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3:49:42

通信类

通信类范文篇1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科技人员和国外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一般翻译人员不懂专业问题,所以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无论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还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专业技术人员都要熟练掌握和应用专业英语。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各高校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后都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通信专业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通信专业知识,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在通信技术方面的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了解科技文章的表达特点,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应用专业英语进行通信技术方面的沟通,并能熟练翻译相关技术文档和英语资料。

1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1课程设置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多数高校把课程安排在大四,学生在大一大二完成基础英语的学习后,放松了英语学习,对专业英语课程不重视。一般高校都安排一个学期的课程,每周2学时,总共约40个学时,而教学大纲规定不少于100个学时,远远达不到大纲要求。

1.2教学目标基础英语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标准,而专业英语缺乏统一的标准,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有的高校定位在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有的把重点放在科技文章翻译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专业英语不仅应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更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交际能力。

1.3教学方法科技文章的特点是专业术语出现频率高、数量多,枯燥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多数教师采取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先讲解单词、短语、语法,然后将课文逐句逐段解释翻译。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填鸭式教学效果不好,师生互动不够,单纯翻译课文,忽视了听说写技能的培养。

1.4教材质量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决定了教材内容不可能紧跟当前技术发展趋势,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大部分教材都是选择国外高校通信专业教科书和英语技术刊物上的文章,没有专门章节讲授专业英语文章的文体特点、翻译和阅读技巧,应用写作等重要内容,实用性亟待增强。

1.5师资力量如果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通信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够,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所以各高校一般都是由通信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教师专业知识较强,但是在语言教学方法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复杂语法分析、冗长句子结构分析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内容上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运用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基本素质。下面针对当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改革措施。

2.1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重点是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在课堂中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提问式、小组讨论式多种方法。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自由选择相关章节或者设定专业课程中某一题目,搜集查阅相关英文资料,课上讲授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其它同学向演讲者进行提问,最后总结出优点和欠缺之处。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以后从事技术工作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作为任务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可以平等地加入到任务中,使学生更加轻松愉快。怎样设定任务,使之既适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的水平,怎样控制交际活动的进行等方面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

2.2教材选择教材应该选择能够覆盖通信工程主要的专业课程,体现前沿技术,同时要便于教师由浅入深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统编书籍作为教材,同时从网络、期刊中选择通信领域的英文资料作为补充,避免了教材内容陈旧的缺点。笔者选用了北邮出版社的《通信英语》作为教材,该教材实用性较强,涵盖了通信工程本科阶段的大部分课程,课文难度适中。同时选择最新通信类国际会议中代表性的文献作为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既帮助学生了解了通信领域的最新进展又提高了专业英语的水平。例如在讲解GSM一章时,紧密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加入TDS-CDMA,WCDMA,OFDM技术。学生对主流技术很感兴趣,对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很有意义。另外可以把专利文献、设备说明书、工程投标书、产品样本和行业标准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文体和表达方式,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以外的技术性工作打下基础。

2.3教师培训专业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英语知识这两个条件外,还要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沟通能力。但是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的英语教学训练,过多关注通信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方法欠缺,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主动学习英语语言教学规律,学习基础英语丰富的教学方法。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英语语法句法以及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给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学习讨论的平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素质。另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讲座,全面提高教师听说读写译的水平。

2.4课件制作通信专业英语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强,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直观,信息容量大。但是一部分教师制作课件时直接把教材搬到了屏幕,课件变成了电子书,让学生感觉学习专业英语很枯燥,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时应该挖掘知识点的趣味性,精心准备图片、声音、影像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可以搜集一些通信领域前沿讲座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辅助材料,吸引课堂注意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内采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通过丰富的课堂信息,了解到国际前沿的通信技术信息,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课下也主动利用网络去查找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达到了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

通信类范文篇2

1设计原则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开放性实验[9]。(1)综合性。综合性是实验案例设计的首要原则。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必须将多门专业课甚至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2)实用性。案例要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实验案例的设计采用当前主流的、重要的通信系统开发技术,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实验内容,切实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性实验案例对学生要具有挑战性,而且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最好是他们身边能够接触、感知的热点话题,或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实验兴趣。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可扩展性。综合性实验案例设计要具有可扩展性,可以根据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要进行进一步扩展和优化。(5)体现“通信特色”,符合通信学科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

2案例来源

在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上既要体现综合性、创造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验的课时安排和难度控制。因此,通信专业类综合性实验案例设计从以下4方面进行选材:(1)优质科研成果转化。学院承担大量的国家科研项目,可以将其中某些项目进行简化、修改、重组,转化成通信专业类综合性实验案例,从而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打造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结合。(2)各类电子设计大赛题目改造。全国及各省、校级电子设计大赛中有很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方案可以经过适当修改,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实验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案例了解各级大赛的要求和特点,教师也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大赛,从而提高学生在电子大赛中的能力和水平。(3)选择各类电子制作期刊和报纸的有关科技论文的内容。科技论文通常是对本专业内最新的前沿科技的介绍、论述和总结,可以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进行改进,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实验案例,使学生了解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4)对部分传统(基础)实验内容改革、优化、重组。传统(基础)实验多是单一内容的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平台和实验仪器,对实验内容和方案进行改革、优化、重组,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前教学要求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3案例设计

3.1系统组成基于上文所述的设计原则,本教改项目设计了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系统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实验的一个案例。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实验系统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及控制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接收模块4部分组成。不同模块间选择不同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的实验项目及内容。数据采集模块由多种传感器或数据采集设备组成,可包括温度、湿度、压力、位移及测力称重等传感器或声音、图像等采集设备。数据处理模块采用单片机、FPGA或DSP等来完成,对数据采集模块进行控制,同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数据传输模块可采用外部总线(如串口、并口等)、红外、蓝牙、射频、网络等数据传输方式,将经过处理的数据传输给接收端。数据接收模块主要实现人机交互等功能。

