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0:18:18

小作坊范文篇1

&n

bsp;**市是**省重要工业城市,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9.01亿元,现有工业企业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6家。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原圣泉啤酒)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是我市支柱企业之一,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

截止2006年底,全市(含三县)共有食品生产企业(户)577家,10人以下企业436家,占总数的75.6%,10~100人企业129家,占总数的22.3%,100人以上企业12家,占总数的2.1%;食品经营(批发、零售)企业数8165户;饮食服务业1504家,集体食堂201家,食品摊贩451户。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以卫生部门已发放健康证明为准,无证人员不包括在内)28923人。全市有23家食品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有16个产品和22个产地通过无公害认定,8家企业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家农场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怀远县小麦、固镇县花生成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县,我市“**省名牌农产品”总数达到12个。

一、食品企业基本状况

(一)行业分布情况。我市(含三县)共有各类证照基本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577家,主要集中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粮油制品、饮料和纯净水、炒货、白酒、果酒、豆制品、调味品等相关食品,其中,米、面生产企业为287家,占企业总数的49.7%,饮料(纯净水)77家,豆制品35家,炒货32家,调味品32家,酒类29家,其它食品企业85家。

(二)企业特点。从掌握的情况看,我市大中型食品企业生产条件较好,质量管理水平较高,但小型食品企业经营方式分散、设备简陋、工艺水平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差距较大,质量保证能力参差不齐,约有45%的企业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20%的企业对进厂的原材料不能进行有效的把关,70%的企业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30%的企业食品出厂不检验,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总体表现出“多、小、散、差”等特点。一是数量多,证照基本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577家,无证照的家庭作坊和前店后坊约有1000家左右;二是规模小,有证照的食品企业75%以上是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而且这些企业中有很多是季节性生产的加工作坊;三是分布散,食品生产企业比较分散,遍布城乡各地,大部分企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四是条件差,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设备简陋、生产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工艺水平低,缺乏检测手段和技术人员,对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缺乏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小作坊整治情况

食品小作坊的特点就是“多、小、散、差”,如何用有序的监管改变无序的现状,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探索对分散状态下的食品小作坊实施有效监管的问题。我们认为,对分散状态下的食品小作坊实施有效监管,是当前做好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的根本途径和迫切要求。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紧紧抓住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按照“监管促规范、服务助发展”的工作思路,从整治豆制品企业入手,积极探索在分散状态下对食品小作坊实施有效监管的途径,通过采取“查清底数、抓住重点、多管齐下、突破难点”等措施,对豆制品以及食品小作坊监管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发挥综合监管优势,多部门联合整治豆制品市场初见成效。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多年来,群众对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意见一直很大。豆制品市场涉及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必须多部门参与进行综合整治。为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商务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了《**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明确了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职责,对豆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原材料、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和人员健康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推动此项工作稳步开展,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市豆制品市场整治方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卫生局、商务局和市农委6部门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举办豆制品行业生产加工户培训班,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

两年来,扎扎实实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召开全市豆制品专项整治动员大会,请市政府领导出会并作重要讲话;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整治工作良好氛围;举办培训班,对豆制品小作坊老板和化验员进行培训;开展现场咨询服务工作,进行联合验收;向社会公布合格企业名单,开展取缔行动,实行《豆制品送货单》制度。最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在我市推行豆制品标签标识制度,要求已考核验收企业使用由协会统一印制有标签标识的包装袋。目前我市已有20家豆制品企业通过了六部门联合检查验收,另有8家企业正在进行积极整改,4家企业被依法取缔,约20多家小作坊停止生产或退出市场。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通过政策限制、市场引导与依法查处,使率先规范生产的企业得到了政策的优惠,使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的产品逐步丧失了市场,促进了我市豆制品生产的卫生环境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实行豆制品生产许可证(QS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豆制品行业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星光、康益两家豆制品厂被评为**市首批“A级食品安全信用企业”,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陈启涛市长亲自出会并向企业授牌。

通过采取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我市豆制品企业有了较大改变,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今年我们将结合办理豆制品QS认证要求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把阶段性整治工作,向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转变,同时按照豆制品整治模式,对其它食品小作坊进行整治,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对分散状态下的小作坊实行有效监管的途径和方法。

(二)强化自律意识,开展炒货行业整治。炒货是中国特有的休闲食品。我国炒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实力的行业,形成了以**合肥、**、芜湖、浙江萧山等为主的炒货生产基地,出现了上海等大型的炒货集散地。**是我国的炒货大省,拥有小刘、洽洽等全国知名品牌,在中国炒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的**市,每年瓜子的产销量就超过1万吨,成为地方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炒货业自80年代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近年来步入高速发展时期,涌现了恒记炒货、玉成炒货、龙华炒货、白家炒货等颇具规模的企业,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并在全国市场上逐渐形成一定的影响。

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以《瓜子“美容”劣迹斑斑》为题的一则新闻,几乎让**整个炒货行业“全军覆灭”,随后,**炒货行业停业整顿长达4个月之久。瓜子“美容”事件曝光之后,我市立即着手开展炒货食品专项整治,但由于炒货行业相关标准缺失,整治工作找不到相应的标准,一度陷入困境。2005年5月10日,经过精心筹备的**省**市炒货行业商会正式成立,这是**市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工商联合会、质监、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局等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市民政局在会上给炒货行业商会授牌。**炒货行业商会成立后,积极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标准,同时,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成为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联系的纽带。“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起草制定**市炒货行业地方标准”已被纳入在**炒货行业商会的年度工作计划中,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在2006年度**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中,龙华炒货厂被评为2006年度**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目前全市共22家炒货生产企业,其中20家已加入炒货业商会,17家已办“QS”认证,3家正在办理中。

