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4:22:14

司镇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今年的纪念建党87周年系列活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永葆先进性,再创新辉煌”为主题。通过召开座谈会、张贴宣传标语、出宣传专栏等形式,大力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大力宣传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从而激励广大党员带领全镇人民致富奔小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二、活动主要内容

(一)发展新党员

1、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党员发展计划及各党支部上报的党员发展对象,对符合要求的党员发展对象的材料要到位,并报镇党委。(在6月15日前完成)

2、对各党支部上报的党员发展对象的材料进行审查,然后上报市委组织部审批,通过后由镇党委指定专人对党员发展对象进行考察。(在6月20日前完成)

3、有关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通过党员发展对象入党。(在6月25日前完成)。

4、召开镇党委会,批准党员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在6月30日前完成)。

(二)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及优秀党员

1、由镇党委会评选先进党支部2—3个,各奖励100元。

2、由镇党委会评选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其中农村党支部3名,机关单位党支部1名,各奖励50元。

3、由各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推荐优秀党员人选。有25名以上党员的党支部推荐4名,20—25名的推荐3名,20名以下党员的推荐2名,最后由镇党委会确定优秀党员名单,各奖励50元。

(三)召开庆“七.一”纪念会议

1、党支部方面(6月20日—25日)

(1)发展新党员。

(2)评选优秀党员。

(3)召开庆“七.一”座谈会和半年民主生活会。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经费由各党支部负担。

2、镇党委方面

(1)召开党委会。主要内容是:通过预备党员名单,通过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及优秀党员名单及奖励标准,部署其它筹备工作。(6月26日—30日)

(2)召开全镇庆“七.一”纪念会议

①时间:6月27日—30日中的一天;

②参加人员:全体镇干部职工、各党支部委员、镇党委通过*年上半年的预备党员、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③主要议程:镇党委书记讲话;表彰先进;新党员入党宣誓;镇长安排当前工作。

(四)出台庆“七.一”活动文件

根据镇党委的安排及此方案,以镇党委文件下发《庆“七.一”活动通知》,对全镇庆“七.一”活动进行全面部署。

三、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组织好“七.一”纪念活动,镇党委成立庆“七.一”纪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何旌国,副组长袁剑霖,成员:曹邦文、夏晖云、袁素坤、黄志华、黄柏华、钟辉,下设办公室,由曹邦文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黄柏华任办公室副主任。各党支部要把开展纪念建党87周年活动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保障活动经费,确保各项活动做到组织严密、准备充分、扎实开展,使纪念活动热烈而有意义。

(二)广泛宣传,造浓氛围。要利用召开会议、出专栏、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87年来党走过的辉煌历程,宣传本单位取得的成绩,突出宣传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整个纪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三)勤俭节约,注重实效。要通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关心群众利益,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给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使人民群众不仅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中受教育,而且从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直接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党的先进性。各项活动应本着隆重热烈、注重实效、勤俭节约的原则,防止铺张浪费和搞形式主义。要突出主题,注重实效,使活动收到实际效果。

(四)几项具体工作。

1、各党支部在6月25日前上报2007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推荐表和党员民主评议表。

2、各党支部将今年上半年的党费于6月20日前交镇组织办。

司镇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相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切实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从今年起到20*年底,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全镇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好”的基层党组织。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1、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坚决贯彻,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00%的村(社区)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目标,80%的村成为“小康示范村”,80%的村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村”。

2、镇、村两级班子结构优化。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40岁以下的占80%以上(其中35岁以下的超过30%),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以上;村党组织书记年龄45岁以下的占70%以上,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占90%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占70%以上。

3、组织设置科学合理。村级党组织设置得到改革和创新,农村按照板块经济设立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关系更加紧密,党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强。

4、村级经济实力增强。村干部“双带”能力强,人人都有致富项目,村党支部书记都兴办、参办私营企业,55岁以下有创业能力的普通党员全部创业。集体存量资产全部盘活,村级不良债务得到妥善化解。

5、阵地建设上规范。所有村党组织活动阵地都达到“两室”、“四有”的标准,即:村部办公室和党员(村民代表)活动室,有规范的村级组织牌子、有健全的村级组织制度、有必备的办公和活动设施、有合格的村务公开栏。

6、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种组织配套建设全面加强,村民自治得到全面落实,干群关系密切。镇村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基层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丰硕成果。

(二)社区党的建设工作。

1、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健全。组织网络健全,协调机构健全,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切实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得到拓展和加强,党建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

2、社区两委班子结构优化、运转协调。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富于创新、熟悉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高。

3、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居委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以服务社区群众为重点,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功能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水平和社区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建成1-2个市级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

4、阵地建设得到加强。社区党组织办公用房、活动场所除必须新建以外,还要因地制宜,通过共建、定建、改造、置换等多种形式加以解决。

(三)机关、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

1、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明显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2、学校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围绕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中小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3、具备条件的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都及时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4、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职工人数在50名以上的企业有党员、100名以上的企业有党组织,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都建立党组织;对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正式职工25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

(四)党员队伍建设工作。

1、党员发展工作机制健全。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队伍结构和分布进一步优化。每年发展的新党员中,35岁以下的占7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妇女占30%以上,生产、科研、教育一线的占比60%以上。农村行政村发展的新党员经纪人、致富能人占比达80%以上,消除行政村2—3年不发展党员现象。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占比达20%左右。

2、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以及在重大政治斗争和同自然灾害斗争中的紧要关头,党员发挥重要作用。农村具备劳动能力的党员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中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

3、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等分层分类管理到位,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健全,及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三、主要措施

(一)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及其他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用4年的时间,将全区基层党员干部轮训一遍。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村党组织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领导班子。提倡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兼任村委会主任,鼓励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拓宽村级组织选人渠道,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加强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拓宽视野,选优配强企业党务工作者。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做好机关党组织书记选配、培训工作。加强学校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扎实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推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积分制。

(二)以保持先进性为核心,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积极创设党员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在农村,深入开展“双培”、“双带”、“设岗定责”、“好事实事竞赛”等活动;在社区,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党员服务区”、“党员一帮一”、党员再就业“双带”行动等活动;在机关,认真组织实施“在职党员奉献在社区”等活动;在企业及其它各行各业,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使广大共产党员在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三)以“先锋工程”为载体,广泛开展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活动。

扎实推进“先锋工程”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农村,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镇党委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紧紧围绕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生产经营,开展创建“五个好”企业党组织活动;在社区,紧紧围绕推进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开展创建“五个好”社区党组织活动;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党的基层组织,要紧密结合各自的中心任务,从各自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开展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活动。同时,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要及时进行整顿,限期改变面貌。通过上级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的上下联动,激发基层党组织争先进、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基层、打基础的责任意识,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健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联创”机制。巩固和发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积极探索“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规范农村、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程序。完善村务公开、镇政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基层党组织监督机制。重点要加强对管人、管财、管物的党员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和教育。建立健全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镇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在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健全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完善差额选举办法。探索在基层党组织进行直接选举。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创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在继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的同时,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工作方法。着力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增强思想性、针对性,使之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实效。进一步总结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高度重视党员对党内生活效率和质量的要求,尤其是高知识群体和青年党员自主性强、民主意识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适应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积极探索“网络党建”的新路子。

四、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

(一)健全和完善领导责任制。

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经常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每年组织召开两次党组织建设会议,年终召开党员民主评议总结会。镇党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纪检和宣传等部门各司其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格局,对农村和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定期研究,定期检查,协力推进。各村(社区)党支部也应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或协调小组,形成在镇党委的领导下,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二)健全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各村(社区)党总支、党支部都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订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镇党委将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和内容,建立上级党委经常督促和重点检查的督查制度。把对基层党组织的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各支委班子及支部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并把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物质奖励等挂钩。

(三)加强典型示范。

认真执行镇党政领导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并将这一制度的对象范围扩展到各村(社区)干部中去,把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办成党建工作的示范点。要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党建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不断提高全镇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司镇范文篇3

一、抓教育,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切实增强模范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村党员活动室、党员电化教育的作用,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培训”的原则,对新一届支村两委干部进行一次正规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农村党员参学率达95%以上,基层干部参学率达100%,逐步增强其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本领。抓好知识更新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70%以上农村党员和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掌握一门以上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组干部中,70%以上能应用所学科学技术带动帮扶1—2户农户共同致富;其中部分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秀组织者和管理者。

二、抓班子,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一是抓好班子建设。结合村级换届之机重点抓好村党支部建设,选准配好党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支部班子,尤其要把那些政治上强、创新意识浓、文化程度高、奉献精神好、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能人”选进班子,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对不称职或失去群众信任的班子成员,按照组织原则和有关程序及时调整补充。

二是加强党员管理。建立在职党员干部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度,使每位党员有岗可上,有职可履,有责可负;建立流动党员登记造册、联系走访等制度,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支部的组织优势,使外出党员肩上有担子,思想上有组织,流动不流失;建立离退休老干部参政议政岗制度,建立定期向离退休干部信息通报制度,使他们充分发挥“参谋员”的作用。健全完善党员奖励激励机制。建立生活困难党员救助基金、党员创业扶持基金、党员干部培训基金等,进一步激发基层党员群众的内在活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强化“推优”措施,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和入党介绍人资格审查制度,严把“入口”关,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重点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中,在非党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长妇女中,在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先富起来的农民中发展党员。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防止和纠正流动党员不过组织生活和不发挥作用的现象。

四是抓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要不断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逐步实现对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

三、抓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

只有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善用惩戒手段,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将其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第一,加强党内监督,深化党务公开,发挥党组织和纪检组的作用,用党的纪律约束村级党员干部。第二,要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进一步明确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三,要努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落实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制度,以及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比较齐全的村规民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第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建功立业。进一步完善群众评议奖的设置,考核结果与干部报酬、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奖优罚劣村干部群众评议机制。

司镇范文篇4

关键词:明前期市舶宦官朝贡贸易

上世纪五十年代,史学大家李剑农先生指出:“明初海上之商业关系,已呈变态”。具体表现在:以市舶附于贡舶,优于贡直而免市税;有贡则许市,非贡则否;凡定期入贡,皆预给勘合,勘合不符者不受;宋元舶商之公凭公据,至明变为贡使勘合;由于倭寇海盗剧烈,明初严禁人民下海贩易,市舶司时置时废,很不正常,等等。[1]以主管机构与官员而言,明前期朝贡贸易管理体制,也与前代大不一样。永乐元年以后,命内臣提督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市舶,在市舶司之上形成新的管理机构,取代了市舶司的职能,朝贡贸易管理体制为之改变。宦官主导贸易管理,不仅构成明前期朝贡贸易管理的特色,而且体现了明朝宦官势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值得深入研究。

