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8:46:28

题型

题型范文篇1

一、论证推理

论证推理题是指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补充某些部分,以加强或者削弱给定的结论。对于此种题型,根据论证角度的不同,其题型可以分为前提假设型、支持加强型、削弱质疑型和原因解释型。

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削弱质疑型和支持加强型。对于这两类题,首先要找到它的论点,明确需要削弱或者支持的论点是什么,然后找到论证过程,结合选项进行作答。

例1、市长任职的三年里经常被控对女性有性别歧视的态度。然而,他已经在他的管理层的19个高层职位中任用了5名妇女,她们中的所有人都仍在服务,这表明市长并不是一名性别歧视者。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反驳上面得出的结论?[2014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3]

A.市长任命的一名高层职位的女性正准备辞职

B.市长所在的政党的政纲要求他在高层职位里至少任命5名女性

C.三年前在市长选举中,47%的女性投票支持这位市长

D.相邻市的市长最近在高层职位任命了7名女性

解析:本题属于削弱质疑型,削弱方式为他因削弱。要削弱的论点是“市长不是一名性别歧视者”,如果B项为真,则表明市长任用了5名妇女可能是其他原因,即任用5名妇女不能作为市长不歧视女性的证据,因而反驳了题干的结论。其他三项均不能反驳“市长不是一名性别歧视者”。所以选择B选项。

例2、某镇组织部姚科长在接受当地记者的采访时说:“近年来刚进入机关的干部对下基层锻炼的兴趣普遍比以前强多了。我镇的机关干部对于下基层的报名十分踊跃。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姚科长的结论基于以下哪项假设?[2014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5]

A.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对当地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B.对待下基层的态度是衡量是否有下基层兴趣的重要标准

C.近年来进入该镇的干部较前几年的比起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D.该镇机关干部对下基层锻炼产生兴趣,是由于基层待遇提高

解析:本题属于前提假设型。B选项是必须假设的,否则下基层的态度和兴趣没有关系,那就不能通过报名踊跃得出兴趣强的结论。所以B选项是必须假设的,所以选择B选项。

提示:在这种题型中,要迅速找到题干的论据和结论,然后在选项中找到能把论据和结论联系起来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

二、日常推理

日常推理题是在题干中列举大量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然后考查考生从中可以得出或无法得出某个结论。对于此类题型,首先要抓住题干的主体,因为偷换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错误,也是题目设置的主要考点,在解题时要注意收敛思维,选择与主体一致的答案。

例3、近期的食物监测表明:炸薯片中含有大量的铝,长期食用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视觉与运动系统协调失灵。

由此可以推出:[2014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6]

A.少吃薯片可以防止神经系统病变

B.铝在人体中的积累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

C.记忆力减退说明神经系统发生病变

D.视觉与运动系统协调失灵说明神经系统发生病变

解析:本题属于隐性结论型。题干指出长期食用炸薯片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否定前件(不食用薯片)不能否定后件(不病变),所以A项不能推出;炸薯片中含有大量的铝,如果长期食用炸薯片,那么铝就会在人体中积累起来,就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所以B项可以推出;神经系统病变的表现有记忆力减退,视觉与运动系统协调失灵,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肯定后件(记忆力减退,视觉与运动系统协调失灵)不能肯定前件(神经系统病变),故C项和D项均不能推出。所以选择B选项。

提示:在这种题型中,要抓住题干的主体,如此题中的“铝”,题干的主体和正确选项的主体通常是一致的,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偷换主体、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等,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特征来排除错误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三、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运用逻辑规则进行的必然性推理,因此要求考生掌握必要的逻辑学基础知识。山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常考的形式逻辑类题型为分析推理,此类题通常给出若干人或事物,要求利用互相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组合,实现一一对应。

有的考生对于此种题型的大量信息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总结了解决此类题型的有效方法。

第一步:对描述共同信息最多的条件进行分析,得到推理起点(最大信息优先);

第二步:寻找与已知结论相关的条件,继续推理;

第三步:难以得到肯定结论时,运用假设法,找到逻辑矛盾,进而得到肯定结论。

第四步:重复第二步。

下面结合真题来说明此种方法的运用。

例4、在一次考试中,试卷上画了五大洲的图形,每个图形都编了号,要求填出其中任意两个洲名,分别有五名学生填了如下编号。

甲:3是欧洲,2是美洲

乙:4是亚洲,2是大洋洲

丙:1是亚洲,5是非洲

丁:4是非洲,3是大洋洲

戊:2是欧洲,5是美洲

结果他们每人只填对一半,请根据以上条件判断下列正确的选项是()[2014年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6]