(三)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开展纯净水行业整治。**市地处淮河之滨,居民的饮用水及日常用水均取自淮河。近年来随着淮河水质污染的加剧,我市成为**省最大的纯净水消费市场,兴起了大大小小近20家纯净水生产企业,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与此同时,纯净水生产企业的卫生状况、水质情况也成了老百姓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我市的纯净水生产企业良莠不齐,产品安全质量及售后服务亟待进一步规范,为使市民喝上放心安全的纯净水,我市决定在纯净水行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05年9月,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质监、工商和卫生等部门联合召开了纯净水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动员会,下发了**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有关文件,此后,对所有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户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别到卫生、质监等部门收集相关企业信用资料,按照信用体系建设量化考评表对所有纯净水生产企业进行打分,在此基础上,组织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对我市纯净水生产企业进行逐一现场检查和评估,检查了解企业日常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和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情况,最终有4家企业被评为**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

三、加强食品协会建设,促进行业自律。

由于全市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食品市场体系庞大,涉及许多领域,仅仅依靠行政的手段难以建立运行有序、健康发展的食品市场体系。为此,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我市成立了**市食品协会。经业绩考查、行业推荐和诚信度支持率等多项因素,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炒货业商会、食品协会豆制品分会、盐业协会和纯净水生产企业联谊会。我们充分运用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市优秀食品企业”和“**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市优秀食品企业”及“**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协会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的影响和作用,针对我市市民最为关心的重点和难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配合政府开展各项调查研究:对我市纯净水生产企业和豆制品行业进行了行业调查。市食品协会豆制品分会根据**市对豆制品市场进行全面整顿的情况,积极配合相关监管部门开展整治工作,在协调豆制品行业规范和自律管理中发挥了极积作用。此外,豆制品分会加强行业服务能力,积极组织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有关行业发展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一是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地点分散,生产条件落后,从业人员质量意识淡薄,素质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食品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企业对自己所承担的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到位或没有能力完全履行到位,增加了监管难度。二是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分散了有限的监管力量,加上监管经费、车辆有限,对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履行日常监管巡查职能、扩大监管覆盖面形成了较大的制约作用。三是企业自检能力弱,不能做到批批检验,合格出厂,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二)建议。一是加强立法建设。中国目前的食品监管,还处于一个多头管理的状况。因此要加快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行的食品监督管理体制是一项行政职能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这样的职能,事权划分在承担具体监督任务的基层,由于宏观监管权与微观准入、监督权相分离的原因,极有可能导致一些监管政策和工作规划成为“空中楼阁”。二是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技术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与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的合作与协调,与国际接轨,努力推进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国家强制标准,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和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切实解决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残缺、混乱,食品标准水平不高的问题。三是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门槛,淘汰一批规模小、工艺落后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例如,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将一批规模小、不具备检验条件的面粉、饮料、纯净水、炒货、豆制品、调味品和酒类生产企业淘汰出局。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动态监管。进一步做好企业档案建档工作,并对已有的企业档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结合“食品监管网络系统”建设工作,对食品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2、全面实施食品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以乡镇、街道为基础,监管重心下移,对因失职等原因造成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小作坊范文篇2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食品生产小作坊整顿工作的信心

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职责,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市政府在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市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意见,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实施意见》理顺了食品安全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监管体制,明确划分了各监管部门职责和今年集中整顿的时限要求。按照《实施意见》精神,在自治区政府出台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监管办法前,由质监部门负责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以外食品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市质监局根据市政府的安排,下发了《食品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政府授权新的监管领域进行了梳理、摸底、整顿。

从今年6月份以来,质监系统的同志们按照市政府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开展食品生产小作坊摸底梳理、整顿规范、清理提高等工作,食品生产小作坊专项整顿工作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监督抽查结果表明,食品小作坊产品合格率普遍提高了3至4个百分点。二是食品小作坊监管的有效性得到增强。通过推行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食品小作坊监管制度。三是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有力地震慑了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显著提高。专项整顿期间强大的宣传攻势营造了“人人知道专项整顿,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参与质量振兴”的良好氛围。五是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地位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值此,我谨代表市委、政府向奋战在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二、着眼长远,准确把握新形势对食品生产监管工作的新要求

今年是我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抓好全市食品小作坊整顿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志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深刻认识确保食品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不断增强使命感。确保食品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打击假冒伪劣食品,推动小作坊升级改造,就是为促进食品行业结构调整服务,为区域经济转型服务,为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确保食品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只有确保食品安全,才能真正体现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改善人民福祉作为施政目标这一宗旨承诺。确保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食品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确保食品安全,推动食品行业的有序发展,才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准确把握当前我市食品质量和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切实增强紧迫感。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市食品质量总体形势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的食品质量事故,但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因素和隐患依然存在,一是部分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一些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具有很大隐蔽性,给整顿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食品小作坊低水平、高风险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相当一部分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的小作坊仍不具备持久保持产品质量的能力,大量未签订承诺书的小作坊问题更为严重。三是我市食品小作坊多为家庭式经营,并呈分散状态,监管难度较大。对此,市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多次就强化食品监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并给相关监管部门下拨食品安全专项经费,购置快速检测车。质监系统的同志们必须时刻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切实做到认识上再提高,工作上再努力,措施上再完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扎扎实实抓好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工作。

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专项整顿成果,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关于下一阶段工作,我认为,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深入。抓巩固,就是要把已经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把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坚持下去,建立规范,形成机制。抓深入,就是要把目前取得的成果作为新的起点,拓展领域和内容,在高起点、高站位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把整顿工作推向深入。

