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3:39:24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范文篇1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BR><BR>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BR><BR>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BR><BR><BR>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BR><BR>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转

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BR><BR>(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BR><BR>(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BR><BR>(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BR><BR>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转贴于

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BR><BR>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BR><BR>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BR><BR>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BR><BR>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BR><BR>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BR><BR>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BR><BR>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BR><BR>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lt;BR><BR>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BR><BR>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BR><BR>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心理咨询范文篇2

场景:心理健康咨询室

人物:甲:心理医生

乙:战士

丙:战士

丁:战士

物品:桌子、椅子、电话、话筒、记录本

开场:室内放一张桌子,上面有一部电话,心理医生穿白大衣坐在桌边。

心理医生对着话筒说

甲:战友们,晚上好!心理咨询室永远是你解除烦恼的地方,我永远是你真诚的朋友,战友们,你需要帮助吗?如果需要,那就请你拨打我们心理咨询热线66866或直接到这里面谈。我随时准备聆听你的心声,与你一起承担成长和工作中的烦恼…噢,忘了自多我介绍一下,本人是咱们团心理咨询热线主持人(兼心理医生),年龄30(虚岁),文化程度本科学历(自学),军衔少中尉(现在),唉唉唉,需要给大家郑重说明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本人未婚,也无对象,如有意着请与手机120120120联系,办公室电话66...(乙上,打断甲的说话)

乙:等等,你到底是干什么的?

甲:主持人,噢(兼心理医生)

乙:主持人?还兼心理医生?哎,你这主持人整天都干什么工作?

甲:接听电话,帮助战友解决心理问题,也有人管我们叫“编外指导员”。

乙:噢,明白了,解决心理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题,治疗心理疾病。

甲:你有病?

乙:你才有病

甲:噢。对不起,对不起,你有心理问题吗?

乙:有啊!我失恋啦。吃不好睡不好,整天无精打采,什么都不想干,一闭上眼,脑子里就是姑娘,姑娘…(唱)为什么?你们不爱我?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甲:为什么没有姑娘爱你呢?

乙:为什么,我要知道为什么,不问你干部嘛

甲:对不起,我是说你怎么了,姑娘都不爱你了

乙:她们说我工作不努力,事业心不强。

甲:噢,明白了,假如你是一个女孩子,你会选择一个工作不努力、事业心不强的男孩子做终身伴侣吗?

乙:这········不会。

甲:那你还痛苦什么?战友,打起精神来,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努力工作,顽强拼搏,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吧!战友,请相信我;姑娘会伴随着成功向你走来·······真挚的爱情,芬芳的鲜花,美丽的姑娘属于胜利者·········

乙:啊!我们努力工作,取得胜利·······哎,问题解决了啦!

甲:我们心理咨询热线怎么样?

乙:不错,不知不觉受教育,立竿见影这么快,就解决了心理问题啊。

甲:心理问题解决啦,精神就轻松啦。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人人干劲冲天。

乙:哎,你们这心理咨询热线什么心理问题都能解决吗?

甲:只要是心理问题,我们都能解决。

电话铃响,接电话

甲:喂,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热线,需要帮助吗?

乙1:(大哭)啊……

甲:这位战友,你很伤心吗?

乙1:我的心都快碎啦!

甲:你遇到了不幸吗。

乙1:太不幸啦。

甲:能跟我说说吗?心理咨询热线永远是你真诚的朋友。

乙1:我父母离婚啦,推来推去谁都不想要我,我死了算啦。

甲:这位战友,我不知道你父母为什么离婚,不过我可以给你讲个故事。

乙1:什么故事?

甲:在我12岁的时候,我的父母也离婚啦,他们谁都不想要我。于是,我就去了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几年来,我们生活的很快乐。放了学,我就去帮爷爷奶奶干农活,回到家里,奶奶做饭,爷爷听我唱歌:(唱)小蝴蝶,真漂亮,身上穿着花衣裳。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成长······

乙1:这个故事太让我感动了,我受到了启发。

甲:什么启发?

乙1:离婚是父母的权利,要不要我是他们的选择。他们要我,我不一定快乐;不要我,我不一定不快乐。快不快乐取决于我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甲:太阳照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在身后产生阴影。为什么老盯着那道阴影呢?为什么不抬起头来,感受阳光的温暖呢?

