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0:49:54

头痛

头痛范文篇1

关键词:川芎;外感染痛

川芎是中医治疗头痛的常用要药。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原名芎穷,性味辛温,主归肝、胆、心包经。其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从而达到止痛之效,为血中气药,治血气瘀滞于胸、胁、腹诸痛;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1]。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为髓海之所在。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清阳不升,浊阴蒙上之头晕多以川芎治之,因川芎辛温,味薄气雄,性最疏通,能升能散,上升巅顶,旁达四肢,下行血海,走而不守。结合临床辨证,恰当配伍,疗效显著,体会如下。

1风湿头痛川芎为常用之品

风湿头痛用川芎的主要目的是散风以助胜湿,通络以利止痛。《兰室秘藏头痛门》说:“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风湿外感治用辛温升散,一能辛散风邪,一能温散湿邪,二者相和则惟辛温之风药为首选。常用之品如羌活、防风、苍术、独活之属,诸药能散风胜湿,配伍川芎、蔓荆子等则散风通络止痛,常用方如羌活胜湿汤。

2外感头痛,用川芎散风止痛

与辛温药为伍,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力,常用药有羌活、防风、白芷、荆芥穗、藁本等,代表方如芎芷石膏汤。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居人体最高位,风邪侵袭经络,必上犯巅顶,所以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为常见。而川芎能上行巅顶,走而不守,祛除风邪,舒展清阳,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药用:川芎9g,白芷5g,防风5g,苏叶5g,荆芥6g,甘草5g。但风为百病之长,每多兼夹它邪而致病,治当川芎为主,随证配伍。

3痰浊头痛,用川芎通阳利窍

痰浊头痛,多因体型肥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思虑过度,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则头痛而重,如物裹首,常伴有胸脘痞闷、口苦、泛恶、苔白腻、脉濡滑等症。治拟健脾化痰、通阳利窍。药用:川芎9g,茯苓10g,制半夏10g,白术10g,陈皮5g,甘草5g。兼有肝阳上亢者,上方加天麻10g、钩藤15g;心悸失眠者,上方加丹参10g、炙远志10g、炒枣仁10g。

4血虚头痛,用川芎补血养荣

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血虚头痛,当以补血养荣为主,一般忌用辛散动血之品,但川芎何以能治血虚头痛?诚如王好古所说:“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补虚风。”川芎入肝补肝,肝为藏血之脏,肝荣则血荣,血荣则能滋养脑髓,柔润脉络,故能治血虚头痛,因而川芎既能活血散瘀,又能补血养荣,具有双向调节功效。血虚头痛常见痛势隐隐,朝轻暮重,遇劳则发,妇女每逢经期、经后常常头痛剧发,可伴有神疲乏力、心悸、肢麻、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症。血虚头痛用川芎加入补养药中,既能养血和营,又辛香走散,使补而能通,不至有呆滞之弊,并能鼓舞营血直上巅顶,以养脑络,有相得益彰之妙。但川芎系辛温之品,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宜小,量大则有耗营动散之弊[2]。

5阴虚头痛,用川芎引药上顶

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肝肾亏损,则精血不能上荣,脑髓失养,或肾水下亏,肝阳上亢,扰于清窍,脑络郁遏为痛。此证头痛每于用脑过度或精神紧张辄发,头痛而眩,常伴有心烦、失眠、腰酸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治拟滋补肝肾。将川芎用于大堆滋水养阴药中,借川芎上行之力,引养阴药于巅顶脑络,滋润脑髓,平熄虚火,以除虚风,头痛可愈。

6瘀血头痛,用川芎行气活血

瘀血头痛,多因头痛久发,邪留不去,久痛入络,气血凝滞;或因跌仆损伤,气血闭阻,脑逆头痛。此证头痛往往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屡发不已,常伴有面色晦暗、苔薄白、舌质紫有瘀点、脉细涩等症。治拟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中重用川芎,是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巅顶,破瘀行气,疏通脑络之力尤甚。

参考文献

头痛范文篇2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头痛范文篇3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头痛范文篇4

【关键词】头痛大头风

前言

头痛又称为头疼,疼,义同痛,是指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其性质可呈跳痛、灼痛、胀痛、重痛、针刺痛等,甚则伴恶心呕吐,难以忍受。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在历代的医学文献中,关于头痛病名有着多种不同的称谓。为了准确把握疾病的内涵,必须对其病名加以考证。

1头痛病名的演化

1.1早期与头痛相关的病名

1.1.1甲骨文中的相关病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记载有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舌、疾齿、疾言(喉)、疾自(鼻)等头面部疾病。其中的“疾首”即与头痛相关。

1.1.2古代书籍中的相关病名《周礼•天官冢宰下》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1]其中的“?首疾”,即是与头痛相关的病名。《诗经•卫风》中有“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2]以上古籍中所提到的“疾首”“首疾”等名称,均与头痛有关。

1.2头痛病名的出现头痛一名,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钜阳臵(脉):……目内廉。是动则病:潼(肿),头痛,……。其所产病:头痛,耳聋,项痛……少阳臵(脉):……其所产病:头颈痛……”[3],指出了太阳、少阳经头痛的症状。《素问•奇病论篇》:“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4]提出了厥逆病证中所出现的头痛这一症状。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明确指出:“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5]头痛、头风为同一病,明代以后大多不列头风一门。因为头痛一名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本病的病位及临床特点,故将头痛定为本病病名。

2头痛病名的相关称谓

2.1描述头痛部位的称谓

2.1.1偏头痛也称为头偏痛,指头痛部位偏于头的一侧,又名偏头风、边头风,为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寒邪凝滞头部经脉,致使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太平圣惠方》卷40:“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晋•王叔和《脉经》卷2:“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指出了偏头痛的发生与手太阳经脉相关。明•朱?《普济方》卷44:“夫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夫偏头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又有因新沐之后,露卧当风,或读书用心,目劳细视,经络虚损,风邪入于肝,而引目系急,故令头偏痛也。”指出了风邪入侵、劳累过度等,均是造成偏头痛发生的原因。论文网

