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0:29:15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职务犯罪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

职务犯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章程等从事公职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者由于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理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总称。职务犯罪,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它极大地损害着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廉洁的政府,正直的公职人员,高效的管理,无腐败的繁荣,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人们共同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战略和对策来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越来越成为明智的政府执政治国的重要内容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

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职人员。他们掌握着国家或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及大众所赋予的权力,由于这种权力易使权力拥有者心理上无视法律,无视大众想以权谋私心理的产生,而引起职务犯罪的发生。从总体上看,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有:(1)该罪由国家工作人员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职的人员构成。(2)绝大多数职务犯罪由故意构成,也有个别(少数)的职务犯罪由过失构成,还有的职务犯罪既可由故意又可由过失构成。(3)职务犯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从事公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犯罪;从事公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的人员滥用职权实施的犯罪;从事公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的人员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或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对国家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务活动管理职能的侵犯。

二、外因对职务犯罪产生的心理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产生的心理影响

环境是在人的心理、意识之外,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等。作为具有一定职权的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同样与一定的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公职人员心理素质的发展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是诱发其职务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对公职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私有观念的存在,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诱发了部分公职人员的贪婪心理。第二、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一些公职人员产生对商品金钱顶礼膜拜的心理,外化为权钱交易行为。第三、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漏洞,增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

(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产生的心理影响

第一、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为"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打开方便之门。

第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造成缺陷叠加这一社会矛盾,为某些公职人员提供了犯罪的土壤。

第三、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是诱发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催化剂。

第四、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重了部分公职人员的不平衡心理。

三、内因对职务犯罪产生的心理影响

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任何犯罪都在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当犯罪可能比从事其他可供选择的合法行为带来更大的利益,而只须付出较小代价时,那么当事人可能会选择犯罪。国家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渎职和“侵权”等职务犯罪也不例外。少数公职人员之所以沦为罪犯,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外,不正常乃至畸形的心理状态无疑是驱使他们堕落的“助推器”。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其犯罪心理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所决定。归纳起来,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主要有十种:一是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二是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三是“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四是深感吃亏的补偿心理;五是贪图享乐的虚荣心理;六是按“劳”取“酬”的交易心理;七是有恃无恐的攀比心理;八是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九是捞了就跑的投机心理;十是破罐破摔的对抗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往往是复杂多变的,甚至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心理,对于探索“防控学”,建立“防控心理画像库”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特点分析措施

职业教育为技术人员培训、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诸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前进,社会对职业人才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让职业教育继续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努力提高学生在校所受教育的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是我们应关注的主要方面,而其中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辅导是整个职业学校教育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在读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也关系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我们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自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现巨大的转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

但因为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的传统性,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却往往是职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容易忽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的一个方面。因此,掌握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并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无比重要和迫切。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表现

在校期间,因为家庭、年龄、专业等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矛盾及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行为依赖性也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对家长、老师的言行存在主观判断与取舍,对过多的提醒或教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但这些并不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完全独立的准备和能力,相反,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导与帮助,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仍然强烈。

2.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

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但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性格内向,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才智的展露,给人一种低能的印象。

3.自我意识强,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4.自尊与自卑同在。

职业学校学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前途不佳,从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但这样的学生自尊心一般都比较强,他们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强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5.就业的希望与悲观并存。

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他们都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向往和幻想,希望能尽快地完成学业,实现就业的抱负,出人头地,为自己、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和地位。但因对职业学校性质、地位的顾虑,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怀疑他们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方向,认为毕业后主要还是打工,到工作第一线做苦力。也正是因为对就业的悲观情绪,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学无动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甚至染上一些恶习和不良癖好,严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学校的形象。

6.爱交际,但对朋友定位不准。

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都喜欢多结交一些朋友,愿意和身边的人和好相处,甚至希望家长、老师与他们志趣相同,能够成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朋友。但毕竟他们心理很多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心态有所偏差,对待与朋友的关系理解不够,过于感情、义气用事,当朋友有困难或受人欺负时,不分青红皂白,坚决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因此受到处分也义无返顾。

7.其他不良心理。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剧烈的身心发展,在心理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良现象。比如逆反心理,崇尚主体,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惰性心理,贪图享受,不尊重他人,自私任性,厌学旷课;从众心理,他们中有的成群结伙抽烟、喝酒,有的有意破坏公物,甚至打群架;攀比心理,在生活上相互攀比,为在同学特别是异性面前炫耀,不顾家庭条件而花钱如流水,有些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而为满足虚荣心不惜参与盗窃等违法活动;性关心心理,由于环境、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内心寂寞孤傲,道德伦理观念薄弱,他们慢慢会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逐渐转移到异性身上,故对性的关心和早恋现象在职业学校学生中比较普遍。

三、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适应时代之所需,培养思想政治合格、文化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突出、身体健康良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理应针对职业类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现状,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充分地调动、激活他们身上的心理优点,使其转变为积极的行动;另一方面,通过辅导、教育等方法,及时有效地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可采取下列几种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书信辅导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每所职业学校都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安排有经验或专门的心理老师对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生活和择业指导。对早恋学生,应耐心帮助、细心指导,使其能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及与异性相处,并能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和自我控制;能够面对重大生活事件;逐步改善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学会愉快地度过课余生活;合理消费等。

2.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据“型”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例如,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大胆自信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3.捕捉学生“闪光点”。

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差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而且许多学生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和优点。故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抓住这些“闪光点”,或者创设条件,提倡赏识教育,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感觉在班级、学校中能有用武之地。比如班主任可给一些爱调皮捣蛋但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舍长、组长乃至纪律委员、班长等职务。据笔者从事班主任的经历来看,只要加以及时、必要的指导,此举效果良好。我系有一个班的班长以前是一名经常旷课、违纪的“后进生”,但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结果自当上班长以来,不但在本学期的学习上拿了三等奖学金,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带领班级取得了不少荣誉。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

职业学校学生,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和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我们应大力弘扬吃苦、实干和奉献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只有喜爱、敬重自己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5.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需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实质就是工作,幸福的含义就是创业,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想拥有满意的工作,要享受幸福的生活,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现在就一定要学好技能读好书。只有不断努力,永不放弃,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最终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

同时,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学校必须利用与企业的独特教育资源,形成“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办学特色,校企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使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接轨。学生毕业时既能迅速上岗,又具发展潜能,既会做事,也会做人,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家长、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担心度,为学生在学校的安心、努力学习提供了保障。例如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近年来与省内多家医药企业积极洽谈,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先声班”、“百佳惠班”、“康缘班”、“万邦班”、“恩华班”等的开办,使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企业所需,切实解决了企业用工难与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6.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和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是职业教育,但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文学、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并给予充分的指导,从而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使他们生活不再感到无聊,无暇顾及其他不利身心健康的东西,不再沉迷上网游戏和寻找情感刺激。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的馨园文学社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在学校、老师的关心指导下,社员们屡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征文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了紧张的学习,还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并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做出良好反应。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占忠.中国农业教育,2005,(1).

[2]王仁清.教育与职业,2005,(3).

