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保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3:57:34

心理保健

心理保健范文篇1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随着新《纲要》的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经对幼儿群体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幼儿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约占5%~10%。其中约5%左右的幼儿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6岁以前是发现心里问题与矫正的最佳时机。3~6岁的儿童一旦出现行为偏异,如:与大多数同年龄的小朋友相比活动过多、恐惧、过分害羞、抽动症、口吃、注意力不集中、爱咬指甲、吸吮手指、梦游、抱怨、行为冲动等,应找出原因,尽早矫正。下面介绍几种3~6岁幼儿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矫正方法。

一、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因素

1.1抗拒入园:刚上幼儿园的幼儿因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有些家长平时的溺爱或娇纵,对外交往过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等。都会使幼儿对入园感到陌生和不适应,甚至有些幼儿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

1.2孤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幼儿有可能因为自小缺少玩伴而养成喜欢独处的习惯,不合群或拒绝接受其他孩子的亲近。

1.3咬指甲:这可能是幼儿发泄内心紧张的一种方式,大多是因为父母或老师要求过高,对幼儿批评过多,态度粗暴所致,致使幼儿只好用咬指甲来减轻内心的压抑。经常咬指甲可使被啃咬的指甲短小变形,个别指甲有可能发生出血或感染。幼儿还有可能通过咬指甲造成细菌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而引起各类疾病。

1.4任性: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于克制自己。有些幼儿会因为某一件事情大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采取极端任性的态度和动作。有些孩子活动时喜欢以“捣乱”、“打人”来引起教师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1.5进食问题:主要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以及进食行为异常。不良的进食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幼儿对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幼儿缺钙、贫血等,免疫力低下而引发各种疾病。

1.6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难以安静下来做好一件比较简单的事。

二、针对以上的儿童心理问题采取对策

2.1在新生入园前,保教人员要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保教老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恐惧,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保教老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2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保教老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理状态,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幼儿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2.3保教老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我们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接纳的态度,会使得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与其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尽量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肢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2.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幼儿任何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改变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不要指望只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教育活动,就能改变幼儿的不良心理,或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或改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长远的教育计划。应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合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节日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时机。担任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教师,在心中应该时刻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抓住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持续地发展。公务员之家:

2.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而“教”出来的,而是在有关活动的感染、熏陶下,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发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然后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她对幼儿说些什么,而在于她为幼儿提供了多少心理活动的空间。坚持发展优先和防重于治的策略。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幼儿的矫正与治疗上。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怎样使幼儿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儿出现了心理问题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和治疗,难度则很大,就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区做后期工作,效果还不一定显著。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儿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只有坚持这项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6要有专人负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关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教师和保健医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要进行跟踪观察,建立个案分析。要及时地采取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尽早让幼儿心理的发展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心理保健范文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调适;心理保健

一、前言

音乐是一个浪漫的字眼。在很多人看来,高校音乐教学过程更是欢歌笑语,唱唱跳跳,远离忧愁烦恼,使人心理更健康的课程。然而,恰恰相反,根据近几年的科研统计数据发现,高校音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同时,音乐教师及音乐工作者又是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特殊心理状态的群体。怎样认识音乐教学环节中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怎样破解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瓶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拟作以下探讨。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要求与心理特征

(一)音乐教学工作者专业特征与要求。从事音乐工作,需要一定的音乐天赋,代表钢琴教育最高峰的德国钢琴教育大师卡尔-海因茨•凯沫林(KarlHeinzK覿mmerling)曾经说音乐天赋“绝大部分是先天就有的。但每个人的音乐天赋会表现在不同方面。”虽然很多天赋平常的孩子,也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一定音乐技能,但是很难达到较好职业音乐工作者的水准。通常要掌握一门音乐专业技艺需要每天至少4小时的练习,坚持6~7年;此后仍需常年不间断的练习与用心琢磨,以保持技艺的熟练,业内有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除此之外相关音乐理论,整体文化知识也需要学习。而音乐教师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心理学背景,应对烦琐材料工作的能力。(二)音乐教学工作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特征。音乐工作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首先,音乐作为艺术类专业,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与整体敏感性要求都比较高,并且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磨炼;同时技艺的训练,需要独自忍受寂寞,长期每天几个小时的独自训练和琢磨,所以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学习的群体,都比较挑剔,追求精致、爱幻想、思维变化快、跳跃;由于与人接触少,会比较单纯,容易受伤,而且性格显得比较清高、孤傲、自我。此外音乐群体由于音乐听觉的敏锐性,音乐要求的外显性与表现力,音乐的直接交流特征,尤其技能专业,如器乐、舞蹈,声乐、指挥都会需要舞台表现力,情绪感染力,自然会导致整个性格、心理过程与其他艺术群体的差异,这些差异通常表现为容易兴奋激动,情绪化、起伏大,整体比较外向夸张与张扬。在这些天赋和专业特征的融合中,教师学生课堂上的情绪起伏大,容易对教学突破过于激动乐观,又容易对挫折失败过于沮丧;课堂精彩时大家热烈冲动,甚至手舞足蹈,音乐歌声喧闹无比;课堂没感觉时,老师学生都有可能自由散漫,缺乏常规教学的基本过程与纪律。教学手段上,由于形象化、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教师更喜欢使用比喻、启发、感觉等感性化方式;而且每个老师都会有个人比较鲜明的教学形象思维和语言体系,还容易寻求多变、新的表现形式,学生学习更多时候要依靠悟性,一旦不能适应,就会举步维艰。