(一)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专项整顿成果。对这次专项整顿,大家要有一个明确认识,就是每一项整顿任务都不是抓完了事,流于形式,而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不断巩固提高。从目前小作坊整顿工作情况看,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对证照不全和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决不能视而不见,任其成为监管盲点,必须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加以监管,该规范的规范,该移送的移送,该取缔的取缔,一定要消灭监管盲区,确保监管到位。二是对不履行质量安全承诺、超出限定区域销售的小作坊,要视情节轻重责令整改、依法处罚、直至予以取缔。三是依法监督小作坊认真执行食品添加物质备案制度,对不按规定对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质进行备案的小作坊,要依法予以处罚,对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回收变质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除依法严厉处罚外,要坚决予以取缔。

(二)进一步抓好农牧区小作坊监管和整顿工作。我市小作坊的特点是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管理落后。尤其是农村牧区小作坊,量大面广,不仅是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维持农牧民生计、解决农牧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满足农牧民群众需求、方便农牧民生活、促进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更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规范、监管、便民”的指导思想,要在严格监管、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农村牧区的实际出发,从农牧民的特点出发,着眼长远,标本兼治,逐步扶持、引导其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三)进一步总结经验,抓紧建立长效机制。这次专项整顿,就是要在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越是突击性的工作,越要着眼长远,要善于围绕短期性行为,研究解决长远性问题。我们千万不能有“就整顿抓整顿”的错误思想,要结合专项整顿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收到的成效等,边整顿、边总结、边梳理、边提炼,把专项整顿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今后对小作坊实施有效监管的长效措施。

(四)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小作坊的专项整顿,是集法律、行政、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整顿。不管是监管和整顿,帮扶和服务,还是引导和规范,都是以严格执法作为前提、作为保障。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身试法的一定要依法严惩,以儆效尤,用法治的威严约束其自觉遵纪守法;对典型案例要向社会进行公开报道,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

小作坊范文篇3

我县现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67家,其中酿酒类32家、蛋糕面点18家、植物油坊3家、茶叶2家、面坊12家;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原料来源都来自本地,产品大多也在各自乡镇销售,生产工艺以传统工艺为主,从业人员也是当地的居民、农民,有的食品小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对粮食就地消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也是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在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生产的白酒、茶叶、纯净水、月饼糕点等产品抽样检验的数据报告中,合格率不足85%。其中,白酒类存在杂醇、总酸超标、酒精度不足或过高问题,月饼糕点类存在蛋白质含量不足等问题。小作坊业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均存在不按标准生产,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没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是造成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质监局先后召开两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业主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产品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宣贯、培训会议,与各业主签定食品安全生产责任书、承诺书,明确企业及小作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采取措施监督企业及小作坊严格按照执行标准严格原辅材料质量关、生产工艺控制关、添加物质关、出厂检验关,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出厂。2009上半年,县质监局共对酿造白酒、茶叶、纯净水等食品类产品抽样检验42个,仅有2个不合格,检验合格率为95.24%,同比去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抽样结果显示,通过业主自律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食品安全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农村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村食品小作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呈现“小、散、低”的状况。“小”即规模小,有相当一部分面坊、糕点店固定资产不足一万元,从业人员2-3名。“散”即分布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80%分布在各乡镇和农村。“低”即生产技术水平低,目前绝大多数是粗放型传统加工业,32家酿酒作坊中,全部是采用传统工业酿造谷酒,设备简陋,产品品质、生产效率都不高。

2、“三无”现象比较突出。全县67家食品小作坊无一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的也占到总数的90%以上。

3、条件差,隐患大。食品小作坊九成以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无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无质量管理制度,原料把关不严,出厂仅凭经验。在辅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卫生环境差,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大部分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场所都设在农家小院或自家房屋内,没有独立规范的生产车间,有的旁边就是猪栏,做饭、生产、养猪养鸡鸭同在一个场所,极易形成二次污染。尽管这些低价的、粗制的食品小作坊难以进入大市场,但对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4、监管难到位。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点多面广,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存在“乡镇看得见、管不着,职能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乡镇政府因为没有执法权限,仅能起到协调、引路的作用,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因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很多食品小作坊很难找得到,有的去了也找不到人,监管存在盲区。

5、监管职能存在交叉,如部分小作坊业主反映卫生防疫部门与质监部门对其进行重复抽检,增加了业主负担,检验结果不能共享。

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分析

1、历史性。小作坊大多存在于各乡镇和乡村,这些小作坊一方面丰富了城乡食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着生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存在又有其合理性、必要性,是广大农民对农副产品快速吸纳消化的一种长期形成的手工传统制作食品的形式,如庙坝乡的白酒小作坊,县城的面条、米线作坊等,它直接解决当地居民的一些生活食品需求而且都是通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2、落后性。小作坊形成的落后性主要受当地经济状况制约。广大农村消费者生活水平不高,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差强人意。面对不洁食品,面对肮脏生产环境同样是漠然处之,麻木对待,图便宜,能吃就行。因此,质量低劣的食品在农村还是有较大的市场。

3、简易性。食品小作坊生产的大多是为迎合当地群众需要的一些简易食品,而这些简易食品生产规模小,仅仅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利润也薄,仅能养家糊口,无能力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

4、事后性。监管部门对食品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由于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作坊,数量多,分布散,要真正监管到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实际质监部门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存在经费少、人员缺、设备少等问题,监管力度无法满足需求。基层的监管网络也十分滞后,虽然各乡镇都设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但是由于“两员”没有专项经费保证,而一般都身兼数职,随时都会被调整或因没有明确职责而成为虚设,对食品加工企业(作坊)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往往是发生了问题,才紧急查处一次,治标不治本,忙于“救火”应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这种事后性较严重的造成了食品小作坊监管不到位。

四、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几点建议

1、逐步建立小作坊质量、计量检测体系,提高其自身检测能力。由监管部门协助进行委托检验,定期检验,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对既无能力建立独立检验室,又未与法定检测技术机构建立委托检验关系的小作坊,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到位。