心理特征范文篇3

恐怖分子的年龄特征

在当代世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恐怖主义是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主义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它已变成十足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的年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这一下降趋势有所逆转,但年轻化与低龄化仍是恐怖分子的主要特点。

有观点甚至强调指出:16~22岁之间的年轻人最适合培养成恐怖分子,在这个年龄段,最容易将他们训练成毫不质疑、任凭恐怖组织头目支配与指挥的无情杀手。

世界各地恐怖分子的绝大多数年龄都在30岁以下,更多的集中在22~25岁之间。美国的恐怖分子年龄似乎要大一些。保守估算,美国内的恐怖分子总体的平均年龄在30~33岁之间。

恐怖分子中还不乏少年甚至儿童恐怖分子。例如,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警方注意,有的恐怖组织常常招募14~15岁的少年和中学生作为自杀式炸弹手;在北爱尔兰和西班牙都有十几岁的恐怖分子;有的炸弹手不过13岁,有的甚至更年少。

当然,恐怖分子的年龄也不总是不断下降。随着宗教极端主义与极右思潮的泛滥,也有不少年龄较大的人甚至老年人卷入恐怖主义活动。未来的恐怖分子在继续保持年轻化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一种大龄化的发展趋势。

恐怖分子的性别与婚姻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大多是男性的未婚成员。据专家研究发现,恐怖组织的骨干成员大多数是男性,80%以上的重大恐怖活动都是由男性恐怖分子指挥、领导和实施的。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的恐怖分子,男性占85%。但是,有的恐怖组织,其女性成员远超过20%,如联邦德国红军派女性的比例高达近50%。就婚姻状况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恐怖分子都是未婚的。例如,据研究,欧洲、中东、亚洲的恐怖分子,未婚成员的比例高达75%~80%。

但是,与其他类型的犯罪活动相比,女性成员在恐怖组织中的比例还是相当突出的。有的恐怖组织中女性成员包括已婚的不但在数量上不少,而且甚至担任了主要的领导职务。例如,联邦德国的红军派和六月二日运动和意大利恐怖组织的女性成员似乎是个例外。她们在所有部门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实施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红军派的行动成员中,女性占1/3;而意大利的女恐怖分子则有73%是处在活跃(骨干)分子或领导岗位上,她们还常与其他恐怖分子结婚。据称,女恐怖分子甚至往往比男性恐怖分子更加强硬、更加狂热、更加忠诚、更有承受痛苦的能力,服务期更长。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很关心的课题之一。虽然现实以及部分研究显示,恐怖分子可能存在一些精神病态的行为特点或心理特征;但是,迄今为止,普遍的研究成果显示出恐怖分子与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那种简单地将恐怖分子打入精神病患者或心理变态者队列的做法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怖分子的行为及心理规律与常人并无太大区别,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恐怖分子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是被同样的行为规律所支配的。恐怖分子为了实现其政治或社会目的,往往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行或不可行因素,从筹措活动经费到日常的组织管理或生活,从制定行动计划到实施行动计划的程序与步骤……恐怖分子遵循的往往是与平常人一样或类似的行为与心理规律。应该说,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但可以使我们科学认识恐怖主义现象,客观看待恐怖分子,而且对于有效开展反恐怖斗争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恐怖分子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主体,其个性心理也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性(或变态性):即恐怖分子身上的仇恨心理、冷酷心理、狂热心理等三大重要的非常性或变态性的心理特征。

国际恐怖主义的数量变化特点

恐怖主义作为一大突出的国际公害,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的事。现在一般都把1968年作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起始年份。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在数量上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上升与回落的发展特点(但在总态势上仍表现出小幅增长的特点),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活动数量在142~850起之间波动,30年合计共发生15386起,平均每年发生513起,年均增长率为2.66%。具体而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国际恐怖主义迅猛扩张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增长速度最快,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较高(平均每年发生496起);8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持续泛滥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高(平均每年发生625起);9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缓慢回落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低(平均每年发生397起)。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的特点是呈波浪式的大幅下降走势,年均下降率高达9.84%(以1991年为基数)。21世纪第一年(200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但国际恐怖活动数并不多(346起),比2000年的426起减少了80起。虽然如此,国际恐怖主义仍然相当频繁,离消亡之日还为期甚远。

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方式特点

恐怖主义有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具体而言,主要有绑架与劫持人质、爆炸(包括邮包炸弹、汽车炸弹、燃烧弹及纵火等)、袭击、劫机(及劫持车船)、暗杀以及施毒、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其他方式。

在古代社会,暗杀是恐怖主义的最主要活动方式。但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爆炸取而代之,成为最主要的恐怖主义活动方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爆炸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化,使恐怖分子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炸弹与制造炸弹,遥控定时炸弹与微型炸弹的产生与发展更增强了作案的成功性与安全性;二是世界各国对政要的安全保卫得以不断加强与改善,暗杀的难度加大;三是自民航诞生以来,各国对飞行安全的保障工作历来相当重视,劫机事件发生后,飞行安全的防范措施更得到不断加强与改善,打击劫机的国际合作大力加强,劫机难度加大,这就使劫机不可能成为恐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四是随着恐怖主义的不断发展,恐怖活动越来越走向滥杀无辜与血腥化的道路,并寻求最大的新闻宣传效果,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与使用简单易行、破坏力大的作案方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爆炸作为一种简单实用、杀伤力大、攻击目标无限制、社会影响力广的作案方式,自然就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最常用与最主要方式。

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

随着恐怖主义的日趋泛滥,恐怖主义也越来越残酷化,滥杀无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攻击目标人或设施等分为外交目标、政府目标、军事目标、商业目标以及其他平民目标(如平民、游客、新闻记者、学生等)五大类。据统计,在1968~1997年期间,针对不同目标的全球国际恐怖主义的总体分类情况是:商业目标>其他平民目标>外交目标>军事目标>政府目标。这就是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攻击的首选目标是商业目标;在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攻击中,接近2/3的是针对非官方目标(即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的,1/3以上是针对官方目标(即外交、军事与政府目标)的。

事实上,从对无辜目标攻击的总数量特别是总比例(即攻击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两者的数量之和及比例之和)来看,更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滥杀无辜性。从总体上看,尽管1982~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总体上表现为波浪式的下降态势,但是同期针对无辜目标的攻击数却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年均增加3.30个百分点,年均比例高达75.99%。

据最新统计资料,2001年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是:商业目标占74.77%,其他平民目标占18.64%,外交目标占3.39%,政府目标占2.45%,军事目标占0.75%。这充分说明了国际恐怖主义集中攻击商业目标和其他平民目标的滥杀无辜特点。

国际恐怖主义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

谈起国际恐怖主义,人们往往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认为其危害极大,严重地侵害了人们的人身安全。但是,至于具体的人员伤亡到底有多大,却并不清楚。

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30年间,在全球发生的15000多起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合计共造成人员伤亡四万多人(40885人),其中死亡人数近万人(9562人);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在243~6454名之间波动,年均伤亡人数1363名,年均死亡人数319人。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活动的残酷性与危害性正朝着更加严重化的趋势发展,造成的人员伤亡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一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年(1992年)比冷战的最后一年(1991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成倍数急剧增加,增长率高达127.10%。二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年均为2303人)不但大大超出冷战结束前的1986~1991年的人员伤亡数(年均1483人),增加了55.29%,而且更超出1968~1991年的年均人员伤亡数(年均1119人),增加了105.81%。

心理特征范文篇4

恐怖分子的年龄特征

在当代世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恐怖主义是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主义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它已变成十足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的年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这一下降趋势有所逆转,但年轻化与低龄化仍是恐怖分子的主要特点。

有观点甚至强调指出:16~22岁之间的年轻人最适合培养成恐怖分子,在这个年龄段,最容易将他们训练成毫不质疑、任凭恐怖组织头目支配与指挥的无情杀手。

世界各地恐怖分子的绝大多数年龄都在30岁以下,更多的集中在22~25岁之间。美国的恐怖分子年龄似乎要大一些。保守估算,美国内的恐怖分子总体的平均年龄在30~33岁之间。

