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1:52:24

物理

物理范文篇1

关键词:物理教育;物理文化;人文理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社会演变过程中诞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涵盖了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群体、特殊的文化符合、相应的群体共鸣和广泛的文化传播。物理文化是物理科学家所倡导的物理世界认知和物理文化的传播。通过学习物理课程,可以倡导建立一种基于物理文化的价值活动或文化活动,而通过物理教育,能够充分提高物理学科的科学理论学习和人文理念学习。

1物理文化传播与物理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育必然会涉及到物理文化的传播,而物理文化中又蕴含着物理教育所倡导的人文理念,通过物理教育,可以深入学习思考物理文化。

1.1物理教育中的物理文化传播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任何社会群体活动和特定的心理过程中都蕴含着文化因素,而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群对于同一概念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物理学科是几千年社会文明所衍生出来的优秀文化,但其形成过程与受众人群的不同都会影响物理文化的传播。通过在物理教育中加强物理文化传播,可以充分掌握物理学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充分理解物理文化的背景,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传承,而通过物理教育中的物理文化引导,可以弱化文化背景对于学习物理文化的影响。

1.2物理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教育

物理课程教育是将人类共同拥有的物理学科结构转化为个人认知结构的过程,课程教学的过程涉及到社会背景、心理架构和文化传播三个框架。因此,在物理文化中加强文化传播,尤其是人文理念教育,是基于物理文化传承和人文教育的需要。在物理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充分避免文化品性的缺失,任意肢解、量化文化知识,导致物理文化中的科学探索和辩证唯物的精神被忽略,充分倡导加强物理学的历史性、整体性和人文性的认知,将物理教育回归到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文化传播中来,从传承、历史和人文的理念来开展物理教育。

1.3物理教育中的物理文化思考

物理学科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总结,它更是物理文化的提炼。物理教育工作也不仅仅是授业解惑,它更应该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传播活动,这应该是物理教育更深层次的涵义。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应该侧重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去学习和理解,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当从物理文化传播的角度思考物理教育工作时,可以充分保证物理文化的连续性,能够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自主学习,这样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判断能力。

2物理文化传播与物理教育的有效手段

物理知识是抽象空洞的,当我们用形象的物理文化与具体的物理教学建立多重关联,就可以建立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降低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难度,实现个人构建和群体构建。

2.1通过物理学史搭建学习平台

物理学科的发展是灿烂而又辉煌的,在此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美丽的场景和优秀的人物,通过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料,传播在此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物理事件和关键人物,就可以搭建起学生与物理学科之间的桥梁,实现物理文化的传播和物理教育的贯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物理学史实现整体把握,重新演示物理学史的经典实验,充分挖掘物理学史中的文化背景,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文化素养。

2.2通过现实环境实施物理教育

现实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学生所接触的现实文化的综合提炼。通过挖掘物理教学中的现实环境背景,可以在课堂上实现物理教育的场景模拟,从而能够充分帮助学生接受物理文化教育。在物理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现实环境的教育无疑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丰富的而又真实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内容来搭建适当的课堂物理环境,舒缓学生的心情,提高学习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将物理文化的传播与物理教育引导到课堂以外,也有助于提炼物理情境教学中的素材。

2.3通过前沿科学引导探知欲望

物理科学的最大魅力是对于自然科学的认知和对于未来世界的不懈探求。通过对于前沿科学的展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前沿学科的探知欲望,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中产生极大的惊喜。通过对于传统物理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学习手段,而通过将前沿物理文化的教育理论内涵到物理教育中,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物理文化素养,加强物理文化的理解和渗透,从而在思想、交流上提高认识。

3总结

物理文化是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现象,将其充分融入到物理教育中是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有关物理学科的实践要求,只有充分理解物理文化的传播与物理教育的辩证关系,加强物理教育中的物理文化传播,才能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作者:王巧珍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物理范文篇2

物理学,就其本身的知识来说,其趣味性是较少的。但是探索物理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却往往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实践证明,物理学不仅以它内容丰富,理论严谨和普遍适用的知识宝库,使它一直在近几个世纪里处于领头科学的地位;而且更由于它的一整套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精确巧妙和简洁有效,使它形成了物理学的方法论;指导人们去分析问题的关键实质;提出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推测未知的有效途径;激励人们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不断探索。

因此,如果把中学物理教学仅仅囿于“正确地传授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对物理学和科学方法不甚了解或束之一阁,其教学过程必然是无聊的,枯燥的,甚至是僵死的;效果也必然事倍功半。只有在讲授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把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并逐步地让学生掌握运用,物理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和充满创活力,并能卢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笔者认为: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独立地获取知识,正如训练猎手,不是交野鸡之类的猎物给他,而是交给他猎枪,使他学会如何去打猎。获取物理知识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就是有关物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方法,就是物理学家探索他们曾用的思维方地和研究方法。除此,别无灵丹妙药。什么是物理学和思维方法?

