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2:36:11

文凭范文篇1

加强学习,是我们党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最近,同志在为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所作的序言中,再一次向全党发出了“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的号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成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对于广大干部来说,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繁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没有比加强学习更重要的了。我们一些干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进正规的大学学习,或者在大学里没有经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工作之余抽时间继续学习,在大学学习也好,通过其他方式进修也好,这是好事,应该鼓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确有不少干部利用业务时间,刻苦学习,接受继续教育,不仅获得了学历和文凭,而且理论素质、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明显提高。这对于改善干部队伍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结构,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在干部的在职学习中,也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少数干部片面追求学历、学位,甚至弄虚作假。他们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一纸文凭。有的为了一纸文凭,考试请别人代考,论文也请别人代作,甚至不惜骗取文凭,伪造学历。这种现象,广大干部群众反响强烈,斥之为“文凭腐败”。它不仅搞坏干部在职学习的风气,挫伤刻苦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败坏领导干部的声誉,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风和社会风气。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参加在职学习特别是攻读高学历的干部,大都是年轻干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领导干部,他们能否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保持务实作风,对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极大。因此,对在学历文凭上的弄虚作假行为,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

少数干部之所以在学历文凭上弄虚作假,其根本原因是思想作风上有问题。干部参加在职学习,不管是读大专、本科,还是读硕士、博士,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然而,有一些干部学习的动机不纯,态度不端正,只有哗众取宠之心,毫无实事求是之意。他们把提高学历、文凭当作提拔使用的资本,或作为装潢门面、满足虚荣的摆设。学习缺乏一种正确的动力,怎么能学得好呢?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学习本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要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专心致志,心无旁鹜,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而我们有些同志不肯下苦功夫,耐不住寂寞,但又求文凭心切,于是就搞出弄虚作假那些丑事来。更有甚者,少数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带到干部在职学习中来,利用权力和职务之便,或多交一些钱,或提供某些赞助,或办几件事情,一纸文凭就到手了。这是一种腐败现象,是严重的以权谋私行为,也是党纪政纪所绝对不能容许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低估搞虚假文凭所产生的危害,低估其对干部思想的腐蚀作用。一个干部如果在学历文凭上可以搞假,那么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在工作当中,能不搞假吗?

少数干部热衷于追求高学历、高文凭,与他们对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理解上的偏差也不无关系。在一些干部看来,现在选干部要求的是“知识化、专业化”,“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学历学位越高提拔的机会越多。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我们党看人用人,从来就不是简单地看学历文凭,关键还是看思想政治素质,看开展实际工作的真本事。一个干部有高学历高文凭,如果工作平平、群众不认可,是不可能提拔重用的。有的干部尽管学历文凭低一点,但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照样委以重任。这是为我们党多年来的干部工作实践所证明的。当然,也要看到,现在确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选拔干部时,存在着片面强调学历文凭,按文凭划“杠杠”的现象,加上有的作风不深入,对干部的情况不熟悉,常常是通过花名册找人选、从履历表上了解干部,这样就难以避免选干部中的“唯文凭化倾向”了。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一定要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把“革命化”放在首位,在提拔、使用干部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干部的学历和实际知识水平,讲学历而不唯学历,对那些刻苦自学,长期积累,确有真本事的人也要纳入视野,该重用的要重用。要认真贯彻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注意发现和使用那些认真学习、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实出而不事张扬的人。善于识别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是干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党的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事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鼓励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注意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克服追名逐利,把提高学历、学位当作提拔、使用资本的思想倾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加强对干部在职学习的管理和认定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本人报的学历和文凭,要认真核实,看看是不是货真价实的,使虚假文凭没有藏身之地。当前,要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通过在职学习持有并载入档案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清理,发现问题,认真对待,坚决纠正。对在学历、学位上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干部,本人主动向组织说明情况、表示放弃的,由组织人事部门予以更正;不主动说明情况、经检查被发现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和干部监督部门查处;对仍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学历、学位,欺骗组织的,要从重处理。各高等院校、党校和行政学院,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严格对文凭发放的管理,绝不能搞关系文凭、人情文凭,更不能卖文凭。对那些违反有关规定和职业道德滥发学历、学位证书的学校和单位,要进行整顿,直至取消其学历、学位授予资格,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

文凭范文篇2

一、党校文凭碰到的主要问题

今年3月19日,人民法院报和网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法院:拒绝中央党校毕业文凭报考司法考试合法”的文章,说甘肃玉门市司法局以“党校文凭未被国家教育部认可”为由不准党校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而产生的行政诉讼。最后法院认为,司法局严格按照国家司法部和国家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作出的不给原告报名的行为属于合法行政行为,当庭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这之前的2002年1月和2001年4月,广州市民刘某与广东省司法厅和贵州绵屏县王某与贵州省司法厅也因“党校文凭不具有法律效力”等提起了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在此期间,全国司法考试、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等都普遍拒绝了党校文凭者报考。在此之前,工程技术、经济、银行、国安等行业不认可或不完全兑现待遇的情况早已存在……

党校被大家誉为是共产党的“黄埔军校”,历来具有极高的威望。党校开办学历教育近20年来,已毕业专科、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众多,长期以来党校文凭一直畅通无阻,毕业生遍及全国各行各业,在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的文凭风波打破了大家的沉静,大家多年潜心奋斗的结果打了水漂,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愤愤不平,由此产生了不少纠纷和混乱。党校文凭合法性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

二、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我相信,出现上述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可能应该从我国的制度、体制、法律和政策等根本性方面去理解和寻找答案。为此,我查遍了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党内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有如下有关规定。

(一)、法律规定

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2、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条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3、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第十四条规定,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辖。第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业证书或其它证书。

4、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务院统一管理全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管理由国务院确定的主要为全国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

(二)、党内法规及政策规定

1、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在总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第十条规定,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第十五条规定,有关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各部门、各地方的党组织可以向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党的下级组织必须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2、中共中央(1983)14号文件。制定的“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指出,各级党校的培训班、理论班,都要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和学历制度,根据入学前的文化水平和入学后的学制、所学课程,经考试合格者,取得同国民教育相当的学历和待遇。

3、中共中央(1990)15号文件。印发的“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党校办学方式,主要是脱产学习,也可函授、面授相结合。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学制二年以上班次的学员,学完必修课程,经考核合格的,可同时享受相当于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待遇。

4、中共中央(1994)5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举办的学制二年以上的长期班次,学员学完必修课,经考试合格的,授予党校学历,可享受国民教育相应的有关待遇。

5、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中共中央1995年9月在制定此条例中规定,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举办的学制二年以上的长期班次,学员学完必修课程,经考核合格者,授予党校学历,可享受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待遇。

三、合法性分析

纵观上述法律和规定,依照我国法制理论,就党校文凭的合法性而言,不应该存在问题,有关部门不应拒绝党校文凭的通行。理由如下:

(一)、我国的教育体制

上述法律和政策表明,我国的立法主体是国家机关,而党的各级机关没有立法权,也没有单独的法律来调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在国家政权体系中针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而言的,政党不纳入政权体系。从政治权力运行顺序看,政治领导、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构成国家的权力运行统一体[1]。

在管理体制上,依照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机关,依照党的纲领和章程组建的党组织和依照军事法规管理的武装力量是三块相对独立的整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适用和互不交叉的法律体系,都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各自完善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关,所属的教育管理部门都是同级机构的重要部门[2]。由此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国民教育、党校教育和军事院校教育三块相对独立和并存的教育体制,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现实结构。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国家的管理体制和大政方针是十分清楚的。搞清这个问题,对理解和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二)、党的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法制理论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方针政策往往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法律是定型化、规范化、条理化的党的政策,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为根据的。在执法和司法中,要把严格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政策指导有机的结合,而不能相互对立。由于党的政策的国家意志属性,党的政策长期以来都常常具有法律的作用[3]。

(三)、法律赋予的学历教育管理权

首先,教育管理权受教育体制的制约。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学历教育

管理权是国务院授权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赋予的;而党校不隶属于国务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也只字未提党校管理,党校是中共中央的一个重要部门,其学历教育管理权是中共中央授权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等党内法规赋予的。就象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学历教育管理权是中央军委授权的,是军事法规赋予的一样,近来教育部、司法部就有通知,在司法考试和自考报名中,对盖有中央军委总政治部钢印的文凭都认可,然而这同样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没有规定的。另外,大家可以去看,教育部印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根本就没有军事院校、党校等,认可党校文凭就象认可军事院校文凭一样是应该的。

其二,我国法律只明文政体关系。党的各级机关不属于国家机关的范畴,法律中都不明文党的各级机关,但是在行政法和刑法的司法实践中都把其归入国家机关对待,这是铁的事实。相应的,党校文凭与国民教育文凭一视同仁怎么就费解呢?

