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7:55:13

试行范文篇1

第一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居保”)业务由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机构”)、乡镇劳动保障所(以下简称“保障所”)具体经办,行政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社区)”)协助办理,实行属地化管理。

第二条社保机构负责居保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基金管理、个人账户建立与管理、待遇核定与支付、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档案管理、制发卡证、统计管理、受理咨询、查询和举报等工作,并对保障所的业务经办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考核。

保障所负责对居保参保人员的参保资格、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待遇领取资格及关系转移资格等进行初审,录入有关信息,负责受理咨询、查询、举报、政策宣传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并负责对村(社区)的业务指导工作。

村(社区)具体负责居保参保登记、待遇领取、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环节所需材料的收集、审核、上报,负责向参保人员发放有关材料,提醒参保人员按时缴费,通知参保人员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并协助做好政策宣传与解释、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情况公示等工作。

第二章参保登记、缴费、信息变更

第三条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需携带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到户籍所在地村(社区)提出参加居保申请,填写《磐安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登记表》(附件1,以下简称《参保表》)。村(社区)初审后,将《参保表》、户口簿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报保障所。保障所审核无误后及时将参保登记信息录入居保信息系统并存档;同时将《参保表》在当月25日报送县社保机构。社保机构根据保障所上报资料,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对新参保人员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后提供给协作银行制发用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的银行存折(以下简称“居保专用存折”),给参保对象。

第四条保险费实行按自然年度缴纳,集中缴费期定为每年的1月至6月。参保人员应于规定的缴费期内将当年的保险费存入居保专用存折。

第五条参保人需变更缴费档次的,在缴费前参照本细则第十三条规定办理缴费档次变更手续。未办理变更手续的人员按其本人上一年缴费档次缴费标准缴费。

第六条社保机构每月生成扣款明细信息,并将信息传递至协作银行。协作银行根据社保机构提供的扣款明细信息从参保人员的居保专用存折上足额划扣养老保险费(不足额,不扣款)。

社保机构和保障所应及时将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员名单反馈给村(社区),村(社区)对参保人员给予必要的缴费提醒。当年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按中断缴费处理。

第七条村(社区)集体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及个人对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给予补助或资助的,应向保障所提交《磐安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集体补助明细表》(附件2,以下简称《集体补助表》),并将补助或资助金额存入社保机构指定账户。

参保人个人缴费加上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提供的资助之和,不得超过当地当年最高档次的缴费标准。

社保机构收到《集体补助表》和到账凭证后,对集体补助明细信息进行确认,将集体补助金额记入个人账户,并从次月起开始计息。

第八条制度实施时,距养老待遇享受年龄不到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但参保人在2010年未参保缴费的,年满60周岁时只能补缴制度实施当年至补缴人59周岁的年限,年补缴额不得低于补缴当年的最低缴费档,累计缴费年限不得超过15年。

第九条制度实施时,距养老待遇享受年龄超过15年(含)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参保人年满60周岁时累计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允许补缴,年补缴额不得低于补缴当年最低缴费档,累计缴费年限不得超过15年。

第十条按政策规定符合补缴条件的参保人员,办理补缴时间统一确定在年满60周岁前三个月。

申请补缴人员应到村(社区)或保障所办理补缴手续,填写《磐安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补缴申请表》(附件3,以下简称《补缴表》),将补缴的保险费存入“居保专用存折”。保障所应及时将补缴信息录入居保信息系统,并于当月25日前将有关资料上报社保机构。

社保机构复核无误后,应按时生成补缴扣款明细清单,传递至协作银行。协作银行按规定进行扣款和信息反馈。

第十一条居保补缴年限的缴费和制度衔接折算年限政府不予补贴。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中属于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等级一、二级)的,参保当年按最低档缴费标准由县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同时具备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身份的只享受一次)。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享受补贴后,本人可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但缴费总额不能超过当年最高缴费档,提高部分财政不予补贴)。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花名册在每年3月底前分别由县民政部门、县残联核定提供给县财政部门,县财政部门在每年4月底前将核定名单交社保机构,社保机构按核定的名单录入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参保人员变更参保信息的,应及时携带相关证件及材料到村(社区)或保障所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填写《磐安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变更登记表》(附件4,以下简称《变更表》)。保障所审核无误后,将需要变更的信息及时录入居保信息系统,并按规定时限将《变更表》上报社保机构。社保机构复核无误后,将有关材料归档备案。

变更姓名或居民身份证号码登记的,应重新办理居保专用存折。

第十四条居保参保人员服刑期间不予缴纳养老保险费。

第三章个人账户管理

第十五条社保机构应为每位参保人员建立个人账户,用于记录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及利息。经济组织对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补贴或资助记入“集体补助”;财政缴费补贴记入“政府补贴”。个人账户记录项目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养老金支付信息、个人账户储存额信息、转移接续信息、终止注销信息等。

第十六条个人账户储存额结息年度为自然年度。记账利率参照每年年初省人力社保厅公布的上一年度个人账户储存额记账利率及时予以结息。财政补贴额随个人缴费到账同时记入个人账户并计息。

第十七条参保人中断缴费的,不计算缴费年限,其个人账户由社保机构保留,中断前后的缴费年限及个人账户储存额累积计算。

第十八条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记录提出异议的,社保机构应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将处理结果告知参保人员。

第十九条参保人员死亡或已享受养老待遇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余额除政府各项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

已领取养老金待遇的参保人员死亡,可享受一次性丧葬补助费。参保人员和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应在其死亡30日内,提供医院或村(社区)出具的死亡证明、民政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或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注销证明;人员失踪宣告死亡的,提供司法部门出具的宣告死亡证明。到村(社区)填写《磐安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注销登记、待遇结算表》(附件5,以下简称《结算表》),上报保障所,由保障所统一向社保机构申请办理注销手续和丧葬补助费及个人账户余额的一次性领取手续。社保机构审核后,将相关待遇转入居保专用存折。

第二十条参保人员因出国(境)定居、被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录用或被全日制大、中专学校录取等,持相关证件、材料,到村(社区)代办员填报《结算表》,上报保障所,由保障所统一向社保机构申请办理注销手续及个人账户余额的一次性领取手续。社保机构审核后,将除政府各项补贴外的个人账户余额转入居保专用存折。

