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挑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9:53:23

新挑战

新挑战范文篇1

很荣幸我成为第二位走上这展示自我的舞台,但愿我这块砖能够引出后面的一块块好玉。今天,我参加竞聘的岗位是政教主任和办公室主任。我想,参加竞聘的其他同志和我一样,也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勇敢地走上了这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的个人经历很简单。性别一看便知,年龄已经揭晓,新年联欢会上刚刚得到一只幸运羊。90年四师毕业到八中,外语教的是小语种。98年有幸来到政教,一眨眼五年快到,一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酸甜苦辣自知晓。记住的是苦与痛,忘不掉的是欢笑!

政教主任这个职位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近五年的政教处副主任工作经历为我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前任两位主任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管理经验,更被他们身上那种忘我工作、秉公办事、大公无私的精神所震憾,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道路。忧的是:今后在工作中我不知还要得罪多少人!说实话,政教处的工作细小、繁杂,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可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所以,政教处的工作必须做到“眼尖、腿快、嘴勤”,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回顾这五年来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由于别人的不理解,我伤心地哭过;由于别人的误解,我委屈地哭过;由于大家的宽容,我感动地哭过;得到大家的支持,我激动地哭过。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不经历风雨,又怎么会见到彩虹呢!

经历了近五年的风雨洗礼,使我更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如果我竞聘成功,我为自己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更新教育理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协助校领导抓好我校的管理工作。继承前任政教主任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不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做到:活动有计划,验收有总结,考核有依据,评比有结果,避免盲目性,增加透明度,政教处的工作要公平、公正、公开。

1、班主任培训有目标,落实有计划,总结有成果,个人有收获。班主任会议制度化,多层化。积极听取班主任的意见,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完善,尽量让领导放心,班主任满意。没有最好,争取更好。

2、政教处的工作主要是育人。以人为本,德为先。根据国家的大气候,我们生存的小环境,以及当代中学生特点和我校学生现状,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心、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3、每学期开展的活动要有特色,学生才能有兴趣;班主任更有热情,班级管理才会有变化。活动有记录,存档备案。

4、劳动值周班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值周检查工作更加细致化,严格化,坚决杜绝形式化。

5、管理工作要责任化。政教处要对学校负责,班主任要对政教处负责,班级干部要对班主任负责。“八中兴盛,是每个八中人的责任”。做到:“八中门有人看,八中事有人管”。

6、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工作分工有中心,都为八中这个家,大家团结又协作,八中才能锦上又添花。

支持我的朋友,我绝不会让你们失望,还在考验我的朋友,请相信,我会努力实现你们的愿望,不信任我的朋友,恳请你们给我一点点希望。

新挑战范文篇2

合国人居中心颁发"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

城市,以整座城市作为景区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还获得"国家园林绿化

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殊荣。珠海与澳门陆地相连,与香港隔海眺

望,国际级水平的珠海机场,更令珠海可直通世界各地。

人所共知,珠海是一个重视科技的城市。珠海的建设者们在邓小平同志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的结果,是

营造良好的科技政策、人才环境带来的成果。如果没有制定并实施重视科技的

一系列政策,人才环境带来的成果。如果没有制定并实施重视科技的一系列政

策,就不会有格力、亚仿、丽珠、恒通等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就不会有珠海的

今天。

通过珠海市经贸局提供的一系列数据,我们看到珠海市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

的辉煌成就以及珠海美好的未来前景。"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成功崛起,印

证了科技、教育产业与研发基地建设的成效。"九五"末期,珠海市委、市政府作

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即按"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的原则创办珠海

学园区,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重点高校进驻的优惠政策。大学园区已成功引进了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等十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在珠海建设分院。科技创新海岸是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珠海

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约建设的科技创新产业带。从启动以来,已初步建成国家信息

产业部南方软件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省

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北大教育科技园等一批高水平的科

技园区和研发基地。

珠海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优势明显,有圆明新园、梦幻水城、御温泉、

珍珠乐园、农科中心等旅游景点。众多岛屿与美丽的海湾沙滩形成了别具风格的

海上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短短四天的社会实践,在珠海一系列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创

新精神主导着我们的新社会。全球化是21世纪的主旋律,但全球化到底意味着什

么?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公平与效率的争

论也许会持续很久。但随着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竞争可来说已

经耳熟能详,但对它的内涵的理解都还非常肤浅。加入WTO将使我国越来越融入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为开放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

将吸引大量境外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加入WTO将增强外国投资者对

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十分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快现代化步伐。加入WTO还将为我国

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我国与外国的贸易纠纷有了更好

的解决途径。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企业只有以改革和创新

为动力,才能够应对挑战,并且在入世后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

发展。

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进程,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

理,这是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必须具备的制度条件。一方面要合理安排

公司控制权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

不仅需要一定的科研开发投入,还需要必要的制度条件和激励机制。既需要政府

的支持,更需要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这是

检验技术创新成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的新技术新成果最终

要通过商品化回到市场。即技术创新的立足点是市场,落脚点仍是市场。企业管

理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应该逐渐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

展的现实,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需要进行管理思想、经营战略、

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营销策略、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认真审视各自

的薄弱环节,尽快加以改进。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

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如果他们愿意把力量借给企业一起

完成一个目标,这就是成功的管理。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品牌经营就是商品或服务品牌

的创立、维护与管理,以品牌为资本,通过并购、联合等手段达到外壮规模、内

增效益、迅速发展的目的,使企业获得较大的收益和市场的拓展。

珠海市一直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经典品牌,家喻户晓的"好空调,格力造"就是

最好的例子。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中文意思是"烙

印"。在当时,西方游牧部落在马背上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部落之间的财产

,因此品牌最初是同类商品中不同个体间区别的标志。现代意义的品牌,已经远

远超越标志的范畴,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左右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态

度、人生品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营销阻力加

大,利润普遍降低,商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缩短,新产品的市场导入频繁,拥有知

名品牌的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现有品牌的优势,品牌经营战略愈来愈体现出其重要

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是一种经验,因为他们相信,如果在一棵果树上摘下

的一颗果子是甜的,那么这棵树上的其余的果子也都会是甜的,这就是品牌的

"果子效应"。

企业经营开始由过去单纯的生产经营走向品牌经营,中国市场已进入品牌竞

争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将取决于是否创出了名牌,是否成功地进行了品牌经

营。随着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价格战等低层次的竞争将没有多大空间。企业之间

在产品性能、数量、质量、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的差异都在缩小,品牌竞争将成为

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品牌的未来在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走向世

