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1:49:39

升值问题

升值问题范文篇1

人民币升值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经济学界的关注的焦点,前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后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2000年~2001年是贬值和升值论战的交汇点,2003年~2004年升值问题则达到了一个受关注的高峰。本文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应对升值的策略思路等方面来展开陈述。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

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既有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也有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以下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来分析。

1.国内因素

(1)经济基本面因素。在经济基本面角度,人民币升值压力分为短期压力和长期压力。短期压力是内外经济失衡的结果。即取决于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具体表现为:①国际收支状况。1999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了经常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近年来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度攀升。到2004年底国际收支顺差已超过6000亿美元。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保持了较快增长,2004年吸收外资达到620亿美元。②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会导致本币升值。大量外汇储备即大量顺差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对本币需求量增长。同时,较多的外汇储备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的能力较强,增强外界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有助于本币升值。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从212亿美元升至2004年年底的6099亿美元。③相对利率。利率作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会影响汇率。当利率较高时,使用本国货币的成本上升,使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减少;同时,利率较高也表示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上升,将吸收外资内流,使外币供应相对增加。这样,利率的上升将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近几年来,针对世界经济的持续低速增长,各国普遍采取了降息政策,使得我国的相对利率较高。

长期压力是经济长期走强的结果。经济的长期走势是决定人民币汇率最重要的因素,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币稳定和升值的基础。1997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从发展趋势看,2020年以前仍可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日本和其他成功实现赶超的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一国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货币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升值。经过20多年来快速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和GDP已跃升至世界前位,在迅速赶超过程中,人民币升值乃是必然的趋势。

(2)汇率机制因素。目前升值压力来自外汇供给持续大于外汇需求。但是由于现行的汇率制度的限制,我国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供给和需求,而是由政府控制或规定的“供给”和“需求”。如按照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企业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支出则需凭有效票据到银行购汇,而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外汇也“卖给”中央银行,以换取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在中国国内使用。这种制度使国内对外汇的需求十分有限,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压力。因而升值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对外汇市场的过分管制。

(3)对外经济政策因素。我国长期实行的贸易与外资政策也是造成升值的重要压力来源。包括:鼓励出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导向;扭曲的引资政策:贸易上奖出限入、资金上宽进严出的政策等;从而造成了外汇的供大于求。政策因素所导致的升值压力最后仍然会在经济基本面因素中反映出来。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升值趋势具有内生性,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生成的。

2.国际因素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近期更大的升值压力却是来自国际社会。2002年,日本等国开始在国际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并逐渐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日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其逻辑起点是“世界工厂论”,再演化出“出口问题”,又引申出“输出通货紧缩论”,这三种论调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出口的迅速增长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威胁。

人民币事实上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也造成了升值压力。2002年以来,美国推行弱势美元政策,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由于人民币实行事实上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贬值,因而引起有关国家的不满,升值压力骤升。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压力分为近期升值压力和长期升值趋势。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和利用FDI规模及外汇储备的大幅上升、国际社会的炒作和施压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近期压力,其背后深层原因则是国内有关经济政策、体制,以及国际社会的施压共同造成。另一方面,就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而言,我国目前相对稳健的经济基本面状况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是其内在动力,因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内生性,人民币将面临长期升值趋势。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负面影响

(1)引发中国经济泡沫,最终导致长期经济衰退。如果人民币升值,最担心的是重复日本的老路。1985年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经济的三步曲是:先是出现经济泡沫,股票、房地产价格大幅度飙升;然后是泡沫破灭,股价等大幅下跌,最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如果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发国际投机资金的涌入和国内投机资金的出现,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引发通货膨胀。通胀压力将逐步转移到资产上(如房地产、股票等),形成资产“泡沫”,当经济泡沫破灭之时,也就是中国经济转入长期衰退之时。

(2)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导致失业增加、通货紧缩加剧。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将极大削弱,首先受到打击的是出口企业,进而影响非出口企业。2004年,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70%。表明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同时,中国赚取的只是加工部分的加工费。在价值链中,加工产业的利润只有5%。升值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有可能是生死攸关的。

(3)加大外商投资成本,严重影响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升值会提高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成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资接受国。同时,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依赖和对外贸的依赖是相关联的。从2001年到2003年中国进出口额从5000亿美元跨越了8000亿美元台阶,增加了341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加了2132亿,占了增长总额的6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因此直接投资的减少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除了以上三种最重要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升值还会带来财政赤字增加、迫使国内企业向国外转移、投机性资本带来的金融风险等负面影响。

2.正面影响

升值的正面影响,简单的说,就是人民币资产增值,国际购买力增加,有利于外贸进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降低国外资源的采购成本,使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人民币升值使我国从能源、原材料进口中得益,如铁矿石、石油等紧缺资源。

