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43:19

新构想范文篇1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新构想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成分包括沥青、集料、添加剂和空隙4部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离析是其混合料中组成成分分布不均匀性的综合反映,其中,集料的分布不均匀性又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其他3个组成成分的分布状态是由集料的分布状态所决定的。

在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摊铺过程中,离析一直是主要的问题。概括起来,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的评价方法有无损类与破损类之分。前者主要有视觉识别、铺砂试验、核子密度仪、热成像、拖地雷达、激光断面仪和地震波路面结构分析等;而后者主要有抽提筛分和截面分析等。

1离析评价方法回顾

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本文主要评述几种目前常用的无损类和最新破损类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的评价方法。

1.1无损类

无损类都是在现场评价离析。

1.1.1核子密度仪

核子密度仪是通过描绘路面沿纵向的密度来识别离析区域的。此法的基本前提假设是离析区域的密度小。然而有文献指出此法取得成功是有限的。

因为:(1)使用这些仪器的一般前提假设是混合料的密度随着粗集料离析的加重而降低,这一假设没有考虑到级配和最大密实曲线的关系,若现场配合比公式(JMF)始于最大密实曲线之上,当级配曲线向最大密实曲线移动时,同类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分散可以产生更高的密实度;(2)不同类的离析对测量的变异性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常用的石灰石显著增加试验的变异性,而碎石对此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混合料是由粗石灰石和细碎石组成,在粗集料或细集料聚集地方,试验变异性结果的变化使充分识别或度量离析非常困难。

1.1.2热成像

任何物体都散发具有能量的红外线,且能被红外扫描器所接收。热成像就是把这些红外线转换为电子脉冲,然后经过处理生成物体热能量视图。热图像的色彩可由用户选择,代表路面温度的不同变化,如:蓝色代表温度较低区域,红色代表温度较高区域。热成像技术显示高空隙率区域,因为与集料和沥青相比,空气的热容量最小。假如重离析造成高空隙率,则热成像技术能够很容易识别。

该技术可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因为其可以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的过程中使用。

2000年,NCHRPReport441中,奥本大学国家沥青技术研究中心在总结现有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使用红外热像仪和ROSAN激光断面仪去识别评价路面离析的严重程度。报告根据红外照相机的记录,划分了不同离析程度时的温度范围。

运用此项技术的优点:能够绘出整个摊铺路面的热量分布特征;该技术能够在施工过程中被应用,其利于承包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补救;有成熟的软件提供进程控制图,业主利用其去接受或识别那些需要进一步试验来判定离析类型和程度的区域。

而不足之处:此技术仅在路表面和接近路表面处有效;温度和级配离析都会显示“冷”域,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试验去更加准确地定义离析的类型;试验数据要在混合料第一次压实前取得,因为面层的压实改变了表面热量的特征;此技术运用到施工后的路面评价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来自旧路面的红外线依赖路面吸收的太阳能;需要一个标定过程,确保不同相机以同等量级和敏感度记录微差的温度。

1.1.3激光断面仪

激光断面仪用于测量表面宏观构造已经有好几年了。该技术可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保证。

该法用于评价离析就是通过激光断面仪所测得的表面构造深度,与事先假定的非离析区域里表面构造深度之间的比较来划分离析程度。NCHRPReport441中,根据构造比划分离析区域的结果。

该技术的优点之处:因为该技术能够以正常的行车速度操作,所以能快速取得连续的纵表面构造剖面图;能提供量化数据,可与非均匀表面构造的视觉识别相对应;设备便利可携,价格适宜,且能被安装在任何车辆上;设备和分析软件容易使用,能提供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缺点之处:该技术只能测量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表面缺陷,在深度方向上有关非均匀性的信息则无法获取,这就意味着需要第二种试验方法去进一步定义非均匀区域里离析的类型与程度;为得到较好的分辨率,需要较慢的速度;路面要干燥,潮湿的路表面会改变激光束的反射;可能统计是依赖混合料的类型,这需要在使用该设备的试验中得到评估。

1.2破损类(Destructivetesting)

尽管破损类基本上是在室内评价离析,但首先要现场取芯。

2001年Tashman等人发表文章,提出如何研究混合料中粒径大于2.36mm集料的离析状况。

其方法是把混合料的水平截面和竖直截面划分成等面积的内外2个区域,选择能够描述这些区域内集料平均粒径差异的参数来评价离析。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2004年Hunter等人在TRB上撰文,提出评价混合料中集料离析的2种方法。这2种方法都是通过比较截面上相等区域里集料累计面积值的大小来评价离析程度的。

基于NCHRPReport441中的大量试验数据,2004年的TRB上,吴军霞(音译)等人对用多元变量模型来评价沥青混合料路面的离析进行了分析,提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离析程度能够从其主要成分(空隙率、沥青含量和级配)的变化上来预测,密实度的变化与离析的程度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离析状况,主要由其组成成分中集料的分布状态所决定,截面上集料的分布位置和分布数目决定了截面上集料的分布状态。

Tashman法和Hunter法虽能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深度方向上的离析状况,但它们的评价结果却是部分的、不全面的,因为这2种方法在考虑截面上集料的分布数目(累计的集料面积表示)的同时,对集料的分布位置考虑得不多。多元变量模型仅能提供相对结果,而不能获得混合料中各成分具体的分布状况。

2离析评价方法新构想

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的评价就是对其混合料中集料的分布状态的评价,包括集料的分布位置和分布数量。理论上,均匀的沥青混合料就是在沥青混合料的任一截面上,任意关于截面中心对称的任意区域里各档集料的颗粒数目相等,位置关于截面中心对称。

2.1集料分布位置

若沥青混合料是均匀的,则在该沥青混合料的任一截面上,各档集料重心(质心)都应与该截面几何中心重合。

根据2点间距离公式,计算截面上各档集料与该截面几何中心的偏差。

2.2集料分布数目

若沥青混合料是均匀的,则在该沥青混合料的任一截面上,关于截面中心对称的任意区域里各档集料的颗粒数目相等。

根据标准差,计算截面上各档集料分布数目的状态参数。

2.3截面上集料的离析状态

根据截面上集料的分布位置和分布数目,计算截面上集料的离析状态。

2.4混合料整体离析状态

单一截面上集料的分布状态不能代表整个试件中集料的分布状态。因此,为减少这类误差,需要做同一试件的一组平行截面,如平行的水平截面或竖直截面,取均值来代表整体情况。

一组水平截面上集料分布状态的均值代表该试件中集料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态,而一组竖直截面上集料分布状态的均值则代表该试件中集料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布状态。综合集料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分布状态,来研究集料在试件整体中的分布状态,评价离析状态。

新构想范文篇2

关键词:“三农”问题;江汉平原;三分农民

一、引言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与命运。温总理曾经在记者会上表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一直是中国希望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老问题、大问题,因此也就是中国要努力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如何解决“三农”这个“老大难”问题,中国的不少学者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最终会减少农民的数量,从而通过农民数量的减少进而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农民的数量也是很少的,如美国农民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但是其农业科技十分发达、生产效率高,因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非常高。那么,如何减少中国农民的数量,将中国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很高的农民分离出去,既能找到消化中国农民的渠道,解决分离出来的农民的就业、生活乃至致富问题;又使中国的农产品产量不减少甚至平稳的增加,以使解决中国广大人口的吃饭问题牢固地建立在依靠中国自己的自给自足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依靠国外、看外国人脸色行事的基础之上,这是迄今学者们研究颇多的问题,但是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那么怎么才能够找到可行的路径,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呢?我们通过研究,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得出了一条新构想。该新构想认为:“三分农民”将是解决中国这一老大难问题的可行路径和有效办法。即: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制度安排,从不同的路径将江汉平原地区乃至湖北省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大量农民,一部分引导到其他非农产业,加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到城市就业,既脱农也离土,成为彻底的、真正的、完全的城市人口;一部分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农业升级,从传统的人畜结合型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不依赖或少依赖于土地的高科技农业,进行高投入、高附加值即高产出的工厂化、科技化、集约化农业;一部分农民从现在的地少地小、人畜耕作、精耕细作、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中走出来,从事依赖于土地多、面积大的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少人化农业。这样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口的减少即农民数量的减少、农业方式的转变、农业人均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总数量的稳定甚至增加,有机地联系、统一、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这个“老大难”问题。

为使研究有针对性、说服力和可操作性,我们以江汉平原作为研究的范本。通过针对江汉平原这块有代表性的区域,把“三分农民”构想的路径设计出来,并建构好相关的制度安排,进而再将这个构想的路径及制度安排推广到湖北及全国有类似条件的地区。下面我们先以江汉平原为例论述“三分农民”构想和制度安排,然后再将这一构想和制度安排推广到湖北及全国有类似条件的地区。

二、“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

(一)一“分”农民离土脱农

让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农民离开他们长久赖以生存的土地是推进江汉平原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江汉平原“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江汉平原农民离土脱农的趋势也将持续推进。

目前,让江汉平原农民离土脱农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一些农民自己开办或加入当地的乡镇企业,自主创业或成为工人,比如,江汉平原的仙桃市彭场镇的一些农民兴办了大量无纺布企业,初步形成了无纺布产业集群,不但自己离开了土地而且还吸纳了本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第二种是江汉平原地区的农民前往大中城市或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务工,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

我们认为,未来这部分离开土地的农民,特别是进入大中城市或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民,应该彻底地脱离农村,摆脱目前这部分农民“候鸟式”的四季来回迁移的模式,成为城市的真正定居者,加入到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分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好处,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要有城市人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分工,这就为农民进入城市生存、生活提供了空间,也需要农民进入城市来成为这一分工中的一个部分)。

(二)一“分”农民从事不依赖于土地的高科技农业

随着江汉平原农村经营体制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走高科技发展之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高科技农业的最大特点是它很少需要甚至几乎不需要土地,科技含量非常高,可以用厂房进行生产、作业,即成为工厂化的农业。这种农业生产的虽然是农产品,但是生产的方式、场地,对“老天”的依赖等等,几乎看不到农业的模样,仿佛如工厂一般。

