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9:51:51

所有制范文篇1

按照这个标准,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特别需要继续破除一些“左”的观念:

一是“一大二公”的观念。依我看“一大二公”是顽固的“左”的观念,它在工业、商业等方面,还远远没有得到清理,而且仍然以隐蔽的形式广泛地发生着作用。

二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先进论”。我认为按照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存在,也不应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先进”。无论所有制的社会形式如何,如果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不能认为是先进的。

三是所有制关系的“补充论”。浙江、福建、江苏的情况表明,改革发展到今天,非公有制经济在许多地方、行业、部门都与公有制经济一样,以生力军的姿态积极推进着经济增递,实践着“三个代表”。当然我们党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非公有制经济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给予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条件。

四是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机械数量论”。即僵化地理解“公有制占主体”,机械地规定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比例,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其发展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是不能人为规定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凡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就必然能得到发展壮大;凡是不符合市场需要的,自然就会萎缩淘汰。

五是所有制的“优越程度排坐次论”。即偏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仅以先验的意识,简单地对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优越性程度“排坐次”,国有经济优越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优越于个体、私营经济。这在银行贷款和一些优惠政策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实际上,在不同的产业、行业、部门,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发挥的优越程度是极不相同的,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正视这个现实情况。

六是所有制的人为“过渡论”。既然不同的所有制其优越性程度具有坐次之分,那么,不优越和优越性程度较低的所有制就应该过渡到优越和优越程度较高的所有制。在市场竞争中,客观上也确定存在着所有制的过渡,比如,有不少中小型国有企业选择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进行改革,从而转成了集体所有制经济,有些公有制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转变为不同形式的混合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甚至私营经济。这说明,真正的所有制过渡绝不是按照先验的意识形态规定过渡的,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过渡的,难道我们对此熟视无睹,非要人为制造“过渡”不可吗?

七是所有制形式的“主义标签论”。有的人习惯于贴“主义标签”: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是非社会主义经济。实际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国有大型企业与非公有经济企业的合作合成的实践经验表明,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还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和建设者,同样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以上种种观念和说法,归结到一点,就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制歧视”。“所有制歧视”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三个有利于”是背道而驰的,是不符合党和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各类企业一视同仁、长期并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政策的。

推进改革,实现经济体制转换的新突破,理顺体制关系,是理顺一切不合理关系的基础,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矛盾与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富强的保证。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胸怀再宽阔一些。古人告诫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眼前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带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但是,在好的形势下还存在劳动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不均衡、农民增收缓慢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还应关注那些由于所有制问题引发的不稳定的因素,很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解决现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理顺体制关系。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而两个转变中,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从根源上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旧体制作用的结果,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只能依托新的体制而生存,没有经济体制转轨的有效推进,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脱离经济体制转变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回归到旧体制下重复建设、粗放经营的老路上去。这种情况恐怕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如果这种倾向出现了,恐怕全国老百姓都不高兴。目前,尽管我们的压力很大,但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改革,尽快建立起同国际上成熟的市场关系联接、同国际经济互接互补的机制和体制,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效地抵御各种经济风险,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并通过竞争自立于世界民族发展的前列。基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我们必须横下决心,敢于面对各种挑战。

同志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调整所有制关系的过程中,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即要有大的举措,又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古代贤哲们主张“政,不可不慎也”,政策出台要慎之又慎,好事要好好办,一件一件地办。既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又要防止脱离财力无限吊群众胃口的倾向。要把握机遇,切实稳妥地、积极地加快改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从全国的大局上看,包括所有制关系调整在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已进入了关键阶段。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进程,都应更加紧密地围绕建立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展开,服从建立新体制的要求,综合考虑各个领域改革措施的设计与整体协调实施,着力形成有利于新体制框架建立和巩固的经济条件与法律条件。最重要的是,根据建立新体制框架的需要,有重点地改革薄弱环节:

第一,站在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的战略高度,继续调整、改善所有制结构。

第二,把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搞好中小企业的改制。

所有制范文篇2

2003年在“民营企业参与产权并购”研讨会上,有人说:当前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并非出在民企收购上,民企参与产权购并不仅应当支持,而且还应当推动。……国企产权重组的问题依靠内部人是搞不好的。自买自卖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民企购并既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

问题也是存在的。在民营企业参与购并国有资产的实践中,的确存在着交易双方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风险,存在着交易规则不完善、资产价格的市场化询价机制发育不充分问题。但这与并购主体是否是民营企业无关。制度不完善,在国有投资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易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同样的弊端。防止产权交易过程的国有资产流失不能靠抑制购并行为本身,积极地完善相应的产权交易制度,形成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民企将在国企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新闻网》2003年4月30日)

说老实话,这篇文章,我实在读不懂,“自买自卖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为什么还有人鼓吹MBO(管理人收购)呢?“自买自卖”也是国企变民企,就“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吗?“民企购并”就一定“既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真的是这样吗?

一会儿说“当前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国有流失问题并非出在民企收购上”,一会儿又说“在民营企业参与购并国有资产的实践中,的确存在着交易双方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风险,存在着交易规则不完善、资产价格的市场化询价机制发育不充分问题。但这与并购主体是否是民营企业无关。”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什么叫“双方串通”,那是收购的主客体串通。从利益上说,收购方当然希望价钱低一些,被收购方当然希望价钱高一些,这才会有讨价还价。如果“双方串通”那就有问题了,也就是某个国企的卖方,可能对人民不负责,捞了个人的好处,买方的那个民企也会给对方个人好处。这样,才有可能“双方串通”。

这里的问题是主客体之间是具体的企业,不是抽象的“国企”和“民企”。在市场经济中,是具体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易,即使具体的“国企”与“国企”之间或者具体的“民企”与“民企”之间进行交易,如果人之间进行私下交易,也会产生经济损失。所以问题不在于企业的性质,而在于是否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公平交易。

最近有媒体报道:在东北,尽管一些账面上的国有资产已被有关部门“看管”起来,但由于难以流动,正造成更大的流失。就像一根“冰棍”,咬一口有人管,可放在那儿慢慢化掉甚至最后变成一根棍了,却无人过问。但是,也有媒体报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鳄长驱直入,大批国有商业企业纷纷改制。然而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哈尔滨市12户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转制中,均未对商标、商号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作价。经济专家对此表示忧虑。

这实际反映出当前的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某些国企的管理者怕负责任,宁肯让效益不好的企业化掉也不愿意被戴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因为这样就会影响仕途。另一方面,有些收购者为了压低价钱,希望把更多的国企说成是“冰棍”,于是就有“冰棍论”、“靓女先嫁论”和“苹果论”。“冰棍论”认为国有资产就像逐渐融化的冰棍,应及早将其变卖;“靓女先嫁论”是说应把漂亮的女儿即优质的国有资产先嫁出去,免得等年纪大了全都不好嫁;“苹果论”指的是如果在一筐苹果中舍不得先吃好的,专挑烂苹果来吃,结果吃的全是烂苹果。这三论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国营不如民营,民营不如外资。

如果,我们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不管是国企、民企,只要是经营不善,都有可能成为“冰棍”。

