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字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2:47:32

生字词范文篇1

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认识是学生的认识。教师传授的是间接经验,学生探究到的是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优于间接经验。所以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中应体会到自己的主人地位。这种说法已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在实践上,也卓有建树。那么如何在我们的生字词教学上也实践这一点呢?笔者就生字词的确定,生字词的解决,生字词的巩固做了一番尝试。

什么是生字词,一篇课文中哪些字词可以算作生字词?以往这些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教师的依据不过是几本教学参考资料和自己的想当然。其实生字词应当是那些学生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大家都知道,人的认识是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的。学生的认识不要说和编者教师有偏差,就是学生之间也有偏差。这个字、这个词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不是生字词,但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就是生字词了。笔者就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字词在教师看来学生自然知道,甚至不可能不知道,而事实出乎意料,在课堂质疑时,很多学生就会提出这些字词来询问。所以确定生字词,应当是让学生在朗读或是默读的基础上自己确定。笔者就常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下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并养成习惯。最后综合大部分学生的认识,确定学生有普遍认识困难的几个字词,作为重点字词。笔者感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因体会到自己主人的身份而学习热情高涨。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了自己的生字词,如何解决呢?所谓解决生字词,就是学生能够脱离拼音读出生字并默写出来;能够在具体语境下理解、运用生词。传统上,教师习惯提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生字的注音,生词的字典解释义,然后叫学生在课堂笔记上如实抄录。大家可以看到,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他们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使他们学得很是乏味,事倍功半。当然教师逐个指导是很不现实的,怎么办?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此,只要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小组内的同学首先根据自己的认识分别确定生字词,然后回到学习小组互相“授长”“补短”。这样一来,通过小组内的请教、讨论、查工具书等方式,学生自己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大部分生字词,效率、效果也大为提高。对于几个重点字词,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班讲解。以这样的方式解决生字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至于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本文不再另作阐述。

学习生字词核心目的之一是运用。运用字词也是巩固字词最有效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述,生字词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实现在一点,仅靠传统的听写,板演,造句是不够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笔者就是用下面的方法尝试的。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已解决的生词,然后课外练习用这些词语写成一段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话。这既可在小组内实施,也可在全班范围内实施;练习结果既可由小组成员评价,也可由教师评价。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有位同学就用“绝伦、匀称、古朴、惟妙惟肖、推崇、胜景”写成了一个文质兼美的语言片断:

“那天我做梦,和愿望一样,梦见长大的我,独自生活在一片花草树木茂密、葱郁的大森林里。那儿没有绝伦胜景,却优雅闲适;没有两株匀称的树,却有一群猿猴给我做伴,惟妙惟肖地模仿我的生活起居。森林中没有喧闹,没有繁华,有的只是一片安详,一片幽静……梦醒后,回味着那片森林,回味着我那一直推崇的古朴幸福的生活。”

反馈这些练习结果是很重要的。反馈的对象除了教师,主要还是学生自己。笔者就通过小组推荐,作业评判等方式发现文质兼美的语言片断,然后打印张贴,反馈给全体同学。这样做对学生的激励表扬作用是不言自喻的,全体同学更可以因为大量阅读范本而加深词语理解,积累更多语言材料。长此以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生字词范文篇2

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认识是学生的认识。教师传授的是间接经验,学生探究到的是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优于间接经验。所以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中应体会到自己的主人地位。这种说法已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在实践上,也卓有建树。那么如何在我们的生字词教学上也实践这一点呢?笔者就生字词的确定,生字词的解决,生字词的巩固做了一番尝试。

什么是生字词,一篇课文中哪些字词可以算作生字词?以往这些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教师的依据不过是几本教学参考资料和自己的想当然。其实生字词应当是那些学生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大家都知道,人的认识是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的。学生的认识不要说和编者教师有偏差,就是学生之间也有偏差。这个字、这个词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不是生字词,但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就是生字词了。笔者就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字词在教师看来学生自然知道,甚至不可能不知道,而事实出乎意料,在课堂质疑时,很多学生就会提出这些字词来询问。所以确定生字词,应当是让学生在朗读或是默读的基础上自己确定。笔者就常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下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并养成习惯。最后综合大部分学生的认识,确定学生有普遍认识困难的几个字词,作为重点字词。笔者感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因体会到自己主人的身份而学习热情高涨。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了自己的生字词,如何解决呢?所谓解决生字词,就是学生能够脱离拼音读出生字并默写出来;能够在具体语境下理解、运用生词。传统上,教师习惯提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生字的注音,生词的字典解释义,然后叫学生在课堂笔记上如实抄录。大家可以看到,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他们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使他们学得很是乏味,事倍功半。当然教师逐个指导是很不现实的,怎么办?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此,只要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小组内的同学首先根据自己的认识分别确定生字词,然后回到学习小组互相“授长”“补短”。这样一来,通过小组内的请教、讨论、查工具书等方式,学生自己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大部分生字词,效率、效果也大为提高。对于几个重点字词,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班讲解。以这样的方式解决生字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至于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本文不再另作阐述。

学习生字词核心目的之一是运用。运用字词也是巩固字词最有效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述,生字词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实现在一点,仅靠传统的听写,板演,造句是不够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笔者就是用下面的方法尝试的。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已解决的生词,然后课外练习用这些词语写成一段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话。这既可在小组内实施,也可在全班范围内实施;练习结果既可由小组成员评价,也可由教师评价。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有位同学就用“绝伦、匀称、古朴、惟妙惟肖、推崇、胜景”写成了一个文质兼美的语言片断:

“那天我做梦,和愿望一样,梦见长大的我,独自生活在一片花草树木茂密、葱郁的大森林里。那儿没有绝伦胜景,却优雅闲适;没有两株匀称的树,却有一群猿猴给我做伴,惟妙惟肖地模仿我的生活起居。森林中没有喧闹,没有繁华,有的只是一片安详,一片幽静……梦醒后,回味着那片森林,回味着我那一直推崇的古朴幸福的生活。”

