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土地管理法十篇

时间:2024-02-04 18:26:09

新规土地管理法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1

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0前言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由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在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原有的土地制度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形式,伴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原有土地管理中的问题被显露,各级领导缺少对土地管理的重视,导致农村土地被乱用乱占,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加强政府监督力度,才能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1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土地管理缺乏高效的规划和控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法规和制度。同时一些土资源管理人员缺乏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认识,导致其土地资源管理思想的落后,在进行土地管理时,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在土地的规划阶段未能集中分配和规划土地,使得各类型的用地混在一起,未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导致出现最严重的环境破坏,同时也加大了投资成本,不利于城市的未来规划和建设。此外,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在项目用地方面,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在进行土地管理时,受传统的土地管理思想的影响较大,缺乏对土地资源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使得项目制约土地规划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土地规划权威性不断降低。②未能正确处理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间的关系。土地整体规划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广,包括城市布局、水利以及农业等方面,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应当积极协调处理与对应领域的规划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缺乏明确的协调方案,时常发生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间的矛盾冲突。

2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首先要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关工作人员执法的监督工作,要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意识。由于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不强,土地进行违法审批,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行业竞争严重不平衡,最终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杜绝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从而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目前我国个人及企业违法建设和不合理开采的行为,多数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因此,为了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和法律宣传力度,使个人及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到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触犯法律法规的严重性,从而促使他们有效避免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

2.2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应该充分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从而造福人类。针对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在宏观政策方面,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3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在土地资源管理进程中引入市场管理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在城市化建设中,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用地是非常重要的。①要提高城市规划的意识,注重城市环境的优化,合理分配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②要有整体意识,建设与规划并举。③为规范土地利用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制,以加强土地管理。④土地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系统重要组成要素,其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联系密切,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5提高创新意识,践行改革,创造新的管理模式

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改革旧有的管理模式,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不断发掘与新时期土地现状相契合的土地管理机制,以创造出新的土地管理模式,使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与现实的土地状况相适应。

2.6加强执法监督,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管理方式

要加强土地管理的透明度,保证管理机制的公平、公正、公开,避免暗箱操作。严格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采以及不符合规定的土地利用方法与行为,保证科学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依法开采土地,有效地利用土地。

3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意义重大,因此,为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参考文献:

[1]谢圣远.失地农民问题与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J].经济地理,2007(6).

[2]王越.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提高“三农”竞争力[J].广东经济,2008(6).

李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2012,(22):104-105.

[3]郭宝强.浅谈国土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35):358.

[4]梅静,王治凯.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探讨[J].华章,2012,(15):61.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2

一、新《土地管理法》以促进 社会 经济 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生活、生产等一切活动的场所,亦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条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把人口多、耕地少作为基本国情,加强人民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国情 教育 ;同时,还运用 法律 手段加强、规范土地管理。如旧《土地管理法》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加强土地,维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适应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需要,特制定本法。”但是,旧《土地管理法》由于过分强调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都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系,实践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些地方或单位搞圈地开发,滥占乱用耕地的现象,致使我国耕面积骤降,环境污染严重, 自然 生态环境失衡,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并业已构成了 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制约因素。因此,新《土地管理法》及时调整了我国土地管理立法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与1988年《土地管理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指导思想相比,后者反映了一定经济目的对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驱动,是一种实用主义立法,前者却真实地反映了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必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从而使我国土地资源立法发生质的飞跃。

新《土地管理法》是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特点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来支撑整个社会文明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注:张利田、呼利娟:《区域人地系统调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的新模式。1992年6月,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世界环境与发展 问题 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全球性 政治 承诺。1994年4月, 我国政府亦正式发表了 中国 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宣告我国政府已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新《土地管理法》明确地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并按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检讨、修订了1988年的《土地管理法》。从而使《土地管理法》成为强化土地资源管理,防止土地资源衰退与短缺,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新《土地管理法》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 历史 的观点看,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 工业 化国家几乎都是靠资源,特别是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其经济高速增长的,这些国家掠夺式的发展模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国与这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不仅改革开放较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极其低下,而且正面临着人口、就业、环境、资源等多重危机的困境,而这些无一不与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有关,它客观地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非传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借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科学 技术水平不断被创新、运用,土地资源与自然环境获得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因此,我国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有序、高效、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指导思想在我国新《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等规定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实施。

二、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切实保障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 社会 经济 的协调 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地区的 自然 、社会经济条件而编制的合理分配土地和调整各类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构想和设计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调控、管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的基本手段,是土地管理立法的核心。旧《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这一规定虽然要求各级政府应当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编制的根据、原则以及如何确定其合理性等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地方不顾本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和社会发展计划,盲目将城镇道路周边划定建设用地,盲目地划定各类开发区;有些地方土地分类混乱,滥占乱用耕地;甚至有些地方还巧立名目,滥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圈地开发,致使土地衰退抛荒。(注:习龙生、王肯堂主编:《 中国 房地产法实务全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20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本不能发挥宏观调节土地资源和微观管制的作用。为了切实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明确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规定土地用途;同时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构成及其编制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新《土地管理法》第1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包括:(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二)提高土地利用率;(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五)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为了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质量,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作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基础的农用地和必要的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国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构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政府根据土地调查、土地统计所获得的土地资源资料而编制的土地利用的设计方案。从我国新《土地管理法》规定来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尽量少占用农用地;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需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二)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该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江河、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以及蓄洪滞洪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江河、湖泊行洪、蓄洪和输水的要求。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根据新《土地管理法》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各级政府编制自己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均必须符合上级的控制指标。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定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确定土地利用区时,应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公告。国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县、市级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即构成土地管理 法律 制度的一部分,必须严格执行,如需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三、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化耕地保护措施,保障土地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

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新举措。新《土地管理法《第4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这是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的基本国情而确立的 法律 原则。我国过去土地管理法虽然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但因具体措施不力,保护手段落后,乱占滥用土地,掠夺式使用耕地的现象仍在继续蔓延,土地资源衰退现象十分严重。新《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按用途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并明确界定其法律概念。根据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乡镇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国家对土地用途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管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耕地保护是新《土地管理法》的重点。耕地保护的实质在于预防耕地减少和退化,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破坏和损害,以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土地的 自然 经济 条件,促进土地对 社会 经济可持续 发展 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基本是合理的,但土地利用、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耕地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土地利用尚不充足,土地退化、损毁和质量下降 问题 突出。(注:黄仲权等编著:《土地管理法》手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95页。)因此,切实保护耕地已成为当务之急。新《土地管理法》确立了“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的法律原则,并明确规定耕地的特殊保护等相应的措施。

