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1:24:08

失信范文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亚当•斯密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利益引导的。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利益导向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取向。趋利就是计算行为的收益,避害就是计算行为的成本。那么人们诚信与否取决于他对私人利益与私人成本的比较。由此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失信现象蔚然成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失信成本过低。许多人都可以从失信中捞到好处,使得他们在失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研究失信成本的构成就显得异常重要。

失信成本,正如其字面意思一样,是指行为人由于失信而付出的代价。它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可用表达式表示为:失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二、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失信者由于失信行为的发生直接付出的成本,它由四部分构成,用表达式表示为:直接成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道德成本,心理成本)。

1、经济成本。即在经济利益方面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如毁约付出的赔偿、工作的失去、银行的不予贷款、银行收取更高的罚息等损失。

2、法律成本。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于失信行为的发生而受到的法律制裁,主要有由法院执行的警告、判刑等,二是指行政执法部门给予的处罚,如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等。由于我国当前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惩治失信的刑法几乎没有,失信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造成法律成本偏低。不足以对失信者产生威慑力。

3、道德成本。道德成本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诚信属于伦理学、社会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

德准则。因此诚信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它已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因此诚实守信的人会得到大家的推崇和信任,失信的人则将受到孤立和谴责。具体指由于失信导致社会信誉、名声等受损而付出的代价,主要指社会舆论的谴责,包括媒体的公开谴责、亲戚朋友蔑视的眼光、邻居、工作伙伴私下的指责等。虽然目前诚信环境不尽人意,但是一旦某人的失信行为被公开的话,那么周围的人们对其还是很反感的,甚至深恶痛绝。

4、心理成本。指由于失信所导致的心理压力、自责、恐惧等。它是从失信者本人的角度考虑的,而道德成本是从别人怎样对待失信人者的角度考虑的,它们考虑的角度不同。

诚信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人在进行着守信与失信的选择时都经过内心的挣扎,对于多数人而言,在他们选择守信后,会因为没有得到失信未被发现所带来的额外利益而感到一时的感伤,但不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但如果他们选择了失信,若没有被发现,他们会窃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自责和被他人发现的恐惧,这会长期地缠绕着他们。对于心理承受力差的人来说,心理成本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多疑、精神失常是主要表现。

三、间接成本

这里的间接成本指由于失信行为的经常发生,导致整个诚信环境的恶化,而引起的失信成本(如图1)。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人们由于失信应该直接付出的成本,而是由于失信所导致的成本,更明确地说——它是为防止失信而发生的成本,是不必要的社会成本的浪费。失信成本与其成正比。

它包括两方面,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情感成本和谈判成本。在一个诚信环境恶化的环境中,交易道德水平会下降,因此,在交易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自利动机和行为,同时由于利益冲突在所难免,所以自利行为的存在就会使双方摩擦增大甚至反目成仇,致使双方都付出较大的情感成本。同样,如果交易双方缺少信任,在谈判过程中就会为了防止受骗,总是想方设法增加一些限制对方的条款,不惜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无休止的争执,甚至不惜人力、时间搞“情报战”、“间谍战”,无形中增加了谈判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这就是谈判成本。管理成本是指在诚信缺失的环境中,交易过程的正常运行变得异常困难,人们会利用“讨债组”、“打假队”等来防止对方失信行为的发生,增加了开支,造成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

失信范文篇2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的诚信缺失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直接立法,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法律内容欠缺。执法难度大、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也对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法、征信法和失信惩罚法,完善中国证券市场诚信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完善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

关键词:法律欠缺;证券市场;诚信缺失。

中国证券市场诚信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从琼民源、蓝田股份,到东方锅炉、银广夏、ST红光、大庆联谊的财务造假;从亿安科技、中科创业,到王紫军买卖中国纺机、周建明操纵15只股票、北京首放操纵38只股票和权证、武汉新兰德朱汉东和陈杰操纵5只股票、朱耀明操纵百科药业等的股票操纵案;从吉林敖东、延边公路到宝安公司、张家界、济南轻骑、北大方正、川长征、杭萧钢构的内幕交易案,无不体现出诚信的缺失。市场信用的维系要靠两种机制,即道德约束与法律规范。经验表明,许多市场行为的道德约束比法律更有效。但道德约束较软,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失信行为较为严重时,道德约束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且作用范围相对较窄,缺乏强制力和广泛性。因此,法律规范必不可少。可以说,中国证券市场诚信法律制度的欠缺是市场主体失信的根源。“以制度决定论的观点,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信用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制度与机制问题。”[1]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一)缺乏直接立法。

目前,中国已制定的涉及信用的法律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票据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证券法》以及《刑法》等,《宪法》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条明确了对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这是中国法律对隐私权进行保护的最根本的依据。《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上述法律只对部分信用行为的保护有保障作用,但并不完善。如对于资产重组中的债务转移、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利用关联公司搞信用欺诈,都缺乏相应机制。虽然已修订了《证券法》,但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息披露法》等还未制定,尚未形成完整的证券法规体系。

中国至今尚无系统的专门规范信用的法律,也没有征信数据公开的法律环境。而征信数据公开是信用记录和信用调查的前提。中国关于企业信用的数据存在于工商、税务、银行、海关、法院以及技术监督等部门,征信机构要取得数据十分困难。对于个人信用行为的记录,也缺乏权威性的规范。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用惩罚机制,对于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等的失信行为惩罚不严。中国急需制定类似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那样的统一规范信用管理和信用活动的法律。

(二)法律内容欠缺。

例如,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在公开披露的信息中隐藏着不真实信息或虚假信息,其中一些虚假信息带有明显的故意。包括一些公司在发股募资之后立即改变资金投向,而改变投向的理由又是在发股之前就一目了然的,这些现象是否属于扰乱证券市场或证券欺诈行为?在《证券法》和《刑法》中缺乏法律规定。

又如,在国有股一股独大且所有者缺位的条件下,如果按照《公司法》有关股东大会的表决权规定,只需国有股代表一人开会就可形成所有的股东大会决议,而上市公司中发生的相当一些问题与此直接相关。近年来,虽然不少人提出,应就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做出法律上的保障,如控股股东回避制度等,但《公司法》对这些制度缺乏规定。

