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1:18:14

双线范文篇1

关键词:双线混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1],即大学课堂不应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当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神家园。新颁发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外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意义重大。线上线下双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适应新世纪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的教学理念与路径。基于双线混合模式构建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共同体,其本质内涵与课程思政内涵,即团队精神、共享思想、人类共同体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契合,同时,它能够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比如,传统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语言商务知识以及技能操练的途径十分有限,所获资源的质量难以把控,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线上线下双线并举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时空的拓展以及学习资源支持的针对性和使用问题。该教学模式本质是为学生创建一种高度参与性、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更追求创造性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生成[2]。此外,该模式能够拓展课程教学的时空,帮助实现深度学习,即在双线模式下,教师课前投入更多指导,对学生之间的互动监督增加,生生互动行为意识得以强化[3],并可实现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引领作用不断线;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多元化设计。项目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效能专家于20世纪初提出,后经Dewey和Kilpatrick等人不断加以丰富后被正式提出,随后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4]。该教学模式提倡“做中学,学中做”,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学生在老师指导帮助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主体项目来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起,该模式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更有实证研究表明[5],项目教学使得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其自助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构建思政视域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发挥全课程、全方位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不仅具有理论依据也具有实践价值。

一课程设计思路

《商务英语视听说》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特点。依据最新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语类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传统的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提高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时效性,笔者尝试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用专题切入的方式,开展“商务英语新闻评论”专题项目口头展示活动,并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并举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实施课程思政,以此培养学生具备相当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五大技能。本课程以三个原则开展课程设计:一是因材施教原则。按照校情、学情,合理分配线上线上的课时安排、线上任务点设置、话题讨论,提供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难易度不等、开放式的作业或项目。使得每个个体都可以各个环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二是资源的广度深度。课程以实体课堂面授为主,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辅以部分线上教学,赋能教学实效。课程教学内容分普通英语和商务英语语言知识与听说技能训练两部分,分二个学期,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学期为考查课,主要教材是《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上册),教学重点一是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的高级听力策略的有效运用,包括辨音、预测、抓主旨大意、通过修辞问句抓句子大意,运用缩略语或符号作笔记等;二是听懂商务工作场合英语交际对话,并回答具有一定认知挑战度的商务问题。第二学期为考试课,主要教材是《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下册),教学重点一是培养学生更复杂商务环境下的听力技能,如学会复杂数字的快速辨析、因果关系的判断、推测话者的意图以及做笔记等;二是听懂中等长度有关讨论公司运营情况,对产品销售期待和对公司年运营情况的商务讨论,能就所讨论的内容做选择或判断。除上述基本课堂组织,我们引入项目教学模式,即采用专题切入的方式,开展挑战认知高度的专题口语展示项目:即主题项目“商务英语新闻评论”,以此作为线上线下双线混合式课程思政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思辨能力培养的载体。

二“商务英语新闻评论”项目教学设计案例

(一)项目教学设计宗旨与目标

项目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等来设计适合他们水平符合其兴趣的项目[6]。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宗旨是:基于《商英国标》,培养商务英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本课程的目标:即双线混合、德技并修、赋能课堂教学实效。《商务英语视听说》的项目教学案例设计是基于线上线下双线混合式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我们依据本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以及现有的语言能力、本专业知识水准等设计了题为“商务英语新闻评论”。即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协作完成本项目的制作与展示,项目内容包括:商务英语新闻报导、新闻要旨介绍、评述,连线采访互动以及项目广告以及最后的新闻评论等环节。旨在将鲜活的思政元素与商务知识及语言技能的实践、职业素养训练实现无缝对接。

(二)“商务新闻评论项目”实施流程

本项目教学分课前(线上/线下)、课中(线下)和课后(线下)三个阶段。下文我们以授课班级其中一组的商务新闻评论项目为例,具体说明整个流程。新闻标题:BritainandHuaweiCanWorkTogetherforaWin-winCooperation思政目标:树立全球观教学方法:双线混合+隐性渗透式实施流程:1.课前准备(线上/线下)(1)教学任务布置1BusinessNewsReviewProgramTeachingAims:ImproveSkillsofOralPresentation/AutonomousLearning/CriticalThinkingTeachingTasks:——GroupSelection-ReportingGroup(A)Selectnewsoftheday/week//anewsarticlefromwebsitestodiscussinclass(visual/audio)-CommentingGroup(B)fromtheaudienceresponsibleforinteractions(comments)——PresentingForm-Reportinggroup→Newsreportbyyourown+(Imitating)/playvideo/audio2mSummarisingkeypointsthroughgroupdiscussion+-Commentinggroup→Doingnewsreviewing+(questioning/doubting/analyzing)——Time-15minutesforeachgroup+5minutesinteraction(online)-handinyour“outline”2weeksbeforethedeliveringoftheprogaram.学期之初,教学日历中就明确安排了学期中期将组织为期2周半的课堂口语展示活动,作为“课程思政”示范建设的改革项目专题切入。课程组具体采用较为隐性而非显性的方法,将该主题项目中所隐含的全球观润物无声地加以渗透。要求以5-6人小组为一团队,用自制小视频或结合现场演示混合式等形式开展新闻播报与评论活动。课堂时间为15分钟展示,5分钟课堂即兴问答互动,5分钟小组反馈互评。展示前一周,要求各个小组上交相关展示项目的大纲,具体要求如下:(2)教学任务布置2(“商务英语新闻评论”大纲要求)NewsReviewProgramOutline——ContentsAtypedoutlinecontaining-maincontentsofthewholeprogramincluding-topicoftheprogram-mainideasofthenews-mainquestionsoftheinterviewers(shortenedrelevantreplies)-reviewingofthead(music/song)-summary(conclusion)——Taskallotment-withnamesandtasks——Othermaterials-theoriginalnews(audi0/videoandscripts)原新闻材料(音频/视频/文本)-theoriginalad(music/song)——Sources/References(3)课前学生文本准备(线上)1商务英语171第四小组拟就有关英国与华为合作开展5G研究项目这一新闻报导展开讨论。授课教师随即也展开相关话题的拓展阅读,在线课程前,在平台与授课主题相关的视频音频以及相应文本,并要求该小组提前将相关新闻的视频以及文本放在线上论坛中,以便其他学生提前了解下周课堂要展示的新闻主要内容,并能够就有关话题开展后期高质量的互动问答。(4)课前学生文本准备(线上)2实体课堂展示项目前两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线上线下协作商讨,共同完成并上交书面大纲,教师修改后给予反馈意见。2.课中项目实施(线下)学生分小组做课程现场展示。偶后,开展项目展示后的互动问答环节。之后,教师随即有意识地提出几个拓展性问题:问题一:英国是否能够独立做出明智的决定?问题二:英国是否会继续其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政策?问题三:该决定会是双赢的合作吗?从而引发学生做进一步的讨论。在讨论期间,学生们分别从英国、中国、世界的视角做出阐述。期间,授课教师不失事宜地给学生渗透以下全球观:技术是全人类的。只有秉承自由、开放的心态,才是明智的选择,共赢的局面才能打开。最后,教师还引用驻英国大使的讲话作最后的结论:BritaincanandmustworkwithHuaweion5G.ChinaandUkcan“worktogethertobuildafutureofwin-winresults.”英国能够也必须与华为合作开展5G研发,方才是构建了共赢的未来之局面。以下这段文字是教师总结发言:Summary-BritaincanandmustworkwithHuaweion5Gtorelieveconcernsover5Gtechnologies.-ChinaandtheUKshouldfollowthetrendofglobalization;-sticktoindependentdecisionmaking/openness/cooperationtobuildafutureofwin-winresults.3.课后(线上)拓展训练主题项目展示结束后,教师进一步线上补充与该主题新闻相关的拓展性阅读资源。包括原新闻素材以及拓展性视频音频以及阅读文本。比如:Readmore:HuaweiwelcomesUKreportsHuawei'sparticipationisabravestepAmbassadorLiu,writingintheSundayTelegraphnewspaper,arguedthatwhilesecurityconcernsoverthedevelopmentof5Gnetworksareunderstandablegiventhenewtechnology"isnotperfectanddoesstillneedimprovements,"theriskscanbemanagedsolongascountriesandcompaniesworktogether.Inthearticle,LiuoutlinedthreequestionsfacingtheUK:Willitmakedecisionsindependently?Willitpursuefreeandopentradeandinvestment?W-illitchoosewin-wincooperation?Hearguedthatbyfocusingonlong-termgoals,backingglobalizationandmaintainingindependentdecisionmaking,opennessandcooperation,ChinaandtheUKcan"worktogethertobuildafutureofwin-winresults."BritaincanandmustworkwithHuaweion5G.