第四章待遇支付

第二十一条每季度第一个月,保障所将下一季度符合领取养老金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员,分村生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表》,交村(社区)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七天。

符合待遇领取人员,在到龄前一个月携带户口簿、本人身份证到村(社区)填写《磐安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审批表》(附件6,以下简称《待遇资格审批表》),经村(社区)初审后,按规定时限统一报保障所审核。

复员退伍军人在办理领取待遇前,应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及复印件,到村(社区)填报《磐安县复员退伍军人参加居保军龄认定表》(附件7,以下简称《军龄认定表》),统一由保障所报县民政部门认定。社保机构凭县民政局认定意见,确定视作缴费年限。

保障所审核后,每月25日前,将当月到龄人员的《待遇资格审批表》报县社保机构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第二十二条社保机构复核后,核定其领取待遇额,并于到龄次月起享受养老待遇,原缴费代扣存折自动转为养老金发放存折。

核定养老金时见分进角,个人账户养老金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计发。每月10日前由社保机构指定协作银行发放到位。

协作银行应及时向社保机构反馈资金支付情况,社保机构核对无误后,录入信息系统并按个人账户组成部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应扣减待遇领取人员的个人账户记录额。

第二十三条对居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居民,保障所、社保机构应按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和待遇领取手续,并按标准发放养老金。

第二十四条待遇领取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被判刑或劳动教养的,村(社区)和保障所应及时提请社保机构停止为其发放居保待遇。待服刑期满后,再继续为其发放居保待遇,停发期间的待遇不予补发和调整。

第二十五条待遇领取人员自死亡次月起停止享受居保待遇,并按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及时办理居保待遇结算和居保关系注销手续。

第二十六条社保经办机构应按年度组织开展居保待遇领取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对在规定期限内未进行资格认证或因故暂未通过认证的人员,暂停发放居保待遇,待其补办有关手续后,从停发之日起补发并续发居保待遇。

第五章基金管理

第二十七条社保机构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现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基金管理。

第二十八条居保基金开设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收入户用于归集居保基金,暂存该账户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除向财政专户划转基金外,不得发生其他支付业务,实行月末零余额管理。支出户用于支付和转出居保基金,除接收财政专户拨入的基金及该账户的利息收入外,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支出户应留存1至2个月的周转金,确保居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第二十九条居保保险费由委托协作银行代扣。协作银行在扣款后三个工作日内,将扣款明细信息、资金到账结果等反馈给社保机构;并将款项及时划入财政专户,收入账户实行月末零余额管理。

社保机构应根据协作银行反馈的扣款结果信息、资金到账凭证核对扣款明细信息与实际到账金额是否一致。核对无误后,及时将扣款结果信息导入居保信息系统,将扣款金额记入个人账户,并从次月起开始计息。

第三十条会计年度终了后,社保机构应按规定进行基金决算,编制财务报告,并向县人力社保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计划执行情况。

第六章居保关系转移接续

第三十一条参保人员在缴费期间跨区域转移的,转出地社保机构应将其居保关系和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转入新参保地,由新参保地为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

参保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转移到未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其居保关系暂不转移,个人帐户做封存处理,储存额按有关规定继续记息,待其新农保实施后再予以转移。

第三十二条转出地社保机构接到《接收函》后,应对申请转移人员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符合转移规定的,打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情况表》(以下简称《转移情况表》),办理相关手续及时将转移人员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划拨至转入地社保机构指定的银行账户。

第三十三条参保人员需跨区域转入的,持户籍关系转移证明、居民身份证原件等有关材料,到转入地村(社区)提出申请,填写《参保表》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入申请表》(附件8,以下简称《转入申请表》)。村(社区)负责检查其提供的材料是否齐全,并按规定时限将《参保表》和《转入表》及有关材料上报保障所。转入地保障所审核无误后,应将参保、转移信息及时录入居保信息系统,按规定时限将《参保表》和《转入申请表》及有关材料上报社保机构。转入地社保机构应按规定时限向转出地社保机构发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接收函》(以下简称《接收函》)。

第三十四条转入地社保机构接到《转移情况表》,并确认转入人员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足额到账后,为转入人员接续个人账户。

第三十五条已按规定到龄领取待遇的参保人员,跨区域迁移户口的,其养老保险关系不再办理转移。

第三十六条参保人因各种原因在统筹区内变更居住地的,相关村(社区)分别及时填报办理中断缴费和增加人员缴费手续,保障所在每月底前将相关信息录入电脑。

第七章制度衔接

第三十七条与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老农保)衔接。居保制度实施后,原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人员按老农保政策延续执行。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符合居保参保条件的,参保人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证》,到村(社区)填写《磐安县“老农保”转“居保”折算表》(附件9),上报到保障所,将老农保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按我县居保缴费档次平均缴费标准额折算缴费年限,老农保个人账户积累总额转入居保个人账户,终止老农保养老保险关系,按规定享受居保待遇。部分城乡居民已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户籍外迁等原因不符合接转城乡居保条件,且本人自愿退保的,经申请向县社保机构办理退保手续。

第三十八条居保制度实施后,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期间因就业状况发生变化而中断参保的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满15年又不愿后延的,经本人书面申请,并经县社保机构同意,中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允许参加居保。已参加居保的城乡居民,因就业等原因又想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经本人书面申请,县社保机构同意,中止居保关系,允许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待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自愿选择、一方享受的原则,确定计发待遇。一是将其原居保关系转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终止居保关系,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可将居保个人账户储存额,以首次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上月开始逐月向前按历年自谋职业人员缴费最低档缴费额折算缴费年限。折算年限最长不超过15年,不满一个月按一个月计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历年相对应的个人账户比例计入。二是将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入居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转入居保个人账户,按转入当年的平均缴费额折算年限,享受居保待遇。

第三十九条复员退伍军人的视作缴费年限和老农保的折算年限加上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最长不得超过44年。

第八章统计管理

第四十条社保机构要设置统计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统计工作;按照统计报表制度,完成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报表的编制、汇总、上报等工作。统计报表须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上报及时。

第四十一条社保机构应定期整理、汇总业务台账信息,并建立统计台账,编制统计报表,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第九章稽核与内控

