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7:24:17

晚期范文篇1

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肺癌患者,男38例,女18例,年龄32~78岁,平均(64.36±8.41)岁。其中腺癌17例,鳞癌21例,腺鳞癌2例,小细胞肺癌16例。

2护理

2.1病情观察

肺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扩散,常伴有不同症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如腹部转移患者常发生肠梗阻,应严密观察有无腹胀、腹痛症状;当肝、脑转移患者出现昏迷、抽搐症状时,应及时对症处理;当患者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下引起水肿时,应通过抬高患肢等措施减轻水肿;由于身体衰弱,活动减少,常出现便秘,应及时给予开塞露通便。

2.2疼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肺癌患者的主要症状,由于西药通常是通过麻醉神经实现止痛作用,所以在护理时不建议使用,笔者提倡采用中药治疗,通过切断癌细胞的复制功能达到止痛的目的。对于癌性疼痛应该采用三阶梯止痛方案。

2.2.1体表止痛法一种通过刺激疼痛部位周围的皮肤或相对应的健侧达到止痛目的的方法。常用的刺激方法有按摩、局部热敷、涂清凉止痛药等。

2.2.2注意力转移止痛法可通过欢快的音乐、笑话或相声等转移患者注意力;还可以让患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回忆愉快或值得留念的事情,或跟患者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来分散注意力。

2.2.3放松止痛法全身放松后,肌肉松弛,身体产生轻快感,阻断了疼痛反应。可让患者随后屈髋屈膝平卧,放松腹肌、背肌,闭上双眼,进行慢而深的吸气与呼气,达到止痛目的。

2.3缓解症状

由于发热是肺癌的主要症状,所以患者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肺炎的发生;当出现刺激性或持续性咳嗽时,可用热水或镇咳剂减轻咽喉部刺激;如出现咳血的现象,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口腔积血窒息,同时立即报告医生,协助急救。

2.4日常护理

为肺癌晚期患者设立单人病房,保持室内环境舒适,给予患者安静、整洁的治疗环境,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床铺干净整洁。对于水肿患者应严防褥疮的发生,按时更换体位,时常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

2.5饮食护理

肺癌晚期患者体能消耗大、体质弱,因此合理饮食是肺癌晚期护理的重要部分。饮食以高营养、清淡为原则,肺癌患者应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及时补充蛋白质营养,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禁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患者无吞咽困难时,可多吃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自由择食,提高膳食质量。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证营养的供给,增强免疫力,这对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6心理护理

晚期范文篇2

三产程延长。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剖宫产术的指征、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原因、处理。

【关键词】晚期产后出血;原因;处理The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reasonandprocessingDengYan1LiuXiaohui2LiMeiwei2

【Abstract】InJune,2004~2007yearinJunemycourtyardaltogetheradmitsthelaterperiodpost-nataltobleed15examples,presentlyanalyzesthereporttobeasfollows.Vaginachildbirth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correlationfactorandpreventingandcontrolling:Themiscarriageandafterproduces,thethirdcourseofchildbirthlengthens.Aftersplitsthepalacetoproducethetechniquethe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correlationfactorandprocessing.Aftersplitsthepalacetoproducethetechniquetoreferdrafts,splitsthepalacetoproducethetechniquethe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reason,processing.【Keywords】Laterperiodpost-natalhemorrhage;Reason;Processing2004年6月~2007年6月我院共收治晚期产后出血1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例中我院剖宫产3例,外院3例。阴道分娩9例,其中家中分娩4例。初产妇10例,经产妇5例,年龄20~34岁,平均25.5岁。

1.2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术6例,急诊剖宫产4例。已临产3例,其中进入第二产程3例。手术指征:双胎1例,前置胎盘1例,胎儿窘迫2例,子痫

前期重度2例。

2结果

2.1晚期产后出血原因:入院后经B超、查体、诊刮、病理等检查发现,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为:胎盘附着面子宫复旧不良6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3例(B超示2例切口处不规则,混合性回声,提示炎症。1例切口血肿),产褥感染3例(体温37.8~39.5℃),胎盘蜕膜残留2例,会阴切口裂开1例。

2.2出血时间与出血量:出血时间最早为产后10天,最晚为产后60天,有6例出血发生在产后42天。出血量最少200ml,最多2500ml,发生失血性休克3例。体温超过38℃持续3天以上者3例,持续38℃10余天。化验: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3治疗经过:全部病例入院后均给予抗生素、止血、缩宫等治疗,失血多的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3例行介入治疗,保守治疗8例。B超疑胎盘蜕膜残留行清官4例,经病理证实胎盘胎膜残留2例。1例剖宫产术后10天发生产后出血曾住院保守治疗,术后45天再次大出血,失血2500ml,急诊行介入治疗,住院治疗10天痊愈出院,并且再无出血。其余病例均治愈。

3讨论

3.1阴道分娩的晚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

3.1.1流产及经产:流产可不同程度损伤子宫内膜,使患者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易发生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等,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率。经产妇子宫肌纤维化,影响子宫收缩而增加晚期产后出血机会。故应做好计划生育,落实避孕措施,减少流产和多产。

3.1.2第三产程延长:产妇多因胎盘粘连而需行人工剥离或牵引娩出,造成胎盘残留或胎盘剥离不全致产后出血。因此,第三产程切勿过早刺激子宫,以免胎盘残留。胎盘粘连者应由有经验的医师人工剥离或刮宫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对多产、既往有产后出血史或易发生宫缩乏力的产妇,可于胎头或胎肩娩出时,静注催产素IOU,或于胎儿娩出后立即脐静脉快速注入催产素IOU。对产后出血较多者,应重新检查胎盘和软产道,及时处理,产后应加强抗炎及促宫缩治疗。

3.2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处理。

3.2.1剖宫产术的指征:本文的6例剖宫产患者都有明确指征。

晚期范文篇3

论文摘要:且的:观察并评价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诊断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共100例,其中观察组51例,对照组49例;两组均行长春瑞滨加吡柔比星化疗两个疗程,观察组同时使用艾易舒注射液,于化疗第1天及最后1天采血,检查患者血象、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记录。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毒性反应小于对照组。结论: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化疗相关毒性反应。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及生活幸福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乳腺癌普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乳腺癌已经成为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之一。然而,仍有许多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早期发现,就诊时已经到了晚期,无法行手术治疗。对于晚期乳腺癌,全身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我院于2004年7月2006年7月使用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共51例,同时设置49例单纯化疗的对照组,从而评价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总共100例患者皆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经《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诊断为乳腺癌Ⅳ期患者。患者全为女性,并按照随机数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艾易舒联合化疗)及对照组(单纯化疗)。其中观察组共51人,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54,3岁,其中肝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8例,肺转移5例;对照组共49人,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0,1岁,其中肝转移5例,淋巴结转移9例,肺转移7例。所有患者皆为初次治疗病人,之前未经过任何全身化疗,局部淋巴结放疗等。所有患者皆无明显骨髓抑制表现(白细胞>3.5×109/L),无化疗禁忌证,治疗前KPS评分都大于80分。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长春瑞滨25mg/m2,静脉冲人,第1、8天;吡柔比星40~50mg/m2,静脉冲人,第1天;21天为1个周期。观察组: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使用艾易舒注射液50ml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从化疗第1天起,持续14d。两组病人各完成两个周期的治疗,化疗使用中都在化疗前后分别给与常规止吐处理。患者于化疗开始前l天及化疗最后1天抽血查肝肾功能,化疗期间每周查1次血常规,两个疗程结束后予评价。