1、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负责开恳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恳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恳费,专款用于开恳新的耕地。因此,现金补偿不得以现金替代应开恳的耕地,借以稳定耕地的保有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年度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恳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

2、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依照新《土地管理法》, 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利保护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三)疏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五)国务院规定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它耕地。国家对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基本农田及其以外耕地超过35公顷的,因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征用,也必须由国务院批准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和取土等;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3、禁止闲置、荒芜耕地,提高土地利用质量。 已办理土地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缴纳土地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并交由原 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4、加强未用地管理,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所面临的一个严重 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直接减少现有的土壤面积,而且还能使土地地质退化,土地生产能力衰退。因此,新《土地管理法》在对耕地特殊保护的同时,对未利用地的开发也作了相应的规范。从总体上看,国家鼓励单位或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土地;开发未利用的土地如果适宜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但是,开恳利用地必须经过 科学 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开恳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潭滩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破坏生态环境开恳,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聚地退耕还林、还湖、还牧。

四、建立土地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监督检查制度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 法律 、法规的行为以及土地利用状况、效果的检查、监测和验证等一系列 经济 、技术和法律措施的总称。其主要 内容 包括:(1 )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的监督检查,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2 )土地用途的监督检查,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耕地转为非耕地,保证国家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查处弄虚作假、移花接木等行为;(4)占用耕地补偿和开恳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占多少, 垦多少”原则得以实现;(5)土地利用状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地污染,以及闲置、抛荒耕地等违法行为的查处;(6)土地权属的监督检查等。

为保证土地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土地的监督检查工作。其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土地权利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勘测;(四)责令非法占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土地监督检查人员履行职责,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要求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文件、资料和作出说明的,应当出示土地管理监督检查证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就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支持与配合,并提供工作方便,不得拒绝与阻碍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对自己无权处理的,应提出行政处分建议,报行政监督机关予以处理;如发现土地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土地监督检查制度的确立不仅为土地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检查、处理及程序等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监督检查的制度化对土地管理法的贯彻实施,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管理 实施 建议 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22-0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包括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等。1986年,随着第一部《土地管理法》的正式颁布,具有综合统筹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开始快速发展,从以保护耕地、保障建设用地为核心的第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走向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的第二轮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的五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仅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保护耕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得以顺利实施,而且使土地利用规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管地、规划用地和不得随意占用基本农田等观念深入各级政府领导心里,规划对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作用进一步显现。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涉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决定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必将面临多样化的问题。部分问题的产生,虽然与规划本身的前瞻性等问题有关,但也暴露出实施过程中相关保障体制的不健全。目前,各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陆续出台,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规划工作的实践,提出一些措施,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县、乡级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1 权威性未充分发挥,对其他相关规划缺乏约束力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等,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但由于我国的规划体系不够完善,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旅游等各类规划的编制时间、规划期限、规划范围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统一,造成各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紧密、各业土地利用规模不够协调;另一方面,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1.2 行政保障手段不健全,人为干预过多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历经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拟定方案、协调论证到报批、公布等多项环节,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但部分地方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跑、规划围着领导意志转的现象。如为确保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或者“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需要,若所选地块位置不符合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申请调整规划,这是上轮规划局部调整比较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缺乏全面、系统的土地利用评价和制度约束,使得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随意性大。

1.3 市场手段运用滞后,建设用地外延明显

从现状来看,我们的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行政手段,市场手段运用相对滞后。表现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占用耕地成本和补偿标准总体偏低,耕地保护资金支持、节约集约用地的价格调节和税费支持缺乏等,使遏制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的目标未能取得预期成效。

1.4 公众参与不充分,影响社会监督作用发挥

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可供公众参与的基本停留在规划听证和编制成果的公示层面,参与深度不足。在规划实施监督方面,人大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运用也不够充分,有效的社会制约机制尚未建立。

2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策建议

经过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确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规范和制约人们的土地利用活动提供了依据。但没有健全的实施保障措施,不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就很难实现,所谓“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保新一轮规划目标的有效实现,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的建议如图1所示。

2.1 完善规划实施的法律法规保障

通过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是规范和保障规划实施管理的最基本方法,如以《城乡规划法》为基础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对一切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法规依据只有《土地管理法》第三章共14条的1600多字,且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规划局部调整或修改、指导或协调相关规划、规划实施评价或评估等非常多的内容,没办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规定。这几年来,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通过探索和经验积累,出台了很多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如国土资源部37号令《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第42号令《建设用地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等等,但也有很多的规章制度与政策,特别是政策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政策实施发现了问题、出现了偏差时出台的,就像计算机程序打补丁一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也有10多年的时间了,各地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管理办法,我们何不将之总结、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呢?

从法律法规的实施保障措施角度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需要在落实现行法律法规基础上,创新规划实施思路,更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理念,逐步建立以土地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法,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它包括两个层次:国家层面上,要建立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或条例,以此明确整个有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目标、方针和实施规划的根本性法律依据;地方层面上,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地方性规划,尤其是县、乡两级实施规划,因此,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如规划实施条例),提出涉及规划所有实施管理内容和违反规划的强制处理措施等具体规定,来保证各级规划的实施管理。

2.2 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激励措施

探索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经济手段是为了实现目标按照土地利用的经济手段属性,在经济上采用管理措施。一是采用土地价格调节:通过垄断土地供应的一级市场,政府可以有效对土地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土地价格差异进而调节各部门和行业的用地需求,形成符合规划的用地结构,布局就会自然形成。二是采用土地税费调节:通过制定和调节土地的税费总额或比例,可以很好地约束土地使用者的行为,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限制某些不合理用地企业的用地需求;另外,通过在关键环节制定的税费政策,还可以有效解决一些特别关注的问题,如通过征收耕地造地费、新菜地开发基金等,可以稳定农业生产用地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耕地的要求等。三是采用土地违规罚款制度: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在经济上实施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强制罚款,同样可以遏制恶性用地,罚款金额定向用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整理。

2.3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相关机制

(1)严格编制和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编制,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是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耕地开垦、土地整理审批的依据。要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新增建设用地、耕地保有量和土地开发整理等的控制和引导,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指令性管理,不得突破。对没有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擅自批准用地的,或者没有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计划指标擅自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按非法批准用地追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2)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不仅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动参与项目前期,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落实国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前置把关、审查程序。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应对一切建设项目用地事项进行严格审查,凡不符合规划和相关规定,坚决不予以通过。