第四十二条县劳动行政部门应按照《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和《浙江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居保稽核制度和内控制度。

第四十三条县劳动行政部门要对社保机构、保障所、村(社区)和协作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基金收支行为等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或评估。稽核的重点是居保参保人数、缴费补贴和基础养老金发放是否真实且符合相关规定,认真核查虚报、冒领养老金情况和欺诈行为。

第四十四条社保机构应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建立岗位之间、业务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明确岗位职责。

第十章咨询、公示及举报受理

第四十五条社保机构和保障所要积极开展居保政策咨询服务活动。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受理咨询。

第四十六条社保机构每年应会同保障所和村(社区)对参保人员缴费和待遇领取情况进行公示。社保机构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监督电话,及时受理举报,并对举报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属于冒领养老金行为的,社保机构应封存被冒领人员的个人账户、追回被冒领的养老金,并按有关规定对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第十一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社保机构应按照人力社保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管理居保业务档案。

第四十八条本细则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和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试行范文篇2

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定义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以下简称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行政机关依其申请,向其公开相关政府信息的行政行为。

本规程所指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行政机关向申请人提供的政府信息,应当是正式、准确、完整的,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以及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中的过程性信息,一般不属于本规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受理

(一)受理机构

行政机关确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受理。行政机关应当公开受理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等内容。

本市各级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机构为各级政务公开办公室(公开办),市、县(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机构为部门办公室。

(二)受理原则要求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予以受理。

依申请公开工作应当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和"一事一申请"的原则。

"一事一申请"原则。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申请人尽快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对一些要求公开项目较多的申请,行政机关可要求申请人按照"一事一申请"原则对申请方式加以调整:即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只对应一个政府信息项目。同时,对将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拆分过细的情况,即申请人就一个具体事项向同一行政机关提出多个内容相近的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需要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拆分处理才能答复,行政机关可要求申请人对所提申请作适当归并处理。

受理机构应当向申请人提供统一规范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表。受理机构接收到申请人提交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表后,应当即时登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不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的,不予受理;申请人委托人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申请时不出示有效身份证件、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材料以及授权委托书的,可不予受理。行政机关应当将不予受理的情况登记保存,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受理形式

申请人申请获取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应当持有效身份证件,并填写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表。申请表可向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点申请领取或从政府网站上自行下载。受理申请时间以收到申请表的时间为准。

具体申请方式有三种:一是当场申请。申请人到受理机构处,当场填写申请表,提出申请。二是通过互联网提出申请。申请人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直接填写《申请表》,填写后提交即可。三是信函、电报、传真申请。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出申请的,需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字样,申请人通过电报、传真方式提出申请的,需相应注明"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字样。申请人以方式二、方式三提出申请时,受理机构认为需要当面核实身份证明的,可以要求申请人到指定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点接受核实。

申请人提交书面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申请表,经申请人确认后生效。受理申请时间以申请表经过申请人确认生效的时间为准。

办理机构不直接受理通过电话方式提出的申请,但申请人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相应的申请事项。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审查

(一)形式要件审查

行政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对申请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查。即审查提交的申请表是否包括下列内容: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描述;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形式要求。同时,审查需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备。公民申请需提供以下材料: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表;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或户籍证明;低收入证明(申请减免费用者提供);委托他人代办时需提供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和授权委托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需提供以下材料: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表;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加盖公章)。

(二)实质内容审查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保密审查机制,对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保密审查。对申请人申请的政府信息,如公开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按规定不予提供。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送达第三方征求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

四、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处理

(一)分类处理

行政机关对申请进行审查后,应当予以分类处理。主要类别如下:属于依申请公开范围的、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公开机关的、不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公开机关的)、申请内容不明确的。

(二)分级处理

市公开办受理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事项,属于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市政府部门、单位职责范围的申请,由市公开办直接或经市政府领导批示后转交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市政府部门、单位处理。

(三)其他特殊情况处理

1.经审查后,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由包括本行政机关在内的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制作或保存的,受理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该政府信息。

2.经审查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已经答复的,可以不再答复。

3.经审查后,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表没有联系方式,无法答复申请人的,行政机关应当将该申请表登记后留存,留存时间为一年。

4.已经移交档案馆及档案工作机构的政府信息的管理,依照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执行。

5.研究课题类申请的处理。对于要求行政机关为其大范围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资料、数据的申请,因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申请,且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设置依申请公开的立法本意,行政机关可要求申请人对其申请方式作出调整:对于课题研究所需政府信息,若已经主动公开的,可告知申请人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部门统计年鉴、相关公开出版物和公共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查阅点等渠道自行查阅;通过主动公开渠道确实难以获取的政府信息,申请人可按照"一事一申请"的方式,向相关行政机关分别提出申请。

五、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答复

(一)答复期限

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

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述规定的期限内。

(二)答复形式

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行政机关收到申请人书面申请的,应当书面答复申请人。

(三)答复具体情况

对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经过审查,并进行分类处理后,视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答复。

1.属于依申请公开范围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答复申请人。

2.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向载有该政府信息的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或者行政机关设在公共档案馆、图书馆、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的信息查阅点进行查询。能够在答复时提供具体内容的,可以同时提供。

3.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行政机关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对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如公开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按规定不予提供,可告知申请人不属于公开范围。

4.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

5.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对不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市或县(市、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公开办)咨询。

6.申请内容不明确,申请表形式要件不齐备的,行政机关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申请人进行更改、补充后重新提交申请表的,视作提交新的申请,重新计算答复期限。

行政机关向申请人提供的政府信息,应当是现有的,一般不需要行政机关汇总、加工和重新制作(作区分处理的除外)。行政机关一般不承担为申请人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政府信息,以及向其他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搜集信息的义务。

六、费用收取

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国务院、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七、提供信息不准确的更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行政机关应当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八、附则

法律、法规授权的本市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工作规程。

试行范文篇3

制订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使用范围、预算编制、审批和拨付、项目竣工结算审核等作出具体规定。援建工作组制定了灾后重建工作制度和灾后重建工程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和廉洁监督及巡查制度。工程指挥部制定了管理规定,明确对口援建工程的管理职责,实行援建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项目质量安全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制等。完善财务收支程序,明确经费报销、工程款拨付、材料价格确认、合同登记审核等流程。

