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3:19:53

湿疹范文篇1

内因:1、素质遗传2、代谢障碍3、营养异常(以哺乳儿童多见)4、神经官能症之患者。

外因:1、植物性或化学性的刺激。2、由瘙痒病而诱发。3、下肢静脉曲张或瘢痕。

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急性湿疹:斑疹迅速出现,皮肤发红,严重浮肿和强度湿润。在皮肤的表皮上,由于干涸的液体而开成了痂皮。

亚急性湿疹:和急性湿疹大致时同,但表现较为轻微,瘙痒触摸时皮肤呈紧张感。皮肤的皮层被小鳞片遮盖并落屑。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转变而来,大多为持续不定型,进而为丘疹,时而为水泡,多为散在性,彼起此伏,变化无常。有些患者常年累月愈,成为一种长期的慢性的皮肤病。

中医学从《内经》、《金匮要略》而至以后的医学经典文献,对湿疹都有明确的记载。《医宗金鉴》中有很多类似湿疹状的论治,如“浸淫疮”条下云,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大都责之于心火炽盛,脾胃炽热与风邪相搏而成。不论属哪型湿疹,凡皮红起疹,多属火盛,瘙痒灼热多挟风邪。渗出分泌物过多,必是脾胃湿热。溃疡日久定会导致血虚。如果日轻夜重,烦燥不安者,要由阴血耗损。肝火上扰所致。“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治疗上应以清热除湿、养血祛风为根本疗法,如火炽盛者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栀子)加散风药,如:防风、僵蚕、薄荷等。单由风邪侵袭而引起者,可用乌蛇汤(生地、元参、苦参、乌梢蛇、苍耳子、荆芥、连翘、蝉衣、黄连)。如瘙痒、烦燥、日轻夜重,则用健肤渗湿汤(首乌、石菖蒲、苦参、薄荷、丹皮、土茯苓、石膏);痒甚加地肤子、乌梢蛇。继发感染化脓加黄连、板兰根、半边莲。如果风邪日久,郁在肌肤,阴血消耗,夜不安寐者,则用乌梢蛇四物汤(乌梢蛇、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防风、蒲公英、蝉蜕、银花)。

湿疹范文篇2

〔关键词〕循证药学;药物治疗;湿疹湿疹

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湿疹所带来的局部瘙痒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循证药学对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因此本院开展临床治疗试验,笔者探究循证药学基础上不同药物治疗湿疹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湿疹的患者106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3人。对照组患者在循证药学的基础上通过复方酮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对照组中有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4.58±2.44)岁。观察组患者则在循证药学的基础上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有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4.36±2.72)岁。患者的性别以及平均年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试验开展前,湿疹患者需根据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提前1周左右停药,禁止使用临床治疗试验制定外的其他治疗湿疹的药物,以确保复方酮康唑软膏和硝酸咪康唑软膏的疗效准确性以及可比性。在进行两种药物治疗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以及科学性的药物治疗方案[2]。主要是对复方酮康唑软膏以及硝酸咪康唑软膏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评估药物治疗风险,避免治疗过程中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患者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即每日早、中、晚各1次将药膏涂抹于患处;观察组则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即每日早、晚将药膏涂抹于患处。两组湿疹患者的药物治疗周期均持续1周,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1.3评价指标

湿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标准主要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类。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且患处无瘙痒;有效:治疗后,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且患处仅伴有轻微瘙痒;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变,且患处伴有严重瘙痒[3]。对循证药学基础上两组不同药物治疗湿疹患者的疗效显效、有效例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出两者的疗效总有效率。疗效总有效率越高,可确定药物治疗效果越显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23%(5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25%(42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湿疹的发病原因具有多样性,可能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皮肤炎症反应。湿疹在临床上可以分为慢性、亚急性以及急性3期,慢性期的湿疹具有肥厚以及浸润的特点,发展为急性期则会表现出渗出的特点[4]。另外,临床表现为慢性湿疹的患者,其皮肤损坏具有对称性以及多形性,并且有易反复发作以及瘙痒的特征。在进行循证药学时,临床药师需具备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并需主动查阅文献,对治疗药物治疗的合理性进行求证,做到用药安全、科学以及有效。另外,循证药学在临床上需要药师与医生配合完成,根据现有的临床治疗依据,为不同程度湿疹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复方酮康唑软膏作为一种皮肤科的非处方治疗药物,其中含有抗真菌药酮康唑以及糖皮质激素丙酸氯倍他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患者的湿疹症状进行缓解。但其药性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患者用药后会出现瘙痒、烧灼感以及针刺感的不良反应。另外,复方酮康唑软膏长期使用还有导致患者毛细血管的扩张、继发感染、色素沉着以及皮肤萎缩的可能性[5]。硝酸咪康唑软膏与复方酮康唑软膏相同,属于治疗皮肤病的非处方药物。硝酸咪康唑软膏广泛运用于患者手足癣以及体股藓治疗,还对患者皮肤瘙痒、荨麻疹以及湿疹等症状具有不错的疗效。现阶段硝酸咪康唑软膏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正在湿疹患者中被广泛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的主要成分有冰片、合成樟脑、麝香草酚、薄荷脑、丙酸倍氯米松以及水杨酸甲脂。硝酸咪康唑软膏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对患者体内真菌细胞膜的合成进行抑制,在对其代谢过程进行影响,对附着于患者皮肤上的真菌进行有效的杀灭[6]。另外,硝酸咪康唑软膏与复方酮康唑软膏相比,药效较为安全以及稳定,较少引发患者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在循证药学基础上通过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对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缓解,且用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

