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9:00:21

述语范文篇1

关键字:低调陈述顺应理论语用策略

一、引言

语言的表达及其真实用意之间常常有一定的距离。如何理解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对语义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同一个意思,为了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系统内部固有的意义。低调陈述正是说话人有意制造这种会话效果的方式之一。通常低调陈述被认作一种修辞手段,是说话者美化其言辞的一种文学技巧。其实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用修辞现象,其使用,识别,理解都涉及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语用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逐渐得到了关注与深入,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Grice早在1975年就试着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低调陈述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他将低调视为对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的背离,“违反了质量原则”。Leech在Brown和Levinson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新的礼貌原则。认为低调陈述是为了降低话语中的不礼貌信息最大限度地赞扬他人从而使交谈顺畅地进行。德国语言学家Huebler专门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低调陈述是一种为维护对方社会面子而采用的交际策略。他定义的低调陈述是用来修饰命题内容,降低陈述断言力度的一种修辞。交际中言者的话语方式体现了他的交际意向性,对于低调陈述的使用者来说,这种“体现一种策略的结构形态就成了这一隐含意图和倾向的特候和语言外壳。”

顺应理论是比利时语用学者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语言使用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对语言的使用应从认知,社会,文化宗观的角度进行研究。低调陈述实质上是参与者在交际过程中顺应交际语境做出的话语选择。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静态的,本文试图采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低调陈述为语用策略的应用规律进行动态分析。

二、顺应理论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不断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种特征:变异性,既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能够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三种特征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从四个方面去阐释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对象顺应,动态顺应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简而言之,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关成分之间相互顺应的过程。

低调陈述作为语用策略是在社交世界当中应用和实施的,因而它受到各种文化的约束,涉及人们的认知过程;顺应论正是把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结合在一起考虑语用问题的理论。以下本文将采用顺应论来解释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低调陈述现象。

三、低调陈述的顺应性研究

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多变的选择,进而满足交际的需要。在交际中我们要在多变的策略中选择低调陈述作为策略,这需要经历选择的商讨阶段。在商讨过程中,语言环境以及非语言环境都是制约和影响这一过程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因素。Verschueren认为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所以低调陈述语言策略的使用必须顺应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3.1低调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进入交际语境影响低调选择与使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影响言者如何通过心智活动将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与认知因素相对的还包括动机,意志,信念等在内的情感因素。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隐含着交际者参与交际活动时的不同情感程度。语言为交际者表达不同程度的情感,动机提供了多种选择。低调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含义的有标识的表达方式之一,它依赖于言者的交际策略和意图,比直接的无标记表达方式更具有影响力,更能唤起受话者的心理感受,而这正是言者所希望达到的交际效果。低调陈述作为交际过程所选择的一种语言策略,是对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

某选秀节目中,评委在点评某歌手的表现时说到其实你今天的表现可以更自然,更放开些,可以表现地更好。命题是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包括指称和述题。但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俩者的关系常常有偏差。对句子命题的理解需要交际双方的协商和推理。上例中其实…可以更…话语的使用让评委的话更加低调婉转,而评委在相应的语气层次上做出的努力正是顺应了歌手心理上渴望受尊重和肯定的需要,也淡化了自己的指责与不满,而这一策略也恰恰符合了Maslow的五个层次需求之一-----人要得到尊重这一层次需求。评委如果在众人面前斥责,贬低此歌手的表现,这就让歌手的面子受到了威胁,所以为了维护这位歌手的面子,评委选用了低调陈述这一语用策略,可谓是用心良苦。这里低调的运用正是考虑了他人的被尊重感受而作出顺应的结果。

3.2低调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准则和原则。交际者是否选择低调的表达式及如何进行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语言应用的目的除了要传达各种信息以外,说话者还需要通过语言的使用来维持或改变一定的社交关系和权利关系,因此说话人通过不同的语言策略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以下例子中卖方语言的选择正是顺应了这种社会权力心理。

“我方的应急灯质量好,使用寿命长,140美元的价格绝对合算。如果你真打算买,算你130美元,而且这个价格对你来说不吃亏。”(张滢,对外经贸实务2001:15-17)

在商务场合的讨价还价中,卖家的“价格对你来说不吃亏”这一低调陈述的使用拐弯抹角地,轻柔地强调了130美元对买主来说是个相当优惠的价格,其他卖家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价格。卖家以10美元的折扣吸引买家的注意力,表明自己已经做出了最大的让步。此低调陈述的应用正是顺应了买家的渴望得到优惠报偿的社会权力心理,从而给买家一种强烈的满足感,无意识中降低了买家的继续砍价的欲望。

3.3低调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的诸多因素包括特定的主体,时间,空间(场景),话题五个因素。这五要素的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6]低调陈述的心理动机是在两个时空参照系的对比中产生的。这里的时空体系不仅包括言者所处的物理时空,也涵盖了他的心理时空。心理时空的期待被物理时空的现实所打破,造成言者处于一个错位的时空。如:

某新闻会上,国内某著名导演在谈到剧中女主角人选的时候说,因为某某是大牌,所以在邀请其出演时就劝其少收点出演费,由于俩人是朋友,所以此次演出费已是友情价了。当记者问这位女星的片酬时,女演员说:“现在物价涨地这么快,汽车油费这么贵,这次的片酬够我加汽车的油费了。”这位女演员被记者问到片酬多少如此敏感的问题时,她没有拒绝回答,一句“片酬够加汽车油费了”把此问题处理地轻描淡写,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是一种淡化问题的低调陈述表达。此演员低调陈述的语用目的是把片酬这一敏感话题模糊化,在掩饰自己收入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对方这一问题的间接性拒绝回答。此策略运用于新闻会现场,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特殊场合,此情景下自己的答语既要切题,礼貌回答还要自我保护,展现自己的机智巧妙地避重就轻。此例表明,话语的表达并不是任意的,不受情景语境约束的。相反任何一种语言策略的选择,都是为了要获得期望的人际交际价值,都只能是符合交际者语境制约的,合适和有效的言语行为。

四、结语

低调陈述是一种认知性较强有标识的话语表达方式,是言者交际意图与动机的语言外壳。从以上的实例分析可见说话人选择低调是为了要顺应说话人或听话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从而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适应话语所在的语境以及自己的交际目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某个单一的语境成分在制约语言策略的选择,通常这些成分是在共同起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与时间,各种因素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同而已。而且这些因素不是既定的而是在双方语言动态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并且随着交际语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J].InCole,&Morgan(eds)SyntaxandSemantics,Vol.3:SpeechActs.NewYork:AcademicPress,1975:312

[3]Leech,G.Pragmatics[M].NewYork:Longman.1983.

[4]Hubler.A.UnderstatementsandHedgesinEnglish[J].PragmaticsandBeyond4-6:1-192

[5]徐盛桓.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108

[6]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5-56;76;95

述语范文篇2

[关键词]新闻理论;述语形态;理论科学化

述语形态作为一切学科的语言演绎模式,是学科界划的区别之一,在理论思维中充当实体的表征。理论思维是新闻理论建构的基点,通过特有的述语再现抽象体系,是这门社会科学成立的前提。如果新闻理论是一门学术的话,必须有坚实的述语形式,否则新闻无学的戏说就得到有力的支持。要使戏说彻底破灭,最终有赖于新闻理论述语模式的成熟。

一、理论新闻学述语形态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多数新闻理论论著的表述方式,呈现直白的通识性语言,新闻理论大众化一方面可解读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又可诠释为浅尝辄止、“白开水一杯”。由于新闻理论没有形成特定的述语形态,难以使研究内容达到理论层面,许多新闻学论著登不上大雅之堂,在大型综合学术期刊上没有它的地位。像《中华文摘》这类转载学术成果的著名文献性期刊不开辟新闻学栏目,在其篇幅中新闻学论文几乎不见踪影。我国翻译出版了多本外国新闻理论著作,其中许多观点常被引用,而我国这类著作连一本也没有介绍出去。

