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抑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2:29:10

体外抑菌范文篇1

【关键词】黄连;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invitrobacteriostasiseffectofdifferentprocessedproductsofcankerroot.[Method]Putdifferentprocessedproductsofcankerrootdecoctionsinculturemediumandcultivatedwithbacteriainthesametime,observetheinfluenceofdrugsonbacteriagrowthtojudgethestrengthofbacteriostasis.[Result]ItshowsthebacteriostasisofdifferentproductswithMICbutindifferentstrength.[Conclusion]Differentprocessedproductsofcankerroothavethesamebateriostasisasrawcankerroot,butwithdifferentfunctionalbacteriagroups.

Keywords:cankerroot;bacteriostasisinvitro;experimentalstudy

黄连为常用中药,临床运用广泛,其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据古书记载黄连能治“肠辟腹痛,妇人阴中肿痛”,“泻心火,去中焦湿热”,“治诸疮,赤眼暴发”等。近代研究证明黄连和小檗碱均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而且抑菌范围广[1]。然而黄连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也较常见,故笔者对黄连生品和几种炮制品的水煎液的抑菌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实验材料

1.1药材原料黄连购自杭州华东医药药材公司,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的干燥根茎,根据《中国药典》(2005版)鉴定为正品。其不同炮制品为:(1)生黄连:取原药,成簇者掰开,除去泥沙等杂质,抢水洗净略润,切薄片,干燥。(2)炒黄连:取原药,炒至表面棕黄色,微具焦斑时,取出,摊凉。(3)酒黄连:取黄连,与黄酒拌匀,稍闷,炒至表面色变深时,取去,摊凉。黄连与黄酒的比例为100∶12.5。(4)姜黄连:取黄连与姜汁拌匀炒至表面色变深时,取出,摊凉。黄连与姜汁的比例为100∶12.5。(5)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取出,摊凉。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为100∶10。

1.2实验菌种由杭州市桐庐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2实验方法

2.1水煎液的制备称取黄连生品及各炮制品饮片10g,分别加10倍量蒸馏水浸20min后,加热煮沸1h过滤,在药渣中再加5倍量蒸馏水煮沸半小时后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在沸水浴上浓缩成1g/ml浓度的水煎液备用。

2.2抑菌试验采用混合法进行,将各炮制品水煎液的原液,分别用无菌蒸馏水作等倍稀释(1/2~1/32),加入双倍营养琼脂混合,倾注成平板。分别接种一定菌龄(12~16h)及一定浓度(80万/ml)的实验菌液,置37℃温箱培养,经24h后观察各细菌在不同药物浓度中能否生长,不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

3实验结果

黄连不同炮制品的抑菌作用,以该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来衡量其对常见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见表1。

表1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体外抑菌效果(略)

实验结果表明,黄连不同炮制品的水煎液对上述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品和各种炮制品对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较强,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抑菌作用较弱,此结果和有关资料相符[2]。而酒黄连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优于生品及其他炮制品。

体会

黄连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素)。黄连碱,药根碱也是抗菌作用的重要成分[3],因协同作用,所以黄连的抑菌作用强。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炮制品和生品相比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这是因为具有抗菌作用的小檗碱在生品和各炮制品中含量变化不大,经数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4]。实验中各炮制品对不同细菌的MIC值不同,说明黄连经不同炮制后其所含成分发生部分变化,药理作用和抑菌机制也发生相应变化。所以,黄连生品及各种炮制品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情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

体外抑菌范文篇2

1.1药材原料黄连购自杭州华东医药药材公司,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的干燥根茎,根据《中国药典》(2005版)鉴定为正品。其不同炮制品为:(1)生黄连:取原药,成簇者掰开,除去泥沙等杂质,抢水洗净略润,切薄片,干燥。(2)炒黄连:取原药,炒至表面棕黄色,微具焦斑时,取出,摊凉。(3)酒黄连:取黄连,与黄酒拌匀,稍闷,炒至表面色变深时,取去,摊凉。黄连与黄酒的比例为100∶12.5。(4)姜黄连:取黄连与姜汁拌匀炒至表面色变深时,取出,摊凉。黄连与姜汁的比例为100∶12.5。(5)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取出,摊凉。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为100∶10。

1.2实验菌种由杭州市桐庐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2实验方法

2.1水煎液的制备称取黄连生品及各炮制品饮片10g,分别加10倍量蒸馏水浸20min后,加热煮沸1h过滤,在药渣中再加5倍量蒸馏水煮沸半小时后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在沸水浴上浓缩成1g/ml浓度的水煎液备用。

2.2抑菌试验采用混合法进行,将各炮制品水煎液的原液,分别用无菌蒸馏水作等倍稀释(1/2~1/32),加入双倍营养琼脂混合,倾注成平板。分别接种一定菌龄(12~16h)及一定浓度(80万/ml)的实验菌液,置37℃温箱培养,经24h后观察各细菌在不同药物浓度中能否生长,不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

3实验结果

黄连不同炮制品的抑菌作用,以该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来衡量其对常见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见表1。

表1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体外抑菌效果(略)

实验结果表明,黄连不同炮制品的水煎液对上述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品和各种炮制品对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较强,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抑菌作用较弱,此结果和有关资料相符[2]。而酒黄连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优于生品及其他炮制品。

4体会

黄连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素)。黄连碱,药根碱也是抗菌作用的重要成分[3],因协同作用,所以黄连的抑菌作用强。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炮制品和生品相比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这是因为具有抗菌作用的小檗碱在生品和各炮制品中含量变化不大,经数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4]。实验中各炮制品对不同细菌的MIC值不同,说明黄连经不同炮制后其所含成分发生部分变化,药理作用和抑菌机制也发生相应变化。所以,黄连生品及各种炮制品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情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

[4]李凌云,廖波,甄汉琛.黄连不同炮制品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研究[J].中国药业,2001,10(12):36.

体外抑菌范文篇3

【关键词】厚朴体外抑菌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invitrogrowth-inhibitoryeffectofMORonbacteria.MethodsK-Bpaperdispersionmethodwasusedandthepaperwaspresoakedwith100%MORwaterextract.WeobservedtheinhibitoryeffectofcircularfilterpaperpiecesofMORonStaphylococcusaureus,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P.aeruginosa,E.coli,S.typhi,α-hemolyticstreptococcus,β-hemolyticstreptococcus.ResultsTheherbhadobviouseffectofgrowthinhibitiononbacteria.ConclusionMORhassignificanteffectofgrowthinhibitioninvitroonbacteria.

KeywordsEuphorbiahumifusaWilld.(MOR);Invitrogrowthinhibition

厚朴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ehd.etWils.或凹叶厚朴M.officinalisRehd.etWils.var.bilobaRehd.etWils.的干皮、根皮及枝皮[1]。主产于四川广元、荥经、丰都、城口,湖北恩施、宜昌、利川,浙江龙泉、遂昌,福建浦城、松溪,湖南衡阳、彬县等地,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也有出产,以四川、湖北所产者量大质优,野生与栽培均有。主要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为观察中药厚朴的体外抑菌作用,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抑菌实验研究,旨在为临床应用厚朴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

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均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营养琼脂培养基,购于北京海淀区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游标卡尺、规格(0~150)mm×0.02mm,安徽桐城量具厂生产。

2方法

2.1药液的制备

厚朴购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房。取厚朴50g,加水500ml,文火煎煮1h,去渣浓缩为50ml(浓度100%)备用。

2.2操作方法

2.2.1普通培养基的制备[2,3]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分别用取菌环致密接种到普通营养培养基表面,以无菌操作将含厚朴浸出液的直径0.4cm的滤纸片贴到培养基上,37℃培养24h观察测量抑菌环直径。

2.2.2血平板培养基的制备[2]

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础上高压消毒后,冷却至56℃时加上5%~10%无菌脱纤维绵羊血混匀,倒入培养皿中制备。

2.2.3抑菌实验

将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用取菌环分别致密接种到血平板营养基上后,以无菌操作将含厚朴浸出液的直径0.4cm的滤纸片贴到培养基上后,37℃培养24h观察测量抑菌环直径。

3结果

厚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结果见表1。表1厚朴的抑菌作用(略)

4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厚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现代研究表明[1],厚朴具有松弛肌肉、降低血压、抑制中枢系统、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体外实验中,厚朴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本次实验证明厚朴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20.