其三,法律规定也是清楚的。按照宪法严格地讲,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也只调整国家行政机关管辖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而无权涉及党的机关、军事机关及司法机关的教育管理。故此,1995年3月教育法颁布后同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对党校的《条例》,最后1998年8月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在国务院授予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权时,就明确规定:管理由国务院确定的主要为全国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而国务院管辖权之外的,由中共中央确定的党校高等教育本来就不在此列,这是十分清楚的。

(四)、几个关键问题的理解

首先,关于党校文凭“国家不承认”、“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法。一所学校要达到国家承认和所发文凭具有法律效力,不外乎这所学校的设立要经国家授权的部门批准,所发文凭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制度。中央党校和各省级党校,都是中共中央按照党章授权设立的党内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党校学历制度,所招学生学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发给毕业文凭,是完全符合国家教育规程的。说国家不承认和不具有法律效力是没有根据和不负责任的。

其二,关于“教育部不承认”的说法。上述我们已知道,除国民教育一块外,党校和军事院校文凭都已经超出教育部的权限,这种说法可能是一些单位的误解,加之,我们至今也未发现教育部有此明文通知。至于非国民教育文凭就遭到禁止,那更是不对的,文凭作为人们受教育和学识的一种凭证,作用是全方位的,限制文凭通行渠道没有法律根据。至于党校文凭在理、工、农、医、经济等行业的专业上由于不属于国家规定的“相同或相近专业”而禁止通行,这是我们能理解的,这不是国家不承认,也不是不合法。

其三,关于党校文凭“待遇”的认识。中共中央多次对党校文凭都明确规定:可享受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待遇。这里“待遇”一词是关键,有的单位和领导将待遇仅理解成是工资待遇或是提拔干部的条件,这可能是片面的。待遇一词既包括物质报酬待遇,也包括权利、社会地位的待遇,它是政治、工作、生活在内的广泛领域人们的一种基本的通行证。所以,有的单位借此限制党校文凭应有的作用和权利也是不妥的。

其四,诉讼判决也未认定党校文凭不合法。依据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的规定,我国报考司法考试的学历条件是: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以上毕业。除非是非法的高等院校和非法的文凭而外是不能拒绝的。请注意,前面甘肃玉门的诉讼被法院当庭驳回,并非是党校文凭真的不合法,而是“玉门司法局严格按照国家司法部、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作出的不给原告报名的行为属于合法行政行为”。也就是说司法局的程序合法,法院并未就党校文凭的实体合法性作出判决!此外,据了解,广东的诉讼最终也是程序上的纠纷;贵州的行政复议更是,报名和考试都通过了,又不发律师资格证,公平竟争的结果都不算,又怎么体现国家鼓励自学成材的方针呢!总之,也都没有说党校文凭不合法不准参加司法考试。

(五)、关于依法行政问题

党内是按党章和党内法规组织管理的一个独立的整体,就象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没有单独的法律一样,党校也不可能由国家单独立法或用行政法规来调整。按照行政执法依据的适用原则,在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虽然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不同,效力等级不同,但只要其中某一形式有所规定,且与高层次间的法律规定不相抵触,就应当在其效力范围内予以执行,不得以其效力等级的高低为由置之不理或拒绝执行[4]。执行中共中央就党校文凭的规定当然符合这一原则。

反之,国家在教育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消,对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它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八十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颁发学位证书或者其它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党校既未被撤消,文凭也未被明文宣布无效,更没有被收回,这不正说明一直在办的党校学历教育是合法的吗?否则,依照教育法,教育行政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既不是也违法了吗?所以这种认识和说法是不对的。

我国的私法自治原则是“法不明禁止,公民就可为”,而公法原则是“法不明授权,政府不得为”。对于党校文凭,我国的所有法律法规都没有明文规定,更没有否定党校文凭的合法性,作为依法行政的政府有关部门都不应该无根据的限制其通行。

参考文献

[1]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86页

[2]万福义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大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文凭范文篇3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需求的问题表述

(一)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的看法不同。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因此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1]

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其本身具有自利性、经济性和计算性。在“投入”和“获得”之间进行抉择,一是物质利益上的自利性。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具有其职称需要和待遇提高的目的,从而满足和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二是精神上的自利性。教育投资是人们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时也是人们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在职人员教育投资,除了物质利益以外,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选择行为的出现,正式由于自利性的,对于行为后果的“酬赏――代价”的分析和预期。

(二)高等教育历史影响及其现实社会影响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投资

中国父母的教育投资可以选择上怎样的学校,但是中国父母的教育投资对于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营的影响却微呼甚微。这反映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上,也有相同的原理。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有必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弊端进行描述: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运营是一个系统协作的结果,作为系统的基础,也就是底部运营本身,主体是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主要是由于高校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现行教育的弊端,在很大的程度上讲,缘由于历史基础的薄弱,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其一是在民族文化危机时刻移植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旧有的自然发展的传统文化血脉;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教育走向正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而已,由于没有一个历史和经济基础的支撑,无论在合格的人才师资上,还是行政管理机制上,都尚不成熟。[2]中国高校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遗憾中承担起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今天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不得不应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样的一种制度遗憾,尤其是在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上。

第二,中国学术规范的规范是学术圈内的硬伤,对于高校,科学严格的学术规范直接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是高校主要的知识产出单元,他们的认知与知识构建,对高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获得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学识,杜绝学术腐败,是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结果。

体制上的弊端,影响着教师们参与到教育投资的大环境中。对一项培训和教育的选择,只从财务上的成本和收益来分析是不够的。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它方面的成本和收益。培训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是我们在决定从事一项事业或者决定接受一项职业培训时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们选择事业发展方向的主要依据。但教育培训是对人的生活的一项安排,在涉及到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就不应该只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在分析成本和收益的时候,培训教育的收益当然要考虑该培训带来的财务收入,但还要包括进行该培训获得的其它收益:比如成就感、满足感、别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至于说到成本,也不应当仅仅是培训的费用,其实直接的培训或上学的费用只是成本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更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最终影响该培训教育决策的主要是其它方面的成本和收益。

(三)环境带给高校教师的压力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适当的压力是工作的动力,但是压力太大却会给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当出现工作倦怠(JobBurnout)与心理健康问题时就更是如此。教师职业也是如此,当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能把压力转化为内驱力,但超出一定的强度时,压力必当造成负效应。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社会知识财富的主要产出单元,其对内部教师要求更高。因此高校教师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自身发展的三重压力。有调查表明,引起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主要有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冲突、大学体制结构的反向趋势、大学体制变迁及相关社会宏观环境。其中大学体制结构的反向趋势是引起心理压力和困惑的主要因素。[4]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调查当中认为大学教师的职称、工资提升制度把教师的发展等级化。而职称的晋级要求当中,学历和科研成果成为重要的硬性指标。如,大部分高校评教授一定要具备博士学位。这一些都造成大学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追求一种短期目标,把学历和学术当作实现个人功利化的工具。

二、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目前,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还是学历教育,虽然在其他方面,比如进修、访学、图书资料购买等方面也属于教育投资,但是学历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所获得的是直接的收益,而不是进修、访学和图书资料的购买所获得的间接收益,因此在讨论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投资收益分析。

(一)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分析

因为讨论的内容为教师在职学历教育,因此主要的成本集中于就读期间所付出的。就成本而言,普遍认为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直接成本

由于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而支付的学费、杂费书本费以及因就读所带来的额外的生活费用和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等。这部分比例容易确定并占成本的很大比例,这是从受教育的教师个体出发确定教育投资直接成本中货币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3]

