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1:07:32

顽固性范文篇1

1一般资料

5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40例,年龄在25~70岁,平均44.8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43.6天。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失眠的诊断标准[1],排除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酒精依赖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失眠,头晕,头痛,乏力,心烦,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辨证为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

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予以滋阴潜阳、交通心肾中药治疗。基本方:龟板10g,牡蛎18g,枸杞12g,生地10g,枣仁15g,天麻10g,川芎10g,川黄连6g,肉桂6g,牛膝6g,夜交藤20g。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二次,疗程18d。

3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症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h以上。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但总睡眠时间小于6h。有效: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h。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4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13例(22.4%),显效20例(34.5%),有效13例(22.4%),无效12例(20.7%),总有效率79.3%。

5典型病例

患者甲,男,36岁,工人,失眠数年,甚至通宵不寐,口舌经常生疳,时作时愈,头昏痛,口渴多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治宜滋阴潜阳,交通心肾。处方:龟板10g,牡蛎18g,杞果15g,枣仁15g,川芎10g,天麻10g,川黄连6g,肉桂4g,生地10g,竹叶10g,灯芯草6g,甘草6g。服药五剂,夜寐好转,通宵不寐之象消除。

顽固性范文篇2

患者为男性,50岁,患病时间5年。2008年9月首次就诊。开始时每年发作两三次,并没有太在意,之后每年发作次数逐步加剧,且发作时症状也更为严重。曾用的治疗药物有抗组织胺类、皮质激素、疏风散热、钙剂和利湿活血等中药,使用后不仅没能控制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休息。以致2008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我院就诊。经询问检查,目前症状为:全身遍布形状面积都不规则的风疹斑块,发病时瘙痒难耐,且位置时间都无规律可循,白天夜间都有可能发病,夜间更甚,发作时尤其怕冷。列排泄也不正常,大便平均每3天1次,最长间隔有1周之久。腹部微痛,燥结难下,薄而润,舌淡,脉证和参,苔脉弦迟。诊断认为因脾胃虚寒所致,引发寒气凝滞、营卫失调。以调补脾胃的方法-桂枝加大黄汤加味治疗。处方:白芍18g,桂枝10g,炙甘草6g,大黄6g,生姜10g,大枣12枚,水煎温服,每天服用1剂,每剂200mL。效果:服药2d,患者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1周,全身风疹斑块消失,瘙痒症状消失,排泄正常,随后用小剂量中药加以巩固,之后2年患者病情一次都没有复发。按桂枝加大黄汤治疗方法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太黄汤主之。”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损伤脾阳,致气滞络瘀,内有积滞内停所致的腹满时痛。此例患者的症状恰恰符合文中所描述,发病时怕冷,判定其病理属寒;排泄不畅判定其腹满,运化失健,为脾阳虚,积滞内停致营卫失和,其发病机理和桂枝加大黄汤治疗方式相对应,运用此法可谓对症下药,抓准病机,所以取得了及快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中医学的时候,最主要是抓住病机,举一反三,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原文。这样才能拓宽思路,活学活用。

2顽固性荨麻疹——薯蓣丸治疗

患者为女性,32岁,患病时间3年半。2008年11月首次就诊。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每次洗澡后全身会起白色不规则风疹块,异常瘙痒,切抓挠不能缓解,还会增加风疹面积。症状一般持续3~5d自行消失,但再次洗澡时又会出现,尤其夏天起早次数多的时候,患者更是痛苦不堪。患者曾用钙剂,抗过敏,中药养血疏风及维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经观察患者面黄肌瘦,身体孱弱。吃饭、睡觉以及排泄方面情况尚可。经检查患者皮肤干燥,无皮疹及脱屑,苔薄白,舌淡,脉浮弱。此证为虚劳诸不足,外受风邪,外不得透发,内不能疏泄,郁于肌表所致。用薯蓣丸法治以养血疏风,健脾益气,处方:党参15g,山药30g,神曲10g,白术15g,当归10g,豆黄卷10g,生地15g,麦冬15g,白芍15g,川芎10g,阿胶10g,桂枝10g,柴胡10g,桔梗10g,防风10g,杏仁10g,水煎温服,每日1剂。用药5d后,患者洗澡后仅感觉到轻微瘙痒,并不再出现风疹块,病情大有好转。继续服用10d,其症状完全消失。继续小剂量中药进行巩固治疗2个月,患者之前的表面症状也随即消失,面色红润,至今瘙痒没有复发。按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原文“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其本质是不足,是身体虚弱,故易受风邪侵袭而成疾,患者病发于洗澡后,此时腠理开泄,更易受风邪侵袭,内外相合而发病。风气百疾,是因虚劳而受风者,主要应以调补为主,若一味祛风,重伤阳气,反使风邪不得外解,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仲景薯蓣丸功能以健脾为主,脾胃是血气化生之源,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两虚阴阳不足之人,需强健脾胃,增加饮食恢复气血。方中薯蓣(山药)专理脾胃;四君:干姜,大枣,神曲,豆黄卷益气调中;四物:阿胶补血,麦冬,柴胡,防风桂枝,祛邪散风;白蔹,桔梗,杏仁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符合此患者患病机理,因此效果显著。

3四肢皮疹——消风散治疗

顽固性范文篇3

顽固性高血压也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高血压,临床并非少见。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对顽固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当使用包括1种利尿剂在内的、足够而合理的3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且所用的3种药物已达到最大剂量,但血压仍未控制到140/90mmHg以下目标血压者应为顽固性高血压。此外,对于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如果经过足够剂量3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其收缩压仍未降到160mmHg以下者,也称为顽固性高血压[1]。中医药在改善高血压病症状及防止靶器官损害方面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1病因病机

