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4:14:00

探测

探测范文篇1

近年来,随着州直城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趋突出,州直10个气象观测站的探测环境已不同程度遭到破坏,部分气象观测站已面临被迫迁站的严峻形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治区气象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7号)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为了切实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

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直接关系到气象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关系到自治州气象探测资料参与全国和全球的气象资料交换工作,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好防灾减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治区气象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7号)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依法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力度,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完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备案制度

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建设、规划、国土、环境保护、无线电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相关备案制度。备案内容包括气象台站的类别、探测任务、探测项目、探测环境保护标准、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台站规划图、探测环境影响区域等,以及有关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各级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无线电管理等部门要对气象部门报送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和具体范围进行备案。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把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纳入城市或乡镇规划,避免因城市或乡镇规划项目建设使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

三、严格气象探测环境审批制度

在划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严禁审批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工程建设项目。各级建设规划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建立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协作沟通机制,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要主动征求气象部门的意见并履行气象行政审批程序,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经国务院、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四、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与建设规划部门沟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当地建设规划,共同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纳入总体规划,作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监督检查

各县市、各级气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无线电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和纠正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的建设项目。各级气象部门要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设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确保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安全。

探测范文篇2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保护以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三)天气雷达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五)大气本底台站、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六)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七)闪电探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八)GPS气象探测站外场环境;

(九)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相应的设施;

(十)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第八条各类气象站四周应当开阔,保持气流通畅。

第九条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见附表1。

自动气象站四周不得有致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的干扰源。自动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按照附表1执行。

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酸雨监测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参照附表1执行。

本办法所称源体,是指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对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有影响的大型锅炉、废水、废气、垃圾场等干扰源或者其他源体。

第十条高空气象探测站四周的障碍物对探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5°,在高空气象探测站盛行风的下风方向120°范围内,不得大于2°。

在探测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米范围内,不得有架空电线、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其他建筑物和火源与氢气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

第十一条天气雷达站主要探测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0.5°,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5°。

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

第十二条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按照国家关于《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执行。

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周围障碍物的仰角不得大于3°。

第十三条大气本底台站的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基本保护区、保护区,具体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按照附表2执行。

第十四条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严禁在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场区内从事任何建设和改变场区内自然状态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是指利用辐射特性稳定、均匀的地物目标作为辐射参考基准,通过星地同步观测,对在轨运行遥感仪器进行绝对辐射定标或星上辐射定标校正的场地。

第十六条闪电探测站的高频探测天线60°下视角空间之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以闪电探测站的高频探测天线为中心,半径100米范围以内,不得有导电物体或者高于天线系统的障碍物。半径100米范围以外(含100米),障碍物与天线的仰角不得大于3°,电磁场干扰应当小于闪电接收机的阈值范围。

第十七条GPS气象探测站视场周围障碍物的仰角不得大于10°,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和高压输电线。各种无线电发射台与GPS气象探测站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公里,高压输电线与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0米。

GPS气象探测站附近不得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其他对电磁波反射(吸收)强烈的物体。

第十八条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

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

第十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标准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新建、改建和扩建气象台站和设施,应当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标准。

第二十一条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高空气象探测站、天气雷达站、大气本底台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拆迁和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全部费用由同级政府或者建设单位承担,并保证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迁移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对比观测。

第二十二条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应当由该站的所有单位委托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负责保护。当事人应当签订《委托保管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三条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

(四)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

(五)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六)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七)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

(三)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的;

(四)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的;

(三)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的。

探测范文篇3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持稳定和保护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直接制约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提高和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提高,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气象台(站)频繁搬迁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气象资料不连续性、降低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还影响到我国气象资料的全球交换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人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气象站的,应当报经气象主管部门批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或乡镇规划建设项目不断开发和扩大,原地处偏僻郊区的气象观测站,已有不少陷人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导致气象探测环境遭受影响和破坏日趋严重,甚至还有未经批准擅自在国家基准气象站、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场附近建高层建筑,挖沟开路,有的甚至强行拆毁气象探测仪器等。保护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压力在逐渐加大,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迫在眉睫。确保气象探测环境的长期稳定、气象资料的连续性,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保护探测环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人大、政府的监督、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很重要,切实把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纳人依法行政的轨道,使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遭受破坏,实现城市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依靠全社会的努力,保障气象事业顺利发展。气象资源作为一种可预知、可利用而不可再生资源,是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财富。气象是政府的一个科技事业单位,按照政府的意志与气象规章制度去做监测记录,积累各地的气象资料,并根据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局部影响天气,为促进经济建设服务。当经济的发展与气象资源相矛盾时,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大众所共享的气象资源环境。面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形势,中国气象局多次下发《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亦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将颁布实施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条例》,明确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了气象设施的保护措施、细化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规范气象台站的迁移等内容。