3.2系统分析由于通信专业类综合性实验要具有综合性、实用性、趣味性、可扩展性、通信特色等要素和特点,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实验实施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作用。本实验系统综合运用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无线通信、电磁场等多门通信类、电子类课程,运用了单片机、FPGA、DSP等技术进行硬件系统构建,运用了C语言、汇编语言、硬件描述语言等程序设计语言进行软件开发,如图2所示。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通信专业类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本系统采用的FPGA、DSP、蓝牙、射频、网络等技术均是当前通信行业内主流的重要的技术和方法。利用本系统的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实现功能不同的图像监控、可视门铃、数字录音笔、电动玩具等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实验兴趣。本系统侧重于点对点数据通信与传输,各个模块不同的组合可实现不同的功能或产品,同时,本系统可以扩展为多种传感器和多种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协同与交互,形成传感器网络和Adhoc网络,实现组网通信,从而实现如目标定位、目标识别等更复杂的系统功能。

通信类范文篇3

1嵌入式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为了加强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理论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在嵌入式课程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在嵌入式实验实际教学中发现了以下问题。缺乏针对性强的实验平台。嵌入式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通常情况下,教学所用的实验平台(实验箱)是委托科教仪器公司开发的。由于教学投入不足,经常出现设备板子烧毁,讲义资料不全,实验箱不完善导致能开设的实验不多,由于部分源代码不开源等现象,所以相关实验基本上都是演示性的实验,或者与其他学科共同使用一套实验设备,没有本学科专业特色,很难实现视频采集、音视频压缩、网络传输等功能。这些因素皆不利于通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缺乏灵活的实验设计及讲义。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开发困难,既要考虑不同平台的差异,又要具备一定的稳定及易行性条件。以往这些类型的软件开发都是由硬件厂商包办,且提供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解决方案五花八门。而实验设计应侧重于主流操作系统下软件的实践和创新。此外,大多数学生照着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甚至不深入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理论知识。这显然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目的背道而驰。而实验课时少也是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嵌入式系统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先要学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C++程序设计、DSP原理及应用等嵌入式相关课程,等到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和编程能力之后,在大三下半学期或大四上半学期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理论性教学和实验教学交叉进行,再加上总课时的限制,使得学生自主实验时间大大减少。虽然已从原有实验课时占较少课时的状态,调整到实验课时占总课时一半的状态,课内实验还是远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培养需求。

2实验教学配套设施

本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平台是一套功能完善的实验箱,选用ARM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的主流配置。实验箱上提供有教学系统采用的各种测试点(包括图像视频采集输入、I/O输出等),方便教学中使用示波器等测试仪器;多路数字信号源(包括四路视频输入功能);ARM开发系统功能等众多功能。此套基于双核处理器架构(双核处理器架构,是指采用一个ARM核及一个SoC图像处理核的架构芯片)的四路DVR教学实验箱,可以实现视频采集,H.264压缩,音频压缩,网络传输以及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等功能,主要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等高年级学生的通信专业课程设计、通信专业大型实验、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以及研究生的数字通信实验而设计,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班学生使用以及自学使用。此外,还配有教学资料光盘,以及分层次、系统的实验指导书。实验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由于嵌入式系统涉及的知识广、综合性强和应用性强,且软硬件技术不断革新,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而本套实验箱正是由授课老师参与研发,对于一些新进的通信类教师也开放学习与研究。在对嵌入式实验平台有个系统的认识之后,遇到突发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这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授课难度,提高了实验课效率。

3实验教学设计

结合理论教学,嵌入式系统实验的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嵌入式软件系统的结构、开发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从而设置多种配置方案、多层次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内容。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验操作,设置一些基础型和模块化的实验使其对原理有更透彻的认知。当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通过设置综合型的实验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与提高。此外,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创新型实验的设置也必不可少。减少基础型实验,同时增大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并加入可选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制定实验内容。另外,为了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需要掌握嵌入式系统基本的方式方法之外,还在综合型实验中设置了较多通信类实验课程。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地进行实践操作,符合渐进性的教学规律。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问题,设置了一部分课外可操作的实验,使一部分有兴趣而不满足于课内学习设计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3.1基础型实验基础型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嵌入式软件的一般开发流程,熟悉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为之后的综合型实验和自主创新型实验做好准备。这部分实验指导书较详细,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软件开发知识。基于本实验系统设计的基础实验主要如下。ADS环境下的汇编指令实验。本实验介绍了ADS环境下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和调试的一般流程,以及使用汇编语言实现对GM8180开发板进行初始化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ADS开发环境。建立Linux虚拟机及熟悉常用命令实验。通过本实验,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在Windows系统下面搭建Linux服务器,并学会基本的Linux命令和操作。Linux交叉编译平台实验。通过在Linux下建立交叉编译平台和使用交叉编译平台编译源代码的方法,使学生熟悉和理解交叉编译的原理和概念,学会建立Linux交叉编译平台。程序下载烧写实验。本实验介绍了配置和编译BootLoader(ARMBOOT)和Linux内核的方法,从而学生可以掌握下载编译好的BootLoader(ARMBOOT)和Linux内核的方法以及建立NFS文件系统的方法。Mount挂载(nfs/usb/sd)实验。通过本实验,学生能掌握配置linux下nfs服务的方法和mount挂载usb/sd的方法。

3.2综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根据之前的理论教学与基础性实验的练习,综合所学知识,具备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这部分教学实践实行“教师逐步放手,学生动手去做”的原则,故实验指导书编写得简明扼要。为了达到综合培养的目的,既要包括多方面的知识与设计要求,又要有空间让学生自己发挥。ADS下混合编程。本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在ADS环境下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和调试,巩固使用AXD和Mulit-ICE调试的方法。C语言程序设计与串口通信实验。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在ADS环境下的操作和JTAG的下载和调试,掌握使用C语言对GPIO端口控制。GPIO驱动实验、I2C驱动实验。在理解Linux驱动程序的结构、原理和I2C协议的原理,掌握Linux驱动程序的编程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掌握Linux动态加载驱动程序模块的方法。图像合成实验。本实验要求学生具有图像合成的知识,熟练进行实验设备的连接和调试、寄存器的设置,能够修改配置文件,深入理解图像合成的原理。MMC/SD驱动实验。在学生掌握了MMC/SD卡接口的基本原理、MMC/SD驱动的结构以及SD卡的挂载的方法和测试方法后,能够配置、编译Linux内核,在实验箱上烧写Linux内核,建立NFS文件系统,并运行测试程序进行SD卡的读写。视频网络传输实验。学生在了解了视频网络传输协议工作过程及原理之后,学会在IP网络中实现视频传输的方法。Web服务器实验、单Server多Client实验。在本实验之前,学生已经熟悉了Web服务器原理及工作过程,通过路由器将实验箱和PC机连接,编写简单的服务器代码,在PC机上运行IE浏览器,能够查看网页服务器是否运行;以及熟练开启Linux,能向多个客户端发送视频数据。远程控制视频实验。本实验要求学生理解远程控制的原理,通过本实验掌握在Windows下TCP客户端建立及通信的过程,及Linux下TCP服务器建立及通信的过程。

