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7:05:36

性相特征

性相特征范文篇1

论文摘要:作为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应以多视角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来认识其艺术设计与绘画领域的各种不同“性相特征”与语言选择,从而整合各自独到的艺术观与方法论。

由于不同的“性相特征”须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方式,其艺术表现因形式、风格而各有不同。绘画与设计,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象,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互相浸透与整合下,其界限趋于融汇而显得模糊不清。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设计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常常表现为被现代艺术所取代。这种现象的产生,理应归功于时代演进的人性本体精神。如果艺术都要表达个性化了的审美特性,那么不管何种门类的艺术同都属于形式各异且“个性化”了的精神产品,并同时作为客观实在的精神实体而存在。这是人性本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绘画与设计均属于艺术品范畴。其作品内涵的“立意与观念”,实质即是个体精神价值取向所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灵魂。选择这些与灵魂相匹配的语言、方法与逻辑形式(包括独创),就成了呈现画面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无怪乎在哲学中,有其“观念形态”的名词界定之说。

一、观念与性相特征的关系

“现代艺术”除偶发性艺术、实验艺术、儿童艺术外,只要预先有实现自我精神价值取向定位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下问题:一、创造某种客观表象的价值意义何在?二、主观上能否创建某种具有独特性精神价值的表象?三、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超越自我,即以此来升华自我精神?正是因为被这种纯真的“内在”精神所驾御,那么,意向性的某种特定“观念”则应运而生,如若“观念”有这样一种思考前题,性相问题的特征一经创立,就成了被精神化了的艺术作品。过去,许多理论家有“形象特征”一说,把“形象”特征称之为客观实在的外在表象,我在这里估且以“性相”取代“形象”二字,其实质是因潜藏在“人性本体”的内在精神与“感官知觉”之别。具体地说,“性相特征”则是已被内化了的精神形态(它同时也包含着抽象与具象两种类别)。从“性相特征”出发,我们能够极大地注入客观形象的精神内涵,从而强化“人文本性”的标志性特征。

“内化”了的外在形象,从心理学与生理学、物种学与形态学的角度看来,“性”有别,则“形”各异,犹如倔犟与懦弱、男人与女人、物种之类别、方圆之形态等等差异,大干世界,万物之美,大凡可说均同属于内化之“性质”不同,因而其形态各异。由此,社会现象才显得如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新、奇、无非在于“观念内涵”的变异。

但是,假若“性相特征”是“人文”所造的价值取向,那么,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变形、理性与感性,就只是一个心理定向问题,可以理解为不同观念下的不同语言表象,出于个人特定的“性相”所造。因此作为“人文”的表现,我们从过去的“自然景观”过渡到目前的“人文景观”,其实质就是一个“质”的变化,说明人性化了的多元文化与自然文化在表象上有着“人文”特征的差异。因此,确立“性相特征”的标准,实际是在一种多元文化交织中被提取且重新整合的“新人性化”表相,即个人智能与价值取向的内在精神特性。

在实践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着艺术的真谛,浸透在美化了的精神实体之中,看起来仿佛是“艺术品”而纯属于唯心主义的产品,但实际是由社会滋润着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成长,因而它仍是客观的(客观精神及其产品)。因此内化了的“性相”特征,仍属于社会精神的外延。

二、性相特征与艺术语言的关系

绘画与设计同作为精神“性相”的客观实体,作为与艺术相“匹配”①的绘画与设计“语言”组构方式来构建,其首要问题,即是对绘画与设计语言中(点、线、面、色彩、明、暗、形态、方法、质材、技法等诸要素)的选择与界定,从而构建其形式上新产生的“性相特征”。出于不同的人文特点(或不同性别),对其周围事物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则大不相同,其表现在对同一客观现象的描述上,各自则存在有表达方式上的认知差异,一如演译与归纳、摸似与表现、比喻与象征。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界定某一现象之前的观念界入。由于各自所注入的文化内涵不同,认识方式各异,因而在所表现的精神价值取向上、定性上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与界定语汇形式上,譬如:对点、线、面某一形式的界定(定形、定色、定调)上,乃至方法与构图等,则各不相同。

查看更多相关论文:艺术理论学论文艺术类论文目前,就绘画与设计界的传统语言的形式(单指点、线、面)而言,则有几何学的界定、心理学的界定、过程主义(即无果)的界定、错视学的界定等等。总之,同一艺术对象的客观实体可作多元的界定;认识与应用在艺术表现中各有各的定向。色彩也同样如此,中国水墨画为了求得去欲呈慧、清心雅致的审美标准,从而简略了光效应中的所有色彩,而在水墨中寻求干、湿、浓、淡、焦,即所谓的“五色”。对色彩而言,“水墨”(黑白二分,阴阳互现)就是中国水墨画的色彩语言,这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观念所界定的,从而导致了中国“水墨”画派。在中国道家文化中,“太极”则是“知黑守白”,表阴、阳两极,并认为此两极的和谐运行,有如宇宙本体的守恒定律一样,这不能不说“水墨画”的呈现,意味着文人墨客再现了“宇宙本体”的审美特性与真实的道家文化观。而西洋画的形、光、色、质等。由于以相对客观呈现的认知方式为基准,对自然表象作客观解析与表现,从而获得有如照片似的审美效应。可见,如若绘画与设计乃致各种艺术门类,其本质是从人性特征的某点出发。

据分类学原理,知识分为“纯粹知识”与“应用知识”两类,如若我们所学知识大多属于“纯粹知识”的话,那么“应用知识”的提升则成了自我认识能力的问题,立意与能力指向与观念是艺术的关键所在。只有将上述两类知识有机地结合、定性后,“纯粹知识与应用知识”方能显示出能力与观念的统一。一如对点、线、面、形态的有效界定,对明暗、色性、质地的有效配搭,对透视法、构成法(大小与方向,位置与空间,节奏与均衡,对立与统一,分解与整合、方法与技巧)等诸法则应用。这一系列的所谓“纯粹知识”,我们怎样去表现观念中的主题,就成了我们对纯粹知识的理解方能到达便通的应用。从而既不舍弃“纯粹知识”,而又合理便通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艺术语言,来解决“观念”这一问题。否则,就会受到所学“纯粹知识”的制约,从而导致机械地拼凑与堆积,“纯粹知识”就会障碍自我认识能力,失去自我构建观念的主动权,在这种被动的情形下产生不了艺术的感染力,找不到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所以,“语言”选择重在观念、重在塑“意”,即重在“性相特征”的构造与把握。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选择重在“合适”。所谓“合适”,就是选择与既然定的性相特征相关的,能最忠实地表达某种艺术观念的艺术语言。比如旨在咫尺间创造无限天地的中国山水画,正是因为他有“内化”的认识能力,并能动地运用相匹配的构图散点透视等法则,因而能突破有限,“黑”是实体,“白”是空间,创造无限。否则,没有预先“贴切”的观念界定,或不明确意境,简单的“合适”、“贴切”、“匹配”的艺术选择就难以进行,因为任何选择都,要能够经得(诸如形、色等要素整合,再现“性相特征”)起“观念”的检验。

绘画与设计艺术中“性相特征”的表象,如同文字艺术一样,语汇众多,选择各异,不同的语言塑造出不同的个性形象,不同形态色质的点、线、面,适合于不同质的“观念”要求,“贴切”与“合适”的表意,在这种意义上,方能显示其“性相特征”。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流派众多,无不是从特定的自我认识(绘画语言)界定出发,创造性的表达了某种主义;“个性化”展示并由此产生,其“人文”特性的扩充与演进方能呈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向前推进,创造出各不相同的、新的审美标准,也充分地展现了不同的“性相特征”的文化底蕴与“人性本体”即时代精神。

性相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艺术观念;人性本体;性相特征;语言选择

由于不同的“性相特征”须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方式,其艺术表现因形式、风格而各有不同。绘画与设计,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象,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互相浸透与整合下,其界限趋于融汇而显得模糊不清。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设计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常常表现为被现代艺术所取代。这种现象的产生,理应归功于时代演进的人性本体精神。如果艺术都要表达个性化了的审美特性,那么不管何种门类的艺术同都属于形式各异且“个性化”了的精神产品,并同时作为客观实在的精神实体而存在。这是人性本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绘画与设计均属于艺术品范畴。其作品内涵的“立意与观念”,实质即是个体精神价值取向所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灵魂。选择这些与灵魂相匹配的语言、方法与逻辑形式(包括独创),就成了呈现画面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无怪乎在哲学中,有其“观念形态”的名词界定之说。

一、观念与性相特征的关系

“现代艺术”除偶发性艺术、实验艺术、儿童艺术外,只要预先有实现自我精神价值取向定位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下问题:一、创造某种客观表象的价值意义何在?二、主观上能否创建某种具有独特性精神价值的表象?三、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超越自我,即以此来升华自我精神?正是因为被这种纯真的“内在”精神所驾御,那么,意向性的某种特定“观念”则应运而生,如若“观念”有这样一种思考前题,性相问题的特征一经创立,就成了被精神化了的艺术作品。过去,许多理论家有“形象特征”一说,把“形象”特征称之为客观实在的外在表象,我在这里估且以“性相”取代“形象”二字,其实质是因潜藏在“人性本体”的内在精神与“感官知觉”之别。具体地说,“性相特征”则是已被内化了的精神形态(它同时也包含着抽象与具象两种类别)。从“性相特征”出发,我们能够极大地注入客观形象的精神内涵,从而强化“人文本性”的标志性特征。