中医没有“高血压”病名,其论述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病证中。《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肝厥头痛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说:“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种病因。一般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其病理基础是肝肾本亏,阳亢失度。病性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阴精亏损,气血虚乏或阴阳两虚;实证多为风、火、痰、瘀内生。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风火痰瘀标实症状往往是在肝肾阴亏的基础上产生的,刘力等[2]认为顽固性高血压主要病因为:①风火上旋;②风痰阻络;③痰湿内盛。郑琼莉[3]观察103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发现,顽固性高血压以痰湿壅盛和阴虚阳亢为多见,分别为45.63%和34.95%。

2辨证分型

临床上高血压的分型多采用《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阴阳两虚4个证型。此外,还有以下几种辨证分型。

2.1瘀毒损络,络伤痰阻平时若调养失度,遇事急躁,身心过用,即从火化;火郁成毒,毒热久积,蒙蔽清阳,故头痛、头晕,甚则中风卒厥;闭阻肢体经脉,则肢麻震颤,极易发生高血压。另外,痰湿体质之人亦易罹患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多素体肥胖,营养过剩,痰湿久蕴化热,积热成毒,往往肥胖程度与血压升高呈相关性。此类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减轻体重,血压往往不容易控制而成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彭立等[5]认为,顽固性高血压病初期多因将息失宜,心肝火旺,热极生风,冲逆巅顶,上蒙清窍,而发眩晕、头痛;随着病情发展,风、火、痰、瘀、虚诸证蜂起,虚实夹杂,火热痰瘀胶结难解,久则生毒,浸淫血脉,损及脏腑及脉络,造成多种并发症,体现了毒邪的致病特点,治疗上初期方选黄连解毒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可加玄参、苦参、黄芩、夏枯草等。中后期方选四妙勇安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兼瘀者加桃仁、红花、降香、川芎,兼气滞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兼痰者加瓜蒌、半夏、茯苓,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阳虚加淫羊藿、菟丝子,气阴两虚加黄精、麦冬、五味子等。邵章祥[6]认为,瘀毒伤络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机理。瘀毒虚是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瘀毒损伤心络是高血压病的病变关键。指出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①初期:阴阳偏亢,肝脾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阻滞血络,郁遏而为瘀毒,虽有明显的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但血络瘀毒轻浅,治疗上多加入通利血络的药物。②中期: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蕴结瘀毒,损伤心络,累及脑络、肾络,治疗宜益气养血,行瘀通络。③末期:痰瘀胶结,阻闭脉络,瘀毒深伏,脏器虚衰,而导致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等。

2.2脾虚痰阻,清阳不升临床上许多高血压的患者体型偏胖,多为痰盛体质。若治疗失误过用、重用寒凉之品,戕害脾胃,导致脾虚湿盛。邓铁涛[7]以脾虚痰阻辨证,以益气健脾、祛瘀活血为法,获得良效。胡睿[8]认为,顽固性高血压症见形体肥胖,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此类患者多伴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方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2.3气滞血瘀,经脉不通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多兼有明显的血瘀证,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效果显著[9]。实验证明,血瘀证的形成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机制失常的病机相似,这些因素在病理学上都是高血压病形成的危险因素。马红梅[10]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顽固性高血压30例,总有效率86.7%。张清奇[11]从血瘀入手,对顽固性高血压采取滋补肝肾,调和气血等治则,使用补气活血等药物,治疗27例,总有效率85.2%。鲁永菊[12]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20例,取得较好疗效。

2.4肾阴不足,肝阳上亢马彦平[13]认为,多由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亏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头痛、眩晕。药物可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牡蛎、生龙骨等,其中天麻、钩藤、石决明能平肝潜阳,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龙骨、牡蛎重镇潜阳。顾小鸣[14]采用平肝潜阳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总有效率91.2%。另外,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滋肾水所以柔养肝体,肝之阴阳能否达到相对平衡,取决于肾水之充足与否,故有“欲阳之降,必先滋其阴”之说。张伯礼指出:“镇摄潜阳属急则治标之法,而亢阳之降,当滋阴养血培其本[15]。

3针刺治疗

李吉梅[16]采用降压药物配合针刺辨证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25例,以双侧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为主穴,辨证配穴,施平补平泻手法。1天1次,10天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有效率为92.0%。沈志坤等[17]采用针剌足三里同时口服降压药物硝苯地平缓释片,1次20mg,1天2次,治疗顽固性高血压25例,疗效优于单用硝苯地平。

【参考文献】

1余振球.顽固性高血压的定义、病因(上).中国社区医师,2008,(9):23

2刘力,沈舒文.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分型治疗.陕西中医,2002,23(8):754755

3郑琼莉,祝炜,王超,等.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及血压形态特点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1931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2831

5彭立,张军平.顽固性高血压从热毒论治.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34

6贾晓江.邵章祥主任医师从瘀毒损络论治高血压病.四川中医,2006,24(5):13

7颜芳,赵立诚.邓铁涛教授健脾化痰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验察一则.中医研究,2004,7(6):15

8胡睿.辨证论治顽固性高血压病.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1):490

9王丹,杨振伟,张国伦.血瘀证与高血压病辨证论治关系的临床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5457

10马红梅.补阳还五汤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观察.中医药学报,2004,32(6):2122