(3)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制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战略性规划,规划的期限长达15年,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很难确保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出现偏差。为落实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作用,我们不妨在近期规划实施完毕后或每间隔3~5年,对规划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特别是规划目标提前实施的,且通过评估实施是良好的,就要允许修编规划。

(4)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或调整机制。

《土地管理法》中只明确,国家和省级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可以申请调整规划,规划局部修改或调整范围非常小,虽然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局部修改或调整规划,但是政策的稳定性较差。因此,要从国家到省,在总结实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局部修改或调整的工作机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的偏差,允许局部修改或调整,体现规划的弹性原则。

(5)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机制。

政府统一组织,部门相互配合,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旅游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各专项规划确定用地规模、时序和位置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渠道的畅通。

(6)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考核机制。

由政府将组织实施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并出台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一套考核办法,对规划实施管理较好的地方给予一定奖励,反之给予惩罚,如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超过当年下达计划的,应当扣减下一年度相应的计划指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超过下达任务,给予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等等。

2.4 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到一定区域的整体发展,与全体居民息息相关,应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注重专家队伍与公众参与的结合,充分发动社会大众参与规划的制定、监督和维护规划的实施。因为社会监督管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也要贯穿于规划的整个全过程。社会监督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制度建设:即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公示制度、规划管理公开制度。

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监督,宣传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规定和要求,调动公众潜力和主动意识,赋予土地使用者知晓、参与、决策、监督规划的权利,促进政府部门公正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制约和避免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2.5 制定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运用科学、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不仅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拓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和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规划动态遥感监测制度,扩大遥感监测的覆盖面,实现对规划实施管理的快速监测与跟踪管理,为规划执法检查和查处提供依据。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化技术在规划编制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和用地审批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 结语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只有通过全面的规划实施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实现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各业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俊普,李兴元,杨广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管理── 四川省广元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国土经济,2002(1).

[2]赵万水.日本农民年金制度对我国土地保障的启示[J].调研世界,2004(7).

[3]臧俊梅,王万茂.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研究[J]. 规划师,2006(9).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4

为总结各地开展土地更新调查和地籍管理工作的经验,切实加快全*土地更新调查工作,确保完成*年地籍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厅决定召开这次地籍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经验,研究工作,部署任务。上午张志勋处长对今年地籍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盛乐山主任对当前土地更新调查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还有6个单位介绍了典型经验,下午分组进行了讨论,大家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地籍管理工作,加快土地更新调查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时间虽短,但已达到预期的目的。下面,我就今年地籍管理工作要着重落实并抓好的几项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保质量,抓进度,切实做好土地更新调查工作

我*的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狠抓落实,总体比较顺利。到目前为止,全*应开展土地更新调查的90个县(市、区)均已全面开展,开展率达到了100%。其中44个县(市、区)已通过了*厅的验收或预检,占开展县级单位的48.9%。按照厅里提出今年全面完成县级更新调查工作的要求,任务十分艰巨,为此,这里我再强调两点。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土地更新调查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1、做好土地更新调查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国务院28号文件《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年,国家统计局在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第一次采用了国土资源部提供的土地调查统计数据,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的法定数据。所以,我们必须从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来看待土地更新调查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切实把土地更新调查工作抓紧抓好。

2、土地更新调查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年是我*“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年”,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就是土地更新调查的成果,土地更新调查如果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查清土地资源的家底,那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就会受到制约,不但难以及时开展,同时也难以编制好,会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如果说规划是龙头,那么更新调查犹如“龙爪”。土地管理的其他工作,如耕地保护、土地市场监管、土地登记发证等土地管理工作也都离不开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土地更新调查这项基础工作如果做不好,土地管理其他工作就无从入手、无从谈起,所以土地更新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搞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们,既要有自豪感,更要有责任感。

3、做好土地更新调查是贯彻国务院《决定》精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和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按照*政府办公厅[*]18号文件的要求,通过这次土地更新调查,我们不仅要把土地资源的家底彻底查清,更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以图管地”的转变,今后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以及土地执法监察等工作中都要严格以土地更新调查后与实地相一致的图件、数据资料为依据;二是实现“以证管地”的转变,土地更新调查成果要满足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要求,到*年要基本完成全*集体农用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三是实现以E(电子数据)管地的转变,这次土地更新调查我们全面应用了信息技术,土地更新调查的最终成果也是电子数据,将来我们要全面应用电子数据和网络技术来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这三个转变,我们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集约利用。因此,我们要把土地更新调查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决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二是在确保更新调查成果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加快工作进度

1、首先要保证土地更新调查的成果质量。

这次土地更新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彻底查清土地利用现状,达到图、数、实地相一致。二是土地权属调查。要查清农村集体与集体之间、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权属。三是土地利用专项调查。要查清优质园地、已建标准农田、以及已经农转用尚未使用的土地现状。这次土地更新调查工作,*政府专门下了文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否搞好?质量是关键。衡量调查成果质量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不是查清了土地利用现状,达到图数实地相一致,调查成果真实可信;第二个,是不是查清了土地权属,调查成果能否满足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要求。因此,各地一定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调查反映现状,如实上报耕地和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不得虚报瞒报、决不允许弄虚作假。

2、要切实加快土地更新调查工作进度。

王松林厅长在今年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要全面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将是‘规划年’,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就是土地更新调查,只有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清楚了、土地权属调查清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才有扎实的基础,编制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才有科学、合理的可能性。前面已讲了,这次土地更新调查工作,总体进展比较顺利,但由于基础图件供应和新方法、新技术应用等原因,仍然存在着不平衡问题,有的地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有个别地方还在等待观望。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标已经明确,思路已经清楚,任务已经确定。为此,我们要采取并落实措施,在保证调查成果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更新调查工作进度,切实把土地更新调查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3、要切实做好数据汇交工作。

为确保市级和*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有效管理,实现“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机制,*厅在《关于开展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土资发[*]50号)中明确要求,“凡完成土地更新调查的,成果经*厅验收后,*、市、县各保存一套相同时点的调查成果资料”。这就需要各县(市、区)在完成土地更新调查任务后及时做好数据汇交工作。*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更新调查有关问题的通知》(浙土资发[*]109号)、《*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浙土资办发[*]36号)等文件中就数据汇交的有关事项作了明确规定。从目前已汇交的成果数据情况看,在数据汇交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汇交不及时、汇交成果数据不齐全、成果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与《技术规范》的要求还有差距等。这些问题,希望各地要引起重视,要努力加以克服,切实按照*厅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把数据汇交工作做好。