3.3创新型实验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里,嵌入式软件已经逐渐成为嵌入式产品设计创新和增值的关键因素,所以实验教学应侧重于软件实践和创新。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着重培养。针对本实验系统的可开放性,设计了一些具有创新型的实验,比如修改内核的内部代码,从而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实时操作系统的一些机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再加上指导教师对实验系统原理的熟知,即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导致实验系统瘫痪也能及时得以解决,让学生放心大胆进行实践设计。在实验课堂上,学生难免会依赖于实验设备以及教师的指导而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再加上实验室开放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自主创新设计有些困难。课程选用ARM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的主流配置,学生可以在课外利用PC机上的Linux进行代码编写,可行之后再利用实验箱进行验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上,加进了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3.4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建龙基金”、“运河杯”等课外科技立项活动。活动基金提供实验平台,而通信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长处设立通信网络与设备等的项目计划,申请资金设备并在导师的同意后获得实验室开放资源。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省级、部级电子设计大赛及其他各种嵌入式应用型竞赛,让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通信类范文篇4

1嵌入式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为了加强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理论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在嵌入式课程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在嵌入式实验实际教学中发现了以下问题。缺乏针对性强的实验平台。嵌入式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通常情况下,教学所用的实验平台(实验箱)是委托科教仪器公司开发的。由于教学投入不足,经常出现设备板子烧毁,讲义资料不全,实验箱不完善导致能开设的实验不多,由于部分源代码不开源等现象,所以相关实验基本上都是演示性的实验,或者与其他学科共同使用一套实验设备,没有本学科专业特色,很难实现视频采集、音视频压缩、网络传输等功能。这些因素皆不利于通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缺乏灵活的实验设计及讲义。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开发困难,既要考虑不同平台的差异,又要具备一定的稳定及易行性条件。以往这些类型的软件开发都是由硬件厂商包办,且提供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解决方案五花八门。而实验设计应侧重于主流操作系统下软件的实践和创新。此外,大多数学生照着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甚至不深入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理论知识。这显然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目的背道而驰。而实验课时少也是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嵌入式系统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先要学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C++程序设计、DSP原理及应用等嵌入式相关课程,等到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和编程能力之后,在大三下半学期或大四上半学期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理论性教学和实验教学交叉进行,再加上总课时的限制,使得学生自主实验时间大大减少。虽然已从原有实验课时占较少课时的状态,调整到实验课时占总课时一半的状态,课内实验还是远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培养需求。

2实验教学配套设施

本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平台是一套功能完善的实验箱,选用ARM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的主流配置。实验箱上提供有教学系统采用的各种测试点(包括图像视频采集输入、I/O输出等),方便教学中使用示波器等测试仪器;多路数字信号源(包括四路视频输入功能);ARM开发系统功能等众多功能。此套基于双核处理器架构(双核处理器架构,是指采用一个ARM核及一个SoC图像处理核的架构芯片)的四路DVR教学实验箱,可以实现视频采集,H.264压缩,音频压缩,网络传输以及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等功能,主要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等高年级学生的通信专业课程设计、通信专业大型实验、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以及研究生的数字通信实验而设计,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班学生使用以及自学使用。此外,还配有教学资料光盘,以及分层次、系统的实验指导书。实验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由于嵌入式系统涉及的知识广、综合性强和应用性强,且软硬件技术不断革新,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而本套实验箱正是由授课老师参与研发,对于一些新进的通信类教师也开放学习与研究。在对嵌入式实验平台有个系统的认识之后,遇到突发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这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授课难度,提高了实验课效率。

3实验教学设计

结合理论教学,嵌入式系统实验的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嵌入式软件系统的结构、开发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从而设置多种配置方案、多层次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内容。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验操作,设置一些基础型和模块化的实验使其对原理有更透彻的认知。当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通过设置综合型的实验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与提高。此外,为了达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创新型实验的设置也必不可少。减少基础型实验,同时增大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并加入可选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制定实验内容。另外,为了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需要掌握嵌入式系统基本的方式方法之外,还在综合型实验中设置了较多通信类实验课程。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地进行实践操作,符合渐进性的教学规律。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问题,设置了一部分课外可操作的实验,使一部分有兴趣而不满足于课内学习设计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3.1基础型实验基础型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嵌入式软件的一般开发流程,熟悉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为之后的综合型实验和自主创新型实验做好准备。这部分实验指导书较详细,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软件开发知识。基于本实验系统设计的基础实验主要如下。ADS环境下的汇编指令实验。本实验介绍了ADS环境下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和调试的一般流程,以及使用汇编语言实现对GM8180开发板进行初始化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ADS开发环境。建立Linux虚拟机及熟悉常用命令实验。通过本实验,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在Windows系统下面搭建Linux服务器,并学会基本的Linux命令和操作。Linux交叉编译平台实验。通过在Linux下建立交叉编译平台和使用交叉编译平台编译源代码的方法,使学生熟悉和理解交叉编译的原理和概念,学会建立Linux交叉编译平台。程序下载烧写实验。本实验介绍了配置和编译BootLoader(ARMBOOT)和Linux内核的方法,从而学生可以掌握下载编译好的BootLoader(ARMBOOT)和Linux内核的方法以及建立NFS文件系统的方法。Mount挂载(nfs/usb/sd)实验。通过本实验,学生能掌握配置linux下nfs服务的方法和mount挂载usb/sd的方法。

