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十篇

时间:2023-03-15 10:38:36

失落的文明

失落的文明篇1

有一天,忽然发现汽车的数量已经多于单车,它们庞大的身躯占据了每一条街道的中心,它们冲天的尾气笼罩了每一座城市的上空,我忽然明白过来:稼轩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已然成为现实时,单车在渐渐离我远去,一如我骑着单车驶过的岁月,无法收拾,更无法重来。

血缘,金钱

我属于见钱眼开但不见利忘义的那种类型。往往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电视荧屏上看到五花八门的家庭纠纷案,百分之八九十与钱有关。或者是某某欠某某钱,而两人是亲戚,于是一个想赖账,一个不依不饶,一来二去闹上公堂;或者是两夫妻离婚,为了财产分割问题大打出手;又或者是儿女争夺父母的遗产。举不胜举。

于此我不明白的是:在这些人眼中,难道亲情还不如钞票吗?古语有云:血浓于水。意即血缘是超越一切的。我可以赞同大义灭亲,却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凡涉及情感品质问题,金钱一概派不上任何用处。金钱能换来破镜重圆吗?不能。金钱能换来死而复生吗?不能。金钱能换来天长地久吗?不能。可是,这个挺简单的道理难住了当今不少人哦。

失落的文明篇2

作者简介

楚鹏,23岁开始独自远行,四年来足迹遍布中国1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83座,100座中华名山的69座,以及四大洲的11个国家。在实践“环游世界”梦想的同时,心态日趋平和。行走于他,就在于繁华看尽后,得到心灵的自由。“若问我缘何如此坚持,只因生命只有一次。”(新浪博客首位原创摄影之星,博客地址:http://blog.省略/hec)

Tips

气候:每年的10月初到来年的3月底是最适合拍摄的季节,天气晴朗。尼泊尔早晚清凉,衣物要充分准备,但日间温度会回升。

饮食:世界各国的饮食都可以在加德满都找到,当地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必需自带用具煮沸饮用,或购瓶装水。

住宿:从豪华酒店到青年旅社,选择多且便宜。在加德满都,建议住在游客聚集地的泰米尔,这里有很多选择。

交通:加德满都谷地中的所有景点都可以乘公共汽车到达,票价便宜,其实和当地人一起挤公车是一种极好的体验。或者可以选择打车,记得要司机打表。

拍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很多寺庙是禁止摄影的。即便拍摄当地人的活动,特别是宗教仪式,最好事先也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 加德满都的文化之旅

广场上的百态人生

无论看人、看热闹,加都的杜巴广场都是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小贩们推销着小佛像、军刀;插着风车的人力三轮车,叮叮当当地招揽顾客:左边坐着长发飘飘、画着花脸的苦行僧,右边走来两三个带着鼻饰、穿着纱丽的女子。

杜巴广场不只是游客的,更是本地人的。这是他们每天过日子的地方,买菜、晒太阳、看报纸、会朋友、朝拜,游客们拍完照片走了,他们永远在那儿。

傍晚时分,我坐在杜巴广场寺庙高高的基座上,沐风赏景,满心欢喜。此时此刻,最值得研究的是,风往哪边吹,哪个角度阳光最柔和。

藏庙洞悉世俗的神眼

博德纳特庙也称藏庙,巨大圆拱形的寺庙吸引着各方佛教徒来这里转经朝拜。我像众人一样,顺时针绕塔一圈,表达对佛主的敬意。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尼泊尔洞悉世俗的神眼。神眼,是尼泊尔宗教与旅游的双重标志。两只大眼中还有一只螺旋形小眼,那是“智慧之眼”。鼻子位置的问号则是尼泊尔数字“1”,象征和谐一体。据说这双眼睛能看清世间万物。

我站在白色的佛塔上,看到下面芸芸众生在顶礼膜拜,而洞悉一切的神眼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远方,超脱于众生的喜怒哀乐之外。

每每忆起尼泊尔的点点滴滴,总是难忘那双迷人的神眼。那洞悉世情的睿智与光芒,永远注视着你,审视你的心。

印度教徒的神圣火葬

“青烟缭绕的火葬场,披着艳丽的伽衣蓬发沧桑的苦行僧,最圣洁的河流……”,我对巴格马蒂河旁的帕苏帕提寺有着莫名的神往。

寺前的巴格马蒂河(小恒河)也是印度教徒的火葬场所。在这里,整个送葬和火葬的过程中,没有生者的哀哭声,只有鲜花和默默的祭奠,一个一个的躯体在亲人点燃的木柴中燃烧,化成一缕缕青烟飘散,如此迷幻的气氛,令人无法释怀。

教徒们之所以能平静地对待生死,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死是对生的解脱,是从人世苦海走入极乐天堂。尼泊尔人,生的平和,死的超然,宗教是他们心中无形的支点。

斯瓦扬布的神灵敬仰

斯瓦扬布佛塔是尼泊尔同类佛塔中最古老的一座,据说已有2000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里比加德满都谷地高约77米,傍晚时分是绝佳的摄影地。

在斯瓦扬布,很容易被那些虔诚礼佛的人感染。尼人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在巨大的神像前默念着对神的敬仰。对尼人来说,他们把宗教当作净化心灵和身体、引领自己去过一种纯洁生活的途径。

逛累了,我找个地方坐下。旁边的尼人向我学中文,我很有耐心的教他们说“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而他们没多久就学会了“美女,我爱你”,呵呵!