乙1:对!我要乐观向上,我要感受阳光,我要······(电话挂断)

甲:怎么样?心理咨询热线作用大吧?

乙:大、大,真是太大了,谢谢你,医生(乙下)

甲:唱,今个真高举啊今个真高兴,说,真高兴呀么真高兴(丙上)

丙:喂!这里是心理咨询室吗?

甲:你好,需要帮助吗?

丙:我丢人啦,丢大人啦。

甲:这位战友,心理咨询是你心灵的驿站。我能感觉岀你的心灵很疲惫,很彷徨,正在深深地自责。这位战友,我们心理咨询永远是你真诚的朋友!拿岀勇气,向你的朋友敞开心扉吧!

丙:我是导弹营的一名射手,以前呢,我是岀了名的神射手,军区专业大比武我拿过第一名。可是这几天在专业训练中,我是大失水准啊!有时候竟然边目标都捕捉不到······

甲:你是不是思想上有什么压力?

丙:对!就是压力,压力太大啦。

甲:能详细说说吗?

丙:我们马上要进行实弹射击演习,向部队和军区首长进行汇报,我们使用的是刚配发的新式导弹,一枚导弹很贵呀,万一打不上目标,怎么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抱着那导弹我腿肚子直哆嗦!长这么在也没摸过这么贵的东西,所以,一摸导弹心就慌,一慌就岀错,一错就挨批,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丢人哪!

甲:熟练掌握新式武器需要一个过程,不光是你,别人也会这样。

丙:噢,别人也会这样?

甲:这是很正常的!

丙:可一想到一枚导弹那么贵,我怎么也正常不了。就这么小小一枚导弹,能买好多万斤小麦,好多万头牛,好多辆桑塔纳,好多平米的房子啊!一不留神,咣,那可就没了!

甲:这位战友,你是神射手,军区专业比武第一名,素质过硬,技术精湛,任何亲式导弹对你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

丙:真的会没有问题?

甲:想一想当年你是怎样掌握第一代导弹发射要领的?你是怎样聆听你军旅生涯中第一次“轰响”的?战友,你是怎样站在领奖台上自豪地挥舞手臂的?想想这些,你还紧张吗?

丙:不紧张!

甲:你还哆嗦吗?

丙:不哆嗦!

甲:你还感到丢人吗?

丙:丢人?谁说我丢人?我是神射手,军区专业比武第一名!就是导弹吗?原子弹我也敢放······哎,又解决啦!

甲:怎么样,服气吗

乙:服气服气100个服气,但我还有个想法

甲:什么想法?

乙:我想调你们这,和你们一起,你这挺好,不用训练,不用风吹日晒,不用流血流汗,挺舒服的

甲:啊,为了舒服,那八你还是到养老院吧,那舒服

乙:唉唉别生气,我是想和你换一换,在心理咨询热线上为战友们解决心理问题。

甲:你也想当心理咨询热线主持人?

乙:有什么呀,不信咱俩换过来试试。从现在开始,我是心理咨询热线的主持人,你来找我解决心理问题。

甲:行,咱试试。医生,你好!

乙:你好!需要帮助吗?这有什么呀!

甲:接着来,我需要帮助。

乙:需要帮助你找我呀,心理咨询热线永远是你真诚的朋友。说吧,你有什么问题?

甲:我是一名“非典”患者······

乙:“非典”患者?

甲:我逃离了医院,大夫们正在四处找我。我不想呆在医院等死,我想到你们部队来躲躲。

乙:到我们这儿来躲躲?

甲:我有一个外甥在你们部队当兵,你能帮我找到他吗?

乙:找到他你也不能来部队!好家伙,我们大院好几千人呢,住得这么集中,万一有谁感染上“非典”,领导非处分我不可。你呀,还是赶紧回医院吧!

甲:(哭泣)大兄弟,求求你啦!人家都说:得了“非典”只有死,我不想躺在病床上等死啊!大兄弟,行行好吧!我这给你跪下了······

乙:别,别。(抽泣)怪可怜的,要不你进来吧。东门你进不来,南门你也进不来,西门堵啦,你这样吧,你到小门诊外边翻墙头进来,我在那里接你······

甲:你怎么让他进来啦?

乙:太可怜啦!

甲:再可怜你也不能让他进来啊,他是“非典”患者!

乙:那你说怎么办?