三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由上述教学案例设计描述可见,本研究以全过程育人为教学设计宗旨。整个教学设计内容不仅包含了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知识点、语言点、同时也与主题项目中所蕴涵或隐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并切入了到了包括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线下、线上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同时,我们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成了整个商务英语视听说相关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项目教学模式下的双线混合式课程思政的深度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此外,主题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从浅层次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互行为。基于上述线上线下双线混合的教学方法,以专题切入的方式开展的口语展示活动使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商务语言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同时,主题项目的深度挖掘、探讨与反思,更是积极地挑战了学生的认知高度,也有利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受教班级近两年对本课程的评教与评学均为94.5分,几乎达到满分(95分)。该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本研究所列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线上线下双线混合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二)反思

商务英语视听说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商务听说交际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故此,凸显其实践性、实用性特点是一项长期、根本任务。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把控、评估学生对于平台资源的有效学习,是今后重点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实践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且被证明的确是对综合提高学生的商务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并在其家国情怀、商业道德、价值引领等思想领域也会同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笔者以及各位同仁及进一步探究、思考并付诸教学实践。

(三)不足及改进措施

因篇幅原因,本文未涉及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实际我们所开展的专题项目展示活动,均采用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拟采用多层次的评价方式,细化评价细则,并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学习反馈。这样的评价方式既是一种输入,也是一种输出,是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组成部分。此外,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必然要对课程进行重构,实现课程功能的多元化,革新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挑战学生的语言与商务知识结构,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凸显课程教学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得全过程教学课程思政不断线,让学生在提高商务环境下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人格素养也得以提升。总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当是各个专业一线教师一项长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谢小伟.“课程思政”在高效外语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0(04):91-94.

[2]冯晓英,王瑞雪.“互联网+”时代核心目标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9(07):19-26.

[3]王亚楠.SPOC模式下初级汉语听力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4):40-49.

[4]石磊.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实践研究[J].齐鲁示范学院学报,2015(04):31-36.

[5]韩琰.项目驱动提高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商务英语视听会所”课程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8):138-139.

双线范文篇2

如果忽略其整体属性,仅着眼于各章节目标教学,逐一发挥个体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很不够的。研究各章节教学在教学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联系,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促进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双线教学法是根据教学整体属性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一条教学副线,把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分划,使之在教学中得以加强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对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双线教学分主线教学和副线教学两部分。主线教学是完成教学期间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以往经验组织教学。副线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成份,其主要任务是为主线扫清知识障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师在实施主线教学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复习以往知识,把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形成两个分立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为促进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加速知识运用过渡和智能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线教学一般可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向前推进,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同时,也借助选定的适当的教学副线将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顺利转入运用。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例如《功和能》与《动量》相搭配的双线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教师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思维中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更为宽广、解题情景更新、题型更为复杂的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并列对比的双线教学一般只限于章节复习中使用,而且节次和份量都应适度,以免造成知识相互干扰和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心理失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定不同的教学副线,在教学中与主线地从属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教学整体效应的影响均有不同。在有关《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中,由于这类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强,如果继续根据上述原则选定与其关连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与之强行搭配,似乎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时,教师可以把以往教学较薄弱的、效果不尽意的、或从教学长远目标考虑而需要反复加强和提高的重点章节选定为其副线教材,在注意避免互抑作用的前提下,在主线教学知识初成之际,中途切入与主线平行展开,发挥副线教学对以往知识技能的补救、巩固和提高之功能。只要教师注意系统信息反馈,把握教学份量及其水准,对主线教学将不会有所不良影响。相反,由于学生积疑消除,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提高和信心增强而产生智能横移,促进主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整体效应的提高。这时,副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副线习题,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副线延伸,甚至贯穿若干主线章节。这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如果一旦发现教学效果不佳时,是否因为副线教学影响干扰,或学生负担过重所致,是教师应该首先着眼分析的原因。

双线教学法从高一期间《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开始,就可以选榷直线运动》作为其副线展开。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牛顿运动定律》将有可能多次成为其他章节的副线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就此进行长远规划,把教学目标统筹安排,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地分配到未来的教学中去,准确把握其在各次副线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水准,即合理安排目标递进幅步,是衡量双线教学实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双线范文篇3

论文摘要:双线教学法是根据教学整体属性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可促进新旧知识融汇贯通,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双线教学法是根据教学整体属性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一条教学副线,把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分划,使之在教学中得以加强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对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双线教学分主线教学和副线教学两部分。主线教学是完成教学期间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以往经验组织教学。副线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成份,其主要任务是为主线扫清知识障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师在实施主线教学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复习以往知识,把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形成两个分立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为促进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加速知识运用过渡和智能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线教学一般可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向前推进,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同时,也借助选定的适当的教学副线将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顺利转入运用。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双线范文篇4

