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3:34:57

探微范文篇1

本着这种想法,本文检讨我国现行法的有关规定,评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物权法征求意见稿》)的若干条文,就抵押权的追及效力等三个问题发表意见,既抛砖引玉,又接受批评。

未来的物权法应当采取抵押权追及效力的方案取代现行法上的相关制度;应当明确抵押权的次序及其处分规则;应当明确土地使用权抵押和房屋抵押作为共同抵押的形态、成立要件和效力协调;应当承认最高额抵押担保债权的让与性。

一、应当重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并设置相应的规则

在抵押权的有效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可能会使抵押权消灭或者效力减损。于此场合,必须设置救济制度,以保护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为《担保法》)设计了如下救济制度:其一,抵押人转让已经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时,抵押人通知抵押权人或者告知受让人系转让抵押物行为的有效要件,抵押人未履行通知义务或者告知义务人的,转让行为无效(第49条第1款)。这可简称为“不通知或告知则转让无效制度”。其二,转让抵押物的价款明显低于其价值的,抵押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提供的,不得转让抵押物(第49条第2款)。我们可将其简称为“提供相应的担保制度”。其三,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价款,应当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抵押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第49条第3款前段)。这就是“提前清偿或提存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法释[2000]44号)回避了这些制度,另辟蹊径,以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和抵押物取得人的涤除权两项制度解决抵押物的转让出现的相应问题(第67条、第68条)。《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只采纳了抵押物取得人的涤除权一项,依然欠缺抵押权的追及效力的规定。未来的《物权法》究竟选择什么方案呢?

《担保法》规定的上述三项制度,确实有利于抵押权人,但其代价高昂。“不通知或告知则转让无效制度”实际上是“不通知则转让无效”和“不告知则转让无效”两个制度的合称。其中,“不通知则转让无效”制度的要义是:在抵押人转让已经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情况下,抵押人未将该转让事实通知抵押权人的,则该转让行为无效。其优点是: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抵押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不增加抵押权实行时的障碍。其不足表现为:在受让人为善意的情况下,规定转让抵押物的行为无效,一是和善意取得制度产生了冲突,二是使善意受让人遭受到不测之损害,不利于交易安全。尽管在抵押物系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以登记为公示方式,受让人在受让抵押物时不易构成善意,但在登记错误等场合,仍然存在着受让人善意的个案。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制度,既能有利于抵押权人,或者说能够发挥出“不通知则转让无效”制度的优点,又能克服“不通知则转让无效”制度的缺点呢?回答是肯定的,主要是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只要此次物权立法确立抵押权的追及效力,那么,不论抵押物辗转流入何人之手,抵押权人都可以追及至抵押物之所在而主张抵押权,抵押物的受让人无权抗辩,抵押权的合法权益不因抵押物转让与否而受影响。并且,抵押人不履行转让通知义务给抵押权人造成损害时,抵押权人还可以基于侵权行为请求抵押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另一方面,转让抵押物的行为不因抵押人是否履行了转让通知义务而受影响,对于善意受让人给予足够的保护,达到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还有,同样重要的是,一个正常的经济制度下,财产的流通性或曰财产权的让与性是健康的社会范围的经济流转所必需的,也是财产权名符其实甚至增值的前提和表现。所以,在目前,适用法律解决个案时,不宜适用《担保法》第49条第1款的规定,而应当适用法释[2000]44号第67条关于“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的规定,不应认定转让抵押物的行为无效。

在未来的《物权法》,应当放弃“不通知则转让无效”制度,确立抵押权乃至物权的追及效力,达到在不影响财产流转的前提下不损害抵押权的境界。正所谓“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不能依靠对抵押人处分权的限制,而要靠抵押权的追及性。”①“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而转让抵押的动产的,其转让行为并不因为欠缺‘抵押权人的同意’而无效。”②

“不告知则转让无效”制度的要义是:在抵押人转让已经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情况下,抵押人未将该物已经设立了抵押权的事实告知受让人时,转让抵押物的行为无效。对此,首先在解释论的层面上予以审视,把这项制度放置于法律行为无效和可撤销的背景下评论其利弊得失。在转让抵押物的行为系买卖等合同的情况下,应与《合同法》第52条关于无效原因的规定相衔接。③如此,只有在买卖抵押物等合同损害了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合同才无效。抵押人虽然未将设立抵押权的事实告知受让人,但买卖抵押物等合同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就不应适用《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而应适用《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赋予受让人撤销权。④可见,“不告知则转让无效”制度没有与法律行为无效和可撤销制度合理衔接。并且,这种未合理衔接所导致的后果是不适当的,因为在受让人需要受让抵押物,并且在价格等方面也不吃亏的情况下,买卖抵押物等合同仍然要因抵押人未履行告知义务而绝对无效,显然不如合同的效力由受让人是否行使撤销权来决定,对受让人有利。虽然在目前我们站在解释论的立场上,可以认为《担保法》第49条第1款的规定属于特别法,优先于《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而适用,从而化解两部法律的相互抵触,但却是以牺牲受让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的,实在不值得。有鉴于此,同样是采取解释论,处理个案,可以不宜适用《担保法》第49条第1款的规定,而应当适用法释[2000]44号第67条关于“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的规定,不应认定转让抵押物的行为无效。

值此制定《物权法》的良机,我们应当站在立法论的立场上,取消这项制度,对于抵押人转让已经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却未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况,直接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既经济又合理。

“提供相应的担保制度”如何呢?该制度使抵押权人的债权处于担保权的保障之中,有利于抵押人,其立法用意不能说不好,但仍有如下问题需要反思:

1在不承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的背景下,抵押人能够提供不少于低价部分款额的物的担保,可不降低保障抵押权人的债权的力度,倘若抵押人只能提供人的担保的话,因人的担保固有的局限性所致,抵押权人仍然面临着其债权不能全部或全部不能实现的风险。在法律确立抵押权的追及效力的背景下,抵押物的转让价款额是多还是少,与抵押权人无关,只要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抵押权人仍有权就抵押物行使抵押权,不会因转让价款额低而遭受额外的损失。如果法律让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和抵押人提供另外的担保并存,当然更有利于抵押权人,但却牺牲了一般债权人的利益。如此厚抵押权人薄一般债权人,有失权衡。

2在抵押人转让抵押物的价款明显低于其价值的情况下,抵押人提供相应担保的义务是以抵押权人的要求为产生前提的,还是无论抵押权人请求与否,抵押人都负有提供相应担保的义务?从《担保法》第49条第2款规定的文义观察,不十分清楚,解释起来颇费力气。站在解释论的立场上,基于财产流转、效率等原则的要求,应当解释为只有在抵押权人有请求时,抵押人才有义务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人若违反此项义务,必须向抵押权承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其实,眼界应当更宽广些,适用法律解决个案时,可以不适用《担保法》第49条第2款的规定,而应当适用法释[2000]44号第67条关于“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的规定,不适用提供相应担保的规定。当然,我们不要失去制定《物权法》的良机,站在立法论的立场上,以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替代提供相应的担保制度,使问题迎刃而解。

