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7:51:31

新规则

新规则范文篇1

一、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分析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共产党和工人党连续四次国际会议的讨论主题,前三次会议的讨论观点,为本次会议所吸收并发展;针对危机的新变化,与会各党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分析观点,成为正确认识和界定在此背景下各共产党的任务和作用之基础。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源与本质分析的两种声音

美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此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次级贷款的发行监管不力所造成的房地产业的巨大泡沫,泡沫破裂导致危机的最终发生。但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各共产党和工人党仍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本质依然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对最大化利润的贪婪追逐和过度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这场危机不但具有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本质特征,而且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策的“治理”下具有全新的时代特征,共产党和群众不能被表面现象和资本家的辩解所迷惑。印共(马)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塔拉姆•亚秋里在发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天生就带着危机在运行的制度。当今全球性衰退就是资本主义的集合了其所有历史性缺陷的制度性危机。”“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希望通过进一步扩大剥削来摆脱这场由其自己创造的危机。这就是当今所正在发生的一切。”葡萄牙共产党的代表在发言中也指明:“一场危机在其实质上和首要性上,都是一种过度生产和过度积累的危机,这是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它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的结果,而不是由任何资本主义管理的失误或者地区性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身处危机爆发中心的美国,其共产党国家委员会和国际部成员苏珊•韦伯在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认为这场危机在新的条件下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的经济危机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周期性的危机而是结构性危机”,并摆出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大量制造业的迁出及工作岗位的减少,致使工人工资下降或长期失业,导致社会购买力低下和税收减少;其次是由于美国政府右翼保守势力推进的政策导致了经济监管的制度性缺失,并使垄断公司及企业能够为所欲为,投机、欺骗和腐败盛行;最后,正是过去30多年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催生了寄生的金融资本主导性地位的提升,它们通过兼并、重组、并购企业,使越来越集中的资本被垄断资本家的进行风险极高的金融投资,从而衍生出各种形态的泡沫经济,从而引发了各方面的危机。“周期性危机”(或称“制度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两种不同声音的出现,代表着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对危机进行深入认识后得出的新观点。当然,新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观点。然而,观点的分歧并未影响会议对危机性质的最终认定,《最后声明》确认:“这是一场制度性的危机。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体制的内部问题,而正是由于其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从而才导致经常性和周期性的危机的出现。这正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尖锐化所造成的,而不是那种认为是因为缺少任何形式的系统性治理政策,或者对一些银行家和其他资本家贪婪的过失缺乏有效监管机制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各党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源与本质的分析在本次会议上达成了共识,同时也使各党在分歧中加深了对危机“变”与“没变”的反思,会议讨论为各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付此次危机的实际行动贡献了自主和独立探索的空间。

(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三重严重后果

资产阶级政府通过自由主义政策的“治理”,从“私人债务国家化”走向“国家债务国际化”试图摆脱自身危机,其结果是既没能解决国家债务危机,反而带给国际社会一场“危机转嫁与反转嫁”的博弈。与会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分析中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资产阶级摆脱危机的方式转变导致了三重严重后果: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为危机买单并面临丧失自身权利的威胁;福利制度已经出现衰退的危险趋势;带来了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动荡。

1.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为危机买单并面临丧失自身权利的威胁资产阶级政府的“私人债务国家化”措施将国家拖入主权危机和破产边缘,不但置劳动人民的要求于不顾,更使其面临权利丧失的危险。西塔拉姆•亚秋里在发言中就指出:“资本主义政府在国内通过建立自己的债务来拯救企业巨头,但却把政府陷入债台高筑的漩涡当中,呈现出一种国家主权破产的危机。”“救市计划的款项来自于纳税人,但却承担不起满足不断上升的人民的购买力和需求的责任。主权债务的负担已经被转嫁到普通民众头上,已经遭受到了危机摧残的人们因此还仍然要遭受政府的破产的现实。”同时,“国家债务国际化”的“转向”,导致资产阶级政府在国际层面为了“渗透进并控制住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努力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大量有损于自身利益的条件和协定,努力撬开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摧毁民众生活,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并且将他们挟裹进更深的危机当中。”并且,资产阶级“试图通过进一步加重工人阶级的负担来跳出这个‘深洞’。……我们所正在目睹的斗争,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来之不易的权利,因为这些权利正在遭受以“紧缩”措施为幌子的攻击。”瑞典共产党的代表谢尔•白格登在发言中提到人民的权利遭受威胁的情况时说:“当1991年苏联解体时,瑞典的资本力量也开始拆除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进步成就。这些进步成就,是全体人民以苏联为榜样,通过艰苦斗争才取得的。”会议《最后声明》就指出:“资本主义的结构调整和私有化正在推进,其目的既在于资本竞争和利润最大化,也在于确保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将社会与劳工权力推回到几十年前的水平”。

2.有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福利制度的衰退资本主义的“减赤”和“紧缩”政策、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中深陷国家债务危机和主权破产的泥潭,这种现实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切身利益,政府的福利开支的急剧下降和国家福利制度的不断衰退。瑞典共产党代表谢尔•白格登在发言中描述了瑞典福利制度正遭受威胁:“自1991年以来,瑞典至少已丧失了35万个工作岗位,并且其中的一半是属于公共部门的。”“自2003年以来,瑞典的卫生保健事业能够平等地由每个人共享。但是到如今,医院正在私有化,只有付钱才能享受其服务,这使瑞典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卫生保健体系,已经变成为仅仅进行‘紧急救助机构’了。”英国新共产党总书记安迪布鲁克斯指出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同样面临衰退的“难堪”:政府的政策“设计的目的就是将资本主义的危机强加在工人阶级的肩上,削减养老金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增加28亿英镑来偿付政府财政赤字及填平公7共部门遗留的股价下跌的沟壑。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在将来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比他们在第一次被雇佣时签约的工薪还要少得多。目前,英国新增加的失业人口达257万,还不包括原先已经登记的失业者,在业工人工作的时间更长,得到的工薪更少,而教育和卫生福利正在被削减。”除了这两个典型的福利国家之外,其他与会各党也表达了自己观点。澳共代表安娜•费哈指出:“一些工业化国家的资本主义政府已经公开承认他们不再准备像过去一样提供社会保障,不论这些保障是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津贴还是养老津贴。福利国家已不复存在,个人只能依靠自己。”西班牙人民共产党代表指出:“资本主义所谓的‘福利国家’已经在资本家为保持利润率所施加的压力下被挤得粉碎。”

3.资产阶级政府摆脱危机的措施造成了国家和地区局势的动荡与会各党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主义措施带来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同时,埋下了使危机继续蔓延和不断加剧的“种子”,在国内以及全世界对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发动强权攻势。这种进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使国内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承受危机带来的破坏之外,通过危机的转嫁措施对世界工人和劳动大众发动攻势,带来爆发帝国主义战争的危险,使世界局势变得严重动荡不安。葡萄牙共产党的代表从该国正面临的形势出发,认为资产阶级政府的措施“是一次严重影响到所有反垄断阶级和阶层的进攻,但是同时它也成为劳动阶级和所有工人的主要目标。”而在国际和地区层面,“趁着经济危机并且保持着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统治阶级企图废止国家的社会功能并对国家进行完全的重新改组以服务于他自己的利益。最后,正如在法西斯期间一样,这将会毫不犹豫地使葡萄牙屈从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统治,特别屈从于欧盟帝国主义集团、美国和北约的主导。”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国际性机构来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发动攻势,“摧毁民众的生活,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并且将他们挟裹进更深的危机当中。”“这一形势不仅会造成全球金融的动荡不安,其影响将十分严重,而且播下了造成更多基本危机的种子。”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两种迥异解决方式会议《最后声明》描述资产阶级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方式及其结果是:“治理困境正在显现。这种困境表现为:一方面,限制性的政治路线导致长期的和严重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包括大规模的一揽子国家支持计划投向垄断集团、金融资本和银行的这种扩张性政治治理,加剧了通货膨胀并导致公共债务的增加。”与会共产党和工人党一致认为,资产阶级政府寻求治理和摆脱危机的措施已经陷入“治理困境”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并不能真正地克服和解决危机而只会加重危机。因此,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根除危机,这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替代”。会议《最终声明》中就此提出并分析了这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在剥削人民的同时,带来帝国主义战争以及工人和人民民主权利的重大危险”的资本主义道路,另外一条是“拥有促进工人和人民利益的巨大可能性,拥有使社会正义、人民主权、和平与进步获得实现的巨大可能性”的自由道路。毫无疑问,共产党和工人党以及人民大众的选择必须是第二条道路,因为“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构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鉴于资本主义危机及其后果,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经验和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由道路是“工人和人民斗争的道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需要。”作为界定自身在危机中作用和任务的基础,各党对危机的分析观点既来自于前三次会议的讨论,来自于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最新变化,也来自于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左翼力量特别是具有鲜明阶级属性的共产党力量上升的事实。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系统分析观点,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发挥自身作用和界定任务的全新基础。虽然观点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是并未影响到本次会议取得具有价值的共识,并未影响到各党对作用与任务的界定,更未影响到共产党在应对危机时携手共进的意愿与行动。原因在于分析观点及最终共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则,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是生产力日益发展到超出所有制的容纳限度,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两种方法是消灭大量生产力和夺取新市场与彻底利用旧市场。①

