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5:05:34

失落范文篇1

時間:萬聖節晚會校內野外定向遊戲之後

地點:野外定向遊戲第二十號方位標區

角色:小柔

女孩

小萌(聲音)

內容:萬聖節晚會後,熙攘人群散去,三個年輕人在妝扮與真意間

重新尋找愛的方向…

(畫外音︰各位同學,萬聖節校園野外定向開始啦,最先找到二十個方位

標的就是勝利者。祝大家旅途愉快,在驚險與嬉鬧中一起尋找生命的

方向。)

(一陣瘋狂的嬉鬧聲自遠而近,又漸漸遠去)

台燈暗,只看見台上有一絲燈光在晃動。台燈漸亮,原來是小柔拿住電筒

四處照看,彷彿在尋找什麼。小柔身穿工作人員服裝走到長椅前,蹲下,

拿著電筒照看長椅底。)

(上,一身黑色打扮,戴住臉具,慢慢走近小柔。小柔像找到什麼似

的,從長椅底部撕下一小片卡子,回頭看見戴住恐怖臉具的,驚叫

起來)

(脫下面具)︰別怕,是我。

小柔︰嚇死人麼?

︰什麼嚇人不嚇人的?今天不是萬聖節麼?大家都扮鬼啦!(一頓)

你在幹舍啦?

小柔:我在清理方位標啊。

︰給我看看。原來這就是第二十個方位標!害我找了老半天。

小柔:你還是老樣子。第十九號方位標上不是說第二十號方位標在明湖園

七棟附近麼?

:可我還以為明湖園七棟跟明湖園一至六棟連在一起嘛。怎知道原來

的明湖園七棟拆了,起了一座新的在這裡。

小柔:拜託。你來暨大幾年啦?

:(搔搔頭,一笑)不過兩年罷了,不清楚路線也不為過啦。(從容)少無適俗韻,性本愛迷路!

(小柔一笑)

︰怎麼啦?

小柔:你還是老樣子。

︰老是那麼英俊?

小柔:老是長不大!

:那妳是誇我天真無邪囉!天真無邪是好人耶!

小柔:(作訓話狀)你再是老這樣子……(向小柔眨眼扮鬼臉,小柔終忍不住一笑)我看你以後怎樣生活!

:像老樣子跟妳一起生活好不好?

(小柔笑容凝定,黯然)

(片刻)

︰這麼快便收拾方位標嗎?遊戲結束啦?

小柔:是呀。已經頒獎啦。

︰誰贏啦?

小柔:是你們中文系的楊立明呀。

:怎麼你們我們的?你以前不是中文系的麼?

小柔:可是我今年轉到會計系啦,以後你們是你們,我們是我們。

:小氣鬼。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小柔坐在椅上,點算已清除的方位標)

:小氣鬼。

(小柔不理)

:是誰發這種傻勁要在萬聖節搞野外定向?團委的活動宗旨是

怎麼寫的?

小柔:好像是「在驚險與嬉鬧中一起尋找生命的方向」嘛。

:這麼偉大呀!(摸住長椅)這就是最後的方位標麼?想不到是張

椅子。還說什麼生命的方向。

小柔:對不起,我要先把方位標拿回去啦。振遠還在學生活動中心等我呢

。欲走

:等一下小柔。

小柔:怎麼啦?

:今天是萬聖節,但你好像沒有化妝嘛。

小柔:什麼化妝啦?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不喜歡搞這一套的。

:不成不成。起碼要玩一玩嘛!

小柔:那你說要怎麼樣?晚會也完啦!

:來,咱們玩一玩!

小柔:可是我要走啦。

:就一會兒嘛!(哄小柔坐在長椅上)

小柔:怎麼啦?

︰妳有沒有橡皮筋啦?

小柔:剛好有兩條。怎麼啦?

︰先給我。

繞到小柔身後,替小柔札了兩條辮子

︰像嘛?

小柔︰像舍?

︰像你高中時候的樣子。像麼?

小柔掏出鏡子照看自己的模樣,笑著,收起鏡子

:(忽然一拉小柔的手)來!(拉著小柔的手在台上繞圈跑)

:(停下)好像是狗吠聲耶!(拉著小柔下)

(狗咬聲)

:(拉著小柔從另一邊後台上)真的是狗吠聲耶!

燈光轉,音樂起

(拉著小柔下)

(拉著小柔從另一邊後台上。兩人喘著氣,神色慌張)

小柔:這裡是什麼地方呀?

:我也不知道呀……我想是沒有狗的地方吧?

小柔:(一驚)蛇呀!

:(擁住小柔,然後自己上前一看,又退回來,擁住小柔安慰)別怕,

不是蛇,是樹枝罷了。

(兩人釋然。忽然想起他們仍相擁著,尷尬地分開)

:(找話題)那隻狗很兇啊!

小柔:就是嘛!牠幹嗎一直追著我們?

:(小聲)還不是妳踏著牠的尾巴……

小柔:(疑惑)什麼?

:我是說……是我踏著牠的尾巴。

小柔:(一笑)你真好人。其實是我踏著狗尾巴吧?

(吐吐舌)

小柔:(四下察看)我們好像跑到墓地來哪。

:(四處張望)太好了!

小柔:什麼?

:這裡是墓地。就是說,我們沒有迷路呀!

小柔:你說什麼呀?

:這裡還是學校的後山,我們沒有迷路。有師兄告訴我,學校的後山有墓地,經常鬧鬼。

小柔:經常什麼?

:(若無其事)經常鬧鬼。

(畫外音:鬼哭郎號)

(小柔有點害怕,牽著的衣角)

小柔:喂,你懂得回校的路吧?

:怎會懂?我是剛入學的。妳呢?

小柔:我也是剛入學的嘛,不然怎會參加野外定向迎新會?

:(一頓,醒悟)是呀!我剛才就是跟著妳跟到這兒來嘛!

小柔:什麼?(自覺失言)你幹什麼跟著我?

:沒什麼啦……大家同學嘛……照應一下嘛!

小柔怎麼我好像從未在教室見過你?你是高一甲班的麼?

:(搔搔頭)我……我是高一乙班的……我叫林永豐,英文名叫

小柔:(覺得尷尬的模樣很可愛,一笑)我叫小柔。

:我知道。

小柔:(吃驚)你怎麼知道啦?

:剛才聽到妳的同學叫妳小柔。

小柔:嗨。

:(踱步,漸漸從容,坐在長椅上)其實這裡挺不錯呀。

小柔:什麼?

