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6:30:04

顺应时代

顺应时代范文篇1

一、绿色营销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的营销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糜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企业在营销全过程中都强调“绿色”因素:

注重绿色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与引导。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以绿色食品为例,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98%,表明绿色产品吸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在绿色产品开拓中,注意在文化内涵,标准体系经营管理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提高绿色产品质量,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查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注重安全,优质,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首先,扩大现有绿色产品的经营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一是提高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提高企业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仅要求绿色产品生产者企业不断努力壮大自己还要企业内联外争,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

其次,推行清洁生产方案,在积极进行现有产品绿化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绿色新科技,绿色新工艺,绿色新材料,绿色新产品的发展动向,适时地引进和开发绿色新产品。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开发,代须知;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省料等,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的枯竭之目的。二是通过减少甚至消除废物和污染物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之目的。实现清洁生产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物质生产,人类消费污染的预防控制。第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都有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

注重定价中的绿色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是经有关部门通过严格认证以后,获得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在质量标准,环保标准等方面都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也有所不同,除了要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般成本,费用以处,还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绿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所付出的代价;为保证清洁的成本;开发和运用绿色包装所增加的成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所增加的成本等。

产品定价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考虑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政府应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一定的比例,如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农业经济专家哈曼博士的确良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约高50-200%。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价格上扬30%以上;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肌产品价格高20%以上ii。从市场因素来看,绿色产品的目标顾客是具有一一购买能力、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具有一定的素质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购买目的不再是仅仅考虑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群体中的消费者,有的从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考虑,往往愿意为购买代表时尚、文明的绿色产品而适当多支付费用。据调查,在欧美国家,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绿色因素,并愿为之多支付30-100%的费用iii。产品定价过程中,随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根据目标市场购买者的消费心理、购买行为、购买能力貌返氖谐〗肽压ぜ熬赫慷鹊纫蛩乩淳龆ú返木蠹捌溆绞剑≡癫返亩鄄呗浴?/p>

此外,在渠道选择、促销、服务、企业形象树立等营销全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因素。

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利于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的经济性。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绿色产品市场的拓展,改变了过去我国主要依赖于外延扩大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一个集约型的永续经营的经济体系,有利于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资源价值观是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核心

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需要企业和全社会改变其传统的资源无价或低价享用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资源的价值。资源是具有价值的物品,资源的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源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包括资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效用价值理论认为,物品的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物品的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品的稀缺性则是形成价值的充分条件iv。资源,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品,都具有极大的效用。同时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分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因此,应充分估计资源的价值,并将它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资源的价值还包括使用资源所造成的环境代价。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世界各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代价也应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以往企业营销中既没有考虑资源本身的价值,更没有考虑资源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因此,形成了一种资源无价的价值观。不考虑土地、矿山、淡水、大气、森林等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由于资源无价而带来的原材料的低价使用,不仅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而且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的破坏:?

造成了对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作用。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不到50%。资源耗费过快,必然造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不断;水资源的无遏止的利用,特别是对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灌溉性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性的严重缺水和沙漠化的加剧。

遏制了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替代资源开发的高投入和现有资源的无偿使用,必然会扼杀可替代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现有资源的使用进一步加剧。

不利于资源的循环使用。单纯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按照现行的价格政策,资源循环使用所节省的资金,不足以补偿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翻新、再使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循环使用将会得不偿失,因而也不利于这项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事业的发展。

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营销中必须考虑资源的价值。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消费者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要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结合起来。那种只顾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做法,即使能短其获利,但决不会得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家刂省⒆淦笠导夜勰钍瞧笠等妨⒙躺鄣墓丶?

企业确立绿色观念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转变企业家的观念。目前,人们往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企业,希望它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而,那些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企业被称为“素质高”、“生命力强”的企业,往往忽略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目的就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生态效益的大小根本不予以重视。

顺应时代范文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糜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企业在营销全过程中都强调“绿色”因素:

注重绿色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与引导。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以绿色食品为例,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98%,表明绿色产品吸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在绿色产品开拓中,注意在文化内涵,标准体系经营管理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提高绿色产品质量,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查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注重安全,优质,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首先,扩大现有绿色产品的经营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一是提高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提高企业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仅要求绿色产品生产者企业不断努力壮大自己还要企业内联外争,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