体外抑菌范文篇4

【关键词】五味子提取物抑菌作用

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山花椒、乌梅子、软枣子等,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以野生为主,为常用中药材。主要以果实入药,因有甘、酸、辛、苦、咸五味而得名,有敛肺、滋肾、止汗、生津、止泻、涩精等功能。可以治疗咳嗽、哮喘、口渴自汗、盗汗、遗精、久泻、神经衰弱等症,也是很好的果酒和饮料的原料[1],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是一种新型的“药食同源”功能性保健食品,其果实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新兴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2,3]。本实验采用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了五味子提取物对4种常见污染菌的抑制作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菌种与培养基试验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由浙江省台州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友情赠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文献[4]自制,PH为6.0(用PBS配制[5])。

1.2五味子提取物的制备五味子饮片购自临海市医药有限公司,经70℃烘干后研成粉末。取粉末10g用75%乙醇在超声波清洗器中提取,反复多次,直至浸出液色淡。将浸出液浓缩,并定容到10ml,即1ml提取液为1g五味子的提取物[6]。提取液过0.22μm滤膜除菌,4℃贮存备用。

1.3抑菌试验

1.3.1抑菌效力的测定将供试菌从斜面转接到5ml液体培养基,30℃培养24h,吸取50μl到5ml液体培养基,30℃培养6h后取100μl菌液均匀涂布到平板上;再贴上滤纸圆片(φ6mm,提取液浸24h后风干),每皿4片,重复3次。37℃倒置培养24h后测定抑菌圈大小,用无菌水作空白对照,确定抑菌效果。

1.3.2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采用二倍稀释法[7]测定提取物对供试菌的MIC。取7支试管,第1支加入10ml提取液,其余6支各加入5ml无菌水,从第1支吸取5ml提取液移至第2支,混匀后,再吸取5ml至第3支,以此类推,最后1支试管取出5ml弃去,每一试管的浓度分别为1000、500、250、125、62.5、31.3和15.6mg/ml。分别将5ml上述各浓度的提取物与20ml牛肉膏固体培养基混匀,制成提取物的浓度分别为200、100、50、25、12.5、6.3和3.2mg/ml(w/v)的平板,接种菌液后倒置培养24h观察,以没有供试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提取物的MIC。

1.3.3热稳定性试验将五味子提取液置于80℃水浴、100℃水浴和121℃湿热条件下[8]热处理20min,再制成浓度为500mg/ml的提取液浸泡滤纸片,稍风干后贴在涂有菌液的平板中,测定其抑菌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提取物浓度对抑菌效力的影响滤纸片法测定结果(见表1)显示,五味子提取物对4种供试菌的生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肺炎克雷伯氏菌其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弱。

表1五味子提取物的浓度对抑菌效率的影响(略)

2.2不同菌的MIC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MIC值如表2所示。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50mg/ml外,其余3种菌均为25mg/ml(与滤纸片法基本一致)。

表2五味子提取物的MIC(mg/ml)(略)

“-”表示无菌生长,“+”表示细菌生长

2.3提取物的热稳定性试验提取物经3种温度的热处理20min后,仍具有较强的抑菌效力,其抑菌圈直径与未经高温处理的样品接近,其中只有对绿脓杆菌抑制作用,经100℃处理和湿热灭菌后有显著下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经湿热灭菌后有显著降低;而对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抑制作用,3种处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见表3)。说明五味子的抑菌成分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表3热处理对五味子提取物抑菌效力的影响(略)

不同字母表示P<0.05水平显著,ns为不显著

3结论

经反复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提取物的浓度在31.3~1000mg/ml范围内,对4种供试菌的抑制效应依次为: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滤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显示,除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62.5mg/ml外,其余3种供试菌MIC均为31.3mg/ml;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得的MIC也显示类似的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50mg/ml,另3种菌的MIC均为25mg/ml。另外,五味子提取物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其活性成分不变,仍保持较强的抑菌效果。

【参考文献】

[1]樊骏,张亚雯.五味子规模化栽培管理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5,(3):8385.

[2]王森.五味子研究概况及其发展前景[J].经济林研究,2003,(4):8587.

[3]王森.栽培五味子有前途[J].农家参谋,2002,(1):35.

[4]黄秀梨.微生物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5115.

[5]张志良,瞿伟菁.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7.

[6]李钧敏,虞优优,金则新.大血藤叶片提取物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1):5557.

体外抑菌范文篇5

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破坏性疾病,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引起牙周病的菌斑,收到明显疗效。但目前治疗牙周病的抗菌药物多局限于抗生素类的化学制剂,而对中药的研究甚少。我们利用中药大黄的明显抗厌氧菌作用和甲壳胺配伍制成中药大黄滴剂,旨在提出一种新的牙周抗菌制剂。现就其主要实验室研究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准菌株和培养条件

1.1.1标准菌株选用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微生物室保存的国际标准菌株。牙龈卟啉菌P381和ATCC33277,粘性放线菌ATCC19246,中间型普氏菌ATCC25261,具核梭形菌ATCC10953,伴放线放线杆菌Y4,变形链球菌c型和d型,中间型链球菌ATCC27335,齿双歧ATCC27534。

1.1.2培养条件变形链球菌和中间型链球菌在MSA培养基中微需氧培养2天,余菌株在CDC培养基中厌氧培养5天。

1.2主要试剂

1.2.1大黄总蒽醌北京制药研究所提供。

1.2.2大黄酸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0757-9703。

1.2.3甲壳胺取比度0.78粘度45cps灰分0.8%。

1.2.4大黄滴剂北京口腔医院药房配制。

1.3实验方法

1.3.1大黄对牙周致病菌的抑菌试验取大黄总蒽醌和大黄酸标准品,用琼脂稀释法[1]做细菌敏感性试验。

1.3.2甲壳胺的凝集试验将各菌接种在相应的液体培养基中,内含一定浓度的甲壳胺,培养后观察各菌生长情况。

1.3.3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的解吸附试验用龋活性试验方法,将标准板浸入含变形链球菌的液体培养基中,经48小时培养后,将有变形链球菌附着的板再浸到含甲壳胺的溶液中,连续观察附着的变形链球菌从板上的脱落情况。

1.3.4大黄滴剂的体外抑菌实验取成品大黄滴剂,按倍比稀释的原则,稀释为原液的100%、50%、25%、12.5%和6.25%。用钢管法分别加入到各菌的菌平皿中,培养后观察抑菌结果。

2结果

2.1大黄抑菌试验测定结果大黄总蒽醌和大黄酸标准品的抑菌效果大致相同,除对变形链球菌、中间型链球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无作用外,对口腔其他常见菌均有作用。对牙龈卟啉菌ATCC33277和中间型普氏菌ATCC25261作用最强,大黄总蒽醌浓度在1.4μg/ml,大黄酸标准品浓度在4.17μg/ml时都有抑菌作用。

2.2甲壳胺凝集结果甲壳胺除对齿双歧ATCC27534无凝集作用外,对口腔其他常见菌都有不同程度的凝集作用。

2.3甲壳胺解吸附试验结果甲壳胺对附着的变形链球菌有一定解吸附作用,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浓度是5mg/ml。应用甲壳胺后10min开始起作用,60min后使附着的变形链球菌完全脱尽。

2.4大黄滴剂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大黄滴剂对口腔常见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即使稀释至原液的1/16仍有作用。

3讨论

在我国应用大黄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大黄有广谱抗菌作用,大黄中起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而蒽醌衍生物中有抑菌作用的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王文风等[2]报告,大黄蒽醌衍生物对临床常见的100株厌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我们利用大黄的明显抗厌氧菌作用,尤其是对脆弱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敏感的特性,制成中药抗菌药物,治疗牙周疾病。

用琼脂稀释法做几种口腔常见菌对大黄总蒽醌和大黄酸标准品的敏感性,发现二者的抑菌效果基本相同,对牙周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牙龈卟啉菌ATCC33277和中间型普氏菌ATCC25261,即使浓度在1.4μg/ml都有抑菌作用。但大黄对变形链球菌、中间型链球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无抑菌作用,说明对由伴放线放线杆菌引起的青少年牙周炎可能无作用,而对厌氧菌引起的牙周炎作用较好。

甲壳胺做为一种生物多糖高分子物质,因其可溶性、成膜性、可吸收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药剂中作为填充剂、黏合剂、薄膜包衣材料、缓释控释材料等在医学上研究很多[3]。近年来,在口腔方面的应用也渐渐受到重视。甲壳胺除对齿双歧无凝集作用外,对其他口腔常见菌均有凝集作用。这样,甲壳胺就可把牙周袋内的细菌凝集沉淀在牙周袋的局部,然后局部针对性用药,而无需在整个牙周袋内达到高浓度。这是甲壳胺做为缓释控释制剂的特性。

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有解吸附作用,这就弥补了大黄对链球菌抑菌作用不甚理想的缺点,使变形链球菌从牙面上脱落,抑制了菌斑在牙面上的附着。变形链球菌是牙颈部龈上菌斑的重要组成,而龈上菌斑的存在又为龈下菌斑的形成创造条件。所以,消除龈上菌斑是防止龈下菌斑形成的前提,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的吸附作用,正是抑制龈上菌斑的形成,这就不利于牙周病的发生。实际上,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的解吸附作用和凝集作用是相辅相承的。

大黄酸标准品和大黄总蒽醌的抑菌作用大致相同,但大黄酸标准品提炼困难,价格昂贵。考虑到大黄酸提取过程的复杂性和患者对药物价格的接受能力,我们用大黄总蒽醌代替大黄酸标准品做为抑菌剂,甲壳胺为辅料,制成大黄滴剂,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对口腔常见菌均有抑制作用。

综上,大黄滴剂经实验室研究证明有明显抑菌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肖晓蓉著.口腔微生物学及实用技术.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63.