2.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因高校教师接受高等教育而丧失工作的某些收入,比如部分津贴、奖金和红利等。倘若不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获得更多的报酬,这种机会成本可能比直接成本更可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呈现出递增的确实这是因为随着教育投资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直接成本会不断上升。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机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学识上的不断丰富,受教育者个人在智力和体力上越来越满足于工作的需要,取得高收益工作机会在增加,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大。[4]高校教师的学识和年龄都居于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的较高位置,因此教师对于机会成本的考虑甚于直接成本。

(二)高校教师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分析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可分为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种。货币收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学历教育改变了教师个人收入分配,高校内部工资的高低直接与学历挂钩,高校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学历教育投资来提升自己的报酬;第二,高校教师获得学历后除了获得国家收入分配的提高,还能获得校内分配的提高;第三,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如教授主要负责科研,讲师和助教主要负责教学。因此提高相应的学历,在学校内部的劳动力配置上更容易使教师处于有利地位。

(三)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状态分析

高校教师教育投资往往出于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假设成本高于收益,理智的教师是不会加入到高等学历教育的。因此教师往往更多的针对于产出大于投入。使之成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这样的产出大于投入也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假设通过学习,最终所获得的是一本万利,将会导致教师盲目的加入到学历教育的投资中,从而扩张了高等教育的需求,这又会使高校加大学历教育的压力。因此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动态平衡。

三、对高校教师教育投资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顺应社会的发展,把教师的个人理想与职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志存高远,才能让教师个人成才的步伐迈得坚实而久远。高校教师的教育投资的动因多于经济利益,为了职称和报酬的居多,因此,在教师参与到教育投资的环境中,如何释放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知识元的地位更显重要。对于报酬,做到尽可能的保持教师的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的学习获得,要尽可能通过个体的认知提高本身素养。

(二)健全高校在职攻读学位期间的资助政策。高校教师目前教育投资收益获得可谓参差不全,有的高校重视本校教师学历提升的,对教师在职获得学习成就以后对教师就读期间的直接成本给予大部分的返还;有的高校不是特别重视本校教师学历提升的,就不给予教师就读期间的费用返还。因此,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投资也出现了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参与;另一种是消极对待。所以,对于教师在职攻读期间的直接教育成本,校方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给予就读教师一定的、合理的报酬,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三峡在线.细数中国高等教育的五大弊端.2007(09)

文凭范文篇4

[关键词]教育性失业;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过度膨胀而走向反面的恶果。教育性失业、文凭贬值、文凭病、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教育过剩”、“过度教育”等提法,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现象,即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学历的含金量减少,高学历者面临就业困境,现实无法满足其原先接受教育的期望(高收人和高地位)。简而言之,教育性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或文凭贬值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教育性失业”直接导致教育正向功能的衰减,这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并仍时时出现的情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性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过教育乃至高学历的人大量失业。二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能学以致用或大材小用、高能低就,不得不从事那些技术水平和收入都低于他们当初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似乎是徒有许多证书,却极少具备与工作明确相关的本领的人。事实上,将近半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连处于顶层的“学历贵族”也遭遇到某种失落。

至于中国目前的学历情势,常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本科、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失业人群呈现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的确,仅就2003年来看,这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则与往年持平。广州2003年毕业生招聘会需求人员总计6300多人,进场者达到30000多人。甚至有报道说高学历者纷纷“下嫁”中小学,如北京一中招聘教师,30名毕业研究生纷至沓来,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博土,应聘到该校实验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结果因试讲没通过而被刷掉了。于是有人就此宣称“中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应全面观察和分析,不可简单下结论。许多大学生的失业不是真正的失业,象有人所列举出的国内知识型失业的几种表现(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过热性失业、学历性失业、行业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都具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那种较典型的知识性失业差别甚大,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相混淆,局部的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很高,因为我国整个国民的教育素质仍然很低。部分大学生“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深化过程中(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但不可危言耸听,重要的是找出其特殊性及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性失业”现象?换句话说,文凭何以贬值?一般人常常将其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这个推论过于简单。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许多研究者困惑不已。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育供给的过激增长,即随着大学入学率的飙升,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大批量地涌进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高学历者,“当市面上有更多的学历角逐少数的职业时,它也象钱币一样,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但这种膨胀往往不是绝对膨胀,而是相对膨胀,也就是说人才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展开来说,当个人教育成本较低而个人教育收益较高时,人们就会大量地去追求学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趋旺,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者甚为走俏。但后来由于教育扩张、供大于求,低层次工作所要求的教育资格上升,高学历劳动者只好受雇于过去曾由低学历者从事的职业,去干知识、技术含量甚低的活,所得薪酬自然就低。此时文凭身份的含金量相对原先期望而言就等于是贬值了。

另外,文凭身份的“行情”也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有关。希腊经济学家萨卡洛普洛斯在对世界上五六十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人力资本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属于较为有利的投资形式,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则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有利可图。就教育发展水平这方面来说,教育产生经济功能的一个条件是教育的普及,超过这一限度,教育的经济贡献并不显著。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引发一场“文凭危机”。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把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凭病的原因归结于“教育过度”,即教育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当战前日本的大学升学率低于10%时,大学毕业生很受欢迎,容易找到好工作;1969年以后,当大学升学率达到21.4%时,在25~29岁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人员中,就有22%的人从事贩卖业的工作(过去只有初高中毕业生才愿意干这种活)。日本大学生的身价普遍降低了,除非毕业于名牌大学,否则很难找到好工作。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刚刚处于兴旺初期,因而文凭的价值正在上升,贬值现象虽存在,但尚未演变为普遍的、全局性和严重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文凭贬值或“知识性失业”的原因有其特殊性: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过急过量;二是社会就业结构过于僵化而无法充分吸纳新的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力;三是大学毕业生的观念问题,往往只盯着官场或国营大企业,不愿进入一般的事业单位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更别提了。例如,200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计划招考公务员5400人,报考比例高达20比1,其中绝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

文凭范文篇5

出场人物:清洁工(假经理),文周周,贾文凭,经理

[加上喇叭声,引擎声]

贾:今天是我面试的日子,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没想到,打的半路遇到塞车,都怪那可恶的司机,你说他故意兜远一点,带我游一游广州不就避过这塞车了嘛!!你说做人怎么老实怎么行!!一想起那司机的傻样,我恨不得一枪暴了他的头!![我是流氓我怕谁/]

文匆匆走上台,做焦急状: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寒窗苦读,终于毕业;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心怀大志,欲展鸿图;怎料,应聘途中,突遇塞车,时辰已过,如何是好?心急如焚,感慨万千!故作诗一首,一表胸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间插入京剧锣鼓]

贾:什么做诗一首,这分明是岳飞的满江红吗!为什么中国的盗版如此猖獗,屡禁不绝,还不就是因为有这种封建的残余,社会的公敌,国人的败类!

文在其后做动作,拿刀砍杀状,默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间插入京剧锣鼓]

贾猛地一回头:你干什么?

文动作定格梢迟疑:我,我......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边走边后退,最后跳开,作格斗状)

贾:你想打架?就你那猴样,要不是我赶着去应聘,一拳把你打趴下了。没时间跟你耗!(转身走)

文作胜利状: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两人转一圈,同时清洁工出来收拾桌子,两人走到公司门前,看到广告)

贾:终于到了,就是这里......

文:踏破铁鞋无觅处。

贾与文对望,贾:又是你,你找打是不是?(卷袖子)

文:狭路相逢,勇者胜!(作格斗状)

此时清洁工走到招聘广告前,看了看手表:这么晚了,看来没有人来应聘了。还是把牌子手进去吧。

二人冲过去,贾:等一下,等一下,我是来应聘的!文:在下亦为应聘而来!

清洁工:哦,你们就是来应聘的可是现在这么晚了,恐怕也很难进行面试了。我想你们还是下次再来吧。

贾:下次再来?下次就不用来了!经理是在怪我迟到,唉,都怪那司机。不行,现在工作这么难找,这次就是硬着头皮也得上!我就给他来个死缠烂打,让他看看我的诚意。

文:古有爱迪生铁杵磨成针,今日吾亦仿效古人,与其磨一磨。

此时清洁工已收回广告,来到桌子旁。

贾走过去:先生,实在是对不起,我迟到了,是我不对。但是都是因为大塞车的缘故,希望先生在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

清: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

文:先生!(提高音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还望先生体谅我等苦衷,予我二人一个机会。

清:不是我不给你们机会......唉,而是我实在不能这样做!