再如,一些上市公司在资产、财务、投资及其他方面的弄虚作假中,有关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实际上起着协同甚至主角作用。按照国外的规定,这些机构应负无限连带清偿责任。《证券法》虽对中介机构的违法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但均列明了罚款数额(属有限责任范畴),《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均无证券中介机构承担无限清偿责任的规定。这不仅与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的合伙人制度不符,而且不利于约束证券中介机构的相关行为。

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诱使证券市场产生虚假信息、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失信行为的原因。

二、执法难度大、失信成本低

(一)执法难度大。

中国证券市场每年披露的失信案件比比皆是,但真正被绳之以法的市场主体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调查难。执法过程中,受调查手段的限制,当事人常常躲避调查、不说实情、随意变更陈述等。

二是取证难。监管机构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难以及时有效地控制涉案当事人和资金、固化证据。同时,受害者一般分散在不同地区,数量大,且受害时往往没有保留证据。特别是很多非法活动通过网络进行。由于网络是一个匿名系统,欺诈者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姓名进行欺诈行为,很难对欺诈者收集有效的证据。三是认定难。中国是成文法国家,对违法违规性质的认定必须达到法律设定的要件,有些案件需要完整的证据链条,但在实际中较难达到这些要求。四是重行政处罚,轻民事、刑事责任。新《证券法》对失信活动仅限于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且所受处罚与其非法所得及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相比相去甚远。而《刑法》中对擅自发行股票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的刑事处罚裁定没有具体标准,处罚相对较轻。

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弱,行政处罚执行难,对罚没款追缴的强制性措施执行不力,罚没款难以足额到位,使得失信活动的受害者获得民事赔偿非常有限,难以形成强大的惩戒威慑力。

(二)守信成本高。

证券市场的监管者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信用合约签订之前,非对称信息将导致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而在签订之后,市场主体会产生道德风险行为。同时,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是不同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双方对信用过程所拥有的信息在数量及质量上的差异。以银行信贷关系为例,假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企业存在两种类型:经营状况良好、信誉较高的企业(G)和经营状况较差、信誉较低的企业(B)。又假定G企业的贷款风险βg较低,而B企业的贷款风险βb较高,βg<βb,且两企业的风险不同,βg的概率为Pg,βb的概率为Pb,每一时期影响企业风险大小的外界因素是随机的。企业完全知道自己的类型,而银行并不知道,只能通过某种渠道获得企业的信息,依此判断企业G的风险概率为ηg,企业B的风险概率为ηb,设ηg<Pg,ηb<Pb。两者信息不对称程度分别为(Pg-ηg)和(Pb-ηb)。B型企业更希望得到银行贷款的资金,其隐瞒信息的激励高于G型企业,所以(Pb-ηb)>(Pg-ηg),即银行与风险较高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于与风险较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Pg-ηg)和(Pb-ηb)的大小取决于银行征集企业资信信息的投入成本,银行对信息投入成本越大,非对称信息的程度就越小。从理论上看,银行最佳的信息投入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均衡点决定。

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信用信息的供给能力,二是获取信用信息的成本大小。

如果存在完善的企业、个人资信评价机制、机构和网络,交易的一方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得对方的资信信息,授信方便可做出合理的信用评估,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由于中国信用评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监管者很难通过市场获得市场主体的真实信息。

虚假信息的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市场主体面临超常的道德风险问题。当市场资源的许可证实际上由管制机构发放时,申请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蒙骗管制机构;当管制机构及其个人希望参与市场资源分配时,他们就会纵容市场主体的欺诈行为。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欺诈者违法违规所付出的成本会大大低于其所得,证券欺诈现象就不可避免。当诚信的坚持无法得到回报时,守信企业和个人往往会因缺少动力慢慢走向失信。[2]

(三)失信成本低。

正常情况下,违约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对信用关系的受害方进行经济赔偿,也会降低自身的信用水平,从而不利于以后的信用活动。但在中国证券市场违约不会发生以上成本。因为作为受害方的中小股东处于弱势地位,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大股东违约造成的损失赔偿要求根本无法实现;同时,由于没有信用登记和查询系统,股市中的违约行为很难为外界了解,当然也不会对其信用水平有任何影响。只有极少数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查处并曝光,但概率太小。而在信用普遍缺失时,少数的守约者反而会吃亏。我们通过上市公司失信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对这一过程加以进一步分析。E(W)=(A+B+C)P+(M+S)(1-P)其中:E(W)表示预期行为总效用;P表示失信行为被查处的概率;A表示上市公司诚信缺失行为发生后被查处的经济处罚;B表示上市公司诚信缺失行为发生后被查处的其他处罚(如降职、开除等);C表示上市公司被查处后由于受道德谴责而带来的心理成本;M表示上市公司诚信缺失行为发生后未被发现查处得到的收益;S表示上市公司未被查处时因使用权力带来额外收益的自我满足感。式中A、B、C取负数,表示成本。我们知道,在一个既定时间内,守信与失信两种状态是相斥的,不可能同时发生,上市公司将通过比较与各种状态相关的预期来选择其中的一种状态。若E(W)>0,则上市公司认为失信行为预期利益大于预期成本,会选择失信行为;若E(W)<0,则上市公司认为失信行为预期成本大于预期收益,不会选择失信行为;若E(W)=0,则上市公司认为失信行为预期成本等于预期收益,选择失信与守信毫无区别。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信用缺失的内在诱因,即它决定于上市公司在额外经济收益下心理满足感S和查处概率P,前者S与诱因成正相关关系,后者P与诱因成负相关关系。因此,当S和M较大,P较小时,也就是当社会没有建立起鼓励守信、惩罚失信的规则而失信所带来的收益又远远大于所遭受的成本时,就容易诱发作为经济人的上市公司,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过程中利用手中权力以各种名义而体现出来的失信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公众对整个市场诚信评价的降低,而这些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三、完善证券市场诚信的思路