(2)有利于企业提高长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利用进口品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设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贬值虽有利于促进出口,但只是暂时的竞争力,而只有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竞争力才是长久的。

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说,升值使外资的投资成本增加,但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的受影响程度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也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鼓励外资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使中国摆脱“世界工厂”形象。

(3)有利于减轻偿债负担。人民币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带来几十亿美元的外汇盈余。加之我国中长期负债高达80%以上,目前又已进入偿债高峰期,适度升值对于缓解当前的偿债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4)有助于国际金融资本对人民币的投资。人民币升值,会使人民币成为人们的财富借以保值升值的购买对象,人民币在国际上将产生“黄金效应”。人民币将具有变相的举债功能,即我们只要多支付人人都愿意持有的人民币,就能够获得自身所需的经济资源,其实这相当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上不付利息的债券。增强了本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以上好处外,升值还能对本国居民产生积极影响、使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增加国家税收收入等。

3.对人民币升值利弊的评价

对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进行综合权衡,仍然要按短期与中长期分别考虑。

从短期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鼓励出口与外商投资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较高,人民币升值确实会在短期内带来出口减少、失业增加、通货紧缩加剧等恶果。虽然升值会增加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给中国的外贸进口带来好处,但目前中国的出口依存度高于进口依存度。也就是说,从眼前可以量化的指标来看,中国从人民币升值中得到的好处少于升值带来的损失。即从短期看,升值是弊大于利的。

从长期看,企业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国际购买力增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长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汇率改革将促使出口企业转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技术水平,改变世界工厂形象。同时将引导一部分资源流向非贸易部门。也会促使企业投资的项目更关注国内市场,更多地通过提高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减少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因此,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是利大于弊的。

四、针对人民币升值的思考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如何才能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对策,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响,克服升值的负面影响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1.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缓解升值压力

针对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有来自国内的经济基本面、政策面,以及来自国际的升值压力,首先应该采取措施缓解升值压力,减轻升值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来自国内的压力主要是由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造成的,缓解升值压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不合理的出口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的经济增长结构,实施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2)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是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粗放式贸易发展战略。这种贸易增长方式扭曲了国内资源配置,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3)调整外资政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制订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鼓励外资的战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现在看来,市场换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回来。同时,在各种优惠政策下,我国利用FDI规模逐渐增大,成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在外资政策上也应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对于国际压力,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使世界各国能够理解中国维持人民币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实际上中国的进口速度快于出口速度;第三,减少出口退税抵消部分间接贬值影响;第四,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如上下各浮动三个百分点;第五,针对已经出现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报复措施制订预案谨慎应对,有备无患。

2.在汇率机制方面: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一方面,中国目前政府干预过多的汇率机制也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从经济基本面角度看,长期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人民币必然会呈现长期升值的趋势。同时,从长期看,升值会促进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所以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更多体现出的是升值趋势,而不是升值压力。因此,长期来说不是缓解升值压力的问题,而是要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能够真实反映外汇供求状况。

建立符合国情的、有效的汇率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完善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减少央行在市场上的干预频率,代以其他经济手段调整汇率水平;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建立银行、企业间外汇市场,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2)推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兑换改革。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这与人民币非自由兑换的现状极不相称。因此需要提高经常项目的可兑换程度,增加经常项目外汇支出使用额度;同时,慎重、有序地推进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进程。(3)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大力发展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建设,也是完善的外汇市场所必不可少的。

3.对于外贸企业:采取措施化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中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凭借其低价优势,人民币升值无疑削弱了低价优势,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应对人民币升值,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改善产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可采取以下措施:(1)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往往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升值后,降价空间非常有限,无法消化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应当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从而有较大能力承受升值影响。当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需要长期的努力。(2)加速产品换代,走差异化道路。我国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依靠价格竞争。面对升值压力,价格优势也不成为优势。因此需要注重产品差异化与品牌化战略,寻找新的竞争点。(3)利用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的特性或针对不同国家升值幅度不同的特性,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进出口比重、调整进出口国家与地区的手段来化解升值造成的损失。当然,这仍然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需要企业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夏建伟刘爱文:《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调整》,华东经济管理,2006.4

[2]陈恩富祝富强:《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经贸探索,2004.3

[3]耿选珍李亮贾林蓉:《浅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2005.12

[4]张杰:《对本次人民币升值的几点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

[5]崔思思:《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理论界,2006.2

[6]黄其畅:《浅谈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及我国的汇率政策》,金融经济

升值问题范文篇2

[论文摘要]2006年下半年至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讨论的热点就是人民币的快速升值。我们老百姓也从方方面面感受到人民币升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那么,未来的人民币走向将如何呢?政府将出台怎样的货币政策?是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还是保持人民币升值态势但是步调稳健呢?人民币升值到底是怎样好事还是坏事呢?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

