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2:29:38

水政策

水政策范文篇1

移民和重建

10水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建设蓄水设施,必然会导致人口搬迁和家园重建。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移民和重建政策以使受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通过适当的重建从项目中获益。各邦应该在考虑到当地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制定详细的移民和重建政策。详细的规划是必须的,以保证项目建设和移民重建活动可以同时和顺利地进行。

财务可持续性

11除了为不同的用途建设所需的额外水利设施外,需要重点考虑现有水利设施的财务可持续性。因此,这需要对不同用水进行收费,而且水费应该至少回收提供服务所需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及一部分建设投资。水价应该与服务质量直接关联。对社会弱势和较贫困人口,应该对水费进行补贴,而且补贴应是透明的。

水资源管理中的共同参与

12在水资源管理中,应该采用一种有效和明确的方式在水资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引入共同参与方法,不仅包括不同的政府机构,而且也包括用水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对立法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要充分保证发挥妇女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应该有用水户协会和地方团体的参与,最终应将这些设施的管理转交给他们。

私营行业参与

13可能时,应鼓励私营行业参与水资源项目的规划、开发和管理。私营行业的参与有助于引入新的思想、开拓新的财务资源和引入公司化的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水户的责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不同私营行业联合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拥有、运行、租赁和转让。

水质

14.1应该定期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为改善水质应该分期设施水质改善计划。

14.2污水在排放到自然水系统之前应该进行处理以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和标准。

14.3对永久河流来说,应该保持其最小流量以维持生态和社会价值。

14.4在对受到污染的水进行管理时应采用“污染者付费”原则。

14.5为保护现有水体水质不受到侵害和恶化,应该制定必要的法律。

水功能区

15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开发在内的经济开发和活动应该根据可用水量的限制来进行规划。应该根据水资源状况对全国进行分区,应根据这样的水功能区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水的节约

16.1应该优化不同用水的效率,加强水是短缺资源的宣传。应该通过教育、法规、激励和惩罚措施提高节水意识。

16.2应该节约水资源,并且通过尽可能蓄水、消除污染和减少损失增加可用水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一些措施的采用,如输水系统衬砌,包括蓄水设施在内的现有水系统的现代化改造和改建,经处理的污水的回用,地面覆盖或水瓶灌溉等传统技术的采用,以及如滴灌和喷管这样的新技术的采用。

防洪和管理

17.1对每一个洪泛平原都应该制定洪水控制和管理总体规划。

17.2可能时,蓄水工程应该保留一定的洪水容量,以实现更好的洪水管理。在洪灾风险较高的地区,水库调节政策必须把防洪考虑放在首要位置,即使是牺牲一些灌溉或发电效益也在所不惜。

17.3在继续需要防洪工程,如堤防的同时,关注的重点应该逐步转向非工程措施,如洪水预报和预警、洪泛平原分区和洪水防护措施,以便将洪灾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也减少救灾的费用。

17.4需要严格管理洪泛平原区沿防洪设施的定居和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洪灾发生时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7.5洪水预报应该现代化,并且扩大到其他未覆盖到的地区。水库入流预报应该制度化以便实现有效管理。

海洋或河流引起的土地侵蚀

18.1沿海地区海洋引起的或内陆地区河流引起的土壤侵蚀,应该通过采取成本-效益合理的措施使之最小。各邦和地区也应该采取不鼓励占用和开发沿海地带土地的措施,并且应该严格管理靠近海洋地区的经济活动。

18.2每个沿海的邦应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该制定综合性的沿海土地管理规划。规划应该考虑到环境和生态影响,并且对开发活动进行管理。

易干旱区的开发

19.1通过土壤保湿措施、水收集实践、减少蒸发损失、包括回补在内的地下水开发和从水量丰富的地区调地表水,使易干旱区尽可能少受到干旱的威胁。牧场、森林或其他需水量相对较少的开发应该受到鼓励。在水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中,易受干旱地区的需求应该优先满足。

19.2向干旱地区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救援工作应该成为预防干旱的措施。

项目监测

20.1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监测以确定影响项目进行的瓶颈并适时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应该成为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的一部分。

20.2应该建立一套监测和评估项目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

共享水资源及在邦间的分配

21.1共享水资源及他们在邦间的分配应该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可用水资源量和流域内的需求来进行。需要制定必要的指南促进各邦之间达成水资源利用协议,包括流域外水短缺的邦。

21.2根据法庭对水纠纷的判决,1956年的《跨邦水纠纷法》可能需要适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和修订。

性能改善

22迫切需要改变水利行业管理的重点。从目前以建设和扩建水资源基础设施为主,需要转变到关注现有水利设施性能的改善。因此,水利行业资金的分配应该优先用于保证开发的需要以及设施运行和维护的需要。

维护和现代化

23.1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水利建筑和系统应该进行适当的维护以保持其健康。为此目的,每年的预算需要为这些方面安排适当的资金。

23.2应该对水利建筑和系统进行定期的监测,并且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现代化。

23.3应鼓励成立具有职权和责任的用水户协会,以促进灌溉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结构的安全

24在国家和邦一级上应有适当的组织安排负责蓄水水坝和其他水利设施的安全,包括从事调查、设计、建设、水文和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应该制定一个大坝安全方面的立法以保证对现有水坝进行适当的检查、维护和调查,并且提供适当的规划、调查、设计和建设保证新水坝的安全。关于这方面的指南应该进行定期的改进和修改。应该建立一种由专家进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调查的制度。

科学和技术

25为了有效和经济地管理我们的水资源,需要通过加强研究推动一些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包括:

水文气象学;

降雪和水库水文学;

地表和地下水水文学;

河流形态学和水力学;

水资源评价;

水收集和地下水回补;

水质;

节水;

蒸发和渗漏损失;

回用和循环使用;

较好的水管理实践和运行技术的改善;

农作物和耕作系统;

土壤和材料研究;

新建筑材料和技术(特别是碾压混凝土、纤维加强混凝土、隧洞掘进技术的新方法、仪器、先进的结构数字分析技术);

水工程结构的地震学和抗震设计;

水工程结构的安全和寿命;

水资源项目的经济设计;

风险分析和灾害管理;

开发和管理中遥感技术的运用;

利用固定的地下水作为危机管理措施;

水库泥沙淤积;

利用海水资源;

预防海水入侵;

防止水涝和盐碱化;

水涝地和盐碱地的开垦;

环境影响;

地区平等。

培训

26一个完整的标准化培训规划应该成为水资源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训内容应包括信息系统、行业规划、项目规划和制定、项目管理、项目运行、配水系统管理。培训应该扩展到所有从事这些工作的行业人员,如农民。

水政策范文篇2

国家水政策的必要性

1.1水是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是一种宝贵的国家财产。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需要从国家的高度进行治理。

1.2根据最新的水资源评价结果(1993年),印度降水总量(包括降雪)约40000亿m3,可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18690亿m3。因为地形和其他因素的限制,约60%的可以水量,也就是6900亿m3的地表水和4320亿m3的地下水,可以用于有益的用途。可用水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是非常不均的。一年内的降水一般都集中在3个或4个月内,水量从拉贾斯坦邦西部的100mm到东部地区的10000mm。作为一种资源,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降雨、河流水、地表池塘和湖泊水、地下水都是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

1.3水是一个较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认识到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它可以被认为是所有生命形式能够存在的一个必要环境。

1.4水是一种稀缺和宝贵的国家资源,水资源的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应建立在综合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国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需求。水是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家已经进入21世纪,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这一重要的资源,必须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

1.5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受到洪水和干旱的影响。国家六分之一面积是易旱区。在国家4000万公顷的洪灾易发区,平均每年有约750万公顷土地受到洪灾的影响。管理洪灾和干旱的方法必须是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协调和指导。

1.6水资源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涉及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方面和问题,例如环境可持续性、项目影响区域人口和牲畜的移民和重建、蓄水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大坝安全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提供通用的方法和指南。此外,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大部分水资源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存在工期拖延和费用超支问题。水涝和土壤盐碱化已经在一些灌区出现,导致农业土地的退化。配水的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需要强调。国家一部分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和过度开采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要求采取审慎和科学的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所有这些都需要在通用的政策和战略上加以阐述。

1.7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不可避免会导致不同用水类别水需求的增加:生活、工业、农业、水电、火电、航运、娱乐等。到目前为止,最主要的消耗型用水是灌溉。灌溉面积从建国时期的1950万公顷增加到1999-2000年的9500万公顷,如果食品和纤维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加的人口的需求,进一步的灌溉开发是必须的。国家目前(2001年)的人口为10.27亿,到2025年将达到13.9亿。

1.8谷物粮食的生量已经从50年代的约5000万吨增加到1999-2000年的2.08亿吨;到2025年,将需要增加到约3.5亿吨。人口和牲畜的饮用水需求也必须要满足。生活和工业水需求主要集中在主要城市或附近地区。然而,农村地区的水需求预计将大幅增加,因为改善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开发计划已经开始实施。水电、火电和其他工业用水的需求也将显著增加。结果导致,水,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未来将更加稀缺。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保证最高的用水效率和公众对节约重要性的认识。

1.9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水质。消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改善水质,需要改进现有的战略、依托科学和技术发展研发新的技术。总的来说,科学技术和培训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1.10印度第一次《国家水政策》颁布于1987年9月。自那以后,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对1987年的国家水政策进行评估和修订。

信息系统

2.1一个开发良好的完整的国家或邦一级的水信息系统是资源规划的基本要求。应该建立一个包括数据银行和数据基础网络在内的标准化的国家信息系统,整合和加强现有中央和邦一级机构的系统,改善数据质量,提高处理能力。