体外抑菌范文篇6

【关键词】川产习用品种;金银花;体外抑菌;平板打孔法

前言

金银花FlosLonicerae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血、疏风散热之功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金银花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植物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但我国作为中药金银花流通及使用的品种却是复杂的[2]。四川地处西南,为我国金银花主要产区之一,品种比较复杂。为了客观评价其品质,我们测定了川产金银花主要有效成分绿原酸的含量。本实验以道地正品金银花河南密县“密银花”作对照,用平板打孔法对川产金银花品种细毡毛忍冬L.similisvar.similis,淡红忍冬L.acuminata,红腺忍冬L.hypoglauca,峨嵋忍冬L.similisvar.omeiensis进行了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一、材料

1.1药物川产习用金银花细毡毛忍冬、淡红忍冬、红腺忍冬、峨嵋忍冬经成都中医药大学万德光教授鉴定,“密银花”委托河南中医学院曹继华教授采集鉴定。

1.2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溶血性链球菌(Staphylococcushaemolyti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福氏志贺菌(Shigellaflexneri)、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murium)、肺炎球菌(pneumonococcus)由四川卫生干部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提供;卡他球菌(Branhamellacatarrhli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提供。

1.3试剂琼脂粉和蛋白胨(购自广州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牛肉浸出粉(购自灵武市泰运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脱纤维兔血(自制)、分析纯氯化钠等。

二、方法

2.1培养基的制备

2.1.1营养肉汤培养基取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蒸馏水,按《中国药典》规定比例混合,微温溶解后,调节pH为弱碱性,煮沸,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在115℃灭菌30min。

2.1.2营养琼脂培养基照上述营养肉汤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按《中国药典》规定比例加入适量琼脂,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在115℃灭菌30min。

2.1.3血琼脂培养基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待冷至50℃左右,以无菌操作加入10%无菌脱纤维兔血,摇匀,置冰箱备用。

2.2菌液的制备于实验前将上述保存菌种于相应的琼脂平板上划线,于37℃培养箱内培养48h,取出,用白金环挑起典型菌落接种营养肉汤管中,为了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的生长,后二者需要在血琼脂培养基中培养,经过37℃下培养24h,将菌液稀释成1×107cfu·ml-1,供实验备用。公务员之家:

2.3供试液的制备称取川产习用金银花药材及“密银花”各5g,分别加蒸馏水适量,煎煮3次,第1次40min,后两次各30min,分别合并水煎液,浓缩至6ml,分别定容于消过毒的10ml容量瓶中,各得500mg·ml-1的供试液,冰箱中保存备用。

2.4抑菌实验将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菌液0.1ml滴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其它菌液0.1ml滴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用无菌L型玻棒涂布均匀。用6mm直径打孔器打孔,每平板打孔3个,除取孔内琼脂,并向每孔内加药液约0.1ml,放置37℃培养箱内培养18~24h,观察并记录抑菌环直径。结果见表1。表1抑菌实验结果(略)

三、小结

参照《微生物和检验技术》判定结果,抑菌圈直径≥20mm为高敏;抑菌圈直径为10~19mm为中敏;抑菌圈直径<10mm为钝敏。可见川产4种习用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敏,而“密银花”对其为中敏;5种金银花对溶血性链球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基本都为钝敏(抑菌环直径没有大于10mm);肺炎球菌对峨嵋忍冬高敏,对细毡毛忍冬和红腺忍冬中敏,对淡红忍冬和“密银花”钝敏;卡他球菌对红腺忍冬和峨嵋忍冬高敏,对其它3种金银花中敏;表皮葡萄球菌对峨嵋忍冬高敏,对细毡毛忍冬和淡红忍冬中敏,对红腺忍冬和“密银花”钝敏;大肠杆菌对细毡毛忍冬和峨嵋忍冬高敏,对其它3种金银花中敏;福氏志贺菌对细毡毛忍冬、淡红忍冬和峨嵋忍冬高敏,对其它两种金银花中敏。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2.

[2]徐炳声.中药金银花原植物的研究[J].药学学报,1979,14(1):23.

[3]苟占平,万德光.HPLC法测定5种1变种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5):421.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Ⅱ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83.

体外抑菌范文篇7

临床报道,较多的中药方剂对真菌感染性疾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7-11]。通过实验研究亦发现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目前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主要为琼脂稀释法、琼脂扩散法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M27-A、M38-A方案。琼脂稀释法是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初筛方法,其方法是在琼脂平板内掺入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药物,以多点接种法将相同量的待测真菌接种于琼脂表面,以菌不生长的最低浓度定为该药对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多数研究者在试管内或在平皿内进行,此方法适合于大量菌株测定实验。胡圣爱等[12]应用固体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测定了肤癣消搽剂(连翘、苦参、大风子、鸦胆子、黄柏、蛇床子等)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其MIC为1:100倍。杨志波等[13]采用沙氏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观察到复方二矾浸液(枯矾、皂矾、儿茶、侧柏叶、地骨皮、土槿皮、黄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25%、0.5%、0.5%。谢淑霞等[14]采用沙氏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观察到祛癣洗剂(白藓皮、苦参、地肤子、土槿皮、羌活、紫地榆、黄柏、椒目、百部、蛇床子等)对我国南方常见的9种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6.25%~50%,对癣菌的抑制作用优于白念珠菌。卢全德等[15]报道采用试管内药基法测得肤疾安喷雾剂(金银花、野菊花、苦参、血竭、薄荷脑等)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为0.39mg/ml,对须癣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的MIC为0.78mg/ml,对白念珠菌、青霉菌为1.56mg/ml。陈超等[16]以琼脂稀释法观察到复方黄连皮康酊(黄连100g、苦楝皮50g、海桐皮50、藁本30g、槟榔50g、大风子15g、郁金30g、白矾30g、芦荟30g、地肤子50g、芜荑30g组方制成酊剂)对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及深部真菌(白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使菌落缩小,与克霉唑癣药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得出复方黄连皮康酊对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大于对深部真菌(白念珠菌)的结论。魏蓉[17]用试管琼脂稀释法观察到祛癣止痒洗剂(丁香、黄精、龙胆草、明矾、百部、藿香、黄连、土槿皮、薄荷脑、冰片水煎液)对9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浓度分别为0.39%(红色毛癣菌)、0.195%(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0.75%(石膏样小孢子菌)、1.56%(白念珠菌)。张玲等[18]采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蟹黄肤宁软膏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结果蟹黄肤宁软膏对8株浅部毛癣菌属的MIC均在0.03125~0.25mg/mL之间,显示了蟹黄肤宁软膏较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琼脂扩散法是通过测量真菌生长被抑制的范围大小来确定抗真菌活性,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初筛方法。杨国晶等[19]用琼脂扩散法观察了复方苦槿霜(苦参150g、土槿皮150g、黄柏150g、白藓皮150g、地肤子150g、川芎150g、儿茶100g)及其原料药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癣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结果10%、20%复方苦槿霜及10%、20%原料药抑菌效果相同,与达克宁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优于5%复方苦槿霜及5%原料药的抑菌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何定淑等[20]采用纸片浓度梯度法研究硝矾散(枯矾、芒硝)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2%硝矾散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0625~0.125mg/ml、0.03125~0.125mg/ml。林静瑜等[21]采用打孔药物琼脂扩散法观察到癣药膏(由丁香、蜂房等8味中药组成)5%浓度以上对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1%浓度仅对须癣毛癣菌有抗菌作用,但各浓度均对白念珠菌感染无效。曾嵘等[22]采用管蝶法对玉阴洁冲洗剂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1g生药/ml玉阴洁洗剂体外对白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为(20.0±0.8)mm,MIC为12.5%(1:8稀释度)。徐文跃等[23]采用改良的平皿挖洞灌药法观察到白莲洗剂(由白头翁、半边莲、蛇床子、黄连、黄柏、百部、地肤子等组成)对白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洁尔阴相当。琼脂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的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菌接种液的浓度及准备、培养基成分及pH值,孵育时间和温度及不同的终点判定方法等,重复性差,不利于各实验室之间的比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在1997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提出了酵母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产孢丝状真菌的抗真菌药敏试验倡导方案(M38-P)和M38-A方案,这些方案准确性好、重复性高,实验室间结果的一致性可与抗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相媲美。郑玮清等[24]参照CLSIM38-A液基试管法进行改良,观察甲癣中药洗剂(龙胆草40g、黄连30g、射干20g、半枝莲30g、地肤子50g、紫草10g和花椒10g)蒸馏水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结果甲癣中药洗剂对皮肤癣菌的敏感性较好,而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较差,同时可明显看出,醇提液的MIC值低于水提液的MIC值,说明中药的抗真菌药物成分不仅包括水溶性物质,而且包括脂溶性物质。尤力都孜·买买提等[25]采用CLSIM-38P方案测定维药雅丽蔓制剂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抗菌作用,结果,对须癣毛癣菌的MIC90为190.46μg/ml(平均MIC128μg/ml),对红色毛癣菌的MIC90为148.57μg/ml(平均MIC93.42μg/ml),对絮状表皮癣菌的MIC90为311.27μg/ml(平均MIC128μg/m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90为429.54μg/ml(平均MIC194.01μg/ml)。雅丽蔓制剂对真菌中不同菌种的MIC90值范围为148~429μg/ml,表明雅丽蔓制剂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具有显著的抗真菌作用。郑玮清等[26]以美国CLSIM27-A液基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检测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1:1水溶液)及其单味药物对红色毛癣菌15株、须癣毛癣菌9株的MFC和MIC,结果硝矾洗剂的MFC为1.25~20mg/ml(平均为5.26mg/ml),低于芒硝的MIC和明矾的MFC值。