反馈这些练习结果是很重要的。反馈的对象除了教师,主要还是学生自己。笔者就通过小组推荐,作业评判等方式发现文质兼美的语言片断,然后打印张贴,反馈给全体同学。这样做对学生的激励表扬作用是不言自喻的,全体同学更可以因为大量阅读范本而加深词语理解,积累更多语言材料。长此以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生字词范文篇3

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这一学具的多功能作用,运用字卡,寓识字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乐中学。

一、课堂巩固生字词时,用生字卡做“对字游戏”。

一篇课文学完以后,用生字卡做“对字游戏”,巩固生字词,老师把生字卡发下去,请一名学生到板上指生字,指到那个字,下面的学生各自尽快找出这个字卡拿起来回答,读出字音,反面再读词,依次一个一个地把这课所学的几个字读完,又把学的字进行结构归类,老师把结构写在板上,抽学生分别把生字卡贴上,这样既巩固了生字词,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课余用生字卡进行复习。

午读课,让班长组织学生反复读生字卡,班长示一个卡,学生就跟着读音,书空,讲结构,组词,这样反复练,学生对生字及生词、笔顺、结构等都能掌握牢固,对生字的掌握都有了保证。

三、复习时用生字生词卡做生字归类游戏。

期末复习时,生字生词卡的作用更大,老师引导学生把部首相同的字卡放在一起为一类,把全部生字按部首分类读一读,写一写,这样一学期完了,学生的大脑能清晰面有系统地储存所学的生字词。

此外,还指导学生利用生字生词卡片自学字词,因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拼音、笔画、偏旁部首及独体字,有了生字卡的提示,学生就能自己练习读准字音,认清红、黑色的偏旁和另一边是什么,合起来是什么字,既能巩固学过的生字词,又能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生字词范文篇4

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这一学具的多功能作用,运用字卡,寓识字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乐中学。

一、课堂巩固生字词时,用生字卡做“对字游戏”。

一篇课文学完以后,用生字卡做“对字游戏”,巩固生字词,老师把生字卡发下去,请一名学生到板上指生字,指到那个字,下面的学生各自尽快找出这个字卡拿起来回答,读出字音,反面再读词,依次一个一个地把这课所学的几个字读完,又把学的字进行结构归类,老师把结构写在板上,抽学生分别把生字卡贴上,这样既巩固了生字词,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课余用生字卡进行复习。

午读课,让班长组织学生反复读生字卡,班长示一个卡,学生就跟着读音,书空,讲结构,组词,这样反复练,学生对生字及生词、笔顺、结构等都能掌握牢固,对生字的掌握都有了保证。

三、复习时用生字生词卡做生字归类游戏。

期末复习时,生字生词卡的作用更大,老师引导学生把部首相同的字卡放在一起为一类,把全部生字按部首分类读一读,写一写,这样一学期完了,学生的大脑能清晰面有系统地储存所学的生字词。

此外,还指导学生利用生字生词卡片自学字词,因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拼音、笔画、偏旁部首及独体字,有了生字卡的提示,学生就能自己练习读准字音,认清红、黑色的偏旁和另一边是什么,合起来是什么字,既能巩固学过的生字词,又能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生字词范文篇5

关键词儿童,阅读发展,拼音,语境

***

一、问题提出

许多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早期阅读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在字词识别方面存在缺陷[(1)],在一些拼音文字体系的国家,加速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是帮助他们解决好书面字词的形-音转换问题,由于儿童在学前期已熟悉了大量口头词汇,一旦儿童掌握文字系统的形-音转换规律,便获得了将大量口头词汇转化为书面词汇的工具[(2.3)]。但是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体系不具有真正的形-音转换规则,因此生字词障碍对汉语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尤为严重。探讨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早期阅读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已有一些汉语儿童的研究表明,利用多种线索,如汉字结构、语境、拼音等,克服阅读中的生字词障碍可能是汉语儿童的一个特点,但研究发现,由于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汉字数量很少,汉字知识有限,在独立阅读中可以利用的书面线索是很有限的:他们很难利用汉字结构提供的线索推测生字的读音和意义[(4)];也很难直接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的意义[(5)]。然而,低年级儿童具有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的能力,尤其是儿童可以较容易地学习那些他们在口语中熟悉而书面上不熟悉的词,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儿童克服生字词障碍[(6.7)]。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讨拼音在低年级儿童阅读句子时的作用。本研究中,我们给低年级儿童阅读一些句子,其中有些句子是汉字写的并带拼音注音,有些是纯汉字写的,有些是纯拼音写的,试图探讨低年级儿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克服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障碍。另外,儿童阅读的句子中有些提供了较多的有关生字词意义的信息,有些则较少提供有关生字词意义的信息,本研究也希望进一步探讨低年级儿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帮助下利用书面语境线索推测生字词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北京市一所普通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共15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一年级学生68名,二年级学生82名(如果一人多个题目未答,未对其数据进行统计)。所有的学生按其语文老师的评价被分成语文能力高、中、低三组。

(二)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中包括难度不同的两个多重选择测验,分别适合一、二年级,每个年级的测验中有24个句子,每个句子中包括1个生词,其中12个生词是概念容易的,即词是儿童口语中熟悉的,如“划船”;另外12个是概念难的,即词是儿童口语中不熟悉的,如“棕榈”。句子分成语境强和语境弱两种,在前者中,句子中提供了较多的有关生词意义的线索,例如,“他在小河里划船”;在后者中,句子中较少提供有关生词意义的线索,例如,“我看见他划船”。另外,每个句子以三种方式呈现:用汉字写、不带拼音注音的,用汉字写并带拼音注音的和用拼音写的。根据24个生词所在句子语境的强弱及呈现方式(即只有汉字、只有拼音、既有汉字又有拼音三种方式)的不同,每个生词可以在六种句子中出现,共产生出144个句子。在此基础上,按拉丁方式排列,产生出六种不同形式的测验,每个被试接受其中一种测验。每种测验中包括含有24个生词的24个句子,其中12个词在语境强的句子中,12个在语境弱的句子中,每种特定语境的句子中,三分之一是用汉字写、不带拼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汉字写并带拼音注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拼音写的。每个词在不同的条件下只出现一次,每种测验中的24个句子是随机排列的,每个句子中有一个划线的生词,句子下面有四张图片,让被试从中选择出与句子中生词的意思相符合的那张图片,例如,对句子“他在小河里划船”,供选择的四幅图是:“他在游泳”、“他在上船”、“他在拉船”和“他在划船”。