在这方面,世界各国(地区)已经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和模式,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推广。如地处西亚沙漠边缘的以色列,因严重缺水、土地贫瘠,但以色列发明了先进的农业高科技,这种高科技农业主要是通过滴灌技术,将农作物生长在恒温、恒湿的房间里,用很少的水和土地,就可以在荒漠上生产出大量的优质、稳定、高产的农产品,被誉为欧洲的“菜篮子”。又如,东亚的日本大力运用高科技,通过发展无土栽培,在恒温、恒湿温室里,通过无土的营养液生产出了蔬菜、水果等高品质的农产品,创造了无土栽培农业。

我们认为,让江汉平原一部分农民通过学习、借鉴、模仿、实施类似于上述世界某些国家的高科技农业,加速高科技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从事于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化农业,就可以极大地减少江汉平原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克服人均可耕地面积少的制约,走出江汉平原地区少依赖甚至几乎不依赖土地的现代化农业,农产业升级换代、不断超越的又一路径。

(三)江汉平原的土地流转

通过前面的“二分”,即江汉平原一部分农民前往外地或本地乡镇务工,甚至自己开办乡镇企业,开始脱离赖以生存的土地;一部分农民发展需要很少甚至几乎不需要土地的高科技农业、工厂化农业,这就使得江汉平原地区的土地大量腾挪出来,从而为发展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第三“分”,即发展大量依赖于土地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奠定了土地的自然条件方面的基础。为提高江汉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真正地开展机械化农业作业,就客观上要求对土地进行流转,提供土地大面积归并、并利用机械化耕作的制度方面的保障,使其为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开辟道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江汉平原原有的以固定“均田制”为统一模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以来缺少创新,土地使用权日趋封闭和凝固,成了禁锢江汉平原农业向社会化大生产迈进的枷锁,因此土地流转十分必要和重要。结合江汉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其他地区已作的探索,我们认为,江汉平原的土地流转模式至少有如下几种可供参考:责任买断制、股份承包制、统一责任制。

所谓责任买断制,就是一次性补贴江汉平原进城或在本地乡镇企业务工、或自己开办乡镇企业的农民一定的费用,将其土地使用权买断。江汉平原的土地使用权的买断经营,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一定的年限(如50年内)一次性出售给农业经营者,经营者购买土地使用权,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从事农业经营。它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所谓股份承包制,就是江汉平原进城务工的农民将原有的土地,作为股本,或参股到高科技农业园区,或规模化、机械化农业中,进行投资与分红。

所谓统一责任制,就是江汉平原一部分农民将原有的土地返还给政府,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给农民以实惠,同时这一部分农民,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在当地开办企业或当地的乡镇企业务工、有的进入到高科技农业园区成为园区职工。

江汉平原的土地流转模式一般有责任买断制、股份承包制、统一责任制等三种模式。然而,不同的模式都各有其利弊。那么究竟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认为,江汉平原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去进行选择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切不可“一刀切”。如采用股份承包制和统一责任制的地区应该是高科技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且高科技农业是本地区未来发展的主导。因此,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去选择或创新适合本地的土地流转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江汉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与持续发展。

(四)一“分”农民从事依赖于大面积土地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

随着前面的“两分”,就可以使江汉平原地区腾挪出大量的土地,如果我们再辅以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江汉平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就可以为江汉平原发展依赖于大面积土地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创造条件。江汉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只要能创造实现土地流转的制度条件,就可以搞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后,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发挥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从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由于科技发达、地广人稀,农业生产中飞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应用十分广泛,使其农业生产率及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极大的提高。

目前,江汉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基本上还是小型农机具,一些大规模、联合生产的机械应用很少。为让江汉平原一部分农民从事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就必须要在尊重江汉平原农民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不断建立和创新江汉平原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具体说来:一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尊重江汉平原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和创新江汉平原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公务员之家

(五)江汉平原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江汉平原农民的“三分”,为有效促进江汉平原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江汉平原农村地区的金融、科技、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也需要随之改革和完善。具体来说,应从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科技、社会保障、待业青年等方面着手。

与全国许多农村地区一样,江汉平原农村金融呈现边缘化的趋势。金融体系、金融服务、金融创新、资金供给、金融人才均被边缘化,严重影响了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彻底扭转江汉平原当前农村金融边缘化局面,促进其健康发展,还必须从消除江汉平原农村金融边缘化的成因人手,重构江汉平原的农村金融体系,疏通其融资渠道,激活沉淀资金,建立保障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江汉平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健全也严重制约着本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市场建设落后、中介组织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发展不快等。搞好江汉平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建设六个平台:构建“生产平台”,保证流畅物丰;构建“市场平台”,增强流通功能;构建“组织平台”,提高流通效益;构建“机制体制平台”,强化流通保障;构建“信息平台”,强化流通神经;构建“人才平台”,提升流通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汉平原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的高科技,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江汉平原地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发展本地区的农业高科技:深化江汉平原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和健全科研体制,优化科技系统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要求,加强江汉平原的农业科研开发;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跟踪,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建立健全高科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疏通科技投入农业的渠道。

江汉平原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引起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要完善江汉平原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应从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江汉平原的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江汉平原农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如过于庞大,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农村待业青年问题。农村待业青年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个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好江汉平原农村待业青年问题至关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发展江汉平原的乡镇企业,尤其是发展集聚、集群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江汉平原农村有专长的各类人才向城市工商等行业转移;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尽可能地让江汉平原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城镇建设事业和其他工作;采取“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有计划的移民和户口松动政策。

三、“三分农民”基本构想的推广

我们认为,“三分农民”的总体构想不仅适合于江汉平原地区,也可以推广到湖北省乃至全国其它省份有类似江汉平原条件的地区。因为这个构想的核心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可行的路径分流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的单一、窄小、低效模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因此可见,这个基本构想对湖北全省及全国其他省份都具有较大的适用性。因此,我们认为,湖北全省以及全国其它省份条件类似的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借鉴“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来推进本地区的城乡互动,促进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当然有些与江汉平原条件不同的地区,如国家自然、生态、森林保护区,就不能把土地拿来搞大面积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等等,这样的地区农民的致富问题,必须另行研究,选择相宜的路径和模式。

(一)“三分农民”基本构想推广的可行性

首先是对湖北类似江汉平原条件的地区,不失有可行性,可以进行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江汉平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事实上,湖北省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省份。江汉平原基本上地处湖北的重要城市武汉的上游(武汉也可以纳入其内)。湖北除了江汉平原这块大的平原之外,在其它非大面积平原的地区,也是存在局部的小平原。湖北现在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一方面,以武汉为核心的“1+8”城市圈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另一方面,鄂西等老、少、边、穷地区温饱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湖北省除江汉平原以外的鄂西、鄂东、鄂南地区均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基本特征都是山区面积大,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但是也存在某些局部的小平原。因此,“三分农民”在湖北省这些地区的推广,就要结合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可能推广的地区则要大力的推广,不宜推广的则不要硬性推广,不可“一刀切”。

同时,“三分农民”的构想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同样,“三分农民”的构想在全国其他省份推广应结合不同省区的发展实际情况。全国有的地区与江汉平原的实际情况类似,对于这样的地区,则可以进行推广;而有的地区与江汉平原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对于这些地区,则应探索其他的发展途径和模式。

但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湖北乃至全国那些不宜机械地推广这一模式的其他地区,“三分农民”这一构想的实质——即通过几条路径来分流农民,减少农业人口的比重,将土地适度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进行规模化、机械化耕作,提高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发展不依赖或少依赖土地的高科技农业,将一部分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最终解决中国“三农”的“老大难”问题,则还是有价值的,至少是值得参考的。

(二)“三分农民”构想推广的措施

1,“三分农民”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进行

湖北及全国其他可以推广“三分农民”构想的地区,在实践“三分农民”构想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特色产业意味着一个地区在发展某项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每个国家、地区都应该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定位,使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湖北乃至全国的每个地区,都应积极培育和扶持本地特色产业。

在湖北省及全国的其他地区实践“三分农民”的构想要围绕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通过特色产业的产业化来推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湖北及全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产业优势,如湖北省罗田县的板栗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湖北省英山县的茶叶也成为鄂东地区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产业链年产值超过4亿元人民币。因此,实现“三分农民”,要围绕积极培育和发展湖北乃至全国各地的特色产业进行。

2,“三分农民”要做好离土农民的相关工作

让农民离土是三分农民构想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让农民离土是有序、科学地离土,而不是盲目将农民赶到城镇。国外的一些城市如印度不少大城市出现的贫民窟给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吸取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推动城市化进程,都应采取稳步的措施,逐步实现农民的“三分”。

3,“三分农民”要积极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由于中国城乡二元机制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因此,农民进城务工也将是一个长时期的现象。但目前,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种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犯,这种合法权益不仅包括务工过程中应得收入,还包括其在城市里定居及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种福利待遇。要积极在湖北省内和全国推广“三分农民”构想,就要将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作一项大事来抓。一方面,要积极健全保障农民工利益的各项机制与制度,如农民工工会等;另一方面,还应推行户籍制度等相关不合理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家落户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变“叶落归根”为“落地生根”。因此,如果我们能积极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可以大大提高湖北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三分农民”构想的实现,构建一个新型的城乡、工农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三分农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扎实稳步推进

实施“三分农民”的构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三分农民”的构想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并进行。同时,不同的地区在实施“三分农民”这个构想时,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稳步扎实推进,切不可“一刀切”。

5,“三分农民”的核心:三条路径

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分农民”构想中的“三分”,并不是机械的“三分”,只是一个形象的表述,主要是指出了三条路径。对于江汉平原地区的不同乡镇,对于湖北省乃至全国其他的省份,三分的比例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这一“三分”的核心思想、基本构想是基本一致、可以借鉴的。

新构想范文篇3

一、当前我国银行体系的总体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发展很快,逐渐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单一国有银行体系。但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仍居主体地位。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组织结构,一般至少包括总行——省分行——地(市)分行——县支行——分理处(储蓄所)五个层次,这就决定了其机构的设置模式,即按省区设置分(支)行。从个体布局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原来各有业务范围的界定,尤其是农业银行,主要经营对象是针对于“三农”,但这几年来,农行在农村的经营网点被撤消了很多,发展空间正在不断地向城市扩展;中国银行原本定位于外汇业务,其经营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在业务范围上已无实质性区别。四大行在所有的县(市)设立分支机构,这从布局上讲很不合哩,因为业务量不足,效益较差。与国有商业银行阳比,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较少,主要分布于大中城市。其中,交通银行分支机构设置地域范围比较广,在所有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部分地级市设有分(支)行,县级市则基本不进入。其他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布点多在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及县级市则几乎不涉及。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由城市企业、?用窈偷胤讲普蹲嗜牍勺槌傻牡胤叫怨煞葜粕桃狄校饕⒆阌诜裰行∑笠担比俚胤骄谩E┐褰鹑诘闹髁桥┐逍庞煤献魃纾收⑿罱改昀丛谂┐宓厍姆⒄挂卜浅Q杆伲剂伺┐宕⑿钪邢嗟贝蟮姆荻睢?