2动物实验

部分学者利用动物真菌病模型进行了抗真菌中药的研究,相比仅在试管内进行抗真菌试验得到的结果应更有意义。徐洪波等[27]用红色毛癣菌制作豚鼠皮肤真菌感染模型,将25%藿黄散洗剂(藿香、黄精、苦参、茵陈、枯矾等)水煎液涂布感染皮肤,给药2次/d,连续给药21d。豚鼠在用药6d后鳞屑减少,12d后鳞屑逐渐消失,呈浅红色斑,真菌检查均为阴性,18~21d皮肤外观恢复正常。何定淑等[20]用2%和4%硝矾散温水浸泡治疗豚鼠须癣毛癣菌感染的足癣、体癣,1次/d,30min/次,共7d,显示具有较好疗效,与1%足光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蒸馏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曾勇等[28]研究消炎抗癣霜(由升药底、蛇床子、冰片、樟脑等中药组成)对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导致的豚鼠体癣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2周后观察到消炎抗癣霜能够减轻真菌所致豚鼠皮肤病变程度,提高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的转阴率。杨小洁等[29]观察了中药真菌安胶囊对白念珠菌深部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治疗组、预防组深部真菌感染的小鼠病死率和血液内的真菌数,与非治疗组相比明显降低,实验表明中药真菌安胶囊有治疗白念珠菌深部感染的作用。谭元生等[30]对复方苦参液的药效学进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洗液具有较好的抗家兔阴道黏膜人工白念珠菌感染作用,其治疗后阴道涂片、真菌学培养、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洁尔阴组相比无差异。梁君儿等[31]制成大白兔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并使用香荷药条(由黄连、黄柏、丁香、薄荷等7味药组成)治疗,实验表明香荷药条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使大白兔阴道白色念珠菌的转阴率与对照组达克宁栓无显著性差异。

3中药复方制剂与单味药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比较

邱莹等[32]观察大风子、皂角、川椒、百部、蛇床子、大黄、地骨皮、黄柏、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红花、桃仁、姜黄、藿香、芒硝、明矾、硼砂、荆芥、防风20种中药水煎液及根据单味中药抑菌实验结果选取的6种(大风子、皂角、川椒、明矾、藿香、地骨皮)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药组成的复方水煎液对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复方抑皮肤癣菌MIC:0.625%,对白念珠菌MIC:2.5%,抑菌强度好于单味药,说明这些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郑玮清等[26]检测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1:1水溶液)及其单味药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MIC,结果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的平均MIC(或MFC)分别为5.26mg/ml、2.313mg/ml、20.19mg/ml、12.13mg/ml,硝矾洗剂的抗真菌活性强于芒硝组和明矾组,弱于硼砂组。黄宁等[33]观察方剂1(白藓皮、生姜、大蒜、川椒、斑蟊、丁香即复方白藓皮)、方剂2为复方白藓皮的拆方(丁香、白藓皮、斑蝥、川椒)和复方白藓皮的各单味中药的醇提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念珠菌、短帚菌5种甲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MIC,结果方剂2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方剂1及各单味中药(P<0.05)。作者认为这可能复方白藓皮酊中各组分药物间还存在一定相互拮抗的作用,因此拆方后表现出更优的抗真菌作用,但因部分中药抗真菌机制多样性,有的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而抗真菌,故复方白藓皮酊的临床效果也很显著,这有待在临床中做进一步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协同、提高单味中药的抗真菌活性,或是相互拮抗、降低抗菌作用,或是中药在体内通过其他途径发挥抗真菌作用,如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也需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4作用机制探讨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不少学者研究认为,中草药对真菌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破坏其细胞壁、细胞膜的完整,或影响其核酸、脂质代谢等方面。杨国晶等[19]在进行复方苦槿霜及其原料药对常见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的体外抑制试验时,通过电镜观察到未经药物作用的红色毛癣菌细胞菌丝体外形充盈,饱满,表面光滑,大、小分生孢子生长良好,经10%复方苦槿霜作用后的红色毛癣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细胞明显变性,细胞膜皱缩,细胞浆中大部分被电子薄区占据,细胞器消失。说明复方苦槿霜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推测其可能通过抑制胞壁和胞膜成分的合成,引起菌体破裂,内容物渗出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另外,近年来提出,一些反复发作的浅部及深部真菌感染,机体常伴有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低下,中药复方制剂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起抗真菌作用。太加斌等[34]研究发现竹叶石膏汤能使免疫抑制状态下白念珠菌系统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延长,肾脏内活菌数减少,对免疫功能正常的白念珠菌系统感染小鼠则无显著性疗效,但与氟康唑合用比单用氟康唑疗效好,能使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肾脏内的活菌数减少,即有协同氟康唑疗效的作用。通过实验认为竹叶石膏汤对深部念珠菌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时效果更显著,与氟康唑合用能显著提高疗效,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刘春英等[35]的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能显著提高抗体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表现对下降的T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形率、巨噬细胞Fc受体活性(EA花环率)、溶血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PFC)具有升高作用,与未经药物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补益类中药可促进和调节白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紊乱的恢复,可作为抗真菌治疗的辅助手段。

5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在中药抗真菌实验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单味中药及提取的单一成分上,有利于明确中药抗真菌的作用位点,但中药应用于临床的多为复方制剂,作用于人体的为多种成分的复合物,对复方中药制剂的研究也十分必要,特别是作用机制的研究,但与单味中药研究相比,复方中药制剂成分复杂,给抗真菌作用机制研究带来了困难。复方中药制剂抗真菌机制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中草药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多采用琼脂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由于该方法影响因素多,实验结果不稳定,差异较大,无法进行实验室之间的比较。总结这些方法,寻找可靠、简便、易行的测定方法及实验室条件,尽快进入标准化轨道,在寻找有体外抗真菌活性的中草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体外抗真菌试验有利于筛选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方药,但体外抗真菌实验结果与体内差别颇大,而动物实验是检验中草药对真菌感染的疗效及了解其毒性、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情况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利用动物真菌病理模型进行体内研究。

【参考文献】

1廖万清,吴绍照,编.真菌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11~12.

