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9:13:38

修身范文篇1

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官宦黎民,修身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修身当先知荣辱。修身只有建立在知荣辱的基础上,才能萌动、产生和发展。“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知荣辱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品格和条件。

趋荣避辱是最基本的人格需求。朱熹有言:“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羞耻心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人若一萌邪念,便生羞辱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惧之感,便会因此而停止邪念恶行。因此,趋荣避辱是保证人的思想行为不越道德底线的“防火墙”。实践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褒誉,他会因此倍感荣耀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这是任何物质享受所无法取代的。若因行为过失招致社会和他人的贬斥,便会产生一种羞辱感和巨大心理压力,不得不矫正自己的行为。这种对荣的“趋”与对辱的“避”,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

趋荣避辱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反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任何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趋荣避辱不仅关系个人的修身品行,而且关系国家命运和他人利益。在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害问题上,一个人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顾及社会和他人的态度,进而作出适合自己趋荣避辱的理性选择。“仁则荣,不仁则辱”。正是趋荣避辱的这种社会性,使人们的道德取向和行为不断得到调整,修身的方向不断明确。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荣辱观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界定了新时期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为我们知荣明耻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公民修身向善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人们富裕起来了。但富裕并不意味着必然知荣明耻。当前社会上还存在荣耻颠倒的现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关心他人被视为“傻气古板”。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成了“潇洒时髦”。要改变这种荣耻颠倒的现象,关键是用“八荣八耻”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规范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起而践行。一要健全机制,提供保障。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要建立评价机制,使有德者受到赞誉,无德者受到贬斥;建立奖惩机制,使荣者有所“得”,耻者有所“失”;建立监控机制,让人们对失德行为不耻为、不屑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二是强化教育,固本强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向善从善,挽救人的过失。抓好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心得治,伦理协调,扬荣抑耻就有了坚实的根基。三是领导干部示范引导。官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引导和决定着民风。扬荣抑耻,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吃喝冲在第一线,斗志退到贫困线,违纪越过警戒线”的情况,要大力弘扬革命气节。“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要守节,不要失节。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守住道德之“节”,不失做人之“节”。由此引导群众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道德该做的,必须努力做好;违背道德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修身范文篇2

“修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乃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不断努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理政”,就是要保持头脑清醒,理出工作思路,管理好自己的政务,从而认真搞好各项工作。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大国,她不仅有着让世人称赞的“四大发明”,更是有着灿烂厚重的人文精神。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荀子曰:“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则景正。”由此可见,中国修统治国之道从来都是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历代统治者皆要求“为政者”必须加强修养,锻炼人格,完善素质。我们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更应该把“修身以立人,修身以利国”作为自己穷尽一生都要学习和践行的“必修课”。

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修身”。

我们应该从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气质、意志、胸怀、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具体讲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对待公与私

要求从政为公,不谋私利,不殉私情,不行私人权术,不记私仇私怨。

“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这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最高体现,当然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根本尺度。我们都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但是,有些干部却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讲到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广东省汕尾市一个叫马红妹的原副市长,她家里买的水果、鸡蛋、油、米都要开发票回去报销,竟然还恬不知耻地说“我是公仆,是公家的人,吃的用的就应该是公家的。”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他怎么能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呢?天下为公是人类最高的思想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就能克服永远也填不满的贪欲。

2、对待言与行

要谨言慎行,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

对于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有领导,有中层,有一般干部,我们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组织的行为表现。所以,你的一言一行都要深思熟虑,说话要慎重,要负责任,要三思而后行。如若只是为了讨好上级和下属,夸夸其谈,随意许愿,说大话、空话,过后又不了了之,不能兑现,这样我们就会失信于人,失信于民,更谈不上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佩。

“一言九鼎”,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的人品表现,是一个人的信誉。常言说的好:信誉就是财富,是获取更大成功的“通行证”。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的“十佳农民标兵”中的“诚实守信标兵”赵海保,他就是凭着自己的良好信誉而获得成功的。

3、对待义与利

要求见利思义,以私利服从大利,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以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我们安阳县砍掉了很多小煤矿、小矿山、小水泥厂,就是我们县委、县政府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群众利益能够不断得到实现,经济、资源、环境能够得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果断采取的有力措施。

4、对待勤与惰

要求勤于思,勤于行,勤政为民,永不懈怠。

总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面对人民的信任与重托,他时刻保持着勤于思考的优良作风;他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的懈怠。尼克松总统在访华后的回忆录中写到:“具有罕见的本事,对琐事非常关注,但没有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我应邀去看体育和乒乓球表演,预定第二天参观长城。当时下雪,离开一会儿,我以为他是去休息,而他是去亲自关照人们清扫通往长城路上的积雪。”常言道“一勤遮百丑,一懒百病生”,总理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尚能周到细致地勤政为民,我们作为当代共产党员,就更应该勤于思考,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5、对待能与位

要求称身就位,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受禄,要警惕少德而多宠,才下而位高,无功而受禄。

对于一个人的能力而言,俗话说“肚里有知识,手中方法多”,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可以优化和提高人的能力,只有你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够称身就位,胜任本职工作。除了文化知识素养外,还要有情商(EO),即情绪智慧商数。

