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8:20:09

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范文篇1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央《关于培育和中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把廉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礼廉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礼廉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工作目标

以《廉洁修身教育》系列读本为载体,在全县中小学校全面推选廉洁修身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案、进师生工作,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力宣传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师生增强廉洁从教和崇礼尚廉意识,全面推进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提升。

三、工作措施与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廉洁修身教育领导小组

(二)推行《廉洁修身教育》系列读本

组织专家修改完善、出版《廉洁修身教育》(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班)系列读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争取县财政支持,在2014年秋季开学将新修订的教材免费发放给学生,为开展廉洁修身教育进课堂创造条件。

(三)大力开展廉文化示范校创建活动

要把廉文化示范校的创建作为倡廉文化阵地化的重要手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时间表、任务化”的要求,落实到位。从2014年开始,全县每年要创建示范校4所(城区中小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各2所),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县20%的中小学校达到示范校的标准。各学校在创建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当地礼廉文化、孝廉文化、信廉文化、红廉文化等素材,将廉文化与礼文化、孝文化、信文化、红文化、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形成风格多样、内涵丰富的格局,切忌千篇一律、形式主义。

(四)认真实施廉洁修身教育教学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廉洁修身教育和学校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要结合当地实际,把廉洁修身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纳入教师教案,切实开设好廉洁修身教育课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可结合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或在地方课程、班队活动课时中按照每两周一节课标准开展教学,完成教材教学内容。要落实教学人员,做到责任到人。教学人员可由班主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担任,也可聘请对廉洁教育有造诣的专家担任。此外,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其他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学科教材中廉洁修身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真正使廉洁修身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让每位学生都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学校报刊、广播、宣传橱窗、校园网络,加强校园廉洁修身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积极开展“廉洁修身教育”课本剧、《廉洁修身教育》读书征文、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0月份将在全县开展廉洁修身教育系列活动评比。

(五)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拓展廉洁修身教育途径

各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拓展廉洁修身教育途径。一是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全面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特别是节约粮食工作,要从餐桌抓起,从食堂抓起,从学校抓起,营造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三是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纪实性写进成长记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有效机制,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保障。四是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六)切实加强廉洁修身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

教育局教研室要加强对廉洁修身教育任课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廉洁修身教育教材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提炼教育内容,探索教学方法,把握教育规律,创新教育载体,增强廉洁教育吸引力,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师“廉洁修身教育”优质课比赛、教案评比、教学论文评优等活动,引导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教师教学交流与展示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共同提高。各学校要建立廉洁修身教育管理制度,将廉洁修身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并把廉洁修身教育教学业绩纳入教师教学业绩考评。要结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把廉洁修身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修身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道德修身教育高校德育

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高校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四有”新人,除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教育,还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修身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

l、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突出了加强修身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休,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较高,精神风貌也是积极健康、耍求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大学生中独生了女的不断增多,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他们过子崇尚自我,而往往忽视个体道德问题。同时,时代在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个性也在发展,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青年大学牛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的影响。他们虽身处象牙塔内,却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对新鲜事物、新思潮、新观点等极为敏感,同时也最容易感到困惑、偏激、冲动,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他们对社会投以较多的关注,他们在具体事情上社会责任感较差: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他们这种表面的盲从,使他们缺乏现代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又极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社会公德意识弱,涉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时,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认识与分辨是非能力强,但道德践履、从善改过与实行高尚行为的能力较弱等。

2、大学生修身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一个具有灿烂的道德文化和悠久德育传统的国家。传统德育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实施的是人伦之教。儒家伦理以“五伦”概括封建社会一切人伦关系,以家庭伦理为本位来推及社会伦理规范,具有鲜明的宗法式家族主义伦理的特性。我国传统德育长于家庭伦理,而短于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存在着重私德,轻公德的倾向。正如费孝通所言:“在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才发生意义”(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没有公民,只有臣民的封建社会,封建传统悠久而民主法制基础薄弱,积淀于民族心理中的依附意识、臣民意识、迷信盲从等心理顽疾使公民意识先天不足,要“着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索质。

3、大学生修身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但是不少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法制意识不强,公德意识缺失。有的大学生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修身教育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4、大学生修身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人们常常从一个社会青年群体的道德状况透视出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青少年必须成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把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作为工作重点。

社会道德文明的程度是与个人道德自觉意识相一致的。道德教育的客观效果也应以推动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冶炼和升华为准绳。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较快,们精神丈明相对比较滞后,较明显的是:整个社会公德水准不高,广大公民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缺乏加强修身的意识和自觉性。而“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以杜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现在在全杜会广泛开展开来。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一个新旧观念和行为相互摩擦、矛盾乃至冲突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德行来把关,这一点已越来越被当代世界各国的人才市场所重视。因此,对于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来说,注重修身教育意义特别重大。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培养跨世纪的“四有”新人,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在腾飞,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剧增,一批一批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各行各业的岗位,这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远大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道德修养也较高。但是,也还有相当一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政治信念。对国家大事,民族前途毫不关心,有的表面上要求进步,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但究其动机,实际上是想捞一点政治资本,为未来就业,为个人的发展作铺垫。有的厌恶政治理论课,拒绝学习政治理论,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麻木不仁,极少数人甚至听信政治谣言,怀疑党的领导的正确性,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更有个别的在校大学生成了的痴迷者,走上了不归之路。

第二、缺乏公德意识。自以为是天之娇子,缺乏最基本的礼貌、礼仪,不尊重长辈,不尊重老师;餐厅买饭不排队;宿舍、厕所又脏又臭;教室、校园的公共卫生无人自觉维护;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男女之间在公众场合搂搂抱抱,不注意影响等社会公德方面的不文明现象在高校是屡见不鲜,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且内容粗俗,格调低下,不堪入目,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

第三、缺乏责任意识。有些学生视谈恋爱为儿戏,导致严重后果而觉得无所谓,有刺激;有的一味追求高消费,上“三室一厅”,虚度年华;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有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有的毕业时从不想要报效国家,不愿意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出国留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黄鹤一去无消息。

第四、缺少诚信意识和正义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其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替考,甚至利用手机作弊等,已成为校园公害,贿赂教师,花钱买分已成公开的秘密;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匆忙签约,轻易毁约,缺乏诚信;在评优、选干和组织发展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个别学生甚至偷窃、抢劫,敲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一些不正之风、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凡此种种,对大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长此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

三、加强修身教育的重要意义

为此,必须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一、加强修身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消解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自觉地把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情统一起来,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这才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第二、加强修身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团队意识,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荣誉感和羞耻感,使其一言一行自觉的坚持真善美,反对假丑恶。

第三、加强修身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侵蚀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思想上筑起道德的长城,自觉抵制和排斥各种非道德的思想与行为。