观赏日落时分的加德满都全景,和周边的尼泊尔人聊天,也许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望着余晖中的加德满都,我也结束了对这里的旅程,并将去往尼泊尔的另几坐城市。

2 历史古城的艺术风情

帕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洲18座重点保护的古都之一,这里的杜巴广场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帕坦、巴德冈都有杜巴广场)。无论从古老传统、宗教文化、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舞蹈等等,这里都值得细细鉴赏。

古代的当地人以建筑为生,加德满都几乎所有的庙寺都出自帕坦人之手,甚至中国元朝时来华从事寺庙营造的尼泊尔工匠,也多数来自帕坦。帕坦人在自家的帕坦城当然要建设的更加精致无比。

在帕坦有拍不完的照片,这异域风情,会时时刺激我的视觉神经,让我不知觉间按动手中的快门。

离帕坦不远的巴德冈是尼泊尔三大古都之一,意为“朝圣之城”。她也是中世纪尼泊尔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发源地。尽管在1934年的大地震摧毁了许多寺庙、修道院,但巴德冈仍然是世界这方面顶尖技艺的实体。有位英国学者曾经说过:“如果整个尼泊尔不在了,只要巴德冈在,就值得你飞过半个地球来看她。”

和加德满都、帕坦不同,巴德冈宁静、祥和、开阔,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你就这么喜欢。

3 享受博卡拉的幸福时光

离开巴德冈我又返回到加德满都,第二天早上搭乘Golden TravelBus从加德满都前往博卡拉,6个小时的车程,下午2点多到达。

博卡拉是个美丽的小城,天气好的时候,看得见安纳普尔纳山脉,费瓦湖里是雪山的倒影,尼泊尔的风光明信片差不多有一半被博卡拉所垄断。

“没有在凌晨的博卡拉挣扎着爬起床,在刺骨的寒风中与一大群不知来自哪一国的旅客,站在一个高3,700公尺叫萨兰科特的地方,一起望着远方某处数小时,等着太阳露脸的经历,你就不算是去过尼泊尔”。

博卡拉的日出非常有名,凌晨旭日的晨曦映在万年不化的山顶积雪上,配上满天的绚丽云彩和蒙着薄薄朝雾的梯田、农舍,非常美丽。

萨兰科特是一处天造地设的观景地,海拔1592米,这里既可以俯瞰平均海拔仅884米的博卡拉,更是观看喜马拉雅山脉日出的绝佳地点。

黎明的等待是让人惬意的,周围只有风声和鸟鸣。云层后面是让人期待的悬念,并不是每一位旅者都有缘得见神山的真容,我需要一些运气。风吹散了云雾,快门声成了最好的交流方式。

傍晚时漫步费瓦湖,此时太阳不再炽烈,正是好时光。雇个船工,任船工荡来荡去,在湖光山色中,体会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

我乘小船渡过费瓦湖,再登和平塔山,来到半山腰观景台,俯瞰博卡拉全景,湖水清澈,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周边雪山,日落时分的安纳普尔纳格外美丽。

4 特色活动赏峰飞行

尼泊尔人相信,每一座雪山都有神明。在加德满都时,我体验了一次赏峰飞行,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众神注视的天空下,感受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我选择了Buddha Air,它也是是尼泊尔经营Mountain Flight最好的航空公司。飞行时间约为一小时,一早在加德满都机场登机。飞机前行十五分钟,一座座白皑皑的雪峰便陆续出现。

失落的文明篇3

云丘山的千年古村落有10多个,分别是塔尔坡古村、康家坪古村、前庄古村、后庄古村、上川古村、下川古村、安汾古村、鼎石古村、鹿凹峪古村等,每一个默默无闻的名字背后,都保留着一段能够触人心弦的感觉,这些古村都依山傍水,风水绝佳,古村全部用石块垒筑而成,石楼、石窑、石墙、石堡让您大开眼界,在这里我们感受、聆听古村落发出的远古回声、旋律、韵味、诉说,甚至是一个民族最初心跳的节奏。

塔尔坡古村落

塔尔坡古民居院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居住理念。以土崖挖洞的穴居、石料构筑的窑居和夯土版筑的抬梁结构为主要的建筑形式。土窑洞是依山构造,挖凿土窑。石窑洞是利用当地的石材,碹拱而成的,一种是洞穴式的碹拱洞口门窗的建筑形式,一种是无梁殿的建筑形式,以洞侧壁为门窗的建筑形式,俗称枕头窑;瓦房是梁架结构的瓦顶建筑,一般分为两层。土窑洞、石窑洞都脱胎于岩洞或穴居,瓦房脱胎于夯土版筑、抬梁结构等建筑,塔尔坡现存的古院落是古民居的活化石。住房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先生亲临古村时评价说,“塔尔坡古民居很有建筑价值”。权威专家对古民居建筑和历史价值作以准确的定位认可,对它的历史定位给予充分肯定。

丁石古村

丁石古村旁边的唐代官道――路面现在还保留下曾经马蹄、车子留下的印迹,还有旁边石壁上的的交通碑,无不暗示这里曾经是条十分繁华的交通要道。这条路正是唐代把中原的食盐运往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云丘山马壁峪作为交通大要道,在昔日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与繁荣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见证了云丘山古老的历史与辉煌的文明。“唇亡齿寒”和“假虞灭虢”两个成语所说的历史典故,就同马壁峪有关。当年,晋国收买虞国,挑选的骏马,就是从这条马壁峪里通过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关联着云丘山,记载历史的成语关联着云丘山,他们共同证实了云丘山历史的悠久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安汾古城

失落的文明篇4

    法律咨询:老家的妻子离家出走已经三年了,出去找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现在她下落不明,我想和她离婚,可她人又不能出庭,请问我该怎么办?