国外最新研究表明:一个人真正精确的成就评量标准是情商之高低,而不是智商之高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中,智商占20%,而80%取决于社会因素和人格因素,即所谓的情商(包括感情、意志、人际关系等等)。情商不受先天限制,可以随着学习的增长而增长,人生经验的丰富而丰富。智商专家说:高情商的人都具备一种综合平衡的才能。同志既有高智商,又有高情商。

6、对待刚与柔

要求能柔能刚,刚柔相济,刚而不愎,柔而不弱。

古语说的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具备宽宏气量,胸怀开阔,刚柔相济,必须能包容分歧,包容相互冲突以及抵触的想法,能屈能伸。朱容基是一位经济强人,1998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组成的以他为首的国务院,是“中国阵容最强的一届经济内阁”。在多次海内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朱容基皆以其娴熟的公关技巧、幽默机智、刚柔相济和丰富的现代经济知识倾倒了无数海内外记者。

他上任伊始的一席话,让无数中国人感慨万千: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对待喜与怒

要求喜不滥赏,怒不过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刻,能够自己把握自己,不能高兴地过了头,一高兴就不讲原则;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要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个人发怒而殃及别人。

讲到这儿举一个例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对手袁绍。当时袁绍秣马厉兵,统兵十万准备伐操,谋臣田丰就劝他:曹操用兵变化多端,兵虽然少但不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但不听,反因田丰苦谏而将其下狱。袁绍战败后,有人认为田丰必被重用。田丰却说:袁绍心胸狭窄善妒,定会恼羞成怒加害于我。结果袁绍杀了田丰,其他部下投降曹操,而曹操不计前嫌,以诚相待。结果,曹操大胜袁绍。

每个人都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自己的言行,而要不断锻炼自己有海纳百川之量。

8、对于骄与谦

要求贵而不骄,抱虚守谦,以尊为卑,以上为下。

在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怀若谷,我们都应时常保持谦虚的态度,因为我们作为一名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9、对待廉与奢

要求清正廉洁,欲而不贪,节俭力行,至廉至威,无私能生廉,自律能生廉,明智能生廉。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但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却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传统美德。因为我们只有无私才能处事公正,才能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才能真正代表公众的利益。

自律就是要管得住自己,克制欲望,学会拒绝,学会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修身范文篇3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四书五经》中四书之首《大学》中三纲八目。“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

2、人与人是不同的,德有高下,性有贤愚,何为圣人,何为智者,何为英雄,何为豪杰,知道了各类人等的确切定义,做人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管人才能知道管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孔子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3、古人对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定义。

4、封建社会修身理政方面的典型。

⑴三国诸葛亮是一位奇人,他洞察世事,偏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天下大势三足而立,魏、吴皆不可图,但他却要实现刘备匡扶汉室,继承汉统的遗愿,不辞劳苦,六出祁山,终于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呕血而亡。他靠忠信智流芳百世,关羽则靠义流芳百世。

⑵汉代名将周亚夫。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将军周勃的儿子,名将之后。他通晓兵法,善于治军。西汉时,匈奴大举入边,周亚夫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文帝前往劳军,见其治军谨严,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后周亚夫居功自傲,只知谋国,不知谋身,只知理政,不知修身。渐遭景帝怨恨、愤怒,以“不反地上,亦反地下”定罪,后关入狱中,五日不食绝食而死。

⑶不通权术的千古名人:苏轼。苏轼绝非一个死板迂腐的学究,对于世态人情,乃至于从世态人情上引申深刻的哲理,苏轼是深有心得的,因此,苏轼踏上官场以后,他不是不懂“为官之道”,而是把官场看得太透,把那些争名逐利之辈看得太透。他们的一举一动乃至微妙心态,苏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只有一点,就是苏轼决不同他们同流合污,只是为国为民着想,为正义着想。

⑷“始于修身,终于济世”的“圣相”曾国藩。

曾国藩所以成为“圣相”,奥秘是他推崇“内圣外王”理论,即在思想品德上加强修养,向圣人靠拢,实际能力上要有王者风范,匡时济世,身体力行。注意修身养性,起居极有规律:早起,静坐,养气,保身,读书,写字,每日坚持写日记。强调立志,求知,忠信,反省,谨言,勤俭,有恒,谦虚等。理政方面注意:组建队伍,吸收人才,打仗看重洋枪洋炮,但尤重“攻心”,注意激流勇退。评论道:“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5、一代伟人,修身理政的典范。

不仅是一位伟人,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那深邃博大的思想脉搏,他那有血有肉独特的人格形象,他的伟大事业,不仅在过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几代人的命运,还将在今后永远对我们以及我们这个民族构成影响。

⑴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与的奋斗精神

内圣:指人内在的涵养和情操,对人伦关系和准则的领悟与把握。外王:是把主体修养所得推之于社会,将学问引向事业之途,达到与社会风同道一。由从接受正统“儒家教育”,到接受康梁思想,最后接受马列主义的过程。

⑵对孔子“讷言敏行”很赞美,据说后来给女儿李敏、李讷取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⑶的学与识,人民群众观,自强精神,开拓精神,自律作风,开放性格,团结风格,学者风格,务实主义,诗人才情,农民的阶段感情,彻底的革命精神,独特的政治人格和修身方法,一生的丰功伟绩,他是时代的骄子、世界的伟人。说他是中国的一代圣哲,当之无愧。