一市舶宦官及提督衙门

明初,鉴于汉唐宦官乱政的教训,朱元璋制定严格制度,限制宦官人数,防止宦官干政。明成祖以藩王身份篡夺政权,宦官起重要作用,因而永乐年间宦官受到重用,势力不断增长。陆容《菽园杂记》谓:“洪武中,内官仅能识字,不知义理。永乐中,始令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2]《明史》称:“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3]

宦官涉足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始于永乐。明人王世贞说,永乐元年遣内官李兴等敕劳暹罗国王昭禄群膺哆啰谛剌,并赐王文绮帛及铜钱、麝香诸物,与其贡使偕行,“此内臣奉使外夷之始也”。三年,内使王琮同给事中毕进封故真腊国王长子忝烈昭平牙为王,“此内臣封夷王之始也”;是年,命太监郑和等率兵二万七千人行赏赐西洋古里、满剌诸国,“此内臣将兵之始也”。郑和“自是凡三下西洋,皆有功,人谓之三宝太监。[4]内臣自郑和、王(振)、(刘)谨后,其富贵势焰有以歆动之耳。”[5]

明前期的朝贡贸易管理,具体由市舶提举司负责。明朝初年,依照宋元制度,在太仓黄渡设置市舶司,设提举、副提举、吏目等官员。洪武三年二月,因地近京师,罢之。洪武七年一月,依“太仓体制”设置市舶司于浙江、福建和广东。九月,沿海迭遭倭患,又有番商假冒贡使入贡,复罢三市舶司。明成祖上台后,锐意经营海外,于永乐元年复置广东、福建、浙江三市舶司,“设官如洪武初制”,同时派遣内臣提督,派往广东的提督市舶太监为齐喜。[6]

市舶司隶属于粤、闽、浙三省布政司,属地方行政系统,“掌海外诸蕃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闲其出入而慎馆谷之。”[7]毫无疑问,市舶司是朝贡贸易的在地方的主管机构。然而,由于永乐朝派遣市舶中官,侵夺了市舶提举司原有的职权,改变了明初贸易管理的体制。

永乐初派出市舶宦官,是为了加强朝廷对朝贡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市舶宦官与三省镇守、巡抚、三司等官,在市舶司之上构成朝贡贸易的多头领导。正统十四年(1449),广东左参议杨信民奏称:“广东番夷往来,既有内使专统其事,又有镇守、巡抚、三司等官,令其待宴足矣,乞免差京官远行陪宴之礼。”从之。[8]弘治十六年林玭《福建市舶提举司记》谓:“永乐元年,始置市舶提举司于泉,设官掌之,又主以中贵一人。”[9]杭济《提督福建市舶题名记》谓:

东南自浙江而闽广为三省,其外大海多蛮夷,环水而岛居者若干国,凌风驾涛,译言贽贡,岁率以为常,故每省各该市舶司领之,又命中贵臣一人统其事,区划周悉,盖欲下通款附之诚,上以布我朝廷柔远之意也。[10]

林文俊《送黄德恭赴广东市舶提举序》也说:

闽、浙、东广近海之处,各立市舶府,领之以中官;而又有市舶司,分莅其事。每番舶至,则先遣提举阅实其货,籍其入贡之数,有余乃听贸易,而又为之平其物价,治其争讼,盖圣朝所以柔远之意,固甚善也。[11]

市舶宦官以皇帝钦差常驻地方,来历不凡,口衔天宪,权势煊赫,特别是正统以后,宦官势力膨胀,市舶宦官经常兼任或转迁提督地方军务、海道、盐政、珠池等职,插手地方事务,凌驾于地方当局之上,在贸易管理中具有统领全局的权势。

天顺元年(1457),翰林院编修尹直奉旨到广州祭南海神,两广地方长官陪祀,镇守太监阮能居首,市舶太监杜乔居次,其后依次为副总兵翁信,巡按御史徐瑄,都指挥使胡英,左布政使韩阳等。[12]可见两广镇守太监、广东市舶太监地位高于两广地方长官。

市舶司在市舶中使领导下机构被架空,职权被剥夺,很自然的变成无所事事的清闲机构,这是古代市舶司制度的“变态”。张邦奇《西亭饯别诗序》指出:“其供应之节,控驭之方,掌于郡守;犒待之仪,贡输之数,主于中官;职提司者,不过检视而已。”[13]清人梁廷枏说:“自洪武迄嘉靖,置罢不常;又始置三司,后复罢浙江、福建,而专属之广东,大抵归其权于中官,凌轹官吏,古人互市之法,荡然尽矣。”[14]

市舶中使多以太监充任,也有少监、监丞,并无定制。[15](见附表)明制太监正四品,少监从四品,监丞从五品,[16]可见市舶宦官官位并不高,但能量很大,不容小覦。

市舶中官有独立的衙门,名目有“市舶府”、“市舶公馆”、“市舶中官衙门”、“提督市舶衙门”、“市舶中官公馆”等,直属内府,与地方不相属。成化中,广东布政使彭韶奏言:

广东市舶提举司衙门,先于永乐元年八月内该内官齐喜钦奉太宗皇帝圣旨设立,彼时佥民殷实户四十七名,在本司用,其他工脚夫并跟拨皂隶等项,又名不簿,内臣相承接管,于今七十余年。[17]

可见市舶中使衙门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支配了贸易管理中的各项资源。下面是粤、闽、浙三省市舶宦官机构的基本情况。

(一)广东市舶公馆

广东市舶公馆,初设于城南江边,后改于仙湖街奉真观旧址。嘉靖《广东通志》谓:“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诸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所未有,乃命内臣监镇市舶,设公馆于城南水滨,改建于城西仙湖。”[18]同书“公署”条谓:“嘉靖十年,革去市舶内宦。其馆在郡西武安街宋转运司旧址。”[19]嘉靖《广州志》亦云:“市舶公馆,在郡西武安街南,永乐元年建”。[20]

嘉靖初,广东市舶公馆衙门有正厅五间,穿廊三穿,后厅五间,左右厢房二十二间,仪门厅三间,东西耳房二间,大门三间,比广东市舶司衙门规模大。[21]

万历《广东通志》谓药洲“南有千秋寺,被有八贤堂。洪武三年劈寺址为按察司,观址为市舶公馆。”[22]此说有误,洪武三年并无市舶宦官,何来“市舶公馆”?不过药洲倒与海外交通有关系。该地原为南汉宫苑,有文溪流过,潴水成湖。湖中有洲,为刘氏“聚方士习丹鼎之地,”建有长春宫、三清殿;药洲“积石如林”,形成花、石、湖、洲并胜景色;药洲四周“环以犀桥”,以通宫城,北桥名“宝石桥”,南桥名“仙童桥”,为药洲胜景。[23]宋代药洲为转运司地,后有莲池,建有奉真观。绍兴六年(1136)十月戊午改奉真观为来远驿,以备招徕诸国贡使。

(二)福建提督市舶公署

据弘治《八闽通志》记述,福建提督市舶公署在布政司东南光泽坊内,旧织染局地也。初建于府治西南法光寺东。成化十六年,提督市舶都知监太监韦查与织染局互易创建。[24]同书“织染局”条谓:“在府治西南地平寺东,旧为提督市舶公署。洪武八年,建于府治东南光泽坊内。成化□□年,以其地建提督市舶公署,遂以此为织染局。”[25]这里的地平寺,也就是法光寺。

光泽坊,一般认为在福州东街福建省立医院内,因为道光时林枫《榕城考古略》提到:“镇闽将军署,旧染织局也。明成化间为市舶府,后为巡按御史署。嘉靖二十七年,御史陈宗夔自南察院徙居之。后屡增拓,规制益宏。国初为总督署,康熙十九年改为镇闽将军署”。民国《福建通志》亦从此说。该地为通往东城门的必经之地,故名东街。民国时镇闽将军署改为省立医院。1966年以前,医院内假山尚有督舶太监吟风弄月的诗刻一首,惜后来失落。不过,王铁藩先生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认为光泽坊不在福建省立医院,而在今仙塔街街东,光泽坊宋为润泽坊地。宋《三山志》所载之润泽坊,五代为横冲营地,内有义井,明改为光泽坊,明后期坊废。[26]

此说还可以《闽都记》的记载为证。该书“光泽坊”条云:“闽横冲营在焉,巷有二井,义井也;建坊润泽,后更名光泽,井存,坊废。”同书“察院”条曰:“其地旧织染局也。国朝成化间改为市舶府,嘉靖二十七年御史陈宗夔自南察院徙居之。后屡增拓,规制益宏。”[27]

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又谓:“成化五年奏改舶司于福,制曰可,乃建市舶太监府于柏衙,市舶提举司于澳桥,进贡厂、柔远驿于河口。”这里的“柏衙”,在光泽坊之南。《闽都记》“柏衙前”条曰:“在察院之南。元行省郎中柏帖木尔居此,柏一门死事,宅废已久,坊名尤存。国朝成化间侍郎黄尧存、尚书黄镐二人故宅在焉,今俱易主。”可见福建市舶太监府原与市舶提举司相连。成化十六年市舶府与织染局交换衙署,司府才分开。

(三)浙江市舶府

浙江市舶府,在杭州城内,原为宋德寿宫后苑。宋德寿宫,在大内之北,史称“气象华胜”,内凿大池,引西湖之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以拟飞来峰,建有聚远楼,“凡禁籞周四”;分四地,东为香远清深(梅台竹堂),月台、梅坡、松竹三径(菊、芙蓉、竹),清妍(酴醿)、清新(木樨)、芙蓉岗;南则载忻(大堂乃御宴处)、忻欣(古柏、湖石)、射厅、临赋(荷花山子)、燦锦(金林檎)、至乐(池上)、半丈红(郁李)、清旷(木樨)、泻碧(养金鱼处);西则冷泉(右梅)、丈杏馆、静药(牡丹)、浣溪(大楼子、海棠);北则泽华(罗亭)、旱舡俯翠(茅亭)、春桃、盘松。真是“亭榭之盛,御舟之华,则非民间可拟”。[28]明市舶太监以旧宫苑为官署,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4036092)。

[1]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第160-173页。

[2]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41页。

[3]《明史》卷三百四《宦官传》序。

[4]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一《中官考一》,万历四十二年刊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5]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二《中官考二》,万历四十二年刊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6]《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志》。

[7]《明史》卷九十五《职官志》。

[8]《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五,正统十四年十一月乙酉。

[9]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艺文”条,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10]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艺文”条,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11]林文俊:《方斋存稿》卷四,四库全书本。