A.1是亚洲,2是欧洲

B.2是大洋洲,3是非洲

C.3是欧洲,4是非洲

D.4是美洲,5是非洲

题型范文篇2

一、面试题型

公务员考试的面试题型相对于笔试试题而言,表现出简单、不规范、开放性的特点。简单是指面试的问题设置相对较易,不会出现对某种专业知识的深入考查,因为它是一种双向交流,与日常谈话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内容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而不会考较对某个专业学科的理解深度,不规范是指在题目表达上没有固定模式,主考官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方式进行提问,问题也欠缺固定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开放性是指题目设计上多采用可以让应考者有充分发挥空间的提问方式,尽量避免类似于“是否”类这样的封闭性问题,目的在于使考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表达,凸显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1.背景性问题

通常是有关应考者背景的问题。在面试开始时,往往用3~5分钟时间来了解应考者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一般情况、教育和工作背景等方面的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让应考者放松,自然进入面试情境,形成融洽交流的面试气氛;二是验证和澄清简历上的有关个人信息;三是为后续的面试提问提供引导,便于深入面试。

问题样例:

(1)请你用5分钟时间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

(2)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理想,包括长期的和近期的、以及如何使自己的工作事业符合自己的理想。

(3)请谈谈你近两年的工作(或学习)情况以及有何经验、教训。

2.智能型问题

智能型问题是通过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考查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应试者对社会的关心程度。这类题一般不是要应试者发表专业性的观点,也不是对观点本身正确与否做评价,而主要是看应试者是否能言之成理。

问题样例:

(1)北京市现有数万下岗职工,他们的再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而,每年却有上百万外地人在北京打工,挣走了上百亿的人民币。请分析一下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并简单谈谈你认为合适的解决办法。(是否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恰当,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2)目前社会上“献爱心,捐助危重病人”的活动很多,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仅谈到了“爱心、互助”的意义,而且能一步提出我国医疗制度现状及改革、发展方向,则表示该应试者考虑得较深。)

(3)你是如何看待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实施的?(看考生是否关注国家政治形势,能否理解重要法律颁布的意义,能否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

3.意愿问题

意愿性问题是考查应试者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应试者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问题样例:

(1)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呢?(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应试者加以追问,甚至给应试者以压力,考查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应试者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2)你为何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又为什么报考现在的岗位?这次报考倘若未被录用,你将有何打算?(报考动机是否符合拟任职位所需条件,应试者是否对报考的工作岗位有正确认识和强烈动机,是否能正确对待挫折,并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3)很多人都选择下海经商来赚大钱,你为何要来报考薪酬不高的公务员职业呢?(观察应试者的人生态度,是否明白公务员职业的价值和挑战所在。)

4.知识性问题

知识性问题主要是考查应考者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所必需的一些一般性的和专业性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知识性问题包括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专业性的知识。常识性的知识是指从事该工作的人都应具有的一些常识,例如一个财会人员应了解一些必要的财务制度,一个人事经理应了解必要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法规。专业知识指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

问题样例:

(1)GSM通讯系统是怎么回事?

(2)网络的调试工作应该怎样进行?

(3)如何理解间接正犯的构成?

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并没有什么窍门,只有靠应考者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扎实的基础。

题型范文篇3

一、何为贯彻执行能力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的贯彻执行能力具体而言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吃透上情。这是发挥贯彻执行能力的基本前提。其要求就是必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部门的精神指示深刻领会,科学解读,准确理解把握上级意图和精神实质。

2、摸清下情。执行政策法规及上级精神,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条件,而不能脱离了实际情况。如果缺乏对所处环境、态势的准确判断,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态度反应,就是没有摸清下情,势必会导致具体的执行中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真实的国情、党情、世情和民情。

3、上下结合。在吃透了上情和下情的基础上,我们还须将二者结合,综合各要素进行周全考虑,即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执行贯彻执行时能否找准结合点,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取决于执行者的综合能力。在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间存在不协调、不配套时,尤其需要公务员的较强的协调能力。

4、有效执行。政策方案要想真正落实,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的有效执行,除了政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外,还需要执行者有坚定的决心,以及较强的对局势的控制驾驭能力。只有坚定的决心,才能保证政策突破层层障碍,最终落到实处;政策的执行中出现错误和偏差有时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预防错误、控制错误,这就要求公务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5、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层意思不在字面,是从中引申而来的。执行政策需要的往往是“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既要遵从于政策主旨,同时也力求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真正的贯彻执行能力,绝不是依葫芦画瓢、照章办事的僵化思维,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执行政策能力。贯彻执行,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地点及不同环境灵活变通政策。