恐怖分子中还不乏少年甚至儿童恐怖分子。例如,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警方注意,有的恐怖组织常常招募14~15岁的少年和中学生作为自杀式炸弹手;在北爱尔兰和西班牙都有十几岁的恐怖分子;有的炸弹手不过13岁,有的甚至更年少。

当然,恐怖分子的年龄也不总是不断下降。随着宗教极端主义与极右思潮的泛滥,也有不少年龄较大的人甚至老年人卷入恐怖主义活动。未来的恐怖分子在继续保持年轻化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一种大龄化的发展趋势。

恐怖分子的性别与婚姻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大多是男性的未婚成员。据专家研究发现,恐怖组织的骨干成员大多数是男性,80%以上的重大恐怖活动都是由男性恐怖分子指挥、领导和实施的。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的恐怖分子,男性占85%。但是,有的恐怖组织,其女性成员远超过20%,如联邦德国"红军派"女性的比例高达近50%。就婚姻状况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恐怖分子都是未婚的。例如,据研究,欧洲、中东、亚洲的恐怖分子,未婚成员的比例高达75%~80%。

但是,与其他类型的犯罪活动相比,女性成员在恐怖组织中的比例还是相当突出的。有的恐怖组织中女性成员包括已婚的不但在数量上不少,而且甚至担任了主要的领导职务。例如,联邦德国的"红军派"和"六月二日运动"和意大利恐怖组织的女性成员似乎是个例外。她们在所有部门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实施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红军派"的行动成员中,女性占1/3;而意大利的女恐怖分子则有73%是处在活跃(骨干)分子或领导岗位上,她们还常与其他恐怖分子结婚。据称,女恐怖分子甚至往往比男性恐怖分子更加强硬、更加狂热、更加忠诚、更有承受痛苦的能力,服务期更长。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很关心的课题之一。虽然现实以及部分研究显示,恐怖分子可能存在一些精神病态的行为特点或心理特征;但是,迄今为止,普遍的研究成果显示出恐怖分子与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那种简单地将恐怖分子打入精神病患者或心理变态者队列的做法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怖分子的行为及心理规律与常人并无太大区别,"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恐怖分子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是被同样的行为规律所支配的。"恐怖分子为了实现其政治或社会目的,往往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行或不可行因素,从筹措活动经费到日常的组织管理或生活,从制定行动计划到实施行动计划的程序与步骤……恐怖分子遵循的往往是与平常人一样或类似的行为与心理规律。应该说,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但可以使我们科学认识恐怖主义现象,客观看待恐怖分子,而且对于有效开展反恐怖斗争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恐怖分子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主体,其个性心理也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性(或变态性):即恐怖分子身上的仇恨心理、冷酷心理、狂热心理等三大重要的非常性或变态性的心理特征。

国际恐怖主义的数量变化特点

恐怖主义作为一大突出的国际公害,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的事。现在一般都把1968年作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起始年份。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在数量上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上升与回落的发展特点(但在总态势上仍表现出小幅增长的特点),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活动数量在142~850起之间波动,30年合计共发生15386起,平均每年发生513起,年均增长率为2.66%。具体而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国际恐怖主义迅猛扩张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增长速度最快,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较高(平均每年发生496起);8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持续泛滥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高(平均每年发生625起);9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缓慢回落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低(平均每年发生397起)。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的特点是呈波浪式的大幅下降走势,年均下降率高达9.84%(以1991年为基数)。21世纪第一年(200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但国际恐怖活动数并不多(346起),比2000年的426起减少了80起。虽然如此,国际恐怖主义仍然相当频繁,离消亡之日还为期甚远。

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方式特点

恐怖主义有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具体而言,主要有绑架与劫持人质、爆炸(包括邮包炸弹、汽车炸弹、燃烧弹及纵火等)、袭击、劫机(及劫持车船)、暗杀以及施毒、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其他方式。

在古代社会,暗杀是恐怖主义的最主要活动方式。但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爆炸取而代之,成为最主要的恐怖主义活动方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爆炸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化,使恐怖分子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炸弹与制造炸弹,遥控定时炸弹与微型炸弹的产生与发展更增强了作案的成功性与安全性;二是世界各国对政要的安全保卫得以不断加强与改善,暗杀的难度加大;三是自民航诞生以来,各国对飞行安全的保障工作历来相当重视,劫机事件发生后,飞行安全的防范措施更得到不断加强与改善,打击劫机的国际合作大力加强,劫机难度加大,这就使劫机不可能成为恐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四是随着恐怖主义的不断发展,恐怖活动越来越走向滥杀无辜与血腥化的道路,并寻求最大的新闻宣传效果,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与使用简单易行、破坏力大的作案方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爆炸作为一种简单实用、杀伤力大、攻击目标无限制、社会影响力广的作案方式,自然就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最常用与最主要方式。

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

随着恐怖主义的日趋泛滥,恐怖主义也越来越残酷化,滥杀无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攻击目标人或设施等分为外交目标、政府目标、军事目标、商业目标以及其他平民目标(如平民、游客、新闻记者、学生等)五大类。据统计,在1968~1997年期间,针对不同目标的全球国际恐怖主义的总体分类情况是:商业目标>其他平民目标>外交目标>军事目标>政府目标。这就是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攻击的首选目标是商业目标;在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攻击中,接近2/3的是针对非官方目标(即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的,1/3以上是针对官方目标(即外交、军事与政府目标)的。

事实上,从对无辜目标攻击的总数量特别是总比例(即攻击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两者的数量之和及比例之和)来看,更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滥杀无辜性。从总体上看,尽管1982~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总体上表现为波浪式的下降态势,但是同期针对无辜目标的攻击数却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年均增加3.30个百分点,年均比例高达75.99%。

据最新统计资料,2001年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是:商业目标占74.77%,其他平民目标占18.64%,外交目标占3.39%,政府目标占2.45%,军事目标占0.75%。这充分说明了国际恐怖主义集中攻击商业目标和其他平民目标的滥杀无辜特点。

国际恐怖主义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

谈起国际恐怖主义,人们往往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认为其危害极大,严重地侵害了人们的人身安全。但是,至于具体的人员伤亡到底有多大,却并不清楚。

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30年间,在全球发生的15000多起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合计共造成人员伤亡四万多人(40885人),其中死亡人数近万人(9562人);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在243~6454名之间波动,年均伤亡人数1363名,年均死亡人数319人。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活动的残酷性与危害性正朝着更加严重化的趋势发展,造成的人员伤亡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一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年(1992年)比冷战的最后一年(1991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成倍数急剧增加,增长率高达127.10%。二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年均为2303人)不但大大超出冷战结束前的1986~1991年的人员伤亡数(年均1483人),增加了55.29%,而且更超出1968~1991年的年均人员伤亡数(年均1119人),增加了105.81%。

心理特征范文篇5

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因材”,即区分材质,而区分材质的关键是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智力构成及心态构成状况。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暴干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

(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三)组合型的转化

心理特征范文篇6

关键词:消费者;心理特征;市场营销;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充分说明了我国成熟的买方市场,在生产销售者主导经济转向消费者引导经济发展动向的大环境下,为了促使市场营销经济效益最大化,制定出具备科学性、有效性的营销方案,就必须对消费者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这也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点。

一、新形势下消费者心理特征

消费者在选择消费的时候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促成了消费的结果。消费者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性化消费、追求新颖时尚、崇尚品牌与名牌、注重情感、好奇心理以及追求物美价廉等等,本文主要对情感消费、明星效应以及崇尚品牌与名牌这三个消费者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一)情感消费