二、我们如何修身理政

1、实地考察,实地学习,向古人学习,向身边典型学习,向伟人学习。

⑴安阳市是七大古都之首,到殷墟了解中国深厚的殷商文化,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到二帝陵探求颛顼、帝喾二帝的文治武功,到里城体验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感慨,到汤阴岳飞庙,分清忠与奸,学习“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民族精神。到林州红旗渠,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⑵可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延安、井岗山等地学习。

2、求真务实

⑴求真务实与修身理政

真——本性,本质,符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实——充盈,稳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真与实,是万事万物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规范自身行为的第一要求。真与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不受虚言,中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就是千百年来对人们的做人、办事的基本要求。

⑵:“实事求是,办戒空谈”。“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⑶把修身理政、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它是衡量领导干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落空。抓好落实,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白璧镇也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白璧,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求真务实的精神牢固地树立起来,以求真务实的行动抓好各项工作。

①坚持行政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②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设充满活力的团结、廉洁、务实、高效型政府。

③内乡县衙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上联是说,得到一任的官职,并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事,也不要以为当了官多么显贵而高高在上。为了给百姓作主,即是得罪了上司,丢掉了乌纱帽,也算不得是丢人的耻辱事。不要说当个地方官左右不了大局,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父母官。下联是说:为官者吃的、穿的、用的全是老百姓供给的,不要认为自己当了官就可以高高在上而欺负百姓,重要的倒是要牢牢记住,自己也是百姓的一员。这种自觉与百姓一等,时时想到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思想,在旧时亦是难能可贵的。朱基总理曾高度评价这副对联中阐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我来到白璧六年来,学习、工作都有了很大提高。六年来,我本着政治思想过硬,办实事脚踏实地,干工作务实不务虚,讲原则、讲政策、不讲情面的立场,丝毫不敢有负于组织和领导的信任,不敢有负于广大人民群众。结合保先教育,要修好自己之身,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修好身,理好政,与时俱进,做好自己分管的人口和计生工作。

1、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我的一篇论文:《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稳定低生育水平,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等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新型的生育文化,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反映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开展优生、优育,妇科病普查普治活动,提供“三生”服务,实施奖励扶助制度,维护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最近我镇计生管理员述职演讲,表明白璧镇计生队伍素质已有很大提高。如:《平凡的岗位,无悔的选择》、《我的选择没有错》、《计生工作,让我再次燃起心中的梦》、《扬起风帆,要让青春放光彩》等演讲题目发自肺腑,贴近生活,真实感人。我镇已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化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白璧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前途很光明。

修身范文篇4

一、怎样修好身?

1、古人的修身

中国人的修身历史,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时间,那时称为禅让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有德者居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个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那时候诸侯之间相互攻伐,矛盾突出。为缓和社会矛盾,规范人们的行为,许多思想家开始十分重视人们道路品质的培养,也就是所谓的修身。当然其标准也不尽相同,如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反对“暴政”,墨家强调“兼爱”、“非攻”,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西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统一、禁锢人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占居统治地位,影响中国社会达两千多年之久。后人的修身标准实质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揉各家之长。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一些诗词名句都跟修身有关,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老百姓常说“金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等等比比皆是。屈原、文天祥等成为古人修身的典范,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尊崇。

古人的修身有其糟粕,更有其精华,它逐步演化为一种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一诺千金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使我们的民族心向统一,分久必合,生生不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古人的修身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发展我们的修身理念和内容,不断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每个共产党员修身的标准。

2、共产党人如何修身?共产党人与历史上的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为“修身”注入了新的内涵。

①要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素养是领导素质的核心。一个先进性的政党,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首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领导干部。我们应该向历史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最重要”。党章也明确规定,党的干部应当具备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动力。然而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学习,我们做每一项决策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在判断形势和处理复杂矛盾时,是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还是片面的、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很重要的方面是取决于我们的理论功底。现在,形势变化很大,知识更新很快,放松了学习,就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自觉地学习,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修身的基础。同志就很善于学习,他在革命年代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写出了许多宏篇巨著,指导中国革命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他是全国人民爱戴的伟大领袖,也是我们学习修身的光辉典范。当前学习就要“真学”,所谓真学就是要原原本本的学,认认真真地学,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学深学透,这个学习过程就是提高觉悟、增强党性的过程,也是锻炼能力,做好工作的过程,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追求,一种政治责任。

②要增强自身免疫力

我们党是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这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保持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志说过:“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也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中央强调要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种种表现,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个党员的高度重视和警觉,也是我们在修身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虽然位置较低,但担子很重,责任很大。与党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工作永远有差距。因此我们所谈的修身是永无止境的。能不能经常看到自己的缺点,善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既反映着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也是对党性觉悟的现实检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决不能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教育、增强免疫力,对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十分重要的。要自觉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思想根源。我们要拿起自我批评的武器,讲党性,讲原则,真诚地听取意见,虚心地接受批评,积极开展相互批评,做到大气、大度、诚心、交心,努力在本单位倡导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对我们修身是大有裨益的。

二、怎样理好政?