11张清奇.自拟滋肾活络方治疗顽固性高血压27例临床观察.光明中医,2006,21(10):7576

12鲁永菊,周蜜.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4):291292

13马彦平.顽固性高血压从肝论治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8):1010

顽固性范文篇4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急诊。顽固性鼻出血是指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前后鼻孔填塞、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处理比较困难,以往以鼻腔填塞为主要手段,为提高止血的针对性、成功率,减轻反复鼻腔填塞的痛苦,本科自2004年12月至2007年4月应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5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8~78岁,平均51岁;其中<15岁5例,15~50岁17例,>50岁36例。单侧55例,双侧3例,均经>2次前鼻孔或前后鼻孔填塞,同时予抗炎、止血、补液或输血等治疗,仍不能有效止血。鼻出血部位:鼻中隔中后部15例、中鼻甲下缘内10例、中鼻道2例、下鼻道内侧中后端8例、Woddruff静脉丛11例、嗅沟5例、中隔嵴或棘突7例。出血原因:鼻中隔偏曲10例、外伤后4例、高血压16例、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8例、糖尿病7例、肿瘤2例、不明原因11例。

1.2治疗方法

用1%地卡因和0.1%肾上腺素棉片充分收缩麻醉鼻腔黏膜2次。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明确活动性出血灶后,鼻内镜直视下用微波探头先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再后方环行热凝,最后热凝出血中心部位血管,直至血止。如仍有活动性出血则边吸引边热凝,或用肾上腺素棉片压迫5min后再次热凝。术后观察15min,如无出血则无需鼻腔填塞,止血成功后局部涂金霉素眼膏,每日予鼻腔滴复方薄荷石腊油,并予抗炎、止血药物持续4~6d。对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热、肿瘤患者作相应治疗,必要时内科协助治疗。

2结果

53例一次性止血成功。4例予Merocel膨胀海绵填塞、抗炎止血治疗,出血减少后再次行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治疗,成功止血。一次止血率为91%。1例为鼻、前颅底外伤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经前后鼻孔填塞、输血抢救后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定位责任血管后,采用超选择性栓塞术(SSE)止血。全组均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

3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反复多次鼻腔填塞,鼻黏膜副损伤较大,易影响对原发出血部位的判断。这些出血处较隐蔽,而治疗的关键是找到出血部位,明确出血原因。鼻内镜具有多角度直视,配合吸引器的使用,尤其对于鼻腔后部隐蔽部位出血具有视野广阔,清晰的优点,能快速准确的发现出血点,损伤小,痛苦小。微波热凝治疗的优势:精确,止血效果确切,副损伤少。两者结合可以达到微创、迅速、精确、安全、效果好的目的,避免盲目的鼻腔填塞,减少患者的痛苦。对于出血量极大患者,可先予Merocel高膨胀海绵微填塞、抗炎止血药物治疗或在充分表麻及应用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出血减少后再次行鼻内镜检查。

本组58例患者中1例是车祸致前颅底骨折,脑外科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反复鼻腔填塞无效,后在一次鼻内镜检查时突发大出血,予前后鼻孔填塞,输血,出血暂时减少后DSA定位到供血血管是上颌动脉的分支,予以介入栓塞止血成功,因而对于严重外伤引起的迟发性的反复鼻出血患者要警惕假性动脉瘤的存在。此类患者大出血发生率高,病死率高,近年来在DSA下超选择性栓塞术治疗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成功病例,文献中亦屡有报道。该种止血方法对筛前、后动脉所致的鼻出血由于微导管无法到达,故不能栓塞。对反复鼻腔填塞,鼻内镜下微波治疗和DSA无效的,根据出血来源于颈外动脉还是颈内动脉分支筛前、后动脉,考虑采用颈外动脉结扎及筛前、后动脉银夹夹闭术[1,2]。

作者认为对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均应首先采用鼻内镜检查,检查的时机很重要。可先住院观察或取出鼻腔填塞物,床边备吸引器、鼻内镜检查器械、微波治疗仪,以便出血时随时检查处理。对于伴鼻中隔显著偏曲的先行鼻中隔矫正术,鼻甲肥大者可予中、下鼻甲的骨折外移,这可解除鼻腔解剖异常引起的易出血因素,减少再出血率,并且给再次出血行鼻内镜下的检查与微波治疗增加了操作空间。因而对于出血点明确的行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有效方法。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治疗鼻出血的注意点:嗅裂区有些出血点位置偏高需避免损伤筛骨水平板[3],可用Merocel高膨胀海绵微填塞。对鼻中隔上的出血灶需避免微波热凝过深,防止鼻中隔穿孔。对伴出血性休克倾向的患者积极抗休克治疗,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治疗并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对于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慎用,以免大出血、鼻中隔穿孔、鼻黏膜糜烂感染。因而对于伴全身性疾病患者应积极请相关科室会诊,针对性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金卫东.难治性鼻出血的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4,6(9):765~765.

顽固性范文篇5

内因:1、素质遗传2、代谢障碍3、营养异常(以哺乳儿童多见)4、神经官能症之患者。

外因:1、植物性或化学性的刺激。2、由瘙痒病而诱发。3、下肢静脉曲张或瘢痕。

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急性湿疹:斑疹迅速出现,皮肤发红,严重浮肿和强度湿润。在皮肤的表皮上,由于干涸的液体而开成了痂皮。

亚急性湿疹:和急性湿疹大致时同,但表现较为轻微,瘙痒触摸时皮肤呈紧张感。皮肤的皮层被小鳞片遮盖并落屑。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转变而来,大多为持续不定型,进而为丘疹,时而为水泡,多为散在性,彼起此伏,变化无常。有些患者常年累月愈,成为一种长期的慢性的皮肤病。