二、我国银行业现有布局存在的弊端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已基本形成。特别是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连续几年的治理整顿,中资商业银行的整体状况正不断好转,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纷纷上市,也促使其在规范与完善自身发展方面逐步提高。然而,仅以目前的状况看,我国银行业尚不足以应对发达国家国际大银行的挑战,其布局的不合理及各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弊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我国尚不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支付结算系统。当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联行自成体系,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则没有独立的联行系统,结算渠道“肠梗阻”,汇兑系统要借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跑道。在各商业银行联行业务基础上主要有三种汇划形式:第一种为系统内汇划;第二种为跨系统汇划,实行“先横后直”;第三种大额汇划通过人行转汇。从这三种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现有联行体系存在的弊端:一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联行体系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方向;二是商业银行之间通汇环节多,影响资金的周转;,三是不利于其它商业银行及信用社的公平竞争;四是不便于人民银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2、在业务量有限的情况下,布局及经营的重复易导致银行间恶性竞争。银行机构布局是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效率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大小。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呈现出这样一种竞争格局:在特大城市及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存在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在大中城市存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在中小城市及部分中心城镇存在国有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之间的竞争;在农村地区,存在着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储蓄的竞争。这种布局模式,使一个区域内各种银行机构并存。而在我国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务范围限制较严的情况下,各银行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种类基本一致,而在业务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各银行的分支机构只能在某一个平衡点上分割既有的业务量。业务量较大的区域,各家还都可以分一杯羹,而业务量较小的区域,则很难人人都喂得饱,必然会有人饿肚子。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及资源的极大浪费。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直接限制着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当前,世界各国的银行都以股份制形式存在,而作为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仍是国有独资形式。该种产权制度,直接影响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竞争实力,虽然有其形成的特定背景,但已与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不相适应。据悉,我国四大银行目前的年利润当在百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占我国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仍是大头。未来五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保持现有份额,贷款规模每年至少需要增加7000亿元左右,按8%资本充足率要求,保证现有资本充足率不降低,每年需增加资本金500多亿元。要保持这一资本扩张规模,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经营状况来看,如若不能从根本的产权制度加以改变,自身完全没有补充资本金的充足能力。而如若不能保证资本金来源的持续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逐渐消退。因此,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4、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与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格格不入。从1995年以来,我国的银行、证券与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入世后,中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开放应服从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六项基本原则和金融服务协议。中国金融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必须按照WTO制订的规则进行金融服务。因此,国内许多现有的管制或规定将被强行突破,而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将首当其冲。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混业必将从外部波及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混业经营模式,而且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亦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全能型外资银行或金融集团将同时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申请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牌照。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使国有商业银行效益状况恶化。

5、农村金融体系中,信用社的定位已发生异化,从而影响到对“三农”的扶持。国家赋予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功能主要是为“三农”服务,充分发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而当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已不具备合作金融的特征,其经营目标已逐步偏离为“三农”服务、执行民间信贷职能的初衷。经营对象、经营范围的商业化,经营机构的城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资金流向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趋利性逆转,都使对“三农”的扶持主体实质性缺位,从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对重塑我国银行格局的构想

本着整合银行资源、凝聚金融优势、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原则,对我国银行业的重新布局做以下构想:

1、改革联行体系,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清算银行。建立一种单独承办联行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清算银行,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各种影响银行资金清算的因素,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同时,它也将彻底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汇路不畅的情况,有利于各商业银行之间平等的竞争,也使各商业银行可以从联行体系建设中解脱出来,避免重复建设,节约人、财、物。另外,建立统一的联行体系也是我国加入WTO的必然要求。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将受到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雄厚实力的外资银行的冲击,这必然要求我国要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清算银行,独立承担清算业务,使国内商业性金融机构能够集中精力,加强经营管理,全面发展业务,以提高经济效益,惟有如此,它们才能与外资银行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清算银行的建立,也能为外资银行的汇路创造条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清算银行的建立,可以以现行人民银行清算中心为依托,以现有联行体系为基础,把各商业银行联行体系纳入清算中心,再把清算中心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承办联行业务的清算银行,并实现天地对接与同城清算联网。清算银行是一家特殊性质的银行,可采取会员制,由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业务量来交纳会费,形成清算银行的收入。其机构体系可按照经济区域划分,实行垂直领导、分级管理的组织体系。清算银行要在全国设立总行,总行下设分行、支行二级机构。主要职责为;一是具体办理联行业务,二是监督清算单位支付情况,防止支付清算风险。清算银行与商业银行处于独立地位,独立承办联行业务,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管。

2、逐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目前,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已经没有任何理论和政策上的障碍。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从我国国情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以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为主体,以分散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基金持股为补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及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从具体改制方式上,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供参考。方案一:可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改造成银行集团公司。在改制过程中剥离掉原有的不良资产和非生息资产,集中优质资产成立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商业银行集团公司下面还可以分别设立几家有限责任公司,如后勤保障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这些公司将与资产管理公司一起来消化原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当然,不良资产的剥离还需要通过许多其他途径,包括让民间资金以实收货币资本的形式进入资产管理公司等)。方案二: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控股公司,总行和分行为两级法人。总行作为母公司对作为子公司的分行控股,将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一家或几家分行经过资产重组后独立注册成股份有限公司制的子银行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作为控股母公司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然后根据发展战略需要,逐步通过上市子银行收购、置换非上市分行资产等各种方式,实现借壳上市。方案三:在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资产重组。合并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有关分支行,新建一家由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联合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选择适当时机上市。当前,企业重组符合世界经济潮流,能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而我国现有银行体系中,建设银行与工商银行在业务范围、市场定位、服务对象等方面已无实质性区别。由于我国的银行规模与国外一些超级银行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不妨可以考虑先在部分地区实现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支机构的合并,从而最终实现建设银行与工商银行按照股份制进行整体合并。

3、鼓励城市中小银行按市场化原则相互兼并与重组,实现多层次联合。通过兼并与重组,一方面可以使银行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化,另一方面可形成银行间的优势互补,扩大银行的规模,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城市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突破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限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兼并城市信用社或其他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并将其改制为分支机构;二是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兼并周边和异地的城市信用社及城市商业银行,以壮大自身;三是允许将同一省区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为一家省级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省市两级政府参股,并吸收省内中小企业入股;四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如按经济区域,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的联合。这种更大范围内的联合主要是针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联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更多的是业务的合作,不需取消现有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地位。城市商业银行可考虑按子母公司的形式自下而上组成城市商业银行集团,集团总部的注册资本主要由发起组建的各城市商业银行入股构成,也可向效益好的企业定向募集。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集团的成员,可在集团总部的指导和协调下开展技术和业务联合。

4、选择合适模式向混业经营渐进过渡。混业经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全能银行制,即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按照这种模式来改造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是不现实的。首先是改革成本太高,在实际操作中不存在可操作性;其次,这种模式的反应能力较慢,无法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做出及时的反应,与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的信息革命不相适应。另一种为金融集团模式。它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子模式:模式一,集团中的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在组织结构上没有联系,相互间只有形式松散的合作协议,如交叉销售协议等。一体化程度低的金融集团多采用此模式;模式二,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直接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我国1995年之前混业经营所采取的模式与此类似。此模式由于资金高度的暗箱操作性,不仅会放大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且也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模式三,在相关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在各金融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之间设立行政中心,形成金字塔结构。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要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通过控股公司相互进行业务渗透。

从中国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实现混业经营的最优选择。它能实现金融机构在竞争与整合过程中的乘数效应、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申银万国加盟光大集团,分集团增添了重要的优质资产、证券资源及资本运营经验,将为光大集团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金融集团铺平道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在香港等地并购重组或投资组建了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类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加快了金融资源重组整合进程,除巩固发展中信实业银行业务外,重组成立了中信证券。这一系列金融机构跨行业并购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重组整合期,其目标是向国际惯例靠拢,提高综合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

5、各银行机构对自身发展应重新定位。面对加入WT0后国外商业银行的入驻,我国银行业之间应更多地形成经营联合与良性竞争,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来自外界的挑战,而不应继续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既浪费资源又消耗实力。因此,为使各银行机构重新找到自身的发展定位,我们作以下大胆的设想:

1、把工行、建行按股份制模式整合为一家银行,市场定位放在市级以上的城市,原有分支机构在重新布局时可以撤消或实行并购,如由农业银行购入。

2、中国银行主要应定位于开展境外业务,积极推进跨国经营。可考虑设立代表处、机构、附属银行、国外分行及投资银行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国业务。原有的国内网点应大量收缩。