1.3观察项目

①近期疗效:根据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标准评定。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OR总缓解率(有效率)=(CR+PR)例数,总数×100%。②生活质量:根据Karnofsky评分法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增加大于等于10分为提高,减少小于等于10分为降低,增加或减少小于10分为稳定。③毒副反应:按WHO标准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获得数据采用Epidata3.1输入,并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CR5例,PR30例,SD10例,PD6倒,OR=68.63%;对照组:CR3例,PR31例,SD14例,PD1例,OR=69.3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生活质量

观察组中生活质量提高共26例,占总人数的50.98%;生活质量减低4例(7.84%),稳定22例(41.18%)。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共19例,占总人数的38.78%;生活质量减低8例(16.33%),稳定21例(44.90%)。两组比较,观察组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毒副反应

骨髓抑制情况方面。观察组51人中,O度19例,I度18例,Ⅱ度9例,Ⅲ度5例,发生率为62.75%;对照组49人中,0度8例,I度24例,Ⅱ度11例,Ⅲ度6例,发生率为83.67%。观察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51人中,出现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共26例(50<98%);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的共24例(48.98%)。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

在化疗后出现的局部静脉炎,观察组中出现32例(62.75%),对照组中出现29例(59.18%),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晚期范文篇4

【关键词】胆囊癌;黄疸;辨证论治

胆囊癌为原发于胆囊黏膜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中医“黄疸”“积聚”范畴。我们治疗胆囊癌的经验是“胆病以肝求之,先通过辨证论治控制痛、胀、疸、热,随即回归健脾和胃,坚持微调平衡,达到人癌和平共处,抑瘤消积”。兹以胆囊癌黄疸病例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女,71岁,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退休职工,以往有胆囊炎病史。200601觉右上腹部刺痛。家人发现其双侧巩膜发黄,送市某医院作CT、彩超检查提示:胆囊癌肝转移。因为发现病变已侵犯肝门部,无法手术,后作经皮穿刺胆汁外引流术,黄疸消退。200604到本院就诊时,病人再次出现黄疸。再作CT、B超示胆囊占位性病变,可探及胆囊混合性肿块,约5cm×6cm,肿瘤放免检测:CEA:240ng/ml,CA125:70.66u/ml,CA199:>1200u/ml。TBIL:76μmol/l,DBIL:42.5μmol/l,ALT:240IU/L,AST:50IU/L,病人来诊时腹部扪及肿块,质硬固定,腹部胀满,目赤身黄,发热,口苦,纳差,厌油腻,乏力,倦怠消瘦,大便呈陶土色,小便浓茶色,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数,体重45kg,Karnofsky评分40分。证属肝胆湿热,治宜疏肝利胆,除湿退黄,清热解毒抗癌。药用:柴延胡各10g,白芍15g,郁金10g,猪苓20g,黄芩10g,山栀子15g,车前子30g,清半夏10g,茵陈30g,虎杖10g,郁金10g,潞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茯神各10g,车前子30g,淮山药20g,片姜黄10g,川楝子6g,炙内金10g,赤芍、白芍各10g,马鞭草30g,地骨皮30g,龙葵20g,藤梨根15g,徐长卿30g,甘草6g。同时配服由青黛、野菊花、山慈姑、三七粉按1∶3∶2∶2比例配制而成的散剂(装空心胶囊),1g/次,2次/d。服药2个月后病情逐渐好转。发热、黄疸消退,腹胀消失,食欲正常,4个月后腹部触诊已摸不到肿块。多次复查各项肿瘤放免检测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以后以上方结合“微调三号方”随证加减,多次复查B超、CT显示胆囊占位性病变未见增大。200702随访:肿块稳定,无任何痛苦。病人体重增加到52kg,生活如常人,能承担家务。病人生活质量评分90分,病人仍健在。

按:原发性胆囊癌起病隐袭,早期诊断不易,晚期胆囊癌,尤其在入院时已有阻塞性黄疸或腹部包块的患者,肿瘤多已侵犯邻近脏器,一般认为已无法手术切除,治疗较为困难,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晚期胆囊癌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5%~10%,80%患者于诊断后1年内死亡[1]。以新药吉西他滨为主的全身化疗方案似乎并不优于最佳支持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造成生活质量下降[2]。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可以起到稳定肿瘤、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作用。

本案紧紧抓住胆囊癌的治疗经验“胆病以肝求之,先通过辨证论治控制痛、胀、疸、热,随即回归健脾和胃,微调平衡,达到人癌和平共处,最终抑瘤消积”。胆囊癌造成胆道梗阻必然出现黄疸,兼有上腹部疼痛,肿块胀满,发热,口苦、纳差,厌油腻,大便呈陶土色等症状,同时出现胆管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祖国医学认为胆附于肝,与肝相为表里。凡气血郁积胆腑,湿热淤结中焦,必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中清、通降。胆是“中清之腑”,储胆汁而传化水谷与糟粕,它的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素体脾虚,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等均可导致气血郁积胆腑和湿热淤结中焦成积成瘤。积滞与湿热薰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浸淫及溢于肌肤发为黄疸,淤结不散则郁而发热。胆囊癌湿热蕴结者治当清化湿热,利胆退黄。方以《伤寒论》茵陈蒿汤加化淤软坚散结、解毒消肿抗癌作用中药,如:片姜黄、龙葵、藤梨根、徐长卿等,同时大剂量猪苓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抑制肿瘤复发转移。该患者我们用柴延胡、白芍、郁金疏肝柔肝,行气止痛,黄芩、山栀子泻火解毒,清热燥湿,茵陈、虎杖、车前子清利湿热,除湿退黄,伴发热者加马鞭草、地骨皮退热,青黛、野菊花、山慈姑、三七粉具有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解毒消肿作用;恶心欲吐者加姜半夏降逆止呕,纳食少者加山楂、神曲健胃消食。诸药合用乃有持续稳定的控癌效果。

胆囊癌的发展与后天失养、饮食失调、七情郁结诱发的基因突变、机体免疫功能失控密切相关。患癌之后可因气虚而郁,胆汁排泄受阻,再次出现阴阳气血逆乱的复杂局面,但中焦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关键,脾虚则木郁,土虚则生湿,气滞血淤与湿相结而成症积,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成黄疸。胆积浸淫,久则耗气伤正,更伤脾胃,所以治疗本病当始终不忘调理后天脾胃才能药中肯綮,扶正固本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从1985年以来,作者进行微调平衡法治疗癌症的临床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大批验案,所承担的省级课题《赵氏微调平衡法治疗晚期癌症376例临床研究》(Z951072)经省级鉴定认为以赵氏微调三号(WD-3)为基本方之赵氏微调平衡法在稳定肿瘤,控制病情进展,减少肿瘤恶化方面明显优于化疗组和中药攻消组,其病灶稳定率为72.6%。该成果获江苏省中医科技成果二等奖[3]。江苏省科委课题“中药微调三号合剂抗癌转移临床与实验研究”⑴抑瘤实验证实:中药WD-3合剂26.6ml/kg·bw/d剂量时,具有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作用,抑瘤率达29%,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⑵研究显示WD-3能显著提高细胞因子IL-2,IL-4,IFN-r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IFN-r等细胞因子通过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及明显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因子而具有可靠的抗癌转移作用,证明WD-3抗转移之机理在于激发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抑制肿瘤血管内皮因子。⑶WD-3治疗晚期癌症可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非WD-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提高了33.75分[4]。癌肿来源于宿主体内自身细胞,是人体内环境调节控制失灵和信息传递失误、错乱的结果,癌症病人始终处于变动中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紊乱。治疗癌症的最佳步骤是不断追踪某一时期癌症病人所处的不平衡的关节点,微调之——虚者益之,过者削之,复归于中,让宿主潜在的调控作用获得再现,逆转改造癌细胞,使其逐渐改邪归正,或使其生长缓慢,走向衰亡,有时则处于人癌共存状态,癌细胞不致于对人产生强大威胁,生命照样可以延长,这与反复攻杀,人癌俱伤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5]。

【参考文献】

[1]石景森,王健生.胆道癌肿的辅助化疗新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2001,24(4):7.