三、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心理状态的认识

(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心理状况的资料分析。从知网查找发现,自1987—2020年,涉及论文达到10369条之多,谈教学运用心理的有14320;对音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以及音乐的心理学特征研究也比较多,也有2599条。但是,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强调人的教学主体性,重视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分析、心理调整、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多。谈音乐教师教学心理的不到100条。谈音乐教师的教学倦怠情绪,教学过程的心理调适,以及心理健康研究的总共不到10篇,而且从2008年才开始有这类研究。这其中涉及高校音乐教师心理的只是寥寥几篇。其中包括两篇硕士论文《论声乐教师的教学情绪》《普通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两篇期刊《河北省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衡水学院音乐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调查有效人数涉及近四百,涉及山东、河北共十八所高校,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的数据说明音乐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身心健康欠佳;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倦怠数据结论表明,高校音乐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二)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心理状态与教学过程的关系。说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学的成败更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现有的调查数据都来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可以说是高校音乐教师的集中代表,那么高校音乐教师,处于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身心健康堪忧的状态下,教学工作,教学过程势必受到影响。这些影响会表现在对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的回避,对教学烦琐材料的敷衍与推脱,而最严重的,则是教学热情下降,对学生缺乏耐心,创造性的教学思维火花减弱减少,不能更好带动学生去思考,探索技艺。

四、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心理调整及心理健康的思考

(一)怎样在具体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调适。教学过程中,针对音乐群体的独特心理特征,作为音乐教师,努力做到自己与学生的心理稳定和情绪安宁。一方面改变认知,接受教学中挫折和曲折本身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分追求极端效果,在教学顺利时情绪高涨,拖堂,加大难度练习,结果导致彼此消耗过度,机能受损,反而影响长远教学效果。在面对天赋不高的学生,或者师生上课配合不顺利的时候,注意觉察彼此情绪,不因为一时情绪影响教学,甚至导致学生认知错误。此外,提升教育心理学的素养,师生平时都多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参加这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对教学过程中各自心理状况会更有敏锐地觉察能力和应对办法。(二)全面重视高校音乐教师教学职业生涯中的心理调整与保健。我们既要重视音乐教学过程中心理情绪调适,更要考虑到高校音乐教学过程外心理健康对教学的影响。音乐教育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最高意识形态的传承教育,是人类文明最精粹的不可或缺的领域。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师身心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改善高校音乐教师的生存成长境遇,引入高水平心理援助项目,拓宽音乐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更多地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保健、提高教学效率,是未来高校音乐教育提升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音乐教师,可以说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最特殊最具有引领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心理健康才能引领学生心灵走向健康强大,让我们来一起关心高校音乐教师的身心健康吧!

参考文献

[1]杜贞瑶.普通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2]王明江,马晓男,陈颖.河北省高校音乐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J].音乐时空,2015(5).

[3]安特•科博斯,奥利弗•穆勒,詹湛.没有奇迹:论音乐天赋的机会[J].钢琴艺术,2012(8).

[4]刘东兴,杨雪,郭腾.衡水学院音乐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J].才智,2015(6).

[5]刘雨青.论声乐教师的教学情绪[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心理保健范文篇3

关键词:儒家道德思想;心理保健;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关心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心理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入学开始,高职院校就要特别关注并努力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当前更多地停留在个体心理健康外在的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内在的深层的基础研究相当薄弱,甚或被忽视。不少研究认为,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加强道德健康教育。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一、理念层面的借鉴价值