通过对人心理因素的长期研究发现,当感情因素与理智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更加注重感情因素。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与产品都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这对于消费者的选择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很多人在消费过程中都乐于自己动手搭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举棋不定的影响因素,但最后往往是感情因素战胜了理智因素。通过消费情况调查,发现化妆品是一个非常暴利的行业,所以,总结出一条“女人钱比男人钱好赚”的真理,在逛街的时候通常会发现女装商店比男装商店多,女性在消费的时候充分体现出了情感消费这一特征。通过调查有发现有很多女生会为了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或是化妆品,会节省到几个月都在吃方便面。这个现象从理智上进行选择肯定是会选择更加舒适的生活,而不是华而不实的物品,但实际上很多人愿意做出另一个选择。

(二)明星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将更多精力在生活品质提高上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效果极佳的明星效应,利用明星的影响力为产品代言,从而吸引了很多的消费者,有很多明星的纪念品、年历、写真等产品,上市之后立刻就会销售一空,这充分说明了消费者消费受明星效应影响,且具有非常强的从众心理。除此之外,消费者消费中受猎奇心理的影响特别大,这也是导致消费者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畅销多年的可口可乐饮料,在产品更迭速度飞快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畅销的记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可口可乐的故事,以故事或传说驱动着消费者的好奇心,从而形成消费的形式。

(三)崇尚品牌与名牌

产品广告充分说明了企业在打响产品品牌,很多广告费都是非常贵的,但是带来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主要原因是品牌会对消费者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在选择商品的时候总是会倾向于印象最深的产品。例如,海尔这个家用电器品牌,海尔曾经生产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他们的应急措施是直接砸掉所有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正是由于这一举动使消费者对海尔品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印象,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这也是到现在为止海尔在家用电器中依然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二、消费者心理特征在市场营销中的影响

在当前这种消费结构下,只有充分掌握消费者心理特征,并结合消费目标设计市场方案,才可以有效提高营销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因此,当前市场营销必须对消费者心理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市场营销形成极为有利的影响作用。

(一)树立顾客至上的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结合消费者心理特征,就需要从顾客至上这个角度出发,推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提供顾客需要的服务,为顾客营造出一种家的感觉,促使顾客可以在更为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消费,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人性化服务。例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多人选择网上购物,而送货上门的服务也就充分说明了消费中要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营销最终目的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品牌,打响品牌的影响力

很多顾客在选择商品的时候会受品牌的影响,而让消费者对一个品牌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只可能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品牌经过时间的洗涤,传承年代久远,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二,良好的广告效应。市场营销中如果与第一种情况不符合,就需要从广告方面着手,通过广告效应激发出消费者的欲望,促使消费者发生消费的行为,进而为实现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有针对顾客群体,精准定位

市场营销要成为成功的市场营销,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顾客群体,充分掌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对顾客群体进行精准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营销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专门针对婴幼儿的纸尿裤,这种纸尿裤的特点是干爽、舒适,可以保护婴幼儿的皮肤,这种针对性的设计,且突出了产品的优势,可以使更多消费者选择商品,从而实现市场营销的重要目的。

综上所述,消费者心理特征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一次成功的市场营销奠定坚实的基础,消费者心理容易受到消费环境、消费引导以及消费购物场所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特征的分析,可以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真正实现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

作者:吴红珍 单位:延边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心理特征范文篇7

恐怖分子的年龄特征

在当代世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恐怖主义是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主义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它已变成十足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的年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这一下降趋势有所逆转,但年轻化与低龄化仍是恐怖分子的主要特点。

有观点甚至强调指出:16~22岁之间的年轻人最适合培养成恐怖分子,在这个年龄段,最容易将他们训练成毫不质疑、任凭恐怖组织头目支配与指挥的无情杀手。

世界各地恐怖分子的绝大多数年龄都在30岁以下,更多的集中在22~25岁之间。美国的恐怖分子年龄似乎要大一些。保守估算,美国内的恐怖分子总体的平均年龄在30~33岁之间。

恐怖分子中还不乏少年甚至儿童恐怖分子。例如,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警方注意,有的恐怖组织常常招募14~15岁的少年和中学生作为自杀式炸弹手;在北爱尔兰和西班牙都有十几岁的恐怖分子;有的炸弹手不过13岁,有的甚至更年少。

当然,恐怖分子的年龄也不总是不断下降。随着宗教极端主义与极右思潮的泛滥,也有不少年龄较大的人甚至老年人卷入恐怖主义活动。未来的恐怖分子在继续保持年轻化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一种大龄化的发展趋势。

恐怖分子的性别与婚姻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大多是男性的未婚成员。据专家研究发现,恐怖组织的骨干成员大多数是男性,80%以上的重大恐怖活动都是由男性恐怖分子指挥、领导和实施的。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的恐怖分子,男性占85%。但是,有的恐怖组织,其女性成员远超过20%,如联邦德国"红军派"女性的比例高达近50%。就婚姻状况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恐怖分子都是未婚的。例如,据研究,欧洲、中东、亚洲的恐怖分子,未婚成员的比例高达75%~80%。

但是,与其他类型的犯罪活动相比,女性成员在恐怖组织中的比例还是相当突出的。有的恐怖组织中女性成员包括已婚的不但在数量上不少,而且甚至担任了主要的领导职务。例如,联邦德国的"红军派"和"六月二日运动"和意大利恐怖组织的女性成员似乎是个例外。她们在所有部门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实施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红军派"的行动成员中,女性占1/3;而意大利的女恐怖分子则有73%是处在活跃(骨干)分子或领导岗位上,她们还常与其他恐怖分子结婚。据称,女恐怖分子甚至往往比男性恐怖分子更加强硬、更加狂热、更加忠诚、更有承受痛苦的能力,服务期更长。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很关心的课题之一。虽然现实以及部分研究显示,恐怖分子可能存在一些精神病态的行为特点或心理特征;但是,迄今为止,普遍的研究成果显示出恐怖分子与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那种简单地将恐怖分子打入精神病患者或心理变态者队列的做法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怖分子的行为及心理规律与常人并无太大区别,"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恐怖分子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是被同样的行为规律所支配的。"恐怖分子为了实现其政治或社会目的,往往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行或不可行因素,从筹措活动经费到日常的组织管理或生活,从制定行动计划到实施行动计划的程序与步骤……恐怖分子遵循的往往是与平常人一样或类似的行为与心理规律。应该说,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但可以使我们科学认识恐怖主义现象,客观看待恐怖分子,而且对于有效开展反恐怖斗争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恐怖分子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主体,其个性心理也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性(或变态性):即恐怖分子身上的仇恨心理、冷酷心理、狂热心理等三大重要的非常性或变态性的心理特征。

国际恐怖主义的数量变化特点

恐怖主义作为一大突出的国际公害,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的事。现在一般都把1968年作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起始年份。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在数量上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上升与回落的发展特点(但在总态势上仍表现出小幅增长的特点),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活动数量在142~850起之间波动,30年合计共发生15386起,平均每年发生513起,年均增长率为2.66%。具体而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国际恐怖主义迅猛扩张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增长速度最快,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较高(平均每年发生496起);8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持续泛滥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高(平均每年发生625起);9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缓慢回落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低(平均每年发生397起)。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的特点是呈波浪式的大幅下降走势,年均下降率高达9.84%(以1991年为基数)。21世纪第一年(200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但国际恐怖活动数并不多(346起),比2000年的426起减少了80起。虽然如此,国际恐怖主义仍然相当频繁,离消亡之日还为期甚远。