2、生产属于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的小作坊,要以查处为手段,督促帮助企业整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尽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因生产条件所限无法取证的,又为群众喜爱的传统产品,如果不属于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又来源于我县地域内,具有我县地方特色且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回收原料,不超出本县行政区域销售,方可允许其生产。

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引导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培植优势企业,以公司加小企业小作坊的形式,统一配方,统一工艺,统一检验,统一品牌。

4、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定期、不定期巡查的次数,确保巡查的效果。对证照不全、多次出现问题的小作坊,增加检验次数,加大整改力度。对于故意造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要依法严惩,坚决予以取缔。

小作坊范文篇4

一、原则界定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充分认识加强监管的重要性

本意见所称食品加工小企业包括根据现有条件不能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不稳定的市场准入产品目录外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是指持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地处偏远农村、用传统工艺生产加工、产品为当地群众生活所必需且无其他供给渠道的家庭式食品作坊。

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大量存在是食品消费对象的广泛性、消费层次的多样性和生产加工的简易性所决定的。据年普查统计,全省4.8万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中,10人以下的占87%,其中大多为家庭式作坊,分布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小、散、脏、差”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将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按照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探索既有利于提升传统食品生产加工业,又有利于政府部门监管的新机制,切实解决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关精神,围绕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充分依靠基层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健全监管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力,扶优扶强,治乱治劣,科学管理,推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走整合、规范、特色、品牌发展之路,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平安浙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安全便民原则。小企业、小作坊食品品种繁多,需求多样,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把便民便利放在首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因地制宜制定监管措施。

2、预防为主,惩扶结合原则。应重抓防范,重抓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有效预防和消除安全隐患;支持骨干食品企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行资产重组,优势互补,扩大规模;要从技术、管理等方面规范生产加工行为,扶持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走小而特、小而专、小而联的路子,形成特色优势;对无证无照生产加工以及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则必须严厉打击。

3、实事求是,依靠基层原则。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是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难点,容易产生监管盲区和死角。要坚持实事求是,紧紧依靠基层,依靠乡镇政府,充分发挥乡镇质监员、村(居)协管员的作用,切实把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4、强化宣传,正确引导原则。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量大面广,监管难度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协调宣传、教育、新闻等部门,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敦促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环境。

(三)工作目标

力争到年底,通过“专业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股份联合、区域集中”等多种模式,引导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规范发展。促使市场准入产品目录内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基本达到许可生产加工条件;市场准入产品目录以外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在工艺、技术、原辅料等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得以基本解决。食品加工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生产加工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明显遏止。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制订产品目录,实施目录监管

因地制宜制订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目录,实施目录管理是加强监管的重要举措。各市、县局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产品目录,征求同级政府意见后,报市局审核公布并报省局备案。省局将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重点产品目录》的变化,指导各地对目录产品实施动态管理。

(二)实施登记管理,完善监管档案

各县级质监局要根据小作坊监管目录,主动商请乡镇政府对普查建档情况进行一次疏理,明确监管对象,建立健全监管档案,全面掌握监管小作坊的数量、产品种类、基本条件、质量安全状况、信用记录等情况,督促其在本指导意见实施后一个月内主动向所在地质监部门申请登记(可通过乡镇质监员)。对尚未掌握或未主动申请登记的小作坊,县级质监局责任人要会同乡镇质监员、村协管员及时进行督查,敦促其限期申请登记(登记表样式见附件)。

(三)实行开业歇业申报制度,落实必要的审查措施

对季节性、临时性生产加工食品的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村(居)协管员或乡镇(街道)质监员报告,质监员和协管员要及时通报给乡镇政府和县级质监部门。尤其在开业前,县级质监部门应会同食品检验技术人员、乡镇街道质监员和协管员依据GB14881《食品生产企业卫生通用规范》等技术法规对其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严格审查,符合要求的再准许开业。

(四)实行责任制和承诺制相结合的监管方式

在层层签订监管责任制的基础上,所有纳入监管范围的小作坊都要出具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承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不以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伪造食品标识标注,严格按标准生产,承诺其产品的销售地域范围,并接受社会监督,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一式三份,一份装入镜框置于生产加工场所的显著位置,另两份分别由所在县级质监局、乡镇留存。

(五)创新机制,整合提升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继续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引导和鼓励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分类整合、转化提升。对经整合提升后具备相应条件的,当地质监部门应给予重点帮扶,帮助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整合提升的主要模式有:

1、专业合作模式。对分布广、具有一定区域特色、主要以自产的初级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加工户),宜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社,引导其自愿入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加工户(农户)”的模式,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检验,有条件的也可实行统一销售。

2、龙头带动模式。以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纳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为配套加工户,按照“公司+基地+加工户(散户)”的模式,采取贴牌生产、产销联合等方式,整合食品生产加工资源,依托龙头企业统一生产经营行为,培育区域优势品牌。

3、协会推动模式。建立区域特色食品的行业协会或同业工会,引导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自愿入会,建立实验室为会员提供产品出厂检验服务。通过制订协会章程,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4、股份联合模式。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以产权为纽带,按照股份合作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新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并规范生产。

5、区域集中模式。对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行“五集中”,即:集中建房、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管理、集中检测,在加工区域内建立政府公共实验室或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促使其履行原材料进货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改进生产条件,提高食品安全保证能力。

(六)严格食品生产许可,防止规避市场准入行为发生

对通过分类整合、转化提升达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要求的食品加工企业、经济联合实体,要及时发给食品生产许可证;对暂不符合条件的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限期完善提高,不符合条件的决不发证。同时,要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生产行为。