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的确是专家们所说的“双刃剑”。采购进口产品或者出国留学、旅游的人以及拥有投资性房产的人从中受益不少。深切体会到我们的“人民币”支付能力增强的好处。对国家经济方面而言,人民币升值改善了贸易条件、抑制了通货膨胀、消化过剩的外汇储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及减少了和别国的贸易摩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偿还外债的压力。回首2006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片红火,这似乎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影响。但是升值并不意味着一片繁荣。由于房价大涨,无房族购买力相对降低而买不起房子。从投资者来看,股市房市吸引力增强但是风险也加大。对于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工农业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出口产品将失去价格竞争力,导致企业衰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失业率上升。

2006年,我国外有国际政治压力和内有外部经济失衡的矛盾突出,国家推出了人民币逐渐升值的政策,是为了改善外贸顺差过大和国内资金过剩的现状。最近统计显示,我国2006年的外贸顺差高达1774亿美元,比2005年的1018亿美元增长了74%的规模。而今年的外贸顺差还有望进一步增长。一边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一边是顺差有增无减,国内热钱越来越多。人们在担心热钱疯狂投机导致股市泡沫和房低产泡沫的出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曾经深刻的指出:人民币升值的将带来加重通货紧缩,经济增速下降,就业率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大,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货币政策失控等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必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但是毫无疑问,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有利和不利影响一俱共存,综合起来的总体效应是利是弊,皆看调整的“时机”、“幅度”和“频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未雨绸缪,从理论上分析在人民币升值的状态下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探讨如何削减人民币升值给贸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实务对策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化解之道,积极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创造条件。

二、人民币升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整外贸高度顺差

通过削弱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力,以达到刺激进口降低出口来解决外部失衡的状况。在升值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替代人民币升值的效应。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弱化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众所周知,汇率是货币资金的对外价格,利率是货币资金的对内价格。如果本币汇率上涨,则持有本币多的人在赚钱,持有外汇多的人吃亏,因此会影响企业出口创汇的意愿。如果利率下跌,则持有本币多的人吃亏。运用这一机理,在人民币汇率上调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的损失可调节利率杠杆来弥补。也就是说,作为出口型的企业,本币的升值,意味着财务环境恶化,外币收入转化为本币收入后减少,为了保证他们获得合理的利润,要使用利率手段增加拥有外币的收益,减少运用本币的成本,可谓堤外损失堤内补。操作的手法有:一方面,上调外汇存款利率,增加持有外汇的收益,使之相对于人民币存款更具有吸引力,变相提高外汇对本币的兑换价格,增强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外向型企业,提供人民币的优惠贷款,考虑允许外向型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行债券直接融资,降低外向型企业的财务成本和运营成本,创造低成本的融资环境。尤其是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是中小型企业,要对冲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尤为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融资困境,降低融資成本,在出口中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事实上,在过去的2006年,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的调整和推进为也在为减少贸易顺差做准备。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一是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二是汇率政策的调整,即人民币升值;三是“两税并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取消针对FDI的优惠政策有益于间接减少贸易顺差等等。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其后续的政策效应还将在新的一年中陆续释放。对于未来,要更好解决贸易顺差,资金过剩的状况,我们认为,扩大内需是最好的解决途径。需求决定一切,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远大于汇率的作用。比如财政方面通过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增加财政投入,来降低民众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私人储蓄,并转化为实际需求。对于个人的需求要给予政策上的引导。比如当前个人的投资需求旺盛,过剩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和股市,存在引发资产泡沫的危险,我们就要严厉打击游资炒作,限制非法流入股市或者楼市的外资同时加大QDII步伐,甚至可以允许内地个人和机构不须通过QDII安排或银行代客境外理财服务,把自有外汇汇到境外,进行投资理财,既迎合了民众的投资需求又引导资本流出减少顺差,从而获得双赢。

三、不断完善汇率定价新“机制”

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宣布汇改,2006年,人民币不断升值。但是,升值并不是汇改的目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的并非“升值”,而是要以汇改为契机,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建立起由市场力量对汇率进行定价的新“机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转眼已经五年了,也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国际经济关系的大家庭中。对人民币升值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应将其放在更深层次的背景上考察。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全面考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所有正反两方面影响及其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中的重大意义后,我们要以务实的态度,考虑各种可能性,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考察它的对冲机制和机理,以更灵活适度的政策措施配合汇率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谋求更大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平稳度过改革调整期。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相信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会使我们更加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喜的是,政府已将“减顺差”作为2007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