[12]尹直《御祭南海神文》,李福泰修、史澄纂:《番禺县志》卷三十一《金石略》,同治十年刻本。

[13]张邦奇:《张文定甬川集》,《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四十七。

[14]梁廷枏总纂,袁钟仁校著:《粤海关志》卷七《设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15]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珠池》,嘉靖十四年刊本。

[16]《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

[17]彭韶:《彭惠安集》卷一《奏议》,四库全书本。

[18]黄佐:《广东通志》卷六十六《外志·番夷》,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19]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八《政事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20]黄佐:《广州志》卷二十二《公署》,嘉靖残本。

[21]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八《政事志.公署》,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22]郭棐:《广东通志》卷十四《郡县志·广州府》,万历三十年刊本。

[23]樊封:《南海百咏续编》卷四,香港大东图书公司影印,1977年。

[24]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四十《公署》,弘治庚戌刊本。

[25]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四十《公署》,弘治庚戌刊本。

[26]王铁藩:《福州明代福建市舶司衙署考》,《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二期,第70-75页。

[27]王应山:《闽都记》卷三《郡城东南隅》,求放心斋道光辛卯年重刻。

[28]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南北内》,四库全书本市舶宦官权势膨胀

正统以后,宦官“干与外事”,在朝架空内阁,把持国柄,操纵厂卫,提督京营,如边方镇守、经理内外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染等事,无处无之,形成上自中央,下至地方,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宦官权力体系。武宗继位,刘瑾擅权,打击异己,朝政败坏,史载:“瑾逐去不附己者,矫旨许进、马文升、刘大夏、赵事贤、张津奸邪朋党,为民。”[1]宦官还控制厂卫,开张皇店,监督征税等。

市舶宦官在这一时期权势大为扩张。有些市舶宦官升任本省镇守太监,有些兼掌其他地方官职,权势更加显赫。如弘治十年,福建市舶太监董让迁江西镇守;正德十四年,福建市舶太监尚春升御马监太监、福建镇守;嘉靖五年,福建市舶太监赵诚升福建镇守,都是很有势力的人物。

成化间,浙江市舶太监林槐获得提督海道的权力。嘉靖四年,提督浙江市舶司太监赖恩,“比例乞换敕谕,兼提督海道,遇警得调官军。”[2]虽然兵部和都给事中郑自璧皆上言反对,但有旨许之。

成化十一年,韦眷为广东市舶太监,兼“采造进奉品物”,又任珠池太监;[3]二十三年(1487),韦眷插手盐政,奏请征广州东莞西湖等村各埠场鱼盐之税,“以备入贡之用”。[4]成化二十二年至弘治二年,韦眷以内官监太监兼任两广镇守太监,[5]成为集多种权力于一身的两广头号实权派人物。弘治八年卒于任所。韦眷操控对外贸易二十年,胡作非为,臭名昭著,是成弘间权势最大、为祸最烈的市舶太监。

嘉靖以前,浙江、福建还形成总镇太监管带市舶太监的“事例”。嘉靖八年(1529),广东巡抚都御史林富疏言:

若欲查照浙江、福建事例,归并总镇太监带管,似亦相应,但两广事情与他省不同,总镇太监驻扎梧州,若番舶到时,前诣广东省城,或久妨机务,所过地方,且多烦扰,引惹番商,因而辙至军门,不无有失大体。故臣愚以为不如令海道副使带管之便也。[6]

这段史料说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宦官兼职情况有所不同。浙、闽市舶宦官往往由总镇太监管带,广东则委派专官,原因是两广总镇太监与两广总督驻梧州,市舶太监则驻广州,两地距离太远,不能相兼。

正统以后,贡舶贸易日趋萧条,主持其事的市舶太监无事可管,正如广东巡抚林富疏言:“先年番舶虽通,必三、四年方一次入贡,则是番舶未至之年,市舶太监徒守株而待,无所事事者也”。[7]相反,属于非法的商舶贸易日趋兴旺。两广当局面对紧迫的财政形势,默许商舶贸易发展,放松限制,大概在景泰初年,开始确立“收税则例”,开征市舶之税。正德四年,都御史陈金等提请对番舶抽分十分之三,得到户部同意,“将贵细解京,粗重变卖,留备军饷。”正德十二年降为十分之二。抽分制公开确立,成为“广中事例”的核心内容。[8]

番舶互市有利可图,引起市舶太监的垂涎,广东当局与市舶宦官的权利之争随之展开。正德四年(1509)三月乙未,市舶太监熊宣向朝廷提出要求兼理西洋诸国商舶抽分,结果为礼部所劾,斥其“妄揽事权”,熊宣被勒令回南京管事。[9]

正德五年七月,新任太监毕真援引所谓“熊宣旧例”,再次提出兼理商舶事务要求:

旧例泛海诸船俱市舶司专理,迩者许镇巡及三司官兼管,乞如旧便。礼部议:市舶职司进贡方物,其泛海客商及风泊番船,非敕书所载,例不当预。奏入,诏如熊宣旧例行。宣,先任市太监也,常以不预满剌加等国番船抽分,奏请兼理,为礼部所劾而罢。刘瑾私真,谬以为例云。[10]

这次争议由地方上升到中央,焦点在于商舶贸易税收。宦官方面认为商舶抽分不宜由镇巡三司兼管,而应由市舶太监专理;礼部以贡舶、商舶管理各有分工,贡舶属太监,商舶归地方,对商舶抽分市舶太监“例不当预”。当时刘瑾掌权,在他活动与支持下,武宗批准了毕真的要求。[11]市舶宦官取得胜利。

[1]郭棐:《广东通志》卷三十八《郡县志·惠州府》,万历三十年刊本。

[2]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五《中官考》,万历四十二年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3]《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八,成化十五年十二月辛未;阮元:《广东通志》卷二百五十三《方向传》,道光二年刊本。

[4]《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八,成化二十三年三月癸亥。

[5]应槚辑、刘尧诲重修:《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一《历官·总镇》,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七《秩官上》,嘉靖十四年刊本。

[6]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珠池》,嘉靖十四年刊本。

[7]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珠池》,嘉靖十四年刊本。

[8]拙作:《明中期海外贸易的转型与“广中事例”的诞生》,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编:《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第189-199页。

[9]《明武宗实录》卷四十八,正德四年三月乙未。

[10]《明宪宗实录》卷六十五正德五年七月壬午

[11]《明武宗实录》卷六十五,正德五年七月壬午。三裁撤市舶宦官

宦官势力的高涨引起朝野的抗争,统治集团从王朝统治、维护集团利益出发,在力量制衡上做了一些补救,压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如仁宗时内官马骐矫旨谕翰林院书敕,付骐复往交阯闸办金银珠香。本院官复奏,仁宗正色曰:“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阯荼毒军民乎?交阯自此人归,一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遣之非独诏书不信,将坏大事。此人近在内间百方请求,左右为言再往当有利于国,朕悉不答。卿等宜识朕意。”乃至。[1]

宣德年间,内官袁琦、内使阮巨队往广东等处公干,以采办为名,虐取军民财物。事觉,宣宗命凌迟琦,斩巨队等十人,因谕右都御史顾佐等曰:“宦官袁琦,以其自小随侍,颇称使令,升太监管事,辄敢恃恩纵肆欺罔,假公务为名,擅差内官往诸处,凌虐官吏军民,逼取金银等物,动累万计,致吏民含冤无诉,归怨朝廷。虽方面风宪之官,皆畏惮之,不敢以闻。鬼神不容,发露其事,已悉寘极刑。……”[2]

一些正直不阿的地方官员,也惩办了一些不法宦官。成化、弘治间,广东市舶宦官韦眷等,先后受到广东布政使陈选、彭韶、番禺县知县高瑶等抵制,威势少杀。成化间,姜昂知宁波府,“中官以市舶至,怙势张甚,公与之抗,其人反愧服焉。”[3]正德六年,张津知宁波府事,时市舶太监“怙势不检,公以法绳之。”[4]

世宗即位后,鉴于正德间宦官擅权干政之祸,“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5]宦官嚣张气焰大为收敛。嘉靖八年(1529),用辅臣张孚敬及兵部胡世宁言,革各边各省镇守中官。[6]同年,广东巡抚都御史林富疏请裁撤广东市舶、珠池内官,理由可以归纳为四条:

(一)市舶太监额编军民殷实人户各50名,徭役供应之费不少。

(二)多年来贡舶罕至,市舶太监无所事事。

(三)当时浙江、福建贡舶事务俱委总镇太监兼领,广东因省情不同,总镇、市舶太监互不相兼;总镇太监驻广西梧州,市舶太监驻广东广州;梧州离海远,如果总镇太监兼管市舶,往来不便,且易兴衅端,故粤省不宜仿照浙闽,应将市舶事务委巡视海道副使兼管。

(四)裁撤广东市舶内官还有一大好处,即省内臣之费,“不啻齐民数十家之产,而地方受惠,边檄获安矣。”[7]

嘉靖九年以后,陆续裁撤派往各地的宦官,包括市舶宦官。该年以云南巡抚毛凤韶言革镇守太监。[8]十年,正式革去广东市舶太监,巡按御史吴麟采纳布政司参议王洙的建议,将市舶中官公馆改为岭南道公署。[9]十一年,保定巡抚林有孚疏方镇守内臣之害,兵部尚书李承勋覆议,大学士张孚敬力持之,“遂革镇守,并市舶、守珠池内官,皆革之”,一时皆称快。[10]

此后,“终四十余年不复设。故内臣之势,惟嘉靖朝少杀云”。[11]中官既罢,市舶管理权尽归地方,形成以海道副使为主导,市舶司、府县分权管理、互相监督的新体制。万历中矿监税使复出,市舶制度又为之一变,此是后话。[12]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余继登撰、顾思点校:《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第143页。

[2]余继登撰、顾思点校:《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第176-177页。

[3]徐兆昺著、桂心仪等点注:《四明谈助》卷十《北城诸迹二下·明贤牧》,宁波出版社,2003年。

[4]徐兆昺著、桂心仪等点注:《四明谈助》卷十《北城诸迹二下·明贤牧》,宁波出版社,2003年。

[5]《明史》卷三百四《宦官传》。

[6]朱东观辑:《奏疏》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

[7]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珠池》,嘉靖十四年刊本。

[8]余继登撰、顾思点校:《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第308页。

[9]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八《政事志·公署》,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10]《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张二果、曾起莘:《东莞县志》卷二《事记》(崇祯刊本)作嘉靖十年五月。

司镇范文篇5

团结水库防洪应急预案是针对团结水库及其上游因突发事件导致水库面临重大险情威胁,影响水库及下游防汛安全,为有效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保证水库运行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预先制定的,可操作的抢险应急预案。