(一)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法、征信法和失信惩罚法。

1999年开始在上海建立信用体系,但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个人诚信的专门法律。为此,应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法》,明确国家信用管理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般原则,搭建起信用法律的基本框架。同时,中国目前关于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律、法规还比较零散,迫切需要一部统一的《征信法》来规范信用信息的征集内容、征集程序、征集范围、征集对象及公开方式和公开限度。建立对失信单位、失信个人的惩罚机制是金融信用体系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有了《失信惩罚法》,就增加了违法者或失信人的失信成本,一旦踩了这条红线,市场主体不仅名誉上受到极大损害,在经济上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因此,《失信惩罚法》可使市场主体经过理性思考和法理上的权衡后做出诚信的良性选择。中国的失信惩罚办法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应尽快建立一部《失信惩罚法》。

(二)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根据各种不同信用类型信息采集和登记的需要,应该制定、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兼并与收购法》、《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证券交易法》、《证券信誉评级法》、《不良经营行为记录办法》、《企业金融资信调查办法》、《行政信息公开法》、《个人信息征信法》、《担保财产公开办法》、《合同履行备案制度》、《基本信用保障法》、《个人信用评级办法》、《消费信贷法》、《信用控制法》、《信用卡发行法》、《电子资金转账法》、《信息公开法》、《信用信息查询办法》、《信用评估机构登记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证信用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获取对象的信用信息,并通过制定《信用警示法》等,设定基本诚信指标,从而使信用法律制度成为一个具备预期和预警功能的系统,完善证券市场的征信服务,降低其征信成本。

(三)完善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

①18世纪,英国运送犯人到澳大利亚,规定按照上船时犯人的数量给付私营船主费用。因此,私营船主们为了牟取暴利,便不顾犯人的死活,尽可能多装人,却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一旦船离了岸,船主按人数拿到了钱,对这些人能否活着到达澳洲就不管了。有些船主甚至故意断水断食。3年间从英国运到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不仅英国政府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损失,英国民众对此也极为不满。因此,英国政府重新制定了一个新的政策。他们规定不论在英国上船装多少人,到澳洲上岸时再清点人数支付报酬。结果,后期运往澳大利亚的犯人的死亡率大幅降低,最低降到了1%以下,有些运载几百人的船只经过几个月的航行竟然没有一人死亡,而原来最高时,可达94%。

在国外,信用状况是依靠严密的、合理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的。谁破坏诚信,谁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18世纪英国犯人到澳洲的例子被研究了数百年①,今天仍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制度就是力量,仅仅依靠人性的自觉、他人的监督、说服教育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制度,要让信用缺失者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3]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建立对失信企业的惩罚机制是信用体系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号称“惩罚之国”的新加坡社会秩序、文明礼貌程度在世界上是有口皆碑的。

在新加坡随便吐1口痰的惩罚金额高达普通人1个月工资,惩罚的威慑力让人们自觉地去遵守社会公德。在美国,首次制假将面临200万美元罚金和10年监禁。在中国,制假却可以1000美元的罚金而逃之夭夭,毫无威慑力度。[4]可见,惩罚力度不够是导致中国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单让失信者造成声誉损害与财富的损失,更主要的是给失信者打上不诚信的社会标记,使其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真正起到威慑的作用。“惩罚必须明确,否则那些有犯罪动机的人就会趁机行事。目前,大多数违法者都漏网了。犯罪分子将惩罚仅仅看作是碰运气时可能会遇到的一种危险。”同时,必须对惩罚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惩处“过重或是带着模糊的反感和敌视,犯人就会觉得这是残酷折磨违法者”[5]。

同时,对于法人实体而言,他们的失信行为,无论何种原因,其高管层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加大对法人实体中公司高管者的处罚力度,使他们的失信收益不足以弥补失信成本,以此约束他们的各种失信行为。比如,对不讲信用的企业,不仅被征信企业记录在案,并且要求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开黑榜,使这些信息能被需要者及时查询;各商业银行要停止对其授信和开设新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新办企业、不予通过工商年检;税务部门不为其办理税务登记;对逃废债企业法人代表也要采取相应制裁措施等。

参考文献:

[1]杨亮。内幕交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经济要参,2002,(25):24-25.

[3]刘英云,宁海明。让信用缺失者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N].黑龙江日报,2008-09-01(4)。

失信范文篇3

(一)当前中国电信产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1.企业信用缺失。(1)企业之间竞争不规范。恶性“价格战”愈演愈烈:擅自改变资费标准,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用户或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散布涨价或者降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订立价格联盟,损害其他经营者或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2)企业之间信用无保障。互联互通中,个别主导电信经营者出于“保住用户阵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意识,在与新兴电信企业网间互联时不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互联协议的约定,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网间业务开放,人为设障,降低互通率和互通质量,损害了互联他方及电信用户的利益[1]。(3)企业自觉履约率低。近年来,电信运营企业在当地通信管理局或行业协会的倡导下,行业自律公约或自律协约签了不少,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1]。个别企业言行不一,背弃协约条款规定,有的甚至擅自撕毁协议,在经营中仍我行我素,继续违规,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2.个人信用缺失。电信企业的欺诈行为使用户、投资人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同样,电信公司也由于各种用户欺诈行为,如盗打电话、拖欠拒交话费、伪造身份注册及网上商业诈骗等,蒙受巨额损失。(1)用户的电信欠费和恶意欠费行为普遍存在,致使一些恶意欠费者在不同运营公司消费而得不到追究。特别是取消入网费以后,恶意欠费的欺诈行为更加难以防范,已经使电信运营企业呆账比例增加、企业利润不实、资产流失严重。(2)欺诈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少数电信用户或盗用他人电子密码通过电信网络侵害合法用户的利益,或伪造身份证注册和上网或盗打公用电话,或伪造电信卡使用业务,手段多样化。

3.政府信用缺失。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起示范作用。电信改革已经走过十年的艰辛历程,围绕提高电信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两大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式的重组改革,但市场绩效并没有取得基于有效竞争的良性结果。政府在市场进入、互联互通、电信资费、普遍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令广大消费者失望:垄断定价、限制竞争、服务低质量、“不联不通”,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电信产业信用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失信者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建立健全合理的失信惩戒机制,是规范信用交易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保障。中国电信产业存在大量失信行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信息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失信违规成本小。在立法方面,《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诚守信用的立法明显滞后[2]。

2.电信产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它通过对失信行为的社会联防和适当惩戒,有效保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综合抓好信用道德文化、信用法律环境、市场培育和中介服务、政府监管及行业自律、技术支撑体系等多个环节,全面考虑制度安排、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技术手段等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完全契约,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