四、结论

综上,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从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来看: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从而可能出现贸易逆差,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加速资本外流;人民币升值,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的升值,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对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人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会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从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来看: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平衡国内物价,方便百姓生活,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外汇占款,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有利于偿还外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贸易,尤其对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对工业化所需的石油、矿石、钢材等关键性原材料进口起到平衡作用,减轻价格压力;人民币升值,能有效解决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压力。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处于顺差状态。长期的贸易顺差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改变中国对外经济、对外均衡的问题。所以,人民币升值,不仅可以改变对外均衡的问题,而且还能降低贸易纠纷、高额成本、征税等方面的成本,更加注重国外对我国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改变以低廉价格水平参与竞争的局面,不独立地脱离世界,而是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

在未来的几年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民币继续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调节人民币的供求,释放升值压力,同时要加快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银香港集团.中国金融货币形势分析[R].2005年3月.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报告[R].2005年4月

升值问题范文篇3

【摘要】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特征决定了人民币以保持基本稳定为好。当前应该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可以考虑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以减轻升值压力和预期,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

200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不断增高,本文将对人民币升值与否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趋强

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市场:交易异常活跃,人民币远期持续升水

从国内外汇市场看,2004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著增加,又创历史新高。从交易总量看,全年各币种累计成交折合美元达到2090亿,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38.3%和1.15倍。分季度看,第4季度成交847亿,是全年交易最为活跃的1个季度。从交易币种看,全年美元成交2044亿,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38.2%和1.15倍。从商业银行外汇供求关系看,中外资商业银行全年净卖出分别为1551亿美元和170亿美元,日均卖出分别比2003年上升35%和50%。国内外汇市场交投极其活跃固然有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资本账户自由兑换进一步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但也显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见图1)

在境外人民币非交割远期(NDF)市场上,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1年期远期汇率持续下跌,由贴水变为升水,目前升水幅度近5%,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趋强。

2、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飚升

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呈扩大的趋势,在2004年更为显著,说明可能因为人民币币值低估对我国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其他两个项目看,2002年来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由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借方差额变为贷方差额,说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之我国利率水平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使违规资本的流向逆转,由流出变为流入;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67亿美元,增幅达到了约50%,其中第4季度一个季度就增加了近10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642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327亿美元,同比多增93亿美元。这说明,金融机构和企业存在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前者压缩结售汇头寸,后者推迟进口付汇、提前出口结汇,同时也可能存在违规结汇行为增加的情况,导致外汇储备飚升。(见图2、图3)

3、纲币政策执行: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对冲压力加大

在中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飚升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人民银行外汇占款的迅速增加。而为了抑制国内信贷投放过猛、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增大,对冲比率提高,在“无券可用”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滚动增发央行票据来回笼资金。(见表1)

4、认同升值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

2003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学术界、相关利益集团和政府官员各执一词,对此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随着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中美贸易顺差的增加、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和国内外经濟形势的发展,这一话题在不断升温。争论的重点从最初“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发展到“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利弊”,再到目前的“如何升值、何时升值”。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现在正在进一步研究汇率改革的方案”,“对于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正在制定方案,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这使得猜测人民币可能在近期升值的观点更占据上风。

二、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特征决定了人民币汇率以保持稳定为好

1、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在一个时期内不支持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一国货币长期升值的根本原因是该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后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这一点已经被众多的事实所证明。例如,战后马克和日元的长期升值,根本原因是德、日两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因此是靠实力推动升值而不是让升值拉动经济,是经济实力推动在先,本币升值在后。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升值时的德国和日本不可同日而语,与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经历了本币大幅升值的台湾、新加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迄今为止,我国人均GDP仍属于低收入国家水平。1985-1986年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人均GDP已分别达到1.3、0.5万美元(1995年可比价格)。而2004年我国人均GDP仅略超过1000美元。我国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消耗水平很高、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较高、大部分对外投资项目经营均不理想、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相当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比较高、农民仍在人口中占比60%以上等等,这一系列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在10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状况都难以支持人民币中长期较大幅度的升值。

2、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不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禀赋的相对优势,不利于促进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

我国是一个正处在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最大的禀赋优势就是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这是我国最大和最根本的国情,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从劳动力的数量看,我国拥有7亿劳动力,高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这一数字每年还在以千万以上的速度增长;从劳动力的成本看,我国仅在美国的25%以下,比东南亚国家也要低一半左右。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所必须研究的根本命题之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劳动力问题又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我国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内需总体不足的状况需要通过10—15年的努力才能加以改变;其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未来10—15年内将有3—4亿的农民进入城市,从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将构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市场对我国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利用好世界市场不仅十分有助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的就业问题,逐步扩大内需;而且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禀赋的相对优势,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和亚洲四小龙都十分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市场,我们为什么不很好地利用?要很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就必须使汇率水平维持在一个有助于保持禀赋优势的水平上,并使之保持稳定。调查研究表明,被认为具有参考价值的换汇成本水平告诉人们,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处在可以接受的下限区间内,人民币不存在大幅度升值的空间。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测算,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0%,3个季度后将使净出口占GDP的比例下降1.8%,1年后将使中国GDP增速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也将十分显著。因此,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不可取。而小幅升值意义不大,既不能对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起很大作用,也难以对解决国内问题产生多大积极影响。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经济较快发展并促进就业,从而保持社会稳定,此时尤其需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在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等才有可能得到较好地解决。