3《担保法》第49条第2款后段所谓“抵押人不提供的,不得转让抵押物”,其意思如何?如果将其解释为转让抵押物的行为无效,便同样产生“不通知则转让无效”制度那样的弊端:不利于善意受让人,有碍交易安全,障碍财产流通。如果根据情形的不同而分别采取下列对策,效果较佳:(1)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为《合同法》)第74条和第75条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为法释[1999]19号)第23条至第25条规定的条件情况下,准许抵押权人行使债权人的撤销权,以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⑤采取该项对策的难度在于,有专家认为,《合同法》第74条和第75条的规定及法释[1999]19号第23条至第25条的规定,不包括债务人以其财产设定担保致使其财产减少的情形。(2)转让抵押物的行为处于效力未定的状态,抵押权人若同意,转让行为有效;反之,转让行为无效。采取该项对策的困难不少:现行法的依据何在?可以把它解释为符合《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情形吗?⑥运用该项对策增加了转让行为归于消灭的几率,不利于善意受让人,有碍交易安全,障碍财产流通。

笔者还是主张,值此制定《物权法》的良机,应当站在立法论的立场上,以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替代提供相应的担保制度,免去这些烦恼。

“提前清偿或提存制度”,如果其内容是指抵押人转让抵押物不必通知抵押权人,只要把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提存,那么,在现行法的架构里,相比较而言是较好的设计:不损害抵押权人的利益,甚至还使其获得期限利益,不会障碍财产的流通,未损害交易安全,提存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还符合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担保法》第49条第3款、法释[2000]44号第62条②)的要求。但是它仍然存在不足:(1)在提存的情况下,意味着使抵押人闲置资金,无法将该笔资金投入适当的项目中去,失去许多市场机会,甚至迫使抵押人高代价地去融资,增加成本。(2)在提前清偿的情况下,抵押人失去期限利益。既然抵押权的追及效力能够兼顾各项目标,那么,在目前,适用法律解决个案时,就不再适用《担保法》第49条第3款的规定,而应当适用法释[2000]44号第67条关于“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的规定,只要当事人没有相反的约定,就排斥提存抵押物所得价款规定的适用。当然,我们应当抓住制定《物权法》的良机,站在立法论的立场上,以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替代“提前清偿或提存制度”。

二、关于共同抵押

由于我国现行法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作为两个物,同时规定以地上房屋设定抵押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以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权的,地上房屋同时抵押(《担保法》第36条),因此,这既承认了法定抵押权,又规定了共同抵押。

所以说承认了法定抵押,是因为按照《担保法》第36条和第4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下简称为《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7条等规定及其解释,如果当事人约定以土地使用权抵押,地上房屋随之抵押,但只有土地使用权抵押办理了抵押登记,或者土地使用权抵押和地上房屋抵押都办理了抵押登记,抵押权才成立。土地使用权抵押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不产生,不但房屋抵押权不产生,而且土地使用权抵押权也不产生。同理,当事人约定以地上房屋设定抵押权,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也是只有地上房屋抵押权办理了抵押登记,或者地上房屋抵押和土地使用权抵押都办理了抵押登记,抵押权才产生。

所以说确立了共同抵押,又称总括抵押,是因为抵押权存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与地上房屋上,在抵押人与抵押权人之间的关系上,同时存在着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权与地上房屋抵押权;在抵押权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个不动产抵押权。

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必须同属于一个主体,在法律模式上至少可以有两种。第一种模式,在终局的状态上、在静态上二权属于一个主体,如土地使用权抵押给甲,地上房屋抵押给乙,但在抵押权行使,变卖或拍卖土地使用权、地上房屋时,必须要由一个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所有权。第二种模式,在交易上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一并“处分”,例如,这二权一并抵押给甲,一并卖给一个人乙。我国现行法采取了第二种模式(《担保法》第36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7条等),《物权法征求意见稿》予以承继(第254条)。

在第一种模式中,具体包括以下规则:

1在当事人约定以土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同时抵押,但仅就其中一项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情况下,抵押合同和抵押权都生效。其根据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共同抵押原理,即,这种情况下的抵押权是两个抵押权,一个存在于土地使用权上,另一个存在于地上房屋上。其中一个抵押权已经办理了抵押登记,抵押权就肯定产生,不得认定为无效。第二方面的根据是法定抵押权原理,即按照《担保法》第36条和第41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7条的规定,即法定抵押(连动抵押)的规定,未登记的部分随之抵押,或者说自动抵押,未登记的抵押权也产生。所以,不宜认定抵押合同和抵押权不生效力。

2在当事人约定只就房屋或只就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并办理了相应的抵押登记的情况下,抵押权产生,具有法律效力。一个物上设定一个抵押权,并办理了抵押登记,该抵押权当然产生,不应无效。道理同上,不再赘述。

3有人认为,在第一种模式中,“抵押合同和抵押权均生效,但未登记部分不能对抗第三人”。笔者认为,在适用法律上,不宜采取这种观点。第一,它不符合我国现行法的规定,除了《担保法》第43条规定的动产抵押是以抵押登记为对抗要件外,其他抵押权场合,抵押登记全部是抵押合同和抵押权的成立要件(生效要件),不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不产生。所以,不论是土地使用权抵押还是房屋抵押,只要未办理抵押登记,就无抵押权,更谈不上对抗第三人的问题。第二,在土地使用权上设定抵押权,并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情况下,之所以承认房屋抵押权也产生,乃是基于法定抵押权的原理。所谓法定抵押权不需要公示,是在把公示仅限于登记的形式、就表面现象而言的,其实,法定抵押权也有公示,即,在法定抵押的情况下,由于法律已经规定土地使用权抵押,地上房屋随之抵押,地上房屋抵押,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这就是公示,只不过较弱罢了。换言之,只要地上房屋上设定有抵押权,人们就应当知悉土地使用权上也当然存在着抵押权。既然如此,所谓对抗要件说,不太可取。

4有法官认为,“基于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相区分的原则,抵押合同的效力不受登记的影响。但由于不动产抵押权采取登记生效主义,因此,已登记部分抵押权成立,未登记部分抵押权未成立。”这在立法论上可资赞同,《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也是如此设计的(第262条)。但在解释论上,应当慎重。其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法是把登记作为抵押合同的生效要件规定的(《担保法》第41条),尽管在理论上它不合理。

必须指出,从效益上和理论上讲,第一种模式优越。正值《物权法》制定之际,笔者认为最好采纳这个模式。

三、关于最高额抵押

担保债权的让与性《担保法》关于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的规定(第61条),⑦①存在着不小的问题,面临着解释论和立法论的工作。