3.市场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由于当前电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产权制度不明晰,国家代替企业成为社会信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成为自主经营主体,而由于产权边界不清,企业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就很难使市场经济主体自觉讲信用,一大批企业会“搭便车”,坐收失信之利,却不用付出任何(失信)成本。因此出现了电信市场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2]。

二、构建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加快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电信产业乃至其他领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关键在于长期以来缺少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部件——失信惩戒机制,这使得市场中信用主体的失信行为几乎不受成本约束,造成信用市场中的虚假信息普遍存在。

(二)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不是仅靠道德的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还需要社会制度的硬约束。中国自20世纪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主体逐渐多元化。与之伴随的就是原有的社会规范基本丧失殆尽,社会各经济主体利益边界模糊,市场范围扩大的速度远远快于社会约束与制度建设的速度。这种不协调发展,使得那些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承担责任条件的市场主体大量存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3]。

三、构建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和运作机理

(一)失信惩戒的内涵

失信惩戒就是对通过一系列措施、手段和办法,对失信行为能够及时、适当地进行惩戒,造成对失信行为人的经济、道德或者其他约束,使其付出高昂的失信成本,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并对其未来的预期形成巨大的威慑力和社会影响力,这是失信惩戒机制的内在含义。

(二)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失信惩戒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基于信用记录,通过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信用产品对失信行为进行的市场性惩戒,通过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司法性和行政监管性惩戒以及对失信行为人的社会性和行业性惩戒。其运行机理在于以信用记录的形式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予以准确的记录、保存和标识,并将其置于全社会的监督控制之下,通过市场、行政监管、法律、行业自律及社会道德等综合惩戒机制给予失信者及时适当的惩戒,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

(三)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机理

1.通过生产、销售、购买、使用信用产品形成的市场性惩戒机制,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拒绝进行交易,让其遭受种种不便。

2.通过综合利用市场性惩戒和社会性惩戒机制,记录和公示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个人和组织,通过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并形成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量。

3.通过行政性监管性惩戒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经济赔偿或行政处罚,使之在财产、人身自由、资格准入等方面付出代价,同时,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减少重复建设。

4.通过行业性惩戒机制的建立,加强行业自律,对政府委托下对失信行为人进行行业资格准入的限制,甚至责令退出行业,使之在行业内难以立足。通过自律、互律和他律的约束机制,提高行业信用水平。

5.失信惩戒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信用水平和创造信用环境,因此要及时接受被失信惩戒机制处罚者的投诉和申辩,纠正记录错误和帮助失信者修复信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信用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推进电信产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失信惩戒创造前提条件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早建立起政府推动、以信用服务业为主体、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企业信用管理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能够如实反映市场交易者信用状况和应对措施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加快信用立法,为失信惩戒提供法律保障

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是有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保障。要尽快推进《电信法》的出台,同时制定失信惩戒的法律法规,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明确失信行为的惩戒内容,失信惩戒的实施主体及其责任。

(三)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为失信惩戒创造基础条件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环节。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品牌,防止因授信不当以及因客户违约而发生信用风险,是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目标。鉴于电信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比较薄弱,没有形成防范信用风险的机制,所以应该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尽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把现代信用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四)推动行业协会建设,为失信惩戒提供客观环境

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间体是行业性惩戒的实施者,在失信惩戒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协会按规定承担行业性失信惩戒功能,制定行业规章制度,记录、披露所属企业信用行为,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自我约束,改善业内的信用状况。政府应当在法规建设、业务环境和人员安排等方面支持信用行业协会,使协会得到培育发展,同时又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行业协会能够诚信守法、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赵兴源,吴烨.信用缺失已成为电信业做大做强的“瓶颈”[EB/OL].http:///220/a153773.html.

[2]谭永智,李淑玲.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薛兴华.诚实为本信用为先——谈培养健康的电信市场体系[J].通信世界,2002,(32):21-24.

失信范文篇4

创立于年、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安达信,是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它着美国家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占美国上市公司总数的%,在全球个国家设有个分公司,拥有名合伙人,家合作伙伴,专业人员达万人,年财政年度的收入为亿美元。安达信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相继在香港、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设立了事务所,员工名。由这些数字可知,安达信曾经是多么红火,一般的公司简直难以望其项背。

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企业,如今犹如一艘漏洞百出的破船,正在下沉。美国国会、司法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相继对安达信展开调查,包括福特汽车、默克制药、联邦快递、德尔塔航空公司在内的家大客户已与安达信解除了合同。为了赶在沉没之前捞一根救命稻草,它的代表正在与昔日的竞争对手、全球第二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谈判,以求收购。但鉴于安达信面临多起司法调查,还可能深陷于安然股民的赔偿诉讼之中,德勤宣布无意收购安达信。堂堂安达信,居然沦落到卖身而无人理睬的境地,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不过,打败安达信的不是其对手,而是它自己。(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把译为“安达信”,既传神,又合乎会计师事务所的身份。但是很不幸,安达信的所作所为使自己名实不符,辜负了这个好译名。

信用对所有的企业都重要,而对会计师事务所尤其重要。对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如果失去了信用,就等于丧失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安达信的致命错误恰恰是不珍惜它本应视为生命的东西。实际上,安达信在审计活动中的弄虚作假并非始自今日,也并非密不漏风,但均被它一一应付过去,并未造成太大影响。于是,侥幸心理和短期利益驱使着安达信在作假的歧路上越走越远,终至东窗事发,不可收拾。与安达信沆瀣一气、合伙作假的安然公司早在安达信之前已遭揭露,深陷泥淖。这正是:安然公司不安然,安达信不安也不信。哥俩症状相同,结局相似,堪称难兄难弟。这对难兄难弟,都自以为聪明,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把自己也宰杀了。

当然,也不乏坚守诚信的事例。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在其自传中就极言诚信的重要,他说:“我们没有警察,没有监狱。我们必须依靠我们员工的诚信,这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可以说,通用电气的市值所以能在短短年里猛增多倍,排名由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是与诚信经营大有关系的。通用的成功与安然、安达信的败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诚信对于经营的极端重要性。无论经营的策略多么巧妙,都不能离开诚信,诚信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和根本方略;失信等于自杀,等于跟自己过不去。