其次,推行清洁生产方案,在积极进行现有产品绿化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绿色新科技,绿色新工艺,绿色新材料,绿色新产品的发展动向,适时地引进和开发绿色新产品。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开发,代须知;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省料等,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的枯竭之目的。二是通过减少甚至消除废物和污染物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之目的。实现清洁生产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物质生产,人类消费污染的预防控制。第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都有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

注重定价中的绿色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是经有关部门通过严格认证以后,获得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在质量标准,环保标准等方面都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也有所不同,除了要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般成本,费用以处,还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绿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所付出的代价;为保证清洁的成本;开发和运用绿色包装所增加的成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所增加的成本等。

产品定价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考虑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政府应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一定的比例,如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农业经济专家哈曼博士的确良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约高50-200%。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价格上扬30%以上;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肌产品价格高20%以上ii。从市场因素来看,绿色产品的目标顾客是具有一一购买能力、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具有一定的素质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购买目的不再是仅仅考虑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群体中的消费者,有的从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考虑,往往愿意为购买代表时尚、文明的绿色产品而适当多支付费用。据调查,在欧美国家,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绿色因素,并愿为之多支付30-100%的费用iii。产品定价过程中,随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根据目标市场购买者的消费心理、购买行为、购买能力貌返氖谐〗肽压ぜ熬赫慷鹊纫蛩乩淳龆ú返木蠹捌溆绞剑≡癫返亩鄄呗浴?/p>

此外,在渠道选择、促销、服务、企业形象树立等营销全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因素。

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利于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的经济性。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绿色产品市场的拓展,改变了过去我国主要依赖于外延扩大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一个集约型的永续经营的经济体系,有利于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资源价值观是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核心

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需要企业和全社会改变其传统的资源无价或低价享用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资源的价值。资源是具有价值的物品,资源的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源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包括资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代价。

效用价值理论认为,物品的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物品的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品的稀缺性则是形成价值的充分条件iv。资源,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品,都具有极大的效用。同时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分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因此,应充分估计资源的价值,并将它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资源的价值还包括使用资源所造成的环境代价。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世界各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代价也应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以往企业营销中既没有考虑资源本身的价值,更没有考虑资源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因此,形成了一种资源无价的价值观。不考虑土地、矿山、淡水、大气、森林等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由于资源无价而带来的原材料的低价使用,不仅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而且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的破坏:?

造成了对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作用。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不到50%。资源耗费过快,必然造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不断;水资源的无遏止的利用,特别是对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灌溉性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性的严重缺水和沙漠化的加剧。

遏制了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替代资源开发的高投入和现有资源的无偿使用,必然会扼杀可替代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现有资源的使用进一步加剧。

不利于资源的循环使用。单纯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按照现行的价格政策,资源循环使用所节省的资金,不足以补偿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翻新、再使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循环使用将会得不偿失,因而也不利于这项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事业的发展。

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营销中必须考虑资源的价值。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消费者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要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结合起来。那种只顾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做法,即使能短其获利,但决不会得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家刂省⒆淦笠导夜勰钍瞧笠等妨⒙躺鄣墓丶?

企业确立绿色观念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转变企业家的观念。目前,人们往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企业,希望它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而,那些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企业被称为“素质高”、“生命力强”的企业,往往忽略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目的就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生态效益的大小根本不予以重视。

此外,同国际绿色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国内企业对“绿色”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广度上,国外对“绿色”这一概念几乎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地业都有自己“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而国内则相对集中于食品、电器等少数几个行业。在深度上,国外对“绿色”的理解已不再只是产品的理想,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把它上升为一种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而在国内,生产者对“绿色”的理解普遍还停留在产品阶段,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并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中去。在这些生产经营者的心目中,是否开发生产绿色产品,要取决于它带来的利润能否超过普通产品。而目前,由于消费者只有在少数行业内绿色消费特征较明显,在大多数领域内绿色需求并不强烈,而在这些领域,绿色产品的开发成本又较高,故较长时间内,在这些领域开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生产者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开发这类绿色产品了。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家要有全局、长远的发展意识。企业家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进行生产、营销决策和管理时,都必须时时注意绿色意识的渗透,从“末端治理”这种被动的、高代价的对付环境问题的途径转向积极的、主动的、精细的环境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调整自身行为,从单纯追求短期最优化目标转向追求长期持续最优化目标。将可持续性目标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目标,并不是反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提倡将保护生态环境、杜绝资源浪费,以保证长远的永续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以实现一种环境可以持久支持的利润最大化。