就深层次而言,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既可以是应考者作为一名公务员独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执行政策的能力,也可以是应考者代表一级部门领会上级精神,制定、执行具体政策的能力。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应考者满足以上几项基本要求,具备一名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及有效执行政策的能力。

二、新题型预测

在解读大纲的基础上,中公教育专家结合以往国考真题的设问方式和角度以及各省申论考试的一些创新性题型,预测今年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试卷新题型。

1、归纳分类题

这种题型是对“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标准的进一步考查,是一种引申而出的能力要求。归纳分类的对象仍然是事实和观点,但是要求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事实和观点的异同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

例如:请对材料中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归纳,把具体事件归纳为不同类别的问题,并说明各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

这类题型的作答方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标准确定不同范围,然后根据事件和问题的不同特征将之归入不同类别。

2、安排计划、组织协调类题型

这种题型其实是对对策题的一种深化,对于市地以下考生要求的“贯彻执行能力”而言,对策的拟制需要更加具体,更加注重程序、步骤,对每个时间段的明确工作目标有更加的细化。

一是在提出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做到怎样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等原则性要求的;

二是给出具体情境,模拟部门或个人身份,要求对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一种情况提出计划方案或应对措施的。

例如:某地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上级领导委派你去做好事件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谈谈你将如何开展工作。

对于原则性考查的问题,要紧紧抓住“依法行政”、“客观实际情况”和“及时有效”这三个要素进行阐发;对于侧重点在对策措施上的问题,除了以上原则之外,还不能忽略对策类问题的一般性要求,即对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具体性。

3、起草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的公文类题型

严格来讲,公文写作类题型并非首次出现,只是针对“贯彻执行能力”的要求,一些公文体裁出现的几率会更大。如通知、报告、计划等等。

例如:请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就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起草一份通知。

4、摘要与资料排序题

题型范文篇4

一、何为贯彻执行能力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的贯彻执行能力具体而言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吃透上情。这是发挥贯彻执行能力的基本前提。其要求就是必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部门的精神指示深刻领会,科学解读,准确理解把握上级意图和精神实质。

2、摸清下情。执行政策法规及上级精神,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条件,而不能脱离了实际情况。如果缺乏对所处环境、态势的准确判断,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态度反应,就是没有摸清下情,势必会导致具体的执行中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真实的国情、党情、世情和民情。

3、上下结合。在吃透了上情和下情的基础上,我们还须将二者结合,综合各要素进行周全考虑,即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执行贯彻执行时能否找准结合点,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取决于执行者的综合能力。在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间存在不协调、不配套时,尤其需要公务员的较强的协调能力。

4、有效执行。政策方案要想真正落实,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的有效执行,除了政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外,还需要执行者有坚定的决心,以及较强的对局势的控制驾驭能力。只有坚定的决心,才能保证政策突破层层障碍,最终落到实处;政策的执行中出现错误和偏差有时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预防错误、控制错误,这就要求公务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5、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层意思不在字面,是从中引申而来的。执行政策需要的往往是“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既要遵从于政策主旨,同时也力求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真正的贯彻执行能力,绝不是依葫芦画瓢、照章办事的僵化思维,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执行政策能力。贯彻执行,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地点及不同环境灵活变通政策。

就深层次而言,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既可以是应考者作为一名公务员独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执行政策的能力,也可以是应考者代表一级部门领会上级精神,制定、执行具体政策的能力。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应考者满足以上几项基本要求,具备一名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及有效执行政策的能力。

二、新题型预测

在解读大纲的基础上,中公教育专家结合以往国考真题的设问方式和角度以及各省申论考试的一些创新性题型,预测今年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试卷新题型。

1、归纳分类题

这种题型是对“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标准的进一步考查,是一种引申而出的能力要求。归纳分类的对象仍然是事实和观点,但是要求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事实和观点的异同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

例如:请对材料中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归纳,把具体事件归纳为不同类别的问题,并说明各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

这类题型的作答方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标准确定不同范围,然后根据事件和问题的不同特征将之归入不同类别。

2、安排计划、组织协调类题型

这种题型其实是对对策题的一种深化,对于市地以下考生要求的“贯彻执行能力”而言,对策的拟制需要更加具体,更加注重程序、步骤,对每个时间段的明确工作目标有更加的细化。

一是在提出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做到怎样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等原则性要求的;