3、农行主要应定位于县城以下,包括农村,其服务对象与信用社一致,主要为“三农”。

4、信用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完善贷款审批、风险防范和内部财务等内控制度。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是明晰产权。我们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改造信用社的产权制度,都应本着更好地服务“三农”并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从功能上来讲,应向五、六十年代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回归。

5、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机构新、机制灵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牢固树立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为个体工商户和本地居民服务的经营思想,切忌与国有商业银行争项目、抢地盘、争客户。要瞄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部分地区分支机构和调整经营策略的时机,抓住机遇,占领市场,加快发展,并要不断实现业务创新。

四、新构想中需着重关注的问题

1、加入WT0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难得机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已成为政府和金融部门普遍关注的首要问题。靠政府进行强制性的制度供给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竞争性金融体制构架,但不可能造就与配套制度相融合的内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的金融竞争机制。在加入WTO迎接挑战的氛围下,我国公民对加入WTO的预期效益较大,人心所向,容易形成合力,体制改革中的阻力相对较小。如果时间一长,公民对加入WTO所带来的预期效益递减,就会增加体制改革的阻力,摩擦成本加大。而且,根据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时间长了还会增大体制惯性纠正成本。我们只有把握住目前内外人心一致的改革良机,才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效果。

2、组建四行联合办事处,是短期内整合我国金融资源的最佳途径。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四大商业银行的联合经营却已刻不容缓。四行从专业化分工到业务交叉经营,培育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金融市场,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但同时,由于各自都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盲目扩张经营网点,放松信贷监督,导致了严重的违规经营和无序竞争现象,四行之间的“窝里斗”越来越严重。这种状况既是对金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四行不良资产的积淀和低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面对世界金融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四大行应发挥国有制同一产权主体的优势,淡化市场利益的冲撞,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同盟关系,巩固国内市场根基,适时出击国际市场,把主要竞争对手定位为国外的超级金融集团。而短期内最为妥善的合作方法,就是建立“四行联合办事处”,以形成四行的业务同盟关系。四行联合办事处现有的建制可分为两级,总行一级设联合办事处,分行一级设联合办事分处。联合办事处不是一级行政建制,它的性质是行长级的联系会议。它的功能性机制可设想为:政策的磋商与协调;业务的交流与合作,市场的开放与规划;风险的监测与预警。

3、发展银行业中间业务是应对“入世”挑战,进行资产整合的关键。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但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基本上都在10%以下。加入WTO后,中间业务领域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原因有三:其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络已形成,国外银行进入我国后,虽然也会从事一定量的存贷业务,但在短期内肯定不可能建立起像国内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网点,无法在存贷方面跟国内银行竞争;其二,国外银行长期以来在中间业务上所积累的经验与优势是短期内国内银行所无法比拟的,国外银行必将以此作为抢占中国市场的切入口:其三,从利润回报来看,中间业务利润率远高于传统业务。因此,如果我国商业银行还只是提供以存贷为主的金融服务,而不在发展中间业务上早做准备,就等于把这块利润拱手予人。此外,按照《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是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在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比重高达90%,明显的比例失调,这对我国银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是非常不利的。银行业进行整合的首选领域,就应该是比较薄弱的中间业务,它将帮助我国商业银行找到新的盈利点,从而走出经营困境。同时,它也将为我国银行业产业整合升级发展提供大好机会。

4、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必将导致对监管制度创新的需求。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入驻,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将逐渐被打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线也将逐步模糊,金融机构业务之间的交叉将走向多元化、综合化,这同时也对监管制度的创新提出了要求。监管体系应适应被监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分业经营模式下,实行的是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分业监管,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则要求建立一个更集中、更协调的监管体系。我们对这种监管体系的构想是,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分离。人民银行主要负责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审批即事前监管。由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部门与证券、保险监管机构合并,成立金融监管局,金融监管局直属国务院领导,负责金融机构现场稽核检查,以及破产兼并管理及应急措施,即事后监管。金融监管局在区域设置分局,省(直辖市)设金融监管办事处,金融监管局及办事处行使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现场监督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①李金勇,张晓莲.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布局及其改革构想[J].金融论坛,2001,(9).

②朱正元.国有商业银行分步重组上市研究,金融研究[J].2000,(12).

③林宝清.国有四大银行不可轻言股改,金融研究[J].2001,(4).

④周元元.建立集团化、多元化和多层次银行体系构想[J].金融研究,2000,(12)。

⑤,沈伟基,付兵涛.发展银行业中间业务迫在眉睫[J].金融与保险,2002,(1).

新构想范文篇4

[关键词]保险资金证券化分级自主保险创新

一、前言

如果把整个保险行业比作一个生命的话,那么保险资金无疑就是这个生命的血液。畅通无阻的血液循环是一个健康生命的前提,保险资金良好的运转则是一个现代化保险体制的先决条件。呆板的保险资金运用模式会让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变差,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血液循环不畅,会影响到他的健康成长。提高资金运用的灵活性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而创新就是当下我国保险业一剂“舒筋活血”的良药。本文正是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抛砖用以引玉。

二、保险资金证券化的背景与利弊

众所周知,我国的保险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经营的规模和体制的完善程度都和保险业发达国家有不小的距离。面对差距,就需要我国保险业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这个起步较晚的行业,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并规范市场,这样才能迎头赶上那些保险业发达的国家。

在一家独大的保险市场中,垄断商可以依靠高保费获取可观的承保利润。但是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团进入保险市场,多家保险公司陷入到“囚徒困境”中。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他们为了更多的占有市场,只能降低保费。这样一来,保险公司直接由保单获得的承保利润越来越微薄,很多公司已经在这方面亏损。当然,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国家的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毕竟现在世界上大部分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在承保盈利率上都是亏损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就必须依靠保险资金的投资来维持自身的运营。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保险业的惨痛教训和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让人们越来越真切的认识到灵活运用保险资金的重要性。像过去那样将大部分资金投入于国债和银行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当利率下调时,这样的投资方法就很可能产生巨大的利差损。

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正是为了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将风险部分转移到市场上。对比美国保险公司超过80%的证券化资产比重,我国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证券化率确实显得偏低。保险资金的证券化被众多保险公司看作发展方向。

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好处是双向的,一方面市场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盈利能力,盘活了整个保险业的“血液”;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的进入会促使证券市场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方向去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对我国金融业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保险资金证券化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成本,证券市场的不完善等,不再赘述。本文在这里特别想指出的是保险公司自身规模带来的风险。保险公司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市场中无疑会给他们带来许多不确定的现金流,以现在许多公司的运营规模是不是能承受这些现金流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是值得思考的。保险资金证券化给了保险业更大的发展平台,这就好比让商船驶入大海。但是这里的海域却并非风平浪静,而是波涛汹涌,有些小船能否经得住这大风大浪得洗礼,值得怀疑。

三、分级自主保险的设想

正是由于我国保险业实行保险资金的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很多未可预知的风险,所以各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保险资金证券化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循序渐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一部分资金证券化,另一部分还维持原来的状态,我们要想办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更快的发展。在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基础上,受到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一级价格歧视的启发,本文提出了分级自主保险的想法。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这种情况有时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这种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每个单位的产品都出售给对其评价最高,并愿意按最高价格支付的人。在这样情况之下,垄断厂商获得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的价格歧视是帕累托有效的此段引用。

显然这样的概念直接用于保险市场是不合适的,因为首先那样的价格歧视在实际中操作是很困难的,其次现今的我国保险市场早已不处于由一家垄断的时代了。而且让保险公司去获得消费者全部剩余也不是去创新保险制度的初衷。

但是这个价格歧视确实对保险业的创新是有借鉴意义的。首先考虑,为什么在一级价格歧视中,消费者会有不同的保留价格呢?这就是消费者的异质性的体现。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忽略了保险市场上被保险人(也就是消费者)的异质性呢?为什么一级价格歧视的假设下垄断商能获得消费者全部剩余呢?因为他们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异质性,可是在现今的中国保险业,笔者认为保险人这一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异质性。诚然,现在险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是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但要说明的是,这和考虑消费者异质性有着很大差距。

先来看一下我国保险业的一些现状:首先,在同一缴费方式同一赔付模式下,保费只取决于不同人群发生赔付事件的概率分布;其次,保险资金由保险公司全权决定他的投资渠道。

举例说明:考虑最简单的情形:终身生存年金ax(记为险种A),在每个生存年度末给付等额年金,保费则为趸缴净保费加上相同的保险费用,现在找到两个死亡力几乎完全一致的人(这是实际可行的),他们投保于险种A,那么他们就要在相同的预定利率下缴纳相同的保费,并且接受并信任相同的保险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

但这正体现出我们的保险业没有充分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异质性。被保险人并非只是一个无思想的随机生存群,死亡力的相同并不代表他们对风险的态度是相同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资金有不同的规划。这就是上面那个例子令人质疑的地方:为什么面对一群风险厌恶系数不同,资金状况不同的消费者,要让他们去接受同样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尽管有保险人的承诺,但客观上保险资金的投资是有风险的)

和相同的预定利率呢?即使是现在越来越流行的万能险,他的投资决策也完全由保险人做出,但风险却又双方共同承担。而且万能险并未起到降低保费的作用,可恰恰这对中国保险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现行的保险险种并非帕累托有效的,是存在改进的可能的。

