小学、初中等学校校舍建设、维修改造所需资金由政府安排。要进一步加大城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校际间差距。

(三)统筹城市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教师合理待遇。市以下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国家和我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做到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保证教师队伍稳定,推进教师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资金到位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将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年度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建立管理机制,统筹落实改革各项资金,研究决定实施改革的重大事项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管理,层层抓落实。

学杂费范文篇2

第二条自**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市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

免费对象为在各镇及邳州市城区范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在经市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农村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阶段学生,亦享受相应待遇。

第三条免费项目和标准为我市制定的“一费制”文件中的杂费项目(含信息技术费和冬季取暖费)及其标准。

第四条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后,财政部门根据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和免收学杂费标准,对学校安排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

第五条省财政已按基准补助定额和2005年度学生数,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安排了农村部分免收学杂费转移支付资金,省补助以外的免费资金由我市财政负担。

第六条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由市财政安排解决。

第七条继续保留实行免收学杂费前安排的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007年起,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和现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归并,由市财政统一安排。

第八条农村民办学校在实际收费水平基础上,按公办学校免学杂费的标准减收学生学费,减收部分由我市财政给予补助,但农村民办学校的实际收费必须严格控制在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范围内。

第九条财政安排的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

第十条财政安排的免收学杂费补助资金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的支付,均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要实事求是地做好本学校公用经费收支预算编制工作。收支预算经教育、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纳入部门预算。

第十二条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开支标准和范围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执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农村中小学校要强化勤俭节约的办学意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十三条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后,公办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严禁收取任何形式的“回扣”和手续费等费用。对违反规定乱收费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行政责任。

第十四条各中小学要将免收学杂费政策执行情况和各学校公用经费安排、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免收学杂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免收学杂费政策的顺利实施。

学杂费范文篇3

一、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是指在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包括本地户籍学生、正常转入我市就读学生以及符合条件在转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跨省、跨县)务工人员子女等。正常转入我市就读学生系指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调动和引进人才、留学回国工作、随军、港澳台及侨胞、投资创业等人员的子女需在我市就读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外来学生系指在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暂住地已取得暂住证并暂住一年以上、并依法交纳社会保险或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其他证明材料齐全的需在转入地就读的学生。具体由各县区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免费对象审定实施办法。

二、免费标准按照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通知》(湖教计〔2004〕141号)制定的杂费(含信息技术费)标准执行。最高限额为:城镇中小学(含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为每生每学期小学100元、初中130元;农村中小学(指村小、村完小及中心小学在村里举办的教学点)为每生每学期小学65元、初中90元。

经批准创办的民办学校(含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学校)按规定仍可收取学费,但在学生注册报到时,根据价格部门核准的学费标准,按当地公办学校免费标准作相应扣减。

三、2006年秋季开学始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各级财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日常公用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增加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除学杂费的学生人数和免费标准计算补助经费,足额安排。2006年要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下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通知》(浙财教字〔2003〕36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保证农村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四、按照“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免除学杂费后,增加的教育投入原则上由县区财政承担。为帮助各地做好免费工作,对这次免除杂费后各地财政相应需要安排的资金,省财政根据经济和财政状况,对我市的各个县区分别按二类地区省补70%、三类地区省补50%、四类地区省补30%、五类地区省补20%给予转移支付。市财政对吴兴区、南浔区转移支付的比例为50%。省、市财政安排的免收杂费转移支付资金是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的重要来源,各地要确保用于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学杂费范文篇4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国发〔〕25号)和省政府《关于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电〔〕144号)精神,结合成都实际,现就我市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范围及标准

(一)免除学杂费的范围。从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已免除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除我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以下统称五城区),成都高新区以及市直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

(二)免除学杂费的标准。按照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年秋季我市中小学教育收费有关规定的通知》(成教计〔〕49号)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杂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标准执行。

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因地震灾害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二、经费保障

除中央财政按照免除学杂费资金的一定比例安排给我市的奖励资金外,我市应承担的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分担,具体办法为:市直属学校免除学杂费资金由市本级财政负担,五城区及成都高新区学校免除学杂费资金由各区财政自行负担。

为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和因地震灾害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市本级财政负担。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五城区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