失信范文篇5

一、品牌企业失信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虚假宣传现象严重。一是随意夸大产品优势。部分企业利用品牌知名度、消费者认可度较高的优势,随意夸大产品优势或向消费者做出虚假服务项目承诺,导致消费者上当受骗。如“达芬奇”家具事件中,企业以国产家具冒充“原装进口”家具;“味千”拉面事件中,加工人员用浓缩液勾兑而成的汤料冒充“纯猪骨熬制”汤料。二是随意夸大企业资质。部分企业为了提升知名度,在对外经营性文件中随意印制“集团”、“部级”、“知名企业”等词汇,形成与企业自身资质不相对称的名称,骗取消费者的更大信赖度,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交易,赚取高额利润,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服务缺失问题时,由于企业资质较低,无法弥补消费者的巨大损失。

(二)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一是食品安全无保障。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而且逐渐涉及国内多家大型品牌企业,给消费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三鹿奶粉“三聚氢氨”、双汇火腿“瘦肉精”等等。二是工业产品质量无保障。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部分企业诚信自律意识减弱,各类工业产品质量逐步缩水,市场中销售的多数产品存在未达国家安全标准问题。如惠普笔记本电脑“质量门”、韩国锦湖轮胎“返炼胶”事件等等,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三)履行合同缺少诚信。当前,以服务行业为主的部分企业,在与零售商或消费者签定合同时承诺的事项较多,以此来全面推销各种特色服务,而在收取预付费后履行服务承诺过程中,部分承诺项目被打折扣或取消,导致消费者的利益集体受损。多数由于企业服务项目与事前承诺不符,涉嫌严重的失信现象。同时,企业经营过程签定的各类合同中,针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问题,多数情况无法做到严格自律,社会责任履行仍然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公共设施受损等现象发生。

(四)冒充各类质量认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安全意识的提升,相关监管部门相继推出QS、IS9000等多项强制性认真标志,针对企业产品的合格度和诚信度进行监管,受到消费群体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部分企业无法达到相关认证标准要求,同时为了拓宽消费市场,在产品包装上随意使用虚假认证标志,冒充各类强制认证,形成严重欺骗消费者问题的同时,对其他同类生产企业造成不正当竞争现象。

(五)员工权益无法保障。部分企业只顾自身利益,一次性辞退工人较多,对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责任心不强;有的企业不能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制度改善员工生活条件,工人加班不能及时补休或相应增加劳动报酬,招聘员工试用期过长,试用期间待遇较低,职工利益受到影响;企业与员工工资报酬平等协商机制尚未普遍建立。

二、品牌企业失信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社会诚信环境缺失。近几年,各类品牌企业失信现象不断增多,暴露出中国社会存在诚信环境缺失的问题。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全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总体来说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商品经济还欠发达,现代信用形式在国内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国内社会诚信环境相对较差。大品牌企业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环境中经营发展,在利益驱使下其失信行为自然不可避免。

(二)垄断企业缺少自律。部分知名企业,如味千、肯德基、沃尔玛等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存在严重“垄断企业心态”,自律意识缺乏,生产经营缺乏诚信。同时,该类企业经营者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漠视消费者利益保护,甚至采用消费欺诈等方式损害消费者利益,造成大品牌企业失信事件屡屡出现。

(三)市场监管存在漏洞。经调查发现,肯德基、沃尔玛等跨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守诚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市场,除企业自律意识差的内部因素外,当前国内市场中相关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监管力度不足,存在监管漏洞。如近年来,相关部门推行知名品牌免检等制度,出于市场监管经验类做法,认为知名品牌企业产品和服务“质优价高”,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较小。同时,由于品牌企业所出产的产品价格普遍较高,如达芬奇家具售价普遍在数万元以上,监管部门在进行质量监测时出于节省成本考虑一半不会主动对其进行采样,各级监管部门普遍存在对品牌监管不主动、不积极的现象,客观上助长了品牌企业违法经营现象。

(四)消费观念不尽合理。目前,国内消费者普遍存在消费观念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多数消费者过度追求名牌、追求高档,过度追捧“达芬奇”、“味千”、“肯德基”等大品牌,给上述企业欺诈消费者提供了可能。

(五)相关监管法规不足。品牌企业之所以在经营过程中屡屡失信、肆无忌惮欺诈消费者,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对其失信或“准失信”行为认定较难,且惩罚标准过低。如,当前尚无法律对“失信企业强制退市”做出明确规定,对知名品牌企业的失信行为停留在简单的罚款层面,处罚力度与企业的营利相比较轻,不足以产生震慑作用。

三、强化品牌企业诚信监管工作的建议

(一)借助外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借助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报道,诸如达芬奇、味千、肯德基等失信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监督,逐步在全社会形成相对完整的社会监督体系,强化对大品牌企业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曝光其失信经营行为。

(二)强化监管,严厉打击失信行为。积极联合质监、物价、商务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大品牌企业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其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针对不同部门间、不同地区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建立起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加强部门合作交流,形成市场监管合力,强化大品牌企业监管。

(三)宣传引导,提升企业诚信意识。立足基层监管作用,进一步强化行政指导力度,引导企业特别是知名品牌企业,带着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切实抛弃“走捷径”的思想,强化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意识,诚信守法经营。

失信范文篇6

重庆市将行政失信要给补偿等问题纳入政府信用建设,体现了现代法治中的正当期待原则。正当期待原则是禁止突兀地改变已经生效的法律规则,要求在撤销或者变更行政决定之前进行恰当的利益衡量,并给予必要的补偿。

俗话说,“人无信而不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信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在某种意义上,信任作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决定了经济实体的规模、组织方式、交易范围和交易形式。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这被奉为民法学中的“帝王条款”,也为一切市场经济的参加者树立了一个“诚实”的道德标准。当政府在市场经济之中出现,建设其信用体制,那么它也是民法主体-法人,也需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