作者:卢华新 单位:博罗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德梅.循证药学基础上的不同治疗药物在湿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21(22):128-129

〔2〕黄天国,梁秀群,唐云峡.循证药学在恙虫病治疗药学监护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11,14(8):1190-1192

〔3〕杨绪.循证药学临床实践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4220

〔4〕李彪.肛门湿疹药物注射治疗50例的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5):265-266

湿疹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于2015年1月~2017年3月,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湿疹患者纳入,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确诊为湿疹;近1个月内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药物过敏、心肺功能不全、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组、B组各50例,A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13±18.42)岁;B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4.58±17.59)岁。两组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查阅关于“湿疹”“药物治疗”的文献,统计治疗药物,基于循证药学证据,给予A组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每天早、中、晚各涂抹1次药膏于患处;给予B组复方硝酸咪康唑软膏治疗,每天早、晚各涂抹1次药膏于患处。连续治疗1周。1.3观察指标: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临床疗效可划分为治愈(皮损、皮肤瘙痒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皮损面积缩小,皮肤瘙痒症状减轻)、无效(皮损面积未缩小,皮肤瘙痒症状未见减轻)[1],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皮肤瘙痒评分采取4级评分法评估,根据皮肤瘙痒程度对应0~3分,得分越高,皮肤瘙痒越严重[2];皮损评分采取5级评分法评估,即对应0~4分,得分越高,皮损越严重[3];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QOLS)评估,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周围环境等4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X2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例、百分比,t检验用于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均数±标准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80%,B组总有效率为96%,经比较,B组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1:2.2两组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在治疗后,B组的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A组(P<0.05),见表2: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共出现2例灼热感、1例皮疹;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共出现1例灼热感、1例皮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发病原因较多较复杂,多伴随皮肤损伤,皮损表现以局部斑块为主,多见于四肢、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往往伴有剧烈瘙痒,如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容易发展为慢性湿疹,不仅给身心带来痛苦,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5~6],因此,临床上需针对湿疹进行积极治疗。现阶段,临床上治疗湿疹主要采取药物,而采取何种药物治疗尚无统一方案。循证药学主要是指由临床药师结合用药经验,查阅相关文献报道,对治疗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积极求证,以尽可能保证临床用药的科学有效和安全性。本研究中,基于循证药学,采用复方酮康唑软膏、复方硝酸咪康唑软膏治疗湿疹,其中,复方酮康唑软膏属于非处方外用药物,含有抗真菌药物酮康唑和糖皮质激素丙酸氯倍他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皮肤瘙痒症状,但药性并不稳定[7];复方硝酸咪康唑软膏也是一种非处方外用药物,多用于各类皮肤瘙痒疾病治疗,主要成分为冰片、樟脑、薄荷脑、麝香草酚、水杨酸甲酯、丙酸倍氯米松,可有效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杀灭皮肤附着真菌,药性稳定[8]。本研究发现,A组总有效率为80%,B组总有效率为96%,B组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治疗后的皮肤瘙痒评分、皮损评分低于A组(P<0.05),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结果,均充分说明复方硝酸咪康唑软膏治疗湿疹切实有效,兼具安全性。

湿疹范文篇4

湿疹是由风湿热邪所致的常见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风湿病”“浸淫疮”“黄水疮”。西医认为湿疹为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1内服外用

1.1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1]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g,黄柏20g,地榆20g,苍术20g,金银花20,连翘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2]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何泽民等[3]把湿疹分为湿热毒瘀型和阴血亏虚型,分别给予祛湿清热解毒汤和滋阴养血止痒汤。西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息斯敏、强的松,中药外洗(山豆根、苦参、金银花、连翘、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处涂三九皮炎平软膏。治疗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疗湿疹60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型:荆防汤加减,湿热型:龙胆泻肝汤或凉血消风汤加减,脾湿型:胃苓汤加减,阴虚夹湿型:滋阴除湿汤,风盛血燥:养血消风汤,配合口服西药敏迪、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肤疾宁。痊愈53例,占88.33%,总有效率100%。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1.4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杨主功[9]采用西药常规口服维生素C200mg,3次/d,维生素B20mg,3次/d,葡萄糖酸钙1.0g,3次/d,特非纳丁60mg,2次/d,外用中药水剂(土槿皮、大风子、地肤子、苍术等)。膏剂(滑石粉、氧化锌等),治疗慢性湿疹40例,治愈36例,有效4例,治愈率100%。

1.5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文忠等[10]治疗慢性湿疹48例,内服药用赵丙南经验方全虫方(全蝎、皂荚、皂角刺等),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总有效率85.42%。刘斌[11]治疗慢性湿疹50例,内服复方归龙汤(地龙、当归、白蒺藜、川芎、乌梢蛇等),外用5%乙氧苯柳胺软膏,2次/d。总有效率90%。姜海燕等[12]治疗慢性湿疹39例,给予中药(生地、黄柏、当归、黄芩、山栀子、白藓皮、苦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总有效率94.9%。开雁[13]用内服中药组方(黄柏、黄芩、金银花、栀子、土茯苓、牡丹皮等),外用派瑞松霜,治疗湿疹137例,总有效率91.2%。