一、“双线混融”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双线教学”起源于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应用,“双线教学”概念逐渐被提出。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动校际校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明确指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条线及其混合教学模式[1]。“双线混融”教学是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混融共生,强调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意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不只体现为“先线下,再线上”或“先线上,再线下”前后相继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时“共存”“共融”。“双线混融”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新境界,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不仅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加,还是从教育内部做出适应当下新时期的变革。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混融共生,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教师的发展需求。既有线上教学所带来的个体性、便利性,同时,又兼具线下教学所拥有的互动性。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逐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故开展“双线混融”教学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线下教学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线下教学是对学生线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是线上教学的一种延续,也是一种探索性学习。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师生课堂上能面对面地交流,这一互动过程既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关心和帮助学生,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此外,因学生个体差异、课堂时间限制等原因使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同时需要进行实践学习,课堂理论时间被进一步压缩,往往学生上课似懂、下课全懵的现象就更为突出。

(二)线上教学

尽管在信息化新时期,校园大型活动或会议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技术平台来完成线上学习和交流,但在教学上,由于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线上教学更多体现为补充作用。对于教学来说,线上教学的优势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具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相较于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可以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重复学习的特点也达到了私人定制的效果。此外,线上教学的资源更为丰富且冲击力强,对于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的学生来说更是游刃有余。线上教学也有其不足的地方。首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需要学习基本的在线教学流程,还需要在线上教学平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建设。然后,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学生需要有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困扰。网络信息资源繁杂,学生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会遭遇网络诈骗。网络社交平台正逐渐成为诈骗者实施网络诈骗最主要的工具,相关研究显示受害者年龄分布趋于年轻化,以18岁~22岁年龄段人群占比最高[2]。其次,如何对线上教学进行监管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从现有的线上教学来看,存在部分学生刷课的现象,教师的教学成了教学独角戏。最后,一切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网络不佳、设备故障均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三)“双线混融”教学

“双线混融”教学,是一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线下课堂与依托网络的线上学习融合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开展的在线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受到学生、教师甚至是家长一定程度上的抵触,但是线上教学的进程不会停下来,在信息化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将进入“双线混融”教学的新篇章。现阶段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的研究更多偏向于探讨和经验总结,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因对教学中的具体细节研究是不足的,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故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现有问题,然后探索更加高效的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模式。

三、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双线混融”教学模式

(一)加大资助力度,加强教学设施与双线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我国目前尚处于发展中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自然的。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双线混融”教学。纵观国外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用到了大量的软、硬件系统,它改变了原有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而且对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均提出了要求。很多家庭没有便捷的在线学习工具,甚至某些偏远地区网络不通、家庭担负不起高额的网络费用或者根本没有设备可用,这些问题在过去开展网课的期间就可见一斑了。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支持;网络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针对师生的需求对软、硬件进行调整优化,以保证大规模在线教学顺利实施。各地高校需要加大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满足学生在校网上学习的基本要求。如果说建设信息化教学设施是“双线教学”的基础,那课程资源的建设便是“双线教学”开展的前提。“双线教学”离不开“双线”的课程资源混融,前提需要丰富两种课程资源,尤其是线上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好线上课程资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一方面线上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是首要考虑的,包括知识性资源、工具性资源、实践性资源、动态资源、静态资源等;内容形式可以是案例资源,也可以是评价性资源等。另一方面资源内容需要精练,为学生提炼出核心部分,可避免学生在众多学习资源中迷失自我,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提升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

“双线混融”教学不光改变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实施主体———教师。短时间内的实施线上教学对教师一时间有着“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教师在现阶段未能很好地兼顾“双线”,因此“双线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如何更好地胜任“双线教学”,是新时代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需要更新思维方式、教学理念,要时刻跟进时展趋势。对此,学校应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宣传,促使教师改变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同时,面对各类繁杂的信息教师应提升信息道德意识,做好表率。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的提升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师入职前和在职中均需要加强培养,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目前多数学校对此不够重视,仅仅是短暂地应付任务式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使教师的信心素养不高,难以推进教育化进程。此外,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开放课程资源,让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并设立相关考核项目。同时,学校应聘请专家融入教师工作群,随时了解教师的困扰,及时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教师“双线混融”的教学胜任力。

(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同样要求学生“双线混融”学习,即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混融、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混融。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讲解和板书,它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而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可能很难适应。学生的思维容易受两者的影响而被打乱,举棋不定,甚至使他们产生怀疑及厌学心理。此外,“双线混融”教学的开展,虽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更具有自主权、灵活性,但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自制力、自主性相对比较差,所以很难适应这种新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以至于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也是教师和家长功能顾虑的问题。对于从心底排斥的部分学生,教师应给予心理安抚。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均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但生活中这种能力缺乏对学生来说是一直常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这些问题,必须充分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律性问题。教育部早在2018年颁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要求[3]。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学生是我国新一代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这就要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自我判断、如何获取信息等方面是重点。学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鼓励学生参加信息素养比赛,对获奖学生予以奖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多互动,动态了解学生应用的情况,课后可以经过交谈、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了解,阶段性综合分析学生的信息技能应用能力,及时予以调整。

(四)推进多元化教学评价,保障教学质量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实施,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教师充分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估。另一方是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需考虑到个体差异,在一门课程教学评价学生应注重考查不同阶段的多层次表现。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细化学生,开展不同的类别教学,并根据学生制定符合个体差异的评价体系。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线上教学进行巩固,成绩较优的学生通过线上教学进行拓展与延伸;线下教学,教师酌情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后作业安排。考核时,应该对两者的成绩比例进行重构,可考虑将线上和线下两者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4]。混合式教学相比传统的线下教学,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式的学习,因此对“双线混融”式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同伴之间的评价,这样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和开放性。开展教师信息素养评价需要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支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保障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够确保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学校教务部门应该完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继续提升信息素养的终身学习能力。评价始终贯彻整个学期周期,通过学生的成绩、学生学习热情度、同行间评价等进行多维度的科学、全面评价。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空前发展,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目前,“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优势突出,但仍有其不足的地方,需要探索与改进。为此,各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分析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融合,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促使教师、学生双向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对社会综合人才的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6-07-04).