多年前,许多学者就看到类似的问题,但并没有从健全述语形态考量理论新闻学的创新问题。至今每年虽然大体有六七种新闻理论著作问世,论文数以千计地刊载出来,但表述形式的理论化并没有明显的升华,绝大多数新闻理论著述很少达到像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那样抽象的高度。由于阐释性述语停留在现象层面,致使理论概括欠缺深度,回答新闻工作的任务、原则、要求、责任、效果这类浅层次的内容占有很大比重。而理论要解决的“对象的本质与联系”、“对象的关系范畴”、“对象的真理体系”、“对象的功能系统”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原理却很少论及。新闻学不在理论层面上揭示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对新闻特征与属性的概括五花八门:有的把新闻特征称为新闻价值要素,有的把新闻价值称为新闻规律,有的干脆把同一个范畴认定为特征、价值和规律,混乱的程度令人吃惊。更令读者头晕的是,对同一个概念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仅是述语问题,但述语的浅薄却是“非理论化”的必然结果。如果研究者不用有深度内涵的述语表达抽象思维,大量概念的界定就会长期无法统一,这正是学理肤浅、就事论事、坐井观天的效应。

许多新闻著述长年相互抄来抄去,罗列诸如公开性、变动性、群众性之类浅显的“特性”充实理论空间,陈旧的常识也阻碍了理论探索的述语更新。借用的话说,它们不是生动活泼的东西,而是死硬的东西;不是前进的东西,而是后退的东西。①许多新闻理论观点严重脱离今天的实践,重复几十年前的套话,使理论表述毁掉了生机勃勃的认识锐气,思维萎缩的特征十分明显。

特定的述语形态不仅是学科的风貌,而且是科学认识类型化的结晶,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新闻理论成果完善的程度。一个歧义众多、范畴尚不稳定的学科,在述语形态上是极为混乱的,往往跳不出日常语言的纠缠,俗语、俚语、套话、行话占的比重过大,这不是证明这门理论还没有形态,就是学术思维的枯竭使探索者们难以进入理性门槛。这并不是说,新闻理论研究在近些年没有重大进步,而是说它“离达到完整、深刻的理论体系还有相当的路要走”②。扶持学者摆脱枯竭的思维,突破以往操作层面上的简单概括,努力建构其述语系统,不能不是新闻研究在新世纪面临的关键性课题。

二、理论新闻学述语形态的历史范例

早些年,有些学者曾批评新闻“有术无学”的倾向,这里的“学”主要是指理论——剥掉零碎新闻现象的理性思考。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③这段话通俗地说明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而且强调了理论的重要。理论往往是描述、推论肉眼看不到的客体的内在联系,用特定的述语对抽象思维加以精妙的演绎。新闻理论如果用经验性词语对新闻活动的性质、关系及其规律进行概括,其述语形态由于远离内在的关联性而难以再现规律,必然会有很大的随意性。

是不是新闻理论的抽象之难,使它无法达到其他学科那样的理性高度?绝对不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一些新闻理论家们就做出了示范。由于翻译上的原因,今天我们很难读到那些精粹的理论阐释,尽管那些阐释有许多观点我们不赞成,但他们的述语格式却是一种理论样式。

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者阿维因在《宣传与新闻》一书中第九章“新闻是什么”,对新闻下的定义有一定深度。他写道:“新闻就是同读者常态的、司空见惯的观念相差悬殊的一种事件的报道。”德国柏林大学道比法特教授在他所著的第1版“新闻学”第1卷中,对新闻的定义作出的界定却是:“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接着他又说,这一最新的现实现象的传达者就是报道。他对报道的定义又有如下的说明:“报道就是个人以及社会在生存竞争中所发生的新事实的传达。”道比法特教授在“最新的现象”之间加上“现实性”,意味着“最新的现象”就是“现实的”。可见,他们在阐释理论问题时,对概念的运用颇费周折,无非是力求选择恰当的述语再现内在的本质。

1903年德国记者兼学者雷布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化与新闻”的研究文章,被德国新闻界誉为近代新闻学的经典文献。论文指出,“现实性”是报纸内容的本质特点,“报纸的本质内容是直接以现实为基础,而又处在现在发生的事件状态,利用意见以及倾向的宣传来影响现在。这一性质即是本质的内容”。4年后,在科隆大学讲授新闻学的布伦富巴先生用“适时性”代替了“现实性”,但在它下边仍用括号注上“现实性”。法国的舆论学家塔尔德在《舆论和公众》(1899年出版)一书中,论述了舆论的形成依赖新闻的力量,对“现实性”一词的意义作了如下的说明:“流行着的东西都是现实的。所以不只限于现在发生着的事实。但即使是最近的事情,如果社会上的注意力转向他方,现在把它忘却了,那也不是现实的。”④

西方、特别是德国新闻理论,注重对关键性概念进行深入的揭示,在抽象层面上论述其基本含义,这是其新闻理论的述语特点之一。论述作为逻辑的推演过程,每一步都在阐述概念与论据如何砌起完整的意义体系,产生一种系统的深化认识。葛洛特在说明雷布尔提出的“要从报纸内容的精神中找统一性,内容有了变化就不可能证明企业的统一性”的观点时,其语言不仅具有严谨的论证性,而且阐述的因果关系、前提条件始终是在抽象层面上向前推进。他写道:“雷布尔的见解是地道的理想论,虽立足于对记者职业的高深见解,但与实际相矛盾。精神上的统一是所有报纸所要努力追求的理想。任何报纸都应当把自己的内容构成为一个完全加过工的完美的统一体,包括当地零碎的消息在内,并且使政治版、经济版以及文化版都应当互相配合、互为作用。因此,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在政治方面要用事实和评论的重炮进行战斗;在文化方面则要用俏皮话和笑话作手榴弹,为争取战斗的胜利而进攻。精神上的和工农业上的坚定的根本概念应当支配所有版面并指导所有版面,使之协调。但是,实际上统一这个法宝,并不意味着报纸具有与其不可分割(一般地或彻底地)的本质。在漫长的报纸生命中,不仅名称、发行方法、版式、内容以及篇幅要发生变化,而且它的发行者也往往要更换。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把它看作是原有的报纸。历史的发展往往要留下它的痕迹,当历史和认识证明它有错误时,即使是根本见解也为之一变。如果说这一变化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约束,那么责难其变化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这样的情况是可以责难的:它的变化是由于赢利的欲望所致或由于其他卑劣的动机所致,以及它的主张对一切都适合,对各方面都有效。”⑥

其实,这种理论演绎并不是罕见的思维形式,在其他理论学科早已达到纯熟的程度。在马克思的新闻理论著述里,理论抽象表现出的范例更令人惊叹,几乎每一段都出现经典性语言,把新闻现象的内在联系揭示得一览无余。前人的范例告诉我们,从具体抽象出真理的确定性,是用一套抽象的话语模式掠取现象的必然性,在思维形式上达到逻辑的内化,否则新闻理论就不够格。

三、述语形态与新闻理论的科学化

新闻理论达到理论规格,并使其真正科学化,不能不是个巨大的创新工程。一方面需要改变形式上就事论事的表述方法,另一方面要克服内涵上的“时事报告”和“思想教育”的“日常话”内容。对记者的时事报告和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的,但它不是理论素养的有效构成,只有用特定述语阐明原理及其确证方法,才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

理论层次的科学认识,是从客体的内在联系反映客体,通过对经验知识的理性加工再现这种联系,“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⑦在理论知识中,感性的东西虽然已不同于经验,但它仍然是理论抽象的基础,必须提升到理性高度。正因为如此,新闻理论离不开经验,离不开崭新的趋势为它提供的丰富思想,但也不能环绕经验认识表达体验性的话语,事实上,一些新闻理论著述中的观点远远落后于今天新闻实践的发展,所谓“经验描述”根本不具有现实性,而是远离科学的历史话语的无效重复。绝大多数“经验”成为时代的弃物,理论的科学化就成了“空壳”。科学的理论新闻学既要概括人类广泛、丰富、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又要经受最新实践的检验,用一系列抽象的述语揭示普遍规律;即使特殊规律也要在理性层面上加以确证,提供现实经验无法提供的东西,这就需要用同时代吻合的崭新的话语体系表述理论建构。