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对我国来讲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交换和国内福利的流失,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结构的优化。对此我们认为,第一,如上所述,生产成本特别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长期的、最为显著的一个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巨大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否则,如果相对优势不能得到发挥,将使大量的劳动力闲置,福利损失将更加严重。第二,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内在、渐进的过程。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试图通过升值这一“外力”来达到优胜劣汰和升级、优化的目的,不仅成本大,而且效果不一定好。

3、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调整汇率所能够解决的

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和经济体制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金融、财政等各种政策措施,在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而从汇率政策的性质看,它是一个总量工具,对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直接作用不大,而对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则更是无能为力。退一步看,即使调整汇率可以缓解部分领域和部分地区经济过热的问题,其对其他产业和部门负面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大,影响的程度都也比较高。所以,不易采用人民币升值的做法来达到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目的。

4、应当有分析地看待中美贸易不平衡和外汇储备水平问题

我国对美国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使得美国政府和相关利益集团找到了一个借口,并试图通过对人民币施加升值压力来缓解国内经济矛盾、转移国内民众视线。但从根本上讲,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问题是由两国经济结构的高度互补性未能有效兑现所决定的,即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限制对中国出口某些产品(如高科技产品)所造成的。从这一角度来讲,人民币不轻易升值,使我国在与美国进行高科技产品进口谈判时有一定的“筹码”,可以强调是美方自己拥有缓解贸易巨额逆差的手段而不用,从而有利于我对美方长期形成压力,以争取美方利益集团形成利益驱动的诉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对美国较高的贸易顺差对我国的战略利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截至2005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6426亿美元。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理由主要有二:第一,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超过按照偿还外债、支付进口等标准衡量的“最优水平”;第二,外汇储备大量用于购买低息的美国国债,同时又大量引进外资,借用大量外债,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但我们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外汇储备不能简单地算经济账和效益账,必须看到它是一种战略资源,发挥的是战略性作用。例如,仅我国正在建设的1.47亿吨规模的石油储备,就需要用掉440亿美元(按现行价格)的外汇储备。西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在人民币一定时期内不能成为国际货币的情况下,一旦国际政治局势动荡,我国和平的国际环境被打破,届时持有美元、欧元等“硬通货”作为战略资源的优势就会凸现出来。

5、重新审视“不可能三角”理论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我国完全可能在汇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本流动并非是完全管制,已有不少项目已经没有或者很少有管制,因此资本流动的状况是介于完全自由流动和完全的管理之间。我国的货币当局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在政策工具上至少多一项工具,即贷款利率的控制权。而目前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间接性融资的比重高达90%以上(不含国债),因此货币当局反通胀的能力相对要强的多。可见,不能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不可能三角”理论简单地得出结论说,我国要保持汇率稳定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理论上讲,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实现是完全可能的。按前所述,有必要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又必须保持。那么,当务之急是解决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带来的两个难题一是怎样有效地控制住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势头二是怎样减轻由于外汇占款导致货币投放积累过多形成通胀的压力,这里还涉及到央行通过发行票据等手段在市场进行对;中的能力有多大并能持续多久。就第一个问题来说,主要可以通过减少贸易顺差甚至形成贸易逆差和扩大资本流出、控制资本流入的方法来解决,这可以运用财政、税收等各项政策手段,有关部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就第二个问题来说,首先货币当局应乐于见到我国出现较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其水平可持续高出美国通货膨胀的水平,这样可以减缓本币升值的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导致对外贬值。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就已走过这一历程。其次,在双顺差情况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对货币当局对;中操作的要求将会有所降低,同时对通货膨胀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会有所降低。第三,比起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央行依然有较强的控制通胀的能力,即可以通过存贷款利率及其他利率手段控制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即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

升值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国际压力国内压力汇率机制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人民币升值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经济学界的关注的焦点,前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后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2000年~2001年是贬值和升值论战的交汇点,2003年~2004年升值问题则达到了一个受关注的高峰。本文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应对升值的策略思路等方面来展开陈述。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

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既有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也有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以下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来分析。