:很安靜呀。

(小柔走近長椅)

:很安靜呀。

(小柔坐下)

:很安靜呀。

(兩人望著不遠處的墓地,安靜的坐著)

小柔:我們迷路啦。

:不算迷路。我們知道這是學校後山的墓地。

小柔:可是我們走不出去啦。

:這裡挺不錯呀。我很喜歡這裡。我們以後多來這裡。

小柔:傻瓜。

:偶然迷路也不錯嘛,也許在迷路中碰到生命的方向呢。

(片刻)

:妳知道嗎?妳很像我初中暗戀的女孩。我是不自覺的脫了我班的隊,

跟著妳走。

小柔:騙人。

:不騙妳。

小柔:真的不騙我?

:不騙妳。

(兩人互相凝視)

(燈光轉,音樂停)

(片刻)

小柔:騙人。

(不語)

小柔:(起身)不玩了。(脫下橡皮筋)

:剛才就像回到高中時期一樣。迎新會野外定向,學校的後山,

那墓地,那棵樹,那長椅,妳和我……

小柔:(打斷)不玩了。

:那花,那香味,那安靜,那……

小柔:(再次打斷)振遠還在活動中心等我!我要走了,沒空跟你玩騙人

的遊戲。(欲下)

:那倒是。振遠是個獃子,不懂騙人。

小柔:(停下)他是老實人。

:玩搖滾的會是老實人?

小柔:我不跟你講,你總是老樣子!(欲下)

:(攔住小柔)多告訴我一點他的事情嘛!他用什麼方法追求妳的?是不是這樣子的?

(一邊作彈結他狀一邊唱情歌)

小柔:(被的趣怪模樣逗得笑了)不是啦,他是打鼓的。

︰(從地上拾起兩枝樹枝,敲椅背作打鼓狀)我現在象不像他?

小柔︰還不成,振遠不帶眼鏡的。

︰(脫下眼鏡)像這樣子?(再次拾起樹枝敲椅背)

(播打鼓聲)

(燈光轉,音樂起)

(一陣音樂,挽起小柔的手跳瘋狂的舞。)

(音樂轉為非洲打擊樂,電子樂,朋克音樂,搖滾樂等,最後轉為

慢歌,挽起小柔跳慢四)

︰小柔,我愛妳。

(欲吻小柔,小柔避開)

(燈光轉,音樂停)

︰(坐在長椅上)怎麼啦?

小柔︰我不喜歡玩這種遊戲。我要走啦。(欲走)

︰不過是鬧著玩罷了。像吻振遠那樣吻我不就成了麼?

小柔:(怒)你——(轉身,欲下)

:小柔,我是愛妳的。

小柔:(停步)騙人。(欲下)

:我沒有騙妳。妳知道的。

小柔:那妳跟施小萌是怎麼回事?

︰我……是妳先提出分手的!

小柔:什麼?

:……沒什麼……

小柔:你說什麼?

:反正……不是我先做錯!

小柔︰你跟小萌過得還好吧?她喜歡束馬尾是不是?(束起馬尾,拿鏡子照照)像不像呀?

︰小柔,妳別…

小柔:(打斷)像不像?

:小柔……

小柔:(脫下工作人員外衣,躺在的大腿上)我是小萌呀,你就是喜歡小萌這樣子對你,是麼?

:小柔,別……

小柔︰(忽然起身,替戴上眼鏡)戴上你的眼鏡嘛,你現在扮演你自己……

(小柔再躺下)

(燈光轉,音樂起)

:小萌妳別……

(女孩出,束馬尾,服飾與小柔一樣。她可能是小萌,也可能是心中的幻象。女孩站在台前位置,彷彿是美豔和情慾的化身)

小柔:

小柔:,你說我美不美呀?

(女孩變換姿勢)

:小萌,你別……

小柔:你說,我漂亮一點還是小柔漂亮一點?

(女孩變換姿勢)

:小萌……

小柔:你說,我好不好?

(女孩搔手弄姿)

小柔:你說,你想不想?

(女孩向觀眾拋媚眼)

:不可以的……

(小柔媚笑,女孩亦媚笑)

(女孩繞到身後,替按摩)

小柔:你知道嗎?你真的很可愛……

(女孩繞到台前位置)

:我……

小柔:我愛你……(小柔微仰起身主動吻)

(燈光轉,音樂停)

(推開小柔,起身)

小柔:怎麼了?不是要親我麼?

:(痛苦)不是這樣子的……不是這樣子的……

小柔:什麼不是這樣子?我當然不是這樣子,可小萌是這樣子呀,你不是喜歡

她的媚態麼?

:她……小萌不是這樣子的,我們不是這樣子的……

小柔:她不是這樣子。就是說我猜錯了,你和小萌是真心相愛的哪?

:我什麼也沒說,我只是說不是這樣子……

小柔:那即是怎麼了?說你沒有愛過她,說你跟她什麼也沒發生?

:我……(忽然開朗,自信地一笑)妳還著緊我。

小柔:沒這回事,我是說……

:(打斷)妳還著緊我。

小柔:(一呆,又恢復過來)認真點好不好?我們在吵架呀。

:跟以前一樣。還是老樣子。

小柔:不是老樣子。(一頓)不是老樣子。不同啦。你還不明白?

:那不算數。是妳提出分手的。我沒說過。

小柔:那你會離開小萌嗎?

:可是……我離不開妳。

小柔:騙……

:(打斷)不騙妳。

(片刻)

小柔:那你騙小萌嗎?

(不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小柔:(脫下橡皮筋,拾起擱在地上的工作人員外夜穿上)我走了。振遠等

了我很久啦。(向後台走,忽然停下)小時候我以為你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我跟著你走。後來我才明白,是我一直欺騙自己。(欲走)

:小氣鬼。要躲我也不用轉系吧。

小柔:(停步)我說最後一遍,我轉到會計系是因為我清楚會計系適合我。

:因為志遠在會計系?

小柔:我不願再跟你談!(欲下)

:別裝得什麼都跟我斤斤計教。妳不懂計算,也不喜歡計算。

(小柔停步)

:小氣鬼,拿自己的前途鬥氣,還要撐到底。

小柔:(小聲)我沒有……

:妳根本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世上只有我最清楚妳!妳騙得了自己,

騙得了我麼?

小柔:我沒有呀!

:我錯了又怎樣?妳說一句原諒我,我不就回到妳的身邊麼?這麼簡單

的事情也不懂。小氣鬼。

(小柔抑制眼淚,不語)

:不服氣麼?妳以前不是這樣子的。想那麼多幹舍?