“内化”了的外在形象,从心理学与生理学、物种学与形态学的角度看来,“性”有别,则“形”各异,犹如倔犟与懦弱、男人与女人、物种之类别、方圆之形态等等差异,大干世界,万物之美,大凡可说均同属于内化之“性质”不同,因而其形态各异。由此,社会现象才显得如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新、奇、无非在于“观念内涵”的变异。

但是,假若“性相特征”是“人文”所造的价值取向,那么,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变形、理性与感性,就只是一个心理定向问题,可以理解为不同观念下的不同语言表象,出于个人特定的“性相”所造。因此作为“人文”的表现,我们从过去的“自然景观”过渡到目前的“人文景观”,其实质就是一个“质”的变化,说明人性化了的多元文化与自然文化在表象上有着“人文”特征的差异。因此,确立“性相特征”的标准,实际是在一种多元文化交织中被提取且重新整合的“新人性化”表相,即个人智能与价值取向的内在精神特性。

在实践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着艺术的真谛,浸透在美化了的精神实体之中,看起来仿佛是“艺术品”而纯属于唯心主义的产品,但实际是由社会滋润着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成长,因而它仍是客观的(客观精神及其产品)。因此内化了的“性相”特征,仍属于社会精神的外延。

二、性相特征与艺术语言的关系

绘画与设计同作为精神“性相”的客观实体,作为与艺术相“匹配”的绘画与设计“语言”组构方式来构建,其首要问题,即是对绘画与设计语言中(点、线、面、色彩、明、暗、形态、方法、质材、技法等诸要素)的选择与界定,从而构建其形式上新产生的“性相特征”。出于不同的人文特点(或不同性别),对其周围事物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则大不相同,其表现在对同一客观现象的描述上,各自则存在有表达方式上的认知差异,一如演译与归纳、摸似与表现、比喻与象征。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界定某一现象之前的观念界入。由于各自所注入的文化内涵不同,认识方式各异,因而在所表现的精神价值取向上、定性上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与界定语汇形式上,譬如:对点、线、面某一形式的界定(定形、定色、定调)上,乃至方法与构图等,则各不相同。

目前,就绘画与设计界的传统语言的形式(单指点、线、面)而言,则有几何学的界定、心理学的界定、过程主义(即无果)的界定、错视学的界定等等。总之,同一艺术对象的客观实体可作多元的界定;认识与应用在艺术表现中各有各的定向。色彩也同样如此,中国水墨画为了求得去欲呈慧、清心雅致的审美标准,从而简略了光效应中的所有色彩,而在水墨中寻求干、湿、浓、淡、焦,即所谓的“五色”。对色彩而言,“水墨”(黑白二分,阴阳互现)就是中国水墨画的色彩语言,这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观念所界定的,从而导致了中国“水墨”画派。在中国道家文化中,“太极”则是“知黑守白”,表阴、阳两极,并认为此两极的和谐运行,有如宇宙本体的守恒定律一样,这不能不说“水墨画”的呈现,意味着文人墨客再现了“宇宙本体”的审美特性与真实的道家文化观。而西洋画的形、光、色、质等。由于以相对客观呈现的认知方式为基准,对自然表象作客观解析与表现,从而获得有如照片似的审美效应。可见,如若绘画与设计乃致各种艺术门类,其本质是从人性特征的某点出发。

据分类学原理,知识分为“纯粹知识”与“应用知识”两类,如若我们所学知识大多属于“纯粹知识”的话,那么“应用知识”的提升则成了自我认识能力的问题,立意与能力指向与观念是艺术的关键所在。只有将上述两类知识有机地结合、定性后,“纯粹知识与应用知识”方能显示出能力与观念的统一。一如对点、线、面、形态的有效界定,对明暗、色性、质地的有效配搭,对透视法、构成法(大小与方向,位置与空间,节奏与均衡,对立与统一,分解与整合、方法与技巧)等诸法则应用。这一系列的所谓“纯粹知识”,我们怎样去表现观念中的主题,就成了我们对纯粹知识的理解方能到达便通的应用。从而既不舍弃“纯粹知识”,而又合理便通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艺术语言,来解决“观念”这一问题。否则,就会受到所学“纯粹知识”的制约,从而导致机械地拼凑与堆积,“纯粹知识”就会障碍自我认识能力,失去自我构建观念的主动权,在这种被动的情形下产生不了艺术的感染力,找不到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所以,“语言”选择重在观念、重在塑“意”,即重在“性相特征”的构造与把握。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选择重在“合适”。所谓“合适”,就是选择与既然定的性相特征相关的,能最忠实地表达某种艺术观念的艺术语言。比如旨在咫尺间创造无限天地的中国山水画,正是因为他有“内化”的认识能力,并能动地运用相匹配的构图散点透视等法则,因而能突破有限,“黑”是实体,“白”是空间,创造无限。否则,没有预先“贴切”的观念界定,或不明确意境,简单的“合适”、“贴切”、“匹配”的艺术选择就难以进行,因为任何选择都,要能够经得(诸如形、色等要素整合,再现“性相特征”)起“观念”的检验。

绘画与设计艺术中“性相特征”的表象,如同文字艺术一样,语汇众多,选择各异,不同的语言塑造出不同的个性形象,不同形态色质的点、线、面,适合于不同质的“观念”要求,“贴切”与“合适”的表意,在这种意义上,方能显示其“性相特征”。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流派众多,无不是从特定的自我认识(绘画语言)界定出发,创造性的表达了某种主义;“个性化”展示并由此产生,其“人文”特性的扩充与演进方能呈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向前推进,创造出各不相同的、新的审美标准,也充分地展现了不同的“性相特征”的文化底蕴与“人性本体”即时代精神。

性相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观念;人性本体;性相特征;语言选择

由于不同的“性相特征”须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方式,其艺术表现因形式、风格而各有不同。绘画与设计,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象,在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互相浸透与整合下,其界限趋于融汇而显得模糊不清。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设计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常常表现为被现代艺术所取代。这种现象的产生,理应归功于时代演进的人性本体精神。如果艺术都要表达个性化了的审美特性,那么不管何种门类的艺术同都属于形式各异且“个性化”了的精神产品,并同时作为客观实在的精神实体而存在。这是人性本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绘画与设计均属于艺术品范畴。其作品内涵的“立意与观念”,实质即是个体精神价值取向所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灵魂。选择这些与灵魂相匹配的语言、方法与逻辑形式(包括独创),就成了呈现画面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无怪乎在哲学中,有其“观念形态”的名词界定之说。

一、观念与性相特征的关系

“现代艺术”除偶发性艺术、实验艺术、儿童艺术外,只要预先有实现自我精神价值取向定位的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下问题:一、创造某种客观表象的价值意义何在?二、主观上能否创建某种具有独特性精神价值的表象?三、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超越自我,即以此来升华自我精神?正是因为被这种纯真的“内在”精神所驾御,那么,意向性的某种特定“观念”则应运而生,如若“观念”有这样一种思考前题,性相问题的特征一经创立,就成了被精神化了的艺术作品。过去,许多理论家有“形象特征”一说,把“形象”特征称之为客观实在的外在表象,我在这里估且以“性相”取代“形象”二字,其实质是因潜藏在“人性本体”的内在精神与“感官知觉”之别。具体地说,“性相特征”则是已被内化了的精神形态(它同时也包含着抽象与具象两种类别)。从“性相特征”出发,我们能够极大地注入客观形象的精神内涵,从而强化“人文本性”的标志性特征。

“内化”了的外在形象,从心理学与生理学、物种学与形态学的角度看来,“性”有别,则“形”各异,犹如倔犟与懦弱、男人与女人、物种之类别、方圆之形态等等差异,大干世界,万物之美,大凡可说均同属于内化之“性质”不同,因而其形态各异。由此,社会现象才显得如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新、奇、无非在于“观念内涵”的变异。

但是,假若“性相特征”是“人文”所造的价值取向,那么,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变形、理性与感性,就只是一个心理定向问题,可以理解为不同观念下的不同语言表象,出于个人特定的“性相”所造。因此作为“人文”的表现,我们从过去的“自然景观”过渡到目前的“人文景观”,其实质就是一个“质”的变化,说明人性化了的多元文化与自然文化在表象上有着“人文”特征的差异。因此,确立“性相特征”的标准,实际是在一种多元文化交织中被提取且重新整合的“新人性化”表相,即个人智能与价值取向的内在精神特性。

在实践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着艺术的真谛,浸透在美化了的精神实体之中,看起来仿佛是“艺术品”而纯属于唯心主义的产品,但实际是由社会滋润着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成长,因而它仍是客观的(客观精神及其产品)。因此内化了的“性相”特征,仍属于社会精神的外延。

二、性相特征与艺术语言的关系

绘画与设计同作为精神“性相”的客观实体,作为与艺术相“匹配”的绘画与设计“语言”组构方式来构建,其首要问题,即是对绘画与设计语言中(点、线、面、色彩、明、暗、形态、方法、质材、技法等诸要素)的选择与界定,从而构建其形式上新产生的“性相特征”。出于不同的人文特点(或不同性别),对其周围事物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则大不相同,其表现在对同一客观现象的描述上,各自则存在有表达方式上的认知差异,一如演译与归纳、摸似与表现、比喻与象征。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界定某一现象之前的观念界入。由于各自所注入的文化内涵不同,认识方式各异,因而在所表现的精神价值取向上、定性上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与界定语汇形式上,譬如:对点、线、面某一形式的界定(定形、定色、定调)上,乃至方法与构图等,则各不相同。