1.国内因素

(1)经济基本面因素。在经济基本面角度,人民币升值压力分为短期压力和长期压力。短期压力是内外经济失衡的结果。即取决于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具体表现为:①国际收支状况。1999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了经常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近年来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度攀升。到2004年底国际收支顺差已超过6000亿美元。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保持了较快增长,2004年吸收外资达到620亿美元。②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会导致本币升值。大量外汇储备即大量顺差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对本币需求量增长。同时,较多的外汇储备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的能力较强,增强外界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有助于本币升值。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从212亿美元升至2004年年底的6099亿美元。③相对利率。利率作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会影响汇率。当利率较高时,使用本国货币的成本上升,使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减少;同时,利率较高也表示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上升,将吸收外资内流,使外币供应相对增加。这样,利率的上升将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近几年来,针对世界经济的持续低速增长,各国普遍采取了降息政策,使得我国的相对利率较高。

长期压力是经济长期走强的结果。经济的长期走势是决定人民币汇率最重要的因素,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币稳定和升值的基础。1997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从发展趋势看,2020年以前仍可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日本和其他成功实现赶超的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一国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货币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升值。经过20多年来快速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和GDP已跃升至世界前位,在迅速赶超过程中,人民币升值乃是必然的趋势。

(2)汇率机制因素。目前升值压力来自外汇供给持续大于外汇需求。但是由于现行的汇率制度的限制,我国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供给和需求,而是由政府控制或规定的“供给”和“需求”。如按照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企业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支出则需凭有效票据到银行购汇,而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外汇也“卖给”中央银行,以换取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在中国国内使用。这种制度使国内对外汇的需求十分有限,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压力。因而升值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对外汇市场的过分管制。

(3)对外经济政策因素。我国长期实行的贸易与外资政策也是造成升值的重要压力来源。包括:鼓励出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导向;扭曲的引资政策:贸易上奖出限入、资金上宽进严出的政策等;从而造成了外汇的供大于求。政策因素所导致的升值压力最后仍然会在经济基本面因素中反映出来。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升值趋势具有内生性,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生成的。

2.国际因素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近期更大的升值压力却是来自国际社会。2002年,日本等国开始在国际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并逐渐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日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其逻辑起点是“世界工厂论”,再演化出“出口问题”,又引申出“输出通货紧缩论”,这三种论调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出口的迅速增长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威胁。

人民币事实上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也造成了升值压力。2002年以来,美国推行弱势美元政策,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由于人民币实行事实上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贬值,因而引起有关国家的不满,升值压力骤升。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压力分为近期升值压力和长期升值趋势。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和利用FDI规模及外汇储备的大幅上升、国际社会的炒作和施压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近期压力,其背后深层原因则是国内有关经济政策、体制,以及国际社会的施压共同造成。另一方面,就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而言,我国目前相对稳健的经济基本面状况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是其内在动力,因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内生性,人民币将面临长期升值趋势。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负面影响

(1)引发中国经济泡沫,最终导致长期经济衰退。如果人民币升值,最担心的是重复日本的老路。1985年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经济的三步曲是:先是出现经济泡沫,股票、房地产价格大幅度飙升;然后是泡沫破灭,股价等大幅下跌,最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如果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发国际投机资金的涌入和国内投机资金的出现,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引发通货膨胀。通胀压力将逐步转移到资产上(如房地产、股票等),形成资产“泡沫”,当经济泡沫破灭之时,也就是中国经济转入长期衰退之时。

(2)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导致失业增加、通货紧缩加剧。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将极大削弱,首先受到打击的是出口企业,进而影响非出口企业。2004年,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70%。表明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同时,中国赚取的只是加工部分的加工费。在价值链中,加工产业的利润只有5%。升值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有可能是生死攸关的。

(3)加大外商投资成本,严重影响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升值会提高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成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资接受国。同时,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依赖和对外贸的依赖是相关联的。从2001年到2003年中国进出口额从5000亿美元跨越了8000亿美元台阶,增加了341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加了2132亿,占了增长总额的6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因此直接投资的减少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除了以上三种最重要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升值还会带来财政赤字增加、迫使国内企业向国外转移、投机性资本带来的金融风险等负面影响。

2.正面影响

升值的正面影响,简单的说,就是人民币资产增值,国际购买力增加,有利于外贸进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降低国外资源的采购成本,使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人民币升值使我国从能源、原材料进口中得益,如铁矿石、石油等紧缺资源。

(2)有利于企业提高长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利用进口品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设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贬值虽有利于促进出口,但只是暂时的竞争力,而只有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竞争力才是长久的。

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说,升值使外资的投资成本增加,但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的受影响程度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也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鼓励外资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使中国摆脱“世界工厂”形象。