(片刻,小柔忽然奔向後台)

:(欲追)小柔……(手機響,接電話)

(的手機響。接電話。)

︰喂。

(沒有聲音,疑惑,又帶點不耐煩)

:喂?

(畫外音︰小萌在輕輕啜泣)

︰喂?是小萌嗎?

小萌聲音︰……

︰怎麼啦?

小柔從後台出,又從另一邊後台下,來回往復,若迷路狀

小萌聲音︰剛才我在玩校園野外定向。我跟著扮成鬼怪的人群一直走一直走

跟隊友失散了,不知道走到哪裡。真傻,去年新生晚會玩校園

野外定向,我拿了第一名,今晚我竟然迷路了…後來走得累

了,我在一張椅子坐下,無意中在椅子底下發現第二十號方位標

…那是最後一個方位標耶!…人是一定要找到方向的,你說對不

對?忽然間我覺得我生命的方位就是你。我很想見你,我一直跑

一直跑,在校園亂跑想要找到你,但我就是找不到你…我忍不住

哭了出來,一直哭一直哭,哭得我的貓女郎化妝都溶了…哭了不

知多久,我才想起來,為什麼我不打你的手機找你呢?…真傻…

我告訴你呀…我臉上的妝真的融作一團,很醜耶…待會你看見我

,不許笑我呀…

︰小萌…

小萌︰…我真的很愛你…我們不要分手好不好?

︰小萌…

(燈光轉,音樂起)

(無意中瞥見小柔,轉眼又失去她的蹤影。原來小柔已奔下台,在觀眾

席徘徊)

︰小萌…對不起…

(收線,奔向後台尋找小柔,又從另一邊後台上,來回往復,若迷路狀)

失落范文篇2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关乎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的实现。随着网络飞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主力军。2003年7月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6800万人,网络用户中18岁一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1%,网络用户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中心的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网络用户呈发展壮大的趋势,而且大学生业已成为网络用户的一支庞大生力军。

网络是现代化的高科技产物,它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

(一)网络道德主体自身的异化

主体自身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在网络空间中,主体自身不仅面对着泉涌般的信息客体和作为主体的他者,而且还面对着身体与心灵同在的自我。由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与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世界的共同存在,自我不得不生活在真实和虚拟交织的世界中,这种两重世界的交替生活必将导致网络主体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我”的失落。网络是个弱社会性的空间,人们在此可以藏匿自己的真实身份、特征和地位,而充分发挥想象以塑造自己满意的多元“自我”。就一种网络游戏环境来说,人们可以同时选择两三种角色来参与游戏,也可以在与不同的游戏者交流时选择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去体验不同的感受。这与社会现实中人格的单一性和确定性相比就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意性。于是,现实生活中与虚拟世界中何者为真实的自我就成了一个问题。

网络创造的“赛博空间”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其间人们的行为变得“虚拟化”和“非实体化”。这种虚拟“将想象的变为真实的,而且破坏了同真实的任何对照,将真实吸收到自身之中”(鲍德里亚语)。这样一种几近乱真的虚拟使得人们在网络中不用像现实世界中一样受制于各种客观存在,同时又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像现实世界中一样交往,从而摆脱诸多道德的约束。人们在网络中尽可以我行我素,但问题是,由于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区别,人格就需要裂化成双重结构,一个适用于网络世界,一个适用于现实生活。“赛博时空”将真实的人格抽离出去了,社会风险也由此增加。吉登斯曾指出,对多数人而言,经验的存封意味着个体与事件和情景的直接接触变得稀少而肤浅,而这些事件和情境却是能够把个体的生命历程与道德性及生命有限这样广泛的论题联结起来。于是,在现实社会中,人格变得二重性了,裂变的人格一旦逾越理性的审视而将虚拟误认为现实时,网络风险就会转变成现实的危险。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许多习惯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偶尔会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不负责任或草率决断的行为,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们已经习惯了像在电脑里一样“撤消操作”,而真实世界中“不可逆”的时间流则会使他付出代价。更有甚者,如果是一种变质的人格并危害他人时,其产生的社会风险将更大。

(二)网络主体在信息客体面前的失落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本来支配着客体,现在却反过来为客体所支配。这种状况对主体而言是异化,对于客体而言就是反主体化。主体为客体所异化意味着主体性的失落。网络技术所支撑起的信息平台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科研,但同时良秀不齐、杂乱无章的信息流也反客为主,使得制造和提供信息的道德主体出现了异化状态。正如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描述的“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规范置之度外。在当今的社会里,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尸体只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四千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战争的连续升级被看成是和平,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谈起。”如果说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工业时代的电子游戏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有着严重影响的话,那么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拜物教”则对人们的道德主体性有着致命的打击。

一方面,多元化的信息催生了信息“拜物教”。网络带来了社会的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导致了主体的“信息饥渴症”。信息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基础资源,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骤然增大,但对信息的渴求,并非只是增加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而是往往变成一种极具强制性的必然要求,逼着人们不能不与之打交道。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泛滥,容易造成“信息饥渴症”。面对更多的信息,人们的选择幅度加大,总是感觉到手边的信息不足。于是只要人们的自省和自制力不强,就会夜以继日地坐在电脑前拼命地敲击键盘以寻求洪水般的信息而心甘情愿地沦为信息的奴隶。这样信息“拜物教”就产生了,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也就与主体对立起来,成为控制人的感觉、思想甚至行动的异己之物。信息“拜物教”者所认同的是信息自由主义,他们认为网络营造的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公共空间,在此可以任意、传递和接收任何意义上的信息而不受限制。同时,信息“拜物教”者还是黑客哲学的推崇者。黑客哲学认为计算机和网络应该是不受限制和绝对的:一切服从于手指的命令。这样,在信息“拜物教”的影响下,“拜物教”的信仰者势必滥用和误用信息,造成网络信息污染,导致信息膨胀、信息高速公路的拥挤和阻塞,最终造成网络道德主体异化。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信息造成主体的异化。信息是网络的灵魂,信息传输是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信息共享是人们对网络趋之若鹜的动力所在。网络是个信息“百花筒”,信息多元化是网络信息的主要特征。在网上,国外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大到国家、世界大事,小到平常人家琐事,都能以0和1的形式出现。总之,人们制造和提供了网络信息,网络信息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益处。然而本无性质差别的信息在人性的主导下却出现了好与坏、善与恶的差别。信息多元化造成了一系列的道德间题,此类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在多元信息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有害的内容,如反动、色情、暴力等。二是多元信息必然带来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往往与现有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对处于主体意识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大。三是网络在提供多元信息、言论自由的同时,各种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也堆积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破坏。