目前,就绘画与设计界的传统语言的形式(单指点、线、面)而言,则有几何学的界定、心理学的界定、过程主义(即无果)的界定、错视学的界定等等。总之,同一艺术对象的客观实体可作多元的界定;认识与应用在艺术表现中各有各的定向。色彩也同样如此,中国水墨画为了求得去欲呈慧、清心雅致的审美标准,从而简略了光效应中的所有色彩,而在水墨中寻求干、湿、浓、淡、焦,即所谓的“五色”。对色彩而言,“水墨”(黑白二分,阴阳互现)就是中国水墨画的色彩语言,这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观念所界定的,从而导致了中国“水墨”画派。在中国道家文化中,“太极”则是“知黑守白”,表阴、阳两极,并认为此两极的和谐运行,有如宇宙本体的守恒定律一样,这不能不说“水墨画”的呈现,意味着文人墨客再现了“宇宙本体”的审美特性与真实的道家文化观。而西洋画的形、光、色、质等。由于以相对客观呈现的认知方式为基准,对自然表象作客观解析与表现,从而获得有如照片似的审美效应。可见,如若绘画与设计乃致各种艺术门类,其本质是从人性特征的某点出发。

据分类学原理,知识分为“纯粹知识”与“应用知识”两类,如若我们所学知识大多属于“纯粹知识”的话,那么“应用知识”的提升则成了自我认识能力的问题,立意与能力指向与观念是艺术的关键所在。只有将上述两类知识有机地结合、定性后,“纯粹知识与应用知识”方能显示出能力与观念的统一。一如对点、线、面、形态的有效界定,对明暗、色性、质地的有效配搭,对透视法、构成法(大小与方向,位置与空间,节奏与均衡,对立与统一,分解与整合、方法与技巧)等诸法则应用。这一系列的所谓“纯粹知识”,我们怎样去表现观念中的主题,就成了我们对纯粹知识的理解方能到达便通的应用。从而既不舍弃“纯粹知识”,而又合理便通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艺术语言,来解决“观念”这一问题。否则,就会受到所学“纯粹知识”的制约,从而导致机械地拼凑与堆积,“纯粹知识”就会障碍自我认识能力,失去自我构建观念的主动权,在这种被动的情形下产生不了艺术的感染力,找不到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所以,“语言”选择重在观念、重在塑“意”,即重在“性相特征”的构造与把握。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选择重在“合适”。所谓“合适”,就是选择与既然定的性相特征相关的,能最忠实地表达某种艺术观念的艺术语言。比如旨在咫尺间创造无限天地的中国山水画,正是因为他有“内化”的认识能力,并能动地运用相匹配的构图散点透视等法则,因而能突破有限,“黑”是实体,“白”是空间,创造无限。否则,没有预先“贴切”的观念界定,或不明确意境,简单的“合适”、“贴切”、“匹配”的艺术选择就难以进行,因为任何选择都,要能够经得(诸如形、色等要素整合,再现“性相特征”)起“观念”的检验。

绘画与设计艺术中“性相特征”的表象,如同文字艺术一样,语汇众多,选择各异,不同的语言塑造出不同的个性形象,不同形态色质的点、线、面,适合于不同质的“观念”要求,“贴切”与“合适”的表意,在这种意义上,方能显示其“性相特征”。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流派众多,无不是从特定的自我认识(绘画语言)界定出发,创造性的表达了某种主义;“个性化”展示并由此产生,其“人文”特性的扩充与演进方能呈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向前推进,创造出各不相同的、新的审美标准,也充分地展现了不同的“性相特征”的文化底蕴与“人性本体”即时代精神。

性相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个性品牌个性品牌个性特征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特点

品牌个性是当今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只有让产品成为品牌,并成为有个性的品牌,即品牌个性化,才能使企业的产品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而网络营销正有着在时空、速度、服务上的个性化,这与品牌的个性化不谋而合,成为这个时代里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载体。因此,本文从网络营销的个性与品牌个性着眼论证这一问题。

品牌个性的诠释

个性。人类的个性主要由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信仰及日常养成的个性特征所决定。个性,本是一个表述人的性格特征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个性又称人格,它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指个体之间差异的那些独特的特征,又称个性特征;第二,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不是那些一时的、情绪性的、偶然的表现;第三,个性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行动与反应方式上,如遇到危险,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勇往直前,有的人懦弱退缩。

个性具有许多特征,如气质特征、性格特征、情绪特征等,气质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冒险型、暴躁型、柔顺型或执拗型。情绪型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平静或激动、沉着或慌张。

个性的概念运用到品牌上,就产生了品牌个性,美国营销大师奥格威在品牌形象论中,就明确地指出,“最终决定品牌的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本身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

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品牌的人格化表现,是品牌人格化后所显示出的独特性,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人格化的含义和象征,那么这个品牌就失去了其个性。品牌个性使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或服务人格化了。

品牌个性本质上是品牌人格化。品牌人格化,即如果这个品牌是一个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以独具一格、令人心动、历久不衰作为策略的评价标准,所以品牌个性即是人的个性。我们与人交往,能够记起的只是一些特别的人,记起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品牌个性吸引与之个性相符的消费者。品牌有了个性,就有了自己成熟的表现,同时也会吸引那些喜欢此品牌的消费者,形成认同感,形成消费群体,并逐步形成忠诚度;品牌有了个性,就代表它已经个性化,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有它自己稳定的内在特征,有了他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他们决定着品牌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并由这些外在的行为而达到与其他品牌相区别;品牌有了个性,就象一个人在展示他的喜欢,他的想法,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拥有属于他认同自己的消费群体。许多著名品牌有自己鲜明的品牌个性,如:柯达的纯朴、顾家、诚恳;微软的积极、有进取心、自负;锐步的野性、户外、冒险、年轻、活力充沛。这些品牌个性与其消费者群体的个性相吻合,在人们购买之前,通过品牌个性就已经把那些潜在消费者征服了,品牌个性能够强化人们的购买决策,促使购买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吸引消费者。

品牌个性的特征

品牌的个性特征是由人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首先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稳定特性;其次这些稳定特性是可以通过其外观行为进行观察;再次这些行为是前后一致的或者说是协调的,可以理解的;最后这些行为特征是与其他人在相同或相似情况下的展示的特性是明显不同。因此,简单的说,个性有内在的稳定性、外在的一致性和人际的差异性。

内在的稳定性

稳定的品牌个性是持久地占据顾客心理的关键,也是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经验融合的要求。品牌如果没有内在的稳定特性和行为特征,消费者无法认识和认定品牌的个性,自然也就无法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吻合,消费者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品牌,尽管品牌定位可能会有所发展,但一般来说,品牌的战略个性都需要保持一种稳定性,目的是向广大消费者展示一个始终如一的角色,这好比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了,一般就不会改变。因为著名的品牌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塑造起来的,一直都会有诚实的传播方式介绍品牌个性。品牌个性需要有稳定性,失去稳定性,也就失去了品牌所具有的感染力。

另外,品牌个性一定不能太多太杂。虽然人的个性极其复杂、难以捉摸,但是如果让品牌个性达到复杂程度,那是徒劳。品牌的个性特点一般不超过七条或八条,一旦个性“泛滥”,公司就很难面面俱到地表达那么多的个性而把消费者搞糊涂。最好重点建立三到四项个性特点,并使之深入人心,而不要试图通过复杂的宣传活动来推广十条或更多的个性。

外在的一致性

品牌所体现的个性与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相一致。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人们不再像六七十年代,穿同样的服装,梳同样的发型,背同样的包,崇拜同一个人。人们有多种多样的爱好、兴趣,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喜欢的品牌,这也是品牌个性化的必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称为品牌消费者,品牌消费者最大的特征是认同品牌情况下的消费。这时,只有在品牌的个性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一致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选择购买。如汽车消费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个性与消费群体的个性就密不可分,大学教授一般不选择奔驰、商场精英一般不选择奥迪、政府官员一般不选择宝马,原因是这些品牌所彰显的个性与消费群体本身的个性不相符。品牌可以体现真正的自我,表达人们的追求,展示人们的风采。选择怎样的品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希望、兴趣、爱好,并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其个性的机会,你穿的衣服、开的车、喝的饮料等,所有你购买的品牌购成一幅图画,描绘出你是怎样的人,你有怎样的生活。正是品牌个性的这种外在一致性,才使得消费群体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找到了自我的消费个性。

人际的差异性

品牌个性的特征帮助消费者认识品牌,区别品牌。因为品牌个性最能代表一个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差异性,在产品目录中,许多品牌定位差异不大。只有品牌个性才给品牌脱颖而出的机会,并在消费者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转化成购买动机,产生购买欲望,用后产生满意的感觉,并有机会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例如,有人可能会感到:穿上“范思哲”,成熟老练;穿上锐步跑鞋,很有运动感,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购书,新潮时髦;戴劳力士手表,能体现成功气派。品牌在人们心目中所激发的这些感觉,使其得到自我实现,更加有自信。

网络营销的含义

网络营销,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属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的总称。国际互联网正迅速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来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在美国有超过40%的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业务;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前500家公司几乎全都在网上开展营销业务。据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全球互联网上的交易额2000年突破2230亿美元,预计2010年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42%。网络营销极具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同时,网络营销本身的特点为塑造品牌个性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得塑造品牌个性在方法上更方便、时间上更快捷,成为企业塑造品牌个性、传播品牌个性的重要平台。