二、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对危机的新规划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②资本主义的危机同样也具有世界性,因此无产阶级斗争必须是国际团结和联合形式的。当前形势,诚如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又有同样的敌人,那么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就应当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③国际共运史的教训导致组织联合行为如今成为敏感问题,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观点鲜明地显示了这种意愿分歧,思想上的团结和运动层面上的协调成为会议的主流。在当前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如何促进主观因素的成熟,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并取得胜利呢?“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④与会各党普遍认为加强社会同盟建设的同时,必须在国际范围内加强思想团结和联合行动。由此,各党就下一阶段采取新的实际行动进行了步调协调。会议《最后声明》就此分析指出:“对于建立反垄断和反帝国主义最广泛的社会同盟,打败帝国主义全方位的进攻和侵略及争取力量,促进深刻、激进和革命性变革的能力来说,今日的形势已经成熟。”土耳其共产党在会上呼吁“我们就需要发挥共产主义的传统,坚定一致地对抗资产阶级政府、帝国主义计划和反动意识形态。”葡萄牙共产党主张一国的斗争“必然要与广泛的联合或者共同行动相关联,也必然要与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和阶级团结相关联。”《与希腊坚持斗争的工人阶级团结一致》的决议同样如此表达:“工人阶级在希腊的艰难斗争得到了我们各国人民热情激进的国际主义团结,这对以阶级斗争来对抗反工人的攻势起到了非常重要且有益的作用。”“每个国家的斗争不断加剧,国际主义团结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最后声明》也呼吁:“我们和那些正在为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人们以及那些已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一道,共同强调我们之间的团结。”

西班牙人民共产党和巴西共产党在发言中仍然极力呼吁创建国际联合组织。西班牙人民共产党的发言一再强调组织联合重要性:因为“促进国际革命运动的协调合作是我们一项至关重要的政治任务。”“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要求所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协调一致和集体行动。”“我们必须尽可能协调彼此的任务,特别是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加强思想领域的团结。”因此,“让我们开始创建有利于实现国际阶级斗争发展的组织结构。”巴西共产党也表达了创建国际团结和联合组织的意愿:“为了提高世界范围内工人和共产主义者领导者的潜能,组建一个政治联盟是必须而急切的,这个政治联盟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国际组织而运行,而是要承担起组织国际的和地区稳定的战役、协助思想的辩论以及为群众的斗争信息的责任。”“最后我们重申创建一个将无产阶级国际作为基本原则的国际政治联盟的提议。”本次会议关于国际联合问题的强调,体现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团结和联合行动新特点。第一,共产党团结和联合的愿望强烈,并且十分重视团结与联合。这表现在各党对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高评价和参与的高度积极性。第二,大多数共产党坚持思想团结和行动协调重于组织联合,表现在会议首次通过《确定今后一个时期联合的主轴行动》以协调行动,而没有提及组织联合的文件。第三,思想团结和行动联合的形式多样化。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国际会议以及规划“主轴行动”加强共产党的多边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共产党之间的双边合作与相互声援得到发展,在会议后期,与会各党亲临希腊钢铁工人罢工现场,发表演讲以示支持与声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团结与联合现实,恰恰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在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⑤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交流观点的形式仍然属于较浅层次,只注重意愿表达而未上升到对新时代的国际团结与联合的历史经验及客观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交流的层面,也尚未迈开探索有效形式的步伐。这一团结现实,既影响了共产党之间团结与联合行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影响了合作的效果。

新规则范文篇2

关键词:茶思维;篮球新规则;农村中学;普及

纵览篮球发展史不难发现,国际篮联在篮球规则改革时,其相应事项和运动模式也相对细化,甚至篮球场地的变化也包含在其中。为确保农村中学篮球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篮球新规则的全面了解和认知,学校也应及时完善篮球运动相关软件和硬件设施,避免限制学生技术发挥,打击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篮球新规则的普及与发展,会使学生了解最新的防守技术和进攻技术,也能使学生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增强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1茶文化与篮球文化的内在联系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都包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二者都同时具备教育性和复杂性,强化对二者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茶文化融入到篮球运动中,能拓展中学生视野,促进中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国家,茶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而篮球文化中融入茶文化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庸思想。篮球比赛中讲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茶文化的融入能使中学生进一步了解篮球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他们对篮球运动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成长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篮球新规则在农村中学普及的作用

2.1有利于中学生提升进攻技术

篮球新规则中包括运球技术、移动技术等相关内容。强化对篮球新规则的了解,中学生能游刃有余地展开进攻,也能积极加强配合,避免因违反规则而出现失误。篮球新规则中有很多具体理论很难理解,教学过程中强化对篮球新规则的讲解,引导学生强化对新规则的理解,能使学生更灵活的展开训练和比赛。学习篮球新规则,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也能保障相关篮球比赛顺利展开,并对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可借助篮球新规则普及机会,提升学生进攻能力,加强进攻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

2.2有利于中学生提升防守技术

进攻和防守技术都相对复杂,学生只有全面了解篮球新规则,才能有效约束行为、保持球场秩序。篮球新规则提出是为了保证球场秩序,学生需要合理运用相关防守技术进行防守。了解篮球新规则,也能避免在球场中发生严重事故,为防守创造条件。篮球新规则普及是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篮球技巧的最佳途径,能确保学生提升防守的灵活性,进行合法防守。篮球新规则中对防守技术的描写相对较多,篮球教师只有加强对相关规则的细致了解和全面认知,才能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3有利于中学生提升篮球战术

篮球是讲究战术的运动,详细了解篮球新规则,有利于提升战术配合能力,避免因失球而失分。学生强化对规则的全方位理解,能切实为队友创造有利位置,避免因违规而使对方有进攻机会。全面了解相关规则能发现熟悉篮球新规则可通过多人配合抢占进攻位置,也能展开良好的进攻和防守配合,从而掌控比赛并取得胜利。篮球新规则是篮球比赛中必须遵守的规则,能为学生战术配合提供方向。因此,篮球新规则在农村中学的普及,关乎篮球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关乎学生的篮球能力,更关乎素质教育发展,它值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关注。

3茶思维视域下篮球新规则在农村中学的普及现实困境

3.1篮球教育思维陈旧

在农村中学篮球教育教学以及训练实施中,将篮球新规则融入到其中,可增强学生对篮球新规则的认知,并以篮球新规则为基点,规范与约束学生不良的篮球实践行为,从而不断的增强学生篮球综合能力。而将茶思维融入到其中,推助篮球新规则在农村中学校园中良好的普及,能够促进学生更好获取篮球新规则,提升其篮球能力与素养。但由于部分教师篮球教育观念还存在落后与陈旧的问题,篮球新规则的普及效能不高。篮球新理念未能够得到部分教师认知,在篮球教育与训练中,不重视篮球新规则的传递,导致篮球教育改革力度不足,影响到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

3.2篮球训练内容单一

在农村中学篮球教育与训练的实践中,篮球内容是关键性的要素。通过茶思维与篮球新规则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普及,丰富篮球的内容与训练形式,进一步提升中学篮球教学与训练实施的成果。但从当前农村中学篮球教学与训练现状看,存在内容单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这影响到学生对篮球的学习。例如:部分教师在篮球训练中重视篮球技能的传递,缺乏对篮球新规则普及,使篮球内容时代性不强,影响学生融入到篮球竞技赛中,使农村篮球教育教学效果及实践成果不高。

4茶思维视域下篮球新规则在农村中学的普及方向

4.1网络化

茶思维视域下,篮球新规则融入到农村中学与体系中,可依据互联网技术与思维推广篮球新规则,以茶文化、茶思维为导向,向师生普及篮球新规则。例如:依托于校园网平台,开创篮球教育板块,以此板块促进篮球新规则的传递,使篮球新规则在茶思维的引领下,更好进行传递与弘扬。通过网络的篮球教育体系构建篮球新规则资源库、茶思维资源库,便于学生运用移动终端登录网络平台,获取篮球新规则及茶思维信息。例如:篮球新规则以短视频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篮球新规则,并在茶文化与茶思维的引领下,深化学生对篮球新规则认知,以篮球新的规则规范自身行为举止,为篮球赛事助力,提升自身篮球综合能力。