二是明确监管分工。

市纪委、监察局为主负责对口援建工作组织领导和资金物资管理使用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市民政局为主负责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市财政局为主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拨付情况及政府采购情况的监督检查。

试行范文篇4

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保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组织正常运转,促进村级管理民主,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浙财农税字〔**〕29号和云农改组〔**〕7号文件精神,特建立本制度。

一、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专项经费

根据云农改组〔**〕7号《关于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实施意见》精神,县财政专门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专项经费,并积极争取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及省农业厅的支持,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全县当年集体经济薄弱村平均有4000元左右的组织运转保障经费。

二、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目标管理“10+х”规则

根据先进性教育“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和《村级工作基本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乡镇、农村工作实际,制定《云和县村级组织运转目标管理“10+х”规则(试行)》。各乡镇党委结合住村联心工作制度,细化工作规则,加强督促和考评,促进村级组织规范运转,推进村级管理民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三、补助原则、范围、标准和资金用途

1、补助原则及范围:对当年集体经济不足1万元,并能认真实施《云和县村级组织运转目标管理“10+х”规则(试行)》的村进行以奖代补,确保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组织正常运转。对能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的薄弱村给予一定的项目前期运作补助。

2、补助标准:根据每年专项资金总额、需补助村总数进行统筹安排,原则上每村补助基数为4000元,根据村级组织实施《云和县村级组织运转目标管理“10+х”规则(试行)》情况上下浮动。

3、资金用途:村级组织运转保障专项经费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运转日常管理支出(包括差旅费、水电费、材料打印费及购置办公用品、报刊宣传品、小型设备等),不得用于经营性活动和发放村干部误工等支出。

四、补助资金发放程序

1、核实:县农业局根据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会同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在每年3月底前核实确定集体经济1万元以下的村数。

2、考评:各乡镇党委依据《云和县村级组织运转目标管理“10+х”规则(试行)》,每年年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运转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分由村组织自评、群众评价、住村干部评价、乡镇党委评定组成。群众评价工作由各乡镇党委结合住村联心干部考核工作一并进行。乡镇党委评定工作分两步进行,一是乡镇党委评价,对各行政村的村组织运转情况进行逐项评分;二是乡镇党委评价后,结合村组织自评、群众评价、住村干部评价的情况,对属辖行政村实行A、B、C三个等级的评定,其中A等级不能超过25%,C等级不低于25%。乡镇党委评定的等级结果报县委组织部审核后,由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共同研究补助方案,并联合行文公布考核情况和以奖代补补助经费。

根据省财政补助经费资金专门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要求,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的村不享受补助政策。各乡镇党委也要对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的村认真组织考评,并将评定结果一并上报县委组织部。

县委组织部每年将联合县农业、民政、司法等部门根据各行政村对村级组织运转目标管理“10+х”规则的实施情况,评定一批“组织运转示范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试行范文篇5

1.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干部上找为领导下谈。由于换届直接涉及到县(市、区)委班子和其他班子成员的进退留转,直接关系到每个干部的切身利益,因此,换届前夕,干部思想进入活跃期,每个干部都有想法,心理上都有压力。特别是新一届县(市、区)党委常委班子只能配一名专职副书记,县(市、区)委副书记压力更大,思想不够稳定,他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市委领导反映一下,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工作。鉴于这种情况,换届考察前和考察期间,市委主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分头深入到各县(市、区)进行调研,与党委班子成员交流思想,征求他们对换届工作的建议,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样,通过面对面地交流,不仅稳定了干部的思想,减少了干部乱跑乱找现象,而且市委领导也直接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使决策更加科学。所以,最后研究确定的新班子调整方案比较符合实际,基本达到了组织满意、干部满意、群众满意。对个别安排没达到个人要求、估计会有情绪的干部,市委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由于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变干部上找为领导下谈,确保了换届期间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实现了新老班子的正常交替。同时,也使干部感到了组织上的温暖。

2.改进考察方式,变考察干部的单一手段为综合手段。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考察方法。在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等原来行之有效的考察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了民意调查问卷法、实绩分析法、延伸考察法等新的方法,突出了综合评价,从更多方面了解考察对象。二是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除组织部门外,又吸纳了统计、环保、社会保障等部门参与,委托这些部门对考察对象任期内取得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实现了考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三是延伸考察。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干部,我们把考察的触角向四个方向作了延伸:向上延伸,主动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的意见;向下延伸,广泛听取考察对象分管和下属单位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向前延伸,了解考察对象在前一二个任职岗位调离后的反映;向后延伸,了解考察对象发展潜力和后劲。

3.完善推荐办法,变民主推荐中的一次推荐为二次推荐。一是增加了二次会议推荐。我们根据《试行办法》要求,对凡一次推荐得票分散不集中,得票不超过半数的,都要按照推荐职位1?誜3的比例,在县(市、区)委委员、候补委员,现任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过本级正职领导职务的离退休老同志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中进行第二次会议推荐。实践证明,实行第二次推荐,既进一步发扬了民主,又在第一次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不仅充分体现了群众公认原则,提高了干部考察工作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二是设定民主推荐人数的上下限。在参会人员填写民主推荐票时,限定推荐人数,不按要求填写为废票。这样做大大限制了一些人投人情票、关系票现象,减少了外界拉票因素的干扰,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4.丰富绩效评价内容,变单一要素评价干部为多元要素综合评价干部。首先,对考察评价内容重新进行了设计。考察评价内容涵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尤其是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情况作为考察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考察的前提下,考察评价着重于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重于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着重于人民群众享受发展和改革成果的情况,着重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着重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决情况。在实绩分析评价指标设计上,除各种经济增长指标外,增加了经济发展代价、城镇就业、养老保险、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人居生活质量、社会治安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指标。针对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贵问题,增加了入学、就医方面的指标,实绩评价的内容更全面,更贴近民生。其次,在实绩分析操作方法上,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可以量化的指标,由统计部门综合分析,提出评价意见。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整合到民意调查中进行,通过群众满意度来检验。然后,结合统计部门评价意见和群众评价意见,科学认定干部政绩。第三,充分运用各个考察环节成果,多要素综合评价。我们注重了“四看一分析”,即:看干部的民主测评优秀率,看干部的民主推荐得票率,看干部的全额定向推荐的留任率,看民意调查的群众满意率,分析干部的工作实绩。凡座谈情况不好或反映有问题,经核查属实的,坚决不予提拔。