网络营销个性化的特点

网络营销时空的个性化。互联网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时间上,网络营销可以提供全天候的24小时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接受服务。即使你深夜想到异地旅行,也可以立即用鼠标在网上查询订票。地点上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服务和移动服务。

网络营销方式的个性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更具特色的服务。如你到Dell公司的网站购买PC机,你可以自己设计,然后由Dell公司根据你的要求迅速组装,改变了“企业提供什么,用户接受什么”的传统方式,变成了“用户需要什么,企业提供什么”的新方式。

网络营销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利用一些智能软件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专门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与消费者一对一沟通,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网络营销中的品牌个性塑造

网络营销几乎使每个品牌都有机会直接为顾客服务,从而塑造自己产品的品牌个性。网络营销对品牌个性的塑造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更强烈。学习的东西似乎更容易记忆,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这种品牌个性的塑造与消费者参与更容易使品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消费者在最快的时间里参与了网络活动,他们的个性更容易产生与品牌个性的联想。

网络营销提供给消费者最新、最丰富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品牌个性的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信息。例如许多汽车制造公司在它的网站上细致地描述生产流程,每种车型的详细说明。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从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多角度组织材料,提供服务。在网上一个品牌可以通过提供有用、可看的信息参与到交易过程中,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来自竞争者对消费影响的机会。在网上塑造品牌个性最新、最时尚的信息或横幅广告。会让人感到企业的活力和现代感。网站如果能吸引消费者再次访问,就会有助于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系。一个网站可以通过新的评论、卡通游戏最新的产品介绍等形形色色的内容,这促使人们把网站收入“书签夹”,定期进行访问。通过丰富、细致的品牌个性信息传播加深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个网站如果可以激励消费者真正了解一个品牌个性,一种更深刻的联系就会产生。

网络营销的个性化给予消费者个性选择的空间,更有利于传播品牌个性。一个访问网站的人,通常可以在菜单上选择他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接触与自己无关的内容。如麦当劳网站开始出版的内容是一个家庭走进一家餐厅,如果点击孩子的按扭,网站展示的内容就是适合小孩的。如果点击家长的按钮,网站内容就趋向成人化。产品的信息和功能性利益的展示都可以个人化,这就更有利于传播品牌个性。一些网站都通过人们在网上注册时提供的内容收集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品牌个性,使品牌联想更明确,从而更有力的建立起顾客与品牌的联系。

总之,网络营销的特点为品牌个性化的塑造创造了极佳的机会,这种个性与个性的互动,使得品牌个性的传播、塑造更为快捷,使得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的融合在时间、空间、服务上更一致。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彰显品牌个性对企业来讲是极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美]赛奇著,石晓军译.网络时代的品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英]莱斯利、德•彻纳东尼著,蔡晓煦等译.品牌制胜.中信出版社,2002

性相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个性品牌个性品牌个性特征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特点

品牌个性是当今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只有让产品成为品牌,并成为有个性的品牌,即品牌个性化,才能使企业的产品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而网络营销正有着在时空、速度、服务上的个性化,这与品牌的个性化不谋而合,成为这个时代里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载体。因此,本文从网络营销的个性与品牌个性着眼论证这一问题。

品牌个性的诠释

个性。人类的个性主要由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信仰及日常养成的个性特征所决定。个性,本是一个表述人的性格特征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个性又称人格,它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指个体之间差异的那些独特的特征,又称个性特征;第二,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不是那些一时的、情绪性的、偶然的表现;第三,个性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行动与反应方式上,如遇到危险,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勇往直前,有的人懦弱退缩。

个性具有许多特征,如气质特征、性格特征、情绪特征等,气质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冒险型、暴躁型、柔顺型或执拗型。情绪型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平静或激动、沉着或慌张。

个性的概念运用到品牌上,就产生了品牌个性,美国营销大师奥格威在品牌形象论中,就明确地指出,“最终决定品牌的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本身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

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品牌的人格化表现,是品牌人格化后所显示出的独特性,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人格化的含义和象征,那么这个品牌就失去了其个性。品牌个性使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或服务人格化了。

品牌个性本质上是品牌人格化。品牌人格化,即如果这个品牌是一个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以独具一格、令人心动、历久不衰作为策略的评价标准,所以品牌个性即是人的个性。我们与人交往,能够记起的只是一些特别的人,记起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品牌个性吸引与之个性相符的消费者。品牌有了个性,就有了自己成熟的表现,同时也会吸引那些喜欢此品牌的消费者,形成认同感,形成消费群体,并逐步形成忠诚度;品牌有了个性,就代表它已经个性化,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有它自己稳定的内在特征,有了他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他们决定着品牌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并由这些外在的行为而达到与其他品牌相区别;品牌有了个性,就象一个人在展示他的喜欢,他的想法,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拥有属于他认同自己的消费群体。许多著名品牌有自己鲜明的品牌个性,如:柯达的纯朴、顾家、诚恳;微软的积极、有进取心、自负;锐步的野性、户外、冒险、年轻、活力充沛。这些品牌个性与其消费者群体的个性相吻合,在人们购买之前,通过品牌个性就已经把那些潜在消费者征服了,品牌个性能够强化人们的购买决策,促使购买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吸引消费者。

品牌个性的特征

品牌的个性特征是由人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首先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稳定特性;其次这些稳定特性是可以通过其外观行为进行观察;再次这些行为是前后一致的或者说是协调的,可以理解的;最后这些行为特征是与其他人在相同或相似情况下的展示的特性是明显不同。因此,简单的说,个性有内在的稳定性、外在的一致性和人际的差异性。

内在的稳定性

稳定的品牌个性是持久地占据顾客心理的关键,也是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经验融合的要求。品牌如果没有内在的稳定特性和行为特征,消费者无法认识和认定品牌的个性,自然也就无法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吻合,消费者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品牌,尽管品牌定位可能会有所发展,但一般来说,品牌的战略个性都需要保持一种稳定性,目的是向广大消费者展示一个始终如一的角色,这好比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了,一般就不会改变。因为著名的品牌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塑造起来的,一直都会有诚实的传播方式介绍品牌个性。品牌个性需要有稳定性,失去稳定性,也就失去了品牌所具有的感染力。

另外,品牌个性一定不能太多太杂。虽然人的个性极其复杂、难以捉摸,但是如果让品牌个性达到复杂程度,那是徒劳。品牌的个性特点一般不超过七条或八条,一旦个性“泛滥”,公司就很难面面俱到地表达那么多的个性而把消费者搞糊涂。最好重点建立三到四项个性特点,并使之深入人心,而不要试图通过复杂的宣传活动来推广十条或更多的个性。

外在的一致性

品牌所体现的个性与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相一致。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人们不再像六七十年代,穿同样的服装,梳同样的发型,背同样的包,崇拜同一个人。人们有多种多样的爱好、兴趣,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喜欢的品牌,这也是品牌个性化的必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称为品牌消费者,品牌消费者最大的特征是认同品牌情况下的消费。这时,只有在品牌的个性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一致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选择购买。如汽车消费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个性与消费群体的个性就密不可分,大学教授一般不选择奔驰、商场精英一般不选择奥迪、政府官员一般不选择宝马,原因是这些品牌所彰显的个性与消费群体本身的个性不相符。品牌可以体现真正的自我,表达人们的追求,展示人们的风采。选择怎样的品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希望、兴趣、爱好,并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其个性的机会,你穿的衣服、开的车、喝的饮料等,所有你购买的品牌购成一幅图画,描绘出你是怎样的人,你有怎样的生活。正是品牌个性的这种外在一致性,才使得消费群体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找到了自我的消费个性。人际的差异性

品牌个性的特征帮助消费者认识品牌,区别品牌。因为品牌个性最能代表一个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差异性,在产品目录中,许多品牌定位差异不大。只有品牌个性才给品牌脱颖而出的机会,并在消费者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转化成购买动机,产生购买欲望,用后产生满意的感觉,并有机会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例如,有人可能会感到:穿上“范思哲”,成熟老练;穿上锐步跑鞋,很有运动感,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购书,新潮时髦;戴劳力士手表,能体现成功气派。品牌在人们心目中所激发的这些感觉,使其得到自我实现,更加有自信。

网络营销的含义

网络营销,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属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的总称。国际互联网正迅速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来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在美国有超过40%的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业务;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前500家公司几乎全都在网上开展营销业务。据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全球互联网上的交易额2000年突破2230亿美元,预计2010年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42%。网络营销极具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同时,网络营销本身的特点为塑造品牌个性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得塑造品牌个性在方法上更方便、时间上更快捷,成为企业塑造品牌个性、传播品牌个性的重要平台。

网络营销个性化的特点

网络营销时空的个性化。互联网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时间上,网络营销可以提供全天候的24小时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接受服务。即使你深夜想到异地旅行,也可以立即用鼠标在网上查询订票。地点上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服务和移动服务。

网络营销方式的个性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更具特色的服务。如你到Dell公司的网站购买PC机,你可以自己设计,然后由Dell公司根据你的要求迅速组装,改变了“企业提供什么,用户接受什么”的传统方式,变成了“用户需要什么,企业提供什么”的新方式。

网络营销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利用一些智能软件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专门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与消费者一对一沟通,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网络营销中的品牌个性塑造