4.2竞技赛

在茶思维的视域下,篮球新规则在农村中学中的普及过程中,依据篮球教育、训练模式及篮球新规则普及的特性,重视篮球竞技赛的开展是必要的。通过竞技赛的开展,强化学生对篮球新规则的认知,从而以篮球新规则为导向,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篮球技能与知识获取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喜好篮球比赛与竞赛,也乐于参与到其中。但篮球竞赛与比赛中,篮球规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借助篮球竞技赛的开展,促进篮球新规则融入到其中,使学生牢记篮球新规则,以自身篮球技能参与到其中,在比赛与竞赛的严格遵从比赛规则,进而取得篮球比赛的胜利,达到篮球新规则在农村中学中良好的普及。同时,在篮球赛事中,也更重视茶文化在其中的运用,根据学生人文性发展需要,加强茶思想、茶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篮球人文素养,从而助力于学生成长,提升农村篮球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5茶思维视域下篮球新规则在农村中学的普及思路

5.1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实践训练

农村中学普及篮球新规则时,教师必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教学观念,强化对篮球新规则的全面认知,根据篮球项目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目标和评价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内容束缚,提升训练的趣味性,增强农村中学篮球教学质量。以篮球训练为例,篮球新规则普及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篮球新规则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在运动中精准掌握相关知识点,也能根据篮球水平加强对薄弱点的针对性提升。不同学生层次和特点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将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引导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保持因材施教模式,这符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更能确保篮球新规则的有效普及。篮球新规则普及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习滑步、后退跑等移动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学生的进一步关怀,切实感知学生需求,并通过防守练习等确保篮球新规则的全面普及。讲解移动技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篮球比赛过程中可利用的模式和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防守和进攻。相关讲解能引导学生强化对篮球新规则的进一步理解和认知,也能避免篮球新规则普及的教条化和单一化,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学生需要全面了解合法防守的相关位置,可根据位置明确相关防守方法。农村中学生对篮球运动具有较强的兴趣,但由于其对篮球规则了解不全面,导致训练效果不佳。茶思维视域下,确保篮球新规则的全面普及,能提升农村中学篮球教学质量,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与完善,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结构,确保在增强农村中学生体能时,提升其体育素养和锻炼能力。

5.2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训练质量

篮球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积极促进教育内容优化,并在教材中适当融入篮球文化和茶文化相关内容。篮球新规则的实施,使篮球教材和相关训练形式发生变化,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全面了解篮球新规则。农村中学体育运动种类相对较少,强化学生对篮球新规则的了解和认知,借此契机优化教学内容,实现篮球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增强中学生体能,使中学生及时了解篮球比赛规则变化。篮球新规则和茶文化内容的融入,会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强化对相关影响的认知和了解,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展开分层式教学,确保茶文化和篮球新规则的多元化融入,以提升教育改革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了解优秀传统茶文化时了解篮球文化、掌握篮球规则、提升运动能力。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也是展开篮球教学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本身全面了解篮球新规则和茶文化,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才能打破传统训练和教学模式,助力教材内容拓展与创新。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积极查找篮球新规则和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与知识,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篮球新规则与茶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农村中学的篮球教学以运动为主,教学内容革新和优化过程中,可适当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及时与中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这能强化对中学生的全面了解,也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从而有效促进训练质量和训练效率提升。

5.3强化规则讲解,了解规则变化

篮球运动作为普及较广的竞技运动,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发生过几次大的规则变化。茶思维视域下,在农村中学普及篮球新规则,需要强化规则讲解,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新的篮球规则。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篮球新规则讲解提供助力,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提升规则讲解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程度。例如,教师可向学生讲解何为中枢脚,怎样确定中枢脚,比赛过程中应如何记步?相关规则讲解的详细和全面,能避免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违反规则,更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带球走步等详细运动规范。虽然农村中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但是篮球运动对相关硬件和软件设施要求并不高,教师要引领学生加强训练。篮球新规则与传统规则的最大区别是带球走规则,教师可利用多元化训练为学生预留充足的适应时间,使学生可以适应规则变化。全面了解新规则,强化对篮球新规则的讲解,能确保学生合理利用新规则进行比赛,也能提升学生的运动意识。教师可在讲解过程中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并积极利用比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并对其进行针对性训练。篮球新规则中队员接球或结束运球时,会有一只脚接触地面,而队员下次接触地面的脚将成为第1步,并以此确定中枢脚。也就是说接球或运球结束后再与地面接触,不算中枢脚,接下来的才能被算做中枢脚。学生可以在接球和运球时通过多元化形式避开防守,进行攻击或传球。篮球新规则使步法练习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也应强化对相关步伐的训练,并在步伐训练时注意讲解篮球新规则,以此确保学生对规则的全方位理解,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运动能力。

6结语

新课改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教师应深入认知篮球新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强化对篮球新规则的全面了解和认知,加强系统性训练,确保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篮球新规则的普及和发展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升篮球素养,帮助学生通过运动和锻炼提升体能。茶文化与篮球文化都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促进二者融合,能推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范围的拓展,完善体育教学结构,助力农村中学的积极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永辉.初中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体育风尚,2021(09):80-81.

[2]李超,李君璞,徐瑾.2018年FIBA篮球规则变动对篮球运动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02):63-65+135.

[3]韩栩,王娟,武日青.带球走新规则下行进间运球上篮的练习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20(05):48.

新规则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机遇与挑战;措施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将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明确指出要适应当今的全球化经济体制,还指出要结合时代特色,把握发展趋势,促进国与国之间的长期合作,从而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更深层次的加强经济交流与融合,我国应当做好准备迎接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把握机遇和挑战,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未来的格局与趋势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全球价值链的逐渐兴起与发展,对于国际生产体系、贸易投资、商业业态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重新塑造经济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随着我们服务与生产日渐多样化、复杂化、专业化,因此制作与服务也被不断地细化分工,随着国际通讯、运输、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及当今各国之间对于贸易壁垒的削减,促使了跨国公司可以更加自由、快捷的利用全球资源,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全球价值链由此产生,不同的企业之间价值链的交错就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极大的促进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逐渐开始从传统模式到新型模式的转变,模式的转变表现在生产、贸易、投资等各个方面。传统模式的实质是在国内进行生产,在国际上拓展销售,而新型模式指的是在生产上实现国际化,并且在国际上拥有更加方便快捷的销售体系。如果我们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看,而传统模式所指的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构建相应的产业分工体系,而对于新型模式来说,指的是在相应产品内部或在具体的价值链内部实现分工。而我们从具体的投资方式上来看,具体的投资模式中传统模式的主要投资方式是一体化FDI,然而新型模式主要采用是垂直化、一体化FDI[1]。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投资出现了新的格局,而这种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达国家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于全球性价值链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一些新兴的经济体在不断的发展中也逐渐融入了这个全球价值链当中;而在全球价值链当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跨国公司,在整个全球性贸易中跨国公司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日本、中国也是各个大洲之间的网络核心,而服务行业也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家之间发展存在着差异,而对于价值链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体中有很多一部分开始在自身价值链上努力希望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而还有少数一部分经济体则是在自己价值链的下游不断扩展。

二、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有利于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创新性的提出了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当前世界贸易全球化投资新规则的一些标准符合我国的发展思路,新规则中关于服务业的开放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国有企业的改革等与我国当前发展方向一致,因此这时一个重大的机遇;促进我国贸易结构转型发展,国际贸易新规则以经由传统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三位一体化的结构而我国把握机遇就可以顺利的实现国内的贸易转型升级[2];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新规则的贸易中高标准的劳动规则,有利于刺激我国转变发展模式,改变传统模式,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挑战

美、欧等一些发达国家企图用新的贸易规则来重塑有利于自己的经济秩序,如在贸易新规则中主张消除国家之间的“边境内限制”如果一旦实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是巨大的。国家贸易高标准,将会是新形势的贸易壁垒,这将极大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一旦形成中国将面临着贸易替代和转移效应。目前的国际贸易是由美欧等发达国家控制,他们抢占先机而我国仍然处在被动局面,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威胁。

三、应对措施

我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决策,去面对新的挑战,充分的理解分析全球价值链和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能够适应贸易国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投资策略。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创造性的开展探路前哨和综合试验区,并针对新规则谈判中的利益进行分析,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我国可以效仿欧盟的贸易四五,在国际协定中针对一些非约束性的承诺可以先行规定,之后再根据我国的国情逐层开展,为了在实际中减少摩擦发生,可以在具有争端的问题中实行分阶段式的解决方式[3]。充分了解新规则存在的攻势利益,特别要了解我国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中的削除制度,对于其造成的贸易壁垒和障碍要及时的解决,从而为我国国际贸易提供更加优越的外部投资环境,在一些共同问题的探索上和共同利益的贸易中都可以与相关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联盟关系。四、结束语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价值链体系的形成和深入发展对于每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只有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才能够更快的发展。其中,“第二代”贸易与投资已经成为了价值链的核心内容,我国应当以包容、开放、与时俱进的心态去面对新的贸易规则,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改革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政策,改变传统观念,从而推动我国的深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旭 单位:九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盛斌.迎接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2014,02:4-9.