3.2综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根据之前的理论教学与基础性实验的练习,综合所学知识,具备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这部分教学实践实行“教师逐步放手,学生动手去做”的原则,故实验指导书编写得简明扼要。为了达到综合培养的目的,既要包括多方面的知识与设计要求,又要有空间让学生自己发挥。ADS下混合编程。本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在ADS环境下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和调试,巩固使用AXD和Mulit-ICE调试的方法。C语言程序设计与串口通信实验。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在ADS环境下的操作和JTAG的下载和调试,掌握使用C语言对GPIO端口控制。GPIO驱动实验、I2C驱动实验。在理解Linux驱动程序的结构、原理和I2C协议的原理,掌握Linux驱动程序的编程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掌握Linux动态加载驱动程序模块的方法。图像合成实验。本实验要求学生具有图像合成的知识,熟练进行实验设备的连接和调试、寄存器的设置,能够修改配置文件,深入理解图像合成的原理。MMC/SD驱动实验。在学生掌握了MMC/SD卡接口的基本原理、MMC/SD驱动的结构以及SD卡的挂载的方法和测试方法后,能够配置、编译Linux内核,在实验箱上烧写Linux内核,建立NFS文件系统,并运行测试程序进行SD卡的读写。视频网络传输实验。学生在了解了视频网络传输协议工作过程及原理之后,学会在IP网络中实现视频传输的方法。Web服务器实验、单Server多Client实验。在本实验之前,学生已经熟悉了Web服务器原理及工作过程,通过路由器将实验箱和PC机连接,编写简单的服务器代码,在PC机上运行IE浏览器,能够查看网页服务器是否运行;以及熟练开启Linux,能向多个客户端发送视频数据。远程控制视频实验。本实验要求学生理解远程控制的原理,通过本实验掌握在Windows下TCP客户端建立及通信的过程,及Linux下TCP服务器建立及通信的过程。

3.3创新型实验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里,嵌入式软件已经逐渐成为嵌入式产品设计创新和增值的关键因素,所以实验教学应侧重于软件实践和创新。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着重培养。针对本实验系统的可开放性,设计了一些具有创新型的实验,比如修改内核的内部代码,从而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实时操作系统的一些机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再加上指导教师对实验系统原理的熟知,即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导致实验系统瘫痪也能及时得以解决,让学生放心大胆进行实践设计。在实验课堂上,学生难免会依赖于实验设备以及教师的指导而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再加上实验室开放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自主创新设计有些困难。课程选用ARM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的主流配置,学生可以在课外利用PC机上的Linux进行代码编写,可行之后再利用实验箱进行验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上,加进了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3.4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建龙基金”、“运河杯”等课外科技立项活动。活动基金提供实验平台,而通信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长处设立通信网络与设备等的项目计划,申请资金设备并在导师的同意后获得实验室开放资源。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省级、部级电子设计大赛及其他各种嵌入式应用型竞赛,让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通信类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岗课赛证”;教学改革;网络优化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通知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中明确指出,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有助于高职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实现岗位对接,本文以通信网络优化课程为例,围绕“岗课赛证”融合机制,阐述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内容。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就业作为教学的未来导向,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的提升,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毕业就业意愿进行充分结合,可将其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如果教学模式仅是停留在传统方式上,忽视了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提升。近年,高职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不足。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优质就业,加快高职院校“双证制”的实施,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应用“岗课赛证”的模式极有必要,也势在必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处于匮乏状态,学校的教学方式需不断改革创新。近几年省级或部级的技能大赛逐渐成为热门,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应用日常所学的专业知识,让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上,而是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了解所学专业的岗位职责,实现岗位任务与大赛项目“岗赛”相融合[1]。在备赛中,指导教师紧密与企业建立深度联系,结合岗位需求能力,更新理论课程及其对应实训技能任务的内容,与时俱进,实现“岗课”相融合。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向企业的人才输送,实现精准育人,无缝对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行业认证,实现“课证”相融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基于“岗课”融合的通信网络优化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单一化网络技能优化人员已无法满足网络优化岗位技能需求,“一专多能”型人才已成为行业主流人才发展趋势[2]。5G网络优化人才要求在具备熟练的2G/3G/4G网络优化基础上,熟练掌握5G网络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深入理解5G网络架构,通过虚拟化、智能化运维优化解决5G网络疑难问题,保障网络运行质量。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3G过渡到5G不到10年,岗位工作内容不断变化,这一现象要求与岗位衔接的课程、甚至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新的岗位需求对接,及时重构课程内容,以适应最新的岗位需求。只有将学生就业和日常教学进行有效衔接,才能促进教学水平提升。(1)基于5G网优人才岗位的课程建设目标。通信网络优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网优技能与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参加5G网络运维“1+X”证书考证,或者运营商组织的网优工程师证书考证,如:电信网优证书《无线网络调整支撑服务资格证书》、中国移动网优证书《中国移动无线网络协优工程师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技能竞赛,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熟练程度,能够实现以赛促学的目标。依托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信网络优化所对标的5G网络优化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和技能要求,随着5G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对于5G网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改变,势必要求课程内容的重构。同时,基于“岗课赛证”四融合背景,除了“岗课”,“课赛”“课证”都需要加强进一步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国家建设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本文以通信网络优化为例,校企深入合作,探索基于“岗课赛证”相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内容。(2)理论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实施。重构对接5G网优岗位的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为“岗课赛证”提供支撑[3]。为了满足市场对于5G网优人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需要增加5G网络理论知识,包括5G网络概述、5G网络关键技术、5G网络信令、5G网络架构、5G网络空中接口等理论内容,也需要增加工程实践类知识,包括5G网络规划、5G网络测试、5G网络优化,5G网络案例分析、5G网络KPI以及5G网络优化展望等内容,并配套相关的课程知识点资源、习题等,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增加5G应用先进案例,以及结合5G知识点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团队意识等,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课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结合学情特点和岗位工作过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如图1所示,展示了本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的总体流程。(3)课程实训技能操作项目设计。与通信网络优化配套的实训课程是无线通信网络优化实战。无线通信网络优化实战项目内容符合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原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与素养;本项目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原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与前续课程通信网络优化,实现理实一体相融合,实现扎实理论基础与岗位能力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4]。本实训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从高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群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单项能力目标如表1所示),以任务驱动化设计为导向,要求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并形成相应的网络优化分析报告。