2.2应制定代码、分类、数据处理、数据收集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必须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创建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不同机构之间数据的自由交换。对开发和改进数据收集、处理和能力的技术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3除了可用水量和实际用水量的数据外,系统也应该具有能够对未来不同用水类别的水需求进行预测的能力。

水资源规划

3.1国家可用的水资源应该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纳入可用资源的类别内。

3.2非常规的用水方法,如跨流域调水、人工地下水回补和咸海水淡化,以及传统的节水实践,如雨水利用,包括屋顶雨水收集,都需要在实践中采用,以增加可用水资源量。必须关注这些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开发。

3.3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规划必须针对一个水文单位整体,如一个排水流域或一个子流域,规划中应考虑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水质、水量和环境方面。应该在这样的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制定和考虑所有的单个开发项目和建议,保证项目与流域或子流域现有的协议或裁决保持一致,以获得最优的和可持续的方案。

3.4应该鼓励通过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土壤保护、流域治理、森林保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以及建设挡水坝来进行流域管理。应采取可保护流域内水资源的措施。

3.5对缺水地区来说,应根据国家规划,在考虑到该地区或流域的需求后,通过从其他地区调水来满足其用水需求,包括从一个流域向另一个流域调水。

管理体制

4.1为了能在一个水文单位内,采取跨行业、跨学科和参与的方法,在综合考虑水质、水量和环境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需要对现有的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甚至新建。因为水资源计划的维护是没有有计划的预算,因此一般来说容易被忽略。管理体制安排应放在与新建项目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4.2对一条河流进行规划的开发和管理,需要时应建立适当的流域机构。应成立专门的跨学科部门准备综合性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到灌溉的需求,而且要考虑到其他不同用水户的需求,通过规划确定可用水资源量,并在现有的协议、裁决和法律框架内优化水的利用。流域机构的范围和权力应由流域所在邦自己决定。

水分配的优先次序

5在水系统的规划和运行中,应遵守下列的水分配次序:

·饮用水

·灌溉

·水电

·生态

·农业行业和非农行业

·航运和其他用途

然而,如果流域或当地有特殊的考虑,优先次序是可以调整或增加的。

项目规划

6.1水资源开发项目应尽可能是已经规划的,并且作为一个多目标项目来开发。保证饮用水供应是一个优先的考虑。

6.2对项目在建设期间和建成后对人的生活、移民、职业、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可能影响的研究应是项目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3在一个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运行中,应将环境质量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一个优先考虑的方面。如果对环境存在不利的影响,应该使影响最小,并且应该通过一定的补偿措施进行补偿。无论如何,项目必须是可持续的。

6.4项目的规划、制定、批准和实施必须采取综合和跨学科的方法,包括流域治理和管理、生态和环境方面、对受到影响人口的安排。山区项目的规划应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和限制因素,如陡坡、快速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考虑到保证饮用水的需要、水电开发的可能性和适当的灌溉方法。这些地区项目的经济评价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6.5对位于部族或特殊的弱势群体居住区域内的项目的调查和制定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其他一些地区,项目规划中应该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安排的部落的要求给予特别的关注。在项目的经济评价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6.6排水系统从规划阶段起就应该作为灌溉项目的一部分。

6.7大多数与水有关的项目都存在工期拖延、费用超支和效益减小的现象,应该通过改进项目准备和管理的质量来克服。通过优化资源分配,以及考虑到正在进行的项目的早期竞争性以及减少地区不平衡性的需要,可以消除项目资金的不确定性。

6.8应该从项目规划阶段开始就鼓励受益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

地下水开发

7.1应该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上定期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估,应考虑到水质和开采的经济性。

7.2应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进行控制以保证不超过回补的量,而且也要保证社会平等。中央和邦政府应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超采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应该制定和实施地下水回补项目以改善地下水质和增加可用水量。

7.3应从项目的规划阶段就重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和协调开发与联合运用,而且应该作为项目实施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7.4应该避免地下水的过度开发,特别是在海岸附近,以防止海水入侵。

饮用水

8应该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全部人口提供所需的安全饮用水设施。如果没有其他可替代的饮用水水源,灌溉和多目标项目一定要包括饮用水部分。人和动物的饮用水需求应该放在所有用水的第一位置。

灌溉

9.1一个单一项目内或一个流域内的灌溉规划应该考虑到土地的可灌溉性、所有可用的水源的灌溉成本和效益比较,以及合适的灌溉技术,以获得最优的用水效率。灌溉项目应尽可能增加农民家庭的灌溉收益,衡量的标准是使产量最大化。

9.2用水政策和土地使用政策应密切结合。

9.3灌溉系统的水分配应该确实考虑到公平和社会公正。通过采取合理的配水系统、最大供水量封顶和合理的水价,消除在渠首或渠系末端农田可用水量上的差别,以及大型农场和小型农场上的差别。

9.4必须努力保证灌溉潜力得到完全的利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有的灌溉项目应该采用指定开发区域的方法。

水政策范文篇3

移民和重建

10水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建设蓄水设施,必然会导致人口搬迁和家园重建。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移民和重建政策以使受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通过适当的重建从项目中获益。各邦应该在考虑到当地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制定详细的移民和重建政策。详细的规划是必须的,以保证项目建设和移民重建活动可以同时和顺利地进行。

财务可持续性

11除了为不同的用途建设所需的额外水利设施外,需要重点考虑现有水利设施的财务可持续性。因此,这需要对不同用水进行收费,而且水费应该至少回收提供服务所需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及一部分建设投资。水价应该与服务质量直接关联。对社会弱势和较贫困人口,应该对水费进行补贴,而且补贴应是透明的。

水资源管理中的共同参与

12在水资源管理中,应该采用一种有效和明确的方式在水资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引入共同参与方法,不仅包括不同的政府机构,而且也包括用水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对立法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要充分保证发挥妇女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应该有用水户协会和地方团体的参与,最终应将这些设施的管理转交给他们。

私营行业参与

13可能时,应鼓励私营行业参与水资源项目的规划、开发和管理。私营行业的参与有助于引入新的思想、开拓新的财务资源和引入公司化的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水户的责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不同私营行业联合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拥有、运行、租赁和转让。

水质

14.1应该定期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为改善水质应该分期设施水质改善计划。

14.2污水在排放到自然水系统之前应该进行处理以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和标准。

14.3对永久河流来说,应该保持其最小流量以维持生态和社会价值。

14.4在对受到污染的水进行管理时应采用“污染者付费”原则。

14.5为保护现有水体水质不受到侵害和恶化,应该制定必要的法律。

水功能区

15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开发在内的经济开发和活动应该根据可用水量的限制来进行规划。应该根据水资源状况对全国进行分区,应根据这样的水功能区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水的节约

16.1应该优化不同用水的效率,加强水是短缺资源的宣传。应该通过教育、法规、激励和惩罚措施提高节水意识。

16.2应该节约水资源,并且通过尽可能蓄水、消除污染和减少损失增加可用水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一些措施的采用,如输水系统衬砌,包括蓄水设施在内的现有水系统的现代化改造和改建,经处理的污水的回用,地面覆盖或水瓶灌溉等传统技术的采用,以及如滴灌和喷管这样的新技术的采用。

防洪和管理

17.1对每一个洪泛平原都应该制定洪水控制和管理总体规划。

17.2可能时,蓄水工程应该保留一定的洪水容量,以实现更好的洪水管理。在洪灾风险较高的地区,水库调节政策必须把防洪考虑放在首要位置,即使是牺牲一些灌溉或发电效益也在所不惜。

17.3在继续需要防洪工程,如堤防的同时,关注的重点应该逐步转向非工程措施,如洪水预报和预警、洪泛平原分区和洪水防护措施,以便将洪灾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也减少救灾的费用。

17.4需要严格管理洪泛平原区沿防洪设施的定居和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洪灾发生时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7.5洪水预报应该现代化,并且扩大到其他未覆盖到的地区。水库入流预报应该制度化以便实现有效管理。

海洋或河流引起的土地侵蚀

18.1沿海地区海洋引起的或内陆地区河流引起的土壤侵蚀,应该通过采取成本-效益合理的措施使之最小。各邦和地区也应该采取不鼓励占用和开发沿海地带土地的措施,并且应该严格管理靠近海洋地区的经济活动。

18.2每个沿海的邦应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该制定综合性的沿海土地管理规划。规划应该考虑到环境和生态影响,并且对开发活动进行管理。

易干旱区的开发

19.1通过土壤保湿措施、水收集实践、减少蒸发损失、包括回补在内的地下水开发和从水量丰富的地区调地表水,使易干旱区尽可能少受到干旱的威胁。牧场、森林或其他需水量相对较少的开发应该受到鼓励。在水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中,易受干旱地区的需求应该优先满足。

19.2向干旱地区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救援工作应该成为预防干旱的措施。

项目监测

20.1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监测以确定影响项目进行的瓶颈并适时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应该成为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的一部分。

20.2应该建立一套监测和评估项目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

共享水资源及在邦间的分配

21.1共享水资源及他们在邦间的分配应该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可用水资源量和流域内的需求来进行。需要制定必要的指南促进各邦之间达成水资源利用协议,包括流域外水短缺的邦。

21.2根据法庭对水纠纷的判决,1956年的《跨邦水纠纷法》可能需要适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和修订。

性能改善

22迫切需要改变水利行业管理的重点。从目前以建设和扩建水资源基础设施为主,需要转变到关注现有水利设施性能的改善。因此,水利行业资金的分配应该优先用于保证开发的需要以及设施运行和维护的需要。