2.1.2头项强痛指头项部牵强不舒作痛,多因邪在肌肤或遏阻经络,“不通则痛”而导致头痛的出现,可见于某些神经系统感染性疾患及颈椎病等[6]。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1.3头项痛指头痛连及颈项,多于病邪入侵太阳经脉之后而发。《素问•疟论篇》“疟之始发也,……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素问•热论篇》曰:“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伤寒例》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7]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缪刺》云:“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痛,……”

2.1.4头囟项痛多见于太阳经脉病变,其经络循行部位所出现的疼痛。《灵枢•经脉》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

2.1.5头项肩痛指头痛牵涉到颈肩部位,多由于病邪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而致。《素问•缪刺论》有:“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

2.1.6头顶痛重指头痛伴有重坠感,或如有布带困裹的感觉,多由湿邪停滞而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头顶痛重。”

2.1.7头背痛指头痛连及背部。《灵枢•经脉》曰:“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8]

2.1.8头项几几指头痛伴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的症状。《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有:“厥,侠脊而痛,主头项几几,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月国中血络。嗌干口热如胶,取足少阳。”

2.1.9头皮痛多是由于风火邪气上犯所致的头皮局部肿痛。明•方隅《医林绳墨•头痛》云:“头皮痛者,枕不能安,手不能按,亦由浮游之火上行,当以轻扬散火可也。如芩、连、山栀、天花粉、玄参、连翘之属。”可配用外治法。清•邹存检《外治寿世方》卷2:“头皮肿痛,好鸡蛋黄白调匀,涂肿处即愈。”

2.2描述头痛性质的称谓

2.2.1冲头痛形容头痛发生之时,疼痛感向上传导之势。《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描述了膀胱经头痛的症状。

2.2.2厥头痛“厥”的含义是指气逆,指经气逆乱所致的头痛。《难经•六十难》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

2.2.3真头痛指痛势紧急的头痛危证。《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难经•六十难》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2.2.4头痛如破指较为严重的头痛。《素问•疟论篇》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头痛如破,渴欲冷饮。”《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云:“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瘛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9]

2.2.5溺时头痛是指在小便时所发生的头痛,多见于某些疾病过程中。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百合病者,……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

2.2.6头痛如锥刺之形容程度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症状。《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有:“手足清,烦热汗不出,手肢转筋,头痛如锥刺之,循循然不可以动,……窍阴皆主之。”

2.2.7微头痛形容病势较缓,性质轻微的头痛。《脉经•平三关病侯并治宜》云:“寸口脉弦,心下??,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10]

2.2.8头卓然而痛形容头痛突然而至的特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二日,……大便革更,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2.2.9头目碎痛形容头痛的严重程度。《中藏经•虚实大要论》有:“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食饮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11]

2.3描述头痛病因的称谓

2.3.1头风指经久难愈的头痛,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风寒客之则热郁而闷痛。《医林绳墨•头痛》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指出了头风与头痛的区别所在。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曰:“头风之症,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指出了头风发生的原因与风邪入侵有关。头风含义有二:①有痰饮夙疾,又新感风邪。明•李蓇《医学入门》曰:“头风之证,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清•吴谦《医宗金鉴》曰:“谓之头风,必眩晕。”②指慢性、易复发的头痛。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2.3.2首风《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宋•赵佶《圣济总录•首风》曰:“新沐之人,皮腠既疏,肤发濡渍,不慎于风,风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为病,其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云:“首风,风伤于卫病也,盖沐则腠理皆开……邪遂袭而入,则卫受之,故成首风。其症头面多汗,必恶风。”

2.3.3脑风指风寒侵袭脑户而导致的头痛。《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2.3.4脑痛指外邪入脑而致的头脑剧痛。《灵枢•厥病》曰:“真头痛,脑痛,节寒,水凌土败,阴邪上填于阳位也。”《灵枢•热病》曰:“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间。”《中藏经•卷中》曰:“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元•朱丹溪《脉因症治》云:“脑痛乃风热乘虚而入于脑,以辛凉之药散之行之。”

2.3.5大头风又名大头痛、大头瘟、大头天行,表现为头面大肿,轻者称为“发颐”,头面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都可以引起头面大肿,头痛。《东垣十书》曰:“夫大头痛者,虽为在身之上,热邪伏于内,又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著,所以成此疾。”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大头痛:头肿大如斗是也。是天行时疫病。”《普济方•头门》曰:“夫大头风者。是阳明邪热太甚。”《杂病源流犀烛》曰:“大头风者,头大如斗,俗名大头瘟,天行时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气,甚而溃裂出脓,由邪客上焦之故。”

2.3.6摇头风又名风头旋,表现为头痛而摇。《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徇蒙招尤,目暝耳聋,过在足少阳厥阴。”尤即摇之意,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风火相煽,因而作摇。摇头风多从肝、胆、督脉三经论治,也有年高气血两虚,虚火上炎引起的。

【参考文献】

[1]吕友仁.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何宗旺.左传[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3]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5]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6]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刘渡舟.伤寒论语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头痛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均为2002~2005年我院门诊病例,均符合1990年国际偏头痛会议制定的国家偏头痛诊断标准[1]。其发作程度和频度都具有该病特点。其中男66例,女94例;年龄18~50岁,平均36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年;发作频率:每月发作1次88例,每月发作2次42例,每月发作3次以上30例。

1.2辅助检查

本组在治疗前后均查眼底,治疗前均示有不同程度的眼底血管痉挛改变。同时检查血、尿、便常规、血脂、血糖、脑CT扫描全部正常。

1.3头痛分型

160例全部排除高血压、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其他原因所致头痛。无先兆型偏头痛120例(75.0%),有先兆型偏头痛36例(22.5%),椎―基底动脉型4例(2.5%)。

1.4治疗方法

治疗前1周停服任何药物,给予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口服,2周为一疗程。

1.5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控制:服药期间头痛未见发作;显效:服药后头痛明显减轻,并延长了下一次发作间歇期,眼底血管痉挛改善;无效:用药后头痛有所减轻,发作间歇期未延长,停药后又发作。