中医学从《内经》、《金匮要略》而至以后的医学经典文献,对湿疹都有明确的记载。《医宗金鉴》中有很多类似湿疹状的论治,如“浸淫疮”条下云,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大都责之于心火炽盛,脾胃炽热与风邪相搏而成。不论属哪型湿疹,凡皮红起疹,多属火盛,瘙痒灼热多挟风邪。渗出分泌物过多,必是脾胃湿热。溃疡日久定会导致血虚。如果日轻夜重,烦燥不安者,要由阴血耗损。肝火上扰所致。“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治疗上应以清热除湿、养血祛风为根本疗法,如火炽盛者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栀子)加散风药,如:防风、僵蚕、薄荷等。单由风邪侵袭而引起者,可用乌蛇汤(生地、元参、苦参、乌梢蛇、苍耳子、荆芥、连翘、蝉衣、黄连)。如瘙痒、烦燥、日轻夜重,则用健肤渗湿汤(首乌、石菖蒲、苦参、薄荷、丹皮、土茯苓、石膏);痒甚加地肤子、乌梢蛇。继发感染化脓加黄连、板兰根、半边莲。如果风邪日久,郁在肌肤,阴血消耗,夜不安寐者,则用乌梢蛇四物汤(乌梢蛇、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防风、蒲公英、蝉蜕、银花)。

顽固性范文篇6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最常见急诊之一,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仍不能控制的鼻出血为顽固性鼻出血。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鼻出血的治疗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科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对24例不同病因所致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双侧颌内动脉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35~84岁(平均46岁);上颌窦癌1例,鼻咽癌2例,创伤性鼻出血7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1例、高血压病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1例,鼻窦内窥镜术后3例,原因不明4例。拴塞治疗前均经过1~2次前后鼻孔纱条填塞等治疗无效。

1.2设备和材料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5F导管,0.035黑泥鳅导丝。造影剂为300mg/ml非离子碘造影剂,栓塞材料为医用明胶海绵。

1.3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化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碘过敏试验,会阴区备皮。患者取仰卧位,利多卡因局麻,采用Sedinger技术穿刺一侧股动脉并留置血管鞘,选用5FH1导管(3例因主动脉迂曲加用5FSIMENS,1例因右侧颈总动脉开口顺升主动脉加用3FSP导管)选择性插管至两侧颈外动脉。导管到位后,先造影观察血管解剖及病变部位,然后超选择插管至颌内动脉并行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为颌内动脉分支、出血侧颌内动脉扭曲紊乱,见有造影剂外溢,不管何侧颌内动脉病变均行双侧颌内动脉栓塞。将明胶海绵剪成1mm×1mm大小颗粒,经导管内反复多次缓慢推注栓塞,复查DSA,至颌内动脉分支闭塞(主干保留通畅)为止。其中2例栓塞前经导管灌注化疗药5-Fu0.75g、表阿霉素40mg、DDP80mg。

2结果

2.1疗效

24例中19例颌内动脉栓塞后0.5~10h鼻出血停止,成功率79.17%。5例栓塞无效,其中3例在24h内再度出血(2例为面动脉参与供血,1例为侧支动脉循环开放出血),后经分别栓塞同侧面动脉及颌内动脉止血,1例2d后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另1例6d后大出血致休克,再次行DSA检查,发现颈内动脉海绵窦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2.2并发症

血管内栓塞后头痛发生16例(66.67%),程度轻重不一,少数严重者有张口困难,多在3~7d内缓解。1例发生腔隙性梗塞,1例出现一过性失明,后经积极治疗后恢复。

3讨论

鼻腔的动脉主要来自眼动脉和颌内动脉,后者分出蝶腭动脉、眶下动脉、腭大动脉,其中蝶腭动脉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动脉。蝶腭动脉经蝶腭孔进入鼻腔,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后中隔动脉,分别供应鼻腔外侧壁后部、下部和鼻腔底部及鼻中隔后部、下部[1]。颌内动脉发育不良或畸形可能是中鼻甲平面以下严重鼻出血的根本原因,临床治疗有一定困难。前后鼻孔填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文献报道其失败率26%~56%[2]。自1974年Sokoloff等报道应用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鼻腔出血以来,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已成为传统方法不能控制的顽固性鼻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其成功率达71%~100%[3,4]。本组24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颌内动脉栓塞治疗,一次栓塞成功率79%,与文献相符。

如何确定出血动脉非常重要,通过动脉造影,无论有无病变显示均可根据解剖学的供应血管进行栓塞[5]。作者在观察DSA影像的基础上,以造影剂外溢形成血管湖为直接征象或以末梢血管的增多、扭曲、紊乱为间接征象来确定出血部位后,行超选择性颌内动脉栓塞。但尽管如此,本组5例栓塞治疗后再次出血,其中2例是面动脉参与供血,后再次分别栓塞同侧面动脉和颌内动脉后血止。上颌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是所谓的鼻腔后部动脉出血的主要部位,作者选择颌内动脉拴塞,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止血目的,但是对于颈外动脉分支的面动脉、咽升动脉、腭升动脉等单独或参与出血引起的顽固性出血,则效果差。Vitek等[3]报道栓塞颌内动脉失败的特发性鼻出血30例,再栓塞同侧面动脉,成功率达97%。因此,在行DSA检查时除观察颈内动脉有无吻合支外,一定要注意颈外动脉各分支显影情况,在不能确定出血点的情况下,可同时栓塞同侧面动脉或对侧颌内动脉。本组另1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再次行DSA检查显示潜在血管侧支循环开放出血,可能的原因为主要病变血管栓塞后,邻近分支血管内血流压力的增高迅速开放,造成栓塞剂相对不足而再发鼻出血,后补加栓塞治疗后血止。故栓塞治疗后24h内复发者可再次行DSA检查了解出血原因及补加栓塞治疗。