维护和现代化

23.1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水利建筑和系统应该进行适当的维护以保持其健康。为此目的,每年的预算需要为这些方面安排适当的资金。

23.2应该对水利建筑和系统进行定期的监测,并且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现代化。

23.3应鼓励成立具有职权和责任的用水户协会,以促进灌溉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结构的安全

24在国家和邦一级上应有适当的组织安排负责蓄水水坝和其他水利设施的安全,包括从事调查、设计、建设、水文和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应该制定一个大坝安全方面的立法以保证对现有水坝进行适当的检查、维护和调查,并且提供适当的规划、调查、设计和建设保证新水坝的安全。关于这方面的指南应该进行定期的改进和修改。应该建立一种由专家进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调查的制度。

科学和技术

25为了有效和经济地管理我们的水资源,需要通过加强研究推动一些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包括:

水文气象学;

降雪和水库水文学;

地表和地下水水文学;

河流形态学和水力学;

水资源评价;

水收集和地下水回补;

水质;

节水;

蒸发和渗漏损失;

回用和循环使用;

较好的水管理实践和运行技术的改善;

农作物和耕作系统;

土壤和材料研究;

新建筑材料和技术(特别是碾压混凝土、纤维加强混凝土、隧洞掘进技术的新方法、仪器、先进的结构数字分析技术);

水工程结构的地震学和抗震设计;

水工程结构的安全和寿命;

水资源项目的经济设计;

风险分析和灾害管理;

开发和管理中遥感技术的运用;

利用固定的地下水作为危机管理措施;

水库泥沙淤积;

利用海水资源;

预防海水入侵;

防止水涝和盐碱化;

水涝地和盐碱地的开垦;

环境影响;

地区平等。

培训

26一个完整的标准化培训规划应该成为水资源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训内容应包括信息系统、行业规划、项目规划和制定、项目管理、项目运行、配水系统管理。培训应该扩展到所有从事这些工作的行业人员,如农民。

水政策范文篇4

【关键词】广西;农业;政策性农业保险

2019年10月,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印发经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保险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2020年4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广西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乃至2030年的任务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工作要求等,为今后广西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方向。由此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都特别强调,农业保险要让农民得实惠。可见,农民从农业保险中获得赔偿已上升到政策高度。广西农业保险近年来的发展成效显著,保险金额、保费规模、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明显提升,在全国的排名进入中上水平。农业保险是要让农户受益,要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彰显。目前,广西农业保险在理赔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农户获得感还需要进一步增强[1]。

1农业保险理赔追求的目标

从相关数据来看,农业保险赔付率应该达到这样一种水平:农业保险承办机构在保本微利、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农业保险的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基本应当赔付给农户。在广西目前的农业保险保费中,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约占总保费的75%,即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中有75%的资金赔付给农户,简单赔付率达到75%应当是农业保险赔付率追求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年的赔付率要达到75%。实际情况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在年度间的差异较大,简单赔付率75%是从长期来看应当达到的一个水平,不应当是短期内的目标。

2近年来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总体情况

据相关统计显示,2011—2020年全国农业保险平均简单赔付率为67%,广西简单赔付率为63%,云南简单赔付率为69%,贵州简单赔付率为50%。广西简单赔付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低于云南6个百分点,高于贵州13个百分点。

2.1承保理赔与当年灾害风险相关度高

广西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呈现年度不均衡特征,有的年份风险较高,有的年份风险相对较低,赔付率与当年的风险高度相关。例如,2014年的“威马逊台风”、2015年的“彩虹台风”及2019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广西农业保险赔付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82%、81%、93%。其他年份因为无明显台风过境广西,赔付率相对较低。从这些年的赔付情况来看,农业保险保灾害的功能作用较为明显。

2.2农业保险总体费率水平形势复杂

从广西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及保险金额在全国的排名来看,广西农业保险总体费率相对较低,总体保险费率为1.5%左右,可以说,单位保费提供的保险保障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财政资金撬动保险资源的杠杆作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实际情况是,广西森林面积较大,森林保险在整个农业保险中的权重也就更大。森林的种植特性决定了森林保险的保险费率远低于其他种养殖业,森林保险费率为0.3%左右,拉低了全区的农业保险费率,这背后隐藏着其他种养殖业的保险费率并不比其他省份低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甄别。

3承保理赔相关情况分析

3.1保费高增速引起赔付延后,拉低当年赔付

当保费增速较快时,三省区的简单赔付率都偏低;当保费增速较慢时,三省区的简单赔付率都相对较高。由于农业保险高速增长,保险期限为1年,当年签单投保的农户中有相当一部分保险保障责任延续到次年,即当年投保所发生的保费需要对次年到期保单的保险责任提供保障,保费增速越大,次年到期的保单对当年赔付率的影响越大。相比云南、贵州附近省份,广西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和历年增速都占优,而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较为接近,由此可见,过去10年间,广西农业保险的理赔情况在各项环境条件趋同的情况下相比周边省份处于中间水平,但各有特点。广西与贵州的保费增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广西的简单赔付率高于贵州13个百分点;广西与云南相比,云南的保费增速相对较慢,简单赔付率高于广西6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在其保费徘徊不前的2013—2018年6年中,其赔付金额却持续扩大,拉高了整体赔付率。

3.2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承保理赔影响了赔付率

广西绝大部分农业保险品种都是当年投保后如果出现损失即可得到赔偿,但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是一个例外。该险种受榨季及价格测算周期影响,实际赔付必须等到投保后的次年年底才实施赔偿,即投保和赔付分别在不同年度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保当年的整体赔付率。当该险种保费规模越大,占总保费权重越大,这种拉低年度赔付率的情形就更明显。2020年,广西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投保面积约1.33×105hm2(200万亩),保费规模为3亿元。根据承保理赔方案,最低赔付率为72%,最低赔付金额为2.16亿元,承保时间与赔付时间由于榨季周期原因分别发生在2020年、2021年,相当于2020年投保的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保费计算在当年,赔付却出现在2021年,即2020年3亿元的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保费当年是零赔付,拉低了2020年的整体赔付率8个百分点。

3.3粗放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工作侧重点发生变化

2013年以来,广西农业保险为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设置了要在2016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任务,因此全区农业保险工作重点放在尽快做大保费规模上。经过努力,广西实现了在2016年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当年排在全国第十四位。2016年后,广西农业保险工作重点由做大规模过渡到规模与理赔并重上,相关工作更加注重对赔付率的发力,切实提升农户获得感。为此,广西对农业保险开始了持续地提保额、降费率、降保费的经历,尽管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但由于保费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保费对跨年度的保险保障责任相对较大,再加上2017年、2018年并未发生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种养殖业没有遭受到较大损失,因此简单赔付率仍相对偏低。

3.4持续调整保险金额保险费率,但政策效应滞后

农业保险刚启动扩面的前几年,无论是从保险机构方面还是从投保农户方面来看,投保承保的农户和产业都是规模较大、风险较高的,所对应的也是费率较高的情形。随着保险覆盖面的持续扩大,参与投保的农户包括大量的风险较小的小散户和产业,农业保险投保离“大数法则”更近一步。农业保险整体面临的风险随着覆盖面扩大而逐步下降,在此过程中,难以对农业保险政策做出较频繁的调整,实际上也无法连续做出调整。相比较不少兄弟省区3年调整一次政策的频率,广西实施了更为频繁的政策调整,有的是2年调整1次,有的甚至是1年调整1次。据了解,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农业大省对单个年度的赔付率不会特别关注,更倾向于从长期看待农业保险的赔付率。

3.5保险机构存在“店大欺小”,对农户惜赔少赔

广西农业保险投保的农户既有不少大型种养殖户,更有大量的小散种养殖户。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当保险机构面对大型种养殖户定损理赔时,保险机构处于弱势地位,赔付较高;当保险机构面对广大的小散种养殖户定损理赔时,保险机构处于强势地位,可能存在惜赔少赔。例如,烟叶保险是烟草局负责,因此烟叶保险历年来的赔付率都超过100%,保险机构连年亏损;水稻制种保险是制种企业负责,因此历年赔付率也都处于较高水平。但全区整体赔付率并不高,说明大量的小散种养殖户要么不甚了解农业保险政策,要么对自身权益不知该如何维护,小散户的心里往往是能得一点赔偿是一点,保险公司为了利润考虑,就会尽可能地压低对小散户的赔付金额,导致对小散户的赔付率较低,从而拉低了整体赔付率。综上,广西农业保险赔付水平与全国平均赔付水平的差距总体上处在合理的范围内。但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考虑,广西农业保险赔付水平还有提升空间。

4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广西农业保险理赔水平,下一步应当进一步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降低保险费率,优化免赔设置,扩展保险责任,适度引进机构,切实提高理赔服务水平,惠及广大农户。

4.1提高险种保障水平,降低保险费率

一是广西近年来对部分主要中央险种的风险保障水平相继进行了调高,同时降低保险费率。水稻保险金额从每公顷6000元提高至9000元,目前达到每公顷12000元,单位保费也略有降低,从每公顷375元降至360元,保险费率则大幅度降低,从5%降至3%。二是糖料蔗保险金额从每公顷9000元提高至12000元,单位保费每公顷360元维持不变,保险费率从4%降至3%。三是能繁母猪和育肥猪的保险金额分别从每头1000元、600元提高至1500元、1200元,单位保费从60元、36元提高至75元、60元,保险费率均从6%降至5%,等等。这些措施对提高财政资金撬动保险资源杠杆作用和农业保险赔付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相当部分险种的保险金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各主要险种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险费率也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对于不同类别的险种,提高保额、降低费率都应当差别化对待,总体建议是中央补贴比例较高、历年赔付率较高的险种应当主要采取提高保险金额的做法,同时适当提高单位保费,一是可以争取到更多的中央补贴资金,二是可以拉高农业保险整体赔付率。中央补贴比例较低、赔付率较低的险种在适当提高保额时降低单位保费,扭转此类险种的赔付趋势。