首先,解释论的工作。我们以某银行分立为“A公司”和“B公司”为例予以说明。某银行现有的主营金融业务和相关资产由B公司承继,A公司承继未转入B公司的业务和资产。基于抵押权从属于被担保债权的属性,最高额抵押权应当随着其担保的债权移转给B公司。可是,这样违反《担保法》第61条的规定。

是为了维护《担保法》的权威性而不移转被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还是全国人大通过修正《担保法》的规定而解决,或者硬性地宣称不遵守《担保法》而直接由司法解释规定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可以转让,抑或通过解释论的工作得出转让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移转不违反《担保法》的结论?不移转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的方案不可取,因为某银行一定要终止,终止必然要移转其债权。全国人大修正《担保法》的方案在理论上可行,但客观上已经远水不解近渴,因为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无此计划,在分立某银行之前的全国人大会议不讨论更不通过《担保法》修正案。

硬性地宣称不遵守《担保法》而直接由司法解释规定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可以转让,不符合法治国家的要求。

通过解释论的工作得出转让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移转不违反《担保法》的结论,最为可取。详细些说,在银行等债权人新设合并、新设分立的情况下,吸收合并、派生分立的某些场合,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是必然要移转的,不会因《担保法》第61条的禁止性规定而不移转。如果一定坚持《担保法》第61条关于最高额抵押的债权不得转让的规定,就得以违反客观经济规律、阻碍正常的市场运行为代价,得不偿失,《担保法》第61条的规定成为恶法。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换个思路,即,《担保法》制定之时,立法者没有考虑到银行等新设合并、新设分立等场合债权必然移转的情形,致使第61条本应规定但书却未设置,形成不明知法律漏洞。有漏洞就得补充,且法官有权补充。既然如此,在银行新设分立,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法律漏洞补充的解释,认定《担保法》第61条应当存在着一条但书,那就是在银行等法人新设分立、新设合并情况下,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可以移转。某银行享有的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可以移转给B公司。

其次,立法论的工作。其实,完全而绝对地禁止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转让,起码违反债权自由转让的原则,更重要的在于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所以,仅仅通过解释论的工作承认某银行新设分立可以转让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欲彻底地解决最高额抵押权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需要通过立法论确立最高额抵押权担保的债权可以移转的原则,不许转让作为例外。正值我国制定《物权法》,我们应当抓住这一良机,明确确立上述原则。

注释

①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②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45页。

③《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④《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⑤《合同法》第74条、第75条及法释[1999]19号第23条至第25条的规定系关系“债权人撤销权”之规定及相应司法解释。

探微范文篇2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人性;美与爱;经典重塑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生活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独特的精神气质,独步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的文学经典。同样地,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的文学批评以对美的诉求与守护,传承着五四新文学之精神,构建着文学之理想形态,参与着世界意义的创造。

一、人性乌托邦之美学构建

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于《新青年》的《人的文学》,率先竖立起了“人性”觉醒的鲜明旗帜。之后,“人的文学”成为贯穿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一条思想主线。周作人以人道主义作为根基,以个人为本位,认为人性是兽性和神性的集合,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主张灵肉二重生活要一致,最终实现人性之解放。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则更加明确地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很复杂的,唯因其复杂,所以才是有条理可说,情感想像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淮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强调了“人性之约束”,“人性”成为文学批评之唯一标准。而到了三十年代,沈从文则申明:“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延展丰富了五四以来文学的人性学说,成为经典的自然人性论沈从文所崇尚的理想“人性”,一如其在湘西系列小说中所呈现于世人的那样,是基于人的原初状态之下的天人合一。“他认为:生命是一种至善至美的人的本性,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抽象,是健康人生显示的一种完美而崇高的精神。”他在想象构建着自己的人性乌托邦:处身农耕文明社会,本于自然,顺其自然,归于自然,随遇而安,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真诚纯朴,充满关爱,超越一切世俗功利,生活的自在状态,人性的自然释放,田园牧歌一般,恬淡而美好。

沈从文曾经满怀希望与欣喜地从原始乡村步入繁华都市,但现实却使他以对“自然人性”的偏爱,以“乡下人”之乡间文化立场来审视现代文明所滋生的各种弊端,批判都市人性的丑陋与萎缩。

在《烛虚》一文中,沈从文秉笔直书:“和尚、道士、会员……人都俨然为一切名分而生存,为一切名词的迎拒取舍而生存。禁律益严,社会益复杂,禁律益严,人性即因之丧失净尽。许多所谓场面上人,事实上说来,不过如花园中的盆景,被人事强制曲折成为各种小巧而丑恶的形式罢了。一切所为所成就,无一不表示对于‘自然’之违反,见出社会的拙象和人的愚心。然而所有各种人生学说,却无一不即起源于承认这种种,重新给以说明与界限。更表示对‘自然’倾心的本性有所趋避,感到惶恐。这就是人生。也就是多数人生存下来的意义。”他以敏锐深刻之洞察力,直击肯綮,针砭时弊,诊断出了人性扭曲萎缩的都市文明病症,试图恢复重建自然健康的理想人性形态。自五四新文学以来,诸多作家、批评家都在沿袭着鲁迅先生所开创的“国民性的批判改造”思维模式,有的后来转向了社会历史批评。然而,沈从文却以文学的“人性观”切人,进行了一次新的思想启蒙,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境界。

基于文学的自然人性哲学,沈从文曾在《小说的作者和读者》一文中指出:“我以为一个作品的恰当与否,必需以‘人性’作为准则。是用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共通处多差别处少’的共通人性作为准则。一个作家能了解它较多,且能好好运用文字来表现它,便可望成功,一个作家对于这一点缺少理解,文字又平常而少生命,必然失败”;在《给志在写作者》一文中他又进一步点明:“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人性”作为沈从文美学理想的意义构建,作为其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核心考量与参照,原因在于:对作者而言,“人性”是在小说中的艺术本质表现;对读者而言,“人性”则具有巨大的召唤作用,可以引发其再创造,继而不断地实现自我之完善。

二、文学理想形态之美学守望

作为批评家,无论是作家作品评论还是具体理论创作,沈从文以独到精辟的见地阐释着个人的批评理想,引领着文学的未来走向,以满怀的真挚与期待构建着艺术的美学圣殿,想象设计着文学的现代形态。