修身教育范文篇3

l、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突出了加强修身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休,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较高,精神风貌也是积极健康、耍求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大学生中独生了女的不断增多,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他们过子崇尚自我,而往往忽视个体道德问题。同时,时代在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个性也在发展,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青年大学牛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的影响。他们虽身处象牙塔内,却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对新鲜事物、新思潮、新观点等极为敏感,同时也最容易感到困惑、偏激、冲动,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他们对社会投以较多的关注,他们在具体事情上社会责任感较差: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他们这种表面的盲从,使他们缺乏现代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又极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社会公德意识弱,涉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时,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认识与分辨是非能力强,但道德践履、从善改过与实行高尚行为的能力较弱等。

2、大学生修身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一个具有灿烂的道德文化和悠久德育传统的国家。传统德育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实施的是人伦之教。儒家伦理以“五伦”概括封建社会一切人伦关系,以家庭伦理为本位来推及社会伦理规范,具有鲜明的宗法式家族主义伦理的特性。我国传统德育长于家庭伦理,而短于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存在着重私德,轻公德的倾向。正如费孝通所言:“在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才发生意义”(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没有公民,只有臣民的封建社会,封建传统悠久而民主法制基础薄弱,积淀于民族心理中的依附意识、臣民意识、迷信盲从等心理顽疾使公民意识先天不足,要“着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索质。

3、大学生修身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但是不少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法制意识不强,公德意识缺失。有的大学生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修身教育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4、大学生修身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人们常常从一个社会青年群体的道德状况透视出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青少年必须成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把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作为工作重点。

社会道德文明的程度是与个人道德自觉意识相一致的。道德教育的客观效果也应以推动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冶炼和升华为准绳。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较快,们精神丈明相对比较滞后,较明显的是:整个社会公德水准不高,广大公民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缺乏加强修身的意识和自觉性。而“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以杜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现在在全杜会广泛开展开来。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一个新旧观念和行为相互摩擦、矛盾乃至冲突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德行来把关,这一点已越来越被当代世界各国的人才市场所重视。因此,对于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来说,注重修身教育意义特别重大。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培养跨世纪的“四有”新人,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在腾飞,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剧增,一批一批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各行各业的岗位,这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远大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道德修养也较高。但是,也还有相当一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政治信念。对国家大事,民族前途毫不关心,有的表面上要求进步,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但究其动机,实际上是想捞一点政治资本,为未来就业,为个人的发展作铺垫。有的厌恶政治理论课,拒绝学习政治理论,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麻木不仁,极少数人甚至听信政治谣言,怀疑党的领导的正确性,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更有个别的在校大学生成了的痴迷者,走上了不归之路。

第二、缺乏公德意识。自以为是天之娇子,缺乏最基本的礼貌、礼仪,不尊重长辈,不尊重老师;餐厅买饭不排队;宿舍、厕所又脏又臭;教室、校园的公共卫生无人自觉维护;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男女之间在公众场合搂搂抱抱,不注意影响等社会公德方面的不文明现象在高校是屡见不鲜,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且内容粗俗,格调低下,不堪入目,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

第三、缺乏责任意识。有些学生视谈恋爱为儿戏,导致严重后果而觉得无所谓,有刺激;有的一味追求高消费,上“三室一厅”,虚度年华;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有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有的毕业时从不想要报效国家,不愿意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出国留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黄鹤一去无消息。

第四、缺少诚信意识和正义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其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替考,甚至利用手机作弊等,已成为校园公害,贿赂教师,花钱买分已成公开的秘密;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匆忙签约,轻易毁约,缺乏诚信;在评优、选干和组织发展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个别学生甚至偷窃、抢劫,敲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一些不正之风、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凡此种种,对大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长此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

三、加强修身教育的重要意义

为此,必须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一、加强修身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消解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自觉地把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情统一起来,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这才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第二、加强修身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团队意识,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荣誉感和羞耻感,使其一言一行自觉的坚持真善美,反对假丑恶。

第三、加强修身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侵蚀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思想上筑起道德的长城,自觉抵制和排斥各种非道德的思想与行为。

第四、加强修身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优越感,有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定势,习惯于顺境,一遇挫折便孤独苦闷,自暴自弃,有的沉沦,有的甚至轻生,根源就在修身不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加强修身锻炼,经常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以保持一颗平常心,要正确处理工作生活中的“顺”与“逆”、“得”与“失”、“荣”与“辱”的关系,要经得住成功与失败的考验。这样,才能以从容达观的心态和胸襟,面对复杂对变的社会、激烈严酷的竞争而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达到自己设计的人生目标。

修身教育范文篇4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管仲就发出了这一千古警世名言。在管仲看来,廉洁乃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腐败,作为廉洁的对立面,千百年来始终如幽灵一般伴随着各朝各代的政权。我国着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曾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贪污史。读罢《从政警戒》,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腐败犹如梦魇,纠缠着我们的某些领导干部,更腐蚀着我们党和国家的肌体。

自古以来,众多有识之士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可见,领导者能否廉洁自律,直接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对于身居要职的领导者来说,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刘青山和张子善一生在枪林弹雨中未被敌人的枪杆子征服,却在新中国成立后,放松了思想改造,蜕化变质,含泪批示处决。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世明,科研成果丰富,屡获大奖,面对诱惑却无法把握自己,也逃不过“贪”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孙信昌,曾为舟渔公司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在其“贪内助”的怂恿下,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河南省交通厅原庭长张昆桐、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梁骏、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原行长叶征,还有慕绥新、胡长清、成克杰等等都欲壑难填,大肆索贿受贿,结果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些原本优秀的领导干部之所以沦为阶下囚,根源之一在于他们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淡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造成自身思想道德防线的失守,使得“腐败”有机可乘。

反腐难,倡廉更难。如何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党员,如何在本职工作中廉洁从政,关键在于:

一、要加强学习,提倡自律。刘禹锡的一句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代表党员廉洁自律的决心,只有坚定了这个决心,才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要求时刻以道德、国法、党纪、党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浪潮的考验。不要等上了被告席,悔恨的说:“我们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脑,见钱不贪;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决不能拿”才明白自律的重要性。有鉴于此,当举国上下都在同一切贪污腐败现象作斗争的今天,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协力创造一个风清、民乐、国泰的和平世界。

二、要崇尚道德教育。崇尚德治,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端正自己的行为。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我们党也历来重视道德的作用。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着作,全面阐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道德观。60年代初期,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纪初,同志科学总结古今中外国家兴亡废替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

三、要密切联系群众。牢记并坚持“两个务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也是以德从政的核心。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80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也是新世纪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不在于要做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而在于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敬业精神,职为民守、责为民尽、利为民谋、益为民求、业为民兴、绩为民创,以民忧而忧,以民乐而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诚心诚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以真诚踏实的办事作风,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消除与群众间的隔阂。

四、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很大,在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行政,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和模范的实践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新时期的年轻共产党员,我们要以“粉身碎骨浑不怕”的精神来恪守“廉洁”二字,不为金钱、美色、权力所羁绊。我们应该牢记“八荣八耻”,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牢记党的纪律,做党领导伟大事业的坚定基石。