(三)网际交往中主体视他人为客体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经济下人与人的关系时曾经指出,“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相互利用。这两种情况在两个个人的意识中是这样出现的:(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其实,在人际交往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一个真正理解自身作为主体的意义的人,同时也应该理解他人作为主体的意义。作为主体的人,他本身应当是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用康德的话来说,我们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仅用来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就被看作一个‘你’,而不仅仅是一个‘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主体,而不仅仅是客体。

在网络空间中,每一个交往者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即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而是具有交互式主体际关系的交往者,主体在实施世界普遍交往时,就将自己置于全球性交往网络之中,置于一个网络社会关系之中。这一网络就是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研究网络的学者曼努尔·卡斯泰尔斯认为,网络可以当作一种重组全球关系的范式。在网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是主体,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主客体统一的人。

网络作为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的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达到了现实社会交往中达不到的领域,然而由于网络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符号性等因素,也必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网际交往道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道德情感冷漠,造成交往异化;网络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网络人际交往的欺诈和欺骗等不良道德行为;网络人际交往中语言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语言垃圾投放和言语侵权)等等。网络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种种道德问题也是网际交往的赠予与索取、信任与怀疑、互助与争斗、游离与沉溺等悖逆性特征的反映。网际交往中出现的这些普遍道德问题归根结蒂源于人际交往中交往主体视他人为客体而不是主体。如果交往双方都视彼此不仅为客体也是主体,那么交往实践活动就会顺利发展,而不是处于异化的状态。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重塑

网络技术创造的“赛博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加速了大学生网络主体在自我、信息客体、交互主体面前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而要避免道德主体性的失落,重塑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还要从网络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修养来着手。

(一)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树立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大学生是网络主体—网络信息提供者、传播者、接受者;网络使用、服务和管理的主人;网络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即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评价的主体。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体现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既有利用网络和接受网络带来的利益的权利,也有维护和管理网络的义务;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实践的主体,相互之间互为主体,相互之间要遵守交往规范和商谈伦理。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产生主体意识,也才能产生责任和义务意识。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强调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其次,开展大学生网络人道主义教育。马克思人道主义肯定人是最高价值,肯定人是目的;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宗旨。从人的主体性来看,人是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来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来确证和实现人的最高价值。人既然是最高价值,便不应该成为他物的手段,而应该以自身为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务于、归属于人自身。是否有益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评价其他事物的价值尺度。网络是人们发挥其主体性而发明的成果,人在网络面前和网络空间中永远是主体而不是相反,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相反,网络的存在和发展要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路径。人与网络的辩证关系充分说明了开展大学生网络人道主义教育旨在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相对于网络的主体地位以及人是网络空间的最高目的。

最后,加强大学生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原则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是基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和网络实践活动的特点而制定的约束和规范人们网络活动的规则。网络的发展决定着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国内外一些组织、机构已经制定出了很多详细的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网络活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收效。比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就是一种网络道德规范。其具体内容是:(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4)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5)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6)你不应使用、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7)你不应未经许可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你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你应该以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网络道德原则就是人们网络道德生活应该遵循的标准。公正、宽容、正义、不伤害等等网络道德原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总之,网络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作为教育者,就要充分认识道德规范和原则的重要性,并且经常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原则教育。

(二)全面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失落范文篇3

一、意识形态中的情感价值如何体现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与当地的范畴中,因评价意识形态标准不同,所体现的情感姿态也大相径庭。作为文学而言,基本上所有的题材都可以被人类所承受,只不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存在的文学价值体系不同,文学价值的规范体系同样要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评判一个时代文学请假价值体系,就看它是否与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相融合。比如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所有的人性展示方式都是一种麻木的近乎直观的宗教式表达,恰到好处地反映出那种人类在禁锢下被同化的嘴脸。当然,它往往没有传统文学那种直观的文字表达,其中略显苍白和无力。文学价值的观点从来都是建立在道德体系上的,现当代文学试图打破这种道德枷锁,即人类该表达当下的情感价值体现。纳博科夫在他的《洛丽塔》中,清楚地见证着一种道德和爱情双重冲击的价值观,从第一句便开始“Lolita,lightofmylife,fireofmylions,mysin,mysoul.”当我们开始尝试接受一种文学态度的时候,各种认知观点便接踵而来。而同样,很多人对文学、艺术、哲学认知开始变得粗浅而浮躁。他们总是刻意地表述一种板结或者臆想的价值观,以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从而表述成所有人都极度渴望那种潜意识里的道德观或价值观。

二、价值观和道德约束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会对生理上本能状态反应产生一种恐惧意识。当代文学中情感价值的体现总是作为一个敏感的主题被特写抑或故意淡化,被描述得疯狂,抑郁,扭曲,冷漠,堕落,神圣甚至畸形等各种形态,却唯独忽略了它作为人类自古以来便有的日常生活行为。甚至不屑于去描写正常的乐趣与意义在伦理道德的制约下的真实想法,足见部分作品本身亦无法客观的正视性,人类似乎无法准确地去将这种情感价值的真实感阐述出来。我们不能仅仅靠纳博科夫去阐述这种状态存在的理由,更不能随心所欲地随便找一本坚贞不渝地爱情小说来表现现代艺术的手法。现代的人类,总会过于极端的寻求一种状态,以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求或者压迫感,而平铺直叙的状态也同样存在着,而且它开始尝试占据文学构架的半壁江山。就时下流行的纯文学而言也只是一种表述的形式而已,它以浓重的本质来阐述,然后产生一种批判的状态。难道那种称之为不纯洁的文学就不能定义为纯文学了,那么在未出现杂质之前文学不存在纯与不纯之分。难道较之于结构体之外的文学体制也同样就不成为纯文学了,或许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更需要时代的验证。何来的《侏儒酒吧》就在表述,“还应该相信/自卑只产生一种优美的思想/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记住你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品尝酒和果露/重要的是获得巨人的品格”。王秋才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只是让此诗抨击我们脆弱心灵的那一部分。或许,这样便真的已经足够了,但它仅仅表现如此吗?很多人的片面性,不仅仅是构成文学体制的一种缺失状况,而是更固执地认为,坚持一种理念的体质似乎比以往的教条更加强大。人们开始反叛,将道德弃之,开始一种被称之为强大的且不可避免的趋势来抵抗,从而产生一种高之于任何东西的情感体现或者道德缺失,人们开始在尝试中诉求自身的情感或者体验,而且从没有任何方向的阻断。比如说“下半体”、“垃圾派”等,而最终简约主义真的变成毫无一点开导性的垃圾吗?正如很多人说的,它是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赤裸裸的尝试行为。较之前代文学或许有更加被人鄙视或者遗弃的地方,但它还是一种伟大的尝试。或许是背叛了现代文学的行走路径,或许被很多人所鄙夷的一种状态,甚至它以及背叛了现代社会制度,但它还是毋庸置疑地做出一种坚强的突破,长此以往,不知还会有什么样的文字盛宴才可以充分调动人的感官和灵魂深处真实的呐喊。