沈从文以不变的执着与热忱进行着自己的批评实践。1937年1月,他曾经在《我对于书评的感想》一文中号召实现一场文学运动的自由解放——书评的自由解放,并且进一步明确了评论之功效:“一个作品的同声,又希望成一群读者的指路石”“它沟通了作者与读者的间隔,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对作者言它是一个诤友,对读者言它是一个良友。它的意义是庄严的。沈从文基于对于文学批评的准确定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言说着对文学艺术美的诉求与守望。他评论卞之琳的诗:“运用平常的文字,写出平常人的情感,因为手段的高,写出难言的美。”他坦言自己写作的原因:“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不断地写作,没有厌倦,只因为我将在各个作品各种形式里,表现我对于这个道德的努力。人事能够燃烧起我感情的太多了,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若每个作品还皆许可作者安置一点贪欲,我想到的是用我的作品去拥抱世界,占有这一世纪所有青年的心。……生活或许使我平凡与堕落,我的感情还可以向高处跑去;生活或许使我孤单独立,我的作品将同许多人发生爱情同友谊。……”沈从文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承续着五四时代“美”与“爱”之文学理想,在“美”与“爱”之中观察体验着生命的意义,书写着社会与人生。在《美与爱》一文中,他又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然而人是能够重新创造‘神’的,且能用这个抽象的神,阻止退化现象的扩大,给新的生命一种刺激启迪的。”我们实需要一种美和爱的新的宗教,来煽起更年青一辈做人的热诚,激发其生命的抽象搜寻,对人类明日未来向上合理的一切设计,都能产生一种崇高庄严感情。国家民族的重造问题,方不至于成为具文,为空话”。沈从文推崇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代宗教”,很重视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强调由“立人”出发,通过神圣之“美”和世间至“爱”的诗意观照,培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与时代精神,最终实现民族国家的重造与发展。

沈从文曾经评论冯文炳的作品:“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作者所显示的神奇,是静中的动,与平凡的人性的美”;评论徐志摩所创作的《雪花的快乐》:“这里是作者为爱所煎熬,略返凝静,所作的低诉。柔软的调子中交织着热情,得到一种近于神奇的完美”。足见他的作家作品评论不同于倚重功利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更多地基于文学的纯美理想,是一次次的寻美之旅。一方面,沈从文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营造着爱与美的世界,与此同时,他的文学理论批评又在梳理总结着现代文学史,思考探测着文坛状况,表达着对现代文学美学构建与可能设想。

当然,面对文坛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单一化倾向,沈从文力倡“作家问需要一种新运动”,积极祛除作品“差不多”现象之流弊;面对文学的商品化、政治化倾向,沈从文敏锐地探明了“社会固有了进步,文运实已堕落”(之症候所在:“堕落的原因,一为从民十五起始,文学运动势力由北向南,由学校转入商场,与上海商业资本结合为一,文学作品有了商品意义,成为商品之一种。从表面看,是大大发展,事实说来,它必然受损害。一为民十八以后,这个带商品性得商人推销的新文学事业,被在朝在野的政党同时看中了,它又与政治结合为一,从表面看,越有前途,事实说来,只会更糟”;同时提出了“文运的重建”,及时地进行纠偏,修复着文学生态。落实到问题具体方案的设计与施行上,沈从文萌生了“经典重造”之坚定信念:“经典的重造,不是不可能的。经典的重造,在体裁上更觉得用小说形式为便利。这种新经典的产生,还待多数从各方面来努力。这努力的起始,是有识者将写作专利,从少数‘职业作家’独占情形下解放,另外从一个更宽广的社会中去发现作家,鼓励作家,培养作家”;而且,“新经典的原则,当从一个崭新观点去建设这个国家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尤其是属于做人的无形观念重要。勇敢与健康,对于更好的‘明天’或‘未来’人类的崇高理想的向往。为追求理想,牺牲心的激发……更重要点是从生物学新陈代谢自然律上,肯定人生新陈代谢之不可免,由新的理性产生‘意志’,且明白种族延续国家存亡全在乎‘意志’,并非东方式传统信仰的‘命运’。用‘意志’代替‘命运’,把生命的使用,在这个新观点上变成有计划而能具连续性,是一切新经典的根本”。重造经典,沈从文立于全人类、全民族的高度,由审美构想到审美救赎,以爱与美之崇高艺术理想与人生观照,超越功利,超越时空,使得有限的生命实现了无限的自由发展。

探微范文篇3

课堂语言艺术的分类根据教学课程、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的进行划分。教学课程不同,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也会有所不同,应该注意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年龄、学历、知识掌握不同,也应该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教学目的不同,教师使用的专业词汇和讲授方式也不同。

2课程语言艺术课程

语言艺术是教师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使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模式。课程特点彰显课程的内涵,讲授的语言艺术体现教师的水平修养。比如几何学中的马鞍图、超立方体,学生很难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研究图中内在的性质,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将图形学、美术学、计算机等技术融入到数学概念的解释中,通过计算机构建动态图像或绘制仿真模拟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目的差别

语言艺术教学目的差别也要求教师使用符合目的教育的课堂语言艺术。比如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就是教育目的差别非常明显的两种教育。成人教育基本上跟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能力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面授、函授、电视、广播、多媒体、实践、自学考试等既广泛又灵活,而且越来越成熟,适应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同时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在验证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不但动脑,而且动手。教学结果有一定的成果或标准做参考,因此,其教学形式比较简单。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就使得两者在相同的教学形式上交叉。

4教学对象

语言艺术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素养、教学表达方式,遵循的语言规则也会有所不同。根据教育对象的教育的目的划分,有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博士教育等等,这种教育性质的划分,也就将教育对象清楚的划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对象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执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另外,由于男生和女生的性格特点,可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在实施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提问语气,照顾学生的情感状态,尽可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状态。

5课堂语言的艺术内涵

有关课堂语言的艺术内涵,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见解。王莉颖等人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五大特点。孙利认为教学语言艺术应该注意:情感艺术、表达艺术、提问艺术和情感艺术。丁敏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的特征是:形象性、审美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而钱威认为教学语言应具备一般语言的共性要求,更应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教学语言要具有高效的教育性;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具有专业知识性;从教学对象看,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从教学方法看,教学语言应有灵活的启发性。

6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炼和流畅性上。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用词恰当、发音准确、语言流畅、言简意赅。用词恰当,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科学事实时,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结果,用准确的词汇和语言向学生解释相关的概念和内涵,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无中生有。发音准确和语言流畅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保证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教师教授内容的基础,如果教师带有严重的口音或者说话结结巴巴,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热情。有些乡村教师习惯于使用方言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的正确发展,甚至导致有些学生也不会讲普通话,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言简意赅,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教课时不要说一些废话、空话和大话。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教师,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却引用一大套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这样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因此,课堂语言必须建立在规范性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必须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提高教学质量。

7课堂语言的系统性

课堂语言系统性要求教学语言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重点、难点突出。系统性包含逻辑性,可以说逻辑性和系统性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坚实有力的整体,使得教学富有立体感。怎样才能让教学具有系统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一是讲课之前必须要做好有条理性的备课,讲课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构建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讲课内容;二是对于交叉学科,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衔接和拓展,构建知识层次树,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同一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三是教师讲课过程中遇到计算、推理、归纳问题,要做到概念清晰,判断准确,推理合乎规则。