在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中,引入信任机制的作用,也同样十分必要。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相对于势单力薄的一个个散落于岛屿上的、缺乏足够集体行动和交涉能力的公民而言,政府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技术和信息,富有相对充裕的资源,相对低廉的成本。因此公民会对政府的行为存在某种信赖,正因如此,政府失信,则会破坏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与协作关系,动摇法治政府的根基。因此,强调政府守信,打造诚信政府,就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失信范文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一些信用评价机构本身服务的诚信可能就有问题,甚至出现3A评级也可以随意买卖的现象,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还没有建立,一些个人和企业没有为经常性的违约、失信而付出代价。这种“守信却得不到更大利益”、“失信也不会得到更大惩罚”的现象,给商业交易带来了很高的交易成本,也制约了传统商业走向电子商务的步伐。

一、构建信用体系的意义

传统商业相比,电子商务通常是买卖双方不见面的,更加需要参与者诚实守信:买卖双方信用状况信息不对称甚至缺失,往往凭经验直觉、网上交流、网下调查等进行综合判断,而网下调查的成本很高,有些业务很难调查到,这就很容易出现在交易信息、供货、付款等方面出现诚信问题,影响用户对网上交易的信心;为了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我们希望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信用模式尽快完善,信用数据尽快共享;同时我们认为需要为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建立必要、实用的、符合电子商务特征的信用模式和信用数据管理机制;健全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涉及的因素较多,但与信用有关的立法、执法是重中之重。我们已经有了一部《电子签名法》,未来可能还需要有电子商务企业信用的管理办法、网上拍卖交易管理办法、电子商务税收及发票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金融领域的信用管理体系也很重要,他直接影响到电子支付和正常服务的履约,影响电子商务的效率和质量。底层的信用体系,会影响到客户端对电子商务的信任、信心与效率。市场经济是信用化的商品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特别是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信用同样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信用管理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征信行业的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等方面。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并未建立起健全的征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我国尚处于信用制度建立的初级阶段,各个方面还是不太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市场化运作模式虽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

拿企业诚信来说,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诚信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在市场上开展竞争的格局,目前已有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知名征信机构。然而与之相配套的监管体制相对落后,缺乏对诚信机构、诚信活动有效的管理。出现了一些诚信机构采取低价格、高回扣、高评级的手段抢夺市场,使评级结果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的不规范的情况;

(二)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

多头管理现象仍然存在,管理要求不一,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负担。同时,各部门未形成合力,又缺少对整个行业行使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

(三)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从事征信行业的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偏低,缺乏对从业人员必要的管理,以及行使行业标准制定、行业国际交流的职能机构。

三、构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思路

(一)政府应实施积极的电子商务政策,设立全国电子商务协调指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国电子商务推进工作

建议国家设立全国电子商务协调指导小组作为推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常设机构,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并注意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城市和行业电子商务试点为突破点,加强推广工作。

(二)以大中型企业和传统产业为先导,加快实施企业内部信息化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应以大中型企业和传统产业的内部信息化为依托,通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群带动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要重点抓好示范工程,注重改造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优化企业流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三)构建网上信用销售评估模型

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首先通过两种方式评估客户信用,一种方式是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评估,另一种方式是开发出适合本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估系统。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有一部分外贸企业吸收了最近几年的经验教训,已经开始重视收集客户的信息资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收账款逾期率、坏帐率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明显回升。

(四)加强网上客户档案管理

欧美企业对赊销客户的档案一般进行定期(一般是半年)审查,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而我国企业不能及时根据用户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使得优良的客户定单得不到增加;也不利于及时发现信誉较差的客户,造成坏账损失,给企业蒙上了一層阴影。欧美国家普遍实行信用卡消费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信用保障体系,这为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问题解决了出路.细致说来,欧美国家的信用保证业务已开展有80年的时间.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流动,不用像中国一样受户口的限制,为方便生活起居,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不能伪造并伴随终生的信用代码,持此信用卡进行消费,发卡银行允许持卡人大额度透支,但持卡人需在规定时间内将所借款项归还,如果某企业或个人恶意透支后不还款,那也就意识着以后他无论走到何地,他的信用记录上都会有此污点,不论他想贷款买房,购车或办公司,银行都不会贷款给他,这在贷款成风的西方世界是及其可怕的!因此,西方人普遍将信用看作自己的第二生命,谁也不愿意贪小利失大义,当在网上购物时,他们会在点击物品直接输入密码,将信用卡中的电子货币划拨到网站上,商务网站在确认款到后,立即组织送货上门。

(五)完善第三方支付

失信范文篇8

一、问题的提出

亚当•斯密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利益引导的。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利益导向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取向。趋利就是计算行为的收益,避害就是计算行为的成本。那么人们诚信与否取决于他对私人利益与私人成本的比较。由此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失信现象蔚然成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失信成本过低。许多人都可以从失信中捞到好处,使得他们在失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研究失信成本的构成就显得异常重要。

失信成本,正如其字面意思一样,是指行为人由于失信而付出的代价。它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可用表达式表示为:失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二、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失信者由于失信行为的发生直接付出的成本,它由四部分构成,用表达式表示为:直接成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道德成本,心理成本)。

1、经济成本。即在经济利益方面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如毁约付出的赔偿、工作的失去、银行的不予贷款、银行收取更高的罚息等损失。

2、法律成本。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于失信行为的发生而受到的法律制裁,主要有由法院执行的警告、判刑等,二是指行政执法部门给予的处罚,如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等。由于我国当前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惩治失信的刑法几乎没有,失信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造成法律成本偏低。不足以对失信者产生威慑力。

3、道德成本。道德成本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诚信属于伦理学、社会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因此诚信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它已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因此诚实守信的人会得到大家的推崇和信任,失信的人则将受到孤立和谴责。具体指由于失信导致社会信誉、名声等受损而付出的代价,主要指社会舆论的谴责,包括媒体的公开谴责、亲戚朋友蔑视的眼光、邻居、工作伙伴私下的指责等。虽然目前诚信环境不尽人意,但是一旦某人的失信行为被公开的话,那么周围的人们对其还是很反感的,甚至深恶痛绝。