(二)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既是一部改造自然求发展、求进步的奋斗史,又是一部惩治腐败求发展、求进步的斗争史。因此,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仍是摆在每名领导干部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自觉抑制物质欲望的膨胀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上。因此,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亦随着二者的进步而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作为人的本能欲望,活跃在历史发展的合力之中,其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腐败现象的细微扫描》一文中引用了伊壁鸠鲁对欲望的精辟阐述:“有些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自然的而不必要的,又有些是既非自然而又非必要的。”物质欲望也是同样道理,面包和水是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必要物质,这是第一类欲望;在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有了一杯牛奶或奶酪可以用来作为享受,但这两种东西绝对不是必要的;面包、牛奶、奶酪都有了,而且多得吃不了却因为贪婪的占有欲而不肯拿出来奉献他人,这种欲望就是非自然非必要的,应该控制和舍弃。因此,伊壁鸣鲁的理论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分清正当欲望与失当欲望的界限,一个人如果纵容自己的欲望最终必然会迷失本性而导致堕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投身经济搞活与改革开放,短短二十几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作为我们也在改革的浪潮中亲眼目睹了税收收入的连年递增。大量事实都可以证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了。但这只是个平均的概念,贫穷并没有完全消灭,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内部之间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贫富差别。因此,邓小平同志在“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中曾经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在承认贫富差别的基础上,提倡先富帮后富,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最终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个事关大局的重要理论是每个人,尤其是每名领导干部都应该坚守的原则,但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这其中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由于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和改造,逐渐使自己丧失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下,贪图荣华富贵、沉迷物质享受,“衣”求档次,“食”讲排场,“住”图豪华,虽然物质生活充裕,但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近十年来,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党员干部139万多人,其中包括查处的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等重大案件。这些重大案例无不向我们警示了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始终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时刻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和廉政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牢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注重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荣辱与共”,而不应该贪图个人的、非必要的物质享受。

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严格防止权力欲望的滋生

权力是一种影响力、支配力和控制力。对领导干部来说,权力好比是个大学校、大舞台、大考场,每个领导干部的世界观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权力具有双重性,用好了,利党、利国、利民;用歪了,就会产生腐败。在读了《腐败与苏共垮台》、《太平天国政权崩溃的历史教训》两篇文章后,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权力腐败是一切腐败的根源。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将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扰乱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党的形象,最终将失去民心,甚至亡党亡国。古今中外,任何政权的更替、政党的兴亡,都脱离不了这个基本规律。能否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首先应该认清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人,而且也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党的各项权力归根到底属于人民。党之所以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党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正是依靠人民的拥护,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通过发挥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使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才实现对整个国家的领导。领导干部作为个人获得一定的权力,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因此,领导干部的权力也是广大人民赋予的。其次应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在权力面前,每个领导干部都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是严于律己,谨慎用权,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或者是放任自己,滥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这是对每一个掌权者的考验。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权力的性质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器的性质。在剥削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各种权力都是剥削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其主体是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客体和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创造的社会财富和文明成果,其宗旨和目的是为剥削阶级根本利益服务,因此,其手段无论是公开的暴力还是和平的欺骗,在本质上都是欺压和剥夺。但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既是权力的主体,又是权力的客体,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权力的归宿、目的和宗旨,而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各级领导干部来自广大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人民赋予的各种权力在行使过程中虽带有法定的强制性和支配性,但这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的,因此,权力的运行和手段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服务。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领导就是服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做为领导干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里,应该克服各种消极的东西尤其是错误权力观的影响,防止腐败的权力欲望在思想中滋生蔓延,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本质特征。

三、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坚决抵制金钱欲望的腐蚀

在学习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还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任何时候都不能被金钱冲昏了头脑,更不能让自己沦为金钱的奴隶。目前,我国正处于最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积极的方面看到,人们的功利意识、效益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都大大增强,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但是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化,由于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的相互磨擦、碰撞,都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西方资产阶级膨胀的物欲化直接引起一些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使“拜金主义”思潮悄然兴起。

深圳赛格高技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原房地产开发部部长郭东风出身于革命军人家庭,父亲是为保卫祖国边疆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在党和国家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他成长为一名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少数民族建筑方面颇有研究,曾作为最年轻的专家应邀出席中国民俗文化村项目论证会,后被借调到锦绣中华有限公司参与中国民俗文化村项目规划、设计,负责民俗文化村项目建设施工管理工作,参与过世界之窗项目的规划;任深业集团华民大厦工程监理期间,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所大厦被深圳建设局评为1994年优秀样板工程第一名;任赛格高技术投资股份公司房地产开发部部长后,负责益田花园工程开发,由于规划、设计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这个关键进行,所以项目推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创出了高价位销售佳绩,被市规划国土局称为高价位开发样板。郭东风因此被称为“年轻有为的建筑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出版了着作《彝族建筑艺术探源》。正当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呈现在34岁的郭东风面前时,“拜金主义”的影响却使他的心灵发生变异,使其行为逐渐偏离了人生正常轨道。最终他因50万元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高墙下铁窗中懊悔不已的他醒悟到:正是因为自己没有抵制住“拜金主义”、认为“一切付出都要有回报”才使自己走入犯罪道路。

郭东风堕落的最根本原因是:崇尚拜金主义,没有正确处理对物质性价值追求与精神性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所以说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要时刻警惕,认真鉴别,坚决抵制。等价交换虽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但这种原则只能适用于商品经济交往过程中,绝不能把它引入到思想政治领域,引入到个人履行公务活动之中,任何利用职务之便,向服务对象索取和收受回报,都是贿赂,都是不义之财,为法律所不容。

总而言之,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消极腐败现象呈阶段性多发、高发的态势,反腐败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所以,做为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适应需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将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

一、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注意改造主观世界

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党早就强调在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改造主观世界、建造精神家园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能放过思想上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做到防微杜渐,把对人生积极合理的物质性追求同对高尚的精神性价值追求结合起来。

二、增强自我约束的同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古人云:“政者正也”,是指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不以私害公。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带头执行中央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凡要求下属干部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凡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二要管好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履行领导职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本单位的反腐败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三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到这三条,自身才能硬直腰杆,说话有力,班子成员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自律意识,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一是要加强党内监督。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关键环节。要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通过他律促进和保证自律。坚持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形式,查摆问题,深挖根源,实现矛盾的自我化解。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都必须由领导班子按决策程序、议事规则集体决议,要加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二是加强民众监督。民众监督是从根本上克服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措施。要深入搞好廉洁自律工作,必须重视并且针对新的形势加强民主监督。在工作中,正确对待和接受群众监督,将群众监督作为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

综上所述,由于产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将长期存在,因而,腐败现象也将随之长期存在,反腐败斗争也必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长期过程。让我们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尽快克服并消除这些消极现象,将反腐倡廉工作进行到底!