我们共产党人所讲的理政就是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管理政务,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1、增强执政意识

党员的执政意识强不强,是决定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与否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要始终明白“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道理,从而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具体负责什么工作,讲政治都共同的、首要的责任,头脑中没有讲政治这根弦,就谈不上有执政意识。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重大决策和紧要关头,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把握全局。执政是具体的,执政意识必须体现在现实工作中。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经得起大风大浪和大是大非的考验。要经常告诫自己“我是一名执政党的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二OO四年下半年,我被派往我镇南务村工作,南务村瘫痪八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乱村,在严酷的工作现实中,我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所肩负的责任,无论是犯罪分子烧我们的住房,砸我们的窗户,还是许多群众对我们不信任,我都没有被吓倒,坚持工作,为南务村的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强烈的执政意识鼓舞着我,使我无愧于一个执政党党员的光荣称号。

2、增强宗旨意识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要求。我们党走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党的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就是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就是同党拉开了距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了,就是“数典忘祖”;心中没有了群众,就是忘本,就是变质,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总书记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回顾过去,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了许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试问:这些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人民群众。因此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我们所谈的理政离开了人民群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牢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乡镇干部扎根基层,为群众操心,在基层使劲,摸实情、办实事,解难题,做人民群众需要的带头人,做人民群众信赖尊敬的贴心人,才不至于使我们在理政中偏离正确的方向。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理政实践

修身范文篇5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以人性理论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儒家关于人性的讨论历史久远,贯通古今,其人性理论集中在人性善恶、品级及二种人性等问题上。

1.性分善恶。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孟子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性质进行了厘定,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性善的本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以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荀子则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的命题。他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先而丧之。用此观之,然而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同上)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是“可化”。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待礼义然后治。”(同上)“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荀子根据性恶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起伪”。

汉代扬雄从调和孟、荀人性善恶之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法言·修身》)的命题。扬雄认为人性之中兼具善恶两种品性,“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同上)扬雄根据善恶相混说,认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以为善人。进入唐代以后,李翱继承和发展了其师韩愈的人性理论,提出了性善情恶的观点。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苦、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复性书》)性是善的根源,情是恶的根源,性无不善,情有善有恶。人之所以有恶乃情所为,情迷乱了性。“情本邪也,妄也,”(同上)所以要“忘情”、“复性,”通过后天修养,恢复、扩充人的善性。

2.性分品级。

汉儒董仲舒的人性理论很具代表性,他提出了“性分三品”的学说。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圣人之性”是上品,纯善无恶;“斗筲之性”是下品,恶而无善;“中民之性”是中品,“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同上)可见,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注重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化使人向善。

宋明理学的先驱韩愈也认为性有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韩愈的性三品说与董仲舒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认为上品人性善而无恶,下品人性恶而无善,中品人性通过后天教化可导善恶。

3.性分二类。

张载首先提出把人性分为两类的观点,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篇》)“天地之性”是天地共同的本性,纯一至善;“气质之性”是气聚为形而后具有的属性,气有清浊之分,故性有善恶之别。所以必须努力做“善反”的修身功夫,变化气质之性,回复到天地之性。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张载、二程人性论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了两类人性的理论。他说:“论天地之性则是专指理而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朱子语类》卷第四)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性的本然状态;气质之性则是无命之性受气质熏染发生的转化形态,是对每个人直接发生作用的现实人性。形而上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形而下的气质之性是可善可恶的。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祛除“污染”,修身向善。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和判断标准

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孔子就强调:“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博施济众,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就是仁德,也是修身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仁义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中。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思想。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泛道德主义,强调以人心之“仁”泛爱天地万物。程颢认为先秦儒家的仁学强调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这还不是“仁”之体,而只是“仁”之用,道德修养应以“仁”之根本为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在人之天道也。”(《思问录·内篇》)仁义是圣人之德,人之修身主要是行仁义,不违天道,与天合德。

“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己不由人。但是这种主观的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孔子认为要达到“为仁”的自觉性,必须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礼器,是故大备;”“制礼以节事。”(《礼记·礼器》)礼的功用是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修养成器,使人完备。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度于礼,立于礼,约之以礼,节之以礼,齐之以礼。这便是达到了仁。孔子要求治理国家是不但要“导之以德,”同时也要“齐之以理。”(《论语·为政》)孔子在教育弟子学习时,虽然首先要“博学于文,”但也要“约之以理。”(《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任何修养都必须以“礼”为规范,才能真正修成恰倒好处的德性,不然,这种德性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了。所以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礼看作人们言行的标准,“礼者,节之准也”(《荀子·致士》),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荀子·劝学》),礼也是治国之根本,“隆礼重法则过有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儒家认为“礼”是衡量一个人修养好坏的唯一标准。“人藏于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心中,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记·礼运》)一个人修养的好坏、内心的善恶,都只能以“礼”来衡量,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礼记》中还指出夏禹等六君子,“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常,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这是说夏禹等六位国君无不谨慎地以礼行事,按照礼来彰明大义,考察诚信,明察过失,提倡仁爱,讲求辞让,向人们显示做人的常道。

三、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内容

儒家十分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即“修己”,并以此作为修身的基本模式。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己功夫做得好,内可以持敬,外可以安人、安百姓。孔子认为,修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人毕生坚持不懈的事情。《中庸》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乃为“天下国家九经之首。”(《中庸》)只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更何况“治国、平天下”呢。这就是说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天子至百姓,一律要把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不修己,就不能整治好家族,甚至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一整套“尽心”、“求放心”的修己思想。“尽心”就是尽心官能思的特点,去发现、去扩充内心固有的善端。“求放心”就是要力求找回因不能“寡欲”而丧失的“善性”。可见,“尽心”、“求放心”都是讲究人的内心修养,即“修己”。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修己方法。他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荀子•性恶》)强调通过人的主观修养和伦理道德的实践,“起礼义,制法度”,使先天之“恶”变为后天之“善”,从而转化人的“恶”的本性,使之符合道德规范。