4、心理成本。指由于失信所导致的心理压力、自责、恐惧等。它是从失信者本人的角度考虑的,而道德成本是从别人怎样对待失信人者的角度考虑的,它们考虑的角度不同。

诚信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人在进行着守信与失信的选择时都经过内心的挣扎,对于多数人而言,在他们选择守信后,会因为没有得到失信未被发现所带来的额外利益而感到一时的感伤,但不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但如果他们选择了失信,若没有被发现,他们会窃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自责和被他人发现的恐惧,这会长期地缠绕着他们。对于心理承受力差的人来说,心理成本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多疑、精神失常是主要表现。

三、间接成本

这里的间接成本指由于失信行为的经常发生,导致整个诚信环境的恶化,而引起的失信成本(如图1)。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人们由于失信应该直接付出的成本,而是由于失信所导致的成本,更明确地说——它是为防止失信而发生的成本,是不必要的社会成本的浪费。失信成本与其成正比。

它包括两方面,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情感成本和谈判成本。在一个诚信环境恶化的环境中,交易道德水平会下降,因此,在交易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自利动机和行为,同时由于利益冲突在所难免,所以自利行为的存在就会使双方摩擦增大甚至反目成仇,致使双方都付出较大的情感成本。同样,如果交易双方缺少信任,在谈判过程中就会为了防止受骗,总是想方设法增加一些限制对方的条款,不惜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无休止的争执,甚至不惜人力、时间搞“情报战”、“间谍战”,无形中增加了谈判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这就是谈判成本。管理成本是指在诚信缺失的环境中,交易过程的正常运行变得异常困难,人们会利用“讨债组”、“打假队”等来防止对方失信行为的发生,增加了开支,造成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

失信范文篇9

在本文中,分析方法采用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并以需求定律作为一切解释的出发点。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时,经济人必然力图使交易费用降到更少。因此当一系列局限条件给定时,我们所考察的社会中总的交易费用一定处于最低的水平,否则总会有人出于私利将自己的资源配置到减少其所面临的交易费用的努力上,只要在他看来作为代价资源的付出小于其对交易费用的节约。如果降低交易费用努力的过程,若不会使其他人的福利降低,那么属于帕累托改进;若降低他人福利,将会面临科斯定理所针对的情况,此时如果由政府出面阻挠经济人降低交易费用的努力,将损害经济人利益。如果这一损害与其所造成的其他人的福利降低的水平并不相等,那么他们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可以交易的空间,以引导他们彼此交易以使自己的损失变得更小,直到至少一方认为继续交易是无利可图的,那么在社会总体看来交易费用必然最小。

若要使交易费用在整个社会看来变的更小,唯一的方法是引入新的局限条件,这一情况就是制度的变迁。制度的作用就是帮助制度的制定者使其自身面临的交易费用降到更少。市场是一种制度,由私人来配置资源;政府也是一种制度,是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努力。市场和政府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努力上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对各自交易费用节约的比较。地方政府的执政行为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以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都属于对降低交易费用的选择,因此,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强弱就体现在对社会交易费用节约的多少。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对社会交易费用的节约越多,那么它的执政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以下就从真实世界中的具体案例开始,采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

案例:公共品投资。由于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属性(或准公共品具备其中的一条属性),因而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对消费公共品的个体收费困难(非排他性),所以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完成,比如国防。但是,仅就地方政府而言,有多少公共品其意义能够与国防等同从而非政府投资不可呢?要知道地方政府投资所依赖的资金也无非是纳税人上缴的税金,同样数量的货币,是由民间经济力量来支配还是由政府来支配经济效率更高呢?由于民间所掌握的市场信息要比政府充分,且“花自己的钱比花别人的钱要细心”,在非公共品领域的投资上市场相比政府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政府的投资就其可以选择的范围应该集中在公共品投资上。

事实上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行为,属于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选择,这是因为,政府对公共品投资所需的资金来自于公民对税收的交纳,这就相当于私人(对应不同的民间经济力量)联合起来委托政府进行了一项经济活动而不是他们选择自己进行这项经济活动。

如果私人直接出资提供公共品,由于公共品非排他性,对消费个体监督的费用颇高以至于无法对其实行收费,因此提供公共品的私人放弃了对消费个体收费的权利。但是如果放弃的本身能够带来一项收益并足以弥补因为放弃而产生的成本,那么公共品完全可以由私人来提供。

例如,在自助餐中,买方只需要支付一笔固定的金额,对食物就可以尽取所需,直到消费者边际效用为零。卖方承担提供“自助餐”的义务,那么会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自助餐所提供的“免费”食物具备了非竞争性,已成为准公共物品,但它却是由私人提供。消费者享用的食物来自卖方付出成本的获取,因而如此“免费”的行为对卖方而言是放弃了对应的收费从而属于成本,但另一方面,卖方因为不用操心顾客具体需求从而节约了对菜品的整理、监督等费用,后者对交易费用的节省大于前者对交易费用的支出,所以私人才愿意并且提供这种(准)公共品。

“自助餐”的案例提供了一种思路,虽然公共品由于非排他性而难以收费,但是如果对其的提供能够伴随着对另一种交易费用的节约,并且后者大于前者,那么公共品就完全可以由私人来提供(蕴涵着私人提供公共品对自身有利可图并且符合效率)。如果因为难以收费而放弃的收益(交易费用)大于对另一种交易费用的节约,那么由政府来提供公共品就是有效率的。

因此,对公共品的提供面临着两难冲突,即提供公共品希望放弃的收益越小越好,而对其它交易费用的节约越多越好,解决这一两难冲突的关键就在于对交易费用放弃与节约的比较。到底由私人还是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在于谁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更有利。如果对某一种公共品的提供私人将比地方政府更有利于对社会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地方政府却执意要承担起对该公共品的供给,无疑是执政能力低的表现。

失信范文篇10

第一条为建设信用农机,进一步提高农机行政效能,规范农机行政执法行为,保证政令畅通,努力形成诚信导向机制和正常的行政秩序,根据区政府《关于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升政府行为公信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失信责任追究是指局机关及农机监理站(以下简称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给农机局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影响农机局信用的,按照本办法严肃追究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规范性文件、做出行政决定和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第四条失信责任追究,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违法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失信责任追究的内容

第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一)信用建设工作在本单位未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或未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明确工作职责,未形成"谁主管、谁负责"领导工作体制的;

(二)对区委、区府部署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大活动,未及时作出安排部署,行动迟缓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本单位未按要求作出信用承诺,或信用承诺未切实履行的;