甲:你瞧我的。阿姨,您好!

乙:你好!

甲:阿姨,其实啊,“非典型肺炎”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死亡率只有百分之六······

乙:一百个人才死六个?那我跑什么?

甲:我们国家治疗“非典”的药物已经临床应用。科学这么先进,技术这么发达。只要治疗及时,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乙:医院大夫也这么说!

甲:现在我们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非典”!

乙:医院大夫也这么说。

甲:党中央拨款70亿抗击“非典”,有这么多钱,咱还怕什么?

乙:70亿?乖乖!这么多钱,压也能把“非典”压死!

甲:阿姨,你感染“非典”多长时间啦?

乙:9天。

甲:只要不超过10天,都能治好,要是超过10天,就······

乙:我马上回医院!

甲:你不找你外甥啦?

乙:不找啦!

甲:你要是想见他,也很方便。

乙:这么说你认识我外甥?

甲:当然认识,我们便天天在一块说相声。

心理咨询范文篇3

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是说出来,而是问出来的。提问可以收集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可以使谈话更深入,也可以左右谈话的方向与内容。同时,你提问,求询者思考与回答的过程,就是求询者自我反思,改进的过程。提问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必不可少。我认为在提问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把握的。

一、合理使用提问方式

心理咨询中主要有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只要运用合理,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交谈之初的提问最好采取开放式的。开放式提问常以“什么”,“为什么”,“能不能”等词开头。如“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的家庭成员呢?”,“你为什么觉得学习没有用呢?”这样的提问能让求询者对有关事件给予较详细的反应,可以引出更多话题。这在交谈之初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求询者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多信息,以便后面能准确判断求询者的症结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开放式提问应该建立在良好干预关系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干预关系,这种提问就容易使对方产生疑虑,有被窥探的感觉,即使当事人对问题能一一做出回答,其真实思想也许仍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另外,咨询者的神态、询问的语气等也是应该注意的。即使是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咨询者不同的语气和神态,当事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影响到咨询效果。

封闭式提问是限定了范围的一种提问方式。比如,“我们回到刚才讨论的考试紧张的问题,好吗?”,“你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吗?”这类提问应答者只能用“是”或“否”,“对”或“错”,“好”,“恩”等词,或是用事实和数据作答。所以,当我们希望控制面谈进程时,当求询者跑题了,我们要左右谈话的方向和内容时,当我们想验证自己的判断准确与否时,当我们需要澄清事实明确主题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封闭式提问。

有人认为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更好,主张尽量避免封闭式提问。但是,我觉得它们是无所谓好坏的,它们各有自己的妙处。在咨询中,只要你善于运用,二者会相得益彰,增强咨询效果。不过,无论你使用哪种方式,都不能是连珠炮似的发问,让求询者没有思考的时间。也不能让人感觉你是在咄咄逼人的质问。

二、恰当使用面质

面质并非是指咄咄逼人的质问。面质不是个人的发泄,也不是无情的攻击。面质要讲求事实依据。它是咨询者对求询者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和异议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求询者重新审视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一些不合理观念,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

在求询者言行不一致时,可使用面质。或是求询者的思想和现实不一致时,前后言语不一致时,均可使用面质。如果面质使用恰当将会有很好的效果。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因学习成绩较差前来咨询的学生。她来的时候懒洋洋的将上半身半趴在办公桌上,然后开始诉说她的成绩差,自己觉得对不起父母,心理很痛苦等。并且边倾诉边流泪。下面是我和她的部分对话:

生:“……我真的不是读书的料,我都打算放弃了。”

师:“放弃了?不努力就放弃了吗?”

生:“我也曾经很努力啊,不过没用,我花了比别人多的时间成绩却还是不如别人……我还有什么希望…….放弃算了”学生喃喃地重复着。

师:“既然你都决定放弃了,还来找我干什么呢?”

师:“难道你今天来咨询室的目的就是专门来告诉我一声,自己要放弃学业了?”

学生沉默了,却将半趴着的身子坐直了

师:“其实,你非常渴望搞好学习,不然今天你也不会来心理咨询室!你来找我不就是心里还怀着希望吗?”