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方式特点

恐怖主义有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具体而言,主要有绑架与劫持人质、爆炸(包括邮包炸弹、汽车炸弹、燃烧弹及纵火等)、袭击、劫机(及劫持车船)、暗杀以及施毒、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其他方式。

在古代社会,暗杀是恐怖主义的最主要活动方式。但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爆炸取而代之,成为最主要的恐怖主义活动方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爆炸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化,使恐怖分子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炸弹与制造炸弹,遥控定时炸弹与微型炸弹的产生与发展更增强了作案的成功性与安全性;二是世界各国对政要的安全保卫得以不断加强与改善,暗杀的难度加大;三是自民航诞生以来,各国对飞行安全的保障工作历来相当重视,劫机事件发生后,飞行安全的防范措施更得到不断加强与改善,打击劫机的国际合作大力加强,劫机难度加大,这就使劫机不可能成为恐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四是随着恐怖主义的不断发展,恐怖活动越来越走向滥杀无辜与血腥化的道路,并寻求最大的新闻宣传效果,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与使用简单易行、破坏力大的作案方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爆炸作为一种简单实用、杀伤力大、攻击目标无限制、社会影响力广的作案方式,自然就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最常用与最主要方式。

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

随着恐怖主义的日趋泛滥,恐怖主义也越来越残酷化,滥杀无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攻击目标人或设施等分为外交目标、政府目标、军事目标、商业目标以及其他平民目标(如平民、游客、新闻记者、学生等)五大类。据统计,在1968~1997年期间,针对不同目标的全球国际恐怖主义的总体分类情况是:商业目标>其他平民目标>外交目标>军事目标>政府目标。这就是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攻击的首选目标是商业目标;在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攻击中,接近2/3的是针对非官方目标(即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的,1/3以上是针对官方目标(即外交、军事与政府目标)的。

事实上,从对无辜目标攻击的总数量特别是总比例(即攻击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两者的数量之和及比例之和)来看,更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滥杀无辜性。从总体上看,尽管1982~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总体上表现为波浪式的下降态势,但是同期针对无辜目标的攻击数却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年均增加3.30个百分点,年均比例高达75.99%。

据最新统计资料,2001年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是:商业目标占74.77%,其他平民目标占18.64%,外交目标占3.39%,政府目标占2.45%,军事目标占0.75%。这充分说明了国际恐怖主义集中攻击商业目标和其他平民目标的滥杀无辜特点。

国际恐怖主义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

谈起国际恐怖主义,人们往往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认为其危害极大,严重地侵害了人们的人身安全。但是,至于具体的人员伤亡到底有多大,却并不清楚。

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30年间,在全球发生的15000多起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合计共造成人员伤亡四万多人(40885人),其中死亡人数近万人(9562人);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在243~6454名之间波动,年均伤亡人数1363名,年均死亡人数319人。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活动的残酷性与危害性正朝着更加严重化的趋势发展,造成的人员伤亡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一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年(1992年)比冷战的最后一年(1991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成倍数急剧增加,增长率高达127.10%。二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年均为2303人)不但大大超出冷战结束前的1986~1991年的人员伤亡数(年均1483人),增加了55.29%,而且更超出1968~1991年的年均人员伤亡数(年均1119人),增加了105.81%。

心理特征范文篇8

恐怖分子的年龄特征

在当代世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恐怖主义是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主义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它已变成十足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的年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这一下降趋势有所逆转,但年轻化与低龄化仍是恐怖分子的主要特点。

有观点甚至强调指出:16~22岁之间的年轻人最适合培养成恐怖分子,在这个年龄段,最容易将他们训练成毫不质疑、任凭恐怖组织头目支配与指挥的无情杀手。

世界各地恐怖分子的绝大多数年龄都在30岁以下,更多的集中在22~25岁之间。美国的恐怖分子年龄似乎要大一些。保守估算,美国内的恐怖分子总体的平均年龄在30~33岁之间。

恐怖分子中还不乏少年甚至儿童恐怖分子。例如,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警方注意,有的恐怖组织常常招募14~15岁的少年和中学生作为自杀式炸弹手;在北爱尔兰和西班牙都有十几岁的恐怖分子;有的炸弹手不过13岁,有的甚至更年少。

当然,恐怖分子的年龄也不总是不断下降。随着宗教极端主义与极右思潮的泛滥,也有不少年龄较大的人甚至老年人卷入恐怖主义活动。未来的恐怖分子在继续保持年轻化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一种大龄化的发展趋势。

恐怖分子的性别与婚姻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大多是男性的未婚成员。据专家研究发现,恐怖组织的骨干成员大多数是男性,80%以上的重大恐怖活动都是由男性恐怖分子指挥、领导和实施的。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的恐怖分子,男性占85%。但是,有的恐怖组织,其女性成员远超过20%,如联邦德国"红军派"女性的比例高达近50%。就婚姻状况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恐怖分子都是未婚的。例如,据研究,欧洲、中东、亚洲的恐怖分子,未婚成员的比例高达75%~80%。

但是,与其他类型的犯罪活动相比,女性成员在恐怖组织中的比例还是相当突出的。有的恐怖组织中女性成员包括已婚的不但在数量上不少,而且甚至担任了主要的领导职务。例如,联邦德国的"红军派"和"六月二日运动"和意大利恐怖组织的女性成员似乎是个例外。她们在所有部门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实施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红军派"的行动成员中,女性占1/3;而意大利的女恐怖分子则有73%是处在活跃(骨干)分子或领导岗位上,她们还常与其他恐怖分子结婚。据称,女恐怖分子甚至往往比男性恐怖分子更加强硬、更加狂热、更加忠诚、更有承受痛苦的能力,服务期更长。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很关心的课题之一。虽然现实以及部分研究显示,恐怖分子可能存在一些精神病态的行为特点或心理特征;但是,迄今为止,普遍的研究成果显示出恐怖分子与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那种简单地将恐怖分子打入精神病患者或心理变态者队列的做法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怖分子的行为及心理规律与常人并无太大区别,"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恐怖分子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是被同样的行为规律所支配的。"恐怖分子为了实现其政治或社会目的,往往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行或不可行因素,从筹措活动经费到日常的组织管理或生活,从制定行动计划到实施行动计划的程序与步骤……恐怖分子遵循的往往是与平常人一样或类似的行为与心理规律。应该说,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但可以使我们科学认识恐怖主义现象,客观看待恐怖分子,而且对于有效开展反恐怖斗争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恐怖分子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主体,其个性心理也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性(或变态性):即恐怖分子身上的仇恨心理、冷酷心理、狂热心理等三大重要的非常性或变态性的心理特征。

国际恐怖主义的数量变化特点

恐怖主义作为一大突出的国际公害,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的事。现在一般都把1968年作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起始年份。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在数量上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上升与回落的发展特点(但在总态势上仍表现出小幅增长的特点),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活动数量在142~850起之间波动,30年合计共发生15386起,平均每年发生513起,年均增长率为2.66%。具体而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国际恐怖主义迅猛扩张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增长速度最快,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较高(平均每年发生496起);8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持续泛滥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高(平均每年发生625起);9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缓慢回落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低(平均每年发生397起)。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的特点是呈波浪式的大幅下降走势,年均下降率高达9.84%(以1991年为基数)。21世纪第一年(200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但国际恐怖活动数并不多(346起),比2000年的426起减少了80起。虽然如此,国际恐怖主义仍然相当频繁,离消亡之日还为期甚远。