新规则范文篇4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水平;标准

1重要性概念的涵义:多角度分析

1、1法律上的重要性概念

重要性概念定义最早见于法律条文中,早在1933年的证券法405规则中说道其定义为“那些一个普通的谨慎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应当被合理告知的事实”。而后,根据美国的判例法(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TscIndustriesv,NorthewayInc.)对重要性的界定,认为其定义为“如果遗漏的事实对于一个理性的股东在决定如何投票是认为其很重要这一点存在实质性可能,则其就是重要”。且给出了“实质性可能”的标准,即对某事实或信息来说,若当事人加以隐瞒或进行不当陈述,必须能够产生误导他人的效果,这样才可为重要情况。

1.2会计上的重要性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谈到重要性指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定义为“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就具有重要性”。可见新会计准则对重要性的描述完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

1.3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

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1987年10月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重要性定义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出的经济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此定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会计中重要性的定义;我国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221号——审计重要性》第3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误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法律上、会计上还是审计上。虽然出发点略有区别,但大体界定相似,都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定义重要性。而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是各个方面的。例如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中介分析机构、客户等。也许某项信息对股东来说是不具有重要性的,但对其信息使用者来说具有重要性,这时利益发生了冲突,而且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不能简单的加总。换句话说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到底应该以谁的需求为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所使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一说法主要是为了涵盖所有的相关利益者。而实际上,我们主要应以投资者的需求和利益来衡量,其他人的需求在有条件的时候适当照顾。这样的选择有两点好处。其一,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可加性;其二,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可衡量性。投资者是会计报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这样的选择也符合管理学中的“二八法规”。

2重要性概念的标准:会计与审计、定性与定量

重要性标准的确认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重要性没有标准,在理论上客观标准应该是存在的,只是人们还没有通过复杂的现象加以认识,从而找到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具体因素,无法判定重要性的准确界限。这正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平衡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因为影响供需变化的因素很多,要通过计算准确找到这一点,作出供求计划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在实践工作中,人们常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重要性标准加以描述。

2、1会计上重要性的标准

在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2、11定量标准

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处理。在我国会计实务中,重要性标准的应用随处可见。例如:分部报告编制考虑重要性。如:分部的分部收人(资产)占所有分部收入的10%或以上;报告分部的对外交易收人合计额占合并总收入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未达到75%的,应当将其他的分部确定为报告分部,直到该比例达到75%。在成本控制中·存货管理的ABC法,成本会计中,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的分配上采用的不计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按完工产品成本法等都可视为重要性要求的灵活运用。

2、1、2定性标准

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在实务中由于重要与否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因此定性标准比定量标准更难操作,一般采用列举的方式来表述重要性的定性标准。

2、2审计上重要性的标准

审计上重要性的标准指重要性水平,即指会计报表中被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确认。

2、2、1定量标准

数量主要是指金额的大小。重要性水平是针对错报金额大小而言的,它是个经验值,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8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其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通常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很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作为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如总资产、销售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等;但适当的百分比到底是多少,世界各国审计准则均没有作出规定。根据国外的一些数据,以资产总额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比例定为O,5%~1%,即1%以上的错误为重要性错误,0.5%以下的错误为不重要错报,0.5%与1%之间为审计人员的判断弹性范围;以营业收入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水平为0.5%—1%;以税前净利润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5%—10%;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水平定为1%。一般说来,按总资产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金融保险或其他资产大而利润小的企业;按收人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微利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按税前净利润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利润比较稳定、回报率较合理的企业。一般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

其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国内一般事务所采取的是分配法,国际上很多采用不分配的方法如百分比法、比例法等。

2、2、2定性标准

定性即要求先按错报、漏报的性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有些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由于其性质恶劣,如舞弊行为也应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错报的性质时应当考虑的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错报对遵守债务契约和其他合同要求的影响程度,例如:公司与银行签订一项长期借款合同,规定公司的营运资金不低于100万,如果低于100万,就要求企业清偿债务。即使一个很小的漏报,也能造成公司的长期借款变成流动负债,并且要求立即偿还,可见这种情况下漏报的重要性;错报对收益趋势的影响。由盈利到亏损或由亏损转为盈利等影响到使用者的判断;错报对增加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程度。例如,管理层通过错报来达到有关奖金或其他激励政策规定的要求,从而增加其报酬;

3重要性概念的再思考

3、1会计上,对重要性概念的再认识

其一,根据重要性原则,要求大量的职业判断。主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客观上为财务报表的窗饰提供了空间。会计信息的列报和披露应该是信息提供者与其使用者多方博弈的均衡,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但实际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重要性的判断主动权掌握在信息提供者手中。不管怎样,笔者认为其最低的底线应为使一个正常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的判断时,结果相似。

其二,根据重要性原则,来决定披露的形式和程度。哪些应当披露,哪些不应当披露?哪些在表内披露,哪些在表外披露?哪些单独披露,哪些合并披露?在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成本”的综合列示的方式,而按具体项目列示,如: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样突出了重要性,给财务报表使用者更清晰的信息。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三大期间费用具体包括些什么?财务费用中利息是多少?信息使用者在做分析时常会用到的一个指标为息税前利润(EBIT),用它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但往往利息这个数据是无法在表中获得的。有时附注中也难查询得到,而这个信息明明很重要。

其三,如果决定在表外披露信息,那表外披露的顺序应当怎样?这也应在重要性原则的指导下完成。虽然新会计准则列示了一些顺序披露,但十分宽泛,具体事项上缺乏指南。根据“顺序效应”理论,不同的披露顺序(先说正面的、好的信息,后说差的、负面的信息还是反过来呢?或者兼而有之呢?)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2审计上,对重要性水平的再认识

一般来说,对重要性水平的研究,基本都是对审计准则的解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来进行的,其主要用于财务报表审计中而鲜有用于其他审计领域。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而审计理论应该能够指导所有的审计活动,这就决定了其不仅适用于财务审计,而且适用于所有可能的审计类型。例如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等。

3、3重要性概念是一个不断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谓重要是指一个界限。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要精确地对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大量业务结果进行衡量、分类是很不大可能的,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会计资料绝对精确也是不经济的,因而要确定会计资料的一个精确性水平,即重要性界限。也就是说重要性是对真实经济业务的一个精细程度的反映。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会计软件的开发和普遍使用,会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使得重要性的量的界限越来越窄,其精确度在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兴民,张连起,陈晓明,审计重要性水平[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1-16,153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李敏,试论会计和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J],时代经贸,2007,(12)

[5]李明辉,略论会计,审计和法律中的重要性概念[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1)

[6]胡凯,会计中的重要性:发现与启示口],生产力研究,2005,(12)

新规则范文篇5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合理性建议

1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第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存货跌价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交易性证券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建造合同减值准备、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未探明矿区权益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符合谨慎性原则。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人账的土地除外。”而旧准则对不使用、不需用和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有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不佳的情况下t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将在用的固定资产列为闲置,降低因计提折旧而增加的费用金额来调整利润,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而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连续性,更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3)收入的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第二条将收入的定义如下:“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

②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③因所有者投入资本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收人确认标准更加稳健。如商品销售交易中。要求企业正确判断是否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卖方;企业是否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是否能够可靠地计量;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满足了上述五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贷款或已发出商品,也不能确认收人,这些规定使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更加谨慎,可防止高估收入。

(4)或有事项的确认。新《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同时对或有事项确认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将其作为负债:

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②该义务的履行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或有负债的会计处理主要运用“预计负债”科目,合理地预计负债。此规定有效防止虚增资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5)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一关联方披露》第二条规定:“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对于已经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予披露,但应当披露与合并范围外各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具体要求如下:

①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重要信息。

②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

③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

④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该准则的与实施限制了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谨慎原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客观地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随着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增大,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如:(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3)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4)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按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5)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6)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利润稳健了,对后期却不稳健。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3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新规则范文篇6

一、外汇期权及其对会计的意义

外汇期权是金融期权的一种,也称为货币期权或外币期权,是一种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是否拥有按照规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购买外汇期权者可以根据当时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已签订的外汇期权合同,不必承担必须买入或卖出外汇的义务。由于外汇期权比外汇远期更为灵活,能够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因此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银行和公司用于外汇风险管理。

由于外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上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自外汇期权产生以来,对其的会计处理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地发展,针对这些衍生品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和改进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89年开始与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合作,致力于国际会计一体化中有关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与列报标准的研究。美国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发祥地和最大的交易国,从1985年起,其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后发表了有关提供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特定项目风险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计量及套期保值会计中的损益配比问题等具体准则。