1.6中药加西药内服吴琦琦等[14]治疗慢性湿疹176例,西药口服克敏:按照体重0.5mg~5mg/kg,2次/d;强的松:1.66mg~20mg/kg,2次/d,10d为1疗程。加服清热二十五味丸。痊愈48例,显效21例,总有效率78.4%。

2中药注射剂与西药口服外用

黄勇等[15]治疗慢性湿疹50例,丹参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射液250ml,每日1次静点,15d1个疗程。同时口服特非纳丁片60mg,2次/d。外用参子洗剂,再涂肝素钠软膏。治愈45例,有效5例,有效率100%。

3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口服外用

有人用5%葡萄糖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加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1.0g静点,日1次,连用5d;配中药消湿汤(生地、玄参、当归、茯苓、泽泻、苦参、白藓皮等)内服,炉甘石洗剂外洗,2~3次/d,另用马齿苋、黄柏水煎敷患处,3次/d。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疗效显著。

4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

党国玉[16]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g,隔日1次肌注。内服中药(马齿苋、龙胆草、黄柏、红花、甘草、苦参、蛇床子等),局部皮损区搽派瑞松霜,治疗30例,治愈13例,好转16例。

【参考文献】

[1]洪淑珍.经方为主治疗湿疹100例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80.

[2]刘明江,王丽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793.

[3]何泽民,杨迎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52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5,27(4):18-19.

[4]程利敏,程占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60例[J].河北医药,1999,21(6):477.

[5]李俊锋.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皮肤湿疹100例[J].四川中医,2002,20(11):53.

[6]曾建中,毛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J].四川医学,2000,21(12):1059.

[7]吴国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5):42.

[8]郭晴.中西医结合外敷内服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6,10(5):25.

[9]杨主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1):1294.

[10]李文忠,苏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8):542.

[11]刘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39.

[12]姜海燕,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44.

[13]开雁.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37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102-103.

[14]吴琦琦,陈丽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176例疗效观察[J].基础医学论坛,2003,7(6):523.

湿疹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本组所选85例均系我院门诊病例,患儿均为1岁内的婴儿。其中男50例,女35例,年龄<2个月5例,2~3个月28例,3~6个月19例,>6个月33例。病程<1周62例,1周~1个月11例,2~3个月8例,>6个月4例。病变部位发于头面部58例,肢体屈侧12例,泛发全身1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

1.2治疗方法用清热除湿汤为主治疗(本方来源于北京中医院皮肤科)。基本方:龙胆草、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黄芩、六一散。随症加减,便干者加重生地用量,同时也可加熟军;便溏者加茯苓、苍术、白术、生薏米;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渗液多者加茯苓、苦参;痒甚者加白鲜皮、刺蒺藜;皮疹以头面为主者加蝉衣、野菊花,下肢重者加黄柏;血虚者可加当归、鸡血藤。头两煎分2次服,第三煎外洗,每日1剂。同时注意,用牛奶喂养的患儿,自己服用,药量较轻,用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服药,药量同时也要加大,而且也可以随母亲的体质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1.3结果

1.3.1疗程以服药2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1.3.2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消失,无反复;显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无好转。

1.3.3治疗结果痊愈65例,占76.5%;好转12例,占14.1%;无效8例,占9.4%。总有效率为90.6%。

2典型病例

患儿,男,37天,母乳喂养。因头面部起疹1周,泛发全身3天就诊。1周前患儿满月,母亲高兴过食肥甘厚味,加之饮酒后喂哺婴儿,第二天后发现婴儿头面部散在红色丘疹,家长自认为是婴儿只是因热起疹,未在意。3天后,头面部皮疹增多,前胸及双下肢可见粟粒大小红色丘疹,遂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患儿营养中等,面红,颜面头部、前胸及双下肢可见粟粒大小红色疱疹,尤以头面部为主,部分有水疱,皮肤潮红,部分皮损露出鲜红色糜烂面,渗出液较多,呈黄色,有黄色痂皮,烦躁哭闹,纳可,二便可。同时检查患儿母亲,营养中等,精神可,纳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白厚,脉弦细。西医诊断为婴儿湿疹,中医诊断为奶癣。中医辨证为热重于湿,治法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给予清热除湿汤去黄芩、六一散,加蝉衣、野菊花、熟军,水煎服日2次,母亲服用,每天2次,第三煎煎汤给婴儿外洗。服药2周后,头面部渗出液减少,前胸及双下肢皮疹消退,已不再哭闹。再服药2周后,前胸及双下肢已恢复正常皮肤,头面部渗出、皮损已逐渐消退。嘱其母亲及婴儿以后注意禁食辛辣,少食鱼虾等海鲜品,母亲禁饮酒。