8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讲课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师生之间碰撞思想的火花,讲课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应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教师教学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置疑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结果从不同角度做出评价。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适当时机施教,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优美,还要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教师的热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教学必须要融入感情,使师生之间既有知识上的共鸣,也有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都有极大的影响,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设置合适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9课堂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语言是教师知识、涵养、品德的集中体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生动、形象的情景,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听课更加有精神,精力更加集中。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因而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老师如果语言呆板、无力、抽象、缺乏吸引力,学生听课也会有气无力,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也压抑,沉闷。有人说,幽默的人可以唤起心灵的共鸣,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讲课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而且能够入木三分,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体现教师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10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里都是高大的,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则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性作用。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回答,努力做到通过合适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正能量,精神振奋,干劲十足;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感情流露方式,与学生之间融洽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有一种理念,不管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要给他们鼓励,选择合适的表扬方式,特别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更要懂得鼓励他们,表扬他们。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微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作用分析

1引言

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做好经营管理,传统的企业管理以生产为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需要创新思路,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这样才能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最大程度提高经营效益,完成战略发展目标,企业管理也就达到了根本目标。

2企业管理中市场营销发挥重要作用和价值

市场营销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作用不容忽视,无论制定怎样的营销方案,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以前的企业管理过于重视生产端,存在着不重视市场营销的问题,导致市场营销效果差,即使产品的质量过硬,市场占有份额也不是很大,从而影响到企业经营效益,长期如此则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企业就会遇到生存危机。市场营销最大的优势在于面向的是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营销活动,因为企业要实现经营目标或者效益任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的生存下去,并且健康稳定的发展,都需要依赖于消费者,只有用户青睐产品,愿意购买企业生产的东西,意味着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份额会增加,利润自然也就变高,这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市场营销主要是为了扩大产品的销路,提高成交量和销售额,所以必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掌握用户的心理,不断地调整市场营销策略,确保其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变化。企业要在市场立足以及保持强大活力,除了要开发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或者提供某个服务,还要加强对内部的管理和控制,用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通过市场营销让消费者认识产品,并且对产品感兴趣,然后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市场营销能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市场营销效果显著,做好了成功营销,消费者就能了解企业产品的亮点和与众不同的地方,其选择产品的意向就会变强,产品也就在市场上具有良好形象,成交量大,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能占据优势,获取更多利益,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所以企业管理必须抓好市场营销,因为其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以及生死存亡。企业管理做好市场营销,对市场有敏锐的洞悉力,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同时还应清楚消费者的心理和购买行为,综合各种因素,掌握市场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战略目标和市场营销决策,最终实现预期的营销目标。市场营销可将实现产品向价值的转化,创造更高的利润,企业的发展驱动力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强大,未来发展会变得顺畅,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3企业管理中市场营销现状以及突出问题

3.1市场营销观念落后。企业管理是以盈利为最终目标,市场是创造利润的载体,所以企业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平时做好市场调研,然后制定生产计划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市场营销的有效性。我国在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依然受这种模式的影响,先生产然后才会开展营销,这种做法最大弊端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很有可能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需求就会变少,生产的产品多,导致供大于求,企业产品卖不出去,自然就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引起企业经营困难。此外,企业为了尽快卖出积压商品,通常会大甩卖,亏损销售,并且不认真审核客户的财务状况,出售商品后没有办法顺利收回货款,出现了坏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3.2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少。市场营销非常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以市场为核心,然后结合营销的实际需求,组织各种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有效性体现在能把产品的优势用吸引人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消费者对商品产生兴趣,并且确保产品符合消费者的要求,与同功能的产品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想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关注市场,对市场变化有着敏锐的洞悉力,并且能掌握消费者内心需求。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市场营销应具备专业能力,不是简单的销售,充满了门道和学问,营销人员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涉猎范围广,比如经济学、市场变化规律、营销学、会计学等,这样才能紧随市场发展。但是,从目前企业市场营销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大部分企业都是由销售人员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未能根据市场变化制定出可行的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的价值没有在企业中发挥出来,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势头。

4企业管理中优化和完善市场营销的关键性措施

4.1转变市场营销观念。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和计算机在产品销售中的广泛运用,绿色营销出现在企业管理中。电商平台的大量涌现,以及消费方式转变以及网上销售渠道的打通,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所以就要确保市场营销与时俱进,学习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提高企业营销成效。企业内部结构完善,除了要电商平台建设,还应有独立的市场营销部门,招聘一些专业营销人才,具备丰富的营销经验,同时设立创意部门以及提供售后服务部门,这些部门要加强联系,平时多沟通和交流,分享市场信息。电商部门通过互联网搜集销售数据,建立大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预测其未来对产品功能的要求,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产品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掌握了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就能制定出更为科学的营销策略,创意部门协助营销部门做好营销活动设计,有助于降低市场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水平,营销活动一下子抓住消费者眼球,体现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有创意的营销活动能刺激购买欲,消费者获取优质服务,满足度更高,增强了企业与消费者粘合力,对企业更加信任,产生了品牌效应,市场占有份额更多,也就能获取预期利润,实现战略发展目标。4.2组建一支专业的市场营销队伍。企业市场营销想要达到良好效果,需要做的是建立专业市场营销队伍,提高市场营销部门的综合实力。企业管理层重视营销人才培养,定期邀请市场营销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提供对外学习和进修机会,招聘环节把好关,聘用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人才,提高市场营销部门的薪酬待遇,构建开放民主的工作氛围,调动营销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每个人都要为市场营销方案和活动的制定出谋划策,发挥集体智慧。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更新市场营销理论,涉猎经济学、会计学、市场学、营销学等知识,具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做好市场营销活动的策划,组织富有创意又能充分体现产品优势的营销活动。4.3创新市场营销模式。传统市场营销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吸引消费者,营销效果甚微,所以新时期的市场营销才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结合消费者的心理以及产品的特点,有意识的创新营销手段,并且要在实践中观察消费者的反应,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和完善市场营销手段。随着消费方式的转变,互联网购物已经逐渐成为了主流,所以企业要掌握网络营销技巧,对营销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将市场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确保营销活动在互联网平台上取得良好的反响。市场营销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品牌营销,首先产品的质量过关,拥有创意性,满足消费者对功能需求,然后借助于营销活动和优质服务,使得消费者满意产品,对这个品牌产品有着依赖心理和信任度,购买产品时自然就会优先选择,老客户不会流失,吸引更多的新客户,企业在市场信誉度好,占有的市场份额也会随之增长,效益自然跟着提升,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企业市场营销重视售后服务,加快网络营销平台的建设,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消费者在平台上可以提意见,或者说说对产品改进建议,营销部门和消费者互动,把反馈的意见分享给其他部门,调整市场营销方案,充分发挥市场营销价值,确保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和生存,就必须改变管理理念,认识到市场营销的积极作用,创新营销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措施,才能拓展更大的市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心平.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微[J].经营管理者,2016(34):290-291.

[2]唐勇.浅谈企业管理中的市场营销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8(31):166-166.

[3]庞梅.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8(30):45-46.

[4]赵静.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及途径探微[J].中国商论,2016(9):7-10.