高职学生关于心理保健的观念,容易出现三个典型的问题,分别是不重视心理保健,忽视道德健康的作用,以及仅停留于认识层面。儒家重视永远修身、注重道德修养以及强调道德实践的思想可以给予高职学生以启发。(一)以永远修身的观念对待心理保健。当前,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生普遍缺少正确的观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应该在学校进行。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许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学生自身没有将心理健康当做头等大事,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儒家把修身作为人一生的头等大事,并且强调修身是一个不断“自新”的过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果一个人他家里的鸡或者是狗丢了,那么就会很着急,想尽快地把它们给找回来。可是人们却没有意识到生活中已经丢失了很多极其珍贵的东西,也没有想要找回这些东西的想法。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核心,学问之道的实质,就是在于找回丢失了仁心。高职学生应该借鉴儒家重视修身的思想,重视心理保健,将心理保健当做是人生的修身养性的课程,并且终身注重心理保健。“人心”从一开始就不是完美无缺的,总是需要治理的,绝对不能顺其自然,凭着感觉走。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人们不去关注,那么就会受到惩罚。高职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每一个时刻,都需要针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人心”,精心地呵护它、爱惜它,并且引导它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二)以道德健康为核心加强心理保健。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重视心理保健外在技术层面的指导,而忽视了心理健康保健内在深层的工作,尤其是忽视道德健康的教育。不少研究表明,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重要基础,缺乏道德健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柏拉图曾提出“心灵秩序的观点是德性”,一旦德性不能发挥引领心灵的作用,那么人就会失去方向,出现毫无秩序的状态,更不能实现心理健康。所以,心理问题在根本上具有道德性的,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是道德生活障碍导致的。注重人的“德性”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特点,而且儒家思想认为衡量事物的核心价值尺度就是“德性”。《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克明德”、“克明峻德”,要求人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德性。《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们要关心并积极投入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还有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古代文化典籍,增长知识。儒家教育思想注重的是道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至于知识的学习,是位于其次的。道德健康的标准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个道德健康的人不会做出损害他人利益而满足自己需要的事,而且这个人对于真伪、善恶、是非有明确的判断能力,能够根据社会要求的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约束与支配,能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儒家关于道德的认识和意义,正好与道德健康的标准和要求相一致。儒家重视道德在人生修养中的重要性的理念,启发高职学生,应该按照道德健康的要求对照自己,提高道德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三)以重视实践的意识践履心理保健。当前高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主要停留于理论的传授、意义的宣传等静态层面,因此高职学生更多仅从认识层面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效果不突出。无论是从外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职学生自身保健的角度,我们都要学习儒家重视实践的思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儒家文化始终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训练,人的修养才能真正的提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强调的就是实践训练的重要意义。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自我修养的过程就像骨器加工过程一样,需要细细雕琢。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但是美德只有通过实践的训练才能形成。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注重用实际的行动来调整自身的心态,而且要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地实践。心理咨询理论告诉人们,情绪很容易被行为所改变,所以哪怕是很微小的行动都可以治疗心理创伤,这是人类奇妙的心理现象之一。因此,高职学生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的保健行动,才能切实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二、内容层面的借鉴价值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培养人的根本之道,在于通过将每个人本有的、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彰显出来,再推己及人,使所有人都能够去除污染的影响而自我更新,并且精益求精,使得整个社会逐渐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因此,所谓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既要追求最完善的精神,也要有实现个体与他人和社会三个方面和谐的伦理精神。人的心理健康中“真诚”、“为善”和“责任”等方面要求与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正好相吻合。(一)自我修养———真诚。个体良好的自我修养,尤其是为人真诚乃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无论是自我意识,与人交往,还是社会工作,真诚即真实和诚恳是最为重要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会把真诚作为最重要的评价要素。并且,真实和诚恳使人没有负担、压力,可以使心理真正轻松。因此,心理保健的前提是如何使自己真诚。《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世上只有最具诚心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本性的人,就能够充分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变和万物的生长;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变和万物的生长,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因此,“唯天下至诚为能化”。高职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学习和借鉴孔子和孟子等先哲关于“真诚”的思想。记住《中庸》说“致诚无息”、《大学》所说“诚于中,形于外”、《孟子》所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致诚的力量是恒久不息的,终将在外部世界产生强大的效应。一个人内心怎么想,外在的言行举止一定会有所显现。只有内心达到真诚,才能在外在表现中表现自然;如果内心不真诚,终究还是自欺欺人的。要经常反思反省,努力做到为人诚实,没有欺骗,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二)人际交往———为善。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判断心理健康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在人际交往中,善良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善良与否是影响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心地善良,就容易经常性保持从容淡定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能够使人全身血液的流动保持最好状态,使人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保持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善良被视为身心保健不可或缺的高级营养素。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指出,每个人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根本前提就是能够做到“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大学》将“止于至善”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以善养人”就是要求个体能够发自内心诚恳地关爱、帮助和激励他人,使他人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听从你。《孟子》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每个人本性上都是可以成为善的,这就是所说的“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不善”的,这不是因为资质的缘故。仁、义、礼、智是人本来就有的,不是从外“注入”的,只是没有去领悟罢了。所以说,如果求索了就会得到,如果放弃了那就失去。人与人之间相差的多少、大小,都是因为各自发挥资质的不同导致的。孟子虽然主张“性善论”,但是孟子也强调对人性善良的一面要进行后天的培养和塑造。《论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一辈子遵循一个“恕”字,自己不愿意的、不喜欢的,不能强加到他人身上,不能有“随意猜测、武断马虎、刚愎自用、我行我素”这四种缺点。要以宽恕的心理、设身处地地推己及人,这都是“与人为善”的表现。因此,高职学生要学会从小事做起,激发自身内在的善良的本性,在心理保健中贯彻“与人为善”的原则,掌握人际关系的金钥匙。(三)社会意识———责任。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和这个人的社会适应性有很强的关系。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类的本质。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分子,必须适应社会才能是一个真正的人。怎样与社会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是高职学生心理保健的重要要求。而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在个体与社会相互适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从而很好调节自己心理。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道德思想所倡导的重要价值取向。儒家道德思想认为,要以“仁爱”的内在德性为出发点,通过发挥道德情感作用,并合理运作道德理性,实现履行应尽义务的责任意识。展现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展现出爱国忧民、奋勇担当的壮志情怀。在对家庭方面表现出孝敬责任,在对国家方面表现出振兴责任,在对自然方面表现出爱护责任。高职学生要牢固树立社会集体观念,自觉担当,融入社会发展和集体进步的大潮中,积极健康地适应社会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方法层面的借鉴价值

