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7:12:15

微技术

微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科学技术影响微技术

1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齐振海主编.未竟的浪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塞·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朱松山,任容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微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微课程;应用

在当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还比较传统,而且教学时间有限,一些教师难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引入微课程的形式,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现状,让学生更有效的吸收相关知识内容,进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

一、微课概述

微课,简而言之是当前在教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式之一,其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以及教学相关的课件、素材、信息反馈以及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存在,并且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共同打造出了半结构化的、主题式的资源应用环境。由此可见,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却是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为了让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更有效的应用,教师必须要对微课进行更具创新性的规划。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课程推进更有效率,汲取更多有意义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加速学生的理解,给出学生一定的理论参照,做出一定的示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实践[1]。

二、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要点

(一)注重实践。但就微课目前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分析,许多教师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微课教学的内涵,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与应用环节,经常会出现课程视频内容过于枯燥、时常不合理、或是内容晦涩,始终讲不到重点等问题,这样的微课设计是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兴趣的,反而会让学生觉得看完视频毫无头绪,实际的操作也无从开展。如同上文所述,微课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学视频,这样能够更直观的去引导学生,但视频实践毕竟有限,因此要确保在十分有限的视频时间内,引导学生真正学到技巧,就必须要融入更多的实践要素。可以是针对某些操作的示范,或是对学生疑问的解答,只要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解决问题的内容,都应当更多的融入课程视频中,而不是充斥着枯燥的理论讲解,这样的内容规划要点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在设计微课之前,先让学生去实际体验,之后总结自身的疑问,这样才能让课程视频内容更加精简。例如在学习photoshop程序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自家电脑下载photoshop,并且试用其中的各类功能、画笔工具、套索工具等等,将系统功能尽可能全的去试用一下,才能发现自身的疑问,之后将学生的疑问总结起来,做成微课视频,针对学生存在疑问的部分功能进行示范与精简的讲解,这样能够将重点转移到实践上,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与探索中[2]。(二)尊重学生个人学习需求。中职院校有许多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技术学习需求,除去基本的课程以外,每个专业领域的工作,都有其所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这是一个领域对其相关人才的专业要求。为此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符合学生专业需求的信息技术内容加入到微课视频中,精准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小。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Photoshop、CorelDRAW、3dmax等技术是必须要学的,对于软件开发的相关专业学生来说,编程语言、app制作技术的学习是必要的。不同的专业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将更多针对性的内容融入其中[3]。如果教师可以把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质量和针对性。同时,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且可以有意识的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教师必须要更深入的思考微课设计策略,保证微课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微课内容中,获取更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缕清头绪,这样才能让后续学习事半功倍。可见,微课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是重要且必要的,特别是在中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能够进一步提升授课效率,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重要因素,其作用的体现,取决于教师的认知与设计,因此后续将进一步展开深入的分析,得出具体的设计与应用策略。

三、结语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课教学,其要点是总结和整理学生需要的内容,或是存在疑惑的内容,融合在微课视频中,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探索,进而学到相关技巧,因此教师必须要更全面的思考,更合理的规划,保证微课视频的作用体现出来,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双超.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J].学周刊,2018,(01):13-15.

[2]谭贇.初中理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0):25-27.

微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影响微技术

1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齐振海主编.未竟的浪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塞·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朱松山,任容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微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微课;应用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依托网络的在线教育随之发展起来,微课也逐渐兴起,诸如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等在线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微课是以视频作为核心内容,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了微课的制作质量。教师无疑是开发微课的主体,因此教师须在各个环节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帮助提高课堂质量。

1、微课简述

微课源于美国的可汗学院与翻转课堂,是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微课具备教学目的明确、内容精简、针对性强等优点于一身,微课可帮助学者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实现碎片化、移动化学习,较之传统课程,微课具备时间短,内容精,知识点突出等优势,学习者可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知识点,解决问题,掌握技能。

2、计算机技术对微课发展的重要价值

微课以用于记录教学过程的视频为核心内容,内容涵盖与所讲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学生反馈、素材课件等教辅资料。微课不仅仅区别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设计以及课例等,而且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微课具备使用方便、精炼简短等突出特点,根据“边际效应递减”,我们应当对微视频的实践容量予以充分细致的考量,以尽可能发挥微视频的实用性,从而充分满足微课适用对象的“适需使用、适量使用、适时使用”等相关需求。然而要想实现这种效果,必须借助先进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诸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高性能电子设备的帮助才能实现。微课的制作时长较短,大多为十分钟内,通常是以一个教学内容为主题,信息容量较小,借助计算机技术中实现多种媒体格式的转换,能够有效提高微视频的质量和清晰度,不仅可使得用户流畅在线观看微课课例,也方便了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3、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实践中的应用