探微范文篇5

1.平面构成原理。一般来说,平面构成主要就是处理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就是掌握美的规律,并按照美的规律构造和设计出一种二元化的视觉形象。从本质上来讲,平面构成就是要整理、概括、加工、取舍抽象化的点、线、面,并将之运用于室内设计等多个艺术设计领域的艺术,属于理性和逻辑思维统一的艺术。一般来说,平面构成理论是现代室内设计的理论基础,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此外,我们在实际设计中运用平面构成理论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运用相关的视觉艺术语言,比如说重复构成形式、近似构成形式、发射构成形式、空间构成形式以及特异构成形式,否则,平面构成理论的应用将会变得不那么有效果或者说效果不佳。

2.立体构成原理。所谓立体构成,指的就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使用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立体的过程。在构成的过程中,其往往会经历由分割到组合或由组合到分割的过程,而且每个形体都可以还原到点、线、面三个基本要素,并且这三个要素又可以被重新创新成其它具体或者抽象的新形态。由此可见,立体构成属于一种三度空间的艺术,是在三维空间中赋予立体造型个性美的立体形态的设计艺术,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材料形、色、质等的心理效能以及探求室内空间和装饰物工艺的物理效能。因此,立体构成就是对实际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艺术,其可以应用于室内设计等多个艺术领域。

3.色彩构成原理。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力是非凡的,它有着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超强效果。色彩构成就是指色彩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以人的色彩直觉和心理效果为基础,使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变复杂的色彩现象为基本的色彩要素。其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换性,创造性地组合新的色彩效果,而且这种理想的色彩效果符合一定的色彩组合规律。从本质上来说,色彩构成就是对色彩组合的再创造。然而,该理论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以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作为存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室内设计师要想利用好色彩构成理论,就应该首先具备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知识。

4.光的构成原理。这个原理是由构成艺术三大基本理论不断拓展而来的一个新理论,他指的就是人的眼睛要充分利用混合光,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刻、不同程度来体验不同的光感,让人对光的不同效应和氛围产生不同的视觉、生理和心理感受。这种构成艺术理论对于室内空间采光的设计方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构成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使用分析

1.平面构成原理的使用。平面构成就是要合理运用不同的平面形式和风格来营造不同的气氛,从而突出重点或产生层次感。这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造型活动之一,其构成形式往往包含了重复、渐变、近似、特异、发射、对比等。其中,重复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其往往能产生统一协调的观感,但是也存在单调性,因此,在排列的时候要注意方向和空间变化。发射由于具有强烈的焦点和光芒感,因此,常常应用到灯具方面。而对比则由于强调差异性和突出性,因此,其常常应用到家具的选择和安置方面。具体来说,平面构成要运用好空间元素,即点、线和面。其中,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力的核心,它在室内设计中居于平面整体布局的核心位置。线是最有力的造型手段,我们可以在室内设计中,恰当地应用线的间隔、粗细、长短、方向角度等构成形式来表现室内家具等的图案和纹样。而面是空间设计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它是一种形,主要应用于室内空间中的天花、墙面、地面等的设计,以改变空间的关系,体现出设计风格。因此,室内设计中的平面构成,使图形元素得到了完美的组合和展现,其把简单的造型要素创造成富有形式美特点的艺术品,打破了空间设计的单调性,赋予了空间灵动感,实现了点线面的完美融合。

2.立体构成原理的使用。室内设计本身就是空间的设计,因此,立体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事实上,立体构成属于艺术设计领域的基础学科。设计师往往根据设计需要,对立体构成较强的三维空间进行立体造型,并应用平衡与对称、对比和调和、节奏与韵律以及重复和变异等立体构成的规律进行室内设计,将室内空间的三大元素,即线、面和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空间形式的美感。具体来说,在线的应用上,我们要使用线的长度和方向来表达视觉上的方向性,并把人本主义思想渗透到室内设计中去,以体现出委婉流畅的曲线美,尽显韵律感和节奏感。在面的应用上,我们要让其能够在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方面体现出形态的可辨认性,比如说室内商店的展示台设计就可以使用面的设计手法,以体现出简约的设计风格。块是立体造型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封闭实体。无论是自然界的植物花卉,还是海边的沙石和海螺,它们在形态上都是自由体。在室内空间的家具设计中,越来越多设计师青睐各种自由体,比如说“蛋”椅、“花朵”椅等,这是追求人性化设计的成果。室内设计师应该认真研究空间结构、空间造型、室内家具和家电造型、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装饰性造型以及各种造型使用的材质和肌理等,从而创造出富有外观造型美的作品。比如说陕西西安的滚石新天地KTV设计,设计师采用了线、面创造的拓扑几何体,从而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表达了一种完美的立体构成艺术。

3.色彩构成原理的使用。色彩构成直接决定了室内环境中的空间和造型的色彩。一般情况下,室内设计中的色彩明度排列为:顶部最亮,中部墙体为中明度,而地面及家具则为较暗灰的色调。这种色调排列给人一种层次鲜明且稳定的色彩视觉心理感觉。在具体应用色彩构成的时候,我们既可以进行同色设计,以保证效果协调、单纯、统一,此外,我们还可以应用邻近色设计,以产生出丰富而又不强烈的颜色组合。还可以应用对比色进行设计,并适当配合纯度、明度、面积的调整来形成较为强烈的色彩对比。一般来说,家居空间以统一柔和为主体,娱乐空间需要一定的视觉刺激,而办公空间应庄重宁静。因此,室内设计师在应用色彩构成的时候,一定要确定室内设计中的色彩主调,注重色彩在空间中的配置关系,要体现室内空间功能,并注意民族、地区和气候条件的区别,以使色彩构成在室内设计中发挥改善空间效果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要注重形式与色彩的服从功能,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一定的比较,并按照相关的色彩组合原则来构成新的理想色彩关系,从而使得室内的任何形态都能在视觉方面带给人舒适和安逸的感觉。

4.光的构成原理的使用。人的眼睛不仅能够感受到单色光,还能够感受到混合光,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光的空间特性,以增强室内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艺术感。当然,光的构成原理的使用,也是离不开物体的形态、材质、色彩等元素的,我们只有在结合这些元素的基础之上,才能把光的极强的表现力展现出来,才能使光的直接照明、间接照明、混合照明、折射照明等能和不同的艺术形态组合,从而在室内产生有层次、节奏、光影、虚幻、动感等造型的艺术形态,以改变室内的视觉效果。当前,常用的配光顺序为总体光、区域光、装饰光。无论是何种照明方式,我们都要注重光线的神奇作用,充分发挥出光作为色和形之母的功能,从而使得室内的某一单一立面表现得富有生气。

三、结论

探微范文篇6

一.当前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党建工作氛围尚未真正形成。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城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社区建设还刚刚起步,一个了解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致使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思想基础。许多下岗职工、离退休党员和私营企业党员不愿意把党组织关系转到社区,社区党员人数少,整体素质不高,社区党建活动经费匮缺,社区党组织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社区成员单位对社区共驻共建的理念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对社区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参与意识淡薄,缺乏理解支持,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社区党建工作的氛围。