5.设立专门监督组织,变考察的事中监督为全程全方位监督。除了实行严格的考察工作责任制外,每个考察组都配备了一名专职监督员进行考察监督,并且从组织部干部监督室、纪检会信访室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了换届考察工作监督小组。监督小组一是受理考察对象有关问题的举报,二是受理对考察组成员的有关举报,三是负责对考察对象有关学历、年龄、计划生育情况等问题的确认。监督工作变为现在的既对考察对象又对考察组成员的双重监督,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有效地遏制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了考察工作的公正性。

结合县(市、区)委换届考察工作实际,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切实解决民主推荐中的拉票问题,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由于目前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容易简单地以票取人,从而出现了拉票现象,造成了“公认不公”,社会上对此反映强烈。要防止拉票行为对干部选拔工作的干扰,必须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办法。一是坚持因岗择人,使民主推荐对象条件由模糊变清晰,减少民主推荐的盲目性,增强选人用人的准确性。二是加强对后备干部队伍的管理,把民主推荐与平时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备用结合。

2.民主推荐中的座谈推荐结果如何运用问题。一是座谈推荐参加的范围与大会推荐参加人员的范围交叉重叠,两次推荐结果如何使用文件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座谈推荐结果与大会推荐结果合并计算,就出现一人投两次票、重复计算的问题,显然不合理。如果不合并计算,以哪次结果为准,不好把握。二是座谈推荐时间较长,给一些干部拉票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因此,一般情况下,如果大会推荐成功,没必要再搞座谈推荐。如果大会推荐得票不集中,可适当扩大比例将得票较多的人选进行二次推荐。

试行范文篇6

——研究制定统一的党内法规,对试行常任制的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做出明确的理论定位

目前,试点地区的领导干部和党员代表感到困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无“法”可依,即: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缺乏党内统一的理论定位和权威的制度支持。这就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中,对党的代表大会的重视程度、制度安排、领导机制、操作程序以及党代会发挥作用的大小等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有的地方目标定位明确,将其纳入党组织的中心任务,能够从完善地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出发,把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注重整体推进;有的地方注重发挥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的征集意见和建议的功能,将其定位于党委的“参谋”和“耳目”;也有的地方经过一段试行后,觉得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还给党委带来了一些没必要的麻烦,所以对这项工作就不积极、不主动。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地区之间,就是同一个市县不同的群体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认识和期望值,也有所不同。党政领导干部,希望将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定位为在党委领导下的一个反映党员群众意见的渠道;而大部分党员代表,则希望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能够发挥其党章规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作用,尤其是希望能够发挥监督作用。产生这些认识上差别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统一的法规规范和理论定位,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这就需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人手,进一步规范试点行为,出台一个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的暂行规定或暂行条例,就试行常任制市、县党的代表大会的地位、特点、职能、职责、机构、运行程序、经费和相关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的理论定位和党内法规确认,从而对试点工作的深入和新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法规支持。制定关于市、县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制度体系,并对其进行理论定位,应当体现三个方面的精神和原则:一是市、县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应当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人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把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最高领导机关”的原则规定落到实处。二是把市、县党的代表大会试行常任制与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发展党内民主结合起来,把它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整体思路中来系统安排。三是市、县级党的代表大会的常任制制度体系,既要有利于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加强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又要适应党领导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体现地方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特点和规律。

——试行常任制的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应选举常务机构

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否应当设立常务机构,既是试点实践中感到困惑的一个难点,也是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理论构架上的一个关键点。目前,试行常任制的各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几乎都没有选举常务机构,只是在市、县、区委组织部中,设有联络机构,由组织处(组织科)承担日常的具体事务。从实际运行过程中看,这样设置不顺畅,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选举设立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构,是使党的代表大会正常运行和经常发挥作用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党的“最高领导机关”长期虚置,功能和作用不能正常发挥的制度保障。之所以党的八大尽管在党章中做出了实行常任制的规定,但最终仍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会没有选举产生一个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关,来负责实施代表大会的各项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而设立常务机构,无疑会在实践中遇到另一个问题,即:增加党政机构、人员编制和财政支出。看来,既解决党的代表大会的机构设置,又不造成体制上臃肿和财政上的负担,是解决这一问题理论和实践上的关键点。

笔者认为,构建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寓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之中的新体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选择。将经过全体公民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的共产党员,作为同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的当然候选人,然后再分区或分界别,按照一定的差额比例,在全体党员中通过直接选举,产生党的代表大会常任代表,通过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出大会副主席团,作为代表大会的常务机构,负责大会职责范围内的一切事务。经过这种程序选举出来的大会常务机构,从人员到机关,都出自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之中,也没有必要再剥离出来单独设置,而是始终“嵌入”其中,融为一体,构成“党代会”寓于“人代会”之中的新体制。

构建这样的体制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在不增加党政机构和人员的前提下,解决了党的代表大会常务机关的设置,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实施提供机制保障;二是由于党的代表大会寓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之中,又为贯彻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合法的平台和机制;三是从人大代表中产生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为解决党员代表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相统一,提供了一个制度保证;四是两会融为一体,使得会议对一些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既增强了民主性、科学性,又体现了党的领导原则;五是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供了新途径。

——正确处理党的代表大会与党委、纪委的关系

如何处理党的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关系问题,是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实践中又一个重大问题。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党的八大以前通过的历次党章,都明确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是同级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党的各级委员会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它所选举的委员会是最高机关。可见,党的各级委员会是按“执行委员会”的角色定位的。这样的规定和角色定位,使得党代会与它选举产生的委员会之间关系十分明了。但从党的九大至今,党章都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这样,党的代表大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职能,集中体现在大会召开期间的几天,随着会议的闭幕,其最高领导机关的各项职能,就都由党的委员会代为承担。党委不仅代替代表大会行使领导、决策权利,就连由代表大会选举出来的监督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也被置于党委会的领导之下。这样,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难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而党的代表大会试行常任制后则不同,党章所赋予的领导机关的各项职能应当是持续的,持续期限与党委会的期限是一致的。这就在实践中出现了同时并存的两个最高领导机关。那么,这两个领导机关的职能分别应当是什么,怎样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试行范文篇7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行政机关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及时、准确、一致地公开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政府信息。