网络营销几乎使每个品牌都有机会直接为顾客服务,从而塑造自己产品的品牌个性。网络营销对品牌个性的塑造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更强烈。学习的东西似乎更容易记忆,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这种品牌个性的塑造与消费者参与更容易使品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消费者在最快的时间里参与了网络活动,他们的个性更容易产生与品牌个性的联想。

网络营销提供给消费者最新、最丰富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品牌个性的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信息。例如许多汽车制造公司在它的网站上细致地描述生产流程,每种车型的详细说明。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从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多角度组织材料,提供服务。在网上一个品牌可以通过提供有用、可看的信息参与到交易过程中,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来自竞争者对消费影响的机会。在网上塑造品牌个性最新、最时尚的信息或横幅广告。会让人感到企业的活力和现代感。网站如果能吸引消费者再次访问,就会有助于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系。一个网站可以通过新的评论、卡通游戏最新的产品介绍等形形色色的内容,这促使人们把网站收入“书签夹”,定期进行访问。通过丰富、细致的品牌个性信息传播加深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个网站如果可以激励消费者真正了解一个品牌个性,一种更深刻的联系就会产生。

性相特征范文篇6

[关键词]实质性相似;合法来源抗辩;法定赔偿

发行权是著作权人最重要的财产权利之一,关乎着其作品经济效益的实现。发行权的保护直接关系着作者创作的动力,倘若发行权保护力度不够致使侵权泛滥,无异于给作者创作泼一盆冷水。然而,从工业时代到市场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眼球经济,美术作品的审美性与其易与商品结合的特性,使得其发行权愈发容易成为侵权的目标。

一、美术作品发行权侵权现状

本文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等数据库,检索了全国范围内的近五年案由为“侵害作品发行权纠纷”的1103件案例。其中,涉案作品系美术作品的案例数为606件,占总数54.7%。2013-2017五年来,中国美术作品发行权侵权案件数量随年份大致呈增长趋势。从606件案例中随机抽取46件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第一,根据图2所示,被告最主要的抗辩理由是其被控侵权物与原告主张保护的作品不构成实质性相似,其次是合法来源。第二,平均原告所主张的赔偿数额为18.9万。而平均法院判决支持的赔偿数额为5.8万,其平均支持率为30.7%。法官判决的赔偿数额通常远低于原告主张的赔偿数额。第三,70%被告上诉是因为不服一审法院关于实质性相似与审查义务的裁判,而66.7%原告上诉的原因是不认同一审法院认定的赔偿数额。由此说明,美术作品发行权侵权与作品的实质性相似判断、合法来源成立标准和赔偿数额认定有很大关联。

二、美术作品发行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质性相似认定难

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以列举并兜底的方式,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予以规定,行为人实施该条款所列的行为,即构成侵犯著作权。但《著作权法》并没有对如何判断侵权行为有具体的规定,尤其是什么是剽窃,立法无规定,这就使得著作权侵权认定成了困扰法官在具体审理案件时的一大难题。但为了解决纠纷,法院需要一定的判断侵权的规则方法。我国司法在判断著作权侵权时,基本适用“实质性相似+接触”的规则,这规则并非来自立法直接规定,而是司法经验总结。其中关于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我国司法采用的方法有两种,抽象过滤对比法与整体判断法。法官审理案件时大多运用前者,少数情况下也会通过整体判断法来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本文统计的案例中,仅有3件案例中法官适用整体判断法。可即便有一定的司法规则来适用,实质性相似认定也很难进行。著作权法仅对作品表达进行保护,不延伸保护其思想。而作品中表达与思想的界限难以找寻。同时,人是通过自身主观感受来判断作品间的相似性。不同人对同个作品会产生各自的内心感受,并且这样的感受无法具体明确而被他人感知。这便使得以任何一人的感受作为认定实质性相似的唯一依据是不合适的,进而导致其认定难。

(二)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标准不一

《著作权法》第52条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复制品的发行者、出租者对复制品的合法来源负有举证责任,否则需承担著作权侵权责任。本文统计的46件案例中,法官对销售者的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有各自的标准。在被告以合法来源抗辩的20件案例中,35%的案件中法院认为销售者能够证明侵权产品系合法取得并说明产品的提供者,则合理来源抗辩成立。另外,65%的案件中法院认为《著作权法》等相关规定并不意味着有合法来源的销售者就无须承担法律责任。裁判时,法官还要依侵权商品销售者主观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从而认定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合法来源抗辩成立要件包括被告对其尽到合理审查注意义务的证明。司法裁判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意义。不同的合法来源成立标准则会使行为人陷入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不清楚其行为规范。此外,合法来源成立标准不一也是同案不同判的主要原因,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司法权威性,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仰。而合法来源标准不一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著作权相关立法对合法来源成立要件未做出具体规定。法官具体审理案件时,在没有法律规则指导的情况下,便只能出于自己对法律的理解结合案件进行裁判,从而出现认定标准不相同的情形。另一方面,法官对不同利益的倾向也导致了合法来源抗辩标准不统一。倾向对交易流通保护的法官,认为合法来源抗辩只需满足产品系合法取得与说明产品提供者两个要件则成立。而倾向保护权利人知识产权的法官,便认为合法来源抗辩成立要件必须包括已尽合理的审查注意义务,并且所需尽的合理审查注意义务程度会随作品性质、市场情况以及被告身份各不相同。

(三)侵权赔偿数额普遍较低

《著作权法》第49条规定了,侵权损害赔偿的标准及步骤。第一步,赔偿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第二步,如果实际损失无法确定,赔偿按照侵权人的获利。第三步,如果权利人实际损失与侵权人获利均无法确定,法院依据法定赔偿,在50万以下酌定赔偿数额。通过对46例案件中“赔偿认定”进行统计,发现84.8%法院依据法定赔偿认定赔偿数额,6.5%的法院按照原告实际损失确定赔偿数额,只有2.2%的法院按照被告的获利确定赔偿数额。可见,司法实践中,法院普遍依据法定赔偿认定赔偿数额。美术作品发行权案件中,原告较难收集相应的证据。多数情况下,由于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又为了给原告予以救济,法官不得已适用法定赔偿。虽然法定赔偿能弥补知识产权赔偿数额认定制度的不足,但因其自身缺陷也会导致赔偿数额认定不合理,数额较低的情况。比如,一方面法定赔偿限定了损害赔偿,使得获赔至多50万;另一方面法定赔偿过于强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法官在认定赔偿数额时出于保守,一般只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内进行判决,也导致数额较低。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适用抽象过滤对比法

抽象过滤对比法由思想表达二分法出发,充分体现著作权法不保护思想而只保护表达的本质特征。该方法明确了实质性相似认定的思路步骤,具有清晰而科学的特征,便于指导法官对实质性相似的认定。从其内容看,遵循该测试法对两件作品进行比较,法官容易得出一个较为客观合理的结论。相比整体判断法,抽象过滤对比法更具有操作性,所得结论更具说服力。可以说,目前没有比抽象过滤对比法更有效、更正确的了。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再采用整体判断法,应当坚持将抽象过滤对比法适用在每个案件审理中。

(二)统一司法中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标准

司法应当统一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标准,并且考虑作品发行权及其经济效益的保护,对设立的标准适当提高。各法院应对合法来源抗辩成立需具备三要件达成一致:一是产品系合法取得;二是说明产品的提供者;三是履行合理的审查注意义务。此外,司法应当总结以往认定被告所需尽的审查注意义务程度,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审查注意义务。在审理中,法院应当严格根据合法来源抗辩成立的三个要件,参考司法总结的审查注意义务程度划分,进而对案件做出更为恰当的裁判。

(三)完善法定赔偿制度

法定赔偿对侵权认定成立后的案件处理确实带来了裁判案件的便捷途径,但非精细化的立法与司法导致司法裁判中赔偿数额普遍较低。我们应当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来对法定赔偿予以细化量化,对此本文有以下两点建议:第一,规定法定赔偿最低额。法定赔偿数额设有50万最高额,旨在避免法院认定了超出被告应承受范围的不合理赔偿。同样的,法定赔偿额应设定一个最低额限制,以避免有些情况下原告最终获赔远低于其预想,甚至远比不上进行相应诉讼的成本,从而不再寻求救济,纵容侵权发生,导致发行权侵权泛滥。最低额设定应参考涉案美术作品的市场价值如合理的许可使用费。第二,规定法定赔偿最高额的例外情形。司法应当总结规定突破法定赔偿最高额的情形,从而指导法官在不得不适用法定赔偿进行数额认定时,避免法定最高额50万的认定对权利人不公正,进而做出恰当的数额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可总结各地突破法定赔偿最高额50万的裁判而后出台司法解释或以指导案例的方式,对法定赔偿最高额例外情形予以说明。

美术作品发行权保护,不仅关系着权利人的经济利益,也关乎着国家产业的发展。我国动漫产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盗版衍生品猖獗、相关版权保护力度不足的困境。本文基于实证研究发现的美术作品发行权保护存在的三大问题,从坚持适用抽象过滤对比法来判断实质性相似,统一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标准,完善法定赔偿制度三个方面为美术作品发行权保护提供一些思路。而如何更好地给予动漫产业美术作品发行权保护,是我们日后思考与着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试论“实质性相似+接触”的侵权认定规则[J].法学,2015(8):63-72.