3构建“岗课赛证”融合体系的实践探索

(1)以5G网络测试与优化实训项目为依托,实现教学任务对接5G人才岗位技术能力,达到“课岗”融合。从2G、3G、4G直至5G,紧跟着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让学生学习最新的通信技术。近两年,随着5G虚拟仿真软件、5GVR虚拟现实、5G工程网络测试优化分析软件等软件及硬件设备的购置,为学生提供了最新最全的网络优化实操的软硬件基础[5]。课程采用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5G新技术,重新编排5G实训项目内容,帮助学生亲临实地体验5G网络优化的全流程。项目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定制完成,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而开发的实训项目任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整个网络优化全流程进行岗位任务分解,从而对实训内容进行编排。(2)基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实现技能大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在“岗课赛证”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中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以赛促学”的教育策略,将学生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以及取得的成绩纳入学生专业课程考核体系,让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参加“5G全网建设技术”和“5G网络切片”,以及“5G技术及应用”的技能竞赛,并努力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参加技能竞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熟练程度,能够实现以赛促学的目标。同时,可以将赛项实操项目融入实训教学,有助于建立新时代“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体系[6]。(3)深入校企合作,实现“岗证”双融合、精准育人策略。课程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网优技能与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参加5G网络运维1+X证书考证,或者运营商组织的网优工程师证书考证,如电信网优证书《无线网络调整支撑服务资格证书》、中国移动网优证书《中国移动无线网络协优工程师证书》。通过实训教学项目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基础,可以参加广东省和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5G全网建设技术》,数通HCIA,HCIP,HCIE;大数据HCIA,HCIP,HCIE;云计算HCIA,HCIP,HCIE等相关华为ICT证书,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结语

“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是以积极倡导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模式为基础,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对于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能够让学生的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满足社会的发展所需。本文围绕通信网络优化课程,从课程内容重构、实训项目对接岗位任务、技能大赛以及课程相关证书等方面,阐述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与实施成果。教学改革实践思路主要以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依据,从培养的机制、培养的理念、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构建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岗课赛证”融合体系,全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高职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丽丽.基于移动通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课程改革与实施[J].中国培训,2016(16):79.

[2]李毅然,李海涛,周彬,等.基于“无线网络优化”课程的校企合作初探[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3):30-32.

[3]王碧芳.高职无线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90-92.

[4]郭丽丽.高职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效果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1(5):141-142.

[5]张海平,张建,张建辉.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4):30-32.

通信类范文篇6

通信专业基础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内容和知识点繁多、数学推导过程抽象而且复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觉得课程枯燥难懂,抓不住重点。但是专业基础课程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如何教好和学好这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大事。信息化社会中通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信息,还要求其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搜集和妥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生信息,不断更新教学思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一)互相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上述专业基础课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前后承接性,课程的讲授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所以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信息交流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开展一些合作交流活动,比如举办专业基础课程的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青年教师授课专家点评会,以及邀请教学名师和专家进行“精彩一堂课”的示范或公开课观摩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也有利于持续提升课程整体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经常组织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不同课程的教师也可自发组织一些交流会和调研。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集思广益,使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更主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关信息有了更多获取渠道,从而能及时整理这些信息。作为通信信息专业的教师,应更注重学生信息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

(二)教师教学思维的信息化近年来通信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教师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资源丰富的今天,教师应该经常从网络或期刊杂志上搜罗最新的科技信息,广泛关注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以积累自己的教学素材,能够将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或日常生活遇到的相关话题结合起来。以通信原理为例,在讲授QAM调制时,教师指出“数字电视采取的就是64QAM调制方式”,这句简单的话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通信原理的学习并不是纯理论、枯燥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能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搜集教科书上没有的最新信息,需要教师保持信息化的思维方式,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中。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前沿性研究和高水平科研项目、在职进修和攻读高级学位以及参加竞赛和学术交流等途径获取这些信息[2]。信息化还包括对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以便真正快速做好因材施教。

(三)积极主动的教学观念高校课程的特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材授课,这样往往会导致教师教学受到局限,有一定的被动性。其实不仅学生要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也应提高教学兴趣。虽然教材是学校统一规定的,但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广泛搜集其他教材和参考书信息,进行整理、比较,推荐给学生相对适用的辅导材料。同时,根据规定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课时,有所侧重地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激发主动学习的多元化教学措施

(一)传统方法和多媒体并用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方法并不单纯运用多媒体课件而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事实上有些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动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使他们集中精力于课程重点。比如通信原理,在授课时,教师应将每堂课的知识点和重点列于课件上,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推导,则用板书一步一步完成,写板书的时候也是学生跟教师一起动脑的时候,最后理论结果仿佛是学生们亲身发现和推导出来一样,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牢记,同时也培养他们进行主动学习的习惯。当然,一些需要画图的地方就要依靠多媒体动画来完成,这样节省时间,也更美观、形象生动、准确,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善于开篇和总结的教学方法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长久保持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授课基础,能够抓住课程的规律,善于作出引人入胜的开篇和统揽全局的总结,使学生有系统知识和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比如在“通信原理”课程“随机过程”这一章的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的顺序是由普遍到特殊,从一般的随机过程描述,进入到其中广义平稳的随机过程,再深入其中的一种特例高斯过程,再到窄带高斯白噪声。按顺序简单介绍,学生对这章的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能更好地抓住重点。章节结束的时候,用图表的方法作出总结,学生能快速理解并掌握重点。开始两三章教师作出总结图表,后面几章结束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章节内在规律,作出图形或比较表格,甚至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也能将整本书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出知识点的衔接规律,方便自己进行复习。这就培养了他们主动寻求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辅助教学的实践环节笔者所在学校的通信专业基础课都有几节实验课时,辅助理论课的教学。“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目前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理论结果。“通信原理”课程利用购买的实验箱和示波器观测波形,进行硬件验证性的实验。硬件实验固然能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但其项目有限,且只能验证实验,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还开设了通信原理的“软件课程设计”。利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根据所学原理,自行搭建仿真系统,再利用分析窗口对系统的仿真结果进行处理,比如分析频谱、性能评估等。课程设计过程中,只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所要得到的结果,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参数选择由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行设置,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同时提高独立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大发挥。