[2]呼玉琳.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

双线范文篇5

【关键词】“双线混融”;高等教育;线上教育;后疫情时代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打破了高校“常规性”教学实践,国内掀起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热潮。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从2020年春节后至5月8日前,全国有1454所高校采用线上教学,103万高校教师开设了107万门线上课程,总计1226万门次课程,参加线上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总计23亿人次[1]。线上教学的兴起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新视野,提出了“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2]的新要求。当前,国内疫情常态化预示着中国逐渐步入后疫情时代,但后疫情时代并非意味着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如从国外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时间较长,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3]。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逐渐成为可能;但在从“应急策略”转向“常态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教学理念升级、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实效提升等优化困境,亟须结合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究其优化路径。

1概念厘清:“双线混融”教学的内涵界定

学界关于“双线混融”教学早有讨论,2015年有研究团队通过对多种学习理论及其教学策略进行比较研究,首次指出混合式教学是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4]。2016年,中国教育部提出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应“推动校际校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5],但直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高校教学模式才呈现改革热潮。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高校教学以直播模式、MOOC模式以及混合模式为主,但这种混合模式呈现的是“双线交替”而不是“双线混融”[6]。与传统混合式教学不同的是,“双线混融”教学凸显了“网络”取向、“融合”取向以及“共生”取向[7]。通过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高校“双线混融”教学主要指遵循教育规律,以融通思维为主线,以因材施教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强调双线“共存”“共融”“共生”,是实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活动相互融通,多主体协同发力的高等教育新生态[8-10]。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开拓了高校教学实践的改革视野,预示着未来高等教育的演化趋势,为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2问题透视: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优化困境

高校线上教学虽在疫情防控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转向“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后仍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异化危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性弱、大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学实效低等问题,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逐渐陷入优化困境。

2.1互联网技术的多重“异化”危机

“技术是一种使人异化的力量,它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技术本身日趋自主化,使人类日益在技术的淫威之下无所作为”[11]。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学混融发展,使“日趋自主化”的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高校教师、大学生、平台规划者在技术运用中正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异化”反应。高校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生产者、使用者、传递者,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备课、授课、反思时容易被互联网技术所裹挟,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知识产权侵害以及自我意识丧失。大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者,由于自身成熟度的不完全性使得“异化”反应尤为强烈,主要表现在沉迷互联网技术、认知范围受限制、自主意识被削弱等方面。同时,互联网技术平台作为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主要媒介,平台规划者在进行数据分析与程序设计时容易陷入数据思维、表象思维以及功利思维,并且互联网规划领域仍隐藏着未受到社会伦理有效规范的“灰色地带”,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科技更迭加快、社会风气浮躁等多重刺激,不断冲击着平台规划者的伦理底线,将成为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安全隐患。高校教师、大学生以及平台规划者借由互联网技术呈现的“异化”联结,对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2.2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性弱

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变更了高校传统教学生态,形成了远距离、弱交流的主体疏离环境,加剧了高校教师从线下教学转向线上教学的失衡性。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平台机制、实践模型、价值导向尚未完善,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方向、途径尚不明确,以及“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数据化胜任力、混融性胜任力、专业度胜任力尚未达标。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呈现交互性而非单一性,忽视这一点的高校教师往往被引入两个极端:一方面,不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挖掘新鲜知识以激发学科内生动能,而单一地沿袭传统教材;另一方面,过于依赖互联网技术,难以科学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而忽视大学生内化知识的规律。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凭借其混合性与动态性,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甚至取代教师原本“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教学模式[12]。当前,由于高校教师的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机制僵化,以及高校教师数据化、网络化、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缺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资源相整合的能力,高校教师在“双线混融”教学实践中,面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场域跨越,往往容易出现积极性减弱、心理预期低、教学适应弱等不良反应,进而对其环境适应性、教学专业度、学科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

2.3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实效低

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教学主体间扁平的、非正式的、弱连接性的复杂关系[13],高校线上教学仅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单向信息传输,难以实现教学主体间的双向情感互动,教学系统内生命体的联结力薄弱:一方面,高校教师难以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准确判断学生的听课状况、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技术、数字环境、数据信息的多重刺激后,难以依靠自身意志实现自主学习,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在高校“双线混融”教学系统内,教学生态系统内生命体疏离程度变高,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难度增加[14],部分高校难以精准把握教学需求,对开展高质量线上教学缺乏必要的硬件条件,往往只能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据相关调查显示,第三方平台虽然呈现多样化,但是网络不稳定、平台拥堵且无法负荷大工作量的运行等问题不断显现,使得在线教学受阻或者效果不佳[15];同时,由于平台更新缓慢、设计滞后、系统僵化,难以满足高校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反馈等日常需求。在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中,各高校大多把关注点聚焦于线上教学的系统维稳,缺乏对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活动进度的精准化追踪、教学效果的精确化查询、心理适应的精细化调整,使高校教师的备课活动、授课活动、反思活动与大学生的预习要求、听课要求、考试要求难以实现适时对接,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效呈现出不稳定态势。

3实践意蕴: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优化路径

在后疫情时代,深度激活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生命力既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也离不开微观层面的自主提升,亟须以升级技术“混融”理念、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强化平台反馈机制为着力点,结合时代特质进行系统优化。

3.1升级技术

“混融”理念、培育主体正确技术观教学理念的转化是教学实践变革的先导。“双线混融”教学理念是现代育人本位观的进化,“双线混融”教学理念并非“双线”简单相加,而是“双线”混合发展与创新融合,主张借助技术赋能推进高校教学的“课堂革命”,将高等教育与现代技术混融,以互联网为媒介搭建一体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强调将高校教学延伸至网络空间,实现社会实践与虚拟实践的深度对接,丰富高校教学形式。“必须是人而不是技术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限度发展成为一切规划的标准”[16]。化解互联网技术的多重“异化”危机离不开教师、学生、平台各主体升级技术“混融”理念、培育正确技术观。高校教师在探索技术“混融”理念的底层逻辑中,要“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17],不断提高自身关于数据隐私保护与知识产权侵害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形成发展思维与独立认知,善于借助社会综合治理规范大学生的技术行为,依托平台机制及时反馈教学体验,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技术环境。平台规划者在及时接受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的反馈意见后,结合时展需求与互联网技术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算法评估与程序设计,通过准确把握技术内在矛盾、健全技术多元评估体系、推动技术“混融”创新升级,以缓解互联网技术的多重“异化”危机。

3.2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推动教学资源整合化

“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育的有机结合”[18]。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改变了“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传统“加法思维”,进而发挥了多元主体“双线互动”的特有优势,以生成师生教学的“新型空间”[19],试图将虚拟空间纳入高校“混融”教学轨道,形成理论空间、实践空间、虚拟空间三位一体的强大合力,对高校教师的适应性、专业度、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在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中,建立特色、多元、个性的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制度,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扎根于校本特色开发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技术探索,积极开发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平台,建立高校教师多层次发展与评估体系,实现多平台教学资源的联动整合,致力于打造强大稳定的高校教学“后援军”。在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平台上,借由云端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多端口操作以及跨平台传输,将高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对接,提升了高校教师备课、授课、反思等教学环节的操作效率。多层次发展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则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个性规划,满足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需求,提升了高校教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性,推动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推进提供源泉活水。

3.3强化平台反馈机制、提升教学评价科学性

教学评价是沟通教与学的情感纽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20]。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借助技术赋能打造多维交互的智慧课堂,以最新传感技术为依托构建沉浸式高校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精准把握大学生在线课堂状态,实时推进教学评价的动态生成,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21]。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正是有效应对世界变局与世纪疫情所探索出的网络教育新生态。线上教学平台作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其完善性、适应性、稳定性是提升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中,各高校通过吸纳多主体的动态评价以丰富其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师生动态反馈系统,不断强化平台反馈机制,进而生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线上教学平台。高校教师作为线上教学平台的主要操作者,在授课前须做好课程调研、保证师生交流、准确把握学情,做到精准备课、精确授课、精细总结,通过结合校本线上教学平台的动态反馈,及时调整备课策略、授课方向以及反思重点,不断提升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4结束语