4、要切实抓好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这次土地更新调查工作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全面应用信息技术,要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建库、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并要借助系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图形和属性信息实时地进行变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通过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保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图、数与实地的一致性。为此,必须抓好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各地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不能买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再把成果数据导进去就算大功告成了,而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全面应用上。凡完成土地更新调查的地方,要全面应用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内业数据处理,真正实现图件、数据和实地的同步变更,保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现势性,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5、要认真做好市级汇总的准备工作。

市级汇总是在全面完成全市各县级土地更新调查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工作,是*级汇总的前提。今年,除个别市外大部分都将全面完成县级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因此,各市要认真做好市级汇总的有关准备工作,做到早启动,早落实,确保市级汇总成果的高质量完成。市级汇总的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分析全市各地类的分布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编制1:10万或1:25万市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全面启用行政勘界成果,确保各相邻县(市、区)调查成果接边逻辑一致性的基础上,完成所辖县(市、区)各类面积数据统计汇总,并编印数据集。

二、积极推进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要在“*”期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我*从实际出发,为规范、有序推进这项工作,这几年主要立足于开展试点,从每个市落实一个以上试点到德清、温岭两个市(县)全域范围内开展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试点,着重研究探索具体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去年9月,*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在*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年要全面铺开,到*年基本完成全*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被列入*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所以,各地要高度重视,不要坐等观望,而要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首先,要思想认识到位,克服畏难情绪

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任务。《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都有明确的规定,前两年有的地方就是因为集体土地所有者申请土地所有权登记未予办理,而被诉讼行政不作为。

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精神,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8号文件要求: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要在土地所有权证书中注明。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擅自改变用途,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所以,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明确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地位以及农民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关系,这是加强城乡土地统一管理,有效保护耕地的重要保证。

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是维护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通过调查登记发证,全面查清每一个地块的土地权属、四至界线、面积,对存在争议的土地进行协调,妥善解决,变被动为主动,可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土地权属纠纷,可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农村稳定的不安定因素,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大局。这也是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建立“以图管地,以证管地,以E(电子数据)管地”这一土地管理新机制的需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以后农用地转用、征用集体土地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立项时,必须提供《集体土地所有证》,作为项目审查、征地补偿的基本依据。

所以,无论从依法行政角度,还是从大局出发,都要立足搞好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不能坐等观望。

第二,严格要求,切实做好集体土地权属调查工作

一是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成果要满足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要求。从*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土地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到《土地更新调查技术规范》,都体现了一个原则:一次调查,取得两项成果,即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一经土地登记发证,就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在组织实施土地更新调查中,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调查工作不能依赖、依靠项目承担单位,必须立足于国土部门自身力量,抽调政治素质好、业务熟悉、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具体负责权属调查工作,确保权属调查成果的质量。

二是严格按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规范》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外业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权属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查清各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范围、地类、面积;查清飞地、国有土地的界线、范围、地类、面积,做到界址清楚、程序到位、手续完备。

三是做好权属图件的编制和建库工作。为规范权属图的编制,满足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要求,*厅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经验基础上,已制定《*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规范补充规定》,对权属图的编制和数据建库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要严格执行,按规范要求编制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权属图,并建立数据库,为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积极稳妥开展集体农用土地登记发证工作

一是要加强领导。各地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领导。各乡镇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班子,以加强这项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

二是要规范操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开展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为规范操作程序,*厅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已研究制订《*开展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这次已提交会上讨论,会后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地籍处抓紧修改完善,尽快下发,以指导工作。

三是稳步推进。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稳步开展。对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主体明确、权属界线清楚、无争议的,可先行登记发证;对土地权属有争议一时难以调处的,可暂不登记发证;对尚不具备确权登记发证条件的乡镇、村的集体土地,可暂缓进行登记发证。做到能发的则发,发不了的暂缓,积极稳步地开展,力争年内完成总工作量的30%以上。

三、建章立制,切实加强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日益增多,牵涉了国土部门大量精力和人力。从去年的统计数据看,因土地确权登记引起行政复议达280多宗;引起行政诉讼近300宗;申请土地更正登记有420多宗。在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下,规范土地登记,提高土地登记质量,仍然是当前地籍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提高土地登记公信力。

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把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正确处理好依法登记与承诺时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研究制定规范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完善土地登记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执行程序要规范,使土地登记的每一个环节规范,做到程序合法、权源清楚、手续齐全、面积准确、资料完整,确保每一宗地的登记结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公开查询,经得起行政诉讼,切实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土地交易的安全有序。

二是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许多新问题以及历史遗留的许多复杂的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制订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操作办法和规范意见。*厅针对去年土地登记专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已研究制定了《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的若干意见》。各地要根据不同时期具体情况,及时研究制定相应的规范操作意见,而且要注重“全程规范”,即要涵盖土地产权管理的始终,从前期用地报批、选址定界、有偿使用合同签订到土地登记确权每一环节都要求依法和规范,相互衔接,确保土地登记质量。

三是要开拓创新。在总结前两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建立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厅已制定了《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实施办法(试行)》,并结合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的实施,对土地登记用表进行了修改完善。各地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实施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定符合数据建库要求的宗地勘测成果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方式,建立完善土地登记制度。

四是要认真抓好地籍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实际,今年要着重研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并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考核,以此推动全*地籍管理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迈进。各市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切实做好对所辖各县(市、区)的指导和考核,力争今年有30%县(市、区)通过地籍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促进地籍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大力推进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地籍基础数据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信息源头,地籍管理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因此,各地要大力推进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搭建好基础平台。

首先,要切实抓好地籍基础数据建库工作。这几年来,*厅出台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规范》、《*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规范》、《*地籍测量电子数据成果规范》、《*地籍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等数据建库及系统建设的技术规定,今年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开发电子数据成果检查软件等。各市要加强对各县(市、区)数据建库的检查,切实把好质量关,确保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其次,要把数字化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紧密结合。对已完成城镇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地方,要抓紧对地籍测量电子成果进行检查验收,并选好管理软件,及时将电子数据成果转入管理系统。对正在开展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地方,要完善技术方案,确保获得的电子数据成果能满足数据建库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以利于顺利转入管理系统。做到完成新一轮城镇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地方,都能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起来,力争年内全*累计有80%以上县(市、区)开展地籍数据建库,累计有40%县(市、区)基本建成数据库,累计有25%县市初步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五、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地籍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5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资源;土地管理