(三)

一、加强教育,夯实思想基础。

首先,加强思想教育,是保证人民警察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腐朽观念有所滋生蔓延,并侵蚀着公安队伍;改革所带来的利益调整,也会在人民警察的思想上引起种种新的困惑与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观念不可能都消除干净,有些落后愚昧的观念和习俗又沉渣泛起。所有这些,成为各种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思想根源。要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克服各种旧思想、旧观念,战胜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种冲击和挑战,就必须加强廉洁从政的思想教育。

其次,加强思想教育,是提高人民警察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就目前而论,绝大部分人民警察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遵循廉洁奉公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矛盾时,能毫不犹豫地舍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人民利益。但也有极少数人民警察,他们满脑子个人主义,一事当先,首先考虑自己得失,置人民利益于不顾,不择手段地捞取好处,以权谋私。他们中还有极个别者,不惜以身试法,投机钻营,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坑国害民,败坏人民政府的声誉。面对这种状况,必须强调思想教育,切实提高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是保证党的光荣传统、政治优势继承和发扬的重要举措。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注重人民警察的思想教育。建国后十几年,我们广泛开展了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通过“三反”、“五反”运动,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教育;同时,还开展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拨乱反正中逐步得到了恢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历史已经表明,哪里忽视思想教育,哪里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是非不分、赏罚不明的言行,腐败现象就会蔓延。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加深对思想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持之以恒地抓好对人民警察的廉政教育。

二、注重思想修养,增强廉洁观念。

注重自身思想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历史,在陶冶情操、砥砺名节、品性修养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人在安身立命、为人处世这些人生的重大问题上,非常强调内省、体察、陶冶、教化一类思想修养因素的作用,为吏之道也很注意通过品性修养达到某种程度的清正廉洁。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迫切要求人民警察继承历史的遗产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修养,增强廉政观念,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修养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有,人民警察所掌握的职权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警察只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职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一切向人民负责,而绝不能以权谋私、徇私舞弊。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朴素节俭的品质,是人民警察思想修养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要抵御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和信念,树立顽强的斗争意志,弘扬奋发进取、开拓前进的思想作风,坚持无私奉献、克己奉公、勤俭朴素、清正廉明的品德,珍惜人民所创造的每一份财富,节约每一点不必要的开支,反对挥霍公款、讲求排场、奢侈浪费、大吃大喝等不良行为。真正做到像总书记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思想修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的反映,它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行为规范。人民警察增强法制观念,就是要在熟悉了解各种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观念。这是人民警察清廉从政、正确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

三、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在社会知识的海洋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为了适应人民警察的职责需要,提高业务水平,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精神落实到工作当中,不断提高执行公务,处理事务,协调关系等方面的业务能力,熟悉法律规范的内容,理解有关法律法规适用范围和适用要求,探索运用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论,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和执行好法律法规,牢记使命,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一是认真学习各种业务知识。为了适应人民警察的任职需要,人民警察应具备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专心致志地深入钻研,全面了解自己承担工作的业务性质范围、职责要求、工作程序、法律依据和办事原则,熟悉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其常规做法和应急措施。重视实践锻炼,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专业知识、认识水平变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事技能,熟悉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办公设施和先进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宽知识面。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是严格按照程序依法办事。人民警察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地搞好本职工作,真正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自觉树立人民警察的新形象。在履行职责时,要体察民情,倾听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事事向人民群众负责,自觉维护群众利益;处理问题时,要处处从维护社会主义事业出发,周密调查,认真研究,妥善处理,有始有终,负责到底;处理日常工作要踏踏实实,认真负责,不能消极怠工,不能相互推诿。同时,在业务范围内要做到一个政策、一个标准、一视同仁,不断增强透明度,公开办事原则、程序和结果,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质询。

修身教育范文篇5

“廉洁修身”教育在以往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和其他品德培养并重,但是“廉洁修身”思想对于现阶段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却意义重大,指导地位突出;因为大学生作为肩负着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对青年中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重点的廉洁修身教育,是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时代要求。而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使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无疑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必要的先行尝试,是时展的要求。

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让其产生矛盾心理,一方面,在教育的正面引导下对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和现象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往往不能经受考验和抵御诱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择业取向更偏重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在面对不良诱导和阴暗面时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因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而同时高校本身在校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贿选”、逾期还贷等违法违纪事件的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映衬出大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廉洁教育的缺失,其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学生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奠定其坚实的廉洁修身基础,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思想观点,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学校以人为本,因而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积极探索廉洁修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可以结合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在大学整个阶段采用全面渗透、环境育人等方法来进行巩固,在课堂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中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结合社会弘扬主旋律的教育,积极探索开展廉洁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1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自我修身为辅学习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是课堂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思政理论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廉洁修身意识并言传身教,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将廉洁修身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德培养、社会反腐倡廉事件分析等增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意识。同时在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进而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其潜心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将“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另外,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也是深化课堂廉洁教育的可行方式,如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的《廉洁修身》课程,既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角度等维度进行崇尚民族气节,弘扬民族精神的廉洁修身教育,也从侧面向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腐败现象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再结合现代的《罪案鉴戒》等反腐倡廉视频资料,可以给课堂廉洁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2.2以校园文化为廉洁修身的重要载体作为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在廉洁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环境系统的影响作用,在于能够借助载体,于潜移默化中将廉洁教育渗入校园,从而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培育“敬廉崇洁”的校园文化,要以廉政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把廉洁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举办各种有声有色的廉政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课堂、进寝室、进学生社区、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校报校刊等媒体扩大廉洁教育的覆盖面;要组织开展以弘扬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大讨论、书法展、图画展,营造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开设廉洁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廉洁教育活动,拓宽廉洁教育的渠道。通过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用健康向上、清正廉明的文化充实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廉洁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廉洁教育的文化品位。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廉洁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通过有效的廉洁教育,促使学生转变那种认为“腐败离自己很远,自己不可能腐败”的观念,强调党中央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决心、依法治国、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光明前景,明示出社会上的丑恶的、不公正的腐败现象必将会得到有力的遏止和惩处,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反对腐败的信心,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廉洁修身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人民中去,参加社会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中公正、廉洁、友善的一面,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明事理、辨是非、晓廉洁、作贡献,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引导广大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牢固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想信念。

2.4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顺利进行廉洁修身的有力保证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谐的校园应是青春飞扬的、文明有德的、积极进取的校园。校园文化应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征,应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应把廉洁教育有机的融入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去,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并善于结合传统的教育月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保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廉洁教育也得到有效的发展。

摘要: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站在新的制高点,从深入开展大学生廉洁和反腐倡廉工作结合起来思考,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力度看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尊廉崇洁、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情操,自觉养成自律、诚信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反思了大学生德育中的廉洁修身教学。

关键词:德育廉洁修身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5(1).