测验在每个自然班中集体施测,每个被试被随机分配接受一种形式的测验题目,每个班中接受六种测验材料的被试数目大致相等。主试在指导语中告被试,测验的句子中划线的词都是他们课堂上还没有学过的。我们想知道他们在认真读完句子后是不是能了解生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实在不知道词的意思时,可以试着猜一猜。对儿童给出正确选择的题目记1分,作出错误选择的记0分。

三、结果

结果使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统计,其中因变量是每个儿童在每种实验条件下正确选择的百分率,自变量包括:词的概念难度(概念难和概念容易)、句子中的语境强度(语境强和语境弱)、句子形式(汉字不带拼音、汉字带注音和纯拼音)、学生语文能力(能力高、能力中等和能力低)。结果发现,句子形式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292)=8.62,P<0.01),而且主要差异在于儿童在汉字带注音的句子(0.56)及纯拼音写的句子(0.52)的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条件下的正确率(0.48)(F(1,146)=18.14,P<0.01)。它表明,用拼音注音或纯拼音写句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低年级儿童的阅读。

词的概念难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369.24,P<0.01),即儿童对口语中熟悉的生字词的选择正确率(0.68)远远高于对口语中不熟悉的生字词的正确率(0.35)。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相似的。

这个实验中还发现了句子语境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23.88,P<0.01),即对同样的生字词,儿童在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55)高于在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48)。这表明低年级儿童阅读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语境线索的。

另外,儿童语文能力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2,146)=14.09,P<0.01),即测验中能力高的儿童的正确率(0.59)高于能力中等(0.52)和能力低的儿童的正确率(0.42)。总之,研究中的四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早期阅读。

研究中还发现拼音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2,292)=5.79,P<0.0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主要的差异在于,当词的概念较难时,儿童对有拼音注音的句子(0.340)和不带拼音的句子(0.349)的正确率都很低,且统计上无差异(F(1,146)=0.45,P>0.05)。然而,当词的概念容易时,儿童在带有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72)远远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61)差异非常显著(F(1,146)=23.78,P<0.01)。这个交互作用表明,拼音对儿童学习生字词帮助是有条件的,它主要帮助儿童学习口语中熟悉的词,对口语中不熟悉的词几乎是没有帮助的。

(附图{图})

图1拼音对低年级儿童学习概念难度不同的生字词的影响

(附图{图})

图2词的概念难度对能力不同儿童学习生字词的影响

(附图{图})

图3句子形式和语境对能力不同的儿童学习生字词的影响

另一个统计显著的交互作用是语文能力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F(2,146)=9.29,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概念难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2,146)=2.45,P>0.05),然而对概念容易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的正确率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F(2,146)=17.97,P<0.01)(见图2)。它表明,能力较高的儿童能够更好地利用拼音和自己的口语词汇学习生字词。

实验中还发现了显著的能力×拼音×语境三次交互作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能力高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是有交互作用的,(F(4,292)=2.42,P<0.05),即能力高的儿童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表明他们能够结合来自两方面信息更好地学习生字词。对中等能力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也是有交互作用的,不同的是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他们在不带拼音且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远远低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这表明,中等能力儿童能够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也能利用语境学习生字词,但他们还不能够把两种信息结合起来,因此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没有明显高于在其他句子中。对于能力低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很小,而且两种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看出,能力不同的儿童利用拼音和语境的可能性是很不相同的。

四、讨论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同意,阅读是儿童上学后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但与一些发达的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儿童开始阅读的时间较晚,阅读的数量较少[8],因此,如何促进、帮助儿童提早阅读、大量阅读、有效阅读是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应加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实验结果表明拼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低年级儿童克服阅读句子时的障碍,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与我国大面积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育实践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研究发现拼音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即拼音主要是对儿童口语中熟悉的词的识别有帮助,对儿童口语中不熟悉的词,拼音的帮助是很小的。这表明拼音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儿童转化口头词汇为书面词汇,一旦超出口头词汇的范围,拼音是很难起作用的。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拼音在儿童早期阅读中的辅助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阅读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学习阅读不是从上学开始的,学前儿童已获得许多有关阅读的知识,他们已掌握大量的口头词汇,已有从口语环境中推测生词意义的能力[9],他们能否将这些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阅读学习中?即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时,他们是否也能够利用书面语境学习、推测其意义?以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几乎不能在阅读中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意义,然而,本研究发现,低年级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书面语境的。根据我们的分析,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实验条件不同有关,与低年级儿童字词识别的特点有关。由于低年级儿童识字量小,字词识别的能力很差,在测验句子是纯汉字时,字词识别占据了儿童阅读中大部分注意,从而大大影响了阅读中的理解、推理等高级过程,他们一般表现出不能利用语境线索。但当儿童阅读有拼音注音的句子、拼音帮助了他们的字词识别时,他们在语境强条件下的分数高于在语境弱条件下的分数,表明低年级儿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书面语境,他们可能将学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学习中。

本研究还发现在要求儿童独立阅读、克服生字词障碍时,不同能力的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首先,能力较高与能力较低的儿童对阅读材料中拼音和语境线索的利用程度不同。能力较低的儿童字词识别能力很差,并且在阅读句子时利用拼音、利用语境推测生字词的可能性都很小;能力中等的儿童的字词识别能力也较差,然而,他们阅读语境弱的句子时可利用拼音,在阅读无拼音的句子时可利用语境线索去推理生字词,但当句中同时有拼音和语境时,他们却没有做得更好。能力高的儿童则不同,他们的字词识别能力较好,因此当句子中只有拼音或只有语境时对他们只有较少的帮助,而在句中既有拼音又有语境时,他们能结合来自两方面的信息以得到更好的分数。本研究结果提示,使用线索,特别是结合多种线索进行推理可能是能力高儿童的特点。另外,能力较高和能力较低的儿童在概念难的词上的分数都很差,并且没有差异,这表明,在儿童独立阅读的条件下,词的概念难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概念难的词几乎是低年级儿童独立阅读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概念难的词相比,不同能力的儿童在概念容易的词上表现出更大的差异,能力较高的儿童在概念容易的词上的得分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对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的解释:(1)能力高的儿童比能力低的儿童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口语词汇和拼音去学习和推理阅读中遇到的概念容易的生字词;(2)能力高的儿童与能力低的儿童可能在掌握的口语词汇量上有差异。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Gough,P.B.,Juel,C.&Griffith,P.L.(1992).Reading,spelling,andtheorthographiccipher.In