    律师解答: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诉至人民法院,要求离婚,不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会依法受理,对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

    夫妻中一方下落不明该如何离婚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下落不明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下落不明满二年,其配偶可以先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失踪,待人民法院宣告失踪后,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1条规定,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诉至人民法院,只要求离婚,不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 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

失落的文明篇5

小时候,只知道尽情地玩耍,不理解失落的定义是什么,外也不知道失落过后的感觉,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才懂得了失落.

那是我六年级时的小生初,填志愿时虽填响中,但是还可以考别的学院,因为我是中等生,想多给自己一次机会,所以,我不但考响中,而且爸爸还特的为我去盐城报名,考盐城中学.我不知道,爸爸为了我的这次考试花费了不少心血和精力,对这次考试我只是当玩的,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因此,考的好不好,我一点也不在乎.

一个星期过去了,盐城中学的考试成绩出来了,爸爸又为了我的这次分数到处奔波,仅仅几天,爸爸的头上就多了许多白头发.

我这次的成绩考的相当差,数学和语文两门总分200分,而我只考了130多分(所有人都考的差不多),虽然爸爸没有,我想了很多,在我的想法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失落,也明 说我什么,但是,我从爸爸的眼中看出了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知道爸爸一心望女成凤,他希望他的女儿能够成材,有出息.

爸爸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我以后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好基础,以后的竞争非常强烈,不容许落后一步,我理解爸爸的想法,爸爸是为我好的.

在知道分数后的几天,我一个人躲在屋子里,除了吃饭白了许多道理:只有好好努力,如果临时抱佛脚,将会一事无成,对待学习也一样,要从"实"与"活"两方面去严格要求自己,相信会有好的效果.

俗话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虽然有点失落,但是我的失落并不完全是苦涩,它是快乐的;它是经过风雨后磨练的彩虹;它是第二天的新开始;它象征着春光明媚.

失落的文明篇6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体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特点。自然环境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传统村落的建筑样式,南北方虽然都是传统农业社会,但地理、气候、地质不同,南方要么地处沿河地带,临江而建,多石木结合,以石夯基、以木建房、以瓦遮挡,多一、二层厅堂式住宅,顺水流向依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水乡如画的村落景致;而丘陵地带则傍山靠地,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多吊脚楼和富有民族风情的村寨。北方传统村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和北京,历史上,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带是农耕文明最昌盛的地方,即使是今天,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在三产中仍占据约1/3的比重。传统村落必有其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山西和北京所代表的北方村落特点,它们形成了中原风格的传统村落,孕育了传统村落里的文化。目前,对中原的村落研究少之又少。虽然中原的村落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不及江南的诗情画意,从北方来讲,则少了几分家族式聚居氛围,但通过研究,从中能看出中原传统村落对中原璀璨文化的承载是以不同于南北两种风格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基于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传递出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解、方式方法都存在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一)损毁的速度快于保护的速度。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目前还在减少。如果不对传统村落保护量身定做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法规制度,别说是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也会因为保护措施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消失。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毁指村落建筑经历风吹日晒雨淋虫蚀等自然现象造成的部分损毁或全部损毁,属于传统村落消失的不可控因素。传统村落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环境:一种地处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文化交流频繁之地;还有一种散落在相对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人口流动性小、文化交流稀疏。前者从自然性角度考察,损毁的可能性极小,而后者则因地势地形、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村落容貌自然性恶化,后期不能及时修补,不少自然村落悄悄地消失了。但相对于自然性损毁,社会性损毁的破坏力度远不止此。之所以用社会性损毁而不是“人为”性损毁,是在将传统村落视作一个微型社会,在其与村落外的大社会碰撞时做出的选择这一角度界定的。包含当前学者关注的几大问题:1.村落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导致村落消失这种现象在偏远(山区内陆的传统村落)村落普遍存在,青壮劳力离开土地,留下妇孺老弱守着村落。外出人员的离去,既切断了与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连接,也切断了他们乡愁的根,对失去农耕后续力量的传统村落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毁灭。2.自然村落合并导致村落消失一份来自《2016年山东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山东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996—2013年,山东省城市建成区外乡数量从1022个减至89个,行政村数量从8.3万个减至6.5万个,自然村数量从9.8万个减至8.6万个,许多村庄呈现“空心化”态势。比较小的几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大的行政村,几个小的行政村合并成更大的行政村,如此既能节省管理成本,又为农村扶贫脱贫提供自然条件。在合并自然村时若不注意传统村落的重要性而盲目合并,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3.现实生活迫使村落居民迁出导致村落消失村落原居民迁出村落,并非出于本意,但又迫于生计不得不迁,迁出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却无法保留住原有的生活样态而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或“空壳”化,使其成为一种展示品。然而,被记住的乡愁恰恰是嵌入当时那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并滋润着原居民,并非从外部强行灌输,这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极易采取的便捷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旅游开发,观光采摘,再辅以各种名目的采摘节、娱乐节就是在做留住乡愁的大文章。这给人们留下一个现实困境:如何保持村落居民物质与精神两种财富的平衡?(二)保护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流失。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导致传统村落的消失,而保护不当等人为破坏行为则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流失。一种情况是对传统村落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执行实施,缺乏科学的判断和衡量,一味“求新”,搞大拆大建,将传统的建筑拆除而后兴建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美其名曰“古镇”“古村”。设计者茫然不顾南北地域差别,一律沿用江南白墙黛瓦、花园庭院。另一种情况则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违规开发村落,搞成“千村一面”的旅游景点,将原居民整体迁出村落,另选地址安居,甚至租用原居民住回原村落,扮演着以往的角色。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被打破,继而形成的历史性的村落也难逃其掌,尽随“落花流水去”。(三)缺乏专业人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目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各省纷纷申报部级和省级传统村落,挂牌明示。而地方传统村落保护,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参与。不少地方的政府为了追求GDP与开发商合作,盲目对传统村落乱开发、滥开发,而政府把管理权让渡于开发商不再过问,只管收税。到头来,开发商怎么开发、如何保护都不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受害的是传统村落。专业人士参与的保护不再是单纯的开发式保护,而是具有研究性质的保护,目前这一块仍是短板。(四)各省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不够健全。2014年4月25日,国家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旨在防止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修建性破坏现象,高屋建瓴的指明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向、尺度、惩罚、监督等细节,确保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然而,全国传统村落分布范围广、历史跨度大,具备传统村落保护价值的省份和地市应尽快制定适合本省、本市的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五)传统村落居民对传统村落的认识有待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相对于村落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城务工人员更希望留在城市。许多打工子弟乃至他们的下一代,已在城市扎根,脱离农耕文明时间与定居村落的意愿成正比。对于留守村落的居民而言,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现有生活水平是最紧要的事情。然而,村落的现有建筑、文化等却成了他们达成诉求的障碍,他们不关心传统村落问题,不关注保护问题。传统村落文化不仅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家风传承、家族荣誉、个人理想等人文精神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正是村落里走出来的人世世代代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通过兼顾保护与管理,实现“乡村记忆”的美好愿景。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