3讨论

婴儿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体胖婴儿多发。婴儿湿疹在中医文献中称为胎、奶癣、胎风、胎赤等。《外科正宗》记载:“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久餐炙,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为奶癣,流脂成片,睡眠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记载:“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有误用烫洗,皮肤其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或因乳母过食辛辣食物,致使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婴儿为稚阳之体,元气未充,湿热之邪袭于腠理,则内外之湿热相搏结即成本病。急性湿疹红肿显著,产生针尖大小的丘疹和水疱,成群地局限于某一发病部位,边缘呈弥漫性,炎性继续发展时,水疱有时融合形成较大的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或多或少的珠状渗液,浆液干燥后形成痂屑,如有继发感染则产生脓疱或脓液。分泌多时,可以从痂缝中流出,甚至将厚痂冲掉。久后炎症逐渐减轻,红肿减退,分泌物减少,丘疱疹不再发生,糜烂愈合,鳞屑消失而愈。部位病例由于不断搔抓,皮肤显著浸润变厚,形成或多或少的苔藓样变,急性湿疹已向慢性湿疹转化。一般认为,婴儿湿疹分三型,有热重于湿的,有湿重于热的,有湿热俱盛的。若湿热之邪与风邪相兼,则善行而数变,瘙痒明显,此伏彼起;若湿热化火,蒸腾津液,则又表现为溃疡流水;患处皮色鲜红,病深日久,病程迁延,湿郁化火,耗伤津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肤失濡养,则成为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湿疹[1~3]。

婴儿湿疹的治疗,首先应祛除病因。湿疹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乳母必须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少吃或不吃牛羊肉、鱼虾等。患儿穿着应以纯棉织品为宜,使娇嫩的皮肤免受不良刺激。现代医学治疗本病首选外用药,一类是类固醇霜剂,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一类是非皮质类固醇油膏、糊剂;如黄连膏、雷锌膏等。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这两类药适合年长儿,如类固醇霜剂长期反复应用于婴儿,且应用面积大,时间久,大量吸收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轻者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重则引起全身性副作用;且不能防止复发[4]。油膏糊剂的透皮吸收较差,治标不治本,疗效也不尽如人意。而纯中医疗法,内服外洗相结合,标本兼治,疗效显著,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婴儿由母亲服药,克服了婴儿服药的困难,同时也可调整母亲的体质来调节婴儿的体质,收到双方面的效果。方中龙胆草、生石膏既能清热,同时也能起到抗过敏的作用。白茅根、生地清热凉血,加重生地用量也可帮助通大便。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车前草清热利水,黄芩清热燥湿,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止痒。诸药配伍,主要是清热利湿凉血。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57-358.

2安家丰,张.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8.

3陈凯.皮肤病中医特色治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1.

4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医学.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172.

【关键词】,清热除湿汤;皮炎,特应性;治疗

湿疹范文篇6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溃疡中药外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5例下肢溃疡运用中药黄芪、当归、丹参、紫草、白芷为主,加减外贴于溃烂处。结果总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

【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下肢溃疡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是发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溃疡。其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愈合后虽然收口,但因损伤而常复发,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年来,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现将在工作中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臁疮”25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明确诊断为下肢溃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9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3年,其中有静脉典张伴湿疹8例、烫伤引发4例、外伤引发2例、脱疽引发1例、其他都有相应的原发病因所致。溃疡病程为初期16例、后期9例。溃疡好发部位在小腿下1/3的内侧,经久难愈。

1.2辨证分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局部色红、糜烂、形成溃疡为初期。溃疡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带绿色,味腥臭,流脓水、溃疡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伴湿疹或下肢静脉曲张,甚至溃烂至胫骨为后期。

1.3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20g,丹参20g,紫草20g,白芷20g为主,局部红肿加地丁、黄柏,伴有湿疹渗水加马齿苋、地榆、艾叶,疼痛甚加乳香、没药等随证加减。上药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4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再将消毒好的敷料放入药汁中浸泡24小时后,即可贴敷于溃烂处,每天换药1次。

2治疗结果

本组25例中完全愈合19例,好转(下肢溃疡面经治疗,面积缩小了30%~50%)5例,未愈1例。治疗时间21-87天,平均36天。

3典型病例

王××,男,54岁,农民。2005年5月2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小腿溃疡1年余,初因皮肤瘙痒,抓破后继则鲜红、漫肿、溃烂疼痛,曾使用抗生素及局部用药,未见好转,诊见左小腿肿胀,浅部静脉曲张,轻度疼痛,内臁有4cm×3cm溃疡面,疮内肉芽紫暗,疮口下陷,流出淡黄渗出液,疮边高起,疮周皮肤暗黑伴湿疹,味腥难闻,舌质紫暗,苔薄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瘀阻所致,诊断为“臁疮”,用中药外敷,每天换药1次。1月后小腿肿痛消,湿疹已愈,继之疮面转健,红活,周围皮色淡黑,治疗共72天,溃疡愈合。

4讨论

中医认为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阻遏经络,以致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肉腐肤溃而成。本病常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局部瘀血,组织营养不良或因经久站立,或担负重物,致下肢脉络淤滞不畅,加之湿热之邪下迫,气滞血凝,酝酿成疮,局部皮肤搔抓、碰伤、虫咬、烫伤、温疹等均可为本病的诱发因素。臁疮因湿热下注所致,故用黄连、白芷清热燥湿,解毒疗疮。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认为“白芷性善祛风,能蚀脓,辛香散结入血止痛,故长肌肤”。丹参、当归活血通脉,使血行脉通,瘀腐自去,紫草清热解毒、抗菌、收敛,促进上皮生长,加快创面愈合。上药共奏清热除湿、活血通络,解毒祛腐生肌之功,促使溃疡愈合。此外平时宜用绷带缠缚保护,抬高患肢,减少活动,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水肿,加速愈合。