本文作者:曹雅杰工作单位:吉林省辽源市气象局

探测范文篇4

关键词扫描;探测;;拓扑图;自动化管理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需要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听和探测,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各个终端主机、应用系统以及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发现漏洞、缺陷以及潜在的威胁,从而提供对网络的实时保护,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2探测技术介绍

2.1常用简单的扫描技术

扫描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远程检测网络或主机的技术,通过扫描发现检测主机TCP/IP端口的分配情况、开放的服务已经存在的安全漏洞等信息。主要使用的技术有Ping扫描、端口扫描以及漏洞扫描等。

Ping扫描是通过发送ICMP包到目标主机,检测是否有返回应答来判断主机是否处于活动状态。这种方法具有使用简单、方便的优点,但是由于ICMP包是不可靠的、非面向连接的协议,所以这种扫描方法也容易出错,也可能被边界路由器或防火墙阻塞。

端口扫描技术就是通过向目标主机的TCP/IP服务端口发送探测数据包,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通过分析响应来判断服务端口是打开还是关闭,就可以得知端口提供的服务或信息。端口扫描也可以通过捕获本地主机或服务器的流入流出IP数据包来监视本地主机的运行情况,它仅能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我们发现目标主机的某些内在的弱点,发现系统的安全漏洞,了解系统目前向外界提供了哪些服务,从而为系统管理网络提供了一种手段。端口扫描主要有TCP全连接、SYN(半连接)扫描等方式。

图1Sniffer探测信息矩阵图示

漏洞扫描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检查目标主机是否存在漏洞:在端口扫描后得知目标主机开启的端口以及端口上的网络服务,将这些相关信息与网络漏洞扫描系统提供的漏洞库进行匹配,查看是否有满足匹配条件的漏洞存在;通过模拟黑客的攻击手法,对目标主机系统进行攻击性的安全漏洞扫描,如测试弱势口令等。若模拟攻击成功,则表明目标主机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2.2利用探测工具

网络探测工具非常多,种类非常繁杂,功能也不尽相同,这里只以网络侦听工具Sniffer和X-scan扫描器为例进行阐述。

Sniffer是一种通过网络侦听获取所有的网络信息(包括数据包信息,网络流量信息、网络状态信息、网络管理信息等),具有实时检测网络活动、产生可视化的即时报警和通报信息、基于网络特定终端,会话或任何网络部分的详细利用情况收集和错误统计、保存基线分析的历史数据和错误信息等功能。Sniffer还可以根据抓获的数据包信息动态绘制各主机直接的通信关系图示。

X-scan采用多线程方式对指定IP地址段(或单机)进行安全漏洞检测,支持插件功能,提供了图形界面和命令行两种操作方式,扫描内容包括:远程服务类型、操作系统类型及版本,各种弱口令漏洞、后门、应用服务漏洞、网络设备漏洞、拒绝服务漏洞等二十几个大类。对于多数已知漏洞都给出了相应的漏洞描述、解决方案及详细描述链接。扫描结束后生成检测报告。

图2X-scan检测报告图示现在网上还有其他各类有特色的扫描器,种类繁多,如nMAP、SATAN、iris等,在此不一一介绍。

2.3路由交换设备的探测与管理

通过SNMP协议MIB库,可以获取网络中的交换机的交换表和路由器的路由表,实现流量统计,速率统计等功能,绘制出网络拓扑结构图。通过MIB库定义的接口,还可以远程控制和修改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信息。

2.4获取应用系统的运行信息

通过收集网络中的防火墙、防病毒软件以及其他应用系统的运行日志,发现非法入侵或越权访问信息,程序运行报警信息等,及时掌握网络和系统的安全特性,在遇到攻击或威胁时可以进一步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损失,并有效防止损失的扩大化。

2.5部署的探测技术

在网络中设立一台服务器,安装服务程序,在网络中需要探测的计算机上安装客户端程序,并制定一些特定的协议,服务器端定期查询客户端的状态和日志信息,或者按照服务器端制定的策略,客户端定期将自己的状态、日志、或应用程序运行信息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端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分析、整理和审计,以获取反映客户端微机的运行状态。如果服务器端在制定的策略时间范围内没有接收到该客户端的信息,则可以判断该客户端处于离线状态,或者网络线路出现故障。