二是给出具体情境,模拟部门或个人身份,要求对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一种情况提出计划方案或应对措施的。

例如:某地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上级领导委派你去做好事件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谈谈你将如何开展工作。

对于原则性考查的问题,要紧紧抓住“依法行政”、“客观实际情况”和“及时有效”这三个要素进行阐发;对于侧重点在对策措施上的问题,除了以上原则之外,还不能忽略对策类问题的一般性要求,即对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具体性。

3、起草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的公文类题型

严格来讲,公文写作类题型并非首次出现,只是针对“贯彻执行能力”的要求,一些公文体裁出现的几率会更大。如通知、报告、计划等等。

例如:请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就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起草一份通知。

4、摘要与资料排序题

题型范文篇5

(一)山东省

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素有小国考之称,其报考人数、考试难度都高于其他省市。近年来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曾设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与不定项选择题三种题型,考查内容由之前偏重法律和政治,向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山东省情、公文写作等全方面考查发展,考查范围越来越广,也更接近于国家公务员考试。

【例1】目前,“金砖四国”的经济总量大致是美国的一半,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当下,虽然经济也遭受影响,但“金砖四国”的实力仍令世界刮目相看。“金砖四国”是指()。

A.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

B.中国、南非、俄罗斯和印度

C.巴西、印度、英国和南非

D.印度、法国、南非和英国

【答案】A

【解析】“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

【例2】在公文写作中,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10增加到50,可以说“增加了4倍”

B.从100增加到500,可以说“增加到4倍”

C.从10减少到1可以说“减少了9/10”

D.从100减少到10,可以说“减少到1/10”

【答案】B

【解析】从100增加到500,可以说“增加了4倍”,不可以说“增加到4倍”。

【例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实事求是中的求实精神与实用主义的实用原则都讲实际,但它们的精神实质迥然不同,其区别在于()。

A.前者所求的“是”为客观事物的规律,后者追求的是实际效果

B.前者所讲的“实事”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后者是个人经验

C.前者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后者以个人的经验和行动为出发点

D.前者是一种普遍性的方法原则,后者代表美国特有的思维方式

【答案】A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方法原则。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代表了美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它的主要论点是:(1)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2)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3)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4)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比较可以得出,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二)北京市

北京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考查内容内容比较芜杂,包含法律、政治、经济、时政等多方面内容。如:

【例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A.民主法制

B.人民民主

C.法制健全

D.民主法治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义务的规定,下面哪项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的义务?()

A.《法官法》中规定法官必须维护司法公正

B.公务员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C.保持“政治中立”

D.保守工作秘密

【答案】C

【解析】ABD均为公务员的义务,C项“政治中立”不符合国家对公务员的要求。

【例6】下列说法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的是()。

A.只有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D.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答案】ABD

【解析】A项说明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自由发挥。B项说明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D项说明尊重客观规律,在主观上采用合适的方法。此三项均正确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C项的错误在于“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是违背客观规律性的做法,故排除该项。

(三)上海市

上海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有基础知识题和综合分析题两种,均为不定项选择。其中法律和政治所占比重较大,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均有涉及,此外还包考查公文写作方面的知识。

【例7】2014年5月6日至10日,国家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一“暖春之旅”中诞生的中日第四份政治文件全称为()。

A.《中日联合声明》

B.《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C.《中日联合宣言》

D.《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答案】D

【解析】2014年5月6日至10日,国家主席对日本进行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份文件在继承中日之间已有的三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根据中日关系的新形势发展,确定了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中日之间第四份重要政治文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8】不同的行政公文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与用法,反映出不同的行文目的和要求。根据行文关系划分,下列适用于下行文的文种是()。

A.议案

B.决定

C.通知

D.报告

【答案】BC

【解析】该题考查公文写作。下行文一般常用指示、决定、通知、批复等,议案和报告是上行文。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C。

(四)广东省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中常识判断题相对较少,题型为单项选择题,主要是自然科技知识。

【例9】大雁在飞翔时的队形,有时是“一”字形,有时是“人”字形。影响它们飞翔时队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大雁数量

B.飞行方向

C.地磁线角度

D.风向的变化

【答案】D

【解析】大雁飞行时,除了双翅的扇动以外,主要利用上升的气流在空中滑行,这样可以节省体力,有利于长途飞行。在雁群中,前面的雁的翅膀在空中扇击后,其翅尖上会产生上升的气流,后面的雁为了利用这股上升气流就会在前面的雁的翅尖后面飞,这样一只跟一只,便形成了整齐的雁阵。因此D选项正确。