双线范文篇6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例如《功和能》与《动量》相搭配的双线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教师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思维中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更为宽广、解题情景更新、题型更为复杂的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并列对比的双线教学一般只限于章节复习中使用,而且节次和份量都应适度,以免造成知识相互干扰和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心理失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定不同的教学副线,在教学中与主线地从属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教学整体效应的影响均有不同。在有关《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中,由于这类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强,如果继续根据上述原则选定与其关连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与之强行搭配,似乎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时,教师可以把以往教学较薄弱的、效果不尽意的、或从教学长远目标考虑而需要反复加强和提高的重点章节选定为其副线教材,在注意避免互抑作用的前提下,在主线教学知识初成之际,中途切入与主线平行展开,发挥副线教学对以往知识技能的补救、巩固和提高之功能。只要教师注意系统信息反馈,把握教学份量及其水准,对主线教学将不会有所不良影响。相反,由于学生积疑消除,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提高和信心增强而产生智能横移,促进主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整体效应的提高。这时,副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副线习题,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副线延伸,甚至贯穿若干主线章节。这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如果一旦发现教学效果不佳时,是否因为副线教学影响干扰,或学生负担过重所致,是教师应该首先着眼分析的原因。

双线教学法从高一期间《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开始,就可以选榷直线运动》作为其副线展开。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牛顿运动定律》将有可能多次成为其他章节的副线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就此进行长远规划,把教学目标统筹安排,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地分配到未来的教学中去,准确把握其在各次副线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水准,即合理安排目标递进幅步,是衡量双线教学实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双线范文篇7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例如《功和能》与《动量》相搭配的双线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教师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思维中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更为宽广、解题情景更新、题型更为复杂的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并列对比的双线教学一般只限于章节复习中使用,而且节次和份量都应适度,以免造成知识相互干扰和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心理失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定不同的教学副线,在教学中与主线地从属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教学整体效应的影响均有不同。在有关《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中,由于这类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强,如果继续根据上述原则选定与其关连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与之强行搭配,似乎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时,教师可以把以往教学较薄弱的、效果不尽意的、或从教学长远目标考虑而需要反复加强和提高的重点章节选定为其副线教材,在注意避免互抑作用的前提下,在主线教学知

识初成之际,中途切入与主线平行展开,发挥副线教学对以往知识技能的补救、巩固和提高之功能。只要教师注意系统信息反馈,把握教学份量及其水准,对主线教学将不会有所不良影响。相反,由于学生积疑消除,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提高和信心增强而产生智能横移,促进主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整体效应的提高。这时,副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副线习题,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副线延伸,甚至贯穿若干主线章节。这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如果一旦发现教学效果不佳时,是否因为副线教学影响干扰,或学生负担过重所致,是教师应该首先着眼分析的原因。

双线教学法从高一期间《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开始,就可以选榷直线运动》作为其副线展开。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牛顿运动定律》将有可能多次成为其他章节的副线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就此进行长远规划,把教学目标统筹安排,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地分配到未来的教学中去,准确把握其在各次副线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水准,即合理安排目标递进幅步,是衡量双线教学实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双线范文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双线展览;云展;数字化传播;整合共融

数字技术传播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互动沟通的方式,展览作为一种公共展示活动,也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云科技相结合。因2020年疫情影响,高校毕业设计云展被广泛采纳并流行开来,这种基于虚拟数字技术的新型知识构建形态,正式走进社会大众视野,与线下展陈方式互为辅助,通过跨媒介、跨时空、多载体的方式整合传播当代大学生的设计理念与作品,更加全面、翔实地以多维作品数据库的形式记录存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但是,云展也不可能只停留在云端,与网络世界无法取代真实生活一般,线上也不能完全替代线下实体展陈,二者各有优缺点,只有走双线整合共融之路,才能实现数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2020年被视为毕业设计“云展”元年,但除了个别艺术设计类院校,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并没有线上办展的实践经验。因此,要在已经成熟的线下实体展陈基础之上,把它与新型的线上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共融,首先就要明确“双线展览”的内涵与价值,了解它的优劣势,进而探究毕设双线展览数字化传播与整合的策略方法。

1毕业设计“双线展览”的涵义与价值

1.1双线展览的涵义

毕业设计“双线展览”是指高校在毕业设计展览这一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互联网+展览”思维,将传统的线下展览与应用数字虚拟技术的线上展览两种方式整合共融,以打破时空、地域、成本与资源的限制,建构起双线互动传播的展览新模式,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丰富的内容体验。这一创新展览模式是高校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新趋势,能以数字化的方式传递、保存、分享有关毕业设计展的各类信息资料,全面提升毕业生作品、成果的社会影响力[1]。

1.2双线展览的价值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最后阶段的总结性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综合检验。举办毕业设计展览既是毕业生诠释设计思想、展示四年学习成果的舞台,也是高校面向社会大众、用人单位展示教学成果的窗口。综合来看,举办毕业设计“双线展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1)专业教育教学的延伸价值。当前,国内高校针对毕业设计作品与学习成果主要通过线下校园办展的方式来小范围进行展示与传播交流。展览成为毕业生进行专业学习成果论证的主要方式,既是对大学教育历程的一种记录总结与实践,同时也是高校专业养成的重要基础。双线展览跳出了传统校园办展的场地小、受众少和资源匮乏等的局限,将毕业设计展搬上了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形成一个全天候、全开放式的信息流通共享空间,削弱、打破了高校与业界、社会的信息沟通壁垒,使得专业教育教学从校内延伸至校外,从线下延伸到云端线上。毕设双线展览构建了一个信息互动交流的传播生态圈,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进步,实现了专业教育在教学实践层面的价值延伸。2)多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创新价值。毕业设计双线展览相比于传统的线下展览,更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运用现代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众多高校把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建设的核心,积极挖掘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整合内外资源,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以探索多学科、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在毕业设计“双线展览”实践环节中,多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展览可以得到更好的创新实现。双线给不同专业提供了交叉融合的技术与媒介渠道,可以使得科技与艺术更好地结合,解决原本线下展览中难以呈现的内容与形式,让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突破诸多条件限制而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与生产。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毕业设计展览的辐射范围覆盖到更多的国家和高校,便于开展跨校跨国、一站式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3)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价值。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在推动产教融合从教育发展理念走向制度供给落地的过程中,利用校企间优势资源互补,协同育人,将产业界先进科技、内容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融合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3]。而毕业设计“双线展览”可以说是实现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整合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新路径。在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有研究价值的、适合毕业生完成的项目,这些来自业界第一线的设计课题包含着最新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消费需求信息等。在双线助力传播之下,能结合数字技术创造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带来新的社会生产力。对地方高校来说,也可以跨越区域经济发展、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壁垒,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广阔的机会与平台。同时,双线展览还能发挥辐射效应,吸引更多来自业界一线的关注,企业与高校间可以就毕设成果达成合作意向,将学生设计作品投入市场实现应用转化。在这一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各自发挥优势资源,既推动了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培养了产业升级急需的高质量毕业人才。