道德思想修养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运用。儒家道德思想强调通过慎独、中庸和自省等方式和途径,提升道德境界。这对于高职学生提高道德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很好借鉴意义。(一)慎独。每个人既是实现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让道德健康实现的主体。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要观察他表现出来的、别人能够直接注意到的外在言行,更要考察他那些别人没有看到的举止和他心中真实的动机。因此,要成为一个道德健康的人,必须借鉴儒家的慎独之法。《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告诉人们,“道”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够背离的;如果能够背离,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正是因为懂得了这个要求,所以作为君子总是非常谨慎小心,他们深知一定会有没有见到的。他们都特别担心害怕,因为他们知道绝对会有没有听到的。隐藏的就不容易被看到,微小的就不容易被觉察,因此君子单独一个人的时候都非常小心做事。《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就告诉人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总是离不开他人的监督的,做坏事是不准许的,假若干了坏事,肯定是隐藏不了的。就算是没有任何人监督,在道德修养方面,君子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且要十分谨慎。每个人是否做到“慎独”,并且坚持多大程度,是评价一个人是否能够自我修身以及修身效果高低的重要指标。高职学生心理保健中,在道德修养上要努力提升,在道德健康水平上要不断提高。要深入理解和认识“慎独”的内涵精神,要努力运用“慎独”的方式。当自己一个人独处时,能够自觉地严格地约束自己的举止,小心地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避免并不允许自己出现违反道德的想法和行动,让道义每时每刻与自己相随,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二)中庸。“适度”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要素。也就说心理的任何表现都应该是根据具体的情形而把握“度”。儒家关于“中庸”的思想不仅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方式。《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这几种基本情绪在一个人那里都没有表现出来的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而且又符合节度的,叫做“和”。“中”是每个个体都有的本性,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能够保持内心宁静、平和的状态,任何情绪都不可能左右和干扰其内心,这种状态才是世上所有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基础。“和”是每个个体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就是自己要能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情绪状态,不能让情绪失去调控,而且要把情绪把控在一个合理的“度”中,这才是世上最为高明的处世之道。人类有很多种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高兴、哀愁等。如果一个人还没有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那么这个人的心灵也就像一张空白纸一样,处于透明的状态,心只是心,没有掺杂任何其他的东西,更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这时,这颗心是充满正义的,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了,那么这个人的心就被启动,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人们一旦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意味着情感必然指向一定的人和事。但是,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并不都和“和”的要求相符,只有当喜怒哀乐的表现适度时,才是“和”的良好体现。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要能够符合于自身的本性,也就是说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哀就哀,该乐就乐;另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要保持一个度。喜怒哀乐要各自把持自己的边界,欢喜就是欢喜,生气就是生气,悲伤就是悲伤,高兴就是高兴。当做到这样时,喜怒哀乐就会维持“中节”,才能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是“中庸”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人们只能靠自己去感受和领悟。从心理保健的角度去说,高职学生要学习并掌握“中庸”的基本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任何问题,学会客观、灵活地处理,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只有保持一颗“中正平和”的心态,人们的心理健康才能够有所保障。(三)自省。自省指的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必须懂得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自省即是指自己明白自己干了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做事的真正意图。柏拉图曾经说过,每个人必须懂得自省,不懂得自省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人,每个人只有通过不断自省,才能够达到美德和道德的要求和境界。所以,无论道德修养过程,还是心理保健过程,人人都需要自省,这是二者的共同要求。关于“自省”方面的论述在儒家道德思想中是十分丰富的。《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当人们与他人交往时,要时常进行自我反省,要经常问问自己,对人做到忠诚了吗?对朋友做到讲信用了吗?每当你对别人表示关心而人家却没有亲近你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对别人的关爱还不够;每当你负责管理民众而民众却没有被管好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因为自己的才能还不够;每当你按照礼节对待别人而人家却不报答你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对人的尊敬还不够。《论语》又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每个人经过自我反省,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就要敢于面对不足,并努力去纠正。高职学生在自身道德修养和心理保健中,要正确对待自省。要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我,经常性地自我反思,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要经常从内心深处反省自我,在日常交往、服务工作、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是否做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能够真正负责。要经常在内心深处解剖自己,在矛盾斗争中,勇于将不良杂念摒弃,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要经常对自己的过失开展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错误,努力纠正错误。自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点都能够进行。当一个人清醒认识到,经过自省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且因此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得自己活得更开心、更有价值,那就没有比自省更重要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孔丘,等.四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孔子,曾参,等.四书五经[M].北京:线装书局,2010.

心理保健范文篇4

1药学心理学的概念

所谓药学心理学,即是以药理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把心理学和药学有机结合起来的,通过借助药品自身以外的信息刺激,以达到与所使用药物类似或加强的疗效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外称之为phal~naceuticalpsychology。1979年,为有效解决现实药学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一些具有心理学研究背景的药学家试图把心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药学心理学正是基于此种背景下诞生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药学心理学逐渐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药学心理学在药学保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发展至心理药效学和心理药学两个分支学科。

2心理药效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临床药学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心理药效学。所谓心理药效学,即指当使用同种药物时,不同心理诱导的存在导致了相异的药理效应出现的关于心理学、医学和药理学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旨在通过借助药学服务人员的优秀心理诱导能力,以充分唤起病人抵御疾病的内在源动力从而达到最佳药物疗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心理药效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关注心理因素,因为病人是心理药效学起作用的内因基础,通过主导动力因素(包括药师、医师和护理人员等)的心理诱导作用,从而发挥最佳的药物临床效果。实践证明,“安慰剂效应”是心理药效的最直接表现,而性格不同的病人对相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药效反应。一般来说,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患者使用安慰剂之后大多会产生较明显的心理效应;与之相比,急躁、消极和悲观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却并不明显。总的说来:充分调整、调动患者的心理,用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同时药学保健服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帮助,使其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促进其早日心身康复,最终获得最优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性格千差万别,为发挥最佳的心理药效作用,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治疗工作:①将治疗方案明确告知患者,借助心理药效,可达到较好疗效。该方式适用于被动求医类型患者的家属或主动求医类型的患者,对其说明所患疾病的类型、病因及所需治疗方法,并指导其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和将来如何预防疾病等相关知识。②暗示疗法。该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癔症性缺失或感觉缺乏的患者。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大多利用该方法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而利用安慰剂效应来进行辅助疾病的治疗工作,能获得更佳的疗效。③不定期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赢得他们的信任。利用机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搞好思想交流工作,这有利于深人了解患者病因。医务人员应努力加深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识,争取更佳的治疗效果。

3心理药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心理药学同心理药效学一样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又被称为精神药学。狭义上的心理药学是-V]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过程(主要包括患者用药过程中药物选择及用量等药物信息)的一门学科。而宏观上的心理药学则有更大范围的研究对象。患者情况的不同加上治疗环境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了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药学的应用范围不同。具体来说,心理药学的应用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②结合精神疾病治疗相关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专业文献和报告来指导患者健康及监控等工作,并积极推荐使用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法;③结合精神药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相关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根据病人的临床诊断结果,以制定有效、合理和全面的治疗方案。

心理保健范文篇5

1、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要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入相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不知所措。而教师在新生入园前,适当地带上一两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去家访,并在家访时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段,这将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2、教师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教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

当幼儿受挫折时,教师不妨说几句话解围;

当幼儿沮丧时,教师要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

当幼儿疑惑时,教师要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

当幼儿自卑时,教师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

当幼儿痛苦时,教师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当某一幼儿几经努力仍不被小伙伴们认可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将其优点公布于众……

4、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过的,同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5、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教师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接纳的态度,会使得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

