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4:33:28

威信范文篇1

某单位一名干部年终想立功,在单位不给报请的情况下,找到一位熟悉的上级领导,想让其给基层吹个风。没想到,这位领导坚决维护下级机关的决定,严厉地批评了这名干部。下级机关的同志知道后很受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下级维护上级的威信,是规定;上级主动维护下级的威信,是真正的和谐。”此话细想来意味深长。

下级服从上级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下级把维护上级的威信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自觉地尊重,坚决地维护。但对于下级的威信,在一部分上级那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有的上级喜欢越俎代庖替下级作决定,把否定下级的决议当作赢得威信的手段;有的习惯于凭个人喜好对待下级,和自己“对脾气”者,即使错了也看着好,不“对脾气”者,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屑一顾,导致下级威信无法正确确立;有的喜欢凭主观臆断看事情,不能够换位思考想问题,一有“撞车”现象发生,不管原因如何,“都是下级的错”。如此一来,不仅损害了下级的权威,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作为一级组织,下级的威信,上级也有维护之责。首先是领导职责所系。上级对下级负有领导、检查之责,下级工作决定是否正确、决策是否科学,上级也有重要的责任,而这些正是下级树立威信的基础。其次是落实工作所需。如果一级组织没有权威性,工作落实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把下级的威信树起来,工作到了下级那里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否则,工作就不可能在末端得到落实,上级也就没有了威信。第三是团结和谐之基。如果一味要求下级维护上级威信,而上级对下级的工作不支持,对下级的决定不赞同,对下级的决策不肯定,那上下级的关系就不可能和谐,双方的互信也会在内耗中损失殆尽。

维护下级的威信,需要上级有宽广胸怀。对于下级,既要能够看到其长处,也要能够包容其不足;要力争“一碗水端平”,既能够正确看待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下级,也能够正确对待与自己意见相左的部属;对言听计从者,要看其是唯命是从,还是唯理是从;对意见相左者,要看其是故意捣乱,还是据理力争。既不能因下级取得了成绩而高看一眼,也不能因下级存在工作失误就小瞧三分,更不可把下级的失误当成“小辫子”,抓在手里不放,动辄拿出来晾一下。此外,还需要上级换位思考看问题。同样的玫瑰,有的人看到的是刺,有的人关心的是花。想问题、干工作也是如此,一项决策,下级可能考虑得非常全面了,而上级看来,却可能还有很多问题,仅从此就认为下级的工作一无是处,不免过于武断。因此,对下级的工作、决策和存在的问题,上级设身处地站在下级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在批评下级前多一些谨慎,在制定决策前多一些思考,下级的威信就有可能因此而得到维护。

当然,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应该明白,威信是干出来的。任何的投机取巧,都不可能赢得群众真正的拥护和爱戴,随之而来的威信也不可能持久。同时,事物的作用往往都是相互的,无论是上级维护下级威信,还是下属维护上级的威信,他们在互相尊重维护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威信。

威信范文篇2

关键词:教师威信;形成;维护

人们历来看重“威信”一词。古语云:“威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要把天下人集结起来靠的是威信。在学校教育这个集体性活动中,要把师生凝聚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威信。那么,何谓教师威信?它形成的机理怎样?如何维护发展?究其学理,得之法度,自觉践行,确实是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件。

一、教师威信的基本特征

威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指人的一种影响力。“威信”与“威严”、“权威”有所区别,从师生关系处理的视角看,威信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有尊严、值得信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威严是一种威逼力量。只能引起学生的惧怕心理。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威信使学生亲而近之。权威往往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有关,可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权威有时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威信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马卡连柯曾肯定地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可见,威信比威严或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深远的多。有威信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典范和榜样,能够生发出“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坚信其传道、授业、解惑是真实可信的,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导。二是学生相信、爱戴、敬佩、崇敬教师,善于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会不断增强追求学问、谋取进步的能动性。三是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更能够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有威信的教师,或表扬或批评,甚至是合理的惩罚,在学生看来都是善意之举,对自己有益,其情感共鸣是积极的,进而会深入领悟自己的优缺点,并努力谋求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可行办法。如果教师威信不足,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哪怕是真诚实意的,也会使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是虚伪的,对己之无益,自然引起不了快乐的情感体验,甚至会与老师“唱反调”,把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当作“耳边风”。四是学生从内心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自己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一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榜样,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接受其思想。方方面面模仿其言行。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

教师威信的树立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使具有老师的资格和经历。也不一定就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诸如社会对教师劳动的重视和关怀,尊师重教风尚的树立,教师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都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师的内因及其积极的实践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根本条件。调查发现,教师的体貌特征、家族背景等对其威信的树立无直接重大影响,而知识能力、道德品行、工作技巧等才是教师赢得威信的要害所在。

其次,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威信是在师生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一定是与学生保持有良好交往的教师。疏远学生。故意“摆架子”,与学生少有往来。很少与学生沟通,学生无法了解和理解老师,老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当然,只注重仪表,而生活懒散、作风漂浮,甚至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教师也就无威信可存。