【例10】高气压中心附近的高空气流会向低空流动,空气在下降过程中温度会上升。所以,高气压中心附近的天气一般是()。

A.晴天

B.阴天

C.强风

D.雷雨

【答案】A

【解析】高气压中心一般是存在下降的气流,也就是高空中的气流流向地面,由于地面附近的温度较高,气流在下降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温;在高空中由于温度较低,空气的饱和度较低,所含的水蒸气比较少,气流在下降过程中空气被加温后,饱和度上升,本来其中所含的水蒸气就比较少,就更不易凝结,当然天气是晴朗的。A选项正确。

(五)天津、陕西、湖北三地联考

2014年4月26日,天津、陕西、湖北三省市公务员考试采用同一套试卷。其中常识判断考查内容包含天文、历史、地理、法律、生活百科等多方面知识。

【例11】古代“子时”指的是()。

A.晚上9点—晚上11点

B.晚上10点—晚上12点

C.晚上11点—凌晨1点

D.晚上12点—凌晨2点

【答案】C

【解析】“天干地支”是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用的二十二个汉字,其中“天干”十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古代用地支来计算每日的时间,子时是指晚上11时至凌晨1时,丑时是指凌晨1时至3时,寅时是指凌晨3时至5时,依此类推,一天共分为十二个时辰。

【例12】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位于小篆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是()。

A.金文

B.大篆

C.隶书

D.草书

题型范文篇6

一、面试题型

公务员考试的面试题型相对于笔试试题而言,表现出简单、不规范、开放性的特点。简单是指面试的问题设置相对较易,不会出现对某种专业知识的深入考查,因为它是一种双向交流,与日常谈话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内容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而不会考较对某个专业学科的理解深度,不规范是指在题目表达上没有固定模式,主考官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方式进行提问,问题也欠缺固定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开放性是指题目设计上多采用可以让应考者有充分发挥空间的提问方式,尽量避免类似于“是否”类这样的封闭性问题,目的在于使考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表达,凸显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1.背景性问题

通常是有关应考者背景的问题。在面试开始时,往往用3~5分钟时间来了解应考者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一般情况、教育和工作背景等方面的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让应考者放松,自然进入面试情境,形成融洽交流的面试气氛;二是验证和澄清简历上的有关个人信息;三是为后续的面试提问提供引导,便于深入面试。

问题样例:

(1)请你用5分钟时间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

(2)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理想,包括长期的和近期的、以及如何使自己的工作事业符合自己的理想。

(3)请谈谈你近两年的工作(或学习)情况以及有何经验、教训。

2.智能型问题

智能型问题是通过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考查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应试者对社会的关心程度。这类题一般不是要应试者发表专业性的观点,也不是对观点本身正确与否做评价,而主要是看应试者是否能言之成理。

问题样例:

(1)北京市现有数万下岗职工,他们的再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而,每年却有上百万外地人在北京打工,挣走了上百亿的人民币。请分析一下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并简单谈谈你认为合适的解决办法。(是否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恰当,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2)目前社会上“献爱心,捐助危重病人”的活动很多,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仅谈到了“爱心、互助”的意义,而且能一步提出我国医疗制度现状及改革、发展方向,则表示该应试者考虑得较深。)

(3)你是如何看待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实施的?(看考生是否关注国家政治形势,能否理解重要法律颁布的意义,能否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

3.意愿问题

意愿性问题是考查应试者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应试者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问题样例:

(1)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呢?(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应试者加以追问,甚至给应试者以压力,考查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应试者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2)你为何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又为什么报考现在的岗位?这次报考倘若未被录用,你将有何打算?(报考动机是否符合拟任职位所需条件,应试者是否对报考的工作岗位有正确认识和强烈动机,是否能正确对待挫折,并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3)很多人都选择下海经商来赚大钱,你为何要来报考薪酬不高的公务员职业呢?(观察应试者的人生态度,是否明白公务员职业的价值和挑战所在。)

4.知识性问题

知识性问题主要是考查应考者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所必需的一些一般性的和专业性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知识性问题包括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专业性的知识。常识性的知识是指从事该工作的人都应具有的一些常识,例如一个财会人员应了解一些必要的财务制度,一个人事经理应了解必要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法规。专业知识指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

问题样例:

(1)GSM通讯系统是怎么回事?

(2)网络的调试工作应该怎样进行?

(3)如何理解间接正犯的构成?

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并没有什么窍门,只有靠应考者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扎实的基础。

题型范文篇7

四川省11月11日录用基层工作人员面试题及评析

第一题:你被派往基层工作过程中,遭到基层群众的反对。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第二题:单位组团外出参观学习过程中,团长生病了,领导要你接手他的工作,你有何打算?