2结果

2.1疗效

160例中,控制121例(75.6%),显效24例(15.0%),无效15例(9.4%)。其中服用1个疗程者120例,2个疗程22例,3个疗程者18例。经随访观察,控制者在停药后6个月略有一侧或两侧轻度头部胀痛或搏动样痛,其发作间歇期明显延长,或未见发作。显效者发作间歇期延长12例,转为无效者6例。

2.2不良反应

160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10例(6.3%),具体表现为头晕5例,疲乏5例,一般症状轻微,3天后消失,不需停药。

3讨论

3.1偏头痛发病机制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并有或无先兆和伴随症状的综合征。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1)血管学说,即血管舒缩失调;(2)类天然吗啡学说。Sicuteri等[2]认为偏头痛在病理、生理上与类天然吗啡物质有关。此外偏头痛与激素、免疫、遗传因素均有一定关系。

3.2尼莫地平作用机制

尼莫地平为钙通道阻滞剂,属非极性1,4-二氢吡啶类衍生物,其脂溶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血管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上的L性电压敏感性Ca2+通道有较强的选择性阻滞作用。

通过本组160例治疗观察结果证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机制:(1)尼莫地平可迅速阻断细胞膜钙通道,有效地抑制因血管平滑肌细胞Ca2+超载引起的血管痉挛;(2)阻止缺血神经细胞因Ca2+超载引起的细胞破坏,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保护脑细胞;(3)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松弛平滑肌,改善脑微循环,防止反应性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

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效果好,且对血压影响小,安全性极大提高,既能改善病人症状,又能延缓其自然病程,故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匡培根.神经内科新进展讲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出版社,1992,8-20.

2中华医学会广东神经科学会.神经病学基础及进展.广州: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出版社,1985,214-225

【关键词】尼莫地平;偏头痛;钙离子拮抗剂;疗效

头痛范文篇6

(一)常用药物

1.麦角胺制剂麦角胺咖啡因、酒石酸麦角胺注射液。

2.镇静止痛剂地西泮。

3.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吲哚美辛。

4.5-HT受体激动剂舒马曲坦、佐米格、苯噻啶、甲基麦角酰胺。

5.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

6.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7.抗惊厥药物丙戊酸钠、苯妥英钠。

8.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9.抗抑郁药物氟西汀、阿米替林、黛安神。

10.镁制剂硫酸镁。

11.多巴胺拮抗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12.麻醉剂利多卡因、哌替定。

(二)治疗药物的选择

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止痛药:轻、中度偏头痛者可用各类止痛剂如APC、去痛片(索密痛)、撕烈痛、安乃近、布洛芬、萘普生等。一般止痛效果较好,但发作频繁者经常服用上述药物其效果会越来越差。

(2)麦角胺制剂:重症者可用5-HT受体调节剂,最常用的是麦角胺制剂,是一种较强的血管收缩剂。临床常用的麦角胺咖啡因1~2片(每片中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于头痛发作先兆期或早期口服;如头痛不止,每隔0.5h可再服1片,但每日不超过3片,每周总量不超过10片。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可用酒石酸麦角胺肌注,每次0.5~1mg,冠心病、妊娠者禁用。使用此药注意事项:①本药须趁早服用,若等头痛剧烈并伴呕吐时则已无法服药;②有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胸闷、腹痛等不良反应。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副作用是肢体的坏疽;③明显高血压、冠心病、肝肾疾患、妊娠、周围血管病、年龄大于60岁、消化性溃疡等忌用;④长期应用者突然停经,会出现剧烈的反跳性头痛。

(3)舒马曲普坦(sumatriptan,Imigran英明格):为一具有高度选择性的5-HT1D受体活动剂,对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能取得迅速的满意效果。口服后约30min或皮下注射后10~15min起效。100mg/片,发作先兆时服用1片,4h后复发者,可重复服用1片,每日总剂量不超过3片。有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者可用舒马曲普坦6mg皮下注射。其注意事项:①曾有心肌硬死、心绞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者禁用。65岁以上患者暂不推荐使用。②药片应整片吞服,本药注射剂不可静脉注射给药。③勿与麦角胺制剂同时使用,使用麦角胺制剂24h后才可使用本药,使用本药后6h才可使用麦角胺制剂。④不良反应有暂时性注射部位疼痛,偶见麻刺感、发热、面红、头晕,偶有疲倦和嗜睡,个别会出现恶心、呕吐,血压间歇性升高,肝功能轻度异常。

(4)佐米曲普坦(zolmitriptan,zomig佐米格):为一具有高度选择性的5-HT1B/1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发作的推荐剂量为2.5mg口服,服药1h内效果最明显。如果24h内症状持续或复发,再次服药仍有效。再次服药最少相隔2h,可用5mg剂量。但24h内服用总量不超过15mg。不作为偏头痛的预防性药物。注意事项基本同舒马曲普坦。

(5)激素:对持续较长时间的所谓偏头痛持续状态,可应用泼尼松每日30~40mg,或地塞米松每日肌注8~16mg,连用3d。地塞米松20mg缓慢静脉注射,1h内症状缓解率为72%。还有人建议激素与麦角胺咖啡因合用效果将更好。

(6)多巴胺能拮抗剂:以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为常用,10mg肌注。此药本身不能减轻疼痛,但却增强止痛剂和镇静剂的效果。

(7)利多卡因:偏头痛发作时,使用2%的利多卡因1ml,滴入头痛侧鼻孔,可使头痛缓解。

(8)硫必利(泰必利):是一种神经精神安定剂,有抗多巴胺能的活性,能解除各种疼痛症状。用法100mg,3/d。

2.偏头痛频繁发作的预防和治疗若患者每月发作2次以上,就需要用预防性药物治疗。

(1)5-HT受体拮抗剂:甲基麦角酰胺(methysergide)是预防偏头痛最有效的药物。此药长期服用后有腹膜后纤维化、肺和胸膜纤维化,故国内不用。苯噻啶,剂量由小渐增,第1周临睡前0.5mg,以后每5d增加0.5mg,逐渐增至为1mg,3/d。每日最大剂量为6mg,连续服药不超过6个月。不良反应为嗜睡、食欲亢进、体重增加。