文化是“历史性的存在”,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即是要保护村落的历史。如果说建筑物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历史文化要素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既要保护生命线更要保护灵魂。如此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乡村记忆。(一)澄清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科学规划。澄清传统村落保护理念,科学规划,如表所示,领导干部决策层更希望对乡村建设做科学的调查、预判和设计方案,美丽乡村建设首要的是具备科学的规划。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首先要吃透城镇化的主旨、目的,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市、本乡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兼顾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好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是一种特色,是开启特色小镇建设、宜居乡村建设的便利之门。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防止保护措施的雷同,比如美丽乡村建设的“千村一面”。政协代表冯骥才提出不少传统村落因为“空巢化”和“全面旅游化”变得面目全非,正朝着“千村一面”的雷同化方向发展。这里的雷同不是村落历史景观的雷同,而是村落保护的措施雷同,为增加收入、展示历史文化,统统趋向于搞旅游开发。这里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村落经济来源是否困难无以为继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搞旅游,但不意味着所有方式的旅游都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有些低端旅游只会破坏村落的文化和环境。2.旅游是否是唯一的来源诚然,旅游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快方式,也是最佳宣传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方式呢?社会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空巢化”问题的是否有交集?传统村落保护能否成为解决农村“空巢化”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可行途径呢?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下最现实、最直观、最具体的载体,利用好传统村落“历史性存在”的价值主体应是上述难题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之一,对“留住乡愁”“乡村记忆”都是最鲜活的实践。3.是否所有“节庆”都有文化乡村旅游热衷于打各种“节庆”的牌子招揽游客,于是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相亲节”“花卉展览节”“美食节”等纷纷亮相。直观下,这些似乎都是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深层的却是缺乏对文化的真切认识和真情实感。文化不是需要深层次的挖掘。(二)健全完善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传统村落顾名思义因传统得名,这些村落经历无数风雨,具有浓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由于村落建筑(自然景观)取材和设计与现念存在一定差别,如何妥善保护、维修和管理是研究传统村落的前提,即自然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目前为止,大部分省份还未意识到本省的传统村落的意义和价值,未意识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在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乃至农村发展的趋势中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最基本的法律条文。首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条文中需明确传统村落的归属。化解居民与村落保护的矛盾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需要从法律上给予澄清,以现实的物质或精神手段给予解决。其次,制定严明的奖惩规则,对保护有力者施以褒奖,对破坏者进行严惩。破坏行为包括对有形和无形文化的破坏两种。再次,综合平衡招商引资项目,拒绝对传统村落的人为破坏。让古村落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得到善存,精神形态的文化得到传承。最后,严格落实国家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尽快落地成法。各地市尽快拿出本地市的法律条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统筹解决修缮资金难的问题。传统村落的维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传统村落的建筑和自然景观都是历史遗存的,一旦损毁,修缮资金不是小数目。况且缺乏专业的工匠从事修缮事宜。另外也要注意,不少传统村落大多闭塞、落后,居民掏钱自行修缮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也有学者反驳现在保护思维中的“亮化、绿化、硬化、白化”,在这方面投钱反而是舍本逐末,还不如保持原有的风貌,还原农耕生产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延续传统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修缮资金的浪费。(四)加大技术人才的梯级队伍培养。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有形无形中,有形的需要专业工匠进行维护,而现在的青壮年热衷于脱离农村入住城市,现有的工匠手艺传承成了文化传承的难题。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样面临尴尬局面,传统的酿酒、打磨、雕刻等手艺在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照下,日薄西山。传统酿酒方式,纯手工加工工艺的丧失就是传统生活的丧失,传统文化又从何谈起?加大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更要注重梯级队伍的培养,做到上传下达,代代相传。(五)传统村落管理的创新思路。从管理模式上看,大部分采用招标旅游公司开发,未开发旅游的也在酝酿旅游产业。诚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需要借助旅游的方式,向外界宣传,让游人通过参观、体验的方式带走传统文化。但旅游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村落管理权和资金支配权,应属于开发公司与村落居民一起管理,而不是全部交由开发公司。让居民参与,一是提高居民参与保护的意识,二是挽留居民增进对村落的依赖,三是对开发公司的开发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四是对投入与收入资金有支配权。针对传统村落的“空巢化”和“亮宝式”现象,应广泛征询社会意见,激发社会合力,使社会群众由看客变为参与者,这其中更要注重听取原居民对村落保护管理的意见。本地政府应起到统筹、规划、监督作用,发挥史料馆、文化站的作用。目前山东省枣庄市各村还不具备编纂村志的能力,只在各区统一编纂村名志。下一步应加快补齐这个短板,尽快组织人手编纂村志。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村的简介、村名由来、何时建村、是否搬迁、村中姓氏;建筑样式、年代、村中景观(河、湖、溪、水库、沟渠、山、林、庙、寺、学校以及医疗);经济来源,靠什么维持生计、生产方式;文化,村中名人贤士,高学历人士,人口流动等。把村落由来和变迁一一记录成册,以便研究和管理。传统村落蕴含着和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交往艺术,人与社会的共生关系等,人们到传统村落感受的不仅仅是乡愁,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作者:王桂娟 徐铁权 单位:枣庄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周斌.缙云河阳古村落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失落的文明篇7