第四,“先入为主”是教师威信顺利形成的一个关键点。教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威信的打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学生往往对新教师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新奇感,对老师的修饰、言谈和举止特别敏感,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威信树立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好感,产生先入为主的理想效果,威信就会初步树立。实际上,若是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言不由衷的初步印象,威信将会丧失大半,并且恢复起来也更为困难。第五,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严以律己,始终保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注重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威信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日生日成。当然,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也不例外。老师有了过失和错误,敢于自我暴露,善于作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学生的崇敬,本身就是有威信的外在表现。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发展

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只要教育对象和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教师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维护和发展已经形成的教师威信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巩固已经获得的威信;二是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促进低水平的威信不断上新的台阶;三是防止威信的下降和消退;四是提升威信的教育影响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教师要具有全面的威信其实很困难。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应从以下方面着紧用力。

1、历练胸怀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威信较高的教师并非没有一点错误,也并非不会犯错误。关键是有了错误和过失以后,能够正视,勇于修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积极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不会降低威信,而且还会使威信不断提高。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成信。

威信是相对的,它与威严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要对自己的威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否则,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将会遇到大的阻力。比如,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运用高压的威逼手段,甚至恐吓、体罚学生,从而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与尊崇心理,其结果也只能使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3、铸造开拓进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更新知识水平,完善素质结构,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永不满足,勇往直前,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使教师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巩固和提高。4、树立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外在表现与学生的内心印象不一致,那么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来的形象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形象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教师的榜样地位就可能会进一步巩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和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为充分,从而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更好的维护和提升。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威信范文篇3

关键词:教师威信;形成;维护

人们历来看重“威信”一词。古语云:“威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要把天下人集结起来靠的是威信。在学校教育这个集体性活动中,要把师生凝聚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威信。那么,何谓教师威信?它形成的机理怎样?如何维护发展?究其学理,得之法度,自觉践行,确实是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件。

一、教师威信的基本特征

威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指人的一种影响力。“威信”与“威严”、“权威”有所区别,从师生关系处理的视角看,威信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有尊严、值得信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威严是一种威逼力量。只能引起学生的惧怕心理。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威信使学生亲而近之。权威往往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有关,可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权威有时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威信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马卡连柯曾肯定地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可见,威信比威严或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深远的多。有威信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典范和榜样,能够生发出“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坚信其传道、授业、解惑是真实可信的,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导。二是学生相信、爱戴、敬佩、崇敬教师,善于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会不断增强追求学问、谋取进步的能动性。三是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更能够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有威信的教师,或表扬或批评,甚至是合理的惩罚,在学生看来都是善意之举,对自己有益,其情感共鸣是积极的,进而会深入领悟自己的优缺点,并努力谋求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可行办法。如果教师威信不足,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哪怕是真诚实意的,也会使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是虚伪的,对己之无益,自然引起不了快乐的情感体验,甚至会与老师“唱反调”,把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当作“耳边风”。四是学生从内心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自己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一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榜样,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接受其思想。方方面面模仿其言行。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

教师威信的树立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使具有老师的资格和经历。也不一定就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诸如社会对教师劳动的重视和关怀,尊师重教风尚的树立,教师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都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师的内因及其积极的实践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根本条件。调查发现,教师的体貌特征、家族背景等对其威信的树立无直接重大影响,而知识能力、道德品行、工作技巧等才是教师赢得威信的要害所在。

其次,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威信是在师生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一定是与学生保持有良好交往的教师。疏远学生。故意“摆架子”,与学生少有往来。很少与学生沟通,学生无法了解和理解老师,老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当然,只注重仪表,而生活懒散、作风漂浮,甚至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教师也就无威信可存。

第四,“先入为主”是教师威信顺利形成的一个关键点。教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威信的打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学生往往对新教师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新奇感,对老师的修饰、言谈和举止特别敏感,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威信树立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好感,产生先入为主的理想效果,威信就会初步树立。实际上,若是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言不由衷的初步印象,威信将会丧失大半,并且恢复起来也更为困难。

第五,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严以律己,始终保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注重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威信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日生日成。当然,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也不例外。老师有了过失和错误,敢于自我暴露,善于作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学生的崇敬,本身就是有威信的外在表现。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发展

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只要教育对象和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教师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维护和发展已经形成的教师威信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巩固已经获得的威信;二是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促进低水平的威信不断上新的台阶;三是防止威信的下降和消退;四是提升威信的教育影响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教师要具有全面的威信其实很困难。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应从以下方面着紧用力。

1、历练胸怀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威信较高的教师并非没有一点错误,也并非不会犯错误。关键是有了错误和过失以后,能够正视,勇于修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积极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不会降低威信,而且还会使威信不断提高。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成信。