(七)严格执法,取缔非法生产加工食品的小企业、小作坊。

对无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或证照不齐的小企业、小作坊,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并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取缔;对证照齐全,经整改、帮扶仍难以达到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条件又不愿合作联营的小企业,要严格依法查处;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对未按要求申请登记、未出具承诺书、超范围生产销售,以及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各县级质监局应会同当地乡镇政府依法予以查处。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完善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对各类食品加工小作坊要建立完善以乡(镇)政府负总责、加工业主为第一责任人和乡镇质监员、村协管员为巡查主体的基本责任体系。当地质监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质监员、村协管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其主要职责分工:

1、县级质监局:落实定人、定责、定区域、定对象的“四定”分片式定责制;制订本区域的小作坊食品监管目录;对目录内的食品组织质量监督抽查;组织开展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企业标准的审查工作;加强对乡镇质监员及协管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组织开展日常巡查;鼓励引导食品加工小企业通过各种合作联营方式扩大生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加快产业集聚,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治久安。

2、乡镇政府及质监员、协管员:负责本区域内各类食品加工小作坊基本情况的再疏理;协助县级质监部门研究提出监管产品目录和小作坊名单;督促经登记的小企业、小作坊出具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负责日常巡查,掌握小企业、小作坊的生产、销售动态和质量状况,并及时向县级质监部门报告;了解掌握季节性、临时性生产的小企业、小作坊的开业歇业情况,参与县级质监部门组织的开业审查和检查;对未登记的小作坊以及生产条件与登记时发生明显变化的、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或涉嫌生产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及时向当地县级质监部门报告。

(二)加强宣传,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要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及普通消费者和经销商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不合格的产品、不具备生产条件企业的曝光力度,引导消费者购买有QS标识的食品,自觉抵制厂名厂址不详,无质量安全保证的食品。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要及时组织力量坚决予以查处,避免引发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加强沟通协调,增强监管合力。

1、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职责。根据《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370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以文字的形式,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

小作坊范文篇5

为进一步改善我区小作坊加工环境,切实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监管工作,从源头上提高全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全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市政府食品安全整治的有关要求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现场核查规范(试行)》(质监食函〔〕5号)等精神,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及卫生部关于新资源食品、食药两用食品等公告,区政府决定,对全区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整治,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检查整治,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食品生产生产小作坊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食品安全隐患。

通过检查整治,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摸清我区食品加工小作坊的底数和基本情况;二是使食品加工小作坊业主接受一次深刻教育;三是对加工环境特别恶劣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的小作坊进行严肃查处,并予以取缔;五是对有一定规模的小作坊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使其发展壮大。

二、整治对象

全区范围内所有食品加工小作坊。未取得相关证照的食品加工小作坊为整治的重点。整治所界定的食品加工小作坊是指固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有固定加工场所,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不含现做现卖),如黄酒、面条、大米和面粉等小食品加工点和油坊。

三、整治内容

国家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农业部公布的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禁用的物质名单等。

四、整治措施

(一)针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点多面广,多分布于各镇(办事处)、村及社区的特点,由各镇政府(办事处)协助区质监部门摸清当地小作坊底数,列出详细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名单;各村(社区)确定一名食品安全协管员,负责向镇政府(办事处)上报当地食品加工小作坊状况(包括当地村民或住户住房出租用于加工的食品小作坊),镇政府(办事处)汇总后每月底向区质监部门报送;新增、搬迁或关闭的加工点,要及时向区质监局报告。

(二)切实加强对获证食品小作坊(取得《合格告知单》的加工点)的后续监管工作。区质监部门通过巡查、监督检查、到期核查等方式进行监管,确保获证小作坊能持续地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对环境条件、人员健康情况、设备设施、产品质量等达不到要求的,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对整改达不到要求或拒不整改的,严格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有关规定处理。

(三)依法取缔“无证加工”食品小作坊(未取得《合格告知单》的加工点)。由工商部门吊销相关证照并予以取缔,区质监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四)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对于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和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区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必须实施严厉打击,要加强协作、联合办案,涉嫌违法犯罪的,不能以罚代刑,必须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按照“引导、规范、监管、便民”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1、对证照齐全(具有《合格告知单》、营业执照)小作坊,由区质监、工商等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区质监部门应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区工商部门督促生产者守法经营。由质监部门进行现场检查,达到整治标准的,允许其加工。对达不到安全卫生标准要求的,自检查日起限期30日内进行改造,在规定时间内拒不改造或达不到要求,责令其停止生产,由区质监部门移交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2、对证照不全的小作坊,由区质监部门将检查情况通知相关部门责令其在30日内申领相关证照,限期整改后仍拒不申领相关证照的,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六)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训力度。区质监部门通过向食品加工小作坊发放“三书”(告知书、承诺书、责任书)等资料,要求在生产加工点显著位置公示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质名称、添加物质类别、用途、添加物质生产企业及许可证编号、添加物质执行标准、最大使用量等内容,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七)广泛宣传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进展和成效,大力宣传示范加工和诚信守法等小作坊典型,增强群众消费信心。

五、时间安排

即日起每月底各镇(办事处)将辖区内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名称、业主姓名和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汇总后向区质监部门报送(联系电话:),区质监部门定期向区政府作书面汇报。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当前,小作坊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形势严峻,群众要求整治的呼声很高,各镇(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小作坊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整治取得实效。

(二)因地制宜,加强监管。各镇(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我区实际及传统产业的现状,因地制宜,把便民利民放在首位,积极稳妥地采取监管措施。要做到宣传教育与引导规范相结合,自查自纠与整顿提高相结合,做强做优与打击取缔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镇(办事处)食品安全协管员和村(社区)信息员的作用,努力把小作坊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小作坊范文篇6