P.B.Gough,L.C.Ehri&R.Treiman(Eds),ReadingAcquisi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

[2]Aann,V.A.(1989).Phonologicalawareness:Acriticalskillforbeginningreadersofalphabeticsystems.InIn-MaoLiu,Hsuan-ChihChen&MayJaneChen(Eds),CognitiveAspectsoftheChineseLanguage(Vol.1),AsianResearchService.

[3]Goswami,U.&Bryant,P.(1992).Rhyme,analogy,andchildrenlsreading.InP.B.Gough,L.C.

生字词范文篇6

关键词儿童,阅读发展,拼音,语境

**

一、问题提出

许多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早期阅读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在字词识别方面存在缺陷[(1)],在一些拼音文字体系的国家,加速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是帮助他们解决好书面字词的形-音转换问题,由于儿童在学前期已熟悉了大量口头词汇,一旦儿童掌握文字系统的形-音转换规律,便获得了将大量口头词汇转化为书面词汇的工具[(2.3)]。但是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体系不具有真正的形-音转换规则,因此生字词障碍对汉语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尤为严重。探讨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早期阅读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已有一些汉语儿童的研究表明,利用多种线索,如汉字结构、语境、拼音等,克服阅读中的生字词障碍可能是汉语儿童的一个特点,但研究发现,由于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汉字数量很少,汉字知识有限,在独立阅读中可以利用的书面线索是很有限的:他们很难利用汉字结构提供的线索推测生字的读音和意义[(4)];也很难直接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的意义[(5)]。然而,低年级儿童具有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的能力,尤其是儿童可以较容易地学习那些他们在口语中熟悉而书面上不熟悉的词,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儿童克服生字词障碍[(6.7)]。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讨拼音在低年级儿童阅读句子时的作用。本研究中,我们给低年级儿童阅读一些句子,其中有些句子是汉字写的并带拼音注音,有些是纯汉字写的,有些是纯拼音写的,试图探讨低年级儿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克服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障碍。另外,儿童阅读的句子中有些提供了较多的有关生字词意义的信息,有些则较少提供有关生字词意义的信息,本研究也希望进一步探讨低年级儿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帮助下利用书面语境线索推测生字词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北京市一所普通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共15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一年级学生68名,二年级学生82名(如果一人多个题目未答,未对其数据进行统计)。所有的学生按其语文老师的评价被分成语文能力高、中、低三组。

(二)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中包括难度不同的两个多重选择测验,分别适合一、二年级,每个年级的测验中有24个句子,每个句子中包括1个生词,其中12个生词是概念容易的,即词是儿童口语中熟悉的,如“划船”;另外12个是概念难的,即词是儿童口语中不熟悉的,如“棕榈”。句子分成语境强和语境弱两种,在前者中,句子中提供了较多的有关生词意义的线索,例如,“他在小河里划船”;在后者中,句子中较少提供有关生词意义的线索,例如,“我看见他划船”。另外,每个句子以三种方式呈现:用汉字写、不带拼音注音的,用汉字写并带拼音注音的和用拼音写的。根据24个生词所在句子语境的强弱及呈现方式(即只有汉字、只有拼音、既有汉字又有拼音三种方式)的不同,每个生词可以在六种句子中出现,共产生出144个句子。在此基础上,按拉丁方式排列,产生出六种不同形式的测验,每个被试接受其中一种测验。每种测验中包括含有24个生词的24个句子,其中12个词在语境强的句子中,12个在语境弱的句子中,每种特定语境的句子中,三分之一是用汉字写、不带拼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汉字写并带拼音注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拼音写的。每个词在不同的条件下只出现一次,每种测验中的24个句子是随机排列的,每个句子中有一个划线的生词,句子下面有四张图片,让被试从中选择出与句子中生词的意思相符合的那张图片,例如,对句子“他在小河里划船”,供选择的四幅图是:“他在游泳”、“他在上船”、“他在拉船”和“他在划船”。

测验在每个自然班中集体施测,每个被试被随机分配接受一种形式的测验题目,每个班中接受六种测验材料的被试数目大致相等。主试在指导语中告被试,测验的句子中划线的词都是他们课堂上还没有学过的。我们想知道他们在认真读完句子后是不是能了解生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实在不知道词的意思时,可以试着猜一猜。对儿童给出正确选择的题目记1分,作出错误选择的记0分。

三、结果

结果使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统计,其中因变量是每个儿童在每种实验条件下正确选择的百分率,自变量包括:词的概念难度(概念难和概念容易)、句子中的语境强度(语境强和语境弱)、句子形式(汉字不带拼音、汉字带注音和纯拼音)、学生语文能力(能力高、能力中等和能力低)。结果发现,句子形式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292)=8.62,P<0.01),而且主要差异在于儿童在汉字带注音的句子(0.56)及纯拼音写的句子(0.52)的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条件下的正确率(0.48)(F(1,146)=18.14,P<0.01)。它表明,用拼音注音或纯拼音写句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低年级儿童的阅读。

词的概念难度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369.24,P<0.01),即儿童对口语中熟悉的生字词的选择正确率(0.68)远远高于对口语中不熟悉的生字词的正确率(0.35)。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相似的。

这个实验中还发现了句子语境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1,146)=23.88,P<0.01),即对同样的生字词,儿童在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55)高于在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0.48)。这表明低年级儿童阅读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语境线索的。

另外,儿童语文能力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2,146)=14.09,P<0.01),即测验中能力高的儿童的正确率(0.59)高于能力中等(0.52)和能力低的儿童的正确率(0.42)。总之,研究中的四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早期阅读。