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一个卓越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实现了太多伟大的梦想。作为我们新一

新挑战范文篇3

【关键词】中职德育;挑战;创新探索

1中职德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1.1生源差是中职德育难的首要难题。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对于现阶段的中职学校而言,大家都在“找米下锅”,充足生源无法得到保障,更谈不上要招收优质的学生。因而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曾经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而这部分“难管教”的学生,往往带着诸多行为方面的坏习惯:旷课、迟到早退、迷恋网吧、抽烟、厌学等不良的行为。这显然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1.2智能手机给中职德育带来极大的冲击。以往学生迷恋网吧,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校规的制定,对学生上网有了很大的限制,而智能手机却给许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如今的手机几乎学生人手一部,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玩游戏、聊天、看视频、浏览网页。手机的功能的丰富多彩,让一些本就自律差的学生很容易就迷恋上了手机。甚至有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把手机拿出来玩,这些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而手机网上的网页、视频,有许多负面的信息,这给处在发展阶段的中职生的心灵带来一定伤害,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也难以控制和管理,这些都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性。1.3评价方式的功利性是中职德育又一弊病。当前学校检验德育效果的基本评价方式是量化考核。所谓的量化考核“从目标出发以量化的手段进行组织体系设计和为具体工作建立标准的管理手段。”这种量化的管理虽然对管理者而言便于操作、见效快,可是这却把德育工作的中人性化、丰富的德育内容,变成了简单、机械化在几个条目上计算分数。这种考核的方式导致了德育的内化功能的严重受阻,德育的本位价值被降低,从而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给中职德育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中职德育创新工作机制探索

2.1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中职德育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就应树立“以人为本,适应市场”的理念,围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使得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服务宗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在评价时,把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结合,在学校评价主要是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小组互评、自我评价,企业的评价主要是将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技能、常规管理等方面结合在评价中。只有这两方面的评价都能得到认可,学校的德育教育才能够称得上是成功的。2.2发挥传统美德的教育。提到德育教育,就被理解成讲大道理,对学生进行说教,空洞乏味,学生不爱听,老师干着急。如果我们发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的作用,我想我们德育教育开展的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传统美德,可以通过组织竞赛、主题活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贴标语、墙面文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学校利用在围墙上印制美德故事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学生,还开展过美德故事演讲比赛,同学老师都点头称赞。2.3创新教学手段。作为德育主力军的德育老师,在教学中放弃非道德的强制性手段,还原“德行”教育。2.3.1学会真诚地关爱学生。首先要走近学生,多与学生接触、沟通,了解学生,洞悉他们的思想状况。中职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业不精,中考失利,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跨进职校大门的。他们已经在体验着失败带来的痛苦和自卑,所以更加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无论我们要做什么,都应该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要爱护每一位学生,就是要从细节做起,这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同时德育工作者要遵循这条原则:每个人身上优良的品质远比不良的品质多得多,需要做的是鼓励前者,抑制后者。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与错误时,不要当众训斥,可以单独找他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当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我教的班级有一位同学在大多数老师眼里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经常和老师对着干,挨过老师不少批评。有一次,晚自习的时候,她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大热天的还捂了两件校服,我走到她旁边询问情况,还不理我,其他同学告诉我她发烧了。我一摸,烧的还挺厉害,那天医务室的医生恰巧外出培训,不在家。当即我决定带她到校外找诊所医治。经过这件事,她好像变得愿意听老师话了,不那么抗拒老师,后来还听到老师表扬她进步大呢。2.3.2善于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是有需要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层次是由需求的低级向高级逐层发展的。具体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潜能,这样才能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大多数学生都是积极要求向上的,只是没有机会让他们表现。当班级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发挥班集体成员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凝聚了班级体的力量,当问题得以解决时要给予极大的精神鼓舞。还可以用社会上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和身边杰出青年的等事例不断地激励学生上进,只有积极进取才能自我实现,达到人生的最高目标。2.4强化实践德育。德育的教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行”则是关键点。所以德育的本质是实践,而作为未来的一个职业人,中职生需要培养敬业、诚信、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这些品质都需要在一定的实践中去理解和学习,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认识、理解、养成和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素质的一部分。因此,这就需要中职德育教育要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中去学习、实践。

总之中职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一项育人的伟大工程。职校德育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每一个职教老师去思考、探索、研究。作者简介:潘吉,1993年生,男,本科,学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烹饪与营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颖钰,张凤元.中职德育的困惑与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39-141.

新挑战范文篇4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国际法

伊拉克战争虽经国际社会的多方面努力终于没能幸免,在人类社会刚刚迈进二十一世纪,便急不可待地爆发了。美、英发动这场对伊拉克的战争,其目的诚如现任美国总统布什的父亲老布什在1990年海湾战争时期所说的:“如果世界上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世界和世界各地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1”可见石油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笔者不敢断言石油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这场战争,但是,如果没有石油,情况或许会是另外一种样子。继1990年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之后,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国向伊拉克发射了巡航导弹,拉开了伊拉克战争的序幕,也拉开了又一次现代化高科技战争的序幕。接二连三的局部地区的战争与武装冲突不断给国际社会提出了新的问题,也使国际法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国际法有关战争与武装冲突的知识和国际法禁止人类社会战争行为的历史进程,并在这两者基础之上探讨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对传统国际法基础的挑战。

一、国际法中的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战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交战原因各异,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对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人类社会中战争与武装冲突不能完全避免,国际社会承认这一事实,长期以来不断制定、补充和完善了一系列对战争与武装冲突加以限制和约定的国际公约、条约及其他准则等,构成了国际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国际法中调整人类社会战争与武装冲突的国际公约构成的战争与武装冲突法,是国际法中最古老的一部分。因为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或者说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对象的法律2”其渊源是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国际社会公认的一般法律原则等。所以这些都是各交战国或冲突各方在彼此之间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时应该遵守的。

国际法中的战争与武装冲突法是成文法,它以创始及补充修订的国际条约等国际性文件为表现形式。“战争法规可以说是国际法各部门中编撰最发达的一个部门3.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的正式编撰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达到高潮。近、现代的战争与武装冲突法主要是以条约和习惯的形式,作为调整各交战国或冲突各方之间、交战国与中立国家之间在战争与武装冲突中的关系以及交战行为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例如:1856年4月16日《巴黎会议关于海上若干原则的宣言》;1868年11月29日的《圣彼得堡宣言》;1899年7月29日和1907年10月18日两次制定的《海牙公约》;1925年6月17日《关于禁止化学武器的日内瓦议定书》;1936年11月6日《关于使用潜水艇的伦敦议定书》;分别于1864年8月22日、1906年7月6日、1927年7月27日和1949年8月12日缔结的四个《日内瓦公约》,还有1977年6月10日签订的《日内瓦议定书》等等。