1.2编制必要性

团结水库自1971年建成以来,已多次遭受较大洪水的袭击,且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工程本身发生了险情,因此预先制定可操作的防洪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以达到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归纳主要以下四点:

①确保水库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②确保黄旗洞村及州门司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提高下游河道防洪御能力的需要;

④确保省道S322线和凉亭弯电站、永乐江防洪安全的需要。

1.3编制原则

水库防洪预案的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力保安全,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抢重于救,常备不懈”的方针。

1.4适用条件

根据团结水库工程的运行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出事件制定本预案。

1.4.1预案启动的审批机关为资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团结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预案启动命令的批准机关为资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1.4.2团结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的范围为州门司镇内黄旗洞村、州门司2个村及州门司镇所属机关单位和河口的凉亭湾电站等。

1.4.3根据团结水库工程运行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特制定本预案。

2、工程概况

2.1水库流域概况

2.1.1自然地理

团结水库位于资兴市的东北部州门司镇黄旗洞村,所在流域为永乐江—州门司小流域,流域内北部为仙头岭上,森林丰富,雨量充沛,流域控制面积为0.56km2,溪河呈树枝状分布,从东南部谷口注入永乐江。

2.1.2水文气象

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季明显,冬春暖流频繁的山区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候气温为15.6。C,多年平均降雨为1600mm—1800mm,无霜期长,为270天左右,冰冻期少,为15天左右,年日照时面长,阳光适宜,气候温和。

2.1.3地形地质

流域内地貌特征以岗平地为主,山地、丘岗、平地相组合,土壤主要为花岗岩石发育而成的砂壤土,土质疏松,导致水土流失。

2.1.4社会经济

水库下游有:黄旗洞、州门司2个村,5个村民小组,1个初级中学和州门司镇机关单位,居民104户,人口1500余人,耕地面积1300亩,农民人均收入2916元,详见附表1-1-1。

水库下游农田连片,地势开阔,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州门司镇重点粮食主产区,也是州门司镇的高产制种基地,交通有省道S322线贯穿全境。流域内沟溪交错,溪小沟深水急,水面降落快,一旦遭遇不测,将冲毁两岸农田、村庄和镇文化中心,造成巨大的淹没和水冲砂压损失。

2.2:水库工程基本情况

2.2.1工程简述

团结水库是1970年动工修建的小二型水库,水库1971年10月竣工,工程分枢纽和灌区两大部分,枢纽建筑物由大坝、低涵及溢洪道等组成,灌区由左干引水渠组成,全长2.2公里。

水库枢纽工程位于州门司镇黄旗洞村,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植等综合效益,大坝设计为匀质土坝,最大坝高14.9m,坝顶长77m,坝顶宽为3.6m,高程601m,溢洪道土堰顶高程598.55m,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598.584m,总库容15.02万m3,正常库容10.1m3,设计灌溉引用流量0.2m3/S。

渠系工程:主要附属建筑物有明渠800m,暗涵1.4公里。

2.2.2工程建设情况

水库于1970年10月由州门司镇人民政府委托资兴市水利水电技术设计室勘查设计,报资兴水电局批准后由资兴县水电建筑公司施工建设,工程1971年10月大坝工程完工并交付使用。整个工程历时一年整,共完成土石方开挖0.8万m3,,土方填筑1.5万m3,浆干砌石0.12万m3,钢筋砼62m3,木材15m3,工程总投资8万元,其中枢纽工程6.5万元,灌区工程1.5万元。

2.3水库下游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水库下游水利工程主要有团结水库左干渠2.2km,电站一座500km,拦河坝3处,其它水利工程2处,如水库溃坝决口对水利工程和下游河道将带来巨大冲击。

2.4水情、水工监测预报和调度

2.4.1水库所在流域未配置水文、气象观测设施,水库管理人员无法对降雨、径流等要素进行预报,也无法对水库进行预泄、错峰和补偿调节,只得凭借经验判断水情,凭借库内水位尺报告水库水位。团结水库未配置大坝观测仪器设施,不能准确在取得各种水工建筑运行的观测成果,只能用肉眼观察后进行表述。调度方式只能依靠资兴市防汛办工作人员的表述进行判断,然后用程控电话或移动电话对水库进行必要的调度。

2.4.2大坝管理

水库竣工运行后,由镇政府组建了管理机构,对水库实行专管,管理人员在行政上由镇政府管理,业务上服从市防汛办领导和技术指导,认真做好水库的日常观察和管护,维护工程的正常运行,严格实行防汛工作岗位责任制,服从防汛指挥调度命令,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定期、定时进行巡坝查险,并做好雨情、水情、工情记录及时上报市防汛办,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2.5经济损失

①人员伤亡,房屋倒塌造成的损失;

②农、林、牧、渔业的损失;

③交通运输、电力、通信设施损失;

④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

⑤防汛、抢险、救灾等费用会计支出。

2.6社会影响

水库下游是州门司镇的主要粮食产区,又是杂交制种基地,在全镇经济建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省道S322线是我市连接临近县市的咽喉部位,如遭遇超标准洪水将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交通、电力、通信设施造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

2.7工程及防汛安全存在的问题

水库运行36年来,为当地防汛抗旱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年复一年全力整修,但由于水库地处偏远及地质条件差等原因所限,水库水工建筑运行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水库坝脚存在少量渗漏现象。

3、应急组织保障

3.1应急指挥机构及分工

团结水库是州门司镇目前唯一的小二型水库,按照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成立团结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分管政法的副书记、分管防汛工作的副职领导任副指挥长,其中镇分管防汛工作的副职领导任常务副指挥长,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镇政府其他驻村领导、干部及各办、站、所、院负责人为成员。成员名单、职责、联系方式见负责表:3—1—1。

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参谋组和后勤组,其中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及上传下达工作,主任由镇政府办公室主办秘书担任。参谋组负责水文、气象、水工监测和抢险救灾技术指导,组长由分管防汛工作的副职领导担任。后勤组负责抢险物质、食品、通讯、电力、治安、交通、医疗、卫生、宣传、车辆调度等,组长由镇长担任。

3.2决策制定与执行

水库遇突发事件,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成员应在1小时内紧急会商,制定抢险方案,由指挥长签发,同时上报资兴市防汛指挥部,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长根据指挥长签发的命令迅速启动预案,全面组织实施。

3.3抢险队伍

3.3.1专业抢险队伍

水库专业抢险队伍由镇水利管理站、供电所、国土站等单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由镇分管水利建设或防汛工作的领导负责,主要负责大坝枢纽工程险情排查处理,信件收集、传递、报告,重大险情部文蹲点、值守等任务,人员10人。

3.3.2群众抢险队伍

群众抢险队伍从水库下游2个村和机关单位中选拔有抢险经验的人员及基干民兵组成,共50人。由镇分管党群的副书记负责,主要配合专业抢险队排除大坝枢纽工程中存在的险工险段,以及大坝决口抢护,以及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应急抢险队伍见附表3—3—2。

3.4应急防疫保障

应急防疫物资储备、调拨和供应计划见附表3-4。

3.5宣传、报告

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负责本预案的宣传、培训和组织实施工作,宣传和培训一年一次,在每年三月底完成。

4、水库险情及影响评估

4.1险情分类及影响

4.1.1团结水库下流排洪通道为上陡下缓,坝下至彭市乡联富村村部坡降大,黎家组至州门司河口处坡降缓。并有黎家、铺上、学校等多处山体滑坡危险区,如遇特大暴雨极易形成大面积山体滑坡,引发泥石流,导致河道淤积、阻塞河床,抬高水位。

4.2警戒区级别划分

一级警戒区:黄旗洞村村部、学校及黎家、蒋家、竹山下等三个组临河村民居住等区域。

二级警戒区:林管站、镇中学、机关单位及省道S322线两边居民区。

5、水库防洪预警程序

水库如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按市-镇-组-户的次序在最短时间内紧急避灾信号。第一:气象、水文指标达到警戒数据,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向村发出警戒暴雨信息。第二:工程监测出现险情,即团结水库(大坝)洪水即将漫顶或坝体出现裂缝、内外滑坡、有溃坝可能时,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向下游发出警戒信号,并迅速通知危险区群众做好转移准备。

6、信号发送手段和责任人

汛期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镇、村、组责任人在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或获得危急的监测信息后必须紧急到责任区信息,按照责任区的划分,明确各村支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会计为信息发送员。紧急避灾信号发送方式为逐户通知、广播、电话联系、鸣锣等。信号发送程序为先一级警戒区、随后二级警戒区。

7、转移安置的原则、转移路线

转移安置原则是: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妇、幼,后一般人员。如需交通工具转移的,按照后一级警戒区,后二级警戒区。转移中信号发送责任人和转移责任人必须最后离开灾害发生区。

转移路线本着就近、就便、安全的原则进行安排。

转移工作采取镇、村、组干部层层包片负责的办法。

转移安置路线及负责人安排见附表。(7—1—1)。

8、转移人员安置办法

转移人员采取集中、分散到户、搭棚三种安置方式。本预案共转移安置104户1500人(含学生),涉及2个村及镇政府机关,其中设置集中安置点10个,转移安置必须无条件服从指挥部指挥。

9、应急组织保障

9.1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州门司镇团结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镇长、党群副书记、政法副书记、主管防汛工作的副职领导任副指挥长,镇政府下设办公室,由镇政府办公室主办秘书任办公室主任。

9.2指挥部职责

指挥长:负责指挥部调度指挥,制定抢险方案,调度命令,切实做好干部管理和成员单位综合协调,掌握抢险动态,及时向上级汇报抢险情况。

副指挥长:协助指挥长制定紧急行动方案,负责抢险方案执行和督促各项调度命令的落实。

指挥部人员:负责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后勤保障及指挥部各项命令的具体执行。

10.转移安置纪律

第一条: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应急抗灾物质实行紧急征用。

第二条:坚守工作岗位,勤政务实。指挥部成员及水雨量测报成员、转移安置责任人、信号发送人不得擅自离岗,对玩忽职守者必须追究渎职责任。

第三条:雨情报告必须及时,有险速报,会商及时,指挥果场。

第四条:对瞒报、漏报者,必须追究责任,对临阵脱逃者予以查办,对贻误战机、酿成恶果者绳之以法。

第五条:部门分工、各司其职,团结抗灾。

司镇范文篇6

就地方行政单位而言,清代县级衙门确是最低一级的单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州县官署的职官设置,除正印官县令或知州之外,还有佐贰官(县丞与主簿)和属官(典史、巡检等)之设。其中主簿为知县佐官,与县丞分掌一县之粮马、征税、户籍、巡捕诸事;典史则掌监察狱囚诸事,他们的官署通常在县城县衙之内〔3〕。对本文课题来说值得重视的是县丞与巡检,县丞是一县之中仅次于知县的官员,为正八品官,与县主簿分掌一县之粮马、税征、巡捕、户籍等事务。与主簿不同的是,县丞不仅设有专署办公,而且一部分县丞署不设在县城,而设在县内其他重要城镇。如湖北天门县县丞署,始设于县城,乾隆九年迁至岳家口〔4〕;来凤县丞署在大旺司〔5〕。均是各县城以外的重要城镇。这些设于县治所以外的县丞署,有其固定的辖区,实际上可发挥一个次县级行政管理单位的功能,因而民间俗称其为“二衙”,是我们考察清代国家的基层行政控制网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官署。不过,县丞不是一个普遍设署的行政职位,到光绪时期,湖北省设有县丞的县只有18个,全国共设县丞缺只有345个〔6〕。