按照“整治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力争通过规范提升行动,实现食品小作坊规范化生产,有效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通过示范点创建,打造出生产过程管控严格、食品安全有效保障的标杆单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小作坊示范典型,基本形成一点带一片的良好示范带动格局,推动小作坊由“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升级,引导和推动全县小作坊规范生产、健康发展。争取2021年底前,发证食品小作坊监管覆盖率100%,从业者食品安全必备知识知晓率100%,建立监管档案率100%,对食品小作坊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50%;到2021年底,全县打造1-2个小作坊示范点。

二、主要任务

(一)规范提升标准。督促食品小作坊按照省地方标准《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规范》(DB37/T3841-2019)组织生产,全面落实亮证经营、安全承诺、场所清洁、原料查验、单据留存、操作规范、检验验证、标签合规“八项要求”。食品小作坊对所生产销售的食品安全负责,保证所生产销售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二)完善督导档案。各镇(街)市场监管所要集中时段、集中力量,组织开展本辖区食品小作坊全面普查摸底工作并建立档案,详细记录食品小作坊名称、生产地址、业主姓名等身份信息、生产加工食品品种、使用的食品原料及添加剂、产品包装形式、销售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实行动态管理,做好日常监管。

(三)实行区域整治。县局组织开展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集中区域的整治工作,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列出风险隐患清单,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治方案,确保整治工作责任落实到位,风险隐患及时化解,实现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严防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推动提档升级。各市场监管所要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精准帮扶,促进食品小作坊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和支持食品小作坊运用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理念,改进生产经营条件和工艺技术,逐步做大做强。

(五)严查违法行为。各市场监管所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未取得登记证的食品小作坊,依法进行查处;严厉打击食品小作坊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六)健全退出机制。对于在经营场所内现场制售食品行为,严格按照《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小作坊监督管理的规定>的通知》(市监食生字〔2019〕3号)文件精神规定,实施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对已经按食品小作坊进行登记的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要建立退出机制,逐步将其纳入食品经营许可管理。

(七)构建诚信体系。加快食品小作坊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制度,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健全奖惩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小作坊登记信息、监督检查信息、产品抽检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引导消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监督检查。各市场监管所要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根据辖区内食品小作坊的数量、分布、和自身监管力量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计划,年底前确保实现本方案中明确的目标任务,按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对小作坊进行检查。

小作坊范文篇7

我市食品小作坊占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总数的78.7%,大部分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产品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食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各县(市、区)、各镇(乡)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食品小作坊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小作坊整治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要通过集中整治,使小作坊全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帮扶一批具备一定条件的小作坊取得生产许可证,促进一批证照不全的小作坊取得合法经营证照,劝退和关闭一批经限期整改仍然达不到生产条件要求的小作坊,打击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用原料的黑窝点。逐步建立对小作坊监管的长效机制,彻底解决无证照生产加工的问题,促进我市食品小作坊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严格把关、各方联合行动、企业积极配合、整治帮扶并举”的原则,明确本地区食品小作坊整治任务、目标和责任,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并将食品小作坊整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小作坊业主培训等专项整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分管领导具体组织实施,建立督查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加强督查督办。

(二)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是做好食品小作坊整治的重要基础,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要在村社、社区建立食品小作坊监管队伍,指定镇(乡、街道)和村社工作人员为协管员、信息员,在监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食品小作坊的普查和统计工作,并按相关要求进行分类治理。对具有合法证照和符合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应督促其向镇(乡、街道)作出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对具有合法证照但不具备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要进行帮扶,使其尽快满足食品安全基本条件并进行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对证照不全和拒绝承诺的要坚决依法取缔。协管员、信息员应对本辖区的食品小作坊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及时将新开工食品小作坊及食品小作坊开、歇业情况,食品小作坊日常生产状况及食品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等向上级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并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发动群众参与食品小作坊监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食品小作坊的违法行为都有权举报,受理举报的部门要为举报人保密,经调查属实的,受理部门要对举报人进行适当奖励,同时对举报对象及时进行查处。

三、分工协作,强化监管,着力构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一)市、县(市、区)两级质监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以食品安全承诺制度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指导具有合法证照和具备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食品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各县(市、区)质监部门要在县(市、区)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的领导下对证照齐全的食品小作坊进行食品生产安全基本条件核查,核查合格的按要求组织其与县(市、区)政府签定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在质监部门备案。备案的小作坊要通过媒体、网络等向社会公布,同时抄送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

各级质监部门要建立对食品小作坊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及标准、计量、质量管理和食品生产相关知识的培训制度,提升其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食品小作坊建立原辅料(含加工助剂、包装材料等)和添加剂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确保质量可验证和追溯;指导食品小作坊改造食品生产卫生条件,完善产品标准和生产工序流程,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验证制度,确保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

市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市、区)质监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充分发挥县级质监部门的作用。县级质监部门要完善添加剂的备案管理制度,对行政区内小作坊采取巡查、回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责令召回等措施,以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加工食品、是否滥用添加剂及是否建立原辅料和产品销售台帐等为重点检查内容,加强对行政区内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对发现的问题要积极帮扶、限期整改,对屡改屡犯和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小作坊,要依法坚决取缔。

(二)各级卫生部门要按照《四川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办法》以及相关规范要求,严格食品小作坊卫生许可(卫生设施、卫生条件和从业人员健康)发放条件,切实做好小作坊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发证。同时要加强对持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对监管中发现卫生设施发生改变、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仍不合格的,依法吊销其卫生许可证。

(三)各级工商部门对法律法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应取得前置行政许可证的,要严格按照先证后照等规定进行登记注册和年度审验。对未获取生产许可证但经质监部门备案并同时具备合法有效卫生许可证等前置许可的食品小作坊,可通过营业执照年度审验。对无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且未在质监部门备案的食品小作坊,要及时提出查处取缔意见并报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四)各食品生产监管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做好食品小作坊的整治工作。