例如“一支点着的蜡烛,美丽的火焰在活泼欢跳,熔化了的蜡烛通过烛心吸至上方一点一点地燃烧。看到这个现象,化学家注意的大概是:火焰下方蜡烛熔化成一个美丽的下去的曲面,怎样计算这个曲面的表面积等,物理学家注意的大概是:为什么燃烧的火焰会发出美丽的光辉它外层的白色火焰和内层的青色火焰哪个温度高?在这个倒子中,其最后所述的,就是一种从“物理角度”观察事物的事理方法。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求交给学生的,也正是这种“物理思维方法”。一般而论,物理思维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它是“以物即思,以物兴思”,而不是凭空乱想瞎猜,“物”(包括宇观、宏观、微观的一切物质客体)是物理思维的基础。离开客观实体的存在和对它的细致观察,任何物理思维的胚芽都是无法荫生的。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教学过程中,“物”的作用的意义就更不能忽视。必须时时处处,用心地以“物”去剌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感性认识,提供进行形象思维的依据,尽量给学生创造在“物”的环境里学习物理的机会。物理教师要善于巧妙地适时适当地使用这些物理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强化对“物”的印象。

2、它是“以物思理,以物究理”,追根索源思考“物”的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的道理。即以物为依据,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和想象等思维过程,进行思维加工,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于初中阶段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时期,物理教学中应着重观察,比较、说明的归推理方法的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基本上是抽象思维。因此物理教学中则更多地运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概念和定律。

3、它是“以物说理”。即把上述思维过程中领悟到的“道理”,用语言文字或数学符号表述出来,形成以物为依据的物理理论,即从物说理。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衣。语无伦次或词不达意,其思维必然是杂乱无章或含混不清。

4、它是“以物证理”。初步领悟所提的“道理”还必须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中学物理教学中,常常是设计实验,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检验。凡经得住实践的考验,或经过实验验证的那些“道理”,才能当作物理理论。中学物理的内容,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并充分论证的验证的,但对中学生来说仍属未知的,还有待探索的必须验证。因此,教学中不能把前人的现成结果。直截了当地交给学生。而必须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它们的曲折历程,能动地去发现,去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这就是目前广泛使用和大力倡导的所谓“发现法”教学和“探索性”实验的方法。

物理范文篇3

关键词:物理渗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物理学家同学们身边科学意识科学学习方法科学思维方式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公务员之家整理)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荣明张云生:《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8期

物理范文篇4

中师第一期的教学对象是,长期被“喂着吃”的刚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在初中,他们往往以完成作业为主,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观察和解释现象,不善于动手实验等。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将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亦是当务之急。(一)增强课堂意识

老师的作用是导航开窍,听讲是学生的头等知识来源,轻视课堂听讲,是最大的浪费时间。教育学生尊重老师的劳动。首先要求学生作到:(1)有寄希望于课堂的愿望。(2)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即:包括知识准备,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3)上课后,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谨防走神,听不懂时作个记号,继续听,不钻牛角尖,相信科学,尊重事实,是学生应有的修养。(4)智商较高的同学,听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只满足于跟着老师走,而要力争通过自己的思维,悟出其中道理。其次,训练学生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笔记的内容主要有:(1)板书。因板书言简意赅,并可体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增、删、改)。(3)听课中的疑点。(4)不宜板书但又比较关键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听课时思想集中,手脑并用,又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更是复习时与教材配合的重要依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而且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记笔记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特别在学生还不自觉、不习惯的初期,更要来点“强制”措施,例如:在课堂上不定期地有意识地提问,以检查听课效果,平时不定期地检查笔记,并将检查结果与学生成绩挂钩,以帮助他们养成习惯,从中尝到甜头,进而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同时,立足于用物理学科本身魅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无疑对增强课堂意识起到促进作用。