巡检司的设置比县丞广泛,清代州县巡检司缺合计千余个。作为知县的属官,巡检司为从九品官,掌缉捕盗贼、盘查奸伪之职。巡检司署通常不设于县城,而是在关津要冲之地(关隘)和离州县治所较远的繁华市镇地方,因治安缉捕的需要而设立。江苏江都瓜洲巡检司,设于仙女庙镇;江苏甘泉县的邵伯巡检司所在地邵伯镇,为水陆通道和商业集散地,据县城45里,还兼辖邻近的黄钰镇。〔7〕巡检司不仅有固定的治所,而且一些繁杂地方的巡检司也有明确的辖境,如广东番禺县设有4个巡检司,除县治所(捕属)外,全县各乡均属各司管辖,茭塘司所属有乡或村164个,沙湾司属112个,鹿步司属314个,慕里德司属525个〔8〕。南海县除捕属与九江主薄所辖之外,另设有五个巡检司,各管辖5~28堡不等〔9〕。湖北江夏县也设有四个巡检司,其中鲇鱼司在县南,距县城5里,水陆所辖计120里;金口司在县西南,距县城60里,水陆所辖计150里;山陂司在县城南120里,水陆所辖150里,浒黄司在县城北30里,水陆所辖100里,各司所辖的乡、里甲及场集明确〔10〕。从以上的举征可见,巡检司虽然只是县令的属官,其官署是县衙的派出机构,但事实上在部分基层墟镇中已形成一个有明确辖境的行政单位。如同治《番禺县志》统计该县社仓储谷量均以巡检司属为单位〔11〕。巡检司署设置较长久稳定的地方,民间也有以巡检司为区域单位的概念,如太平天国时期清军捕获的起义红兵,在审讯中不少自称为XX县XX司属XX乡人氏。〔12〕可见在官府及民间,巡检司实际上具备有某种基层行政单位的作用。

巡检司的职责虽以缉盗诘奸为主,但不同于驻防地方的绿营“营汛”,后者属于军队,而巡检是知县或知州的属官,仍是行政官员,其所依赖的缉盗的武装是本地“弓兵”,属于民兵。各巡检司拥有弓兵少则十数名,多则上百名〔13〕。这种拥有一定民兵武力的基层行政官署的存在,作为国家机器深入地方社会最基层的设置,对保障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的贯彻执行和维护地方秩序有重要作用。一位曾在江苏靖江县任巡检的官员称:“巡检之设,职专缉盗诘奸,故其署多抗扼津要,……其阶虽卑,而责实重。虽列县属,而实有专制之权。盖许其摘发机密而望以曲突徙薪之功也”〔14〕。而且,巡检司除执行缉捕外,作为出现在乡村墟镇的国家官署,往往还协助知县履行其他职能,如调解民间纠纷,司法及社会救济等。一些巡检还有权对基层的粮食仓储——社仓进行监管。雍正二年广东社仓条约规定,对强借和不肯按时归还者,负责社仓的社正与社副可禀请巡检司追究,根据广东地方文献记载,各地的巡检司或者直接“董其事”,或者监督主持社仓的士绅,协助追回拖欠未还的仓谷〔15〕。从地方历史文献中还可看到巡检司赈济灾害、安定民心和维持地方治安等方面布告,其官印在基层集镇也具有官方权威,显示了巡检司对乡村社会的多方面行政管理职能〔16〕。《江夏县志》总结了巡检司在该县基层社会控制中的作用,该县设有四个巡检司,“以四境辽阔,知县不能日遍历於乡村,故以耳目寄之四人,各察其所分治之地以告於知县,岁有丰歉,田有肥硗,民有秀顽,俗有美恶,皆其耳目所闻见;知县复从而审察之,则巨细无遗,可以不劳而理。”〔17〕

简言之,巡检司在关隘及墟镇的存在,代表了国家机器对基层社会实行法律控制的一个重要设置。巡检司有固定辖境和治所,甚至筑有小城〔18〕,承担了多方面的社会控制职能,是清代州县以下最重要的一级基层行政设置,在功能上已颇类似于民国时代次县级行政单位的“区”的建制。由此看来,通常所认为的清代皇权统治只达于县级衙门的看法,并不十分准确。州县以下的巡检以及少数设治于墟镇的县丞署,把国家的法律控制带到远离州县城的墟镇,并向周边乡村辐射,构成清代乡村社会控制网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二、基层官缺的设置与裁废

清中叶以后,随着人口的巨大增长和基层社会控制的复杂化,清朝国家如果要维持和加强其在基层的行政控制网,就必须相应扩大它的基层“管民之官”的官缺设置。在郡县制之下,这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其一是增加县级行政建制,其二是在州县以下析分出次县级基层行政单位。

从前一途径来看,自秦汉郡县制确立以来至19世纪,中国的人口增加了至少7倍(从汉代全盛期的6千万增至晚清时的4亿多),疆域也扩大数倍,县级行政单位的数目却没有相应增加。汉代全盛时期,有1180个县,每县人口约5万人。如果按此县辖人口的比例,到晚清应有8500个县。但略为考察各朝代的县数可以看到,自汉以后的1800余年间,县级行政单位的数量十分稳定,就各朝代全盛期的大约县数来看,隋朝为1255个,唐代为1235个,明代为1385个,清代雍正时期仅为1360个。考虑到随疆域的扩大与新县的设立,施坚雅认为,原有定居地区的县数量实际有所减少,不但很少析分新县,而且县的规模随朝代的更迭逐步扩大〔19〕。到19世纪县级行政单位平均所辖人口已超过30万,辖境也远远超出汉代县的面积。这一历史现象表明,历代统治者都没有通过增置县级行政单位来扩大其基层管理体制的规模。

既然县级行政单位大体稳定,没有随人口增长而相应增加,那么,随着19世纪以来人口增长与乡村社会的动荡不安,县以下增设基层理民之官,不仅为加强清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行政管理所必需,而且巡检司署等基层官缺的存在及在乡村社会控制中所承担的实际职能也表明,析分出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咸同时期关于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改革呼声中,有不少士人提议在州县之下增设“乡官”,加强官府对乡村社会的行政管理〔20〕。冯桂芬在《复乡职议》中更提出了一套变革基层行政体制,重构乡村社会控制体系的改革方案。他提出大幅度扩大巡检司的设置,州县以下,每五千家设一巡检,每千家设一正董,每百户设一副董,由这些乡官来公断民间纠纷,协助政府征收赋税和维护地方治安〔21〕。可见,在晚清关心地方吏治的士大夫眼中,增置县以下基层行政建制势在必行,且借鉴已存在的巡检司,也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查考地方历史文献却会发现,巡检司等基层官缺不仅没有随晚清人口的增长而增设,反而减少。以县丞署而论,在湖北省即先后至少有五个县(蕲水、罗田、广济、石首、来凤)的县丞缺被裁废,其中两个是咸丰年间裁废的,一个为乾隆年间裁废,另两个裁废时间不明〔22〕。在整个清代县丞官缺数目都较小,且只有一部分县丞署驻于县城以外的基层地方,因此这个“二衙”并没有成为一个普遍设立于县衙门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中介行政单位,在清代乡村社会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巡检司的数目较县丞多,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也大得多。但其官缺在清代设裁无常,也没有普设于所有州县,因而其总数少于州县数。据《光绪会典》所载巡检司缺,全国巡检司总数为1029个,不及县级行政单位数目(至光绪时期县级行政单位为1500多个),这表明并非每个州县均下设巡检司。在各省的分布也极不均衡。人口密度较大、社会治安较差而又有足够财政供养能力的省,巡检司缺较多。如巡检司缺数目最多的广东省有152个,在明代即是全国最动荡不安的省,据一项依据地方志记载进行的计量研究显示,明代广东民变的频率居各省之冠〔23〕。同时广东也是经济较发达的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到清代已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这些因素可能是广东省维持巡检司官缺数目最多的原因。

各州县巡检司设置的数目也不一,有的不设,大县则多者5个。以湖北省为例,据《湖北通志》记载,有11个州县没有巡检司缺,26个州县设1处巡检司,23个州县设2处巡检司,7个州县设置3处巡检司,两个县设置4处巡检司。各州县巡检司的设置与否或设置的密度,大体上是以地理位置、管辖面积、重要程度及地方事务之繁简而定。考察湖北不设巡检司的11个州县可以看出,除武昌为繁、难二字中缺外,其余10县均为简缺,而设置有3、4个巡检司的县,则均为要缺或最要缺的县。同一资料来源还显示,自明代至清,湖北先后设立的巡检司合计101个,绝大多数是在明代设立的,清代延续下来,少数于清初新设,清中叶已不再有新增设者,只有裁废者。注明裁废的巡检司共25个,裁废的时间:记清代者4个,太平天国时期或其后裁废者8个,其余13个情况不详。此外。还有8个巡检司虽然没有裁废,但无官署,僦居民房或租用民房办公,注明的原因有三种情况:其一是一直没有建署,其二官署毁于水患后无力重建;其三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毁后没有重建〔24〕。

湖北巡检司设置与兴废情况是否具有代表性?我们可将其与其他省份的情形加以对照。据浙江嘉善、镇海、桐乡、定海、余杭、龙游、平阳、青田八县志,该8县先后共设巡检司17个。其中有9个被裁废,另有两个无官署,赁民居办公,也没有清中叶以后添设者。此外,温州府明代共设有巡检司11个,清代从顺治九年至康熙二年先后裁废3个,雍正时添设1个,此后至清末无增减,维持9个,总数比明代少两个〔25〕。从上述各州县来看,浙江巡检司设置情况与湖北大体相同。可以认为,以上所举证的湖北与浙江巡检司设置的情况,大体上反映了各省的一般情形。总之,以捕盗缉奸、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为主要职责的巡检司官缺,并没有随着19世纪以来社会动乱的加剧而加强,反而还被削弱,其官缺被裁废及部分巡检司无署办公,即反映了这一情形。

三、基层官缺萎缩的原因

晚清以来,当乡村社会动荡不安,民变四起,对清朝国家而言迫切需要加强基层社会控制之时,以维护社会治安为责职的巡检司等基层官缺却在逐渐萎缩,成为一个无足轻重、不为人所注意的职位。至清末民初,或者为新设立的警察分局所取代;或者为乡镇自治机构所取代。专注于皇权集权统治的专制者为什么不适应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扩大和强化它的基层行政建制?清朝统治者为何对曾经在乡村社会控制网中承担重要职能的巡检司署,听任其萎缩不振?