三、情感价值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多元体现

人类总是试图打破某种时间局域,将其与意志对冲起来,或许是满足一种独立感,一种叛逆感,一种反教条感,从而形成最后的或者是被人类所能认可的另一种教条主义,本质上理解,这是一种文学上伟大的进步,但我们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还能走多远呢?从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模式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恋爱、商品化游戏性的爱情、田园牧歌式爱情、革命与翻身解放中的爱情、作为生命力象征的情感历程,不同的情感价值描写模式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五四过后,自我情感体验的强烈介入,使其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像丁玲在其早期女性文学《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以卓越的才华、惊人的敏锐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从女性那惊世骇俗的情爱理想中展示女性生命存在的理想状态,创造崇高的女性人文价值,在构建起艺术理想制高点的同时酿造出久远醇厚的艺术魅力。苏曼殊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是社会的、伦理的、以婚姻为基础的,表现出来的自我的初步觉醒。当代小说中贾平凹的《废都》,毕飞宇的《玉米》,苏童的《米》《红粉》《离婚指南》等系列作品骨子里依然流淌着正统而健康文化,颓而不废。这些作品中的情感价值表达放肆但不失高贵与严肃,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深层意蕴。往后发展文学界出现了“下半体”这个名词,很多人肯定都认为它并不是坚强的艺术手段,甚至认为它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其结构上出现的过度虚伪性,虽然表达了自我为主体,但故意夸大叙述、构建手段乏味、故意宣扬诗歌的不可解读性、抹杀文本双重性、故意颠覆道德、佛学、哲学、文学等最高领域等缺点,无论其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也不会引不起人们的共鸣。文化层次是多元的,仅仅只是奚落并不能表现出对文学的崇尚与尊重,而作为一种行为文学,我们必须遵循其可靠发展的阶段规律性,从而更好地从深层次发人深省。实际上文学中情感价值表达不仅仅体现这些,它带给人类本身思考性,并不比其他的文学作品要差,价值的存在只是为了肯定文学对于人类制度推进感的体现而已。我们不可否认那种文学价值中强烈的批判性,而恰是如道德中一种奇特侮辱,一种道德背叛,或许才能得到这种强烈的快感或是更为惨淡的记忆。

失落范文篇4

历史上对崇高的论述颇多,成果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崇高在当代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驻足电视文化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崇高感的丧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如今,大众文化的兴起,精英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在影视文化作品方面,“躲避崇高”的现象更是蔚然成风。例如,各种经典名著被翻拍的面目全非,更有甚者是打着“让经典名著重现荧屏”的旗帜,来搞一些选秀节目,为自己即将拍摄的作品进行炒作,从而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达到赢利的目的,实在是恶俗至极。还有的影视作品是以戏说、正说各种历史人物成瘾,一个康熙大帝,就被戏说出四部曲来。明明是一代明君,却让观众感觉到这皇帝似乎除了来民间私访,留下点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之外,就没其他的事儿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此外,不知是从何时开始,都市情感伦理剧开始占据电视荧屏。剧情套路大致相似,都喜欢把婚外情作为叙述的主线,演绎一对对夫妻的分分合合。不可否认,这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现象,那么影视作品反映现实生活,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这样不分良莠的大批量“生产”作品,电视作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并且,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是很难寻觅到崇高的身影的。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影视做品也相应的受到感染,不断追求着自由、解放。但是,大部分的影视创作人员似乎是把这“自由、解放”仅仅理解为是在两性尺度方面。纵观国产影视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很少有作品中,是没有男女演员亲密的镜头的。似乎缺少了这些“激情戏”,剧就不是完整的作品,电影就无法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作品仅仅是给现代人制造出感官刺激,崇高的意蕴,自然是荡然无存了。

众所周知,“偶像”一词是指人们心中崇拜、敬仰之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众心中的偶像也随之变化。到了如今,随着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人们心中的偶像不再是具有高尚情操的战斗英雄或者科学家,而是些影视剧的演员、流行歌手。近年来,对于这些所谓的明星的追捧已经愈演愈烈,不断有新闻报出某某人由于盲目追星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各大媒体也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增加收视率,炮制出各式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捧出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平民偶像。这些偶像既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亦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着实让人很难将他们与“伟大”、“崇高”联系在一起。

二、崇高失落有因

我们要说,我国社会的转型是崇高失落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方针、经济体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992年,国家提出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一时间实用主义占据了主导。在这个一切都讲究实用的时代,没有比拜物教更值得崇拜的,那个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那种所谓的高尚的人成了傻瓜,只有享乐与刺激才是追求的目标。这一社会转型,直接影响到电视艺术创作。许多创作者为了尽快迎合大众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同,纷纷向世俗投降。艺术不再是众人仰望的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是就生活在你我周围的“邻家女孩”。艺术作品不再拥有深远的内涵、崇高的意蕴,而是转向平民化、娱乐化。更有甚者,只顾制造单纯的感官刺激、追求疯狂,丝毫没有艺术美感可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商业赢利成为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比如在电影市场中,鸿篇巨制的历史大片票房平平,而恶搞、庸俗的商业片却是赚的盆满钵满。基于此,众多艺术创作者们不再煞费苦心的去创作纯艺术作品,而是以票房为指示灯,跻身于商业片的竞争行列之中。而各种电视节目更是成为瓦解崇高、躲避崇高的先锋。低俗的选秀、各式娱乐访谈节目一时间充斥银屏。从这些现象中,不难发觉,人们接受事物的取向正在发生着变化,原本高尚的艺术欣赏沦为艺术消费,大众只注重满足当下的感性需求,而忽略对深层次的道德、伦理的思考,随之与艺术中的崇高意蕴也是愈来愈疏远。所以说,当电视艺术欣赏变为电视艺术消费的时候,崇高被边缘化也就不足为奇。

三、如何挽救当代的崇高

历史的车轮一刻不停地向前运行,尽管当代的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外在世界的改造永远不能替代精神世界的改造。相反,如果处理不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人类的文明则很可能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当今社会躲避崇高、鼓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等就反映了一种大众精神的滑坡。挽救崇高是将人的精神引导回健康发展轨道的必然诉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艰巨任务。