生:“老师,你说的对。其实我是不甘心就此放弃的,只是,我怕自己不行……”

这次面质是在学生的思想愿望和言行不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能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激发起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三、“一针见血“地提问与适可而止相结合

心理咨询范文篇4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BR><BR>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BR><BR>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BR><BR><BR>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BR><BR>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转

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BR><BR>(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BR><BR>(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BR><BR>(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BR><BR>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

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BR><BR>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BR><BR>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BR><BR>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BR><BR>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BR><BR>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BR><BR>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BR><BR>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BR><BR>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lt;BR><BR>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BR><BR>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BR><BR>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FONT>

心理咨询范文篇5

在上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美人格为目标,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一个教师能有多健康,就能把他(她)的学生带得多健康。”的理念,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给予支持与保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

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

(二)、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本学年,邀请心理教育专家、行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准备开六年级学生心理教育会议,结合青春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知识指导和帮助。

(三)、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的记录工作。但对咨询案例的情况要进行保密,不得任意传播,以免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四)心理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在缺少专业书籍的情况下,主要通过网络等媒体来充实相关知识,为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争取本年度利用假期安排一部分心理咨询员去深造相关专业知识,争取让每一位咨询员都具备心理辅导的一般常识。

(五)加强同兄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联系。

准备在第一学期,组织全体咨询员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资料和经验,为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值班要求:

1、心理咨询员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按照下面时间值班。

(中午时间:12:30—14:00;下午时间:16:50—17:30)

2、心理咨询员轮流交替值班。

心理咨询范文篇6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1],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机、需要、理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色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等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倾向因素。如《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出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特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0个要项: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精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2]。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一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识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了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我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述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常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心理咨询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了解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心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日后成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能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三、工作安排

领导小组:武连平

组长:霍星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

实施方案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四、实现途径

根据我校的实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

(一)心理健康教育

这项教育工作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课程辅导形式。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

2、专题讲座形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主要方式:

1、个别咨询。它着眼于少数问题学生、侧重运用行为矫治和心理治疗方法达到辅导疏通心结的作用。个别咨询的程序包括学生自诉、诊断分析、调适矫治和效果反馈四个环节。方式有面谈、电话、通信等途径进行。在我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心理咨询教师。

2、电话咨询。是指利用通话方式给予学生忠告,劝慰和指导。由于通话具有隐秘性,咨询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3、书信咨询。其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信件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这种形式。

心理咨询范文篇8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9]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校医,2008,22,(3):346-348.

[10]苏洁.试论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3):30-31.

[11]叶立军.关于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101-102.

心理咨询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人;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业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体身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经常地体验到焦虑情绪,身心疾病发病率提高、社会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一是通过制定与调整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与合理性;二是在微观层面调节人的心态。前者,即社会经济政策的完善无疑可以惠及多数人群,但其缺点是出台速度较慢,且政策有硬性标准,难以契合不同个体的具体需要;后者,即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针对个体的,对那些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个体进行直接指导与帮助,化解其内心焦虑与矛盾,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进而产生积极有效的行动。因此,心理咨询是通过在微观层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人格,通过构建个体心理和谐以达到维护群体的社会和谐。

一、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心理与精神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物质生活;二是经济发展中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三是社会不平等加剧,带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失衡,所谓“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为我没有,而是因为你比我多”;四是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万富翁或是高官显贵。

从中国的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但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凸显。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年轻人购房、结婚问题、人到中年的晋职升迁到退休综合症、丧偶者孤独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加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住房搬迁、亲属患病、职业变更以及意外的灾祸(如车祸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加剧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社会改革与制度变迁改变了人们外部的生活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则需要个体自我的心理调试。一项新政策对每个体产生的影响性质(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及影响大小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遇到心理问题的人需要得到心理慰藉与支持,除了从家人、亲属那里获得社会性支持外,有的还需要心理咨询人员的危机干预与专业性支持。当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会性支持,又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专业治疗,很可能发展成为严重性心理问题、甚至精神性疾病。

引发精神困扰与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如阶层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动)、政治事件、信仰危机、战争爆发、经济波动及失业率、离婚率的变化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如结婚、离婚、丧偶、晋职、退休等)、各种社会角色变化(如从“为人子”到“为人父”、从下属晋升为上司)以及年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个体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人格结构造成冲击,使人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调整,就会引发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与预测,大约八分之一到一半的人(12%~48%)会在其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受到某种精神疾病的侵扰,其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得到治疗。抑郁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精神致残的首因,有大约12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在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仅次于艾滋病和围产期死亡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同时,世界上有20%的儿童和青少年遭遇精神障碍等问题。