前一段,海鑫集团李海仓先生被杀事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冯引亮曾经是当地的首富,他的造纸厂高峰时年纯利达到200万元左右,而李海仓后来者居上,把企业做得更大。冯引亮经营不善,他的企业成了“冰棍”,逐步在融化,冯引亮想把土地用200万元的价格卖给海鑫集团,而李海仓出价不到百万元,再后来,海鑫集团买到了土地,冯引亮的地也没有人买了,就像融化的“冰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也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冯引亮早一点把土地卖掉,虽说不到百万元,八、九十万也是可能的,用这些钱他还可以再干别的,也还会东山再起,因为他也是从小做到大。在股市中,也有不少投资者采取割肉换股的方法,把赔掉的钱再赚回来。当然这要把握好时机,掌握不好时机可能会损失惨重。当然也有抓不住机会,长期持股,结果手中的股票像冰棍一样融化的,恐怕很难再翻本的。例如买了百元股亿安科技的,眼看着这个“高科技”明星,像冰棍一样融化。

这里,我并不是责怪投资者,而是说“亿安科技”就是股市中的“冰棍”。最近《智囊》刊登的“亿安生死局”文章,让人看到一个民营“冰棍”企业的典型。原董事长罗成的主要能量就是圈钱,而罗成的追随者,难免也有效仿老板的人,他们不会对外圈钱,却会圈老板的钱。于是在内部形成了一种文化,一些人无心通过努力经营获得利润,而是紧盯着老板,努力参与老板的圈钱游戏,以期获得横财。罗成的套路从来如此,自己套了别人,然后又被别人所套。罗成从政府那里获得经营资源,但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同样,他的企业到了下属手中,也同样无人负责。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就这样无休止地重复着,到了哪天突然转不动了,罗成游戏也就结束了。

如果说,亿安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交纳了巨额的学费,一些人付出了法律代价。那么,在我们股市中,原郑百文和猴王可以说是国营控股公司的“冰棍”企业典型,特别是原郑百文的那个“商业—银行—企业”的“转盘子经营方式,似乎与“亿安科技”有同工异曲之妙。现在,我们股市中有123家ST公司,其中有56家ST公司每股净资产跌破面值1元。在这些公司中既有国有控股公司,也有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有退市的公司,如PT琼南洋;也有被ST的,如ST银广夏、ST亿安、ST龙科、ST海洋等等。一部分民企公司业绩不好的原因与其上市动机有关,例如一些民企买壳上市目的就是圈钱。最典型是艾史迪集团入四砂股份。1998年11月双方签署协议,艾史迪以每股2.02元的价格受让淄博市国资局4000万国家股,同时受让650万股国家股配股权,持股比例占总股本34.48%,成为第一大股东,并承诺三年之内不向他人转让。2000年1月16日,四砂股份的股东们突然接到艾史迪的一纸通知,称已将自己的股权转让给了北京某公司。而董事长李协平已带走巨款在美国定居,这离李协平“三年内不转让”股权的承诺仅过了一年零一个月。至此,四砂人才明白,李协平并不是来建设四砂的,而是来杀鸡取卵的,利用四砂在股市上的名气大肆圈钱。(《经济半小时》《四砂股份小股东抗争的180天》2001年1月14日)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不守法经营、不科学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就会成为“冰棍”企业。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国际典型。

安然在200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6位,并且在《财富》的调查中连续4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总部位于休斯顿,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及出售商,控制着美国一条长达32000英里的煤气输送管道,同时也是领先的能源批发商。安然拥有340亿美元资产的发电厂,同时也经营纸、煤和化学药品等日用品,并且提供有关能源输送的咨询、建筑工程等服务。它为什么要造假账呢?因为它没有那么多利润,又要保持世界500强排名第16位,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造假活动,结果垮台了。

所以,“冰棍”企业,并不是某些老化的国企特有的现象,任何企业都有生存期,“物壮则老”,要保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必须在守法经营、科学管理、有效监督上下功夫。市场经济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是国企就格外照顾,也不会因为你是民企就格外开恩。从这个意义上说,守法经营、科学管理、有效监督是超越所有制的。

2003年全国人大代表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如果别人问我红豆集团是不是民营企业,我不知道怎么答;但如果人家问我是公有还是非公有经济,就很好回答,我们属于公有经济;如果再问是国有还是集体企业,就更好答,我们是乡镇集体企业,不过是新的集体经济形式。”周耀庭所说的“新集体经济”形式是指红豆现在实行的“大家都有,不等所有”的股份制。(《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3月17日)

这里周耀庭从实践层面上回答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股份制公司是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新形式。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流行的是“公”“私”对立的二元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民营企业出现了,一部分人仍然把民营经济定位于“非公有制”或“私有制”。其实,民营经济是非常灵活的,它可以是个体所有制,也可以是少数人合营的私有制,还可以成为多数人以参股的形式结合而成的“新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周耀庭所说的“大家都有,不等所有”的股份制。企业里面有1500多人参股,大股东达53个之多。这53个股东占的股份为71%,部分干部职工占19%,红豆集团所在地江苏无锡港下镇镇政府占10%。“大家都有”是说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参股,“不等所有”是说,每股的净资产是相同的,参加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决定所持股份的多少。可以用购买股权的形式参加,也可以用卖出股权的形式退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份公司是动态的集体所有制。在这里参加者的产权是明确的,同时又是合作的,每一股的权力是平等,无论是利润还是风险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同时由于每个参加者持股数量的不同,所分得的利润和承担的风险也有所不同,但是风险与利润是成正比的,持股多的可以多享受利润,但同时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例如每股盈利0.1元,持有100股,可得10元,持有1000股,可得100元,反过来每股亏损0.1元,持有100股,损失10元,持有1000股,损失100元。从比例关系上说,这是平等的,因为风险和收益成正比。

以红豆等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曾经高举集体经济的大旗,鼎盛时期,江苏的乡镇企业达到10万家,全省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可以说周耀庭抓住了现代企业股份制的核心——产权明确的集体所有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说:“世界500强没有一个是个体私营的,都是股份制企业。”国内外经济理论都把上市公司称为“公众公司”,公众公司就要考虑每一个投资者的利益,而美国出现的安然公司等一系列事件,正是某些大股东和高管人员不顾公众的利益而弄虚作假,结果使整个公司垮台。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明确指出,只有承认把公有、私有财产都看作是神圣财产,社会主义才能全面发展。”他认为,这其中有一个两重性的问题,股票持有者并不代表股票私有,只有出现股票转让,卖出股票换取的货币才称为私有财产。应该区分公众化与私有化,股份化并不意味着私有化,更确切地说,与其说是私有化不如说是公众化、社会化。(《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29日)