(二)加强教材阅读

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根据,又是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尽快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教材绝不同于看小说。教材中既有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推导;表达方式,既有文字,又有公式和插图等。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的:(1)课前预读。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可布置让学生预读,教师提出预读提纲,要求学生记下要点,以明确听课目的(注意,对可建立悬念的内容不宜预读)。(2)课堂精读。课堂上老师在精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重点段落,逐字逐句地分析其含义,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3)课后通读。心理学理论告知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初掌握知识那一段。因此,要及时指导学生课后通读教材,对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十分重要。(4)系统阅读。在教材每章结束后或期中,期末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系统阅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列表法或结构图等形式处理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及知识要点,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高逻辑思维的目的。

(三)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学习物理知识,而且它本身就是物理知识,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又是最好的让学生(主体)与物理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最好环境。在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一般很少被忽视,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笔者仅就培养观察能力方面谈几点体会。(1)课堂观察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充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所谓充分观察,就是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由学生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2)课外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启发他们练习应用物理规律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使“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例如:在乘火车旅行中,只要稍加留心观察,就可以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许许多多物理问题,如:火车启动前,总要向后倒一下,是为了分别克服每节车厢的静摩擦,以减小启动的难度;路旁的树木、房屋向后倒,这是由于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为参照物;在平稳行驶的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后,仍落回原地,是由于惯性,即由于人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仍以原来的速度与车同行;铁道转弯处外高内低,目的在于提供火车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等,都是物理问题。可见,人们就生活在物理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打交道,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定能从中挖掘提炼出妙趣横生的事例来。这样,不知不觉就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充实了闲暇空余。

(四)教会复习方法

物理范文篇5

关键词:原始物理;问题;影视资源;物理概念

原始物理问题是指寸自然界以及生产、生活中尚未被加工的物理现象的描述[1]。与学生平时训练所做习题的区别在于:原始物理问题仅仅是对物理现象的简单描述,问题中不存在类似于习题中的已知量或者已知条件,学生在解决原始物理问题时,需要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重新设置物理量。因此,原始物理问题能在较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由于影视资源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影视资源具备直观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教师从影视资源中提出原始物理问题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物理学的神秘感,而且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影视资源更力n能够体现教学的艺术性。

1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意义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其著作《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沖提出“经验之塔”的概念,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定义为“取得经验”的过程,并将经验从塔底至塔尖依次分层,如图1所示[2]。教师利用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如下意义:

1.1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人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物理世界,在生活中各种现象都能与物理知识相互关联,所以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理应充满乐趣。而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将物理知识融于其中,增进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笔者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与习题的呈现方式、解决方式、来源以及特点展开比较(见表1)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从影视资源中提取原始物理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更加地热爱生活。

1.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育界一直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原始物理问题的优势在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人深地做出答案。并且影视资源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能够从物理学视角出发分析周围事物,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不同,对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特点、思维品质以及智能结构。因此,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2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物理概念的教学通常可分为如下环节:引人概念:教师引人概念的方式可分为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人以及利用旧知识的逻辑引人概念?。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以及发展特点,因此,前者引入方式更加能够弓丨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源,提丈东其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融于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概念出现在生活中哪些场景,丰富学生的感性素材。建立物理概念: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而且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学生经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完成物理概念的建构「4]。运用概念:在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后,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概念运用于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感受到学习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设计物理概念教学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2.1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概念

案例1: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引人“参照物'片段简介1:如图3所示,为所播放的86版视频《西游记》拍摄花絮中的一张截阁。图3原始物理问题:视频中所播放的是86版《西游记》孙悟空腾云驾雾时的拍摄花絮,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孙悟空一直站在凳子上,那为什么拍摄出来的场景好像一直在空中飞行一样?这里孙悟空演员实际所处的参照系与影片中看到的孙悟空所在的参照系是不同的,所以两个孙悟空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设计意图:86版《西游记〉〉堪称中国经典电视剧之一,很多学生都看过这部电视连续剧。但是,学生却从未思考过其中渗透的物理知识,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设置原始物理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并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由于“参照物”概念位于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的时期,但“参照物”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十分重要,此时如果教师直接将“参照物”的定义告知学生,学生必定会比较闲惑。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提炼出其中的原始物理问题,不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学生建构概念奠定基础。