3.1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开发中的应用。除先进录制技术之外,对微课内容作进一步开发是微课质量的主要保障。微课的使用效益以及用户满意度直接取决于微课的开发智力水平。微课录制设备及方式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带动下大大提升,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持。但是,微课内容开发作为一项操作复杂、系统性强的工作,通常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模式,其一是以教师团队为中心的征集评审式,其二是以学校以及相关机构为中心的项目开发式。其中,微课资源开发往往包括宣传发动、选题设计、后期制作、审核等相关环节,让计算机技术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辅助性作用,是切实提高微课开发质量的重要保障。

3.2计算机技术对微课件开发的应用。微课的核心理念包括个性化学习以及微学习,我们须切实倡导这一理念,且微学习要有科学微内容为基础,以微课件为主要依托。微内容所包括的主要是一些微小的信息单元,其内容多以视频、文字、动漫等为主要形式。计算机技术对于微课件制作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成效,尤是微课件的制作工具,譬如不再仅仅限于传统的PPT,Flash,Auth-or-ware等制作手法,当前微课件所使用的制作工具更多的是综合多种技术和工具,搭建一个综合性计算机辅助制作平台,生动形象的微课件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行高效的学习。

3.3计算机技术对完善微课制作流程的应用。微课的制作通常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1)微课的选题及其录制都需要从具体的课堂教学点开展。(2)编写微课教案,虽然微课时间短,但是各个要素都不可或缺,不仅涉及到教材分析及其设计还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目标等几方面的辅助性内容。(3)课件制作,在录制微课的时候,人们大多是借助于PPT加以展示,要制作出科学合理的PPT同样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4)微视频的录制,即通过课堂讲课的形式展示前期准备的内容。其中,关键在于录制时所使用的方式,诸如采用录屏软件等方式。

综上所述,在微课发展过程之中,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中对其进行探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提高微课制作质量以及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值得肯定的是,微课所拥有的教育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它不仅对学习者意义重大,帮助其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其专业素养。然而,有一点依然不可否认,微课目前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育领域中所占比例尚且十分有限,在微课领域中所应用到的计算机技术仍然有待完善和改进。学校和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应当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团队,包括普通一线教师、教学名师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者对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制作方面的具体应用加以研究,切实提高微课制作质量和水平。

作者:王妍 曹艳龙 王奇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微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

一、微课概述

当今世界,随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远程教学、网上培训等成为主流,因此,多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其中流传度极广的微课以“短、小、精”的特点,渐渐流行于各个学校的学习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传统教学“颠覆”的微课,成为信息技术教学良好的载体。

二、微课的概念

微课由传统教学中一个个具体的、小的知识点为主题,与知识点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及学生评价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也或多或少是其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元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因此,微课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创新型教学资源。

三、微课的特点

1.时间短。微课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视频。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教学视频时间短,一般在5~10分钟。微课将传统教学内容碎片化,将传统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以一到两个知识点为教学主题;只学习单个的知识点,不需要繁冗的理论体系;只给学生最想学的,让学生快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2.知识点较小。微课的每个视频只教给学生一两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内容少,碎片化教学,每个微课视频只有几十兆左右,目的是让学生更方便下载保存,在课上、课中、课后都可以进行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也节省了学生的时间。3.内容精致。微课是通过教师悉心构想、精心设计并且制作出来的;微课讲解形式极具创意,微课的时间较短,因此它承载了相对较少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到自己喜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微课知识点的选择以及设计上尽心尽力。要在短时间内认真学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让学习有乐趣,首先微课教学形式要新颖。在微课制作过程当中,使用颜色鲜明的素材和恰当的软件是吸引学生的一种方式,例如:动画花哨的PreziDesktop软件、简单大方的图片等,这些内容都能让学习视觉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变得更有乐趣。