而当下保险资金的证券化热潮这是为改进提供了机会。在保险资金部分证券化的基础上,我提出分级自主保险的概念:我们仍用上面那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生存群来投保险种A,但他们对风险的厌恶系数是不同的,保险公司收取来的保费将一部分投资于国债,银行这类低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另一部分投资于证券市场这类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这里的风险是对纯粹的投资者而言,而并非对保险业而言)。首先考虑简单的模式: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同样具有保险资金投资决策的权力,对于那些偏好于低收益低风险的被保险人,将他们的资金投入于低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给他们提供稳定利率和固定的给付年金;而对于那些偏好于高收益高风险的,将他们的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这类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给他们提供较高的但不稳定的利率和较高但不固定的给付年金,然后在随机利率和随机年金下(依一定的概率分布)给出趸缴的精算现值,那么这个现值低于固定利率和固定年金下的现值,但存在一定的波动。这种由被保险人选择的模式就是“自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高收益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高的预定利率而导致的低保费;一方面是由于投资渠道的不同导致的高收益(年金较高),高风险是指年金会发生波动,甚至完全有可能低于低收益低风险下的年金。这种自主保险中年金的变化和传统的部分险种中的年金变化是不同的,后者年金变化是事先制定的,但自主保险中是随机变化的。

被保险人也不会简单的呈现只偏好低风险低收益或只偏好高风险高收益,分级的意义就在于在两个极端之间设立不同的级别,以供被保险人选择。在这个由低风险低收益向高风险高收益渐变的过程中,保费不断降低,平均利率不断下降,平均年金不断上升,而年金波动的风险越来越高,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保险资金比重越来越大。但选择哪一级别,完全取决于被保险人,这就是“分级自主保险”的概念。这个概念不局限于终身年金,也可推广到其他险种。

这种“分级自主保险”有两个可以期待的优势:

1.它充分考虑了消费个体的异质性,这样可以满足更多被保险人的偏好,低保费也会降低投保“门槛”,加大保险覆盖率。而自主让风险承担形式更加合理。

2.它为保险资金的证券化提供了缓冲,在现在保险资金证券化仍不成熟,市场不完善,存在很多未知风险下,低风险低收益的保险资金的存在让保险公司对突发风险具有更强防范功能,同时它又吸收到了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利处。

四、企业合并的设想

要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质量,不一定只局限于研究投资的渠道。我们也可以从保险公司结构的角度来探求改进办法。

不管现在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如何变化,究其根本,它是需要成本的,因为它们不是让资金产生利润的最终端。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消除成本的方法呢?

如果保险公司直接向某个企业贷款,就会遇到资金周转能力差和成本的双重问题,所以目前保险公司很少采用这样的投资方式。但这个分析投资方式,为什么会有上述两个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公务员之家

所以我们提出保险公司A与直接盈利的公司B(这里直接盈利是指直接利用资产创造利润,并非投资而得)之间的合并,这种合并有的前提条件是:保险公司A经营状况良好,公司B有能力通过资本上的扩张实现更大利润,合并本质在于:保险公司A将保险资金注入公司B,公司B有能力通过资本上的扩张实现更大利润,二者的合并将消除成本,并且会将保险公司A的投资风险转化为公司B资本扩张的风险。

现在国内外不乏那些急需更多资金来扩大自己并且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所以我国很多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完全可以考虑这样的合并,显然把资金注入到那些已经取得成功并且有前景的企业中,比起投入证券市场,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双重优势。这无疑是一个加快保险业改革的机会。

在当下成本突出,投资风险不确定的中国保险业,我认为这样的设想是值得尝试的。当然,这样的合并也有必须注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合并之前双方必须充分评估对方在其业界的表现,这样利于防止其中一方发生逆向选择。其次是要探求合理的财务制度,防止资金运转不畅。

五、综述

本文从保险资金证券化出发,重点提出了分级自主保险的思路,也阐述了跨行业合并这种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想法。虽然要想将这些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构想付诸实际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但我认为,全方位创新才是当下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1]乔桂明:中国保险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竞争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新构想范文篇5

社会科学,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显然,思想政治工作是针对人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因此,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同时,它又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锐利武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所在,越来越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其科学意义是重大的。因此,越来越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可以肯定的讲,这一群众性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与推进实践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人们也深切的感觉到,随着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需要有一个更新的发展。无论是从组织上、形式上、作用上,以及工作理念上,都必须以务实态度加以提升,所以,各级政研会组织在多次布置研究课题时,都有一项关于如何加强政研会方面的内容。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才提出了以下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面的新想法。

一、必须从组织形态上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直接纳入党的领导。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冠以了群众性组织的名头,因此,为了突出群众性,在组织形态上,它的某一级组织往往是按企业类别专业类别或性质相同、相近的群体来划分。如就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来讲就有供电学组、发电学组、修造学组、科研院校学组等等,就社会来讲则是以企业为单位。他们的上级组织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组织成员的会费缴纳,从经费上似乎也体现了群众性组织的特性。然而,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担任这些组织的各种负责人基本上都是企业里相应的不同级别的领导人,如会长由党委书记担任,秘书长由宣传部长担任。所以有人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官”办的群众性组织。如果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产生初期具有民间性、群众性的话,那么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它必须更紧密的纳入到党委的领导之下,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社会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今天我们要探索其科学性所在,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构造完整的科学体系,显然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命题。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组织形态上突出党管性、在研讨上突出群众性。否则,“犹抱琵琶半遮面”,反而会使此项工作日趋形式化,最终导致松散,而丧失掉凝聚力和生命力,人们的关注力也将淡化起来,从重视走向弱视。从实践上看,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如营口供电公司过去在组织形态上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到党的组织管理上来之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就缺乏深刻性,普遍性也不足,具有很强影响力的文章产出也较少。1996年党委把研究小组从专业学组改为以党支部为单位后,就发生了明显变化,每年产出的论文、调查报告等少则20余篇,多则近百篇。而且有的文章上了《工人日报》,多篇文章参加了全国性或部级别的论坛,各种层次奖项不断获得,其成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但有力地指导了企业实践,而且也引起了外部的关注。由此看来,从组织形态上,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直接纳入到党的领导之下,确实是很必要的。就省公司范围来讲,这种形式主要应该体现在基层,即取消专业小组形式,改为以党支部为单位,这样就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直接作为党组织的一项常规工作紧紧地抓起来。而省公司目前划分的学组形态,由于具有很强的交流性,仍需保持。说穿了就是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我们党的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我们各级党的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必须确定这样的原则:组织形态突出党管性,研讨形态突出群众性。如果这个原则确立起来的话,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思考并完善这方面的建设。

二、必须在形式上突出学术性。

当前,就省公司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缺乏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形式上。每年一次的学组会实际上并没有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模式基本上是听取各单位政研工作汇报、评选先进政研会、评选优秀论文、分组座谈(党委书记一组、宣传部长一组)、领导到会讲话、

布置相关工作等等。很显然,会议没有安排学术交流,虽说事先收集了论文,但是仅仅局限在评比人员范围内,结果会议变成了评比会和座谈会。这几年,大家对评比颇有微词,已经产生了反感,其原因是各家的工作大致雷同,当然不排除有的单位有特点,而评比也是必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会产生反感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会议把工作主体搞错位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会议,它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开展学术的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会议绝大多数时间应该对此进行安排。现在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缺项,所以它必然显得苍白。我们认为,对此应该加以改善,即在保留原有的形式状态下,把工作主体转移到学术交流上来。对此我们可做好如下设想:第一是把省公司级别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学组会、年会)改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坛或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高峰会议。其理由是,参加此等会议的人员构成基本上是各个企业的党委书记和宣传部长及省公司的相关领导,这些领导都有着较强的理论水平,其层次相应也较高,而且党委书记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宣传部长也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具体组织者,而收集上的论文相应质量也较高,因而冠以上述名称是比较贴切的,同时又在形式上提高了会议品位,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是开展学术交流。思想政治工作既然是科学,研究它的文章又称之为理论,显然其本身就具有学术性。这些学术成果不能被封在集子里,或束之高阁起来,因为我们必须看到,每年形成的论文集,很少有人去翻看学习,所以我们必须提供适当的场合去进行交流,学组会是最佳的交流场所。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是由论文作者本人现场宣读论文,由与会人员评判,根据得分多少直接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个做法将会耗去大量时间,但交流的内容多。二是仍采取现在的做法,事先评出优秀论文(专家评选行为),然后现场宣读优秀论文,这样做耗时少,但交流内容也少。如此,学组内就会形成交叉感应,相互启发,座谈起来也丰富得多,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也有利于理论研究的提高。三是在研究与交流上,我们发现近几年似乎论文偏多,而赋有深度的专门调查较少,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开展工作调查,所形成的调查报告,可直接参与交流,以引发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第三是提倡学者风范。现在我们一些论文作者撰写的论文底气不足,缺少学者风范,应引导他们在撰写论文时要以学者的身份出现,要敢于讲话,写文章不能缩手缩脚,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品位。当然,文章首先要讲思想性和逻辑性。我们的一些作者,往往否定自己写的不是论文,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什么叫理论?实际很简单,观点加逻辑就等于理论,理论系统化了那叫理论体系,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者身份出现时,不能首先矮人三分,而要自我提气。第四是先进政研会的评比可以两年搞一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考察各单位是不是就理论谈理论,所研究的成果是否有效地指导了自我实践。因为当年产生的理论成果需要有一段时间进行检验,所以必须把这个时间让出来。很显然,我们在评选先进政研会的时候,必须把理论成果应用做为一项基本条件,而不是仅仅看开了几个会,收了几篇论文上。第五是基层仍为研讨会。其理由是,基层相应理论水准偏低,有些论文缺乏系统性,有的明显缺乏逻辑性,所以他们之间恰恰应该开展研讨,边研究,边讨论,互相激发。如果基层冠以论坛、高峰类的名头,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你层次上也不够分量。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把上下层次明确区分开了,即学组会为论坛会或高峰会,基层则为研讨会。这些形式的划分不是唯形式而形式,而是有着一定的理由和实际内容的。

三、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转化,加大指导力。

近几年,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的增多,质量的提高,省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越来越关注成果的认定与转化,越来越看到自我理论指导力的重要性。因而连续几年都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奖,这个做法是非常积极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就省公司范围内,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的转化还显得不足,很多成果并没有推广开来,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还存在了“银行”里,因而导致了它的指导作用搁浅了,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所以,我们必须珍惜这些成果,下大力气促进转化,使其真正发挥指导具体实践的作用。固然有些成果没有普遍性,但是借鉴性总还是存在的,有借鉴就会发展到有运用,有运用就会体现出指导,指导力形成了就必然会推进工作发展。