历史学、人类学及社会学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已证明,清代从州县衙门到乡村民户之间的社会控制,并不完全依赖于国家机器,地方士绅与乡族组织不仅是乡村礼俗控制的承担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法律控制的执行者。清朝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他们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管理,然而士绅与乡族礼俗与法律控制功能的发挥,是建基于一定的物质资源之上的。在农业生产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农业生产力没有大的提高的条件下,农业产品的剩余并没有随人口的增长而增加,相反,在耕地面积与农业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越大,消耗掉的农业产品越多,剩余越小。这样,国家若需根据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需求来加强社会控制与管理,无论增置县级行政单位,还是析分次县级行政区划,增加巡检司等基层官缺,都意味着基层衙门与国家官僚队伍的巨大增加,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扩大赋税征收以供养庞大的衙门与官僚队伍。但扩大赋税征收,必然影响地方士绅与乡族的利益,尤其在清代实现摊丁入地的赋税改革以后,地主士绅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加大赋税必然削弱他们的物质基础,并引起其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清代国家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若大力扩大其基层行政体制,由国家设置官署直接控制乡村社会,势必加重地方士绅与乡族的赋税负担,引起后者的不满,削弱了朝廷在乡村社会的基石,从而增加社会控制的难度;若指望和依赖士绅与乡族承担部分社会控制职能,就必须承认其利益,这样国家赋税的增加就必须受到限制,国家的行政管理编制也不可能随人口增长而扩大。清朝统治者显然是选择了后者,有清一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并无扩充,而地方绅权与族权逐渐扩大,士绅与乡族对土地的占有不断增加。

衡量清朝州县地方的财政能力,可为上述推理提供一些佐证。清初以来清朝政府通过设立奏销制度,实行了财税管理上的高度中央集权化。清朝政府既要维持轻徭薄赋,不致大幅度提高对乡村的财政榨取,又要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因而往往裁扣地方经费,从而使清代地方经费在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降低,州县地方财政基础十分簿弱。州县官员通常要以征派差役与加收耗羡等等非法途径来获得地方行政经费及个人收入。雍正年间实行了耗羡归公的财政改革,使早已由地方官吏私征的“耗羡”制度化与规范化,其收入主要用于地方官员的养廉银与地方政费,使地方财政有了基本的保障。但耗羡作为田赋正税的附加税,一般只为正税的10~20%左右,数额有限〔26〕。对清朝政府而言,如果适应人口与基层社会的发展而在县以下增设基层行政官缺,必将意味着地方官吏规模的巨大增长,超出既有的财政税收能力。清朝政府既不可能削减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也不可能开辟新的税源或增加田赋,那么便宜的选择当然是限制地方行政官缺的数额,以节省开支。

对州县正印官而言,由于地方财政大体上实行州县官包干制,赋税征收也是州县地方官的私利所在,在财政方面他们所依赖的是本地胥吏与私人幕僚。据估计,到19世纪末,各级衙门胥吏与幕僚的人数已达150万人,其中一半是负责财政事务的〔27〕,不仅国家难以控制,而且作为正印官属吏的巡检司等县以下基层行政官员,也难以染脂。巡检司虽然是基层社会控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设置,但它是作为县令的属官,其经费靠县衙门拨付。巡检为从九品官,年薪仅为31两5钱,养廉银60两5钱〔28〕。这样的处于官僚等级中最低一级的小官,若在任职地既无社会联系,又无较强的财政资源,往往会难于开展工作。上面征举的湖北与浙江部分巡检司无力修建其衙署,而需借用民居办公,即反映了其困顿情形。同治年间任湖北应山县平靖关巡检司的谢超描述他走马上任时的情形:该处虽地处要冲而设巡检以镇抚之,但当谢氏上任时,“问官设则乌有也,问吏胥则寥寥也”,连置办日常生活用品也很困难。谢氏只得自己筹款兴建署所〔29〕。一些无力建官署的巡检司,甚至常寓县城“营差自润”,难以履行其职责〔30〕。可见,巡检司这类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缺,虽然根据地方捕盗诘奸的需要而设,但能否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受各地财政情况限制。

与晚清以来基层巡检司的萎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本地士绅和乡族组织领导或官督绅办的各类非官方机构,在乡村社会控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太平天国起义后,乡村社会动荡不安,民变四起。巡检司等基层官署面对大动乱,基本上束手无策,相反,由本地士绅组织领导的团练被视为是平定动乱的“济变之略”和“安民靖寇”、“除暴安良”的良法〔31〕。各地士绅和乡族纷纷以团练自救,在乡村墟镇构筑堡寨,设立团练公局或公所等机构。这些获得清朝官方认可的团练局所,可以从地方筹措经费,从本土本族招集子弟,训练自卫的民兵,因而在晚清的乡村社会控制中,实际上已取代了官方机构。如前面举证过的广东番禺县慕德里司,即是一个巡检司的辖区,该司在两广天地会起义期间设立有3个团练局(分别称为慕德里公局、安良局和安和局),他们均执行了本属巡检司的捕盗缉奸的职能,在不到两年时间内,3个团练局捕除的人犯达5800多人〔32〕。与巡检司在经费上的困顿情形相比,由地方绅董控制的团练局所建基于本地绅权根基之上,往往能以按户派捐或按粮征收附加税等方式筹措到较充足的经费。

与此同时,团练局所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大,除了组织对基层社会实行保甲控制和地方防卫、配合清军镇压叛乱之外,团练绅董们还往往履行乡村社会控制的其它职能,负担起社会救济、教化等事务,诸如经理社仓、义仓,兴立乡校、义学等,如湖南龙山县在动乱平息后,团绅们即组织社会救济和善后,一面进行平粜,一面进行善后,拟定“抚恤难民,缓收兵谷,收瘗暴骸,清查掳掠,弥补公项,修葺考棚,布置边防”等七条善后措施〔33〕。浙江桐乡县青镇,旧设有巡检司,太平天国后于同治三年,设立了官督绅办的善后局,善后局由绅董办理,经禀明官方同意,筹款派捐,负责处理战乱后的善后事务〔34〕晚清著名督抚胡林翼曾说:“自寇乱以来,地方公事官不能无绅士而有为”〔35〕。事实上,太平天国以后,掌握地方各类公局、公所、乡局之类绅局机构的绅董,已成为联接州县衙门与乡村社会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在功能上已取代巡检司等基层官缺,且其在乡村社会控制中所发挥的效能远远超过没有财政来源的巡检司。因而同治中兴时期,一些地方督抚加强基层行政管理的改革中,注重的往往是利用本地绅董。如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内,曾经推行过吸纳地方士绅,加强乡村社会控制的措施。其内容包括“严治盗贼以弭隐患”,办法是“既养捕役以治其标,又择团长以治其本”,团长由州县官选择本地“贤士”,由官府派充,优加礼貌,并给薪资。此外,还奖励地方人才,依赖其推行教化,“端本善俗,以一方之贤士化一方之莠民”〔36〕。这些措施实际上只是对太平天国以后乡村社会控制中出现的新变局的认可,并将地方绅董已承担的职能官僚化。从这一变局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基层社会动荡不安,而一些巡检司反被裁废或事实上瘫痪的原因。四、结束语

晚清以来地方吏治的腐败、基层社会秩序的失控、地方绅权及乡族主导的自治化与官治的竞争及矛盾等,使重新探讨和批评清朝地方政治,要求进行改革的呼声日高,并最终在清末汇集成声势颇盛的地方自治思潮。对清朝地方基层行政建制的批评、大多集中于县以下缺乏相应的基层建制,如康有为于1902年在探讨清朝官制得失的《官制议》中即指出,清朝“区划治地设官分职之谬”是中国积弱不振的重要原因,他总结清朝地方官制有“三失”,第二失即是区划不当,县以上有府、道、省,其下却无乡邑小区;县官之上有府、道,有司及督抚等层层钤制,而县官下却无乡官,他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墙高峻天,而无分村之基;头大逾斗,而无纤细之跌”〔37〕。清朝统治当局在清末推行地方自治时也说,“亲民之职,古今中外,皆所最重”,但清朝却是管官之官多,管民之官少,“以州县一人,萃地方百务于其身,又无分曹为佐”〔38〕。类似的言论还多见于《皇朝经世文续编》等晚清文集中,这些反映晚清地方情形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民国以来关注基层社会的研究者,本文对巡检司等基层官缺的粗略考察表明,皇权对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控制,并没有完全留给地方绅权与乡族。在清朝前期中期,位于州县衙门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巡检司等基层官署,在部分地区的乡村社会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晚清,随着太平天国后团练的广泛兴起,地方绅董依赖团练局所等获得官方认可的权力机构,在功能上才完全取代官方的基层行政官署,成为乡村社会的主要支配者。清末民初以后地方自治的推行,更进一步确认了地方绅董的权力,使之完全掌握了县以下的区乡镇政权。因而从长时段的视角来观察,乡村社会控制中的官治与绅权自治的消长,应看成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

四、结束语

晚清以来地方吏治的腐败、基层社会秩序的失控、地方绅权及乡族主导的自治化与官治的竞争及矛盾等,使重新探讨和批评清朝地方政治,要求进行改革的呼声日高,并最终在清末汇集成声势颇盛的地方自治思潮。对清朝地方基层行政建制的批评、大多集中于县以下缺乏相应的基层建制,如康有为于1902年在探讨清朝官制得失的《官制议》中即指出,清朝“区划治地设官分职之谬”是中国积弱不振的重要原因,他总结清朝地方官制有“三失”,第二失即是区划不当,县以上有府、道、省,其下却无乡邑小区;县官之上有府、道,有司及督抚等层层钤制,而县官下却无乡官,他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墙高峻天,而无分村之基;头大逾斗,而无纤细之跌”〔37〕。清朝统治当局在清末推行地方自治时也说,“亲民之职,古今中外,皆所最重”,但清朝却是管官之官多,管民之官少,“以州县一人,萃地方百务于其身,又无分曹为佐”〔38〕。类似的言论还多见于《皇朝经世文续编》等晚清文集中,这些反映晚清地方情形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民国以来关注基层社会的研究者,本文对巡检司等基层官缺的粗略考察表明,皇权对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控制,并没有完全留给地方绅权与乡族。在清朝前期中期,位于州县衙门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巡检司等基层官署,在部分地区的乡村社会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晚清,随着太平天国后团练的广泛兴起,地方绅董依赖团练局所等获得官方认可的权力机构,在功能上才完全取代官方的基层行政官署,成为乡村社会的主要支配者。清末民初以后地方自治的推行,更进一步确认了地方绅董的权力,使之完全掌握了县以下的区乡镇政权。因而从长时段的视角来观察,乡村社会控制中的官治与绅权自治的消长,应看成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