(2)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propranolol)40~80mg/d,分4次服用。对于窦性惊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休克、哮喘等病人禁用。不良反应有乏力、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应予注意。不适用于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3)抗抑郁剂:阿米替林25mg/d口服,逐渐增至150mg/d。其他还可用多塞平(50~75mg/d)、马普替林、氟西汀等。最近应用较多的是新型抗抑郁药黛安神,为三氟噻吨(flupentixol)与四甲蒽丙胺(melitracen)的合剂,每天2片,早晨1次顿服或早晨及中午各1片。注意事项:①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恢复早期、束支传导阻滞、未经治疗的窄角性青光眼等禁用。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②为避免影响睡眠,每天最后一次用药不应晚于下午4点。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导致高血压现象。④少数的不良反应为轻微口干;夜间服用可能影响睡眠;较大剂量治疗时,偶可出现不安或轻微震颤。

(4)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每日剂量为1200mg,分2次服用,维持血浆水平在700μg/L左右,维持3~12个月。其他还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5)钙拮抗剂:氟桂利嗪(西比灵)5~10mg每晚1次,如在治疗2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应停用。维持治疗时,5mg每晚1次,每周给药5d,治疗6个月后也应停药。

注意事项:①有抑郁症病史、帕金森病或其他锥体外系疾病的患者禁用。②不良反应有困倦和疲惫,体重增加,长期用时偶见抑郁症,老年人较易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其他少见的有胃痛、失眠、焦虑、溢乳、肌肉疼痛及皮疹。

(6)镁制剂:33%硫酸镁5ml,3/d。可能与补镁后使5-HT、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等有关。

(7)银杏制剂:如达钠康,发作时即刻服用6片(240mg)或6ml,第二日2片或2ml,2/d,疗程1个月。对偏头痛效果较好。

头痛范文篇7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综合干预;情绪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头痛范文篇8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综合干预;情绪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头痛范文篇9

【摘要】历代医家在头痛的治疗中,十分重视川芎的应用,如朱丹溪认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但是,川芎治疗头痛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收集历代治疗头痛的方剂502首,对川芎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希望对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一、川芎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

川芎在所收集的502首方剂中,使用频率高达48.8%,为诸药之冠。川芎经过适当的配伍,可以应用于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由于中医对头痛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因此按治疗头痛方剂的主治特点,进行归纳。按六经划分,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包括:一字散(《医方类聚》):天南星、全蝎、川芎、白芷、荆芥穗,治疗太阳头痛;石膏散(《卫生宝鉴》):川芎、石膏、白芷,治疗阳明风热头痛;千秋散(《普济方》):川芎、天南星、草乌头,治疗少阴病,头痛不可忍。川芎用于厥头痛的组方,轻金散(《鸡峰普济方》):甘菊花、川芎、白芷、旋覆花、川乌、藿香、天南星,治疗太阳厥逆,加味二陈汤(《罗氏会约医镜》):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蔓荆子、北细辛,治疗痰厥头痛。芎附饮(《丹溪心法》):川芎、香附,治疗气厥头痛。偏正头痛。芎辛汤(《张氏医通》):川芎、细辛、甘草、生姜,治疗热厥头痛。

由于妇人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妇人头痛亦可以作为一类,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川芎散(《鸡峰普济方》):川芎、羌活、防风、细辛、旋覆花、藁本、蔓荆子、石膏、甘草,治疗妇人头眩痛,久不愈;彻清膏(《徐氏胎产方》):川芎、蔓荆子、细辛、生甘草、炙甘草、薄荷、藁本、当归,治疗妇人头痛;秦艽丸(《明医指掌》):川芎、当归、秦艽、荆芥,治疗产后气血大虚,风邪入于头脑作痛者。

按疼痛部位,川芎用于偏正头痛的治疗,川附散(《普济方》):川芎、白附子、牛蒡子、荆芥,治疗偏正头痛。川芎神功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亦治疗偏正头痛。

六淫导致头痛,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皆可治疗。奇效芎术汤(《医钞类编》):川芎、附子、白术、桂心、甘草,治疗寒湿头痛。石膏散(《症因脉治》):石膏、川芎、白芷、葛根,治疗外感头痛。羌活汤(《内经拾遗》):羌活、苍术、川芎、白茯苓、防风、枳壳、桔梗、甘草,治疗遇风头痛。芎术散(《圣济总录》):川芎、白术、天麻、防风、荆芥穗、细辛、甘草,治疗头面多汗,恶风头痛。在火热导致的头痛,配伍寒凉之品后,川芎也可应用。风热散(《仙拈集》):川芎、白芷、石膏、荆芥穗,治疗因风热而头痛者。龙脑芎辛丸(《圣济总录》):川芎、细辛、甘草、龙脑、天南星、秦艽、丹砂,治疗风热头痛。茶调散(《医学集成》):川芎、白芷、荆芥、黄芩、石膏、薄荷、茶叶、生姜,治疗内热头痛。石膏散(《证治汇补》):川芎、石膏、黄芩、白芷,治疗痰火头痛。泻青丸(《症因脉治》):当归、龙胆草、川芎、山栀子、羌活、防风、黄芩,治疗肝火头痛。

川芎用于虚性头痛的组方。白归汤(《冯氏锦囊》):川芎、当归、白芍,治疗血虚头痛。生熟地黄汤(《证治汇补》):生地黄、熟地黄、天麻、川芎、茯苓、当归、黑豆、石斛、玄参、地骨皮,治疗肝虚头痛。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白芍、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治疗气虚头痛。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枸杞子、肉苁蓉、细辛、炙甘草、川芎,治疗肾虚头痛。川芎在头痛的治疗中,之所以应用如此广泛,是由其功效特点决定的。川芎辛温,归肝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就其自身功效而言,可以应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内伤气血失调的头痛,若经过与寒凉之药配伍,可用于风热头痛。由于川芎善于上行头目,应用于虚性头痛,取其引药上行之功。最后需要强调,川芎善于上行头目而止痛的作用是其广泛应用于头痛的主要原因。