战争与武装冲突的法律概念在国际法中有传统与现代的区别。传统国际法认为只有国家之间的战争才是国际法上的战争。其特点是:1、须有两个或多个敌对国家之间相互使用武力;2、须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范围;3、持续一定的时期。至于偶然发生的、地方性的、短暂的边界冲突等并不构成国际法上的战争。内战中,只有当叛乱团体被承认是交战团体之后,叛乱团体才能取得法律上的地位,可以比照适用。现代国际法不再称国际法中有关战争的条约等是“战争法”,大多数是采取“适用于武装冲突中的规则”的提法。这是因为二战以后,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没有了,同时为缓和国际争端,避免矛盾激化,对具有明显的国际性质的大多数交战状态在国际法中也都称之为武装冲突。“武装冲突”一词涵盖了经过宣战的战争和不需要宣战的武装冲突。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分为两大体系:海牙公约体系和日内瓦公约体系。海牙公约体系主要是规定战争如何开始、如何进行和怎样结束的规则和制度;日内瓦公约体系则主要是关于保护不直接参加战斗或已经撤出战斗的那部分人的人道主义法律,又称为人道主义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曾经于1949年在日内瓦开会,缔结了四个公约,即《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公约》;《关于战俘待遇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公约》等。这四个公约综合并重申了传统的战争法规,而且又增加了若干新的规定。1977年各国又在日内瓦签订两个《附加议定书》,对作战的方法和手段等作了限制性规定。现行的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即以这六个文件为主干。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来源于惯例,它有两个基本原则,军事必要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英国国际法学家劳特派特曾经提出“骑士道”理论,认为这些战争的基本原则是由欧洲骑士行侠仗义的风范演化而来。如战争与武装冲突法把交战国人民分为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对非战斗人员不得杀伤,对战斗人员虽然可以杀伤但是对伤病人员及被俘的战斗人员也不得杀伤等。仅在这一点上,虽然劳特派特的理论多了一些对欧洲骑士文明的炫耀,少了一些对这两个基本原则根源的实质性的理性探究,多少有些流于片面,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战争状态也并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战争与武装冲突依然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尽管国际法中调整战争与武装冲突行为的公约、条约等构成了战争与武装冲突的法律渊源,但是却并不能说战争就是国际法所设立的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制度。国际法从来没有把战争作为主权国家之间解决争端的方法。当代国际法对战争的确认仅仅局限于自卫、集体授权及民族解放运动这三种情况,相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却是国际法的宗旨之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就是说国家间发生争端时,各国都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予以解决,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方式解决任何争端。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有多种,有关国家可以根据主权平等原则自由选择。国际争端的当事国及其他国家应避免使用任何可能使争端或局势恶化的单边主义措施和行动。因此,战争本身就是在违反国际法,国际法只是把国际关系中的战争状态与战争事实通过公约、双边或多边条约以及国际惯例等加以限定和控制。至于“战争权”从何而来,国际法中是找不到任何根据的。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法的核心所在。国际法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地针对战争与武装冲突缔结了许多国际公约,成为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的渊源。

二、国际法对战争的限制与禁止

从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制定了许多公约来规范和限制战争行为,如《陆战法规》、《海战法规》等,到1928年

的《巴黎非战公约》提出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和方法。国际社会为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持续不懈地努力,陆续签订了许多构成国际法法源的限制与禁止战争的公约、条约和议定书等。《联合国宪章》更是明确规定“以和平的方法且以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和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4.人类社会所作的禁止战争的努力,目的都是希望以理性的规范来控制非理性的行为。国际法限制和禁止战争较为重要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下述的几个重大人类历史转折阶段所缔结的国际公约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的巴黎凡尔塞宫召开的媾和会议上,饱受五年多大规模消耗战灾难的世界各国和人民对发表十四点原则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寄予了莫大的希望5.在美、英两国的操纵下,人类社会追求持久和平的理想与满足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现实相矛盾,这样历史背景下成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盟约》的前言中就曾经庄严宣告:“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许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6.《国际联盟盟约》的全部26条条款中倡导了裁减军备、保卫各国独立和领土完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对社会及人道事业进行合作等宗旨。如第12条规定各会员国有以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争端的义务,“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7.”这就是说有关国家如有争端,应该首先采用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和平解决问题办法无效,还要等待三个月才能够从事战争。第16条规定:“国际联盟会员国如果违反规定从事战争,则应立即视为对所有国际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所有会员国还应立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国际联盟盟约》国人民的各种往来,并组织任何其他不论为国际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的人民与该国人民在财政上和商业上或人员上的往来8.《国际联盟盟约》在此前人类历史上缔结的有关战争的条约基础上,进一步限制了各国的战争权。局限性在于它没有规定全面禁止以发动战争为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只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条件下不得从事战争。但是尽管如此,《国际联盟盟约》使会员国在法律上承担一定的义务,对于禁止战争以及废弃战争作为实现国家政策的工具,是有一定积极意义和作用的。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国际上又签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其宗旨就是宣布国际社会要放弃以战争为手段去实现某些国家的政策。统观这些国际社会关于战争的法律文件,首先要提到的是1928年签订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也就是常说的《巴黎非战公约》或《白里安———凯洛格公约》,这是人类社会首次正式宣布全面废弃战争的第一个重要的国际公约。条约序言提到:“断然地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第1条规定:“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规定:“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的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9。”

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非战公约》都有其局限性,没有达到废止战争的效果。它们都没有给战争下定义,各国仍然保留有自卫权,为了自卫,一国从事战争并非违法。但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上发表的两个《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提出的“对目前世界承受的军事开支负担加以限制,对于人类物质和精神幸福的增长是非常需要的”宣言10和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等都是永久性的,并未废止,仍然是国际法。国际联盟作为世界性的政治组织,尽管它有着种种的缺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就彻底瓦解了,但是毕竟在国际组织的发展历史中有它应有的一席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中从称谓上不再讲战争,而是改称“不得使用武力”,比《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非战公约》在限制范围和实质上又前进了一步。从范围角度看,“不得使用武力”的提法内涵丰富,既包括了大规模的涉及国家较多的全球性战争,也包含了局部地区武装冲突;从实质进展角度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得使用武力”的纲领。如:《联合国宪章》序言宣布联合国组织的目的是“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为达到此目的“力行宽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力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11”。《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项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12。”《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较之《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非战公约》有了很大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宪章》并没有绝对地禁止使用武力,在下列情况下使用武力被认为是合法的。即第一,自卫的合法性。第51条规定:“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在安全理事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13;第二,联合国授权的行动。“联合国成员国要提供相应的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所必需的军队、协助和包括过境权即使用其领空、领土和领海的便利”14;第三,争取民族独立或民族解放运动。规定:“按各领土及其人民特殊之环境、及其进化之阶段,发展自治;对各该人民之政治愿望,予以适当之注意;并协助其自由政治制度之逐渐发展”15;但是这些规定只能认为是国际法对于战争状态的一种限定性,绝对不能将其视为发动战争的国际法依据。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同时,尽管国际法在战争与武装冲突方面的立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但是法律的滞后性又必然使国际法面临新的情况与新的挑战。既然人类社会不能绝对避免战争,那么,国际法中的战争与武装冲突规范必然首当其冲地要受到挑战。