(四)师生互动的教学网络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课很多,因而课时受限,课堂上只能讲授重要的基本知识点,其他知识的获取需要靠学生自行去完成,为了督促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可利用网络与他们进行沟通。教学网络的好处就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自学,展开课题的讨论,教师可以答疑和质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同时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也加深了,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信类范文篇7

1确定培养目标嵌入式系统是软硬结合的产品,存在于各个领域,这就决定了它的多学科交叉特性[4]。一般嵌入式系统分硬件应用模式和软件应用模式。硬件应用模式主要是以电子技术应用工程为主,从事控制、仪器仪表等方面硬件设计和驱动程序的设计等;软件应用模式主要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工程为主,从事实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设计等。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5],我们从企业对求职者的技能要求角度出发[6],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活动导向分析,毕业生应具有相应的嵌入式工程设计与调试能力,因此,把嵌入式的应用程序的设计与调试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

2建立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以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通信类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了高效整合的实践体系。首先,我们基于嵌入式中对硬件电学知识和电路知识的掌握,分别开设60课时的“电工技术”和60课时的“电子技术基础”;其次,基于嵌入式中对软件设计知识的掌握,分别开设90课时“C语言程序设计”和90课时的“单片机项目开发与实践”;最后,通过128课时的“嵌入式项目设计与实践”完成整个教学体系。由于课时有限,在安排课程时宁缺勿滥,既然学了就要学透,学扎实,避免后续课程出现“烫剩饭”现象。为了做到讲、练、讨论相结合,所学的知识能及时实践,做到技能不过夜,少遗忘,因此采用4节课连上的形式,在综合实验室边讲、边练、边讨论完成教学。学生实践时间大于50%。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嵌入式感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由专业教师组织的嵌入式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教师完成某些项目开发和调试工作。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和嵌入式设计大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3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环境实验、实训环境关系到教学是否正常完成。嵌入式系统涉及的实验设备种类较多,耗资较大,损坏率比较高,但利用率却较低。为了解决学校与学生两难问题,满足多层次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一方面向学校申请经费,一方面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自主研发实验设备。截至2009年中旬,我院教师已申请到江苏省产业化项目一项、江苏省教改项目一项、教育部教职委教改项目一项、院级教改项目一项、院级创新基金一项,到帐经费约5万元。学院已为嵌入式教学体系实验课程配备了实验设备,其中“单片机项目开发与实践”课程采用自主设计的实验板。一般人认为,学好单片机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为了便于学生购买,应花大力气降低实验板成本。最终,整套成本才25元,学院补贴60%,学生只要付10元就可以购买属于自己的单片机实验板。实验脱离了实验室的束缚,只要有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嵌入式项目设计与实践”课程采用与中国电子学会嵌入式分委会、北京博创公司联合建设的形式,既有Intel公司的PXA270实验箱、三星S3C-2410实验箱,又有便于学生学习购买的三星S3C-2410开发板,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实验、实训的要求。在节省了大量的实验室建设和维护资金的同时,锻炼、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教学实践优质、顺利完成。

4建立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由于嵌入式系统内容比较多、比较综合,我们抓住学生职业需求,以学生以后的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2部分完成,教会学生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与调试的方法,以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部分,通过任务驱动完成Linux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如表1所示。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对Linux程序设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设计流程和方法有一个灵活的掌握,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教师通过职业行为领域引导一些典型的嵌入式系统通信项目在课程中进行分解,把项目的内容分成若干个任务,按照项目开发流程,逐步由易变难,同时将学生分组,锻炼学生团队组织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淡化讲授和实验的界限,采用一体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打乱知识结构,使其内容根据一个个通信项目重新组合在一起。通过做项目将常用的命令和知识点融合其中,突出能力目标。一些使用率低的命令和知识点由于课时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就舍弃不讲,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尽量做到“丢芝麻,捡西瓜”。通过对工作过程分析,抽象出3个典型工作项目,涉及有线、无线通信多个领域,如表2所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很快能看到正确结果,成就感很强,兴趣很高,同时通过分组考核,激发学生全队合作意识和创造性。学生根据课程的进度逐步完成项目中的各个模块实验,在课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点,并应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

5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5.1学生主体,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嵌入式系统内容比较多,仅通过一两种教学方式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我们采用授课、案例分析、演示、实验、查阅资料并总结,以及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及时汲取和充分掌握所学知识[7]。初期,我们通过教师在多媒体上做、学生在计算机上模仿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方法很重要。随着课程的发展,教师讲得越来越少,随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如走访、上网、去图书馆、实验等)收集大量信息[8],并利用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最后,根据能力挑选出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上机[9],并由他们组织学生团队。一些项目基本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摄取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界限,教师是学生团队的合作伙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朋友。教师通过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纯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教育具备一种能力,不仅能“有饭碗”,而且会有一个“好饭碗”。

5.2工学结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嵌入式系统与产业界联系紧密,企业中有工程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水平的技术团队[10]。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中国电子学会嵌入式分委会、北京博创公司深入合作,从企业中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设计人员和技术团队带学生实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工学结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和工学结合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受到一线工程设计人员潜移默化的影响,能较快地融入到学习中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嵌入式系统通信模块测试,受到企业和学生的好评,为学生毕业前自我工作定位、合理的自我评价打下很好的基础。

通信类范文篇8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跟普通高校不同,要以职业、行业或岗位群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对职业和职业劳动者的需求标准必然产生动态影响。然而,高职学校课程体系仍是原来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表现在:一是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按国家计划组织教学,对企业需求考虑得较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水平不高,还未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这种理念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改革中;三是院校和企业均表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

1.1建立实训课程体系,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开展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根本要求,满足就业岗位对该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内容是高职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时数、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

1.2建立实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动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展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创建特色办学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1.3建立实训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提高其就业能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加清楚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2研究思路

为设计一套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特提出如下的研究思路:文献分析(调研)→现状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原因与对策→制定实训课程体系标准→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实训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校本课程教学资源跟踪改进。