本文对这些问题也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财产代管制度代替宣告失踪制度。此两种制度都是在下落不明人被宣告死亡前为保护其财产关系而设置的民事法律制度,核心内容都是根据有利于保护下落不明人财产的原则为其指定财产代管人。有些国家如意大利对两种制度均有规定即对下落不明人先启动财产代管制度,经过法定期间才宣告失踪,这时的宣告失踪发生了宣告死亡的初期效果,虽留有余地,但对下落不明人的利益保护仍然十分的不利。故此,我赞成在宣告死亡前只设置其中的一种制度,那就是财产代管制度。

一、关于我国的宣告失踪制度

我国宣告失踪制度的主要内容:公民下落不明满两年,利害关系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下落不明是指公民离开最后居住地后没有音讯的状况;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被申请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这是申请宣告失踪的全部条件,当符合这些条件时,人民法院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发出公告,公告的三个月的期间届满,法院根据被宣告失踪的事实是否得到确认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或者驳回申请的判决。如果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应同时根据有利于保护失踪人财产的原则,在法定范围内指定被宣告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财产代管人可以从失踪人财产中支付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它费用;财产代管人还可以作为原告或者被告参与因失踪人财产关系提起的诉讼。另外还有变更财产代管人和宣告失踪的撤销问题。由此可见,宣告失踪是人民法院根据被申请人下落不明满两年的事实,基于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公告期内没有获得被申请人的音讯,推定被申请人失踪,于是作出了宣告失踪的判决。从宣告失踪的后果看,没有发生继承关系,与失踪人有关的人身关系也没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法律上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就是推定下落不明人并未死亡而作出的其仍然活着仍拥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判决。

二、反对设置宣告失踪制度的原因

首先,在现实中,人或者生,或者是已经死亡,或者处于音讯皆无、生死未卜的下落不明状态,这是没问题的。但有问题的是,在法律上设置了宣告失踪制度,人民法院根据此制度从申请人的申请,被申请人失踪两年及公告期三个月皆无音讯的事实,推定出被申请人仍然活着的结论,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让人不明白的是:怎么能从这些既定的事实得出被申请人仍然活着的结论?并不是说得出申请人死亡的结论就有道理,只是得不出其活着得结论,而作出等于承认被申请人还活着的宣告失踪的判决是没有道理的。从法律的严肃性和维护人民法院的权威的角度来说,与其设置了没有道理的法律制度不如不设置;与其作出了没有道理的判决不如不做判决。所以,我国法律不应该设置宣告失踪制度,人民法院不应该作出如此的判决。

在法律上,自然人基于出生,取得民事主体资格,拥有民事权利能力,成为民事权利主体,到其死亡时止。也就是说,自然人生则有民事主体资格,死则民事主体资格消灭。而宣告失踪制度在法律上对被宣告人作出了一个宣告其仍然拥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判决,其中的奥妙是令人寻味的。其一是,既然宣告其失踪,推定被宣告失踪人仍然活着,就意味着被宣告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一直并未消灭,既然未消灭,为何要作出一个宣告其仍然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判决,实在是有多余之嫌;其二是,作出了宣告民事主体资格没有消灭的判决,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一个人即使未死亡,也可能被取消民事主体资格,否则为什么要作出宣告其仍然拥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判决?这也正是宣告失踪制度在法理上的不合理之处。