研究中还发现拼音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F(2,292)=5.79,P<0.0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主要的差异在于,当词的概念较难时,儿童对有拼音注音的句子(0.340)和不带拼音的句子(0.349)的正确率都很低,且统计上无差异(F(1,146)=0.45,P>0.05)。然而,当词的概念容易时,儿童在带有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72)远远高于在不带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确率(0.61)差异非常显著(F(1,146)=23.78,P<0.01)。这个交互作用表明,拼音对儿童学习生字词帮助是有条件的,它主要帮助儿童学习口语中熟悉的词,对口语中不熟悉的词几乎是没有帮助的。

另一个统计显著的交互作用是语文能力与词的概念难度的交互作用(F(2,146)=9.29,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概念难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2,146)=2.45,P>0.05),然而对概念容易的词,能力较高的儿童的正确率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的正确率(F(2,146)=17.97,P<0.01)(见图2)。它表明,能力较高的儿童能够更好地利用拼音和自己的口语词汇学习生字词。

实验中还发现了显著的能力×拼音×语境三次交互作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能力高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是有交互作用的,(F(4,292)=2.42,P<0.05),即能力高的儿童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表明他们能够结合来自两方面信息更好地学习生字词。对中等能力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也是有交互作用的,不同的是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他们在不带拼音且语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确率远远低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确率。这表明,中等能力儿童能够利用拼音学习生字词,也能利用语境学习生字词,但他们还不能够把两种信息结合起来,因此在有拼音注音且语境强的句子中的正确率没有明显高于在其他句子中。对于能力低的儿童,拼音和语境的影响很小,而且两种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看出,能力不同的儿童利用拼音和语境的可能性是很不相同的。

四、讨论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同意,阅读是儿童上学后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但与一些发达的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儿童开始阅读的时间较晚,阅读的数量较少[8],因此,如何促进、帮助儿童提早阅读、大量阅读、有效阅读是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应加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实验结果表明拼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低年级儿童克服阅读句子时的障碍,这个结果与我们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与我国大面积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育实践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研究发现拼音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即拼音主要是对儿童口语中熟悉的词的识别有帮助,对儿童口语中不熟悉的词,拼音的帮助是很小的。这表明拼音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儿童转化口头词汇为书面词汇,一旦超出口头词汇的范围,拼音是很难起作用的。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拼音在儿童早期阅读中的辅助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阅读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学习阅读不是从上学开始的,学前儿童已获得许多有关阅读的知识,他们已掌握大量的口头词汇,已有从口语环境中推测生词意义的能力[9],他们能否将这些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阅读学习中?即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时,他们是否也能够利用书面语境学习、推测其意义?以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几乎不能在阅读中利用书面语境推测生字词意义,然而,本研究发现,低年级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书面语境的。根据我们的分析,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实验条件不同有关,与低年级儿童字词识别的特点有关。由于低年级儿童识字量小,字词识别的能力很差,在测验句子是纯汉字时,字词识别占据了儿童阅读中大部分注意,从而大大影响了阅读中的理解、推理等高级过程,他们一般表现出不能利用语境线索。但当儿童阅读有拼音注音的句子、拼音帮助了他们的字词识别时,他们在语境强条件下的分数高于在语境弱条件下的分数,表明低年级儿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书面语境,他们可能将学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早期学习中。

本研究还发现在要求儿童独立阅读、克服生字词障碍时,不同能力的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首先,能力较高与能力较低的儿童对阅读材料中拼音和语境线索的利用程度不同。能力较低的儿童字词识别能力很差,并且在阅读句子时利用拼音、利用语境推测生字词的可能性都很小;能力中等的儿童的字词识别能力也较差,然而,他们阅读语境弱的句子时可利用拼音,在阅读无拼音的句子时可利用语境线索去推理生字词,但当句中同时有拼音和语境时,他们却没有做得更好。能力高的儿童则不同,他们的字词识别能力较好,因此当句子中只有拼音或只有语境时对他们只有较少的帮助,而在句中既有拼音又有语境时,他们能结合来自两方面的信息以得到更好的分数。本研究结果提示,使用线索,特别是结合多种线索进行推理可能是能力高儿童的特点。另外,能力较高和能力较低的儿童在概念难的词上的分数都很差,并且没有差异,这表明,在儿童独立阅读的条件下,词的概念难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概念难的词几乎是低年级儿童独立阅读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概念难的词相比,不同能力的儿童在概念容易的词上表现出更大的差异,能力较高的儿童在概念容易的词上的得分远远高于能力较低的儿童。对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的解释:(1)能力高的儿童比能力低的儿童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口语词汇和拼音去学习和推理阅读中遇到的概念容易的生字词;(2)能力高的儿童与能力低的儿童可能在掌握的口语词汇量上有差异。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Gough,P.B.,Juel,C.&Griffith,P.L.(1992).Reading,spelling,andtheorthographiccipher.In

P.B.Gough,L.C.Ehri&R.Treiman(Eds),ReadingAcquisi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

[2]Aann,V.A.(1989).Phonologicalawareness:Acriticalskillforbeginningreadersofalphabeticsystems.InIn-MaoLiu,Hsuan-ChihChen&MayJaneChen(Eds),CognitiveAspectsoftheChineseLanguage(Vol.1),AsianResearchService.

[3]Goswami,U.&Bryant,P.(1992).Rhyme,analogy,andchildrenlsreading.InP.B.Gough,L.C.