3研究内容

3.1具体研究内容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确立“能力本位”为主导的实训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

3.1.1以能力为本位的通信专业职业岗位群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以“模块法”职业标准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把通信专业(工种)分为:电信机务员、线务员、电信营业员、移动通信营业员、通信网络管理员、通信电力机务员、市话测量员、电信业务营销员、用户通信终端(固定电话机)维修员、用户通信终端(移动电话机)维修员、用户通信终端销售员。对通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划分能更好地将此职业标准融入到高职高专通信类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可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既满足电信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3.1.2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实训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模式:以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3.1.3构建高职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实施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我校通信专业实际情况,对实训课程体系实施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如何根据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三个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见下图1:

3.1.4建立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评价研究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成功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与之配套。

3.2研究目标全面借鉴国内高职通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分析现有实训教学体系所存在的不足及现有通信专业课程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开发高职通信实训教学校本课程的设想。本研究拟通过对通信专业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建构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成为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从事通信工程技术领域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岗位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2)研究通信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如何注重人文与技术科学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3)研究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特点,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4研究方法

4.1调查研究法对某市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对部分企业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高职通信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专业技能需求以及专业技能现状的调查等,同时把调查内容分类建立档案库,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4.2市场调研法本项目采取市场调研的方式,搜集部分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确定通信专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4.3文献研究法阅读相关的文献,包括国内外通信专业的发展和现状等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的资料,得出一般性结论同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寻找思路,从而更好地制定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通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通信类范文篇9

关键词: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应用途径

1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分析

为更好的研究汽车类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应用形式,应全面了解相关技术内容,通过技术的支持更好的完成安全管理任务。1.1安全协议内容。通常情况下此类技术主要为:(1)SAODV技术:主要的验证方式就是数字签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有助于预防恶意修改问题以及攻击链路问题,形成专业化的技术形式。(2)SRP技术:此类技术的应用主要利用安全连接方式、共享密钥方式等针对信息进行验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符合要求,并为用户提供转发优先的服务,以此更好的进行节点身份验证处理正确的预防攻击问题。(3)Ariadne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主要使用单项的散列消息,进行信息鉴别码的验证,其中的验证链路信息有着真实性以及完整性的特征,能够提升节点身份可信度,保证各方面工作效果。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在发送端以及接收端进行身份认证处理,以此达到阻止黑客攻击的目的。1.2密钥方面的安全技术。此类技术在实际应用期间,较为常见的信息安全保证方式就是加密,利用加密技术达到身份认证的目的,使得信息的隐私性与完整性符合要求,全面增强信息的安全性,预防泄露问题或是对汽车车主产生损害。加密技术的应用,通常要有密钥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然而,在以往的密钥管理技术方面,主要含括证书认证以及密钥发放两种,为了转变传统工作形式与技术形式,应探索较好的密钥管理途径,主要方式为:(1)局部分布类型的认证形式:此类技术的应用,就是针对公钥加密之后,使用Shamir计算方式,对私钥进行合理的分配处理,实现证书的签部目的,相互组合之后可形成完整并且使用效果很高的证书,定期的自动化更新。(2)完全分布类型的认证形式:将Shamir密钥共享的相关技术应用在每个节点的私钥分配中,使得离线反应的能力全面提升,系统安全性增强。(3)自发类型的相关证书认证形式:该管理方法就是在工作中进行节点自行证书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安全性的提升,增强技术应用的灵活性。1.3入侵类型的检测技术。在使用汽车类型的电子通信安全技术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安全防护的目的,还应设置较为充足的补充形式,例如:使用入侵检测方式与综合分析方式等进行安全维护。简而言之,就是在安全管理中利用数据的分析方式,了解其中是否有安全隐患问题,遵循合法性的原则,检查系统有没有非法入侵行为,以便于提升通信的安全性,为实时化的完成保护任务提供帮助[1]。

2汽车类型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的应用途径

2.1在私家车领域中的合理使用。将相关的安全技术合理应用在私家车领域中,可以引导车辆驾驶人全面的了解路况信息,以免进入到拥堵的路段中难以快速到达目的地。与此同时还能利用导航方式,使得车辆的驾驶人筛选出最好的路线,形成驾驶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驾驶人还可以将通信与手机相互分离,除了可以提升信息沟通的便捷性之外,还能预防因为手机操作所诱发的车祸事故。简而言之,在使用汽车类型电气通信安全技术期间,可以为私家车的驾驶营造安全环境与空间,提升出行的安全性以及便利性[2]。2.2在公交车领域中的使用。将相关的安全技术应用在公交车领域中,有助于公交工作的安全实施,为市民的出行提供安全氛围。例如:公交车驾驶人以及公司等都可以利用通信安全技术获取路况信息以及客流信息等,针对性的开展车辆的安排以及管理工作,正确预报、调度。如果某一时间段的客流量很多,那么就要进行车辆的合理增加,如果某一路段的行车较为拥堵,就可以适当的针对路线进行调整,以免出现拥堵的问题,不仅可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还能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再如:利用导航技术与GPS的定位技术,可以将公交车的行驶位置显示出来,市民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全面了解公交车的所在位置,明确自身等待车辆的时间,提升了出行的便利性[3]。2.3在轨道交通列车领域中的使用。通常情况下,轨道交通列车当中的客流量非常大,属于群众远距离出行的首选形式,因此,对其进行科学调度较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在该领域中,驾驶人员可以实时化的针对列车进行监督,调度人员也可以进行严格的监督处理,详细的了解列车运行状况,如若出现异常的现象,就可以立即的利用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使得各方面工作符合要求。