6、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与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教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幼儿的短处,要处处注意为幼儿保住面子。

7、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身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或者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拉拉手等),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8、教师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幼儿将会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舞,使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样,在发扬光大其各自优点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9、教师不要对幼儿发火。有些老师喜欢在幼儿“不听话”时,或者在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幼儿发火,这种发火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在发火的状态下,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做出许多有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来;同时,我们的“发火相”将会深深地留在幼儿的脑海里,使幼儿觉得“某某老师真可怕”,这对幼儿心理的安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并且这种消极影响也将会是十分持久的。所以我们不要在幼儿面前发火,发火是我们教育无能的表现,同时又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另外,我们也不能因少数幼儿不听话而责怪全班幼儿,因为这对所有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不过,我们老师也不是什么圣人,总会有生气的时候,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我们“有气”时,要注意发泄的策略,比如,在我实在忍耐不住时,可先暂时停下“教育活动”,待到心平气和时再重新开始进行活动等等,尽量避免“气”伤幼儿。

10、教师在幼儿面前应时刻保持抖擞的精神和愉快的心情。因为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心情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努力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带动幼儿的情绪,尽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以免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教师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心理保健范文篇6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体。作为大学生,她们既有与男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一项对于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学生表示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与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学生,但与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一生活目标,而选择“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三)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

从整体上说,女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展开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68.5%),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学生时,56.5%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7.0%的女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4.3%。

(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当代女大学生.是怎样认识和选择的呢?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异常及其表现

在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主客观努力一般都能逐步得到化解、平衡和升华,但是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无力转化矛盾、心理冲突更趋强烈,从而演化为心理疾病。目前,女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已被多项调查所证实。女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抑郁症

抑郁,是缺乏希望、自尊、自信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处境的一种心理状态。抑郁影响人们正常功能的运转,常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如失眠或睡眠过多、焦、食欲减退或谈、贪食、对平时活动不感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思维迟钝、思想混乱、把自己看成不幸命运的中心人物而不能自拔。抑郁症,是女大学生群体中较突出的一种精神病症。尽管在女大学生中患严重抑郁症的为数不多,但有轻度精神障碍者在她们中却有一定的覆盖面这一类的女生抑郁症一般不太严重、甚至不太明显,只是情绪容易低落,常常感到沮丧、苦闷,感觉压抑、紧张忧愁,容易产生疲惫感、心灰意懒,程度较重者常感到身体不适睡眠困难、胸闷胀、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激动和恼怒、有强迫观念等等,甚至有时会因悲观失望而产生自杀念头(但一般不采取行动)。这一类女生外表斯文、平静,思维和语言都基本正常,但其轻度精神症状却常常影响学习情绪,个别严重者甚至无力继续学业。

(二)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学生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其症状是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和学习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因此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少数人甚至因此而产生绝望情绪,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这种深深苦恼和难解的困扰一直拖到毕业。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患高于男生。造成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前途恐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终日为能否及格、能否比别人强而担忧,从而造成神经衰弱。

(3)因恋爱中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神经衰弱。

(4)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神经衰弱。

(三)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经常伴以忧虑、害怕和紧张情绪并伴以身心症状,焦虑反应与正常的害怕是不同的。正常的害怕是确实存在危险情况下的害怕,而焦虑反应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限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

(四)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心理活动不协调,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情绪不稳定,认识与活动脱节,行为表现与动机和目的相矛盾,对环境严重不适应,与他人格格不入,做错了事心安理得而没有内疚感,甚至有时还有意犯各种错误。

(五)自杀行为

拒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文汇报》1989年1月在关于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增长的报道中透露,近年来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在已遂自杀总人数中占70%以上。人们无不遗憾地看到,在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已具备较高水准的女大学生世界,自杀行为也未见其少。

有自杀行为的女大学生尽管其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她们都处在自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困境当中,她们都处于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这时她们极端软弱和被动,思想和情绪一片混乱,唯一的念头就是一死了之!

(六)性心理畸形

在高校女生圈中,极少数人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畸形,她们对同性缺乏正确的态度、正常的心理,性别观念错乱,行为表现越出社会常规,在主观上性别异化。

三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

分析女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异常的致因,一般不外乎社会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两种影响。

(一)社会客观因素

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我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新中国诞生以后,推进男女平等一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政策。

其一,从立法上看,我国不仅在宪法中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母婴保护法等一些重要的基本法、专门法中都对妇女权益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从劳动就业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

其三,从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从母女两代文化程度的代际纵向比较研究中可得到充分证明。

其四,从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性别的的移位,妇女在参与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资源和财富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际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40多年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为争取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途径和观念氛围,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地缩小了,特别是在就业、受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其变化尤为显著。虽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妇女发展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就整体而言,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女性群体内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见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中男女地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所取得的社会地位高于文化素质低的女性。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认知程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和自身素质以推进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为此,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明确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一贯重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所做努力的总结,也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对于解放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基本国策”做保障而推动我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我国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二)主观心理因素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

首先,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她们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奋斗目标、不去面对事实发奋进取,而是在“女大学生”耀眼的光环来历做着美丽的梦。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标、学习失去了动力,一些女大学生往往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她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想将来能有一位令人羡慕的丈夫。目前,在大学女生中有“干得好”不如“得好”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女大学生的美中不足,它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其次,女性意识过强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与20年前充满豪气的“铁姑娘”不同,当今的许多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她们过分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认为只有富于女性特点诸如温柔、声低、举止端庄等等,才是真正的“女性形象”。有些女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女性生理特点,常暗示自己:“我可不是男人,他们干得了的我干不了。”与男同学一起工作,她们时时想着自己“不一样”,她们总认为:“男人干一番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女人总是女人呀!”于是对自己无所作为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因而,在高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的行列中,女生总是寥寥无几。有一些女大学生,常怕被别人认为“不懂社会”而不愿在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怕失去“女性不魅力”而不愿与男生竞争,她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据调查,有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另据调查,现代女大学生虽然比较欣赏有现代意识、洒脱、精干、有事业心、有一定竞争力的女性,但当他们把女性放在未来配偶位置上的时候,却更喜欢以家庭为重、以贤妻良母为荣的女性。他们之中,约有64%的人不希望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有62%的人要求女性“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都应当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有71%的人把女性因工作而冷落丈夫或孩子看作是一件会带来罪恶感的事,有61%的男生认为“工作是重要的,但大多数妇女需要的是一个家庭和儿女”。一些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把女性化与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同时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这也是形成女性社会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观因素之一。