新闻理论包括知性与理性、知识和原理。知性一般是指“有什么”、“是什么”,理性则是指“为什么”,“何为是非”。知性和理性有时并不统一,二者的统一才形成科学理论。黑格尔认为,知性的特点是坚持固定的特性和各种特性间的区别,凭借理智对具体的对象持分离的观点,把人们知觉中的多样性内容进行分解,使它们变成简单的概念、片面的规定、稀薄的抽象。⑧知性达到的只是新闻活动的具体性,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给理论概括只是提供了基础。这类经验述语把个体性和特殊性统摄于自身时,却拆散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使内在联系变成松散的外在关系。排斥知性是错误的,但以知性冒充理性也会导致简单化和概念化的倾向。科学理论作为系统化的理性体系,是让若干知性与事实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把新闻活动的经验层次提升为公设并获得抽象话语的深化,使理论最终得以在实践中获得验证。

[page_break]

像任何理论学科一样,新闻理论有确定的结构,作为反映理论成分(即概念和相应的判断、推论)关系的理论结构,使其成为明达真理的阐释体系,抽象化述语渗透在这一结构的各个部件中。没有结构或结构不合理的新闻理论,不仅内容凌乱,而且也会支解知性与理性的联系,如果述语浮动在常识层面,这种联系根本无法再现,理论结构势必会发生断裂。就一般而论,科学化的新闻理论结构在述语形态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概念述语体系。理论是由概念组成的,概念决定它的思想成分,成为理论展示的构件。概念内涵不确定或错误,整个理论大厦就建立不起来。近些年的新闻理论著述中出现许多新的概念,但很少给予清晰的界定,给论著中的观点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比如新闻资源配置、新闻本体、普及性符号、新闻增值等等,这类新概念不释义或界定不严密,让人无法了解上下文说的是什么。理论结构是概念和论断严整、连贯的系统,借助述语的逻辑可以从一些判断获得另一些判断。概念(术语)是述语形态的基本话语单位,理论新闻学准确地阐释概念的内涵,也为其他新闻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思维的基础。

(二)具有推论的述语体系。理论的逻辑结构带有演绎的性质,借助特定的抽象述语从少量真实的前提得到大量新的必然结论,是新闻理论体系的推演过程。如果演绎具有可靠性,那么在新闻理论的体系中从一些被看作原始的真实判断中,可以衍化出所有其他的真实判断。但假设的真理性并不能由逻辑结构本身来保证,必须在体系之外,用实践的方法、通过观测实践才能确立。因此寻找原始的理论前提实际也是一个创造过程,演绎首先从丰富的经验中提出基本假说,然后从假说述语中导出各种推论,进而构造整个理论大厦。

(三)阐明定律或原理。从形式上说,阐释一种新闻现象或对该现象的描述,需要从已有定律的陈述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同时,阐明一条定律或原理,需要说明该定律或原理是从其他一些定律和经验中推导出来的。从内容上说,揭示新闻活动的本质、设法阐明规律,必须提供一个更为深入和精确的术语群,使述语形态能够完整地论述一组原理。名为《新闻学原理》的论著,应把着力点集中在原理的概括和阐述上,总结出的原理不仅覆盖广阔的新闻活动领域,而且具有原理的语言表述形式。

(四)建立各种科学解释的述语类型。这些类型是:(1)因果解释。用特定语言阐发制约某些现象发生、某种规律存在的原因。(2)概率解释。揭示现象遵循着怎样的统计规律。由于不确定性(偶然性)是事物的性质之一,不确定因素在哪种条件下才是确定的,要在概率上给出确切的描述。(3)结构解释。论证理论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抽象性述语解释系统的某些属性、特征及其联系形式,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4)预见性解释。科学的新闻理论还具有预见功能,测度最近和未来发展规律的可能性。预见和原理依据同样的述语、按照同样的逻辑,从前提和先决条件中演绎出来,推导出有关未知事实的结论。这些事实或者已经存在但不为人们所知,或者暂未存在但能够在将来发生。新闻理论的预见主要表现为前者。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理论必须通过预见还不知道的规律与现象来扩展人们的知识和理解,提供超过经验的洞察力。这样,许多前瞻性述语被创造出来。如果新闻理论提供的原理和定律几乎所有的记者凭亲身体验就能感悟出来,它就不再是理论而是一般常识了,它的表述形式必然是路人皆知的语言。

注释:

①:《反对党八股》,《选集》(合订本)第3卷,第788页,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②《新闻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展望》,《新闻出版社》2000.3.1。

③《选集》第1卷,第163页。

④⑤⑥均引自(日)小野秀雄的《新闻学原理》,第18-20页、第141-143页,1947年初版,1957年修订版,中译本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

述语范文篇3

[关键词]新闻理论;述语形态;理论科学化

述语形态作为一切学科的语言演绎模式,是学科界划的区别之一,在理论思维中充当实体的表征。理论思维是新闻理论建构的基点,通过特有的述语再现抽象体系,是这门社会科学成立的前提。如果新闻理论是一门学术的话,必须有坚实的述语形式,否则新闻无学的戏说就得到有力的支持。要使戏说彻底破灭,最终有赖于新闻理论述语模式的成熟。

一、理论新闻学述语形态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多数新闻理论论著的表述方式,呈现直白的通识性语言,新闻理论大众化一方面可解读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又可诠释为浅尝辄止、“白开水一杯”。由于新闻理论没有形成特定的述语形态,难以使研究内容达到理论层面,许多新闻学论著登不上大雅之堂,在大型综合学术期刊上没有它的地位。像《中华文摘》这类转载学术成果的著名文献性期刊不开辟新闻学栏目,在其篇幅中新闻学论文几乎不见踪影。我国翻译出版了多本外国新闻理论著作,其中许多观点常被引用,而我国这类著作连一本也没有介绍出去。

多年前,许多学者就看到类似的问题,但并没有从健全述语形态考量理论新闻学的创新问题。至今每年虽然大体有六七种新闻理论著作问世,论文数以千计地刊载出来,但表述形式的理论化并没有明显的升华,绝大多数新闻理论著述很少达到像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那样抽象的高度。由于阐释性述语停留在现象层面,致使理论概括欠缺深度,回答新闻工作的任务、原则、要求、责任、效果这类浅层次的内容占有很大比重。而理论要解决的“对象的本质与联系”、“对象的关系范畴”、“对象的真理体系”、“对象的功能系统”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原理却很少论及。新闻学不在理论层面上揭示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对新闻特征与属性的概括五花八门:有的把新闻特征称为新闻价值要素,有的把新闻价值称为新闻规律,有的干脆把同一个范畴认定为特征、价值和规律,混乱的程度令人吃惊。更令读者头晕的是,对同一个概念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仅是述语问题,但述语的浅薄却是“非理论化”的必然结果。如果研究者不用有深度内涵的述语表达抽象思维,大量概念的界定就会长期无法统一,这正是学理肤浅、就事论事、坐井观天的效应。

许多新闻著述长年相互抄来抄去,罗列诸如公开性、变动性、群众性之类浅显的“特性”充实理论空间,陈旧的常识也阻碍了理论探索的述语更新。借用的话说,它们不是生动活泼的东西,而是死硬的东西;不是前进的东西,而是后退的东西。许多新闻理论观点严重脱离今天的实践,重复几十年前的套话,使理论表述毁掉了生机勃勃的认识锐气,思维萎缩的特征十分明显。

特定的述语形态不仅是学科的风貌,而且是科学认识类型化的结晶,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新闻理论成果完善的程度。一个歧义众多、范畴尚不稳定的学科,在述语形态上是极为混乱的,往往跳不出日常语言的纠缠,俗语、俚语、套话、行话占的比重过大,这不是证明这门理论还没有形态,就是学术思维的枯竭使探索者们难以进入理性门槛。这并不是说,新闻理论研究在近些年没有重大进步,而是说它“离达到完整、深刻的理论体系还有相当的路要走”。扶持学者摆脱枯竭的思维,突破以往操作层面上的简单概括,努力建构其述语系统,不能不是新闻研究在新世纪面临的关键性课题。