新构想范文篇6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冠以了群众性组织的名头,因此,为了突出群众性,在组织形态上,它的某一级组织往往是按企业类别专业类别或性质相同、相近的群体来划分。如就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来讲就有供电学组、发电学组、修造学组、科研院校学组等等,就社会来讲则是以企业为单位。他们的上级组织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组织成员的会费缴纳,从经费上似乎也体现了群众性组织的特性。然而,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担任这些组织的各种负责人基本上都是企业里相应的不同级别的领导人,如会长由党委书记担任,秘书长由宣传部长担任。所以有人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官”办的群众性组织。如果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产生初期具有民间性、群众性的话,那么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它必须更紧密的纳入到党委的领导之下,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社会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今天我们要探索其科学性所在,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构造完整的科学体系,显然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命题。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组织形态上突出党管性、在研讨上突出群众性。否则,“犹抱琵琶半遮面”,反而会使此项工作日趋形式化,最终导致松散,而丧失掉凝聚力和生命力,人们的关注力也将淡化起来,从重视走向弱视。从实践上看,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如营口供电公司过去在组织形态上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到党的组织管理上来之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就缺乏深刻性,普遍性也不足,具有很强影响力的文章产出也较少。1996年党委把研究小组从专业学组改为以党支部为单位后,就发生了明显变化,每年产出的论文、调查报告等少则20余篇,多则近百篇。而且有的文章上了《工人日报》,多篇文章参加了全国性或部级别的论坛,各种层次奖项不断获得,其成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但有力地指导了企业实践,而且也引起了外部的关注。由此看来,从组织形态上,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直接纳入到党的领导之下,确实是很必要的。就省公司范围来讲,这种形式主要应该体现在基层,即取消专业小组形式,改为以党支部为单位,这样就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直接作为党组织的一项常规工作紧紧地抓起来。而省公司目前划分的学组形态,由于具有很强的交流性,仍需保持。说穿了就是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我们党的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我们各级党的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必须确定这样的原则:组织形态突出党管性,研讨形态突出群众性。如果这个原则确立起来的话,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思考并完善这方面的建设。

二、必须在形式上突出学术性。

当前,就省公司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缺乏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形式上。每年一次的学组会实际上并没有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模式基本上是听取各单位政研工作汇报、评选先进政研会、评选优秀论文、分组座谈(党委书记一组、宣传部长一组)、领导到会讲话、布置相关工作等等。很显然,会议没有安排学术交流,虽说事先收集了论文,但是仅仅局限在评比人员范围内,结果会议变成了评比会和座谈会。这几年,大家对评比颇有微词,已经产生了反感,其原因是各家的工作大致雷同,当然不排除有的单位有特点,而评比也是必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会产生反感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会议把工作主体搞错位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会议,它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开展学术的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会议绝大多数时间应该对此进行安排。现在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缺项,所以它必然显得苍白。我们认为,对此应该加以改善,即在保留原有的形式状态下,把工作主体转移到学术交流上来。对此我们可做好如下设想:第一是把省公司级别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学组会、年会)改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坛或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高峰会议。其理由是,参加此等会议的人员构成基本上是各个企业的党委书记和宣传部长及省公司的相关领导,这些领导都有着较强的理论水平,其层次相应也较高,而且党委书记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宣传部长也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具体组织者,而收集上的论文相应质量也较高,因而冠以上述名称是比较贴切的,同时又在形式上提高了会议品位,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是开展学术交流。思想政治工作既然是科学,研究它的文章又称之为理论,显然其本身就具有学术性。这些学术成果不能被封在集子里,或束之高阁起来,因为我们必须看到,每年形成的论文集,很少有人去翻看学习,所以我们必须提供适当的场合去进行交流,学组会是最佳的交流场所。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是由论文作者本人现场宣读论文,由与会人员评判,根据得分多少直接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个做法将会耗去大量时间,但交流的内容多。二是仍采取现在的做法,事先评出优秀论文(专家评选行为),然后现场宣读优秀论文,这样做耗时少,但交流内容也少。如此,学组内就会形成交叉感应,相互启发,座谈起来也丰富得多,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也有利于理论研究的提高。三是在研究与交流上,我们发现近几年似乎论文偏多,而赋有深度的专门调查较少,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开展工作调查,所形成的调查报告,可直接参与交流,以引发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第三是提倡学者风范。现在我们一些论文作者撰写的论文底气不足,缺少学者风范,应引导他们在撰写论文时要以学者的身份出现,要敢于讲话,写文章不能缩手缩脚,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品位。当然,文章首先要讲思想性和逻辑性。我们的一些作者,往往否定自己写的不是论文,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什么叫理论?实际很简单,观点加逻辑就等于理论,理论系统化了那叫理论体系,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者身份出现时,不能首先矮人三分,而要自我提气。第四是先进政研会的评比可以两年搞一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考察各单位是不是就理论谈理论,所研究的成果是否有效地指导了自我实践。因为当年产生的理论成果需要有一段时间进行检验,所以必须把这个时间让出来。很显然,我们在评选先进政研会的时候,必须把理论成果应用做为一项基本条件,而不是仅仅看开了几个会,收了几篇论文上。第五是基层仍为研讨会。其理由是,基层相应理论水准偏低,有些论文缺乏系统性,有的明显缺乏逻辑性,所以他们之间恰恰应该开展研讨,边研究,边讨论,互相激发。如果基层冠以论坛、高峰类的名头,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你层次上也不够分量。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把上下层次明确区分开了,即学组会为论坛会或高峰会,基层则为研讨会。这些形式的划分不是唯形式而形式,而是有着一定的理由和实际内容的。

三、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转化,加大指导力。

近几年,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的增多,质量的提高,省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越来越关注成果的认定与转化,越来越看到自我理论指导力的重要性。因而连续几年都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奖,这个做法是非常积极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就省公司范围内,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的转化还显得不足,很多成果并没有推广开来,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还存在了“银行”里,因而导致了它的指导作用搁浅了,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所以,我们必须珍惜这些成果,下大力气促进转化,使其真正发挥指导具体实践的作用。固然有些成果没有普遍性,但是借鉴性总还是存在的,有借鉴就会发展到有运用,有运用就会体现出指导,指导力形成了就必然会推进工作发展。

推进成果的转化首先在于省公司,可以肯定的讲,省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是成果转化的第一桥梁和纽带。因为最终成果的认定在省公司,成果的也在省公司,所以成果理论的推广必然是省公司首当其冲。所以我们认为,每年应该以省公司名义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会,可以单独召开,也可以并入到学组会作为一项内容。对于每一个成果,应该有提要和点评,如果形势需要,或者有些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效果明显,可以进而召开经验交流会,扩大成果的影响力。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成果转化了才能体现出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作用,否则,存在“银行”的“钞票”仅仅是数字而已。

新构想范文篇7

一、如何设计课堂设问

有效地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有效设问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设想一堂历史课:

情景一:从头至尾都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历史知识与概念,教师一相情愿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对还比较生动的话,或许学生可能会记住教师讲授的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教师的个人魅力不足,教学语言比较乏味,只可能导致学生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即使不想睡觉的学生,也是思维停滞,思维分散不集中,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根本不知教师所云。

情景二:一节课中教师只有寥寥无几的一两个问题,或者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无疑而问,学生根本无需作答,又或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不当,学生无从思考。以上这些情况,教师虽设计课堂问题,但并未精心设计,提问不到位,甚至是无效提问。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是令人乏味的课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将设问贯穿于教学始终,此方式可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找准教学的核心内容。历史知识内容纷繁复杂,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设问,才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问题的深度和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是处处而问,时时而问,而应在关键处设问。

二、问题设计要遵循“三问”

第一,问什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选取素材,创设情境。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问题与情境结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意义。从认识论上来看,人类的认知规律是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而历史则是过去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历史的过去性与人类的认知规律存在矛盾。在教学中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从而化解历史与现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隔膜,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现在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两个层面的意思。“现在进行时”是指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属于直接经验;“过去完成时”是指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但学生已经了解掌握的知识,属于间接经验。

第二,如何问———问题的指向明确,并给学生提示思考的方向。因为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历史知识的储备,但是受到年龄阅历,抽象思维能力的制约,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会存在感性、片面的一面,因此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一般而言,设问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但课堂教学的目标却不能仅仅关注“思考了没有”,追求表面的思维活跃,还要进一步追问“是怎样思考的”,聚焦思考的力度和效度。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看出当时北宋的综合国力是什么样呢?”老师引导,可以从北宋版图、战果、合约内容等方面分析。学生回答:“北宋国力不强盛。”教师补充学生的回答:“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在设计问题时,要对课堂内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要朝着自己要求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而空的问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所以问题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方向性、明确性。

第三,为什么问———锁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繁杂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两道难题。如何锁定教学主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设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要使方法适当,即要凭借方法所决定的行为体系去实现所求的结果。”“为什么而问”就是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方法设计“问题”的思维导向,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历史课“教学主题”的认识。

新构想范文篇8

提要: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是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手段。笔者提出,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中,应不断拓展审计的新思路,譬如借鉴风险导向型的审计模式,提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切实保护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由企业和在职职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专门用于支付职工年老后退休金的货币资金,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险基金中,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地位最为重要、数额最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将从微观视角出发,探索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准备工作

通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基本框架,让审计人员从总体上对所进行的工作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按照框架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审计。

(一)确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审计目标。我国认定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体审计目标为:通过审计全面掌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基金结余分布及基金管理运行情况,揭露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基金管理和落实各项社保政策,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把总体审计目标进行浓缩,概括为:1、安全完整:检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从征收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无挪用、贪污现象等;2、准确性:与征收和支出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以恰当纪录;3、分类:与征收和支出有关的事项记录与恰当的账户;4、存在性: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金额是确实存在的;5、发生:记录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上的金额确实发生。这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见解,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的不断开展,审计的目标会进一步完善。