生字词范文篇7

话说[字词教学]姜堰市大冯中心小学陈秀兰翻开学生的作业,我们会发现,错别字比比皆是,语句不通顺也是常事,三年级刚接触习作表现尤为突出。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词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大家都很重视,为何效果不佳呢?我尝试过多种字词教学的改革,效果不一。在认真学习了新课改的有关材料后,课程标准“以学为本”、“弹性空间”等特点,启发了我。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做法。一、收放自如读字音。初识生字,我们往往放心不下,面面俱倒,但生字读会了,有的学生读书时还会有不认识的字,一些后进生表现更甚,怎么办呢?我在指导学生预习初读时,先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后进生读课文,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读,并及时板书下学生读错的字词。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指名后进生读时更能暴露问题,所以,课堂上不能只请优等生读,那无异于“掩耳盗铃”,要多给后进生机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花。有的生字学生也许在生活中早已认识,就不再是生字。相反,有的熟字学生如果不能再认,对他们而言也只能是“生”字。针对自身情况,读会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对于连熟字都不认识的学生是一种复习,对已认识的学生是一种巩固。这就是所谓的“放”。过度的“放”又会使字词教学一盘散沙,显得杂乱,因而,在认识了学生中读错的字词后,我就展示文中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这就所谓的“收”。这样收放自如地学习字音,重视了“人本性”问题,尊重了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不再是预设的活动,而是生成的。二、形式多样解词义。以往学习理解词义常常是机械性地照本宣科,不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情。其实,学生是很具有潜力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学的致用,因此,哪怕学生仅能说出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也是好的,最起码说明他们读书时专心了,有一定语感了,有何不可呢?我们教了那么多课文,学生真正能运用的有多少?这样学习所得的知识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命力,它不能被运用产生新知识,只能是死知识。理解词语的方式丰富多彩。在解释词语时,学生有的借助图片来解说,一眼明了,如“麦囤”;有的借助实物,具体直观,如“蒲公英”、“麦子”等;有的做动作演一演,生动形象,如“趴”、“抚摸”;有的可以读一读,声情并茂,如“兴奋”、“低沉”;有的联系实际造句,如“节俭”(××的文具盒虽然有些破旧了,但他还是舍不得扔掉,他可真是个节俭的好孩子。)其它的方式还有: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扩词等。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约束,学生才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他们回答问题时也不像从前那样模式化了,相反,时常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的成功的体验,学生更加热情高涨。三、专心致志学写字。字词都会读了,理解了,不认真写不行。有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就是写字时只动了手,没有做到眼到、心到,写字就成了机械性的任务,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作业时,不仅要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指导他们“手、眼、脑”等多感官并用,如描红时就要边描边记忆字形。学生用心去写了,还愁写得不端正、正确率不高吗?词语虽小,文章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探索,亦能于细微之处育人,做到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字词范文篇8

[关键词]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构字特点;重组词串;立体建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学生语感以及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低年段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具体的汉字特点规律的引领下使学生获得对汉字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一、随文随境识字,解剖构字特点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帮助学生明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生字的了解更加深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汉字的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识字教学。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为例,文中主要以形象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上姿态各异、趣味横生的奇石。在学习“景、区”这两个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生活识字与文本语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就“景”字进行“生字开花”训练,如“景色、风景、美景”;对于“尤其”这个需要认读的词语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中“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这句话多读几遍,再想想“尤其”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从而使学生明白“尤其”是特别的意思;对于“闻名中外”一词中“闻”字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提问:“这个词语中哪个字有‘听说’的意思呢?”当学生找出“闻”以后,教师再就“闻”字的构字特点展开教学:“要想听说一些事情,需要用到什么呢?”从而使学生明白“耳进门为闻”。这样教学,学生对于生字的认识将更加深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边阅读边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展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这样教学,尊重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创造重组词串,快乐高效识字

词串就是将几行排列整齐,语义相关,又能押韵的词语串联在一起。以词串的方式展开识字教学,可以从不同维度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极大地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为例,由于课文中需要学生认读的生字就有25个,识字任务非常重,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与寓言文本结构相符的学习形式。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自由认读生字。接着,教师可以把第一组词串展示出来“扑去、逮住、松开、跟着”,让学生思考:“这组词主要写的是谁?它在做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明白了这组词语主要讲的是狐狸被老虎逮住以后,老虎的一系列动作。然后,教师就可以把第二组词串展示出来“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描写的又是谁,它在做什么。随后,教师继续把第三组词串展示出来“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就这样,把课文内容与词串结合起来教学,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将所要学习的生字编成词串来展开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达到互文勾兑,让学生在联系思维中灵动学习生字词的教学效果。

三、找准内在联系,提升识字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采取以关键句为突破口的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在识字教学中,在立足于汉字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聚焦字词之间的联系,二度建构识字学习模式,同样也可以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为例,这一课中有些特别的生字“呀、呢、吗、吧”,仔细研读这些生字,你会发现它们不仅是语气词,而且承载着小动物们对自然现象的一些认识,是学生识字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这组生字读一读,再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有学生说这些生字都是“口字旁”,有学生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有学生发现它们都读轻声……就这样,学生边读边思考,真正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特别的汉字,教师可以从这些汉字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入手,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

生字词范文篇9

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一年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现在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由来

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我想,两者合起来称“随课文分散识字”更清楚明确些。80年代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是这样提的。作为一种识字教学的流派,它形成于60年代初。

1958年秋季开学前夕,江苏省教育厅经江苏省委同意,确定在我校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即要求用5年时间完成小学6年的教学任务,学制缩短1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要和平时一样抓。学校把任务交给了我。经过5年的努力,到1963年7月,我带的这个学制改革试点班,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

1960年4月,教育部在辽宁黑山召开集中识字现场会,我随江苏省的代表队观摩了黑山的集中识字。会上肯定了集中识字的教改成果——两年内识字2000多个。其时,我带的试点班儿童识字量平均1888个,最多的识了2746字。他们的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有好几个孩子看了120多本课外书,一般的也看了40~50本。他们除了阅读《新少年报》《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定期报刊外,还看了《我的一家》《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渡江侦察记》《红旗谱》等内容比较深的书籍。多数儿童写话写到400-500字,最好的写到1360字。他们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句比较通顺,层次比较清楚,会用学过的7种标点符号,作文中的错别字比较少。我是在通用教材为主的基础上,采用“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儿童识数字的数量和质量。回来以后,教育厅吴天石厅鼓励我继续试验下去,并选了六年制第七册的《一个伤员的愿望》让我在二年级试教,亲临课堂听我的课,还让别的学校老师也试教,都取得较好效果。此后,我教低年级儿童识字的方法被叫作“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际上随课文分散识字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用以来,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我不过是突破了“三五观点”,克服了少慢差费而已。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些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学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教学。这是一种误解。随课文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教汉语拼音,要教看图拼音识字,要学若干短语、句子。几十个独体字,是以后学合体字的基础,它们又有独立意义,可以用图画表示,孩子们喜欢学;短语、句子也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语句,现在用文字表示出来,学起来也很有兴趣。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只不过是提前开始罢了。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教,还是部分先教,还是边学边教,那是随课文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原载《江苏教育》1960年第4期,《斯霞教育文集》第20页)归纳了随课文识字几种不同的字词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词。这就是说,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充分考虑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并且教学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相机进行听说读写等各种训练。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随课文分散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便是“神童”,也同样是通过那些与他们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教6-7岁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