三、现代战争的新趋势对国际法的挑战

这次美、英等国家对伊拉克的战争是对联合国权威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传统国际法的挑战,也可以说是美国的一次新的战争实验。这种实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军事上的新装备、新战法的试验;另一方面是对当代国际关系或者说是国际法准则的一种新的尝试。俄罗斯总统普京说:“美、英等国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是冷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有动摇全球稳定和国际法基础的危险。”这场战争有着传统的战争法则所不包括的新的特点:

第一,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违背了《联合国宪章》,权威机构应该是联合国安理会而不应该是某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传统国际法通过对战争的限制与禁止,使战争仅仅局限于自卫、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行动及民族独立这三种限定情况之中。在没有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发动的任何非自卫性的,对单方面推测具有潜在可能性的敌对国发动的战争,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合法的。同样,判断一场战争是否正义,是自卫还是侵

略的权威机构应该是联合国安理会,不能单纯凭借大国军事强权把非法的战争冠之以正义的“解放”之战。美国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前提下,绕过安理会,发动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战争显然是与国际法相悖,是对国际法的挑战,是对联合国安理会权威的挑战。

第二,国内问题国际化。除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外,美、英一直就以伊拉克国内的民族矛盾,如库尔德人问题、恐怖活动的后台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为借口屡屡发动对伊拉克攻击。依据这种没有核实的理由发动对另一国家的武力攻击行为是传统国际法所禁止的。

第三,美国实验是否能够通过战争方式强行推行自己的民主价值观,并通过战争改造敌对国家政府,扶植亲美的领导人成为自己的盟友。这种作战方式的特点是针对性极强,矛头直接指向敌对国政府首脑人物,不覆盖对方国民和军队,离间了一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关系,离间了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使敌对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呈孤立状态,这是传统战争中所没有过的。同时依靠技术装备的优势,直接跨国缉拿抓捕敌对国家的领导人,送到海牙国际法庭,诉之以战争罪犯的罪名,而不考虑其享有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直接违背了“主权国家平等”和“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原则。对传统国际法挑战的焦点为是否依据国家实力就可以以“解放者”自居,任意抓捕其他敌对国家的领导人和颠覆别国政府,尽管他们或许对国内人民采取暴政。

第四,战争武器方面,国际法也面对严峻挑战。在对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经过数字化改造的武装部队装备精良。新式武器如:CBU——87集束炸弹,净重430公斤,无制导系统,内含202枚子炸弹,每枚子炸弹放射出300枚穿钢弹片,是一种通过扩大杀伤面积来提高有效杀伤性能的航空子母炸弹。这种炸弹从战机上投放,在预定高度或预设时间自动打开,射出数十甚至数百个具有击穿125毫米装甲爆破力的子炸弹,杀伤面积达200X400平方米。16又如电磁波炸弹,爆炸时发出能量高达数百万瓦的电磁脉冲,破坏大面积范围内一切正在使用的电子设备。另外传感融合武器是一种子母炸弹,它被投到坦克集群上空时将分解成若干带降落伞的小炸弹,每枚小炸弹又发射出4枚带激光制导的弹头,击毁地面行进中的坦克17.这些给对方人员以大规模杀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大规模摧毁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法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限定,已远非传统的国际法所能包容。1899年、1907年的两个海牙章程都在第22条提出“各交战国用以伤害敌人的手段的权利,并不是漫无限制的”原则。战争状态下禁止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实际上是不准使用以下方法和手段即:野蛮或残酷的方法和手段;背信弃义的方法和手段;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等。美国对伊拉克的轰炸使用了有争议的贫铀弹,及其它高爆炸性、精确制导的非常规炸弹给伊拉克人民的伤害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都是灾难性的;伊拉克政府藏军于民,虽然是弱小抵抗强暴的策略之举,但是会给国民带来灾难,军民不分往往会伤及无辜,使战争更加残酷和血腥。

第五,需要着重提出的是正在进行中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所借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际公约之所以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因为这种武器不可能有区别地对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进行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战争化学武器主要是指窒息瓦斯或毒气。在战争状态使用是断断续续的。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的使用才变成了大规模的和经常性的。光气、介子气、文生毒气和丙烯醛等是被使用得最多的气体18.1969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曾经通过决议提出了一个含义非常广泛原则:“禁止对人、对动物和对植物致毒效果的化学物质、而不论它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二战后,国际社会考虑有必要形成一个禁止使用生物和细菌武器的国际习惯,于是1969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认,使用细菌武器是“和国际法中公认的规则相背离的”,进而于1972年4月10日国际社会签订了《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尽管该公约只是禁止细菌和生物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只是命令对这些武器的销毁,而没有禁止它们在作战时的使用,但是,这个禁令早在1925年6月17日的日内瓦议定书中用概括的术语规定过了,该议定书在禁止使用窒息性气体的同时,还禁止使用“细菌作战的方法”。

以上几个方面概括了国际法中关于战争的法规,但这仅仅是国际法中有关战争与武装冲突的一斑,远非战争法律体系的全部。整体上看,似乎国际法对非理性的战争行为已经作了许多理性的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希望战争人道主义化,但是这些法规只是适用于常规武器战争,随着巡航导弹的智能化,现代战争的高科技化、信息化,战争越来越突破在传统的常规武器背景下产生的国际法的限制范围。尽管国际法是国际社会一致公认的国际准则,但是,一旦爆发核战争将会使整个地球文明不复存在,这些法规便全都没有了用途,所以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真正要维护世界和平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遵循国际公共秩序,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说:“徒法不能以自行”,我们不能把目光只局限于国际法律条文,目前我国要在国际大环境尚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加大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争分夺秒地充实本国的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我们还要加紧研究国际关系,一方面为我国积极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稳定的国际大环境,另一方面,对国际冲突要想方设法釜底抽薪。但是所有这些都取决于国家实力,不缩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世界和平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安维华,钱雪梅.海湾石油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6。