四、加强自律、依法经营,认真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

(一)食品小作坊必须具有合法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有固定的厂房、简单的生产加工设施,符合监管部门提出的食品安全基本条件。

(二)食品小作坊的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小作坊应建立产品标准、原辅料(含加工助剂、包装材料等)、添加剂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以及添加剂使用记录、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验证方法和产品销售台帐,添加剂使用记录、进货台帐和产品销售台帐应依法保存2年,做到质量安全可追溯。

(三)食品小作坊的经营者应当参加监管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食品生产安全要求。

(四)食品小作坊应同地方政府签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向社会作出保证食品安全的公开承诺,承诺的基本内容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质量管理,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产品仅进行简易包装并限区域销售,接受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产品质量负第一责任。承诺书应公开张贴,接受有关部门、社会和群众监督。

(五)食品小作坊不得无证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饮料、矿泉水、纯净水、方便面、冷冻饮品、罐头制品、白酒(液态)、葡萄酒和啤酒等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产品销售不得超出所在地质监部门规定的销售区域,不得进入商场、超市和饭店销售产品。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食品小作坊有义务对问题产品进行召回。

五、严肃纪律,强化责任追究

小作坊范文篇8

一、××县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67家,其中酿酒类32家、蛋糕面点18家、植物油坊3家、茶叶2家、面坊12家;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原料来源都来自本地,产品大多也在各自乡镇销售,生产工艺以传统工艺为主,从业人员也是当地的居民、农民,有的食品小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对粮食就地消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也是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在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生产的白酒、茶叶、纯净水、月饼糕点等产品抽样检验的数据报告中,合格率不足85%。其中,白酒类存在杂醇、总酸超标、酒精度不足或过高问题,月饼糕点类存在蛋白质含量不足等问题。小作坊业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均存在不按标准生产,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没有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是造成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质监局先后召开两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业主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产品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宣贯、培训会议,与各业主签定食品安全生产责任书、承诺书,明确企业及小作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采取措施监督企业及小作坊严格按照执行标准严格原辅材料质量关、生产工艺控制关、添加物质关、出厂检验关,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出厂。2009上半年,县质监局共对酿造白酒、茶叶、纯净水等食品类产品抽样检验42个,仅有2个不合格,检验合格率为95.24%,同比去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抽样结果显示,通过业主自律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食品安全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农村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村食品小作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呈现“小、散、低”的状况。“小”即规模小,有相当一部分面坊、糕点店固定资产不足一万元,从业人员2-3名。“散”即分布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80%分布在各乡镇和农村。“低”即生产技术水平低,目前绝大多数是粗放型传统加工业,32家酿酒作坊中,全部是采用传统工业酿造谷酒,设备简陋,产品品质、生产效率都不高。

2、“三无”现象比较突出。全县67家食品小作坊无一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的也占到总数的90%以上。

3、条件差,隐患大。食品小作坊九成以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无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无质量管理制度,原料把关不严,出厂仅凭经验。在辅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存在盲目性,卫生环境差,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大部分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场所都设在农家小院或自家房屋内,没有独立规范的生产车间,有的旁边就是猪栏,做饭、生产、养猪养鸡鸭同在一个场所,极易形成二次污染。尽管这些低价的、粗制的食品小作坊难以进入大市场,但对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4、监管难到位。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点多面广,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存在“乡镇看得见、管不着,职能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乡镇政府因为没有执法权限,仅能起到协调、引路的作用,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因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很多食品小作坊很难找得到,有的去了也找不到人,监管存在盲区。

5、监管职能存在交叉,如部分小作坊业主反映卫生防疫部门与质监部门对其进行重复抽检,增加了业主负担,检验结果不能共享。

三、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分析

1、历史性。小作坊大多存在于各乡镇和乡村,这些小作坊一方面丰富了城乡食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着生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存在又有其合理性、必要性,是广大农民对农副产品快速吸纳消化的一种长期形成的手工传统制作食品的形式,如庙坝乡的白酒小作坊,县城的面条、米线作坊等,它直接解决当地居民的一些生活食品需求而且都是通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2、落后性。小作坊形成的落后性主要受当地经济状况制约。广大农村消费者生活水平不高,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差强人意。面对不洁食品,面对肮脏生产环境同样是漠然处之,麻木对待,图便宜,能吃就行。因此,质量低劣的食品在农村还是有较大的市场。

3、简易性。食品小作坊生产的大多是为迎合当地群众需要的一些简易食品,而这些简易食品生产规模小,仅仅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利润也薄,仅能养家糊口,无能力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

4、事后性。监管部门对食品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由于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作坊,数量多,分布散,要真正监管到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实际质监部门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存在经费少、人员缺、设备少等问题,监管力度无法满足需求。基层的监管网络也十分滞后,虽然各乡镇都设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但是由于“两员”没有专项经费保证,而一般都身兼数职,随时都会被调整或因没有明确职责而成为虚设,对食品加工企业(作坊)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往往是发生了问题,才紧急查处一次,治标不治本,忙于“救火”应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这种事后性较严重的造成了食品小作坊监管不到位。

四、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几点建议

1、逐步建立小作坊质量、计量检测体系,提高其自身检测能力。由监管部门协助进行委托检验,定期检验,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对既无能力建立独立检验室,又未与法定检测技术机构建立委托检验关系的小作坊,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到位。

2、生产属于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的小作坊,要以查处为手段,督促帮助企业整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尽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因生产条件所限无法取证的,又为群众喜爱的传统产品,如果不属于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又来源于我县地域内,具有我县地方特色且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回收原料,不超出本县行政区域销售,方可允许其生产。

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引导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培植优势企业,以公司加小企业小作坊的形式,统一配方,统一工艺,统一检验,统一品牌。