资源来源:

i摘自《中国绿色食品中长期发展行动纲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著。

ii陆满平“论绿色产品价格”《价格月刊》1997年9期

iii同上

顺应时代范文篇3

一、绿色营销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的营销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糜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企业在营销全过程中都强调“绿色”因素:

注重绿色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与引导。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以绿色食品为例,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98%,表明绿色产品吸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在绿色产品开拓中,注意在文化内涵,标准体系经营管理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提高绿色产品质量,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查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注重安全,优质,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首先,扩大现有绿色产品的经营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一是提高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提高企业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仅要求绿色产品生产者企业不断努力壮大自己还要企业内联外争,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

其次,推行清洁生产方案,在积极进行现有产品绿化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绿色新科技,绿色新工艺,绿色新材料,绿色新产品的发展动向,适时地引进和开发绿色新产品。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开发,代须知;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省料等,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的枯竭之目的。二是通过减少甚至消除废物和污染物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之目的。实现清洁生产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物质生产,人类消费污染的预防控制。第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都有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

注重定价中的绿色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是经有关部门通过严格认证以后,获得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在质量标准,环保标准等方面都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也有所不同,除了要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般成本,费用以处,还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绿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所付出的代价;为保证清洁的成本;开发和运用绿色包装所增加的成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所增加的成本等。

产品定价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考虑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政府应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一定的比例,如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农业经济专家哈曼博士的确良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约高50-200%。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价格上扬30%以上;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肌产品价格高20%以上ii。从市场因素来看,绿色产品的目标顾客是具有一一购买能力、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具有一定的素质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购买目的不再是仅仅考虑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群体中的消费者,有的从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考虑,往往愿意为购买代表时尚、文明的绿色产品而适当多支付费用。据调查,在欧美国家,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绿色因素,并愿为之多支付30-100%的费用iii。产品定价过程中,随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根据目标市场购买者的消费心理、购买行为、购买能力貌返氖谐〗肽压ぜ熬赫慷鹊纫蛩乩淳龆ú返木蠹捌溆绞剑≡癫返亩鄄呗浴?/p>

此外,在渠道选择、促销、服务、企业形象树立等营销全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因素。

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利于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的经济性。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绿色产品市场的拓展,改变了过去我国主要依赖于外延扩大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一个集约型的永续经营的经济体系,有利于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资源价值观是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核心

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需要企业和全社会改变其传统的资源无价或低价享用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资源的价值。资源是具有价值的物品,资源的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源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包括资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代价。

效用价值理论认为,物品的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物品的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品的稀缺性则是形成价值的充分条件iv。资源,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品,都具有极大的效用。同时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分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因此,应充分估计资源的价值,并将它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资源的价值还包括使用资源所造成的环境代价。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世界各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代价也应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以往企业营销中既没有考虑资源本身的价值,更没有考虑资源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因此,形成了一种资源无价的价值观。不考虑土地、矿山、淡水、大气、森林等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由于资源无价而带来的原材料的低价使用,不仅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而且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的破坏:?

造成了对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作用。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不到50%。资源耗费过快,必然造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不断;水资源的无遏止的利用,特别是对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灌溉性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性的严重缺水和沙漠化的加剧。

遏制了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替代资源开发的高投入和现有资源的无偿使用,必然会扼杀可替代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现有资源的使用进一步加剧。

不利于资源的循环使用。单纯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按照现行的价格政策,资源循环使用所节省的资金,不足以补偿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翻新、再使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循环使用将会得不偿失,因而也不利于这项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事业的发展。

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营销中必须考虑资源的价值。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消费者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要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结合起来。那种只顾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做法,即使能短其获利,但决不会得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家刂省⒆淦笠导夜勰钍瞧笠等妨⒙躺鄣墓丶?

企业确立绿色观念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转变企业家的观念。目前,人们往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企业,希望它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而,那些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企业被称为“素质高”、“生命力强”的企业,往往忽略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目的就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生态效益的大小根本不予以重视。