2、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

3、[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2。

4、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63。

5、[日]信夫清三郎.战后日本外交史[M].北京:1980.445。

6、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50。

7、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54。

8、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54。

9、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618。

10、[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414。

11、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62。

>

12、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63。

13、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75。

14、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73。

1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881。

16、潘旭,美军开始投放集束炸弹{N}.今晚报2003-03-29。

新挑战范文篇5

新的世纪的到来,我们所面临的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教育媒体的普遍应用,改变了教育的方式、方法、体系。为学习者创立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教育的模式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快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

广大教师面对新的教育技术的有力挑战,必须要有急迫感,做到尽快学习新的媒体技术、驾驭新的媒体,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对由于教育技术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变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必须要积极地迎接挑战,真正认识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自觉地运用好教育技术,教师要认识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把教学仅仅归结为课堂中教师的个体行为的传统观念,广大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教师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对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要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1、提高对计算机课程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我们的教育强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适应这种要求,就不能不重视计算机教育。近年来我市每学期都要组织计算机教师学习、听课,明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育要求;讨论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怎样参与其它学科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如何把计算机作为强有力的工具,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大家形成共识:计算机教育不仅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而且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为搞好计算机教育尽力竭力。

2、拓展知识领域,刻苦学习

随着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加快步伐,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上丰富学科知识外补充自己所教学科内容,丰富本学科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3、珍惜培训,观摩机会虚心学习

近两年来,我市每年暑期都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如:课件制作、初中级班、网页制作、flash动画、三维动画等,教师应该珍惜培训机会,认真学习并结合学科制作出相应的素材,我校还组织了一批教师参加电教馆举办的课件制作学习,观摩优秀CAI课件优质课评选,这些培训,观摩开阔了教师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许多教师十分珍惜这些机会,逐步成为教学骨干。

三、教师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学会网络技术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技能日益成为劳动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技能。对教师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要学会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学会使用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教师对信息相关的科技知识要了解和掌握。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快,这样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还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教育质量。

四、教师要掌握新的读、写方法

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在阅读上是一次革命。它以超文本式的方式把各种信息、资料展现给读者,信息可以交互访问。教师要学会超文本阅读,即检索式阅读,从而可有力地提高备课和讲课的效率。在写作方面,教师要能调阅网上资源。要用电脑输入技术替代传统的手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写作内容。由于电子读物的日益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信息,任意下载和截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为教育教学服务。

五、教师必须能够编制教学课件

任课教师要学会独立开发本学科的教学软件。软件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必需要教学第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紧密配合,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课堂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媒体应用技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自制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课件设计者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利用先进教育手段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建设适应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新挑战范文篇6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新挑战范文篇7

一、“以人为本”,重塑教育观。

每个人生来都有求知的欲望,都有自身发展的潜力,教师要善于“多纵比少横比”,即要多拿学生与自己比,少拿他们和别人比,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智慧和能力。以前,学生一旦犯了错,我们就会苛责,说“xx多聪明,你怎么不如他”等等的话。假如,我们用人本主义的思想来处理问题,即对事不对人,对于学生犯错的行为,我们采取有效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并及时纠正。但对本人,还是要以鼓励为主,诸如“你很勇敢,希望你再想一想”、“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回答的”等评语,这样就不会熄灭学生求知的渴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持久。总之,我们应时刻做到心中有“人”,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幸福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以德为本,德高能为范。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神圣的。尤其是小学生,天真纯洁,把老师所说的话句句视为真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就像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痕迹。以前,常常不自觉地用教师的特权为自己树立权威,“以权服人”,要求学生言听计从,遵守规范。渐渐地,我开始明白“以身垂范”的意义,只有对学生以情动情,以理晓理,以行导行,才能使学生“不令而行”。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一切行为举止,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使教师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品格撒在学生的心田,绽开灿烂的花朵。要尊重学生人格,用富于感情、令人信服的说理教育学生。对个别后进生,要做到不记前嫌,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不要忽视“中间层”学生的存在,关爱他们敏感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注,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下,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博学勤研,业精堪称师。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多看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一些教科研的书籍,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更应利用现代化手段——上网去放眼“看世界”,跳出所教学科知识的局限,向文化科学知识的广度拓展。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盘活知识,带给学生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信息、新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唤起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还应能说会画、能歌善舞,兴趣广泛,唯此才能凭着自己的才能带动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志趣,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特长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参与教科研是教师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一条途径,选择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以教促研,教研结合,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及时总结,多写教学扎记和体会,不断地使自己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知识,从理论的高度来处理教育教学活动。

新挑战范文篇8

基本原则

我们进行金融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金融体系需要可靠的缓冲——资本、流动性、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强有力的解决方案,这些都将防止宏观经济的意外事件以及因更广泛的金融体系动荡而导致的某个特定机构或市场的问题。第二,维护金融稳定涉及各种各样的政策,包括微观和宏观审慎政策,但力求采用正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金融基础设施并通过加强会计准则使公司和市场更加透明以严格市场纪律也同样重要。第三,全球化的金融体系需要统一的全球规则。否则,当市场参与者通过各国不同的体制进行套利时,没有一个金融中心可以独善其身。第四,构建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不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促进金融稳定以及结束影响稳定的危机周期事关私营部门的利益。银行的经理和董事能够而且应该落实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更全面的治理、更好的激励机制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更安全的银行业将意味着银行的股权收益降低,但收益会更稳定、更可持续,也将受到长期投资者的欢迎。设计这一政策框架所取得的进展令人印象深刻。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层决策者和技术专家都在深入研究、共同努力。金融改革接下来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始终如一地实施已经达成的协议;二是完成监管改革议程,包括处置机制、场外(OTC)衍生品和影子银行体系;三是确保足够的监管,包括宏观审慎监管和更积极的审慎监督。