文:先生!(撕心裂肺地)十年寒窗,一朝得道,愿盼望大鹏展翅,风举万里,怎奈何,千里马常有,伯乐这老头可不常有呀!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无伯乐,吾亦无颜见江东父老了,惟有一死以谢天下![中间插入京剧锣鼓]

清:你冷静点,冷静点。

贾:先生你看,他要自尽啊!快点制止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啊!

清:可是怎么制止呀?

贾:你就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吧。

清;可是,可是我......唉!

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间插入京剧]

贾:先生,这样下去会出人命的!

清:算了,算了,你们要面试吗?那就进来吧。(无奈地)

贾和文对望,各作胜利姿态,走到桌子旁

贾走到清旁,倒茶递水:先生,您坐,先生,您喝茶.

文:阿谀奉承,无耻小人.(立即冲过去)先生,要不您抽根烟?

清:好啊.

文......古人云:吸烟有害健康.袁先生爱惜身体,远离香烟.

清:没关系拉,多抽一根又不会死人。

文:呃……,推心置腹,实事求是,以诚相待言之,吾无烟。[中间插入京剧]

清:说了半天,原来你没有香烟啊.

贾在一旁偷笑:打肿脸充胖子,活该.

请:对了,我还不知道你们怎么称呼?啊,这位不会说人话的先生,啊,不,这位不会说现代人说的话的先生,贵姓啊?

文:晚生姓文,单名周周,文周周正是在下.

清:文绉绉,真是人如其名.那这位先生怎么称呼?

贾:我的名字叫文凭.

清:真巧,也是姓文的.

贾:不不不,我不姓文.

清:那你贵姓啊?

贾:我的名叫文凭.

清:我知道你的名叫文凭,我问你姓什么.

贾:我的名叫文凭.

清:嘿,我说你这人怎么这么倔呢?我问你的姓,你老说你的名干嘛?

贾:先生,您别生气,我说,我说,我姓贾拉.

清:哦,姓贾,早说出来嘛.贾,贾文凭.啊!假文凭!

文: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应聘者堂而皇之,自暴其假文凭身份.呜呼!可悲可耻啊!

贾十分紧张:先生,你别听他胡说,我是贾文凭,哦,我不是假文凭.唉,我确实是贾文凭,但我绝对不是假文凭.唉,我怎么一下子说不清了?

清:行了行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姓名叫贾文凭,但你的文凭却是真的.

贾:没错没错,就是这样.

文:日将西沉,吾等不如速速面世,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清:哦,那就快快开始吧,早开始早结束......嗯,那你们两个人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贾:先生,我先来.

文:先生,吾欲先来.

贾:先生,你看他说话阴阳怪气,断断续续。

文:应是抑扬顿挫。先生不可听信小人谗言!!

清:好了好了,别争了,谁先来还不都一样,就贾文凭你先来吧.

文歇斯底里:士可杀,不可辱,举世皆浊我读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吾唯有一死以保贞节.(做动作)

清:嘿嘿你看,他又要寻死了.快快制止他.

贾:经理先生,稍安勿躁,这件事就交给我吧.(走上前去,拿出一把刀)兄弟,你这样死不了的,不如我用这把刀帮你捅一下.

文:汝欲害我?

贾:正是!

文:汝受何人指使?

贾:无人指使.

文:因何害我?

贾:莫须有!受死吧!(手起刀落)

清:刀下留人!(看着贾手中的刀)若在下没有看错,壮士手中的这把刀莫非就是传说中的......

贾:先生真是有眼光见识,(一脚踹开文)不错,我手中的这把刀就是传说中的......

清:贾:瑞士军刀!

文:哦,不知此刀有何厉害之处?

贾:这瑞士军刀每把都是用千年寒铁所铸,经久耐用.

清:不错,每把更是由名匠亲手打造,见血封喉.

贾:实在是居家旅行,

清:杀人越货,

贾,清:必备工具.

文:这么好?不知道那里有出售啊?

贾:这位问得好,如今正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免费送货上门,保修包换.

更有买二送一的大优惠,买豪华套装更有机会赢得国内三日游.

清:去那里旅游啊?

贾:白云山.

文:你怎么如此熟悉?

贾:我是瑞士军刀校园.

清与贾握手:幸会幸会.其实我对收集刀具也很有兴趣。

贾:哦,太好了,那不如我们找个地方喝杯茶,交流一下,不要理那孔乙己。

两人向外走

文:先生留步,面试之事应当如何?

清:唉,我说,你等下去也没有什么结果的,经理又不见人,我看你们先回去吧.

贾:啊?经理不见人,那你又是哪位?

文:先生,身居何值?

清(动作):是时候揭开我的神秘身份了,music(fashonshow)......:我是----清----洁----工.

文:什么!

贾:呜呼!

清:表面上,我是一个清洁工,事实上,我就是一个清洁工。

贾:为了你,竟然浪费了我们这么多时间,

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步步紧逼)

清:稍安毋躁!稍安毋躁!

经理进入,清:经理,你来了,他们要面试啊!

经:你们就是来面试的贾文凭和文周周吧,实在对不起,我被塞在半路上了。要你们等这么久真不好意思。

如果没有什么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题,我们马上开始面试吧。

文,贾:好,

(面试)

贾:哈哈哈

文:嘻嘻嘻

贾:你也

文:仁兄也

贾,文:被录用了!!

清:嘻嘻,恭喜恭喜。

贾,文:是你!(步步紧逼)

清:你们要干嘛??

文,贾:(脸色由怒转喜)以后还要多多帮忙,一起去喝茶,研究瑞士军刀。

清:好啊!

三人下场,

文凭范文篇6

[关键词]教育性失业;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过度膨胀而走向反面的恶果。教育性失业、文凭贬值、文凭病、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教育过剩”、“过度教育”等提法,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现象,即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学历的含金量减少,高学历者面临就业困境,现实无法满足其原先接受教育的期望(高收人和高地位)。简而言之,教育性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或文凭贬值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教育性失业”直接导致教育正向功能的衰减,这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并仍时时出现的情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性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过教育乃至高学历的人大量失业。二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能学以致用或大材小用、高能低就,不得不从事那些技术水平和收入都低于他们当初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似乎是徒有许多证书,却极少具备与工作明确相关的本领的人。事实上,将近半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连处于顶层的“学历贵族”也遭遇到某种失落。

至于中国目前的学历情势,常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本科、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失业人群呈现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的确,仅就2003年来看,这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则与往年持平。广州2003年毕业生招聘会需求人员总计6300多人,进场者达到30000多人。甚至有报道说高学历者纷纷“下嫁”中小学,如北京一中招聘教师,30名毕业研究生纷至沓来,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博土,应聘到该校实验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结果因试讲没通过而被刷掉了。于是有人就此宣称“中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应全面观察和分析,不可简单下结论。许多大学生的失业不是真正的失业,象有人所列举出的国内知识型失业的几种表现(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过热性失业、学历性失业、行业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都具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那种较典型的知识性失业差别甚大,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相混淆,局部的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很高,因为我国整个国民的教育素质仍然很低。部分大学生“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深化过程中(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但不可危言耸听,重要的是找出其特殊性及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性失业”现象?换句话说,文凭何以贬值?一般人常常将其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这个推论过于简单。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许多研究者困惑不已。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育供给的过激增长,即随着大学入学率的飙升,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大批量地涌进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高学历者,“当市面上有更多的学历角逐少数的职业时,它也象钱币一样,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但这种膨胀往往不是绝对膨胀,而是相对膨胀,也就是说人才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展开来说,当个人教育成本较低而个人教育收益较高时,人们就会大量地去追求学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趋旺,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者甚为走俏。但后来由于教育扩张、供大于求,低层次工作所要求的教育资格上升,高学历劳动者只好受雇于过去曾由低学历者从事的职业,去干知识、技术含量甚低的活,所得薪酬自然就低。此时文凭身份的含金量相对原先期望而言就等于是贬值了。另外,文凭身份的“行情”也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有关。希腊经济学家萨卡洛普洛斯在对世界上五六十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人力资本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属于较为有利的投资形式,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则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有利可图。就教育发展水平这方面来说,教育产生经济功能的一个条件是教育的普及,超过这一限度,教育的经济贡献并不显著。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引发一场“文凭危机”。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把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凭病的原因归结于“教育过度”,即教育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当战前日本的大学升学率低于10%时,大学毕业生很受欢迎,容易找到好工作;1969年以后,当大学升学率达到21.4%时,在25~29岁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人员中,就有22%的人从事贩卖业的工作(过去只有初高中毕业生才愿意干这种活)。日本大学生的身价普遍降低了,除非毕业于名牌大学,否则很难找到好工作。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刚刚处于兴旺初期,因而文凭的价值正在上升,贬值现象虽存在,但尚未演变为普遍的、全局性和严重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文凭贬值或“知识性失业”的原因有其特殊性: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过急过量;二是社会就业结构过于僵化而无法充分吸纳新的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力;三是大学毕业生的观念问题,往往只盯着官场或国营大企业,不愿进入一般的事业单位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更别提了。例如,200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计划招考公务员5400人,报考比例高达20比1,其中绝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