湿疹范文篇7

关键词:皮质类固醇制剂;变态反应

近年来,各医院皮肤科对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后发生过敏现象的报道不断增多,人群中患病率为0.3%~4.8%,各报道间差异较大。现针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诊断实验,临床上引起的过敏类型等介绍如下:

1诊断方法

针对皮质类固醇制剂(CS)过敏的诊断方法,大致有三种。

1.1斑贴试验

是诊断CS接触过敏的主要依据,因为用乙醇做基质比用凡士林做基质可提供较高的敏感性,故大力推荐使用以乙醇做基质的试验,但该试验存在一些潜在性问题,如引起的刺激反应通常持续24~48h。

1.2皮内试验

用0.05ml(20mg/ml)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做皮内试验,48h观察结果,在皮内试验前应该选用同样化合物行刺皮试验,排除全身性速发变态反应的可能。此外在皮内试验时赋形剂对照是很重要的。

1.3其他试验方法

将CS制剂涂于正常皮肤上以诊断CS接触过敏,但该试验中药物的穿透不够。故临床上CS通常用于湿疹性皮肤,因其较完整的皮肤吸收更多。

皮质类固醇制剂引起的变态反应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当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后皮炎加重或全身使用时病情无改善或恶化时,应考虑为皮质类固醇的变态反应。

2交叉反应

多数皮质类固醇变态反应的患者对数种皮质类固醇制剂存在交叉反应。目前提出四组可发生交叉反应的皮质类固醇,即A组:氢化可的松、疏氢可的松(tixocortolpivalate)和其相关化合物;B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安西奈德(amcinonide)和相关化合物;C组:倍他米松、地塞米松和化合物;D组:包括脂类如氢化可的松-17-丁酸盐、氯倍他松-17-丁酸盐。交叉反应一般在各个组中。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表明,疏氢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呈显著相关(P<0.01),实际上,疏氢可的松是检测皮质类固醇如氢化可的松或相关化合物接触性过敏的一个很好的标志物。布地奈德对于检测属于丙酮缩合物组(B组)的皮质类固醇接触性过敏是一个最好的标志物,对属于脂类组中的一些皮质类固醇分子如氢化可的松-17-丁酸盐、泼尼卡脂和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似乎也是一种极好的指标剂。统计学分析证实疏氢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接触性变态反应明确关联,而对布奈德的的反应和对丙酮缩合物组及脂类组的反应之间呈强相关。

3临床表现

3.1周身过敏

口服及静点皮质类固醇激素亦可导致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曾有人报道关节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发生变态反应。尚桂英等报道1例有哮喘病史20余年的患者,在一次哮喘发作2h后予50%葡萄糖40ml加地塞米松5mg缓慢静注,静注过程中血压逐渐下降,意识不清,脉搏细弱,呼吸困难加重,停药后经积极抢救症状才逐渐减轻。

3.2接触过敏

CS是皮肤科的常用药物,同时也常被用来制成喷雾剂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尤其是哮喘。Pivalone是一种鼻喷雾剂,含有糖皮质激素21-巯基氢化可的松特戌酸盐(TP)(1%)及防腐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0.02%)。TP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在许多国家已有报道。推测是由于与其他皮质类固醇尤其是与仅少一个巯基的氢化可的松有交叉反应。Wilkinson对此进行了试验。疑为过敏性接触皮炎497例除用一组标准性过敏原做斑贴试验外,还用Pivalone做斑贴试验,所有Pivalone阳性者均用氢化可的松1mg皮内注射,以及用醋酸氢化可的松(1%乙醇溶液)一组类固醇及纯的TP做斑贴试验,以确定TP的敏感性。试验表明240例(4.8%)对Pivalon有过敏性,并且对TP亦有过敏性。这些病例诊断为引力性湿疹8例,手部湿疹5例,异位性湿疹3例,慢性光化性皮炎3例,过敏性接触性皮炎2例,会阴部湿疹1例,手足部湿疹及脂溢性湿疹各1例。其他类固醇斑贴试验有6例对丙酸氯氟美松霜(0.05%)呈阳性,1例对戊酸倍他米松霜呈阳性。

3.3临床特点

CS引起接触过敏(外用或喷雾)的患者,在口服或静脉接受CS后,常可在以前发生过敏性皮炎的部位发病。此外,大多数由于外用CS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患者为皮肤湿疹患者,另有报道小腿溃疡、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等患者CS过敏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对上述患者应注意询问清楚药物过敏史,并注意做好皮肤敏感试验,以避免出现过敏现象使病情加重。

[参考文献]

[1]WilkinsonSM,CartwrightPH,EnglishJSC.Hydrocortisone:animportantcutaneousallergen[J].Lancet,1991,337:761-762.

[2]尚桂英.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治疗哮喘即刻过敏反应1例报告[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98,19(2):109.

[3]LauermaAI,ReitamoS.Finland:Contactallergytocorticosteroids[J].AmAcadDermatol,1993,28(4):618.