二、治疗头痛常用药对或药队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组合;药队则指三味以上的固定组合。药对或药队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是中药配伍研究的中药内容。为此,本文将历代头痛方剂中,由川芎组成的药对或药队进行归纳。

1川芎-天麻此药对就是一方剂,如治疗偏正头痛、头风眩晕的大芎丸(《圣济总录》)。包含此药对的方剂较多,举例如下。温脑散(《传信适用方》):川芎、天麻、川乌,治疗头风。定风饼子(《袖珍》):草乌头、白芷、川芎、天麻、防风、细辛、甘草,治疗头风头痛。羌活丸(《博济》):羌活、川芎、天麻、旋覆花、青皮、天南星、藁本、牵牛子,治疗久患偏邪头痛。天麻丸(《杨氏家藏方》):天麻、川芎、防风、甘草,治疗风气壅盛,头痛目涩。香芎丸(《杨氏家藏方》):川芎、天麻、细辛、荜茇、甘草,治疗风气上攻,头目昏痛。藿香散(《脉因证治》):藿香、川芎、天麻、蔓荆子、槐花、白芷,治疗脑风头痛。八生散(《证治要诀类方》):天雄、大川乌、白附子、南星、天麻、川芎、半夏、木香、全蝎,治疗偏正头风作痛。

2川芎-菊花二者配伍,即是菊花散(《太平圣惠方》),治疗风头痛。由此药对组成的方剂还有香甲散(《圣济总录》):甘菊、川芎、甘草、青皮、檀香,治疗风热头目疼痛;芎菊汤(《圣济总录》):川芎、防风、麻黄、前胡、独活、菊花、枳壳、甘草、细辛、石膏,治疗首风、目运头痛。

3川芎-白芷二者配伍,即是芷芎散(《普济方》)。含此药对的方剂还有金花一圣散(《魏氏家藏方》):川乌头、川芎、白芷,治疗头风;如圣饼子(《内经拾遗》):苍术、川芎、白芷、草乌,治疗头痛、头风因寒者;芷桂川芎汤(《辨证录》):川芎、白芷、桂枝,治疗头痛如破,无一定处。

4川芎-石膏石膏散(《圣济总录》):石膏、川芎、旋覆花、白附子、细辛、甘草,治疗风壅头痛;石膏散(《魏氏家藏方》):石膏、赤芍药、川芎,治疗偏正头风;太白散(《普济方》):川芎、石膏、甘草,治疗头痛。

5川芎-白芷-石膏此三者组成治疗头痛的药队,名石膏散(《卫生宝鉴》),用于治疗阳明风热头痛。川芎、石膏、白芷、葛根,组成的方剂,亦名石膏散(《症因脉治》),治疗外感头痛。茶调散(《医学集成》):川芎、白芷、荆芥、黄芩、石膏、薄荷、茶叶、生姜,治疗内热头痛;风热散(《仙拈集》):川芎、白芷、石膏、荆芥穗,治疗因风热而头痛者。

6川芎-细辛清气香芎汤(《圣济总录》):川芎、细辛、人参、半夏曲、甘草,治疗头痛。芎辛丸(《普济方》):大川芎、细辛、甘草,治疗伤寒非时头痛;芎辛散(《证治汇补》):川芎、细辛、苍术、甘草、干姜,治疗寒湿头痛。

7川芎-细辛-白芷三味共用,组成救破汤(《辨证录》)。清香散(《普济方》):川芎、藁本、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甘草,治疗偏正头风并牙痛;清上至圣丸(《石室秘录》):川芎、细辛、白芷、柴胡、芍药、夏枯草、甘草,治疗风入太阳经头痛;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当归、川芎、白芷、细辛、羌活、独活、防风、菊花、蔓荆子、苍术、麦冬、黄芩、甘草,治疗一切头痛;开关散(《外科百效》):川芎、白芷、北细辛、薄荷叶,治疗一边头痛如破。

8川芎-香附二者共用,名芎附散(《丹溪心法》)。点头散(《是斋百一选方》):川芎、香附子、茶,治疗偏正头痛;香芎散(《中藏经》):香附子、川芎、甘草、石膏,治疗一切头风。公务员之家

头痛范文篇10

关键词 紧张性头痛;中医;中药;证据图;临床研究;研究现状;质量评价

紧张性头痛(TensiontypeHeadache,TTH)主要表现为头部两侧的轻度、中度的压迫性、紧箍样疼痛,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一般不加重头痛,常无恶心、呕吐,可伴随畏光或者畏声。TTH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在GBD2016(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Injuries,andRiskFactorsStudy2016)调查的328种疾病中,TTH是仅次于龋齿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第三大常见疾病,全球的患病率为236%~290%[1]。TTH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出勤天数,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13]。TTH对情绪、睡眠、精神等影响极大,TTH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比非头痛患者更为普遍,持续不缓解的TTH使得中年以上人群并发心脑血管的风险增加[46]。中药治疗TTH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对TTH的关注度增加,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但尚无对该领域现有证据的梳理和总结。证据图是以表格或图形为主要呈现形式的一种新型证据综合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展示研究领域取得的证据、进展及存在的问题[78]。本研究采用证据图方法,较为直观地呈现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的证据分布,为下一步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 本研究所依托课题为中医药循证医学项目“脑病中医药优先主题设置与循证研究实施方案设计”(ZZ130243)。基于该课题,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hinaSciencePeriodicalDatabase,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CitationDatabase,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BiologyMedicine,CBM)、EMbase、PubMed、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数据库,并查询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ClinicalTrialRegistry,ChiCTR)两大临床试验注册系统,搜集中医药治疗TTH的中英文文献,建立了中医药治疗TTH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0月。