威信是相对的,它与威严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要对自己的威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否则,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将会遇到大的阻力。比如,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运用高压的威逼手段,甚至恐吓、体罚学生,从而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与尊崇心理,其结果也只能使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3、铸造开拓进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更新知识水平,完善素质结构,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永不满足,勇往直前,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使教师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巩固和提高。4、树立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外在表现与学生的内心印象不一致,那么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来的形象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形象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教师的榜样地位就可能会进一步巩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和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为充分,从而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更好的维护和提升。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威信范文篇4

一、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威信

“身教重于言教”,“碱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寻常的为官之道。领导者在与他人特别是和下属的交往中,只有表现出公正廉明、豁达大度和以身作则等良好品质时,才能获得一种自然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领导者处理问题时做到明辨是非、秉公而断、不徇私情;与人相处能够胸怀宽广、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利益面前体现在公无私、乐于奉献、廉洁奉公。对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领导,下属不仅愿意接近他,而且也敬佩他,这样的领导者威信自然就高。领导的模范作用是无声的命令,如果领导者能时时处处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部下作表率,用自身的良好品德和形象去影响和带动队伍,这样的领导又何愁没有威信呢?!总理以其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现代领导湖、任长霞以其廉洁自律的优秀人格得到了大家的敬佩。

二、不断学习,以渊博的才学提升威信

如今的年代,是日新月异的年代,是处于知识更新和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经验办事的年代,更不是以“大老粗”为荣的年代。常言疲乏:“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每个领导者都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创新观念,肯于向上级、同级、下级和群众学习,不断向书本、向实践、向历史学习,以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不断拓宽自身的学识结构,并以自身渊博的才学来树立新理念,培养新眼光、造就新素质,提高新境界,以此不断提升领导者的威信。学习好比能量的储备过程,结合工作实践和工作对象再将自己的能量释放出去,既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又树立了自己的威信。领导者肚中有“货”,自然就能站得高、看得远,也就能在处理繁杂的事务,特别是突发事件中展示出睿智的光芒。

三、脚踏实地,以务实的作风增加威信

“务实兴邦,空谈误国”。领导者一定要求真务实,力戒空谈,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顾本地方、本部门实际,为一时之利、一已之名而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就要分清工作中的轻重缓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掌握上面抓的重点是什么,自己的工作重心是什么,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能不顾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胡乱指挥。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怕担责任,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得到重视,什么没有得到落实。

要做到求真务实,领导者还应当做到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对下属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不封官许愿、不互相猜疑。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人。凭空数字、假形象和外面光来取得政绩;靠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来糊弄部下,只能糊弄一时,是绝对不会长久的,也是经不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不仅行不通,而且也会失信于人,最后自然导致威信扫地。

四、敢于负责,在承担责任中提高威信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明智的领导者在决策中也会有失误的时候。但是有了失误并不可怕,作为领导要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如果能够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能因此提高自己的威信。当前,随着领导问责制的不断深入,作为领导者,因为工作失误、失责受到责任追究的事例会不断增加。现在,因为高约束、高监督和高问责,大家已经感觉到了作为领导者的压力,甚至于领导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成为高风险的职业了。然而,领导者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和责任呢?是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还是上推下卸、逃避追究?四,甚至找下属代其受过,他的形象会是怎样地糟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部下寒心,伤心和灰心,导致众叛亲离,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无庸讳言,失去凝聚力的权力就一定会失去威力,这样的领导者威信也就自然大打折扣。

威信范文篇5

【摘要】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队伍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站在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前沿的。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培养,“以人为本”和“威信”管理是管理学生统一体中实施的有效模式,是培养全面发展并具备社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它保证了管理学生体系的实施和顺利运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人为本;威信;教育;管理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目前由于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西方政治野心家对我国的政治侵蚀,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国际国内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既面临着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于稳定国情,引导青年一代的主流思想,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经济富强的战略,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变得更加重要了。

学生管理工作者肩负着教育和培养青年一代如何成才的重任,“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主题,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培养教育理念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远大目光和战略思维的结晶。

邓小平同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键在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现。从对人的认识历程来看,经历了从神本到官本到人本,从神本到人本,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的深化,人的内涵也得到了升华和延伸。强调“以人为本”是指在社会关系中要把握人的本质,并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实现人的发展,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作用,换句话,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同时强调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高校学生管理中,所谓‘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把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学生管理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发挥教师在推动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性作用,同时也要考虑满足他们在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始终把人才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1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有远大目标并具备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

队伍的建设包含学生工作队伍的架构组建,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要增强人才竞争的核心力量,必须树立大时代教育的观念,站在远、广、深的角度,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如以教育培训的多样性为例,注重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的结合,本校和校外结合,课堂和课外结合,传授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等模式,对学生工作队伍综合全面的个性化分析,利用人本管理资源,进行分横、纵培养,争取培养模式的协同性,通过监控和激励的规范化管理,培养业务精、能力强、有实战力的学生工作队伍。

3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是精英教育的终结,而是精英教育的提高和升华。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在培养学生模式方面,培养具有开放视野且有活力学生,是适应了大教育的潮流,也是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