根据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2009年初的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总数超过1亿。另据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2006年20年间,我国精神残疾人数量从194万增长到614万,增长率为216%。全国精神残疾者占残疾人总数的7.4%。在天津市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精神残疾患病率为3.4‰,以天津市总人口计算,约有3.4万人患有精神残疾,其中重度精神残疾大约有1.6万多人。目前,在中国,神经和精神疾病已排在疾病负担的第一位,占20.8%,而全球则是14.1%。口有专家预言,精神疾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近30年来,中国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职业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个人的心理素质却在降低,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抗挫折能力较差,在负性生活事件面前,人们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沮丧、逃避、焦虑等消极情绪。根据1988年和2007年天津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显示,人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许多数据指标上升。例如,对下列负面感受和情绪问题作出肯定回答的,和1998年相比,2007年调查百分比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1998年为43.1%,2007年为60.6%;(2)“我觉得做什么事都很吃力”:1998年为43.7%,2007年为46.1%;(3)“我的人生是失败的”:1998年为19.5%,2007年为24.5%;(4)“我感到害怕”:1998年为12.4%,2007年为18.2%;(5)“我感到悲伤”:1998年为14.5%,2007年为29.6%;(6)“做任何事都不起劲”:1998年为23.3%,2007年为28.2%。可见,经历20年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天津市民总体上对负性心理感受有所提高,心理问题与困扰增多。

二、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人群的增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国家要求,目前,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均需成立心理科,各中小学学校也都要配备心理老师,心理咨询行业逐渐走向职业化。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地震救援中,数千名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家前往灾区进行心理康复援助。民众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心理咨询的作用与影响,提高了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了解与接纳。

自2003年起,国家劳动保障部开始对心理咨询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每年进行两次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统一考试,并制订了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到目前为止,全国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数已接近12万,但其中,真正以心理咨询师为职业的并不多。按照我国人口总量,至少要有一支70万人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心理咨询行业仍需大力发展。

下面以天津心理咨询业发展状况为例,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简略分析,以了解在中国现代城市中,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前景。

1.心理咨询职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尚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

天津的心理咨询行业和全国一样,是在20世纪末才逐步走向职业化的。以往从事心理治疗的大多集中在医学领域,如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大夫,这些医生以医疗模式为主,拥有处方权,以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但目前心理咨询更多是以社会模式,即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以个体咨询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问题。在行业发展之初,存在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宣传、提高民众接受力、规范咨询行业基本要求(如收费标准、咨询时间等)、从业人员资质鉴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与素质提高、咨询机构业务监管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虽然成立了“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隶属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聚集了卫生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部队、司法、企、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咨询及相关工作者,但尚不能起到切实、核心的作用,其活动范围还非常有限,不能起到专业指导、业务交流、规范监管、宣传推进等作用。今后,专业委员会在促进天津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2.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较多,但机构正规化不强

目前天津市比较正规、规模较大的心理咨询机构大约有十来家。这些机构大多经历了艰难起步、勉强维持到活跃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天津市咨询管理机构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师资格考前培训的机构,如天津精诚心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二是面向企业服务性质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天道涵和(天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三是主营个体心理咨询的机构,如良友、康桥、心航路、格莱德、惠慈、馨颖等心理咨询公司。当然,随着业务的扩展,不同机构的咨询种类也相互交叉,如面向企业的公司也兼作个体咨询,以个体咨询见长的机构也开始涉足团体服务等。

除了这些稍具规模的咨询机构外,还存在着大量个人注册的“心理工作室”。由于国家为了支持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在工商机关注册一个心理咨询工作室,手续比较简便。近年来天津注册登记的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较大,但能够顺利渡过初创期、开展咨询业务、获得良好咨询效果并得以长期发展的机构并不多。心理咨询机构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咨询师管理不善,许多咨询师属于兼职性质,有的还在不同机构兼职;(2)收费标准混乱,除各大学为学生做免费心理咨询外,其他机构的咨询费用以市场为导向,一般在200元至1000元一小时;(3)不能保证咨询效果,由于许多咨询师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与咨询经验,因此在咨询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来访者,使来访者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宣泄、共情理解、认知矫正与深层自我探索,反而受到心理二度伤害。当然,这样的咨询机构与咨询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3.许多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咨询师缺乏咨询经验与专业培训