2毕业设计“双线展览”的SWOT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首次提出了SWOT分析法,又称道斯矩阵或态势分析法,最初多被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竞争分析方面。这一方法提出对研究对象展开深入调查,将其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根据分析总结出主要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面临的机会、威胁,其中优势是S(strengths)、劣势是W(weaknesses)、机会是O(opportunities)、威胁是T(threats),这四项内容以矩阵形式排列,彼此间形成有机组合,最终为研究对象的发展提出决策性建议[4]。运用SWOT分析法对毕业设计“双线展览”进行研究,有利于在高校实践这一新型的展览模式中,能更加全面、综合地考虑内外环境与各方因素,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方案,将“双线展览”的价值最大化。

2.1双线展览的优势分析

第一,利于展览内容创新,传播叠加效果好。双线展览采取的是线上云展和线下实体展览相结合的组合模式,线上线下实现互补共生。线下展陈侧重对毕业设计作品的真实体验,线上云展侧重对展陈内容的二次创新与增量。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一方面可充分激发学生原创力与想象力,将真实与虚拟空间融合重塑;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受众面与传播范围,及时获取参展信息,由实体延伸至数字空间,借助智慧、高效的互联网数字技术撬动最大化传播效果,令受众观展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第二,不受时空与资源限制,易于跨界整合。高校毕设展一般在每年的5到6月份毕业季举办,对于很多地方高校来说,线下展出条件、技术支持等十分有限。而双线展览可以打破这些限制,通过与专业的线上展览平台如: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组委会推出的“未来设计师云平台”、雅昌在线毕业展等合作,可以有效利用平台技术与资源将线下与线上展陈更好地整合起来。同时,双线展览还可以实现校企跨界合作,多专业联合同步展陈,让毕业生作品直面社会大众与行业一线,在线下展陈的同时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社会化媒体(SNS)的社群互动等方式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第三,易于形成数据资料库,可持续积累资源。一年一届的毕设展是高校的学术文化盛事,双线展览的方式可以扩大数据资料收集的内容与范围,线下获得体验感受,线上获取流量统计,并搭建起永久的云端数据库,将每一届毕业生的创作与展览过程都详细记录存档,形成高校重要的数字资产。2020年5月20日下午5:20分,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缔造的浪漫数字节日里,中央美术学院线上毕业季“彼时·此时”开幕,这是一个定格于云端,永不下线的毕业设计展。在央美虚拟美术馆54000平方米的9大虚拟展厅里,展示了学校13个教学单位包括硕博士、本科生的1万多件毕设作品。虽然因疫情影响首次以云端展厅方式呈现,但据其校网络中心数据显示,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线上累计浏览量已达246万余人次,访问国家和地区115个①。可见,在双线展览进程中,高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精准有效获取展览数据资料,再运用数据驱动展陈运作,形成良性循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建设积累新的资源,开拓新的发展机会。

2.2双线展览的劣势分析

第一,线上线下缺乏整合,双线驱动难度大。因缺乏双线驱动的能力与经验,当下很多高校毕设展中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把线上云展视为简单地将线下展品以图文、视频的形式搬到线上,忽视了线上内容的创新与重构,把云展完全作为疫情等特殊原因导致下的替代方案。实质上,双线展览是线上线下互相取长补短、整合共融的一种全新模式,彼此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适用不同的衡量标准。正因为线上线下各有优劣,通过创新的内容、形式整合才能扬长避短,实现1+1>2的传播效果。第二,双线展览成本高,对平台与技术要求高。毕业设计双线展览需要对展陈场景进行整合重塑和价值再造,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创新设计以增强受众观展的兴趣黏度,提高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并触发观展人群通过社交媒介进行自发传播,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一创新整合过程相对传统的线下展览,在资金、人力上的成本会更高。而且毕设展览需要打造数字虚拟展厅,或对接专业的展览传播平台,应用数字化技术解决线上展陈难题,这对尚未踏入职场,缺乏工作实操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技术难度更高,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

2.3双线展览的机遇分析

第一,疫情影响毕设展览模式待革新。2020年疫情给高校毕业设计展览这一实践环节带来极大影响,部分高校采取了延期或取消的办法,有些高校则顺势而为采用了线上云展这一新颖的方式进行。在数字化传播时代,云平台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毕业设计展也迎来了走向云端的新趋势、新常态。但在步入后疫情时代,面对面的沟通,人与人间的互动优势使得实体展览依然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因此,以线下为基石,开启线上新赛道,走双线整合共进之路将是毕业设计展览的未来主要模式,这也是高校专业教学数字化改革的必然结果。第二,数字技术赋能毕设展览多元化。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教学已然成为高校各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无论是校内师生还是社会各界,对大学毕业设计展览都会报以更高的期待与审视。跳出固有思维模式,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双线整合展陈设计,可以丰富展览内容与表现形式,使毕业设计展览更加多元化。例如:图像识别、数字高清技术可以将现场展品纤毫毕现或解构重组;双微与直播等可以跨越时空即时交流互动;3D技术从平面走向立体,让观众身临其境;虚拟观展路线可以兼具趣味探索功能,活跃社群氛围,增强沉浸式体验。

2.4双线展览的威胁分析

第一,市场需求变化对双线展览的冲击。市场需求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高校教育需要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毕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实践环节之一的毕设双线展览,开放性特征显著,在从校内走向社会,需要直面真实市场的冲击,行业一线的检验。如果展览的主题、内容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无法匹配,存在巨大落差;毕业生的设计作品缺乏创新性、实用性,展览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更谈不上吸引企业资源进而促进成果的应用转化,也就难以助力毕业生实现良好就业创业。第二,双线展览的数据信息安全威胁。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信息化产生的数据是发展转型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毕设双线展览需要高校师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个人身份信息与设计作品信息等,这些信息因线上展陈会被广泛传播,引起关注与讨论。如果没有事先的防御措施,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学生作品权益被侵害,或负面言论扩散等安全问题会非常被动,因此,做好数据信息的安全技术保障是重要前提。