二、理论新闻学述语形态的历史范例

早些年,有些学者曾批评新闻“有术无学”的倾向,这里的“学”主要是指理论——剥掉零碎新闻现象的理性思考。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这段话通俗地说明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而且强调了理论的重要。理论往往是描述、推论肉眼看不到的客体的内在联系,用特定的述语对抽象思维加以精妙的演绎。新闻理论如果用经验性词语对新闻活动的性质、关系及其规律进行概括,其述语形态由于远离内在的关联性而难以再现规律,必然会有很大的随意性。

是不是新闻理论的抽象之难,使它无法达到其他学科那样的理性高度?绝对不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一些新闻理论家们就做出了示范。由于翻译上的原因,今天我们很难读到那些精粹的理论阐释,尽管那些阐释有许多观点我们不赞成,但他们的述语格式却是一种理论样式。

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者阿维因在《宣传与新闻》一书中第九章“新闻是什么”,对新闻下的定义有一定深度。他写道:“新闻就是同读者常态的、司空见惯的观念相差悬殊的一种事件的报道。”德国柏林大学道比法特教授在他所著的第1版“新闻学”第1卷中,对新闻的定义作出的界定却是:“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接着他又说,这一最新的现实现象的传达者就是报道。他对报道的定义又有如下的说明:“报道就是个人以及社会在生存竞争中所发生的新事实的传达。”道比法特教授在“最新的现象”之间加上“现实性”,意味着“最新的现象”就是“现实的”。可见,他们在阐释理论问题时,对概念的运用颇费周折,无非是力求选择恰当的述语再现内在的本质。

1903年德国记者兼学者雷布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化与新闻”的研究文章,被德国新闻界誉为近代新闻学的经典文献。论文指出,“现实性”是报纸内容的本质特点,“报纸的本质内容是直接以现实为基础,而又处在现在发生的事件状态,利用意见以及倾向的宣传来影响现在。这一性质即是本质的内容”。4年后,在科隆大学讲授新闻学的布伦富巴先生用“适时性”代替了“现实性”,但在它下边仍用括号注上“现实性”。法国的舆论学家塔尔德在《舆论和公众》(1899年出版)一书中,论述了舆论的形成依赖新闻的力量,对“现实性”一词的意义作了如下的说明:“流行着的东西都是现实的。所以不只限于现在发生着的事实。但即使是最近的事情,如果社会上的注意力转向他方,现在把它忘却了,那也不是现实的。”

西方、特别是德国新闻理论,注重对关键性概念进行深入的揭示,在抽象层面上论述其基本含义,这是其新闻理论的述语特点之一。论述作为逻辑的推演过程,每一步都在阐述概念与论据如何砌起完整的意义体系,产生一种系统的深化认识。葛洛特在说明雷布尔提出的“要从报纸内容的精神中找统一性,内容有了变化就不可能证明企业的统一性”的观点时,其语言不仅具有严谨的论证性,而且阐述的因果关系、前提条件始终是在抽象层面上向前推进。他写道:“雷布尔的见解是地道的理想论,虽立足于对记者职业的高深见解,但与实际相矛盾。精神上的统一是所有报纸所要努力追求的理想。任何报纸都应当把自己的内容构成为一个完全加过工的完美的统一体,包括当地零碎的消息在内,并且使政治版、经济版以及文化版都应当互相配合、互为作用。因此,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在政治方面要用事实和评论的重炮进行战斗;在文化方面则要用俏皮话和笑话作手榴弹,为争取战斗的胜利而进攻。精神上的和工农业上的坚定的根本概念应当支配所有版面并指导所有版面,使之协调。但是,实际上统一这个法宝,并不意味着报纸具有与其不可分割(一般地或彻底地)的本质。在漫长的报纸生命中,不仅名称、发行方法、版式、内容以及篇幅要发生变化,而且它的发行者也往往要更换。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把它看作是原有的报纸。历史的发展往往要留下它的痕迹,当历史和认识证明它有错误时,即使是根本见解也为之一变。如果说这一变化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约束,那么责难其变化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这样的情况是可以责难的:它的变化是由于赢利的欲望所致或由于其他卑劣的动机所致,以及它的主张对一切都适合,对各方面都有效。”

其实,这种理论演绎并不是罕见的思维形式,在其他理论学科早已达到纯熟的程度。在马克思的新闻理论著述里,理论抽象表现出的范例更令人惊叹,几乎每一段都出现经典性语言,把新闻现象的内在联系揭示得一览无余。前人的范例告诉我们,从具体抽象出真理的确定性,是用一套抽象的话语模式掠取现象的必然性,在思维形式上达到逻辑的内化,否则新闻理论就不够格。

三、述语形态与新闻理论的科学化

新闻理论达到理论规格,并使其真正科学化,不能不是个巨大的创新工程。一方面需要改变形式上就事论事的表述方法,另一方面要克服内涵上的“时事报告”和“思想教育”的“日常话”内容。对记者的时事报告和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的,但它不是理论素养的有效构成,只有用特定述语阐明原理及其确证方法,才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

理论层次的科学认识,是从客体的内在联系反映客体,通过对经验知识的理性加工再现这种联系,“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在理论知识中,感性的东西虽然已不同于经验,但它仍然是理论抽象的基础,必须提升到理性高度。正因为如此,新闻理论离不开经验,离不开崭新的趋势为它提供的丰富思想,但也不能环绕经验认识表达体验性的话语,事实上,一些新闻理论著述中的观点远远落后于今天新闻实践的发展,所谓“经验描述”根本不具有现实性,而是远离科学的历史话语的无效重复。绝大多数“经验”成为时代的弃物,理论的科学化就成了“空壳”。科学的理论新闻学既要概括人类广泛、丰富、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又要经受最新实践的检验,用一系列抽象的述语揭示普遍规律;即使特殊规律也要在理性层面上加以确证,提供现实经验无法提供的东西,这就需要用同时代吻合的崭新的话语体系表述理论建构。

新闻理论包括知性与理性、知识和原理。知性一般是指“有什么”、“是什么”,理性则是指“为什么”,“何为是非”。知性和理性有时并不统一,二者的统一才形成科学理论。黑格尔认为,知性的特点是坚持固定的特性和各种特性间的区别,凭借理智对具体的对象持分离的观点,把人们知觉中的多样性内容进行分解,使它们变成简单的概念、片面的规定、稀薄的抽象。知性达到的只是新闻活动的具体性,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给理论概括只是提供了基础。这类经验述语把个体性和特殊性统摄于自身时,却拆散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使内在联系变成松散的外在关系。排斥知性是错误的,但以知性冒充理性也会导致简单化和概念化的倾向。科学理论作为系统化的理性体系,是让若干知性与事实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把新闻活动的经验层次提升为公设并获得抽象话语的深化,使理论最终得以在实践中获得验证。

像任何理论学科一样,新闻理论有确定的结构,作为反映理论成分(即概念和相应的判断、推论)关系的理论结构,使其成为明达真理的阐释体系,抽象化述语渗透在这一结构的各个部件中。没有结构或结构不合理的新闻理论,不仅内容凌乱,而且也会支解知性与理性的联系,如果述语浮动在常识层面,这种联系根本无法再现,理论结构势必会发生断裂。就一般而论,科学化的新闻理论结构在述语形态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概念述语体系。理论是由概念组成的,概念决定它的思想成分,成为理论展示的构件。概念内涵不确定或错误,整个理论大厦就建立不起来。近些年的新闻理论著述中出现许多新的概念,但很少给予清晰的界定,给论著中的观点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比如新闻资源配置、新闻本体、普及性符号、新闻增值等等,这类新概念不释义或界定不严密,让人无法了解上下文说的是什么。理论结构是概念和论断严整、连贯的系统,借助述语的逻辑可以从一些判断获得另一些判断。概念(术语)是述语形态的基本话语单位,理论新闻学准确地阐释概念的内涵,也为其他新闻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思维的基础。