3探测技术的应用

应用一:掌握和了解系统运行情况

通过探测技术,获取计算机的在线状态,可以及时发现网络中离线或出现故障的计算机,或者发现哪些计算机没有运行本该运行的程序和应用,还可以通过这些探测信息及时发现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以及计算机系统运行存在的风险,如:入侵检测系统。

图3Cisco交换机的流量和数量统计图示

应用二:实时反映网络拓扑结构

探测的结果还可以用来实时反映网络的连接结构,为实时绘制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实时反映网络的运行状态等提供了依据。如:HPOpenView网络节点管理器,鼠标放在某个节点上将显示该节点的详细信息,示例图示如下:

图4HPOpenView绘制网络拓扑图示

应用三:实现网络的自动化管理

通过探测收集到网络的运行信息,为网络的安全管理依据和手段,这样就可以在制定相应的策略指导下实现个应用系统之间的联动,如给防火墙设置新的安全规格,发现病毒后对杀毒软件的病毒库进行及时更新等,建立起一套统一、安全、高效的安全检测、监控、管理体系,实现网络的互连、互控、互动和集中统一防御,从而达到了自动化管理的目标。

为了提供自动化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可以在管理员的干预下建立一个专家数据库,对系统的联动提供指导和依据。

4结束语

一般来说,在线探测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探测结果是实施下一步安全管理、系统联动等管理手段的依据,所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非常必要,因此需要对探测收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验证,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标,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参考资料

[1]王曦杨健编著.《网络安全技术与实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余承行主编,刘亲华等副主编.《信息安全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

[3]李石磊.网络安全扫描技术原理及建议,东软教育在线网站

探测范文篇5

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范围和标准。长期以来,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促进气象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趋突出。截止**年7月,仅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观测站中,有1445个气象观测站由于探测环境破坏被迫迁移,占全国气象部门地面气象观测站总数的60%。其他部门有1000多个气象站探测环境遭破坏,或者被迫迁移的比例也很高。这些气象观测站的迁移,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气象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代表性,影响了气象探测业务质量、气候变化分析和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也影响了我国气象探测资料的全球交换工作。为了切实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管理工作,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使气象探测资料更加及时、准确、科学、高效地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增强法律意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问题,也关系到我国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为此,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国际形象,树立科学发展观,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防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都要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自觉性。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备案制度。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继续发扬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与建设规划部门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协作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工作程序。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联系,建立、健全相关的备案制度,及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报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备案;各地在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时,要严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减少或者避免因城市或者乡镇规划建设项目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协作沟通机制。建设规划部门应当与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协作沟通机制。建设规划部门应当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主动听取气象部门的意见,并事先征得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新建、改建、扩建气象台站和设施,应当符合气象设施建设规划和城乡规划,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四、严格审批程序。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气象观测站迁移的各项程序,凡涉及到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气象探空站等部级气象观测站的迁移,必须按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要求,报请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

探测范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激光探测系统信息接口技术;讨论了激光探测接口的一般设计思想。

1引言

激光具有波长单一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和传统的探测方法相比,激光探测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告警、激光制导、目标识别等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不同武器系统的需求,激光探测系统接口呈现出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应用需求和集成化度的增加,激光探测系内部、激光探测系统和各武器平台之间集成了不同厂商的硬件设备、数据平台、网络协议等,由此带来的异构性给探测系统的互操作性、兼容性及平滑升级能力带来了问题。

对激光探测系统而言,接口技术的设计是整个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一个激光探测系统的设计、实施,有很大的工作量是在接口的处理上,好的接口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运行效率、升级能力等,本文以激光探测系统接口技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接口技术类型、设计考虑因素和验证方法。

2激光探测系统几种主要接口技术

接口是多要素或多系统之间的公共边界部分,对激光探测系统的接口包括机械接口、电气接口、电子接口、软件接口等,本文着重讨论电子接口。按物理电气特性划分,常用的激光探测系统接口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1TTL电平接口:最通用的接口类型,常用做系统内及系统间接口信号标准。驱动能力一般为几毫安到几十毫安,在激光探测系统中主要应用是作为长距离的总线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2CMOS电平接口:速度范围与TTL相仿,驱动能力要弱一些。