4深化大度的改革

一方面加强育人环境的改革,增加育人资本投入,完善育人的软件、硬件,巩固育人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浓厚的文化环境,宽广的人生价值提升环境,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环境;另一方面,教师首先是楷模,树立为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加强技术文化交流,拓展新领域,创新思维,才可能保证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可能充分发挥教师资源的效益,增强学生管理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功能。

5建立新型组织关系

人本管理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亲密伙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构建交流平台,互补资源共享,使得教师在畅通渠道中实现言传身教。新型组织加强了人本管理的集中度,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开发及实现构建合作管理的环境,减少管理风险,打破了沟通和共识的障碍。

学生管理工作者作为广大学生的先行者,是青年一代模范和学习的重点对象,他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育工作者威信的树立对于思想工作的正常进行起着推动和促进的作用。特别是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作为学生思想的导航者,生活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引者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明确自身和教育学生的定位,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威信的树立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学生工作的绩效管理。

所谓“知己”,是广大的学生管理者面对多极化和繁杂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能,面对工作职责的广度和深度,务必理清头绪,用科学文化武装自己,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情感实际,走创新工作模式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管理和教育的效能和效率,从而树立“威信”,实现威信管理。

所谓的“知彼”,就是青年大学生作为敏感性的社会群体,既具有显著的时代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经历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一方面思想活跃、崇尚务实、反对教条主义、竞争意识强烈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网络信息全球化,各种各样的思潮碰撞和冲击着学生生活,当代大学生又表现出政治观念模糊不清、受挫耐劳力不强、功利性强等问题,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容易进入盲点和误区。所以,实现威信管理在于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

5.1加强知识素养的形成。

学生管理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的“先导”,必须具备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而心理素质的形成和知识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素养是坚实心理素质的基础,而广博的知识结构是形成良好知识素养的前提,因此,强调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提高知识水平,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固有的作用。

5.2加强智能品质的培养。

因为学生管理工作是前瞻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目光、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才能通过思想教育的能力,妥善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才能消除学生的消极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响应性,避免“眉毛胡子一起抓”,更好地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启动思维的动能,多求知,善于分析判断,获取渊博的知识和一定信息量,也是增强智能品质的有效方式。

5.3加强情感品质的培养。

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情绪情感机制、特点、功能的了解,学会调控情绪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度的宣泄方式,特别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较强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常见的心理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依据。同时也使得教育工作者道德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另一方面,对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支持。

5.4加强需要和动机的培养。

以育人为中心,尊才爱才,注重精神追求,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道德信仰,将人的动机和需要更好的融合起来,作好学生的表率。

5.5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

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实现自我调控和保持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指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和开展自我教育的水平。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

5.6加强业务技能的培养。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在实践中多总结,多运用,梳理好工作逻辑,提高竞争力,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脱身出来,多做思考工作。教师形成学生获取知识的内核,具备先进的意识,以及对时间、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把握能力,才能形成学生感知的威信力。

学生管理工作者具备了以上心理素质的素养仍然是不足的,要在广大的学生群体中树立威信力,实现威信管理,还需要具备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具备控制风险和解决危机的能力。通过追踪当代科学与学术的发展,用科学精神来武装青年,才能使高校教育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做到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教育学生方向到位。

了解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本位,增强全面了解工作的能力,明确自身角色和工作本质,增强知识管理能力,才能在“以人为本”的实效中实现“威信”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华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宣传统战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材料汇编》.2005年3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3]顾海良.《从战略角度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2日

[4]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政工参考》.2005年第一期

[5]StephenReid斯蒂芬•里德.《管理思维创新》

威信范文篇6

关键词:教师威信;形成;维护

人们历来看重“威信”一词。古语云:“威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要把天下人集结起来靠的是威信。在学校教育这个集体性活动中,要把师生凝聚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威信。那么,何谓教师威信?它形成的机理怎样?如何维护发展?究其学理,得之法度,自觉践行,确实是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件。

一、教师威信的基本特征

威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指人的一种影响力。“威信”与“威严”、“权威”有所区别,从师生关系处理的视角看,威信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有尊严、值得信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威严是一种威逼力量。只能引起学生的惧怕心理。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威信使学生亲而近之。权威往往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有关,可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权威有时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威信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马卡连柯曾肯定地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可见,威信比威严或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深远的多。有威信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典范和榜样,能够生发出“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坚信其传道、授业、解惑是真实可信的,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导。二是学生相信、爱戴、敬佩、崇敬教师,善于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会不断增强追求学问、谋取进步的能动性。三是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更能够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有威信的教师,或表扬或批评,甚至是合理的惩罚,在学生看来都是善意之举,对自己有益,其情感共鸣是积极的,进而会深入领悟自己的优缺点,并努力谋求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可行办法。如果教师威信不足,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哪怕是真诚实意的,也会使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是虚伪的,对己之无益,自然引起不了快乐的情感体验,甚至会与老师“唱反调”,把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当作“耳边风”。四是学生从内心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自己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一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榜样,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接受其思想。方方面面模仿其言行。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