[2]童建东.晚期原发性胆囊癌的化疗[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7):530.

[3]尤建良.赵氏微调平衡法治疗四期胃癌176例[J].吉林中医药,2000,(5):10.

晚期范文篇5

关键词大肠癌奥沙利铂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脲嘧啶

资料和方法

2001~2005年54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组织学证实远处转移、手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有可测量病灶,KPS评分大于60分,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应用FOLFOX方案,其中男15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35~73岁);对照组32例,应用5-Fu+CF方案,其中男20例,女12例,中位年龄57岁(32~72岁)。化疗前均行X线胸片、腹部B超或CT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无化疗禁忌。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L-OHP130mg/m2静滴2小时,第1天;CF200mg/m2静滴2小时,第1~5天;5-Fu300mg/m2静滴6~8小时,第1~5天;21天为1个周期。②对照组:CF200mg/m2静滴2小时,第1~5天;5-Fu300mg/m2静滴6~8小时,第1~5天,21天为1个周期。治疗3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性反应。为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应用恩丹西酮、格拉司琼止吐,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化疗后给予泉升(G-CSF)预防性应用,防止白细胞下降。治疗后每周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疗效及毒性反应评价:患者至少完成3个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毒性反应分析。

按WHO(1981)统一的评价标准,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毒性反应分为0~Ⅳ度,按神经毒性反应L-OHP专用Levin分级评定神经毒性。

统计方法: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中的Kaplan-Meier法统计。

结果

近期疗效:22例治疗组中,CR1例,PR7例、Nc11例、PD3例,有效率为36.4%,32例对照组中CR0例、PR6例、NC16例、PD10例,有效率18.8%,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毒性反应:FOLFOX方案的主要毒性反应是外周神经毒性,0~Ⅰ度者18例(81.8%),表现为对冷刺激敏感和握力减低,停药后很快恢复;其次是恶心、呕吐Ⅰ~Ⅱ度16例(72.7%),腹泻Ⅰ~Ⅱ度者8例(36.4%),Ⅲ~Ⅳ度者3例(13.6%),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中白细胞下降Ⅰ~Ⅱ度11例(50%),II~IV度1例(4.5%),血小板减少Ⅰ~Ⅱ度8例(36.4%),Ⅲ~Ⅳ度2例(9.1%)。另外还有少部分患者有脱发、口腔炎、贫血等,无肝肾损害。可以看出III~IV度毒性反应的病人较少,54例患者中没有1例因毒性反应而终止治疗,没有1例因毒性反应而死亡。

讨论

晚期及复发性大肠癌行根治性手术比较困难,主要给予以化、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是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以5-Fu为基础,CF能调节5-Fu代谢,增强5-Fu的生物活性,加强并延长5-Fu对胸苷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CF与5-Fu联用可增加5-Fu的抗肿瘤活性[1]。第三代铂类草酸铂(L-OHP)的推出,使大肠癌的治疗疗效又有了新的提高。L-OHP对结直肠癌细胞具有抗癌活性,与5-Fu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L-OHP以其高效、低毒的特性脱颖而出。L-OHP的药理特性与其他铂类药物相似,均以DNA为靶点,易与DNA链上的G共价结合,并可能形成链内交联、链间交联及DNA蛋白质交联,使DNA损伤、破坏DNA复制,造成细胞毒性作用,使肿瘤细胞死亡[2]。奥沙利铂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与阻碍DNA合成的5-Fu联合形成互补抑制的协同效果,而且对5-Fu耐药的肿瘤仍有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时,国内岳顺等报道[3]有效率为44.7%,国外RavaioliA等报道[4]有效率为40%,中位生存期14个月。国外的一项大样本前瞻性随机研究中,FOLFOX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有效率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7个月、45%和19.5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IFL(依利替康、叶酸和5-Fu)的6.9个月、31%和15.0个月,从而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FoLF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地位。本组54例患者,治疗组22例有效率36.4%,对照组32例有效率18.8%。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略低于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可能与本治疗组病例数少有关。

治疗组主要毒性反应是外周感觉神经毒性,其次为恶心呕吐,均可逆。Ⅲ~Ⅳ度骨髓抑制较少,均可逆。无肝肾毒性,无1例因毒性反应而终止治疗。结果表明FOLFOX方案治疗大肠癌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可作为晚期大肠癌新的一线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周际昌,主编.实用肿瘤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4

2林万隆.奥沙利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肿瘤临床,2000,27(11):872-874

晚期范文篇6

【摘要】目的观察鲎抗脂多糖因子(LALF)对小鼠巨噬细胞晚期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功能的拮抗效应,探讨LALF对晚期内毒素血症动物的保护机制。方法用HMGB1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加入或不加LALF,迁移实验检测巨噬细胞趋化作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结果巨噬细胞迁移指数的增加呈HMGB1剂量依赖性,HMGB1刺激后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浓度显著增高。LALF与HMGB1预混合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的迁移指数和培养上清液TNFα浓度。结论LALF可能通过抑制HMGB1而发挥其对晚期脓毒症动物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脓毒症;鲎抗脂多糖因子;趋化作用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limulusantilipopolysaccharidefactor(LALF)onthelateproinflammatorycytokineof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MethodsTheprimarymousemacrophageswereculturedandstimulatedbyHMGB1.Macrophagemigrationwasdeterminedbytheuseofchemotaxischamber.ELISAquantitatedtheculturesupernatantsforTNFαproduction.LALFwasaddedtoexploretheeffectsofHMGBIandTNFαproductioninculture.ResultsThechemotacticindexofmacrophagesandtheconcentrationofTNFαintheculturesupernatantsevidentlyincreasedindosedependentmannerinHMGB1groupsandprominentlydecreasedbytheLALFcoincubated.ConclusionHMGB1wasfirstlyindicatedinthisstudytobedirectlyinhibitedbyLALFinlatecourseofendotoxemia.

KEYWORDS:highmobilitygroupproteins;sepsis;macrophage;horseshoecrabs;lipopolysaccharides;tumornecrosisfactoralpha;inflammation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常见的死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等促炎症因子曾被普遍认为是引起脓毒症死亡的“核心因子”[1],以往认为在这些促炎症因子达峰以后再给予抗内毒素的治疗难以逆转脓毒症的病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是,Levin实验室给致死量细菌内毒素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攻击后4,10h甚至24h的Swiss小鼠注射天然鲎抗脂多糖因子(limulusantilipopolysaccharidefactor,LALF),实现了对动物晚期脓毒症的有效保护[2],提示LALF可能对促炎症因子消退后的某个或某些晚期介质起拮抗作用。1999年,Wang等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或HMG1)是脓毒症致死性全身反应的一种重要的晚期促炎性因子[3]。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为实验对象,观察LALF对HMGB1部分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讨LALF对脓毒症晚期的实验动物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动物昆明种小鼠,雄性,体质量20~25g[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闽)20050003]。饲以标准饲料,随意饮水。