2.2建立物理概念

教师在利用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选取适当的影视资源并设计“问题链”,把握学生生活体验这一关键要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找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抓住契机,帮助学生填补认知结构的空白。笔者以“力”的概念教学为例,阐述影视资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在建立物理概念中的应用。案例2:利用影视资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片段简介2:如图4所示,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队与西班牙队比赛视频中的一张截图。原始物理问题:视频所播放的为一场篮球赛的片段,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对局势做出的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投篮,什么时候应该传球,运动员都能对这些操作做出精准的判断。问题1:在这段视频中,篮球为什么会从一个球员传到其他球员手中?问题2:除了运动员对篮球施加了力,是否还有其他物体对篮球施加力?问题3:大家从这段视频中能够看出力有什么作用效果?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问题4:球员有时能够进球,有时不能进球,球员若要提高进攻效率,需要把握哪些因素?问题5:球员在攻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为什么球员接触时各自都会向后退?设计意图:如图5所示,为“力”概念的思维导图。其中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有力必须有施力物体以及受力物体。问题3、问题4和问题5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个问题分别对应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三个知识点。最后,教师可借助此视频向学生渗透价值观教育:尽管这场比赛中国队处于下风,但是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易建联在赛场上的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当这样,不能因为一时的挫败而气傻,应当像易建联那样愈挫愈勇,努力将自己提升至新的高度。

2.3选择问题,运用概念

教师应当在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后,引导学生收获正确运用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笔者看来,运用概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为关键能力的关键之所在。笔者以“速度”概念为例,从影视资源中提取原始物理问题,并阐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所用的表征方法[5]。案例3:“速度”概念的运用。片段简介3:如图6所示,为汽车通过公路与铁路交叉口的情境。原始物理问题3:在一些城市中存在铁路与公路交叉道口处堵车的现象。出于对车辆以及司机人身安全的考虑,一般在道口处都会安装信号灯,当火车将要到达道口时,相关工作人员亮红灯以警示尚未越过停车线的车辆迅速制动,已通过的车辆快速通过道口。问题:列车与道口距离至少为多少时,工作人员亮红灯,才会保证已经越线的车辆安全地经过道口?学生解决此问题的过程见表2。

3总结

教师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对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理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教师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胡茹芊,蔡水珍,曹思思,吕家豪,姚传飞,刘客斌.原始物理问g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0(09):19—20.

[2]周颖.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离中物理必修1的教学研究[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3]顾祥伟.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5.

[4]孙姆.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中学物理,2020,38(12):35—37.

物理范文篇6

1.物理思想概述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包含了很多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融入到物理教学中去,是现今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物理学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将物理思想渗透到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是科学思想中的精华所在,它吸收了人类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人类发展史上所产生的文明的结晶.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物理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对物理思想的内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分析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去思考这个世界.

2.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1)改革物理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为此,我们要尽量实施新课程标准,用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处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创新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自己.

(2)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体会物理学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思想.

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物理学的发展巨大地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这其中的物理思想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物理思想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产生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任何一个定理的产生都经过多为物理学家漫长的探索过程,而在他们探索、论证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其它思想的火花,进而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物理思想.通过对物理思想的了解认识,培养学生们谨慎对待物理学习的态度,进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3)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的课程中要注重物理思想的渗透.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善于把握学生的情绪,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物理思想的精髓.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增加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建立科学的物理思想.

二、关于高中物理方法

1.物理方法概述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方法的掌握是物理教学大纲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物理方法,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素养.掌握科学正确的物理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条件,它能是学生快速高效地领悟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够促使学生运用物理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物理方法的掌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对那些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做过一些调查、交流、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并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而是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注重对物理方法的掌握,不能对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物理方法的认识模糊,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最终导致物理成绩不够理想.

2.物理方法的分类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将高中物理的物理方法分为三类:(1)普通物理方法.普通物理方法是指物理学中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往往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具有鲜明的物理特色,例如守恒法、模型法、实验法、等效法、比值法等.这些方法军简单、直观,便于学生掌握理解,进而熟练运用.

(2)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是优秀的数学家,像牛顿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撑.许多物理定理、推论、猜想都要考数学去证明,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力物理学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用数学原理去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物理学中的哲学方法.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方法的方法,是智慧的智慧.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总会提到哲学方法的运用.作为高中物理教学,我们也应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们对于这种方法的领悟.如现象本质、对立统一、部分整体、绝对相对、量变质变等等.

3.如何让学生掌握物理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一些物理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自己从中领悟、体会这种方法.例如再进行比值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密度、场强、压强等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提炼出物理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对物理方法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

(2)采用先提出后论证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先明确提出某种方法,然后再举出相关的实例来加以论证分析,让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运用原理,进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待物理学习的谨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做实验,并及时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以便及时反馈.通过不断地反馈练习,让学生建立物理方法的思维意思.