首先,在电视节目、电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区分真、伪崇高,避免走向创作误区。我们所提倡的“崇高”是指能够涤荡人的心灵,给人的精神世界以启示,并且其自身具有理性、庄严、震撼、痛楚等因素的“真崇高”,而不是在非常年代极左政治制造的“伪崇高”。基于此,王朔所提出的“躲避崇高”,就显得具有片面性了,他否定了一切形式的崇高。然而事实证明,那种受到特殊年代的政治影响、阻碍电视艺术发展、束缚电视文学创作的伪崇高,是应当予以舍弃的。但是,能够鼓舞人心、净化心灵、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真崇高,是应当予以保护,并且得到大力提倡的。

失落范文篇5

摘要:本文从中国现代美学建立的基拙以及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弱点,分析了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基本原因,希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国美学话语的道路。百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建构了一个以西方话语为支配地位的美学“大厦”,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几近凋零。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现代美学从梁启超、王国维到朱光潜、蔡仪,再到李泽厚,建立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基本架构,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然而,这些论著从命题、范畴到体系,基本都是“泊来品”,总是带有模仿、照搬西方美学的痕迹,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正如聂振斌先生所说:"20世纪初开始传播西方美学,至20年代开始在高等学校讲美学课,并且出版《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发表各种各样的美学文章,经过近百年,讲了多少,出版了多少,在数量上实在无法作出精确的统计,但在质上我们敢说都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苏联)模式,范畴、命题、体系都是西方的或是摹仿西方的。”川中国现代美学已变成西方各流派美学思想的“传声筒”,而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播,却成了“哑炮”。成复旺先生所言中国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已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理论思路迥然不同。当然,我们并不是就此完全否定百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也不主张用中国传统美学代替中国现代美学,而是想在二者之间找到切人点,用西方美学的方法建构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经验以及话语习惯的真正的中国美学。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建立是其中关键的课题。话语在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理论外在的表达方式,而且是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不能民族化,其所承载的理论体系便永远无法民族化。这就给21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建构以汉语言的言说方式为思维基础,以中国民族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中国民族审美共同性为最高目的的中国美学话语。

一、中国传统美学没有买到“人场”的“门票”

中国现代美学从建立之日起,就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系,无论是王国维、蔡仪、朱光潜还是李泽厚,都以西方某一流派哲学及美学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美学体系的基础,而且命题、范畴、体系也都是“搬来的”。

应该说,无论是王国维、朱光潜、蔡仪还是李泽厚,他们的理论建树,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是起了巨大促进作用的,它使中国美学走上了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有了比较稳定的逻辑体系和言说方式。然而,中国现代美学同时也走进了误区,那就是在以西方美学为基础建构中国现代美学时,不得不把话语权一并交出。语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不仅是人际间交流的,一个民族的言说方式更是这个民族的思维基础。当我们把中国现代美学的话语权交给西方美学后,就意味着当我们再次面对美学问题时,将要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用西方的话语来言说。因此,形成以下两种现象:

(一)用西方美学原理来俯视中国美学的实际,因此,只能挂一漏万、牵强附会。例如有人撰写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也要大谈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其实孔孟老庄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质理论并不感兴趣,很少直接谈论这种问题。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精神。同时他们追求这种境界和精神,不像柏拉图那样进行抽象的思辩和逻辑推导,也不像亚里斯多德那样进行演绎和归纳,而是鉴赏、体验、感悟、洞察、静观,因此,在形式上不见逻辑体系。所以,大谈孔孟老庄如何论述美的本质,无疑是牵强附会。中国艺术中的时空意识和观念,是中国艺术对意境的独特创造,它体现了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它不仅是中西艺术方法论的差别,更是中西哲学和宇宙观的巨大差异。像这种在中国艺术实践中普遍出现的情形,在我们的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中却极少谈及,甚至避而不谈。究其原因,就是以西方美学体系建构起来的中国现代美学,无法解决中国的美学实际。

(二)以西方美学话语来解释中国的美学范畴、现象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经常造成“张冠李戴”或辞不达意。“当‘睁开眼睛’的中国美学家们几近一致地把对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努力和希望,锁定在近代西方美学为理论模式的方向上”时,中国现代美学便越来越深地陷人了西方话语的支配性体系之中,中国美学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对话变得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对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及中国人审美心理的解释,只能是生拉硬套,甚至“张冠李戴”。例如,中国艺术史上并没有西方那种刻意的祟高,也无恐惧与怜悯的悲剧,因而也没有将之形成美学上的范畴,但有人硬把中国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与西方的崇高、优美相等同,把哀、怨列人西方美学中的悲剧范围,这无疑是一种“张冠李戴”的做法。中国美学中许多有独特见解的美学范畴,而因西方美学中没有,就被搁置不理了。

二、中国传统美学缺乏科学的统筹与逻辑上的整合,难以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

从目前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成果看,对专人的美学思想,如孔子、庄子的美学思想;对某一阶段的美学思想,如唐代美学思想、魏晋美学思想;对某一艺术类的美学研究,如汉代书法美学的研究较多。然而,却很少有人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宝贵财富做以整合,以现代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建构起以中国民族为生命本体,以汉语言的言说方式为思维基础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这确实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因为,我们历来缺乏对中国美学史的纵向研究,缺乏对中国美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深人研究和理性归纳。例如,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研究,有人说,中国美学是范畴学,这种说法虽然简单,但不无道理,范畴确实是支撑中国传统美学的框架。但至今我们对其研究不够,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科学严谨的定论。像“境”、“悟”这些能在中国人心里引起万千联想的范畴,是中国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范式的代表,它归属于中国美学链条中的哪一环以及它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都应该给予明确的回答。当然,我们承认中国传统美学是繁杂无序的,中国古代缺乏像西方人那种审慎的求证和逻辑的思维。但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掌握了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的方法论,不能仅仅当西方美学的“搬运工”和中国传统美学的“传声筒”,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中国美学由古代的向现代的转换。

三、中国古代美学话语不够成熟,缺乏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内涵外延的概括和说明,也成为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重要原因

失落范文篇6

寻寻觅觅,希望有一道点缀生命的风景;兜兜转转,期盼有一个驻足留守的归宿。缺了一角的圆寻找遗落的心,失落的一角,等待归宿的圆……最终的结局,却是彼此放手,各自前行……曾经的理直气壮和信誓旦旦,在真实面前,在残缺的完美面前,变成一片薄薄的叹息,坠落在地上,他们追寻着完美,却错过了青春。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完美的道路上,寻求完美的过程。是谁,如是说?所谓追求完美,倒不如说是一个追梦的过程,看不见来处,也没有尽头,只有连绵不断的延续……知道树木脱离树根,那圆形的界面,现出深深浅浅的年轮,才知道,多少年过去了……在追梦的过程中,得到完美了么?从未忘却,而这结局,亦或许算作完美……

断臂的维纳斯只是一种偶然,但这种偶然所创造出来的美却胜过它完美的本体,一种超过了原作的美。或许残是对完整的一种否定,如果残看起来更美,那么完美则是另一种残缺,而残才是另一种完美。将残长城修得完整了,我们就失去了长城,将破旧的古建筑翻新了,它就变得既不古也不新了。其实,任何完美相对于永恒的自然都是一种残,美,只是自然中不连续的残片。完美而不真实,真实而不完美,你选哪一个?