修身范文篇6

“廉洁修身”教育在以往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和其他品德培养并重,但是“廉洁修身”思想对于现阶段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却意义重大,指导地位突出;因为大学生作为肩负着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对青年中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重点的廉洁修身教育,是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时代要求。而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廉洁修身》课程,使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无疑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必要的先行尝试,是时展的要求。

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让其产生矛盾心理,一方面,在教育的正面引导下对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和现象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往往不能经受考验和抵御诱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经济意识明显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择业取向更偏重于个人的经济利益;在面对不良诱导和阴暗面时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因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而同时高校本身在校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贿选”、逾期还贷等违法违纪事件的不断出现,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映衬出大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廉洁教育的缺失,其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学生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奠定其坚实的廉洁修身基础,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思想观点,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学校以人为本,因而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积极探索廉洁修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的途径探索

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可以结合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在大学整个阶段采用全面渗透、环境育人等方法来进行巩固,在课堂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中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结合社会弘扬主旋律的教育,积极探索开展廉洁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1以课堂教育为主,学生自我修身为辅学习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是课堂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思政理论课以及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廉洁修身意识并言传身教,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将廉洁修身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德培养、社会反腐倡廉事件分析等增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意识。同时在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并进而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其潜心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将“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另外,开设专门的廉洁修身课程也是深化课堂廉洁教育的可行方式,如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设的《廉洁修身》课程,既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角度等维度进行崇尚民族气节,弘扬民族精神的廉洁修身教育,也从侧面向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腐败现象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再结合现代的《罪案鉴戒》等反腐倡廉视频资料,可以给课堂廉洁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2.2以校园文化为廉洁修身的重要载体作为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在廉洁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环境系统的影响作用,在于能够借助载体,于潜移默化中将廉洁教育渗入校园,从而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培育“敬廉崇洁”的校园文化,要以廉政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把廉洁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举办各种有声有色的廉政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课堂、进寝室、进学生社区、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校报校刊等媒体扩大廉洁教育的覆盖面;要组织开展以弘扬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大讨论、书法展、图画展,营造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开设廉洁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廉洁教育活动,拓宽廉洁教育的渠道。通过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用健康向上、清正廉明的文化充实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廉洁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廉洁教育的文化品位。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廉洁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通过有效的廉洁教育,促使学生转变那种认为“腐败离自己很远,自己不可能腐败”的观念,强调党中央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决心、依法治国、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光明前景,明示出社会上的丑恶的、不公正的腐败现象必将会得到有力的遏止和惩处,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反对腐败的信心,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廉洁修身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人民中去,参加社会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中公正、廉洁、友善的一面,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明事理、辨是非、晓廉洁、作贡献,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引导广大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牢固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想信念。

2.4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顺利进行廉洁修身的有力保证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谐的校园应是青春飞扬的、文明有德的、积极进取的校园。校园文化应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征,应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应把廉洁教育有机的融入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去,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并善于结合传统的教育月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保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廉洁教育也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5(1).

[2]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2007(3).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教社政厅[2005]3号).2005(11).

[5]刘和贤,张传航.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6).

修身范文篇7

大家早上好,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某公司招聘一名职工,应聘者很多,最后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被公司选中了。其他应聘者不服,就去问公司老板。老板说聘用他的原因是只有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

这“介绍信”可非同一般,请同学们仔细听来:他在门口蹭掉脚下的泥土,进办公室后随手关上门,说明他做事认真、仔细;他看到一位残疾老人,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应聘时他先脱掉帽子,回答问题干脆果断,说明他既懂礼貌又有魄力。这些不是很好的介绍信吗?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不是很放心吗?

同学们,一滴水蕴藏着大海的本质,一束光反映了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文明习惯也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行为情操的重要表现。但贵就贵在文明习惯的养成,难就难在长期坚持。一个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探索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此时没有抓好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那我们纵然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让我们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拥有了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府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强盛,我有责任”体现出了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境界,要想培养这种崇高的责任感,我们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首先应该树立“学府强盛,我有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如果我们连我们的学校都无法振兴,又何谈振兴国家?

修身范文篇8

为道的人,好似冬天涉渡河川,心中自是如临深渊,脚下自是欲进而迟疑,但虽犹豫,却不是不决,而是不冒失燥进,静以处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在实处。“若畏四邻”,犹然戒慎,不敢放肆其胆,时时反省自己。

他好似是宾客,容貌俨然,矜重庄敬,没有丝毫的放纵,没有片刻的懈怠,没有刹那的走神,志意若一,持道修身也该如此。他好似冰凌的溶解,溶于我道,其不合于道的冰凌,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层层溶解消融。我们在自我修身的过程中,也应把心中的私利与妄见,以及由之而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思维定势、人际关系等,像冰山一般,让其消融。他好似未经雕琢的原木那样纯真朴实,虚其心,讲俗心、私心、妄心化作道心、公心、正心了,其心敦普,超凡脱俗,归于自然的本性,朴素的品格。