实施已经达成的协议

巴塞尔协议Ⅲ在单个机构层面强化了巴塞尔协议Ⅱ的监管框架,并建立宏观审慎措施加以辅助限制系统性风险。但达成巴塞尔协议Ⅲ仅仅是第一步;第二阶段,即实施过程,则至关重要。更好和更多的资本和流动性众所周知,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对金融体系的资本比率和质量的要求。一旦完全实施巴塞尔协议Ⅲ,银行的普通资本至少要占风险加权资本的7%,对最具系统重要性银行则要求更高。相比巴塞尔协议Ⅱ2%的标准,考虑到定义的变化和风险加权,这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资本。一个未经风险加权的杠杆率将支持这些风险资本要求。从2013年开始直至目标期的2019年初,资本缓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设置这个漫长的过渡时期是为了减少资本办法对宏观经济潜在的负面影响。巴塞尔协议Ⅲ还从两个方面解决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减缓经济的顺周期性,减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风险传播。就时间来看,巴塞尔协议Ⅲ允许监管者在信贷增长似乎要失控的时候对银行体系(包括国内外银行)实施逆周期的缓冲;对于多层面的风险,关键的措施涉及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陷入困顿或倒闭的概率和影响。这意味着最大的、相互联系最紧密的机构需具备更高的损失承受能力。巴塞尔协议Ⅲ的第二个核心要素,除资本要求之外就是流动性。新的流动性标准包括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LCR是为了解决市场短期损失的问题。银行需要拥有高质量的流动资产,才能经受压力测试的考验,如信用评级的下调或批发融资的损失。NSFR则是为了应对长期的挑战。它要求银行保持稳定的资金,与其资产的期限组合及(或)有流动性需求相匹配。监测实施过程在各国司法管辖区完整、统一和及时地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是巴塞尔委员会的首要任务。该委员会已经开始进行同业互查和专题检查以确保及时统一地实施巴塞尔协议框架的所有要素。在这方面,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正在通过同业互查过程推动实施全球标准。它已经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其他标准制定机构合作建立了一个协调框架,加强监测并公开报道各个国家的实施情况。

完成监管改革议程

尽管金融监管改革取得的进展令人瞩目,但工作尚未完成。目前,国际监管机构需要优先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处置机制、衍生品和影子银行。强化处置机制加强处置机制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减少政府因避免市场混乱造成的巨大成本而被迫救助金融机构的可能性。通过减少机构倒闭的影响,我们也减少了对官方援助的预期,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2011年11月,FSB制定了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的核心规则,设定了国家处置机制的职责、工具和权限,这些也应适用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主要司法管辖区内设定处置机制框架的所有要素需要从容而行。同时,提高SIFIs的损失承受能力可以减少我们对未经检验的处置机制的依赖。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议程第二个关键部分就是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那些目前在场外交易的产品。首先,20国集团已同意,标准化的场外衍生品需要在交易所进行交易,并通过中间交易对手或中央交易对手方(CCP)进行清算,而不仅是交易双方的参与。这将通过减少金融机构的相互联系而增强系统的稳健性。然而,由于风险集中在CCP,它本身需要特别稳健。2012年4月,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与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为应对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包括CCPs)的相关风险制定了指导原则,即中央清算所应当资本充足、受到严格监督,并为交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场外衍生品的交易也需要报告给交易信息库,该信息库自始至终记录了每笔场外衍生品交易的所有相关细节。最后,银行和市场监管者正在制定规则,以确保非集中清算的场外衍生品的风险有适当的资本和保证金作担保,从而鼓励市场参与者通过CCPs进行交易,并在可行的情况下构建交易平台。为了维护全球衍生品交易平台体系的活力和弹性,采取保护措施是必要的。这些措施包括多边、跨境监督,跨境流动性供应,CCPs的处置机制,并对所有市场参与者保持公平和开放。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这些领域进行。影子银行改革议程的第三个关键要素就是,监督以及在适当的情况下应对影子银行体系所带来的风险。影子银行可以发挥有价值的功能,比如为实体经济提供替代资金来源,并为银行和投资者提供管理贷款、流动性和到期风险的手段。然而,正如金融危机所揭示的,影子银行体系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因此,重要的是要监控影子银行的演进并应对它所带来的风险。在国际层面,FSB需要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监管当局要在各自管辖范围内经常交换影子银行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监测,FSB常设的脆弱性评估委员会正在监测检查这些市场的可用数据并识别需要关注的领域;另一方面,FSB可以设计影子银行特定风险的监管对策,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证券化和回购市场等五个优先领域正在开展相关工作,预计将在数月内提出具体建议。

对金融体系的稳健监管

制定监管规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制度和流程确保能够持续有效地实现新的监管框架的目标。一方面,各国正在实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将支持和补充微观审慎层面的改革。相关监管部门,包括市场监管者、审慎监管者和中央银行,需要相互配合,就何时以及如何解决对系统周期性和典型性的威胁制定有效的、统一的政策。另一方面,努力实施新的规则需要同时加强对各家银行的监督,包括其资产结构和风险管理实践。监管者也必须警惕金融体系的不断演进,以解决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带来的后果。

新挑战范文篇9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无疑是最为重大的政治主题。经过80余年的较量,社会主义虽然有过高歌猛进,但到上个世纪末不仅没有取得优势,反而暂时处于低潮。这是所有社会主义者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跨入21世纪后,一些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依然令人困扰:垂垂老矣的资本主义为什么还能“老当益壮”?“青春年少”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并未“身强力壮”?其中的主要根源和基本教训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的希望在哪里?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作出回答。

一、潮起潮落:不改历史的走向

20世纪初,列宁曾经根据资本主义的内外矛盾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著名论断。从那时开始,资本主义的运行轨迹似乎一直在印证着列宁的论断。然而到了上个世纪末,资本主义却在悄无声息中峰回路转,不仅没有腐朽、垂死,反而呈现出柳暗花明的迹象。显然,这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和更新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能暂获优势,其奥秘在于:一是善于操纵物质利益的杠杆,把社会力量的主体投入到创造财富的活动之中,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二是具有完善的市场竞争体系,能够运用统一的竞争规则,为参与者提供大致均等的机会。三是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形成有序的权力更替和政治运作机制。四是能够吸收和利用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因素,调整劳资利益关系,保障社会的平稳运行。五是善于运用资本和技术优势,加强对世界资源的控制和垄断,不断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是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利用,使资本主义得以不断拓展市场,扩大投资,创新技术,增值利润,从而使社会物质财富急剧膨胀。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借鉴,但无须顶礼膜拜,更不必邯郸学步。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经济和自由竞争创造的不仅仅是巨额财富,同时也制造出贫富的两极,导致富人和平民的不平等。如果说,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过去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那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在则日益演变为富国和穷国的对立,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从而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矛盾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冲突。这是资本主义自身永远无法消除的痼疾,也是当今世界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改变,其内在矛盾就不会消除,整个世界就不会安宁。我们相信:不管资本主义当下怎样兴旺发达,终将走向穷途末路。这是不可移易的历史辩证法。