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流转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主体的的权责分工需要进一步分工和确权

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益主体的划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以分散性经营为主的家庭土地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需要,在土地风险控制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现代农业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化农业建设方面,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利益主体的权责分工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和确权,尤其是在制度管理方面,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

2土地流转程序方面还有一些不规范之处

对于当前的农业状况,土地流转在程序方面还有许多不规范之处。以山东省鄄城县为例,目前土地流转大都处于自发或无序状态,土地流转多以亲戚朋友之间流转,流转过程中多数无规范的承包合同,而是以不规范和没有法律效益的口头协议为主,发生矛盾纠纷时,承包农户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流转程序方面尚无规范性法律法规作参考,在对农户产生的程序纠纷存在管理盲点。

3土地流转政策宣传还需要加大力度

作为土地管理者,尤其是土地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利用好土地流转这个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科学规范进行土地管理是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的关键。目前,作为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流转政策宣传的主体,也是农户了解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保障制度、土地流转合同制定和存档等方面的主体,这就需要在土地流转宣传上面加大力度。目前部分干部和土地资源管理者思想认识还存在不足,对于宣传工作不重视,宣传不到位,甚至使得农户产生误解,将土地流转当做是土地承包权的转让,从而增加了农户与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4宣传力度要加强、宣传方式要创新、宣传内容

要充实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尤其是各地政府和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开发政府门户网站等宣传形式,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将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保障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宣传到户、宣传到人。

5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建设是解决土地流转纠纷的主要途径,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进一步成立县、乡、村三级组织机构,对土地流转程序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尤其是对于承包者与农户之间的流转,利用规范性合同以及建立规范性台账等形式加强监督,进一步保障农户的基本权利,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提高承包商和职业农民的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6进一步完成土地资源的确权和职责分工

作为土地管理部门来说,一是要加快完成土地资源的确权,尤其土地所有制、土地性质、土地规模等,进一步摸清和确认土地的基本情况,并制定土地“身份证”,利用土地资源管理网站等建档备份;二是进一步完成土地的职责分工,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合作,利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以及生产经营风险责任等进行划分,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权农户与承包经营权的公司或个人职责,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此外,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农村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互助以及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保障,科学制定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当地土地开发现状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农户和承包经营者的积极性。结束语土地流转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新形式,也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要科学对待,合理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土地流出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障土地承包者的合法收益,做到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杨鹍飞.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试验与制度壁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规划、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原则,着力打造新村建设亮点、新村规划点和集居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创新、落实责任、完善机制、节约资源、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巡查,促进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工作目标

加强宣传、落实责任,确保耕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结合新村建设,做好管、用、建的疏堵结合,减少乱搭乱建违章建设和违法用地,引导群众科学规划、节约集约、规范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我镇土地资源利用更加科学化、制度化。

四、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和国土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

一是结合“4.22”世界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宣传《土地管理法》、《四川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和《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板报、专栏对规划、国土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三是各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利用户长会、代表会、院坝会等形式多样的规划、国土法律法规宣传。

(二)进一步落实规划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责任制

一是镇与各村、社区签订城乡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责任书,奖惩兑现;二是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三是农房审批建设试行3000元责任金制度(包括房屋建设风貌责任金、规范建设和垃圾清运责任责任金、安全责任金),引导农户节约集约用地、合法建设;四是机关干部实行规划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一岗双责”制度,增大规划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管理力度。

(三)进一步做好规划定点与土地开发利用工作

1.做好新村规划。按区政府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实施点灯省级新村聚居点建设项目和完成点灯、菜胜、水库、劳动、工农、峰洞6村集聚点规划。

2.健全农房审批会商制度。农房审批,由农户在每月1—10日提交村组签字的书面申请到便民中心,11—15日规建、国土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21—30日规建、国土到现场定点集中会审,会审后通知建房户。

3.切实加强土地开发。结合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及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落实申报光荣、扇子、工农、光华、峰洞等5个村的土地整理项目;争取幸福、峰洞土地增减挂钩立项工作;做好省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点灯、水库、劳动、菜胜4个村,建设规模11100亩,预计新增耕地1330亩)。

4.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根据规划和详规,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标志牌及界桩安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正确引导合理合法利用土地。

5.积极推进合法用地。协助成贵高铁、宜屏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报征任务;依法推进德隆酒业、国荣商贸、幸福砖厂等征地征收供地工作;协助成贵高铁的土地权属调查。

6.深化农户产权保护。继续深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宅基证)确权颁证。

(四)进一步强化土地巡查和违法建设查处工作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规划与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坚持动态巡查片区包干责任制,以集中巡查和动态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规范巡查台帐,将违法用地,违章建设制止在萌芽状态。加强违法用地、违章建筑、临时建筑监督和查处力度;完成2012年度卫片监测图斑的不规范用地行为的查处、整改工作。

(五)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预防和建筑安全工作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7

一、专项整治的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规范用地秩序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指导,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摸清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坚决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刹风治乱,坚守耕地保护“红线”,规范土地管理利用秩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专项整治的范围和内容

(一)清查范围。20*年*月*日以来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下发以来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建设用地与管理情况,对所有新开工建设项目进行拉网式清查,确保无一遗漏。对〔20*〕71号文件下发前发生的未经处理的非法占用和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行为,不以上述时间为限,均纳入清查的范围。清查要覆盖市辖区、县(市、区)主城区(含各类开发区)、乡(镇)和村。

(二)整治主要内容。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非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供地、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单位和个人非法占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

2.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非法使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

3.在新农村建设中借迁村并点、村镇改造、农民新村(农民公寓)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名义,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行为;违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擅自扩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范围的行为;

4.借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经营等农业开发名义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后,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

5.各地出台的与〔20*〕71号文件精神不一致的土地管理方面的规定。

三、专项整治的方法和步骤

(一)自查清理阶段(10月15日至11月5日)。各市要按照本工作方案的要求,立即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的清理工作。清理要运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图件,结合实地勘查进行。清理后统一登记填表、汇总(见附表1、2、3),并于11月5日前将清理结果及阶段性工作总结报省国土资源厅。