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扩大,各类涉外经济主体面临的外汇风险敞口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外汇市场提供有效的外汇衍生产品来规避外汇风险。外汇期权作为一种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工具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相应的会计处理更是没有统一的做法。投资者和企业都迫切需要较为合理的外汇期权会计处理方法,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和评价对它们的运用效果。本着与国际接轨、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的原则,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4号-套期保值》、《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具体准则,对“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科目的使用说明,比较系统地规定了包括期权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原则和方法。但对于外汇期权这种特定的金融工具如何进行具体的会计处理却几乎没有涉及,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

二、外汇期权会计实务问题分析

期权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在价值,即现在执行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表现为期权合约中标的物的市场价格与合约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之差;二是时间价值,即由于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期权可能比现在执行期权具有更高价值而给予卖方的补偿,一般表现为期权费与内在价值的差额。由于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且可以单独核算,分别核算又有利于形成动态的套期策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第六条中指出:“对于期权,企业可以将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只就内在价值变动将期权指定为套期工具”。所以,根据期权的不同作用,对于期权的确认和计量,其核心问题就是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在合约持有期间期权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应分别计算其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变动数额,并按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数额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

对外汇期权的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业务和投机业务两种,套期保值又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一致,我们只需探讨前两种套期和投机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公允价值套期

例1:ABC公司于2008年11月28日向美国一家公司销售商品,双方约定以美元结算货款,共计USD100000,付款期限为60天,当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6.83.为了规避美元贬值的风险,ABC公司在外汇市场上购入一份1月份到期的USD100000的看跌期权合约,合约的履约价格是1:6.83,支付期权费1000元人民币。该公司在2009年1月27日取得货款后执行了期权合约。有关日期的汇率和外汇期权的市场价格见表1:

表1汇率和外汇期权的市场价格(单位:人民币元)

日期

(1)即期汇率

(2)期权的市场价格

(3)内在价值

(4)=100000*[6.83-(2)]时间价值

(5)=(3)-(4)

2008年11月28日1:6.83100001000

2008年12月31日1:6.8216001000600

2009年1月27日1:6.81200020000

在此例中,ABC公司即为外汇期权的买方,而且由于该公司是对已确定能在60天后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套期保值,故该公司对该项期权的会计处理应属于公允价值套期,准则规定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1)按实现的收入确认一笔应收账款,外汇期权就是对这笔应收账款进行公允价值套期:

借:应收账款(USD100000)683,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683,000

(2)由于期权合同有一个初始投资额——实际支付的期权费,所以在2008年11月28日签约日已经形成了一笔现实的交易而不是未来生效的合同,需要按交纳的期权费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内在价值)0

——外汇期权(时间价值)1,000

贷:银行存款1,000

(3)将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确认为套期工具,对于时间价值因属于无效套期部分,仍然留在衍生工具,同时将这笔应收账款确认被套期项目:

①借:套期工具——外汇期权(内在价值)0

贷:衍生工具——外汇期权(内在价值)0

②借: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USD100000)683,000

贷:应收账款(USD100000)683,000

2、后续计量

(1)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根据当天的即期汇率调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差额USD100000*(6.82-6.83)=-1000元人民币计入汇兑损益:

借:汇兑损益1,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1,000

(2)汇率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进导致外汇期权的公允价值增加了RMB600,其中内在价值增加RMB1000,时间价值减少RMB400,应分别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为了区分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的不同变动损益且由于时间价值是随着期权到期日的临近不断减少实质上形成企业为获得内在价值而付出的一种损失,我们把时间价值变动的部分直接计入“投资收益”,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则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套期工具——外汇期权(内在价值)1,000

投资收益400

贷:衍生工具——外汇期权(时间价值)4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

3、终止确认

2009年1月27日,外汇期权到期,由于执行合约对ABC公司有利,所以ABC公司会选择行权,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当期损益:

借:套期工具——外汇期权(内在价值)1,000

投资收益600

贷:衍生工具——外汇期权(时间价值)6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

(2)收到货款,冲销被套期项目:

借:银行存款(USD100000)681,000

汇兑损益1,000

贷:被套期项目——应收账款(USD100000)682,000

(3)执行合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同时将原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①借:银行存款683,000

贷:银行存款(USD100000)681,000

套期工具——外汇期权(内在价值)2,000

衍生工具——外汇期权(时间价值)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0

贷:投资收益2,000

(二)现金流量套期

例2:以例1为基础,即购买外汇期权合约的价格以及各期的即期汇率均与例1相同,若ABC公司在2008年11月28日只与美国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并未发货,到2009年1月27日公司才按合同发货并收款。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入看跌期权只是对确定承诺以及由此承诺形成的交易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套期,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在此为区分前例我们把它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来做,其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其他处理则与公允价值套期基本相同,其相同的分录将不再赘述:

1、初始确认

由于买入期权时收入没有形成,故不用确认应收账款,也没有被套期项目,其他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

2、后续计量

没有在公允价值套期中这一部分的(1)的分录,只需将其(2)分录中内在价值变动的部分由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改为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终止确认

(1)以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分录也只需将在公允价值套期中原先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改为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收到货款并确认一笔收入:

借:银行存款(USD100000)68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681,000

(3)执行合约,结转套期工具和衍生工具的分录同公允价值套期,同时将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三)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

例3:仍然以例1为基础,若ABC公司并没有与美国公司发生购销业务,只是预测美元的汇率将下跌,因此买入美元汇率的看跌期权,以获取汇差收益。

在此例中ABC公司买入看跌期权只是利用外汇期权进行投机,不涉及套期项目,不属于套期会计核算的内容,所以在核算时不用把外汇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分开核算,只需比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初始确认

买入外汇期权,交纳期权费1000元,确认一项衍生工具: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1,000

贷:银行存款1,000

2、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8年12月31日,以当日期权的公允价值调整“外汇期权”的账面余额,共计1600-1000=600元,计入当期损益:

借:衍生工具——外汇期权6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00

3、终止确认

由于期权到期日的汇率有利于期权买方,ABC公司会选择行权,以6.81的汇率用RMB681000从市场上买回USD100000用于交割期权,得到RMB683000,差额2000元转销外汇期权并确认当期损益:

①借:银行存款683,000

贷:银行存款(USD100000)681,000

衍生工具——外汇期权1,600

投资收益400

②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00

贷:投资收益600

三、外汇期权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分析

对这三种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套期保值中,由于汇率变动,该公司的货款遭受到2000元的汇兑损失,但由于公司买入了看跌期权,期权的内在价值增加的2000元正好抵偿了货款损失,而期权的时间价值减少了1000元,使得公司实际承担了1000元的净损失,利用外汇期权套期使该公司减少损失1000元。而投机业务则使该公司获得了400+600=1000元的净收益。买入看跌期权后,这三种业务对ABC公司08、09年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见表2、3:

表2外汇期权对08年报表的影响单位:元

业务类型资产资本公积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总额

公允价值套期+600不变-400+1000+600

现金流量套期+600+1000-400不变-400

投机+600不变不变+600+600

表3外汇期权对09年报表的影响单位:元

业务类型资产资本公积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总额

公允价值套期+400不变+1400-1000+400

现金流量套期+400-1000+1400不变+1400

投机+400不变+1000-600+400

四、小结

新规则范文篇7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收益

一、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有关规定

旧投资准则规定: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用成

本法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再次进行了修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新准则下,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在具体处理时,可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或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再根据“借贷平相等”原理,确认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根据“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关系,分以下三种情况作具体探析:

1.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大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一”)

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差。

2.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小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二”)

按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与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之差额,求得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转回数应以原冲减数为限。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实际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和。

3.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等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三”)

此种情况下,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实例:乙企业2000年7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东方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实际投资成本为25万元。东方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于下年度2月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00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30万元,2001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万元;2001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40万元,2002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6万元;2002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35万元,2003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万元;2003年东方公司亏损5万元,2004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5万元;2004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50万元,2005年2月宣告分派35万元。

(1)2000年7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2500000

贷:银行存款2500000

(2)2001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0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000

投资收益15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2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5万元(30×6÷12),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0.5万元(20-15)×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万元(20×10%-0.5)。

2002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1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6000

长期股权投资4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36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为4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0.4万元[(40-36)×10%],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万元(36×10%+0.4)。

2003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2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5000

贷:投资收益35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35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为35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三。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3.5万元(35×10%)。

2004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3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5000

投资收益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亏损5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万元[(5+5)×10%],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冲减投资收益为0.5万元(5×10%-1)。

2005年2月C公司宣告发放2004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5000

长期股权投资11000

贷:投资收益46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5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1万元[(50-30)×10%=1.5万元,但转回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1.1万元(0.5-0.44+1)],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6万元(35×10%+1.1)。

参考文献:

新规则范文篇8

我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地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正确使用民汉两种语言文字,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社会用语、用字不规范,如不按规定使用民汉文字,民汉文字同时使用时比例失调、翻译不准确、排列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为进一步加强我区语言文字工作,促进各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准确地使用,现将有关规定重申如下:

一、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国家机关以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同时使用维吾尔、汉两种语言文字;根据需要也可以同时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执行职务时,在使用自治区通用的维吾尔、汉语言文字的同时,使用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召开的全区性和地方性会议,应根据与会人员情况,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特别是会议下发的文件材料必须同时使用民汉文字。重要会议的会标应当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

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招生、招工、招干和技术考核、职称评定、晋级时,必须同时或分别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国家和自治区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社会用字应当同时、规范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使用时要做到比例相称、工艺美观、翻译书写准确。

社会用字主要是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公章、门牌、证件和印有单位名称的信封、公函纸等,以及自治区境内上报下发的各种公文、函件,发行的学习材料和宣传品(可根据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文字);公共场所、公用设施以及从事公共服务的名称标牌、公益广告、界牌、指路标志、交通标志和车辆上印写的单位名称、安全标语,区内生产并在区内销售的产品的名称、说明书等。

公共场所是以公众为对象进行商业性经营的或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是提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如,公共交通工具及其候车(机、船)厅、售票厅;医疗机构的候诊区、诊疗区、病房区;影剧院、歌舞厅、录像放映厅、游艺厅;各类体育场馆;旅游景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美术馆、档案馆、青少年宫;广场、公园;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餐厅;各类营业厅;宗教活动场所等。

六、门牌、印章的用字规范标准。

(一)字体颜色和标准。按照惯例,各级党委机关门牌文字为红色,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及团体、事业单位门牌文字为黑色。民文字体为正文印刷体,汉文字体为宋体。门牌文字应与其印章文字一致,门牌材料、大小可根据建筑物的情况确定。

(二)文字排列方式。上下排列的:民文在上,汉文在下,有外文的在汉文之下;左右排列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文在右,汉文在左,有外文的在汉文之左。蒙古、锡伯文在左,汉文在右,有外文的在汉文之右;圆形印章民文在左,汉文在右。

新规则范文篇9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审美意识普遍增强,竞技健美操是运动员通过高难、新颖、美感的动作,将人体最大限度的美展现给观众的艺术性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这种美是通过人工设计的,它是在不断挖掘人体最大潜能的过程中,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运动规则与特点,通过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创编出能充分展示运动员全方位技能,并具有足够数量精彩的难度动作。它同时表现出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让美的姿态,美的动作,美的图案和美的旋律得以充分的展示,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去吸引和感染裁判员与观众。竞技健美操的灵魂是美,美是健美操强大生命力的支撑。

二、新规则下竞技健美操的艺术要求

1.艺术评分更加科学与客观

新规则下的竞技健美操可以说是使艺术分的评价标准与评判内容更加的具体,在具体规则中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分的评价内容不仅包含对他们“怎么做”以及“做得如何”的评价,还包含着对运动员“做什么”的评价,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艺术分评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其次,新规则下竞技健美操运动的最大变化是将艺术分值进行了重新划分。要想充分完美展现其艺术性,在训练过程中就应当强化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训练,从而提升动作完成质量。当前,我们从新旧标准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规则的实施,更加强调整套动作编排创新及音乐空间的合理运用,艺术性、以及运动员充分的表现力的体现。通过运动员对一系列动作的完美体现,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艺术表现。

2.难度动作要求的提高

首先,竞技健美操新旧规则难度总数相差不是很大,新规则里出现了八个1.0的难度动作,增加了十一个0.9的难度动作,各组高难度动作分值相应的增大,数量也增多,级别随即升高,而且还特别强调了难度的多样性。但动作价值大幅度提高,新规则对旧规则中难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将那些没有跃和跳的自由倒地类动作删掉,将A组自由倒地类型动作调至到了C组,难度级别和总数从数量上看,无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新规则对运动员的身体综合素质,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难度动作的分组上新规则恢复了二○○一版规则中已经取消的静力性力量与动力性力量的划分,并且对每一类动力性动作与静力性动作的划分都很清楚明了。其次,竞技健美操新规则对联合难度动作提出了新要求。在难度动作中新规则首次提出可以运用联合难度动作。这种一系列的联合难度动作一般分别由两个不同类的动作相组成而成,但可以是不同组或同一组的。联合难度标准的执行使健美操创编体现了创新性,在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中,应增强对运动员身体综合素质的练习,强化对难度动作的训练。从而迫使运动员能力展现更具拓展性,把竞技健美操朝着更高超的艺术性方向发展。第三,竞技健美操联合难度的加分使向着更难、更高的方向发展。联合难度的出现是新规则创新的体现。在联合难度的计分标准上,不仅按所选的两个难度动作的分值之和计算,还可以另外加上0.1分。因此,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需要在能力范围内增加联合难度的运动量。这也使得竞技健美操向着更竞技、更高难的方向发展。最后,对难度分值的计分在集体项目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规则中在六人操与三人操中参赛运动员无论性别、难度分最后都按2除,改变了二○○一版对女性运动员计分系数低的规定,从而提升了女性运动员完成难度系数的要求。

三、新规则下竞技健美操的训练建议

1.科学选材,加强后备力量储备

在我国,竞技健美操是一个较新的运动项目,只经历了短短的十几个年头,当前,运动员大多是由体操或者艺术体操专业过来的。毕竟体艺术体操健美操的动作技术还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要加强培养专业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目前,受比赛新规则的深层次影响,我国的男性运动员仍然偏多,这对于一个项目的长期发展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加强对女性运动员的培养。

3.突出完成质量,追求完美完成

当前,随着竞技健美操国际比赛水平的不断提升,竞赛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各个国家运动员在成套动作中都加入了各自高难度的动作,以提高竞争力。然而,在训练中,如果不顾运动员自身的体能现状,而盲目的追求高分值难度,只会弄巧成拙。竞技健美操新规则中除了对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进行了限制外,同时还对因未完成难度动作而造成的缺组扣除1.0分,高质量完美地完成动作,重视难度动作的规格,已成为当前国际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之一。

2.重视体能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竞技健美操属于技能类主导项目,所以训练方式常常以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为主,但随着现代国际比赛竞争形势的日益激烈,运动员的成绩往往不完全取决于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取决于运动员的综合技术能力,特别是对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规则出现的中“难度系数组合”、“根命名”标志了难度动作向着多样化、高难化的方向发展,对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得出结论,优秀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全面的身体素质、超凡的和超强的体能,才能完美的完成较难度动作,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拓展是未来竞技健美操“高标准”完美完成动作质量的保证。

4.重视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运动虽然不是奥运会的比赛科目,但作为新兴的国际运动项目之一,受我国体制的限制,我国对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的投入还远远不够,部级运动员都是在比赛前临时抽调进行集训,资金的来源基本上以社会、集体和个人为主要形式,因此训练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其次,我们还要提升竞技健美操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并通过运用高科技动作模拟,加强训练手段和方法的改进,靠科学化和系统化训练能有效的提升运动员身体素质,从而保证运动员营养和运动后的体质恢复,高质量的完成难度动作,为取得优异成绩打好坚实的基础。

新规则范文篇10

在我国,尽管迄今为止的民事司法改革主战场在于诉讼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ADR方法,相反,我国的调解、国际商事仲裁等ADR实践还相当成功,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特别是,新近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在推进中国的ADR实践方面有了重大举措,前者颁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后者通过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的调解,特别是调解组织、调解程序问题作了规定,这表明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在推进ADR实践方面的态度有了重大变化,必将把ADR实践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英国民事司法改革

英国启动民事司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民事司法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根据欧文勋爵的介绍,英国民事司法制度存在五个主要缺陷:案件审理过分拖延;诉讼成本过高;不适当的复杂性;诉讼中对可能花费的时间与金钱的不确定性;不公正性,即财力强的当事人可利用制度的所有短处击败对手。[1]据此,对民事司法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一项针对1000家公司法律事务负责人的调查表明,98%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进行民事司法改革。[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关于英格兰及威尔士民事司法制度的两份调查报告的相继公布为标志性事件,[3]英国启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事司法改革。以上述两份报告为基础并作为其法律化形式,英国于1998年10月公布了《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新规则于1999年4月26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最终报告》的设想,民事司法改革应该实现以下目标:尽可能避免采取诉讼;减少诉讼的对抗性,增加合作;简化诉讼;缩短诉讼时间,并且使其更具确定性;诉讼费用变得更具可支付性与可预见性,与个案的价值及复杂程度更相称;经济拮据的当事人可以在更平等的基础进行诉讼;司法部门与行政部门在民事司法制度中的职责分工更为明确;设计法院的结构与法官的配置以满足诉讼的需要;有效地配备法官,以便使其能够根据新民事诉规则和议定书管理诉讼;民事司法制度能够对诉讼需求作出反应。[4]根据新规则第1条的规定,新规则的基本目标是确保法院公正地审理案件。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了高等法院和郡法院的诉讼规则;为加强法院对诉讼的控制,重点推行案件管理制度;为防止诉讼过分迟延,采取在快速程序中制定确定的时间表等措施;通过|完善“早期卸除”(frontloading)程序,严格控制诉讼费用;鼓励当事人采用ADR解决纠纷。[5]可见,促进ADR实践是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1年3月,英国大法官办公厅公布了《初现端倪:民事司法改革的初步评估》(EmergingFindings:AnEarlyEvaluationoftheCivilJusticeReforms,下称《初步评估》),对1999年以来的民事司法改革做了冷静、客观和开放式的评估与展望。《初步评估》认为,总体上说,两年来民事司法改革受到了普遍欢迎。根据纠纷解决中心(CEDR)所做的一次调查,80%的受访者对新规则表示满意,其中“十分满意”和“相当满意”的比例分别占7%和73%。具体来看,两年来民事司法改革在减少诉讼数量、简化诉讼程序、缩短诉讼周期、重构诉讼文化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就。当然,在某些方面,特别在法律援助方面尚未取得明显成效,在降低诉讼费用方面目前则无法作出结论。