第四条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遵循“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各行政机关依据职权,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共同起草生成的需对外公布的政府信息,各联合共同起草行政机关均负有公开该政府信息的义务。

第六条行政机关拟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工作内容,或后可能对涉及的其他行政机关工作产生影响的,要及时与有关行政机关沟通协调,书面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行政机关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回复。拟的信息必须经对方确认可后,方可;沟通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拟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报请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七条行政机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对外贸易公共信息、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统计信息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明确需审批的政府信息,应当及时报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批,未经审批的,不得。

第八条负有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行政机关被撤销或发生变更的,由承受其职责的行政机关负责政府信息公开。被撤销、变更行政机关的职责不再由其他行政机关承受的,由决定撤销、变更的行政机关负责其政府信息公开。

第九条对于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共同起草生成的政府信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行政机关申请获取该政府信息。

第十条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政府信息的,或按照本规定应当进行协调而未经协调直接的,经协调达成一致后仍不按照协调意见信息的,信息的行政机关承担相关责任,并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由上一级行政机关、同级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一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信息协调工作,适用本暂行办法。

试行范文篇8

为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完善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告知承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行政审批申请,行政审批机关一次告知其审批条件和需要提交的材料,申请人以书面形式承诺其符合审批条件,并能够按照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交材料的,由行政审批机关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方式。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审批机关以告知承诺方式实施行政审批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组织实施)

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市告知承诺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推进。

区、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审批改革工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告知承诺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推进。

第五条(告知承诺事项的确定与公布)

除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行政审批事项外,对于能够通过事后监管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的行为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机关可以实行告知承诺。

实行告知承诺的具体行政审批事项,由市和区、县审批改革部门根据各自权限,会同相关审批机关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告知承诺书)

实行告知承诺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由行政审批机关制作告知承诺书。

告知承诺书示范文本,由市和区、县审批改革部门根据各自权限,会同相关行政审批机关制作。

第七条(行政审批机关的告知)

对实行告知承诺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通过告知承诺书,向申请人告知下列内容:

(一)行政审批事项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和相关条款;

(二)准予行政审批应当具备的条件、标准和技术要求;

(三)需要申请人提交材料的名称、方式和期限;

(四)申请人作出承诺的时限和法律效力,以及逾期不作出承诺和作出不实承诺的法律后果;

(五)行政审批机关认为应当告知的其他内容。

申请人当面递交申请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当当场发给告知承诺书;申请人通过信函、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将告知承诺书邮寄给申请人。

第八条(申请人的承诺)

申请人收到行政审批机关的告知承诺书,愿意作出承诺的,应当在被告知的期限内填写申请人基本信息,并对下列内容作出确认和承诺:

(一)所填写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

(二)已经知晓行政审批机关告知的全部内容;

(三)自身能够满足行政审批机关告知的条件、标准和技术要求;

(四)能够在约定期限内提交行政审批机关告知的相关材料;

(五)愿意承担违反承诺的法律责任;

(六)所作承诺是申请人真实意思的表示。

申请人应当将经签章的告知承诺书当面递交或者邮寄给行政审批机关。

第九条(告知承诺书的生效和保存)

告知承诺书经行政审批机关和申请人双方签章后生效。

告知承诺书一式两份,由行政审批机关和申请人各保存一份。

第十条(提交材料)

申请人应当按照告知承诺书的约定,向行政审批机关提交相关材料。

告知承诺书约定申请人在递交告知承诺书时提交部分材料的,申请人应当在递交告知承诺书时一并提交;约定在行政审批决定作出后一定期限内提交相关材料的,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期限提交。

申请人应当在递交告知承诺书时提交材料的具体范围,由市和区、县审批改革部门根据各自权限,会同相关行政审批机关确定。

第十一条(审批决定)

行政审批机关收到经申请人签章的告知承诺书以及告知承诺书约定的部分材料后,应当当场作出行政审批决定,并制作相应的行政审批证件,依法送达申请人。

第十二条(后续监管)

作出准予行政审批的决定后,被审批人在告知承诺书约定的期限内未提交材料或者提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当依法撤销行政审批决定。

行政审批机关应当在作出准予行政审批的决定后2个月内,对被审批人的承诺内容是否属实进行检查。发现被审批人实际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符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当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当依法撤销行政审批决定。

行政审批机关应当对被审批人从事行政审批事项的活动加强监督检查;发现被审批人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第十三条(诚信档案)

行政审批机关应当建立申请人、被审批人诚信档案。

对被审批人在规定期限内未提交材料,或者提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行政审批机关在审查、后续监管中发现申请人、被审批人作出不实承诺的,应当记入申请人、被审批人诚信档案,并对该申请人、被审批人不再适用告知承诺的审批方式。

第十四条(行政监察)

市和区、县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告知承诺实施情况的监察。

试行范文篇9

一、组建河道保洁队伍的目的

组建河道保洁队伍是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巩固河道综合整治成果的重要举措,将为改善*区水环境,为*区“4050”人员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河道保洁队伍的服务内容

河道保洁队伍的组建为河道保洁实施属地化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保洁队伍应充分利用就近的优势,实现网格式区域覆盖,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对全区所有河道实现长效管理。其基*服务内容是:

(一)河道巡查:负责对*区河道沿线情况进行巡查,对发现倾倒垃圾、乱搭建、乱堆载、擅自填河等违法行为及时劝阻并报告市、区河道管理部门,确保责任区内的河道水清、岸洁,管理有序。重点负责市、区级河道和新建城区内河道的巡查。

(二)河道闸口保洁:充分利用水闸闸口垃圾集中清捞作业条件相对便利的优势,负责水闸闸区范围内河道的保洁。

(三)河道保洁:负责河道水面的保洁、沿岸绿化及堤防的养护。

三、项目组织形式

河道保洁队伍按照“统一管理、属地化与市场化管理相结合”及“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原则,以非正规就业组织形式组建区镇河道保洁服务社。我区共成立15个服务社(区级一个,14个镇各一个)。全区河道保洁人员定为310人,其中市、区级河道保洁人员200人。