四、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根据微课的特点,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以视频形式为主要媒介的微课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便利。1.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微课方面有明显优势。微课的制作不仅需要平板、手机、电脑、摄像机等硬件,还需要借助形形色色的录屏软件来将教师的讲解和操作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再经过后期视频编辑软件的加工处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中。信息技术教师不管是在前期的视频、语音录制环节还是在后期视频的编辑加工环节,都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优势。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在这些方面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算使用新软件,软件上手能力也比其他学科教师强,技术方面的障碍和困难几乎为零。2.“分层教学”得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制作层级不同的微课,按照不同知识点的难易,可以将微课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性地学习,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可以选择高级知识点进行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可以选择先了解学习初级知识点,最后达到查漏补缺和弥补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目的。3.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微课的实施。微课课程的学习途径主要是电脑,而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在机房进行。这就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基础。虽然通过平板、手机也可以学习微课课程,但是普及度还是不及电脑。当然微课课程的实施更大程度上还需要一个平台,这就需要教学环境是网络化的,这样学生才能利用网络随时登录平台,根据个性特点选择相应难度的课程学习。信息技术课堂为微课课程更好地传播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4.微课的实施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重复性工作量。信息技术为小学科,通常都是一个年级只配备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每个教师每周十二节课,每周都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十二次重复讲解,这样不仅消耗了教师的精力,还浪费了教学时间。如果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做成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好、能力程度进行选择性自主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新生事物的微课,为广大初中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学习平台,其“短、小、精”的特点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也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方法,转换为更易被初中学生接受的微课形式。微课对于传统教学课堂是一种创新,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传播更是如鱼得水。它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参考文献:

[1]薛亚冰.带领微课“慢步”中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经营管理者,2016(12).

微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作用;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是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过去传统的教师上课讲,学生听,课后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微课的出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变革更加迫切。如何站在大数据时代的前沿,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让学生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微课”的诞生正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

一、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给中学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新的生机和空间,特别是微课的出现和运用让中学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微课是时代变化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是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视频以及“小清新”活泼的形式吸引着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繁杂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根据主体的不同按需学习,真正体现了各取所需,实现了分层教学,可以说,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因此,充分运用“微课”资源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为我们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教育发展之路搭建起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根据国家课程规定开设的地方性综合实践性课程。作为地方课程,要从地方的实际出发,成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形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课,也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形式。微课作为新出现的教学形式,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应运用自己的知识、才能,以及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去感染学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意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符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形态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它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表现力强、灵活性好、教学信息资源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知识点的讲解透彻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发挥微课的作用,必定会提高信息课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但能解决信息技术课中的难题,还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和运用

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根据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阶段:七年级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本实践操作;八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学会简单的数码编程;九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初中三年的教学目标和每个阶段微课的使用方案都要明确。三年中的教学目标总体上是有阶段性的,用微课堂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创建一个学生真正喜欢和需要的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初中信息技术微课课程资源。将微课资源适当地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或相关环节。(一)教学内容安排。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微课的开发和利用,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出发,立足于课堂教学。本校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通过合作探索,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教学组织和课堂延伸以及学测考试复习四个阶段,来研究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一阶段: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及相关资料分析,设计研究方案及读书计划;第二阶段: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完成至少一篇读书心得,上一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再次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上第二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在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书写至少一篇读书心得,准备一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第三阶段,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再次完成一篇读书心得,上最后一堂相关的案例课,完成一篇教学案例,整理资料,充实结题报告内容,并提出结题申请。(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使用微课资源,通过微课的运用,去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的目标是教师要学会如何将微课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运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去学习和改进制作微课的软件平台,使之更符合实际中的教学要求和易操作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的哪些章节、哪些环节适合应用微课,防止过分滥用微课资源反而影响正常的教学。(三)微课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微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用简单的片断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微课的出现为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微课以崭新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也很受教师的欢迎。许多地方和地区都利用微课的形式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例如,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都举办了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竞赛,一方面展示了老师对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运用,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老师的组织能力,使老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其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许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与微课的运用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录播室。能紧密联系学校和学科,班级的实际以及校情、学情,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反思。我们要关注微课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与学,发现应用典型,详细分析使用微课课程前后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影响。对不同教师利用微课课堂的教学行为及课程设计加以研究,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作者:于玉艳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门河中学

参考文献:

微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微透析;活体取样;药学;其他领域;应用进展

微透析(Microdialysis)取样的基本过程是物质通过半透性中空纤维透析膜的被动扩散,它是对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进行近实时组织内化学监测的强大技术。其最早用于研究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1],随后发展至对各个组织细胞外液的成分分析中,现如今可被用于监测神经递质、肽、氨基酸、代谢物和激素等。微透析探针经溶液灌注后,小分子通过被动扩散进入探针并被扫到探针出口。出口可以直接连接分析系统,如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或质谱仪,用于在线分析;也可以收集并储存离散的透析液样本,用于以后的离线分析。微透析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它可被用于药理学、神经学、生物学和医学等研究领域。在药学领域,许多研究都依赖于对血液、活体组织中药物浓度的测定,其中游离药物发挥真正的药效作用,但传统的检测方法测得的却是结合药物和游离药物的总和,所以之前的检测方法测得的结果无法代表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浓度。而利用微透析技术可以直接检测血液或组织中的游离药物浓度,操作简单且可实时观察。微透析是一种研究药代动力学的工具,可在获取组织的药代动力学信息时发挥重要作用。