3ECL电平接口:为高速电气接口,速率可达几百兆,但相应功耗较大,电磁辐射与干扰与较大。

4LVDS电平接口:在标准中推荐的最大操作速率是655Mbps,电流驱动模式,信号的噪声和EMI都较小。

5GTL接口电平:低电压,低摆幅,常用作背板总线型信号的传输,虽然使用频率一般在100MHz以下,但上升沿一般都比较陡,特别是对沿敏感的信号,如时钟信号。

6RS-232电平接口:为低速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电平为±12V,用于DTE与DCE之间的连接。RS-232接口采用不平衡传输方式,收、发端的数据信号是相对于信号地的电平而言,其共模抑制能力低,传输距离近,多用于点对点接口通讯。

7RS-422/RS-485接口:采用平衡方式传输,采用差分方式,使其在通讯速率、抗干扰性和传输距离较RS-232接口有较大改善。多用于多点接口通迅。RS485电平接口可驱动32个负载,忍受-7V到12V共模干扰。

9光隔离接口:能实现电气隔离,更高速率的器件价格较昂贵。

10线圈耦合接口:电气隔离特性好,但允许信号带宽有限

11以太网:经常采用的是10Base-T和100Base-T两种主流标准,主要应用激光探测系统和分系统之间的接口通讯和数据传输。以太网接口具有性价比高、数据传输速率高、资源共享能力强和广泛的技术支持等众多优点。

12USB接口:USB总线接口是一种基于令牌的接口,USB主控制器广播令牌,总线上的设备检测令牌中的地址是否与自身相符,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对主机作出响应,其最大的优点是安装配置简单。

3激光探测系统接口方案设计考虑因素

随着大规模数字处理芯片和高速接口芯片的迅猛发展,激光探测系统也呈现出智能化、小型化、模块化的趋势。在激光探测系统中,信息接口的设计逐渐向标准化、网络化、多节点、高速等方向展

3.1接口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噪声

3.1.1接口信号传输中的主要干扰形式

a)串模干扰:杂散信号通过感应和辐射的方式进入接口信道的干扰。串模干扰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传输中插件等所产生的接触电势、热电势等噪声引起的。

b)共模干扰:干扰同时作用在两根信号往返线上,而且幅指相同。共模干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传输线路较长,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存在着接地的电位差。

3.1.2接口信号传输中的抗干扰措施

a)传输线的选择

为了抑制由于杂散电磁场通过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进入信道的干扰,接口传输线应尽量选用双绞线和屏蔽线,并将屏蔽层接地,而且屏蔽层的接地要于激光探测系统一端浮地的结构形式配合,不要将屏蔽线层当作信号线和公用线。

b)传输线的平衡和匹配

采用平衡电路和平衡传输结构是抑制共模干扰的有力措施。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差分式平衢性线电路,例如RS-422/RS-485标准串口电路。

接口信号传输时还要考虑与传输线特性阻抗的匹配问题。一般长线传输的驱动器接收器都适用于驱动特性阻抗为50Ω—150Ω的同轴电缆和双绞线,一般接口接收器的输入阻抗要比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大,因此要设法将两者匹配,最好将发送端和接收端匹配。

控制信号线的具体配置:控制信号线要和强电、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分开,尽量选用双绞线和屏蔽线,并将屏蔽层接地。

c)隔离技术:电位隔离是常用的抗干扰方法,接口信号采用光电隔离和电磁隔离可以切断接口内外线路的电气连接,从而减弱露流、地阻抗耦合等传导性干扰的影响。3.2接口硬件的选择原则:

3.2.1为各类接口选择合适的总线接口芯片、接口总线,并设计具体的接口电路。

3.2.3选择接口芯片时应根据激光探测系统CPU/MPU类型,总线类型/宽度和系统所完成的功能并按照高效、经济、可靠,方便、简单的原则来确定。

3.2.4设计具体的接口电路应具体考虑电源问题

3.2.5数据/命令的锁存和驱动

激光探测系统内部及激光探测系统和其他系统间实施数据/命令传输时,一般采用数据锁存技术来适应双方读写的时间要求。

3.3接口的实时性

由于激光探测系统对数据处理和传输的实时性要求很高,设计时要使时钟抖动、通道间时延、工作周期失真以及系统噪声最小化,所以设计接口时尽量选用高通讯速率和同步工作方式。

接口软件的设计原则

同步通讯系统软件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流量的控制,最好在数据发送方发送数据时每隔一段时间插入一段空闲时间,从而保证数据同步传输的可靠性。

异步通讯系统软件设计要充分考虑合理的数据校验方式,可以根据系统要求选择冗余校验、校验和、冗余校验的方法。

4激光探测系统接口方案设计验证

构建高速有效的激光探测系统接口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并且设计者需要在设计接口前后就考虑多个因素,详细的系统级的验证都是必须的。