他好似山谷的宽容,善于容纳溪流,无论清与浊,“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他好似流水的浑浊,绝不以道自炫,以功自居,绝不有门户偏见,立宗立派,神话自己,他只是混沌一团,“我余人之心也哉!”因此,他大道若愚,大清若浊,同时,为道者弃世俗的贪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似水那样甘居恶地,愿为天下百姓受垢、受不详、正是若浊的表现。

老子用精炼而富于包蕴性的语言,然天下后来的人们自此道来知道为道者的道心、道性、道骨、道风、道镜,让“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为有志修身者而开。老子用豫兮、尤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七个方面来形容为道者的状态,是他道性的自然体现,是善为道的正果,同时,也是衡量是否善于为道的标尺,修身的庙道和境界。

老子的修身之道“见素抱朴”,表现了他崇高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他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取彼取次。”“敦兮若若其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常无名,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一无名之朴”。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被人利用的人为的道德。人性本是朴素的自然的,并不受也无须受任何道德观念的制约,甚至也不知道仁义理智等道德规范是什么,却又是最道德的。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只有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处于对人类纯真朴素的自然天性的挚爱,出于对恢复这种自然天性的执着,老子将朴作为一种美德,赋予了“朴”很高的价值。守持大道“无名之朴”,“不欲以静”,天下万物将自正、自均、自化、自富,我的心身自然康健长寿,我的潜能自然迸发成长;一小自处,绝不自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于道,永远立足于小,永不自是自见,永不自持自贵。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浮华。朴之所以可贵,在于他符合自然,体现了自然,向真朴的自然之性的复归,取舍之间,这是老子留给我们修身做人的智慧。

修身范文篇9

一、什么叫修身理政

修身。一般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我们这里是指要修具有先进性的共产党员之身,就是要使每名共产党员信念坚定、宗旨明确、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作用模范,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理政。一般是指管理政务的活动。我们这里是指要使党员懂得如何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理出取得的成绩,理出工作上的差距,理出改进的措施,理出发展的思路,理出努力的目标,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修身理政。一般是指通过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实现管理各种政务的活动。我们这里指的是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各种知识,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在各项工作中,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克服各种困难,出色的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努力构建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

二、修身和理政的关系

1、修身是理政的基础,是理政必不可少的条件,修身是为了更好地理政。

孔子曾经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意思是统治者若能实施德政,则天下皆能归服。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更是简洁的道出了修身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伟大领袖也曾提出:修身是救世必不可少条件。年青时,他就认为:“吾人有心救世,而于自己修治未到,根本未立,枝叶安茂?”

正因为修身对于理政的重要性,所以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选拔干部要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把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求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

总书记也说:“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2、理政是修身的重要目的之一,理政也是一种修身过程,理政是对修身的体现和检验。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身,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修养,也十分重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习,他认为:人和实践都是无字天书。通过实践,能够增长知识,变革现实。不仅是求知过程,而且能够使人获得智慧,使人格得到升华。

修身是内化过程,理政是外在过程。修身是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通过修身能够增加各种本领,完善自我,达到人格上的完美,符合实际工作中的需要。理政是一种外在的实践活动。修身和理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注重修身能推进理政,勤于理政也有益于修身。

三、为什么要修身理政

1、修身理政是现实形势的需要

(1)社会的飞速前进,要求我们主观世界必须跟上客观世界的发展,因此要修身理政。只有通过修身理政,才能提高主观能动性,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2)目前我们党员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修身理政来解决。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党员的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除此之外,有的同志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公德意识差,职业道德差。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解决思想问题,提高其党员先进性;只有通过理政,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显示其党员先进性。

(3)修身理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白璧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宏大的,但基础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不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素质,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好、带领好群众,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就难以实现这些目标。尤其是作为全镇8万人民的管理者和带头人,责任更加重大。只有注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激发出全镇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鼓舞全镇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干劲。善于理政,才能真正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切实履行好我们的岗位职责。

2、理政在人,修身是基础。

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这么大一个国家,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重任,要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解决社会转型期的一系列难题,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没有很强的执政能力是不行的。而每个党员作为党的细胞,如果不能加强自己的党性,不能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尽心尽力于自己的职责,不能尽心尽力管理好每一寸土地,不能服务好每一个群众,那么整个党的战斗力从何而来?修身从小事做起,简便易行,功到自然成,理政是我们的职责,通过理政,使我们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

四、古人怎样修身理政

1、古人怎样修身

中国传统的修身,各家各派指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但经过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经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流的修身理念。其中主要包括:立志,自信与自强,好学,慎思,存心养性,正心诚意,节欲,居敬,慎独,自省,克治,慎言,力行,技节,磨炼,格物致知,知耻,改过等。

由于受传统思想和封建社会的影响,古人在修身方面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重血缘亲情关系,忽略平等、理想;重社会等级秩序及纲常伦理,忽略个体意志自由、民主意识;重社会道德权威,个人服从社会道德,忽略个体权利;重“他律”忽视“自律”,把“他律”神圣化,导致了修身中压抑自我以适应社会,最终走上“以理杀人”。