有学者认为,英国民事司法改革所取得的最令人吃惊的,也是最伟大的成就是诉讼文化的根本性转变,即强调当事人间的合作,[6]而这完全与ADR运动兴起的文化基础相契合。

二、英国的ADR实践

(一)民事司法改革前的ADR实践

对于ADR,长期以来,英国立法者、司法者以及法律服务阶层基本上是持一种怀疑,乃至排斥的态度。就法律服务阶层而言,长期以来,英国律师对ADR不屑一顾,认为它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7]与此同时,英国的立法者和法院似乎也不赞成ADR,仲裁法的实践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英国,立法者和法院长期固守所谓的司法权的“不容剥夺原则”(thedoctrineofouster),即当事人不得通过协议排除法院对特定法律问题的管辖权。比如,根据1950年《仲裁法》第4、10条及第21条的规定,法院有权裁定仲裁条款无效,有权下令特定案件必须由法院作出判决。施米托夫教授(CliveSchmitthoff)感慨地指出,“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其他法律制度像英国那样特别强调司法因素。”[8]基于此,198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下称《示范法》)的通过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借鉴《示范法》完善既有的仲裁制度给英国的仲裁制度造成强大的压力。有学者认为,《示范法》是导致英国制定1996年《仲裁法》的直接原因。[9]

随着诉讼费用高昂、诉讼迟延的问题日趋突出,寻求通过诉讼外方式解决纠纷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法院角度看,1994年,商事法院首次了《诉讼实务告示》(PracticeNote),[10]要求律师提醒当事人考虑使用ADR,并且要求在所有案件中法律顾问应该“(1)和客户及其他当事人共同考虑试图通过调解、调停或其他方法解决特定纠纷的可能性。(2)确保向当事人全面告知解决特定纠纷的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这一《诉讼实务告示》仅仅规定律师负有与其客户和其他当事人考虑采取ADR的强制性义务,而并未规定当事人在法院程序中负有采取ADR的义务,因此该《诉讼实务告示》后来被废止了。[11]但在1995年的《诉讼实务告示》中,法官创造了一种“劝导”当事人使用ADR的所谓“劝导性命令”(persuasiveorder),尽管该“劝导”并不是强制性的,但考虑到如果拒绝使用ADR或在使用ADR过程中从事不当行为,则法官在裁定诉讼费用时会予以考虑,毫无疑问,当事人都会认真考虑这一“劝导”。[12]

商事法院的上述立场全面体现于1995年高等法院的《诉讼实务告示》中。该《诉讼实务告示》首次明确了法官在案件管理中的作用,法官据此可以要求法律顾问至少必须在审判前两个月提供一份清单(checklist),清单必须涉及如下问题,比如法律顾问是否与客户及其他当事方探讨使用ADR的可能性、是否考虑使用某种ADR帮助解决或缩小争议等。[13]

从民间角度看,民事司法改革前ADR实践的主要成就体现在ADR组织的逐步建立,从而为ADR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在这方面,英国三大ADR组织,即专家协会(AcademyofExperts)、ADR集团(ADRGroup)以及纠纷解决中心(CEDR)的作用尤其重要。这些ADR不仅解决纠纷,更重要的是在ADR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专家协会在培训中立第三人方面成就卓著。[14]另一方面,ADR在解决纠纷方面的实效尚不显著。以CEDR为例,自1990年成立后的五年内,CEDR仅受理案件约1000件,年均不过200件。与CEDR相比,ADR集团虽然在受理案件的数量方面表现略好些,但许多案件仅仅是由于当事人不了解ADR而最终无法达成和解。但到了1994-1995年,ADR集团不仅受理案件的数量大幅上升,而且至少60%的案件进入调解审理阶段,其中的90%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15]

总之,民事司法改革前,英国ADR的实践是初步的,其主要成就体现在ADR组织化建设和ADR人力资源建设方面。

(二)民事司法改革与ADR

(1)英国司法当局对ADR态度的转变:从《中期报告》到《最终报告》

应该指出,在《中期报告》和《最终报告》中,ADR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二者对于ADR的态度不尽相同。

《中期报告》指出,在诉诸法院前的任何时候,当事人针对他们之间的纠纷实行和解(不管是全部或是部分的纠纷)都是合理的;如果存在着与法院程序相比更为经济、更为有效的、适当的解决纠纷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法院不应鼓励当事人启动法院程序,除非当事人已经使用该机制;在启动法院程序之前以及法院程序进行中,当事人应该能够了解并且应该被充分告知可能的诉讼成本和诉讼结果,以及所有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16]总体看,《中期报告》对ADR的态度是一种期待性的,没有制定促进当事人使用ADR的措施,比如利用诉讼费用杠杆促使当事人采取ADR。如下所述,这一措施广泛见诸于《中期报告》以及《民事诉讼规则》。

《最终报告》指出,鼓励人们只有在用尽其他可资利用的、更为适合的纠纷解决方式后才诉诸法院程序解决纠纷;所有民事法院均应提供有关替代性纠纷方法的来源的信息。[17]可见,《最终报告》仅仅要求法院提供有关ADR的信息,而并未要求法院直接提供ADR程序,这与1998年美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法》第3条明确规定联邦地区应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ADR计划有着显著差别。据说,司法改革的领导者沃尔夫勋爵本人不赞成法院设立附设ADR程序。[18]尽管如此,《最终报告》在促使当事人采取ADR方面也并非毫无作为,与《中期报告》相比,《最终报告》对ADR的态度已经不局限于一种敦促或期待,而是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特别是如下两类措施,其一,法律援助资金同样可以适用于诉前解决争议以及通过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解决争议。[19]其二,一方当事人在提起诉讼前,可以就全部或部分争议提出和解要约,如另一方当事人不接受的,诉讼费用将适用特别规则,承担的利息适用更高的利率。[20]如果当事人在案件管理阶段以及审前评估阶段不合理地拒绝使用ADR或者在使用ADR过程中从事不合理行为,法院可以对此加考虑。[21]可见,《最终报告》已经考虑通过经济杠杆,包括法律援助和诉讼费用促进当事人使用ADR。据此,可以认为,司法当局对ADR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

(2)《民事诉讼规则》对ADR的支持: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

新规则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都对ADR实践给予了有力支持。

从基本原则层面看,新规则第1.1(1)条规定,民事诉讼规则的基本目标是确保法院公正审理案件。第1.1(2)条规定,公正审理案件应切实保障当事人平等;节省诉讼费用;应该根据案件金额、案件重要性、系争事项的复杂程度以及各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采取相应的审理方式;保护便利、公平地审理案件;案件分配与法院资源配置保持平衡,并考虑其他案件资源配置之需要。

从具体制度层面看,首先,法院通过案件管理制度促使当事人采取ADR。根据新规则第1.4条规定,法院在认为适当时,可以鼓励当事人采取替代性纠纷解决程序,并促进有关程序的适用(第5项),以及协助当事人就案件实现全部或部分和解(第6项)。新规则第26.4条规定,当事人在提交案件分配调查表时可以书面请求法院中止诉讼程序,但法院也可以依职权中止诉讼程序,由当事人尝试通过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解决争议。特别是,法院可以通过诉讼费用杠杆,根据当事人的不同行为给予诉讼费用补偿或惩罚。