湿疹范文篇8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碘伏皮肤护理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自体移植还是异体移植,在移植前均需接受预处理,即超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使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明显受到抑制,此时极易发生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而皮肤感染是移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2年8月~2006年12月我科对2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分别采用0.05%碘伏溶液及0.02%洗必泰溶液作皮肤护理,并进行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年8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作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5例,其中观察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3~52岁,平均38.6岁;急性白血病6例,慢性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行异体干细胞移植2例,自体干细胞移植9例。对照组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21~56岁,平均41.2岁;急性白血病8例,慢性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淋巴瘤1例。行异体干细胞移植2例,自体加异体干细胞移植1例,自体干细胞移植11例。两组患者移植前均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或马利兰/阿糖胞苷(BU/Ara-C)作预处理,男女构成、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用0.05%碘伏溶液而对照组用0.02%洗必泰溶液作移植前的全身药浴及移植期间的皮肤护理。两组药浴的水温均为38℃~45℃,水量50L,浸泡时间为20~30min;每日全身皮肤擦浴2次,水温均为40℃~45℃,水量3000ml;房间温度保持在30℃左右,每次大便后冲洗坐浴3~5min。局部穿刺均用茂康碘消毒皮肤3遍,药浴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避免受凉;擦浴时注意保暖,动作轻柔;坐浴时专人在旁守护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皮肤是否出现不适及感染,不适表现有皮肤干燥、湿疹、瘙痒,感染主要表现为穿刺点皮肤红肿。

二、结果

观察组皮肤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皮肤不适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三、讨论

3.1研究表明,大多数干细胞移植患者由于超大剂量的预处理,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皮肤抵抗力下降。特别是从大剂量化疗到全血细胞减少期,造血干细胞正处于增殖分化期,骨髓呈空虚状态,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护理不当可发生致命性的感染,所以预防感染是干细胞移植的护理重点。有效的皮肤护理可防止皮肤感染的发生。公务员之家

3.2洗必泰属低水平消毒剂,广谱、低效速效,对皮肤、粘膜无刺激性,但使用时间过久可引起红斑,皮肤可呈现少汗、干燥现象,偶有过敏反应。而干细胞移植患者从药浴开始到安全出仓的皮肤护理都需要使用消毒剂,时间均有20~25天以上。特别是移植后10~14天这段时间,骨髓抑制明显,机体的造血、免疫功能低下,或是会阴部皮肤较身体其它部位皮肤菲薄、细嫩一些,导致一些患者出现湿疹。皮肤干燥及瘙痒均在进仓后7~10天出现,穿刺处皮肤红肿在进仓后5天出现,后经停止使用洗必泰改用碘伏后上述症状消失。

3.3碘伏是一种广谱、高效、无毒的新型消毒剂,性能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能缓慢持久释放有效碘,达到持续较长时间杀菌作用。碘在溶液中逐渐释放,可氧化细胞浆的活性基团,作用强而快,对细菌、芽胞、真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碘伏对皮肤粘膜无刺激性,并有明显的收敛作用,能迅速减少创面的脓性分泌物,并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不易被细菌及尘埃再次侵入,起到保护作用。总之,碘伏具有高效、持久的杀菌作用以及对皮肤粘膜无刺激并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等特点,能较好地克服洗必泰低效、可引起皮肤干燥、湿疹等缺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吉晖晖,郭燕,王燕,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2(3):225.

[2]马华,刘慧玲,江华.23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护理[J].山东医药,2003,43(23):47.

[3]许树语,刘绍贵.基本药物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05.

[4]李莉萍,程蕾.洗必泰在骨髓移植皮肤消毒中引起会阴部湿疹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2,3(4):110.

[5]辛忠,数军.固体碘伏杀菌效果及影响因素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1992,9(2):84.

湿疹范文篇9

1湿邪与发病

湿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体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关于湿邪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明确指出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湿相关,后世医家对湿邪致病的论述亦较多,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阴肿,阴户忽然肿而疼痛,由肝脾伤损湿热下注……,”此病证类似于现代的急性女阴溃疡;又认为痹证是湿邪侵及肌肉经络关节皮肤,经脉痹阻而发为“肌痹”、“皮痹”、“痹证”;认为经脉曲张性小腿溃疡,深脓庖疮是因湿气郁久成毒,湿毒之气下注小腿而发病。笔者认为:凡腹满水肿,肌肤肿胀,糜烂、渗出、水疱、结节等皮损无不与湿相关,只是因人、因时、因部位或因挟热、挟风之不同而皮损出现先后、轻重、多少之不等罢了。例如毛囊炎、疖、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湿疹、某些药疹、脓疱疮、湿性脂溢皮炎、多汗症、酒皶鼻、痤疮等病均因于湿热内蕴,或上蒸于头面,或迫津外泄、或蕴结于肌肤,或挟时邪、外感邪毒而诱发;带状疱疹由肝胆湿热或脾虚湿盛引起;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因于风湿蕴阻、经络阻隔、肌肤失养所致者为多;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等大疱性疾病多由湿热交蒸外越肌肤所致;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冻疮多由寒湿凝滞,血瘀阻络所致;小腿溃疡、足癣、女阴溃疡、糜烂性龟头炎多由湿热下注所致;还有湿热下注、外感邪毒而发的接触过敏性皮炎等等。