2.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社区党建工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但尚有少数辖区单位对社区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社区党建联席会这一协商议事机构对他们缺乏约束力,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机构尚未建立。这种情况,不利于在全区范围内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使社区党建日常工作的协调、组织和监督难以落实。二是街道党工委职能有待加强。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后,街道办事处、社区的责权利不统一,条块分割的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党工委难以履行对辖区内党支部的协调管理职能,城区党建工作的格局仍然是以党组织隶属关系组成的纵向管理结构,辖区内党组织横向管理结构尚未形成,街道和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驻区单位缺乏必要的联系。

3.社区党员的管理亟待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党员的流动性逐步增大。城区中的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私营企业党员、待业人员中的学生党员等由于没有实行属地管理,没有纳入到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的统一管理中,存在着游离分散状况和管理上的"盲点"。

4.社区党建工作投入不足。一是财力不足。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硬件设施、开展社区党组织活动、对社区党员进行各种教育等要求必须不断投入资金,由于社区党支部缺乏活动经费,对社区党建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党组织活动受经费和场所的制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人才匮乏。从总体上讲,社区党支部干部的整体素质不强,依然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思想素质不高等问题,优秀年轻干部的来源不足,严重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

1.抓思想载体,营造浓厚的社区党建工作氛围。加强社区党建、深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城市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此,要强化"四种意识":一是核心意识。要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和社区党支部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主人意识。主人意识就是责任意识,要使所有的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树立起社区责任观念,认识到人是"社区人",单位也是社区的一个细胞,都应该是社区工作的参与者,都应该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三是共建意识。要尽快形成"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四是服务意识。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带头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工作的渗透力。

2.抓组织载体,强化街道党工委的职能。城区党建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委会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要进一步强化街道党工委在街道辖区内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的组织体系。要进一步明确街道党工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是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街道党工委应成为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主导力量,担负起领导、组织、指导、协调社区工作的重要职责。要进一步强化街道党工委的职能,将区直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关系下放到街道党工委管理,接受街道党组织的领导。街道党工委有权对辖区区属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进行考评,提出考核、任免意见。同时要建立规范的社区党建工作考评体系,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辖区单位创建"文明单位"、参评"优秀党组织"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街道党组织协调辖区单位的功能,促进社区党建各项任务的落实。

探微范文篇7

一、讲究序列,提高效率。

学生对作文规律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遵循着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规律。根据这个认识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中学议论文写作也完全可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由浅显到深奥”的序列进行训练。

(一)“由局部到整体”是内容范围逐步扩大的训练序列。

所谓“局部训练”,从内容来看,是单项训练;从篇章来看,是片断作文。如多角度立论、论点的表述、论据的选择等环节的训练。而所谓“整体训练”,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写作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对议论文写作从题目的拟定、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运用,以及合理安排篇章结构的全方位的作文训练。

1.局部训练

局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突破议论文写作中的单个环节。在训练中,要注意诱导学生,使他们通过这一训练能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并熟悉这一环节。比如在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多角度立论时,首先应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对整则材料作全面的思维聚焦。其次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尽量开拓思路,扣住材料的本质意义进行多角度立论。最后指导学生揭示出材料的社会价值,作为最佳的立论角度。

例:下面一则材料,可从哪些角度立论?

一位顾客在一家商店闲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一个零!这显然是制作标牌的工作人员粗心大意所致。

售货小姐看了标牌有错误,不敢作主,便请来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也婉言回绝。顾客毫不让步,连部门经理出面斡旋都不为所动。最后总经理出场了。总经理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当场定夺:按标价卖!而且送货上门,免费调音,直到满意为止。

提示:要写好多角度的材料作文,关键是选准最佳角度。这则材料若从顾客角度考虑,可有以下几项立论:“机遇属于敏锐的人”(A);“成功需要据理力争”(B);“如此便宜不该占”(C)。若从制作标牌工作人员的角度,可立论为“粗心大意危害大”(D)。若从总经理的角度,可立论为“错误也是机遇”(E)——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一个商店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那位总经理将错就错,极其巧妙地为自己商店树立起良好的恪守信誉的形象,给人的启示是极为深刻的。显然,上述五个角度以(E)最佳,(C)项次之,(A)、(B)分别只扣了第一段和第二段材料,(D)项过于肤浅平俗。

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论应准确、新颖、有意的原则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逐渐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一个好的论点需要有准确可靠、充分典型的材料证明。所以,紧接着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择论据的训练。选择论据,又涉及到材料的引述、对材料的分析等环节。如果这些环节突破了,论点的表述也就水到渠成并顺理成章了。同时,为下一步的整体训练打下了基础。

2.整体训练

“整体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它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完整地合情合理地表达某种观点的写作训练。这种训练的基础应是局部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目前许多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大多重视整体训练,而轻视或忽视局部训练。依笔者愚见,中学议论文写作训练,还是按“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为好。其实“整体训练”和“局部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整体训练”中不断发现作文的缺陷,从而又不断地进行有重点的局部强化训练,相互推进,达到提高整体写作水平的能力。

由“局部到整体”的序列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范围积极进行辩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二)“从浅显到深奥”,是内容不断深化的训练序列。

由于“内容”通常指文章表达的宗旨(观点、中心、主题)和所使用的材料,因此“深化训练”实质就是针对前一作的浅显的宗旨、简单的材料,更换成后一作的较深奥的宗旨、较复杂的材料,然后训练。如此进展不断,就形成内容深度上的训练序列。

策动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序列训练就在于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在学生初写议论文时,教师布置一些较难的题目(或材料),那么,必然会使学生陷入无米可炊又不能不炊的尴尬之中。因此,在学生初写议论文时,教师应布置一些内容浅显而学生熟悉的题目进行训练,逐渐加深。

在培养学生掌握给材料议论文写作技能时,我是按照培养“评述说理─→引申说理─→辩证说理”的能力进行序列训练的,此训练体现文章内容上“由浅显到深奥”的训练序列。

1.评述说理

评述说理,就是根据材料提供某一件事、某一个生活现象、某一种思想言论或某个故事等,联系现实生活讲明道理。评述说理的能力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从议论对象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2.引申说理

引申说理,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能力,是评述说理的进一步深化。它把笔锋指向社会实际,使文章内容扩展,中心突出,涵义加深。引申说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是联想和想象。

3.辩证说理

探微范文篇8

【关键词】主体多元;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涌入了大量农村人口,而农村人口流动的形式也从以往的“单个外出”逐步变为“举家迁移”。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迁移,也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据调查,截止2014年11月1日,我国流动儿童总数达4290万人。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举家迁移”至城市的现象日益普遍,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父母迁移至城市后的流动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开始被关注,尤其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1]。因此,在关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要开展针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文明办协调各部门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因此,探讨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呈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揭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常州市流动儿童为例,随机抽取2014年8月到12月常州市符合流动儿童标准的家庭及学生,对其作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