所有制范文篇3

关键词: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国有资本;投资风险

一、国企改革背景回顾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破冰时期,这个时期的改革还处于不断摸索的时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冲突导致改革只能在实践中探索;第二阶段,1993年开始的10年制度创新的发展时期,经过上一时期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适合我国特色的改革路线逐渐浮出水面,制度创新引导改革实践;第三阶段,2004年开始10年纵深推进时期,该时期国企改革开始从大范围的改革逐渐进入重点改革阶段,根据国家战略和政策规划,对部分领域企业进行深化改革;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的攻坚深化时期,该时期的改革是最难的,需要制定详细的改革路线,把控改革风险。从2015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中央频频发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资委专门针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制订了考核办法,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2019年国务院制订了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目前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不到30%,如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全国经济新一轮发展全局和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混合所有制”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要追溯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但以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优化股权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为基本特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则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伴而生。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少到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占到了1/3以上,历史实践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达到双赢局面的必然选择。开展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是我国未来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国有资本投资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同时国有企业在投资规模上一直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和策略也决定了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如何做好国有资本投资的风险把控和方向选择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有资产的价值,进而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由此应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投资效率,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国有企业的投资现状主要存在两大现象,一是投资过度问题;二是投资不足问题。尤其以投资过度对于国有资产价值的损失较大,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2007年8月至11月某央企在与其他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中投入了77.83亿元,结果亏了72.21亿元;在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3个境外矿山中,亏损了30.93亿元。又如,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给出的报价甚至都不到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预算的一半的低价优势竞得了波兰A2高速公路里A,C两个标段的建设工程,但如果该公司坚持把此项工程做完,可能要亏损3.94亿美元(约合25.45亿人民币),因此,2011年6月中海外总公司决定放弃该工程,但又需处理约17.51亿人民币的赔偿要求与罚单。中铝入股力拓、中石化收购Addax等央企的对外并购也常发生在被并购资产的历史性高价上。这些国有企业的投资实践表明我国对国有资本的投资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把控,需制定一条有效的投资策略。国家政策方面,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各地掀起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热潮,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国有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也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术界已经从产业效率、风险承担、企业创新、公司绩效、内部控制质量、薪酬业绩敏感性等多种视角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同时,这些学者也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行为博弈、机构投资者持股、高管跨体制联结、最优国有产权比重、改革动力和阻力以及政府放权意愿等具体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总之,这些研究表明,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部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哪种策略能够促使国有资本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率,还需要改革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探索。以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以资源投资和基建投资为主,资金需求量巨大但收益缓慢,资本的撬动作用发挥不足。资本具有逐利性,国有资本投资大多是因为战略和政策需要投资,加上复杂的国际环境、市场环境,风险把控难度较大,频频发生国有资本投资失败案例,但这些不应该成为国有资本不可治愈的痼疾。国有资本和其他私营资本都属于资本,存在的价值就是以较少的投资获取更大的效益,否则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如何发挥国有资本优势规避国有资本的劣势值得思考。我国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改革以来产生的,国有企业在我国承担一定的政治任务和社会任务,它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这类国企在经济市场中进行投资面对市场中存在的风险难免出现应对不足的表现。目前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改革方向从最初的引入基金投资者转向引入企业投资者,让市场竞争的胜利者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并提供宝贵的市场经验,让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其资本运作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企业家的参与可以有效规避国有资本市场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可以让国有资本运营更具专业化。保障国有资本投资价值稳健增长的有力措施就在于标的资产的选择,以往国有企业投资多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自然资源的投资,知识资本投资在国有资本投资中的份额较低。随着国企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知识资本在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以及加快转型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知识资本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它是企业取得长期战略优势的有力保障。中兴、华为事件的对比充分说明拥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关键,是维持企业长久生存的动力。国家资本与私营资本的逐利性是有区别的,私营资本要求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最快的收益,国有资本最看重的是保值是长久是产业布局,好的资本布局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三、混改背景下的国有资本投资策略思考

随着一系列混改政策、文件的出台,原有国有资本投资的企业加入更多非国有资本,国有资本份额逐渐被稀释,对国有资本的社会功能势必会有影响,加快国有资本的重新布局、合理布局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为此,在混改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的策略方向必须符合我国社会的长期发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特色。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出资人背景不同,投资目的亦不同。国有资本承担的政策性调节作用较多,非国有资本的逐利性较强。国有资本的政策性可以调节产业结构、稳固社会发展,为市场经济配置好的土壤;非国有资本的逐利性,可以使市场进行充分竞争,将市场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混改背景下,如何充分融合国有资本和私营资本的优势,需要监督、考核、规划各方面的全力配合。国有资本的投资需兼具灵活性、导向性、持续性的作用。林毅夫教授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要根据在每一时点上给定的、可随着时间变化的禀赋和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投资产业。这对于国有资本投资的策略选择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当前情况下国有资本投资的领域主要有三大领域:第一,资本密集型领域,主要是航空、航天、大型舰艇、核心芯片该领域需要大量的资本参与,收效缓慢,经济效益低,市场参与门槛较高,该部分领域聚集的主要是国有资本;第二,资源垄断型领域,该领域关乎国计民生,市场参与意愿强烈,但为稳定社会,市场经济,该部分领域大多由国有资本掌控;第三,符合比较优势的竞争行业,该部分领域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均有存在,从发展的效率和效果来看私营资本能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往国企改革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三领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第一、第二领域也开始迈出改革的步伐。这也为国有资本的重新布局提供了新契机,布局过程中,国有资本从大而广向高精尖发力,促进产业升级,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健康的产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当前国有资本投资需要把控以下几点。(一)分类投资,分类把控风险。根据国家战略、市场经济的特征,将投资领域进行细分,每个领域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风险定位。根据功能定位和风险定位制定相适应的股权投资比例,在治理层位于恰当的位置,最大发挥治理制衡的效果。针对相应类别的投资领域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明确收益和风险的配比,制定恰当合理的风险可承受度。(二)构建完善专业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及风险评估机制。目前各级国有企业已经开始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迈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由资产投资向资本管控转变。资本投资的核心是评估标的资产的价值,企业价值评估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国有资本专业化的道路上,构建完善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企业价值评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自生能力,拥有好的自生能力的企业,会提高投资的成功率,降低投资中的风险因素。(三)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国有资本代表的是国家是人民,资本投资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国有资产质量,国有资本投资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所有者缺位和内部控制。所有者缺位,造成内部激励和约束存在不足,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难以进行有效协同。建立完善有效的审计监督可弥补所有者缺位带来的管控缺陷,避免以投资为桥梁进行国有资本的转移,保障国有资产。(四)建立完善的投资考核机制。国有资本的政治性特征使得国有资本的考核陷入困境,考核过严会抑制投资的增长,考核过松会造成投资风险把控不足,国有资产流失。投资考核的机制需要遵循资本投资的规律来制定,以资本运营专业化的考核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实行容错机制,尽最大可能减少投资风险提升投资价值,兼顾国企职责和企业效益。

四、结语

随着混改的推进,产业机构必然面临巨大的调整,国有资本在混改浪潮中既要保证国有资本保稳定、促就业、促发展的政策定位,还要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坚定正确的方向,引入专业化运营,才能保证国有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强有力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媛媛,王娇阳,邓嘉琪.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80-83.

[2]张炳发,刘星,田倩倩.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知识资本投资的影响[J].财会月刊,2020(02):25-31.

所有制范文篇4

1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看,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即包含公有制成分,也包含非公有制成分。从微观层次看,企业的产权结构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构成,形成多元产权主体的资本共融[1]。中央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是指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经济成分通过股份制、联营等形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制形式。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产权中不一定包含国有经济成分,而狭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混合产权中则包含国有经济成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强调“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推进国企改制上市与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实施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的动力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为国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有以下6种模式。1)整体改制。整体上市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这是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过程[2]。即将国有企业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以符合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各项要求。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业务单一集中、资产难以有效分割的国有企业。也可将国企集团公司通过下属已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与产权的重新梳理,最终实现整体上市。2)兼并重组。一是引入民间资本,使得民营企业参股到国有企业资本中,不同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股份制改造,使得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融合,协同发挥作用,提高企业实力。二是国有企业通过并购、增资换股、资产置换等方式在保留一定比例非公股权的情况下,收购民营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3)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是把股权作为利益的载体,将职工和企业的利益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企业的长远发展。国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通过由职工出资设立股份公司、委托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持股等合法的方式引入员工持股制度,实现员工持股。4)多层级国有联合。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包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与个人持股等的混合,也包括不同级别国企的联合,即央企与省、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的联合,这种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效率。这一点与国资委此前定调的强强联合,即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进而推动国企兼并重组的思路吻合。5)国有企业产业链重组。从2015年年底到2016年年初,央企重组的思路重心正在由横向的合并同类项偏向纵向的产业链重组。上下游产业链重组是国资委推动央企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产业供给链条的需要和效益、质量为标准,以产业链条为特征展开重组,是供给侧改革中的新领域。同链条企业之间能够实现相互支持,抱团取暖,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之间的联结也将会更顺畅,避免市场交易中的一些摩擦。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合力,互相借力,依托各自特长优化业务,实现双赢让利。6)其他模式。除了上述所阐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以外,还包括投资项目层面的混合,主要分为PPP模式、分立改制、海外红筹公司等模式。