4.1设计前的验证

基于指令集模拟器和硬件模拟器软硬件模拟技术是一种高效、低代价的系统验证方法。接口设计软件采用汇编,C,C++等语言编写,用户编写的接口源程序经过交叉编译器和连接器编译,输入到软件指令集模拟器进行软件模拟。而接口硬件验证则采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设计,经过编译后由硬件模拟器模拟。但设计前的验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只能验证数字接口和验证环境理想化等缺点。这些都需要设计后的验证

4.2设计后的验证

最常见的验证方法是制作模拟激光探测系统内部接口和系统间外部接口的通用信号源,通用信号源可以模拟探测系统内部的如主回波、时统、显示、键盘等信号,也可以模拟输入外部操控命令,并将激光探测系统状态、测量数据等信息显示输出。

4.3通过验证,发现问题,修改设计,然后再模拟,最终完成满足要求的软硬件接口设计。

探测范文篇7

一、基于相似性原理的电法探测物理模拟实验建设

1.电法探测物理模拟实验的相似性原理电法探测研究的对象是被探测的地下目标地质体,而在实验室内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实验,这就需要先设计1个与所研究的地电现象相类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观察,间接地了解被研究的现象。这种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用模型来代替被研究的对象,将实验手段(仪器设备等)直接作用于设计的模型。在电法探测物理模拟实验中的“相似性原理”是指所用模型和装置的几何参数及电性参数与实际条件下的参数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模型或者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较好。在该模拟实验建设中,主要考虑传导类电法,在该类电法(激电法中的面极化情况除外)中存在比较简单的相似关系,也就是模型和实际原型之间的几何参数(现状、大小、埋深等)的关系与电性参数的关系是彼此独立的,并且是各自线性的,这类模拟实验做起来相对感应类电法探测来说就容易多了。

2.基于相似性原理的电法探测物理模拟实验建设内容本实验建设主要是建立传导类电法模拟实验中的水槽模型试验、土(砂)槽模型实验以及导电纸模型实验3个实验方法。

(1)水槽模型实验。水槽模型实验是常用的一种模拟实验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三度体的问题。在水槽模拟实验中,通常用水做均匀介质来模拟均匀围岩。模拟引起异常的地质体时,用金属或石墨模拟各种形状的良导体,用环氧树脂、有机玻璃等模拟绝缘体,有限电阻率用石墨、金属粉加水泥等制作。这一方法的特点是:作为围岩的水是均匀的,作为地面的水面是水平的。很适合模拟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半无限介质中埋有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情况。

(2)土(砂)槽模型实验。土(砂)槽模型实验可以用于研究三度导电空间中场的分布、特别是要求构筑地形起伏时土槽模型实验优于水槽模型实验的情况。可以在土砂中埋设金属良导体以及不良导体的介质,通过仪器来测量,并可以考虑不同地形和电阻率对比差异下的观测实验结果。

(3)导电纸模型实验。导电纸模型模拟实验主要是用于二度地电断面模拟实验,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所模拟的主要是二度地电断面和地形,所模拟的供电场源也是二度的。导电纸上的一个点代表垂直于导电纸的无限长的一条线;导电纸上的一条线代表垂直导电线的无限长的一个面;导电纸上的一块有限面积代表垂直导电纸走向无限长的一个柱体;导电纸上的一个点电极,实质上是一无限长的线电极。模拟不导电矿体时,可在矿体位置处将导电纸截面挖空即可;模拟理想良导矿体时,用锡箔纸或铜片贴压在预定位置;模拟有限电阻率矿体时,可用导电纸叠层的办法。水槽和土(砂)槽的模拟实验中,先对纯水和土进行观测,然后在水和土中放入不同的模拟异常体进行观测,对比两种情况下的差异,让学生对异常的概念有直观的认识。通过这三组模拟实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熟悉了电法探测的野外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为日后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模拟实验教学实施

1.验证性实验与开放性实验结合目前我们电法探测实验教学主要有两大类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坚持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验证性实验是基础,主要是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如课堂讲授的对称四极测深知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用水槽、土(砂)槽模拟来埋设放置不同深度的异常体,让学生来进行实验观测验证课堂知识。而开放性实验则是有学生主导的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与耗材、实验步骤等,如电磁场理论中讲到场的分布时我们通过适当的引导,有学生设计了用导电纸实验来模拟直流电场的分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开放性实验中为了确保仪器的合理安全使用,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和评价。