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方式特点

恐怖主义有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具体而言,主要有绑架与劫持人质、爆炸(包括邮包炸弹、汽车炸弹、燃烧弹及纵火等)、袭击、劫机(及劫持车船)、暗杀以及施毒、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其他方式。

在古代社会,暗杀是恐怖主义的最主要活动方式。但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爆炸取而代之,成为最主要的恐怖主义活动方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爆炸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化,使恐怖分子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炸弹与制造炸弹,遥控定时炸弹与微型炸弹的产生与发展更增强了作案的成功性与安全性;二是世界各国对政要的安全保卫得以不断加强与改善,暗杀的难度加大;三是自民航诞生以来,各国对飞行安全的保障工作历来相当重视,劫机事件发生后,飞行安全的防范措施更得到不断加强与改善,打击劫机的国际合作大力加强,劫机难度加大,这就使劫机不可能成为恐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四是随着恐怖主义的不断发展,恐怖活动越来越走向滥杀无辜与血腥化的道路,并寻求最大的新闻宣传效果,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与使用简单易行、破坏力大的作案方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爆炸作为一种简单实用、杀伤力大、攻击目标无限制、社会影响力广的作案方式,自然就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最常用与最主要方式。

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

随着恐怖主义的日趋泛滥,恐怖主义也越来越残酷化,滥杀无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攻击目标人或设施等分为外交目标、政府目标、军事目标、商业目标以及其他平民目标(如平民、游客、新闻记者、学生等)五大类。据统计,在1968~1997年期间,针对不同目标的全球国际恐怖主义的总体分类情况是:商业目标>其他平民目标>外交目标>军事目标>政府目标。这就是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攻击的首选目标是商业目标;在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攻击中,接近2/3的是针对非官方目标(即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的,1/3以上是针对官方目标(即外交、军事与政府目标)的。

事实上,从对无辜目标攻击的总数量特别是总比例(即攻击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两者的数量之和及比例之和)来看,更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滥杀无辜性。从总体上看,尽管1982~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总体上表现为波浪式的下降态势,但是同期针对无辜目标的攻击数却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年均增加3.30个百分点,年均比例高达75.99%。

据最新统计资料,2001年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是:商业目标占74.77%,其他平民目标占18.64%,外交目标占3.39%,政府目标占2.45%,军事目标占0.75%。这充分说明了国际恐怖主义集中攻击商业目标和其他平民目标的滥杀无辜特点。

国际恐怖主义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

谈起国际恐怖主义,人们往往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认为其危害极大,严重地侵害了人们的人身安全。但是,至于具体的人员伤亡到底有多大,却并不清楚。

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30年间,在全球发生的15000多起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合计共造成人员伤亡四万多人(40885人),其中死亡人数近万人(9562人);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在243~6454名之间波动,年均伤亡人数1363名,年均死亡人数319人。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活动的残酷性与危害性正朝着更加严重化的趋势发展,造成的人员伤亡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一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年(1992年)比冷战的最后一年(1991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成倍数急剧增加,增长率高达127.10%。二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年均为2303人)不但大大超出冷战结束前的1986~1991年的人员伤亡数(年均1483人),增加了55.29%,而且更超出1968~1991年的年均人员伤亡数(年均1119人),增加了105.81%。

心理特征范文篇9

兴趣在心理学上的涵义是指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持的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它促使一个人对一定事物优先发生注意。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详细来分析:

第一,兴趣是从事活动的推动力之一

就一名公务员来说,如果他对从事的活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身上的意志、毅力和顽强精神定会集结起来,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推动力。他就会以百倍的精神、满腔的热情去从事工作和活动,积极汲取公务员工作的专业知识,熟悉有关部门的业务,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他就会以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去从事本职工作,深入钻研,于平淡中见出不平淡,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这种带着浓厚兴趣从事工作的人,在旁人看来似乎既苦又累,但兴趣使他乐于吃苦,甘于受累,在他看来苦中有乐,其乐无穷。因此,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副产品。

第二,兴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

一个公务员对工作兴趣越浓,则积累的知识就越广博,越深厚。所以兴趣可促进公务员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是公务员素质提高的基础。公务员有了良好的兴趣,就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第三,兴趣能促进一个人掌握与工作相关的技能

兴趣是一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动力。尽管兴趣并不一定都会发展成为能力,但有兴趣为基础的能力显然比没有兴趣为基础的能力更容易掌握。比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秘书工作领域。如果一个秘书对现代化办公设备和技术兴趣很大,在活动中又有这种迫切需要,他就会努力探索自己心中向往的东西,情绪饱满,精神愉快,充满自信,学得快,记得牢,准确迅速地掌握这些设备的操作技术,为提高活动效率服务。与之相反,如果他对学习新技术毫无兴趣,则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效果就很不理想,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第四,兴趣可以减轻人活动的挫折压力

实践证明,人们对失败和挫折的感受,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事业和工作中的一个挫折,如果排除其他诸如情绪等原因,仅从兴趣角度分析,兴趣同样能影响人的感受。也就是说,对事业和工作有兴趣的人和对之没有兴趣的人所产生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公务员在工作中总会遇到挫折,但如果对工作有浓厚兴趣,挫折仅仅意味着需要再试一次,再做一次努力。当受挫时,他们的主观感受不是沮丧和懊恼,而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预防下一个失败,争取下一次的成功。因此,兴趣对人活动的另一个作用表现在,它可以减轻人在活动中所受挫折的压力与份量。

2、情感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人活动的成败、优劣起着重要作用。强烈、稳定的情感可以提高人认识事物、钻研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效果,从而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达到更好地认识事物、熟悉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可以增强人开展活动的信心和力量,提高战胜困难、排除障碍的毅力,还可以激励人自觉地从事各项工作,实现工作和活动目标。

公务员工作中的情感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二种:

(1)道德感

所谓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并感到心安理得;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并感到痛苦、内疚。由于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对其道德感的要求也有特定的内容。

①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包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爱,还包括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以及锦绣前程的自豪等等。可见,公务员的爱国主义情感要求具有极其崇高的性质和极其丰富的内容。在新时期,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改革开放,这是公务员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

②集体主义的情感。

集体主义就是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和同志所持的关怀和爱护态度的体验。集体主义感包括对集体成绩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友谊感和凝聚感。集体主义情感是公务员活动意志力的重要动因。

③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所谓义务感和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所持的主动和积极态度的体验。义务感和责任感是公务员道德感的核心,它既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为基础,也是这些道德感的集中体现。只有当一名公务员具有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时,才能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当他们尽到了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时,就会感到满意、自豪;相反就会产生不满、内疚、羞耻等情感。

④对本职工作的深厚热情。

所谓热情,是一个人对于一定事情或活动所持的某种深厚而又坚定态度的体验。热情是具有极大的持续性的,一个人一旦树立了公务员工作的光荣感,产生了对秘书事业的热情,就能保持很长时间;热情又是和人的意志相联系的,一个人只有对公务员工作充满热情,以公务员工作为乐,有事业进取心,他才不会向困难屈服,而是坚持不懈,努力奋进。

(2)理智感

理智感是指人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科学探索和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及追求真理的渴望相联系着的。一个人的理智感直接影响着他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在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环境面前,一个人如果被好奇心和探索心占据了情感体验,他总会想方设法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充分认识新事物、新情况的价值,清晰地意识到新问题的性质,从而牢牢地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分析问题中,如果发现以往的结论与自己的认识不一致时,他会感到有所怀疑;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渴望已久的愿望实现之时,他又会感到无比的喜悦,一个人只有具有了旺盛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才能找出自己在工作、活动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缺陷,才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另外,一个人的理智感还直接影响着他政治上的坚定性。所以在公务员面试时,要评定应聘者的理智感,看其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在面试中,主试人评定应聘者的情感首先要看其道德感和理智感如何;同时还要评定应聘者情绪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二者,一个人才能在紧急突发事件面前保持镇静,进而有效地处理这件事;才能在遭受挫折时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采取正确的态度自我解脱。