其次,法院利用诉讼费用制度促使当事人采取ADR,这主要是通过审查当事人的行为(含诉前行为和诉讼中行为)并结合诉前议定书制度得以实现的。新规则第44.3条和第44.5条规定,在裁定诉讼费用时,法院可以考虑当事人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在诉讼程序前以及在诉讼程序进行中的行为,特别是当事人遵循任何有关诉前议定书的行为及在诉讼程序前以及在诉讼程序进行中,为试图解决争议所作的努力,比如提出和解要约或向法院付款。具体说,新规则第36.10条就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启动前提出和解要约的,法院在作出有关诉讼费用的命令时,应该考虑有关当事人提出的和解要约。新规则第36.13条规定,原告承诺接受被告提出的要约或付款的,有权获得最高至承诺通知书送达之日止的有关诉讼费用。第36.14条规定,被告承诺接受原告提出的要约和付款的,其有权获得最高至被告送达承诺通知书之日止的有关诉讼费用。第36.20条规定,如果原告不接受对方的和解要约或付款,并且在其后的诉讼中没有取得比该要约或付款更好的结果的,原告应该补偿对方的任何诉讼费用以及附加利息。不过,有学者对新规则未能采纳1995年商事法院《诉讼实务告示》的做法给予了批评,因为与后者不同,新规则未直接规定当事人拒绝使用ADR或在使用ADR过程中从事不当行为的,法官在裁定诉讼费用予以考虑,而统称为“当事人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在诉讼程序前以及在诉讼程序进行中的行为,特别是当事人遵循任何有关诉前议定书的行为以及在诉讼程序前以及在诉讼程序进行中,为试图解决争议所作的努力”。[22]

(三)新规则实施后的ADR实践

如上所述,新规则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都为ADR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除了积极实施新规则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外,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英国在促进ADR实践方面又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

首先,法院积极利用民间ADR资源。比如,法官在当事人之间缺乏有关协议时可以命令ADR提供者,比如CEDR有权任命调解员。在KinstreetLtd.v.BalmargoCorpnLtd.(1999)案中,法官就作出了此类命令。[23]从一定程度上说,与直接提供ADR产品相比,法院通过积极利用民间资源无疑也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可谓殊途同归。

其次,消除了某些阻碍ADR实践的消极因素。在这方面,当以法律援助资金扩大适用于ADR程序最为重要。长期以来,法律援助资金只适用于诉讼当事人,而不适用于ADR当事人,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当事人采用ADR的积极性。1998年10月,英国法律援助委员会下属诉讼费用与上诉委员会作出Wilkinson决定,确认在计算报酬时应该把作为接受法律援助的当事人之人的律师为参加调解而花费的时间计算在内。新规则实施后,Wilkinson决定的适用范围扩大了。目前,法律援助资金同样可以适用于包括调查、仲裁、早期中立评估、调解在内的ADR方法。[24]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实践表明,在新规则及其后续有关措施的推动下,晚近英国的ADR实践取得明显的进展。上述《初步评估》认为,新规则的实施使得英国诉讼文化中的对抗性有所降低,而合作性有所增强。比如,在使用快速程序审理的案件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在新规则生效前后,此类案件开庭前实现和解或撤诉的比例有着明显差别,即从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的50%提高到1999年11月至2000年12月的70%,而同期实际审理的比例则从33%降低到23%。不过,在使用多极程序审理的案件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在新规则实施前后,此类案件开庭前实现和解或撤销的比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即仅从1998年7月至1999年7月的63%提高到1999年11月至2000年12月的72%,而实际审理的比例从22%下降到20%,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法院做出相关的命令是促使当事人采取ADR的重要措施。《初期评估》披露,从1999年4月26日到2000年6月间,商事法院做出的ADR指令超过130个,而一年前这个数字仅为43个。对法律服务机构的调查也表明ADR实践取得了明显进展。比如,Lovells事务所中71%的诉讼律师承认,他们的客户现在把法律程序视为解决争议的最后手段。据统计,自新规则实施后,商务调解的数量增加了141%。《初步评估》预计,随着当事人对ADR方法的逐渐熟悉以及信任,以后运用ADR方法将更为普遍。

(四)英国ADR实践的基本特点

可见,在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尽管立法与司法部门都大力支持发展ADR——这从新规则第1条的规定即可管中窥豹,从法院授权ADR组织(如CEDR)在特定情况有权指定调解人也可略见一斑,但它们都不倾向于直接提供ADR产品(但这不排除法院向当事人提供有关ADR的信息,如提供ADR机构的清单),即设立法院附设ADR,而主要试图通过经济杠杆,包括法律援助资金和诉讼费用促使当事人自觉地采取ADR。这表明,由于仍然努力维持其作为裁判机关的纯洁性,英国法院不愿意过多地介入ADR机制,如直接提供ADR产品,而主要着意于为ADR的自足性与自治性运行提供间接但却有效的支持。为此,从立法与司法部门角度看,不妨把英国的ADR实践模式称之为“大力支持,谨慎介入”模式。如下所述,这种ADR实践模式与美国的ADR实践模式——不妨称之为“大力支持,积极介入”模式,即法院通过直接提供ADR产品,即设立法院附设ADR(包括任意性和强制性法院附设ADR)的方式推动当事人采取ADR有着显著差别。

三、英国ADR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诚然,目前我国尚未出现类似于西方国家所谓的“司法危机”,但ADR的推行与“司法危机”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尽管其司法制度运行良好,但德国也开始大力推行ADR。直言之,发展ADR是实现法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5]因此,英国的ADR实践对我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认为,应着重从两方面研究并考虑借鉴英国的ADR实践。

其一,法院在推动ADR实践方面的作用问题。如前所述,从法院角度看,英国采取了“大力支持,谨慎介入”模式,即不倾向于直接向当事人提供ADR产品。与此相反,美国采取了“大力支持,积极介入”模式,据此向当事人直接提供丰富的ADR产品,即法院附设ADR(court-annexedADR)。应指出,美国学者批评ADR的矛头主要是指向法院附设ADR。我认为,虽然ADR有助于实现法治的可持续发展,但它客观上也存在着反法治化的倾向。因此,应该考虑到我国ADR实践处于特定的法治化语境中,即依法治国刚刚被确立为治国方略,法治化水平还亟待提高,因此,确立适当的ADR模式极为重要。英国的ADR模式既较好地维持了法院作为审判机关的纯洁性,又有力地推动了ADR的发展,应该说这一模式对我国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其二,ADR实践的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尽管司法审查制度对于监控ADR的运作具有安全阀作用,但不可否认ADR程序很大程度上游离于司法体制之外,因此人力资源建设对于ADR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英国,三大ADR组织长期致力于ADR的人力资源建设,成就卓著。在我国,近年来我国调解制度的渐趋式微和仲裁制度的逐步发展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就目前而言,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相继颁布相关法律文件的情况下,调解员的人力资源建设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的人民调解制度重新焕发活力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不仅如此,对于整个民间调解制度的完善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英]欧文勋爵,:《向民事司法制度的弊端开战》(1997年12月3日在伦敦普通法和商法律师协会的演讲),蒋惠岭译,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1期。

[2]SeeLordChancellor,EmergingFindings:AnEarlyEvaluationoftheCivilJusticeReforms(March2001),(下载日期:2001年7月8日)。

[3]AccesstoJustice:InterimReporttotheLordChancellorontheCivilJusticeSysteminEnglandandWales(1995)andAccesstoJustice:FinalReporttotheLordChancellorontheCivilJusticeSysteminEnglandandWales(1996).以下分别简称InterimReport或《中期报告》和FinalReport或《最终报告》。

[4]FinalReport,SectionⅠ,para.9.

[5]关于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见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349页。

[6]KarlMackieandothers,TheADRPracticeGuide:CommercialDisputeResolution,2ndedition,Butterworths,2000,p.64.

[7]KarlMackieandothers,TheADRPracticeGuide:CommercialDisputeResolution,2ndedition,Butterworths,2000,p.3.

[8][英]施米托夫著,赵秀文译:《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8页。

[9]张斌生主编:《仲裁法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10]PracticeNote:CommercialCourt;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1994]1AllER34.

[11]KarlMackieandothers,TheADRPracticeGuide:CommercialDisputeResolution,2ndedition,Butterworths,2000,p.63.

[12]KarlMackieandothers,TheADRPracticeGuide:CommercialDisputeResolution,2ndedition,Butterworths,2000,p.157.

[13]KarlMackieandothers,TheADRPracticeGuide:CommercialDisputeResolution,2ndedition,Butterworths,2000,p.63.

[14]PeterHibberd&PaulNewman,ADRandAdjudicationinConstructionDispute,BlackwellScience,1999,p.36.

[15]PeterHibberd&PaulNewman,ADRandAdjudicationinConstructionDispute,BlackwellScience,1999,pp.37-38.

[16]InterimReport,Chapter4,para.7.

[17]FinalReport,SectionⅠpara.9(a)(b).

[18]SeeMichaelPalmer,DisputeProcess:ADRandthePrimaryFormsofDecisionMaking,Butterworths,1998,p.201.

[19]FinalReport,SectionⅠ,para.9.1(c).

[20]FinalReport,SectionⅠ,para.9.1(e).

[21]FinalReport,SectionⅠ,para.9.2(b).

[22]KarlMackieandothers,TheADRPracticeGuide:CommercialDisputeResolution,2ndedition,Butterworths,2000,p.157.

[23]KarlMackieandothers,TheADRPracticeGuide:CommercialDisputeResolution,2ndedition,Butterworths,2000,p.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