之所有存在以上提到的咨询师伤害来访者的问题,是由于当前咨询师队伍建设还远远未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这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进入咨询师行业的门槛较低。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医生是成熟的职业,要想做心理医生是很难的。但在我国,职业成熟度不够,要从事心理咨询职业比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容易得多。虽然国家对申请资格者有规定,如要求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背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且有职称要求,但由于一些培训机构为赚取考生考试与培训费用,对此并无严格审查。只要是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考取资格证书就可以做了,甚至还不如培养一个理发师的要求严格。二是咨询师培训不足。“大陆心理咨询师行业专业化不足是导致众多有着迫切心理咨询需求,却不愿、不敢寻求此种帮助的根本原因”。在国外,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至少需要10多年时间,要经过专门严格的训练与各类测试,但我们这里通常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到医院实习也不过是走走过场,没有真正的培训。这样的结果肯定是在实际咨询中“拿来访者做练习”。

4.学校系统内心理咨询工作与心理健康服务常常有名无实

在中国,孩子是家庭的重心,也是家庭的希望;由于被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孩子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最关心的就是考试与升学,这使得孩子在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同、独立感与成就动机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长期积压会使孩子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在就业、婚姻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目前,在大学新生中有30%的人存在适应不良、失眠、焦虑等问题。在国家教委要求下,各大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但学校咨询室长年“只挂牌没有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中小学,一些老师用德育工作的思路来从事心理咨询活动。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是思想品德问题,并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对待处理,其结果往往是来访者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心理问题,反而又增加了新的心理问题。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无人重视,心理老师多为兼职、无法得到正规培训,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也存在困难,在大学心理咨询费很低,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心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经常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只好去咨询机构寻求解决。

5.普通民众开始逐步接受心理咨询,但仍存在认识误区

心理咨询行业在发达国家是非常成熟的行业,人们心理有问题主动去找心理医生求得帮助,企业也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全程参与员工的心理辅导和评估。在美国,看心理医生非常方便,平均500个美国人就有一名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存在于各大医疗机构、家庭诊所和社区诊所中。当人们觉得有必要看心理医生时,只要打个电话预约,然后按时赴约就是了。而在国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承认自己心理问题,很少有人主动去看心理医生。虽然许多人存在心理困扰,却不懂得及时求助,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最终导致精神残疾。中国精神疾病致残率偏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求助不及时、病情延误所致。

许多普通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如认为心理有问题就是精神病,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一些人在咨询室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还有一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具有透视人心的本事,就像算命先生;不少人认为去心理咨询,应该看一次就有效,要立竿见影;有的人则把心理咨询当作是思想教育工作,如许多家长在带孩子来咨询时常对咨询师说:“您给好好教育教育”;还有不少人认为,心理治疗师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人,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等。这些错误认识常常导致来访者对咨询师抱有过度期待或要求,从而导致咨询效果不佳,往往使来访者对咨询师及咨询行业产生失望。

三、推进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通过营造心理和谐构建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并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在通过各项社会政策调整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注意到社会心态与健康心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以下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城市心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

1.加强行业建设,提高心理咨询管理水平

在中国当前仍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内,没有上级主管机关的行业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目前心理咨询业既不属于卫生系统,也不属于教育系统,这使得无论是医院精神科以心理治疗为发展方向的心理医生,还是学校里的心理老师,在职称评定、职业晋升等方面都存在无归属状态,大大挫伤了其积极性;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对各地心理咨询机构只有业务指导上的权威性,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各地方心理咨询机构也没有任何评定指标与行业监管,这些都大大阻碍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明确规定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归属,对推动该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另外,一个行业要发展,单靠一些人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完全依靠政府、上级机关也不行。行业自身的建设十分重要。行业内部的规范管理,行业内人员的团结与沟通,适度提高行业门槛、严格把关行规要求、积极维护行业声誉,从根本上杜绝不法、不良行为与事件等是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应鼓励成立非官方、民间行业协会,同时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使其能够积极开展活动,以促进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

2.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

心理治疗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越来越有力的证据。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的随即对照试验,即将接受过心理治疗与未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比照,发现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的疗效通过脑影像学扫描已得到确认,面对心理治疗后大脑发生改变的证据,人们已不能否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效果。目前,国际上许多心理疾患实证治疗手册中,心理治疗已经是优先于药物的治疗方法。如四川地震后的应激反应,心理治疗就是首选的方法。HTtP//:

关于此类知识,应利用广播、电视、电台、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向更多民众进行广泛传播。事实上,各地电台的心理热线,以及央视心理访谈节目都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认知,但是由于栏目主持人的水平限制以及节目时间的限制,也造成了人们的误解,比如认为“不管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30分钟内解决”,“所谓心理咨询就是给出建议”等。目前前来咨询的人群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年龄在25-45岁之间,有较高收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性格内向且敏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自身的情况和治疗方法已做过相当的了解等。通过加大宣传让更多市民关注心理卫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化解心理冲突是保证广大群众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3.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素质与业务素质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问题是咨询行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据国外心理治疗学家的观察,在心理治疗中,大约有42%的患者出现移情。而反移情,在心理医生中也达16%左右。这说明,心理医生不是圣人、神仙,心理医生也不都是十全十美、人格完整和心理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要求是非常高的,要同时具备完整健康的人格、丰富的人生阅历、综合性的社会人文知识、坚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对各项咨询技巧的娴熟运用。因此咨询师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而提高咨询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从业后的业务培训、个人体验与成长、案例督导等都是提高咨询师素质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和条件。因此,应当在行业内制定相关制度与规范,严格规定咨询师培训时间、严格个人督导制、严格资格审查等,保证和促进咨询师人格完善与业务素质的提高。

心理咨询范文篇10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患者心理障碍的类型与治疗。方法对心理咨询门诊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障碍的类型依次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失眠症及其他心理障碍。男性多见焦虑障碍,女性多见抑郁障碍。男性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0.68,P<0.01)。治疗方法多采用心理与药物相结合。结论心理咨询门诊患者的疾病类型较多,心理咨询是干预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疾病类型;治疗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精神卫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门诊的开设为解决社会大众的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了更为便利和专业的服务[1]。作者对2003年以来我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大量心理咨询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样本选自2003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心理门诊咨询的患者,共154例,其中男97例(63.0%),年龄19a~60a;女57例(37.0%),年龄19a~65a。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均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

1.2.2治疗与评定咨询时,首先建立具有治疗功能的咨询关系,全面了解咨询者的情况,明确咨询问题的实质,进行必要的躯体检查及心理测验,作出初步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复诊时间。治疗方法多采用系统的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整合性心理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可选用抗抑郁剂、抗焦虑剂及抗精神病等药物治疗。疗效评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BECK抑郁问卷(BDI)[2]。

2结果

2.1疾病类型构成154例患者中,焦虑障碍59例(38.3%,焦虑症30例、强迫症17例、恐怖症4例、其他8例);抑郁障碍30例(19.5%,单项抑郁症18例、恶劣心境7例、双相抑郁症5例);适应障碍14例(9.1%);精神分裂症13例(8.4%);失眠症8例;人格障碍6例;疑病症3例;性心理障碍3例;进食障碍2例;神经衰弱1例;急性心因反应1例;不符合CCMD3诊断标准14例(9.1%)。

2.2不同性别构成116例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77例(66.38%),其中焦虑障碍47例(61.04%),抑郁障碍15例(19.48%),适应障碍9例(11.69%),精神分裂症6例(7.77%)。女性39例(38.62%),其中抑郁障碍15例(38.46%),焦虑障碍12例(30.77%),精神分裂症7例(17.95%),适应障碍5例(12.82%)。男性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0.68,P<0.01)。

2.3心理治疗方法,见表1。

表1心理治疗方法(略)

表1显示,116例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84例进行了心理治疗,对其中30例有效患者进行了疗效评定,结果痊愈6例,显效15例,好转9例。

3讨论

本资料显示,心理咨询门诊患者以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失眠症为多(80.5%)。焦虑障碍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症、双相障碍、心境恶劣等[3]。在心理咨询门诊患者中,男性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χ2=10.68,P<0.01)。男性以焦虑障碍为多,女性以抑郁障碍为多。对30例心理干预有效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显示,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100%。提示心理咨询是心理障碍有效的干预手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临床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社会人群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境提供了一个宽松、专业性的健康咨询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怡芳,张晓莉,李泽爱.精神专科医院心理门诊首诊患者和来访者构成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