3、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人有了意志就能够积极地改造客观现实。面试中,主试人评定报考人的意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的意义。自觉性能促使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具有自觉性意志的人常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能够独立支配自己的行动,既不轻易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拒绝有益的意见,能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独立完成任务。表现在工作中,从不推卸责任,也不依赖别人,从不避重就轻,不管领导是否在场都能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地察觉自己,估计自己,对待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遇事公正无私,不拿原则做人情。

第三,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逃避,不灰心丧气,不怨天尤人,而是信心百倍,勇于承担责任,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第四,决不盲目服从或附会领导的意图,而是在不超越职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地估计实际情况,正确领会领导的意图。

与自觉性相反的是意志的动摇性和独断性。动摇性是指极易轻信别人,受外界干扰,轻易改变自己原来的正确决定,甚至采取违反自己原来的观点和信念的行动。独断性是指一个人毫无理由地拒绝考虑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并执行自己的决定,一意孤行。

在面试中,主试人要注意看报考人是否具有意志的动摇性或独断性,如果有,评定时要给予低分。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地估计情况,适时地做出并执行决定。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偶发和突发事件是常有的,而当一名公务员有了果断性意志之后,就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事情。具有果断性的公务员一般有三大特点:第一,在非常情况下,当断则断,敢作敢为,决不犹豫;第二,工作作风雷厉风行,讲究快速高效,决不拖拉误事。第三,当情况有了变化,或发现自己的工作方法、采取的措施有错误时,能够迅速停止行动,改变已做出的决定。

与果断性相反的是寡断性和武断性。具有寡断性的人在决断中思想、情感不集中,面对紧急情况犹豫不决,束手无策,迟迟做不了决定,而总是顾虑重重,左右徘徊,患得患失,怕担风险,不敢决断。具有武断性的人往往懒于思考而轻易做出决定。这种人虽然能够迅速做出决定,但不考虑客观条件,不考虑后果,做出的决定是虚妄的、主观的。

(3)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动中坚持已做出的决定,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并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意志的坚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抵制不符合工作目的的主客观的干扰,不为工作中暂时出现的一些困难、阻力所屈服;二是善于长期坚持已经开始了的:符合工作目的的行为,做到锲而不舍,善始善终。

与意志的坚持性相对的是顽固性。顽固性的人往往只承认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论据,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证据,尽管他们有时也知道这些依据是错误的或不好的。坚持性的另一个对立面就是见异思迁和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克服困难,将工作进行到底。(4)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公务员意志的自制力有以下表现特点:

第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中因为某个问题处理不当而受到领导批评或指责时,应诚恳接受批评,不可产生抵触情绪;当受到领导表扬时也不忘乎所以,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总结经验以更大的毅力克服困难。

第二,善于约束自己的言论。平时撰写公文,发表言论都要注意政策规定,严格约束自己,讲究分寸,不说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话,并保守机密。

第三,善于节制自己的行为。工作中要虚心接受各种正确的意见,“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对于同事的误会或不礼貌的言行能够忍让、克制;应该举止文雅,在举手投足之间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在面试中主试人评定报考人的意志时的四个评分角度。

4、气质

心理学上的气质是指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突出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过程。它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的速度、强度以及稳定性和指向性。

人的气质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多血质。其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灵活,行动迅速,办事快;情绪兴奋性高,变化性大,外部表现明显,对人热情友好,善于交际,富有感染力,容易适应环境变化;脾气急来急去,平时不甘寂寞,但坚持性差,容易出现厌倦和消极情绪;在认识上对新鲜事物敏感,理解较快,心理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强,但认识不深刻,容易受暗示,意志较薄弱,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显得轻浮不踏实。

(2)胆汁质。其特点是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情绪热烈,态度坦率,个性爽直,易受感染,心境变化剧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意志坚定,办理果断,做事倾向于一干到底;精力旺盛,心理外向,认识问题快,但不够准确;行为冷热不均衡,情绪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3)粘液质。其特点是心绪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的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尚空谈,富有实干精神,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认识不敏感,对事情缺乏热情,沉默寡言,不善辞令,心理内向不外露。

(4)抑郁质。其特点是稳静深沉,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觉察不到的细节;容易多心,神经过敏,感情脆弱;性情孤僻、羞怯、腼腆,脾气古怪;认识问题慢,缺乏自信心,有严重的自卑感,心理内向,喜欢沉溺于内心体验之中,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

气质是个性的生理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活动效果。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可能迥然不同。虽然这样,但气质类型绝没有好坏之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活动在其进行的各个阶段上,都对人的心理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然而很难想像,从事某一项工作就一定要具有什么样气质的人才最为理想、最为合适。虽然并不排除在某一职业中,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更容易将工作做得出色。

每种气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好的,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就是不好的。所以,在具体安排工作时应考虑到气质这一因素。具体地说,多血质的人能主动承担工作任务,但不能善始善终,所以在重大工作的安排中就必须慎重考虑;胆汁质的人,工作认真、细心、专注,能比别人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但因神经系统的不平衡性,往往会惹是生非,与别人闹麻烦,对方稍有不慎或语言不当,就能使他暴跳如雷,反应激烈,这势必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粘液质的人沉着镇静,这是好的一面,可是他那迟缓的动作和无动于衷的表情,往往也易激起服务对象的不满意;抑郁质的人耐性不足,行动缓慢爱生闷气,不利于完成紧急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个抑郁质的人会躲避冲突,并能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表现出很大的同情心,在与同事的交往中一旦发现困难或麻烦,他也能顺利解决好。各种气质对某一活动都各有优劣、利弊。

正由于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时各有优劣,所以在面试中,主试人无法针对应聘者的气质类型给出一个分数,而只能是大体估计一下他的气质类型,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5、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不是某种个别的心理特征,而是某些心理特征在一个人身上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比如一个人干工作勤勤恳恳,勇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那么他对同伴中有这种精神的人也会给予支持和赞许,而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人则勇于批评和热心帮助。从这个人在对人、对己、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可以看出其具有坚毅、勇敢、顽强和热情统一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他的性格。

性格一般有四大构成部分:

(1)态度特征

主要表现在人对待社会、他人、工作和自己等方面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接近或背离的稳定的、概括的倾向性。具体说来就是:

①表现一个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爱祖国、爱集体,富有同情心,诚实礼貌等性格特征;有人则表现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虚伪、粗野等性格特征。

②表现一个人对待事业与工作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性格特征;有人则表现出懒惰、马虎,不负责任,因循守旧,害怕困难等性格特征。

③表现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如有人表现出谦虚谨慎,自制、自信、自强等性格特征;有人则表现出骄傲任性,自悲、自满、自卑等性格特征。

(2)意志水平

这是一个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包括自觉或盲目,坚定或动摇,沉着或鲁莽,勇敢或怯懦,独立或易受暗示,果断或优柔寡断,散漫或遵纪守法等等内容。

(3)情绪因素

这是指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是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乐观或悲观,抑郁或开朗,情绪起伏或是平和宁静,情绪镇定或是易于冲动等。

(4)理智部分

心理特征范文篇10

恐怖分子的年龄特征

在当代世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恐怖主义是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怖主义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它已变成十足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的年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这一下降趋势有所逆转,但年轻化与低龄化仍是恐怖分子的主要特点。