文凭范文篇7

关键词:人格商化;成人教育;功利主义;危害性;人格矫治

法国土伦大学曝出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事件,法国举国震惊,警方也随即介入调查。我国有些媒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以中国造假劣根性牵涉到高等教育而已一笑了之。但更多的是指责、谩骂,怒斥现代学生的人格低劣。殊不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此类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科技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形成。

一、人格商化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大脑已经充分进化,人们已经能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自由行为并将自己意志定着其上。很早以前,我们还在为生存奋斗,现在却为利益不择手段。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从事经营活动,人人都以誊利为己任。民主主义者将此种情形称为“自由”,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学者则称之为“经济人”理性。这预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行为与效益的反向运动中寻求利益最优化的效果。换句话说,经济社会中人格商化了。

从广义说,人格商品化是人格商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商业形象等人格要素可以与人格主体分离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名人广告、名人商标注册、形象代言等无不打上商化的烙印。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人格也正在资本化了。经济学家往往只承认人力资本问题。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问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实际上是深层次的人格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不断商化并获取利益的过程,进而使整个人格主体也呈现出商化的效果。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也发生逆转。建国初期,社会崇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改革开放前期宣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独自实现的舞台。社会个体逐渐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利益。

当今时代,个体人格商化的同时,国家、社会及各种组织也人格化了。从社会契约出发,人与人之间为了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争取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最大化而不防碍他人同等的自由与幸福机会的实现,人们通常结成国家、社会或各种现实组织。这些单位在制定政策时已充分考虑到了内部成员的利益,他们将根据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地寻找最佳策略,追求国家同社会及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事产、供、销等各种物质活动,也要从事阅读、创作、欣赏等精神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国家社会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主要是教育手段塑造人的心灵、完美人的性格。但是人格商化却促使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格畸形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成人教育中,也充斥着赤裸裸的人格商化现象,成人教育正一步步陷入功利主义的危机之中。

二、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机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又译为功用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在成人教育领域,受人格商化的影响,人们较为关心的是成人教育的现实功能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行为目的来看,适应生活,适应人格自身取向使得成人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有效维持个人的生计并满足高新科技发展对人素质的需求,这样我们的现代成人教育视野缺失了人文关怀,功利主义思想正充斥整个教育过程。

(一)国家呦利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经济理念深深影响到国家的各项工作,成人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功利主义。这种豪情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我们已由精英主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上世纪末所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但我们提前八年完成这个指标。2008年最新秋季学年新生人数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599万人,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这种盲目冒进主义思想确实值得怀疑。

在国家人格化驱动下,教育正形成一种产业。早在1992年,中央就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首次把教育划入第三产业范畴,要求教育加快发展,更有效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世界贸易组织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l2个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与工程、配送、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业、娱乐、文化和体育业、交通以及其他服务。教育作为服务产业融人全球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样教育冒进主义者将会更有信心发展教育产业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方面,已经形成全日制为主体、函授、夜大、自考等为补充的成人教育形式,又推出69所高等学校网络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此外,还有党校这种内部学历教育形式。甚至不少高校在高等学校开辟了二学历文凭教育。在学历层次上,成人中专、大专、本科教育已经扩展到在职硕士、博士教育了,就是说,愿意花费一定的金钱,便可以轻易地取得成人硕士、博士文凭。

在学制期限方面,高等教育期限一再压缩,2002年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把研究生培养的三年制,缩短为两年。2004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意见,十分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以两年制为主。函授本科、专科教育分别由三年缩短为两年与两年半,甚至有些学校实行函授弹性学制了。

各种努力表明,不久将来,我们便能通过开放式教育,实现全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了。尽管在经济上我们的人均GDP国际排名还处于100多位,但我们首先可能在成人教育方面脱颖而出。

(二)社会功利主义

在经济功利的引领下,整个社会变得近乎疯狂。从社会评价体系来看,学历文凭已经成为衡量人的素质、技能、价值的重要指标,文凭是人的能力体现,用人单位招录员工首先确定文凭,职称、晋级、考核等无不与文凭挂钩,文凭也是单位整体能力的象征。但是在关注文凭表面价值背后,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拓展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如何将成人教育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经济人理性出发,单位意图用最小的成本换来职工文凭,于是在职工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几乎没有经济投入。我国《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成为虚设,职工人力资源的获取完全是职工个人的事,资源的运用带来丰厚的利润却是单位受益。职工不能从单位得到经济时间保障,可能还会以请假、旷工为借口遭受处罚。《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成了一纸空文,成人教育完全成了个人自己的私事,各个单位可以从中解脱了。

受经费紧张及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高校也正沦为商化主体了。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扩大生源,占领成人教育市场,许多高校在各地设置函授教学站点,就地聘请没有资质的教师,任由函授站松散管理,或者通过发行光盘的形式替代教师面授,甚至许多高校将函授站交给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个人承包。

在营利动机下,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教学环节过度简化必然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比较普遍现象。《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规定,本、专科函授教育毕业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同层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应水平,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考试(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或毕业论文及答辩,或毕业考试)。面授及教师指导的试验、实习占高等学校同层次同专业授课总学时的30%左右。然而,现在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学员大部分顺利过关。电大、二学历等成人教育情况都存在类似情形,远程教育情形更是不容乐观。

(三)个人功利主义

人们普遍认为,后现代社会将是一个“危机社会”,职位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和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进行终生的职业生涯开发。…对于个人来说,文凭便成了个体获得职业、凝炼自身价值的外在证明。凭着学历,个体可以避开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轻松的脑力工作获取优厚的待遇,凭着学历个体可以象征成功、笼罩知识的光环。

在此意义上说,学历只是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而已。于是参加高等教育获取文凭便成了一种投资手段。

另外,许多个体视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经营活动,获取文凭是其最终结果,参加学习是经营过程。个体付出经济与智力资本,最终获取丰硕成果“文凭”。在成本——效益衡量下,个体乐于寻找一种效益最大化的途径。由于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形式经济付出与智力投资有所不同。于是,个体便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何种教育。如果能力强者,可以参加自学考试,还可以节省一部分学费;次之,可以参加函授学习,但那需要入学考试。尽管现在的成人教育入学考试分数线极低,但依然有许多人不能通过。实在不行,就选择电大,那是无须入学考试的。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选择远程教育形式。无论哪种教育形式,一旦选择之后,其中所需花费的经济资本基本衡定,可以节省的便是智力资本了。于是面授不参加、作业不做、考试抄袭、寻人替考等现象无不显现出来。

三、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害性

功利主义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向往与实现,达到了近期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格的褊狭与学历的商品化。

(一)人格扭曲

文凭就其本质而言,是国家社会对个人通过艰苦的智力活动追求知识所达到的一种知识水平的确认。在文凭实现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辛苦的汗水,而文凭商品化则抹煞了个人的智力活动,不利于公平竞争,也导致人格扭曲,破坏人格完善。人格的完善是指个体自觉的自我认识,维持身心的相对平衡状态,促使自己向着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人格商化却促使高等教育成了个人投资的工具,教育只是人们在获利过程中的一个准备阶段,通过文凭获取经济利益才是个体及社会的真正目的。在此意义上,教育过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为自我、为物质利益奋斗成了个体的座右铭。人成了纯粹意义上的“动物人”。在物欲至上,金钱万能观的冲击下,心理失去平衡,思想道德堕落。个体人格所需要的人格要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调,以致涌现出了经济科技高度发达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偏差即当今世界的“野蛮行为”。