[2]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2007(3).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修身教育范文篇6

“廉洁修身”教育在以往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和其他品德培养并重,但是“廉洁修身”思想对于现阶段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却意义重大,指导地位突出;因为大学生作为肩负着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对青年中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重点的廉洁修身教育,是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时代要求。而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使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无疑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必要的先行尝试,是时展的要求。

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让其产生矛盾心理,一方面,在教育的正面引导下对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和现象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往往不能经受考验和抵御诱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择业取向更偏重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在面对不良诱导和阴暗面时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因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而同时高校本身在校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贿选”、逾期还贷等违法违纪事件的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映衬出大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廉洁教育的缺失,其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学生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奠定其坚实的廉洁修身基础,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思想观点,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学校以人为本,因而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积极探索廉洁修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可以结合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在大学整个阶段采用全面渗透、环境育人等方法来进行巩固,在课堂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中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结合社会弘扬主旋律的教育,积极探索开展廉洁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1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自我修身为辅学习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是课堂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思政理论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廉洁修身意识并言传身教,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将廉洁修身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德培养、社会反腐倡廉事件分析等增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意识。同时在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进而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其潜心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将“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另外,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也是深化课堂廉洁教育的可行方式,如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的《廉洁修身》课程,既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角度等维度进行崇尚民族气节,弘扬民族精神的廉洁修身教育,也从侧面向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腐败现象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再结合现代的《罪案鉴戒》等反腐倡廉视频资料,可以给课堂廉洁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2.2以校园文化为廉洁修身的重要载体作为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在廉洁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环境系统的影响作用,在于能够借助载体,于潜移默化中将廉洁教育渗入校园,从而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培育“敬廉崇洁”的校园文化,要以廉政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把廉洁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举办各种有声有色的廉政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课堂、进寝室、进学生社区、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校报校刊等媒体扩大廉洁教育的覆盖面;要组织开展以弘扬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大讨论、书法展、图画展,营造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开设廉洁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廉洁教育活动,拓宽廉洁教育的渠道。通过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用健康向上、清正廉明的文化充实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廉洁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廉洁教育的文化品位。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廉洁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通过有效的廉洁教育,促使学生转变那种认为“腐败离自己很远,自己不可能腐败”的观念,强调党中央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决心、依法治国、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光明前景,明示出社会上的丑恶的、不公正的腐败现象必将会得到有力的遏止和惩处,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反对腐败的信心,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廉洁修身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人民中去,参加社会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中公正、廉洁、友善的一面,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明事理、辨是非、晓廉洁、作贡献,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引导广大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牢固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想信念。

2.4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顺利进行廉洁修身的有力保证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谐的校园应是青春飞扬的、文明有德的、积极进取的校园。校园文化应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征,应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应把廉洁教育有机的融入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去,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并善于结合传统的教育月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保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廉洁教育也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5(1).

[2]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2007(3).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教社政厅[2005]3号).2005(11).

[5]刘和贤,张传航.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6).

修身教育范文篇7

廉政文化在宏观的政治学领域中,可以被理解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法治、公平、监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大学校园中的廉政文化的微观角度来看,廉政文化在师生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议程中,应该被界定为“廉洁修身”更为科学,更为可行。过于专业的政治话语体系的说教,距离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较为久远,形成不了真正的影响与震撼,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心理抵触,因此廉政文化需要与校园文化、与课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实施“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滋养与涵化。正如儒家经典培育出众多的廉臣志士,才会有流传后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会有刚正不阿的包拯,两袖清风的海瑞。在以经典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的理念上,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中国传统教育中蒙学部分,就包含《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通俗易懂的文字,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说,在对幼童识字教育的过程中,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如《声韵启蒙》中就有“兴对废,附对攀,露草对霜菅,歌廉对借寇,习孔对希颜。”其中的“歌廉”是指汉代著名的官吏廉范,他曾任蜀郡太守,引导百姓耕作务农,周济穷困,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编成歌说:“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而其中的“借寇”则是指汉朝官吏寇恂,所在任所,清正廉洁,政绩显赫,深为百姓爱戴。光武帝所经之处,百姓们纷纷遮道请求,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这是中国蒙学教育中以经典故事传播的方式,来实现儒家文化价值的传承。不仅传播经典历史故事,而且对于经典著作和经典文章,中国传统教育过程中,也会将这些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为士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养分,从修身养性,到道德规范,到社会规范,严谨地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价值体系。龙应台在回忆她父亲对他们的传统教育中,要求他们背诵李密的《陈情表》和诸葛亮的《出师表》,“长大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背诵《陈情表》,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背诵《出师表》,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美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理念,以“人文经典”为主要内容,意在奠定美国的文化基础,造就实现文化认同的“大熔炉”,使所有学生都能分享共同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建立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在‘人文经典’方面,则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读到近代的牛顿、马克思。‘当代文明’侧重西方文明的历史变革,‘人文经典’则重在研读经典著作的永恒价值。变革与永恒融合为学,‘经’与‘史’相互渗透;史侧重于文明的兴衰浮沉,而经则重在汲取‘传统形成的智慧’。面向美国精英的通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机制——无论各大学表面差异有多大,但其通识教育课程均以西方文明经典阅读为核心,这一原则不可动摇。一代又一代美国精英因此培育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种人文经典的教育思想,中西方的汇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修身教育与价值教育决定了教育的基础与导向,中国要培养浩然正气的君子,西方则是强调担当优雅的绅士。因此,廉政文化进校园要与大学生的修身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人文经典的传授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二、廉政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廉政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修课之一,但在大学校园中,除了修身立德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廉洁的重要性以外,廉政行为往往无从说起。这就需要扩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识,廉政文化对于公民来说,最主要的是公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因此,大学生的廉政教育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比如大学入学教育中,应该突出行为规范教育与校规校纪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在学校运行过程中,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体成员,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清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比如,学生会的选举与换届,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制定相关规则,并按照制定的规则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与监督积极性。通过学生会自主管理,培育大学生的组织意识与协调管理能力。同时,学校的重大事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并发挥其重要的议事作用,小到宿舍的管理,大到学校的建设。如北京大学校方商议建设“燕京学堂”,以吸引外来留学生,由于地理位置选择在北大校园人文荟萃的地方,在校方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广大师生代表明确提出了反对,校方于是更改了该项目的实施,维护了北大校园的人文与历史环境。可见,大学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能力的培养,廉政文化建设需与学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灌输式的教育,增加主体参与式的教育。

三、廉政文化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中,也一直强调“环境育人”。这也是英美大学十分重视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与环境相互映衬的人文故事,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正能量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大学校园的建设不仅要美化,绿树丛生,适合读书思考,比如北大的未名湖与博雅塔,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都在青年学子的成长过程中幻化为一种文化印记,还要具备浓郁的人文气息。四川大学新校区的设计过程中,就把四川大学的校史与发展历程融入到雕塑之中,让大学生们意识到一种厚重感与穿越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求学求知成长成才,成为一种历史使命感。因此,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对于四川的高校来说,诸葛亮就是极为典范的廉政文化符号,他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对四川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说明,诸葛亮在履行依法治国,公平公正的过程中,是从自己做起的,主动公开自己的私人财产,到了他逝世,正如他所说的财产情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能够将诸葛亮的雕像与事迹置入校园的环境建设中,师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还能更深层次地认识到诸葛亮的廉洁公正,坦荡无私。