4.2优化重点险种方案,切实惠及投保农户

广西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自2016年开展试点以来已有5个榨季,在试点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所以前期试点简单赔付率较低:2016年为17%、2017—2018年为66%。2019年方案制订时,广西对赔付方案进行了较大调整,该险种当年的赔付率达到73%。财政部对广西2019年度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资金绩效评价给予较高评分,即92.5分,获得全国第一名。2020—2022年3年试点方案制订时,广西对方案继续做了优化,首次引进最低赔付率且达到72%,第二档赔付率达到96%,随糖价变化,第三、第四档赔付率设定为120%、144%。按照目前白糖价格水平,赔付率大概率将超过最低赔付。尽管对赔付方案做出了较高最低赔付的安排,就方案本身来看,仍有不少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设定最低较高赔付率是否具有持续性,因为当试点面积较小时,这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当保险全覆盖时,如此高的最低赔付率恐怕很难再继续执行。此外,在设置赔付时,对糖厂和蔗农实行双向同时赔付,就保险原理来看,这是不符合要求的,需要加以优化调整。下一步,建议根据保险覆盖面的推进程度,对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赔付方案进行再研究和完善。当全覆盖或者接近全覆盖时,糖料蔗每公顷90t的产量显然与全区约7.67×105hm2的实际产量差距较大,每公顷90t的糖料蔗,全区7.67×105hm2产量可达6900万t,实际情况是近年平均总产量为5800万t左右。建议根据糖厂收购的原料蔗产量计算产量,单位保险费由亩换算成每吨,真正实现保价格。“双向同时赔付”建议调整为“双向赔付”,避免被认为是一种补贴行为,真正做到保险保风险。

4.3科学合理设置定损理赔标准,扩展保险责任

目前,广西大部分农业保险品种尚未制定定损理赔标准,各家承保机构自行设计保险合同,确定定损理赔标准,如承保机构确定的免赔率相对较高、绝对免赔率时有出现及农作物不同生长期赔偿比例不尽合理等。免赔率是指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受损免除赔偿责任的比率,分为绝对免赔和相对免赔。近年来,广西财政厅协同行业主(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梳理各保险品种条款,取消了各险种绝对免赔,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对免赔,降低相对免赔率,例如取消了水稻、糖料蔗、公益林、商品林、水果、海产品的绝对免赔,调整设置为相对免赔,并对相对免赔率进行了限制;扩展了部分保险品种的保险责任,例如增加了地震保险责任,降低了海产品的起赔条件,风力起赔等级由12级降低为10级,等等。下一步,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为种养殖业科学合理设置统一的定损理赔标准,彻底取消绝对免赔,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对免赔,优化农作物不同生长期的赔偿比例,适当扩展保险责任范围,更好地保护投保农户利益。

4.4适度引进保险机构,提高理赔服务能力

近年来,广西有序引进农业保险承办机构,使保险机构达到适度竞争的合理状态,不断提高理赔服务能力。保险机构由最初的3家逐步增加到4家到2021年经过遴选、层层筛选的7家,为避免县域过度竞争,设置了每个县域不超过5家承办机构且原则上每个乡镇农业保险业务仅由一家承办机构承办。此外,2021年4月,广西采取县域平均赔付率与单个承办机构赔付率的差额激励的做法,对于赔付率低于县域平均赔付率的承办机构,可适当调低其市场份额权重,对于赔付率高于县域平均赔付率的承办机构,可调高其市场份额权重。下一步,建议重点工作转向对承保机构服务能力的考核上来,从计划完成情况、农户受益情况、定损理赔及时性及赔付率、农户满意度等方面,加强对承保机构的绩效考核,督促承保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内部考核、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切实提高承保机构服务农业保险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水政策范文篇5

在长江水利现代化进程中,水政策的规范和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水政策在各项水利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一,政策措施能够解决工程措施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如防洪保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政策”是“水工程”的必要补充和重要延伸;其二,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强,对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越高,就越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和保证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等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其三,在水治理、水开发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在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之后,当水管理的任务成为水利战线的中心任务时,“水政策”就成为全部水利工作的重心。

如同“水工程”建设需要规模宏大的“前期工作”一样,“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相当规模的“前期工作”——水政策研究。特别在当前条件下,为了推进长江流域的水利现代化,促进水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认识水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水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要在专职人员、研究经费、课题项目、设施条件等方面保证水政策研究的实际需要。

新世纪长江流域的水政策研究,大体有如下几类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

广义的“水管理体制”包括“水治理体制、水开发体制、水保护体制、水管理体制”诸多内容,并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水管理范围。以防洪为重点的水治理体制,以水库开发为龙头和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水开发体制,以水环境和水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水保护体制,都是水管理体制研究的范畴。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国外水管理体制研究,中国水管理体制研究,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长江水管理体制研究等。对于流域机构来讲,研究的重点是“中外流域水管理体制”和“长江水管理体制”的相关内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TVA模式研究”、“泰晤士河务局模式研究”、“罗纳河公司模式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启示作用,对于揭示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发展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以便推荐和选择最佳的长江流域水管理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当下大力气全面系统地展开这方面的资料积累和科学研究。

关于“TVA模式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创建现代化流域集团”的长江委体制发展战略目标。但是,由于研究才刚刚开始,研究还不够广泛深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在世界水利发展史上,TVA只是一个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国的长江流域推行TVA模式不大现实。实际上,包括TVA模式在内,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既是一个特殊,一个个别,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同时又是一种普遍,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只是这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语)而已。一些同志在看到TVA模式的特殊性和个性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的普遍性和共性的一面。那么,究竟什么是TVA模式的“普遍性本质”呢?对长江委体制发展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普遍性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里,有必要对TVA模式这个“特殊”作一番简要剖析。

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国会立法成立的TVA(TennesseeValleyAuthority,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现在是美国最大的公用电力生产者,又是美国第五大河——田纳西河流域的水管理者和环境保护者。TVA的水管理范围涉及到田纳西流域所在的美国东南部7个州的20多万km2,现有员工13300人,拥有29座水电站,11座火电站,3座核电站及1座抽水蓄能电站,正通过158个电力经销商为800万人民提供电力服务。据TVA网站提供的最新资料,2000年TVA的经营收入已经达到67亿多美元,经营支出达到50多亿美元,两项相抵(即扣除成本后),TVA的年经营纯收益是17亿多美元,加上其他纯收益1700万美元,纯利息支出17亿多美元,TVA的年纯收益是2400万美元,TVA的总资产则达到331.81亿美元。

TVA模式的“普遍性本质”就是其“企业经营的主动性、灵活性与行政管理权威的统一性”。这一普遍性的本质,是由美国人自己揭示的,在TVA网站的“TVA历史”一栏中,他们引用了当年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创造“一个既有政府权威又有私人企业经营灵活性和主动性的法人实体”,这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TVA的这一普遍本质。我们知道,美国是极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他们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种“政企合一”的新型法人实体呢?按照美国人的解释,面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为了使国家从极度的经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需要推行“新政”这样创新的解决办法。“政企合一”的新型法人实体TVA,就成了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的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之一。在罗斯福看来,TVA应当成为与现有企业实体完全不同的新型法人实体。历史表明,TVA模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特定条件,却在而后70多年的多种社会环境中发展壮大,它不仅创造了一种流域性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管理体制的典范,而且,还创造了以流域水开发为龙头带动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典范。TVA成功的基本经验是:它既是流域水管理者,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又是流域水开发者,最大限度地用自主性的经营开发推进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从罗斯福新政到进入新的世纪,TVA的发展史表明,它不仅是典型的,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它更是普遍的,其普遍性突出表现在这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却能够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特别是在经济繁荣阶段,都能够持之以恒地发扬光大和发展壮大,由初期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到最后主要依靠市场竞争创造企业经营的辉煌业绩。

2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配套政策研究

“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做得十分成功,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历史的验证。但是,随着治江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长江水利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有必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配套政策研究的任务,就十分突出地提到了历史的前台。

首先是长江防洪保险的政策研究,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近几年来,以长江重要堤段隐蔽工程建设为重点的长江防洪体系建设正在显著地改变长江流域的整个防洪形势,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长江防洪的标准,增强了长江堤防的防洪安全性。但是,长江防洪的整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江洪水的威胁仍然客观存在。为此,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需要在长江流域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防洪、拦洪、蓄洪,尽可能减少洪灾损失。例如,在长江重要堤段隐蔽工程完工之后,要继续完善蓄滞洪区的建设,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要在长江上游地区继续修建一系列综合利用水库,进一步提高长江流域的防洪标准。但是从总体上讲,人类是不可能完全靠工程措施根除洪水灾害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经常受到洪水的袭击,就是一个证明。因此,除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洪减灾之外,还必须实行洪水保险等非工程措施,在特大洪水到来之前,先期转移人口,对于不可避免的财产损失,则用洪水保险的办法予以弥补。美国是实行洪水保险最成功的国家。1936年和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防洪法》,将洪水问题当做国家的职责。后来,为解决洪水损失问题,“国家防洪保险(NFIP)”提上日程。1968年通过了《国家防洪保险条例》,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洪水保险成为可能;此后20年“国家防洪保险(NFIP)”几经修改,包括管理机构的改变。1973年通过《洪水灾害防护法》后,洪水保险从自愿变为强制执行,防洪保险迅速推开:参加“国家防洪保险(NFIP)”的团体由1971年的158个猛增到1981年的20000个;财产价值由1972年的11亿美元猛增到1988年的1620亿美元。加强防洪保险等政策措施研究,是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研究的内容之一,应当抓紧进行。