教师威信的树立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使具有老师的资格和经历。也不一定就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诸如社会对教师劳动的重视和关怀,尊师重教风尚的树立,教师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都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师的内因及其积极的实践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根本条件。调查发现,教师的体貌特征、家族背景等对其威信的树立无直接重大影响,而知识能力、道德品行、工作技巧等才是教师赢得威信的要害所在。

其次,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威信是在师生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一定是与学生保持有良好交往的教师。疏远学生。故意“摆架子”,与学生少有往来。很少与学生沟通,学生无法了解和理解老师,老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当然,只注重仪表,而生活懒散、作风漂浮,甚至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教师也就无威信可存。

第四,“先入为主”是教师威信顺利形成的一个关键点。教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威信的打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学生往往对新教师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新奇感,对老师的修饰、言谈和举止特别敏感,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威信树立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好感,产生先入为主的理想效果,威信就会初步树立。实际上,若是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言不由衷的初步印象,威信将会丧失大半,并且恢复起来也更为困难。第五,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严以律己,始终保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注重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威信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日生日成。当然,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也不例外。老师有了过失和错误,敢于自我暴露,善于作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学生的崇敬,本身就是有威信的外在表现。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发展

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只要教育对象和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教师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维护和发展已经形成的教师威信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巩固已经获得的威信;二是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促进低水平的威信不断上新的台阶;三是防止威信的下降和消退;四是提升威信的教育影响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教师要具有全面的威信其实很困难。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应从以下方面着紧用力。

1、历练胸怀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威信较高的教师并非没有一点错误,也并非不会犯错误。关键是有了错误和过失以后,能够正视,勇于修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积极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不会降低威信,而且还会使威信不断提高。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成信。

威信是相对的,它与威严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要对自己的威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否则,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将会遇到大的阻力。比如,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运用高压的威逼手段,甚至恐吓、体罚学生,从而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与尊崇心理,其结果也只能使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3、铸造开拓进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更新知识水平,完善素质结构,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永不满足,勇往直前,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使教师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巩固和提高。4、树立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外在表现与学生的内心印象不一致,那么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来的形象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形象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教师的榜样地位就可能会进一步巩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和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为充分,从而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更好的维护和提升。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威信范文篇7

关键词:教师;威信;形成;维护

威信,即威望和信誉。按照心理学上的说法,威信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实践证明,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其威信之高低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当前,不少老师慨叹,现在的学生没有我们以前老实,况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又处在知识网络时代,受各方面的影响比较多,实在难管难教,不把老师放在眼里。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老师本人缺乏威信所致。威信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的使学生感到威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那么,老师的威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树立教师自己的威信,从而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1.从品质方面来讲,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一身正气、品格高尚,以优良的的品质去感染学生,即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树立威信的决定性因素。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乐于奉献,有健康的价值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什么、教多少,而是在于他能否点燃学生心灵中那支待燃的火把。

作为教师,言行举止常在学生的目光下,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师德和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教师,毕竟知识与生活阅历比学生多,思想也比学生成熟,要有坦荡的胸怀,对学生的过错能容纳,对学生的成绩能欣慰,而不是一味地求全责备,严辞呵责。例如,我校个别学生因对调整宿舍不理解,外出露宿,使班主任、学生科的老师四处寻找,虽然找了许多地方,担心了很久,但老师见到他们时,并不是批评,而是流着泪说:外面不安全,赶快回校吧!充分体现着班主任母亲般的爱,宽容、坦荡的胸怀,用自己的行为在同学们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威信。老师们以自己的亲身行动无声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会如何生存,如何为人处事上体现着教师的威信。

2.在知识层面上,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好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只有拥有了渊博的知识,才有道可传;有了高超的技能,才有业可授;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高超的教学技能、方式方法的运用,才能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疑问。在教学中,也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才能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授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在充分吸取知识、信息的满足中油然而生钦佩之情,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育威信。

“知识就是力量”对于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知识丰厚、个性成熟的教师,“传道”幽默生动,“授业”纵横捭阖,“解惑”头头是道,学生听起来如沐春风,接受“指点”心悦诚服,并能学到书本以外的许多知识,能不“信其道”而“亲其师”吗?

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学高为师”,学生最佩服的是知识渊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上以下情形:当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钻研不透彻,学生一质疑,教师就不知所措,回答起来模棱两可,这时,学生投来的是“不信服”的眼神;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能结合教学内容谈今论古,能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以及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就能被学生看成是很有智慧,也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自然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要树立威信,“学识”两字须牢记在心。当然,学识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承认每一位教师都接受过多年的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

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左右逢源,才能真正堪为人师。

3.从情感方面上讲,教师评价尤为重要

应把真情和关爱送给学生,把激励和赞美送给学生。赏识、鼓励使他们更加积极向上。恰当地批评使他们反省,明辨是非,改正缺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具有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因此,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所以,“爱”成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有些教师误以为要树立威信必须“严”字当头,有人甚至认为鞭打的威胁是唯一制止学生捣乱的前提。其结果不但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反而只能损伤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另外,还有些人主张在一团和气中求得威信,他们讨好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姑息纵容,懒得深层管理,这样的教师虽然和学生的关系也可能是融洽的但这种人在学生心目中却重量很轻,也并不能真正树立起教师的威信。所以说“爱”要有度,“严”也要有度。一个好的教师,他应该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教师要真正从对学生的爱出发,关心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尽可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这样在自己教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再就是,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忽视中间生,也不溺爱优等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你,敬佩你。如此,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的树立起来了。