当然,我们在看到古人修身存在许多不足的同时,也应当用历史唯物观来正确看待古人修身,去其糟粕,纳其精华。古人所讲的立志,是道德上的气节,如有“大丈夫”气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有的原来一身正气,后物欲冲昏头脑,走上贪污腐化,有的丧失了人格,这是意志动摇的结果。自信,自强不息,对淡忘艰苦奋斗而贪图享乐的,对自甘堕落、混日子、不求上进的人,是一个警钟。古人强调自省,慎思,知耻改过,慎独。对当前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端正党风、政风、民风都具有现实意义。古人认为节欲对见利思义、克治邪念有好处。成克杰、胡长青都是在权力、金钱、美女面前,对“欲”克制不足,邪念顿生,逐渐走向腐败堕落的深渊。古人所说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对我们办事时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立场上全面看问题,要把别人当做和自己一样相互平等的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能如此,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就会减少,那些唯我独尊,只考虑自己不管他人、集体利益的人就会减少。

古代有许多事例就在修身方面给予我们很大启示。唐代娄师德宽厚谨慎,犯而不校,对别人的怒骂、失礼、轻视以至排挤都不放在心上,在西部边疆四十余年,恭勤不怠,使人民生活安定,最终赢得人们的敬重,载誉终生。春秋楚国孙叔敖童年时,有一次外出游玩,见到一条两头蛇,便将之杀死埋掉,回家后见母亲后痛哭。其母问原因。孙叔敖回答说:“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会死,刚才我见到两头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母亲问蛇何在,他告诉母亲,恐怕别人看见,已将之杀死埋掉。其高尚的品德,受到人民的信任。周朝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争着买鱼献给他,而他却坚决不受,其弟问原由,他告诉弟弟,接受别人送的鱼,在别人面前就会有低下的颜色,就会违法曲断,会危及到他的职位,如果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不仅自己的职位能够保住,也能经常自己供给自己吃鱼。其“不受献鱼而靠俸禄”成为美谈。宋岳飞孝父母,拒财色,治军“纪、智、信、勇、严”,精忠报国,成为一代民族英雄。清钱金玉任松江县千总官在家休假,鸦片战争爆发,他毅然返回岗位参加战斗,直到牺牲,其“焉有食国之禄,而逃真难者乎?”成为名言。清进士彭端淑所讲的一则小故事更令人深思,说的是四川一穷一富和尚,都想到南海,结果穷和尚靠水瓶和饭钵到达,而富和尚老是想怎样靠雇船前去,而没有去实践,只能到第二年看穷和尚回归而惭愧不已。这些历史故事虽有其局限性,但它们却告诉我们古人修身重德、重民、重实践的好倾向。

2、古人怎样理政

古代治国理政的最有价值的格言是“保民”、“爱民”。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刘向《说苑.政理》中关于“治国之道,爱民而已”都是例证。

根据“保民”、“爱民”的根本原则,古代思想家指出了“修身”的主张。治国理政不能为己。学权者要“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修身的核心是“去私”。这些古代思想家独到而又精辟的见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古人又指出了“勤政”、“任贤”、“纳谏”和“通变”的思想。主张执政者要勤于务政,同时指出“无长安之国,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自古至今,末有不然者也”。要广泛听取批评建议。能够采纳贤能人士好的办法,并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相应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

春秋战国鲁国靠尽心于民、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鲁庄公十年,打退强大齐国的进攻。《孟子·公孙丑下》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要想取得胜利,任何有利的条件都不如得到“人和”即民心。欲得民心,必行仁政,行仁政方能无敌天下。“治国之道分三等”则告诉我们用德感化人民的王道的政治强于霸道的政治和强横的政治,说明了“德”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治国在于养德养力”,用韩非治国方法只注重法而不注重德、徐偃王只注重德而不注重武力做防备最终都走向失败的两个事例说明了“德”、“力”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子产不毁乡校”用春秋战国时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让人民有一个议论国政的机会,以便执政者集思广益,作为治国的参考这一事件说明,当政者只有听取人民的意见,及时改正缺点,才能作好工作,国家才能强盛。“治国需先察民情”说明治理国家,首先要弄清具体国情。唐太宗把治国比作养病,要谨慎从事,不可骄奢淫逸,他要求群臣同心协力,推心置腹,不能互相猜疑。“法令不可数变”说明一种正确的制度实施后,必须保持它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频繁改易,否则会失去信任,失去民心,败坏政治。这些都说明了理政。

五、共产党领袖怎样修身理政

修身理政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许多伟人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同志说:“有了错误,一定要做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指出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要注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在实际工作中,将道德修养与实践磨炼相结合,使道德修养得到极大提高。他在学习和实践中求“天地之大本”。同时强调“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同志则注重寓刚于柔、寓韧于忍、智不为先。

在青年时期,为了磨炼身心,曾约同学外出游学,到野外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名为风浴、雨浴、雪浴。这种修身观,具有向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圣贤境界主动诉求的色彩。1910年秋的一天,告别家人,离开韶山冲,走向外面的世界。临行前,他写了一首小诗送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立志求学、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非常注重领导方法,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重要战略思想。也非常重视决策方法,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向与会的领导干部推荐读《郭嘉传》,意思是希望领导做事要多谋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断就是决策。群众路线是的一个伟大创造,把它集中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概括,不仅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了“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工作是不能完成的。”在工作中,注重实践与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注意区分领导与群众,一般与个别,能够抓住主要矛盾,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工作。他一直提倡读“无字之书”,在实践中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积累自己的经验。在延安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战争中,提出“不打无准备之仗”。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集全党的智慧形成的思想成为领导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武器。在南开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豪言壮语,而他一生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废寝忘食、为维护民族的尊严义正言辞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六、我们基层共产党员应该如何修身理政