此外,同国际绿色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国内企业对“绿色”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广度上,国外对“绿色”这一概念几乎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地业都有自己“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而国内则相对集中于食品、电器等少数几个行业。在深度上,国外对“绿色”的理解已不再只是产品的理想,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把它上升为一种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而在国内,生产者对“绿色”的理解普遍还停留在产品阶段,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并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中去。在这些生产经营者的心目中,是否开发生产绿色产品,要取决于它带来的利润能否超过普通产品。而目前,由于消费者只有在少数行业内绿色消费特征较明显,在大多数领域内绿色需求并不强烈,而在这些领域,绿色产品的开发成本又较高,故较长时间内,在这些领域开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生产者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开发这类绿色产品了。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家要有全局、长远的发展意识。企业家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进行生产、营销决策和管理时,都必须时时注意绿色意识的渗透,从“末端治理”这种被动的、高代价的对付环境问题的途径转向积极的、主动的、精细的环境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调整自身行为,从单纯追求短期最优化目标转向追求长期持续最优化目标。将可持续性目标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目标,并不是反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提倡将保护生态环境、杜绝资源浪费,以保证长远的永续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以实现一种环境可以持久支持的利润最大化。

资源来源:

i摘自《中国绿色食品中长期发展行动纲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著。

ii陆满平“论绿色产品价格”《价格月刊》1997年9期

顺应时代范文篇4

一、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我们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审判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审判制度都蕴含着一种法治理念,法治理念通过审判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审判人员在行使审判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审判权来表现出他们的法治理念。再次,法治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审判改革的成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审判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审判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法治理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人民法院只有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确保人民司法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确保在司法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才能提高法院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人民法官的头脑,保证人民法院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广大法官要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始终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并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实践。

二、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严格依法履行审判职责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提出来,在客观上应当认识到它存在的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能,开展审判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中,指导和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真正树立审判权威的前提条件。审判方式改革首先是理念的变革,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念对其进行指导,容易导致改革的盲目性,理念的匮乏会造成思想的混乱、信仰的缺失,仅靠口号和群众运动式的动员不可能真正树立起司法的权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审判工作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严格适用实体法

实体公正是结果的公正,法官审理案件必须依据实体法作出裁判。也就是说,一方面,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而作出公正的裁判,有法不依,不顾法律而裁判是不合法的裁判,是枉法的裁判。同时,法官在审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使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违法者受到必要的追究。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裁量权,并应依法接受对其裁量活动的监督。如果法官在裁判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裁判活动。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两种适用实体法错误的情况:一是案件事实是非责任认定正确,但适用法律错误,也就是所有的事实过程判断是对的,叙述完全正确,但适用法律或条款错误,导致案件上诉,其结果肯定是因适用法律错误,被二审裁定发回重审。二是对法律条文的认识发生偏差,导致案件实体处理发生偏差,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因为人对事件或事物的认识有局限性,理解不一,或因为对立法原理的理解不透彻,对相应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的理解的不一致,导致在处理结果上出现偏差。

(二)严格遵守程序法

司法作为严格适用法律、公正裁判案件的活动,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更为注重操作程序。要保证司法审判人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避免司法人员的恣意和随意性,必须要严格遵循固定的司法程序,绝不可在任何一个诉讼环节中违背和忽视诉讼程序。遵循程序是司法审判人员严格执法的表现,也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我国历来具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较为公正的程序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程序可有可无”的思想依然流行,在极少数办案人员的观念甚至仍然保留着“程序虚无主义”思想。导致在审判实践中,规定的程序未能严格遵守甚至被公然违反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某些地方法院的审判活动中严重存在。这些违反程序和不严格依循程序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法院严格依法办案和司法公正。诚然,现行的程序法因在一定程序上体现了超职权主义的模式的要求,某些程序和规则的设计并不合理,但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审判的规律和经验,是保障裁判公正、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既然程序是司法活动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是司法的“游戏规则”,则程序必须受到严格遵守。程序一旦设定,除非法律作出改变,则不受任何形势的影响。正如凯尔逊所指出的,在适用程序法过程中执法者没有任何理由依据“正义”或其他道德伦理准则而超越实在法的规定去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因此严格依程序法办事才能够产生一定意义上的程序公平。严格依程序法办案,才能体现法院严格依法办案和实现司法公正。

(三)真正做到司法独立、廉洁、高效

司法的独立性是裁判公正的前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干预。司法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秉公办案,不屈从权势,不徇私情,严格执法。同时,人民法院的裁判权事关生杀予夺,更必须置于严密的内外部监督之下,秉公用之,谨慎用之。在当前形势下,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尤其要注意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政协、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权,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方面,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根本。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来源,就会丧失正确的权力观。而牢记这一点,就可以有效抵御各种不正常的干扰,真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司法的廉洁性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应当廉洁自律,不受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司法不廉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法官作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应该做到清正廉明,一尘不染,让人民满意,让群众信任。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法官对贪赃枉法行为不愿为、不必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激励、保障、惩处和制约机制。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主动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权、执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损害当事人利益、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人和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司法的廉洁只是公正的保障,裁判人员不廉洁,不可能作出公正的裁判,但廉洁的法官也不一定作出公正的裁判,因为裁判的公正还取决于法官的业务素质,是否遵循程序等多方面因素。司法的高效性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裁判活动中必须讲究效率,尽量便民利民、努力消除各种不必要的延误和烦琐。因为迟来的正义是不正义,裁判结果即是是公正的,如果违反了效率原则,也不一定是公正的。