性相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个性品牌个性品牌个性特征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特点

品牌个性是当今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只有让产品成为品牌,并成为有个性的品牌,即品牌个性化,才能使企业的产品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而网络营销正有着在时空、速度、服务上的个性化,这与品牌的个性化不谋而合,成为这个时代里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载体。因此,本文从网络营销的个性与品牌个性着眼论证这一问题。

品牌个性的诠释

个性。人类的个性主要由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信仰及日常养成的个性特征所决定。个性,本是一个表述人的性格特征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个性又称人格,它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指个体之间差异的那些独特的特征,又称个性特征;第二,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不是那些一时的、情绪性的、偶然的表现;第三,个性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行动与反应方式上,如遇到危险,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勇往直前,有的人懦弱退缩。

个性具有许多特征,如气质特征、性格特征、情绪特征等,气质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冒险型、暴躁型、柔顺型或执拗型。情绪型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平静或激动、沉着或慌张。

个性的概念运用到品牌上,就产生了品牌个性,美国营销大师奥格威在品牌形象论中,就明确地指出,“最终决定品牌的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本身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

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品牌的人格化表现,是品牌人格化后所显示出的独特性,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人格化的含义和象征,那么这个品牌就失去了其个性。品牌个性使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或服务人格化了。

品牌个性本质上是品牌人格化。品牌人格化,即如果这个品牌是一个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以独具一格、令人心动、历久不衰作为策略的评价标准,所以品牌个性即是人的个性。我们与人交往,能够记起的只是一些特别的人,记起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品牌个性吸引与之个性相符的消费者。品牌有了个性,就有了自己成熟的表现,同时也会吸引那些喜欢此品牌的消费者,形成认同感,形成消费群体,并逐步形成忠诚度;品牌有了个性,就代表它已经个性化,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有它自己稳定的内在特征,有了他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他们决定着品牌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并由这些外在的行为而达到与其他品牌相区别;品牌有了个性,就象一个人在展示他的喜欢,他的想法,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拥有属于他认同自己的消费群体。许多著名品牌有自己鲜明的品牌个性,如:柯达的纯朴、顾家、诚恳;微软的积极、有进取心、自负;锐步的野性、户外、冒险、年轻、活力充沛。这些品牌个性与其消费者群体的个性相吻合,在人们购买之前,通过品牌个性就已经把那些潜在消费者征服了,品牌个性能够强化人们的购买决策,促使购买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吸引消费者。

品牌个性的特征

品牌的个性特征是由人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首先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稳定特性;其次这些稳定特性是可以通过其外观行为进行观察;再次这些行为是前后一致的或者说是协调的,可以理解的;最后这些行为特征是与其他人在相同或相似情况下的展示的特性是明显不同。因此,简单的说,个性有内在的稳定性、外在的一致性和人际的差异性。

内在的稳定性

稳定的品牌个性是持久地占据顾客心理的关键,也是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经验融合的要求。品牌如果没有内在的稳定特性和行为特征,消费者无法认识和认定品牌的个性,自然也就无法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吻合,消费者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品牌,尽管品牌定位可能会有所发展,但一般来说,品牌的战略个性都需要保持一种稳定性,目的是向广大消费者展示一个始终如一的角色,这好比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了,一般就不会改变。因为著名的品牌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塑造起来的,一直都会有诚实的传播方式介绍品牌个性。品牌个性需要有稳定性,失去稳定性,也就失去了品牌所具有的感染力。

另外,品牌个性一定不能太多太杂。虽然人的个性极其复杂、难以捉摸,但是如果让品牌个性达到复杂程度,那是徒劳。品牌的个性特点一般不超过七条或八条,一旦个性“泛滥”,公司就很难面面俱到地表达那么多的个性而把消费者搞糊涂。最好重点建立三到四项个性特点,并使之深入人心,而不要试图通过复杂的宣传活动来推广十条或更多的个性。

外在的一致性

品牌所体现的个性与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相一致。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人们不再像六七十年代,穿同样的服装,梳同样的发型,背同样的包,崇拜同一个人。人们有多种多样的爱好、兴趣,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喜欢的品牌,这也是品牌个性化的必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称为品牌消费者,品牌消费者最大的特征是认同品牌情况下的消费。这时,只有在品牌的个性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一致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选择购买。如汽车消费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个性与消费群体的个性就密不可分,大学教授一般不选择奔驰、商场精英一般不选择奥迪、政府官员一般不选择宝马,原因是这些品牌所彰显的个性与消费群体本身的个性不相符。品牌可以体现真正的自我,表达人们的追求,展示人们的风采。选择怎样的品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希望、兴趣、爱好,并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其个性的机会,你穿的衣服、开的车、喝的饮料等,所有你购买的品牌购成一幅图画,描绘出你是怎样的人,你有怎样的生活。正是品牌个性的这种外在一致性,才使得消费群体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找到了自我的消费个性。

人际的差异性

品牌个性的特征帮助消费者认识品牌,区别品牌。因为品牌个性最能代表一个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差异性,在产品目录中,许多品牌定位差异不大。只有品牌个性才给品牌脱颖而出的机会,并在消费者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转化成购买动机,产生购买欲望,用后产生满意的感觉,并有机会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例如,有人可能会感到:穿上“范思哲”,成熟老练;穿上锐步跑鞋,很有运动感,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购书,新潮时髦;戴劳力士手表,能体现成功气派。品牌在人们心目中所激发的这些感觉,使其得到自我实现,更加有自信。

网络营销的含义

网络营销,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属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的总称。国际互联网正迅速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来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在美国有超过40%的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业务;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前500家公司几乎全都在网上开展营销业务。据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全球互联网上的交易额2000年突破2230亿美元,预计2010年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42%。网络营销极具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同时,网络营销本身的特点为塑造品牌个性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得塑造品牌个性在方法上更方便、时间上更快捷,成为企业塑造品牌个性、传播品牌个性的重要平台。

网络营销个性化的特点

网络营销时空的个性化。互联网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时间上,网络营销可以提供全天候的24小时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接受服务。即使你深夜想到异地旅行,也可以立即用鼠标在网上查询订票。地点上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服务和移动服务。

网络营销方式的个性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更具特色的服务。如你到Dell公司的网站购买PC机,你可以自己设计,然后由Dell公司根据你的要求迅速组装,改变了“企业提供什么,用户接受什么”的传统方式,变成了“用户需要什么,企业提供什么”的新方式。

网络营销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利用一些智能软件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专门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与消费者一对一沟通,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网络营销中的品牌个性塑造

网络营销几乎使每个品牌都有机会直接为顾客服务,从而塑造自己产品的品牌个性。网络营销对品牌个性的塑造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更强烈。学习的东西似乎更容易记忆,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这种品牌个性的塑造与消费者参与更容易使品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消费者在最快的时间里参与了网络活动,他们的个性更容易产生与品牌个性的联想。

网络营销提供给消费者最新、最丰富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品牌个性的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信息。例如许多汽车制造公司在它的网站上细致地描述生产流程,每种车型的详细说明。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从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多角度组织材料,提供服务。在网上一个品牌可以通过提供有用、可看的信息参与到交易过程中,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来自竞争者对消费影响的机会。在网上塑造品牌个性最新、最时尚的信息或横幅广告。会让人感到企业的活力和现代感。网站如果能吸引消费者再次访问,就会有助于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系。一个网站可以通过新的评论、卡通游戏最新的产品介绍等形形色色的内容,这促使人们把网站收入“书签夹”,定期进行访问。通过丰富、细致的品牌个性信息传播加深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个网站如果可以激励消费者真正了解一个品牌个性,一种更深刻的联系就会产生。

网络营销的个性化给予消费者个性选择的空间,更有利于传播品牌个性。一个访问网站的人,通常可以在菜单上选择他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接触与自己无关的内容。如麦当劳网站开始出版的内容是一个家庭走进一家餐厅,如果点击孩子的按扭,网站展示的内容就是适合小孩的。如果点击家长的按钮,网站内容就趋向成人化。产品的信息和功能性利益的展示都可以个人化,这就更有利于传播品牌个性。一些网站都通过人们在网上注册时提供的内容收集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品牌个性,使品牌联想更明确,从而更有力的建立起顾客与品牌的联系。

总之,网络营销的特点为品牌个性化的塑造创造了极佳的机会,这种个性与个性的互动,使得品牌个性的传播、塑造更为快捷,使得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的融合在时间、空间、服务上更一致。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彰显品牌个性对企业来讲是极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美]赛奇著,石晓军译.网络时代的品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英]莱斯利、德•彻纳东尼著,蔡晓煦等译.品牌制胜.中信出版社,2002

性相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个性品牌个性品牌个性特征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特点

品牌个性是当今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只有让产品成为品牌,并成为有个性的品牌,即品牌个性化,才能使企业的产品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而网络营销正有着在时空、速度、服务上的个性化,这与品牌的个性化不谋而合,成为这个时代里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载体。因此,本文从网络营销的个性与品牌个性着眼论证这一问题。

品牌个性的诠释

个性。人类的个性主要由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信仰及日常养成的个性特征所决定。个性,本是一个表述人的性格特征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个性又称人格,它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指个体之间差异的那些独特的特征,又称个性特征;第二,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不是那些一时的、情绪性的、偶然的表现;第三,个性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行动与反应方式上,如遇到危险,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勇往直前,有的人懦弱退缩。

个性具有许多特征,如气质特征、性格特征、情绪特征等,气质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冒险型、暴躁型、柔顺型或执拗型。情绪型特征一般被描述为:平静或激动、沉着或慌张。