2国有煤炭企业的特点

国有煤炭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多年来一直承载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为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别于一般的国有企业,国有煤炭企业除了具有一般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外,还有着区别于一般国有企业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劳动产品的不可再生性。煤炭企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地下煤炭,是一种非再生性资源,煤炭企业是资源导向型企业。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矿区资源的丰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规模及生存期限。随着企业生产过程的推进,煤炭资源也随之快速消化,直至进入枯竭期。这使得煤炭企业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企业必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各种手段努力提高资源回收率,以延长企业的生存期限,这与非资源开发型企业有着显著的区别。2)煤炭资源采矿权有偿使用。根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广义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指煤炭资源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狭义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则仅指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4]。煤炭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合理负担煤炭资源采矿权取得成本、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成本,以及安全生产成本等。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完善煤炭资源税费政策,加强煤炭资源开采的管理与宏观调控,促进煤炭资源合理有序开发,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3)煤炭企业生产产品单一。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直是开采原煤、销售原煤,产品结构单一、粗放,附加值低。原煤深加工程度低,煤炭加工业滞后,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原煤生产与原煤深加工脱节,没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原煤的加工转化主要集中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等环节和行业,缺少深度加工。而在工业型煤、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深加工及清洁能源产品技术开发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煤炭企业历史包袱过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煤炭企业从业人员多,历史包袱重[5]。多数煤炭企业的开采时间较长,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下属单位多,职工人数多,离退休人员较多,同时还有大批的伤残人员,企业办社会负担十分沉重。职工长期从事煤炭开采工作,技能单一,相对技术素质不高,习惯于国有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机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难以承受这样巨大的社会负担,企业办社会已成为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和瓶颈。

3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考虑到国有煤炭企业以前的改革路径,结合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内涵,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内部效率优化和行业集中度提高作为改革目标,不论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行业层面,从内部和外延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做到内外兼修,避免顾此失彼。

3.1国有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

1)退出企业办社会。国有煤炭企业承担了大量本应社会化经营主体或公共服务机构承担的职责,部分国有煤炭企业还带有较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企业的运作方式缺乏市场化。即使国有煤炭企业持续亏损,也无法进行破产重组。此外,地方政府考虑到社会稳定等因素,经营业绩欠佳的煤炭企业难以通过大规模裁员降低成本,煤炭企业经营业绩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因此内部优化的空间有限。人力成本在国有煤炭企业成本结构中占比较高(普遍在40%~50%以上),推进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应大力精简机构,消除因企业办社会造成人员臃肿的负担。2)以效益为考核机制。国有煤炭企业应改变以规模或收入为导向的考核机制,避免国有企业盲目追求规模而造成的企业“虚胖”。国有煤炭企业完善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强化关闭落后产能、剥离企业负担以及降低成本的意愿,有助于煤炭企业竞争提升,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完善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机制的同时,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企业决策、提升企业效益。3)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家在国企改革方面明确提出,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由国家派出,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经理层则要完全市场化,切实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6]。要推进国企领导人员去行政化,只有打破国企管理体制壁垒,才有可能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3.2国有煤炭企业的外延改革

1)强强联合。国有煤炭企业的强强联合有利于提升央企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比如多个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平台公司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落实中央企业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优化整合涉煤中央企业煤炭资源,促进涉煤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和改革脱困。2)资产注入。资产注入是煤炭行业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适合“大集团,小公司”的煤炭上市企业。但鉴于供给侧改革之前的市场情况,未注入的集团煤炭资产盈利能力相对较差,所以煤炭资产的大规模注入时机尚不成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资产注入的可行性不断增加。部分煤炭集团还有物流、清洁能源等相对盈利较好的资产,资产注入提高了上市公司发挥协同效应、避免同业竞争的可能性。在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回暖的情况下,大型煤炭集团将优质煤炭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将是煤炭行业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3)横向兼并重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支持优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兼并重组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直接有效方式,大部分煤炭上市公司是地方国企通过横向兼并重组去产能,并解决行业同质竞争问题。4)上市公司平台的再造与再利用。A股煤炭开采板块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上市公司对应市值比例超过90%。煤炭企业的国企改革叠加了产业周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型等多重宏观因素。改革的核心是盘活目前盈利较低的煤矿类资产,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上市公司作为连接实体改革与股权融资的纽带平台,其价值将在改革的过程中得到重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上市平台,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资产整合,实现资产证券化,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5)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链进行调整和协同的过程,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与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价值链关系,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煤炭行业直接的下游行业一般分为4大行业:火电、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4大行业煤炭消费占比分别为53%、18%、14%和3%,4大行业耗煤合计占比超过80%。因此,煤炭行业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煤电一体化,可采用股权并购、相互参股形成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产业链整合。6)采矿权证券化。采矿权是煤炭企业手中的张福平等: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研究重要资产,并不能直接变现,而是需要通过开采煤炭,实现销售收入来变现。采矿权具备未来产生收益、现金流的特点,因此煤炭采矿权证券化是可行的。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采矿权的变现,能够有效解决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融资难题。煤炭企业投资大、风险高,将采矿权证券化,使得采矿权资产由整体形态转变为证券形态,通过拆分,使得一般投资者相对容易进入矿业领域,从而实现投资分散、风险分散。同时,采矿权证券化可以加快采矿权转让,通过流通和重新组合,利于资本优化配置。

4结论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单是一个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层面的变化,改革过程也是商业模式、运营机制、监督管理等有效创新的过程,会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和法规,理清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清除改革的阻力,建立和完善相关监控和防范手段,保证改革的健康有序进行。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和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进行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禀赋与环境生态双重约束下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煤炭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煤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改革路径,从当前所有制状态有序建立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混合所有制模式。

作者:张福平 孙江永 王新华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安景文,刘颖.煤炭工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资主体权益问题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4,34(5):5-9.

[2]高青松,唐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进展及评述[J].改革与战略,2016,32(12):149-154.

[3]张海,潘海云.国有煤炭企业的特点及发展研究[J].中国煤炭,1999,25(6):25-26.

[4]潘伟尔.论我国煤炭资源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上)[J].中国能源,2007,29(9):11-16.