2.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有理论课教师教学与实验课教师的衔接,有学生自己的准备工作,还有实验仪器与场地准备。教师的理论教学是实验的基础,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开放性实验都是依据理论知识来设计的。常规的验证性实验一般由教师来设定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其实验教学要求非常明确,并由教师来制订实验规范、考查评价方法,通过教师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考评来检验效果。开放性的实验则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相关的各方面内容,教师只是起到参谋的作用,给学生提建议,给予适当的引导,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及结果我们通过答辩的形式来进行考核,教师给出相应的综合评价和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实验流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要求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有较充分的准备,对专业理论知识有深入掌握,能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和具体安全操作流程,在实验开始前对于这些知识要有全面的准备。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详细的记录和综合分析,并写出综合实习报告。实验仪器设备与场地准备方面由实验室来操作,包括需要的实验仪器与耗材、水、电、场所、物理模拟的模型。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正在建设实验室,地球物理教学仪器设备也在国家“985”项目的支持下逐步完善起来,已经拥有直流电法、激发电法、感应类电法的相关仪器设备,完全能支持基于相似性原理的电法探测物理模拟实验的展开。

三、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效

该项目通过1年多的建设,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实验教学本身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突破理论知识的框架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论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观测地球物理现象并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观测的结果,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电法探测物理模拟实验建设中的验证性实验均有详细的实验指导,提供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这类实验主要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而开放性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是一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项目建设过程中,有3位同学申请了学院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这些创新项目都是在该物理模拟实验的平台下来完成的,他们项目过程完全按照开放性模拟实验的模式来进行,目前这些学生的创新项目都已经结题,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中1位同学2011年年底又获得了学校创新项目新的资助,将继续在该平台上开展创新项目的研究。

探测范文篇8

关键词:古建筑;高大空间;火灾探测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保护好古建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由于古建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火灾危险性、防火措施和消防管理等方面与一般的建筑有很大差异。然而许多珍贵的古建筑在消防管理方面处于松懈状态,无消防组织或消防组织不健全,缺乏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再者,室内没有消防水源也是一大问题,因此利用火灾探测技术早发现、早预防,将火灾隐患控制在早期阶段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古建筑对火灾探测的需求

与一般建筑的火灾消防系统的设计相同,古建筑的火灾消防系统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同时,因为古建筑的特殊性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古建筑的唯一性和稀缺性,古建筑火灾安全不应单单以扑灭火灾为惟一目标,而是应该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标。2)由于我国古建筑多采用木材结构,具备燃烧的充分条件,而且木材燃烧特性较好,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引起轰燃,难以扑救。因此古建筑的火灾安全必须从火灾防治的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以防为主的安全对策,切实对文物古建筑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3)古建筑的结构裸露、室内装饰风格较92复杂,消防设备设施与古建筑本体连接方式应与其修缮设计相协调,避免破坏古建筑本体或对古建筑周边环境风貌造成较大影响。在满足系统需求和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减少设备的数量,减少因设备的安装、布线等必须进行的施工行为对古建筑的破坏,做到对古建筑本体的最小干预。

2项目特点及技术方案

2.1本项目的主要特点

本文选取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该建筑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外民众的普遍关注,解决其存在的火灾隐患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主要讨论了根据古建筑的不同空间选择合理的火灾探测系统的设计思路。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且同时具有净空高度高、跨度大的特点,室内大空间及室外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火焰和烟雾几乎可在大空间或室外场所不受限制地迅速扩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原有建筑部分区域设置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所有末端点位均引自园区消防值班室的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但是原有设备由于技术落后、灵敏度不高,容易误报,且大部分建筑房间内无火灾探测器,部分消防器材和消防设施存在线路陈旧、老化现象,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且相对于这种木结构古建筑,特别是本项目地处北方区域,平时还承担着展览工作,有着人员流动性大、春秋季多发沙尘天气及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需要通风空调系统长期运行等特点,原有设置的火灾报警探测器不够合理,不能尽早地发现火灾,进行有效的保护。