当我们忘记过去,再踏征程的过程,我们就选择了去寻找另一种完美。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周而复始的希望之中,不断地成熟的是吧?在人生的岁月中,渴望追求完美的人好多好多。然而大千世界,又有多少个完美让我们追寻和挥霍?常常怀想许多风花雪月,把自己放在一个鲜花烂漫的季节,无情的跳跃一个个动人的诗章,感念天地的辽阔,感念生活的喜悲。走过的路,错过的航船,都风化成了昨天的记忆。也曾经羡慕夕阳的美妙,也曾经翘首晚霞的灿烂。只是当无数次的回首时,才知道人生毫无圆满结局,在一味地追寻完美的途中,与多少人擦肩而过,背道而驰?跨越过,经历过,你会发现,残缺其实是上天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因为是它,让我们早早树立起信念的大旗,把一路的风雨渐次挥舞成满天彩霞。以一种聆听的姿势,景仰的目光,去看风雨过后满溢的幸福……若想真实,何须完美?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美。若从上面望去,定是灿美的蝶,眸里,有童时的梦,往昔不复,陌上疏影凉。

失落范文篇7

从古到今,失落者往往心思运动较为丰厚软弱,是最轻易呈现心思问题者。干部失落,也相同会发生各类各样的主意,会呈现各类各样的心思问题,个中,有五种心思较经常见。

仇恨心思。以为本人在干部人事调整上之所以不克不及如愿或被调整到相对偏僻、逍遥岗亭的局部干部,把责任都归罪于组织,认识不到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有这种心思,换届后一些干部对组织有不信赖感,对上级摆设的任务执行不力。

自责心思。这一类型的干部大多都是平常显示较好、人人较承认者,自己对调届希冀值也较高。换届调整不遂心意,对其自傲心形成较大袭击,反重复复责问本人,哪里做得不敷好。自怨自责的心思,甚至有能够形成干部抑郁,意志低沉,心情失落,本来意气风发之人酿成郁郁寡欢者。

猜忌心思。这类“失落干部”以为,本人在换届中职务调整不敷幻想,是由于有人在组织面前给本人“穿小鞋”、“说坏话”,影响了组织对本人的准确判别。这种心思的人会想方设法要查找出自以为的“仇敌”。

傍观心思。有这种心思的干部首要显示为不作为。这些干部有“破罐子破摔”的思维,显示在任务上就是妄自菲薄,“做一天僧人撞一天钟”,苟且偷生,把本人当“傍观者”,对乡镇党委摆设的任务能推则推,不克不及推也接纳迁延战术。

妒忌心思。有这种心思的干部首要显示为搞小举措。在负面心思的主导下,这些干部甚至会搞一些不该有的举措,如拉帮结派,发怨言、说怪话、拉后腿,试图让他人发挥不开四肢举动,发明不出实绩。

思维是行为的先导,一个干部假如长时间被负面心思困扰,行为不免有掉偏颇,问题严峻的,还能够招致一些错误的言行,对本身、对整个乡镇干军队伍、对乡镇“十二五”规划推进都形成影响,必需要接纳实在有用办法加以处理。

增强思维指导,促其正直心态。思维通,才干心境畅。要化解“失落干部”的负面心思,做好思维政治任务是根底。一是要深化交心说话。组织部分、上级党委,要在乡镇党委换届后摸清干部思维情况,实时和感应失落的干部交心说话。要谈获得位,既要协助其指出往后起劲偏向,更要充沛一定其长处、以往所做成果,加强其对自我的决心;要谈得耐性,说话者要朴拙、谦和,对“失落干部”一些掉态、不恭的显示要宽容大度,以博得他们的信赖。二是要营建社会气氛。“失落干部”发生思维负担,很大水平上是由于他们担忧职务调整不睬想,遭到社会的不放在眼里。要针对这种主意,增强社会言论指导,推进全社会树立“不惟职务论英雄,更重实绩和人品”的理念,以使“失落干部”能获得客观公平评价。三是要疏通表达渠道。要化解“失落干部”的负面心思,必需要树立起优越的表达渠道,让他们有疑心能实时获得指引,有问题能实时获得解答,把他们的思维指导到准确偏向上。

失落范文篇8

有欣喜又有忧愁

当你认真去揣摩

你会发现

其实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关键就在于

你是否去珍惜

是否正确看待了这次不凡的历程

一切的一切

都是你人生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需要你的爱护和付出

或许有时你想逃避这一切

可是当命运降临时

你却会惊叹自己的幸运和无知

这就犹如夜晚的残阳

对于失落的人而言

那正如情景交融般的默契

对于那些热爱生活的人

则就像大自然赋予自己关怀和呵护

那时的残阳,是那般的美丽那般的异彩芬呈

人生的失落和复出

是每个人都将经历的考验

让我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

失落范文篇9

一是在坚决拥护支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忧郁感”.一方面,普遍认为改革开放近30年,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说明坚持改革开放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历史所证明的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出现的消极、负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在社会上现在事难办,深感忧郁。

二是对个人后路的“危机感”,调查中,大部分职工对买断很担忧,近来,很多企业倒闭,特别是很多效益好的企业,下岗职工也在逐年增多,给许多职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对于我所调查的职工,大多数无一技之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担心下半辈子生活没有着落,心理负担较大。

三是对自身职业有“失落感”,我场职工虽然不同于纯农村人,但大部分是农工,跟农村种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似点在于是靠天吃饭,年成好则收益高,年成不好则收益低,不同点在于不能自产自销,特别是近年国家对“三农”问题出台了很多优惠条件,而我场职工无法享受,有时跟农民比,还存在一种“失落感”。