但是,教师的威信树立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进行维护,也不会长久,那么怎样维护教师的威信?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热爱教育,珍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荣光和尊严。陶行知先生说过:“要人敬的,先必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教师要自重自爱,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平易近人、作风民主等优良品质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要敢于自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不过。教师也不是神,不可能每句话每件事都做得十分得体,如有不当,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做自我批评,敢于让学生提意见,并虚心接受,不能与学生斤斤计较,这样会更有利于维护提高自己的威信。

三、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精神风貌甚至衣着服饰。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举一动均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教师的仪表、风度、气质包括教师的穿着、举止、情态等一系列外部表现,不仅体现着教师的心理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如果教师平时作风不正、行为不端,整日精神萎靡、邋里邋遢,其形象自然会在学生心目中矮了三分,甚至是被鄙夷不屑,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威信?所以,“言教”还需“身传”,“学高”更需“身正”。

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师想永久地维护自己的威信,那就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更高的威信。

威信范文篇8

一、品德是深孚众望的灵魂

高尚的品德,是领导干部树立威信的内在要求。与“才”相比,“德”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德好才不好,干不成大事;才好德不好,小才干小坏事,大才干大坏事。

领导干部加强品德修养,应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几个问题:一是对个人的名誉地位看得太重,计较你高我低;二是把自己的私利看得太多,遇事先考虑个人得失,吃一点亏就耿耿于怀,有一点好处也不放过;三是与人交往心胸狭窄,不是处处与人为善,而是事事想占便宜,爱心太少,戒心太多,不仅思想难以沟通,而且相互关心体贴不够。其实,能在一个班子里工作是一种缘分,共事时应该心心相印、配合默契,离开时应该恋恋不舍、友谊长存。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必须苦练内功。要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敢于解剖自己,勇于超越自我,不断清除思想深处的错误观念,在各种诱惑面前时刻保持高度警觉,不为钱财所动心,不为酒色所忘形,不为权势所丧志,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才干是令人信服的资本

“德”决定威信的方向,“才”决定威信的高低。

关于衡量“才”的标准,同志指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这一人才标准走出了唯学历,唯职称两个误区,强调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两个重点。具体到领导干部身上,“才”主要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就是水平,解决问题就是能力;掩盖问题就是渎职,害怕问题就是无能。那些该办的事情办不成,该处理的矛盾处理不好,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该攻下的难题攻不下来,就是水平低、才不足的表现。

增长才干,一是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知识代替旧知识、用新思维改造旧思维、用新观念替换旧观念,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二是要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实践是成才的磨刀石,开拓是成才的加速器。墨守成规成不了大才,光说不干很难成才。三是要敢于碰硬,挑战困难。奋斗中方显英雄本色,逆境里才出时代精英。那种见了矛盾绕道走、遇到困难就缩头的领导干部,是干不出成绩的,更得不到群众拥护。

三、公道正派是赢得人心的关键

公道正派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提高威信、赢得人心的关键。

用人公正。用人上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最大的不正之风;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公道正派用人、用公道正派之人。不能亲亲疏疏、拉拉扯扯,厚一伙、薄一伙,“一个锅里做出两样饭”;不能武大郎开店,光用听话的,能力比自己差的;不能在经济上与经营负责人缠得太深,甚至到了发现问题也不敢调整的地步。“领导偏心,群众寒心”。群众能容忍领导干部因经验不足而出现的工作失误,绝不会容忍领导干部的不公正作风。搞小圈子的人,圈子会越来越小,最后必然成为孤家寡人。

处事公道。坚持“公心为本”,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绝不能因小团体的利益而动摇科学决断,更不能因个人一己之私利而干扰了正确决策和公正处置。

作风正派。公正体现在作风上,就是一身正气,刚直不阿,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主持公道。要坚决反对以下几种现象:表态看别人眼色行事,有来头的错了也不敢批评,无背景的对了也不敢支持;说话逢场作戏,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讲了半天,也说不清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判断是非总以对自己有利无利为标准,对个人有好处的,明知不该办也硬要办成,对自己没有好处的,明知许多人在翘首以盼也不尽心尽力地去做。

四、团结是同存共荣的法宝

一个领导班子,就像浩瀚大洋中的航船,每个成员都身居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必须加强团结、步调一致。实现团结,特别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树立相互尊重的正气。班子里如果互不服气、相互贬低,只会两败俱伤。只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会形成宽松和谐的气氛,消除猜忌心理。同事间相处应多看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处,相敬如宾,亲如家人。