1.2检索策略 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心因性头痛”“压力性头痛”“应激性头痛”“心理肌源性头痛”“普通头痛”“原发性头痛”“特发性头痛”“中医药”“中医”“中药”“中成药”“中草药”“草药”“方药”等。英文检索检索词包括:“TensionTypeHeadache”“tensionheadache”“tensiontypeheadache”“TensionVascularHeadache”“psychogenicHeadaches”“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rbalmedicine”“Chinesedrug”“Chineseherbalmedicine”等。该数据库按照研究类型及干预措施等对文献进行系统分类。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直接来源于以上建立的中医药治疗紧张性头痛数据库。

1.3纳入标准 纳入中药制剂(包括中药汤剂、中药单药、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药物使用方式不限,口服、注射、外用等均可)治疗TTH相关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横断面研究。

1.4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文献;会议摘要;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5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成立TTH文献梳理小组,共有7名研究成员,分为2个小组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及数据提取,遇到分歧通过讨论或者咨询第三方研究员协助判断。将初检的文献导入NoteExpress320软件进行汇总,排除重复的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建立数据提取表。数据提取表内容包括:作者信息、发表年份、发表杂志、研究类型、研究对象、疾病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总样本例数、干预类型、干预类型及具体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名称及测量方法、不良反应、不良事件、随访情况、脱落及失访情况。

1.6文献质量评价TTH文献梳理小组的7名研究成员分为2个小组独立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遇到分歧通过讨论或者咨询第三方研究员协助判断。按照研究类型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

1.6.1随机对照试验 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主要包括:1)随机序列产生;2)分配隐藏;3)对研究者和受试者实施盲法;4)研究结局盲法评定;5)结局数据的完整性;6)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7)其他潜在偏倚。对纳入的研究进行以上7个条目的评价,做出高风险、偏倚风险不确定和低风险的判断。

1.6.2非随机对照试验 采用非随机对照方法学评价指标,共有12个评价项目,每个项目评分范围为0~2分,0分表示文献中没有报告,1分表示文献报告过但不充分,2分表示文献报道较为充分[910]。

1.6.3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 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11]。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8个条目,从研究人群选择、组间可比性、结果/暴露因素测量3个维度进行评价,使用☆代表分值,其中组间可比性对应的条目2颗☆,其余每个条目1颗☆,满分为9颗☆,5~9颗☆为相对高质量的文章。164 病例系列研究 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病例系列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本研究采用加拿大卫生经济研究所(InstituteofHealthEconomics,IHE)病例系列研究的质量评估清单进行质量评价,该清单包括8个领域,20个条目,研究者主要从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人群、干预与联合干预、结果测量、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利益冲突和资金来源8个领域进行评价,做出“是”“不清楚”“否”的判断[1213]。

1.7证据分布结果分析 使用MicrosoftExcel2016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图表结合文字方式描述研究数量及特征。使用折线图表示文献的年度发表趋势,饼图、条形图及百分条图表示各类别的比例分布情况,气泡图展示证据分布情况。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19042篇文献,去除重复后得到10968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后得到1408篇文献,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合格文献471篇。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临床研究基本信息及年度发表趋势 本研究共纳入471篇文献,包括471项临床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78项,非随机对照试验41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系列研究51项,其中随机对照试验为发表数量最多的研究类型,其发表数量远远高于其他研究类型。纳入文献的主要来源为期刊论文,达408篇,其次为学位论文51篇,会议论文12篇。见图2。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总发表数量在总体上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但呈“锯齿状”波动,文献最早发表于1986年,1986—1999年文献发表数量较少,2010—2016年发表文献较多,其中2016年发表文献最多,达45篇。随机对照试验的发表趋势与临床研究文献总发表数量大致相同,呈波动性增长趋势,随机对照试验最早发表于1992年;非随机对照试验及病例系列研究发表数量相对较少,非随机对照试验发表数量较为平稳;病例系列研究随时间变化有小范围的波动,但大致呈增长趋势。见图3。图3 中药治疗TTH的文献年度发表趋势  注:RCT为随机对照试验;CCT为非随机对照试验;CS为病例系列研究

2.3纳入的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对纳入的378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1)在随机序列产生上,96项研究(2540%)评价为低偏倚风险,其中84项采用随机数字表,9项采用计算机软件产生随机序列,3项使用抽签法;40项研究(1058%)评价为高风险偏倚,其中35项采用就诊顺序,2项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3项按照住院号或门诊号;242项研究(6402%)仅提及“随机”字样,未具体描述随机序列产生方法,评价为偏倚风险不明确。2)关于分配隐藏,3项研究(079%)按照住院号或门诊号分组,评价为高风险偏倚;375项研究(9921%)未提及分配隐藏,评价为偏倚风险不明确。3)关于盲法,所有研究均评价为偏倚风险不明确,其中15项研究仅提及“盲法”字样,未具体描述实施方式;376项研究均未提及盲法。4)关于数据完整性,33项研究(873%)评价为低偏倚风险,其中15项研究报告无失访病例,18项研究报告了病例失访情况及失访原因;其余345项研究(9127%)未具体报告病例失访脱落情况,评价为偏倚风险不明确。5)在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上,92项研究(2434%)未在研究结果中报告研究方法中列出的结局评价指标,评价为高风险偏倚;因所有研究均未进行临床研究方案注册,余286项临床研究(7566%)均评价为偏倚风险不明确。其他偏倚来源不清楚,评价为偏倚风险不明确。见图4。 在纳入的41项非随机对照试验中,所有研究均未对纳入患者的连贯性、终点指标客观性、预期数据的收集、样本量估算进行报告。1)对于研究目的,26项研究(6341%)报告较为充分;2)关于终点指标的选择,17项研究(4146%)报告的结局指标较能恰当地反映结局指标;3)对于随访时间,4项研究(976%)在研究方法中报告随访时间,但未给出随访时的数据,余37项研究(9024%)均未报告随访情况;4)在失访率上,1项研究(244%)失访率低于5%,余40项研究(9756%)均未报告失访情况;5)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是否同步的评价上,29项研究(7073%)的2组是同期进行的,12项研究(2927%)未报告该条目;6)对于组间基线,32项研究(7805%)报告对照组和观察组基线可比,9项研究(2195%)未报告;7)在统计分析上,23项研究(5610%)根据研究类型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18项研究(4390%)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报告不充分。见图5。本研究仅纳入1项队列研究[14],在研究人群的选择上,受试者均来源于门诊病例,暴露因素的确定方法采用固定的档案记录,研究开始前尚无预期事件发生;研究在设计和统计分析时未考虑2组间的可比性;对于结果测量,研究者在评价前未规定随访时间,未具体描述受试者的失访情况。最终评价结果为3颗☆,质量较低。对纳入51项病例系列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1)对于研究目的,27项研究(5294%)报告清楚;2)对于研究类型,25项研究(4902%)有计划前瞻性地收集病例,仅有1项研究(196%)为多中心病例收集,1项研究(196%)连续性纳入患者;3)在研究人群的选择上,49项研究(9608%)较为清楚地描述了患者的特点,12项研究(2353%)明确报告了纳入与排除标准,仅有2项研究(392%)对纳入患者的病情进行阐述;4)在干预措施上,50项研究(9804%)较为清楚地描述了干预措施,8项研究(1569%)描述了联合干预措施;5)对于结局测量,39项研究(7647%)事先确定结局指标及标准,20项研究(3922%)较为合理地测量了结局指标,19项研究(3725%)在干预前后测量了结局指标,所有研究均未报告对结局评价人员实施盲法情况;6)在统计学检验应用上,仅16项研究(3137%)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统计学检验且应用合理;7)在结果与结论上,只有5项研究(980%)描述了随访时间及随访数据,2项研究(392%)报告了随访情况,9项研究(1765%)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8)对于利益冲突和资金来源,只有1项研究(196%)报告了利益冲突和资金来源。见图6。