3毕业设计“双线展览”的数字化传播与整合策略

3.1线上反哺线下,双线整合联动

数字化时代,高校教育也在向数字化转型。毕业设计双线展览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征,借助数字技术能丰富展览内容与表现形式,探索与受众进行互动沟通的新方式,以实现线上反哺线下,扩大毕设展览的内外影响,推动学术文化的传播交流。线上毕设展无时空限制,前期通过蓄势预热将展览信息进行广泛告知,获得社会大众、媒体和业界的关注,再引流线下;中期线下办展期间可以进行现场直播、在线讲解与互动,满足因高校线下毕设展对外设置观展限制条件而无法现场参观群体的需求,打造展会看点、热点,最终引爆线下;后期线下实体展览结束,可继续通过云技术、大数据高效率追踪并收集数据,进行效果调研,对有意向进行校企合作的公司企业做好联系对接,帮助学生实现毕设成果的应用转化,增加获取就业创业的机会[5]。在毕设展览举办过程中,双线取长补短,各自发挥优势功能,线上注重场景感,线下侧重真实感,这种双线联动、双线传播的整合模式可以令展陈效果最大化,助力高校教育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

3.2丰富场景体验,增强受众互动

时下运用数字技术如三维建模、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等进行720度全景体验、开启互动探索是展会业打开的主要方式,作为高校一年一度文化盛宴的毕业设计展览也不例外。2020年被称为全球最大规模艺术展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共同生活」,就首次采用了智能全场景,主办方除中国美术学院外,还包括中国青年报、荣耀智慧生活、中青校媒,打破了高校独办毕设展的传统,与媒体、企业三方联合为毕业生打造了一场“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艺术和科技紧密结合”的艺术视听盛宴②。这次毕业设计双线展览中,由荣耀智慧生活提供全场景支持,应用了云直播、云互动、云体验等数字创新形式,为展陈带来了丰富的场景体验。同时,此次毕设展还一改过去单向、被动的线下展示方式,通过互联网搭建起“云评论”互动空间,观展受众可以直接用手机登录社交平台参与展群的实时评论互动,并与作者进行创作理念、思想观点的交流,这些互动还碰撞出新的灵感火花,激发了毕业生的现场即兴创作。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就现场用多台荣耀产品即兴创作、拼接出了一幅为母校献礼的长图作品,以此记录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引起了线上线下众多观众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回忆。数字传播媒介具有精准性、互动性、社区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毕设双线展览可以通过新闻链接、网站嵌入、微博微信转发,或是下载展览专属App等方式与受众即时互动,面向国内外无限传播、甚至永不落幕[6]。

3.3注重展览创新,接轨市场需求

毕业设计双线展览会受到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大众审美、信息传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展陈定位、主题设计、视觉呈现、内容表达、功能实现等所有相关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以创新实现蜕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毕业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才能向受众精准诠释一场优秀的展览。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展览都要根据高校专业特点来打造专属特色,从展览策划、内容安排、运营到推广等环节,都要能突破常规,与时俱进。如美国的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SchoolofDesignattheNewSchool),每年都会举办一场持续三周的大型艺术设计盛会(TheParsonsFestival),把毕设展打造成了设计周活动,包括作品展览与评估、社会公共项目、互动装置设计、艺术画廊开幕与学术研讨会、大师讲座等众多活动单元组成,向公众介绍不同院系毕业生在艺术、设计、建筑、电影、科技等领域的创意设计成果,并通过大众传媒与新媒体广而告之,吸引校外各界人士参与活动交流,展开与行业、公众的对话。因此,高校毕业设计展要走出校门,赢得社会大众、媒体、企业等多方的关注与好评,实现价值转化与社会效益,就要考虑好如何能以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受众的需求,与市场良好接轨。

3.4创建传播生态,打造智慧平台

双线展览不是简单的线上信息告知与作品展示,它区别于“网上展示”的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实体展览,而是一种全新的展览组织策划,是数字信息时代下的新型会展传播生态圈。毕业设计双线展览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下的新型展陈方式,通过“互联网+展览”这种新的“在场”,将主办方、内容平台、受众通过双线整合到一起,构建起一个实体与数字信息集成化的立体展示空间,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新型展览模式。打造新型双线展览传播生态圈,依赖于专属的智慧平台。高校可以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赋能毕设展活动,在毕设期间提供更专业、高效的展陈服务,从而提升受众的体验满意度。智慧平台将极大地拓展毕业设计展的生存空间,在这个新空间里,打破了地域、时间、空间、距离和成本等的限制,将资源流、信息流和观众流通过互联网充分交织,让毕业设计双线展览的传播生态圈得以健康循环和呈现。

4结束语

毕业设计展览是毕业生简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社会、踏入职场的重要敲门砖。双线展览的模式可以突破传统线下展陈的传播壁垒,将社会大众、媒体、企业的关注汇聚在一起,为学生的求职助力,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虽然双线展览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应用价值,但高校在举办毕业设计双线展览时也不能盲目跟风,照搬经验。各专业要坚持差异性、创新性原则,鼓励多元化发展,找到合适自身办展的最佳方式。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新型展陈模式的内涵与特点,理解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并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形态。线下展览在满足真实体验、社交见面和信任能力方面具有优势,而线上展览在应对风险、需求洞察、数据收集和引流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也是线下所不及的。总而言之,办好毕业设计展览,科学发挥双线的综合智慧,找到最佳的展陈数字化传播与整合策略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张译之,黄建成.虚拟数字展览的逻辑策略及设计转译——以全球艺术院校2020年线上毕业展为线索[J].艺术设计研究,2020(5):65-72.

[2]卢彩晨,廖霞.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34-40.

[3]刘旭,徐佳琦.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与校企一体化平台构建探析——评《行业学院模式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41.

[4]海因茨.管理学——全球化、创新与创业视角[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8):85-89.

[5]施德群.论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的常态化互动发展[J].特区经济,2020(10):155-157.

双线范文篇9

所谓工学结合,一般来说,就是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一线实习两个过程交替进行的一种培养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双线运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许多高职院校都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和实施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说明了学校对学生培养方式在整体理念上的转变,更能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双线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学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相互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实施“双线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是将顶岗实习时间主要安排在三年级完成的,主要目的在于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班编制(分为A、B两个班),学生在学校进行一年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后,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到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盐城及周边地区星级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在酒店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在下个学期返校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带着实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来学习,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这使得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使得学生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线运行”人才培养模式架构的思考

“双线运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不同于传统封闭式纯专业理论教学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模式,形成了面向酒店业市场实际的开放式教学,教学课堂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内,而是延伸到企业一线,实现了学校、企业共建的教学环境。

1.调动酒店企业的积极性,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当前大多数酒店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大,需要大量定期、不定期或者短期工作的人员来填补岗位空缺,顶岗实习的学生正好是空缺岗位的有效补充,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主动地联系酒店企业,为学生顶岗实习找到有实力的星级酒店。通过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酒店企业还可以发现一些有潜力、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为他们之后的员工招聘提供了资源,比直接在社会公开招聘企业管理或业务人才更加便利且具有针对性。同时,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优势的实践教学基地,缓解学校办学设施不足与企业合作能充分借助企业的优势资源培养人才;再次,把学生放到酒店具体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稳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酒店管理专业应把优化教师队伍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学院通过派遣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到酒店进行锻炼,让教师在酒店担任一定的职务,和酒店正式员工一样正式上下班,教师通过给酒店的员工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语言培训、团队建设等领域的讲座,增强了酒店员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归属感。通过在酒店工作锻炼的经历,极大地增强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开阔了眼界,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学校通过邀请与学院合作酒店的一线人士和酒店行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或讲学,让学生进一步对酒店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加强校外实习的综合管理,构建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环境