第三,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一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学生要长一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干扰,饿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对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比较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改变初衷、或约束自己、或动摇决心),其情绪容易波动,常受一点小事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有55.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10.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变化很大”;而在情绪基调上,34.8%的女大学生情绪“时好时坏”,15.2%的女大学生“经常为一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女大学生在意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女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心理保健范文篇7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体。作为大学生,她们既有与男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一项对于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学生表示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与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学生,但与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一生活目标,而选择“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三)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

从整体上说,女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展开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68.5%),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学生时,56.5%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7.0%的女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4.3%。

(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当代女大学生.是怎样认识和选择的呢?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异常及其表现

在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主客观努力一般都能逐步得到化解、平衡和升华,但是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无力转化矛盾、心理冲突更趋强烈,从而演化为心理疾病。目前,女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已被多项调查所证实。女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抑郁症

抑郁,是缺乏希望、自尊、自信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处境的一种心理状态。抑郁影响人们正常功能的运转,常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如失眠或睡眠过多、焦、食欲减退或谈、贪食、对平时活动不感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思维迟钝、思想混乱、把自己看成不幸命运的中心人物而不能自拔。抑郁症,是女大学生群体中较突出的一种精神病症。尽管在女大学生中患严重抑郁症的为数不多,但有轻度精神障碍者在她们中却有一定的覆盖面这一类的女生抑郁症一般不太严重、甚至不太明显,只是情绪容易低落,常常感到沮丧、苦闷,感觉压抑、紧张忧愁,容易产生疲惫感、心灰意懒,程度较重者常感到身体不适睡眠困难、胸闷胀、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激动和恼怒、有强迫观念等等,甚至有时会因悲观失望而产生自杀念头(但一般不采取行动)。这一类女生外表斯文、平静,思维和语言都基本正常,但其轻度精神症状却常常影响学习情绪,个别严重者甚至无力继续学业。

(二)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学生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其症状是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和学习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因此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少数人甚至因此而产生绝望情绪,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这种深深苦恼和难解的困扰一直拖到毕业。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患高于男生。造成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前途恐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终日为能否及格、能否比别人强而担忧,从而造成神经衰弱。

(3)因恋爱中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神经衰弱。

(4)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神经衰弱。

(三)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经常伴以忧虑、害怕和紧张情绪并伴以身心症状,焦虑反应与正常的害怕是不同的。正常的害怕是确实存在危险情况下的害怕,而焦虑反应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限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

(四)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心理活动不协调,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情绪不稳定,认识与活动脱节,行为表现与动机和目的相矛盾,对环境严重不适应,与他人格格不入,做错了事心安理得而没有内疚感,甚至有时还有意犯各种错误。

(五)自杀行为

拒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文汇报》1989年1月在关于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增长的报道中透露,近年来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在已遂自杀总人数中占70%以上。人们无不遗憾地看到,在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已具备较高水准的女大学生世界,自杀行为也未见其少。

有自杀行为的女大学生尽管其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她们都处在自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困境当中,她们都处于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这时她们极端软弱和被动,思想和情绪一片混乱,唯一的念头就是一死了之!

(六)性心理畸形

在高校女生圈中,极少数人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畸形,她们对同性缺乏正确的态度、正常的心理,性别观念错乱,行为表现越出社会常规,在主观上性别异化。

三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

分析女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异常的致因,一般不外乎社会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两种影响。

(一)社会客观因素

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我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新中国诞生以后,推进男女平等一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政策。

其一,从立法上看,我国不仅在宪法中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母婴保护法等一些重要的基本法、专门法中都对妇女权益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从劳动就业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

其三,从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从母女两代文化程度的代际纵向比较研究中可得到充分证明。

其四,从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性别的的移位,妇女在参与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资源和财富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际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40多年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为争取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途径和观念氛围,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地缩小了,特别是在就业、受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其变化尤为显著。虽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妇女发展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就整体而言,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女性群体内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见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中男女地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所取得的社会地位高于文化素质低的女性。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认知程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和自身素质以推进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为此,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明确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一贯重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所做努力的总结,也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对于解放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基本国策”做保障而推动我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我国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二)主观心理因素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

首先,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她们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奋斗目标、不去面对事实发奋进取,而是在“女大学生”耀眼的光环来历做着美丽的梦。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标、学习失去了动力,一些女大学生往往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她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想将来能有一位令人羡慕的丈夫。目前,在大学女生中有“干得好”不如“得好”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女大学生的美中不足,它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其次,女性意识过强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与20年前充满豪气的“铁姑娘”不同,当今的许多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她们过分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认为只有富于女性特点诸如温柔、声低、举止端庄等等,才是真正的“女性形象”。有些女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女性生理特点,常暗示自己:“我可不是男人,他们干得了的我干不了。”与男同学一起工作,她们时时想着自己“不一样”,她们总认为:“男人干一番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女人总是女人呀!”于是对自己无所作为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因而,在高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的行列中,女生总是寥寥无几。有一些女大学生,常怕被别人认为“不懂社会”而不愿在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怕失去“女性不魅力”而不愿与男生竞争,她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据调查,有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另据调查,现代女大学生虽然比较欣赏有现代意识、洒脱、精干、有事业心、有一定竞争力的女性,但当他们把女性放在未来配偶位置上的时候,却更喜欢以家庭为重、以贤妻良母为荣的女性。他们之中,约有64%的人不希望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有62%的人要求女性“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都应当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有71%的人把女性因工作而冷落丈夫或孩子看作是一件会带来罪恶感的事,有61%的男生认为“工作是重要的,但大多数妇女需要的是一个家庭和儿女”。一些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把女性化与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同时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这也是形成女性社会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观因素之一。