(四)不认真履行本部门、本单位的管理职能,导致管理松懈、作风涣散、效率低下、贻误工作给全区经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失误,损害国家、集体、群众利益的;

(六)在工作中虚报浮夸、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奖励的;

(七)未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的;

(八)由于管理混乱、纪律松弛,致使国家、集体财物被贪污、盗窃、诈骗、浪费数额较大的;

(九)对身边工作人员或下属单位发生的违法乱纪问题,失之于察或姑息纵容的;

(十)对本单位人员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该管不管,能解决不解决,致使矛盾激化,造成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影响工作和社会正常秩序的;

(十一)对监察机关的监察建议,不认真执行和整改的;

(十二)其他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给政府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第六条在实施对拖拉机(农用变型车)及驾驶员核发牌证和年度检审验等行政审批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不按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核发的;

(二)对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拖拉机(农用变型车)签署检验合格意见的;

(三)对未经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拖拉机(农用变型车)驾驶员签署合格意见的;

(四)由于未按规定进行监督或监督不力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五)滥用职权乱审乱批的或以权谋私的;

(六)未按规定及时移交上级部门而耽误证件办理的;

(七)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当受理而不受理,或者推诿、拖拉、刁难的,以及不予受理而不告知正当理由的;

(八)未在规定或承诺时限内完成核发牌证和其他工作的;

(九)不接受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监督权的;

(十)他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给核发牌证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发生的。

第七条对拖拉机(农用变型车)及驾驶员核发牌证和年度检审验等行政事业收费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负责人和征收人员的责任:

(一)法定依据实施征收的;

(二)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擅自增加或设立征收项目,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

(三)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实施征收的;

(四)截留、私分或擅自开支征收款的;

(五)实施征收不开具合法收据或不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的;

(六)不出示征收资格、许可证件实施征收的;

(七)被征收单位或个人对征收提出异议,征收人员未告知理由、依据的;

(八)其他违反征收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在实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检查人员的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检查的;

(二)无具体理由、事项、内容、对象实施检查的;

(三)不出示有资格证件实施检查的;

(四)不按法定程序、时限实施检查的;

(五)不按规定权限或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六)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的;

(七)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八)违反规定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

第九条在对农机违章行为实施处罚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人员的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没有法律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处罚的;

(五)使用、丢失或者损毁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六)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

(七)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八)在处理农机事故处理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不以事实为依据,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处罚规定的。

第十条相关工作人员在处理行政内部事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对来文、来电、来函,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并报送领导批办造成后果的;

(二)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拖延不办的;

(三)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情况,置之不理的;

(四)未严格执行保密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泄密、损毁或者丢失的;

(五)对外发文,未严格核对文种、文号、格式、文字及加盖印章,致使发生严重错误或造成后果的;

(六)其他违反内部行政管理制度贻误行政内部事务管理工作的。

第十一条在农机管理推广服务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追究责任:

(一)推广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农机产品;

(二)未遵守服务承诺,给农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

(三)不规范使用农机化发展专用资金的;

(四)对农机产品和农机修理质量投诉未及时给予答复处理的。

第十二条相关工作人员在非公务期间,有下列公共社会行为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根据信访群众反映,经核实,相关工作人员确有失信行为的;

(二)对局交办的群众信访件,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的;对不能如期结案反馈的,或信访人提出不符合政策的要求,或受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未向信访人作出耐心解释说明的;

(三)对本单位人员中的思想和实际问题,该管不管,能解决不解决,致使矛盾激化,造成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影响工作和社会正常秩序的;

(四)单位内部安全措施不完善,出现严重损害本单位形象,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

(五)参与""等邪教组织、参与封建迷信等活动或参与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

(六)未依法与编外聘用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未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手续,未按月支付编外用工工资,工资标准低于*市最低工资标准,并发生拖欠、扣克工资等违法行为的;

(七)对外签订合同协议,或口头作出承诺未履行的;

(八)违反金融单位信贷信用,情况查实的;

(九)其他公共社会行为造成失信的。

第十三条相关工作人员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导致工作不落实,造成损失的;

(二)对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教育、不制止、不查处,或对严重违法乱纪问题不管不问、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三)涉及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群众有投诉的;

(四)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知情不管、包庇纵容的;

(五)违反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法规,弄虚作假,造成后果的;

(六)阻挠、干预、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的;

(七)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案件,造成很坏影响的;

(八)其他违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三章失信责任追究方式和程序

第十四条失信责任追究方式分为:

(一)失信告诫;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待岗培训;

(四)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予以辞退。

以上追究方式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单处或并处。

第十五条追究方式的界定

(一)有明确直接责任人的,应当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有关条款之一的,实行失信告诫一次;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有关条款的,酌情予以失信告诫一次;

(四)失信告诫与本人年度考核挂钩,作为评定年度考核等次的依据之一,对一年内被告诫三次以上,情节严重的,将其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待岗;

(五)对责任人的追究,由局信用责任追究工作小组提出建议,局党组研究后再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六条局建立失信责任追究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失信责任追究工作。

第十七条失信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调查,以确定具体的行政行为人是否违法、违纪、违规,是否应追究相应责任:

(一)自然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二)上级机关要求调查追究的;

(三)在人大或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四)区信用办在信用行为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

(五)新闻媒体曝光要求处理的;

(六)规范性文件有违法情形被本级政府或上级主管机关依法撤销的;

(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部分撤销或发回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八)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经行政复议,被本级政府或上级主管机关变更、撤销原处理决定或发回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第十八条对于自然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控告,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经审查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并告知投诉人(检举人)不受理的理由。

第十九条决定进行调查的责任追究案件,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再延长15个工作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不受理决定不服,或认为不便向农机局提出投诉、检举、控告的,可直接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

第二十一条被失信责任追究的个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被追究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局提出申诉。申诉处理决定应在30日内作出。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作出的失信责任处理决定的,将按有关规定报送区纪委、组织部或人事局。

第二十三条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

(一)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追究情形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进行调查的;

(三)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第二十四条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可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责任追究。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一)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相关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未作出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致使相工作人员理解错误的;

(三)出现意外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情形发生。

第二十六条有关责任人因违反行政纪律,侵犯了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赔偿责任。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