个人主义的盛行也是人格扭曲的另类表现。“功利主义观点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除了间接的)满足的问题怎样在个人之间分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社会个体凭着智力、经济资本获取一定文凭,再以此投资,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能够处于社会上层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地位所得仅仅是自己的自我奋斗结果,理应受到社会的优待。与此相对应,欠缺经济、智力资本的人则只能沦为出卖体力、为人打工的下层了。因此,社会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也会产生隔阂,社会矛盾可能激化。

(二)学历商品化

在成人教育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凭成了可以买卖的东西。一方面,文凭的实现过程充满经济动因。高等学校将各学科成绩轻易地卖给学生,上课、考试过程纯粹是形式,学与不学完全是学生个人的事,学校没有一点要求。这种买卖在我国的函授、电大、二学历及远程教育等过程中甚至是全日制高校中早已司空见惯。

另一方面,文凭本身就能成为商品,可能作为直接合同标的予以出卖。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填写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60万人,这就意味着持有假文凭者的队伍是庞大的。而其中大多数是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学历商品化使得教学质量极其低下,以至“博士不博,硕士不硕”,成人专科本科滥竽充数。如果南开大学张爱民毕业论文抄袭、浙江大学博士后贺海波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因为全日制最高学历教育而成为新闻焦点的话,那么许多本科生包括函授、电大等论文全文抄袭也就不值得惊奇了。教学质量的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学历商品化也使得师生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学历商品化中,学生不思学习,寻求一份好的就业是其目标;教师不安心上课,写论文、搞科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只是附带工作。传统的恩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关系被老板与学徒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格矫治

成人教育包括函授、电大、二学历、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无不充斥着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动机,其根本原因是人格商化。人格商化促成个体参加成人教育的目的异化,也促使成人教育举办者目的异化。反之,功利主义也反作用于人格商化,以至恶性循环,致使教育日益陷入颓废境况。因此,为了矫治功利主义,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的,矫治人格。

一个完整的人既需要理性力量,也需要人格力量,否则,就不是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倡导把科学和人文教育在新形势下重新统一起来,重视人的人格因素而不单单追求人的能力发展,走向“和谐的人格”的呼声,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成人教育应当把人的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使成人的知识和修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促使成人形成完整的人格。

文凭范文篇8

关键词:人格商化;成人教育;功利主义;危害性;人格矫治

法国土伦大学曝出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事件,法国举国震惊,警方也随即介入调查。我国有些媒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以中国造假劣根性牵涉到高等教育而已一笑了之。但更多的是指责、谩骂,怒斥现代学生的人格低劣。殊不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此类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科技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形成。

一、人格商化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大脑已经充分进化,人们已经能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自由行为并将自己意志定着其上。很早以前,我们还在为生存奋斗,现在却为利益不择手段。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从事经营活动,人人都以誊利为己任。民主主义者将此种情形称为“自由”,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学者则称之为“经济人”理性。这预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行为与效益的反向运动中寻求利益最优化的效果。换句话说,经济社会中人格商化了。

从广义说,人格商品化是人格商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商业形象等人格要素可以与人格主体分离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名人广告、名人商标注册、形象代言等无不打上商化的烙印。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人格也正在资本化了。经济学家往往只承认人力资本问题。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问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实际上是深层次的人格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不断商化并获取利益的过程,进而使整个人格主体也呈现出商化的效果。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也发生逆转。建国初期,社会崇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改革开放前期宣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独自实现的舞台。社会个体逐渐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利益。

当今时代,个体人格商化的同时,国家、社会及各种组织也人格化了。从社会契约出发,人与人之间为了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争取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最大化而不防碍他人同等的自由与幸福机会的实现,人们通常结成国家、社会或各种现实组织。这些单位在制定政策时已充分考虑到了内部成员的利益,他们将根据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地寻找最佳策略,追求国家同社会及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事产、供、销等各种物质活动,也要从事阅读、创作、欣赏等精神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国家社会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主要是教育手段塑造人的心灵、完美人的性格。但是人格商化却促使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格畸形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成人教育中,也充斥着赤裸裸的人格商化现象,成人教育正一步步陷入功利主义的危机之中。

二、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机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又译为功用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在成人教育领域,受人格商化的影响,人们较为关心的是成人教育的现实功能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行为目的来看,适应生活,适应人格自身取向使得成人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有效维持个人的生计并满足高新科技发展对人素质的需求,这样我们的现代成人教育视野缺失了人文关怀,功利主义思想正充斥整个教育过程。

(一)国家呦利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经济理念深深影响到国家的各项工作,成人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功利主义。这种豪情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我们已由精英主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上世纪末所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但我们提前八年完成这个指标。2008年最新秋季学年新生人数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599万人,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这种盲目冒进主义思想确实值得怀疑。

在国家人格化驱动下,教育正形成一种产业。早在1992年,中央就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首次把教育划入第三产业范畴,要求教育加快发展,更有效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世界贸易组织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l2个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与工程、配送、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业、娱乐、文化和体育业、交通以及其他服务。教育作为服务产业融人全球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样教育冒进主义者将会更有信心发展教育产业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方面,已经形成全日制为主体、函授、夜大、自考等为补充的成人教育形式,又推出69所高等学校网络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此外,还有党校这种内部学历教育形式。甚至不少高校在高等学校开辟了二学历文凭教育。在学历层次上,成人中专、大专、本科教育已经扩展到在职硕士、博士教育了,就是说,愿意花费一定的金钱,便可以轻易地取得成人硕士、博士文凭。

在学制期限方面,高等教育期限一再压缩,2002年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把研究生培养的三年制,缩短为两年。2004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意见,十分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以两年制为主。函授本科、专科教育分别由三年缩短为两年与两年半,甚至有些学校实行函授弹性学制了。

各种努力表明,不久将来,我们便能通过开放式教育,实现全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了。尽管在经济上我们的人均GDP国际排名还处于100多位,但我们首先可能在成人教育方面脱颖而出。

(二)社会功利主义

在经济功利的引领下,整个社会变得近乎疯狂。从社会评价体系来看,学历文凭已经成为衡量人的素质、技能、价值的重要指标,文凭是人的能力体现,用人单位招录员工首先确定文凭,职称、晋级、考核等无不与文凭挂钩,文凭也是单位整体能力的象征。但是在关注文凭表面价值背后,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拓展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如何将成人教育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经济人理性出发,单位意图用最小的成本换来职工文凭,于是在职工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几乎没有经济投入。我国《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成为虚设,职工人力资源的获取完全是职工个人的事,资源的运用带来丰厚的利润却是单位受益。职工不能从单位得到经济时间保障,可能还会以请假、旷工为借口遭受处罚。《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成了一纸空文,成人教育完全成了个人自己的私事,各个单位可以从中解脱了。

受经费紧张及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高校也正沦为商化主体了。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扩大生源,占领成人教育市场,许多高校在各地设置函授教学站点,就地聘请没有资质的教师,任由函授站松散管理,或者通过发行光盘的形式替代教师面授,甚至许多高校将函授站交给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个人承包。

在营利动机下,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教学环节过度简化必然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比较普遍现象。《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规定,本、专科函授教育毕业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同层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应水平,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考试(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或毕业论文及答辩,或毕业考试)。面授及教师指导的试验、实习占高等学校同层次同专业授课总学时的30%左右。然而,现在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学员大部分顺利过关。电大、二学历等成人教育情况都存在类似情形,远程教育情形更是不容乐观。

(三)个人功利主义

人们普遍认为,后现代社会将是一个“危机社会”,职位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和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进行终生的职业生涯开发。…对于个人来说,文凭便成了个体获得职业、凝炼自身价值的外在证明。凭着学历,个体可以避开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轻松的脑力工作获取优厚的待遇,凭着学历个体可以象征成功、笼罩知识的光环。