(二)具有推论的述语体系。理论的逻辑结构带有演绎的性质,借助特定的抽象述语从少量真实的前提得到大量新的必然结论,是新闻理论体系的推演过程。如果演绎具有可靠性,那么在新闻理论的体系中从一些被看作原始的真实判断中,可以衍化出所有其他的真实判断。但假设的真理性并不能由逻辑结构本身来保证,必须在体系之外,用实践的方法、通过观测实践才能确立。因此寻找原始的理论前提实际也是一个创造过程,演绎首先从丰富的经验中提出基本假说,然后从假说述语中导出各种推论,进而构造整个理论大厦。

(三)阐明定律或原理。从形式上说,阐释一种新闻现象或对该现象的描述,需要从已有定律的陈述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同时,阐明一条定律或原理,需要说明该定律或原理是从其他一些定律和经验中推导出来的。从内容上说,揭示新闻活动的本质、设法阐明规律,必须提供一个更为深入和精确的术语群,使述语形态能够完整地论述一组原理。名为《新闻学原理》的论著,应把着力点集中在原理的概括和阐述上,总结出的原理不仅覆盖广阔的新闻活动领域,而且具有原理的语言表述形式。公务员之家

(四)建立各种科学解释的述语类型。这些类型是:(1)因果解释。用特定语言阐发制约某些现象发生、某种规律存在的原因。(2)概率解释。揭示现象遵循着怎样的统计规律。由于不确定性(偶然性)是事物的性质之一,不确定因素在哪种条件下才是确定的,要在概率上给出确切的描述。(3)结构解释。论证理论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抽象性述语解释系统的某些属性、特征及其联系形式,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4)预见性解释。科学的新闻理论还具有预见功能,测度最近和未来发展规律的可能性。预见和原理依据同样的述语、按照同样的逻辑,从前提和先决条件中演绎出来,推导出有关未知事实的结论。这些事实或者已经存在但不为人们所知,或者暂未存在但能够在将来发生。新闻理论的预见主要表现为前者。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理论必须通过预见还不知道的规律与现象来扩展人们的知识和理解,提供超过经验的洞察力。这样,许多前瞻性述语被创造出来。如果新闻理论提供的原理和定律几乎所有的记者凭亲身体验就能感悟出来,它就不再是理论而是一般常识了,它的表述形式必然是路人皆知的语言。

注释:

①:《反对党八股》,《选集》(合订本)第3卷,第788页,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②《新闻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展望》,《新闻出版社》2000.3.1。

述语范文篇4

摘要:从数字系统设计的性质出发,结合目前迅速发展的芯片系统,比较、研究各种硬件描述语言;详细阐述各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探讨未来硬件描述语言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国内EDA基础薄弱的现状,在硬件描述语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现在,随着系统级FPGA以及系统芯片的出现。软硬件协调设计和系统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意义上的硬件设计越来越倾向于与系统设计和软件设计结合。硬件描述语言为适应新的情况,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硬件描述语言,像Superlog、SystemC、cynlibc++等等。究交选择哪种语言进行设计,整个业界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因此,完全有必要在这方面作一些比较研究,为EDA设计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也为发展我们未来的芯片设计技术打好基础。

一、目前HDL发展状况

目前,硬件描述语言可谓是百花齐放,有VHDL、Superlog、Verilog、SystemC、CynlibC++、CLevel等等。虽然各种语言各有所长,但业界对到底使用哪一种语言进行设计,却莫衷一是,难有定论。

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HDL和C/C++语言在设计流程中实现级和系统级都具有各自的用武之地。问题出现在系统级和实现级相连接的地方:什么时候将使用中的一种语言停下来,而开始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或者干脆就直接使用一种语言?现在看来得出结论仍为时过早。

在2001年举行的国际HDL会议上,与会者就使用何种设计语言展开了生动、激烈的辩论。各方人士各持己见:为Verilog辩护者认为,开发一种新的设计语言是一种浪费;为SystemC辩护者认为,系统级芯片SoC快速增长的复杂性需要新的设计方法;C语言的赞扬者认为,Verilog是硬件设计的汇编语言,而编程的标准很快就会是高级语言,Cynlibc++是最佳的选择,它速度快、代码精简;Supedog的扞卫者认为,Superlog是Verilog的扩展,可以在整个设计流程中仅提供一种语言和一个仿真器,与现有的方法兼容,是一种进化,而不是一场革命。

当然,以上所有的讨论都没有提及模拟设计。如果想设计带有模拟电路的芯片,硬件描述语言必须有模拟扩展部分,像VerilogHDL-A,既要求能够描述门级开关级,又要求具有描述物理特性的能力。

二、几种代表性的HDL语言

2.1VHDL

早在1980年,因为美国军事工业需要描述电子系统的方法,美国国防部开始进行VHDL的开发。1987年。由IEE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将VHDL制定为标准。参考手册为IEEEVHDL语言参考手册标准草案1076/8版,于1987年批准,称为IEEE1076-1987。应当注意,起初VHDL只是作为系统规范的一个标滞,而不足为设计而制定的。第二个版本是在1993年制定的,称为VHDL-93,增加了一些新的命令和属性。

虽然有“VHDL是一个4亿美元的错误”这样的说法。但VHDL毕竟是1995年以前唯一制订为标准的硬件描述语言,这是它不争的事实和优势;但同时它确实比较麻烦,而且其综合库至今也没有标准化,不具有晶体管开关级的描述能力和模拟设计的描述能力。目前的看法是,对于特大型的系统级数字电路设计,VHDL是较为合适的。

实质上,在底层的VHDL设计环境是由VerilogHDL描述的器件库支持的,因此,它们之间的互操作性十分重要。目前,Verilog和VDHL的两个国际组织OVI、Ⅵ正在筹划这一工作,准备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来协调VHDL和VerilogHDL语言的互操作性。OVI也支持不需要翻译,由VHDL到Verilog的自由表达。

2.2VerilogHDL

VenlogHDL是在1983年,由GDA(GateWayDesignAu-tomation)公司的PhilMoorby首创的。PhilMoorby后来成为Verilog-XL的主要设计者和Cadence公司的第一合伙人。在1984“1985年,PhilMoorby设计出了第一个名为Venlog-XL的仿真器;1986年,他对VerilogHDL的发展义作出了另一个巨大的贡献:提出了用于快速门级仿真的XL算法。

随着Verilog-XL算法的成功,VerilogHDL语言得到迅速发展。1989年,Cadence公司收购了GDA公司,VerilogHDL语言成为Cadence公司的私有财产。1990年,Cadence公司决定公开VerilogHDL语言,于是成立了OVI(OpenVerilogInternaUonal)组织,负责促进VerilogHDL语言的发展。基于VerilogHDL的优越性,IEEE于1995年制定了VerilogHDL的IEEE标准,即VerilogHDL1364-1995;2001年了VerilogHDL1364-2001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加入了VerilogHDL-A标准,使Verilog有了模拟设计描述的能力。

2.3Superlog

开发一种新的硬件设计语言,总是有些冒险,而且未必能够利用原来对硬件开发的经验。能不能在原有硬件描述语言的基础上,结合高级语言c、c++甚至Java等语言的特点,进行扩展,达到一种新的系统级设计语言标准呢?