〔摘要〕学术界一般认为,县级衙门是清朝国家对地方控制最基层的行政设置。本文考察县以下行政官署的设置及其职能,说明清代的县级衙门并非皇朝统治的终点,巡检司署等基层官署是相当一部分州县中位于县级行政衙门与村落之间的重要基层官署。然而,无论是县级、还是次县级的行政官缺,到晚清时均并没有随着人口的巨大增长与乡村社会管理的复杂化而增加,巡检司等官缺反而减少。其原因应从传统中国皇权与地方绅权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与牵制的复杂关系中加以理解,太平天国以来,随着团练的广泛兴起,地方绅董依赖团练局所等非正式机构,在功能上逐渐取代官方的行政官署,成为晚清乡村社会的主要支配者,从而使晚清基层行政官署萎缩不振。

〔关键词〕皇权巡检司社会控制团练局绅权绅董注:

〔1〕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第46页。

〔2〕JosephW.EsherickandMaryBuckusRankineds.,ChineseLocalEliteandPatternsofDominanc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0,Introduction,P.3.

〔3〕参见刘鹏九:《明清县衙建筑规制及建筑物功能考》,《历史档案》1991年第1期,第85页。

〔4〕《天门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5页。

〔5〕〔22〕〔24〕〔29〕《湖北通志》卷26,民国10年重刊本。

〔6〕〔37〕见刘子扬:《清代地方官职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55页。

〔7〕乾隆《江都县志》卷19,光绪七年重刊本;《增修甘泉县志》卷2,第3页。

〔8〕《番禺县续志》卷2,宣统三年修,民国十七年刻本,第1~21页。

〔9〕《续修南海县志》卷3。

〔10〕〔17〕《江夏县志》卷1,第15~16页。

〔11〕同治《番禺县志》卷19,第22页。

〔12〕见广东文史馆、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广东洪兵起义史料》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6~99、108页。

〔13〕参见《靖江县志》卷7(民兵),第10页;河南《陕县志》卷11,民国25年刊,第1页;《平阳县志》卷14,民国14年刊,第178页。

〔14〕江苏《靖江县志》卷2,光绪五年刊,第11页。

〔15〕参见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页。

〔16〕广东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等编:《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6~419页。

〔18〕湖北襄阳县双沟巡检司署,位于县城北60里,即有小城。见《湖北通志》卷26,第38页。

〔19〕施坚雅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注:

〔1〕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第46页。

〔2〕JosephW.EsherickandMaryBuckusRankineds.,ChineseLocalEliteandPatternsofDominanc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0,Introduction,P.3.

〔3〕参见刘鹏九:《明清县衙建筑规制及建筑物功能考》,《历史档案》1991年第1期,第85页。

〔4〕《天门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5页。

〔5〕〔22〕〔24〕〔29〕《湖北通志》卷26,民国10年重刊本。

〔6〕〔37〕见刘子扬:《清代地方官职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55页。

〔7〕乾隆《江都县志》卷19,光绪七年重刊本;《增修甘泉县志》卷2,第3页。

〔8〕《番禺县续志》卷2,宣统三年修,民国十七年刻本,第1~21页。

〔9〕《续修南海县志》卷3。

〔10〕〔17〕《江夏县志》卷1,第15~16页。

〔11〕同治《番禺县志》卷19,第22页。

〔12〕见广东文史馆、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广东洪兵起义史料》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6~99、108页。

〔13〕参见《靖江县志》卷7(民兵),第10页;河南《陕县志》卷11,民国25年刊,第1页;《平阳县志》卷14,民国14年刊,第178页。

〔14〕江苏《靖江县志》卷2,光绪五年刊,第11页。

〔15〕参见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页。

〔16〕广东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等编:《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6~419页。

司镇范文篇7

*年8月28日州门司党政领导班子在镇政府六楼小会议室召开了班子成员专题民主生活会议,会议由镇党委书记何旌国同志主持召开。班子成员应到会8人,实到会8人,无一人请假缺席,全部到会。会上,根据民主生活会的要求,首先由镇党委书记何旌国同志就班子及个人作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剖析,然后,由班子成员分别对领导集体和书记个人进行了认真评议,提出建议,接着班子成员分别进行了对照剖析,会上大家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在党性分析的基础上,逐一进行了评议。本次民主生活会注重提高思想性和原则性,有效防止和克服了只讲工作不讲思想、只讲自己不讲他人、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现象,极大增强了我镇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为召开好此次会议,镇党委政府还发放了80张群众意见征求表,收集了群众四方面共十一条建议。同时还召集51名党员、村干部、群众代表进行了民主测评,优秀率达50票,为召开好高标准民主生活会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紧紧围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客观回顾成绩,认真总结经验,仔细查找问题,系统整改提高,真正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效武器,找准班子成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一是对政策理解不够,工作创新力不强。班子成员均多年从事农村工作,往往不自觉地以老经验来应对复杂的新局面和新问题,对政策理解不够深不够全,开展工作重求稳轻创新,一些制度政策制定后,只注重重点环节的处理,而忽视细节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也习惯于过去的老办法,创新不够。二是对农村党员队伍管理不力。州门司镇地处偏僻的东部地区,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居住也较为分散,近年来班子成员的工作责任大、负担重,因此在全镇党员队伍的管理上,偏向于提要求、给任务,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少,虽有较为完备的党员管理制度,也积极从民政等渠道为困难党员予以一定的帮助,但主动了解党员情况不多,而且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优秀后备党员的选拔也十分困难,致使全镇党员虽在作风、正气上作出了表率,维护了整体稳定,但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有所弱化。三是开展深入村组调研少。州门司镇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大、要求高,班子成员日常事务也十分繁重,到基层到一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对较少。平时也拿出一些精力和时间深入到村组、农户,但对一些具体问题、具体事件的处理未能深入地调查研究,致使有些决策和工作措施未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今年我镇“三项制度”落实。民调工作、新农村建设、劳动就业培训、东江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整治、抵御冰灾等工作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是由于自身宣传力度不够,发表在郴州的信息比较少,对宣传州门司镇,扩大影响力等方面还做得不够。

(二)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存在的问题。一是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导致理论学习抓得不够紧,把握政策不到位,班子成员多注重实干经验积累,主动学理论、学政策的愿望不强。二是只注重求稳、求实,缺少创新精神,造成工作上点子少、办法不多,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有待加强。三是部分班子成员性格过于内敛,不愿主动展示自已,以致于对我镇特色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四是大局观、综合协调能力不强,习惯于接任务、听安排,虽有苦干精神,但互相之间缺少沟通协调,不太注重统筹兼顾。五是抓中心工作、事务工作占用的时间多,相应下基层调研就少,对新形势、新苗头、新问题敏感性不强。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决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农村的政策法规,形成完善的学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努力做到把传统精神教育与时代要求刻苦求知结合起来,把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作风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二)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用机制管人,以制度促事的局面,使机关形成爱学习、勤工作、求上进的良好氛围。特别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努力做到“大事共同决策,小事相互通气,出了问题自己负责,解决问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三)努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不断加强工作执行力。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本领,解决突出问题。班子成员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完善大局观,形成全镇一盘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借助外力加快州门司发展。要透过表面发现本质,理清头绪,分出轻重,找出主次,抓住关键,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实现政策法规的“软着陆”。

(四)深入调查研究,扩大宣传影响力。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努力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带着课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听汇报与领导干部亲自调研有机结合起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边整边改,不断提高班子的整体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全镇特色工作和先进做法,围绕为民办实事、民调工作、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工作撰写宣传信息及调研。为探索镇村新农村建设寻求新的突破,不断推荐和展示州门司镇的各项工作业绩,作出新的奉献。

司镇范文篇8

大家好!我汇报的题目是《凝心聚力,事争一流,在创先争优中跨越赶超》。近年来,作为全县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响嘡镇,迎来了快速崛起和科学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面对责任与使命、困难与挑战,我们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审时度势、凝心聚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时不待我、事争一流的精神,在创先上求发展,在争优中得进步,在创先争优中跨越赶超。

敢争优,不怵难,锤炼出一流班子

我镇共有11名党政班子成员、102名机关干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组织建设的必要保障。我们先后建立落实了首问接待、限时办结、党委例会、民主生活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靠制度管理人、靠制度约束人、靠制度激励人的管理机制。特别是,镇党委把每周一上午作为领导班子例会日,主要传达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汇报上周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制定重大决策事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制度常年坚持,提高了镇党政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亲和力。响嘡镇由于大项目多、拆迁多、征地多,因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更为繁重。在紧急时刻、在关键时期、在困难面前,总是班子成员冲锋在前。2008年夏天,大司营村被确定为全县第一个新民居建设试点村,时间紧、任务重,为圆满完XX县委的工作任务,镇长甄维满把办公室搬到了村委会。正值高温季节,工作组与村民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了43天,大司营村旧貌换了新颜,领导满意了,群众高兴了,可甄镇长肉皮子晒黑了、身体消瘦了许多。人大主席张炳振是我们班子中年龄最大的,身体还有病,按理说,工作少干点没人攀比,但张炳振没那么做。无论是前常峪村搬迁,还是路东企业搬迁、新村建设、城镇建设,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对同事的关爱、对群众负责的精神,始终坚持在工作一线,从未请过一天假,连续工作几个月没休息过一天。