社会主义的最初蓝图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愤怒声讨和理性批判中绘就的。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最初奠基人,他们率先在俄国把社会主义的蓝图变成了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描绘,社会主义的苏联用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用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用按劳分配取代了资本剥削,用劳动者的民主取代了剥削者的特权;在思想文化领域则以集体主义取代了个人主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对抗,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官场腐败,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正是在社会主义的牵引下,苏联用不足2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又过20年,它已经一跃成为雄踞世界的超级强国。

在苏联的带动和示范下,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给饱受资本主义蹂躏之苦的人类带来了一片希望的曙光。当时,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独立国家纷纷效仿,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从20年代到70年代,社会主义以整整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和无可争议的骄人业绩,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巨大优越性和超越资本主义的潜能。

社会发展的轨道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事物的运动也不可能没有起伏。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几度潮涨潮落,在曲折中发展,目前,又遭遇挫折,陷入低谷。但这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价值的消失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因为在当今时代,不仅中国这艘社会主义的巨轮仍在沿着既定目标破浪前行,而且在那些已经折断社会主义旗杆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者也正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工人阶级政党正在调整策略,积蓄力量。即使在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堡垒,共产党人也从未停止过活动和斗争。据此完全可以预期:社会主义虽然路途漫漫,短期内难以凯歌高奏,但是,具有内在生机的社会主义运动绝不会永久沉寂。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这些社会主义的力量必将发展壮大,并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到那时,经过洗礼和磨炼的社会主义必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这也是不可移易的历史辩证法。

二、警钟长鸣:执政党的建设最关键

社会主义毕竟是一种新生制度,因而各方面都显得十分稚嫩,十分脆弱。这种稚嫩和脆弱,往往会被其初期的胜利所掩盖,被一些盲目乐观的共产党人所忽视。事实上,伴随着苏联的崛起,其内部的种种弊端如体制僵化、活力不足等就已开始出现,但最致命的还是党内特权阶层的逐步形成和官僚主义的日益蔓延。执政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列车的发动机。一旦执政党内部发生故障,形成沉沉暮气,社会主义的朝气和优势就不复存在,其运转的效率也势必急剧下降。这是最可怕的病态。在这种病态下,无论什么样的体制设计和改革措施都难免在操作中走样变形,无法收到预期的成效。这就是苏东各国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体制改革屡兴屡挫,直至失败的症结所在。

不幸的是,面对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苏联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麻木不仁。他们忽视了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忽视了主人对公仆的监管和控制,对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的各种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任凭党政干部日益脱离群众,任凭党群关系日益恶化。当党内的经济蛀虫成群滋生,政治投机分子大量繁衍,僵化之风充斥党内,官僚习气浸透政坛时,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群众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共产党视为异己的力量。在这种情势下,苏共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脱离了母亲大地一样,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令许多人困惑不解的是,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苏联社会主义江山为什么会顷刻土崩瓦解,拥有上千万党员的苏共为什么那么不堪一击?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当一部机器的动力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整部机器是不可能照常运转的。的历史业已证明: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而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苏东演变的惨痛教训应当永远铭刻在我们共产党人的记忆中,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长鸣不息的警钟!

三、时代启示:最硬的道理是发展

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开创者,他具有非凡的哲学思维和战略远见。他对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数十年时间里,他力图以整党整风的群众性运动方式强行抑制官僚主义的滋生和泛滥。但是,群众性政治运动社会成本过于巨大,极易导致社会运行的无序;同时,“运动群众”也会强化个人的权威,有悖于现代社会的民主与法治精神。而且随着党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这种副作用日益暴露和扩大,终于使它走向了反面。

鉴于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各种负面影响,邓小平把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他认为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可靠保证。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20多年来,人民群众深受其惠,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现出一派盎然生机,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他频频告诫全党:空洞的争论徒劳无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虽然朴实无华,却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四、应对挑战:必须锻造新的理论武器

环顾苏东那片社会主义的故土,反观社会主义中国的独特风景,我们由衷地感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正是经过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的相继开拓,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深刻的教益和启示。

当我们步入新世纪,举目前瞻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其中最紧要、最关键的,就是执政的共产党怎样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条件下,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怎样有效克服僵化、蜕化、腐化的危险。登高才能望远。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宽广博大的胸襟,继往开来的气魄,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在新的实践中创造出能够正确回应时代挑战、科学反映实践进程,成功指导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面对这个历史挑战和时代课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旗,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巨大勇气和智慧,结合新的实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符合时代趋势的科学回答。特别是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决定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问题,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大方面,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为保证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新挑战范文篇10

关键词:苏州;产业创新集群;挑战;对策

发展和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是推动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其显著特征就是城市本身的产业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区域之间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外溢扩散。当前许多产业集群正在“智改数转”,推进传统模仿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有助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的兴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不居安思危地持续注入“创新”元素,把“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上升到对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高度,激发其“创新”内生动力,将会丧失现有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机遇。

1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和特征

1.1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

产业创新集群是集聚互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与研发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产业集群,实行分工协作,能带动区域和行业创新,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是“创新”,主体是“创新企业”和“人才集聚”。以重大科技突破为前提,密集应用大量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1],以知识创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品为特征,且在“赢利模式”和“组织架构”等方面不断创新的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除创新程度高和知识技术密集外,它是“产业集群”经过不断升级迭代后的现代产业集群。在产业创新集群中,除创新型企业外,还应包含创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金融机构等,它们在政府政策主导下,通过市场主体调节,银行业提供养分与土壤,形成协同成长和互相交融的“共生共长”创新集群。

1.2产业创新集群的特征

1)必须具有持续不断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它们可能是上游的供应商,或者是下游的用户企业,也可能是相关产业链中的企业。2)高新技术产业,或是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也包括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传统型产业。3)在产业群中始终应该有“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的自主创新,也有“组织架构”与“营销体系”的不断创新,以及在产业创新集群的内部或周围,具有许多高校、研发机构、行业协会、银行业、市场要素和国内外品牌产品等资源要素。4)必须要有一种促进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以及具有包容失败的宽松环境。