(二)查处纠正阶段(11月6日至12月15日)。各市要针对本辖区内自查清理发现的问题,立即立案调查,依法严肃查处。对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实施以来发生的土地违法问题必须依法从快、从严、从重处理。从省直有关部门、各市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对自查清理、查处纠正工作开展市级间互检互查,互检互查要到项目、到乡镇,并对检查工作负责。同时,组织若干暗访组,对查处纠正工作情况进行暗访。各市要于12月15日前将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查处纠正阶段工作总结报省国土资源厅。

(三)检查验收阶段(12月16日至2009年1月15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验收组,对各市专项整治行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清理自纠工作不认真、处理工作不力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跟踪督促落实。各市要在2009年1月10日前将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情况汇总表(见附表4)和工作总结报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汇总核实后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讲政治,讲大局,充分认识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把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协调,合理分工,掌握进度,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专项整治行动中遇到的问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严格管理,依法办案,切实维护良好的用地秩序;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共同推动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有效开展。对查出的涉案人员,有关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属垂直管理部门管理的干部,由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对涉及犯罪的,司法机关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有关部门要组织依法拆除、复耕。

(二)准确把握,确保质量。专项整治行动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任务和各项要求,全面彻底清理,不留死角,尤其要对市辖区、县(市、区)主城区(含各类开发区)、重点乡(镇)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村民建设宅基地情况进行重点清理,如实填写有关工作表格,确保整治质量。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上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查,凡弄虚作假、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一经第九次利用遥感卫星执法检查发现查实,要严格按照监察部等三部委《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严格落实问责制,严肃追究有关政府及部门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等责任。

(三)严格执法,争取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执纪,坚决纠正以罚代法的行为,对依法应当拆除或没收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坚决予以拆除和没收,确保行政处罚落实到位。对重大违法案件、特别是监察部等三部委《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实施后的违法违纪问题,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并在新闻媒体公开处理结果,以切实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凡因工作原因辖区内没有完成拆除复耕任务、第九次利用遥感卫星执法检查发现违法占用耕地面积高于15%或继续多发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和工作人员的直接责任。对主动纠正违法行为、积极落实有关部门整改意见、有效保持或者恢复土地原貌的,对违法责任人可依法从轻处分。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8

1986年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相继成立之后,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利用宏观管理工作才陆续起步。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我国陆续进行县级、省级、乡级规划试点,1986年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写进《土地管理法》,这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走上了依法、统一、全面、科学的轨道。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1986年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即着手筹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原料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报告》。报告要求,1990年前后完成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八五”期间基本完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任务。

1986年起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和开展。但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开展这项工作在我国尚属首次,缺乏经验。为此,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陆续在我国南方、北方、平原区、山区、沿海开放地区、内陆干旱地区等不同类型地区布置了试点。经过几年试点取得了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地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经验和方法,参考专家咨询的意见,制定了省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要点。与此同时,为各地培训了一批规划人才,并编写出版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培训教材和技术规程,从理论、方法和人员上为规划工作在全国铺开作好准备。

1993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1986―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1996年底,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地(市)、县级规划分别完成了64%和75%,乡(镇)级规划编制工作也普遍展开。

这一阶段,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开始进入由分散多头管理转为集中统一管理,由单一行政管理转向由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的新阶段,土地规划工作也随之有了较大发展。在规划体系上,除了过去重点进行的农村土地规划外,又增添了区域性土地规划和城镇土地规划。区域性土地规划包括全国、省、市、县行政区或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经济区、自然区的土地规划。城镇土地规划是实现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后提出来的,实际工作是与城市规划结合进行的。在规划体系的类型上,土地规划不仅包括各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且增添了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土地规划无论在土地分配的空间组织或在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方面都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从土地分配的空间组织方面说,不仅要在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之间分配土地资源和调整土地关系,而且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农业的农林牧副渔间,甚至在行政区域间进行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土地关系的调整。

新中国土地管理史上第一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在协调各业用地、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规划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按需定供”的规划,力量孱弱,不足以改变人们不受约束用地的习惯,难以摆脱“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命运。

第二轮:五级体系全面建立

中央1997年11号文件带来了土地管理的大转折,也带来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新转机。1997年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业内也有人称之为“规划修编年”。

中央11号文件把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特别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放在土地管理各项治本之策的首位,指出,凡不符合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原则和要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要重新修订。《土地管理法》经过修订于199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后,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法律地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新法赋予土地利用规划前所未有的权威性地位,使这一轮规划与上一轮规划不可同日而语。在新的土地管理制度中,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土地管理主要工作的关键环节。即由规划来确定土地用途,不符合规划的不允许使用土地,没有规划不能批准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执法检查等等,无不以规划为依据。没有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不可能很好地贯彻实施新法,也就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土地管理,谈不上依法行政。

在新法的修改中,调整幅度最大的内容也是规划。在全部法律的86项条款中,单独列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14条。可以说,新法给了规划一个崭新的面貌和全新的含义。同时,将规划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项制度建设正式确立。新法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基本内容、审批权限,并规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制定、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开发整理,都要依据规划。规划是“龙头”,这个喊了多年的口号,在新法中得到了体现。

1997年7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对规划修编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纷纷行动,对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其后,国土资源部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工作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完成了对《1986―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全面修订,制定了《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9年4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到2001年2月,需国务院审批的112个省、市级规划全部批准实施。这112个省、市包括31个省(区、市)和81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从1999年国务院批准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始,到2001年2月批准拉萨市规划,这项工作仅用了1年零9个月。同时除等少数边远地区外,各地方规划也陆续批准实施。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划分为部级、省级、市(地)级、县级和乡(镇)5级,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控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的土地资源分配与再分配;各类用地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布局;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的总体协调;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专项规划及其设计。规划方法上采取了土地利用分区与“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相结合的规划模式。

与上轮规划相比,这轮规划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按照供给制约和统筹兼顾的原则编制规划,促进了各类建设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有利于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二是各级规划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强化了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三是依法加强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保证了相关规划在用地规模和布局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一致;四是县级和乡级规划通过土地利用分区,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奠定了基础。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9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新农村建设;集约节约用地;农田保护制度;资金支持