1.1.2主要试剂RPMI1640培养基、PBS平衡盐溶液(美国Hyclone公司)。E.coliO55:B5LPS、重组HMG1(美国Sigma公司)。48孔微迁移板(AP48,美国NeuroProbe公司)。TNFαELISA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LALF(美国麻萨诸塞州Woodhole海洋生物实验室Wainright博士惠赠)。大鼠抗小鼠TLR2(IgG)FITC及正常大鼠IgGFITC(美国SantaCruz公司)。

1.2方法

1.2.1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制备颈椎脱臼处死小鼠,以PBS腹腔灌洗法收集腹腔巨噬细胞悬液,1500r/min(4℃)离心10min,弃上清,洗涤1次,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1,根据需要接种于24孔(1mL/孔)或6孔(2mL/孔)细胞培养板中,置37℃CO2培养箱培养4h后去除未贴壁细胞换液继续培养备用。

1.2.2趋化实验参照文献[45]方法。将含不同浓度HMGB1的无血清培养液25μL加入下室,同时以细胞稀释液作为阴性对照。另一组在趋化板下室的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LALF与HMGB1预混合培养液,同时设单独培养液、单独LALF和单独HMGB1对照组。再将1片5μm孔径的聚碳酸酯膜覆盖在小室上,最后将巨噬细胞(1×106mL-1)50μL加入到上室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孵育90min。孵育后聚碳酸酯膜用甲醇固定并进行考马斯亮蓝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用高倍镜计数5个视野下的迁移细胞数,结果用迁移指数表示:

迁移指数=试验组迁移的细胞数/对照组迁移的细胞数

一式3份,重复3次实验。

1.2.3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的TNFα浓度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接种于24孔细胞培养板,在不同时间加入含1μg/mLHMGB1的培养液,设单独培养液的对照组。另一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LALF与HMGB11μg/mL预混合培养液,继续培养8h,设单独培养液、单独LALF、单独HMGB1的对照组。吸取培养上清,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TNFα含量,操作方法按说明书进行。一式3份,重复3次。

1.3统计学处理测定结果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P<0.05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LALF对HMGB1诱导巨噬细胞趋化作用的影响

2.1.1HMGB1对巨噬细胞趋化作用的诱导HMGB1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迁移指数,其峰值所对应的HMGB1浓度为1μg/mL。在0.1~1μg/mL浓度区间,HMGB1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图1)。

HMGB1:晚期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HMGB10μg/mL对照组比较,☆:P<0.01.

图1不同浓度HMGB1对巨噬细胞迁移的作用(略)

Fig1EffectofHMGB1onmacrophagemigration

2.1.2LALF对HMGB1诱导趋化作用的影响不同浓度LALF(5,10,15μg/mL)与1μg/mLHMGB1预混合巨噬细胞迁移试验显示,LALF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的迁移指数,这种抑制效应呈LALF剂量依赖性。单独LALF对巨噬细胞的迁移指数无影响(图2)。

2.2LALF对HMGB1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

2.2.1HMGB1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诱导对照组单独使用培养液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35±5)pg/mL。加入1μg/mLHMGB14,8,24h测定值分别为(725±35),(839±30),(586±40)pg/mL,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单独培养液;B:LALF15μg/mL;C:HMGB11μg/mL;D:HMGB11μg/mL+LALF5μg/mL;E:HMGB11μg/mL+LALF10μg/mL;F:HMGB11μg/mL+LALF15μg/mL.与C组比较,☆:P<0.05,☆☆:P<0.01.

图2LALF对HMGB1诱导巨噬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略)

Fig2RoleofLALFonmacrophagemigrationinducedbyHMGB1

2.2.2LALF对HMGB1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LALF(5,10,15μg/mL)与1μg/mLHMGB1预混合后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TNFα的释放,与单独HMGB1的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独培养液和单纯LALF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量极低(图3)。

HMGB1:晚期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A:单独培养液;B:LALF15μg/mL;C:HMGB11μg/mL;D:HMGB11μg/mL+LALF5μg/mL;E:HMGB11μg/mL+LALF10μg/mL;F:HMGB11μg/mL+LALF15μg/mL.与C组比较,☆:P<0.01.

图3LALF对HMGB1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略)

Fig3EffectofLALFonTNFαsecretioninducedbyHMGB1

3讨论

3.1LALF对实验动物晚期脓毒症的保护作用脓毒症指的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LPS等成分刺激免疫细胞释放过量的炎症因子是脓毒症死亡的主要原因[6]。鲎抗脂多糖因子是从北美马蹄蟹(美洲鲎)变形细胞提取纯化的一种蛋白质,已知它具有中和内毒素的作用,因此称为内毒素中和蛋白。资料显示,经典的促炎症因子TNFα和IL1等在LPS攻击后1~3h达峰并迅速衰减,6h基本回落至正常水平[7]。动力学研究也表明,在腹腔注射LPS后24h时TNFα血浆浓度下降到峰值的1/10[8]。在促炎症因子消退后给予LALF显然对已知促炎症因子的产生及其直接效应不起对抗作用。因此有理由推测除了具有中和内毒素的活性外LALF可能对某种或某些晚期介质、凝血系统、补体系统等的产生和效应起拮抗作用。

3.2HMGB1对内毒素致死性的晚期介质作用HMGB1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30kD的蛋白,长期以来对其认识主要局限于它是一种DNA结合蛋白,起着维持核小体结构和调节基因转录的作用。由于其介导炎症反应、参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的效应不断被发现,现在许多学者已经将HMGB1作为一个特殊成员归属于促炎性细胞因子。与经典的促炎症因子相比,HMGB1具有分泌晚、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因而被界定为晚期炎症介质。许多实验证实HMGB1在脓毒症休克中的重要性:(1)脓毒症动物模型、感染及脓毒症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的病人血清中HMGB1水平明显升高[9]。(2)给小鼠注射重组HMGB1,出现脓毒症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不适、肠上皮屏障功能紊乱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10]。(3)给予HMGB1抗体能有效预防脓毒症的发生,甚至逆转脓毒症的病理过程[11]。

3.3LALF对HMGB1体外效应的拮抗作用巨噬细胞是白细胞中功能最为活跃的细胞之一,对内毒素具有强烈的反应性,是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主要细胞。脓毒症时,LPS及TNFα均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分泌晚期介质HMGB1。本研究用体外实验显示,HMGB1可进一步反作用于巨噬细胞引起TNFα分泌,构成了炎症因子间的正反馈调节,扩大和促进了炎症反应。大量研究已经证实,HMGB1是引起死亡的晚期介质,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设想,体内HMGB1促进炎症细胞的趋化作用可能是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推想LALF控制晚期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LALF对HMGB1这一致死性介质的效应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LALF可抑制HMGB1诱导的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以及HMGB1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等,从而产生对实验动物的保护作用。这些推想有待实验动物的体内实验加以证实。

本研究发现LALF可在体外抑制HMGB1的效应,提示其在动物晚期脓毒症中的保护作用的一个可能的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现、研究LALF在调节免疫防御方面的功能提供了启发,同时也可能为细菌感染时调节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鸣谢:美国马萨诸塞州Woodhole海洋生物实验室Wainright博士惠赠本实验关键试剂LALF,旧金山加州大学Levin博士对本课题的指导与支持。)

【参考文献】

[1]KarimaR,MatsumotoS,HigashiH,etal.Themolecularpathogenesisofendotoxicshockandorganfailure[J].MolMedToday,1999,5(3):123132.

[2]RothRI,SuDH,ChildAH,etal.Limulusantilipopolysaccharidefactor(LALF)presentsmortalitylateinthecourseofendotoxemia[J].JInfectDis,1998,177(2):388394.

[3]WangHC,BloomO,ZhangM,etal.HMG1asalatemediatorofendotoxinlethalityinmice[J].Science,1999,285(5425):248251.