(二)计划审计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审计计划有助于审计人员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需要进行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在此过程中,需要作出很多关键决策。

1、初步业务活动。审计人员在展开审计工作之前,对所要审计的养老保险结算中心有一个初步了解。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主要有:(1)确保审计人员具备工作所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2)了解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基本情况。

2、总体审计策略。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事项:(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范围;(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时间。

3、具体审计计划。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过程紧密相连,并且两者的内容也紧密相关。具体审计计划包括:(1)风险评估程序。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资产负债表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这里重点需要对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评;(2)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针对风险评估程序中所发现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审计人员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该审计程序应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以上所介绍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框架,这只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下面将从具体的微观角度出发,阐述所实施的具体审计工作。

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具体工作

通过前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对所要审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算中心有了一个总体性的了解,因此下面将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实施具体审计工作。

1、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情况的审计。审查的重点为: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有无提高或降低征收比例、随意减免等问题;二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将基金存入财政专户,有无多头开户、账外存储、贪污私分等问题;三是基金的投资收益和基金的利息收入是否及时入账,有无将基金运营所得或收取的滞纳金存入账外、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2、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情况的审计。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基金,是否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基金,有无拖欠截留、擅自改变用途、贪污私分等问题。分析欠发和补发各项基金情况,找出造成欠发的原因;二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范围使用基金,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把不属于基金负担的支出列入基金支出;三是养老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标准支付基金,有无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提高或降低开支标准的问题。3、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的审计。一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有无挤占挪用基金的问题。如有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违反规定随意挤占挪用养老资金,用于投资、放贷经营、搞基本建设等;二是以前年度审计处理过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被挤占挪用的基金是否按规定清理收回;三是财政部门是否按规定管理财政专户的资金,是否严格审核经办机构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批复社保经办机构的预决算。

4、对养老保险基金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政策性强,审计中应从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自身履行管理职责方面寻找突破口,重点审查各项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对比实际情况,分析有无执行政策不到位,影响基金征收、管理、支付的情况。

5、对管理、服务费计提与使用情况的审计。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服务费,有无预提或多提的现象;二是使用中有无挤占挪用、铺张浪费、滥发钱物的问题;三是管理费、服务费结余的处理是否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规定等。公务员之家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报告

通过前述两个大步骤地审计工作,对被审计的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对此次审计工作作出一个总结性报告,来说明被申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落实审计机关工作责任制的问题。待所有的审计工作结束以后,由相关的人员对基本养老保险审计的工作底稿与总结报告进行归档保存,以便于日后查找。

参考文献:

彭华彰等着.社会保障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5.

宋晓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研究形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6.

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新构想范文篇9

但是,对于地处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地市报而言,最激烈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到高峰期,经济报道潜力巨大,拥有横向融合大经济区与城市群的宽度,向下延伸至区县、乡镇的深度。四川《泸州日报》近年来的采编探索中,走出一条立足本土、放宽视野、稀释宏观、提炼微观的路子。平台策略:党报“言商”创品牌泸州日报社在创办晚报之后,面临着如何差异办报、错位经营的问题。在时政报道同源同质,社会新闻与文体报道转移到晚报做大做强之后,日报选择了经济领域,创刊了《泸州日报•酒城商界》专刊。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泸州本土经济特点而决策的。泸州是一个传统的商贸城市,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各种业态均在迅速发展,升级与洗牌频率较高,报道空间不小。

作为党报的专刊,《酒城商界》创刊之初就大胆“言商”、大声“言商”,开辟“个性商人”栏目,以大篇幅报道让本土企业家纷纷走上一版。之所以用“个性”命名栏目,就是再不能让报道变成企业免费的广告,而把企业家的故事、最有个性的一面以纯粹的新闻报道体现出来。报道刊出以后,产生了两个“想不到”:一个“想不到”的是读者,没想到党报会以这样的方式报道本土企业家,另一个“想不到”的是企业家们,没想到党报会给他们这样一种宣传空间。在报纸引起企业界和读者高度关注之后,静态选题开始向动态选题转向。时值泸州新一轮商圈洗牌之时,《酒城商界》刊出解读性的前瞻报道《酒城商业新版图》,对日益白热化的新旧商圈、核心商圈之争进行报道,并借此展开话题,引发各方评论。在泸州激起了从企业界、消费者到市领导的热切讨论。尤其是身处竞争中的商家,生怕在这种时刻失去发言的“话筒”,纷纷主动表明观点。报纸的本土影响力得以迅速提升。创刊成功,但不能局限于简单地“在商言商”。企业需要宣传,但并不需要赤裸裸的商业宣传;经济需要报道,但也不需要一堆数字加几个生硬的概念把读者打蒙的报道。随后,《酒城商界》在经济报道领域全面拓展,设计了多层次的栏地市报区域经济报道新思路□张涌(泸州日报社,四川泸州646000)者展示自己的风格,扩大报纸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

保持报纸风格稳定性。地方党报要结合自身地域特征和实际情况,研究受众心理,找准报纸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给版面立“规矩”,这对于赢得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报纸风格是一个团队运作的综合产物。任何一种设计风格,一定会是团队整体素质的体现,其中渗透着主编、记者、编辑、美编、摄影、排版员等每个人的个性魅力,是诸多个性的组合。要在版面革新上下工夫,根据本土受众群的需要,运用各种版面要素,确立适合自身的版式格调。巧用用本地元素。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地方文化,把地方文化元素应用到版面设计中,可以体现报纸的地方特色。加入当地文化的特质,在版面设计中用好本地文化元素,使报纸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做亮栏目,增添亮色。作为报纸,要想留住读者,一定要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多在版面中突出读者爱看的稿件,增加版面亮点,使之成为视觉中心。积极开展读者感兴趣的栏目,和读者巧妙互动。巧用醒目的栏目标识,或用框线加以突出,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策划活动,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一些恰当的活动策划,设置一定量的贴近民生、民情和民意的栏目,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增强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传媒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好编辑对信息的选择、对新闻的整合策划功能、对报纸版面的整合,形成有别于新媒体的新闻特点,这无疑是新媒体时代对报纸编辑最直接、最根本的要求。而也只有做到并做好这一点,纸质媒体才有可能办出特色,最大限度地留住读者,在当前多变的传媒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目体系,陆续开办了访谈报道———《封面访谈》、调查报道———《观察》、经济动态信息———《服务100%》和《维权3.15》等。在策划选题方面提倡不拘一格的“大经济”领域的思路,什么话题热就紧跟什么话题,紧跟什么话题就抓住其在经济领域的落脚点。赋予经济报道深度与热度,一不靠抄文件,二不靠泡会议,一份经济专刊呈现出精、深、细、活的品质。做好经济报道,需要重新定义报纸本身,除了是经济信息的载体外,更是办报文人与企业商人之间的桥梁,文人不再是传统地做文章,商人不再是简单地算算账。两者贴近、相融,就会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策略:走出本土解读本土越是本土的,越是主流的。但以怎样的角度观察、报道本土,决定了经济报道的成败。

从城市区位看,泸州地处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环渝经济圈的交汇地,从产业与节点看,又是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交汇地,定位于立足四川、依托重庆、拓展滇黔,建设结合部中心城市。所以,《泸州日报》每年都要花大力气推出“他山之石”重头经济报道。这个系列的报道就是让记者走出泸州,在兄弟报社的帮助下,为泸州经济“照镜子”。于是,派出的骨干记者踏访川、滇、黔、渝的各个城市。说是“照镜子”,是因为并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而是针对泸州精心选题。针对市里对经济软环境的要求,选择了以率先公布市级领导干部电话、搞“马上办”的眉山市进行报道,写出了《眉山风暴启示录》;针对泸州面临交通大跨越以后的谋篇布局,选择了与泸州交通区位格局类似的遂宁,写出了《抢跑者遂宁》;针对泸州提出的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选择了泸州毗邻的、同样提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遵义,写出了《转折之城在转折中崛起》……“他山之石”系列最初推出,就在一版大篇幅刊载,当时在泸州引起很大的震动。《泸州日报》在选题策划上,不是把外地成就报道“移植”到本地就了事,而是探索出一种“间谍式”的报道角度,挖掘别人的智慧,推动自己的工作。报道发展到后来,泸州凡是有重要工作推动,市里首先安排《泸州日报》要做“他山之石”报道。

“间谍式”报道的角度,不仅仅只用在“他山之石”上。近年来,每逢四川省党代会“、两会”,《泸州日报》都要派出采访组前往一线,除了传统的程序报道之外,都要求记者第一时间以泸州的区域经济角度,解读省里会议的报告。对过去只能“仰望”的报告做解剖为我所用,几年坚持下来已经成为惯例,效果良好。策划策略:奏出“交响”破瓶颈敢于报道、解读更高层次政策的这一模式,在《泸州日报》还延伸到更高级别的解读上来。《成渝经济区规划》新鲜出炉,泸州位列其中,欲第一时间报道,瓶颈诸多:怎样找到全面信息?解读这么高层次的政策,记者的底气从何而来?结合泸州角度在哪?难题越多就越需要创新。《泸州日报》迅速作出方案,一一解决: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下载了成渝经济区规划全本,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策划选题;解读信息量如此之大,不能光靠记者,立即连线泸州市委党校、市委政研室以及市政府专业部门的教授、专家从各自角度解读;梳理出规划中涉及泸州的所有部分,做出系列解读方案。