2湿证与临床

湿证有内湿、外湿之分,有上湿、下湿之别,辨证上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型。

2.1湿热内蕴证见发热或有汗出而热不解,面色潮红,心烦,口干不多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皮疹色红,水肿、水疱、糜烂、渗液或见丘疹、结节、脓疱,自觉痒或痛。临床多见于脓疱疮、单纯疱疹、鹅口疮、剥脱性皮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疖、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触性皮炎、足癣、药疹、湿疹等。

2.2风湿蕴阻型素体湿盛,复感风邪滞留肌肉、皮肤、关节、经络,而致经脉痹阻、肌肤失养或聚而成块。证见肢体沉困酸重,胸闷头重痛,心烦失眠,舌质淡紫,苔薄,脉濡缓,皮疹可见水肿肥厚、结节、风团、抓痕、血痂、苔癣化,或局限或泛发,自觉瘙痒不止。如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结节性痒疹等。

2.3脾虚湿盛型见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肢体浮肿,纳差,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厚而润,脉滑。皮疹见肿胀、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自觉瘙痒,以四肢多见,且缠绵不愈。如亚急性湿疹,先天性大庖性表皮松解、湿性脂溢性皮炎等。

2.4寒湿凝滞型素体阳虚,感受寒湿而发病。证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或伴肌肉关节疼痛,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皮疹可见红斑或紫斑、丘疹、水疱、风团或溃疡,遇冷而发或受凉后加重,易发于暴露部位。如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冻疮、皮肌炎、慢性小腿溃疡等。

2.5痰湿阻络型素体湿盛或水湿运化障碍,致水湿凝聚成痰,留滞于皮肤、肌肉、经络关节之间,可见丘疹、结节、肿块、囊肿,无自觉症状或有疼痛。如脂肪瘤、黄色瘤、脂膜炎、寻常疣、皮肤癌肿等。

3祛湿与治疗

湿在上在表者,汗而解之;在下在里者,淡渗利之,由于兼挟证不同,治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3.1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加减。常用药有龙胆草、生地、苦参、黄芩、车前子、萆薢、薏苡仁、土茯苓等。病在头者,加菊花、辛夷、薄荷;病在胁肋或有疼痛者,加柴胡、元胡;病在腰以下者,加苍术、黄柏;毒盛者加银花、连翘、蚤休,血热者加紫草、水牛角、玄参;痒剧者加防风、地肤子、蝉衣。

3.2风湿蕴阻型治宜祛风利湿,养血活血,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有当归、丹参、鸡血藤、川芎、牛蒡子、猪茯苓、白鲜皮、赤小豆、荆芥、蝉衣。皮损肥厚、痒甚者加全虫、僵蚕;湿重加防己、萆薢、滑石。

3.3脾虚湿盛型治宜健脾渗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药有苍术、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滑石、山药、蝉衣、荆芥、陈皮、厚朴,病在上部者,加菊花、薄荷。

3.4寒湿凝滞型治宜温经散寒,利湿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选用当归、白芍、桂枝、干姜、细辛、茯苓、薏苡仁、鸡血藤;关节肌肉疼痛者加秦艽、羌活、独活;下肢溃疡经久不愈者,加黄芪、白及、牛膝。

3.5痰湿阻络型治宜化痰散结,祛湿通络,方用消蔂丸加味。常用玄参、贝母、生牡蛎、天南星、半夏、夏枯草、土茯苓、海藻、丹参、丝瓜络、白花蛇舌草等。

湿疹范文篇10

关键词:马齿苋抗菌临床应用

马齿苋的抗菌作用早在中国南北朝《名医别录》,唐代《食疗本草》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止痢”功效的记载。对马齿苋的抗菌作用的药理实验证明,马齿苋汁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药性简介】

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酸,寒。归大肠、肝、脾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收缩子宫、抗氧化、延缓衰老和润肤美容、降血脂作用。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瘰疬、便血、痔出血、崩漏下血。

【效验疗法】

1.肺结核:用干马齿苋3000g,加水7倍,煮沸3~4h,压汁;残渣再加水3倍,同样煮沸,取汁,和上述压液混合,文火浓缩至3000ml,每次服50ml,早晚各服1次。

2.钩虫病:成人1次量为鲜马齿苋150~180g,煎汁,加食醋50ml,也可加白糖适量,每日1次,分2次空腹服,连服3日为1疗程,如需行第2、3疗程,须间隔10~14日。

3.皮肤溃疡:取鲜马齿苋1000g,加入白酒、水各500ml,同煮至400ml。成人早晚各食熟马齿苋约120g,食后饮药汁50ml。小儿酌减。服完1剂未愈者,可另用鲜马齿苋250g(或视溃疡大小而定),洗净泥土,放臼中捣烂,装于纱布袋内,用手压匀如饼状,盖于患处,每日1换。外敷比内服疗效尤为迅捷可靠。

4.疮疖、化脓性疾患及湿疹、皮炎等:取鲜马齿苋120~180g,洗净捣碎,加水200~1500g,煮沸(不宜久煎),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用毛巾蘸药液溻洗患处,每日2~4次,或用4~6层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2~4次,每次20~60min;也可用马齿苋捣敷于创面,外加敷料固定,每日换药4~6次。溻洗和捣敷适用于化脓性皮肤病和外科感染如疖肿、乳痈、丹毒、蜂窝组织炎、肛周脓肿、甲沟炎等;溻洗可用于黄水疮、臁疮、足癣感染等;湿敷主要用于糜烂渗出性皮损,如湿疹、漆疮、婴儿湿疹、接触性皮炎等。适当配合内服药,一般1~2周可以治愈。对糜烂渗出的皮损用马齿苋湿敷,平均3~5天渗出停止,上皮新生。