[4]YangD,ChenQ,YangH,etal.Highmobilitygroupbox1proteininducesthemigrationandactivationofhumandendriticcellsandactsasanalarmin[J].JLeukocBiol,2007,81(1):5966.

[5]DumitriuIE,BianchiME,BacciM,etal.ThesecretionofHMGB1isrequiredforthemigrationofmaturingdendriticcells[J].JLeukocBiol,2007,81(1):8491.

[6]RiedemannNC,GuoRF,WardPA.Novelstrategiesforthetreatmentofsepsis[J].NatMed,2003,9(5):517524.

[7]SuD,RothRI,LevinJ.Hemoglobininfusionaugmentsthetumornecrosisfactorresponsetobacterialendotoxin(lipopolysaccharide)inmice[J].CritCareMed,1999,27(4):771778.

[8]JuDW,ZhengQY,CaoX,etal.Esculentosideainhibitstumornecrosisfactorinterleukin1andinterleukin6productioninducedbylipopolysaccharideinmice[J].Pharmacology,1998,56(4):187190.

[9]WangH,LiW,LiJ,etal.Theaqueousextractofapopularherbalnutrientsupplement,angelicasinensis,protectsmiceagainstlethalendotoxemiaandsepsis[J].JNutr,2006,136(2):360365.

晚期范文篇7

1大肠癌组织靶位点

分子肿瘤学研究发现,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组织细胞的某些靶位点关系密切,肠癌特异性靶位点过度表达与恶性特征有关,是细胞异常增殖的信号,表现为异常增生、分化不良、侵袭转移等恶性行为。因此大肠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环氧化酶(CO×)的过度表达受到关注和研究。

大肠癌的VEGF广泛存在着过度表达,VEGF是影响新生血管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不仅为肿瘤提供更充分的营养和氧气,还为肿瘤细胞转移开辟新的路径,新生血管异常生成是肿瘤增殖、侵袭转移的必要条件。有研究显示,VEGF家族由6种糖蛋白组成,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之中VEGF—A是最关键因子;VEGF选择性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三种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VEGFR-2和VEGFR-3)及两种复合受体(Neuropilin-1,Neur0pilin-2),激活酪氨酸激酶,促使底物磷酸化而产生化学趋化性、促进细胞分裂、内皮细胞增殖、血管通透性增加、改变细胞外基质的效应;VEGFR-2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与化学趋化和促分裂作用有关。VEGF表达受多种因素调控,包括其他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因子、缺氧及许多原癌基因,VEGF在正常组织低水平表达,肿瘤中多有显著的高水平表达,与癌基因作用相关。

大肠癌也存在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广泛过度表达,EGFR是原癌基因CerbBl{HERl)的表达产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一酪氨酸激酶(TK)信号传导系统活化调节着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基本生理功能。人类EGFR家族包括HER-1、HER-2、HER-3及HER-4,EGFR结构包括细胞外配体结合区、跨膜区及细胞内区即酪氨酸激酶部分。TK是EGFR膜内信号通路的关键部位,细胞内受体的TK被激活及传导至下游信号系统刺激细胞生长与增殖。目前研究认为与增殖有关是Ras-Raf-MAPK途径;另与细胞移动性的增强有关的是P13K-Pkc-IKK途径。EGFR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以及血管形成密切相关,EGFR或其配体表达增加也与预后不良有关。

COX过度表达与大肠癌密切相关,COX-2在腺瘤表达上调50%,在腺癌表达增加80%-85%,COX-2是细胞生存、凋亡重要调控者;研究表明,COX分为COX-1及COX-2两种异构体,COX-1是结构酶,它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形成,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外周血管张力,维持肾血流量,保护和调节胃肠道及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COX-2是诱导酶,它主要介导形成病理性前列腺素,在外界刺激因子或癌基因的作用下,COX-2促使炎性前列腺素合成并引起炎症反应,也对生长发育细胞调亡起调节作用,与肿瘤关系密切。

大肠癌组织这些特异靶位点的存在及过度表达,为靶向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拮抗肿瘤组织靶点的主要治疗药物

2.1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

是一种重组的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包含93%的人类免疫球蛋白IgG和7%的鼠源结构。作用机制为特异与内源化的VEGF竞争性结合VEGF受体,使内源的VEGF生物活性失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减少新生血管形成,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2.2西妥昔单抗(1MC-C225,cetuximab,erbitux)

是一种抗EGFR人/鼠嵌合IgGl单克隆抗体,它的作用通过与EGFR的胞外结构域结合,阻断EGF和TGF-a与EGFR的结合,从而中断了TK系统的激活,可抑制由EGFR和激活的配体引起的细胞癌性增殖,发挥抗癌效能。

2.3帕尼单抗(panitumumab)

是靶向EGFR的全人源化属免疫球蛋白IgG2型单克隆抗体:Panitumumab较Cetuximab具有更多特点,包括更长的半衰期、更高的受体亲和性及更好的免疫耐受性;Panitumumab的药动学性质也提示,不必首先给予负荷剂量:其适应症为经过标准化疗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2.4PTK787《vatalanib》

是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它主要作用在于抑制VEGFR-1和VEGFR-2,通过酪氨酸激酶水平抑制VEGF所引导的信号通路,也可中断依靠VEGF激活的下游途径,还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经多种机制抑制EGFR的过度表达从而拮抗肿瘤细胞的生长。

2.5环氧化酶抑制剂(cyclooxygenaseinhibitor)

阿司匹林和塞来昔布(celecoxib),塞来昔布是一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应用于治疗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痛经、急性疼痛及家族性肠腺瘤病靶向预防;从实验室、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的研究证据表明,COX-2具有抑制肠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其机制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靶点环氧化酶有关,与抗肿瘤药5-氟脲嘧啶(5-FU)等有协同作用,是一个有潜能的靶点抗肿瘤药物。

3临床靶向联合治疗一线方案

3.1标准一线方案

(1)bevacizumab联合IFL(伊立替康+5-FU+四氢叶酸)一线治疗晚期肠癌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813例晚期患者接受IFL加或不加bevacizumab5mg/kg静脉注射治疗,每2周1次,客观缓解率(RR)分别为45%vs3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3个月vsl5.6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6个月vs6.4个月,研究提示加用贝伐单抗可明显提高IFL对一线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IFL+bevacizum-ab较单用化疗疗效改善,生存期延长;大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好.少数患者血压升高,2%发生胃肠穿孔、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1-FL+bevacizumab是晚期结直肠癌优化治疗的选择。基于上项研究结果,2004年2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bevacizumab用于联合5-氟脲嘧啶及四氢-叶酸(5-FU+CF)为基础的疗法作为—线转移性结直肠癌标准治疗方案。

②来自美国加州大学Kabbinavar的又一随机对照研究,490病例入组,证实了bevacizumab联合5-FU+CF与单纯化疗比较,取得中位生存(OS)17.9个月vsl4.6个月(P=0.008),PFS8.8个月vs5.6个月(P=0.0001),RR34.1%vs24.5%(P=0.019)的临床效果:这再次证明bevacizumab在一线晚期结直肠癌可提高5-FU+CF的疗效。

3.2探索性一线方案

①TREE-2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目的为了观察患者对bevacizumab加奥沙利铂(oxaliplatin)再分别与3种不同氟嘧啶联合方案治疗的耐受性及安全性一期临床研究,结果整体的耐受性良好,加入bevacizumab的疗效RR及PFS均有优势。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2006年会最新结果显示oxatiplatin联合卡倍他滨或5-FU加上bevacizumab能显著改善RR及PFS,治疗相关副作用可接受.且无未预期毒副反应发生。