Superlog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开发的系统级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语言的首创者PhilMoorby和PeterFlake等硬什描述语言专家,在一家叫Co-DesignAutomation的EDA公司进行合作,开始对Verilog进行扩展研究。1999年,Co-Design公司了SUPERLOGTM系统设计语言,同时了两个开发工具:SYSTEMSIMTM和SYSTEMEXTM。一个用于系统级开发,一个用于高级验证。2001年,Co-Design公司向电子产业标准化组织Accellera了SUPERLOG扩展综合子集ESS,这样它就可以在今天Verilog语言的RTL级综合子集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级别的硬件综合抽象级,为各种系统级的EDA软件工具所利用。

至今为止,已超过15家芯片设计公司用Superlog来进行芯片设计和硬件开发。Superlog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系统级硬件描述语言。但是不久前,由于整个IT产业的滑坡,EDA公司进行大的整合,Co-Design公司被Synopsys公司兼并,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

2.4SystemC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迅猛发展,SoC已经成为当今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方向。在系统芯片的各个设计中,像系统定义、软硬件划分、设计实现等,集成电路设计界一直在考虑如何满足SoC的设计要求,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同时实现较高层次的软件和硬件描述的系统级设计语言。

systemC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由Synopsys公司和CoWare公司积极响应目前各方对系统级设计语言的需求而合作开发的。1999年9月27日,40多家世界着名的EDA公司、lP公司、半导体公司和嵌入式软件公司宣布成立“开放式SystemC联盟”。着名公司Cadence也于2001年加入了systemC联盟。SystemC从1999年9月联盟建立初期的0.9版本开始更新,从1.0版到1.1版,一直到2001年10月推出了最新的2,0版。

三、各种HDL语言的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

3.1SystemC

实际使用中,systemc由一组描述类库和一个包含仿真核的库组成。在用户的描述程序中,必须包括相应的类库,可以通过通常的ANSIc++编译器编译该程序。SystemC提供了软件、硬件和系统模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自由选择。建立自己的系统模型,进行仿真、优化、验证、综合等等。

3.2Supeflog

Superlog集合了Verilog的简洁、c语言的强大、功能验证和系统级结构设计等特征,是一种高速的硬件描述语言。

①Verilog95和Verilog2K。Superlog是VerilogHDL的超集,支持最新的Verilog2K的硬件模型。

②c和c++语言。Superlog提供c语言的结构、类型、指针,同时具有C++面对对象的特性。

③Superlog扩展综合子集ESS。ESS提供一种新的硬件描述的综合抽象级。

④强大的验证功能。自动测试基准,如随机数据产生、功能覆盖、各种专有检查等。

Superlog的系统级硬件开发工具主要有Co-DesignAu-mmation公司的SYSTEMSIMTM和SYSTEMEXTM,同时可以结合具它的EDA工具进行开发。

3.3Verilog和VHDL

这两种语言是传统硬件描述语言,有很多的书籍和资料叫以查阅参考,这里不多介绍。

四、目前可取可行的策略和方式

按传统方法,我们将硬件抽象级的模型类型分为以下五种:

(1)系统级(system)-用语言提供的高级结构实现算法运行的模型;

(2)算法级(aIgorithm)-用语言提供的高级结构实现算法运行的模型;

(3)RTL级(RegisterTransferLevel)-描述数据在寄存器之间流动和如何处理、控制这些数据流动的模型。

(4)门级(gate-level)-描述逻辑门以及逻辑门之间的连接模型;

(5)开关级(swish-level)-描述器件中三极管和存储节点以及它们之间连接的模型。

根据目前芯片设计的发展趋势。验证级和综合抽象级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标准级别。因为它们适合于IP核复用和系统级仿真综合优化的需要,而软件(嵌入式、固件式)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和系统密切相关的抽象级别。

目前,对于一个系统芯片设计项目,可以采用的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①最传统的办法是,在系统级采用VHDL,在软件级采用c语言,在实现级采用Verilog。目前,VHDL与Verilog的互操作性已经逐步走向标准化,但软件与硬件的协凋设计还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软件越来越成为SOC设计的关键。该力案的特点是:风险小,集成难度大,与原有方法完全兼容,有现成的开发工具:但工具集成由开发者自行负责完成。

②系统级及软件级采用Superlog,硬件级和实现级均采用VerilogHDL描述,这样和原有的硬件设计可以兼容。只要重新采购两个Superlog开发工具SYSTEMSIMTM和SYSTEMEXTM即可。该方案特点是风险较小,易于集成,与原硬件设计兼容性好。有集成开发环境。

③系统级和软件级采用SystemC,硬件级采用SystemC与常规的VerilogHDL互相转换,与原来的软件编译环境完全兼容。开发者只需要一组描述类库和一个包含仿真核的库,就可以在通常的ANSIc++编译器环境下开发;但硬件描述与原有方法完全不兼容。该方案特点是风险较大,与原软件开发兼容性好,硬件开发有风险。

五、未来发展和技术方向

微电子设计工业的设计线宽已经从0.251um向0.18um变迁,而且正在向0.13um和90nm的目标努力迈进。到0.13um这个目标后,90%的信号延迟将由线路互连所产生:为了设计工作频率近2GHz的高性能电路,就必须解决感应、电迁移和衬底噪声问题(同时还有设计复杂度问题)。

未来几年的设计中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标准组织怎样去面对?当设计线宽降到0.13um,甚至更小尉,将会出现四个主要的趋势:设计再利用;设计验证(包括硬件和软什);互连问题将决定剥时间、电源及噪声要求;系统级芯片设计要求。

满足来来设计者需要的设计环境将是多家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的模式,因为涉及的问题面太广且太复杂,没有哪个公司或实体可以独立解决。实际上,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对下一代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贡献,基础研究活动与独立产业的作用将同等重要。

以后EDA界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①互用性标准。所有解决方案的基础,是设计工具开发过程的组件一互用性标准。我们知道。EDA工业采用的是工业上所需要的标准。而不管标准是谁制定的。但是,当今市场的迅速发展正在将优势转向那些提供标准时能做到快速适应和技术领先的组织。处于领先的公司正在有目的地向这方面投资,那些没有参加开发这些标准的公司则必须独自承担风险。公务员之家

述语范文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1改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1.2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1.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2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2.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2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3.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3.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如在教学《诗经?伐檀》时是这样做的:

教参上写到:《伐檀》是一首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长期以来,这种说法应该是无可厚非、无可辩驳的。而我在讲完这首诗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多数学生没反应,少数学生陷入沉思。于是我再推进一步:“有没有哪位同学敢向传统的、经典的作品以及权威的观点发难?”很快,有些学生有发言的欲望。于是我继续推进一步:“要敢于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说出来。”在我的鼓励下,一个学生提出:诗中三段都写到河水,“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沦漪”,描绘了河水“清、静、柔”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又如何与“愤怒”、“残酷”联系起来?我立即予以赞扬,肯定了该生敢于质疑、问得好、问得有道理,敢于大胆冲破传统的樊篱。紧接着,就这个问题师生展开课堂讨论,有的学生赞成传统观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绘的是一位美丽少女坐在河边,看着心中爱慕的青年男子专注伐木,伐木声“坎坎”悦耳,进而联想到这位男子家庭殷富,可见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哪!每段结尾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可以理解为:这位相公啊,可不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人哪!如此道来,应合情合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伐檀》有了更深入的意境,见解独到、别出心裁、有创造性。

述语范文篇6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情感。课前,做到广采博览,深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经历、写作背景,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释放出来。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比如,学习鲁迅的《背影》时,开课伊始,先播放黄磊的一曲《背影》,那悠扬又略带哀伤的歌声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氛围。接着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散文《背影》中的那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和儿子泪光中读信的经典片段。黑白的画面,忧伤的音乐,充满深情的眼睛,泪光中浮现出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震撼着学生的心。然后教师深情地朗读《背影》,让学生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及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内疚之情。最后教师深情地诱导,父亲的背影在朱自清的泪光中渐渐远去,留给朱自清的只有无尽的思念,但我们的父母还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把目光悄悄的移向他们,去关注身边的背影。由此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理解亲情之爱,学会孝敬,报答长辈。渗透情感的教学强调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因此,教师言语表达的情感要真挚感人,坚持情感与认知相统一,做到以知育情,切忌脱离课本或以课本为课本,讲一些空话、套话、假话。教师可通过语言、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强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在诵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教会学生反复诵读,以传导情感。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的。2.细心观察学生思想动向,比如有学生行为出现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时,或在思想上有厌学、骄傲情绪时,及时选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励志类文章,在每堂课前五分钟进行朗读,争取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把浓浓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升华

述语范文篇7

具体地说,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手段方式的生活化、教学环境氛围生活化等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把教学还原为生活的本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人品的塑造。使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能够培养出知识丰富、思维灵活、品格完善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调集生活化教学资源呢?