新构想范文篇10

1.1铁路客运营销改革的必要性

旅客运输是铁路生产经营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满足人们社会交流、经济活动等,铁路客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全社会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胆实践和取得的成绩相比,铁路旅客运输及其相关经营领域的改革显得比较迟缓、被动。公路网的迅猛发展和客运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民用航空业的逐步成熟,铁路客运已经受到严重挑战;沿江、沿海的铁路受到水运市场重大冲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分析,1996年铁路客运周转量有较大下降,公路和航空客运周转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6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周转量为9337亿人公里,比1995年增长3.7%,其中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分别完成客运周转量3357、5060、168、752亿人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长一9.4%、9.9%、一2.3%、10.4%,铁路旅客发送人数1996年比1995年下降了12.3%。由此可见,其它运输方式与铁路运输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了保持铁路客运在客运市场中的应有地位,必须从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中国铁路的实际出发,改革铁路客运营销体系和指导思想,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两个转变,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市场化的营销改革。因此,必须对我国铁路客运营销进行全面改革。

1,2铁路客运营销改革的可能性

1.2.1铁路客运营销改革基本具备了政策条件

铁道部提出,“九五”期间,推进铁路运输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政企分开,企业重构,市场经营,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铁路运输管理新体制,运输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走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集约化经营的轨道。运输企业的两个转变,一是转变现行的运输管理体制,解决政企不分,管理层次多,机构重叠,队伍庞大,生产布局和劳动组织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二是转变现行的运输增长方式,解决重数量指标,轻质量效益,;重生产,轻经营,运输生产与经营管理相脱节;运输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运输经济效益增长不高等间题。铁道部提出,作为运输企业改革的实施目标,要层层建立起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输生产与经营紧密结合的经营责任制。铁路局、分局、站段都要实行内部模拟市场经营,实行纵向核算、横向清算,改变以生产指标为主的运输企业考核体系,建立起一套突出经济效益的、与职工收入紧密挂钩的新的考核指标体系,使参与运输生产过程的所有部门、各个单位、每个环节都建立起经济关系,做到层层分解经营目标,层层落实经营责任,层层加大考核力度。铁路客运营销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现行的营销战略、机制和管理体制彻底改革,改善目前铁路客运经营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服务环节,广泛吸引客流,拓展多元经济,提高整体效益。铁道部的一系列政策为客运营销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政策保障。

1.2.2客运营销改革的内部条件逐步成熟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企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生产营销机制和素质良好的员工群体与之相适应‘,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铁路客运系统在规范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础整顿、技术培训等方面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特别在营销领域,全路客运系统努力探索和积极尝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营销,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效益指标形式,在强化经营管理、落实经营责任、增加收入、拓宽增收渠道等方面采取措施,探索铁路客运市场化营销的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为客运市场化营销改革提高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客运营销改革的内部条件已逐步成熟。铁路客运营销改革已基本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内外部环境,按照市场化经营原则进行营销改革是可能的。综上所述,铁路客运营销的市场化改革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2、铁路客运营销改革的设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正确的营销战略都必须建立在对客观市场、主观条件及市场发展(包括人文、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保护等)规律性的正确理解和准确判断之上。铁路客运实行市场化营销,在多种运输方式中保持自己的适当地位,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全面分析客运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特别要对中国铁路客运的现状进行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分析,对未来铁路客运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客运市场的基本情况是.随着公路设施的不断完善、车辆性能改良、特别是软件服务从形式到内容的优化、规范化,加之价格比较灵活,购票乘车便利,使得公路客运在500公里以内的中、短途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铁路运输具有受气候影响小、安全可靠、定时定点、价格相对低廉、铁路车站一般位于城市或人口集中区且与城市交通联系便利、符合人们旅行的传统习惯等特点,在500一1500公里的中长途客运上拥有市场,客流比较稳定。但在一些公路发达的省份如山东、江苏、广东及华中、华北部分地区,公路运输对铁路客运的竞争态势已露端倪,并且已将铁路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部分客流如普通公务客流、民工客流、国内旅游客流拉走了一部分;航空运输服务上乘,旅行速度快,购票网点多且统联统购,尽管价格较高,但在经济条件较好、应急旅行的客流中很有市场。1500公里以上的长途客运市场,基本为铁路、航空占有,铁路占七成左右的市场份额,客运市场变化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务旅行的增加,长距离短时间旅游需求旺盛,航空运输对铁路客运的潜在竟争力很大;在一些特定的区域,水运符合当地人们的旅行习惯,加之价格低廉,已稳定地拥有其特定的客运市场。近年来开办的水上旅游如三峡旅游、长江旅游、近海旅游也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客流。目前,铁路客流基本维持在210万至260万的水平。为了使铁路在客运市场拥有自己应有的份额,维护铁路客运的发展趋势,适应竞争的需要,还必须对铁路客运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准确的剖析,才能找到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铁路客运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第一,由于管理机制原因,客运系统某些部门的部分职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进取精神,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水平不高、旅客买票困难、乘降不便、中长途旅行吃饭、饮水困难;第二,由于技术设备原因,旅客旅行的机动性比公路相对较差、预订或购买联票不如航空方便;第三,由于铁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的特点,国家对运价管的比较死,难以通过价格调节因素扩大市场,吸引客流的方法比较呆板;第四,由于缺乏强烈的市场营销意识,没有建立起必要的营销机构,缺乏客运市场信息和有的放矢的营销战略,失去了部分潜在客流;第五,行包运输、旅客延伸服务如旅馆业、旅游、饮食业等存在座等上门、服务质量差或根本没有相关的服务设施,也失去了部分客流;等等。这种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铁路客运固有的不足,必然导致铁路客运生产过程与经营过程失去有机的联系,发展后劲不足,经营乏力,经济效益差。根据这些实际情况,结合铁道部关于运输企业改革的战略总体目标和实施要求,铁路客运必须按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管理方式和发展思路,真正确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逐步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占有市场,使铁路客运逐步走上符合自身工作特点的市场经济的轨道。通过分析研究,实施铁路客运营销改革的战略构想是:确立“效益来自市场、营销适应市场、发展依靠市场”的观念,确定市场目标,建立营销机制,突出营销主体,加大经营责任制,创新营销方式,实现客运营销的全面突破。为了实现上述战略构想,需要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2.1确立铁路客运营销市场的战略目标

根据铁路旅客运输的特点和公路客运迅速发展、航空客运不断完善,客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铁路旅客运输营销的目标应该是:牢固占领500公里至150。公里中长途客运市场,进一步开发吸引1500公里以上的长途客运市场;努力争取客流旺盛、集散规律的500公里以下的中短途客运市场;积极组织团体旅游、会议及假日学生客流等集团客运市场;积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好行李包裹运输,尽量减少货源流失,稳定并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延伸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开展旅馆服务和旅游、娱乐业及短途公路运输服务、广告服务业等。

2.2建立并逐步完善分层次的客运营销机构

为适应铁路旅客运输实施市场化的营销策略,建立全路性的客运营销机构,铁路局(集团公司)、铁路分局(总公司)、站段也要根据管内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建立职责明确、机构精干、权利与义务并重、与每个员工经济收益挂钩的充满活力的营销机构。全路性的客运营销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客运营销法规、政策,协调并监督实施全路性的营销战略;就全国性的客运市场需求、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调查,协调各局客流分配及客运能力(票额分配、增减客车等),对客运市场预测并提出指导性预测报告;制定并协调价格政策并监督执行;制定全路行包运输管理办法,协调行包运输工作,调研、预测全路性的行包市场发展并指导全路行包运输;建立并维护全路性的客票销售中心和售票计算机系统;全路客运系统的形象设计(宣传)和公关;制定环境保护条例等。铁路局(集团公司)、铁路分局(总公司)、站段的客运营销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面向市场、开拓市场、完善市场、具体实施,以优良和诚信的服务满足旅客的需求。

2.3制定铁路客运营销改革的实施措施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营销队伍。要把善经营、懂政策、具有市场营销知识和开拓精神的人员组织起来,充实到客运营销队伍中。加强营销队伍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教育,学习营销的基本理论,借鉴国内外客运营销的实践经验,提高客运营销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敬业爱岗意识,增长营销本领。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搞好站车服务,加强售票和上水,改革旅行食品的供应方式,保护旅客安全旅行和餐饮需求。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杜绝不规范行为。完善车票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实行票额总值承包制。加强营销工作,延长预售票期限,实行灵活多祥的售票方式。在特殊条件下,建立旅客“绿色通道”,组“流”上线,先上车后买票等。强化营销责任制,建立营销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部门与岗位“包保”相结合的内部模拟市场经营责任制,层层制定营销目标,层层落实营销责任,把责、权、利统一起来,使参与客运营销的各部门、各环境、各岗位乃至每个员工真正承担起经营责任,实现客运营销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步提高。加强硬件建设,建立覆盖全路的计算机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解决客票销售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全路44个较大客运站和京广、京沪、京哈、陇海四大干线为重点,逐步建成全路车站售票(中心)系统。搞好客运新产品开发。以实施新图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客车方案,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旅客的需求。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郑州、武昌、西安为支点,运行距离为1000公里至1500公里的旅客列车,全部实行夕发朝至;按照服务与效益并重的原则,根据各个层次客流的需求,合理调整优质优价列车结构,允许部分优质优价列车编挂一定比例的普通客车;提高京哈、京广、京沪三大干线客车的开行速度;开发旅游客运市场,提供分档次、多类型的客车品种,开行不同速度的普通、直通、特快、快速和准高速列车,开行不同价格的普通、空调、卧铺、豪华列车,开行专项服务的旅游、节假日、民工、球迷等特殊列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积极组织宾馆化列车;根据需要与可能,开行其它临时列车等记.发展与客运有关的多元化、集团化经营项目。发挥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实行规模经营,搞好一条龙服务,促进宾馆、旅游、娱乐乃至特色商业的全面发展;根据行包运输的实际情况,在有需求、有条件的线路,开行行包专列或扩大行李车编组辆数;利用铁路的固定和移动设施,大力发展各种站车广告业务;位于大中城市或有条件的地区,开发公铁联运,吸引客流,扩大服务,增加收益等。与此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创造市场环境。通过加强宣传,创造一定的氛围,使社会接受铁路客运营销改革的举措,从而增强铁路客运市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