威信范文篇9

摘要:教师威信是教师充分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的宝贵资源。本文在对教师威信的内涵及作用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归纳出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维护和提高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教师威信;形成;维护

人们历来看重“威信”一词。古语云:“威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要把天下人集结起来靠的是威信。在学校教育这个集体性活动中,要把师生凝聚起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威信。那么,何谓教师威信?它形成的机理怎样?如何维护发展?究其学理,得之法度,自觉践行,确实是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件。

一、教师威信的基本特征

威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指人的一种影响力。“威信”与“威严”、“权威”有所区别,从师生关系处理的视角看,威信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有尊严、值得信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种精神感召力。威严是一种威逼力量。只能引起学生的惧怕心理。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威信使学生亲而近之。权威往往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有关,可能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权威有时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威信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马卡连柯曾肯定地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任何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可以说,这种资望、力量、品质,连在单纯的儿童的眼里也是明白的。”可见,威信比威严或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要深远的多。有威信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典范和榜样,能够生发出“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威信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生坚信其传道、授业、解惑是真实可信的,愿意主动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导。二是学生相信、爱戴、敬佩、崇敬教师,善于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会不断增强追求学问、谋取进步的能动性。三是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更能够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真正有威信的教师,或表扬或批评,甚至是合理的惩罚,在学生看来都是善意之举,对自己有益,其情感共鸣是积极的,进而会深入领悟自己的优缺点,并努力谋求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可行办法。如果教师威信不足,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哪怕是真诚实意的,也会使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是虚伪的,对己之无益,自然引起不了快乐的情感体验,甚至会与老师“唱反调”,把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当作“耳边风”。四是学生从内心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自己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一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榜样,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接受其思想。方方面面模仿其言行。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机理

教师威信的树立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使具有老师的资格和经历。也不一定就有威信。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诸如社会对教师劳动的重视和关怀,尊师重教风尚的树立,教师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都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师的内因及其积极的实践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根本条件。调查发现,教师的体貌特征、家族背景等对其威信的树立无直接重大影响,而知识能力、道德品行、工作技巧等才是教师赢得威信的要害所在。

其次,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威信是在师生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一定是与学生保持有良好交往的教师。疏远学生。故意“摆架子”,与学生少有往来。很少与学生沟通,学生无法了解和理解老师,老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当然,只注重仪表,而生活懒散、作风漂浮,甚至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学生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教师也就无威信可存。

第四,“先入为主”是教师威信顺利形成的一个关键点。教师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威信的打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学生往往对新教师抱有一定的期望和新奇感,对老师的修饰、言谈和举止特别敏感,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威信树立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好感,产生先入为主的理想效果,威信就会初步树立。实际上,若是教师给学生留下了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言不由衷的初步印象,威信将会丧失大半,并且恢复起来也更为困难。第五,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严以律己,始终保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时时处处注重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威信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日生日成。当然,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也不例外。老师有了过失和错误,敢于自我暴露,善于作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学生的崇敬,本身就是有威信的外在表现。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发展

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只要教育对象和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教师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维护和发展已经形成的教师威信也应该与时俱进。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巩固已经获得的威信;二是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促进低水平的威信不断上新的台阶;三是防止威信的下降和消退;四是提升威信的教育影响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教师要具有全面的威信其实很困难。维护和发展教师威信,应从以下方面着紧用力。

1、历练胸怀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威信较高的教师并非没有一点错误,也并非不会犯错误。关键是有了错误和过失以后,能够正视,勇于修正。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积极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不会降低威信,而且还会使威信不断提高。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成信。

威信是相对的,它与威严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要对自己的威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否则,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将会遇到大的阻力。比如,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运用高压的威逼手段,甚至恐吓、体罚学生,从而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与尊崇心理,其结果也只能使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3、铸造开拓进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更新知识水平,完善素质结构,提高教育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永不满足,勇往直前,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使教师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巩固和提高。4、树立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外在表现与学生的内心印象不一致,那么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来的形象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形象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教师的榜样地位就可能会进一步巩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性和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为充分,从而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更好的维护和提升。操作的熟练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动机与投入感较差。

2.结果与过程

从科研导向上来看,音乐教学研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许多教师把教育行动研究等同于“写论文”,认为研究主要是靠“文笔”的功夫。事实上,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写”出来的,它必须经过研究的每一个过程,通过行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提炼,是“研究”出来的。这一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于不少音乐教育论文观点雷同,缺少个性亮点。另外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少音乐教师急于求成,把局部经验任意拔高,盲目构建理论框架。这些都使音乐教学研究无法真正深入,使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3.个体与合作

音乐学科在普通学校属于小学科,在校音乐教师一般仅为1、2名,势单力薄,少有机会能够分享群体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间甚至非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因此,采用横向与纵向的联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横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随时定期进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纵向上,可以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更身层次的课题或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4.音乐与教育