②Cutsem等报告(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ce-tuximab加oxaliplatin+5-FU+CF(FOLFOX4)方案一线治疗43例EGFR阳性转移性大肠癌患者,有效率达81%,疾病控制率达98%,而且相对安全。

③一项二期临床研究,对转移性及不能手术晚期大肠癌患者用cetuximab加伊立替康(CPT-11)治疗,OS达33个月,明显突破晚期大肠癌目前中位生存20个月徘徊状态。

④CONFIRM-1是一项三期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FOLFOX4联合PTK787或单独FOLFOX4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一线治疗.主要终点PFS,次要终点为安全性及RR、ITP。初步结果认为PTK787可能改善疾病无进展时间,不良事件与其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相似。

4临床靶向治疗二线方案

4.1二线标准方案

①BONDI是二线治疗的二期临床研究,目的是评价cetuximab+CPT-11和cetuximab单药用于CPT-11耐药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客观有效率。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RR明显高于单药(17.9%vs9.9%),FFP联合用药组也有明显优势(126dvs45d,P<0.001),但没有明显生存优势。cetuximab常见毒副反应为腹泻、皮疹,联合化疗发生率分别为45%和9.4%。以上结果证实.cetuximab无论是单药或联合CPT-11均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于是2004年2月FDA宣布,对EGFR阳性、伊立替康耐药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新对策是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不能耐受伊利替康者可选单药西妥昔治疗。

②2005年ASCO会议上,E3200期随机对照研究证实,bevacizumab联合优化方案FOLFOX4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与FOLFOX4比较可取得疗效优势,0S12.5个月vs10.7个月(P=0.0024),PFS7.4个月vs5.5个月(P=0.0003),RR21.8%vs9.2%(P<0~01),而且死亡危险降低26%。本研究结果首次证明bevacizumab联合FOLFOX4提高二线治疗的效果。2006年ASCO会议报道最新资料显示,E3200研究中bevacizumab减量50%(5mg/kg)疗效不受影响。

③基于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采用最佳支持治疗加入panitumumab与单独最佳支持治疗比较,panitumumab可延长PFS(P<0.0001):RR为8%vs0%。中位反应时间17周,FDA于2006年9月27日批准,panitumumab可用于EGFR表达阳性经含5-氟脲嘧啶、或奥沙利铂、或依立替康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

4.2二线探索方案

①BOND2研究中,bevacizumab联合cetuximab取得了难以置信的协同作用,RR23%;bevacizumab+cetux-imab联合CPT-11二线用药,有效率甚至可达到37%,TTP为8.5个月: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抗血管生成途径是西妥昔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这提示了逆转耐药的途径,为多靶药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CONFIRM-2研究PTK878联合FOLFOX4对比FOLFOX4加安慰剂在伊替立康治疗失败后二线治疗疗效。2006年ASCO会议中期分析结果显示,PTK878联合FOLFOX4方案可改善PFS(5.5个月vs4.1个月;P=0.026),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者受益更明显。

5其他探索性研究

来自2005年ASCO会议上,一个前瞻性非随机初步的研究结果,830例Ⅲ期结肠癌患者进行术后标准常规治疗,其中8.7%加用阿司匹林者(325mg/d)减少复发55%及死亡48%;4.3%加用celecoxib(或rofe-coxib),可减少复发风险44%,尽管如此,由于服用环氧化酶抑制剂存在心脑血管毒性风险比不服用者高出2.5倍,研究克服和避免心脑血管毒性成为当务之急。

晚期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2年12月-2007年12月期间,选择经AFP、酶学、B超、CT等检查确认为手术有困难或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住院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10天~1年余,其中Ⅱ期29例,Ⅲ期17例;AFP阳性43例,阴性3例(经病理学确诊);治疗前肿瘤最大平均直径为10cm。

1.2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先行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将导管送入肝总或肝固有动脉,由导管灌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术后给予补液、应用抗生素、碱化尿液、利尿等对症处理。1周后复查血象,肝肾功能及AFP等,1~3个月重复化疗栓塞。治疗1次者15例,2次11例,3次13例,4次4例,5次2例,6次1例。总共108次,平均每例为2.3次。化疗方案:5-FU1.0g,丝裂霉素16~20mg(或表阿霉素50mg),顺铂80mg。化疗后,均用40%碘化油5~15ml缓慢注入肝动脉,选择性栓塞肿瘤血管,最后用明胶海绵栓塞供应肿瘤动脉的主干或分支,侧支循环血管以及来自膈动脉的供应肿瘤的血管均作栓塞。对肿瘤巨大者,分期行动脉栓塞。对有肺转移灶的病例,术中并作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达到超选择性化疗或栓塞。化疗栓塞毒副反应:17例的体温达39℃以上,25例达38℃以上,最长持续3周。全部病例均有腹痛或胀痛,隐痛,纳差及呕吐,多数能耐受,且经支持治疗3~21天,均能减轻至消失。有58%患者白细胞增多,少数发生心律不齐,3例股动脉穿刺伤口出血,出现血肿,3例有巩膜轻度黄疸。一般间隔21~40天行介入后手术。

2结果

全部病例的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治疗后15例有手术适应证,除1例拒绝手术外,行介入后手术者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CR)者18例,占39.1%(18/46)部分缓解(PR)23例,占50%(23/46),稳定(S)5例,占10.9%(5/46),病情继续发展(P)者2例,占4.3%(2/46);CR与PR合计为89.1%(41/46)。肿瘤体积的变化:按B超、摄片、CT显示的肝区主要病灶,测量其大小,治疗2次以上的31例中,与疗前时相比,肿瘤缩小50%以上者17例,缩小25%-50%的9例,缩小<25%者5例;平均缩小率为46.8%。按肿瘤最大径测量的平均值由治疗前的12.3cm缩小为7.24cm;AFP及酶学变化:治疗2次以上的患者中有29例中阳性,其中24例下降明显,3例转阴,2例无变化。

生存期:本组46例,随访至2007年10月,有31例存活。随访率为100%。生存3个月以上100%(46/46);半年存活率为78.2%(36/46);1年者为39.1%(18/46);1.5年以上者为15.2%(7/46)。

3讨论

晚期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及评价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6例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紫杉醇150mg/m2、卡铂300mg/m2静脉滴注,联合化疗每21d为1个疗程,共2~3个疗程。结果36例初治者有效率52.7%,CR5例,PR14例,NC7例,PD9例,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生存率为41.6%,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及关节、肌肉痛。结论紫杉醇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疗效较佳的方案。

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0%。Ⅲ~Ⅳ期患者以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法。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肺癌方案正在临床使用。我们应用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NSCLC3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36例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磷癌19例,腺癌14例,腺磷癌3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46~72岁,平均61岁。临床分期:Ⅲa期17例,Ⅲb期13例,Ⅳ期6例,KPS评分≥60分,均为初治患者。

1.2治疗方法紫杉醇150mg/m2静滴第1天,卡铂3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d为一个周期,连续用2~3个疗程评价疗效。在用紫杉醇前12h、6h各口服地塞米松10mg。输液前30min肌注苯海拉明30mg,静脉注射西米替丁300mg,预防过敏反应。输液过程中注意心率、呼吸、血压及过敏反应。化疗前半小时给予静脉滴注格拉司琼6mg止吐。

1.3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进展(PD)。不良反应按WHO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分为0(无),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Ⅳ(威胁患者生命)5级,生存期即从化疗开始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

1.4观察指标所有患者于化疗前常规体检,并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X线、B超、心电图、胸部CT及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痰找癌细胞检查。化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化疗1个周期后复查肝、肾功能。化疗2个周期后复查胸部CT。