所有制范文篇5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到2007前这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各大国有企业产能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伴随世界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步入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因此,国家积极制定新的政策,由原来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向经济发展要重视质量的方向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式经济发展需要,对于煤炭企业来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消化过剩产能、进行企业升级与转型、去除落后产能等政策的落实,利用新技术与新理念来改变煤炭企业发展路线,积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式,使煤炭企业向着节能环保、开放创新、和谐发展方向转变[1]。

1混合所有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国家为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并推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用来引进民间资本,推动生产力的进步。经过不断实践,国家还允许部分外资参股国有企业改革。相比于国有制经济来说,混合所有机制指的是企业资产所有权归属于多种性质拥有者的一种经济模式。基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两大类。基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是由多个投资主体共同出资而创立的,但投资主体的性质是多样化的,这就导致了产权多元化的现象。国家制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通常是指基于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所有制改革。从广义上来理解,就是由多种(大于等二)经济成分共同组成的经济主体,其中可以没有国有成分,主要方式包括股份制以及合作联营等方式。从狭义上来理解,通常是指包含国有成分混合产权经济主体。

2国有煤炭企业的现状与不足

对于国有煤炭企业来说,大部分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有企业由于其产权形式的单一性而出现一系列缺陷与不足。这些缺陷与不足一般表现为下列三点。煤炭企业是专门开采地下煤炭资源的一类企业,煤炭是由于远古时代地壳运动,有机物质经过长久地质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能源,它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地下储煤量是固定的,会随着不断地开采而不断减少。当煤炭开采完毕之后,煤炭企业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基于这一点,煤炭企业必须制定必要措施,提升资源利用率,进行合理开采,从而提升煤炭企业寿命。自从煤炭企业成立以来,始终保持一种模式,那就是不断地开采原煤,然后把原煤销售出去,其产品架构太过单一,是一种粗放经营方式,这就决定了其煤炭产品所具备的附加值较低,导致产品销售利润率不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原煤产品的再加工率十分低下,技术较为落后,加工设备也较为落后,从而导致投资出产率较低且利益率较低。目前对于原煤的再加工转化形式,通常包括洗选方法、炼焦工业以及发电等形式,依旧停留在对原煤的初始应用阶段。在此种情况,煤炭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规模,只能加大开采量,无形当中加快了煤炭资源的浪费速度,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煤炭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是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年代成立的,工作人员数量众多,担负着过重的历史性包袱。而大部分煤炭企业成立时间较早,其企业办社会现象相当严重,并且规模十分庞大,其附属部门众多,工人数量众多,拥有大批的离休、退休以及伤残职工由企业负担,加大企业包袱的沉重性。从业人员技能比较单一,专业技能素养相对较低,再加之国企模式的僵化,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从而加剧了国有煤炭企业的生存压力,亟需寻求新的出路[2]。

3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其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做的第一步是需要强化煤炭企业,不断优化企业职能及其运营机制,以便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其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以获得社会的更高认可度,从而不断提升市场份额,扩大利益与投资回报率。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国家号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来积极引进民间资本与大量外资,让更多的有实力的个人资本参与到国企的改革与运营中来,进一步推动混改进程,加快企业发展速度[3]。虽说传统煤炭企业产品与经营过于单一化,但其占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这一天然优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可能利用改革创新,实现科技、机制与管理上的全面提升,拓展与延长其产品链长度,增加产品种类,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原煤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提升对原煤的加工深度,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煤基多元化运营模式,推动其生产效率、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其利润率与资金投入回报比例,增强企业吸引力,进而激发多性质非公有资本的积极性,让它们大量参与到煤企多元化展混改中来。在当前新经济形式下,煤企需要积极转变思想,将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紧紧抓住当前的机遇,积极影响国家提出的去产能与供应侧改革等战略方针,加快去产能速度,积极推动煤企转型与升级进程,向着绿色环保的节能型企业发展。所以,对于煤企来说,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实现体制创新,用创新的方式加快煤企转型速度,用转型来加快创新步伐,积极推动煤企的全面升级。进而增强煤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提升其利益率与资本回报率,充分利用资本逐利的特性,吸引外部资本的大量涌入,实现煤企的混合所制改革。资本运作是一个企业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对于煤企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以资本为纽带,用股份制模式,采用交叉持有股份等手段,积极引进更多的战略性盟友,构建多战略合作模式,搭建战略合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实现产权与产品架构的双重改进,在强强联手、协同发展中完成煤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提升煤企竞争力与企业实力。煤炭企业首先要从国际上的相关资源、市场以及能源需求上着手,对国内外两种局面实施整体统筹管理,始终坚定以国内为基础以及和国外协作两种方式相互结合的理念,使企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技术、人才、管制、品牌、资金、产能与设备等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管理好两大市场、两个资源类型,从互补效用、协作效用、集聚效用等三个方面出发,合理利用知识产权、技术入股、并购与资产重组等多个手法,对新能源、战略性新型产业与外部煤炭等多样化企业实施收购措施,从而进一步展开混合所有制革新之路,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同时,紧抓“一带一路”政策所提供的大型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机制,并于加深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落实混合所有制革新。

4结语

所有制范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阐述了其价值所在,指出只有以该理论为指导,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一、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观点,其内涵表现在:

1.个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那么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就自然转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逢上来,社会主义所有制当然不是对原个人所有制的简单还原。因为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经让位于社会化大生产,孤立的个人的生产已经成了联合起来的集体生产。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如果理解为生产资料归属于劳动者个人的私有制,那就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相矛盾了,所以应理解为公有制。

2.个人所有制是联合起来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个人所有制不是小生产状态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个人主体地位的高层次回归。不是只要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个人所有制。实质上,即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拥有生产资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单独的拥有,就与历史上的私有制没有根本的区别。因此,个人所有制不是个人各自占有生产资料,而是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3.个人所有制是劳动者个人完整享有所有者权益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劳动与人的异化,为劳动者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因为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只有让劳动者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的同时,又能对生产资料完全拥有一份属于他个人的所有权,充分享有占有、使用、支配和管理等一系列权益,个人利益才会得到充分的满足,才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重视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产权全面享有的所有制。

二、个人所有制理论的价值分析

1.个人所有制理论有助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所有制是以广大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化联合所有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忽视劳动者个人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势必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实现其自由全面的发展。我国的产权改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力产权在企业产权结构中的地位,劳动力除了工资性收入外基本得不到其他的补偿。王珏教授指出,“产权改革必须承认劳动力的产权。不承认劳动力的产权是雇佣劳动力制度的特征,在雇佣劳动力制度下,劳动者就没有财产,不拿利润,只拿工资,永远是无产阶级,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2.个人所有制理论为职工持股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国企改革目的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员工持股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符合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趋势,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小国有企业实行的员工持股制度,是联合起来的、集体的劳动者个人所有,不是指分散的、孤立的劳动者或私人所有。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形成共同富裕的财产基础。

3.个人所有制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个人所有制理论实质是要建立适应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所有和社会所有完全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收入分配不公、差距不断拉大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个人所有制理论为指导,积极推行员工持股,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国家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内不同层次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2.

所有制范文篇7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论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时,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说,这是对以往在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方向上的肯定。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营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混合型经济增势强劲。1997年至2001年间,我国股份制企业从7.2万家发展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643.7万人增加到2746.6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从8311亿元增加到56733亿元。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很多人认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许可以为国企改革找到一条新路,实践上也深受一些国企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欢迎。

那么,究竟如何认识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何规范之、发展之?由此如何走出原有国有企业的困境?这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的课题。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下探讨。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性质

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性质,理论界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和公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私人所有制经济不同,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成分,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混合。就一个行业的企业而言,它是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经济。它非国企,也不是私有企业,那么它的运营机制不能按国企的那一套,当然也和完全的私有企业有某些差别。

我们现在提混合所有制企业多是从搞好国有企业角度出发的。由于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经营责任不落实,不少企业运营机制呆滞,缺乏活力和效率。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它性质的资本融合,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推动其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有利于国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有利于凝聚更多的社会资本,有效放大公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辐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的安排问题,很多学者仅仅强调,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命脉领域重要行业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必须坚持控股,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非命脉领域的有些行业可以参股。控股与参股不同,参股只为取得收益最大化,而控股不只是实现收益,还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国有经济的应有作用。如果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命脉领域的重要行业失去控股,也就失去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难以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我认为,从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性质角度考虑,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引进非公有资本的目的是发挥其追求利润最大化、机制灵活的优势,改变原国有企业机制呆板,法人治理结构不清晰的弊病,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如果我们仍是仅仅强调对企业的控制力,忽视其它资本所有者的权益,那么混合所有制企业仅仅是为了圈钱,更有甚者,还要强迫混合所有制企业去承担原国有企业承担的某些社会功能,那就有可能重蹈国有企业走入困境的老路,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目的失效,非公有资本和公众资本也不会为之投资,目前我国股市连续处于熊市有很大程度上与之有关。