威信范文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权威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是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宣传舆论及理论教育的两极摇摆和震荡,值得我们深刻反醒。反思我们的思想舆论氛围以及理论教育,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种难以克服的片面性,就是矫枉过正的两极对立之间的摇摆和震荡。我们在注重克服一种主要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时,一定程度上另一个极端、另一种片面性又总是在纠缠我们。其突出表现是:有些人从否定“斗争哲学”的偏向,走向了否定一切矛盾和一切斗争,而只讲宽容和退让;有些人在否定“革命大批判”这种“左”的做法时,转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鼓励另一种取向,这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一切原则性的思考和正常的思想批评。

一、“左”和右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两种错误倾向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从没有中断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但为什么我们还是有些人不能从根本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呢?或者说有些人接受了,后来又动摇了,而有些根本就不信。当然,这与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有关。然而,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普遍的存在着的“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左”的具体表现是:教条主义、照抄照搬、脱离实际,无的放失。我们有的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常常习惯于用传统的旧观念和旧理论去解释、回答已经发展变化的新现实,总想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中能直接寻找到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等新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马克思当年根本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我们如果硬要牵强附会的从马克思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必然会让人们质疑:要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什么原则,要么就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教育必然使群众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任。右的表现是:鼓吹自由化,崇尚西方民主政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演变为新宗教,对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教育是一种愚民政策,窒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机。他们在一些学术刊物上以学术探讨的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讲台上批判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其结果必然是使受教育者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左”和“右”的错误都直接影响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必须清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左”和“右”的干扰,右能断送马克思主义,“左”也能断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左”的倾向,它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以马克思主义的卫道士自居,把马克思主义奉为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其结果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僵化的教条。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排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左”和“右”的偏向,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因左右摇摆,使人们感到厌倦和不可信,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无论是“左”还是“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要坚持既防“右”又防“左”,首先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有三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圣经看待。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左”的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结果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的问题。由于照抄照搬的理论无法正确解释和回答客观现实问题,因而也就不能说服群众。时间一长,人们就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第二种态度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右”的认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一百多年前,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回答不了今天的现实问题,它已经过时了,应该用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第三种态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认识马克思主义,这种坚持不是固守,也不是抛弃。它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基本原则是相对稳定的,不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我们搞社会主义,都应该坚定不移的坚持,不能动摇。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则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充实和丰富,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如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然而,在我们过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却常常出现左右摇摆的现象。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修正化。从“左”的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绝对的正确,不容人们怀疑和提出异议,只能被动的接受。比如,在改革开放前,我们主要是进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把社会主义简单的定义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并形成固定的模式。在这种教育下,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理解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谁要是提出私营经济、市场经济,那就是反马克思主义,搞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我们的教育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一度放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批判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滑向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右的方面又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的宣传一度成风,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有时,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化宣传为不容怀疑的真理,有时,我们的理论教育又不断的在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己都不能准确的把握理论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摇摆不定,又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大起大落的摇摆会使人们疑虑横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一会儿说马克思认为雇工超过七个就是资本主义,一会儿转而又说马克思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一会儿纯洁得把一块自留地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一会儿又宽容得说自发的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只顾一时的宣传教育效果,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本质,其结果是自己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坚持既反“左”又反“右”,而且必须彻底。所谓彻底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唯实践,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

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防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左右摇摆的关键

理论教育和宣传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宣传教育讲什么东西好的时候是不会讲它的坏的,讲什么东西坏的时候是不会讲它的好的,它完全是为当下的政治服务。而理论教育要讲辩证法、重分析,要一分为二,客观冷静是它的理性所在。理性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唯书、不唯上、唯实践的品质。它的变化服从于实践,它只忠于实践,并对发展着的现实社会作出理性的回答。但是,理论的这种“清高”往往受到“世俗”的侵蚀。由于一些眼前的阶段性工作和政治目标的需要,理论教育往往失去它的客观理性,而是围绕着政治目标不断的注释,不断的演绎。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理论就是某种永恒不变的真理,恰恰相反理论任何时候都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身,但关键是看它遵循什么逻辑。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没有自我批判精神,不可能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源于彻底的自我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是革命的,是批判的,这种批判不是夜郎自大、自命不凡的单纯意识形态上的“造反”,而是在开放的实践批判中,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与现实的矛盾,从而穷根究底的自我批判。现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认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最大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实践这个标准和准则运用于自身,那她就会在“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思维,这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理解“与时俱进“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的理论精神中汲取灵感,获得启示。反思我们以往的理论教育,往往是回避现实矛盾、回避关系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种种社会问题,经不起实践检验以及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有时甚至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是从实践中意识到自我批判的必要性,而是想当然的主观任性,用理论对现实评头论足,甚至指鹿为马。理论要说服人首先要说服生活,只有坚持在实践批判的前提下,不断实现理论自身的批判,才能真正解决思维和现实的矛盾,实现理论的伟大创新,并以此获得勃勃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不是拿着马克思主义的既成理论照本宣科,对现实评头论足,而是一个把理论和现实相联系的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以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以现实的发展为根据,以解决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为目标。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并把其理论和观点传喻给受教育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彻底摆脱那种左右摇摆的尴尬,真正树立起理论教育的威信,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A],人民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