2.2解决方案

为提高报警的准确度,本次设计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采用了技术先进、设备成熟和科技含量高的消防技术设备,确保在防火安全上做到万无一失。在所有房间及公共区域设置了更适合木结构古建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改为早期火灾报警系统,将能更及时地发现火灾隐情。具体设计如下表所示。(1)古建筑的高大空间火灾探测选择该建筑大殿内空间高大,结构复杂,吊顶也为木质结构且具有彩画。考虑到可能发生火灾种类的多样性、火源位置的随机性以及室内通风条件的情况和对美观的影响,且因为点式火灾探测器为接触性被动式报警装置,依赖于烟气或热量的快速传递,故此空间不适宜设置点型火灾探测器。本次设计采用了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和反射式红外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两种探测器的复合探测方式,同时结合安防系统设置了双波段图像型火灾探测摄像机,可有效保证快速响应以及报警的准确度。反射式红外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安装简单、方便,发射部分、接收部分合二为一,其探测单元和反光板之间没有电气连接线。适合保护古建筑,有利于古建筑的美观。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通过吸气泵主动进行采样,可以在非常早的阶段发现火灾前兆。由于其是通过探测腔内的激光侦测技术进行探测,对被测粒子的发生源及大小无要求,可比传统的点式探测器的灵敏度高1000倍。并且其设备布管灵活、主动采样,可突破气流、气层屏障,不为环境的设施、高度和广度所限制。探测器通过隐藏的毛细管发挥探测作用,采样管路不带电,可明敷也可暗敷,较少破坏建筑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美观。非常适合木结构的古建筑设置。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采样管路具备反吹装置,便于定期对管路进行清洁维护,保证设备运行畅顺,特别适用于春秋季多沙尘天气的北方地区。虽然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相比点式火灾探测器在灵敏度、适应性和抗干扰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但也有不足。每个点式火灾探测器都具有单独的地址,可准确判断火灾的具体位置,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在较大空间内无法探知火情的具体位置。为达到第一时间确定火情位置的目的,本项目设置了多台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主机,每台主机有四路采样管,减小每路采样管的探测范围,确保能够准确反映出发生火灾的具体位置。因该建筑的特殊性,安保级别极高,所设置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在探测火灾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侦毒功能,即合用采样管和电源,在主机处增加侦毒模块。在发生灾害事件或生化恐怖袭击时,通过采样管对空气进行实时监测,快速判定有害气体源所在区域、有害物质类型和危害等级,提示安防人员做好相应防护并帮助决策者制定应急指挥处理方案,合理疏散人群,阻断有害气体传播,防止二次伤害。在建筑内以及闷顶和建筑外四周均设置具有可视图像早期火灾报警功能的摄像机作为消防探测的补充。双波段图像型火灾探测系统具有有防火、监控等功能,也可根据需求兼容摄像监控系统,可以节约成本,使整个消防监控系统更加简捷、互为一体。(2)主闷顶及侧闷顶的火灾探测选择主闷顶为木质结构,可进人,设有照明、摄像头等设备,此处火灾危害较大,同大殿一样采用能够早期快速报警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同时设置双波段图像型火灾探测摄像机作为辅助。侧闷顶同样为木质结构,平时不进人,空间较小,火灾风险较小,此处没有风沙等易引起误报的因素,普通的点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已可以满足使用需求,且其与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相比经济优势较大,故在此处仅设置了点式感烟火灾探测器。(3)室外部分的火灾探测选择与现代建筑不同,木结构的古建筑在室外部分也有很大的火灾隐患,该建筑在室外回廊处原设计的烟感探测器经常误报,原因是本地区的风沙较大,起风灰尘多,极易引起误报,现设计在建筑室外回廊处的4个角上各增加1台双波段图像型火灾探测摄像机,可以准确直观地进行火情监视,解决误报多的问题。(4)变配电室的火灾探测选择变配电室是建筑供电的核心所在,若发生火灾,会造成很大危害,该处设置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同时在配电柜内设置火探管式感温自起动灭火装置,该装置是一种小型固定式自动气体灭火装置,是将火探管直接布置在易发生火灾的电子、电气设备内,置于靠近或在火源最可能发生处的上方,利用火探管对温度的敏感性,依靠沿火探管的诸多探测点进行探测。一旦发生火灾,在(170±10)℃的温度环境下几秒至十几秒钟内靠管内压力的作用,火94探管自动爆破形成喷射孔洞,将灭火介质通过火探管本身或喷嘴释放到被保护区域,从而达到自动探火、灭火的目的。该装置无须电源不受电磁干扰,探测反应时间快,报警灭火合一,可将火灾隐患扑灭在萌芽状态。(5)电缆沟的火灾探测选择在室外电缆沟设置同轴缆式可复位线型感温探测器,该探测器可方便地与火灾报警控制器配套使用,广泛应用于电缆廊道、油库等工业场合。可现场调节火、预警报温度阈值,具有报警自动恢复功能,且感温电缆采用同轴缆式结构,抗机械损伤、抗电磁干扰能力强。(6)低压配电线路火灾探测选择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大致分为3个,即电气故障、违章作业和用火不慎,其中最为多发的原因就是电气故障。电气火灾一般初起于电气柜内部,当火蔓延到设备及电缆表面时,已形成较大火势,此时火势往往不容易被控制,扑灭电气火灾的最好时机已经错过了。通过合理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可以有效探测供电线路及供电设备故障,以便及时处理,避免电气火灾发生。尤其适用于文物古建这种不可再生的重要建筑。本项目在除消防动力外的其他电力、照明和插座配电箱的出线端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控器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其报警信息可在火灾报警控制器上显示,并与火灾报警等其他报警信息有明显区别。该建筑因地制宜采用了多个独立的消防探测系统,各系统独立运行又可整体联动,由若干个独立的小的系统联合成一个大的消防系统,且这个大的消防系统并不是各个小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协调、统一地将各个小系统的技术信息集成到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1+1>2的效果,更全面地发挥其保护作用。且消防系统与安防系统之间还有交叉联动,这种跨系统的运用,在节约成本、简化系统的同时,更强有力地保障了建筑的安全,也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3结束语