四、结语

修身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青少年;家庭教育

家训是指历代父母为子女教育所写的戒律,如家庭戒律、家规、家书等。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自我修养和自律原则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基本形式。我们知道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们不仅在中国传统教育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而且形成了《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朱子家训》《弟子规》等经典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梳理它们,有助于我们厘清传统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有益影响,让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闪烁智慧之光。

一、优秀家训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

1.强调修养身心,走好人生“第一步”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受到传统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影响,尤其注重对子女的修身教育。所谓修身,即修养身心、学会做人、塑造良好的品格。在很多传统家训典籍中,都将修身放在重要位置,将其作为走好人生路的第一步,并从立志、读书等方面对修身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立志乃修身之基,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中国传统家训中,关于立志的表述众多。曾国藩认为人人都可立志、人人都要立志,“虽懦夫亦有立志”,并强调要从立志做起,效仿贤良,塑造自己的品格和气质。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指出“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如何实现自己所立之志向呢?读书是一条“捷径”。王阳明认为,通过读书和学习来获得自己的良知,并按照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曾国藩也强调读书,他说:“读书: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二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读书是实现自己仕途和志向的途径,读书要做到“博”与“专”。读书不应该有功利性,读书并非一定要求仕,读书最重要的是可以从知识中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品格。在《颜氏家训》“勉学篇”就明确指出:“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朱子家训》也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在当前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也应该将青少年修身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修身立基,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

2.注重美德培养,健全人生品格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明礼诚信、勇敢正义、勤俭持家,不仅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青少年素质培养中也有一席之地。首先是孝悌之义。《弟子规》开篇就提“入则孝”“出则悌”,并对孝悌作了详细规定。而《曾国藩家书》中作为兄长的曾国藩在京为官,不能与父母诸弟相伴左右,却在一封封家书中,时刻关注家人生活,表现出浓浓的亲情,是以“孝悌”。在《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一文中,曾国藩更是劝诸弟在“孝悌”二字上多下工夫,“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孝悌”精神从家庭扩展到整个社会,从爱家人到爱整个社会,这是君子的品格,也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心。其次是诚实守信。在古代家庭教育中,一直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如何做到诚信呢?《弟子规》在“信”篇作了详细规定“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再就是勤劳节约,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重要性。中国的长城、都江堰、大运河都是中国人勤劳的见证。勤劳节约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就是要“勤俭持家”,在家训典籍中也有较多的叙述,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骄奢习气是绝对要不得的。

3.倡导仁爱情怀,培育博爱胸怀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也十分注重“仁爱”之心的培养,仁爱即仁者爱人,爱一切人,这是儒家追求的君子人格。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培养这种博爱的胸怀,从对家庭的小爱延伸到对社会、对自然的大爱。我们要发扬《弟子规》中“泛爱众”篇所表达的博爱精神:“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具有仁爱之心就是要“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要做到时时关心他人,处处关心他人。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要培养他们的君子人格和博爱情怀,让他们谱写人生更加美好的篇章。除此之外,在众多的优秀家训典籍中,对待人接物礼仪、爱国情怀培养、恭敬谦卑态度养成等方面也都作了具体的论述。

二、优秀家训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影响

1.注重青少年的早期教育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认为越早越好,并主张做好胎教,他指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尘垢未染,先入为主,对孩子进行正确胎教,可以使他们在生命缔造之初就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所以在怀胎三个月之后,就要注意所见、所行,要合乎礼仪。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当他长成小孩“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在孩子早期的时候就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使之成为具有高品质的人。

2.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在人的一生中,家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家中我们每天与父母相处,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首先做好示范和榜样,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优秀家训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1.社会:政府积极鼓励、媒体正面宣传,多方面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

从社会角度而言,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提倡市民对家庭典籍的学习,并与媒体一道为形成良好的家风,实现家庭发展、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第一,政府可以出资印制《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优秀家训典籍,让市民们免费阅读。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开展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家庭教育观。经典家训典籍多为文言文的形式,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部分家长而言,阅读能力较低,对文章内涵的把握比较困难,文化部门可以组织编排相关的话剧、家庭教育小品等,向家长介绍青少年发展各个阶段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家长树立适合自身家庭所需的教育观。

第二,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新型媒体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几乎都在使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除了搭建传统家训文化网站平台以及在电视、广播上做一些关于家训文化的节目外,还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功能,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讨论等形式,宣传和营造良好家风。

2.家庭:父母与子女同阅经典家训,共同推动良好家风文化建设

良好的家风和家训的传承,不仅传承的是一个准则、规矩、风尚,更是家风文化背后所承载的一个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它似一坛味道浓厚的老酒,散发着沁人而又浓厚的清香。一个家庭的家风如何,主要体现在下一代的家庭教养上。而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家长,更应该熟知和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家训文化典籍,只有家长足够重视传统家训文化,和孩子一起阅读典籍、学习典籍、实践典籍,并把典籍当中优秀的家训文化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落实到位,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有效的影响作用。

3.学校:大力开展“三进”活动,多渠道提高学生对家训文化的认识

以笔者学校为例,为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家训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开展了优秀家训文化“三进”活动,以期为更多院校加强传统家训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

第一进是“进校园”。学校海源书院每年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传统文化专家进学校做讲座,不少内容涉及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校园各二级学院多次开展传统家训文化专题活动,如“家庭教育之一封家书”“经典家训典籍诵读”等,学生在阅读经典、学习家训文化的同时,通过书信的形式,与父母探讨家庭教育的内涵与方式。

第二进是“进社团”。成立了多个传统文化的学习社团悦读社、国学社等,在这些社团中,不定期举办传统家训文化的社团活动,通过组织“家访”“进敬老院”等,了解“孝”、实践“孝”,做中华家训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第三进是“进课堂”。开设了多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修身九讲、经典诵读等,在课程中都包含着对经典家训典籍的相关学习,通过任务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认识中国优秀家训文化的魅力,让经典不断传承。当前,我们要以家风建设为重要抓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落地生根,培养出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余秉颐.家训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3]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修身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道德;《(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动和教育贡献一直备受关注和高度评价。而实际上,他在近代修身、伦理教科书的编译领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却长期被学界忽视。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卸职后与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又有长期的合作,他所编辑和翻译的修身、伦理类教科书有:《中学修身教科书》(1907—1908年版),《伦理学原理》((德)泡尔生著,蔡元培编译,1909年版),《(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1912年版,据《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中国伦理学史》(1927年版),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些书集中反映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这里仅以可查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为例,专论其社会道德思想。