5.带状疱疹:用新鲜马齿苋,捣泥外敷,每日6次,疗程3~12日,平均7日。

6.小儿百日咳:50%马齿苋糖浆100ml每日4次,一般在服药3日后,咳嗽明显减少,发作时间缩短,症状缓解。或用鲜马齿苋200~300g,水煎2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150ml,日1剂分3次口服,7日为l疗程,治疗百日咳。

7.淋巴结核溃烂:取马齿苋180g洗净晒干,加工成细粉,放入熬熟的猪板油240g中,趁热用铁勺不断搅拌,待冒白烟,将锅端下再放入蜂蜜240g,搅拌成糊,冷却后即成软膏,用药前先用淘米水(冷开水淘米)将患处洗干净,按疮口大小摊成小膏药敷于患处,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2日换1次,不可间断,至愈为止。

8.白癜风:取马齿苋20g(鲜品加倍),红糖10g,醋70ml。将上药混合后煮沸,过滤,置有色瓶内备用。或将马齿苋洗净,切碎,捣烂,用纱布包好,拧出汁液,装瓶备用(每100ml加硼酸2g,使pH保持3.1,可久贮使用)。以棉签蘸药液涂患部,每日1~2次(最好在晚上睡前涂1次)。配合患部日光浴,从每天10min开始,逐日增加,至每天1~2h。

9.小儿夏季皮炎:取鲜马齿苋250g,煎水外洗患处,每日1次,治疗小儿夏季皮炎患者,效果满意。

10.扁平疣:用鲜马齿苋100g洗净捣烂成为泥状,用纱布包好,擦患部3~5min,擦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日擦2次,早晚为宜。10天为一疗程,擦至患部皮损消失为止,治疗扁平疣,有良好的效果。

11.淋病:取马齿苋150g(鲜品加倍),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服10日为1疗程;可服1~3个疗程。

12.小儿细菌性痢疾:用新鲜马齿苋200g,洗净,捣成泥状,取汁20ml,保留灌肠,日2次,可连续治疗3~5日。

13.小儿单纯性腹泻:新鲜马齿苋0.25~0.5kg,煎汤,加白糖调味,分次作饮料服下,1天服完,连服2~3天。或取鲜品洗净焙干研末,每次3g,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14.急性阑尾炎:取马齿苋洗净捣碎,用纱布包裹压榨过滤,取原汁30ml,加适量白糖及冷开水口服100ml为1次量,每日服3次,确有疗效。

15.结膜下注射局部并发症:用马齿苋、黄柏煎剂冷湿敷,对照组常规热气熏蒸,治疗结膜下注射区组织红肿、皮下瘀血、硬结。

16.痤疮:取本地马齿苋全草,清洗后切碎绞汁,过滤静置,再过滤,滤液备用,称取羟甲基纤维素钠30g,撒于700ml滤液液面上,待其自然溶解后,加入10%尼泊金乙脂溶液10ml、甘油250ml,并加水至1000ml,搅拌均匀即可。治疗前l周停止使用其他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首次用超声波导入马齿苋凝胶15min,3天后逐个清除面部痤疮皮疹,再用超声波导入马齿苋凝胶15min,以后每6~7日作一次,并每日自涂马齿苋凝胶2次。

17.静脉注射引起的静脉炎:每年6~7月间马齿苋开花时采集,去根、洗净,晒干备用。用时捣碎,加蒸馏水或温开水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厚约0.5cm,再盖上自制的带孔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鲜马齿苋效果更佳。公务员之家

18.急性尿路感染:马齿苋干品120~150g(或鲜品300g),红糖90g。马齿苋鲜品(或干品加水浸泡2h后)洗净切碎和红糖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煮沸30min后去渣取药汁约500ml,趁热服下,服后睡觉盖被出汗,如症状未完全消除,可用同样方法再服1~2剂。每日3次,每次1剂。

19.急性荨麻疹:每次取马齿苋鲜草200~300g,加1500ml水,煎取汤液1000ml左右,内服100ml(小儿酌减),每日2次,余液再加水适量煎沸后捞弃残草,稍温擦洗患处止痒。

20.急性乳腺炎:用朴硝100g,马齿苋200g,先将鲜马齿苋洗净捣汁,以汁调匀朴硝,涂在纱布上,外敷患处,每4~6h更换1次。用上法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

21.新生儿脐炎:鲜马齿苋去根洗净,焙成炭,治疗新生儿脐炎,脐部消毒后,把该炭涂于脐轮内。

22.虫蛇咬伤:取适量新鲜马齿苋,去根洗净,捣烂外敷,每日换药2~3次,视咬伤处红肿情况,连续使用3~5日可愈。

【宜忌】

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服时不得与鳖甲同入。

参考文献

〔1〕武汉医学院.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292.

〔2〕马家骥,刘远厚,王庸晋,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2.

〔3〕《全国中草药汇编》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