(四)确保裁判结果公正

裁判公正是指裁判客观真实,合情、合理、合法。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案件,能够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依法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裁决。裁判是终结诉讼程序、启动执行程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司法活动。因而,裁判是否公正,在整个司法公正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深远影响。结果的公正是裁判活动应有的要求,也是诉讼当事人的期望所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赋予了司法机关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只有做到实体裁判公正,办案程序合法,裁判文书规范,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才能维护法律尊严,树立司法权威。要实现裁判公正必须做到:1、认定事实客观真实。事实客观真实,是裁判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事实失实,则无公正裁判可言。因而,我们在认定事实时,一定要依据证据判断规则,结合具体案情,力争使裁判事实客观真实,要坚决杜绝主观臆断,虚构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发生。2、适用法律正确。法律是裁判的依据,是判断是否公正的基本标准。一般来说,适用法律正确则裁判公正,适用法律错误,则裁判不公。适用法律正确,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都适用正确。3、自由裁量合情合理。在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幅度内,能否做到合情、合理,也是判断裁判是否公正的一个标准。在很多案件中,由于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幅度较大,自由裁判选择不当也往往造成裁判不公。因而,审判人员一定要正确适用自由裁量权,力争使裁判合情合理。要坚决杜绝假借自由裁量权,进行不公正的裁判。

三、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建立职业化的法官队伍

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和法官现代化,是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法治理念现代化是法官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官职业本身的要求。

在百姓的眼里,法官是国家和法律的化身,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的象征。法官要不负人民的期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能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审判工作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要求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必须具有独特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司法经验,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背景和教育经历,接受统一的职业训练。这样才能使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不出现偏差,才能保证司法公正。通过法官职业化建设,可以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坚定的法治信仰、良好的专业训练、娴熟的司法技能、优秀的职业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整体,从而形成特有的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专家呼吁法官队伍应当由“社会精英”组成,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这是因为法官肩负着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权案件的重任。这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治安秩序,关系到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的实现。因此,法官必须加强修养,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法官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就不会成为一个合法的法官。

要达到这一目标,法官必须坚持学习科学理论,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用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观察事物、办理案件,正确、适当、合理地处理严格依法办案和“三个有利于”的关系,力求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实践证明,要做到这一点,法官只具有深厚的法律修养、司法技能和良好的品行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三是法官应具有良好的品行。这里所说的品行,不是特指法官职业道德,而是指法官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操守。法官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作一名好的公民。实践证明,一名好公民,不一定可以成为一名法官;但一名法官必须是一名好公民。法官只有在日常生活和处理个人事务以及社会关系中,模范地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才能得到公众的尊敬,才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进而树立法官的个人魅力和权威,树立法官的良好形象。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需要。

当前司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增强司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增强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对法官的信赖。近年来,少数案件裁判不公、效率不高,极少数司法人员甚至徇私枉法,这与法官队伍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关键在于全面启动我国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以培育一支具有很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法官队伍。只有全面提高法官素质,才能唤起人们对法官的高度尊重,才能赢得更高的社会公信力,才能真正树立司法权威,也才能使“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真正得以实现。