其次,自然人被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是根据有利于保护失踪人财产的原则为失踪人指定财产代管人,由财产代管人处理与失踪人有关的财产关系。因为宣告失踪制度的设置,产生这样的问题:从下落不明到被宣告失踪这段时期内,下落不明人的财产关系处于无人管理的混乱状态。只有《民通意见》第33条规定:“债务人下落不明,但未被宣告失踪的,债权人起诉要求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公告传唤后缺席判决或者中止诉讼处理。”这是对在这段时期内失踪人为债务人的债的关系作出的规定。公告传唤后缺席判决存在着判决缺少当事人双方的辩论,判决会对缺席一方不利的可能,如果说这是不得已的选择,那么在判决后的执行上存在的困难,同样使得债权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中止诉讼,一直到启动宣告失踪制度指定了财产代管人后以其为被告继续诉讼,这样的拖延显然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无论怎样,宣告失踪制度都使得以失踪人为债务人的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在这段时期内以失踪人为债权人的债的关系,因为债权人的下落不明,使得其行使权利的可能性已经消失,又没有财产代管人,于是就没有人来行使债权了,这对失踪人是极为不利的。除非是债务人主动的以提存的方式来履行债务,否则债务人也摆脱不了债的关系。设置了宣告失踪制度,当至少两年零三个月的时期过完,指定的财产代管人来行使债权人的权利时,这时债务人完全可以根据一般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来对抗财产代管人,因为诉讼时效制度就是在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债权存在而懈怠行使权利时,使权利人丧失胜诉权的制度。至少在下落不明前下落不明人已经知道或应该知道存在的到期债权,债务人有理由认为下落不明是债权人懈怠行使债权的一个表现,除非能证明下落不明是不可抗力造成,并且不可抗力使得其持续不能让其利害关系人获得其音讯,要财产代管人得到这样的证明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下落不明前下落不明人不知道或不应该知道的债权,财产代管人要知道此类权利的存在也是很有难度的,这给主动的行使权利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更何况宣告失踪制度是“不告不理”,利害关系人若不申请则这段期间可能会变得更长,即使是在债权人下落不明后到期的债权,债务人无法主张诉讼时效来对抗财产代管人,也会因客观上的证据灭失或难以寻找而无法对债务人提起诉讼,使得下落不明人的债权更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最后,另外宣告失踪制度不是强制性规定,宣告失踪程序不能由人民法院启动,必须由利害关系的人申请,它也不是申请宣告死亡制度的必经程序,尤其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两年时,顺序在先的申请人可能已经申请启动宣告死亡制度了,因此设置此制度的意义并不大,反而可能被一些占有下落不明人的利益的人利用。比如如果某下落不明人不负有债务,只拥有债权,也没其他的利害关系人,这时各债务人可能就不会去启动宣告失踪制度,从而达到不必清偿债务的目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设置宣告失踪制度来处理下落不明人的民事法律关系是不足取的。

三、构建我国的财产代管制度

我国的台湾地区、德国、瑞士、日本均是采取的设置财产代管制度与宣告死亡制度来处理下落不明人的法律关系的。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我国应该设置的财产代管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1、当下落不明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其监护人是其当然的财产代管人;未成年人在下落不明期间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由监护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申请指定财产代管人。2、当下落不明人在下落不明时已经委托了人对其财产进行管理,其委托人是其财产代管人;只是委托期限届满时,由委托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为下落不明人指定财产代管人。3、当下落不明人既无法定人又无委托人时,如果其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主动管理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并未引起纠纷提起诉讼的,法律可不介入其中;当因与下落不明人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被提起诉讼时,由检察官向人民法院申请其指定财产代管人。 4、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由下落不明人住所地或最后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向人民法院提起为下落不明人设置财产代管人的申请。5、人民法院接到申请后,应查清被申请人的财产,指定临时代管人或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发出寻找被申请人的公告,公告期间(比一般民事案件的公告传唤期间要长)届满仍下落不明者,由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财产代管人。6、为避免财产代管人滥用代管权损害下落不明人的利益,可以责令财产代管人就代管权的行使提供担保。7、当得知下落不明人的音讯或其重新出现,或者其被宣告死亡时,财产代管人的代管权终止。8、财产代管人的代管权限定为:处理债权债务关系,并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或作为被告应诉;对财产进行保存、维护、不改变财产性质的使用、收益、改良,但改变财产性质的使用、处分,应征的人民法院的同意。像其他的方面,比如如何指定财产代管人、关于变更财产代管人、财产代管人代为支付下落不明人所欠税款、当下落不明人重新出现或知道其音讯时的处理方法等均可参照宣告失踪制度的相关规定。

失落的文明篇8

每天傍晚,两个在天空中永远相距不远的太阳相继在耀眼的光辉中落入地平线。尽管想象两颗朦胧的红色恒星降至地平线以下并非难事,但天文学家仍然无法确定这些恒星是否确实是红色的。在系外行星上,“一些落日实际上和地球上的不完全相同”。巴黎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保罗・安东尼・威尔逊表示:“它们的颜色会非常不同。”

当然,天文学家无法亲见这些落日――大多数时候甚至不能直接看到这些行星。他们会等待一个时刻:当恒星微微变暗,行星“凌越”或者直接从恒星前面经过并遮挡住恒星的小部分光线时,借机观察这些行星。但并不是所有撞到行星圆盘的光线都会被阻挡, 实际上,一些光线会穿过行星最高层的大气层。“我们收集穿透大气层的光线,并将其解析成不同的颜色。” 威尔逊说,“我们注意到,当我们看这些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时,会发现一些颜色缺失了。” 艺术家想象的双星日落