个性的概念运用到品牌上,就产生了品牌个性,美国营销大师奥格威在品牌形象论中,就明确地指出,“最终决定品牌的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本身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

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品牌的人格化表现,是品牌人格化后所显示出的独特性,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人格化的含义和象征,那么这个品牌就失去了其个性。品牌个性使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或服务人格化了。

品牌个性本质上是品牌人格化。品牌人格化,即如果这个品牌是一个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以独具一格、令人心动、历久不衰作为策略的评价标准,所以品牌个性即是人的个性。我们与人交往,能够记起的只是一些特别的人,记起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品牌个性吸引与之个性相符的消费者。品牌有了个性,就有了自己成熟的表现,同时也会吸引那些喜欢此品牌的消费者,形成认同感,形成消费群体,并逐步形成忠诚度;品牌有了个性,就代表它已经个性化,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有它自己稳定的内在特征,有了他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他们决定着品牌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并由这些外在的行为而达到与其他品牌相区别;品牌有了个性,就象一个人在展示他的喜欢,他的想法,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拥有属于他认同自己的消费群体。许多著名品牌有自己鲜明的品牌个性,如:柯达的纯朴、顾家、诚恳;微软的积极、有进取心、自负;锐步的野性、户外、冒险、年轻、活力充沛。这些品牌个性与其消费者群体的个性相吻合,在人们购买之前,通过品牌个性就已经把那些潜在消费者征服了,品牌个性能够强化人们的购买决策,促使购买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吸引消费者。

品牌个性的特征

品牌的个性特征是由人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首先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稳定特性;其次这些稳定特性是可以通过其外观行为进行观察;再次这些行为是前后一致的或者说是协调的,可以理解的;最后这些行为特征是与其他人在相同或相似情况下的展示的特性是明显不同。因此,简单的说,个性有内在的稳定性、外在的一致性和人际的差异性。

内在的稳定性

稳定的品牌个性是持久地占据顾客心理的关键,也是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经验融合的要求。品牌如果没有内在的稳定特性和行为特征,消费者无法认识和认定品牌的个性,自然也就无法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吻合,消费者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品牌,尽管品牌定位可能会有所发展,但一般来说,品牌的战略个性都需要保持一种稳定性,目的是向广大消费者展示一个始终如一的角色,这好比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了,一般就不会改变。因为著名的品牌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塑造起来的,一直都会有诚实的传播方式介绍品牌个性。品牌个性需要有稳定性,失去稳定性,也就失去了品牌所具有的感染力。

另外,品牌个性一定不能太多太杂。虽然人的个性极其复杂、难以捉摸,但是如果让品牌个性达到复杂程度,那是徒劳。品牌的个性特点一般不超过七条或八条,一旦个性“泛滥”,公司就很难面面俱到地表达那么多的个性而把消费者搞糊涂。最好重点建立三到四项个性特点,并使之深入人心,而不要试图通过复杂的宣传活动来推广十条或更多的个性。

外在的一致性

品牌所体现的个性与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相一致。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人们不再像六七十年代,穿同样的服装,梳同样的发型,背同样的包,崇拜同一个人。人们有多种多样的爱好、兴趣,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喜欢的品牌,这也是品牌个性化的必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称为品牌消费者,品牌消费者最大的特征是认同品牌情况下的消费。这时,只有在品牌的个性与消费者自己的个性相一致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选择购买。如汽车消费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个性与消费群体的个性就密不可分,大学教授一般不选择奔驰、商场精英一般不选择奥迪、政府官员一般不选择宝马,原因是这些品牌所彰显的个性与消费群体本身的个性不相符。品牌可以体现真正的自我,表达人们的追求,展示人们的风采。选择怎样的品牌,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希望、兴趣、爱好,并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其个性的机会,你穿的衣服、开的车、喝的饮料等,所有你购买的品牌购成一幅图画,描绘出你是怎样的人,你有怎样的生活。正是品牌个性的这种外在一致性,才使得消费群体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找到了自我的消费个性。

人际的差异性

品牌个性的特征帮助消费者认识品牌,区别品牌。因为品牌个性最能代表一个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差异性,在产品目录中,许多品牌定位差异不大。只有品牌个性才给品牌脱颖而出的机会,并在消费者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转化成购买动机,产生购买欲望,用后产生满意的感觉,并有机会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例如,有人可能会感到:穿上“范思哲”,成熟老练;穿上锐步跑鞋,很有运动感,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购书,新潮时髦;戴劳力士手表,能体现成功气派。品牌在人们心目中所激发的这些感觉,使其得到自我实现,更加有自信。

网络营销的含义

网络营销,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属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的总称。国际互联网正迅速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来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在美国有超过40%的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业务;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前500家公司几乎全都在网上开展营销业务。据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全球互联网上的交易额2000年突破2230亿美元,预计2010年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42%。网络营销极具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同时,网络营销本身的特点为塑造品牌个性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得塑造品牌个性在方法上更方便、时间上更快捷,成为企业塑造品牌个性、传播品牌个性的重要平台。

网络营销个性化的特点

网络营销时空的个性化。互联网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时间上,网络营销可以提供全天候的24小时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接受服务。即使你深夜想到异地旅行,也可以立即用鼠标在网上查询订票。地点上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服务和移动服务。

网络营销方式的个性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更具特色的服务。如你到Dell公司的网站购买PC机,你可以自己设计,然后由Dell公司根据你的要求迅速组装,改变了“企业提供什么,用户接受什么”的传统方式,变成了“用户需要什么,企业提供什么”的新方式。

网络营销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利用一些智能软件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专门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与消费者一对一沟通,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网络营销中的品牌个性塑造

网络营销几乎使每个品牌都有机会直接为顾客服务,从而塑造自己产品的品牌个性。网络营销对品牌个性的塑造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更强烈。学习的东西似乎更容易记忆,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这种品牌个性的塑造与消费者参与更容易使品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消费者在最快的时间里参与了网络活动,他们的个性更容易产生与品牌个性的联想。

网络营销提供给消费者最新、最丰富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品牌个性的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信息。例如许多汽车制造公司在它的网站上细致地描述生产流程,每种车型的详细说明。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从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多角度组织材料,提供服务。在网上一个品牌可以通过提供有用、可看的信息参与到交易过程中,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来自竞争者对消费影响的机会。在网上塑造品牌个性最新、最时尚的信息或横幅广告。会让人感到企业的活力和现代感。网站如果能吸引消费者再次访问,就会有助于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系。一个网站可以通过新的评论、卡通游戏最新的产品介绍等形形色色的内容,这促使人们把网站收入“书签夹”,定期进行访问。通过丰富、细致的品牌个性信息传播加深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个网站如果可以激励消费者真正了解一个品牌个性,一种更深刻的联系就会产生。

网络营销的个性化给予消费者个性选择的空间,更有利于传播品牌个性。一个访问网站的人,通常可以在菜单上选择他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接触与自己无关的内容。如麦当劳网站开始出版的内容是一个家庭走进一家餐厅,如果点击孩子的按扭,网站展示的内容就是适合小孩的。如果点击家长的按钮,网站内容就趋向成人化。产品的信息和功能性利益的展示都可以个人化,这就更有利于传播品牌个性。一些网站都通过人们在网上注册时提供的内容收集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品牌个性,使品牌联想更明确,从而更有力的建立起顾客与品牌的联系。

总之,网络营销的特点为品牌个性化的塑造创造了极佳的机会,这种个性与个性的互动,使得品牌个性的传播、塑造更为快捷,使得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的融合在时间、空间、服务上更一致。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彰显品牌个性对企业来讲是极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美]赛奇著,石晓军译.网络时代的品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英]莱斯利、德•彻纳东尼著,蔡晓煦等译.品牌制胜.中信出版社,2002

性相特征范文篇9

【关键词】;德育思想;特征初探

没有专门论述德育思想理论,但在其系列的文献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通过对讲话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掌握在新的历史时期习对德育建设的新探索与新思考,还能进一步呈现出十八大后总书记关于德育思想的雏形与始廓。关于德育思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的系统论述,不仅为今后德育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还富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德育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它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品质和内在特征。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德育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就在于在具体的德育思想工作中注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发展对理论认识。

(一)深刻的理论性

“理论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正确的思想理论是实践发展的灵魂”[1]。在德育实践中倡导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主张德育思想工作者应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只有努力做到在具体的德育建设实践中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赋予新时期的德育思想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具体的德育思想实践中为了深入有效的学习和贯彻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指示精神,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在这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家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体现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安排相结合的特征,成为我们在实践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二)积极的实践性

“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2],因此,德育思想注重突出思想的实践性建设,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理论成果的落实。鼓励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号召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到实践中去贯彻落实党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这体现了党一贯的理论创新态度。指出“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实干、实践行动和实际效果”[3],系列讲话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德育思想建设中始终以宽广的政治视野、深刻的理论内涵论述当前中国的德育思想实际。进入新时期将这一实践形式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历史会铭记这两个重大时刻,“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同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4]。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具体的德育思想建设中只有做到理论紧密连接实践我们的实践工作才会富有成效。指出“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5]可以说德育思想能否取得预期实效,不仅与德育思想理论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和完善具体相关,而且与德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程度紧密相连。因此,要深化发展德育思想理论教育,不仅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深入推进德育思想理论的深化和细化研究,而且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德育思想工作的客观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德育思想建设新的成功。