1关于微透析的概述

微透析技术以半透膜的透析原理为基础,在非平衡条件下对插入组织中的探针进行灌流,待测物质便可经被动扩散进入透析管内,并被管内的灌流液所带出,以一定时间间隔将其有序收集起来就可得到透析液[2],而后可对透析液进行检测分析,这就是微透析活体取样的过程。微透析与其他取样方法相比,它最大的优点[3]是可在基本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下进行活体连续取样,准确测定游离药物浓度,显示药物在特定时间内浓度变化趋势。而且具有特定分子量的半透膜使透析液中不含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省略了样品前处理的步骤,避免了样品污染和操作误差,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微透析技术可在同一动物的不同器官连续同时采样,大大减少了实验动物的数量。除了可以测定机体内的药物浓度,微透析还可以作为一种给药途径,将药物运送至特定靶点发挥药效,这为现代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但微透析技术也并不是没有缺点,较低的时间分辨率经常被认为是微透析的局限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工作人员通过开发具有较低检测限的精细分析方法来提高微透析的时间分辨率。它还存在其他局限性,如探针的植入会对局部组织造成轻微损伤,影响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探针回收率受探针、灌流液、灌流速度以及药物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取样样品浓度低,体积小,通常需与灵敏度高的检测仪器联用;只适用于水溶性、小分子的物质;成本较高等。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微透析的应用范围将更为广泛。