有观点甚至强调指出:16~22岁之间的年轻人最适合培养成恐怖分子,在这个年龄段,最容易将他们训练成毫不质疑、任凭恐怖组织头目支配与指挥的无情杀手。

世界各地恐怖分子的绝大多数年龄都在30岁以下,更多的集中在22~25岁之间。美国的恐怖分子年龄似乎要大一些。保守估算,美国内的恐怖分子总体的平均年龄在30~33岁之间。

恐怖分子中还不乏少年甚至儿童恐怖分子。例如,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警方注意,有的恐怖组织常常招募14~15岁的少年和中学生作为自杀式炸弹手;在北爱尔兰和西班牙都有十几岁的恐怖分子;有的炸弹手不过13岁,有的甚至更年少。

当然,恐怖分子的年龄也不总是不断下降。随着宗教极端主义与极右思潮的泛滥,也有不少年龄较大的人甚至老年人卷入恐怖主义活动。未来的恐怖分子在继续保持年轻化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一种大龄化的发展趋势。

恐怖分子的性别与婚姻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大多是男性的未婚成员。据专家研究发现,恐怖组织的骨干成员大多数是男性,80%以上的重大恐怖活动都是由男性恐怖分子指挥、领导和实施的。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的恐怖分子,男性占85%。但是,有的恐怖组织,其女性成员远超过20%,如联邦德国"红军派"女性的比例高达近50%。就婚姻状况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恐怖分子都是未婚的。例如,据研究,欧洲、中东、亚洲的恐怖分子,未婚成员的比例高达75%~80%。

但是,与其他类型的犯罪活动相比,女性成员在恐怖组织中的比例还是相当突出的。有的恐怖组织中女性成员包括已婚的不但在数量上不少,而且甚至担任了主要的领导职务。例如,联邦德国的"红军派"和"六月二日运动"和意大利恐怖组织的女性成员似乎是个例外。她们在所有部门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具体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实施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红军派"的行动成员中,女性占1/3;而意大利的女恐怖分子则有73%是处在活跃(骨干)分子或领导岗位上,她们还常与其他恐怖分子结婚。据称,女恐怖分子甚至往往比男性恐怖分子更加强硬、更加狂热、更加忠诚、更有承受痛苦的能力,服务期更长。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

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很关心的课题之一。虽然现实以及部分研究显示,恐怖分子可能存在一些精神病态的行为特点或心理特征;但是,迄今为止,普遍的研究成果显示出恐怖分子与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那种简单地将恐怖分子打入精神病患者或心理变态者队列的做法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怖分子的行为及心理规律与常人并无太大区别,"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恐怖分子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是被同样的行为规律所支配的。"恐怖分子为了实现其政治或社会目的,往往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行或不可行因素,从筹措活动经费到日常的组织管理或生活,从制定行动计划到实施行动计划的程序与步骤……恐怖分子遵循的往往是与平常人一样或类似的行为与心理规律。应该说,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但可以使我们科学认识恐怖主义现象,客观看待恐怖分子,而且对于有效开展反恐怖斗争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恐怖分子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主体,其个性心理也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性(或变态性):即恐怖分子身上的仇恨心理、冷酷心理、狂热心理等三大重要的非常性或变态性的心理特征。

国际恐怖主义的数量变化特点

恐怖主义作为一大突出的国际公害,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的事。现在一般都把1968年作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起始年份。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在数量上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上升与回落的发展特点(但在总态势上仍表现出小幅增长的特点),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活动数量在142~850起之间波动,30年合计共发生15386起,平均每年发生513起,年均增长率为2.66%。具体而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国际恐怖主义迅猛扩张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增长速度最快,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较高(平均每年发生496起);8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持续泛滥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高(平均每年发生625起);9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缓慢回落的阶段,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生率最低(平均每年发生397起)。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发展的特点是呈波浪式的大幅下降走势,年均下降率高达9.84%(以1991年为基数)。21世纪第一年(200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但国际恐怖活动数并不多(346起),比2000年的426起减少了80起。虽然如此,国际恐怖主义仍然相当频繁,离消亡之日还为期甚远。

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方式特点

恐怖主义有多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具体而言,主要有绑架与劫持人质、爆炸(包括邮包炸弹、汽车炸弹、燃烧弹及纵火等)、袭击、劫机(及劫持车船)、暗杀以及施毒、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其他方式。

在古代社会,暗杀是恐怖主义的最主要活动方式。但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爆炸取而代之,成为最主要的恐怖主义活动方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爆炸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化,使恐怖分子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炸弹与制造炸弹,遥控定时炸弹与微型炸弹的产生与发展更增强了作案的成功性与安全性;二是世界各国对政要的安全保卫得以不断加强与改善,暗杀的难度加大;三是自民航诞生以来,各国对飞行安全的保障工作历来相当重视,劫机事件发生后,飞行安全的防范措施更得到不断加强与改善,打击劫机的国际合作大力加强,劫机难度加大,这就使劫机不可能成为恐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四是随着恐怖主义的不断发展,恐怖活动越来越走向滥杀无辜与血腥化的道路,并寻求最大的新闻宣传效果,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与使用简单易行、破坏力大的作案方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爆炸作为一种简单实用、杀伤力大、攻击目标无限制、社会影响力广的作案方式,自然就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最常用与最主要方式。

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

随着恐怖主义的日趋泛滥,恐怖主义也越来越残酷化,滥杀无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攻击目标人或设施等分为外交目标、政府目标、军事目标、商业目标以及其他平民目标(如平民、游客、新闻记者、学生等)五大类。据统计,在1968~1997年期间,针对不同目标的全球国际恐怖主义的总体分类情况是:商业目标>其他平民目标>外交目标>军事目标>政府目标。这就是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攻击的首选目标是商业目标;在每年发生的国际恐怖攻击中,接近2/3的是针对非官方目标(即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的,1/3以上是针对官方目标(即外交、军事与政府目标)的。

事实上,从对无辜目标攻击的总数量特别是总比例(即攻击商业目标与其他平民目标两者的数量之和及比例之和)来看,更能一目了然地发现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滥杀无辜性。从总体上看,尽管1982~1997年期间全球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总体上表现为波浪式的下降态势,但是同期针对无辜目标的攻击数却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年均增加3.30个百分点,年均比例高达75.99%。

据最新统计资料,2001年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特点是:商业目标占74.77%,其他平民目标占18.64%,外交目标占3.39%,政府目标占2.45%,军事目标占0.75%。这充分说明了国际恐怖主义集中攻击商业目标和其他平民目标的滥杀无辜特点。

国际恐怖主义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

谈起国际恐怖主义,人们往往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认为其危害极大,严重地侵害了人们的人身安全。但是,至于具体的人员伤亡到底有多大,却并不清楚。

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1968~1997年30年间,在全球发生的15000多起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合计共造成人员伤亡四万多人(40885人),其中死亡人数近万人(9562人);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在243~6454名之间波动,年均伤亡人数1363名,年均死亡人数319人。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活动的残酷性与危害性正朝着更加严重化的趋势发展,造成的人员伤亡呈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一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年(1992年)比冷战的最后一年(1991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成倍数急剧增加,增长率高达127.10%。二是冷战结束以来(1992~1997年)国际恐怖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年均为2303人)不但大大超出冷战结束前的1986~1991年的人员伤亡数(年均1483人),增加了55.29%,而且更超出1968~1991年的年均人员伤亡数(年均1119人),增加了1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