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具有准确、快速、不易复发的特点,若一次栓塞失败可以再栓塞[6]。但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不适用于由筛前动脉或筛后动脉引起的出血和颌内动脉和颈内动脉有吻合支者[7]。本组1例有鼻窦内镜手术史的患者,虽然经DSA检查显示存在颌内动脉畸形,但经栓塞治疗后仍出血,经鼻内窥镜检查,发现鼻腔顶后壁有间歇性搏动性出血,考虑可能是筛动脉分支或者蝶腭动脉与筛后动脉吻合支出血,原因是术后痂皮脱落或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成功。另1例颅底颌面部复合伤的患者,栓塞术后6d迟发性大出血休克,立即再次急诊介入手术,在行颈内动脉造影后发现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形成破裂出血,后拴塞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出血停止,15d后出院,这也说明,行介入治疗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非常重要。

血管内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常见并发症有栓塞侧头痛、麻木和轻度体温升高,一般1周后缓解消失。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有脑梗死、偏瘫、失语、失明、面神经麻痹、软组织坏死以及局部血肿形成和感染。本组患者血管内栓塞后头痛发生率为66.67%,少数严重者有张口困难,多在3~7d内缓解。1例发生腔隙性梗塞、1例出现一过性失明,后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总的来说,选择性血管栓塞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斌全编.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15.

2EmstRJ,BuisaRV,GaskillS,etal.Endovasculartherapyofintractableepistaxiscomplicatedbycartidarteryocclusivedisease.AJNR,1995,16:1463.

3VitekJ.Idiopathicintractableepistaxis:endovasculartherapy.Radiology,1991,181:113~116.

4StruzaJ,SchumacherM.Uncontrolledepistaxis:angiographiclocalizationandembolization.ArchOtolaryngolHeadNeckSurg,1990,116:697~699.

5吴恩惠,刘玉清,贺能树,编.介入性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5~46.124.

顽固性范文篇7

关键词透刺法;顽固性脑卒中偏瘫;脑卒中

脑卒中,又名中风、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极高。临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特征。针灸治疗脑卒中大致以体针、头针、眼针、舌针、皮肤针等治疗。针灸作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由来已久,其疗效确切可靠,操作方便、经济,用针虽少,但功效多、见效快。透刺疗法因其简、便、验、廉在治疗脑卒中偏瘫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效果显著。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92例入选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遵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基础上,按入院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92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年。均为单侧偏瘫,均由CT确诊。临床表现:单侧肢体活动受限,肢体无力,语言蹇涩,口眼斜,舌体不正,患侧颌唇沟变浅,额纹变浅或消失,重者闭眼露睛,并伴有患侧手足水肿、气短或腰膝酸软。肌力:0度7例,Ⅰ度11例,Ⅱ度52例,Ⅲ度13例,Ⅳ度9例。肌张力略高或正常,肌腱反射略强或正常,病理反射阴性。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运动功能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病史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者。

1.2治疗方法

头针:取患肢对侧项颞前斜线,用30号1.5寸毫针3根,常规消毒后,从前顶进针,针尖向悬厘方向来用三段透蒯针体刺入帽状腱膜下,行针3min,使针下产生“吸针”感,患者头皮部有沉、紧、麻、胀、热感,留针30min。体针透穴:上肢瘫选取肩髑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选取伏兔透髀关,梁丘透血海,阴陵泉透阳陵泉,悬钟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针刺上述穴位,得气(以局部有麻、胀感为度)后接66805-1型治疗仪,用疏波(低频),总计留针30min。每次取1组,两组穴交替使用,用2寸以上毫针透穴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可休息3~5d。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评价

依据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级,分为Ⅰ~Ⅳ级。Ⅰ级为50分以下,有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有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有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99分,有轻度运动障碍。疗效判定方面,治疗前后在同一级视为无效;提高1级视为有效;提高2级及2级以上视为显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视为基本治愈。

二、结果

本组92例患者,基本治愈44例,显效3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率为95.65%。

三、讨论

“脑卒中”一词来源于我国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近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脑卒中偏瘫后遗症危害非常严重,引起了临床的广泛重视。西医急性期多采用缓解脑水肿,如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扩张血管,应用脑保护剂;恢复期的治疗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黏聚性,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等。中医认为本病起病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诱因则是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用力不当等,而诱发本病发作。由于上述诱因,可化火动风,阳气鸱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气、瘀,导致清窍蒙闭,神明失宣发为脑卒中。其总的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脏腑与体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表有病变可影响脏腑,而内脏病变也可在体表相关部位有所表现。透刺法是一针透刺多穴或多经的方法,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多经或多穴的主治功能。“视其外应,以别其内脏”,“有诸内,必形诸外”,根据这一规律,药物治病时,可内服,也可采用体外治疗法,既可治疗身体外部病变,直接就近驱邪,又可通过体表穴位、经络,而达内病外治,有效调整体内的脏腑功能。传统口服药物没有定位性全身分布,且集体神经受损后,局部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因而能够达到病灶点的只是极少一部分。西医称为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本试验选肩前-肩后,肩髑-极泉,曲池-少海,外关-内关,合谷-后溪,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昆仑-太溪,太冲-涌泉,髀关-伏兔,大多是阴阳经穴互相配合应用,且阴阳经穴应用透刺法。采用透刺可相互协同,扩大治疗范围及作用。透刺可以疏通经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补虚泻实、直中病所,具有较好的功效。此外,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总体上是有明显效果的,尤其在改善患者的肌力方面进而改善患者的步行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王丽平,周炜,张树源.头体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评价与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3.

[2]岳增辉,刘伍立.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J].中医文献杂志,2001(2):20.

[3]赵敏,韩群英.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6):57.