在此意义上说,学历只是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而已。于是参加高等教育获取文凭便成了一种投资手段。

另外,许多个体视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经营活动,获取文凭是其最终结果,参加学习是经营过程。个体付出经济与智力资本,最终获取丰硕成果“文凭”。在成本——效益衡量下,个体乐于寻找一种效益最大化的途径。由于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形式经济付出与智力投资有所不同。于是,个体便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何种教育。如果能力强者,可以参加自学考试,还可以节省一部分学费;次之,可以参加函授学习,但那需要入学考试。尽管现在的成人教育入学考试分数线极低,但依然有许多人不能通过。实在不行,就选择电大,那是无须入学考试的。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选择远程教育形式。无论哪种教育形式,一旦选择之后,其中所需花费的经济资本基本衡定,可以节省的便是智力资本了。于是面授不参加、作业不做、考试抄袭、寻人替考等现象无不显现出来。

三、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害性

功利主义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向往与实现,达到了近期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格的褊狭与学历的商品化。

(一)人格扭曲

文凭就其本质而言,是国家社会对个人通过艰苦的智力活动追求知识所达到的一种知识水平的确认。在文凭实现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辛苦的汗水,而文凭商品化则抹煞了个人的智力活动,不利于公平竞争,也导致人格扭曲,破坏人格完善。人格的完善是指个体自觉的自我认识,维持身心的相对平衡状态,促使自己向着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人格商化却促使高等教育成了个人投资的工具,教育只是人们在获利过程中的一个准备阶段,通过文凭获取经济利益才是个体及社会的真正目的。在此意义上,教育过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为自我、为物质利益奋斗成了个体的座右铭。人成了纯粹意义上的“动物人”。在物欲至上,金钱万能观的冲击下,心理失去平衡,思想道德堕落。个体人格所需要的人格要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调,以致涌现出了经济科技高度发达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偏差即当今世界的“野蛮行为”。

个人主义的盛行也是人格扭曲的另类表现。“功利主义观点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除了间接的)满足的问题怎样在个人之间分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社会个体凭着智力、经济资本获取一定文凭,再以此投资,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能够处于社会上层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地位所得仅仅是自己的自我奋斗结果,理应受到社会的优待。与此相对应,欠缺经济、智力资本的人则只能沦为出卖体力、为人打工的下层了。因此,社会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也会产生隔阂,社会矛盾可能激化。

(二)学历商品化

在成人教育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凭成了可以买卖的东西。~方面,文凭的实现过程充满经济动因。高等学校将各学科成绩轻易地卖给学生,上课、考试过程纯粹是形式,学与不学完全是学生个人的事,学校没有一点要求。这种买卖在我国的函授、电大、二学历及远程教育等过程中甚至是全日制高校中早已司空见惯。

另一方面,文凭本身就能成为商品,可能作为直接合同标的予以出卖。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填写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60万人,这就意味着持有假文凭者的队伍是庞大的。而其中大多数是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学历商品化使得教学质量极其低下,以至“博士不博,硕士不硕”,成人专科本科滥竽充数。如果南开大学张爱民毕业论文抄袭、浙江大学博士后贺海波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因为全日制最高学历教育而成为新闻焦点的话,那么许多本科生包括函授、电大等论文全文抄袭也就不值得惊奇了。教学质量的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学历商品化也使得师生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学历商品化中,学生不思学习,寻求一份好的就业是其目标;教师不安心上课,写论文、搞科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只是附带工作。传统的恩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关系被老板与学徒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格矫治

成人教育包括函授、电大、二学历、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无不充斥着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动机,其根本原因是人格商化。人格商化促成个体参加成人教育的目的异化,也促使成人教育举办者目的异化。反之,功利主义也反作用于人格商化,以至恶性循环,致使教育日益陷入颓废境况。因此,为了矫治功利主义,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的,矫治人格。

一个完整的人既需要理性力量,也需要人格力量,否则,就不是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倡导把科学和人文教育在新形势下重新统一起来,重视人的人格因素而不单单追求人的能力发展,走向“和谐的人格”的呼声,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成人教育应当把人的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使成人的知识和修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促使成人形成完整的人格。

文凭范文篇9

1.文凭含金量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

虽然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养了大批毕业生,为我国步入人力资源大国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文凭与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文凭的实际含金量不高,对待学历继续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单位还

是用人单位,大部分人的观念都认为学历继续教育是为了文凭。对待教学质量存在“三不”重视———办学机构不重视、授课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而且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多数用人单位明确

要求第一学历是重点大学的普通本科,这也充分说明了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无法令社会满意。

2.缺乏有效的保障和监控体系,教学过程难以保证

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教学任务都放在主办高校的校外进行,管理上属于粗放型,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有些高校虽然设有教学督导机构和工作人员,但往往机构不健全,质量监控多

流于形式[1],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无法进行准确而及时的监控和反馈,在教学过程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质量更难以保障。

3.实践教学条件受限,成为教学短板

虽然教学计划上都有实践教学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多数难以实施,所依托校外教学站点的实验及实习条件很难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一直是学历继续教育的短板。

4.课程考试难以达到检验知识、以考促学的目的

现阶段,考试依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学历继续教育的考试除了国家组织的考试,其他课程考试有些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虽然主办高校对考试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校

外教学站点实际执行起来多流于形式,主办高校有时对此鞭长莫及,考试质量难以保证。从生源的角度考虑,监管太严,通过率太低将会导致生源流失,在激烈的招生竞争压力下,校外教学站点在主观

上也不愿意将考场监管得太严。

二、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1.国家、高校和个人对学历继续教育定位不一致

国家对学历继续教育定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构建学习型社会。而高校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更多的是创收,大多数高校保留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

资金,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以弥补高校办学投入的不足,而对人才培养质量远没有像对普通在校生那样重视。除了经济效益,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核心定位无太多帮

助,与学校的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相比,学历继续教育处于边缘地位[2],而且当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的核心定位起副作用或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在高校中变得无足轻重时,学历

继续教育将会被压缩规模甚至停止招生,这与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要求相背离。对于求学者个人而言,虽然部分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参加学历继续教育是为了不断更

新知识,弥补自身不足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岗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参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文凭,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重视不足,学生主观上也影响教学

质量的提升[3]。从国家、高校和个人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差异来看,尽管国家从宏观层面强调对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视,但缺乏相应的监管和评价管理措施,对高校没有真正形成约束力;而高

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全日制本专科和研究生教学管理上,不可避免地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教学质量;从学生角度而言,许多人学习的目的仅为了文凭,自身又缺乏明确目标和约束力,

无法形成自主提升式的学习氛围。因此,“管—教—学”三方对学历继续教育目标不一致,定位存在较大差异,是影响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最根本因素。

2.“重文凭轻能力”的社会“用人观”弱化了高校和个人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

学生个人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主要是为了获得文凭,这与社会用人现状有很大关系。虽然改革开放后用人制度和用人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重文凭轻能力”的用人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

在一些事业单位和公立机构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用人单位在选聘人员时,文凭成为用人单位选留、晋升的重要参考条件,有些单位在高校招人时仅考虑“985”或“211”高校的毕业生,其他一律

不要。社会这种“重文凭轻能力”的“用人观”一方面影响高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和相应责任,另一方面迫使学生只重视获取文凭的结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质量和自己能力提升。参加学历继续

教育的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凭才是他们增加工资、晋升职称、提升职务的主要依据,因此,获得文凭比学习知识对学员们显得更为迫切。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哪个高校的文凭容易获得,收费更低,学员

们就会更多地选择哪个学校,这种社会供需利益关系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3.在职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学员本身的基础参差不齐

如今,继续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多数是业余学习,学员边工作边读书,无法如普通学生那样全天候在校上课学习,受学员精力和时空限制,学员的到课率和学习时间难以保证,质量自然受

到影响。继续教育的学员,与普通学生比较起来,来源复杂,年龄差距大,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合理制定学员的教学内容和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

4.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

对于普通高考招生,高校竞争的是高分优质生源,而在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市场,大家争抢的是生源数量,对生源质量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因为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所以只有多招生

,才能有更多的收入,通过规模效应达到利益最大化。这种以利益为主导的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往往以更低的收费、更短的学制和更宽松的要求来吸引生源,以急功近利的办学模式来满足学员急功