(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司法权威,保障法官司法独立的需要。

顺应时代范文篇5

1不断改革与创新是推动设计企业发展的根本

今年是我集团改企建制十周年。回想十年前,我们适时把握住了政策机遇,实现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在改革的推动下,成就了企业十年间的持续发展。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体制的成功转型,确实为设计企业注入了创新活力,使我们受益匪浅。一是改制平稳过渡,十年间未出现任何大起大落的现象。十年前我们改企与建制同时进行,一步到位,从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从国有变为民营,所有制结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安置离退休老同志,吸纳在职职工为股东,循序渐进地推行内部机制改革,保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改企建制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企业健康平稳发展。二是通过改制,建立起了更加自主灵活的经营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年来,共完成设计项目6750余项,设计面积5800多万m2,实现各项总收入16.6亿元,利润2.3亿元。三是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创新意识更强了,责任感和承受力更强了,民主管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更强了。各位股东积极参与管理,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精神。四是建立起了一个制度严密、高效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由过去粗放的人治管理过渡到了依靠严密的制度管理。形成了依据规章制度办事,以制度建设来约束每个岗位、每个人的管理模式,达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治理的目的。五是改制激活了人事制度,既留住了人才也吸引了人才,人员规模由改制初期的230人发展到现在的780余人,增长了2.2倍。目前集团的人才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设计、咨询、房地产、项目管理等各专业配套的技术人才体系。可以说改制以来的十年,是我们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在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双重推动下,我集团进一步增强了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建筑创作的繁荣和设计质量、水平、效益的稳步提高,带动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通过改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勘察设计行业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内部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第一,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就是股权的设置。改制以来,我们多次调整股权设置,就是为了不断适应设计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认为设计企业的股权设置和分配应该基于以下4个原则:一是股权设置要体现利益风险共担。股权不但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更是一种风险。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这种责任和风险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股权的设置应侧重于经营决策。二是股权的设置要拉开一定的档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设计企业来说,股权的设置比例应当体现出生产力的发展,谁是生产力,谁就应该多持股,这样才能保证设计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三是股权的设置应向人力资本和技术骨干倾斜。其目的就是要以股权为纽带,建立新型的劳动生产关系,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雄厚的人才优势。四是设计企业的股权是以人和为特点的内部股份,因此,要建立严格的股权管理制度,约束股权的外流和随意转让,防止因股权流失而造成企业的波动或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第二,要不间断地改革内部机制,特别是要持续完善内部分配机制。企业的三要素是人、财、物,而起着决定杠杆作用的是财,也就是分配激励机制。改制以来,我们实行三种分配形式:工资体现岗位职责,奖金体现按劳分配、分红体现股权。工资和股权实行动态管理,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持什么股份,薪股随岗而变。奖金分配向一线倾斜、向骨干倾斜、向方案创作和优秀设计倾斜,同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体现分配形式的多元化。截至目前,我们的薪酬体系已先后做过三次大的改革调整,主要是与社会和人力市场变化紧密结合。承包协议基本上是每三年做一次大的调整,每年都会有一些小的调整,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兼顾多指标考核挂钩,做到效益、技术、质量平衡发展。总之,设计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同等重要。无论哪种体制,若没有不断创新、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机制,就很难有大的作为。

2一业为主两头延伸是拓展设计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设计企业顺应时展的潮流,在立足设计主业的同时,积极向两头延伸,拓展业务多元化,努力寻求做大做强企业的途径。我集团也有选择的开展与设计相关的两头延伸业务,支持主业的发展。我们开展两头延伸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做精做强设计主业,二是为了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也为今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打造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拓展。第一,完善建筑设计的配套。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深化设计,我们组建了规划景观院,从单一的建筑设计拓展延伸到规划、景观和市政设计,为做精、做细主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二,有选择的从事房地产开发。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伴随着改制成立的,当初的设想是利用设计院的人才、信息、技术优势和闲余资金从事中小型的开发项目,开辟一条资本运作的经营渠道。十年来,房地产开发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和资金回报,平均每年为集团创造1000多万元的利润,成为我们发展最成熟、效益最好的资本运营公司。第三,开展设计前期咨询和施工图审查业务。既发挥了专业设计人才的技术优势,又进一步拓展了两头延伸的功能,也为专业技术人员转型提供了空间。第四,成立了项目管理公司,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着重加强了对设计阶段和施工图优化的管理力度,向业主提供专业化的全过程建设项目管理与咨询服务。目前,项目管理公司服务的在建项目涉及住宅、商业、办公写字楼、产业园,服务对象从政府、企事业单位到房地产商,服务项目均取得了良好业绩,赢得了业主的广泛好评。第五,组建集团以来,我们又成立了实业公司。将原来打图晒图、效果图制作、数字科技等业务集中起来,一方面为集团内部提供辅助设计服务,另一方面开展对外经营。我们认为,拓展多元化业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有人才与技术,有选择、有重点的开展与设计密切相关的两头延伸业务,既依托主业,又支持主业,谋求共同发展,也为设计企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3企业规模升级,向综合性工程服务企业集团发展