0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对国土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土地资源更好发挥作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和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存在不足,制约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本文结合新形势,就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1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其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有利于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是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要认真履行该项职责,做好土地使用的规划工作,统筹城乡用地规划,避免因道路修建、企业建设等而盲目占用耕地和农田。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必须加强土地资源使用管理,严格审批,对各类工程建设占地进行严格管控,科学规划各类土地的使用方向。对于占用的土地资源,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给予一定补偿。并建立农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系统,避免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发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新农村建设各项活动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1.2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效率

落实国土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农田保护措施,对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同时,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土地规划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也有利于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用地,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实现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效率的目的。

1.3有利于提高农村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还有利于妥善解决农田占用补偿、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出现的纠纷,推动农村工作顺利进行。此外,我国疆土辽阔,再加上气候、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地质灾害防治。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工作,通过现场考核和数据记录,能为采取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奠定基础,进而达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目的。

2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不足

虽然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一些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例如,用地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存在,没有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不到位,尤其是农田保护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察不严格,农村居民的土地保护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国土资源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完善措施。

3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为弥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结合新时期和新形势,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3.1提高用地规划水平,推进集约节约用地

重视用地规划工作,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遵守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对土地利用进行整体规划,坚持以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为核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视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的用地规划,保护耕地,方便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便利。

3.2严格耕地保护尤其是农田保护制度

遵循《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规定,完善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规划并建设好农田保护示范区,为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明确村委会主任或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为基本农田保护的负责人,加强农田保护资料管理,重视农田基本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3落实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落实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土地整理政策,争取国家对土地整理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农田、水利、道路、林地的土地整理工作,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的复垦整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增加农村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3.4重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农村环境

重视农村矿产资源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源支持。禁止在村庄设置有毒、有害的矿产资源选冶企业,有效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加强农村居民的技能培训,引导采矿企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5严格执法监察,提高村民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加强农村土地执法监察和巡查活动,坚决查处侵占农田的行为,构建长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农村居民的监督作用。开展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升村民土地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新规土地管理法篇10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的要求,要切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认识上要有新提高

1、对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有新认识。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土地管理面临“两碰头、一忧虑”的形势,矿业受到“一紧一松、震荡调整”影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土地和矿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发出各地极大的改革热情,土地流转加快,各种探索踊跃,规范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繁重。二是中央和地方新增投资力度大、范围广、建设时间集中,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项目用地有可能出现井喷式上扬,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求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违规违法用地可能反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15号令)从今年开始执行,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违规违法用地势头,大量问责的局面将令人忧虑,严格执法监管的阻力和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三是经济危机影响可能还没有见底,总体上可能继续下行,矿业支柱产业遭到严重打击,主要矿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回落,矿产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一些矿业企业可能减产停产。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各级领导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关注,为我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动力。从土地管理看,15号令的实施和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必然会增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用地需求短期内迅速增加和用地总量的控制,必然会形成倒逼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我们加快土地审批制度改革。从矿产资源管理看,一批小型矿山企业的停产倒闭,给我们提供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合重组矿产资源的有利条件,找矿、管矿、用矿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

因此,当前国土资源工作既面临困难与压力,同时又面临机遇和挑战,这就是我们的形势,大家必须清醒认识。

2、积极应对,在保护和保障上要谋求新发展

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局面,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变压力为动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紧紧把握“守底线、保增长、调结构、防反弹”的工作大局,主动作为、顺势而为。

一要积极应对。就是全局上下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气概;要有迎难而上、战胜和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志在必得、勇创新业绩、勇攀新高峰的志气和信心。

二要主动作为。就是不但要有积极应对的信心,更要有积极应对的行动。从国土资源工作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以下“八个主动”:一是主动学透政策业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弄懂国土资源部近期下发的两个通知,不断促进扩大内需和加强用地保障监管的具体条件措施。二是主动分析把握形势。对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情况要及时全面把握,明确自己的位置,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三是主动沟通。加强与服务对象沟通,必要时主动上门。四是主动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力求实现感情上零距离、时限上零超时、质量上零差错、服务上零投诉。五是主动协调处理矛盾。工作过程中碰到矛盾和问题,主动协调,需要调整的主动调整。六是主动督办跟踪进展。对相关办理环节主动督促,主动跟踪。七是主动报告和反馈办理结果。对办理进展和办理结果要主动报告,主动反馈。八是主动征询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

三要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就是要提升保障能力,提升监管水平,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的目的。一是提升保障能力。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就是提升保发展的能力。二是提升监管水平。就是要正确处理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监管的关系,统筹二者的关系,既不能以监管为由对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消极作为,更要警惕以保发展为由弱化监管。既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三是提升自身素质。就是要全面提升集体和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提升队伍的整体功能、机制体制创新水平;提升每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意识;提升每个人的廉政勤政能力;提升每个人的政策与法规水平;提升每个人胜任工作的业务技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和特点,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在土地征收方面,要重点提升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报批服务能力、提升规划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在土地利用方面,要重点提升把握土地市场的能力,努力争取土地供应总量不少于去年,土地出让总量、出让收益不少于去年。在执法监察方面,要重点提升执法监察的整体功能、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共同责任机制的效能和水平。在矿产资源方面,要重点提升推进矿山环境整治能力和矿政管理水平,提升科技支撑矿产资源利用的能力。四是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拉动内需项目用地需求;确保国家重点项目、省重点工业项目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确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已明确要求,凡没有完成“三个确保”任务的,就暂停受理批次用地报件。

(二)在试点上要有新突破

*市国土资源局与成都土地督查局开展共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对破解我市土地管理难题,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力求在贯彻宏观调控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动态评估和滚动修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科学设置规划指标,完善土地规划体系,进一步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是力求在落实共同责任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共同预防机制、联合执法机制、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机制,着力推进土地监管关口前移,强化土地执法预防功能,强化部门的协作配合,提高执法效果。市委、市政府将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实行奖惩问责,形成保护耕地、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由国土部门一家管地大家用地变为大家管地大家用地的目的。

三是力求在开源节流上实现新突破。研究细化优化产业结构供地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措施,做好“扩增量、挤存量、快审批、调结构”文章。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规划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三集中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力求在统筹城乡用地上实现新突破。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城中村”重建改建新途径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办法,逐步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逐步开放农村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培育流转市场主体,规范流转市场管理。提高“城中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

五是力求在维护群众权益上实现新突破。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政策可衔接,政府财力能承受,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在地政管理上要有新拓展

一是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管地”。要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健全严格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为此,要切实落实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建设占用补充耕地力度,确保我市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加强批前监督、批中审查、批后核查和日常监管,从严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要层层签订执法监察目标考核责任书,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网络。要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联合办案机制、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工作机制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执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加大国土资源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全社会守法、护法、用法。