2.4研究人群类型及并发症研究 纳入的471项临床研究中,340项(7219%)未区分TTH类型,108项(2293%)纳入慢性TTH,15项(318%)纳入频发性TTH,8项(170%)纳入反复发作性TTH患者(包括偶发性TTH和频发性TTH)。见图7。  关于并发症的研究较少,有33项为TTH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其中TTH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最多(17/33,5152%),其次是TTH合并抑郁(6/33,1818%)。见图8。

2.5样本量分布情况 471篇文献有470篇文献报告了样本量,1篇未报告样本量。在随机对照试验中,样本量为51~100例的临床研究所占比例最多(242/377,6419%);在非随机对照试验中,受试者样本量多为51~100例(21/41,5122%);在病例系列研究中,样本量≤50例占比例最多(28/51,5490%)。见表1,图9。

2.6中药干预类型分布 中药干预类型包括中成药和中药汤剂两大类别,中成药研究207项,中药汤剂研究264项。在中药汤剂研究中,中药汤剂单用研究最多(153/471,3248%),其次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52/471,1104%)。本研究共纳入195个中药汤剂,其中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柔筋方、丹栀逍遥散研究较多。在中成药研究中,中成药联合西药研究最多(97/471,2059%),其次为中成药单用(73/471,1550%)。本研究共纳入59个中成药,出现频次≥6次的中成药从高到低依次为养血清脑颗粒、头痛宁胶囊、丹珍头痛胶囊、乌灵胶囊、天舒胶囊、天麻素注射液、正天丸、逍遥丸、二十五味珊瑚丸、都梁软胶囊。中药干预类型分布见图10。常见中成药及中药汤剂(频次≥3次)分布见图11。

2.7中药治疗方案疗效评价 中药治疗TTH的结局指标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别。1)症状体征:头痛特征如头痛程度、疼痛目测类比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RatingScale,NR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头痛积分、头痛天数、急性止痛药使用天数;精神与行为症状量表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伴随症状如颅周肌肉压痛、烦躁易怒、失眠;总有效率。2)生命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WHOQOL)、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健康调查表(SF36)、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偏头痛特异性生命质量问卷(MigraineSpecific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MSQ量表)、头痛影响测验(HeadacheImpactTest,HIT)、疼痛行为评估量表。3)中医病证: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4)安全性事件:实验室安全性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不良反应、不良事件。5)理化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如血浆5羟色胺水平、血浆甲硫脑啡肤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血清钾离子等电解质水平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肌电图检查。6)经济学评估:治疗费用、成本效果比值。7)远期预后:复发率。常见中成药和中药汤剂(出现频次≥3次)的疗效证据评价情况见图12~13。由气泡图可以看出,常见中成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对总有效率、安全性事件、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焦虑抑郁症状量表、VAS评分、NRS评分关注较多,对生命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指标的关注相对较少;在常见中药汤剂治疗TTH的临床研究中,总有效率、安全性事件、头痛指数、焦虑抑郁症状量表、头痛持续时间、中医病证、VAS评分关注较多,远期预后、经济学指标关注相对较少,二者均对总有效率、安全性事件、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强度、头痛发作频率、焦虑抑郁量表的头痛特征指标关注度较高,对经济学指标、远期预后的关注较少。图12 中成药治疗TTH临床研究证据分布  注:横坐标表示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纵坐标表示中成药名称,圆圈大小表示评价该中成药结局指标疗效的文献数量图13 中药汤剂治疗TTH临床研究证据分布  注:横坐标表示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纵坐标表示中药汤剂名称,圆圈大小表示评价该中药汤剂结局指标疗效的文献数量

2.8疗程分布情况 纳入471项临床研究中,明确报告研究疗程的有437项。气泡图和百分条图显示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系列研究的疗程均以15~30d为主,其次是5~14d,在所有报告疗程的临床研究中,疗程最短的为5d,最长的为90d。具体见图14~15。

3.讨论

本研究应用证据图方法呈现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文献发表质量与数量、研究人群类型及并发症研究情况、样本量分布、中药干预类型、结局指标评价及疗程分布情况,展现了中药治疗TTH领域的研究概况。下文分别从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结果、中药干预类型、结局指标评价及疗程分布结果进行讨论,以期为未来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