2肖毅,赵玉铭,白兆震.新一代口服抗真菌药的副作用.辽宁医学杂志,1999,(1):41~42.

3王理达,胡迎庆,果德安,等.13种生药提取物及化学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筛选.中草药,2001,32(3):241~244.

4宫毓静,安汝国,虞慧,等.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中草药,2002,33(1):42~47.

5叶其馨,林吉,桂蜀华,等.防风等11种中药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海南医学,2005,16(9):161,184.

6关洪全,刘志贤,李中山.试论抗真菌中药研究战略.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2):536~537.

7郑文彬.洁尔阴洗液治疗真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6,24(4):92.

8杨宗敏.三黄苦部煎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真菌性肠炎152例.湖南中医杂志,2003,19(5):45.

9王步礼.癣得乐擦剂治疗手足癣82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3,21(2):63~64.

10宁蔚夏,李成林,潘琪龙.癣快好药液治疗体股癣10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8):499~500.

11杨翠茹.中医治疗真菌性阴道炎46例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6):1587~1588.

12胡圣爱,赵文爱,吉春巧,等.肤癣消搽剂的抗真菌作用研究.医学动物防制,2003,19(5):273~274.

13杨志波,欧阳恒,李先春.复方二矾浸液治疗手癣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50~151.

14谢淑霞,李松坚,杨宏志,等.祛癣洗剂治疗足癣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00,41(10):614~615.

15卢德全,杨瑞平,陈桃香.肤疾安喷雾剂的制备及对致病真菌的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9):411~412.

16陈超,孙莲芬,彭艳.复方黄连皮康酊抗皮肤癣菌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2):141~142.

17魏蓉.祛癣止痒洗剂对常见皮肤浅表真菌菌株抑菌实验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2):54~55.

18张玲,曲延伟,张颖.蟹黄肤宁软膏体外抑菌实验.食品与药品,2006,8(11):43~44.

19杨国晶,朱慧明,洪英杰,等.复方苦槿霜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激光杂志,2004,25(5):94,96.

20何定淑,王淑美,何淑惠,等.硝矾散抗真菌药效学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867~868.

21林静瑜,洪华炜,倪峰.癣药膏的抗炎及急性毒性实验.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47~48.

22曾嵘,伍参荣.玉阴洁冲洗剂的药效学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2):17~18.

23徐文跃,姜平,干钱珍,等.“白莲洗剂”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药学进展,2000,24(2):110~112.

24郑玮清,董全江,吕惠清,等.甲癣中药洗剂对常见致病性真菌的敏感性检测.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1):27~30.

25尤力都孜·买买提,努尔买买提·艾买提,艾则孜·亚森,等.维药雅丽蔓制剂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4:50~51.

26郑玮清,董全江,吕惠清.硝矾洗剂对常见皮肤癣菌敏感性的检测.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6):343~344.

27徐洪波,喻文球.藿黄散洗剂抗皮肤癣菌实验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6):38~39.

28曾勇,孟宪丽,周邦靖,等.消炎抗癣霜抗真菌实验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2):43,44,53.

29杨小洁,雷玲,李云委,等.真菌安胶囊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实验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11~12.

30谭元生,胡宏,黄大香,等.复方苦参洗液的药效学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1):12~14.

31梁君儿,黎小斌,何成群.香荷药条治疗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实验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2):983~984.

32邱莹,于腾.20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2007,30(3):237~238.

33黄宁,王贞生,林滔,等.复方白藓皮酊及其拆方对甲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抑菌试验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12):1124.

体外抑菌范文篇8

【关键词】枫香树叶;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antimicrobialactivityof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sleaf.MethodsBymethodsofagarplatediffusionsandtubecontinuousdilution,tomeasureantimicrobialactivityand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of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sleafagainstpathogenandconditionedpathogen.Results(1)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sleafhadnotantimicrobialactivityonE.coli,S.albicans.(2)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sleafhadantimicrobialactivityagainstS.aureus,S.epidermidis,S.flexneri,SalmonellaTyphi,P.aeruginosa,thediameterofbacteriostaticcirclewasbetween13and25millimetre.Theantimicrobialactivitywassignificantdifferentindifferentextracteddrugliquid,amongwhichtheantimicrobialactivityofwaterextractionof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sleafwasthebest,the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againstS.aureusS.epidermidis,S.flexneri,SalmonellaTyphi,P.aeruginosa,is0.5,1,0.5,0.5,0.25g/ml,respectively.Conclusion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sleafhasgoodantimicrobialactivityagainstS.aureus,S.epidermidis,S.flexneri,SalmonellaTyphiandP.aeruginosa.

Keywords: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sleaf;Antimicrobialactivity;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逐年增多,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菌株高达90%以上[1],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已经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2]。有些细菌甚至产生多重耐药,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约40%的菌株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3];铜绿假单胞菌对许多抗生素具有天然或获得耐药性[4],这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有效防治细菌感染及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散播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因而寻找和研制有效的抗菌药物非常必要。本文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试管连续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以探讨枫香树叶对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现报道如下。

1材枓与方法

1.1菌株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白色葡萄球菌(ATCC1222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福氏志贺氏菌(ATCC27891),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购于北京生物制品鉴定所。白假丝酵母菌(ATCC14053),北大医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北京)提供。

1.2枫香树叶采自江西赣南山区,采药时间在5~6月之间。

1.3药液的制备

1.3.150%乙醇煎液取枫香树叶(生药)40g,洗净,加适量50%乙醇溶液浸泡30min,加热至100℃30min,过滤。药渣再加适量50%乙醇溶液,加热100℃30min,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用文火浓缩至10ml(即每毫升药液含4g生药)。

1.3.2水煎液用蒸馏水代替50%乙醇溶液按上述方法制备药液。

1.3.350%乙醇浸液取枫香树叶(生药)40g,洗净捣碎,与蒸馏水10ml混匀浸泡2h,过滤,再经滤菌器滤过除菌,制成4g/ml的生药。

1.3.4水浸液用蒸馏水代替50%乙醇溶液按上述方法制备药液。

1.4方法

1.4.1菌液的制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置37℃温箱中培养18h,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每毫升相当于3亿的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配成每毫升相当于9亿的菌浓度)。将白假丝酵母菌接种于沙氏琼脂平板上,置37℃温箱中培养48h,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1×108CFU/ml。

1.4.2琼脂扩散法用无菌棉签沾取菌液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白假丝酵母菌用沙氏琼脂平板)作均匀密集划线,待菌液干燥后,用外径5mm的打孔器打孔,每孔加药液200μl,平放在37℃温箱中培养24h(白假丝酵母菌培养48h)观察结果,测量抑菌圈直径。抑菌圈直径取两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1.4.3试管连续稀释法[5]根据抑菌实验的结果,选取敏感菌测定枫香树叶水煎液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取小号试管7支,编号。第1步每支管各加1ml肉汤培养基。然后在第1管加1ml药液,用吸管在第1管吹吸数次,使药液与肉汤培养基混匀,取出1ml加于第2管,混均取出1ml加于第3管,如此稀释至第6管弃去1ml,第7管不加药液作为对照。第3步每管加菌液50μl,混匀,置37℃温箱中培养24h。然后从每管中取出一接种环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再继续培养24h,观察结果。以无细菌生长的最高稀释浓度为该药液的最低抑菌浓度。

2结果

2.1枫香树叶的各种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无抗菌作用。

2.2枫香树叶的各种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皆有抗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在13~25mm之间。结果见表1。不同方法提取的药液的抗菌作用有明显差别,其中枫香树叶水煎液抗菌作用最好,50%乙醇煎液次之,50%乙醇浸液较差。

2.3枫香树叶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1,0.5,0.5,0.25g/ml。结果见表2。

表1枫香树叶几种药液的抑菌圈直径(略)

表2各试管枫香树叶水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略)

-表示无细菌生长;+表示有少量细菌生长;++表示有较多细菌生长;+++表示有大量细菌生长

3讨论

枫香树叶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的树叶[6,7]。《中药大辞典》记载枫香树叶有止血、治疔疮、治痢疾、治产后风和小儿脐风之功效[7]。民间有用枫香树叶治风湿,治中暑,治痢疾;文献[8]报道枫香树叶中含有人体必需10种无机元素并有治疗糖尿病和降血压的作用;但枫香树叶在抗菌作用方面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为枫香树叶作为抗菌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枫香树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不同方法提取的药液的抗菌作用有明显差异,其中枫香树叶水煎液抗菌作用最好,50%乙醇煎液次之,50%乙醇浸液较差,这可能与不同方法提取的药液的有效成分不同有关。由于中药粗提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成分与药理作用复杂,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只做了枫香树叶的粗提液,有关枫香树叶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4.