对符合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城区,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校长和教师配备工作的支持力度,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二)狠抓落实,确保免除学杂费工作顺利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五城区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按照各自的责任和经费分担比例足额落实本级应承担的资金,保证责任落实、资金到位。要继续足额安排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加强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确保学校运转水平逐步提高。要健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和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规范、有效使用资金。

要加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防止出现“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学杂费直接向学生免除,不得先收后退,年秋季开学前已经预收的学杂费,要尽快全额退还学生。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后,不得再向学生收取杂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原则上按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关于年秋季我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育收费问题的通知》(成价费〔〕177号)规定执行。学校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据实结算。严禁学校强制服务强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严禁任何部门和学校为学生统一订购教辅资料和统一代办保险。防疫费用应由学生承担的部分由防疫部门直接收取。严禁捐资助学与入学挂钩。学校收费必须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各项收费的管理。

市、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三)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各级政府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要认真做好存在安全隐患校舍的维修加固工作和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

学杂费范文篇5

一、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从20*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

免除学杂费的标准,按照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由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制定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中杂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标准执行。

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因地震灾害造成家庭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二、全面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资金

免除学杂费资金除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安排的奖励资金外,地方政府应承担的资金实行省、市、区三级分担,其中:省补助50%,市、区承担50%。20*年秋季*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除学杂费资金全部由中央和省承担;从2009年春季起,应由市、区两级政府承担的资金,实行各级负担各级的原则,市级财政负担市级学校,区级财政负担区级学校。

为城市低保家庭和因地震灾害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市级财政负担。

三、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巴州区人民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

对符合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

近年来,我市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而现有教育资源又严重不足。巴州区政府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校长和教师配备工作的支持力度,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中央财政将对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较好的地方给予适当奖励。

四、狠抓落实,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顺利实施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巴州区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加强宣传,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落到实处。

学杂费直接向学生免除,不得先收后退,20*年秋季开学前已经预收的学杂费,要尽快全额退还学生。要加强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要继续足额安排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并确保学校运转水平逐步提高。要健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和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确保资金的规范和有效使用。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要加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防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后,不得再向学生收取杂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原则上按*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贯彻<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物价局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的通知》(巴教发[2004]43号)规定执行。学校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据实结算。严禁学校强制服务强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严禁任何部门和学校为学生统一订购教辅资料和统一代办保险,涉及防疫费用应由学生承担部分由防疫部门直接收取。严禁捐资助学与入学挂钩。学校收费必须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各项收费的管理。

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五、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要继续向农村倾斜,重点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同时做好存在安全隐患校舍的维修加固工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逐步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和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问题。

学杂费范文篇6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鲁政发〔20*〕97号)精神,自20*年春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同时,将承担政府委托办学任务的农村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学生纳入免除杂费政策范围。为全面落实这项惠民政策,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做好免除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杂费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免除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杂费政策的重要意义

免除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杂费是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群众的亲切关怀,对于全面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这项惠民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工作目标和要求

从20*年秋季开学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部免除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杂费,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一)实施范围。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城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参照当地公办学校执行。

(二)免费标准。免除杂费的标准按《*省人民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65号)规定执行,即农村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210元。由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高于免除杂费标准的民办学校可以按不高于二者之差的标准继续收费。

(三)经费来源。免除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杂费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承担。省级财政在计算对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补助经费时,已将农村、县镇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纳入免杂费补助范围,省级应负担资金已落实到位。各市、县(市、区)务必足额落实本级应承担资金,确保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免除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杂费工作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各司其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义务教育法》关于民办学校及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要求,对辖区内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认真审查,不符合办学条件的不能纳入免除杂费学校范围,同时责令停课整顿;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筹集免除杂费补助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免除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杂费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全面做好宣传工作,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学杂费范文篇7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国务院决定,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从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

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

免除学杂费的标准,按照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中杂费标准执行。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所需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省和省以下各级财政予以安排。

为支持和引导各地做好免除学杂费的工作,中央财政对已经整体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省份,从免除之日起,按照免除学杂费资金的一定比例,安排奖励资金。

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二、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

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政府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校长和教师配备工作的支持力度,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中央财政将对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较好的省份给予适当奖励。

三、强化省级统筹,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落到实处

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落实到位。要强化省级统筹,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省和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落实所需资金。要足额安排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确保学校运转水平逐步提高。

要加强预算管理,健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和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确保资金的规范和有效使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要规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的项目和标准要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各项收费的管理。