四、人员招聘和培训

(一)人员招聘。由区劳动保障局牵头,会同区水务局及各镇相关部门负责招聘工作。按照“公开招聘,自愿报名,培训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招聘。招聘对象为具有*市常住户口,身体健康,工作责任心强的失业、协保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退伍军人、4050人员、就业特困人员和失业一年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河道保洁服务社与从业人员签订上岗协议,并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

(二)培训。按照市水务局制定的培训实施方案,由区水务局负责组织培训与管理。经考核合格后由市、区劳动保障局统一发放“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并持证上岗。河道保洁员的上岗培训纳入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的范围。

五、河道保洁服务社的管理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统一管理、统一纪律”的原则对河道保洁队伍实施管理。

(一)业务管理与协调。区水务局负责对保洁队伍的业务管理,及时协调、检查推进河道保洁工作。

(二)日常管理。区河道水闸管理所负责区河道保洁服务社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镇排灌站负责其所辖河道保洁服务社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保洁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和内部监督。

六、经费标准与来源

参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万人就业项目的试行办法》(沪府办[20*]3号)的规定,河道保洁项目的经费标准和来源为:

(一)河道保洁项目的经费标准

1、河道保洁员每人每月收入为650元(含交通、误餐补贴),具体由各相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有关工作考核要求,统筹考虑;

2、招聘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应按照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缴费标准或小城镇保险的缴费标准予以缴纳;

3、劳动防护费用(包括服装费)为每人每年不超过300元;

4、必需的日常办公经费;

5、其他可能发生的费用,如固定节假日加班费、高温费、意外保险等。

(二)河道保洁项目经费的列支渠道和比例

1、市管河道保洁人员经费由市级财政承担80%,区财政承担20%;区管河道保洁及闸口保洁人员的经费及运行费用由区财政承担;镇管河道保洁人员经费及运行费用由镇财政承担;

2、市、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按照每人每月200元(交通、误餐费)予以补贴;

3、今后如有保洁人员待遇调整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试行范文篇10

一、构建压力型的政治保障机制,增强党代会常任制运行动力

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运行动力不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胡乔木同志在就十二大党章修改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谈到为什么十二大党章没有规定党代会常任制的三大理由,第一点就是:“八大规定的年会制只召开了两次,这就从实践上证明很难行得通。”(《胡乔木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199页)很难行得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动力不足。党的十三大以后,全国有12个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单位,到十六大前有7个已经停止。但是,党代会常任制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正如邓小平所说:“党的最重要的决定,都可以经过代表大会讨论。党的中央、省、县委员会每年必须向它汇报工作,听取它的批评,答复它的询问。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选举他们的选举单位负责,就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经验,他们在代表大会会议上,就有了更大的代表性,而且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工作。因此,我们相信,这种改革必然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既然是那么好的制度设计,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和持续的推行呢?其主要原因是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起点高,而现在的党委会组织领导体制很难与之接轨。第一,党代会常任制规定了党的领导机关的地位,但是,这个领导机关只是一个会议制度的形式,而不是组织领导“实体”,也没有类似于人大常委会的常设机构,“虚拟”的领导机关就有“空转”的可能。关键是目前决定党的重大决策的是党委常委会领导体制,常委会领导体制掌握公共权力,人数少、层次高、决策快,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它的比较政治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现行的干部录用并没有围绕党代会是领导机关这个制度设计运行,而是体现常委会的中心地位。上级党委常委会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实际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中,对党代会的重视程度、制度安排、领导机制乃至操作程序和党代会发挥作用的大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要体现党章的政治意图,实现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优势,在试行过程中应该建立一种压力型的政治保障机制。按照政党组织运行的政治逻辑,如果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具有权力制约机制,下级组织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反之,如果没有动力源机制,下级对上级的意图的执行动力就会减弱。

目前全国县级党代会常任制试行中,大多数的上级党的组织部门把握不过多干预的政治原则,只是在选择试行单位、试行内容和具体制度建设上进行观察和起一些指导作用。这样固然能够使试行单位有较大的自主空间进行探索,但是,由于试行单位的权力构造和权力中心并没有随着常任制试行而有所改变,致使党代会的领导机关地位和常任制所要达到的扩大党内民主和加强党内监督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本文认为,单纯依靠试点单位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行,其政治效果已经被实践证明相当有限。地(市)一级党委应设立由专职副书记负责的相关部门负责下级党代会常任制试行工作。这个相关部门的职能主要是加强对党代会常任制日常工作的联系和监督,保证其正常运行。要建立这样一个部门还必须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行范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936个县,而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只有近100个。在全国约460多个地级市中,如果每个地级市选择下辖的2个县进行试行,形成规模效应,就会产生重要的政治影响,将党代会常任制的试行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构建委员会领导体制,增强常任制的活力

县一级具有较为健全的政治组织结构,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都与省、地一级基本对应。在县一级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应该是比较好的政治选择,在试行成熟后,可以扩大党代会常任制的范围和层级。

在党代会常任制的试行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组织领导体制,首先是增设常任制的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专职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门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在组织部下设一个办公机构,负责常任制的日常工作,如党代表的联络、提案、调查研究、会议程序的制定和安排等。中央党校王贵秀教授认为,这种常设机关,根本不具备党内权力机关的职能、性质和地位,因而起不到代表大会的作用。而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分管政工的副书记和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等委员具体负责抓落实,更不具备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关的职能、性质和地位,也有违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初衷。(参见王贵秀:《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思考》,《红旗文稿》2003年第15期)

这样的领导体制最大的优势是有序,常任制日常工作体制较顺。但最大的不足是,在这种领导体制下,不能保证党员的主体地位,不能保证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不能保证“即便决策失误,也会较快得到纠正,党的领导人滥用权力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领导人参加会议还是“只会兴高采烈,谈笑风生”,而不是“神色紧张,心情沉重,甚至出一身冷汗”。(高放:《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常任制的由来和意义(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3期)