我们每一基层共产党员是党肌体的细胞,每个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全党先进性的表现。因此,我们每一个基层共产党员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义务和职责,要通过开展修身理政活动,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我认为,当前我们所谈的修身应该包括:立志、学习、实践、自省、批评与自我批评、知错就改,自信自强、虚心、高标准要求自己。立志就是要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要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志向。学习就要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通过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本领,通过学习法律、政策,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实践即要勤于实践,要在实践中提高,要把自己融入当前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中,用实践检验自己,用实践提高自己。自省即要善于发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缺点和错误,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敢于对别人或自己的不足进行面对面批评,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群众提出的意见要认真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错就改就是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特别对于人民群众提出的工作中的失误,要勇于承认错误,争取取得群众的满意。自信、自强、虚心、高标准要求自己,则要求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自卑,勇于挑战自我,要善于学习好的方法和经验,对任何工作和事情要精益求精,力求把事情办的最好。

当然,在注重从各方面要求自己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工作和任务,使之互相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达到理政的目的。我认为理政,即:研究现实情况,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研究现实情况,即制定各项方针政策,解决各类复杂问题,必须要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现在主要想的是什么,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对哪个方面比较热心,只有我们把这些情况全部了解清楚,才能使制定出的各项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才可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简单的问题易处理,才能取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不了解群众,不深入群众,不与群众打成一片,任何工作只能浮在表面,不可能取得进展。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不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党和国家的事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工作能力,是修身的结果,也是作好各项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累积经验,探索解决各种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提高驾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自从入党之日起,就肩负起党和国家对我们的重托,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牢记党的宗旨,要在各项工作任务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修身理政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机结合,是解决对人与对事问题的一个载体,搞好修身理政,最基本的方法是搞好“五查五理”。查思想,看信念是否坚定;查宗旨,看为人民服务意识是否明确;查纪律,看是否符合党章规定;查作风,看是否符合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查行动,看是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理工作成绩,进一步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理工作差距,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理改进措施,努力解决不符合与“不适应”的问题;理思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理目标,落实构建的谐社会的各项要求。

修身理政就是解决对人对事的问题。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对事就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对人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

修身范文篇10

对家庭要关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论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还是普通公民,都是有血有肉的社会自然人。“家和万事兴”,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夫妻恩爱、老乐少康、温馨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都应该对家庭有感情、有亲情、有责任心。现实社会爱妻怜子也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行为,而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遗弃老人也不乏其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有“二十四孝”传说,我们身边有十几年如一日侍奉婶母的“尊老爱幼标兵”王清合好的典型。试想和一个连生育养育之情都不顾及的人交往打交道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朋友?在有的地方尊老敬老也纳入干部考核范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由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引申,连一个家庭搞的一团糟的人理政能理出什么样子来?

对社会要有爱心。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和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出了这种理想境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就要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珍惜生活,做到以诚待人,以爱示人,家与家和睦,人与自然和谐。我国开展的公民道德进万家,实施的下岗再就业,救助弱势群体,保护母亲河,建立生态防护林等活动就是建立和谐社会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我镇开展的评选“十佳农民标兵”活动,也是构建和谐白璧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每一个人都不要在坐而感叹世风日下人与人缺少人情了,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了,沙尘暴又要来了,而要从自身做起,以节约每一滴水,捐助每一分钱的点滴小事做起,人人参与,以爱的奉献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对工作要有责任心。三讲教育、“*”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保先教育这些党的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要体现到促进各项工作上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件件刻不容缓,每位党员干部虽然分工不同,但事无轻重巨细,党的事业,人民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心,立足本职,岗位奉献。现在我们几乎每项工作都与上级相关部门签订有目标责任书,有的还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应该对照目标时刻算时间、算任务帐,工作做不好凭良心对不起发给我们薪水的人民,凭党性愧对于组织的培养,人民的工作、党的工作“责任重于泰山”。

对党要忠心。从历史上看,忠君是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刘备是忠的化身,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思想都带有历史局限性,为“君”服务;而如今党的宗旨决定了为民服务,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党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应带头贯彻执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个服从”,听从组织安排,维护党的团结,不做有损党的形象的言和行,为了党、人民的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做政治上靠得住的人。

宗旨意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纵观历朝历代兴衰更替可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人民给予了我们权力,养育了我们,封建帝王就有“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本思想,党的*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思想,从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到总理替民工追讨工资,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时时处处都树立了良好的亲民、为民形象,也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的榜样。做为人民公仆,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克服官僚主义作风,走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抛弃人民也将被人民、被历史所抛弃。

忧患意识。我们党已经走过了84个春秋,历史的角色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现面临着国际国内、党内党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历史证明每一个政党都有兴衰存亡的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国民党的分裂都是很好的例证。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有“党本位”意识,党荣我荣,党耻我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被胜利成绩冲昏,不被失败困难吓倒,不被西方和平演变迷惑,要有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意识。

自律意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有规则的社会,我们的党是一个有铁的纪律的党,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党的纪律。湖北省丹江口市原书记张二江生活不检点,江西副省长胡长青借商业题词大肆敛财,河南省三任交通厅长贪污受贿,前“腐”后继;多少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公款一年喝掉一个西湖,吃掉两座三峡,这些现象需要深刻反思。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党的纪律、社会规则是“他律”,而我们更需要“自律”。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已之心,自觉加强“三观”教育和党性锻炼,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