2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群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苏州十分重视产业转型与升级改造,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万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集聚4100家创新型企业,产值破3000亿元。目前苏州正在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和主赛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相互融合,培育新市场,开拓产业新增长点,“十四五”期间将投入千亿元资金,以强链、补链和固链的形式打造产业创新集群,以数字经济产业为引领,全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和引领产业转移升级[2],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发展。苏州正在谋划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苏州经济具有GDP总量高和企业发展潜力大、人才集聚多和创新支撑好等优势,但仔细分析仍然面临如下挑战:苏州产业集群中仍然存在许多传统产业,它们正在或加快转型升级。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与上海相比,医疗大数据、智慧医疗较少,也缺少像百度、腾讯和阿里这样的数字平台型企业[3],因此需要坚65持不懈地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苏州也缺乏拼多多、小红书和喜马拉雅等新型知名平台。因此,应加快推进在线经济发展,精准把控“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之间互相促进、共生共长的关系,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激发新动能。

2.1科技创新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苏州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342.55亿元、R&D研发经费750亿元、发明专利授数9909件,少于深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460.79亿元、R&D研发经费1510.81亿元、发明专利授数31138件。产业集群内模仿较多,缺乏创新,造成产品相似度高;定价策略与营销模式相似,导致产品低质低价竞争;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缺乏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创新人才;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机制不健全,在创新力不足的前提下,自主独立研发能力不强;没有长远发展远景规划,产业集群缺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2数字经济场景缺乏,产品研发和品牌创新力不足

目前苏州“卡脖子”技术清单中,集成电路、芯片涉及面最广,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是“卡脖子”技术最为集中的环节。2021—2023年苏州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与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相比还有差距。苏州数字经济试验场景的某些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基础设施仍需要大量投入,一些产业创新集群亟需顶层设计,以便吸引大量创新主体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内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利润中低端,代加工企业的产业价值链附加值较低,处在整个价值链低端,造成制造业大而不强。

2.3产业链较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软件

2020年苏州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1148.42亿元,与2020年无锡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1350亿元相比有较大差距。苏州在设计、制造和封装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中,封装占据了65%左右,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的投入力度尚需加强。苏州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正在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集群内企业零部件或产品同质竞争程度太强,友好协作较少,没能在制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优化整合与发力,没有充分发挥真正的产业集群效应。工业互联网处在应用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软件[4],也没有把工业互联网延伸到全产业链,在推动数字赋能涵盖全产业链、全生产要素和全生命周期,实现价值链环节的全闭环运行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4协同推进产业创新不足,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存在短板

苏州政、行、企、校、研五方主体互动合作太少。2020年苏州财政科技投入219.62亿元,研发投入超750亿元,而同时期的上海,财政科技投入406.20亿元,研发投入1600亿元,上海拥有3大国际科创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的数量占全国的32%,相比之下,苏州差距较大。苏州许多产业集群企业仍然停留在独立创新阶段,没有实现多方主体联合创新。

3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对策与举措

精耕细作新经济,必定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聚焦产业创新集群主战场,潜心研究创新集群与数字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数字化知识技术为产业创新集群的关键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载体,不断激发产业创新集群的创新动能。

3.1加强源头创新资源导入,集聚创新要素开展前沿研发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创新集群,关键要素是“创新”,对于低附加值的中低端产业,必定在全球分工中始终处于劣势,其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力不强,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因此,对于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应加强创新源头导入,集聚顶尖科学家、原始创新技术等要素,促进开展“原始创新”研发,在重大科技前沿上实现突破。同时也须加快原创品牌的原始创新,在高精尖零部件上实现国内产品替代,有效推进传统产业集群(模仿型、劳动密集型)向产业创新集群全面升级换代,加速关键节点突破,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业价值链上游产业集群融入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群虽然是以企业为主体,但集群中也包含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要素机构,主体与机构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实现政、行、企、校、金的共生共长和整体创新。产业创新集群应该集聚顶尖创新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主体,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开展前沿研发。制定以5G技术为基础,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联的数字技术创新研发计划,建立围绕5G技术增强演进技术产业创新平台;在产业创新集群的引领和主导上发力,集聚万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借鉴国外汽车、航空产业创新集群做法,鼓励企业主体深耕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专精特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3.2搭建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场景,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

建设全新的数字经济试验场景,以数字经济试验场景重塑企业创新主体、科研院所和顶尖人才的一体化体系,改进企业要素配置方式,实现企业的生产要素重组和优化。数字经济场景既是新技术又是聚合器,它将创造大量新机会,吸引各种创新企业集聚,苏州政府应加快顶层设计,高水平和高标准地规划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数据存储、生产运输与加工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整合和重组来实施“苏州自主品牌创新工程”计划,秉承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协同理念,鼓励苏州品牌企业走向国际,积极培育“沙钢”“恒力”“亨通”和“波司登”等大批苏州品牌,同时推进由品牌代工生产模式向自主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转变,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

3.3创新数字时代新业态,促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生,打造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抢抓“十四五”数字经济的关键期,苏州将动态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支持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以数字经济激发传统制造业,以现有数字技术为支撑,与数字经济平台头部企业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展合作,共同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与制造产业。如昆山手提电脑产业创新集群,按照零部件去招商引资,围绕手提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获得系列化的产品对接,就是按照产业链条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所有的零部件企业既专又精,可以达到完善产业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4逐步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机制

加大研发投入与产业化转换,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机制。一家企业力量毕竟有限,在创新集群赋能苏州制造业态势下,充分利用政府推动创新集群和协同创新来实现跨越发展。1)加快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系统化。通过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深度融合,解决创新政策滞后的难题,通过滚动修订科技政策,调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普惠式政策鼓励机制。2)增强科技政策对创新的内生驱动。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促进科技创新,关键看能否找到创新的动力来源,是不是从激发创新者的内生动力入手,使科技政策真正起到促进创新机制完善、激发创新动能、凸显创新主体、孵化创新产业、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导向作用。3)借力外生驱动推进科技创新。从苏州市某区或某县级市的产业创新集群入手,探索性地进行科技政策创新试点,逐步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再将科技政策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借助科技知识产权政策普及和优化人才评价和创新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配套,迫使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加大投入,在基础前沿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外生动力。

4结语

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深刻重塑着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因此,要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加快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行业领域互通互联[5]。在新一轮数字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抢抓机遇,发展与壮大产业创新集群,不断催生科技创新新模式,实现前沿技术和关键“卡脖子”技术突破,是提升苏州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促使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结合,培育出崭新的苏州创新模式“数字制造”[6]。通过数字技术、工业互联互通技术来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生产过程全自动化和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也是苏州培育和发展产业创新集群的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杨震宇,史占中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与路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刘然,郝大江.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1(2):81-82+82.

[3]王世文.如何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N].苏州日报,2022-01-08(2).

[4]林赛燕.协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优化升级[N].经济日报,2021-09-15(11).

[5]白丽,杜兰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14):154-15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