3汽车类型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的使用问题与解决对策

3.1技术应用问题。第一,在外部入侵检测方面存在问题:在技术实际应用期间,只有实时化的检测外部入侵问题,才可以全面提升通信系统稳定性,保证安全性符合要求。在检测外部入侵的过程中,如若发现入侵问题,就可以进行防护处理,但是,当前此类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使用,只能进行本地入侵的合理检测与判断,对于外部的入侵而言以及其他的异常情况,难以更加准确的进行检测以及判断[4]。第二,信息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在使用此类技术期间,主要使用密钥技术针对信息进行管理,保证各种信息的安全性,然而,当前在汽车领域中使用密钥技术,只能保证身份认证的功能符合要求,难以增强整体信息的保密性效果,导致整体系统的安全性难以提升。第三,其他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在汽车领域的其他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正确的安全防范观念,没有集中性的进行管理,危险信息的辨别能力较低,安全技术的应用效率很低。与此同时,安全信息难以及时的获取,导致驾驶人员不能全面掌握路况信息以及车辆信息,使得驾驶人以及乘客等受到一定的干扰,导致信息的及时性降低,不能保证目前的安全保护工作效果[5]。3.2问题的解决建议。为了解决汽车类型通信安全技术的应用问题,应总结较为丰富的经验,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①在工作中应针对通信安全技术进行开发研究,改善安全方面的管理机制,保证整体系统的安全性符合要求。②在工作中应针对密钥管理形式进行改革完善,创建出网络防火墙系统,以便于及时发现信息安全问题,立即利用正确的方式整改安全系统,形成专业化的安全技术形式。在此过程中,建议政府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创建专门的路况信息平台,利用相关平台为车载的电子通信系统实时化的提供数据信息,形成一定的信息基础。而相关的安全协议中,可以针对驾驶人的身份进行合理验证,高度的增强数据准确性,以便于预防非法入侵问题。在获取路况信息方面,还应保证信息等级符合要求,第一时间的了解危险信息,应对相关的安全问题[6]。③在工作中应加大信息的保密工作力度,全面了解是否存在传播虚假信息问题以及非法入侵汽车系统的问题,并针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惩罚,使得信息安全性以及真实性符合要求。④创建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相关管理体系的支持下,使得安全保护系统可以长期并且稳定的使用,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应创建较为完善的电子通信设备,实时化的开发软件技术以及安全管理程序,将通信技术与其他的技术有机整合。另外,应建设高素质的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要求技术人员可以总结丰富的经验,对其进行相关安全技术知识的培训,以便于促使各方面安全技术工作的实施[7]。⑤重视数据信息与各种资料的安全管理。对于汽车类型的通信安全技术而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车辆的数据信息进行交换处理,在此情况下,驾驶人员可以快速的获取到路况的各种信息,相互之间合理的沟通以及交流,促使行车安全性的提升。但是此时可能会涉及到驾驶人员的个人数据信息,如果出现泄漏问题,将会诱发较为严重的问题,此时就要正确的开展保密工作,针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防护处理,预防不法人员窃取信息。通过这几种方式的支持,可以打破传统安全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将先进技术应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形成科学化的工作模式与安全技术模式,为后续工作的合理落实提供帮助[8]。

参考文献

[1]韦济彬.车载电子通信安全技术探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7,12(10):192+200.

[2]滑哲.基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车载电子通信安全技术研究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8,13(1)144-155.

[3]周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2(22):258-311.

[4]胡淏然.浅谈车载电子通信安全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7,22(1):127-127.

[5]杨建昆.现代汽车维修新技术中电子诊断的运用分析[J].通讯世界,2017,23(7):259-260.

[6]施绍庆.研究电子信息与智能化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7,33(2)44-88.

[7]钱康亮.电子信息与智能化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3(7):258-258.

通信类范文篇10

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在2010年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六项改革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并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建议。“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整个国家关于人才体制改革的思考,促使教育界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着手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目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涉外”)正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重点围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2]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有必要对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通信技术,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3]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培养模式更应该不断调整和更新。

二、通信工程专业学科背景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专)、通信技术专业(大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于2004年9月开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专),2005年9月开办通信技术专业(大专),同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由湖南涉外经济职业学院更名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年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并开始招生。一直以来通信工程系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式、应用型通信人才为目标,对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做了认真的调研和精心的规划,在培养方案、专业定位、课程优化、师资培养、教学条件、学风建设及创新意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信工程专业定位为:以通信学科的技术发展和信息领域的产业发展为基本依据,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教育为基础,努力实现“重基础、重实践、宽口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式、应用型”的“涉外”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力争在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向上探索新路,形成优势,办出特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创新需要通过人才来实现,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聚焦到创新人才的竞争上。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战略性的地位。为此,通信专业有必要探讨新时期下通信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如何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三、改进思路与培养模式探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基础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四大基本任务。[4]作为大学教师,兼具有培养人才、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上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和学习引导者,中心任务就是做好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协助学校做好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通信专业学科建设探讨通信专业实质是电子、计算机以及信号处理的交叉学科,通信专业的教学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目前通信专业课程类别分为专业必修课、公共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的分类比较单一,教学课时也相对单一,体现不出大学教学原则中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原则,也体现不出课程的专业区别,使通信专业培养模式和电子信息专业培养模式趋同,从而体现不出教学理念中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要求。根据通信专业的课程培养目的和教学理念,可以考虑把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使培养体系形成以专业知识为主体,人文、科学、社会三大类知识合理构成。[5]课程的具体安排和参考课时数如表1所示。在教学上面,鼓励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自主接收创新的过程。鼓励教师开展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方法,尤其是专业拓展课,鼓励教师以自己科研为基础开设方向专业拓展课,要求教师必须开展以项目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拓展课的考核方式以项目完成为基础。

(二)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通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坚实的综合性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同时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课程设置到了大二以后要从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在这个期间,创新教育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从被动的引导式学习到完全开放式自主学习的飞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大力建设创新平台,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提供基本的场所和条件。创新平台包含创新实践课程(以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嵌入式系统邀请赛等)和创新实践基地(信息处理研究所)。通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如图1所示。

(三)创新实践教学实例下面以FPGA原理与应用专业拓展课程为例介绍创新实践教学的展开。本课程源于企业中对可编程逻辑器件工程师工作能力的实际需求,体现了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相互关联,是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典型工作过程进行的课程开发和设计,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于综合运用。典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选取从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来看,可编程逻辑器件工程师职业岗位能力应包括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基本素质。岗位核心能力分别为HDL数字逻辑设计能力、代码综合仿真能力、系统验证与硬件调试能力、硬件资源选择和器件选型;职业素质包括团队精神、遵纪守时、协同工作、求真务实、职业道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