消防问题是古建筑保护的重点问题,合理选择火灾探测设备是解决消防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于具体项目的设计实践,针对建筑物内的各种不同环境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为该建筑构建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火灾消防安全系统,可以对不同因素引发的火灾作出快速、准确的响应。为各类古建筑防火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龙标,袁宏永.火灾探测与控制工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军.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11)1334-1336.

[3]肖方.古建筑防火任重道远[J].中国消防,2019(7):46-49.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6—2014[S].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S].

探测范文篇9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第四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市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设有气象台站的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有举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下列气象台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受法律保护:

(一)朝阳市气象台(国家布点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

(二)朝阳市天气雷达站(国家布点天气雷达站);

(三)朝阳市农业气象站(生态气象监测站);

(四)朝阳县气象站(国家基准气候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太阳辐射观测站、沙尘暴监测站);

(五)建平县气象站(国家基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生态气象监测站);

(六)北票市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

(七)凌源市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

(八)喀左县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

(九)朝阳县羊山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

(十)建平县建平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

(十一)其他依法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

第七条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各类气象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如下: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见附件。

(二)自动气象站四周不得有致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的干扰源。自动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按照附件标准执行。

(三)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参照附件标准执行。

(四)天气雷达站主要探测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0.5°,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5°。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

(五)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探测环境的保护按照国家关于《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执行。

(六)沙尘暴监测站探测环境保护标准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标准执行。前款第(一项)所称源体,是指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对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有影响的大型锅炉、废水、废气、垃圾场等干扰源或者其他源体。

第八条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

第九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确定后,纳入各级城市和村镇建设规划。各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部门对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法定标准的工程建设项目,不得批准。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标准送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条各级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属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属于其他气象台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应当事先征得省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

第十一条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天气雷达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拆迁和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全部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违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或者非法占用土地新建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三条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

(四)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

(五)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六)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七)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

(三)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的;

(四)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的作物、树木的;

(三)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的。

第十六条国家和省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保护标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朝阳市气象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附件: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附件: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两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探测范文篇10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作出突出贡献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广大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热情关心和全力支持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向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工程领导小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同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承担工程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团结协作、奋勇攻关,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参加工程的全体同志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胜利完成了这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光荣任务。这一重大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谱写的壮丽篇章。事实再一次向世人昭示,自强不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若干领域深入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众多技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这些重大成就,为我国深入开展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实施以来,参加工程组织实施、研制、建设、试验、科学应用的全体同志,始终坚持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信念,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以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顽强奋战在工程第一线;始终坚持全局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各方一股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勇于超越,瞄准深空探测科学技术前沿,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始终坚持科学管理,缜密决策,精心组织,建立科学高效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实施了工程任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勇挑重担、脱颖而出,为推动我国航天科技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志们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上!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显示和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十七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国家科技实力发展,必须以国家经济实力发展为基础。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取得发展的新成就,才能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才能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我们要继续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抓住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有效带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整体跃升。

第二,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必须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慧源泉,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我们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不断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要真正发现好、培养好、使用好优秀人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坚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充分发挥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作用和中青年领军人才的骨干作用,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要不断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形成能够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第四,必须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着力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扎扎实实做好每个部门、每个行业、每个岗位的工作。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预定的目标。我们要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要始终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政绩观,善于借鉴前人经验,大胆探索创新,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懈追求。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各有关方面要再接再厉,抓紧做好后续工程的研制,圆满完成月球探测的总体目标。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完全出于和平目的。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事业,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正确方向,积极参与国际空间合作,继续实现深空探测新突破,努力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