[2]AppelbaumPC.Theemergenceofvancomycin-intermediateandVancomyc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ttreusl[J].ClinMicrobiolInfect,2006,3(12)Suppl1:16.

[3]闻玉梅.现代医学微生物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05.

[4]李红霞,李从荣,施金玲,等.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体外耐药动态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21.

[5]李影林.临床医学检验手册[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06.

[6]陈德昌.现代实用本草(中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4.

体外抑菌范文篇9

【关键词】抗生素联合用药相互作用

Combinationantibiotictherapy

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dthetheoreticalbaseofcombination,generalmethodsforassessingdruginteraction,thecommonclinicalcombinationregimensofdrugsandtheindicationofdrugcombinationandproposedthefurtherdirectionofresearchaswellasprovidedtheevidencesforrationaluseofantibioticcombinationinclinic.

KEYWORDSAntibiotic;Drugcombination;Interaction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抗菌药的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药效学和药剂学三个方面。其中药动学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药效学可表现为协同、相加、无关、拮抗四种作用;药剂学一般针对静脉用药而言,包括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1]。本文主要针对药效学方面进行综述。

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

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2]。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2]。

以上为理论上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在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可因不同的菌株、用药剂量甚至给药顺序而影响试验结果。临床中更是有很大不同,除了药物本身的相互作用外,还常常受到病情的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的可靠度、临床终点的判断、合并其它微生物的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同。拮抗现象在临床上虽然只是偶尔出现,但一旦发生有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据报道,单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肺炎链球菌脑膜炎,43例中13例死亡,病死率30.2%,而以金霉素联合青霉素治疗的病死率却高达71.4%[2]。因此,临床医师仍应重视体外及动物试验的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2体外及动物试验中的联合药敏试验

2.1棋盘稀释法

棋盘稀释法包括微量棋盘稀释法、试管棋盘稀释法和琼脂棋盘稀释法三种,其中微量棋盘稀释法为最常用的联合药敏方法之一。它常使用96孔无菌微孔板,每种抗菌药物最高从2倍MIC浓度开始用灭菌MH肉汤倍比稀释,一般取6~8个稀释度左右,各取50μl分别排列在平板的行与列上,然后在无菌微孔板中加入100μl菌液,使最终接种量为5×105CFU/ml,过夜培养,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3]。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FIC)判断相互作用。FIC=联合用药时甲药MIC/单独应用甲药时MIC+联合应用乙药时MIC/单独应用乙药时MIC,FIC指数为≤0.5、>0.5~1、>1~2、>2时分别表示协同、相加、无关、拮抗作用[2,4,5];也有文献将FIC指数≤0.5定义为协同,>0.5~4定义为相加与无关,>4定义为拮抗[6]。与棋盘稀释法不同的是,试管、琼脂棋盘稀释法分别在试管及含有不同药物浓度的琼脂平板上进行。

2.2时间杀菌曲线

此方法主要用于评价一种抗菌药物对检测菌的杀菌速率,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对检测菌的联合杀菌活性。在含有定量抗菌药物(A、B、A+B)试管和无药试管内接种同种定量菌悬液,接种后孵育不同时间,取定量的各管内的孵育液转种平板,进行菌落计数[7]。若联合用药组菌落计数较最有效的单药组减少≥2log10CFU/ml时,可定义为协同,减少≤1log10CFU/ml时为无关作用,联合后增加≥2log10CFU/ml时定义为拮抗,有的文献采用联合后较单药组菌落计数减少>0.5log10CFU/ml作为协同的判断标准[8,9]。

杀菌曲线的优点为可以提供协同杀菌动力学方面资料及较全面的杀菌信息。主要的缺点包括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浓度,有的专家建议两种药物均采用亚MIC浓度以充分显示协同作用,还有人建议药物浓度的选择可根据充分发挥药效的血清浓度水平而定[10]。

2.3Etest法

Etest法在琼脂扩散法的基础上改良而成,方法是将含有浓度递减抗菌药物的不透明薄形塑料带置于琼脂平皿上,塑料带反面有相应的药物浓度标记,过夜培养后在塑料带周围形成一椭圆形抑菌圈,其边缘与塑料带交叉处的药物浓度标记即为该药对细菌的MIC,通过计算FIC指数判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还有纸片法可用于联合药敏检测。比较这几种方法,棋盘微量稀释法操作较简单,但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方面提供的数据较少,杀菌曲线提供了联合用药的药物动力学数据,但程序较复杂[11]。Grzybowska等[12]同时应用棋盘法和Etest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与其它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率为55%。

3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3.1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20世纪40年代,人们发现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可有效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之后在体外试验中也证实了两药联用对肠球菌可产生协同作用。从理论上讲,作为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可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有利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者均为杀菌剂,不同的是氨基糖苷类对静止期细菌亦有较强作用。另外,联合用药可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肾皮质的含量,减小其肾毒性[13]。

采用14C标记链霉素的方法同样证实了在青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相比,粪链球菌细胞内摄入链霉素明显增加。青霉素同样可以增加对链霉素高度耐药(MIC>2000μg/L,常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关)的粪肠球菌对链霉素的细胞内摄取,但此时两者联用没有产生协同作用[14]。

两种药物联用的浓度同样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Zenliman等[14]证实高于MIC浓度的苯唑西林与亚抑菌浓度的链霉素合用可明显增加细菌细胞内链霉素的摄入。当链霉素在高于MIC浓度时,苯唑西林的存在不能增加[3H]标记的链霉素的摄入,联用后只能产生相加作用。此外,对产氨基糖苷3′磷酸转移酶的粪链球菌而言,阿米卡星与青霉素联用产生拮抗作用,考虑与此时氨基糖苷类产生的抑菌作用有关[15]。

然而,并不是所有文献报道均支持这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Paul等[16]通过比较64个单用β内酰胺类与联用氨基糖苷类效果差异的随机临床试验,发现联合用药对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并无优势。

3.2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仍有争议,从药理学角度说,作为杀菌剂的β内酰胺类主要通过与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紧密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水分等物质渗入导致细胞膨胀、变形,最终破裂溶解。因此β内酰胺类在繁殖期效果最好,细菌生长越活跃,需要合成的细胞壁越多,β内酰胺类就越能发挥作用;而大环内酯类为快速抑菌剂,主要通过不同途径阻断细菌蛋白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影响β内酰胺类的作用。但在临床中,常常将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一线用药。北美建议对所有因CAP住院患者的初步治疗均可采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单药治疗[17]。Woodhead[18]研究了欧洲四个国家的CAP治疗指南,均建议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Martinez等[19]研究了10余年来β内酰胺类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方案与肺炎链球菌菌血症之间的关系,409名患者中共有238人接受了该方案治疗,经过多变量分析发现四个与死亡有关的独立因素,其中包括初期治疗中未加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规模较大的为Gleason等[20]共分析了12945位住院患者,发现最初治疗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或非抗铜绿假单胞菌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或单独应用氟喹诺酮类三种治疗方案是降低30d死亡率的独立因素。在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其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也将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用药作为治疗重症肺炎和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的经验性治疗措施[21]。然而,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均显示了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之间为拮抗作用,至少非协同作用[5,21]。

如何解释临床与体外、动物试验的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些医学专家建议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是基于临床的回顾性研究,存在很多混杂因素,而良好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几乎没有,这使得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了质疑[22];而体外及动物试验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上面所述,检验临床药敏的方法较多,但同类方法在结果判定的标准上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了联合作用的结果。Lalitagauri等[23]研究了体外试验中青霉素与红霉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杀菌曲线判断协同、拮抗作用,发现两种药物联用后的协同、拮抗作用与判定结果的标准有关。因此,建立统一的联合药敏试验判定标准非常重要。

(2)无论体外还是动物试验都是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而体内则有很大不同,例如β内酰胺类在临床中的用量远大于试验中的剂量。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肺组织内浓度高于其血药浓度[21]。

(3)各欧美国家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调查结果显示,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非典型病原菌的覆盖为肺炎链球菌第一,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等非典型致病菌占相当比例。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近期资料较少,但一般认为肺炎链球菌仍占第一位,非典型病原菌亦占有相当的比例[24]。