物理范文篇7

1.1研究对象的不同对于研究对象,中学物理一般只讨论自然现象中的简单问题如一维问题,而大学物理讨论的是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等复杂问题。比如对于力学内容,中学力学只研究加速度为恒矢量的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而大学力学则还要研究加速度变化时的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中学力学只研究质点的运动问题,而大学物理力学还要研究刚体的运动学、动力学问题,从研究对象上看更广更趋于一般化。中学物理仅对宏观简单特殊规律作一般性的认识和了解就够了,而大学物理则要进一步研究物质运动的理论本质,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自然界一般性的普适规律,更上升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1.2研究方法的不同中学物理因研究对象简单,数学知识基础少,所以研究方法基本是归纳法,讨论的规律基本上是从物理现象出发,通过简单实验总结出来的简单规律,比如中学物理力学中得出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时候都是实验归纳法得出的,并且涉及的力基本是恒定的,只讲恒力的冲量、恒力的功,平均冲力等,在电磁学中只介绍匀强磁场、匀强电场的规律等。而大学物理与自然实际就更接近了,要讨论变力的冲量、变力所做的功、非均匀磁场、电场,而研究这些复杂问题所用工具主要是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思想、矢量代数,通过数学推导演绎的方法结合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即大学物理讲的规律比中学物理的规律又上升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1.3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不同从教学内容来讲,中学物理量少,概念、原理、规律简单,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只有初步浅层的认识,而大学物理涉及的知识量大,概念、原理多且相对复杂,对物理基本规律和物理基本定律要求更多的是掌握其本质和内涵。从教学进度上讲,中学物理讲的较慢,每个概念,每个公式,每个原理教师会进行全面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会讲透讲精,讲课重点放在解题技巧的应试训练上,教师会给学生总结题型,归纳方法,并督促学生为了高考不断学习,学生的学多是跟着教师按部就班。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量大,而教学时数非常有限,进度快,教师讲课一般都只着重把握知识整体框架,讲清思路,注重理论性、系统性,不象中学那样讲得精细全面。对于解题方法有总结归纳,但习题课的次数较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习惯于被安排、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中学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教学过程。

1.4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中学生一般课前不预习,课后也很少翻阅知识辅导书,只要课堂上跟着老师听课,课余时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就是作大量的习题,实行题海战术,重复熟练程度高,认为学好物理的标准就是多做题,解难题,学生自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不善于提问题,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大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上抓住重点、难点,做好课堂笔记,课后要翻阅大量课外资料,对所学知识要融会贯通,及时复结,做的题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学会自学,善于提出问题,要有比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中学物理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很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直接给出,没有经过推导,这就决定了中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方式主要靠记忆,而大学由于有了高等数学、矢量代数、数理统计等工具,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大多可以做详尽的推理,因而大学物理学习概念更注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论证。

2如何做好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2.1循序渐进,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学生已习惯于中学教学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若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初应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逐渐适应,慢慢逐步进入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达到让学生适应大学的教学进度,学会大学的学习方法。

2.2通过物理绪论课灌输大学物理的重要性大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区别,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让学生知道大学物理不是中学物理的简单重复。同时我们在绪论课中,应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物理学的发展的未来展望,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另外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地给他们介绍物理学和自己未来的专业的联系,以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对我们纺织专业的学生,可适当介绍量子力学与纺织材料等、质点、刚体力学与纺织机械方面的关系。同时还应强调,大学物理的基础学科性质,学学物理不仅仅服务于后续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思维的方法、学习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

2.3从中学物理内容过渡导入大学物理课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大学物理知识是在中学物理内容基础上的提高,教师在物理教学时应简要复习中学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忆,随后指出中学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或特殊性,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内容,使学生顺利地从中学物理知识过渡到大学物理知识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和研究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比如直线运动,中学研究了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但加速度变化时的直线运动该如何考虑呢?比如圆周运动,中学研究的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但当速率变化时,圆周运动的规律又是如何呢?恒力的冲量的定义式和恒力做功的公式中学里都学过,变力的冲量和变力所作的做功又如何计算呢?这样中学内容过渡导入的话学生会很容易从已学过的知识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大学知识。

物理范文篇8

关键词:高初中衔接;物理分析;高一新生

以物理分析切入还是以数学分析切入,是高一新生学习高中物理能否入门、能否学好的关键之一。这里所谓的物理分析就是将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对物理情景进行定性的概念理解、过程分析、受力分析、运动分析等。所谓的数学分析就是将物理问题直接建成数学模型,选择物理规律表达式,具体联立求解,再用计算结果来判定之前的猜想等。高一新生常常一开始学习高中物理就急于拔高高中物理的数学要求,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数学分析作为解决物理问题的切入点,不重视物理分析,结果欲速不达,造成高初中物理衔接效果差,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一、高初中物理衔接受阻于弱化物理分析的切入