3.1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机分配的误用。正确的随机分配方法可以保证组间的均衡性,是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15]。本研究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绝大多数对随机分配方法的使用不当,6402%的研究仅提及随机未具体描述随机序列产生方法,2540%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产生随机序列,9921%的研究未提及随机分配隐藏,079%的研究使用错误的方法进行分配隐藏,以上均导致一定的选择偏倚。2)盲法使用不当。盲法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研究者及受试者的主观影响,所有的研究均未具体描述对研究者和患者的盲法实施情况,在头痛特征、中医病证、生命质量等主观性结局指标评价上均未使用盲法,可能会存在夸大干预疗效的问题,降低研究的真实性[16]。3)对临床试验进行方案注册的认识不足。本研究纳入的所有临床研究均未对临床试验方案进行注册,可能存在阴性结果和不明确的结果未报告的情况,导致一定的发表偏倚[17]。4)缺乏对随访数据的报告。在纳入的研究中,仅有764%的临床研究清楚地报告了随访时间及数据,1210%的研究仅在研究方法中提及随机时间,未在结果中报告随访数据,而大部分临床研究未设计随访,无法证实中药的远期疗效。5)对失访和脱落情况报告不足。由于受试者的失访脱落造成的数据缺失可能对试验结果的可信度产生一定的影响[18]。在本研究中,仅有403%的研究对失访和脱落的病例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但是未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446%的研究对失访病例的原因报告不充分;881%的临床研究未描述失访脱落情况。6)样本量的估算。样本量的设计,是中医临床研究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19]。正确的样本量估算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一定程度地避免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结果[20]。在纳入的471项临床研究中,仅有5项提及样本量的估算[2125],且均来源于学位论文,其中4项使用了正确的计算方法[2225]。

3.2中药治疗TTH的干预类别 中药治疗TTH的类别中,以中药汤剂研究数量最多。本研究得到195个治疗TTH的中药汤剂,但是单个中药汤剂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由于中药汤剂的特色化差异,进行证据整合分析较为困难,故目前尚无中药汤剂治疗TTH的系统综述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中药汤剂的发展[26]。中成药也是中药治疗TTH的重要分类之一,本研究得到养血清脑颗粒、头痛宁胶囊是治疗TTH最常用的2种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功善养血平肝,活血通络,临床可用于血虚肝旺所致头痛;头痛宁胶囊,功善熄风涤痰,逐瘀止痛,临床可用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属痰瘀阻络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最新版指南中也推荐这2种中成药用于治疗TTH[27]。然而指南中对这2种中成药的推荐强度较低(头痛宁胶囊:证据级别C,弱推荐。养血清脑颗粒:证据级别D,弱推荐),说明中成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质量有待提高。中西药联用研究占所有研究的3163%,研究的重点在于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28]。在本研究的中西药联用研究中,6443%的研究未报告安全性事件,忽视了联合用药的安全性问题,将不利于联合用药的应用和推广。

3.3中药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 本研究使用气泡图较为直观地呈现了常见中药治疗TTH临床研究的疗效证据分布,发现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对总有效率、安全性事件关注较高,对经济学指标及远期预后指标关注较低。疗效指标的使用缺乏规范性。总有效率为出现频次最多的结局指标,该指标为复合指标,疗效评价标准为自拟或者参考其他文献制定[2933],描述较为笼统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降低了疗效评价的准确性[34]。安全性事件的报告不规范,纳入的临床研究对于不良反应的报告仅局限于有和无,而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处理措施及预后关注较少,因此不能提供准确的安全性证据[35]。纳入研究对经济学指标及远期预后关注度不够,TTH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担,但目前的研究难以验证中药治疗TTH的社会经济学优势和长期疗效,未来还需要更多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不断地探索[3]。

3.4纳入研究的疗程分析 纳入的471篇文献中,34篇文献未明确报告疗程,这严重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疗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疗程的长短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36]。关于中药治疗TTH最佳疗程,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欧洲头痛联合会(EuropeanHeadacheFederation,EHF)《头痛初级保健管理》[37],对TTH的疗程提出建议:为了防止药物疗程不够导致疗效不好,似乎无效的干预措施不应该过早停止,可最少使用2~3个月;疗效较好的干预药物,一般治疗6个月后可以停药,有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治疗效果延长干预时间。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HeadacheSociety,IHS)临床试验小组委员会的TTH药物试验指南中推荐预防性用药疗程应≥3个月[38]。但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来看,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可能存在疗程不充足的问题,71%的临床研究治疗TTH的疗程集中在15~30d,仅有4%的临床研究疗程为61~90d。

3.5对未来的展望 本研究对未来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临床研究质量,正确使用随机分配、盲法,提前进行临床研究方案的注册,按照不同的研究类型进行样本量的估算[3940]。2)重视临床研究的规范报告,按照中药复方临床试验报告规范(CONSORTExtensionforChineseHerbalMedicineFormulas,CONSORTCHMFormulas)[41]、非随机研究报告规范(TransparentReportingofEvaluationswithNonrandomizedDesigns,TREND)[42]、观察性研究报告规范(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STROBE)进行研究的规范报告[43]。3)在结局指标设计上,重视经济学指标及远期预后指标方面的研究;在结局指标的报告上,尽量避免只报告复合结局指标,同时设置结局测量者盲法,减少由于主观因素导致的信息偏倚[44]。4)重视疗程对疗效的影响,探索最合适的用药疗程[45]。

4.结论

中药较为广泛地用于治疗TTH,但是在临床研究的设计和报告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证据较少,限制了中药治疗TTH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未来需要开展更多规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为中药治疗TTH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参考文献

[7]李伦,杨克虎,田金徽,等.一种新的证据总结方法———证据图简介[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3):230232.

[8]李艳飞,李秀霞,李睿,等.证据图谱的制作与报告[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9):10981103.

[10]曾宪涛,庄丽萍,杨宗国,等.Meta分析系列之七:非随机实验性研究、诊断性试验及动物实验的质量评价工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4(6):496499.

[11]曾宪涛,刘慧,陈曦,等.Meta分析系列之四:观察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4(4):297299.

[13]王小琴,陈耀龙,渠清源,等.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解读[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5):381385.

[14]陈津津.紧张型头痛国际诊断标准测试及预防性治疗评价[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15]万霞,刘建平.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分组方法[J].中医杂志,2007,48(3):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