2微透析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2.1微透析在PK中的研究进展

微透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国内外科研人员在研究药代动力学这方面的青睐,目前该技术已在脑部、皮肤、血液、关节及其他部位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2.1.1基于脑部PK的微透析研究微透析在脑组织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脑微透析技术已在实验室和各种临床研究使用了几十年。作为临床神经监测常规的一部分,脑微透析是一种可以测量脑间质液中多种生物能量代谢物浓度的工具。在脑内药动学方面,是一种能够准确测定游离药物浓度的高灵敏技术。脑间质液中大型治疗分子如单克隆抗体(mAbs)的浓度测定,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从临床前物种向人类转化的基石之一。微透析和脑开放血流微灌注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提取脑间质液的方法,其用于啮齿类动物大分子物质收集的研究和表征才刚刚起步。LePrieultFlorie等[4]首次从技术和性能层面比较了这两种方法在清醒和自由运动小鼠体内测定非靶结合mAb曲妥珠单抗的脑间质液浓度。王圣鑫等[5]利用脑部微透析结合LC-MS法,对补阳还五汤中的有效成分在中脑动脉阻塞大鼠脑脊液中的浓度变化进行了药动学研究,该实验其他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提供了依据。此外,脑微透析技术在毒品脑局部药动学研究中也有所应用。冰毒即甲基苯丙胺(MA),是一种强效中枢神经兴奋剂,主要作用于脑多巴胺能和5-羟色胺能系统。单胺氧化酶、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和醛脱氢酶2(ALDH2)是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代谢的重要酶,但ALDH2在MA成瘾中的作用尚不清楚。KimSeungju等[6]为考察ALDH2抑制MA引起的反应,他们首先给予大鼠MA和/或CVT-10216(一种选择性ALDH2抑制剂),评价其运动活性,然后采用衍生化辅助LC-MS/MS法同时定量大鼠脑透析液中DA、5-HT及其代谢产物。分析结果显示,CVT-10216可显著降低DA水平,且随MA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此外,CVT-10216与MA共同给药后3-甲氧基酪胺水平升高,可能在拮抗MA引起的反应中发挥潜在作用。所有这些发现均提示ALDH2的抑制对MA诱导的高情绪具有保护作用,在MA成瘾中具有治疗潜力。2.1.2基于皮肤PK的微透析研究真皮微透析直接对靶部位皮肤组织液进行采样分析,可以测量局部给药的活性药物成分(API)在真皮中的释放速率和程度,得到的药动学参数可更真实地反映药物透皮性能及其在皮肤的代谢情况。在同一受试对象上使用多个测试点,每个测试点重复探针,用此技术平行比较同一受试对象上不同外用皮肤科药物产品的一种API的皮肤药代动力学是可行的,并且有助于减少变异性。为了解局部剂型在用药后的累积效应,评价微针辅助芍药苷载药醇质体(TGP-E)的治疗效果,探索药物深度渗透的潜力,HuangJiayi等[7]建立微透析结合UPLC-MS法研究大鼠TGP-E经皮药动学。结果表明,微针可以促进醇质体进入皮肤发挥作用,这大大提高了水溶性芍药苷深层渗透的可能性。该发现为实现药物新颖、安全、更有效的剂型和给药途径的开发提供新的见解。LubdaMarkus[8]等为了解不同的理化特性是否会影响活性成分的皮肤渗透及其深度渗透。他们利用微透析技术来比较猪皮肤中浅层和深层植入的微透析膜的经皮渗透,使用组织学切片结合显微镜、超声和新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确定精确的微透析膜深度。最终结果表明,精确的微透析真皮定位和物理化学特性(如亲脂性)会影响活性成分的渗透率,并且该研究为创建优化的透皮给药系统奠定了基础。王伟等[9]应用微透析技术结合UPLC-MS/MS来研究盐酸去甲异波尔定乳膏大鼠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2.1.3基于血液PK的微透析研究血液是最常见的生物检测样本,传统的血液采集方法都会使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体液损失严重,生理状态与正常机体存在一定差异;并且由于血液成分复杂,内源性物质存在干扰,导致前处理过程复杂,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而血液微透析技术可以攻克这些难关,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血液药动学的研究中。FeiYibo等[10]建立了快速、高灵敏度的LC-MS/MS-微透析联用测定全肠外营养(TPN)输注血浆中美罗培南的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将该验证方法应用于同时输注TPN的脓毒症(盲肠结扎和穿刺诱导)家兔体内美罗培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模拟临床实践。结果表明,微透析辅助的LC-MS/MS法可成功用于TPN输注血浆中美罗培南的测定。刘加瑶等[11]应用微透析结合HPLC研究四逆汤活性成分在大鼠血液和心脏部位的动态变化情况。近些年来,随着微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于血液及其他部位的双位点、多位点的微透析应用也越来越广泛。Mi等[12]采用血脑双位点微透析技术,结合UPLC-MS法考察了以血瘀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不同浓度天麻素和天麻苷元对川芎嗪和阿魏酸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顾清等[13]应用经体外和体内回收率校正后建立的皮肤血液双位点微透析系统,结合LC-MS来研究苦参碱凝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YangChaoNan等[14]为研究均可以治疗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氨溴索和远志这两种药物可能在血液和大脑中具有中草药协同作用的假设,他们建立了大鼠血液和脑样品的多微透析系统结合UPLC-MS/MS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该给药方案不存在药动学相互作用,将远志提取物与氨溴索联合使用是安全的。2.1.4基于关节PK的微透析研究关节疾病在人类疾病中越来越常见,因此研究治疗关节疾病的药物十分重要,微透析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与传统的关节局部药动学的分析方法相比,微透析技术更便捷且更有效。欧咏[15]应用微透析-UPLC-ESI-MS/MS法对大鼠颈静脉,肝脏和膝关节透析液中的小檗碱进行药动学研究。张衡等[16]使用微透析采样技术收集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腔透析液,并结合UPLC-Q-TOF/MS技术探究牛膝总皂苷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的代谢相关机制,结果证明微透析结合代谢组学这种方法可行,有利于下一步深入探讨牛膝总皂苷的作用机制,并且推动了关节靶部位其他药物的发展。2.1.5其他部位PK的微透析研究张强[17]利用微透析技术结合UPLC-MS/MS研究通窍散疲组分方制剂经鼻递药的药代动力学进程。蒋阿梅等[18]应用微透析技术对盐酸倍他洛尔眼药水在兔眼房水的药动学进行评价。冯晋等[19]为研究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的胃肠吸收动力学特征,应用HPLC结合微透析取样技术,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原位灌注模型考察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醛在大鼠胃、肠内吸收量的差异,为受试物进一步开发提供数据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抗结核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缩短新药和新组合的临床试验所需时间,LanniFaye等[20]建立了优化利福平在豚鼠体内的微透析方法,以更好地了解利福平在肺部的药代动力学。在测定探针回收率并确定肺和骨骼肌中利福平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后,采用微透析技术测定豚鼠骶棘肌中利福平,利福平肺浓度由在骶棘肌测定的利福平浓度估算。这项研究表明微透析对确定抗结核药物的药物浓度具有潜在的可用性,以支持新型结核病药物的开发。