高中物理学习时期,是形象思维(初中物理)向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融合(高中物理),再向更加偏重逻辑思维(大学物理)转化的关键阶段。学生刚进入高中,思维仍然是以实际物体、实际例子、实际物理过程等为依托,更多考虑的是某个具体物体、某个单一过程、某两个物理量的简单关系等,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还没有达到“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层次,也没有“由本质到理论(数学表达)”的思想准备。但是,学习一个高中物理知识或解决一个高中物理问题,往往思维更加复杂,不仅需要物理分析,而且需要数学分析,二者缺一不可。这二者并非并列关系,需在物理分析基础上进行数学分析,数学分析反作用矫正物理分析,经过循环往复,思维质量才能一步一步地上升。很多高一新生不适应物理分析的细节与繁琐、书写的严格与精炼,比如常常认为题目的过程多、模型多、细节多、规范要求多,常常出现思维上繁杂乱,书写上随意不严谨的情况。于是试图绕过物理分析,认为直接采用数学分析,从套用公式、列式子、式子变形、联立求解等数学手段入手,这样就能一步到位,直接命中卷面得分点。这样的结果是致命的,比如乱套公式,忽视公式满足的条件,乱赋予公式中字母的意义,容易混淆多个式子间的联系,联立解的数学技巧偏难等根本无法解决,总之书写的东西反映出学生的思维一片混乱。可见,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高初中物理衔接容易受阻于弱化物理分析的切入。

二、弱化物理分析切入的原因解析

根据多年的跟踪分析研究,高一新生弱化物理分析切入的原因有:(一)原有学习方法的惯性。有的初中生在物理课堂上,常常没有完整地听完教师讲课,更没有去思考教师讲了几个问题以及几个问题间的逻辑关系,一节物理内容最后就落脚到某个公式上,只要能够套用这个公式就行。因为初中物理更多的是单个物体、单个过程,有时套公式可行,于是学生习惯于把学习初中物理简化成“背公式、套公式”,甚至再简化成简单算一算,解题就直接给出式子和几个数字进行计算,只要算的数字结果是正确的,得分概率还挺大。但这个方法常也有不灵的时候,比如没入水中的物体上浮直至漂浮,涉及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公式:F浮=ρ水V排g和G物=ρ物V物g,如果不知道有哪些物理量、物理量的意义、公式与物理过程的对应关系等,将无法正确解答。但学生常常没有意识到学习方法不对,反而错误地归因为套错了公式、背错了公式、变错了公式。这样的印象一次次加深后,久而久之便形成“背公式、套公式”的方法定式,而且惯性还很大,这种方法定式进入高中较难自我改变。高中物理需要把现象抽象为理论,涉及的规律和公式比初中多很多,如果没有弄清这些规律和公式的物理过程及其条件,直接套用规律、套用公式的方法绝不可行。可见“背公式、套公式”的方法定式,给学习高中物理带来了巨大的方法障碍。(二)原有学习思维的惯性。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从具体问题到抽象为普遍规律公式,再回到具体问题中来解决问题。学习物理的思维需要从偏重形象思维(初中物理)向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融合(高中物理),再向更加偏重逻辑思维(大学物理)进行转化,学习高中物理必须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融合起来[1]。初中生的这两种思维更多地处于分离状态,交叉的概率很小,谈不上融合,更谈不上有机融合。当遇到一个物理问题时,要么套用某个概念、某个现象、某个单位等,多用于选择题;要么套用公式、公式变形、计算等,多用于计算题,做不到分析物理过程对应反映出什么规律、什么公式,也做不到某个规律、某个公式对应着什么样具体的物理过程。可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分离,给学习高中物理带来了巨大的思维障碍。(三)初中训练(考试)题目设置的惯性。设置初中物理考题总的来讲要求基础简单,要求及格率要高,要求分数普遍要高,因此,试卷有大量记忆类的单项选择题目。单项选择题无法显示分析、判断、计算等过程,通常很容易选,甚至有时候凭着感觉也能猜对;加上计算题目也过于简单而且评分标准过于宽泛,往往“背公式、套公式”的方法十分有用,有时用解数学题(甚至算术题)的方法也会得较高比例的分数。因此初中物理考题导向并助推了学生习惯于“套一套”“算一算”,失去了分析物理过程与对应的规律公式建立联系的训练。这样长时间并大题量的训练,形成技能之后很难改变,很难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给高初中物理衔接造成习惯性的障碍。