2结果

2.1疗效36例化疗2~3个周期后进行常规胸部CT检查评价疗效。36例中CR5例、PR14例、NC7例、PD9例。总有效率(CP+PR)52.7%,中位生存时间37周(约9个月)。1年生存率41.6%(15/36)。

2.2不良反应紫杉醇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75%(27/36),其中大多数为Ⅰ~Ⅱ度反应,Ⅲ-Ⅳ度反应仅为13.8%(5/36),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25%(9/36),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7.2%(17/36),大多数为Ⅰ~Ⅱ度反应,Ⅲ~Ⅳ度反应仅为8.3%(3/36),其他不良反应有脱发83.3%(30/36),关节肌肉痛19.4%(7/36),末梢皮肤麻木22.2%(8/36),肝功能异常13.8%(5/36),肾功能异常5.5%(5/36)。

3讨论

紫杉醇是紫杉类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天然产品,是一种新型抗微管药物,是唯一能促进微管聚合的药物.可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成团块并使其稳定,阻断在G2期和M期,达到抗肿瘤目的.紫杉醇和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推荐为Ⅲ、Ⅳ期有较好的行为状态评分的NSCLC患者的治疗方案[1]。MDArdrson肿瘤医院报告,紫杉醇单药治疗NSCLC有效率为24%[2]。几项研究也表明紫杉醇与卡铂联合化疗时NSCLC的有效率为58%~62%,中位生存期12.5个月[3-4]。我们通过本组的临床观察,辅以G-CSF治疗,有效率为52.7%,中位生存期约9个月。与国外报导相接近。证实此方案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较佳方案,可以延长生存期。

本组也观察到部分患者经2个周期化疗后,肿瘤缩小不明显,化疗3个周期后,肿瘤缓慢缩小,甚至达到部分缓解,在患者能耐受的条件下,如能坚持本方案3~4个周期化疗,可望获得更好的疗效及延长生存期。

本组方案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以Ⅰ度、Ⅱ度骨髓抑制为主。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5.5%(1/36),使用G-CSF恢复正常,其它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均可耐受。化疗前后均用止吐药,症状可缓解。肌肉关节痛为一过性,给予口服芬必得后缓解。肝肾功能损害少见。由于化疗前30min给予苯海拉明,西米替丁,有效地预防过敏,本组未出现一例严重过敏反应。

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高,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小,可以耐受,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AmericanSocietyofClinilalOncology(ACCO),clinicalpracticeguidelicesforfhetreatmentofunresectablenon-smallcelllungcancer.J.clinOncol,1997,15167:2996-3018.

[2]ErringerDsOverviewofpaclitaxl(Taxol)inadvancedlungcancer.SeminOncol,1993,20147:46-49.

晚期范文篇10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病例选择的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和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就诊患儿,以前均未进行过任何正畸治疗。每例患儿均有完整的病例记录,包括病史、临床检查、治疗前左手腕骨片、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全口曲面断层片、记录模型等。

②ANB<0°,前牙反牙合,且下颌在最大后退位时,前牙不能达到对刃关系乳、恒尖牙均成Ⅲ类关系,恒磨牙为近中关系。

③左手腕骨片提示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至生长发育高峰期。

22个病例中男9例,女13例,平均8.6岁。根据年龄分为两组:A组替牙早期(6~8岁)男4女7例共11例,平均年龄7.2岁。B组替牙晚期(9~12岁)男5例女6例共11例,平均年龄10.5岁。

1.2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1)材料:美国3M公司生产的螺旋扩大器和弹力牵引圈,杭州奥索公司生产的前方牵引器。

(2)矫治器的设计与制作:在上颌第一恒磨牙或第二乳磨牙上放置箭头卡或单臂卡,上颌双尖牙之间放置邻间钩加强固位,用1.0mm不锈钢丝弯制牵引钩放置于上颌侧切牙远中,螺旋扩大器置于腭中缝正中,前后向位置与第二双尖牙或第二乳磨牙基本平齐,用自凝塑料将上述部件与螺旋扩大器连接起来,牙合面加平面式牙合垫,向后包绕上颌结节,颊侧包绕至后牙颊面1/3处。

(3)临床应用:将矫治器在口内试戴、调磨合适后,清洁后牙颊、舌面,酸蚀、冲洗、吹干,用釉质粘合剂将其粘固在牙齿上。首先进行上颌快速扩弓,对有宽度不调、后牙反牙合者,每天扩弓2次,每次180°,直至反牙合解除、上后牙舌尖与下后牙颊尖接触为止;对无宽度不调者,亦给与快速扩弓,目的在于松解上颌骨缝,每天扩弓1次,每次180°,一般使用7~10天。扩弓前后拍摄上颌咬合片,观察腭中缝扩大情况,然后行上颌前方牵引,由位于上颌侧切牙远中的牵引钩牵出,用3M公司生产的橡皮圈(3/8″3.5oz)进行牵引,每侧白天用3根橡皮圈,晚上用2根,方向向前、下与牙合平面约成30~35°,牵引力每侧400-500g,每天戴用时间不少于14小时。复诊时检查调整前方牵引器,并视反覆牙合解除程度调整牙合垫。当前牙覆盖达到2-3mm时,停止牵引,戴用保持器或进行二期固定矫治。

1.3研究方法:治疗组患儿在前牵引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所有X线片均由同一操作人员、同一部专业头颅定位X光机(西门子公司产OP-IOE型)拍摄,参数为90kV,12mA,球管至胶片的距离为150cm,头部正中矢状平面至胶片的距离为15cm,图像放大率为11.1%,未予校正。所有头颅定位侧位片由同一位医师以细尖5H铅笔在硫酸纸上描图、定点、测量,两周后重复测量一次,两次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并对治疗前后15项相关的软硬组织项目进行了测量及统计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两组不同年龄儿童治疗前后所测量项目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评价矫治效果,从而选择出最佳矫治时机。

1.4统计分析:本文测量结果以Spss10.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果

22例患儿经过6~10个月治疗,平均8.6个月,有效的刺激了上颌骨在横向和矢状方向的生长,使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由“凹”变直,上下唇位置关系改善。获得较丰满的上唇和面中部形态,且患儿能恢复正常的咀嚼和咬合关系。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磨牙呈中性关系。

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重叠测量后显示,22例患儿的A点明显前移,SNA角平均增大2.86°,ANB增大3.27°,上颌长度(ptm-ANS)平均增加或前移2.12mm,下面高(ANS-Me)平均增加2.86mm,这些都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NB平均减少1.45°,下切牙的舌倾,虽测量值及临床上都有改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上切牙唇倾,上颌磨牙平均伸长1.25mm,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个年龄组的比较:上颌的移动、上切牙的移动、下颌的移动、上下颌磨牙的移动,两者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下切牙的舌倾有明显差异(P<0.01),替牙晚期组更明显。在替牙晚期组(1.73mm)较替牙早期组(0.82mm)有明显的上颌磨牙伸长(P<0.05),下面高替牙晚期组(4.12mm)较替牙早期(2.40mm)组有显著增高(P<0.01)。可见替牙晚期组牙齿的变化明显多于替牙早期组。本研究中认为对于高面角的患儿适宜8岁前矫治,年龄较大者矫治不利于其高角面型。