这些缺失的颜色都有对应的化学物质,从我们熟悉的水蒸气到比较陌生的气态金属――这些物质大量存在于系外行星的上层大气中。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吸收恒星特定颜色或波长的光。因此,在这个对天文学来说很常见的反直觉联系中,任何缺失的星光都代表行星大气层中存在某种化学物质,而可见的星光则代表行星大气层中缺乏某种化学物质。

它给我们最明显的暗示是我们能够据此检测到特定的分子,如氧气,这可以表明一个行星是适合居住的――甚至可能已经有人居住了。不过,我们发现的第一颗凌越恒星的系外行星HD 209458b肯定不是这样的情况。它是一颗气态行星,质量约与木星相当,轨道半径只有水星的1/8,所以炽热难当。

这颗行星发现于1999年,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天文学家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多次观察它,希望发现透过其外层大气的光线。果然,除了一部分特定的可以被钠吸收的波长之外,星光仍然可以被看到。每当行星凌越其恒星时,这些橙调都明显减少,在恒星的光谱里形成谱线。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因为行星的大气层中存在大量的钠原子,钠原子吸收了特定波长的星光所致。

12年来,光谱中缺失的谱线使得行星的大气层非常引人注目。之后,埃克塞特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彭特使这颗行星的大气层更直观地为更多世人所知。他利用建模来展示在富含钠的天空中日落会是什么样的景象――那看起来真的很不一样。

高悬在这颗星球天空中的星星看起来是白色的,就像我们正午的太阳一样。但是当它开始下沉时,阳光穿透的大气越来越多,钠吸收的红色光和橙色光也越来越多,但恒星中的蓝色光和绿色光会被放行。蓝色波长散射得更多(像它们在地球上一样),因此恒星最初看上去是蓝色的。而当它开始下降时,蓝色光散射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分散开去(这也和在地球上一样),恒星就会变成明亮的绿色。

因此 ,如果我们在HD 209458b上看日落的话,恒星在坠入地平线之前会由蓝色变为绿色。不过,由于这颗行星是气态的,根本没有地面可供人们站在上面观看日落,在彭特的日落模型中,观察者是位于其外层大气层中的空间站里。

当天文学家观察另一颗炽热的“木星”HD 189733b凌越恒星时,他们期望看到类似于HD 209458b的结果,即失踪的谱线会对应行星大气层中的化学物质。所以当HD 189733b没有显示出任何谱线缺失时,他们非常惊讶。难道是大气层中没有什么物质多到足以吸收掉特定颜色的光?还是因为只有一个厚厚的、高海拔的云层均衡地吸收并散射所有颜色的光?天文学家认为是后者。

因此, 在行星HD 189733b上没有单一的元素吸收特定颜色的光。日落时,硅酸盐尘埃会散射掉蓝色光,只留下一颗红星落于HD 189733b朦胧的地行星HD 209458b上的落日行星HD 189733b上的日落与地球上的场景极为相似平线下,与地球上的日落场景非常类似。

即使是在地球上,日落也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如果你有机会在一个清晰的角度观察远处地平线上的日落,那就密切关注一下太阳的圆盘慢慢下沉。在太阳的上边缘消失在地平线上、夜晚来临之前的一瞬间,可能会迅速地闪现出一抹生动的绿色。要看到这种景象,你需要清楚地看到远处的地平线, 不能有阴霾, 并且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极好的运气。

失落的文明篇9

有这样两宗离婚案件,折射出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极其复杂的问题:一方失踪该如何离婚?案情如下:现年31岁的孙小云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印刷厂辞退工人,1995年与武定县财产保险公司职工谭瑞延结婚,婚后生有一女。1998年7月15日,谭瑞延向武定县人民法院诉请离婚,称“我与被告孙小云1995年6月结婚,被告系再婚,身带一女孩,婚后一段时间夫妻感情尚好,生有一女。1997年6月,被告外出经商未归,至今下落不明。现诉请法院,依法判决我们离婚。”法院受理该案后,于1998年7月24日采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程序,1998年10月10日,在法定期限内孙小云未到庭应诉,法院认为被告外出不归,且下落不明,夫妻感情视为破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十三条的规定,判决准予谭瑞延与孙小云离婚,并将其子女、财产及债务判归谭瑞延,同时公告了这一离婚判决。孙小云在投诉信中写道:我无法理解,我于1997年8月外出工作,是丈夫和孩子送我走的。且每年底从广州回家,年初才走。每个月从广州寄包裹、汇款、打电话回家。丈夫这边去邮局领取东西,那边去法院报我失踪。而法院竟在无任何证据证实我失踪、无任何单位出据证明我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判我同谭某离婚。孙小云说:“现在,我和大女儿(9岁)有家不能归,一直寄宿在外;我的小女儿(5岁)有母不能认。作为母亲,我不辞辛劳在外挣钱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可这一切都被法院的一纸宣判撕碎了。”关于本案的处理,云南省妇联信访室的孙律师认为:法院既不查证被告的下落不明的情况,亦未按法律要求公告查找、宣告失踪,即以失踪为由判决离婚,违反法定程序,应系错判。中国人民大学江伟教授指出,民诉法之所以规定不能就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申请再审,主要是由于对这类生效判决的再审,很难恢复原状。本案中孙小云如认为判决错误,可以就财产分割和孩子抚养部份提起再审,但不能针对解除婚姻关系部分。造成错案的法官,可根据《法官法》有关惩戒的规定由有关部门作出纪律处分。但对于法院,当事人则不能提出国家赔偿,因为民事案件错判不在国家赔偿之列(详见《中国妇女报》2001年6月14日梁苹文:《“缺席离婚”谁之过》)。无独有偶,不久前上海市也发生过这样一宗奇案:76岁的滑雪珍老人以儿子许生桂的名义,向长宁区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老人在诉状中称:儿媳李炎离家出走多年,下落不明,没有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职责。许母欲作为儿子的监护人和法定人,代替失去意识,无行为能力,已成“植物人”的儿子打离婚官司,请求法院准予离婚。长宁区法院对这起全国首例植物人离婚案进行了缺席审理。合议庭最后认为,原被告婚后初期,夫妻关系尚可。不久,被告热衷于跳舞、打麻将,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现原告要求离婚,应准许。关于原被告夫妻财产及住房,孩子问题,原告的法定人明确表示在被告李炎出现时另行主张。依照法律,尊重当事人的意见,从实际出发,法庭作出了准予许生桂与李炎离婚的判决。这一案件判决后,同样引起了很大争议,一方失踪能否准予离婚也是其中一大问题(详见2001年6月17日《解放日报》相关报道)。孙小云和许生桂的遭遇引起了人们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同情,同时也使一方失踪的诉讼离婚问题纳入了法学视野并凸显出讨论的价值。由于一方失踪的离婚涉及到复杂的实体法律问题和诉讼程序法律问题,故很有必要从法理和立法上正确认识与科学对待。