三、强化物理分析切入,以《力》一章为例

(一)高一新生要知己知彼。高初中物理衔接,尤其在思维上需要把握好物理过程(形象思维)与数学运算(逻辑思维)相融合(非“拼盘”)关系的这个度。要知道,高中物理更多的用数学来描述物理本质、物理规律,离开了数学的物理仅仅是物理现象,不是物理学;离开了具体物理过程的数学叫数学,不叫物理学。因此分析物理问题时要清楚,物理现象的那部分是基础也是关键,运用数学的那部分是提升也更重要。但更多的高一新生既不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不适应于高中物理学习,也不知道学习高中物理要怎么做,常处于“不知己不知彼”状态。比如《力》一章知识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主要掌握三种力的物理属性,如怎样产生,怎样定义,怎样描述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等。这些几乎都是基于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过程,是以“观察和实验”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过程。第二部分讲述力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力的运算规则”。主要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描述一般情况的合力或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运算,进一步学习正交分解,将一般情况的力分解为互为垂直的两个分力,以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是有极强因果“逻辑思维”特征的数学过程。实际上很多高一新生由于存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的惯性,不重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理解,更不重视物理过程分析、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而“习惯性”地把学习重点就放在第二部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运算上,造成高初中衔接困难。因此,教师务必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高中物理有道坎,对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需知己知彼方可逾越。(二)高一新生要摆正数学的地位。很多高一新生知道数学是高中物理学习极为重要的方法或者工具,但不知道数学不是高中物理的核心方法,也不是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一旦这个关系没摆正,高中物理学习很难上道。比如,在学习完《高中物理必修1》整册书之后,头脑里对《力》一章的印象只有“平行四边形”“正交分解”两个关键词,而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印象基本没有,甚至还停留在初中物理的理解认识上,就会给后面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尤其三种力同在)做功、能量转化、能量守恒、功能原理等埋下巨大的知识、思维、方法等隐患。到那时,想要再回过来重新学习已不可能,致使高中力学越学越难,高中电学就更难,于是高初中物理衔接只能是失败。因此,高一新生要重视摆正数学在物理中的地位,要在物理思维、物理分析基础上使用和融合数学。实践证明,放弃或绕过物理思维、物理分析基础,直接使用数学套用,高初中物理衔接还没有成功的例子。(三)高一新生要矫正理解偏差。很多高一新生对于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过程分析、受力分析、运动分析等,总有不够到位或存在一定偏差的情况,这也是高初中物理衔接的障碍之一。教师需要坚持从第一个高中物理知识起,在“如何学”“如何思考”“养成什么习惯”等方面,刻意规定几个物理分析的“动作”,帮助高一新生矫正理解偏差。例1.如图1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上面的木块压在上面弹簧上(但不拴住),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在这个过程中:①下面木块m2移动的距离为()A.m1gk1B.m2gk1C.m1gk2D.m2gk2②上面木块m1移动的距离为()A.m1gk1+m2gk2B.m1gk1+m1gk2C.m1g+m2gk1D.m1g+m2gk2分析:这是关于弹簧弹力为重点的受力分析问题,是《力》一章的核心问题之一。高一新生往往觉得弹簧弹力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公式,只要记住公式就能解决问题了,于是只关心所述弹力、劲度系数、弹簧压缩量三者的关系,并从公式入手(数学分析切入),结果对这样的题目无所适从。由于该问题涉及两个物体的两个状态的受力情况,必须从受力分析入手(物理分析切入),操作如下:①必须用隔离法将物体m1和m2隔离出来;②必须分析物体m1和m2的两个状态所受弹簧弹力;③再进行数学分析,应用平衡状态ΣF=0,计算弹簧弹力大小,运用公式F弹=k•△x变形△x=F弹/k计算位移大小(弹簧长度的该变量),才能正确解答本题。例2.如图2所示,在粗糙斜面放置物体A和固定物体B,在A与B之间用一根橡皮筋C连接,求橡皮筋C的拉力F的大小。分析:这是关于受静摩擦力分析的问题,是《力》一章的另一个核心问题。高一新生往往也认为静摩擦力非常简单,只要抓住物体A平衡合力为零,直接从计算拉力F的大小入手(数学分析切入),但该问题并非如此,存在多解的情况,结果很难完整正确解答。正确操作应如下:可将橡皮筋C看成一根轻质弹簧。如图3所示,该问题涉及斜面并且定量(需要正交分解重力,求出重力沿着斜面向下的分力GX=mgsinθ);涉及静摩擦力的方向(需要判断相对滑动趋势可能斜向上、可能斜向下、可能为0);涉及沿着斜面方向合外力为零,建立方程(ΣF=GX-F±f=0),涉及的这三个问题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这是属于典型的物理分析与数学分析相融合的过程。①如果F=GX,则没有相对滑动趋势,f=0;②如果F>GX,则A有相对向上滑动趋势,f=F-GX,f斜向下,那么F=GX+f,f存在最大值,F的最大值FMAX=GX+fMAX;③如果F<GX,则A有相对向下滑动趋势,f=GX-F,f斜向上,那么F=GX-f,同样f存在最大值,F的最小值FMIN=GX-fMAX,方向斜向上。可见拉力的大小在GX-fMAX≤F≤GX+fMAX范围而非某一个值,方向存在向上和向下两个情况而非一个方向。