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要继续向农村倾斜,重点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同时做好存在安全隐患校舍的维修加固工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逐步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和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问题。

四、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城市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基础上,统筹规划,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教师合法待遇,逐步做到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要制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确保落实到位和逐步提高。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逐步使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运转水平基本相当。

要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规划中,统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用地和建设。公办小学、初中学校校舍建设、维修改造资金由政府安排。要进一步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逐步解决班额过大问题,加大城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校际间差距。积极探索,逐步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

学杂费范文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差异;建议

一、引言民族地区

①教育投入问题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总体来讲,相关研究主要在宏观上探讨东、中、西部教育投入差异的问题,而且大多聚焦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而言,对民族地区区域间及区域内教育投入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问题的研究更为少见。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差异问题进行分析,以为政府制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政策、规划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方案提供有益的借鉴。考察区域学前教育投入差异的情况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性投入;二是非财政性投入。按照《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科目分类,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和其他收入等;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资、事业收入(主要是学杂费)和其他收入等。从经费投入项目的可比较性、经费投入的稳定性出发,本研究选取了财政性教育投入中的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一个指标,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杂费一个指标,主要从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和学杂费经费两个维度、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的差异问题。本文主要依据2008—2011年学前教育投入的数据,一是从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比例,探讨政府投入的努力程度;二是从学杂费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比例、生均学杂费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生均学杂费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来探讨民族地区幼儿家庭投入的差异;三是从生均经费指数来考察城乡幼儿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性问题。[1]本文中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学杂费、生均学杂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分地区财政支出、分地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等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8个民族地区各年度的统计年鉴。

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的差异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差异情况分析

1.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差异从表1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占学前教育总投入情况看,除广西外,其他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投入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均高于全国,但民族地区区域间和区域内呈现明显的差异。从纵向上看,一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份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大幅波动。波动幅度最大的为贵州和云南,波动幅度分别为35.63%和33.47%,波动幅度最小的是西藏,波动幅度为15.92%;二是整个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投入都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且波动的拐点均是2010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地区财政投入的力度。从横向上看,不同地区在同一年份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占学前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差异巨大。2008、2009和2011年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投入比重最高的一直是西藏,分别为92.93%、92.24%和87.03%,而投入比例最低的一直是广西,分别为53.36%、50.39%和26.24%,西藏投入比例分别比广西高出39.57%、41.85%和60.79%;2010年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投入比重最高的为新疆,最低的仍为广西,新疆的投入比例比广西高出60.79%。此外,无论纵向上还是横向上,各地区学前教育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占学前教育总投入比例的位次,变化不大,基本处于稳定的固化状态。

2.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差异表2数据显示,2008—2011年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出如下特点:纵向上,一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份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变化幅度有明显差异,内蒙古、广西和贵州变动幅度最小,分别为0.15%、0.01%和0.08%;西藏、青海和宁夏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0.25%、0.22%和0.2%;云南和新疆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为0.41%和0.69%。二是同全国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比例一直上升的态势相比,民族地区出现了不规则的变化状况,大多数地区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只有西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新疆在2011年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横向上,不同地区在同一年份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差异明显。2008年云南占比最高(0.66%),最低的地区是西藏(0.12%);2009年云南的占比持续稳定在0.66%并被新疆赶超(0.87%),而同期最低值仍然出现在西藏(0.12%),此后两年新疆一路领跑,分别为1.29%和0.66%,但在2010年贵州(0.14%)取代西藏成为占比最低的地区,而在2011年广西(0.18%)则处于最低位次。民族地区各年最高占比和最低占比相差巨大,分别为0.54%、0.75%、1.15%和0.48%。