因此,很多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我认为,我们必须从构建一种新的企业模式的角度来认识其性质。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权利的架构

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涉及的企业也很多。但许多改制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有股权一股独大、股权相对集中、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有的企业改制仅流于形式,实际成为“翻牌公司”,这是我们当前改制要特别注意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家知道,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资本社会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才能形成人人关注企业,同生存、共命运的利益相关体,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真正形成企业完整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资本所有者也有动力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有效制约。而目前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大都是国有股占大头,形成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自然会形成企业仍然是听任政府摆布的局面,小股东自然失去了关心企业的积极性,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也无法独立地行使。

下面提出一个理论命题及简单证明:

一个机构或个人拥有另一机构的股份达到或超过某一界限时,拥有方将会全力以赴的为被拥有方工作,无论其控股与否,其工作的努力程度将不会因其股份额的增加而增加。命题中的“界限”并非固定,会因其股份拥有者的不同而不同。

该命题隐含着一个假设条件即:机构或个人的努力程度是有上限的。因为人的努力受到自己本身智力、生理等方面的限制,机构也存在着其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效用极限,他们不可能永远地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按照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委托模型中行为人的努力选择(effortchoice)可用如下函数关系来表示:

E=F(A、C、S、e)

其中:E表示行为人工作的努力程度A表示行为人拥有的股权份数

C表示行为人努力工作的成本S表示行为人的自身因素

e表示随机因素

在该表达式中,e是系统随机变量,非人为可控制,C、S是行为人自身因素或由自身因素而决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那么,在行为人追求自己效用函数最大化过程中努力选择的时候,唯一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就是他的财富即他拥有的股权份额。必然地,行为人努力工作的程度会随其拥有被拥有方财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行为人的财富达到一个足以使他选择最努力工作的数量时,再增加其财富数量对其激励将是无效的。同时,我们也无法证明这一界限与行为人控股的财富数量的排序有何必然联系。

股东对企业工作的努力程度并不与其持股比例成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存在着一个来自主体本身的界限,越过此界限,股东为企业工作的努力程度将达到最大,不会再因为其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正是因为这一点,可以提出这样的设想在国有企业与法人治理结构融合中,主张并不一定要持股最多的股东来控制企业,“同股异权”。

因此,我主张国有企业在是否引进非国有资本是要有所区别,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关键行业和领域不要随意引入或尽量少引入非国有资本,这样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保持公有制性质以及发挥国企的某些特殊的社会功能。而在完全竞争性领域,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放开各种包袱,以赢利和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为目的,不必顾及国有资本是否拥有控股权以及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即使要不放弃或保持国有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的控股权,也要突破“依照出资比例分配控制权”的已有结论和思维定式,按照“重大问题的决策,董事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这样一种理念来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权力架构。各方包括国企方都只有一位董事,除非在特殊情况如会造成国有资本大量流失,国企不再享有过大的权力,并且在特殊情况下的裁决也要靠法律的规范解决,不能靠行政干预,这种情况下,只要非公有资本达到一定量的股份,那么其必然全力以赴的去关心企业,搞好企业,充分发挥其对企业的经营者的制约,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则会实现双赢。

同时,要积极引进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强化董事会的作用,严格实行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分离。

近年来国外公司董事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董事会监管作用更加突出,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占的比重上升,强化对经营者包括首席执行官的监督;二是董事会内部结构更加细化,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作用,如公司的独立审计人必须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选聘;三是董事会运作更加透明,特别注意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全面等等。结合外国经验,我们要改进董事会组成,增加外部董事、独立董事,董事应真懂事,降低内部董事比重,以克服“内部人控制”现象;2002年上市公司平均独立董事为2.31人,独立董事在整个董事会成员中只占23.3%,太低了。同时要强化董事会作用,保障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发挥好董事会投资经营决策特别是加强监督的功能,使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做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不做假账、披露准确的信息。如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要求至少有2名独立董事,而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组织(CALPERS)等国外机构投资者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原则普遍要求上市公司董事绝大多数应为独立董事。美国公司法也明文规定在董事会中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外部独立董事。

董事长兼总经理不是两权分离。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比例高达60%以上。有些企业在领导人事方面仍倾向于“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结构,认为这是“权力集中,加强领导,避免内耗”。实际上加强的是个人说了算的“人治领导”,是自然经济在领导作风方面的传统观念,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科学治理、民主决策是完全相背的。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这些企业并未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还仅处于追求公司制形式改造的企业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应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逐步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创新,向真正能相互制衡的法制结构前进。同时要明确法人代表的地位,不能让董事长处处以“法人代表”和一把手自居,要求“领导”总经理,扰乱了公司的责任体制,使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

另外,要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因为股权结构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决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的性质。发达市场经济中公司运作的历史表明,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有效性之间关系的曲线是倒U形的,股权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都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吴敬琏,2001)。可以让银行、保险等机构作为上市公司股东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发挥它们应有的治理功能。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注重长期投资和监管严格的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投资者,实现投资机构的多元化;要通过法律制度和外部政策的调整,改变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收益严重不对称的状况;规定外部董事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机构投资者,增加其在决定经营者薪酬、人事任免和关联交易中的发言权,等等,从而使被动的机构投资者变为主动的投资者。四、保护私人产权,积极引进多元投资主体

对于这种新的企业组织模式,我们的法律还有很多的空白。应加快立法,规范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权,保护私人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在其经典著作《企业论》中写道:“公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经过法律的正式秩序也许是不会被剥夺的,而正式秩序在进行时则以财产权的不可侵犯为前提。这一点引证到个人之间经济关系上的意义实际就是:不但个人或个人团体在法律上不能以金钱以外的压力趋于另一个人或团体,而且金钱上的压力是不能阻止的。”这实际上是说个人自由和个人财产受法律保护,在这里通行的是市场原则(即“金钱上的压力”),任何超越市场原则之上的特权,任何超越法律权利的特权,都不得干预以产权明确、契约精神为基础的市场机制。

在产权明确以后,保护产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他(刘易斯)强调,如果保护公共财产不被私人滥用是必要的,那么,保护私人财产不被公众滥用同样也是必要的。他的如下结论不仅意味深长,而且极富现实意义:“在世界上每一个地方,所有权都是一种得到承认的制度,没有这种制度,人类无论如何也不会取得进步,因为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改善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动机。”

过去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主要限于生活资料范围,这已不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私人储蓄、投资以及因投资获得的收益;私人财产的继承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私营企业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在先富起来的人群中,不少人既有劳动收入,也有投资收入、利息收入、租赁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只要这些收入是合法的,就应该加以保护。

如果在法律中只有对公有财产保护的规定而没有对私人财产保护的规定,公有财产与私人财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那么就很难设想一个既有公有投资主体、又有非公有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会走上顺利发展之路。结果,投资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有投资主体会因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而受到损害,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设计也会因此而落空。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观念,改变“公有制越纯越好”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种偏见。要推动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吸纳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在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同时,允许公有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不同资本的联合或融合要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自愿进行,不能搞行政主导的“拉郎配”,尤其是不得强制对非公有制企业参股。