二是认真抓好土地二次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划地”。现在我们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衔接不够到位,从而导致了建设需要的土地和我们现行规划矛盾突出,许多建设项目用地的选址选在了基本农田和农用地上,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矛盾非常突出。要按照土地二次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一边摸清底数一边开展二轮规划,做到土地二次调查与之齐头并进,使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功能,在规划修编中解决好指标约束、耕地占补平衡等关键问题,处理好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满足全市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全面了解法规政策,搞好确权登记“盘地”。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特别是所有权的规定和有关法规政策规定,认真盘清我市实有的土地数量和地类。要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二调”各阶段的工作,通过掌握准确详实的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我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搞准土地资源家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用地基础工作。当前,“二调”各项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并已列入省政府重点督察和问责事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进度、严把质量、突出重点,及时提交调查成果。按照这次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的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调查工作负总责。对未按期完成调查任务的,将启动问责机制,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项目审批。

四是研究政策,依法“征地”。首先,要研究好政策。经过我们反复的了解调研,发现在征地过程中,有一些把握不好的情况,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有的地可以不征而又报征。比如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老百姓的民房拆迁,老百姓原来的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需要改变用途,搬迁到其他地方,应该说属于农民建房,报上去批了又征,既占指标,也增加了审批难度。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做好业主的工作,避免盲目征地。现在投资商进驻以后,都想尽快把土地证办理好,而且要求多批地,以土地作抵押贷款。这样既占了指标,经济效果又不好。第二,要依法依规征地。做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公布和实施工作。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建设的非公益性项目,探索允许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途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审批环节,严把征地费用兑付关,对征地费用有拖欠,不兑现的,一律不予批准农地征转用。第三,根据部、省厅安排,将计划一次性下达改为年初预下达,年中执行奖惩和年末调剂的要求,实现差别化管理,把指标纳入计划、目标纳入责任、成效纳入考核,努力做到用好计划内的、争取年中奖励的、保证年末调剂的、多管齐下,确保重点项目落地。

五是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搞好“三项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生地”。第一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增加农用地后备资源。要按照用地的规划计划,统筹考虑、超前谋划、先行安排,做好补充耕地储备工作,确保各类建设用地顺利报批。同时,要加强新增耕地的后期管理和保护,坚持“建管并重”,克服重前期建设轻后续保护管理的倾向。第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富余指标可通过增减挂钩置换给城镇使用。第三是积极开展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工作,争取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缓解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压力。下步我们重点是对已搬迁或破产倒闭国有企业的占地进行开发整理,将其从国有建设用地变为真正的农用地,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挖潜生地。

六是“四位一体”无缝对接“供地”。规划、耕保、利用、地籍“四位一体”一张图管地,构建统一的土地监管平台,并严格开展批后、供后监管工作。加强对批次用地供地情况的检查,确保当年批准的土地供地达50%,上年批准的供地达80%,前年批准的供地达90%。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对土地供应率过低,批而未供情况突出的地方,采取果断措施,暂停农地征转报件审批和扣减下一年度用地计划指标。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节约集药”的要求,加大闲置、存量土地的清理、开发整理和利用。合理控制单宗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对拟出让地块的开发整理,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净地”、“熟地”出让,缩短土地开发周期,加快土地利用速度,促使潜在的土地生产力尽快实现。

七是节约集约“增地”。就是向天要地,向空间要地,城市建设要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鼓励住宅、办公向高层发展。在工业用地当中,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限制厂区内绿地建设面积,控制别墅及低层住宅建设;鼓励原有的低密度和低容积率的厂房,改建为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多层标准厂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规定,对投资总额达不到500万元以及投资强度达不到每亩120万元(不含土地取得费用)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其通过租赁标准厂房等方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

八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地”。所谓分地就是积极向领导建议,新的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尽量不要占好地,尽量占荒山荒坡。要按照城市片区基准地价和农村土地分等定级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提出工业、居住、商业用地意见、建议,合理分配各种土地资源。致力推动城市发展尽量不要占好田好地,把好田好地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工业项目选址尽量在空闲地和坡地,或者是产值较低的农地,把优质良田真正的保护起来。

(四)在矿政管理上要有新成效

2009年,矿政管理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的通知》(241号文)及其实施办法为主线,突出两权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动员各界力量“找矿”。按照“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依靠科技和人才”的要求,完善鼓励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制度,要以找大矿、找好矿为目标,加大地质找矿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勘查与开发利用,加强与地勘单位的合作,支持、鼓励和引导有技术、有实力的优势地勘单位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根据他们掌握的地质资料,选定拟出让区块。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严禁私下交易,违规操作。凡属政府出资探明矿产地的矿业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有偿出让。

二是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划矿”。加快推进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要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确定拟进行有偿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区块,按照计划投入的要求,每年按计划投放探矿权采矿权。要加快建立“规划控制、计划投放、使用有偿、责权统一、合同管理”的投放机制,真正发挥矿产资源规划在矿产资源整合中的龙头作用。要强化矿业权设置的规划审查,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矿业权报件,一律不会审,不报批。

三是突出监管“治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常监管,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以打击私挖滥采、超层越界、以采代探、破坏浪费资源、非法转让矿业权为重点,对重点矿区、重点矿种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动态巡查,全面遏制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各类违法行为,巩固整顿成果,严防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出现反弹。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努力实现由重审批轻监管到审批和监管并重、突出批后监管职能的转变,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矿业权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分片包干、定点到片、责任到矿、在岗履职、明确奖惩的工作机制。

四是强化整合“活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公开公正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关闭禁采区,收缩限采区,集聚开采区,调整矿山布局。对辖区的矿业权分类实施整合,改造提高一批,整合集中一批,关闭淘汰一批,压缩矿山数量,提高矿山生产能力,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开展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使矿山开局明显合理,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矿山生态环境显明改善。

(五)在党建工作上要有新加强

这次工会会议对今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确保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又快又好发展,怎样叫做“又快又好”?我的理解就是,既要圆满完成全市2009年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又要实现干部安全,一句话就是要“工作干好,干部不倒”。为此,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突出三个加强:

一是要加强班子建设。一个单位是否能有大的作用和发展,领导班子的作用很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班子建设。班子成员要用心谋大事,带头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班子成员之间要团结一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强化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勤政务实,这样才能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才能全面推动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