第三,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一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学生要长一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干扰,饿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对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比较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改变初衷、或约束自己、或动摇决心),其情绪容易波动,常受一点小事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有55.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10.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变化很大”;而在情绪基调上,34.8%的女大学生情绪“时好时坏”,15.2%的女大学生“经常为一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女大学生在意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女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心理保健范文篇8

在谈论有关教育的问题时,人们总习惯于从学校硬软件的设置、中高考的升学率、以及青少年的成材率等方面加以考虑,却很少有人提问:"该校的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心理健康与否?"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的课程表上,从来就不知道"心理保健"这几个字怎么写!无数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心理保健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那,情有可原。但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如果还不赶快行动,采取相应措施,那就是我们工作的严重失职,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进行学生心理保健的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

逐步建立一套由"学生--学生干部--课任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心理保健体系。

在进行心理保健辅导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一、认清自我"我是谁?"这个问题怍一看来,似乎十分简单,答案几乎可以脱口而出,但仔细思量,便不难发现,由于所提问题的内容及方式均较为奇特,要想一语中的,实属不易。

环顾众生,我们到处可见:成功仁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以为无所不能,目空一切到无以复加程度的"自我膨胀",以及失落者所流露出来的那种自以为无能为力,垂实丧气到无所事事地步的"自我萎缩",都是因为人们找不到"自我",所表现出的心态,是对"自我"认识上的一种错觉,同时也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

其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需要每个人自觉地去感觉、去呵护。一个理想远大、道德高尚、勇于进取、富有事业心的人,才是心理上最健康的人。要想每个人都有上述表现,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人人都应当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在困难时,要能想到顺利的一面,以增强自信心;在成功时,要能看到不足的一面,以戒骄戒躁。

为了心理健康的需要,我们还必须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正确地看待荣与辱、是与非、得与失,真正认清"我是谁?"只有教育学生正确地认清"自我",才能使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确切领会"我是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滴水"这一充满理性的答案。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的学生才会以平常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二、保护自我请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扇半掩的门。现代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

不少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渐渐地,就成了笼子里的那些可怜的、丧失了本性的动物,只知道饭来张口,觉来闭眼。可社会是现实的,更是残酷的!他们那从不设防的心灵往往成为一触即破的易碎品。加上他们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有素训练,因此,一旦置身于社会,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除了挫折,还是挫折。

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他们除了表现出极为夸张的痛苦、沮丧、绝望的表情以外,几乎不知道该做什么,下次成功的希望渺茫依旧。

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大同世界"。他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摩拟别人的心态,并从内心里希望得到一种对自己绝对有利的所谓的公平!其实,"万众一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世界大同"也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谎言,自有她动人的媚力;陷阱,更具有隐藏的动机。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理解、适应与包容,还得学会协作、防范、与保护。别忘了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扇半掩的门。

三、调适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仅仅做到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有时谋事在人,可成事在天,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我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都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

挫折有可能使人吃一堑长一智,更有可能使人情绪波动,行为失常,甚至引起心理方面的障碍。挫折就其实质而言,是人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感受,所以挫折的大小以及挫折后的反应,会因自我调适能力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

调适能力的大小与个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挫折总归是挫折,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问题还得靠自己去面对、去研究、去解决。任何形式的退缩、回避、沮丧、绝望都于事无补。只有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原因、查找真相、寻找方法,以便尽快、及时地克服因难、摆脱危机,这才是面对挫折所应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措施。

我们要看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人们应如何去面对挫折呢?

首先要控制挫折情绪影响下的一些不妥当的言行和态度,防止因冲动而损害自身形象,甚至错伤他人,殃及无辜。

其次,要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诉说、甚至抱怨,这样既可以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又可以通过倾听来转移自己的主观感受,藉以缓解内心的紧张、压抑、不安、消沉等情绪,尽快使自己恢复理智状态。

第三、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以健康的心情、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把坏事变成好事,为以后的成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第四、提出摆脱挫折困境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并视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直至摆脱挫折,走出阴影,迎取希望。

四、保健自我学习不仅具有知识的、能力的、社会的意义,还具有心理保健的意义。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保健自我,使自己获得满足,受到激励,心情愉快。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能够驱散因无知而轻狂,因无识而忧伤、因不解而彷徨的种种不良心境,使心理恢复常态。学习还可以避免因过于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或物质方面的所谓缺陷而自寻的种种烦恼,保持心情舒畅。

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保健自我,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群,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开放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

二是以诚相待遇,包括真诚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虚伪的恭维会拉大彼此的心理距离;真诚的说明,则会增进相互的友好情谊。

三是待人随和,但不作无原则迁就。在与人友好交往中,无疑需要彼此适应,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比较随和的态度,但是,决不可作无原则迁就、附和;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毫无独立性格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四是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希望自己为人所关心,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你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这样的相互关心对增进彼此的友谊、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

心理保健范文篇9

世界红十字日

微风吹走了春天的细雨,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一一的表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增强同学们在新学期里能够身心健康。培养同学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因此红十字会本学期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

目的:

1.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进步事业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制定本法

2.红十字会必须遵守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运动确立的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其附加的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的章程独立地展开各项工作

3.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训练,组织群众参与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