其次,是实行委员会制。按照党章规定,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全委会是领导机关。因此,党代会常任制试行过程中,各地基本上都是将常任制的改革着眼于建立全委会领导体制。在浙江椒江的改革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设常委。湖北罗田由县委书记、副书记、县委委员兼任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主要负责人和县里主要部门的负责人,形成了高度交叉的任职格局和“议行合一”的委员会权力结构。改革后,县委书记只有具体事项的决定权、重大事项决策的建议权、干部任免的推荐权和建议权。虽然是县委书记,但只有投一票的权力。

上述改革的本质在于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这种探索固然十分可贵,但这种领导体制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和现在普遍实行的常委制不能对接和对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上下级之间体制运行不畅。第二,这种领导体制将全委会成员减少到原来的1/3,即13至15人,实际上成了扩大了的常委会。能否实现扩大党内民主的目标,能否体现邓小平提出的制度预设优势,恐怕仍有疑问。因此,不久前,浙江椒江恢复了常委会,并将全委会的人数增加到33人。

本文认为,中共中央《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的颁布将会推动党代表履职的主动性、自觉性,也会将党代会常任制试行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所以,要充分抓住这个契机,在各地试行的基础上,建构好党代会的组织领导体制。

第一,提高党代会常设机构的能级。党代会常设机构是其在闭会期间行使职权的组织载体,应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类似于人大常委会这样的机构,二是类似于人大常委会下设的工作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二者性质是不同的。从目前来看,很难建构第一种权力机构,但仅靠目前的“党代表联络办公室”很难承担党代表任期制所赋予的很多职责。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常设机构模式,即在党代会下设“党代表任期制领导小组”这一机构。这一机构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相关的工青妇群众团体的领导干部组成,采用委员会制的运行模式,主要对党代表任期制起推动作用。其好处是既能增强党内民主的活力,又能保持现有体制架构。其一,这个机构本身不是决策机构,不会对现有体制构成挑战;其二,提升了常设机构的能级,避免了党代会常任制的权威性严重缺失的情况;其三,这个机构可以形成一定的党内民主的张力,可以对提高常任制的运行实效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确立全委会领导体制,真正实现权力主体转移。2008年初椒江通过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赋予全委会的领导机关的权力和职责是值得借鉴的,它实现了三个关键事项的权力转移:

(1)责任主体的转移。它明确了全委会“向区党的代表大会和上级党的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定期接受评议和监督”,这里的报告主体由常委会变成了全委会。报告主体不同意味着常委会权力的实质性转移,责任主体也就随之变更,全委会的成员而不是常委会的成员要向党代会负责。由于党代会实行年会制,这样的负责就更为直接,负责主体的压力要比非常任制下更大些。更多的成员成为负责任的个体,党内领导成员之间的制约将会更多。

值得指出的是,在全委会职责规定中还有一条就是:“听取和审议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对常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这个规定使得常委会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全委会领导机关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常委会成员既要经过全委会的监督和评议,又要受到党代会代表的评议和监督。在两层立体式的监督和评议制度安排下,权力的约束机制大大加强。

(2)干部任用权力的转移。干部任用一向是常委会的职责范围,在椒江的《党代会常任制度》中规定为“讨论决定区委管理的镇、街道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及区委区政府工作部门正职的拟任和推荐人选”。这就将主要的干部任免权转移到全委会。用人权的实质是按照议决分离、先议后决的讨论决定程序,对提交全委会的经过充分酝酿的拟任免人选,全体委员一人一票,逐个不记名投票表决,当场计票并公布结果。

(3)重大问题决策权力的转移。椒江在重大决策权方面的规定是,区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区委全体会议是全区党的领导机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区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全区的工作。在全委会主要职责中规定,对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而常委会的职责中是这样规定的:“对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改革等经常性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作出决策。”这项规定并没有新奇之处,但是,椒江的特色或者说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将闭会期间全委会的领导机关地位从多个方面的具体规定中体现出来,落到实处。椒江的全委会职责还规定:“听取人大、政府、政协党组和区委工作部门的汇报并就需要区委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作出决策。”这一条在过去是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委实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保证。将这一职责转移到全委会,首先是真正落实了全委会领导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党内权力结构是以一个党委、三个党组的形式,也就是党委通过三个党组的作用在党内实施重大的政治行动。通过制度规定,椒江已经实现了党内权力的结构性重大调整和转移。其次,党委和三个党组组成人员原则上都是全委会的成员,这种汇报已经不是过去的三个党组向党委常委会汇报的性质,而是党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通报和交流,少了党委的指示性,增加了平等性,有利于人大、政府、政协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最后,这样的制度规定真正能够将民主和集中贯彻到位。

三、创新党内述职评议制度,增强民主监督力度

党代会常任制能否正常运转,成为党内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强烈呼吁的制度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的制度安排。胡乔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党代会主要是确定一个阶段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比较稳定的领导机构,因而不需要也不可能每年都开会。”李忠杰不同意这个观点,提出了三点理由:“第一,党章从来都规定党代会的职权之一是‘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并未以年度来划分问题的‘重大’程度,也似乎从未规定过党代会不能研究所谓‘年度性’的重大议题。第二,国际国内形势总是不断变化,突发事件也会时有发生,五年之内很难没有重大问题需要党代会或全党来加以研究。第三,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党内民主。这种功能恐怕不是以‘不需要每年开会’作为理由就能取消的。”(李忠杰:《有关党代会常任制的历史情况》,《求是》(内部文稿)2001年第13期)胡乔木所说的不需要每年开会的背后是“无事可议”,李忠杰所说开会的目的是党内民主,实际上都显示出具体内容不确定的制度难题。

最大的制度难题是一些试行单位在实行常任制过程中,出现了党代会和人代会、政协议题和提案重复和代表人员重叠的问题。如四川雅安市雨城区、荥经县,“党代会分别收到议案32件和41件,其中涉及党的自身建设的只占议案总数的31%和14%,其余议案多为经济和社会事务方面的内容。上海金山干巷镇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后,党代表与人大代表高度重合,经过调整后的比例还有40%”。(胡序杭:《党代会常任制若干问题思考》,《求索》2004年第5期)这使得有些人担心,许多重大问题如果在党代会上作出决议,再到人代会上通过,使得人代会形式化,反而强化了党政不分,促进了权力进一步由政权机关向党组织的集中。这样必然使得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人大权威受到削弱。代表高度重合的结果是会议创新难以持续,代表对会议的贡献度以及公众对会议的期望值都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