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记忆。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花时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不可取。为此,教材的编者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现在,教学要求也有所降低,把汉语拼音定位于帮助识字正音学普通话,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两周)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以后在汉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反复重视,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受用。但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善于运用汉语拼音去识字,即使初期记得滚瓜烂熟,长期不用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爱学,乐意学。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便于书写,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学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我在汉语拼音教学后,安排独体字、短语、句子,就是基于这一点。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儿童识到十个八个的生字词,立即回到课文中去诵读,凭借课文内容的情节性,语句的连贯性,篇幅又不长,儿童能很快熟读背诵。一篇篇课文学下来,他们就像滚雪球似的一篇连一篇的反复诵读,不待老师布置,大多能背诵了。这当中,阅读能力得到训练,生字词得到巩固,还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这就是60年代初教育厅长吴天石同志帮找总结的“以语言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坚持这么做,儿童的语文能力就能得到全面提高。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种种信息,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认识真善美、认识假丑恶的极好窗口。及早给他们这种熏染,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课文分散识字,在起始阶段,我就相机把汉字的一些规律,如汉字的形成、演变,形声字的构成,书写的法则,音形义一体的特点等等,或在教生字词时,或在复习巩固时加以渗透,使得识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更便于巩固。我—直注重识字教学的“第一印象”,即在学生接触生字词时给予强烈的刺激;也非常注重适时的复习巩固。因为真正“过目不忘”的孩子是极少的。要使所有的孩子都识好字、学好语文,离不开这两个“注重”。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条件。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如果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影响到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等心理特点,所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了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我一直认为,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离不开反复接触,反复实践。教儿童识字,同样如此。“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有了具体语言环境,儿童对生字词的识记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也便于引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前面说过,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吸引儿童注意力。这里说的“语言环境”是特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当然,教识字时都须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但口头的,瞬间即过,儿童很难再现;而随课文识字,生字词学过后,就在课文中重现,这种语言环境(课文)对孩子的积极作用是其他语言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通过诵读课文,生字词及时得到复习,对以后的巩固也极为便利,他可以再读课文。读课文,是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是进一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特别是对字(词)义理解得比较清楚,孩子在写话、作文中的错别字就相对要少得多。

有人认为分散识字头绪多:要识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要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要培养说话能力……其实这许多并不是齐头并进平均使用力量的。比如音形义的掌握,不—定同时要求达到。那些字形简单意义清楚的,可以同时解决;字形稍难的,可放在课堂写字教学时解决,甚至留在以后再解决。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实行了“识写分流”的办法,老师很容易掌握。就一堂课来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是识读说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正是这样的交织,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儿童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他们愉快地兴高采烈地去学去记。识字教学中的这些活动,都能推动儿童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怎么记住字形,怎么组词造句说话,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所以,识字时听说读写完全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思想上认识清楚了,教学中就不会产生顾此失彼的毛病。当然,在识字教学的具体步骤、环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任何时候都不是“单打一”。

我还强调,识了字就要用。学用结合是熟练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该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使用。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智力上占了优势。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每天的课表、值日生名字写在黑板上,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识字不多的时侯拼音夹汉字,识字多了,汉字夹拼音),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是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我教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都会写请假条。有个二年级的学生放学回家后,给哥哥写了这样一张留言条:

哥哥:下雨了,妈妈去看病了,我去送雨伞、雨鞋给妈妈。你回来后就到食堂去打饭。饭票在大抽屉里的一个红夹子里,去的时候,顺便把雨伞、雨鞋交给爸爸。回来后再把铜(壶)灌满水,放在炉子上。妹妹

我在家访时知道了这张字条。这张七八十字的留言条,没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知道下雨了要给爸妈送雨具,还知道安排家里的活儿,这是二。几句话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在班上充分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学生、这种做法。做老师的,就是要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树立一个个通过努力学生达得到的目标;要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随课文分散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难题。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同样不能避开这个难题。时至今日,一年级小学生负担重的呼声仍不绝于耳。一上小学,孩子回家就要读呀,背呀,写呀,忙个不停。课业负担重了,影响到身心健康,影响到个性发展,孩子从小觉得读书苦,总不是好现象吧!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岂不更理想?因此,我以为研究识字教学,既要提高质量,又要着眼于减轻负担,要把两者统一起来。1958年我接受学制改革任务时,领导交待很明确: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学制缩短一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我牢牢记住这些要求。通过认真备课,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各种方法使儿童爱学、易学。课堂上的“文章”做好了,学多、学快、学好才有了保证,有了基础,避免了加班加点、加重儿童负担的做法。1989年,我带的试点班学生从各地赶回南京,祝贺我80岁诞辰。他们在回忆小学生生活时说:“当年我们学得轻松、很愉快,下午三四点钟就可到操场上打球,进行各种活动,小学阶段是最快乐的时候,可现在,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比我们当年重得多,不知为什么。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低年级,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孩子学得轻松愉快,负担不重,我实践下来的主要体会是:

l.合理把握教学要求。如汉语拼音教学,我始终把它定位在识字、正音、学普通话上。入学初期,孩子负担就不重。汉字教学,一直有“四会”(读说写用)的要求,我在实践中,根据汉字具体特点和儿童实际情况,实行“四会”分步走。在识字教学中,各种知识、各项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抓主要矛盾。如初学汉字,在方言区,一定要用汉语拼音来正音。字形和书写是儿童学习中的难点,识字教学就要抓住个主要矛盾,从笔画笔顺入手,培养儿童掌握字形的能力。识字多了,掌握字形的能力形成了,重点就转移到对词义的理解——这样安排,旨在分散难点,减轻负担。