一、公义、公德、公礼是其主要内容

在该书中,蔡元培将其社会道德思想概括为公义、公德和公礼三大方面。公义是蔡元培社会道德思想体系的重点内容,他用了较多的笔墨来论述。他认为公义是“不侵他人权利”,“人与人互不相侵,而公义立矣”,即认为公义是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个别要求。这与我国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思想极为相合。而权利为何?他指出,“吾人之权利,莫重于生命、财产、名誉”。即三者是人权中最重要的三个,且其重要性依序递减,三者的得失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求人们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人权。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他认为,“盖一人之权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关系为范围,过此以往,则制裁之任在于国家矣”,“刑罚之权,属于国家,而非私人之所得与”,即只有国家有刑罚之权,而个人没有伤害他人生命的权力。因此他主张,人际之间发生冲突或个人乃至国家权利受到侵犯时,应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寻求法律的调解和保护,而不应选择决斗、复仇等野蛮方式。同时,他又肯定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认为人们虽然没有侵害他人的权利,但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财产。他认为,财产是人们辛勤劳动所得,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财产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盗窃之罪,次于杀伤”,因此,对于他人的财产权,决不可侵害。具体而言:不能盗窃、诱骗和欺诈;借贷他人财产,要按期偿还,并偿付利息;替人保管财物者,应当妥善保管,使其完好无损;贸易时,应讲信用,遵守商业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报酬时,但应以市价为准,不可无限索取。最后,要不损害他人的名誉。他认为,名誉是人的“无形财产”,“第二性命”。可保之生前,传之身后,裨益子孙,人们爱护之“或过于生命”。因此,对待他人之名誉,不仅不能损害,还要加以保护。具体而言就是,不能谗诬、诽谤,要替人隐恶、隐私,“成人之美而救其过”,评人论事,应“平心以判之”。但又强调,替人隐私和隐恶也要有限度,不能与社会利益相冲突。

公德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守“公义”。只能不侵害他人权利,却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义”之外,还要行“公德”,他将之称为博爱与公益,即爱护同类和做对公众有益之事。首先。以博爱之心爱护同类。他指出,博爱之必要不仅在于人类有“同类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还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弱势群体历代皆有,无法避免。他接着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则,其一要目的纯正,应为爱而善,不可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远的顺序,由爱家人开始,再到爱国人与整个人类;其三要图永久之利,不可养成受者的依赖心。其次,开世务,兴公益。他认为,行善助人只对少数人有益,而公益则对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还要开世务、兴公益。他主张人们走出家庭,举办各种正当职业,以各尽其职裨益社会,或兴办修河渠、缮堤防、筑港埠、开道路、拓荒芜、设医院、建学校、设图书馆、建育婴堂与养老院等公益事业。最后,爱护公共财产。

公礼,即社会公共礼仪,在蔡元培那里,称为礼让与威仪。他认为,与人相处,不仅要讲理,更要讲情,只有情理兼顾,才能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而礼是“本乎感情而发为仪节”,其要在“不伤彼我之感情,丽互表其相爱相敬之诚”,“以爱敬为本”,即以情感为根本的,因此,与人相处讲情感,就要讲礼仪。蔡元培所讲的礼的核心内容是礼让,即谦让。他认为,日常交际中,只有互相谦让,才能少生冲突,不伤感情。但又指出,谦让也要有限度,分场合,要有所让,有所不让。在日常交际中应以谦让为美德,而在思想与信仰上就不能一味谦让,而应坚持自己的立场。接着又指出,人们身处社会,不仅要对个人礼让,还要对社会全体礼让。而对于社会全体之礼让,就称为威仪。“威仪者,对于社会之礼让也。”这就要求人们在各种公众场合,如道路、宴会、葬礼等场合,都要遵循一定的公共礼仪。

概言之,即以义相守,以德相期,依礼而行。这不仅是蔡元培的待人之道,也是他对公众与团体之道。他的社会道德体系着重强调了对“公”的责任与义务,即要求人们守“公义”,讲“公德”,行“公礼”(即公共礼仪),不是从利私着眼,而是从利公着眼,要求人们为了社会的安宁秩序而践履社会道德。

二、自由、平等、亲爱是其核心精神

随着民初共和体制的确立,民初的修身教科书都将自由、平等、亲爱等价值列入德目中。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系列的初小、高小教科书都将自由、平等、亲爱列入其中,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制中华”系列的初小、高小教科书还将三者视为共和国民精神着重强调,如初小教科书第8册中讲道,“共和国民之精神有三:其一日自由。人民依法律之保障,其身体、家宅、财产、营业、言论、著作、集会、结社、书信、迁徙、信教,皆得自由。”“其二日平等。共和国之人民,在人格上、法律上,皆为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其三日亲爱。共和国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然非各不相顾,如散沙然,遂可以为国也”,而应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教民亲睦”,“互相亲爱”。可见,自由、平等、亲爱在民初已经成为普遍价值。蔡元培于其1912年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也曾将此三者标举为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他说:“何谓公民道德?日: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在他同年所编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他也将此贯彻于他的社会道德思想之中。正是意识到人们都有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自由,且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他才要求人们守“公义”,不侵犯他人的人权。同时,他还意识到自由与平等的相对性,他所讲的自由是“法律自由”,即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相对自由,而他所指代的平等也是相对平等,而非绝对的平等主义,是法律与人格上的平等,在社会地位、职业分工、长幼辈分上又允许有差别。他的公德、公礼思想,则集中反映了亲爱的价值。他认为,人类有“同类相恤”与同情弱者的天性,因此,在守公义之外,还要讲公德、行公礼,对同类心存博爱,彼此互助,相互礼让,各尽其职,参与公益事业,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礼仪。因此,蔡元培的社会道德思想的核心精神就是自由、平等、亲爱。

三、社会有机体论和天赋人权说是其理论基础

社会有机体论是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提出,他在其《社会学原理》中详尽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两者的一个重要共性就是整体内的各部分相互依存,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部分。这一理论随着1903年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蔡元培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该理论还成为其社会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石。他指出,社会是趋向相同的多个个体集合而成的有机体,“凡趋向相同利害与共之人,集而为群”,即为社会,“一人即社会之一分子,一分子之危害,必有关于全体之平和,犹之人身虽仅伤其一处,而即有害于全体之健康也”,即认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密切关系,个体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而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发展高度。因此,个体在为己的同时,对他人和社会整体也要尽一定责任和义务,惟有如此,个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正是社会对个体发展如此重要,社会道德思想才成为必要。

天赋人权说,又称自然权利说,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的重要议题。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自然权利”作了界定:“同种或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的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美国《独立宣言》对“自然权利”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见,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语境中是指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权等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该学说在清末传人中国,成为进步人士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蔡元培也深受影响,这集中反映在他的“公义”思想中。正是意识到人人都有天赋的生命、财产、名誉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每个人都有遵守“公义”,不侵害他人人权的义务。

四、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改造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

修身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道德;《(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动和教育贡献一直备受关注和高度评价。而实际上,他在近代修身、伦理教科书的编译领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却长期被学界忽视。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卸职后与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又有长期的合作,他所编辑和翻译的修身、伦理类教科书有:《中学修身教科书》(1907—1908年版),《伦理学原理》((德)泡尔生著,蔡元培编译,1909年版),《(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1912年版,据《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中国伦理学史》(1927年版),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些书集中反映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这里仅以可查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为例,专论其社会道德思想。