一、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前提。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进而形成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这种心理品质还可以升华到更高层次,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师傅,学生的“父母”。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发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小名”来称呼他们,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很亲,就像自己的父母、朋友一样。这样就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氛围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处以狭窄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教室成了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那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室就是我的家”,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为让学生轻松地学好语文,就要突出教室的个性化、生活化。教室是初中学生三年主要的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可在教室挂贴标语、名言警句和书法名画,布置知识窗、展示窗、作文园地和词语擂台,建立生物角、科技角等,让学生随时感受语文学习的氛围。

充分发动学生,大家一起搜集标语、名句,并让他们评选,说出为什么选这些标语或名句的理由,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被选中条幅的学生也有了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收到了综合效益。

用废旧挂历上的书法名画,把它挂到教室,并请学生谈谈对名画或书法的评价,也鼓励他们临摹,每周换一次。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能力、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生活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把盆景、花卉、鱼缸,养金鱼、泥鳅、蚕、龙虾以及各种花草等放置到生物角,让学生学会观察,能叫出各种花名和鱼名以及它们的特征和习性,同时这些东西也可成为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教具,学习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起到了陶冶性情的作用。

把航模、车模、船模、地球仪及各种新型玩具放置到科技角,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究能力,新一代科学家也许会从中产生。

三、处置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体现生活化。《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鼓励他们走到讲台上来,敢于面对台下的观众,从容不迫地进行叙述、侃谈、评议、演讲、辩论,充分展示他们的学识风采,实现人生的价值。要让学生说得好,说得妙,感受“说话”的乐趣,教师要找准学生积累、生活阅历与课文的契合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分年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课文导入体现生活化。语文讲读尽可能由“生活”导入。如我们在讲余光中的《乡愁》时,学生缺乏对乡愁的理解,进入不了角色,投入不了感情。教师可以放一段流行歌曲费翔的《故乡的云》,让学生从游子那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呼唤中体会乡愁的情感。

述语范文篇8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述语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践行财政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财政改革发展为目标,通过思考、提炼、总结和弘扬“财政精神”,进一步坚定财政干部职工敬业奉献的理想信念,夯实开拓进取的思想基础,凝聚干事创业的智慧动力,以财政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总体要求

“财政精神”提炼活动,是深入开展财政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总结和弘扬财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实际需要,更是推动新时期我区财政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提炼“财政精神”活动要坚持“三个突出”的原则:

(一)突出思想性。以财政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立足财政发展、改革、服务、管理等方面,围绕好思想、好作风、好意识、好传统、好行为、好经验,总结提炼能够真正反映财政干部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的“财政精神”表述词句,使之成为财政工作的思想根基和财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二)突出专业性。突出财政部门自身业务工作特色,结合近年来我区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在服务转型发展、推动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等生动实践中所取得的骄人业绩,认真思考和总结提炼“财政精神”表述语,充分体现财政部门的专业特点,真正凝结财政干部的思想灵魂、行为规范,代表财政部门的整体形象,引领财政事业的未来发展。

(三)突出群众性。“财政精神”源于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具体实践,要充分发挥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财政干部踊跃参加,集中民智,汇聚民意,努力在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形成最大共识,努力使提炼培育“财政精神”的过程,成为干部职工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财政精神”大讨论。在财政系统广泛组织干部职工开展“财政精神”大讨论活动,以征文、演讲、讨论等形式回顾财政发展与改革的奋斗历程,总结宝贵经验,研讨新时期财政干部职工的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二)提炼“财政精神”表述语。在开展好“财政精神”大讨论的基础上,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好“财政精神”表述语的提炼工作。“财政精神”表述语要富有深刻的价值内涵,能集中代表财政人的精神追求;要言简意赅、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便于记忆、利于传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表述语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6个字,提交表述语的同时请附录一则关于表述语的详细解读,字数不限。每个单位报送的表述语不得少2条。

(三)积极践行“财政精神”。活动结束以后,局机关党委将对上报的“财政精神”表述语进行集中评比,从表述语的内容、语言、感召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力争将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感召力强的表述语评选出来,并在全系统加以广泛宣传和推广。广大财政干部职工要积极弘扬和践行财政精神,并在实施“项目集聚、城乡统筹、社会建设、文明提升”四大行动计划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财政精神,真正实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推动科学发展”的预期目标,努力为加快实现“两年争先、四年领先、六年率先”宏伟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四、活动时间和报送方式

各单位从通知之日起,迅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并在完成“财政精神”大讨论和“财政精神”表述语提炼工作的基础上,将总结提炼的“财政精神”表述语和表述语内涵解读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同意后,于11月30日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从财政内网报送至局办公室姜忠信箱。

五、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这次活动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把做好“财政精神”表述语的提炼工作作为对财政干部进行财政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要加强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专人负责,采取有效措施,层层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要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精细化绩效考核、文明科室、文明财政所(分局)评比范畴,强化监督检查,努力把该项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述语范文篇10

1.1设计背景

随着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对出租车计费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十世纪后半期,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系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实现方法经历了由分立元件、SSI、MSI到LSI、VLSI以及UVLSI的过程。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通用性,微处理器和专业集成电路(ASIC)逐渐取代了通用全硬件LSI电路,而ASIC以其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速度快、成本低、保密性好而脱颖而出。目前,业界大量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尤其是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PLD)被大量地应用在ASIC的制作当中。在可编程集成电路的开发过程中,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最新成果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主要能辅助进行三方面的设计工作:IC设计,电子电路设计以及PCB设计

理想的可编程逻辑开发系统能符合大量的设计要求:它能够支持不同结构的器件,在多种平台运行,提供易于使用的界面,并且有广泛的特征。此外,一个设计系统应该能给设计师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输入方法和设计工具选择。Altered公司开发的MAX+PLUSⅡ开发系统能充分满足可编程逻辑设计所有要求。

MAX+PLUSⅡ设计环境所提供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是无可比拟的。其丰富的图形界面,辅之以完整的、可及时访问的在线文档,使设计人员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和使用MAX+PLUSⅡ软件。

编程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对可编程器(如EPROM,EEPROM,GAL,CPLD,PAL等)进行编程的专业设备

PLD器件的逻辑功能描述一般分为原理图描述和硬件描述语言描述,原理图描述是一种直观简便的方法,它可以将现有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功能直接用PLD器件来实现,而不必去将现有的电路用语言来描述,但电路图描述方法无法做到简练;硬件描述语言描述是可编程器件设计的另一种描述方法,语言描述可能精确和简练地表示电路的逻辑功能,现在PLD的设计过程中广泛使用。常用的硬件描述语言有ABEL,VHDL语言等,其中ABEL是一种简单的硬件描述语言,其支持布尔方程、真值表、状态机等逻辑描述,适用于计数器、译码器、运算电路、比较器等逻辑功能的描述;VHDL语言是一种行为描述语言,其编程结构类似于计算机中的C语言,在描述复杂逻辑设计时,非常简洁,具有很强的逻辑描述和仿真能力,是未来硬件设计语言的主流。

VHDL就是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覆盖面广,描述能力强,是一个多层次的硬件描述语言。在VHDL语言中,设计的原始描述可以非常简练,经过层层加强后,最终可成为直接付诸生产的电路或版图参数描述。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即容易被计算机接受,也容易被读者理解。使用期长,不会因工艺变化而使描述过时。因为VHDL的硬件描述与工艺无关,当工艺改变时,只需修改相应程序中的属性参数即可。支持大规模设计的分解和已有设计的再利用。一个大规模的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必须由多人共同承担,VHDL为设计的分解和设计的再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2EDA发展概况

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就是EDA技术,EDA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台,融合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最新成果而研制成的电子CAD通用软件包,主要能辅助进行三方面的设计工作,即IC设计、电子电路设计和PCB设计。EDA技术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阶段,人们开始用计算机辅助进行IC版图编辑、PCB布局布线,取代了手工操作。80年代为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阶段。与CAD相比,CAE除了有纯粹的图形绘制功能外,又增加了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并且通过电气连接网络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工程设计。CAE的主要功能是:原理图输入,逻辑仿真,电路分析,自动布局布线,PCB后分析。90年代为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DA)阶段。

中国EDA市场已渐趋成熟,不过大部分设计工程师面向的是PC主板和小型ASIC领域,仅有小部分(约11%)的设计人员开发复杂的片上系统器件。为了与台湾和美国的设计工程师形成更有力的竞争,中国的设计队伍有必要购入一些最新的EDA技术。