其二,长江水开发的政策研究,应当成为新时期长江水政策研究的重点。在经过50多年的长江水治理之后,长江防洪标准得到了显著提高。进入新的世纪,除需要继续完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之外,长江水利现代化建设和长江水利发展的整个战略重点,应当逐步转移到长江水开发上来。随着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由水治理向水开发的转变,有关长江水开发的政策研究也应当提上重要日程。长江水开发研究的主要任务有:长江大水利产业研究;长江水开发与水治理、水保护、水管理关系研究(水电开发与流域水管理;水电开发与流域防洪治理;水保护与调水开发等);长江水开发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研究;长江水开发模式研究;长江水开发的可能性研究(可开发程度研究);长江水开发对象研究(水开发范围研究);长江水开发主体研究(市场主体或政府主体)等。

其三,长江水资源配置(调水与节水)政策研究。水资源配置是新世纪水利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实现合理的水资源社会再分配,必须大力开展水资源配置的政策研究。长江水资源配置政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长江流域水权与水利产权研究;水商品与水市场研究;长江流域水价形成机制研究;水资源社会再分配与水价杖益再分配研究;长江流域节水机制与调水关系研究;水资源配置的工程手段与政策手段关系研究;“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与长江水利现代化关系的研究等。

其四,长江水保护(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政策研究。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是长江水保护的两大职责。长江水保护政策研究的主要任务有:长江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与水利现代化研究;长江流域水保护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研究;水保护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研究;水保护的流域性与区域性研究;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水保护的特点及对策研究;长江流域水保护中的“一龙管水”与“多龙治水”研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良性经济运行机制研究;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社会现代化关系研究等。

3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江流域水利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长江流域水利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规律研究,长江流域水利的发展目标研究,长江流域水利长远发展战略研究,长江流域水利宏观发展战略研究。进入新的世纪,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应当是长江水利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长江流域水利发展阶段如何划分,当前处于什么阶段,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涉及到长江流域水利发展战略的全局。初步研究表明,世界水利发展史显示了较为明朗的“四阶段”特征,即:“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管理”四个发展阶段。长江流域现正处于“水治理”阶段向“水开发”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

长江水利现代化研究,是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内容之一。长江水利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就是要整体推进长江水利现代化,最终建立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水利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之后,长江水利今后发展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全面推进长江水利现代化。

水政策范文篇6

1广东省水稻种植及补贴情况

1.1水稻种植现状

粤北韶关等地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水稻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2%以上;而在广州花都等珠三角地区,农民主要种植蔬菜等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相对较小,一般在45%~50%左右。调查发现,除个别地区外,水稻种植比例逐年缩小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在粤西湛江徐闻县调查的58户农民中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60%以下的有41户,粤北韶关乐昌市调查的30户农民中有22户水稻种植面积低于耕地面积的60%,而在2000年,两地70%以上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表2)。

1.2水稻种植补贴情况

在补贴种类方面,广东省农业补贴项目大体包括良种补贴、种粮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综合直补等,但是大多数农户只能领到其中的1~2项补贴。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可以领到面积补贴和良种补贴,而农机具补贴等有资格要求的项目领取的人数甚少、在农民中的适应范围小。在补贴数额上,各个地区因地制宜,略有不同,每667m2大多在100~130元之间,其中徐闻县和花都区补贴较高、分别为122.5和117.0元,五华县最低、平均为106元(表2)。

2广东省水稻种植现行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2.1补贴力度不够,补贴数额不足

多地水稻补贴力度不够,补贴的数额较小。调查结果显示,政府补贴数额仅占水稻种植成本的11%~20%(表3),而现行市场粮价浮动区间大致为1.8~2.4元/kg,考虑自然等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对于多数农民来说,即便是较小的生产意外,政府的补贴资金都不足以弥补其种植损失。部分农民反映,仅依靠水稻种植收入根本无法支撑家庭生计和普通的生活开销。尽管广东省种粮补贴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亦水涨船高,从2006年开始,广东省部分农资零售价平均升幅分别为化肥7%、农膜15.2%、种子13.6%[2],上涨幅度超过了水稻补贴的增幅。因此,与不断增加的种植成本相比,农业补贴金额可谓杯水车薪,多数农户根本无法利用微薄的补贴改善生产技术扩大生产,更不用说改善耕种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2.2补贴发放缺乏监管

在补贴发放过程中,缺乏严格监管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资格审核阶段,基层组织没有对申领补贴农民的实际水稻种植面积进行及时核查统计,政府亦没有定期复查,导致水稻种植面积的数据更新慢,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未种水稻仍领补贴的情况。在补贴发放后,“专款专用”的农民减少,部分农户收到补贴后并未进行水稻的再生产,而是将该补贴用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因此多地陷入了资格审查越不严格、补贴越不用于水稻种植的恶性循环之中。

2.3补贴项目对种粮大户的激励作用较小

补贴对水稻种植大户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影响了农业补贴对水稻种植的激励效果。现行的补贴制度中对种粮大户的特殊补贴项目少,金额有限[3]。以种粮直补为例,2008年广东省政府将补贴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户,但补贴的额度有所减少,2008年以前省级每667m2种粮直补为12.5元,2008年后下调为4元,结合市、县两级补贴,水稻种植大户每667m2得到的种粮直补约为13元,加上其他补贴,种粮大户每季每667m2的补贴为100元左右[5]。而实际耕种中,大户种植水稻每季每667m2需人工费用160元左右,仅靠补贴是不够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种植水稻经济效益低,近80%的散户将粮食用于自给,水稻进入流通环节的少,对市场影响有限;而大户种植水稻的主要是为了出售,水稻商品化程度高,对市场的水稻总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着国民经济运行。因此,补贴对种粮大户的效用越高,越能带动整个地区的种粮氛围。只有大力鼓励种粮大户积极种粮,提高大户的粮食产量和售粮量,才能真正提高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产量。

3鼓励农户种植水稻的对策建议

3.1进一步加大对水稻种植的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及配套政策

一方面,针对每667m2近1000元的水稻种植成本,仅靠投入26%的种粮补贴,对农户来说激励幅度仍然有限[4]。因此广东省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中粮食补贴的力度,争取将补贴份额提高到种植成本的30%~40%。同时,在省补和市县补贴两部分中,应灵活安排比例,可以根据地方GDP和GNP等指标划分出发达及欠发达地区,出台相关政策区别对待,对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省级补贴,强化地方市县的补贴作用;对于欠发达地区,则加大省级投入的力度,减轻地方财政负担,通过对市县的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更能发挥政府补贴作用,同时可节省开支,提高补贴的利用率,达到最优的资金投入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大土地统计工作的监控力度,切实核查土地有效面积,保证将补贴款按时按量发放到农户手中,使补贴政策发挥成效。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督机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虚报谎报面积、冒充种粮户领取补贴款等不良行为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进一步规范补贴制度。

3.2多渠道加强种粮大户的补贴

针对种粮大户补贴额度小这一突出问题,广东省应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可开辟新的补贴项目如通货膨胀补贴等,用于弥补市场变动给大户带来的损失。对于现行的补贴项目,可适当增加大户所享受的补贴金额,提高补贴金额在种植成本中的比例,综合考虑,对大户每季每667m2总补贴提高至200元左右,相对合理。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对种粮大户实行更加优惠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大户参保,降低水稻大户种植风险和销售风险。同时,对于承保的保险公司,政府可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例如减免部分税收,以此激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开发更多针对种粮大户的保险产品,通过保险代替补贴的方式,鼓励种粮大户种植生产水稻,从而营造当地水稻种植氛围,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广东省水稻总产量。

3.3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从近年来农业投入看,2004年广东省政府投入44.05亿元用于农业基本建设,该投入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8%,而在2005—2008年,广东省该项投入分别为5.38亿、16.33亿、24.44亿、30.2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分别为0.1%、0.4%、0.5%和0.6%[1]。虽然“三农”政策出台后,政府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从投入的比例分析,投资增幅比重不明显。针对水稻种植,更需要强化水利和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调查中发现,86%的农户反映水利设施跟不上,导致无水种植。因此,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间接刺激水稻种植。建议把补贴对象扩大到村集体,除了对单个农户进行补贴外,还可以对整个村集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根据每村水稻种植的规模,合理制定补贴数额。村集体利用补贴进行水利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维护,使百姓受益。

水政策范文篇7

1小水电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小水电定义为电力装机50MW及以下的水电站。小水电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发电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

1)资源丰富。我国小水电可开发量为8700万kW(80年代水能资源普查结果),占全国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23%,位居世界首位。

2)分布广泛。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国1573个县(市)。西部地区为5828万kW,占全国可开发量的67%;中东部地区为2872万kW,占33%。小水电资源分布较之煤炭、油气等其它能源资源分布更具普遍性,尤其对西部地方经济有更好的可及性和亲和性。

3)开发灵活。小水电可以分散开发、就地成网、分布供电。开发容量根据需要,从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千瓦到上万千瓦。能为户、村、乡(镇)及县(市)提供所需电力,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和辐射性。此外,小水电规模小,资金量也相对少,开发技术成熟,工期短,见效快,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经济贫困地区开发小水电较之开发大中型水火电更具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应该说,在国家集中资金开发大型发电工程时,地方政府最适于组织小水电的开发。