2.2微透析在PK-PD中的研究进展

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在阐明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微透析取样技术在PK-PD研究领域的应用,可实现几乎所有组织的取样,且可以同步测定透析液中药物浓度及药效指标含量,更加准确有效地反应药物浓度与效应的关系,为靶部位PK-PD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Wang等[21]建立微透析-UPLC-QQQ-MS法测定清醒缺血性卒中大鼠血浆和海马中刺五加含有的药效活性成分和内源性神经活性物质,并将所得数据从PK-PD角度进行分析,建立脑缺血区海马内PK-PD关系的可视化表达方法。DěrgelMartin等[22]为更深入地了解塌陷肺内抗生素的分布对于其有效预防肺炎是必要的。他们在10头麻醉猪经双腔气管插管通气后,采用头孢呋辛(20mg/kg)单次静脉滴注30min来给药,经微透析采样技术收集到的血液和肺透析液,应用超滤、体内反渗透、HPLC-MS法测定游离药物在血浆和间质液浓度,浓度采用非房室分析和房室模型检查,并比较肺塌陷和通气时血浆和肺间质液中头孢呋辛的PK/PD。

3微透析在其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因其具有活体连续取样、动态观察等独到的优点,已被广泛运用于脑、皮肤、血液、关节、肺、心肌等PK和PK-PD研究,近年来该技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其在生物学、神经学、临床医学及土壤元素含量测定等研究领域也有所应用。

3.1微透析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

临床万古霉素(Van)治疗需要长时间给药以达到持续的治疗效果。准确、快速、持续的Van检测可以为医生在现实环境中调整剂量和治疗计划提供基于数据的指导,但这种医疗监测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因此MuFangya等[23]创建了一种Van特异性荧光生物传感器,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开发了一种快速、简单、准确和灵敏的检测方法,并在体内对Van进行了验证。Van特异性探针是通过分别将Van结合肽L-Lys-D-Ala-D-Ala的二聚衍生物的两条肽链中的每一条与荧光丹磺酰氯基团缀合而产生的。在正常家兔和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家兔中记录了Van的受试者特异性药代动力学,这表明体内治疗药物监测的可行性。他们建立的该方法有利于临床治疗中Van的持续监测,并且为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时监测血药浓度的其他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3.2微透析在神经学领域中的应用

衰老与急性免疫挑战的神经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常被称为“炎症反应”。然而,关于炎症标志物的基线水平是否在老化大脑的环境条件下升高,或者这种变化是否主要是在对急性挑战的反应中观察到的,存在相互矛盾的报道。PerkinsAmyE.等[24]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估年轻和衰老Fischer344大鼠的炎症标志物。其中实验二采用大分子活体微透析技术测定成年(3个月)和老年(18个月)雄性和雌性大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的细胞外浓度。虽然几乎没有观察到与衰老相关的显著变化,但CCL3、CCL20和IL-1α的胞外浓度存在着强烈的性别差异。实验2还通过选择性激动剂BzATP的反向透析评价P2X7嘌呤能受体参与神经炎症反应。BzATP使IL-1α和IL-1β释放增加,并迅速抑制CXCL1、CCL2、CCL3、CCL20和IL-6的释放。在CCL3、IL-1β和IL-6中观察到了其他值得注意的随年龄变化的性别差异。这些发现共同为神经炎症的晚期衰老和性别差异及其P2X7受体调控提供了重要的新见解。

3.3微透析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和生化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往往需要进行一次肝脏活检来验证诊断,但这可能会延误治疗。为研究通过微透析监测肝内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甘油是否可用于预测肝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vonPlatenAnna等[25]对71名接受肝移植的患者术后使用微透析监测。首先根据标准方案确定1个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其次对实验对象每隔12h计算葡萄糖、乳酸、丙酮酸、甘油和乳酸/丙酮酸比率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有无排斥反应的患者的这些参数,以及标准的肝血检查和零时间活检。结果显示,肝移植后早期微透析检测到的代谢模式表明原发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排斥反应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识别这些模式有助于鉴别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风险的患者。

3.4微透析在土壤元素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磷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精确时空施用磷肥可以改善植物磷的获取并减少磷的径流损失。磷的优化施用受益于了解其从肥料颗粒释放到土壤中的动态,这需要对磷进行空间和时间分辨测量其在土壤中的含量。PetroselliChiara等[26]结合微透析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来研究土壤中P的迁移。微透析探针能够在最小物理干扰的情况下从一个位置重复进行溶质采样,并且它们的小尺寸允许进行空间分辨监测。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测量技术(例如吸盘)相比,微透析测量提供了一种侵入性较小的替代方案。