[4]韦睛霏.脑卒中偏瘫痉挛中巴氯芬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9.

顽固性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2003年2月~2004年1月间门诊收治反复发作的细菌性阴道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均为既往未经正规治疗,6个月内反复发作超过2次者,年龄最大56岁,最小22岁,平均34.5岁。100例均以白带增多、色黄、有异味、局部痒感为主要症状,白带检查线索细胞阳性,两组病例均为随机抽取,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治疗组:口服独一味胶囊(甘肃独一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10102101),每次3粒,每日3次,同时清洁阴道及宫颈穹隆后将独一味胶囊1粒置于阴道深处,隔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局部用药。(2)对照组:口服甲硝唑片(武汉诺佳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1106),每次0.2g,每日3次,同时阴道局部用甲硝唑栓,每次1粒,隔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其配偶仅口服上述药物。

1.3疗效判定标准

生物学治愈:症状完全消失,线索细胞检查连续3个月阴性;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连续3个月以上,线索细胞检查(+);有效:症状明显减轻,3个月以内无反复,线索细胞检查(+~++);无效:治疗结束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病情发生反复,线索细胞检查(+)以上。

2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统计结果。治疗组生物学治愈和临床治愈共2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对照组生物学治愈和临床治愈共12例,有效16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56%。经统计学分析,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讨论

细菌性阴道病是已婚妇女常见病之一,发生率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若治疗不彻底可发展成为顽固性细菌性阴道病,甚至引起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不孕等严重后果。细菌性阴道病的病菌以厌氧菌居多,目前治疗上甲硝唑为有效药物,本研究对照组即采用甲硝唑口服与局部用药同时进行。

独一味胶囊是在藏药独一味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新药,具有较好的镇痛、止血及抗菌消炎的作用。其含有的皂甙成分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具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另外其还有显著提高特异性细胞的作用,因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复发率[1]。我们通过对50例临床上反复发作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服药期间除10例出现轻微的恶心外,未见其他毒副作用,阴道给药亦未见明显的刺激症状。另外在临床观察中我们还发现,独一味胶囊阴道给药尚有助于宫颈糜烂的愈合,在以后的研究中还会有相应的报道[2]。本研究将独一味胶囊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细菌性阴道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孝荣,王镜.藏药独一味对粒系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兰州医学院学报,1995,21(3):138.

2李成志,张金玉.独一味胶囊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临床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0):48.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顽固性;治疗

顽固性范文篇9

【关键词】梅尼埃病;内淋巴囊减压;Meniett

〔Abstract〕ObjectiveTomeasurethecurativeeffectof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operationandMeniettdevicetreatmentseparatelyinpatientswith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Nursingexperiencewasalsointroduced.Methods9patientsin17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patientsreceived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operation.8patientsreceivedMeniettdevicetherapyafterplacementofatympanostomytube.ResultsTherewere5patientswhoacquiredclassAcurativeeffect(completecontrol)pletecontrolratewas55.5%and62.5%.ConclusionTherei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andMeniettdevicetreatmentsacincurativeeffect.Meniettdevicetreatmentcanbethefirstchoiceforthepatientswith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

〔KeyWords〕Meniere''''sdisease;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Meniett

梅尼埃病是一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感应神经性聋、耳鸣、可有耳闷胀感。目前主要采用镇静剂、抗眩晕药、脱水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保守治疗,然而保守治疗的疗效并不肯定,有约30%患者的眩晕发作对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对于这些严重的的患者过去主要采用内淋巴囊减压、迷路切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等手术,近年来国外采用中耳置管后再通过Meniett等仪器给中耳间歇性加压的方法治疗梅尼埃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手术治疗梅尼埃病9例,采用Meniett治疗8例,现将结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已排除蜗后病变、确诊为美尼尔病,并经6个月一般药物治疗(低盐饮食、血管扩张药、利尿药)无效的顽固、难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我科2002年以来共收治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顽固性梅尼埃病17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23~62岁,病程1~6年,平均1.6年。

1.2方法其中9例采用内淋巴囊减压手术治疗,8例在中耳植管后采用Meniett(MedtronicXomed公司生产)低压脉冲治疗。术前常规行电反应电测听检查、甘油试验、冷热试验、耳蜗电图、声导抗等检查,给每位患者建立病情报告卡并记录症状,收集有关眩晕、耳鸣、耳闷胀感及能否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信息,根据199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标准[3]进行分级。

2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9例内淋巴囊减压术患者中,A级(完全控制)5例,B级(基本控制)1例,C级(部分控制)2例,D级(未控制)1例,完全控制率为55.5%。8例中耳植管后Meniett脉冲治疗患者中,A级5例,B级1例,C级1例,D级1例,完全控制率为62.5%。结果显示内淋巴囊减压术与Meniett脉冲疗效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术后听力变化不大,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果显示内淋巴囊减压手术和Meniett脉冲治疗对顽固性梅尼埃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尽管梅尼埃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彻底查明,但大部分梅尼埃病患者均可通过药物治疗而使症状消失,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因为眩晕难于控制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这些严重的的患者过去主要采用内淋巴囊减压、迷路切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等手术或采用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鼓室内庆大霉素注射有效控制率约70%,但这种疗法由于其对内耳的破坏作用会使患者出现耳鸣加重、听力下降等副作用;手术治疗中迷路切除术和前庭神经切断术均是破坏性手术,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走路不稳等前庭功能障碍的症状以及使患者的一侧听力丧失等弊端;内淋巴囊减压术是保守性手术的典型代表,由于其手术方式符合生理要求,破坏性较小,目前仍作为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其确切有效率也仅为65%~75%;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治疗这类病人成为摆在耳科医生面前的难题。Denser等[4]报告在一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观察到使用一种便携、低压、间歇性加压装置可使患者的症状和耳蜗电图改善,该研究得到了其他学者研究的支持[1,2,5],其原理还不是很清楚,可能和中耳腔耳间歇性的正压促进内淋巴液的再分布从而减轻膜迷路积水有关。Odkvist等研究发现认为该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改善前庭功能,还有利于改善听力。