由于小水电在解决农村能源供应、改善生态环境、扶贫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我国获得了长足发展。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农村水电供电区逐步发展,迄今已接近全国近1/2的地域,拥有全国1/4的人口,建成小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容量达到2626万kW,年发电量900多亿kW·h,占全国农村电力市场总用电量30%左右的份额。

开发利用小水电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小水电已成为中西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以电气化带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当地经济的繁荣和不断发展,加快了脱贫步伐,解决了农村用能,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尤其在为边远地区无电人口提供基本电力公共服务方面,小水电具有明显经济优势,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七五”、“八五”和“九五”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不仅解决了1.2亿无电人口用电问题,而且普遍大幅度的提高了当地农村用电水平。目前全国尚有3000多万无电人口,约一半以上分布在小水电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极为偏远,负荷少而分散,用电网延伸来解决供电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小水电将继续在我国最终解决无电人口的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水电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小水电年发电量约合3000万t标准煤,其生态效果相当于免除7000万t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污水的排放。开发小水电为农民生活用能和农业生产以电代柴提供了基本条件。以电代柴减少了小水电供电区内自然林砍伐,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效果十分显著,森林覆盖率与年递增。涵养了水源,防止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正迅速得到恢复和改善。

2小水电政策环境现状分析

与可开发小水电资源总量相比,我国小水电开发率较低,只有30%左右。小水电发展缓慢是由于自身存在的弱点及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应该指出的是:

我国现有的能源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并不利于小水电的发展。小水电历经坎坷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动力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利益驱动。它表现出良好的外部经济性,但内部经济性及自身利益却难以保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为了促进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在小水电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按种类划分可分为行政强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创建市场型。属行政强制型的政策是《电力法》中关于小水电的规定。

属创建市场型的政策是国家关于农村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属经济激励型的政策包括:1)“以电养电”政策;2)国家扶贫资金可用于农村小水电建设的政策;3)小水电交纳6%增值税政策;4)小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已取消)。

这些现行政策是以基于计划经济的经济激励政策为主,而很少涉及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即价格和供需关系,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没有体现出来。行政强制型政策中也没有对小水电作定性和定量的规定,尤其是在上网权、电量方面缺乏具体配套政策和操作性。创建市场型政策虽然出台较早,涉及到了产权问题,但很不完善,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复杂因素下难以执行。在经济激励型政策中侧重于利用税收和补贴的调节作用,而没有充分利用价格这一市场要素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由于取消了专项贷款、财政补贴的有限性和6%增值税政策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得到执行,具有公益性质的小水电实际上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波逐流。如不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中,小水电将会遭受更大的冲击。总之,脱离了政府政策扶持,是我国小水电在电力市场竞争中步履艰辛、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当前小水电发展急需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激励政策。

3小水电市场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水电自身存在着生产规模小、工程造价持续增加、丰枯矛盾、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等内部不利因素;同时也存在电力输出困难、电价机制不顺、市场发展缓慢、公益性制约等外部影响。在诸多矛盾中电力生产规模小、输出困难、丰枯矛盾、电价机制不顺及公益性制约最为突出,直接影响到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导致投资回报率偏低,融资困难,缺乏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能力。

1)电力生产规模小。可再生能源在商业化运作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市场相对狭小,小规模的生产造成较高的工程设备投资成本,低产量的能源生产又会造成较高的能源生产成本。小水电也不例外。在现行的能源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中,装机容量大部分在千瓦以下的小水电企业与装机容量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千瓦的大型常规能源发电企业竞争无疑处于弱势地位。

2)电力输出困难。由于国家电网和小水电的所属关系不同,长期以来小水电发电上网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要么不能上网,要么上网电价很低,使得小水电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增大。

3)丰枯矛盾。我国小水电大部分是径流式电站,缺乏调节能力,在丰水期往往造成系统电力有余,小水电大量弃水;而枯水期造成电网缺电。这也是使小水电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电价机制不顺。小水电电价形成缺少规范化的政策法规。电价制定与调整,往往是根据决策者自身对工作经验、企业现状和国家政策未来走向的理解进行决策,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科学性不足。此外,在小水电价格构成中没有包含其外部经济性应得的合理报酬。小水电现行电价水平既背离价值规律,又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不利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严重影响了小水电企业的生存、巩固和发展。

5)公益性制约。相当多的小水电是依附于水利工程而建,除了发电,还兼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功能。汛期弃水、灌溉和供水用水都会影响到发电用水。为了防御洪水灾害,小水电要提前泄洪腾空库容。为了确保工农业和城镇用水,小水电经常反季节提高水位,错过发电机会;或是长期在低水头运行,机组出力下降,经济效益随之受损。梯级开发的电站这方面的损失则更大。

4小水电激励政策设计思路

小水电激励政策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政策框架时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背景,对其内、外部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要注意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将市场机制引入小水电激励政策体系。此外,小水电具有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特性,制定政策时应与环境经济政策结合起来。以保证与有关部门政策的融合性,达到提高经济体系整体效益的目的。

我国目前常规能源大型火电平均单位千瓦造价为4000元/kW~5000元/kW;小水电平均单位千瓦造价为6000元/kW~8000元/kW;风力发电平均单位千瓦造价为9000元/kW~12000元/kW。常规能源大型火电平均单位电能成本为0.20元/kW·h~0.30元/kW·h;小水电平均单位成本为0.30元/kW·h~0.40元/kW·h;风力发电平均单位成本为0.40元/kW·h~0.50元/kW·h。小水电的经济性与风力发电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常规能源大型火电比则缺乏竞争力。

小水电站经济性典型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诸多影响小水电效益和发展的原因中,发电量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小水电发供电收益普遍达不到对项目设计进行财务评价时的预期值。小水电实际发电量是决定小水电单位电能造价及生产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我国小水电年发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实际发电量大大低于设计电量,也明显低于折减后的有效电量。影响发电利用小时数的原因与上述小水电自身及外部存在问题有密切关系,除了电力输出困难、丰枯矛盾和公益性制约等因素外,还有气候变化导致的径流年际与年内变化、峰谷矛盾、负荷特性限制及机组检修事故停机等因素也是影响发电利用小时数的原因。所有这些因素使小水电实际年发电量比设计年发电量要少30%左右,有的则高达50%以上。

小水电的折旧和利息是决定小水电单位电能造价及成本高低的另一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折旧和利息两者分别占小水电单位平均成本的19.6%、31%。原因是小水电大部分建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当地财力十分有限,因此小水电的负债率一般较高,大部分都在80%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

小水电运行成本占单位平均成本的26.6%,用于维修及人员工资福利的比重较大。这一方面说明小水电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营运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小水电的利润率低,企业没有足够的财力搞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把握住实际发电量及生产成本中其它影响小水电效益的因素这条主线,将激励政策的出发点建立在市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行政命令、经济激励、创建市场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突出行政强制性政策和电价的作用,帮助小水电克服发展中的种种来自其内部和外部的障碍与困难,应是我们构筑小水电激励政策框架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5小水电激励政策框架设计

1)强化行政强制型政策。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对能源工业中的弱势产业可再生能源,应更多运用行政强制型政策促进其发展。这类政策包括配额制及各级政府的有关法规。政策制定重点应明确和量化小水电市场份额和发展目标,规定在地方电力建设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需占有一定比例。确保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先上网权及电网收购全部电量。这有利于消除影响小水电发供电效益的来自体制上的不利因素。

配额制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建议加快组织实施。同时要争取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发展的法规,推动地方政府法规的制定。如广东省199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决议》,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地方法规,对小水电优先开发、优先上网、优先收购、电价机制、财政补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陕西省也在制定小水电生产配额及对小水电实行电价优惠方面做出了规定。这些地方政府法规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小水电的发展。

2)突出电价配置资源的作用。我国电价体系就环境成本而言依然存在严重扭曲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污染的火电生产原料价格偏低,由污染造成的环境成本没有计入生产成本,环境空间被无偿使用。今后在确定电价机制时,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电价准确反映电力与环境的真实价值。最终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机制。

建议在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后,政府对小水电上网实行市场价格保护,不直接参与同常规能源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小水电上网限价制度。既要对小水电上网实行电价保护,对由公益性制约和外部经济性增加的生产成本进行补偿,使其获得合理利润,又要促使小水电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小水电的竞争力。这一制度的核心是:政府为小水电制定上网的最高限价,只要小水电企业的报价低于限价水平,电网只能收购不能拒收。而高于这一价格的小水电企业则会被淘汰出局。

小水电竞价上网限价的确定,可以参考英国等市场经济国家比较成熟的公用事业价格规制模型。由此小水电上网限价的初始定价模型可以设计为:P=C×(1+R)+T+V(其中:P为政府规定的上网最高限价;C为小水电企业的平均社会生产成本;R为成本利润率;T为法定税金;V为考虑供求、政策等因素的调整额度。)小水电上网限价的调整模型为:P′=P×[1+(ROI-X)](其中:P′为调整价格;ROI为消费物价指数;X是小水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这种定价方法与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定价原则相符合,能够有效的反映对小水电外部经济性的回报及对由公益性制约引起成本增加的补偿。

3)完善税收政策。要继续执行小水电交纳6%增值税的政策。应明确不转供大电网电力的小水电,按照“交6%,免11%开具增值税发票”核定电网供电部门的增值税额,或实行先征后返,确保落实小水电减税政策。参照国外经验,应积极制定能源环境税收政策,对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设排放费,收费用于补贴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

水政策范文篇8

为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经国务院批准,继续对饮水工程的建设、运营给予税收优惠。