3讨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口腔正畸医生面对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据国内外不同学者调查,人群中III类错牙合的发生率可达5-14%[1]。过去认为安氏III类错牙合的最主要原因为下颌前突,是一种无法选择的、矫治困难的骨性不调[2,3],于是对骨性III类错牙合患者只能观察,对他们的唯一治疗方法就是等到牙颌面生长发育停止后进行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这种治疗迫使患者要忍受多年由于面形缺陷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下颌前突并不是III类错牙合的主要原因,65~67%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后缩,下颌正常或轻微前突。临床上,这类病人表现为凹陷型侧貌,鼻上颌区后缩,面下1/3前突,下唇通常比上唇更前突,上牙弓通常比下牙弓狭窄,覆盖与覆牙合可减小至反覆盖、反覆牙合。很多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看起来过大是因为上颌骨发育不足,由于上颌骨垂直向、水平向均生长不足,使下颌骨趋于向前旋转,从而使其看上去更加前突。

对骨性III类错牙合所选择的治疗计划不仅应该考虑III类错牙合的类型,还应该考虑治疗的时机。对于生长期患者,通过改变下颌生长方向用于治疗下颌骨过度生长,上颌前方牵引则通过加速上颌骨生长而用于治疗上颌骨后缩;对于成人患者的治疗,正畸掩饰治疗能解决中度骨性不调,而严重骨性不调则应该考虑正颌外科治疗。

与前牵引治疗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最佳治疗时机的选择。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矫治的最佳年龄为替牙早期,10岁前矫治效果最佳[4,5],可以充分利用颌骨的生长发育。

对于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安氏III类错牙合的时间选择,Hickbam[6]指出最佳矫治时机应开始于8岁以前;Saadia[7]建议一旦诊断明确、患者配合,则治疗越早越好,较小年龄在较短时间内能取得更快、更显著的效果。Cozzani[8]报道当患者4岁时接受治疗,上颌生长方向与前牵引力方向一致,这可以加强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因此,国内外有关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病例多集中在乳牙期及替牙早期较小年龄组患者,而对于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较大年龄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方牵引能否改善上颌后缩状况,能否真正刺激上颌骨生长,矫治后其软硬组织变化是否稳定、有无复发,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然而在临床上,很多上颌骨后缩的骨性III类错牙合患者都是在他们青春生长进发期之后来就诊的,于是上颌快速扩弓和前方牵引就成为非手术治疗方法中的最佳选择。

在大部分关于上颌前方牵引治疗效果的研究中,与治疗组做比较的对照组多为正常牙合和正常上下颌骨关系[9]。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的牙槽骨和上下颌骨的骨骼生长趋势可能与正常牙合儿童不同。

本研究证实应用面具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上颌发育不足,SNA,ANB,NA-PA等反映上颌位置指标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基本排除上颌骨生长发育因素情况下,治疗结果是有明显效果的。所有患儿治疗后均达到了中性的磨牙关系及尖牙Ⅰ类牙合关系。治疗结果主要归功于上颌骨的前移和伴下面高增加的下颌突度的减少。

本组SNA平均增大2.86°,同时上颌长度增加了2.12mm,这说明联合牵引能刺激上颌发育,下面高(ANS-Me)平均增加2.86mm这说明下颌向后下旋转,造成颏点的向后下移动,原因可能与上颌骨向前向下旋转及颏部承担压力和快速扩弓引起上颌磨牙伸长、倾斜有关。

本组采取的矫治顺序也是先进行扩弓再行牵引,尽可能的防止腭平面的逆时针旋转,防止开牙合的发生,同时也是尽可能的减少牙齿的移动,而产生更多的骨改变。另外,快速腭开展常常会改善气道通气,还有助于改善口呼吸,有利于一些儿童不良习惯的改正。

为了避免腭平面逆时针方向旋转,牵引力的方向也应注意,应斜向前下方30~40°,使力作用线尽量通过鼻上颌复合体中心,使鼻上颌复合体的中心发生向前下方的整体移动,防止开牙合的发生。由于临床应用时受下唇位置和矫治器固位的影响,前牵引力方向很难达到如此向下的角度,牵引力向前的分力会使颌骨产生绕其抗力中心转动的副作用,从而造成矫治后的腭平面逆时针旋转。为尽量避免这种副作用,口内牵引点尽量靠前,本研究中牵引点在尖牙的近中。同时在固位良好的情况下,牵引力方向应从牙合平面向下25°或更多[10]。本研究中牵引力为400~450g/侧,方向为从牙合平面向下30~35°,矫治结果较为满意,临床上未见开牙合的发生。

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儿童,上颌前牙唇倾度正常或舌倾,短面型或平均面型患儿,上颌通常伴有横向发育不良表现为后牙对牙合或反牙合,上颌快速扩弓能迅速解除横向不调,缩短矫治时间,但快速扩弓能使磨牙伸长,并有颊倾可能,因此对高角病例或长面型,患儿慎用。本研究中发现8岁之前使用扩弓联合前牵引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前移上颌骨的效果,对年龄较大些的儿童,同样的治疗方法将产生较多的牙齿移动,而与年龄较小的患儿比较骨骼变化相对较小。故对于高角或长面型患儿应尽早矫治,在取得良好矫治结果的基础上,尽量少的或避免对患儿的面型产生不利影响。

对上颌发育不足,而下颌正常或面下三分之一为较长的特殊病例,因面弓下端对下颌的压迫,对治疗是不利的,这种病例可将下颌的颏部支托,转移到其它部位,如双侧眶下的颧骨区,这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总之,对前方牵引和快速扩弓的近远期疗效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如何更好地改进矫治装置设计,有效控制影响牵引效果的各种因素,使疗效更加稳定,仍是正畸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关于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稳定性和复发情况,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结论

本研究显示:应用上颌平面牙合垫式矫正器加前方牵引装置后,SNA角增大,A点前移,ANB角增大,SNB角减少。表明应用前方牵引矫正器可以通过对上颌骨、前部颌骨的前方矫形力牵引刺激上颌骨发育,以颏部及额部作为支抗,交互作用抑制下颌骨的生长,且牙齿在矫治过程中发生相应改变,患者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早期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可诱导上颌骨发育,抑制下颌骨过度生长,使上下颌骨发育趋于协调生长,咬合关系重新建立,由原来的Ⅲ类关系变为Ⅰ类关系,改善或阻断Ⅲ类错牙合畸形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MermigosJ,FullCA,AndresenG.Protractionofthemaxillarycomplex.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1990;98:47-55

[2]MitaniH,FukazawaH.Effectsofchincapforceonthetimingandamountofmandibulargrowthassociatedwithanteriorreversedocclusion(ClassIIImalocclusion)duringpuberty.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1986;90:454-463

[3]SugawaraJ,AsanoT,EndoN,etal.Long-termeffectsofchincaptherapyonskeletalprofileinmandibularprognathism.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1990;98(2):127-33

[4]KapustAJ,SinclairPM,TurleyPK.CephalometriceffectsoffacemasklexpansiontherapyinClassIIIchildren:Acomparisonofthreeagegroups.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1998;113(2):204-212

[5]FranchiL,BaccettiT,McNamaraJA.Shape-coordinateanalysisofskeletalchangesinducedbyrapidmaxillaryexpansionandfacialmasktherapy.AmJOrthodDentofacial,1998;114(4):418-426

[6]HickhamJH.Maxillaryprotractiontherapy:diagnosisandtreatment.JClinOrthod,1991;25:102-13

[7]SaadiaM,TorresE.SagittalchangesaftermaxillaryprotractionwithexpansioninClassIIIpatientsintheprimary,mixed,andlatemixeddentitions:Alongitudinalretrospectivestudy.AmJOrthodDentofacialOrthop,2000;117:669-80

[8]SubtelnyJD.Oralrespiration:facialmaldevelopmentandcorrectivedentofacialorthopedics.AngleOrthod,1980;50:14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