第三题:现在在一些大城市街道上出现了“抱抱团”现象:一些年轻人为了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拒绝冷漠,举牌对陌生人主动要求拥抱。请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题思路分析:

第一题重点考察考生的人际关系、协调技巧、沟通能力。

第二题重点考察考生的应变应急、组织能力。

第三题重点考察考生的观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答题思路提示:

第一题:你被派往基层工作过程中,遭到基层群众的反对。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此题是我们讲的题型分类的第大四类“协调能力、应变应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中的第一种题型,可用“八字”方针作指导回答。(略)

第二题:单位组团外出参观学习过程中,团长生病了,领导要你接手他的工作,你有何打算?

审题:是突发事件组织能力。

此题情景是“单位组团外出参观学习过程中”,有关参加学习的日程安排、参观学习内容、旅程路线、交通食宿、纪律要求、应急预案。已经作了周密计划、祥细安排。所以,就不能机械套:“首先要拟定一个参观学习的方案”。

答题思路,一个帽子、三个环节,稍加调整。

参考答案:

帽子(略)

首先,我会立即进入角色,履行职责,做到:一方面不因团长生病而影响了参观学习正常的进行,严格按照即定计划执行。另方面,更不因为参观学习而影响了团长的及时治疗,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送团长到医院治疗并安排同志留下做好护理工作。确保两不误。

第二,认真实施组织好参观学习,其方法:一是及时召开个短会,向全体团员通报情况,说明事由,明确原参观计划不变,强调纪律要求,号召大家团结协作,注意安全、注意身体。做好平衡过渡,防止情绪波动,保特团队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及时和其他领导成员协商分析,途中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应急的对策,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三是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要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请示报告。确保参观的顺利进行。四是,遇事要多和其他同志商量、沟通,要发杨团队精神,要注意关照老同志、女同志、身体较差的同志,使参观活动不仅能开拓思维、学习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团队精神,增强同事之间友爱,高兴而出,满载而归。

第三,参观结束后,一是组织撰写好[学习考察报告]报送领导。二是作为个人来讲,通过负责这项工作,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以利于今后,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今后能更好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第三题:现在一些大城市街道上出现了“抱抱团”现象:一些年轻人为了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拒绝冷漠,举牌对陌生人主动要求拥抱。请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审题:此题是社会现象类的第三种类型,即:社会热点、新生事先类。

答题思路:按照三步曲公式回答

这个答题,一般学生都不会偏离“和谐”这个主题,我认为此题,我们的回答能否立意更深,层次更高,思维更广。关键是能否从这个现象表层背后看到:美好的愿望、善良的动机,如果方法不当、方式不妥,脱离实际,不一定得到美好善良的结果,还可能好心办干坏事。

参考答案:

我对这种“抱抱团”现象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一、一些大城市街道出现这种“抱抱团”现象:主要是一些年轻人为了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拒绝冷漠,举牌对陌生人主动要求拥抱。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年轻人为追求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谐温暖的社会。而自发组织的一种“抱抱团”活动。另一方面,这种做法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难以实现美好的初衷。对于“抱抱团”热和社会回映的冷。这一热一冷现象,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我们应该坚持理性、客观、辨证的观点看待;坚特宽容、鼓励、引导的态度对待。

题型范文篇8

②兴趣与岗位情况;

③成就动机(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与岗位情况;

④对组织文化的认同。

8.举止仪表

(1)一般定义

考生外在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表现。

(2)操作定义

①穿着打扮是否得体;

②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一般的礼节

③是否有多余的动作。

题型范文篇9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型介绍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所给的文字材料较长,主要是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例题:阅读下文,回答题后的问题。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了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弧、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①大陆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A.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B.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C.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②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

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

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

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

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缘或陆地之上

解答:题①的答案是D;题②的答案是B。

(二)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目。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给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认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例题:29162330()

A.35B.37C.39D.41

解答: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是前一个数加7等于后一个数,故空缺项应为37。正确答案为B。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主要考察解决四则运算问题的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字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例题:22×32×42×52的值为

A.1440B.5640C.14400D.16200

解答:这是一道典型的乘法运算的题,答案为C。

(三)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是考察考生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其题型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题型: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干中的问号,使图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第二种题型:演绎推理。这种题型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备选答案。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彭平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专家,姚欣是一位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我们知道,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着计算机编程专家。据此,我们可以认为:

A.彭平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B.大多数计算机编程专家是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C.姚欣并不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编程专家