二、继承性与时代性相融合

(一)坚定的继承性

习指出:“我们不是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6]。为此,在系列讲话中体现出的德育思想都蕴含着坚定的继承性。首先,在德育思想创新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纪念孔子诞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7]。为此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是当代中国德育思想实现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根基。其次,要科学辨证的利用传统文化为德育创新服务。在实践中如何去发挥利用我们民族文化这一瑰宝,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所奉行的方针和政策是在在创新中发展。如所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8],为此在实践建设中要把把中华民族追求的道德境界同当代建设实践的完美契合,在社会发展历史变迁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下去。

(二)鲜明的时代性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9]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德育思想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认清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德育思想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德育思想必然要以对时代精神的弘扬为己任,这就客观上要求德育思想建设过程中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直接的思想与理论论证。而德育思想的时代性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上。要想增强我们德育思想理论的时代性,那么我们德育思想工作者在这个论证过程中运用理性的逻辑,实现德育理论内涵的人性表达,从而可以真正打动人心而走入人的心灵,最终让广大群众付诸实施成为自己的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这一思想道德理念真正成为指导人们现实生命与生活的信仰与准则。

(三)继承基础上传承时代精神

在德育思想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的结合,是德育思想建设的重要目标。如何有效发挥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内涵,同时实现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进而成为有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一目标已经成为德育思想工作者的现实追求。着眼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变革,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历史的洪流中千锤百炼,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继承发展中实现了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已经成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和重要精神支撑,所以今天我们进行德育思想的创新发展必须围绕继承民族精神来展开,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只有实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不断丰富德育思想的新内涵,不断创新德育思想实践的新形势,切实提高德育思想建设的时效性和感召力。

三、人本性与科学性相兼顾

(一)突出的人本性

新时期的德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发展人、依靠人。首先,所谓的尊重人体现的对教育对象受教育权的尊重,彰显了教育平等的价值原则。“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0]。其次,发展人就是固守德育思想的任务和使命,不断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和素质。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11]。习在给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2]。最后,依靠人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都需要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的参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3]。

(二)严密的科学性

关于德育思想的系列理论观点具有系统性特点,同时各观点又呈现出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内在关联性。首先,“中国梦”的提出为系列理论的衍生和发展做了顶层设计,“中国梦”从长远的战略上对党的重大理论方针做了顶层设计。的诸多德育思想理论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系统展开。其次,从有关德育思想的逻辑论述上看,的德育思想不仅做到了富有层次内涵深刻,而且其德育思想论述始终能够做到环环相扣,经受了德育实践工作的检验,并取得了具体的德育实践效果。最后,集百家之长,汇集中西方智慧精华。此外有关的诸多理论都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这些理论本身都围绕主题思想演进发展,同时推进德育思想不断向前迈进,其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就体现在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之中。

(三)人本性与科学性的兼顾

首先,我们的德育思想建设工作必须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核心使命,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实现中国梦,先育筑梦人”作为重要理念和根本导向,扎实推进德育思想实践工作。其次,德育思想实践要遵循实际,从客观规律出发。德育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立足于我国德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地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和突出问题,不断地突破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经过实践论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实现了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科学发展。

四、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

(一)典型的现实性

习在新时期对如何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进一步的科学阐释,进一步肯定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地位、理论定位和科学价值,他进一步明确了“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真正把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14]我们要明确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历史重担,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切实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15]。真抓是实干的前提和基础,实干是真抓的结果和检验。因此,“真抓”与“实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指出:“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16]。关于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是空穴来风,要逐步的建立长效机制。

(二)远大的理想性

德育思想不仅彰显国家意志,同时还具有人文情怀。中国梦作为德育思想重要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在号召人们为民族复兴事业艰苦奋斗的同时,自身也蕴含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指出“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17]的共同愿景,是几代中国人民前行的动力,也是共产党人努力的方向和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通过深入的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青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中国梦为例,中国梦之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号召力,不仅得益于其具有现实的人文情怀和远大的理想性,同时中国梦的实现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三)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理想,国家的中兴和民族的富强最终是否可以实现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简单的思想宣传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通过亿万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出来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扑下身子,全心全力求发展”[18]。当代中国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凝聚共识,同心同德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这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可喜的是“中国梦”的提出振奋人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开启了德育思想建设的新篇章。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我们的民族梦想一定会走进现实。

作者:何文亮 方志英 方应喜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喜平.理论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吉林党校报,2014-06-15(03).

[2].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6(01).

[3]韩庆祥.全面深入把握治国理政思想的十个重要方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6:24-28.

[4]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47-53+136.

[5]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学习习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31-133.

[6].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4(01).

[7].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1).

[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01).

[9].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2013-08-20/2013-09-20.

[10]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01-20(08).

[11]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五四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N].中国教育报,2013-05-07(03).

[12]朱清华.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关于教育工作论述之启示[J].现代教学,2014,12:4-6.

[13]王庆环,聪平.给北大学生回信引起热烈反响[N].光明日报,2013-05-05(01).

[1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01).

[15].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N].广州日报,2014-9-25(01).

[16]李章军.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01).

性相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案例教学;微课

党的以来,深入贯彻、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政治任务,2019年,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更是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因此,“持续不断地融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主线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原动力。”[2]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入学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政治信念等的主要课程,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助力书写新时代奋进之笔。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吸引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时代的特征和学生特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大学生对思政课枯燥、呆板、灌输的传统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思政课教学真正“活”起来,实现其教学内容、理论观点入脑、入心的根本教学任务。案例教学作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案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政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的目标要求。2012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逐渐兴起,直观的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案例教学和微课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而这一目标的形成又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是思政课教师随意而定的。一般来说,思政课教师在确定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目标时必须重视以下因素。一是充分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客观要求。在进入新时代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党的奋斗目标来确立,必须反映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近期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从本质上说,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工作必须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思政课在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目标才能被受教育者真正接受,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三是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目标的科学程度。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所以,要突出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从思政课的实践来看,科学的教育目标具备针对性、具体明确、可行性和主次缓急清楚四方面特征。

二、收集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信息

制订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教学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妥善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微课协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因此,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发现问题就成为实施教学活动的关键一步。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是多种多样,并不断改变的。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有主有次,性质各不相同,发展趋势也存在各种差异。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错综复杂的问题或矛盾中,把握关键的问题,找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收集,充足的信息是制订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方案的基本依据。收集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必须满足下面四个要求:一是“全面”。思政课教师所获取的信息不应该是零散的、残缺的,而应该是十分丰富的、全面的。二是“准确”。收集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方案的信息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真实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三是“针对有序”。收集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必须具备针对性和有序性。四是“及时”。收集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必须及时有效,能够及时有效地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收集信息,并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问题后,制订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

三、制订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

制订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生活实际、情感认知、关注兴趣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点,实现双目标,遵循一定原则和程序,制订出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制订教学方案是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关键阶段,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制订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过程中,针对收集的有效信息与确定的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提出问题”指的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确定目标”回答的是“做什么”的问题,而制订方案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拟订备选方案,一般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提炼大纲,构思模型。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应包括六项内容:为什么做、做什么、谁去做、地点、时间、怎么做。为什么做即为教学目标;做什么即为教学内容;谁去做即为教学主体;地点即为教学场所;时间即为教学时间及学时;怎么做即为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中“谁去做”的“谁”作为教学主体,不仅包括教育的实施者思政课教师,也包括教育的接受者大学生。因为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过程是施教和受教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二是关于怎么做,明确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模式,选择的就是注重引导学生“学”和“做”的案例教学与微课协同应用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第二步,设计细节部分,优化方案。在提出各种可能的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后,淘汰掉优越性不强的方案,对余下的方案精心设计,确定方案细节,加以优化。一方面从思政课教学目标出发,聚焦到每一个章节,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具体案例的选择,既要反映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又要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

四、实施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

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确定后,进入具体教学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制订方案实施计划,以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其次是在实施准备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对方案实施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采取防范措施,否则将导致教学的失控和方案的落空。高校思政课是引导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特征。因此,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的实施,关系到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在实施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方案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组织;其二,每次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其三,尽可能将教学活动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其四,教学活动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具有吸引力;其五,教学活动要讲究实效,不能单纯只为了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忽视思政课的教学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实质。具体实施步骤为五个方面:一是理论讲解,主要是思政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相互结合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对知识点在理论上有一定认知和理解。二是案例呈现,通过微课形式将选择的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观看微课这种直观的声像教学视频,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三是提出问题,微课的思政课教师最后要结合案例与知识点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课堂讨论,利用部分课堂学时,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课下思考、分析的答案,最后每一小组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进行课堂交流。五是总结提高,思政课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具体案例内容及学生的讨论内容,对案例进行深入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论认知,深化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五、评估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方案的实施是否完成了教育目标,而这一教学方案则需要完成思政课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双重教学目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进入评估环节,既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也是为下一个教学过程做准备。从这个层面来说,评估环节同样是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思政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有效分析,评估内容既包括思政课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自我评估,还包括学生的客观评估,同时,还可以请教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专业评估。综合各方面的评估结果,发现其存在问题,为今后的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教训。

六、结语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1]因此,通过确定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方案五个环节实现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教学与微课有效对接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务必重视每一环节的运作,并注意各个环节的联系,同时,任何一场教学活动都是一项富有艺术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运行过程的组织和开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以提高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获得感,进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人民日报,2019-03-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