本组研究中内淋巴囊减压手术治疗和Meniett脉冲治疗的完全控制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Meniett治疗可以取得和内淋巴囊减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术后听力变化不大;但中耳植管术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可作为顽固性梅尼埃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由于顽固性梅尼埃病的眩晕反复发作的特点,病人情绪比较低落,对护理工作本身就有较高的要求,对这类患者采取内淋巴囊减压手术治疗以及采用的Meniett治疗过程中做好护理工作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及患者的康复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在具体护理工作中的体会如下。

护理要点:①环境:将患者安排在安静、无强光的病室环境中卧床休息,尽量不要更换体位,室内宜暗淡,所有的护理操作应轻柔,避免晃动床铺,以免不良刺激而加重眩晕、耳鸣。②心理护理:本组患者为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患者,眩晕发作较重,部分患者只能卧床休息,体位变动时易引起症状发作,病人比较痛苦,且很多患者对本病不了解,心理负担较重,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无助等情绪。此时应耐心疏导患者,向患者解释病情,消除急躁和恐惧情绪,说明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③饮食:患者发作期往往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食欲不佳,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因此,须根据病情加强饮食护理,让患者进营养丰富的清淡、半流质、低盐食物,忌烟、酒、浓茶,限制入水量,防止水钠潴留,以减轻迷路积水。④病情变化及护理:很多患者在眩晕发作的同时往往伴有眼震,不同类型的眩晕有不同的眼震特点,应注意观察发作时是否有眼震发生,眼震的方向和持续时间等及时向医生报告,协助医生记录好术前术后的症状和生活工作信息并记入病情报告卡。⑤术后病情的观察: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及脱落,渗血较多时,及时告知医生查看及更换;术后有无眩晕加重及面瘫,有无头疼,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中耳植管后应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外耳道进水,注意观察植入管有无扭曲、脱落及阻塞,并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处理。

【参考文献】

〔1〕BarbaraM,Consagara,MoniniS,etal.Localpressureprotocol,includingMeniett,inthetreatmentofMeniere''''sdisease:short-termresultsduringtheactivestage〔J〕.ActaOtolaryngol,2001,121(8):939-944

〔2〕GatesGA,GreenJD.IntermittentPressureTherapyofIntractablemeniere''''sdiseaseusingthemeniettdevice:apreliminaryreport〔J〕.Laryngoscope,2002,112:1489-1493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1-71

顽固性范文篇10

【关键词】温阳法;腹泻;哮喘;背痛;流涎

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四逆汤、理中汤、大建中汤等方,开温补学派之先河,温阳法可谓源远流长。现代社会关系复杂,人们精神压力较重,在四川地区人们常年进食麻辣火锅与烧烤炙搏之品,如遇内伤杂病,四川人常以湿热郁火为主。然笔者观察,男女老少虚寒之症亦颇常见;且有时对热症痼疾稍用温阳之药,疗效比单用寒凉药好,因此深感温阳法之重要。现将温阳法治疗顽固性杂病的四则案例与体会报道如下,欢迎同道雅正。

1背痛顽症,附桂善后

例1:女,35岁,初诊:20010815。持续性后背痛5年。日间较轻入夜重,尤其早晨4~5点,常因背痛严重而哭泣,病者苦恼不堪,有时兼有腰痛,不向胸前区放射,与气候无关;身体略胖,面有痤疮,口渴尿赤,舌红苔黄略厚,脉滑数有力;经医院X光、ECG等检查无异常,经中药、芬必得、杜冷丁、理疗以及封闭等治疗始终未完全缓解,停止治疗后即恢复原状。处方:中焦宣痹汤加减:

防己15g,杏仁12g,赤小豆18g,连翘15g,苡仁18g,栀子15g,滑石18g,法夏12g,葛根30g,羌活15g,三棱12g,莪术12g。

两剂后背痛减轻舌象正常,6剂后基本不痛,自行停药。9月28日复诊,诉15d前因劳累背痛复发,舌脉如初诊,再予前方无效。病机相同而无效,是何道理?基本治法不应有错,考虑因劳而发,前方再加狗脊30g,杜仲18g。服药后背痛明显减轻,前后服药二十余剂,自诉“好了七八成,背痛发作时也较前轻松很多,就是不能完好。”遂于复诊方基础上,加制附片、桂枝各10g。5剂后完全治愈。

按:该病员经商多年,积劳成疾,身体结实,湿热为患贯穿整个病程。之所以前医用独活寄生汤、右归丸加减久治不愈,忽略了湿热痹阻是主体,主症未清,反而温阳补肾,开始可能取效一时,久用反助湿热难解,终归徒劳。后见患者因劳累复发,“肾者作强之官”,知其久劳伤肾,此刻补肾正当其时,加用狗脊、杜仲获显效。最后辅以附桂治愈收功。

体会:治疗风寒湿痹或寒热夹杂痹症,用姜附桂,人皆知之。笔者体会,治疗顽固的热痹或湿热痹,经清散宣痹法获一定效果而久治不愈时,稍用附子、桂枝,略施温阳以鼓动经络之气,有希望治愈。