解答:观察A、B、C、D四个选项,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只有结论D是由陈述“所有的计算机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直接推出来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设和补充而得出的结论,因此,D是正确答案。

第三种题型:定义判断。运用标准进行判断,是公务员一项基本的职位要求。在每一个问题中,先给考生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一组事物或行为的例子,要求考生从中选出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这里假设这个概念的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例题:

健康:指一个人智力正常,行为合乎情理,能够适应正常工作、社会交往或者学习,能够抵御一般疾病。根据健康的定义,下列属于健康的是:

A.大学教授老李,虽然五十多岁但工作起来仍然精力充沛,在今年春天患流感

B.张婶十九岁的儿子肖聪,读书十一年还是小学二年级水平,但是从小到大没生过什么大病,体力活可以干得很好

C.小胡硕士毕业后,工作表现一直很优秀。自一次事故后,当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会精神失常

D.小刘身体很好,工作非常努力,孝敬父母,但是很多同事说他古怪,不愿与其交往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四种题型:类比推理。类比推理考察的是考生的一种推理能力,先给考生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题:

义工:职员

A.球迷:球员

B.学生:老师

C.初学者:生手

D.志愿者:雇员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

(四)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主要侧重测查考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内容。

例题:

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A.**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省人才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B.**省人事厅颁布的《**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C.**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D.**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管理暂行办法》

解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的规定,正确答案为A。

(五)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试题着重考察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才能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题:根据下表,回答①--②题:

解答:题①应为8485-7111=1374,答案是C;

博物馆四个入口处自动计数器的读数

自动计数器在不同时间的读数(人数)

①从早上7:00到11:00通过入口1进入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是:

A.580B.94C.1374D.1594

②在早上7:00到8:00之间,通过人数最多的入口是:

题型范文篇10

首先,界定一个共同的前提,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驾驭利用始终是申论的本质和基础,以此来考察一种逻辑思维潜能,而文字表达能力则是一种手段,以使考生能够用准确流畅的文字形式将他对材料的理解和发挥进行清晰的表达。尽管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分类分卷,且考试大纲中表述也各有侧重,但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两者共同强调的。

对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原文,郑老师来做一个解析,看看考试大纲中考察的能力目标与此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已经考过的2+X题型会有怎样的对应关系?(以下双引号内的部分为大纲原文)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总体上这样阐述: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综管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以下简称行执类)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先看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申论考试要求: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这意味着,在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申论考试中概述题侧重考察的是单一式概括:概括理由原因、概括影响作用、概括对策做法等,即所谓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尤其注重概括主要问题,需要考生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重在准确性和踩点的全面性。代表性题型: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一、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在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2、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这种能力目标对应侧重考察观点评论、对策判断分析、现象评论等X题型,测查一种综合性、立体性的分析能力。代表性题型: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二、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三、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3、(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它所对应考察的正是策论文章:所谓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即指出该问题存在的不足及其该问题的正面宏观意义等,需要高度重视、加以解决,然后提出对策方案,报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其策论文章,一般需要通过材料中的具体问题,把握一个宏观深入的角度切入,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需要从产业结构升级和粮食生产两个具体问题之上把握一个更宏观的视野,即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问题,强调文章中社会问题切入的宏观性、全局性,文章中的对策既要充分利用材料,从而确保针对性、具体性,又不能单纯拘泥于材料,需要对材料加以提炼、升华和拓展,体现出一定的全局高度和思想深度,正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所说,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提出方案措施,这种实践经验和生活体验,可以理解为郑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总结出的关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的六大理论角度。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公务员考试申论并非是单纯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试,文字表达与写作只是手段,通过它,我们将对材料的理解、提炼及在此基础上自己的看法、思想表达出来,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的语言表达风格体现着的是公共权力运作的基本原理,严谨、清晰、简明、流畅,而不是花里胡哨,没有必要在语言上刻意追求华美与修饰,只需“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国家选拨的是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人才,而不是文人骚客;二是“说明”、“陈述”二词,可以理解为对材料意思的展现和对材料基础地位的尊重,“议论”与“思想观点”,则意味着对报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的文章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带着你的思想评判材料、驾驭材料,强调表达上可以适当生发和议论、并揉进自己一定的思想和经验。