2.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如拼音汉字,汉字的基本构字方法,各种归类识字,查字典识字,等等。

3.优化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难为易,减轻儿童识记汉字的心理负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灭”字,说“火”上加了盖(一),火就灭了。如“攀”,笔画繁多,我一边说一边板书:山上有很多树,树上有很多枝枝杈杈,所以两个“木”字中间有两个叉;大手一用劲,就攀上去了。形象、直观并非一定要做多少繁难的准备,但要对教学内容、儿童实际深入思考,处处用心,那么,抬头、举手、投足之间,便能产生出许多令学生终身难忘的镜头。

4.发挥语境的整体功能,力求教学的高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和识字的关系,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可以创造出许多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孩子们识字、阅读、说话、理解等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行,而且印象深刻,他们的负担自然不会重了。

生字词范文篇10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实践;阅读写作;拼音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记忆是首要位置,阅读写作是其次,它完全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此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背诵课本知识,他们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引入思维导图,能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状态,开启学生语文学习的新视角。

一、思维导图在拼音教学中的实践

(一)思维导图在拼音教学中积极作用。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最明显的作用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处在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思维导图作为文字和图片的集合体,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思维导图可以将语文知识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二)思维导图在拼音教学中的应用。在拼音的拼读和拼写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能收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声调时,教师经常用“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在尾巴”的口诀来引导学生找到标调的声母。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记住这个口诀,如图一所示。通过和教师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有效地记住这个口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记,做到手口脑同时使用,以达到拼音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识字教学中的实践

(一)思维导图在生字教学中的作用。生字词教学是小学低学段教学的重要任务。目前的生字词,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都是从偏旁结构开始,让学生根据生字词的偏旁结构进行拆解分析,然后组词。在学生对生字词有了识记后,教学进入巩固认知环节——让学生反复抄写。机械地记忆生字词,枯燥地抄写字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这样的巩固环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生字词教学中适时引入思维导图,能让学生走上形象记忆之路,使汉字学习过程变得富有趣味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字词的积极性。例如,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泪”字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目”是眼睛,偏旁是“氵”,从水和眼睛的关系想到……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提示一步步接近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就逐渐加深,对生字的辨别能力逐渐增强,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思维导图在生字教学中的应用。在生字词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扩大小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生字“哥”时,让学生进行组词练习,他们就会想到“大哥”“哥哥”“小哥哥”“哥们”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纵向思维导图网络。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偏旁进行联想,学生就能想到“歌”等。然后,教师挑选出比较常用的“歌”字,要求学生继续联想组词。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组成了“唱歌”“歌唱”“歌颂”“好歌”“山歌”“国歌”等词语。这样“哥”字的思维导图网络就形成了,如图二所示。这样,学生在学习“哥”字的同时,还学会了“歌”,掌握更多的生字词,锻炼他们的联想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一)阅读教学的困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读文本,了解文本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然后进行归纳概括。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单线思维中,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单线思维模式中,学生的思维被固化,没有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这使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一旦接触篇幅较长的文本,学生就无法将阅读的信息整合起来。(二)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学时,教师要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多次阅读了解文章的大致脉络;然后,学生画出文本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比对,深入理解文本的发展脉络。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小组成员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的讲解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细化。经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学生能梳理清楚文本的思路。这样,既达到了阅读文本的效果,又将阅读带入了一个科学的思维轨道。当然,第一次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常常没有头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让他们明白思维导图的绘制办法。同时,教师需要做好示范工作。当学生绘制的导图出现典型错误时,教师不仅要进行指正,而且要出示自己的思维导图,以供学生参考、修正。如,在教学人教版的《泉水》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第一,确定关键主题。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并明确了文本的中心主题,找出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第二,确定次主题。学生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初步整理出文章的几个知识点,这是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分支。第三,确定节点。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学习资料,找出学习的重难点、拓展点、疑惑点等,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思维导图的第二层次的分支。第四,完善导图。学生可以随机地在纸上添加自己的想法,不同层次的主题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以加深印象。当然,这几个步骤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多个节点,延伸出第三个层次、第四层次的分支。如图三所示,学生以课文的内容为中心主题,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整理出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水池—草地—果园—山谷”,并添加了相应的关键词。

四、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写作无疑是很多学生的难题。在看到题目之后,不少学生感觉无话可写,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受到思维的限制,缺乏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将作文与思维联系起来,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写作。思维导图融入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能有效地改变学生无话可写的困境,帮助学生明白写作的逻辑顺序,减少写作的时间。在作文课堂上,教师要对作文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作文的内涵,了解作文的主旨。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对作文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文的理解。通过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以“春”为主题的习作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春”字,提问学生根据“春”这个字可以想到什么字或词;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回答“绿色”“柳叶”“花朵”“春游”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柳叶”又展开联想,学生想到“柳絮”“二月春风似剪刀”“微风”“细雨”等。如此一直延展下去,在黑板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网络图,如图三所示。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思维导图写出一篇“春天”的作文。这样,在教会学生思维导图的逻辑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月春风似剪刀微风细雨绿春游春柳叶花柳絮图三“春”字联想思维导图写作离不开想象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吸收、处理能力进行系统地训练,而且要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利用,展开想象。而这需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锻炼。小学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续写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原文为逻辑起点,根据自己想象绘制思维导图。如果原文中是以蝴蝶、蜜蜂为主要对象展开的童话故事,那么学生就要根据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绘制出蝴蝶、蜜蜂、花朵、阳光、小草等多个关键词,并以这些关键词为核心展开想象。有的学生根据蝴蝶、蜜蜂热爱劳动的共同特性,写作出歌颂劳动者的童话故事;有的学生发现蜜蜂、蝴蝶都了牺牲自己哺育下一代的特性,写作出歌颂母爱、歌颂亲情的童话故事。每个学生的想象不同、逻辑思维不同,所写出的故事也是不同。思维导图的使用,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将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李胜清.思维导图视角下小学拼音教学探析[J].课外语文,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