改企建制,让我们完成了由事业单位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根本性改革。但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要想更好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升级企业规模,扩展平台,在巩固和发展建筑设计的前提下,深化产业链两头延伸业务。通过集团化模式运作,在有效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规模协同效应,构筑起有重点、有支撑、有机衔接且互为推动的业务循环系统,全面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这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把企业先做大再做强,才能不断地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山东省勘察设计行业发挥应有的作用。2009年我们组建了企业集团,以原设计院为母公司,设立了八院两所和七个管理中心,今年又增设了建筑工作室和工程设计咨询部。集团下设5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形成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企业法人联合体。运行两年来,集团已建立了完备的组织架构,完善了各类管理体系,成功地完成了企业规模的升级。

4制定新的战略规划,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集团正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其今后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由做大做强转向做精做强,进而树立全国性企业品牌。发展定位仍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着力提升相关联的规划、景观、市政、绿色节能设计业务;进一步深化产业链的两头延伸,努力建设全过程的工程设计咨询服务业务;稳定发展房地产开发和施工图审查等机会型业务;培育项目管理业务,向代建制和总承包拓展。具体规划要点是:

(1)持续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不断完善集团的管控体系,进一步探索资产运营的方式和途径。

(2)进一步提高技术质量管理水平,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3)加强大型共建、精品住宅、绿色建筑、超高层建筑等设计的技术应用研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建设协同设计、项目管理、知识库、决策分析等信息化系统,提升集团综合管理水平。

(5)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高端人才队伍。

(6)探索新的设计组织模式,由规模型、数量型向专业化、技术化、精细化发展。

(7)推动现有两头延伸业务的发展,努力促进做强做大,探索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理顺母子公司的体制结构。

顺应时代范文篇6

关键词:动画电影;美术造型;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媒体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改变对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层面产生了战略性、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平台和手机客户端平台的低门槛化,使动画电影行业和教学领域都需要一场变革。与媒介息息相关的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教学,在面对当今新的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应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学手段。

一、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变革

新时期新的媒体环境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变革。在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通过变革让新媒体走进课堂,使互联网技术与以往的教学理念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在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大学生沿袭了初、高中惯用的学习方式,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量死记硬背教师示范的案例。第二,在这一课程的实训期间,教师无法实时跟踪学生的制作进展,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第三,教学中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重复听课的渠道,从而导致课堂听课的效果较差,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四,优秀的教师要分班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受益,从而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教学模式更新

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教师讲得热情似火,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以往的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之当下手机通讯具有空前的便捷性,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玩手机。真正能够改善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提高课堂吸引力,让学生开动脑筋。

1.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大赛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大赛,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这些大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参赛的基础和动力。当代大学生需要走出去,将创新的潜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2.教师将社会实践项目带入课堂

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其中,通力合作,分工协作,接触真实的案例,并参与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社会当下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

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是非常贴近社会需求的一门课程。如今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样,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个性化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目前,盛行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微信,教师可以将这一新的传播媒介应用于课堂中。如,建立班级的微信群,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造型创意或者作品在微信平台上,这样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同时,利用这一新型的软件也可以快速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微课教学的形式,根据微课点击量及时掌握学生在这一门课程学习中的盲点和兴趣点,从而及时、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升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顺应时代范文篇7

在学习中,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报告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求真名实,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老党员李志旦说:**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领会了鲜明的的时代主题,深刻的思想内涵,明确的发展目标,深切的爱民之心。

学习会上,老党员吴友华说:总书记15日在党的**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适应时代学习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建设小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处处体现着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大政方针中折射民生亮点,更加注重“全民共享”,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老党员马志强等同志各抒己见,畅谈了认识和体会。

社区党委书记柳亚婉希望党员们继续发扬好的学风,努力提高理论水平。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把落实**精神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此为动力,立足爱民为民宗旨,构建为民服务平台,为合力打造人文、绿色、和谐新社区作出应该有的贡献。

日前,*区南大街街道广化桥社区党委,组织三个支部的党员交流学习党的**精神的心得体会,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精神上来。

在学习中,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报告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求真名实,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老党员李志旦说:**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领会了鲜明的的时代主题,深刻的思想内涵,明确的发展目标,深切的爱民之心。

学习会上,老党员吴友华说:总书记15日在党的**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适应时代学习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建设小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处处体现着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大政方针中折射民生亮点,更加注重“全民共享”,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顺应时代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编写;继承与创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2013年一颁布,就引起业内人士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关注,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应当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理念做出改变,相信没有一成不变的教科书,有的是不断更新的新理念。所以,高中历史教科书应继承原有教科书好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