近利的需求,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更低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许多主办高校意识到教学质量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尝试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学习过程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和毕业

设置提出较高的要求,但这种尝试难以抵挡经济效益和招生竞争的压力,结果流失了生源,影响高校经济利益,迫使有些高校放弃提升质量的做法,只能随大流,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4]。在这种

恶性的竞争环境下,使重视质量的高校难以有所作为。

5.校外教学、管理和服务难以到位

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内教学资源仅能勉强满足普通在校生教学要求,为了不占用校内资源,许多高校在校外设立教学站点。目前,学历继续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校外接受继续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

由教学站点负责。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和工学矛盾,但也使得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条件和环境都无法与普通在校生相比。教学站点的学生不仅无法感受到高校的学术氛围,更

无法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另外,教学站点由于人员、经费不足及依托单位的重视程度较低等原因,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经常也难以到位。

6.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不足。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基本上都来源于各自高校的普通类教育师资,他们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已经十分繁重,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对

学历继续教育进行研究和教学[5]。按现在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学历继续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学历继续教育的课时一般不计入教师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缺乏授课的积极性。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

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组织更多优秀的教师参与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和科研,这些都使得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显得很缺乏。二是缺乏适用教材。目前,大多数学历继续教育使用的教材都是普通类的本专科教

材,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写的适合学历继续教育的系列教材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育质量。三是资源的可及性。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地点多数在主办高校校外,办学硬件设

施不完善,高校学术氛围难以在教学站点内形成,使得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对普通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难以真正共享。虽然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习资源的可及性问题,但不能完全

替代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本文来自于《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对策与建议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应仅仅是高等教育文凭的大众化,更是学习机会、知识和能力的大众化。学历继续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要想持续性地健康发展,必须保证教学

质量,重视学历继续教育的高质量人才产出,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质量,把以文凭为导向的学历继续教育模式转变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上来。

1.强化法制、机制建设,使高校和个人形成外部压力

目前,学历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地位,办学经济效益是其存在的重要理由。学生个人学习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学历继续教育制度和管理规范的影响。要改变学校和个人不重视教学质量的现状,需

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条例和管理规范,制定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条件和质量评估办法,通过法律法规手段约束高校管理行为,高校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借鉴国家重视普通本科教学

质量的管理办法对待学历继续教育,自上而下形成压力传递链,就有可能扭转当前不利局面[6]。当然,国家要提高学历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让高校回归到办学

宗旨上来,而不会因为经济利益影响自身功能发挥。

2.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市场

学历继续教育市场为抢夺生源产生的恶性竞争降低了毕业门槛。要想提高质量,必须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市场,教育主管部门需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对不重视办学质量和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办学机构,停止

其举办学历继续教育的资格,同时国家需制定相应的标准对毕业条件进行规范,使重视质量的高校有所作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学历继续教育属大众化教育,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的那样,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

环节的教学,应该要重视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合作,从实践角度形成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将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资源建设

进入21世纪,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开展,试点高校在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网络课堂、移动学习等非传统方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业余学习的

需求,解决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和工学矛盾,但要真正适应未来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各举办高校仍需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除了深入了解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积极推进网络

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7]。

5.加强学习过程和考试环节的管理

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体现继续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考试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8]。目前,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多由校外教学站点负责,主

文凭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专业教育在英国主要指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英国拥有一整套促进专业教育发展、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质保体系。英国根据社会需要将专业教育划分为多个层次,从中等专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一应俱全。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对应关系,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会贯通共同了促进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英国专业教育概况和发展水平

英国是开展专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21年英国对专业教育就开始实行国家证书制度。主要是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显著代表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文凭教育(因其所发的资格证书被称为文凭,所以中国教育概念下的职业资格教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被称为专业文凭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博士学位和MBA教育上。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是服务于特殊专业团体、定位于特定专业领域的一种学位。第一批专业博士学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其数量随后迅速增长。最近几年,每年大约增长20%。以英格兰的大学为例,1998、1999和2000年的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分别有109个、128个和153个。专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最突出的代表就是MBA教育。专业资格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有150余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IE)所推出的一系列级别不同的专业文凭教育[1]。在这一专业教育序列里,标准级文凭相当于大学预科,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入学资格;高级文凭相当于大专层次;专业级文凭相当于本科毕业,研究生在学水平,可以直接申请研究生,高级专业级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层次。由于剑桥大学始终处在世界教育的前沿,因此,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专业文凭在国际上可以和学历挂钩,在英联邦、北美、欧盟、澳洲等国家,包括哈佛、剑桥、耶鲁、悉尼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在内的近200多所高等院校的承认。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机构还有英国皇家特许物流运输学会(CILT)[2]、英国皇家特许采购供应学会(CIPS)[3]、英国皇家特许营销学院等它们都可以从事从预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所授文凭得到世界名校的认可。在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英国国际管理中心协会(IMCA)为代表的实战型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教育。

二、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改革

现代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的英国专业教育。战后大英帝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英属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的消耗的打击下逐渐瓦解。完整政治概念上的“大英帝国”被以经济合作、政治协作为主的“英联邦”集团所取代。英国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在欧洲已经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但是英国不放弃追赶,在追赶中经济与政治方面以“英联邦”为依托加强联邦内的互惠关税,对外一直提高关税;实行联邦内互免签证等政策。教育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地位,将英式教育推广到“英联邦”内各个国家,力图增强联邦内国家共同的经济、文化基因。再分析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时必须要指出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罗宾斯报告》,该报告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产生专家,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修养,而在这之前,对高等教育的界定仅限于大学教育。罗宾斯委员会把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大学,并包含了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它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它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在报告的指导下战后英国高等专业教育制度进行了三个阶段改革: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将部分技术学院改为高级技术学院并划归中央。第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双轨制。《1956年白皮书》调整了技术教育的结构,把工艺技术一直到技术学位划分等级,规定了11所高级技术学院为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这就使学员在技术教育范畴内也能拿到大学学士学位证书,高等教育双轨制就此形成。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双轨制结束,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与牛津、剑桥等平起平坐,这样就使技术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一样拥有颁发各级学位证书的资格,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三、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地位

英国按照企业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制定了由低到高的五级国家专业资格证书标准(NVQ)。并给予专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同等地位,高等专业教育中不但涵盖大学、硕士水平课程,而且专业教育文凭与普通学历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二者可以相互沟通。专业教育中拿到三级证书者可以直接升大学。这种制度不但吸引了优秀生源,而且客观上确立了英国专业教育在全球范围的领先地位。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性,突出体现在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NVQLEVEL5与普通文凭的对应关系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系统由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实施与督导,这个体系将目前所有的职业资格归入5个资格等级NVQLEVEL1--NVQLEVEL5,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分别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5个资格等级与普通教育证书、文凭的对应关系为:中等教育证书;中等教育证书且成绩A-C;高级证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每级职业资格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与国家专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运输学院、英国皇家采购供应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制定的4级证书标准。它们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也存在一个明确的对应关系。

四、英国专业教育的特色

英国专业教育在英国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一直处于兴旺状态,是英国政府解决再就业培训的重要机构。为社会安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英国专业教育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英式“1+1+1”学制。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到企业带薪实习、第三年回学校深入学习获取学位。这种学制能够帮助学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了解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职业中有怎样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最后一年回校学习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机会,能够准确的选择自己的课程。

(二)英国国家学费“代金券”制度。英国高等教育与美国不同,大多数大学都是国立的。国家对教育使用立法与经济管理两种宏观调控手段。英国政府在专业教育中试用"代金券"国家付费制度。中学生毕业后可以得到一张代金券,学生可以用它来支付培训费用,一张代金券代表大约1000英镑。1000英镑使学生能够支付自己达到国家二级专业资格过程中的全部费用。

(三)国家根据专业资格级别制定工资标准。英国政府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级别来制定工资标准和每小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通过这种硬性保障措施来提高公民接受专业教育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国家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多层次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

五、结论

英国专业教育制度具有很多先进,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互融通既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又能够为专业教育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进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接收专业教育还是普通学历教育成为一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学生因成绩达不到普通学历教育院校分数线而无奈的选择。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的平等性给专业人才同样攻读专业教育文凭、学位的机会,这从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