一、公义、公德、公礼是其主要内容

在该书中,蔡元培将其社会道德思想概括为公义、公德和公礼三大方面。公义是蔡元培社会道德思想体系的重点内容,他用了较多的笔墨来论述。他认为公义是“不侵他人权利”,“人与人互不相侵,而公义立矣”,即认为公义是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个别要求。这与我国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思想极为相合。而权利为何?他指出,“吾人之权利,莫重于生命、财产、名誉”。即三者是人权中最重要的三个,且其重要性依序递减,三者的得失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求人们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人权。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他认为,“盖一人之权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关系为范围,过此以往,则制裁之任在于国家矣”,“刑罚之权,属于国家,而非私人之所得与”,即只有国家有刑罚之权,而个人没有伤害他人生命的权力。因此他主张,人际之间发生冲突或个人乃至国家权利受到侵犯时,应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寻求法律的调解和保护,而不应选择决斗、复仇等野蛮方式。同时,他又肯定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认为人们虽然没有侵害他人的权利,但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财产。他认为,财产是人们辛勤劳动所得,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财产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盗窃之罪,次于杀伤”,因此,对于他人的财产权,决不可侵害。具体而言:不能盗窃、诱骗和欺诈;借贷他人财产,要按期偿还,并偿付利息;替人保管财物者,应当妥善保管,使其完好无损;贸易时,应讲信用,遵守商业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报酬时,但应以市价为准,不可无限索取。最后,要不损害他人的名誉。他认为,名誉是人的“无形财产”,“第二性命”。可保之生前,传之身后,裨益子孙,人们爱护之“或过于生命”。因此,对待他人之名誉,不仅不能损害,还要加以保护。具体而言就是,不能谗诬、诽谤,要替人隐恶、隐私,“成人之美而救其过”,评人论事,应“平心以判之”。但又强调,替人隐私和隐恶也要有限度,不能与社会利益相冲突。

公德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守“公义”。只能不侵害他人权利,却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义”之外,还要行“公德”,他将之称为博爱与公益,即爱护同类和做对公众有益之事。首先。以博爱之心爱护同类。他指出,博爱之必要不仅在于人类有“同类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还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弱势群体历代皆有,无法避免。他接着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则,其一要目的纯正,应为爱而善,不可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远的顺序,由爱家人开始,再到爱国人与整个人类;其三要图永久之利,不可养成受者的依赖心。其次,开世务,兴公益。他认为,行善助人只对少数人有益,而公益则对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还要开世务、兴公益。他主张人们走出家庭,举办各种正当职业,以各尽其职裨益社会,或兴办修河渠、缮堤防、筑港埠、开道路、拓荒芜、设医院、建学校、设图书馆、建育婴堂与养老院等公益事业。最后,爱护公共财产。

公礼,即社会公共礼仪,在蔡元培那里,称为礼让与威仪。他认为,与人相处,不仅要讲理,更要讲情,只有情理兼顾,才能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而礼是“本乎感情而发为仪节”,其要在“不伤彼我之感情,丽互表其相爱相敬之诚”,“以爱敬为本”,即以情感为根本的,因此,与人相处讲情感,就要讲礼仪。蔡元培所讲的礼的核心内容是礼让,即谦让。他认为,日常交际中,只有互相谦让,才能少生冲突,不伤感情。但又指出,谦让也要有限度,分场合,要有所让,有所不让。在日常交际中应以谦让为美德,而在思想与信仰上就不能一味谦让,而应坚持自己的立场。接着又指出,人们身处社会,不仅要对个人礼让,还要对社会全体礼让。而对于社会全体之礼让,就称为威仪。“威仪者,对于社会之礼让也。”这就要求人们在各种公众场合,如道路、宴会、葬礼等场合,都要遵循一定的公共礼仪。

概言之,即以义相守,以德相期,依礼而行。这不仅是蔡元培的待人之道,也是他对公众与团体之道。他的社会道德体系着重强调了对“公”的责任与义务,即要求人们守“公义”,讲“公德”,行“公礼”(即公共礼仪),不是从利私着眼,而是从利公着眼,要求人们为了社会的安宁秩序而践履社会道德。

二、自由、平等、亲爱是其核心精神

随着民初共和体制的确立,民初的修身教科书都将自由、平等、亲爱等价值列入德目中。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系列的初小、高小教科书都将自由、平等、亲爱列入其中,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制中华”系列的初小、高小教科书还将三者视为共和国民精神着重强调,如初小教科书第8册中讲道,“共和国民之精神有三:其一日自由。人民依法律之保障,其身体、家宅、财产、营业、言论、著作、集会、结社、书信、迁徙、信教,皆得自由。”“其二日平等。共和国之人民,在人格上、法律上,皆为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其三日亲爱。共和国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然非各不相顾,如散沙然,遂可以为国也”,而应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教民亲睦”,“互相亲爱”。可见,自由、平等、亲爱在民初已经成为普遍价值。蔡元培于其1912年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也曾将此三者标举为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他说:“何谓公民道德?日: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在他同年所编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他也将此贯彻于他的社会道德思想之中。正是意识到人们都有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自由,且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他才要求人们守“公义”,不侵犯他人的人权。同时,他还意识到自由与平等的相对性,他所讲的自由是“法律自由”,即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相对自由,而他所指代的平等也是相对平等,而非绝对的平等主义,是法律与人格上的平等,在社会地位、职业分工、长幼辈分上又允许有差别。他的公德、公礼思想,则集中反映了亲爱的价值。他认为,人类有“同类相恤”与同情弱者的天性,因此,在守公义之外,还要讲公德、行公礼,对同类心存博爱,彼此互助,相互礼让,各尽其职,参与公益事业,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礼仪。因此,蔡元培的社会道德思想的核心精神就是自由、平等、亲爱。

三、社会有机体论和天赋人权说是其理论基础

社会有机体论是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提出,他在其《社会学原理》中详尽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两者的一个重要共性就是整体内的各部分相互依存,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部分。这一理论随着1903年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蔡元培的《(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该理论还成为其社会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石。他指出,社会是趋向相同的多个个体集合而成的有机体,“凡趋向相同利害与共之人,集而为群”,即为社会,“一人即社会之一分子,一分子之危害,必有关于全体之平和,犹之人身虽仅伤其一处,而即有害于全体之健康也”,即认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密切关系,个体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而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发展高度。因此,个体在为己的同时,对他人和社会整体也要尽一定责任和义务,惟有如此,个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正是社会对个体发展如此重要,社会道德思想才成为必要。

天赋人权说,又称自然权利说,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的重要议题。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自然权利”作了界定:“同种或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的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美国《独立宣言》对“自然权利”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见,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语境中是指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权等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该学说在清末传人中国,成为进步人士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蔡元培也深受影响,这集中反映在他的“公义”思想中。正是意识到人人都有天赋的生命、财产、名誉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每个人都有遵守“公义”,不侵害他人人权的义务。公务员之家

四、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改造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