再看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申论考试要求: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这一类试卷中的概述题中更加注重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整理材料、编写摘要等综合式、全景式概括题型的考察,需要按照问题、影响、原因、对策的逻辑顺序对零乱复杂的材料加以清晰地梳理,不但需要对问题、原因、对在内容上加以客观中立地全面概括,还需要注重概述时结构思路的清晰严谨,以展示出大纲中强调的“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代表性题型: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不超过500字。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一题: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丁部长的谈话,呈领导审阅。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2014年北京市社会在职人员招录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城市摊贩管理)1、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350字。

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一题:认真阅读材料内容,用简要文字概述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并点明材料主旨。字数不超过350字。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社会道德伦理问题):(一)阅读给定资料1-10,请按照逻辑程序和方法将其资料排序,并编写出不超过300字的摘要。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这种能力目标主要体现为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中X题型之中、文章之外那道单独的小对策题:考查就事论事、简明扼要的贯彻执行能力和细节化处理能力,以确保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小对策题与文章中的大对策有何异同?华图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专家郑岳峰老师归纳为以下三点:

1、针对的问题不同,一为针对材料中某个具体的细节问题,一为针对材料所涉及的较大的全局问题;

2、答题要求和操作方法不同:小对策题以独立的一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只需就事论事和简明扼要,通常无需上升到一定高度,也无需过多具体展开,而文章中的对策则需要提炼到一定高度,并作具体展开说明、陈述与议论;

3、两者考察的能力目标不同:一为宏观的决策管理能力,一为就事论事的细节化处理能力。

代表题型: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问题二:结合材料5,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简要提出“政府进一步强化义工工作的措施”。

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针对“给定资料3”中所提到的第一个“落后“效应,请你结合给定资料,提出相应的对策。

这种单独的对策题之所以被称为小对策题,是因为它们都是选取材料中的某个特别的具体细节问题,需要你就事论事、简明扼要地加以处理,即大纲中所言“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申论依然需要考察策论文章,它和概述题一起构成了2+X结构中申论的两大稳定主干题型和命题规律所在,只不过和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相比,要求有所不同、难度有所下降而已,没有特别要求考生要“视野开阔、见解深刻”,它可以选择材料中某个较大的具体问题切入,思路上中观即可,而不必像综合管理类那样必须扩展升华到很宏观深刻的角度上,没有将宏观性、深刻性作为阅卷的必备要求,最多只是作为参考,要求较松、难度较低,比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报考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只需就材料中的产业结构问题或粮食安全问题当中的任何一个作为文章切入点即可;而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在题干中则要求考生“视野开阔、见解深刻”,需要把产业结构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放到一个更为宏观、深刻的背景下作统筹考虑,即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或者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这构成了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文章的必须的阅卷标准之一,缺乏这种宏观性和深刻性,文章很难进入优秀卷的序列。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申论在表达上,没有特意强调对思想的提升和合理发挥、议论,只需阐述到位就行,强调的是“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最后,需要总结的是,两类试卷共同的本质都在于那句老话,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申论的本质和基础都在于对材料的驾驭利用。华图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专家郑岳峰老师认为两者在题型分布和社会问题的考查上具有以下不同点:

1、同是概括材料题,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侧重考察单一式概括,如概括理由原因、概括影响作用、概括对策做法等,从而考察是否能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尤其是注重考察概括主要问题,需要考生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则侧重于考察综合式概述,如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整理材料、编写摘要等,需要按照问题、影响、原因、对策的逻辑顺序对零乱的材料加以清晰地梳理,即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所说的,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同是涉及到社会问题的考查,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会更侧重于宏观性、深度性的社会问题,比如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结构与发展的协调平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等;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则会更侧重于中观性、具体性的社会问题,例如同样是政府职能类的问题,它不会考这么大的全局问题,而是选择政府信息公开、政府绩效评估这样一些中观性的具体问题,当然,考生在写作阐述具体问题时,能够适当提到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全局高度,自然也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这一点,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命题早就为我们作了预示,题干中要求报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需要将整个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作为文章宏观主题,其中具体又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和粮食生产问题,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只需选择产业问题或粮食问题其中任何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中观层面的阐述即可。来源:考试大

3、相应,同是策论文章写作,其本质都在于测查应试者是否具备未来决策管理者的能力和潜质,但区别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申论要求在充分利用材料,对材料进行吸收、转换、整合的同时,更需要强调将具体问题提炼出全局性、深度性,对材料进行提炼、升华、拓展,保证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的题干要求“视野开阔、见解深刻”,这一点也是文章的重要阅卷判断标准之一;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申论文章能写出上述感觉固然更好,可这不会构成阅卷的基本要求,也就说,要求放低、难度下降,不做特定要求,一般能就材料中的一个较大具体问题,在材料的基础上有所提炼、深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