(4)大环内酯类在慢性肺部疾病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25]。体外试验证明大环内酯类可减少致炎症细胞因子、内皮素的产生,抑制过氧化物的形成及减轻链球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17]。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存在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产生IL6、IL1及肺泡巨噬细胞产生的CXC化学增活素、TNFα,减少了IL1α、IL1β和TNFα的产生[22]。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清除细菌生物被膜上的细菌,有助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充分发挥杀菌作用[21]。

考虑到两药可能存在拮抗现象,有学者提出,如果对联合应用存在质疑,为慎重起见,可先应用杀菌剂β内酰胺类,再应用抑菌剂大环内酯类。究竟两种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对相互作用有无影响呢?Ortega等[26]发现在体外试验中,青霉素或头孢噻肟与红霉素联合对肺炎链球菌的相互作用依赖两种药物应用的顺序。实验选择了三组肺炎链球菌,分别为青霉素、红霉素均敏感菌;青霉素中介、红霉素敏感菌;青霉素、红霉素均耐药菌,研究显示同时联合应用青霉素及红霉素时四组菌均表现拮抗作用。当先给予β内酰胺类,2h后加用大环内酯类时,抗菌活性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相似。先用红霉素,2h后给予青霉素时与单用红霉素效果相似。Johansen等[8]研究发现在小鼠腹膜炎模型中,细菌接种后90min给予红霉素,1h后再给予青霉素,死亡率可明显升高,表现为拮抗作用。

体外试验还证明,对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诱导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不表现拮抗作用,但若为非红霉素诱导耐药链球菌,两药的拮抗作用仍然存在,考虑为诱导红霉素耐药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大环内酯类对β内酰胺类杀菌作用的拮抗。

综上所述,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的相互作用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体内试验中药物先后顺序的影响的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完善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联合应用酶抑制剂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27]。因此,临床常将β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前者不被水解,同时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常用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它们仅有微弱的内在抗菌活性,一般不增强与其配伍药物对敏感细菌或非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酶抑制剂与配伍药物之间不同的比例配制,抗菌活性也有所不同[28],若两者的药动学性质相近,有利于发挥协同抗菌作用[2]。

此外,临床中还可见到一些其它酶抑制剂,如:亚胺培南易被人体近端肾小管细胞刷状缘中的去氢肽酶破坏,与酶抑制剂西司他丁联合应用后,可因药物灭活量减少而取得良好效果。

3.4两种β内酰胺类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proteins,PBPs)发挥杀菌作用。同一种细菌中可存在多种PBPs,因此,当联用的两种药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或其中一种可发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时,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Mainardi等[29]研究了针对肠球菌的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在50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中,阿莫西林与头孢噻肟对大多数肠球菌表现出协同作用。作者推测协同作用的产生与低浓度阿莫西林使PBPs4及PBPs5部分饱和,4μg/ml的头孢噻肟使PBPs2及PBPs3完全饱和有关。阿莫西林与头孢曲松也在粪肠球菌感染的实验性心内膜炎中表现出协同作用[29]。

相对于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之间的协同作用,两种β内酰胺类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少见到,体外多显示无关或相加作用,拮抗作用有时也会看到[30]。为避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互相竞争作用靶位产生耐药,联合应用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仍需慎重。

4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不仅不会起到期望的疗效,还会加重医疗负担和不良反应,引起二重感染,甚至因为拮抗作用减弱疗效,因此临床在选择联合用药时需要慎重考虑,掌握适应证[2,14],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考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1)病因未明确的严重感染对于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常常不能等待相应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可通过联合用药扩大抗菌谱,之后根据病原学诊断调整用药。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单一抗菌药物常不能有效控制,此时应联合用药。

(3)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者如长期单独应用抗结核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后耐药菌出现机会明显减少。

(4)联合用药后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使用剂量减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用后抗菌活性增强,且因为减少了两性霉素B的剂量减轻了毒副反应。

5结论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主要是为了治疗严重混合感染、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发生和减轻毒副反应。临床检验联合用药疗效绝大多数是回顾性研究,缺乏理想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体外检测联合药敏试验方法虽然种类较多,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结果判定标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临床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一致。尤其是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理论上不应联合使用,但临床上仍被作为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用药,相关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完善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李中东,施孝金,钟明康.抗菌药的常见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1):51

[2]汪复,张婴元主编.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

[3]李影林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97

[4]聂大平,王忠利,杜怀东,等.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联合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抗菌活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27(11):673

[5]LinE,StanekRJ,MufsonMA.LackofsynergyoferythromycincombinedwithpenicillinorcefotaximeagainstStreptococcuspneumoniaeinvitro[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03,47(3):1151

[6]BonapaceCR,WhiteRL,FriedrichLV,etal.EvaluationofantibioticsynergyagaistAcinetobacterbaumannii:acomparisonwithEtest,timekill,andcheckerboardmethods[J].DiagnMicrobiolInfectDis,2000,38(1):43

[7]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上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55

[8]JohansenHK,JensenTG,DessauRB,etal.AntagonismbetweenpenicillinanderythromycininagaistStreptococcuspneumoniaeinvitroandinvivo[J].JAntimicrobChemother,2000,46(6):973

[9]DawisMA,IsenbergHD,FranceKA,etal.Invitroactivityofgatifloxacinaloneandincombinationwithcefepime,meropenem,piperacillinandgentamicinagainst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s[J].JAntimicrobChemother,2003,51(5):1203

[10]LeT,binationantibiotictherapyforinfectiveendocarditis[J].ClinInfectDis,2003,36(5):615

[11]LewisRE,DiekemaDJ,MesserSA,parisonofEtest,chequerboarddilutionandtimekillstudiesforthedetectionofsynergyorantagonismbetweenantifungalagentstestedagainstCandidaspecies[J].JAntimicrobChemother,2002,49(2):345

[12]GrzybowskaW,BanaszczykRusM,parisonofcheckerboardandEtestmethodsusedfortheanalysisoftwoantibioticcombination[J].MedDoswMikrobiol,2005,57(1):65

[13]陈庆刚.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3):2363

[14]EliopoulosGM,EliopoulousCT.Antibioticcombinations:Shouldtheybetested?[J].ClinMicrobiolRev,1988,1(2):139

[15]ThauvinC,EliopoulosGM,WennerstenC,etal.Antagonisticeffectofpenicillinamikacincombinationsagainstenterococci[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1985,28(1):78

[16]PaulM,BenuriSilbigerI,SoaresWeiserK,etal.βlactammonotherapyversusβlactamaminoglycosidecombinationtherapyforsepsisinimmunocompetentpatients: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trials[J].BMJ,2004,328(7441):668

[17]OosterheertJJ,BontenMJ,HakE,etal.Howgoodistheevidencefortherecommendedempiricalantimicrobialtreatmentofpatientshospitalizedbecauseof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Asystematicreview[J].JAntimicrobChemother,2003,52(4):555

[18]munityacquiredpneumoniaguidelines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aviewfromEurope[J].Chest,1998,113(Suppl3):183S

[19]MartinezJA,HorcajadaJP,AlmelaM,etal.Additionofamacrolidetoaβlactambasedempiricalantibioticregimenisassociatedwithlowerinhospitalmortalityforpatientswithbacteremicpneumococcalpneumonia[J].ClinInfectDis,2003,36(4):389

[20]GleasonPP,MeehanTP,FineJM,etal.Associationsbetweeninitialantimicrobialtherapyandmedicaloutcomesforhospitalizedelderlypatientswithpneumonia[J].ArchInternMed,1999,159(21):2562

[21]孟庆明,曹风梅.试论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1):721

[22]MartinezFJ.Monotherapyversusdualtherapyfor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inhospitalizedpatients[J].ClinInfectDis,2004,38(Suppl4):S328

[23]DeshpandeLM,JonesRN.AntagonismbetweenpenicillinanderythromycinagaistStreptococcuspneumoniae:Doesitexist?[J].DiagnMicrobInfectDis,2003,46(3):223

[24]肖永红主编.临床抗生素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128

[25]AmsdenGM.Antiinflammatoryeffectsofmacrolidesanunderappreciatedbenefitinthetreatmentofcommunityacquired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andchronicinflammatorypulmonaryconditions?[J].JAntimicrobChemother,2005,55(1):10