在信息通信领域,要优先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深亚微米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安全技术,积极开拓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产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制造资源计划(MRPII)及企业资源管理(ERP)等。有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网络制造”,便于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开展“数控化”工程和“数字化”工程。自动化仪表的技术发展趋势的测试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进一步融合,形成测量、控制、通信与计算机(M3C)结构。在ASIC和PLD设计方面,向超高速、高密度、低功耗、低电压方向发展。外设技术与EDA工程相结合的市场前景看好,如组合超大屏幕的相关连接,多屏幕技术也有所发展。

中国自1995年以来加速开发半导体产业,先后建立了几所设计中心,推动系列设计活动以应对亚太地区其它EDA市场的竞争。

在EDA软件开发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但各国也正在努力开发相应的工具。日本、韩国都有ASIC设计工具,但不对外开放。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也提供IC设计软件,但性能不是很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设计工具有各地开花并结果。据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和印度正在成为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发展最快的两个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0%和30%。

EDA技术发展迅猛,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EDA技术的应用广泛,现在已涉及到各行各业。EDA水平不断提高,设计工具趋于完美的地步。EDA市场日趋成熟,但我国的研发水平还很有限,需迎头赶上。

可编程逻辑器件自70年代以来,经历了PAL、GALGPLD、FPGA几个发展阶段,其中CPLD/FPGA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目前集成度已高达200万门/片,它将各模块ASC集成度高的优点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生产方便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特别适合于样品研制或小批量产品开发,使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上市,而当市场扩大时,它可以很容易地转换掩模ASIC实现,因此开发风险也大为降低。

硬件描述语言(HDL)是一种用于设计硬件电子系统的计算机语言,它用软件编程的方式来描述电子系统的逻辑功能、电路结构和连接形式,与传统的门级描述方式相比,它更适合大规模系统的设计。例如一个32位的加法器,利用图形输入软件需要输人500至1000个门,而利用VHDL语言只需要书写一行“A=B+C”即可。而且VHDL语言可读性强,易于修改和发现错误。早期的硬件描述语言,如ABEL、HDL、AHDL,由不同的EDA厂商开发,互不兼容,而且不支持多层次设计,层次间翻译工作要由人工完成。为了克服以上不足,1985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推出了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1987年IEEE采纳VHDL为硬件描述语言标准(IEEESTD-1076)。

VHDL是一种全方位的硬件描述语言,包括系统行为级。寄存器传输级和逻辑门多个设计层次,支持结构、数据流和行为三种描述形式的混合描述,因此VHDL几乎覆盖了以往各种硬件俄语言的功能,整个自顶向下或由下向上的电路设计过程都可以用VHDL来完成。VHDL还具有以下优点:(1)VHDL的宽范围描述能力使它成为高层进设计的核心,将设计人员的工作重心提高到了系统功能的实现与调试,而花较少的精力于物理实现。VHDL可以用简洁明确的代码描述来进行复杂控制逻辑设计,灵活且方便,而且也便于设计结果的交流、保存和重用。(3)VHDL的设计不依赖于特定的器件,方便了工艺的转换。(4)VHDL是一个标准语言,为众多的EDA厂商支持,因此移植性好。传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法是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根据系统对硬件的要求,详细编制技术规格书,并画出系统控制流图;然后根据技术规格书和系统控制流图,对系统的功能进行细化,合理地划分功能模块,并画出系统的功能框图;接着就进行各功能模块的细化和电路设计;各功能模块电路设计、调试完成后,将各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连接起来再进行系统的调试,最后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采用传统方法设计数字系统,特别是当电路系统非常庞大时,设计者必须具备较好的设计经验,而且繁杂多样的原理图的阅读和修改也给设计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为了提高开发的效率,增加已有开发成果的可继承性以及缩短开发周期,各ASIC研制和生产厂家相继开发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电路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简称HDL)。但这些硬件描述语言差异很大,各自只能在自己的特定设计环境中使用,这给设计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开发一种强大的、标准化的硬件描述语言作为可相互交流的设计环境已势在必行。于是,美国于1981年提出了一种新的、标准化的HDL,称之为VHSIC(VeryHighSpeedIntegratedCircuit)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简称VHDL。这是一种用形式化方法来描述数字电路和设计数字逻辑系统的语言。设计者可以利用这种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设计思想,然后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进行仿真,再自动综合到门电路,最后用PLD实现其功能。

覆盖面广,描述能力强,是一个多层次的硬件描述语言。在VHDL语言中,设计的原始描述可以非常简练,经过层层加强后,最终可成为直接付诸生产的电路或版图参数描述。

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即容易被计算机接受,也容易被读者理解。

使用期长,不会因工艺变化而使描述过时。因为VHDL的硬件描述与工艺无关,当工艺改变时,只需修改相应程序中的属性参数即可。

支持大规模设计的分解和已有设计的再利用。一个大规模的设计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必须由多人共同承担,VHDL为设计的分解和设计的再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电路系统采用VHDL语言设计其硬件时,与传统的电路设计方法相比较,具有如下的特点:

即从系统总体要求出发,自上而下地逐步将设计的内容细化,最后完成系统硬件的整体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系统自上而下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设计:

第一层次是行为描述。所谓行为描述,实质上就是对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描述。一般来说,对系统进行行为描述的目的是试图在系统设计的初始阶段,通过对系统行为描述的仿真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行为描述阶段,并不真正考虑其实际的操作和算法用何种方法来实现,而是考虑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的过程是否能到达系统设计的要求。

第二层次是RTL方式描述。这一层次称为寄存器传输描述(又称数据流描述)。如前所述,用行为方式描述的系统结构的程序,其抽象程度高,是很难直接映射到具体逻辑元件结构的。要想得到硬件的具体实现,必须将行为方式描述的VHDL语言程序改写为RTL方式描述的VHDL语言程序。也就是说,系统采用RTL方式描述,才能导出系统的逻辑表达式,才能进行逻辑综合。

第三层次是逻辑综合。即利用逻辑综合工具,将RTL方式描述的程序转换成用基本逻辑元件表示的文件(门级网络表)。此时,如果需要,可将逻辑综合的结果以逻辑原理图的方式输出。此后可对综合的结果在门电路级上进行仿真,并检查其时序关系。

应用逻辑综合工具产生的门网络表,将其转换成PLD的编程码,即可利用PLD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

由自上而下的设计过程可知,从总体行为设计开始到最终的逻辑综合,每一步都要进行仿真检查,这样有利于尽早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大大缩短系统的设计周期。

系统可大量采用PLD芯片。

由于目前众多制造PLD芯片的厂家,其工具软件均支持VHDL语言的编程。所以利用VHDL语言设计数字系统时,可以根据硬件电路的设计需要,自行利用PLD设计自用的ASIC芯片,而无须受通用元器件的限制。

EDA系统框架结构EDA系统框架结构(FRAMEWORK)是一套配置和使用EDA软件包的规范。目前主要的EDA系统都建立了框架结构,如CADENCE公司的DesignFramework,Mentor公司的FalconFramework,而且这些框架结构都遵守国际CFI组织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框架结构能将来自不同EDA厂商的工具软件进行优化组合,集成在一个易于管理的统一的环境之下,而且还支持任务之间、设计师之间以及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传输与共享,是并行工程和自顶向下设计施的实现基础。

EDA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引起了设计层次上的一次飞跃,从设计层次上分,70年代为物理级设计(CAD),80年代为电路级设计(CAE),90年代进入到系统级设计(EDA)。物理级设计主要指IC版图设计,一般由半导体厂家完成,对电子工程师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本文重点介绍电路级设计和系统级设计。

仿真通过后,根据原理图产生的电气连接网络表进行PCB板的自动布局布线。在制作PCB板之前还可以进行PCB后分析,其中包括热分析、噪声及窜扰分析、电磁兼容分析、可靠性分析等,并可将分析后的结果参数反标回电路图,进行第二次仿真,也称为后仿真。后仿真主要是检验PCB板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可行性。

由此可见,电路级的EDA技术使电子工程师在实际的电子系统产生前,就可以全面地了解系统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从而将开发风险消灭在设计阶段,缩短了开发时间,降低了开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