(3)有利于减轻偿债负担。人民币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带来几十亿美元的外汇盈余。加之我国中长期负债高达80%以上,目前又已进入偿债高峰期,适度升值对于缓解当前的偿债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4)有助于国际金融资本对人民币的投资。人民币升值,会使人民币成为人们的财富借以保值升值的购买对象,人民币在国际上将产生“黄金效应”。人民币将具有变相的举债功能,即我们只要多支付人人都愿意持有的人民币,就能够获得自身所需的经济资源,其实这相当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上不付利息的债券。增强了本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以上好处外,升值还能对本国居民产生积极影响、使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增加国家税收收入等。

3.对人民币升值利弊的评价

对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进行综合权衡,仍然要按短期与中长期分别考虑。

从短期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鼓励出口与外商投资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较高,人民币升值确实会在短期内带来出口减少、失业增加、通货紧缩加剧等恶果。虽然升值会增加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给中国的外贸进口带来好处,但目前中国的出口依存度高于进口依存度。也就是说,从眼前可以量化的指标来看,中国从人民币升值中得到的好处少于升值带来的损失。即从短期看,升值是弊大于利的。

从长期看,企业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国际购买力增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长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汇率改革将促使出口企业转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技术水平,改变世界工厂形象。同时将引导一部分资源流向非贸易部门。也会促使企业投资的项目更关注国内市场,更多地通过提高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减少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因此,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是利大于弊的。

四、针对人民币升值的思考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如何才能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对策,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响,克服升值的负面影响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1.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缓解升值压力

针对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有来自国内的经济基本面、政策面,以及来自国际的升值压力,首先应该采取措施缓解升值压力,减轻升值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来自国内的压力主要是由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造成的,缓解升值压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不合理的出口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的经济增长结构,实施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2)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是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粗放式贸易发展战略。这种贸易增长方式扭曲了国内资源配置,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3)调整外资政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制订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鼓励外资的战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现在看来,市场换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回来。同时,在各种优惠政策下,我国利用FDI规模逐渐增大,成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在外资政策上也应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对于国际压力,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使世界各国能够理解中国维持人民币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实际上中国的进口速度快于出口速度;第三,减少出口退税抵消部分间接贬值影响;第四,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如上下各浮动三个百分点;第五,针对已经出现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报复措施制订预案谨慎应对,有备无患。

2.在汇率机制方面: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一方面,中国目前政府干预过多的汇率机制也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从经济基本面角度看,长期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人民币必然会呈现长期升值的趋势。同时,从长期看,升值会促进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所以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更多体现出的是升值趋势,而不是升值压力。因此,长期来说不是缓解升值压力的问题,而是要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能够真实反映外汇供求状况。

建立符合国情的、有效的汇率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完善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减少央行在市场上的干预频率,代以其他经济手段调整汇率水平;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建立银行、企业间外汇市场,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2)推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兑换改革。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这与人民币非自由兑换的现状极不相称。因此需要提高经常项目的可兑换程度,增加经常项目外汇支出使用额度;同时,慎重、有序地推进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进程。(3)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大力发展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建设,也是完善的外汇市场所必不可少的。

3.对于外贸企业:采取措施化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中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凭借其低价优势,人民币升值无疑削弱了低价优势,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应对人民币升值,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改善产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可采取以下措施:(1)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往往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升值后,降价空间非常有限,无法消化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应当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从而有较大能力承受升值影响。当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需要长期的努力。(2)加速产品换代,走差异化道路。我国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依靠价格竞争。面对升值压力,价格优势也不成为优势。因此需要注重产品差异化与品牌化战略,寻找新的竞争点。(3)利用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的特性或针对不同国家升值幅度不同的特性,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进出口比重、调整进出口国家与地区的手段来化解升值造成的损失。当然,这仍然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需要企业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夏建伟刘爱文:《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调整》,华东经济管理,2006.4

[2]陈恩富祝富强:《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经贸探索,2004.3

[3]耿选珍李亮贾林蓉:《浅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2005.12

[4]张杰:《对本次人民币升值的几点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

升值问题范文篇5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走出了一个与世界多数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在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7%,速度令世界叹服。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抗拒的今天,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盯住美元制度也受到以日、美等国家越来越多的指责。从2002年末到2003年初,日本、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纷纷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要么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美、日、欧并肩致力于全球经济稳定。”国际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下文将从人民币自身价值规律入手,从几个方面分析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一些问题。