2附桂无效,矿物收功

例2:男,32岁,初诊:20011120。反复腹泻12年。菜不热透或稍吃辣食即可诱发腹泻,水样便,查大便多次未发现异常,多年来不敢进食火锅;冬季怕冷,常生冻疮,舌淡脉缓;另诉从小尿床,多方治疗无效,成年后夜尿频繁,2~4次/夜,偶尔亦发生尿床,病者引以为耻;曾服附子理中丸、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多年,有时生效,稍久还原如初。思索良久不得其要,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获启发,处方:硫磺250g,研粉,晨服10g,1次/d。1周后患者无发热反应,硫磺增到20g/次,2次/d,早晚服。服硫磺2个月,累计近2000g,腹泻痊愈,进冷食与吃火锅均可,无腹泻之虞,且夜尿明显好转,偶尔夜尿1次,病人非常欢喜。

按:长期观察该例病人,服硫磺并无不良反应,深感张锡纯著书之可信。

体会:现今社会,很多青壮年衣食住行和娱乐交往,无不用其极,劳心劳力劳色,且冷饮凉品嗜食无度,初则不觉,渐则耗气伤神,久则伤精损阳、脾肾虚寒。若右归丸理中丸等温补效果不佳时,酌情选用硫磺、紫石英等矿物药可提高疗效。

3顽哮苔黄,治以温补

例3:女,53岁,初诊:20030815。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10年,加重2年,复发3天。儿童时即有哮喘史,近两年春夏季节发作频繁,稍遇吹风受凉立即发作哮喘,口服中药西药无效,必输菌必治等高级抗菌药数周才逐步缓解,缓解几天又复发作,患者几乎丧失生活信心。刻诊:气急胸闷,颜面青紫,自觉时有发热,口渴尿赤,背冷,舌偏红苔厚微黄,脉滑数而细,尺关脉沉取无力;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前医从湿热论治效差,笔者诊为寒哮,兼有郁热。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桂枝12g,麻黄12g,白芍24g,干姜20g,川细辛10g,法夏15g,五味子10g,甘草10g,附片20g,石膏18g,葶苈子12g,补骨脂15g,紫菀20g。

患者担心燥火,犹豫服下两剂,并未上火,且胸闷气紧均有减轻,效不更方,继服4剂后各症明显好转。此后去葶苈石膏,基本均按温阳法治疗,哮喘发作时宣肺温散为主,缓解后温补肺肾为主。前后加减服用的药物尚有党参、黄芪、防风、熟地、枣皮、肉桂、山药、肉苁蓉等。另结合脱敏疗法调理数月,哮喘频繁发作基本控制,一般吹风受凉能够耐受。

按:该例哮喘,发热口渴尿赤脉数,极易诊为热哮,前面医生认为湿热亦在情理之中,给予清热化湿祛痰平喘之方,舌苔暂时可以变薄,哮喘不能有效缓解,必经输液才行。患者虽然一派热象,但尺关脉沉取无力,舌苔厚而微黄并非黄厚,背冷,微微受寒即可复发,由此可知病本为寒,病标为热,其本为命门火衰脾肾虚寒,故以重剂温阳法,获得巩固的较好疗效。

体会:典型寒哮,温而散之;缓解以后,缓补图之。但临床常有热象掩盖,如气促口渴苔黄脉数,须注意隐藏的阳虚表现,勿失温阳法应用时机,勿误病程。

4流涎痼疾,温补获愈

例4:男,1岁9个月,初诊:20020306。溢口涎21个月。出生以来涎唾甚多,下巴常垫毛巾,每日口涎打湿厚毛巾3~4条,有时更多,以致颈部皮肤时常糜烂,皮色潮红;舌质偏红苔白,指纹淡红。曾到两家三级医院就诊,按体虚夹热之口炎论治未愈。处方:炒益智仁60g,炒白术50g,共研细粉,每服3g,调入芝麻糊喂服,早晚各1次。1剂未尽即愈。

按:此例流涎,经多方中药治疗无效,察前方大多为清热渗湿之剂,少数药方含温阳药,却伍以寒药清火,虽有皮肤潮红糜烂、舌质偏红等“热象”,但指纹淡红,应责之虚寒,脾液为涎,肾液为唾,当以温补脾肾为法,病久缓图,施予散剂。把散剂调入芝麻糊中喂服,此为投小儿所好,使患儿乐于吃药,且监制益智仁炒白术之燥,故疗效良好。

体会:小儿外感多易化热,小儿杂症有所不同。小儿虽为纯阳之体,然而由于家庭溺爱、喂养无度、冷暖不调、小儿偏嗜饮料、禀赋不足、或患病后过用凉药等因素,极易损伤体内阳气,如,反复感冒、反复腹泻、消化不良、厌食、多涎、遗尿尿频、发育迟缓等,颇多虚寒之症,其中脾肾虚寒尤为常见,因此对小儿杂症,温阳法切不可废,切忌一见小儿舌红就贸然清火。

5温阳法理论探讨

经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章,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上述经文提醒医者应十分重视阳气的巨大作用。卢崇汉《扶阳讲记》认为人的生长衰老与病机转归均与阳气息息相关,推崇“阳主阴从”[1]的观点,这是清末名家郑钦安创立的火神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让笔者受益匪浅。笔者体会,对虚寒久泻、顽固性哮喘、顽固性背痛、顽固性流涎,还有其它不少顽固性内伤杂病,都应顾护阳气,这样可使难症转轻大病化小。可以说,保得一分阳气就保得一分健康;君不见,整部《伤寒论》就是一部扶阳之书。在临床上,特别是诊治沉疴痼疾,尤应搜索阳虚证据,结合体质、诱因、环境因素,仔细辨证,及时合理地治以温阳法,可望大大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