4结语

微技术范文篇8

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特征及应用设计原则

1.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特征。当前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其应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应用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形式向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学习的内容在这一形式下就相对较小,基本是单向的主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也不长,基本是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精神集中规律,所以在学习的效率上就能由此而得到提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其在学习技术的现代化特征上也有着重要的体现,由于微课程最为突出的就是微视频,是在简单的文字图片以及音乐等内容形式下进行创造的学习平台,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过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微课学习也能够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所以能够将现代化的特征得以充分体现。再者就是微课学习的应用多样化特征以及学习主题的聚焦化特征。

2.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设计原则。将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进行应用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就是要能掌握时间简短的原则在应用中得以充分体现。要能和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等得到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多是在五分钟左右,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会相应的增长在十分钟左右。故此对微课教学进行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进行时间设计,把握好所要传授的内容,避免复杂化。另外就是要在微课切入正题的时间上能迅速,内容要短小精悍,形式类型要能体现出多样化,只有将这些相应的原则得以遵守才能将教学的效率得以最大化的呈现。

二、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将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进行应用,要能按照相应的方法来实施,要能结合知识的类型特点来进行设计微课,信息技术课堂知识主要分为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等。程序性知识微课主要是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进行掌握,要能为学生留出实践的时间,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将概念理解得以深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技能的提升得以强化。所以这就要求微课的操作内容必须是简单易懂的,比较容易适合学生进行模仿,例如:对指法的练习过程中,针对基准键的联系通过微课进行应用之后,要能够留出几秒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基准键位加以校对,然后将手指移开再次进行练习,从而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就能让学生得到反思并熟练的掌握基准建的指法。

2.强化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对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将微课在其中进行应用要能和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加强。老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微课教学的设计要和这一单元以及具体的内容加以设计,并要能够分析这一内容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将其得到有机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能够对小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微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对小学信息技术中应用微课对主题为玩“纸牌”游戏的内容进行讲述中,要能将活动作为驱动得以强调,并将微课作为重要的支撑来开展。首先要能够依照活动的主题开展活动,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将微课的作用得以充分应用,将纸牌游戏的操作方法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视频的学习形成一个印象,然后老师引导着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将程序管理器窗口中的游戏组图标进行双击然后打开游戏组窗口,再进行双击纸牌程序的图标,这样就打开了纸牌游戏的窗口。其次就是对纸牌游戏的规则进行讲述,微课中的幻灯片形式的方法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老师的演示过程中和学生进行实际的交流,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微课的作用下就能将学生的学习目的得以实现。

微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微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积极投身到微课制作与教学实践中。作为“微粉”之一,本人也被微课的理念深深吸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但一段时间实践之后,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微课,思考微课。一天,笔者接待了一位家长的来访:“老师,您是信息技术老师吧,这学期您是不是让我孩子在家里学习微课,说用手机或电脑看什么微课视频,我家孩子学习本来不自觉,借着这个理由,偷偷上网打游戏。老师,信息技术课又不中考,能不让他回家学习微课吗?”对于家长的质疑,我无言以对。尴尬之余,让我对微课有了更多的思考:首先,初中阶段到底适不适合开展微课教学?初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专注力不强,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微课学习过程加强监管,尽可能减少学生因违反操作规定,而对学习成绩造成负面影响;其次,信息技术微课在何时学习?初中学生,由于学业压力比较大,课余并没有多少自主时间,要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学习这种不考试的“副课”上,似乎有点异想天开,看来我只能另辟蹊径了,那么能不能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微课呢?

一、微课要做到因时而“微”

那么,初中生应该在什么时间来学习微课呢?是保证微课能否开展的重要因素。微视频学习一般都利用课余时间,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检测学习效果、完成作业,解决疑难问题等。但是现实情况是初中生课前很少有课余时间用来学习信息技术,所以初中信息技术微课就要合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我们可以从课堂入手,大胆地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方式。把原先45分钟一节的课,改成30分钟或者25分钟的,从而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微视频,这样做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在教师的监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管,防止学生们玩游戏,解决了家长们的担忧。

二、合理选材,精心设计

1.要选择合适的题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呈现,要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或专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教学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从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迅速掌握本知识点,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2.教师用语要得体。老师的语言必须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当、富有感染力,适当的幽默风趣一点,更能吸引住电脑面前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3.要精心制作课件。课件要表达讲课者的思路,做到有声有色,动静搭配,而且不能过于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结合课堂,合理运用