4、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定期、不定期巡查的次数,确保巡查的效果。对证照不全、多次出现问题的小作坊,增加检验次数,加大整改力度。对于故意造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要依法严惩,坚决予以取缔。

小作坊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切实加强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扶优治劣,科学管理,引导、推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走规范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之路,进一步提高我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群众安全、放心、方便消费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

加大引导、扶持、监管和整治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用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小作坊,积极帮扶具备一定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取得证照,整合做大具有区域性集中加工特点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违法违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整治,确保全市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使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生产加工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止。力争到2012年,基本消除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的现象。

三、主要任务

1、普查摸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数据库。市质监局要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普查工作,全面完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普查建档,并对普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因地制宜,确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小作坊产品目录。市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帮扶和督促目前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对持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但暂时达不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条件、采用传统工艺(方法)生产加工本地居(村)民依赖程度较高的传统低风险食品的小作坊,市政府将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并允许暂时存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产品目录,并及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生产列入目录食品、满足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经市政府批准后,允许暂时存在,其产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所在镇级行政区域,不得进入商场、超市等渠道销售。

3、分类监管,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整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既定目标,拟定工作方案,集中一年左右时间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对证照齐全的小作坊,重点检查其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卫生条件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绝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食品卫生许可要求的,或故意生产经销假冒伪劣食品的,有关部门依法收回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对以现做现卖、流动制作等形式在餐饮业、超市、食堂、自由市场等场所生产加工食品并当场出售的行为要加强监管,对那些经帮扶仍达不到卫生许可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要坚决予以取缔。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齐全,其生产加工的产品列入市政府制定的允许暂时存在的产品目录,暂时达不到食品市场准入条件的少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要督促其进行条件改造、实行公开承诺。对符合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的,由市质监局报市政府批准后,允许其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品种和销售范围进行生产经营;超出规定的品种和销售范围的,仍按无证生产查处。对证照不全或无证无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关部门要引导、督促、帮助其领取证照;拒不申领证照,或确实不具备领取证照条件的,要依法取缔。

4、打扶结合,探索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新机制。市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规模经营。通过“专业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股份联合、区域集中”等方式,逐步建立体现区域特色的多种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帮扶经整合后具备相应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取得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用原料等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精神,高度重视小作坊监管和整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有效开展监管和整治工作,在政策措施上予以支持,在专项经费上给予保障,在整治难点上取得突破,切实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监管和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镇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镇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以镇村、街道为基础,实行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与基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队伍协同监管的综合管理机制,不断扩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覆盖面,提高有效性。

2、加强部门合作,形成监管和整治合力。市卫生局负责监管取得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查处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以及取得卫生许可证、有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违规行为的小作坊。市工商局负责监管取得营业执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查处已领取卫生许可证、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以及取得营业执照、有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违规行为的小作坊。市质监局负责监管取得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查处应取得而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以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有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违规行为的小作坊,对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而允许暂时存在的小作坊的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违规行为也要严肃查处。市食药安办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监管和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扎扎实实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和整治工作,对发现的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查处,属于其他监管部门职责的,应当立即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有权处理的部门应立即处理,不得推诿。

小作坊范文篇10

一、检查范围

全市所有小砖窑、小矿山、小作坊等场所。

二、检查内容

用人单位遵守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重点是:

㈠依法领取证照的情况,包括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及资源许可、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等;

㈡劳动用工的基本情况,包括招用人员的数量、来源、招用渠道等;

㈢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包括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工作时间、生产安全、职业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

㈣违法犯罪情况,包括拐骗农民工、使用童工、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故意伤害等。

三、实施步骤

㈠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7月20日至7月25日)。开展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政策,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同时,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组成专班,摸清我市小砖窑、小矿山、小作坊的底数,彻底查清这些单位的用工情况。

㈡单位自查阶段(2012年7月26日至8月10日)。各地对辖区内小砖窑、小矿山、小作坊逐户进行清查,并认真填报《“四小企业”用人情况检查表》,做到不掉一村、不漏一户。对存在的问题逐项登记,并督促企业整改到位。对违法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受害人,提供一切可能的救援和帮助。

㈢检查督办阶段(2012年8月11日至8月25日)。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监察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卫生局、民政局和总工会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专班,深入企业,对劳动用工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超时加班加点、使用童工等非法用工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并在媒体上曝光。

㈣总结汇报阶段(2012年8月26日至8月30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形成报告,分别上报市政府、襄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时,做好相关材料的整理和报表的上报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对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全市小砖窑、小矿山、小作坊非法用工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同志任副组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卫生局、工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法刚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次检查活动,指导督促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违法用工行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各地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统一部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二是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卫生局、工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会等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实行联合执法,切实维护农民工、女工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组成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牵头,劳动工资、就业、社会保险等机构参加的工作专班,对乡村的小砖窑、小矿山、小作坊等场所的名称、地址、用工人数、用工来源、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以及整改处理情况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对违法行为,要及时调查,依法处理。

市公安局要依法查处扣留各种身份证件,或者以暴力、威胁、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农民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农民工,拐骗农民工,拖欠工资涉嫌逃匿等违法犯罪行为。

市工商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检查并取缔无合法证照的乡村小砖窑、小矿山、小作坊。

市国土资源局要依法严厉打击无证采矿行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检查,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依法提请市政府予以关闭。

市卫生局要检查并查处用人单位违反职业健康监护有关规定的行为,会同劳动保障部门坚决惩处非法雇用未成年工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行为。依法查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行为。

市民政局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智障人员等特殊受害人员要提供及时救助。

市监察局要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公职人员失职渎职、参与非法经营,以及涉嫌搞权钱交易、充当“保护伞”等腐败问题进行调查,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市总工会要加强乡(镇、办)、村、企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展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活动,对拒绝改正违法行为的,要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专项行动中受害农民工的善后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