体外抑菌范文篇10

摘要:目的观察鱼腥草注射液对青霉素、头孢唑林、氨苄青霉素、乳糖酸红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兔体内抗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家兔55只随机分为11组,每组5只,第1~11组依次注射鱼腥草注射液,青霉素,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头孢唑林,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注射液,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乳糖酸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用量:鱼腥草注射液1ml·kg-1,青霉素0.12g·kg-1,头孢唑林0.07g·kg-1,氨苄青霉素0.15g·kg-1,乳糖酸红霉素0.05g·kg-1,庆大霉素3000u·kg-1,连续耳缘静脉注射,6d后心脏取血5ml,采用微生物法测定各组药物的抗菌活性。结果鱼腥草注射液体内外均无抗菌活性,对兔体外5种抗生素抗菌活性无增强作用,对兔体内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抗菌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P<0.01),对兔体内头孢唑林、乳糖酸红霉素抗菌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鱼腥草注射液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联用有协同作用,与头孢唑林和乳糖酸红霉素联用可能无相关作用。

关键词:鱼腥草注射液;抗生素;微生物法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带根全草。性微寒,味辛,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1],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含有甲基正壬酮、葵酰乙醛、月桂醛等挥发油以及金丝桃苷、芸香苷、绿原酸、蕺菜碱等成分,其煎剂或提取的黄色油状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青霉素株、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种球菌、杆菌及病毒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即具有抗病原体、抗炎、抗过敏等作用[2],目前鱼腥草注射液已成为临床与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3]。联合应用的目的之一是利用鱼腥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以提高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本实验探讨鱼腥草注射液对5种抗生素抗菌作用的影响。

1器材

1.1药品

鱼腥草注射液(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2225);青霉素G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P0008112);头孢唑林钠(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11088);氨苄西林钠〔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111059〕;乳糖酸红霉素(大连美罗大药厂生产,批号20051010);庆大霉素(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生产,批号050333)。

1.2动物健康无孕家兔,雌雄不限,体重(2.2±0.3)kg。

1.3试药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培养基Ⅰ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批号980912),短小芽胞杆菌(邯郸市药品检定所提供)。

1.4仪器

JY-300A型抑菌圈测量仪(北京先驱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方法与结果

2.1方法

微生物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Ⅱ部附录的要求。

2.2体外实验及标准曲线制备

2.2.1青霉素标准曲线制备

用少量生理盐水将青霉素粉针溶解后用兔空白血清稀释溶解液为0.1,0.2,0.5,1.0,1.5μg·ml-15个浓度样本,再以鱼腥草注射液(2g·ml-1)与兔空白血清按1:1比例配比作为稀释液稀释青霉素得5个相同浓度样本,鱼腥草注射液(2g·ml-1)为一样本,共11个样本,按微生物法将各样品加入牛津杯中,于(37±1)℃,培养16h,测量抑菌圈直径,结果见表1。表1青霉素与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青霉素标准曲线方程:Y=5.4306+11.5830C,r=0.9674;青霉素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5.0000+11.3875C,r=0.9608(0.1μg·ml-1数据不记)。

2.2.2头孢唑林标准曲线制备

用少量生理盐水将头孢唑林粉针溶解后用兔空白血清稀释溶解液为0.004,0.008,0.016,0.032,0.064μg·ml-15个浓度样本,其余同“2.1.1”法。结果见表2。表2头孢唑林与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头孢唑林标准曲线方程:Y=113.6000+11.1292C,r=0.9361;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1133.1546+14.1998C,r=0.9362。

2.2.3氨苄青霉素标准曲线制备

用少量生理盐水将氨苄青霉素粉针溶解后用兔空白血清稀释溶解液为64,32,16,8,4μg·ml-15个浓度样本,其余同“2.1.1”法。结果见表3。表3氨苄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氨苄青霉素标准曲线方程Y=10.741+0.05659C,r=0.9890,氨苄青霉素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10.916+0.0684C,r=0.9140。

2.2.4乳糖酸红霉素标准曲线制备

用少量5%葡萄糖注射液将乳糖酸红霉素粉针溶解后用兔空白血清稀释溶解液为25,20,15,10,5u·ml-15个浓度样本,其余同“2.1.1”法。结果见表4。表4乳糖酸红霉素与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乳糖酸红霉素标准曲线方程Y=9.396+0.2728C,r=0.9898,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9.414+0.2694C,r=0.9669。

2.2.5庆大霉素标准曲线制备

用兔空白血清稀释庆大霉素分为20,15,10,5,2.5u·ml-15个浓度样本,其余同“2.1.1”法。结果见表5。表5庆大霉素与庆大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抑菌圈直径(略)

庆大霉素标准曲线方程:Y=11.0648+0.3624C,r=0.9369;庆大霉素加鱼腥草标准曲线方程:Y=16.0201+0.2878C,r=0.9518。

2.3体内实验取健康未孕家兔55只,随机分为11组,给药前每只兔心脏取血5ml,静置后离心分离出血清作为空白对照;第1组给予鱼腥草注射液(1ml·kg-1);第2组给予青霉素(0.12g·kg-1),第3组给予青霉素(0.12g·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第4组给予头孢唑林(0.07g·kg-1),第5组给予头孢唑林(0.07g·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第6组给予氨苄青霉素(0.15g·kg-1),第7组给予氨苄青霉素(0.15g·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第8组给予乳糖酸红霉素(0.05g·kg-1);第9组给予乳糖酸红霉素(0.05g·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第10组给予庆大霉素(3000u·kg-1),第11组给予庆大霉素(3000u·kg-1)后给予鱼腥草(0.12ml·kg-1);均连续耳缘静脉注射6d(1次/d),于第6次给药后2h,兔心脏取血5ml,静置后离心分离出血清,与空白血清一起按微生物法测定抑菌圈。结果见表6。表6体内实验各组药物抑菌圈直径(略)

所有的空白对照抑菌圈直径均为0.00。

2.4结果判定

鱼腥草注射液对短小芽孢杆菌兔体内外均无抗菌作用。

2.4.1体外实验

对青霉素与青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头孢唑林与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注射液、氨苄青霉素与氨苄青霉加鱼腥草素注射液、乳糖酸红霉素与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庆大霉素与庆大霉素加鱼腥草注射液的5组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P>0.05(数据略),提示鱼腥草注射液对这5种抗生素体外抗菌作用无显著影响。

2.4.2体内实验青霉素与青霉素加鱼腥草组数据用t检验结果:t青霉素=6.91,t0.01=3.355,t青霉素>t0.01,P<0.01,提示鱼腥草对青霉素体内抗菌活性有增强作用。

头孢唑林与头孢唑林加鱼腥草注射液组数据用t检验结果:t头孢唑林=0.673,t0.05=2.306,t头孢唑林<t0.05,P>0.05,提示鱼腥草注射液对头孢唑林体内抗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氨苄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加鱼腥草组数据用t检验结果:t氨苄=15.129,t0.01=3.355,t氨苄>t0.01,P<0.01,提示鱼腥草注射液对氨苄青霉素体内抗菌活性有增强作用。

乳糖酸红霉素与乳糖酸红霉素加鱼腥草液组数据t检验结果:t红霉素=0.665,t0.05=2.306,t红霉素<t0.05,P>0.05,提示鱼腥草注射液对乳糖酸红霉素体内抗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庆大霉素与庆大霉素加鱼腥草组数据t检验结果:t庆大=9.189,t0.01=3.169,t庆大>t0.01,P<0.01提示鱼腥草对庆大霉素体内抗菌活性有增强作用。

3讨论

本实验在菌种的选取上考虑到可比性问题应选择对这5种抗生素都敏感的菌种,所以选取了短小芽孢杆菌,鱼腥草注射液对短小芽孢杆菌体内外均无抗菌活性。一方面说明其抗菌机制不同于抗生素;另一方面说明对短小芽孢杆菌不敏感,并不代表鱼腥草对其他敏感菌的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考察鱼腥草注射液对抗生素体内外是否有协同作用,也不排除在短小芽孢杆菌条件下无协同作用的配伍在其他的敏感菌中可能有协同作用,这有待于以后对其他敏感菌的实验结果加以佐证。

本实验从一个侧面证明,鱼腥草注射液在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中多发挥的促进外周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形成,从而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等作用确实可以与抗生素产生体内协同作用[3],但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可以产生这种协同作用,如临床常用的与青霉素联用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与头孢菌素类联用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与大环内酯类联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与氨基糖苷类联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等[4],在这些应用中无一例外都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具有协同作用,本实验的结果对与头孢唑林和大环内酯类联用的结果似有挑战,但也不排除偶然因素。

鱼腥草注射液和抗生素各自都存在着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的因素,合理的联合应用可以起到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而不恰当的联合应用只能在提高治疗成本的同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只有尊重事实,减少不恰当的联合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Ⅱ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9.

[2]孔增科,周海平,付正良,等.常用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