(一)家庭教育观念淡化,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因而,流动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其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观念问题,从回收上来的281份调查问卷结果看,其中同意教育孩子也要讲科学的占95.8%,说不清的占3.1%,不同意的占1.1%;同意任凭孩子顺其自然发展的占78.5%,说不清的占14.9%,不同意的占6.6%;同意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占15.3%,说不清的占57.1%,不同意的占27.6%;同意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占61.8%,说不清的占1.9%,不同意的占36.3%;同意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占26.9%,说不清的占49.7%,不同意的占23.4%。通过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流动儿童父母存在着家庭教育观念较淡薄,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二)流动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当前,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指导的情况,这也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之一。针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从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对于是否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持肯定意见的占12.1%,持否定意见的占68.7%,介于两者之间的占19.2%;对于是否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持肯定意见的占13.7%,持否定意见的占52.5%,介于两者之间的占33.8%;对于是否认可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持肯定意见的占52.9%,持否定意见的占17.3%,介于两者之间的占29.8%;对于是否尝试或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持肯定意见的仅占9.4%,持否定意见的占76.4%,介于两者之间的占14.2%。

三、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一)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有利于改善现阶段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相对比较滞后的现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施主体有:政府部门、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人口计划生育部门等。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需要以上这些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建立。首先,政府部门应以法律形式补充和完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管理机制,为其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此外,政府除了出台相关法律文件之外,还需完善有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和制度,并建立完善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监督考核体系。其次,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强化对流动儿童家庭与学校的建设及管理。既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还要注意结合流动儿童自身的特点,开发适宜流动儿童的教育内容,创新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形式[3]。

(二)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协同管理

主体部门必须明确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责任与任务,充分发挥其作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实施主体的作用,此外,还要加强各主体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各主体部门的联合行动,从各方面切实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得以有效施展。各主体部门在制定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时,要注意互通有无,分工与合作,齐头并进,以保证指导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此外,还要构建有效协同管理机制,按期举行主体部门联席会议、专题讨论会,并建立监督评估工作制度,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各项目标任务予以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家庭教育观念淡化,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其次,流动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有:第一,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第二,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协同管理。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07页

【2】郭启华,刘玉芳.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

探微范文篇9

一、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的,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等,但当前,在我国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的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都把企业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只是一句空话,简单的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支出,所以,很多的企业领导者和管理难以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进而也就不会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如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支持等。2.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偏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一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不管是从数量来看,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不容乐观,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不重视,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数量不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企业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更加重视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如销售人员、生产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等,而对于企业思想政治人才队伍的建设却不够热心和重视,从而导致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二是企业文化影响。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企业文化过分重视物质利益,受此影响,企业员工都排斥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使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内部难以实施,从而使的很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无事可做,进而只有辞职或者转入其他部门;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不高。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偏低主要是:一方面,有些企业没有专职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很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兼职的;另一方面,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3.缺乏创新,思想守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受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重视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以外,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思想陈旧,难以适应企业多元化的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思想守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方式单一。在很多的企业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还是采用说教室、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难以取得教育成效,反而容易引起被教育者反感;二是内容陈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员工的世界观、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果与时代严重脱节的话,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的。

二、新时期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我国企业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认识。只有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才能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此,一是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提高自身的认识。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处于企业的核心地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离不开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支持,因此,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提升自身的认识,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积极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2.加强企业思想政治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因此,企业要想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企业思想政治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一是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企业思想政治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企业中,企业管理者不能认为销售人员、生产人员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明显的经济效益,就重视其队伍建设,而对于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明显经济效益的思想政治人员,就不重视企业建设,而是要一视同仁,认识到思想政治人员和销售人员、商生产人员等其他部门人员一样,都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从而为企业思想政治人才队伍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二是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各方面素质。3.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来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这就要我国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开拓进取,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工作方式,把以往的说教式、灌输式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员工的自我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内容上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企业发展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从而更好的满足企业员工需要;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为企业广大员工服务的,因此,在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本着平等、友好的态度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作者:刘时英单位:中铁九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探微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视角;教学策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了生活经验与学习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只进行知识层面的灌输,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知识运用能力,不符合我国当下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能够为学生们搭建起一座沟通美术与生活的桥梁,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们运用美术知识去进行生活艺术的思考。简而言之,就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创设富含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开展生活化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将原本刻板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具体可感,其次是充满生活化意味,一般来说,小学生偏于具象化思维,因此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更符合学生们的思维特征,而充满生活化意味则是生活化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掌握这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童话的小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动画,当学生们置身于童话世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增加一段故事后续,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可是恶毒的皇后仍然不肯放过美丽的白雪公主,于是使用魔法把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们的房子变没了,他们没有了房子住。这个时候学生们也跟随教师讲解的情节而感到焦急,这个时候教师再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自己能够为他们变出童话房屋,学生们听到之后感到非常惊奇,期待教师接下来变出的房屋,然而在变出房屋的过程中,老师的魔法失灵了,只变出了一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纸盒材料,这个时候教师再寻求学生们的帮助,能不能和自己一起为白雪公主建造童话小屋,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解决白雪公主与小矮人们的困境,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小屋制作当中。通过创设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让学生们更加明确自己参与活动的目的,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加强户外练习,注重生活观察

很多美术教师秉承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机械反复式的练习,这样的训练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学生们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们在这样枯燥的练习中会对美术形成理解误区,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处在动态的学习课堂之中。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知识,情境的创设固然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毕竟也只是虚拟的,教师可以将教学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们真正地贴近生活。比如在学习绘画花朵时,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进行观察,让学生们在校园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花朵,了解它的名称、形状、颜色,与别的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增进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当了解全面之后,再根据自己实际看到的进行临摹绘画,由于学生们喜爱的花朵不同,看花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画出来的画也是不同的,充满了自己的个性,并且在观察花朵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们更容易在生活中用同样的方式去观察其他的事物,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更善于去发现生活的美,这样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有效的美术素材,在绘画时才能够充分地调动这些素材进行绘画主题的表达,美术是需要一定的想象,但是这种想象也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因此让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美术能力。

三、运用美术知识,点缀美好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也服务于生活,生活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点缀我们的生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班级小报的制作,四位同学为一个小报制作小组,每两个星期换一次小报内容,并由全班同学进行评比,选出学期最佳小报,这样学生们在制作小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内容的充实,也要考虑到绘画的美观,每一个小组制作出的小报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剪纸等方式为班级设计装饰品,来美化班级环境,通过这些实践指导,很多学生在自己生活的房间中也摆设了许多自己设计的装饰品,这就说明学生们正在通过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去装点自己的生活,做到了知识的实践运用,这正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价值。

四、小结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离不开生活实践,生活也离不开美术内容的装点,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站在生活化的视角进行教学符合当下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真正感受生活中的艺术美,让学生成为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并且指导学生们积极地进行美术实践,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海华.联结生活,感知审美存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