4.开展红十字会青少年活动

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第二周:1.招收新委员

对象:全体脱产班的学生

2.召开全体旧委员会议

对象:全体旧委员

内容:明确今个学期的工作安排

第三周:1.宣传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给予讲解及分析

2.召开新旧委员会议

内容:心理素质的辅导

第四周:1.对卫生常识病的预防给予宣传教导

2.召开委员会议保健

内容:学习卫生保健常识

3.对全体委员进行每月一测评

第五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对简单的包扎进行讲解

第六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心理素质的辅导

第七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做宣传活动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学习卫生保健常识

第八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对有关心理素质的问题进行测试活动比赛

对象:全体脱产班学生

参赛方式:以书写的方式投入学生意见箱内

截止时间:第八周末

奖励方式:获奖者礼品一份

3.对全体委员进行每月一评

第九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总结心理素质问题测试活动比赛情况及心理素质的辅导

第十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对简单的包扎进行讲解

第十一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对全体委员进行测试(包括:心理素质、卫生拜见常识及包扎)

第十二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对测试作一个总结评价

3.对全体委员进行每月一评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十三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召开委员会议

内容:学习卫生保健常识

第十四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到孤寡老人院或孤儿院搞一次活动

内容:探望老人或孤儿,使同学们增长知识、培养同学们的心理素质

时间:周四下午

对象:全体委员

第十五周:1.宣传卫生拜保健常识

2.召开成员会议

内容:总结第七次活动及学习心理培训

第十六周:1.对有关心理素质测试作宣传活动

2.召开成员会议

内容:心理素质辅导

第十七周:1.宣传卫生保健常识

2.召开成员会议

内容:总结学习的心理素质及一个学期的工作

第十八周:1.对卫生保健、心理测试作一个总的讲解(以宣传方式)

2.召开成员会议

内容:总结学过的心理素质及一个学期的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心理保健范文篇10

目前,随着军队院校普遍开设《军人心理学》课程,学员心理保健的意识正逐步增强。但心理疾病的排除、健康心理的培育,是不会也不可能通过几十学时的心理学授课就能够实现的。仍有一些学员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军校心理教育应充分认识到自尊需求对于学员群体的突出意义以及他们自我认识的能力,挖掘自助潜能。

(一)自助互助是学员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最高目标是助人自助。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靠一时的教育就能具备,而是要靠平时经常性的自身教育和训练才能达到。所以,对于军校学员自身来讲,日常的自我教育将是关键。学员可以在咨询老师的指导、培训下,了解、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心理调适能力,进行心理调节,这是确保学员自身心理健康的最根本途径。

(二)自助互助是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

学员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互助潜力。他们时空的接近性,情绪情感、态度的相似性,使得学员互助会产生特殊而有意义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接纳、支持、鼓励和帮助,可以满足学员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战友的尊重理解,可使其开启心灵的大门;相互的倾诉、倾听,会为其宣泄心理压力、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方便。可使新老学员队结成互助队,从老学员队中,挑选心理素质优秀的学员,定期和新生面谈或通过电话、校园网等方式交谈,帮助其他学员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自信,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小组是深入开展心理教育的延伸

心理机构可以通过学员心理健康小组将工作延伸到学员中去,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员中的影响力。军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学员中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组成心理健康小组。学员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员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员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介绍、推荐有问题的学员去寻求专业帮助。同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员的情况及时向所在部系或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做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监控的工作。

二、建立中级保健网——以基层主官和政工干部为主力

基层干部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负有基础性、前沿性的责任,学员队主官、基层政工干部与学员关系密切,对学员了解最多,在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一)教育骨干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做好工作

所谓全方位,就是针对心理教育贯穿到军校工作、学习、训练和管理各个方面。多层次就是针对学员间不同年龄、性格、家庭、兴趣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不同内容、有所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分阶段,是指学员不同发展阶段,面临问题不同,想法不同,如果把各个阶段学员的心理状态了解清楚,利用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正面的心理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重点,就是在新学员入伍,老学员毕业、入党、评优争先等时机,做好他们的心理调节,避免不良诱因造成学员的情绪不稳定甚至精神障碍。

(二)以基层干部为骨干的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为了预防和减少学员心理障碍的发生,军校基层主官、政工干部也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有利于学员心理健康的环境和氛围,自觉为学员创设出宽松的适应环境、科学的训练环境、文明的管理环境、健康愉悦的生活环境。从而能陶冶情操、融洽关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为他们提供合理心理宣泄的良好场所,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发挥引导、监控的作用,密切注意学员个体心理动态的变化

作为二级保健组织,应结合军校各时期的军政教育特点,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放在重要位置,对训练和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苗头,及时发现并转化。同时,利用军队院校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信息网络,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好日常监控与维护工作,这样才能在中间环节达到有效的心理引导。

三、建立高级保健网——以专业心理人员心理咨询为中心

军队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心理保健网络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能是:(1)领导、规划、组织、实施军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对初、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特别应加强对基层人员中心理骨干的培训。(2)提供预防发展性咨询,而非治疗性咨询。把提高学员心理素质,发展学员的心理保健意识,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作为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全体学员提供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常识教育,为需要进行心理指导的学员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服务。(3)建立广泛而全程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建立适合军队院校自己特点的量表、档案系统,对学员定期测评,建立和更新心理档案,使之成为有实效和时效的参考评价体系,为顺利开展和有效地管理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开展系统心理发展监控与评价工作。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员心理发展的整体状况,对心理发展存在特殊问题的学员进行遴选和甄别,提供科学的心理诊断服务。(5)建立定期巡诊制度,特别对心理障碍者应当建立定期随访制度,追踪他们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就其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并同有关人员交流看法,做好心理维护工作。(6)借助校园网开展网上咨询。可开设专家咨询网页,或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网页单独与学员对话,迅速地了解学员的具体情况并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1]高津滔.军校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2]贺淑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