(二)学前教育学杂费地区差异分析

1.学杂费占学前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差异从表3民族地区学杂费占学前教育总经费的比例情况分析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学杂费占学前教育总经费比例的差异呈现出如下特点:从纵向看,一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份学杂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变化明显,如宁夏2008年学杂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为18.42%,而在2010年占54.06%,相差35.64%。但不同地区在不同年份变化的幅度也有所差异,新疆和西藏学杂费占总经费比例变化相对稳定,变化幅度较少,新疆学杂费占总经费比例最低年份的是2008年(8.21%),最高年份是2011年(14.88%),相差6.67%;西藏占总经费比例最低的年份是2008年(4.17%),最高年份是2010年(15.77%),相差11.6%,而其他6个地区相差幅度均超过20%,其中宁夏变化的幅度最大,超过了35%。二是从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份学杂费占总经费比例的波动情况看,新疆学杂费占比一直处于上升状况,但上升幅度不大,而云南则起伏不定,其他6个地区则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横向看,不同地区在同一年份学杂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差异明显。如2008—2009年的最低比值出现在西藏(4.17%、5.94%),而同期的最高比值是广西(30.02%、41.49%),二者相差近8倍;2010年最低比值出现在新疆(9.69%),最高值出现在广西(58.54%),二者相差6倍;2011年最低比值出现在西藏(11.54%),最高值仍然出现在广西(57.26%),二者相差5倍。

2.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差异从表4数据的分析可看出,民族地区区域间和区域内幼儿家庭成本负担比例差异明显。(1)区域间差异。一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份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波动幅度呈阶段性特征,而且差异明显。多数地区在2008-2010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在2010-2011年之间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大,基本在0.2%左右浮动。与此相反的是,2009-2010年上升幅度较大,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上升的幅度在1.91%-4.73%之间,而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例上升的幅度在5.36%-17.53%之间。二是同一年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如2008年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最高的是内蒙古(1.58%),同一年份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最低的是贵州(0.48%),两者相差1.1%;2008年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例最高的是宁夏(5.8%),最低的是贵州(2.04%),两者相差3.76%。(2)区域内差异。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区在同一年份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分别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例的差异。分析表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生均学杂费占农村纯收入的比例明显高于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两者相差3-5倍。

(三)生均经费指数地区差异分析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是生均教育经费与当年人均GDP的比值,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表5的数据表明,除广西外,其他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的倾斜政策,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差异巨大。纵向上看,多数地区在不同年份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2010年上升幅度最大,上升幅度在3%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在2010-2011年间不升反降,降幅为0.58%。横向上,同一年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差异巨大。2008-2011年西藏的生均经费指数一直最高,分别为24.92%、26.65%、28.25%、58.55%,而且与其他地区相差巨大。而2008-2011年广西的生均经费指数一直最低,分别为2.66%、2.69%、5.40%和4.82%,与其他地区相差明显,特别是与西藏相差分别为22.26%、23.96%、22.85%、53.73%。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民族地区区域间学前教育投入不均衡,同时,区域内的城乡之间差异也较大。其主要原因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别,特别是由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造成的。这表明,国家财政投入政策调节区域间和区域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的来源看,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而且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和学杂费呈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差异性和不稳定性是造成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和区域内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波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说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对政府财政投入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至今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结构。

3.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增长缓慢,其中广西、贵州和西藏多数年份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其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不相符,尤其是西藏基本上处于最低水平。这表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仍然不足。其原因一是民族地区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期,需要财政重点支出的项目很多,导致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二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方政府自身财力不足,对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的能力有限。[2]

4.总体上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学杂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民族地区区域间幼儿家庭负担差异巨大,在区域内,农村幼儿家庭的负担都高于城市幼儿家庭。

5.民族地区区域间学前教育经费生均指数差异巨大,而且区域内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6.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广西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其他民族地区、全国相比,存在“三低一高”的问题。“三低”即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占学前教育总投入比例低、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低、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低;“一高”即学杂费占学前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高。这对广西学前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二)建议

从我国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来看,虽然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和不均衡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完善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十分必要。

1.建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与地方财政支出相适应的增长机制。民族地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处于合理的水平,以确保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2.制订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政府到底应该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多少,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因此,政府应在国家层面制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投入标准,实行公式化拨款,以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区域间和区域内均衡发展。

3.设定中央财政资助基准线。一般来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但在这些欠发达的省或县(市)仍然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相对富裕的家庭。因此,国家在制定财政投入政策时应根据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人均收入状况设定重点扶持基准线,譬如地区总体经济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多少才可以享受国家财政支持,家庭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的多少才可以确定为重点资助对象。尤其是对个别地区应加强重点扶持,以防止不均衡趋势的扩大。

4.采取措施提高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从学前教育经费来源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对政府投入依赖性较强,而民间资金投入比例偏低。这既有民族地区社会力量投入能力的问题,更有政府的政策环境和投资体制的问题。这就需求政府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采取“特区性”优惠政策等为民间资金投入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鼓励民族地区企业、民间资金的投入,二是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和民间资金的投入,从而增加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总量,提高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参考文献]

[1]李亚勍,沈百福.公办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分析[J].教育科学,2009,(6).