一节课有45分钟,而初中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集中在课堂上,随时都会有学生开小差,而忽略了知识的重难点和细节,且每个学生忽略的点又不一样。如果由教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就显得特别费力。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知识短板和学习的有效时间是不一样的,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每个学生进行学习呢?微课的作用就在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自己的需求观看微课,进行选择性的学习,那么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本人通过多次结合微课的课堂教学,发现微课让学生轻松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了增效减负,优点如下:1.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制作内容能够突出主题,使学生容易抓住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学习。2.教学时间短:根据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本中繁杂的教学内容通过微课仅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3.反馈及时、针对性强:微课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直接对其进行及时评价,好的采纳不好的改之,教师不必担心教学效果。4.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传统的课件或教案来讲,微课更能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体现给学生,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5.资源组成的“情景化”:微课以简短的视频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除了学习到教学中需要的知识点,理解能力高的学生还会因此联想更多更广的新知,知识得到迁移。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短小的视频,播放简单,老师及同学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进行分享,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教学内容,方便预习和复习。在“数字布鲁姆理论”中把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新。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微课能够快速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也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微课模式的课堂,其前景是无量的,我会继续学习,不断探索。

作者:周绒绒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正群.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

微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微课应用;小学教学;信息技术

时代正在迅速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愈发重要,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变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使用微课教学,微课的主要核心就是对相关的教学视频进行组建,同时还包含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素材和课件、教学设计与练习测试等等。它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呈现关系营造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主题式的资源应用的“微课程”,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内容、形式、方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微课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产生了很多有利的影响。

1微课使学习变得简单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的实践性很强,常常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演示把内容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练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课堂实践都是有限的,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讲解的内容学生无法快速地全部记住,以至于对一些问题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微课的出现,老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可以嵌入微课程。微课程,可以将一节完整的课片段化,重点、难点突出,促进了整堂课的上课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讲解与演示下,学生能记住一部分内容,记不住的内容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在解决不掉的时候,学生可以求助老师,当然也可以打开微课视频,仔细观察自己不会的那部分内容的操作步骤,在很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直到自己学会了为止,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及时解决了自己的难题,不仅节省了老师的时间,锻炼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制作“电子小报”的时候,对于制作中涉及到的文字的美化以及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使用等等问题老师都会在课堂中进行讲解,但是老师一节课的时间往往是讲不完的,就是勉强讲完了学生也消化不了,再加上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不同,一个问题也许老师讲解的很多遍学生还是无法理解,而微课程的嵌入就减少了老师对同一问题的重复率,学生遇到不会的通过观看微课程里的“电子小报”制作的视频就可以了,哪里不会看哪里,里面有详细的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地学习进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微课虽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它的“微”,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传统的正常的教学,只有把它嵌入课堂之中,才能促进老师教学、学生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以往的传统课堂,学生都是处于一种学习的被动状态,老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没有机会提出来,导致学生不会的问题不断累积,最后不懂的知识太多,以至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课堂中容易疲倦、开小差,对自己自暴自弃,所以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随着微课程的嵌入,整堂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被分成了一段段的,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直听老师讲课,而是逐渐变成了听课学习、实际操作、再听课、再操作的形式,这样反复的学习、反复的训练使学生逐渐把握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学习与动手练习中深入理解了课堂内容,并有了深刻的把握。微课的使用使学生不再一味地依赖于老师,对于自己遇到的难题就会借助于微课视频的帮助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始终保持大脑的快速运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达到教学的目标。

3助学生解决疑惑

一个班级学生很多,但是只有一个老师,老师不能对每个学生都照顾周到,难免对很多学生有所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有限的课堂,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不懂的问题和细节也不同,老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所有学生的疑问,更难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微课程的嵌入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把教学内容详细得展现出来,对一个问题可以很深入地讲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照顾到,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程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理解能力来学习,通过微视频的指导,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微视频的学习中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比如在“幻灯片设计模板”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对教材内容中的“设计模板”来美化幻灯片进行讲解,但是书中却没有重点讲述“自定义配色方案”,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微视频的学习从而掌握“自定义配色方案”,选择适合自己幻灯片的配色方案,从而达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幻灯片美化”的学习目标。

4结语

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以及学习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会用信息技术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

作者:刘东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前圪小学

参考文献:

[1]朱振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1:45-46.

[2]张晗阳.微课程在小学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赵锋旗.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元评价的若干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4:50-51.

[4]王宪.信息技术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