章广耘是我镇的党委副书记,工作中任劳任怨,年迈的老父亲患有尿毒症,长期在281医院住院,姐弟轮流服侍,但轮到他时只能是傍晚去、起早返回,每次虽然听到的都是父母、兄妹的理解,但想到所欠父亲太多,总是含泪离开。2009年6月30日,指挥部组织第五次强拆行动,当队伍到达拆迁现场时,被拆迁人将所有门窗关闭,并准备了煤气灶、菜刀、斧头、石灰粉、汽油等,扬言要自焚自残。当事人只允许一名镇干部上前对话,他置危险于不顾,主动请战。进入堂屋时,只见煤气灶已点燃,汽油桶已打开,当事人将菜刀横在自己脖子上,情况万分危急。但他沉着冷静,反复讲解,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当事人情绪才渐渐有了缓解,放下了菜刀。正在大家以为危险即将解除时,当事人的女儿忽然在外大喊了一声,再次激化了当事人的情绪,其欲将菜刀再次拿起。章广耘不顾自己的安危,果断上前制止了当事人的行为。又是一个多小时的耐心说服,当事人情绪才得以缓解,关闭了煤气灶,盖上了汽油桶,避免了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执行现场几百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事后章广耘说:“不害怕是假的,可面对迫在眉睫的形势,作为一名领导、一名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冲锋在前。”多么朴实的话语呀。当被拆迁人签字时,流着眼泪说:“要不是章书记置生死于不顾给我做工作,我们一家子可真要妻离子散了。”其他班子成员也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每次集中攻坚,大的行动,谁也不甘心落后。

作为党委书记,我为有这样优秀的团队,有这样战斗力强、埋头苦干、不计得失、补台不拆台,创先争优不示弱的好战友、好同事,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勇创先,甘奉献,摔打出一流队伍

响嘡的工作实践告诉我,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构筑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基石,是实现三大跨越、完成六大攻坚的力量源泉。在队伍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念好“加、减、乘、除”四字经:“加入以民为本的思想、减去浮躁不安的作风、乘上创先争优的理念、除去五天上班的模式”。公务员之家

司家营铁矿一、二、三期征地涉及31个行政村,征占地面积10521亩,拆迁涉及8个村、2138户、5529口人,共拆除房屋2037处,这在我县拆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国家使命》中的三峡大搬迁,工作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可想而知。为了搬迁大业,为了全县工作大局,从2006年启动拆迁工作以来,我们的全体机关干部就发挥出了特别能吃苦的奉献精神。在响嘡,“五加二”、“白加黑”已是常事,三年多来,无论班子成员还是普通机关干部,节假日不休息属正常,而节假日休息属不正常。2007、2008、2009年全镇平均出勤达到320天,镇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达到340天以上。过节假日已经成为我们一种奢求,有时周日让同志们休息半天换洗一下衣服,同志们就高兴得不得了。虽然多了些亲人的埋怨和不理解,可换来的却是搬迁的成功和喜悦。

2009年,历时三年多的司家营铁矿开发搬迁工作进入了艰难的攻坚扫尾阶段,一期前、后常峪村77户搬迁扫尾是整个拆迁工作中难度最强、危险性最大的工作。剩余户有的是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及亲属,对拆迁工作敌对情绪非常大,甚至在家中准备了棍棒、刀斧等凶器,扬言要对抗到底,以死相威。

在指挥部组织的第四次强拆行动中,镇现场工作组人员去做被拆迁户工作时,由于刑满释放人员的妻子、儿媳在强拆过程中谩骂侮辱工作人员,被强制带离现场,其子王某手持两把菜刀突然从背后砍向镇机关干部高庆山头部,高庆山所戴的头盔被砍了一条十公分长的口子,胳膊被划破,鲜血直淌,情况非常危险。现场不论领导还是同志,不论身上有没有防护装备,没有一个人退缩,而是勇往直前,与公安一道及时将凶犯制服,避免了更大的流血事件。当救护人员让高庆山去医院检查包扎,他却说:“不碍事,伤不重,我不能离开拆迁现场,要与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只是进行了简单包扎,又投入到拆迁工作中,实属轻伤不下火线。

在搬迁工作进入重要时期时,夏海林临危受命主持前常峪村村务工作。一天夜里他陪着章广耘副书记,一起去做其亲属的工作。进屋后,当事人情绪异常激动,手持刀子向章广耘冲过来,夏海林没有退缩,而是迈前一步挡在了章广耘前面,使章广耘免于受伤,自己的前胸、小腹等多处却被刀划伤。事发后,夏海林工作热情不减,工作力度不降,很快做通了这位亲属的工作,确保了前常峪拆迁扫尾工作的顺利进行。超强度的劳作、超负荷的工作、超高度的紧张,没有累倒压垮我的同事,每当看到他们疲惫的身影、忙碌的样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正是有了这样特别识大体、特别能奉献的党员先锋,才有了镇村两级坚强的战斗堡垒,才有了今天的工作局面,每当想到这些,作为班长,我的内心就会充满敬佩之情,也激发了自己无限的工作激情。

勇探索,敢创新,创造出一流业绩

近年来,响嘡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党员群众,奋发图强、改革创新,锤炼出了一流班子,摔打出了一流队伍,也创造出了一流业绩。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09年,全镇财政收入完成3.3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10倍,今年有望突破5个亿大关。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总投资20亿元的司家营铁矿一期工程,现已全部建成投产;年采矿石1500万吨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43亿元,预计11月底两条生产线建成;三期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12年建成投产;研山绿化工程已完成投资593万元,绿化面积1850亩,预计7月底绿化工程可全部完工;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研山新村秸秆沼气示范工程已完成投资1700万元,预计7月底可试运行。天时矿山机械设备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7200万元,将于7月中旬投产。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培育了研山新村省级科学发展示范村样板,建成了大司营村新民居改造市级示范村。累计投入资金6350万元,建成了51个文明生态村。在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全镇51个村的所有街道全部修成了水泥路,率先实现示范村标准。小城镇建设实现新提升。2009年我镇被列为市级中心镇改革发展试验镇。建成南馨园高标准住宅小区;修建了文峰大街和研山路两条镇区主干线;分别建成了镇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厂。高效农业实现新进展。目前,北小王庄子村已落实高标准大棚区地块80亩,李兴庄准备夏收后发展高效农业大棚70个,姜庄村完成了400亩荒地复耕,仅此一项可增加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

司镇范文篇9

我村地处州门司镇城镇区东端,属州门司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全村国土面积7679亩,其中耕地1275亩(水田833亩),共辖8个村民小组、210户,共721口人,人平耕地1.2亩。2006年全村人平纯收入5600元。

二、项目条件分析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该项目区位于省道S322线边,平均海拔630米,环境优美,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冬暖夏凉,是蔬菜种植的理想地方。

(二)良好的社会环境。黄旗洞村是一个典型的种养为主的农业村,村民有种植蔬菜习惯。

(三)城镇人口多。近年来,州门司镇通过加快城镇建设,特别是中心中学扩建、中心卫生院建设、中心供电所的成立等,使镇区人口迅速增加,目前达到4500人。

三、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设蔬菜基地200亩,每亩可增收5000元,可增加人平纯收入1300元以上。通过基地建设,能有效提高土地质量和经济效益,制止耕地抛荒现象,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可壮大秋冬种植,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司镇范文篇10

一、民主生活会的基本情况

20*年8月28日*门司党政领导班子在镇政府六楼小会议室召开了班子成员专题民主生活会议,会议由镇党委书记何旌国同志主持召开。班子成员应到会8人,实到会8人,无一人请假缺席,全部到会。会上,根据民主生活会的要求,首先由镇党委书记何旌国同志就班子及个人作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剖析,然后,由班子成员分别对领导集体和书记个人进行了认真评议,提出建议,接着班子成员分别进行了对照剖析,会上大家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在党性分析的基础上,逐一进行了评议。本次民主生活会注重提高思想性和原则性,有效防止和克服了只讲工作不讲思想、只讲自己不讲他人、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现象,极大增强了我镇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为召开好此次会议,镇党委政府还发放了80张群众意见征求表,收集了群众四方面共十一条建议。同时还召集51名党员、村干部、群众代表进行了民主测评,优秀率达50票,为召开好高标准民主生活会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紧紧围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客观回顾成绩,认真总结经验,仔细查找问题,系统整改提高,真正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效武器,找准班子成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一是对政策理解不够,工作创新力不强。班子成员均多年从事农村工作,往往不自觉地以老经验来应对复杂的新局面和新问题,对政策理解不够深不够全,开展工作重求稳轻创新,一些制度政策制定后,只注重重点环节的处理,而忽视细节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也习惯于过去的老办法,创新不够。二是对农村党员队伍管理不力。*门司镇地处偏僻的东部地区,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居住也较为分散,近年来班子成员的工作责任大、负担重,因此在全镇党员队伍的管理上,偏向于提要求、给任务,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少,虽有较为完备的党员管理制度,也积极从民政等渠道为困难党员予以一定的帮助,但主动了解党员情况不多,而且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优秀后备党员的选拔也十分困难,致使全镇党员虽在作风、正气上作出了表率,维护了整体稳定,但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有所弱化。三是开展深入村组调研少。*门司镇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大、要求高,班子成员日常事务也十分繁重,到基层到一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对较少。平时也拿出一些精力和时间深入到村组、农户,但对一些具体问题、具体事件的处理未能深入地调查研究,致使有些决策和工作措施未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今年我镇“三项制度”落实。民调工作、新农村建设、劳动就业培训、东江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整治、抵御冰灾等工作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是由于自身宣传力度不够,发表在郴*的信息比较少,对宣传*门司镇,扩大影响力等方面还做得不够。

(二)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存在的问题。一是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导致理论学习抓得不够紧,把握政策不到位,班子成员多注重实干经验积累,主动学理论、学政策的愿望不强。二是只注重求稳、求实,缺少创新精神,造成工作上点子少、办法不多,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有待加强。三是部分班子成员性格过于内敛,不愿主动展示自已,以致于对我镇特色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四是大局观、综合协调能力不强,习惯于接任务、听安排,虽有苦干精神,但互相之间缺少沟通协调,不太注重统筹兼顾。五是抓中心工作、事务工作占用的时间多,相应下基层调研就少,对新形势、新苗头、新问题敏感性不强。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决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农村的政策法规,形成完善的学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努力做到把传统精神教育与时代要求刻苦求知结合起来,把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作风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二)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用机制管人,以制度促事的局面,使机关形成爱学习、勤工作、求上进的良好氛围。特别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努力做到“大事共同决策,小事相互通气,出了问题自己负责,解决问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三)努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不断加强工作执行力。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本领,解决突出问题。班子成员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完善大局观,形成全镇一盘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借助外力加快*门司发展。要透过表面发现本质,理清头绪,分出轻重,找出主次,抓住关键,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实现政策法规的“软着陆”。

(四)深入调查研究,扩大宣传影响力。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努力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带着课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听汇报与领导干部亲自调研有机结合起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边整边改,不断提高班子的整体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全镇特色工作和先进做法,围绕为民办实事、民调工作、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工作撰写宣传信息及调研。为探索镇村新农村建设寻求新的突破,不断推荐和展示*门司镇的各项工作业绩,作出新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