五、结论

我们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寄予厚望,欲以此来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前提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和国有企业严格划清界限,转变其经营机制,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其经营目标,否则,它必定会重蹈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老路。

混合所有制企业仅仅是提供一个载体,在这里,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制约,扬长避短,实现双赢的好结果。

在西方运行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总是变形,重要原因还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股有发言权,那么国企原有的产权不清晰、所有权代表缺位、承担不必要的社会功能、政府以干部标准考核企业等弊病就会带到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来,这已为实践所证实。我们的股份制企业会再次陷入困境,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的政府和某些国企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的结果。政府总是想牢牢地控制企业,怀疑企业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某些干部又不愿意放权,总想着从企业里捞一把,官本位思想仍浓厚。因此,严格按法律办事,转变政府观念,是我们改革成功的关键。注释和参考文献:

见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10-21日

2003年10月20日《中国证券报》

张维达:《理论学刊》2003年1月第一期

张维达:《理论学刊》2003年1月第一期

政法大学资本市场研究所郝国政:《论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一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设想》

摘自中国改革论坛网,2003-10-16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由国家控股”,也就是说,对一般企业国有股东也不一定控股。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东升,《中国金融》2002.2

凡勃仑:《企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54页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译本,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厉以宁:《保护私人财产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日报2003-2-21

新华社:《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3年10月31

所有制范文篇8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文化融合

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使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经济活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是实现各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旦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就极易导致企业重组的失败[1]。因此,探讨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整合模式

企业文化的整合程度和投资主体的企业文化改变程度决定着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变化程度。根据企业文化的整合程度可以将企业文化的整合模式分为吸收型、融合型、保留型以及被同化型。吸收型文化整合模式是投资企业的文化服从于原有企业文化;融合型文化整合模式是各个投资主体寻求新的经营模式;保留型文化整合模式是各个投资主体保留其原有的经营模式;被同化型文化整合模式是指原来企业的文化服从于投资企业文化[2]。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文化融合模式。鉴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的文化各有差异,在进行混合所有制发展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尊重”为前提,充分考虑投资各方的选择意愿,选择最佳的文化整合方式。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融合中,如果投资各方的主体背景以及企业文化差异过大,为了避免文化冲突,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各个投资企业要秉持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从而形成一种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整合原则

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融合,除了要选择企业文化的整合模式以外,还要秉持企业文化整体的原则,将企业的全部资源实现最优的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原则。1.整体原则。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融合要秉持着整体性原则,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寻求各个投资方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共赢,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3]。2.平稳原则。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几个企业的融合,新的投资主体的介入,会给原有企业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造成冲击,甚至会引起各个投资企业之间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平稳原则,要减少文化的震动幅度,降低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的平稳进行。3.深度沟通原则。在不同的投资主体之间,为了实现企业文化的快速融合,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沟通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深度有效的沟通,才能减少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通过沟通,将企业的发展目标等重要信息传递给所有的工作人员,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只有彼此信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4.专人负责原则。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融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很难的,因此,就需要进行专人负责,进行明确分工,从而使企业文化融合这项工作更加系统、有序地分工协作。5.高层领导参与原则。对于企业文化的融合,高层领导是有决策权的,高层领导的意见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在推动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高层领导参与原则,积极推动文化的融合[4]。6.兼顾企业内部亚文化原则。企业的混合,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存在不同的亚文化。但是这种亚文化会多多少少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还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亚文化,实现协同发展。

三、企业文化整合内容

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整合需要兼顾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形象文化三个层次。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灵魂。行为文化是根据精神文化而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形成明文规章以约束企业的内部行为,这是中间环节。最外面的一层就是形象文化,目的是产生出统一的、有高辨识度的企业形象。1.企业精神文化整合。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环节。因此,在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精神文化整合,其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虽然说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但同是中国的企业,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发育起来的,是有一定共性基础的。因此精神文化的融合可以从这方面切入,从共性出发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提倡的是以人为本、人性主义。过于刚性、约束的企业文化很难在中国企业中形成认同,只有实施柔性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一致的精神文化能够激励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能够使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更努力地工作,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2.企业行为文化整合。企业的行为文化就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再生产经营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活动文化,是体现人的行为形态的企业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激励奖罚规范、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者修养规范和人事管理规范。企业行为文化的整合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行为文化能够给企业员工以约束,能够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对于行为文化,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将人放在首要的位置。企业的行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要转换成切实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必须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还应该要符合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工作能力,要便于他们理解与接受,逐渐形成他们自觉遵守的一项行为规范。3.企业形象文化整合。企业的形象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外在,是肉眼可见的一种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基本要素的整合。例如企业的名称、企业的标志以及企业商品或者服务的标志等;第二个层次是应用设计项目的整合。包括公司装修设计、办公用品、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广告设计等。企业的形象文化进行整合就是为了形成统一的、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对外形象,从而树立起企业的形象,引起公众的关注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形象文化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进行更改,只有长期使用,在各个场合反复使用,才能加深顾客对企业的印象,从而形成固定的企业形象。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形象文化三者是不可分的,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必须对三个部分都要进行整合,才能形成完善的企业文化。

四、建构企业文化管理系统

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融合,需要投资方的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此时需要建立企业文化管理系统,将投资企业的企业文化融入到原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建立企业文化管理系统,要在企业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与交换过程中,以文化为引领,形成一套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协同发展为目的的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支撑,能够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融合[5]。

综上所述,在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多种模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融合模式。在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上述的几项原则,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顺利融合。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形象文化,三者缺一不可。在企业文化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精神文化,再是行为文化,最后要制定统一的形象文化,以树立起企业的形象。最后,为了实现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融合,还需要建立企业文化管理系统。改革的道路十分艰辛,无论是抱残守缺还是顾影自怜,都会被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所淘汰。与其怀念过去,不如发挥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从而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强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献智,芮明杰.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文化“杂交”技术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6):63-66.

[2]张雨良.推进四个融合,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建设[N].中国企业报,2015-07-23(G03).

[3]童有好.略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融合[J].理论导刊,2015,(6):106-108.

[4]苏立岭.混合所有制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整合[J].山东社会科学,2015,(1):160-163.

所有制范文篇9

(一)冲突理论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根本依据。当社会发展到某一时期,就会产生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发展到一定的激烈程度时,就促成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的变革。从某些角度上来说,冲突理论可以用来对社会发展和制度产生进行解释。在社会系统中,职业教育是一个小小的分支系统,其领域内的发展变化包括制度改革,同样的也能用冲突理论来解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冲突理论。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冲突理论是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度提供根本依据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属于是社会冲突的产物之一,而职业教育领域的混合所有制当对制度中心的某些权力主体产生影响时,就会促使这些主体发起变化和冲突,而这种冲突又能促成新的制度,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与创新。(二)公共产品理论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创新基础。公共产品理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公认的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是任何人对公共产品进行消费之后都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这也就指明了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一是不具有竞争性,二是不具有排他性。这两个特征为公共产品理论中对产品属性的判断提供了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属性将社会中的产品分为总体三个类别:一是公共产品,二是准公共产品,三是私人产品。其中,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一个概念。而本文我们探讨的中心内容职业教育则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概念范畴。职业教育同时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特点,其发展水平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数量和它们的发展程度。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内部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等问题就需要由它的利益相关者来共同决定,同时它们也共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和资源。因此,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公共产品理论。(三)成本分担理论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实施依据。在教育经济领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约翰斯通,他是最早提出成本分担理论的。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应该由高等教育涉及的各个主体来进行共同承担,包括纳税人、社会成员、家长和学生,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的成本投资能够向多元化进行发展,而不是局限于市场决定或是政府的公共资源来决定。高征地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职业教育的制度改革等相关问题在实施层面上应该将成本分担理论作为参考依据。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实践教学的需求都对成本分担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和考验,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发环境中,职业教育的财政问题在单一成本承担模式下开始变得明显和严重。因此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必须要建立在多元成本分担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有效推进和实施。