失落范文篇10

学前教育的价值通常由独立价值和衍生价值构成。学前教育为后续教育打基础、做准备,促进家庭劳动力解放及社会发展等价值,都是在学前教育独立价值基础上生成的,可谓其衍生价值。学前教育独立价值失落的本质是人们将学前教育的衍生价值当作其根本价值。为深入认识这种“失落”,笔者拟先勾勒其现象,再剖析其成因。

(一)现象勾勒:超前教育与强化训练

学前教育要促进幼儿适宜的个性化发展,必然需要为幼儿提供宽松有益的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然而在学前教育中,因其独立价值失落而未能促进幼儿适宜的个性化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超前教育,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强化训练。超前教育是把学龄期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学前期,即将超越幼儿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的内容教授给他们,如让幼儿学拼音、背诗歌、记单词、做算术等。当前,不少幼儿园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就是将小学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是典型的超前教育。有研究指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实际教育中较为普遍,在幼儿园中,学科教学知识占很大比重而且难度普遍提高,与此相对,幼儿的活动时间相对较少而且活动方式单调。[1]如此一来,幼儿园成为小学教育的预备班、训练场。近年来,虽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大中城市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在县城和广大农村地区依然较为普遍,不少家长和幼儿教师甚至认为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样的幼儿园才是让孩子学有所得的幼儿园。在整个学前期,超前教育现象通常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得愈加突出。例如,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人们通常会让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靠拢,让孩子学习小学低段的内容。这种做法无疑忽视了学前教育的独立性和幼小衔接的相互性。其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十分强调幼小衔接的相互性,通常预设一个相对较长的幼小过渡期。例如,美国的幼小衔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设置从托儿所到3年级的学校;二是学前教育系统与学校系统之间的整合。[3]可以说,幼儿园与小学的相互衔接是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自独立价值基础之上进行的,而非一方向另一方靠拢。强化训练是通过反复练习、机械重复等方法让幼儿达到预期目标、掌握规定内容的教学方式。例如,一些幼儿园为了让幼儿学会10以内的加减运算,让其反复做题,直到学会为止;为了让幼儿掌握一首儿歌,让其反复演唱,直到会唱为止;为了让幼儿临摹一幅作品,让其反复练习,直到画得相似为止。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水平,他们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稳定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这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应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开展。其实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趣的活动和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并吸引其主动学习。因此,强化训练的方式无疑忽视了幼儿的天性,是对幼儿的限制与束缚。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常常相互联系,并相伴出现。因超前教育,幼儿很难掌握学习内容,于是教育者便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目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的内容,大都超越了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都将学前教育的衍生价值看作自己的根本价值,忽视了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适宜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削弱了学前教育独立存在的必然性,使学前教育沦为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的附庸。

(二)误读“基础”:致使失落的重要原因

导致学前教育独立价值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前移、幼教师资水平的差异、教育部门的监管滞后等。鉴于这些原因易被人察觉,且大都为人熟知,笔者在此着重对“基础”的“误读”这一原因加以剖析。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何谓“基础”?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初始阶段,并为后续发展做准备。由于事物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往往比较弱小,人们对其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常不予重视,而只在乎其为后续发展做准备。如此一来,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学前教育看成为后续教育做准备,特别是为与之最为接近的小学教育做准备。于是,小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学前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或许是学前教育小学化最直接的原因。其实,这一理解只是“基础”的表层含义或外在表现,其深层含义或内核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是事物发展最重要的阶段。这意味着“基础”不仅仅为后续发展做准备,更为后续发展提供支撑。“基础”表达一种“支撑”的状态,即基础部分支撑着其余部分,并对其余部分进行“力的给予”或“意义的给予”,一旦“给予”关系不存在,“基础”也就不再是基础。[4]由此观之,基础部分的意义不仅不由其余部分给定,反而给予了其余部分一定的意义。事物在基础阶段发展得好,后续的发展才会顺畅而自然。将学前教育看作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形式上是为后续教育做准备,实质上表明学前教育是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和阶段,是后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幼儿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只有充分和自然,他们的后续发展才会适恰和流畅。有关学期教育质量的追踪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对后续教育具有“支撑”意义。在这些研究中,较为著名的是美国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Pre-schoolProgramStudy)。该研究表明,接受了1至2年优质幼儿教育的孩子在学业成就、就业率和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比较高,而犯罪率又比较低。其中,此项研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得出令人不得不重视的结果,当这些孩子27岁时,其回报是投入的7.16倍。[5]此外,目前为止欧洲最大规模的考察幼儿园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英国有效学前教育研究项目(TheEffec-tiveProvisionofPre-SchoolEducationProject,EPPE),通过对数千名儿童进行追踪研究表明,“优质的幼儿园可以减小小学的消极影响,较差的幼儿园可以削弱小学的积极影响”[6]。这些研究成果在凸显优质学前教育对人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的同时,也表明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育才能真正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的失落将为幼儿日后发展埋下隐忧。

二、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的回归

基于对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的反思,要促使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的回归,我国既需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又需要强化学前教育政策与制度的保障。

(一)加强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的回归首先源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将儿童看作成人的“雏形”,从而在教育过程中通常按照成人的标准来塑造儿童。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特别是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的积极探索,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期的独特性,并逐步揭示出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虽然这一过程似显漫长且仍在推进,但它却体现着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卢梭无疑是较早“发现儿童”的教育家,他批判了不顾儿童独特性的教育方式,指出即使最明智的人也只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7]。卢梭强调按照自然的秩序和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进行教育。在随后几个世纪里,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等教育家都积极倡导儿童的独特性,指出儿童教育应该以其适宜的发展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并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例如,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智,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在他的早期就形成了。由此,她提出并积极实行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新教育,指出“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8]。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蒙台梭利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随着近年来与幼儿相关研究的跟进,人们发现了更多“童年的秘密”:人生发展的多个关键期处于学前期,如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和数字概念的最佳期,6岁前是性格的奠基期;幼儿时期是人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对人认识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与此同时,一些优质的学前教育实践也不断冲击人们的传统观念与行为,如瑞吉欧、华德福等教育模式,引导着教育者反思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合理施教。已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无疑促成了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的逐步回归,使人们更加关注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并反思和探寻如何在学前教育中促进幼儿适宜的个性化发展。有研究者回顾20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史认为,20世纪“是一个不断认识儿童、不断给儿童松绑、不断为儿童解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历史,是不断地为儿童谋幸福的历史”[9]。其实,这段历史亦可看作学前教育独立价值逐步回归的历史。当然,这一回归历程并没有终结,面对学前教育现实中依然存在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等现象,人们仍需不懈努力,进一步探索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的回归路径、彰显方式、保障措施等,促使这一价值的全面回归,从而使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发展成为现实。

(二)强化学前教育政策与制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