近些年来,一方当事人提出离婚,但对方当事人因失踪或下落不明不应诉、不出庭的诉讼日益多见,法院公告送达法律文书、以缺席判决方式审理此类案件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过去人民法院对一方失踪(下落不明)的离婚案件予以受理并以缺席判决方式进行审理,主要是依据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该意见中指出:“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此处的调解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针对原告的调解。因此,在前文两个案件中,法院判决准予原告与被告离婚,完全是对婚姻法包括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违反与曲解。但这一司法解释的逻辑混乱或矛盾也显而易见:即被告“确无下落”则根本不存在调解的条件或可能,它对审判或司法的误导不可避免)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1条也相应规定:“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诉至人民法院,只要求离婚,不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作为对程序法的解释,这一规定并不意味着可以缺席判决准予当事人离婚。

其实,在婚姻法修改之前,法院根据上述司法解释以缺席判决方式审理一方失踪的离婚案件,是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和法理依据的(主要是因为缺席判决不适当地舍弃或跨越了旧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必要调解程序,笔者曾对此进行过论证,详见拙作:《一方下落不明的离婚案件不宜缺席判决》,载《当代法制报》2001年2月15日第二版)。缺席离婚的不合法性之所以长期没有引起法学界、司法界的注意或获得宽容,或许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恐怕是缺席离婚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应当看到,允许法院以缺席判决方式审理一方当事人失踪或下落不明的离婚案件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而简单地禁止法院作缺席判决却必然会使那些因一方失踪或下落不明而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及纠纷无法获得必要且及时的法律调整与处理。这一矛盾或问题,在我国目前人口流动不断加剧、当事人逃避婚姻家庭义务或逃避诉讼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形下更突出。上述问题虽因婚姻法的修改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法院对此类离婚案件进行不适当缺席判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或失踪的离婚似乎变得更复杂和更难了。当人们正确解读相关立法后,不免要发出这样的感慨:离婚难,一方失踪的离婚更难!

今年刚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由于该款独立于该条第一款关于诉讼离婚的一般条件规定之外,使之以立法特例摆脱了诉讼离婚的一般条件及必经调解程序的制约,从而消除了旧婚姻法中存在的制约法院对此类案件进行缺席判决的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一立法设计既不明智也不科学。它不仅无益于婚姻法的必要变革,使之适应现代民事诉讼制度与民事司法审判改革的需要,而且还产生了诸多新问题新弊端并对立法的科学性构成危害:(1)增大诉讼成本和降低诉讼效率。以宣告失踪制度支持缺席判决制度,虽可从立法层面上解决了部份因一方下落不明而提起的离婚案件(下落不明与失踪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其内涵上比较,“失踪”为“下落不明”包含)的审理问题,但也因此增大了离婚诉讼的成本和降低了诉讼效率。一方当事人为了达到离婚目的,必须打两次官司,势必浪费大量人力、财力、时间而形成讼累。同时,也必将大大降低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办案效率;(2)造成诉讼离婚制度复杂化并对立法科学性构成危害。首先是导致诉讼离婚制度复杂化。在这种立法设计中,诉讼离婚制度被分解为一般诉讼离婚制

失落的文明篇10

天津市劳动局:

    你局《关于退休职工下落不明期间应从何时停发退休待遇的请示》(津劳险〔1993〕第381号)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你局反映,由于公安部门对下落不明人员注销户口的时间问题未作具体规定,实际注销户口的时间伸缩性较大。在执行劳动部办公厅《关于退休职工下落不明期间待遇问题的批复》(劳办险字〔1990〕1号)时,对退休人员失踪,下落不明超过6个月的,“从其户主、亲属或利害人申报失踪,户口登记机关暂时注销其户口的下月起,暂时停发其退休待遇”的规定难以掌握,需要进一步明确停发退休待遇的时间。我们认为,对此可暂按如下意见处理:退休人员失踪,下落不明在6个月以内的,其退休待遇可照发;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暂时停发其退休待遇。有关退休人员下落不明期间其他情况下待遇的处理,仍执行劳办险字〔1990〕1号文件规定。

    此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