双线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线混融式教学;教学质量评价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直观的表现便是线上线下混融式教学方式的应用,但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却并未进行相应的调整,影响了结果评价的实效性,有必要对其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探讨。

一、研究背景———双线混融式教学的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爆发将教育划分为前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两个阶段,而在后疫情时代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展正式迎来“双线教学”,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落实线上和线下的混融共生。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双线混融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其教学质量评价也应当展开相应的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起全新的基于双线混融式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以便充分同时展要求相适应[1]。

二、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实施成果导向

在进行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时,教师需要遵循以学习成果评价为导向的原则。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始终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并以行业为准绳,促使来自专业、学院、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资源能有效结合,实现教师以及学生各项能力的充分整合,进而为学生科学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其根本目标并非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以及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强调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核心能力[2]。基于此,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时,应当立足于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两方面内容,更为全面和科学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

除了要实施成果导向以外,在实际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应当将信息化教学作为评价对象。对于信息化教学来说主要是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注重对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应用。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来说,信息化教学更加侧重于主动学习,呈现出更新快、技术新以及资源量大等特点。教师需要综合考虑信息化教学的各项影响因素,确保其所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与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三)进行学习全过程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能够为学习全过程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全部学习过程作为评价对象。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也要针对课前准备、课程测验、外部资源支持以及信息化环境等展开全覆盖式的评价工作,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所获取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

(四)多元化主体的设置

成果导向教育的开展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工作时需要逆向设计培养方案,正向实施教学过程,过程中的主体涉及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也应当具有较强的多元性,进而促进评价结果可发展性以及准确性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应用

(一)体系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发挥出其对于教师的约束性和规范性作用,促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其能够同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进行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身条件以及学习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整体呈现出较高的层次差别,因此若是学校所采用的评价方式过于标准和统一,则势必无法提升其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基于此,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能够加强对于学生自身差异化的重视,对评价对象展开进一步的工作划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对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说,执行和实施是其生命力的来源,因而在实际对体系进行构建时便应当全面考虑其全过程实施的相关内容。以往我国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大多是侧重于对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时展,学生在这种评价模式中经常会出现为了获得高分在考试之前短暂突击的现象,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足。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则会尽可能增加其中过程性评价所占的比重,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和积极地投入相应的学习活动当中。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师评、互评以及教师双主体评价的方式,有效提升教学评价的效果。要注意的是,基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应当能够真实完整地展现出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保障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为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提供充足的保障,以便于让教师和学生信服。双线混融式教学线上学习活动能够在课程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结果进行查询和统一,线下所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能够达到实时动态量化赋分的效果,定期公布相应的统计结果,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公示,随时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

(二)应用路径

文章主要围绕着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课程,基于双线混融式教学模型展开相应的教学设计工作,并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质量评价工作。财务分析工作本身是一门综合理论以及实践的专业课程,因而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若想对其实现优化更新,应当在进行教学和考核时强化其中所具有的实践内容。该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其中包含24学时的理论教学和26学时的实践教学。结合上文所述的构建原则以及构建要点,高职院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均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主体组成。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严格遵循过程和结果并重的标准,将学生线上以及线下所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际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一级、二级以及三级指标分别有1个、3个和5个,评价的要点则要结合当前社会对于财务分析课程的要求进行实时动态的优化调整。1.实施过程(1)课前线上评价。在实施双线混融式教学方式时,课前线上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该环节中需要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搭建起课程平台,并结合实际情况变化对其进行合理改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财务分析相关知识的课前预习需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学习项目进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时的预期目标,其中包含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搭建工作,这一平台是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基础,平台建设的成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平台搭建时需要从源头上保障其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适用性以及科学性。本文所研究的高职院校除了联合相关企业对多个微视频进行了开发,还开发了大量与之相匹配的习题库、课程导学以及课件,是学生开展双线混融式学习的重要教学资源[3]。(2)课中线下评价。在正式进入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后,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指引作用,对各个学习小组课中任务的执行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其中比较具有共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在实际实施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其与小组成果汇报有机整合,高效落实相应的综合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集中开展对于重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的讲解工作。(3)课后线上评价。在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课后线上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的实施基本上是让学生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论坛发帖交流以及提交作业,教师则需要同学生之间进行发帖互动,并对其作业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交学习项目的作业以及学习成果,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其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展开考核,得出相应的评价分数。除此以外,教师需要利用在线平台,尽可能突破以往线下评价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深化开展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尽可能提升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2.实际应用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最突出的特点便在于线上线下融合以及过程、结果、评价的融合,这种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有效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于期末考试的依赖性[4]。在实际进行过程考核时,可以针对每一次的任务展开相应的量化工作,而期末考试则可以直接进行量化。考勤情况不单独加分,而是采用扣分的方式,因此,本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量化性,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在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中将总成绩划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过程考核成绩、实训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过程考核占比为30%,实训情况占比为3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为40%。过程考核又由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以及课后线上学习三部分所组成,学生的微视频学习、讨论、发帖以及作业提交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产生分数上的调整。实训成绩的指标包括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小组合作的配合度、汇报展示的完整性。双线混融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对于实际教学的开展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从双线混融教学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教学设计,尽可能提升其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便于有效转变以往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时需要保障其资源的充足性,保证微视频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教学质量评价创造良好的条件[5]。3.优化路径本文主要是基于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对于科学分析工具的应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双线混融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基于财务分析课程的实施对其进行了验证,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该指标体系仍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缺陷:一方面,在当下信息化教学环境持续更新升级的过程中,指标体系的应用期限有限,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教学改进之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获得相应的结果数据,当前难以对其实际的改进成效进行评判。为有效应对上述缺陷,应当采取适当的优化措施。其一便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评价体系展开持续的更新工作,如今我国信息化教学应用极为广泛,具体包括资源库、云课程以及在线课程等等,这要求教学质量评价也应当能够同其相适应,结合信息化教学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创新指标体系,最终充分同国家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相适应。其二应当扩大研究对象范围,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其在信息化教学要求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财务分析课程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学手段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妍,范慧慧,苏永康,等.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质量与倾向的研究———以全国30门获奖混合式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01):107-114.

[2]张阳,郭权.基于大数据感知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9(03):177-184.

[3]符宁璐,杜灿谊,李冲,等.基于主体教育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方法实践探索———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车辆类专业为例[J].文渊(高中版),2019(11):791-792.

[4]陈晔武.“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智库时代,2021(0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