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

(一)为学生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性人才开拓平台。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的教育体系中属于起步比较晚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教学经验缺乏、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到位、甚至是办学经费紧张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问题。拿实践教学这个方面来说,首先实践教学环节不论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还是职业教育领域,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教学环节,都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向起到重要的发展作用,只有将实践教学工作做好、做到位,将课程体系建立的健全和完善,才有更大的机会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多元发展的适应性人才。而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目标之一就是在于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社会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打破传统制度的一些弊端和限制,为高校与市场的对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更广阔、更便利的平台。(二)帮助学校明确办学目标、提高就业质量。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一个目标在于帮助学校明确办学目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高等职业教育重在为社会培养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重点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的教授和培训,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开始技能经验的积累。如果想要更好地为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保障和机遇,就应该明确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采取正确的高效率的办学途径和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不同元素进行重新激活,使其将各自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职能。(三)为企业创造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的平台。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企业对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具有最敏锐的触觉和最准确的判断,而企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注入。根据这一特点,职业教育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与企业的持续性交流和沟通,时刻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社会需求,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环境,人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流动和发展,为社会提供价值。企业之间是存在竞争性的,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市场中,企业要想立稳脚跟,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保持持续性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平台,而且能使企业在发展科技创新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与学校之间的人才对接。混合所有制对于职业教育院校和与学校进行人才交流的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保障性制度。

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一)转变内在结构,进行实质提升。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来说是一个较为独立的组成部分,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性质上的区别,因此其内部结构更为独特和复杂。根据系统理论,系统内部的变化能够带来无限可能的结果,而且系统内部的变化是系统发展的必然现象和普遍现象。这就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路径,那就是内在结构的转变。职业教育系统的核心元素是职业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引导着职业教育的走向、发展和人才培养结果。如今我们已经步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对职业性技能的传授和培训,而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除了专业职业领域的针对性教学之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经典性理论概念和知识也应受到重视。当内在结构得到转变之后,职业教育将会迎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混合所有制制度,从而促进教学体系质量的实质性提升与进步。(二)重建外在关系,注重社会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更强,也更直接。因为职业教育本身的教学领域和人才培养性质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会产生更加广泛的复杂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主动建立和处理这类外在关系,来从社会层面上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同时这类外在关系也能为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提供反向推动力。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社会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打破传统制度的一些弊端和限制,为高校与市场的对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优势。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实践教学的需求都对成本分担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和考验,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发环境中,职业教育的财政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逐渐加深,而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可以从外在关系这一层面入手,进行社会关系的重新构建,进一步强化市场平台。

现代化社会中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制度改革,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社会层面和经济领域的双重角度的变革。与发达国家的同类教育领域相对比,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一直都存在准确的目标和发展路径,而我们今天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其制度创新可能会引发的社会影响和市场价值。职业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型,其目的在于实现职业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完成改革后将成为现代化的具有全新意义和内涵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制度,而制度的核心力量是权力,权力的中心就是制度的主体。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成功改革,能够引领职业教育走向社会领域的更深层次,也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又一次视野转变。

作者:胡凼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励效杰.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

[2]王俊杰.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定位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7.

所有制范文篇10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一是产权结构的多元性,给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及领导干部产生的方式带来了新影响。由公有与非公有等不同性质资本相互参股形成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单一所有制企业的最根本特征。国际惯例和我国公司法规定,资产所有者依法享有选择企业经营者、作出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等基本权益。如果说国有独资或私营企业中这种所有者权益易于落实的话,混合所有制特别是股权相对分散企业的领导干部以何种方式产生,不同性质、数量增多的资产所有者对组建党组织持何种心态,党组织组建后如何运行和管理等,都变得相对复杂。

二是企业目标的逐利性,对党组织作用的全面发挥形成了新考验。就生产经营而言,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对作为执政党政治组织和企业经济组织一部分的企业党组织,如何在双重职能、二维坐标中找到位置、拓展舞台,如何在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企业改革的多种矛盾冲突中承担起必要的政治社会责任,提出了比过去国有独资企业更高的要求。

三是管理方式的法规化,给企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设定了新环境。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多克服了产权主体不明、管理混乱的弊端,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大多较为规范,在生产经营的决策、管理上形成了独立而完备的体系。但是,这种环境使企业党组织不再拥有对人、财、物直接支配的决策权,有的企业甚至连活动时间、经费等都受制于企业法人。党组织如何在公司制的法定框架下趟出一条更为有效、更有活力的工作路子,亟待探索。

四是党员、职工构成的多样化,对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带来了新挑战。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职工、党员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有着不同的利益地位、思想基础、从业心态,价值取向多元化。加上改革时期利益调整分化,对企业党组织的依附性逐步弱化。这对党组织如何增强在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和职能

充分认识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特殊意义。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何种性质的资本处于控股地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组织都应该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实践证明,多元利益主体在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利益的分歧与冲突,而企业中最能客观公正地协调各方利益者,非党组织莫属。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有中国共产党最能够忠实地代表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因此,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明确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做的具体工作不少,但根本任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始终当好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第一要务”发挥党组织的作用,通过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经济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把投资者、经管者和广大职工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二是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抓好党组织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把握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基于产权多元化的特性,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要找准自身位置,扮演好多重角色。要处理好与董事会的关系,发挥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参与者”作用;处理好与经理层的关系,发挥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督者”作用;处理好企业内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发挥好维护各方权益的“协调者”作用;处理好与企业内各群众组织的关系,发挥好“领导者”和“凝聚者”作用。贯穿这些角色最核心的要求是,企业党组织必须始终把握企业全局,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实现各方利益。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和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必须承担起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职责。要从制度和机制入手,探索建立董事会统一决策与党组织有效参与相结合的决策体系。比如实行党组织与董事会定期磋商沟通制度,明确党员董事在决策中体现党组织意图的政治责任及考核办法,普遍推行党政联席会制度,对重大问题事先共同商议,再由董事会表决等。党组织要通过参与决策,积极支持企业不断优化产权结构,发挥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特有优势。同时加强对企业决策、经管层贯彻执行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

落实党管人才要求,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党组织既要支持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和经营管理者充分行使用人权,又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经营能力建设,使其经营业绩受到投资者和广大职工的认可,加强对企业选人用人原则、标准、程序以及人事制度改革方法的指导,把党管人才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主动做好对企业内各类人才的推荐、培养特别是服务工作,不断优化企业人才发现、培养、激励、保障机制。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凝聚力量。党组织要注意教育和引导企业投资者和高层管理人员充分认识职工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牢固树立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培养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大力推进多元利益主体在精神层面上的整合。切实关注困难职工,不断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维护职工权益的利益磋商机制,帮助职工及时理顺情绪、激发干劲。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与自身建设的条件保障

强化服务观念,坚持紧扣中心开展活动。始终围绕企业发展来谋划、推进、考核企业党建工作,把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中的问题作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重要舞台,把促进发展的业绩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努力在服务发展中使党组织实现“有为、有位、有威”的目标。

强化效益观念,坚持高效务实开展活动。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活动应坚持小型、多样,以分散活动为主,集中活动为辅。党组织活动要尽量利用空闲时间,多利用班前班后的“边角料”时间,避开生产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