2开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体情况

2.1开封市农村饮水工程现状。开封市日供水100m3或供水人口在1000人以上农饮工程数量,2016年166处,工程受益人口202.92万人;2017年172处,工程受益人口203.04万人;2018年174处,工程受益人口206.44万人;2.2开封市2016-2018年建设情况。2.2.1尉氏县饮水工程现状。尉氏县辖19个乡镇区,517个行政村,总人口9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4.53万人。全县共建有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16处,其中中央投资19866万元,地方投资13244万元。解决农村居民人口数为80.08万人,农村总人数的94.73%。2.2.2祥符区饮水工程现状。祥符区2016年农村饮水安全结余资金工程建设涉及全区的八里湾镇、半坡店乡、杜良乡、陈留镇、仇楼镇、罗王乡、西姜寨乡、兴隆乡等8个乡镇的11个行政村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入口2.01万人;工程建设内容为:新建备用水源工程2处即:兴隆乡大牛寨供水站、八里湾镇于寨供水站。凿井8眼即:兴隆乡大牛寨供水站1眼、八里湾镇小寨供水站1眼、杜良乡大康寨供水站1眼、西姜寨乡刘庄供水站1眼、仇楼镇毕桥供水站1眼、仇楼镇孙营供水站1眼、罗王乡月林供水站1眼、西姜寨乡二中1眼)。管网延伸11处即:(半坡店乡的半坡店、韦政岗、高庄、党店、赵千寨;八里湾镇毛寨、王来、朱寨;杜良乡三李寨、乱庄;陈留镇马庄;)。工程总投资1140万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结余资金10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0万元。祥符区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涉及我区朱仙镇的徐寨、范村乡的赤仓、万隆乡的华阳寺、刘店乡的西租良、袁坊乡的毛庄和付寨(付东、付西)等5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计划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21万人,其中:涉及2017年预脱贫困村6个,预脱贫困人口2686人。工程建设内容为:新建工程6处,即:范村乡赤仓供水站、万隆乡华阳寺供水站、刘店乡西租良供水站、袁坊乡毛庄供水站、袁坊乡付寨(付东、付西)供水站、朱仙镇徐寨供水站。工程总投资1254.00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资金296万元(投资计划已下达),需区财政配套901.50万元,需群众自筹资金56.50万元(人均60元/人,贫困人口除外)。2.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营管理。各县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公室(管理站),制定了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建立了县级维修养护基金。供水水价按照各县区发改部门确定的标准,由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公室(管理站)负责收取。同时全市结合实际,主要采用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管道延伸覆盖解决,对“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实行县级饮水安全办公室统一管理,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对单村小型供水工程,实行用水户协会“自我维护、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

3.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种和缴纳标准。按照财税(2016)19号文件要求,开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运营阶段涉及的税费主要有印花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例如尉氏县2017年新建一处水厂的工程施工合同免征印花税,该工程投资额500万元,免征印花税1500元,2016-2018年对于向农村居民的供水没有缴纳增值税。祥符区2016年以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阶段涉及用电,电费征收标准1.08元/度,没有缴纳印花税、增值税。3.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费征收情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运营阶段涉及的税费主要有印花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因各县区的水厂和供水站都地处农村,所用土地均为租赁性质,所以不涉及契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征收增值税。按照财税(2016)19号文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要求,开封市2016年免征增值税53.49万元,2017年免征印花税和增值税53.81万元,2018年1-8月份免征增值税36.60万元。3.3政策执行情况。开封市各县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6年供水2716.30万m3,实收水费3786.50万元,免征增值税53.49万元;2017年供水2758.80万m3,实收水费3883.80万元,免征增值税53.81万元。2018年1-8月份供水1960.80万m3,实收水费2748.10万元,免征增值税36.60万元。因为目前水价偏低,水厂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亏损198.12万元,2017年亏损198.75万元,2018年目前亏损135.56万元。没有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以上税收优惠政策均执行到位。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情况

4.1供水成本和供水价格。目前开封市各县区饮水安全水厂供水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人员经费和运行维护费用。经测算,开封市2016年年平均供水量2716.30万m3,人员经费612.35万元,运行维护费2550.70万元,年供水成本3424.70万元。2017年年平均供水量2758.80万m3,人员经费750.67万元,运行维护费2495.60万元,年供水成本3511.10万元。2018年1-8月份,年平均供水量1960.80万m3,人员经费566.67万元,运行维护费1740.70万元,年供水成本2798.10万元。4.2水费计收情况。开封市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6年单方供水成本1.26元/m3,平均供水价格1.64元/m3,应收水费4447.80万元,实收水费3786.50万元,水费实收率86%,财政补助资金60万元。2017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单方供水成本1.28元/m3,平均供水价格1.64元/m3,应收水费4511.30万元,实收水费3883.80万元,水费实收率88%,财政补助资金10万元。2018年1-8月份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单方供水成本1.28元/m3,平均供水价格1.64元/m3,应收水费3212.50万元,实收水费2748.10万元,水费实收率86%,财政补助资金10万元。各县区具体情况不一样,有的县水厂(供水站)自负盈亏,人员经费及运行维护费自行承担,没有财政补助资金。

5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水价偏低,水厂大都处于亏损状态。水费实收率在86%左右。建议水费价格上调至2元以上方可维持经营。农村安全饮水具有公益性质,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议上级部门除了继续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外,还要在人员经费和运行维护费方面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资金。

6提升工程建设对税收优惠政策的需求

乡村振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是党和政府关心民生的重大举措,是一项惠及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工程的实施,加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的步伐,提高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当地历史意义。而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将减少建设运营成本,促进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加快工程实施步伐,因此,乡村振兴工程需要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7税收优惠政策延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开封市农村人口的比例还比较大的,只有振兴发展农村,农村问题才好解决。继续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税收优惠政策,是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加快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任务,将起到积极的税收保障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量及水质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乃至今后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是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加快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任务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2016-2018年8月份,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开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各项税费197.39万元,占3a来应收水费12171.60万元的1.62%,虽然减免总量不大,积极的政策传导作用是非常大的,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运营方面的增收节支及挖潜改造大有帮助,在国家的承受范围内,继续税收优惠政策延期是可行的。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优惠政策的支持,再实行15a,并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环节的营业税予以减免。

参考文献:

[1]李梓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调研分析——以青铜峡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3):60-62.

[2]廖笑艳.PPP模式中项目公司税收激励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7.

[3]徐海秀.对武威市凉州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4):24-25,27.

[4]徐佳.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状况及发展模式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5-12.

[5]张敦强,荣光,曲炳良.抓好用电、用地、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J].中国水利,2012,(5):5-6.

水政策范文篇9

为此,今年3月底在波茨坦召开了波恩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筹备会议。我作为委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提出拟通过波恩会议把水危机包括水旱灾害列为首脑会议的首要议题,其主要对策是科学、全面地节水。中国的节水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远从我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来看,近从首脑会议来看,制定长远的、战略性的和全局性的国家节水政策和加强其执行机构都是当务之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已组织水利部等单位分组启程进行“农业和农村节水”调研,我部对节水工作也高度重视。

但目前我国节水工作仍存在以下十不够:一是节水理论不够清晰;二是节水目标不够明确;三是节水规划不够系统;四是节水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五是节水法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六是节水市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七是节水的科技进步不够及时;八是节水管理体制不够集中有力;九是节水投入不够大;十是节水宣传不够科学。大多数方面都是“很不够”。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节水高度重视。“节水”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但在社会上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状态,在政府部门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一、国家节水政策及目标

学习各级领导指示,汇总多方面意见,“十五”期间我国国家节水政策及目标建议如下:

根据水权理论和经济发展制定分行业、分地区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以逐步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为总目标,加强管理,完善法制,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主要行业用水目标为:至2010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业用水实现零增长(水利部提出),总用水量控制在3700亿吨左右;工业节水在保证工业增加值年增长10%左右的前提下,取水量增长控制在1.2%以下(国家经贸委提出),总用水量控制在1300亿吨以下;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包括第三产业和城市环境的大生活用水)不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经商建设部),即人均用量不超过130吨/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总用水量控制在1000亿吨以下;生态用水也要节约,要科学地、逐渐地恢复蜕变严重的重要生态系统如黄河、塔里木河和黑河等,不断提高用水的生态效益(正与国土资源部、林业部、环保总局研讨),总用水量逐步提高到1000亿吨左右。

总体目标为:至2015年,年总用水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下,约占水资源总量2.8亿立方米的1/4,符合国际用水标准。考虑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极不均匀性,不宜高于上述比例。全国形成稳定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现代化用水结构,第一产业用水占52%左右,第二产业为18%左右,生活用水15%左右,城市人工生态用水15%左右。

地区重点是:北方地区的节水重点在于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西北地区的节水重点是提高生态用水的生态效益,粮食主产区的节水重点是提高经济效益,南方地区的节水重点是促进污染防治。

在新世纪,建立节水防污社会的总政策为:要做到“六高、两低、两合理”。“六高”就是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适时、适地、适度地提高水价,提高用水的重复率(包括中水回用),提高用水的生态效益率,提高节水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用水的传输效率;“两低”就是降低用水造成的污染率,降低用水造成的水资源蜕化率;“两合理”就是制订合理的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建立地区与行业合理用水结构以保证全国水资源供需平衡。

二、初步政策分析

1、节水必须与经济生产密切联系

节水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生产用水占总用水的90%,因此节水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1993年到1999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从1501立方米减到683立方米,仅为原来的46%,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节水作用;但是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4倍,说明节水还大有潜力。而且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近年已降低)的30%,再没有节水的国家政策,很可能在入关后造成耗水和水污染行业大上的情况,难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经贸委提出的工业节水目标令人鼓舞,势在必行。