综上所述,多数高一新生处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不适应于高中物理学习状态,也处于不知道学习高中物理要怎么做的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强化物理分析切入、摆正数学地位、强调物理分析理解到位等,这样高初中物理衔接效果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物理范文篇9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我们逐个加以说明。

(一)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的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的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例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等。

(二)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四)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物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现代化科学思维

卢嘉锡院士指出:“当我们注意面向21世纪培养高等科技人才时,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现代化。”大学物理属于理工科学生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源自于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对社会科学进步有主要作用。很多学生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不是物理专业的学生学学物理学有什么用?言外之意很明显,似乎没用,那何必费那么多的精力去学这门相对较难的知识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如何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大学物理教学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改进:

一、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物理教学

将传统得教学方式与现在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可以使传统的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它是以视听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点主要有:比如在力学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处理(1)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在万有引力知识点,做得更形象,利用多媒体将自然界的苹果落地形象再现,也可以将老师课前构思好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给同学们看(2)可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做一个乘客在公交车惯性现象的一个视频片断,同学们将会更好的理解什么事惯性;(3)可使教学难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例如,在讲刚体的角动量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将非常复杂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常见事物形象描述出来;(4)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想象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例如,播放一个小的光学片断给学生,让他们去从中提出问题,并且运用物理力学知识解释,为什么;(5)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内容,或者一些物理学学者的重要演讲播放给学生们听,形象具体,加深记忆。

二、大力推行大学物理教学网络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全球化,网络资源无地域限制,利用计算机可以访问遍及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将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实现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内容之丰富,资料之完备,从所谓有。与传统教学媒介相比,教学网络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改变千人一面的、单向的、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网络化具有以下特点: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信息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络信息技术与物理力学教育的一体化.要求逐步打破传统物理课堂的封闭围墙.把物理教育带入到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促使大学物理学习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而且使课堂主体也得到拓展。物理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哪里都可以成为大学物理的课堂:只要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实验、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大学物理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物理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学习者沉浸在虚拟环境和情节里.在极富真实感的状态下与电脑交互。运用这种技术可以构建起一个与现实物理课堂几乎一样的。甚至比现实物理课堂更具魅力。例如,可以重现物理实验、可以演绎物理发现等等的逼真的在线物理课堂。这虚拟课堂将是师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主阵地。

仅仅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培养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中科学思维。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除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这不仅对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逻辑基础,同时对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将起到深远的影响.主要应培养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获得其理性认识的最普遍的科学思维方式.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利用辩证思维来认识各种物理现象,学习和理解各种物理规律几乎贯穿了整个普通物理教学过程.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都可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思维来加以理解.例如,在学习惯性的斜坡下滑问题时,学生一开始遇到惯性于什么相关时,很容易理解重力一种分解,事实上,还涉及反作用力在华东过程中的影响.伽利略关于摩擦力的实验。彼此相对安放两个斜面,当球从一个斜面的顶端滚下去后,即沿对面的血面向上滚,达到差不多原来的高度。他推论,只是因为摩擦力,求才没能严格地达到原来的高度。然后,他减少后一些面的斜率,球仍达到统一高度,但这是它要滚的远些。学率越小,球达到的统一高度需要滚得越远。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分析上述现象进一步认识理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就辩证地理解到理得作用力与反作用.

二、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