一、高中历史教课书的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学生要起到什么的作用,就会知道编写教科书的宗旨。所以编写高中历史教课书我们就先了解历史教课书的作用。

1、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一种载体,起到激励的作用

高中历史书记载了各种有意义的大事,让学生在正确了解历史事件的前提下积累经验,记住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并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一种载体,让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载体。它首先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历史的魅力。从而能够坚定不移地注入国家意志。继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得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一番作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高中历史教科书作用的创新

当我们对一事物做创新时,是会吸收原有事物的精华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出更好的事物。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是继承之前教课书的宝贵经验,然后顺应时代做出创新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对高中历史教课书作用的创新,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不仅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突破,也要在情感与价值上有所提高。所以就需要特别强调学习历史的过程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优化。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就有学习建议这样的安排,有两点建议,其中一个是“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学生带着这个学习建议去研读历史,梳理自己的思维找到自己的答案,既更好地掌握了本节的历史内容,又运用了发散思维巩固旧知识,养成爱思考的习惯。这相比以前的教科书就是一种功能上的创新。

二、历史内容编写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应该怎么体现,又怎么设置合理的学习顺序。这都得通过历史书编写的内容来呈现。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首先考虑的问题,原有教材的编写亦是经过专家认真考察,相关人士的思维结合,必有可取之处。所以,在历史内容选择上要继承和创新同时存在。

1、历史内容选择上突出教育性

“编写历史教材,主要目的不在于客观描述历史的面貌,而在于让历史起它的教育作用。”[1]历史内容在选择上要突出其教育性,教育性体现的是对学生思维的教育和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勿忘历史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学习伟人的精神气质。故历史教课书的教育性有着不可代替的份量。在选择内容上,首先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内容,帮助学生找到学历史的感觉,扩充知识面,再形成自有的分析问题的方式,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2、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继承了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就得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出创新。一来符合时展的规律,二来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更能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内容上不仅仅是介绍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知识,还得多增加优秀国家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的知识,把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多方面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差异,应当如何缩小差距,明确学生自己的责任。淡化历史这门学科的自身特性,加强教育的引导性。“减轻分量,降低难度,删减图标”。[2]通过分析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给学生创造了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形成更为系统历史的思维。在内容编排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学生课下通过查找资料在课上分享,把一些已知的知识结论变成未知,让学生去探索、去归纳。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更多人的努力了解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去尝试与总结。尊重历史这门学科的特性,尊重历史的原创,尊重时代的发展规律。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历史编写的基础上,明确历史科目的教育宗旨,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做出创新,编写出质量更高的高中历史教科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顺应时代范文篇9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倍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县公众信息网正式开通了。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县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是我县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网站的成功开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支持网站建设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以及为网站开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县公众信息网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门户网站,通过整合全县各党政机关网站,秉承“服务、互动”两大主题,面向广大公众县委、县政府各类权威信息、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受理公众的咨询求助、意见建议和投诉举报,必将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信息公开的平台、联系群众的桥梁、公共服务的门户。它的正式开通,顺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助推了我县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对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型、责任型、阳光型和效能型政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同志们,*县公众信息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希望网站的管理者和维护者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操作流程,强化审核把关,提升质量水平,确保安全运行。同时,也希望各级各部门树立全局意识,主动顺应时代要求,注重发挥政府公众信息网的积极作用,配合、参与和支持网站的建设,努力将*县公众信息网建成受网民普遍关注、社会普遍欢迎的一流网站。

顺应时代范文篇10

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实现吉林的“二次创业”,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提高青年职工技术素质是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最有效、最直接途径。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共青团吉林市委与相关部委联合召开了“吉林市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推进会议”,为青工成长成才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必将使青工技能振兴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也必将激励广大青工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作为当代青年职工,我们深受鼓舞和鞭策,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顺应时代,树立岗位成才意识。青年是最富激情、最有理想和抱负的群体,我们担负着建设祖国、回报社会、振兴企业的重托,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同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联,顺应时代要求,对自我进行客观定位,把理想落到实处,真正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敬业爱岗,在平凡的岗位上,锻炼成才。

二、立足实践,加快岗位成才步伐。实践是促进我们成才的最好载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在本职工作中不断提高技能,才能成长为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竞争日益激烈,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尽快成长为胜任本职工作的操作者,还要努力成长为行业上的行家里手、岗位上的专家能手。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立足岗位,努力钻研业务,尽快提高技能,早日建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