2、节水就是治污

节水是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节约将直接减少污水排放量。目前看来,节水是治污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节水政策应与治污规划密切联系。

3、要以节水的现代化农业保证粮食安全

我国是近12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不能依赖进口,粮食安全必须保证,但是,必须以节水的现代化农业保证粮食安全,否则水资源枯竭,粮食安全也保证不了,两者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

农业节水不宜简单看成节水灌溉,要从生态农业的大系统看问题。按目前国际潮流所谓现代化农业即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使这种人为产业成为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组成部分,其关键是以资源的循环和节约、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先进的生物技术,在保证食物安全的同时来保护生态系统。首先要建设资源循环型的生态农业;其次要建立大粮食食物的概念,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既保证粮食安全又节水。灌溉节水是至关重要的措施,其核心是加强用水定额的管理,完善计量手段。目前我国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92%,但利用系数仅为0.4,每提高0.1,即可节水360亿m3。

4、在城市树立节水消费观

城市节水应纳入所在流域生态系统来考虑。由于公众节水观念淡薄,使用浪费;供水经营粗放,用水器具效率低下,管网渗漏,有的地方漏损率高达用水量的30%;城市环境建设不考虑水资源的制约,盲目扩大绿地,不科学选择人工植被等等原因,目前有些城市人均用水量已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是城市节水最有效的控制手段。

5、生态用水重在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效益

生态用水是个新概念,但不能仅看成新名词,也不仅是水利部和环保总局的工作,必须从生态大系统入手才能提高效益。从一开始就要树立科学概念,如应以维护和恢复自然主河道为主;认真学习和利用区域地质知识和生物知识;对现有平原水库、淤积水库等已有人工蓄水设施,不轻易一律取消,对其生态影响要进行科学分析;对新建水库等水利工程首先进行生态系统论证等;高度重视湿地作用;再造植被与生态用水协调;生态用水与治污协调等等。

三、加强全国节水办公室工作

综上所述,节水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节水是一场革命,不是仅仅水利部门所能有效解决的问题,直接涉及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和广电总局、国家林业局等10余个部委局,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才能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正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段应碧副主任在水利部所说:“要像1993年抓扶贫那样抓节水。”

因此,建议加强本届政府“三定”规定设在水利部的全国节水办公室工作,使其真正成为跨部门(目前已有国家经贸委和建设部参加)的、具有制定政策、部门协调和行政监督能力的有职有责的实体,于两年之内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1、于2001年组织召开有各方面权威专家和有关部负责人参加的“建设节水型社会”高层研讨会,研讨“国家节水政策”方案;

2、制定国家节水政策,为2002年9月约翰内斯堡环境与世界首脑会议作出预案;

3、于2001年完成《全国节水规划》纲要;

4、配合“十五”计划制定分行业、分地区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迎接加入世贸组织;

5、编制学校和社会的“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教材和知识读本;

6、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研究;

7、抓出北京(工业)、天津(城市)、宁夏(农业)、新疆(生态)、山东(地区)和辽宁(流域)节水试点的典型经验;

8、于2002年召开全国节水工作会议;

水政策范文篇10

关键词:乡镇污水工艺;生活污水处理

1乡镇、村水环境现状

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经过多年建设已经从城市、城镇走向了乡镇、村,由于乡镇、村污水具有污水量少(污水量一般为50~3000m3/d)、浓度高等特点,现有政策、处理工艺难以满足乡镇、村污水处理需要,加上乡镇大都数没有卫生下水道,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已成为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乡镇、村水环境污染及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乡镇、村污水主要有以下特点。

1.1污水量少、污染物浓度高

除和城镇一样有厨房炊事、洗衣、洗浴和冲厕水等排水,还包括家庭圈养禽畜产生的圈舍粪尿冲洗水,俗称为“黑水”,导致污水量少、污染物浓度高。

1.2缺乏污水收集系统,污水直排现象较为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农村地区超过95%的村庄缺少完备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废水常常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到周边的河道、池塘以及地下水体中,给周边区域的水体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

1.3水体易受到污染

由于没有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直接加重农村水体的污染程度,此外乡镇、村地表水体通常较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但水体丧失了应有的功能,易形成黑臭河道、池塘和富营养化的湖泊,严重破坏了乡镇、村的整体环境和景观。

1.4水环境污染和破坏还会产生连带污染效应

研究表明,受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诸多有害物质,直接接触受污染的水体会诱发各种疾病,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会加剧水体污染,诱发各种恶性疾病。

1.5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先进适用污水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政策是针对城镇生活污水的,由于乡镇、村污水具有排水量小且分散、水质波动比较大等特点,乡镇、村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条件上的差异,照搬城镇污水处理的政策、处理工艺,其投资、运行费用乡镇难以承受。

2国外乡镇污水处理技术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乡镇污水分散处理,现在也很少采用较复杂的二级生物处理技术,而通常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

2.1德国的污水处理系统

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农村生活污水仿照工业化的集中处理模式,通过建设专门的排水管道,直接输送到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后进行集中的处理,但这种处理成本较高,容易产生大量污染沉淀物,尤其是其中的有害废物给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导致周边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21世纪后,德国改变了之前的处理模式,选择使用分流式来代表原先的集中处理模式。德国农村生活污水的分流处理模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处理理念和处理方法。

2.1.1分散乡镇基础设施系统。德国在农村地区建立较为分散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系统,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模式。其中,在偏远的农村中没有建立排水管网的区域,选择较为先进的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通过将雨水与日常的生活污水分开后统一集中收集处理,然后通过MBR净化污水。通过MBR净化后的污水可以作为中水使用,提高利用效率,此外,在净化过程中所获得氮,还可以增加农田的肥力,提高经济效益。

2.1.2PKA湿地污水处理系统。PKA湿地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的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该系统是由介质层和湿地植物组成,PKA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污水处理功效的最大化,该系统充分利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处理功效。其运行模式是:先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相应的排污管道,汇集流入到专门的收集沉淀池中,经过沉淀池的层层筛选之后,再由PKA湿地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或者作为农业灌溉用水。PKA湿地系统处理污水不需要添加其他化学试剂,对环境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此外,该工艺运行流程简单,后期管理方便,在农村地区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1.3多样性污水分类处理系统。将污水、雨水进行分类处理,生活污水通过重力管道流入净水设施进行净化处理,居住区屋顶和硬质地面上的雨水被雨水管道收集,并汇入附近的地表水或者导入居住区内设置的渗水池。该渗水池属于小区的绿化设施,经过特殊的造型和环境设计,表面看起来就像景观设计的一部分,池底使用特殊材料如砾石等,使池中的雨水自然下渗并汇入地下水。在暴雨或降水量丰厚的情况下,还可以把多余的雨水导入相连的蓄水池,使雨水自然蒸发或通过沟渠汇入地表水。通过这种处理方式,雨水可下渗或者直接进入自然界水循环。

2.2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在韩国,最大的用水行业当属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占到全国用水总量的53%左右。由于韩国农村居民的居住较为分散,如果兴建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来处理日常农村的生活污水,会增加污水处理成本,因此,在韩国大多选择造价低、易管理和小型化的污水处理系统。韩国农村污水处理采用的是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这种污水处理系统是先将污水中的污染物经过湿地的现行过滤或土壤吸收之后,以及湿地中的微生物吸附转变为无害物质后再统一处理。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广袤地域的先天优势,占用的其他能源少,后期的日常维护成本低,而且处理过的污水还可以进行灌溉利用,并加施肥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无负面影响。

2.3美国的高效藻类塘系统

是对传统稳定塘的改进,其充分利用菌藻共生关系,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正因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藻类产生的氧气,塘内的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值比较大,故称之为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较传统的稳定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少;建设容易,维护简便,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BOD5、NH4+-N、病原体等去除效率高;若高效藻类塘后接的是高等水生生物塘,则其中的水生生物不但可以除藻,降低出水的SS,而且能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同时收割的高等水生植物可以作为优良的饲料和肥料。缺点:它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温度影响生物的组成、营养物的需求、新陈代谢的特点和反应速率。综上所述,各国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都是采用分类收集、分散处理(甚至到单独一户)、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

3我国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对策

跨进“十三五”,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重心逐渐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乡镇、乡村转移,呈现单体小型化、区域分散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先前的一些处理技术、政策难以支持乡镇、乡村污水处理厂建设,迫切需要找到了解决对策。

3.1把污水处理纳入乡镇、村建设规划中

出台符合乡镇、村实际的技术规范,将乡镇房屋、雨污管网、污水处理建设统一规划,改变以往随意建设的混乱局面。

3.2尽快制定乡镇、村污水处理技术政策

工艺选择上应采用一些相对简单、投资省、基本无运行费用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这类技术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投资小、低能耗、维护简便、环境友好等,好的话可以做到基本无运行费用。

3.3重视厌氧沼气池建设

作为生态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污水厌氧产沼气技术已在我国一些地方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使用,但是,单独的厌氧污水处理技术还不能使处理出水满足排水的要求,必须在经过必要的后续处理的才能达到排放标准,目前又被冷落下来。为了便于后续处理,必须重视厌氧沼气池建设,既可以利用产生的沼气,又为后续简易生态化处理提供条件。

3.4资金保障

将乡镇、村污水处理建设、运行费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别纳入各级、中央财政预算,即困难的纳入中央财政预算,有条件的纳入各级预算,确保建设及稳定运营。

3.5国家制定政策,购买社会服务

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建设、运营当中,制定合理的吨水建设投资、运行费用政策,改变目前按建设成本、运行费用再购买服务,避免追求高技术、高投资、高运行费用现状。

参考文献

[1]候慧.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