学杂费范文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杂费基础上,免收我省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杂费、课本费,提高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免收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

(一)免费对象。凡我省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认定并正在享受城镇低保家庭的在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享受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政策,持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发放的《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及家庭户口簿到所在学校登记,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入学。

(二)免费补助标准。省财政对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和课本费的补助标准为,学杂费小学每生每学年288元,初中每生每学年408元;课本费小学每生每学年1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180元。珠江三角洲地区(江门的恩平市除外,下同)免学杂费的和课本费的补助标准由各市根据当地“一费制”标准自行确定,但不得低于省财政补助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的标准。

(三)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分担

1.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免学杂费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全额负担。

2.东西两翼和**地区的县(市)及享受山区县待遇的梅州市梅江区、韶关市曲江区、云浮市云城区和县改区不足3年的汕头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惠州市惠阳区以及享受转移支付政策的江门恩平市等53个县(市、区),由省财政负担80%,市、县负担20%。

3.东西两翼、**山区各地级以上市直属学校及所属其他区,由省财政负担40%,地级市、市辖区负担60%。

4.珠江三角洲7个地级以上市的直属学校及县级市(区,不含恩平市),由省财政负担10%,地级市、县级市(区)负担90%。珠江三角洲地区确定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标准超过省统一标准的,仍按省统一标准给予补助。

5.省属学校(含中央、省直部门办中小学,下同)的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纳入学校所在县(市、区)免费义务教育范围,免费补助标准按辖区内免费义务教育补助标准执行。省财政对上述学校,按省补助标准及学校所在县(市、区)补助比例给予补助。学校所在的市、县(市、区)按本辖区的补助标准扣减省补助资金后,差额部分由学校所在的市、县(市、区)财政负担。

6.各地级以上市扩大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覆盖面的资金,由各地自行解决。

(四)免课本费补助资金分担。东西两翼和**山区14个地级市及恩平市的免费提供课本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全额补助;珠江三角洲地区免费提供课本所需资金,由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省属学校免费提供课本所需资金,学校所在地在东西两翼和**山区14个地级市及恩平市的,由省财政全额补助;学校所在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由所在各市、县(市、区)政府负责。

(五)其他事项。城镇低保障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工作与全省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同步进行,今后统计和汇总免费义务教育学生人数时,城镇低保家庭免费义务教育学生人数应单列说明,其他的具体事项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7〕2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监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粤教财〔2006〕85号)等文件执行。2007年秋季学期已经收取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的学校应抓紧退回给学生,公办学校按实际收取的金额全额清退,民办学校按当地财政补助的学杂费、课本费标准清退。

学杂费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

1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制定

1.1政策制定的主体

党中央和国务院是这次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正因为有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财政部、教育部等各机构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才有了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的具体行动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报告中的措词虽与现在出台的政策内容稍有不同,但也体现了政府对农村教育问题所作的努力;2005年11月16日,全球CEO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期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农村明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200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了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这项政策,以及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决定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随之,此项政策才真正在中国大地上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起来。

1.2政策制定的内容

国务院在2005年底就决定:“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根据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是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1.3政策制定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的义务教育梦可以追溯到1901年,时任大清头等专使大臣张百熙出使英国归来,被派为管学大臣。此后的百年中,一直努力贯彻义务教育“免费”的观念,只是到真正落实下去的时候,各种名目的收费源源不断,使得百姓仍旧没有享受到义务教育带给他们的优惠,更多的是需要忍受严重的剥削和贫苦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个现状仍未改变,中间虽有过基本“免费”的时期,但这种好时期很快就过去了。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的口子固定下来,从那时到现在,杂费以各种名目在学生们的缴费单上出现,成为农村乃至城市居民的主要开支之一。所以,此项政策的出台,是一个历史的突破和创新,是新中国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思想的体现。

同时,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制定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党和政府根据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办的一件惠及广大农民的好事。坚持了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农民的现状和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状况的现实出发,使农民真正“减负”了。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子女也有了一个公平接受教育的平台。

2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的执行

2.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