一、人民币自身的价值规律决定其币值有上升空间

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资本市场也逐步开放,政府已不可能完全控制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为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尽管如此,我国的外贸顺差仍有增无减。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已增加到286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也达到620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5位,说明人民币本身存在着强劲的升值动力。为了说明1994年以后人民币为什么升值,我们可按照货币购买力平价法(亦称PPP法)和按PPP法调整出的汇率计算出人民币GNP(调整后汇率指世界银行图表集转换系数),来计算出汇率与PPP的偏差系数K(K=调整后汇率/PPP系数=按PPP法计算的人均GNP/按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NP)。K值越大,说明该国汇率与PPP系数差距越大,该国货币升值潜力就越大,当某国货币升值时,该国的偏差系数K就会减小。偏差系数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K值越小,反之亦然。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993年的世界各国数据,对86个国家(地区)的K值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人均GNP的提高,K值呈逐步递减的趋势。根据计算,发现当人均GNP在2000-14000美元之间时,K值与人均GNP呈明显负线性关系。用经济计量法,得到偏差系数K的数字模型:

K=3.69-0.0002Y2000≤Y≤14000单位:美元

K=0.9Y≥14000Y:人均GNP

该模型为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偏差系数K值平均水平。当某国K值大于模型值时,该国货币有被低估的可能,当某国K值小于模型值时,该国货币就有被高估的可能。1994年以来发生货币贬值的一些国家的K值为:巴西1.83(5370$)、俄罗斯2.16(5050$)、韩国1.26(9630$)、墨西哥1.89(6810$),这几国的K值明显小于模型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几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也是其偏差系数向模型值回归行为。

偏差值较大的依次是巴基斯坦5.05、中国4.76、印度4.06,其中我国的调整汇率是按1991-1993年官方汇率调整计算出来的。若按1994年初汇率1美元=8.7元人民币计算,我国K值为6.79,其偏差系数缺口(即偏差系数实际值与模型值之间)为3.8,人民币K值、缺口都远大于上述国家的任何一个,因而,1994年至今的人民币升值是补缺口行为,是向本身价值的趋近,随着近几年人均GNP的增长,我国的人民币K值缺口逐渐弥补,但价值规律本身决定了人民币的上行空间还很大,人民币的升值潜力也很大。

二、人民币升值,福祸难料

除日本指责中国因贸易竞争加剧日本的通货紧缩之外,美国、IMF等也都站到了逼迫人民币升值的行列中,特别是美伊战争局势,它带给中国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还是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若美伊开战,欧美市场的安全性将相对减弱,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可能进入中国,从而使我国的投资、工业和外贸出口增长随之加快,但随着外资供给增多,人民币会相对“紧缺”,人民币升值这根“弦”势必将绷得更紧。届时,我们既不能突然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那样的话,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可能会升至到5:l至4:l之间,同时,又不能不考虑人民币流通状况,因为一旦人民币扛不住市场的压力而被迫升值,带来的动荡将更大,面对如此现状,采取措施消除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从放松外汇管理入手,调节人民币的实际升值压力,是政府应当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

三、人民币升值对外贸领域的影响

从1994年1月1日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逐步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取消外汇分成,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加入世贸组织后,若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程度降低,人民币势必不断升值,其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出口方面

1.出日减少势必影响经济成长,并加深失业问题。

2.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使几乎所有出口产业都遭受打击。不过享有外销低利贷款,外销退税,甚至以内销补贴外销的产业较没有受到此等优惠的产业,所受冲击相对较轻。享受优惠者多为比较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相关产业或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补贴收入,而极力维持生产,这些元竞争力的产业都可依靠补贴勉强存活。而未受优惠者,则有不少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无政府补贴而影响生产和出口,结果率先倒闭,造成反向淘汰,致使产业结构趋向恶化。

3.许多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污染,虽政府制订法律,规定加以防治,但不守法的业者,没有按规定进行防治污染投资,所造成之污染推给社会承担,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即使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这些企业的产品仍然可以出口。反之,守法的厂商因负担了污染防治的处理成本,相对前者缺乏竞争力,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无力出口而被迫倒闭,形成守法者遭受淘汰,违法者持续生存的不公平现象。

(二)在进口方面: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进口增加,对当地产业产生冲击,但受政府保护与未受保护的产业,所遭受的冲击程度不同。

1.进口有管制的产业,即受政府保护的产业,在政府控制之下,不致因人民币升值而增加进口。因此,此类产业并未受到影响。

2.受高关税保护的产业,因有高关税保护,此类产业仍相对有竞争力,所受影响相对也有限。

3.本地产业受影响最大者,是那些没有进口管制,亦无高关税保护的产业,因进口大量增加,加之人民币大幅升值,进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当地同类产业无法与之竞争而被挤垮。

由此可知,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贸易失衡问题虽可获解决,但对总体经济产生极严重的伤害。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低效率的当地产业依赖政策保护,受冲击小或没受冲击而大多继续生存;高效率的产业,因缺乏保护,受打击大反而被淘汰。亦即出现劣币驱除良币,产业结构产生逆调整,整体产业效率相对下降,失业增加的现象,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金融方面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投机盛行,金融秩序混乱。我国的出口额的相当部分来自于加工贸易,所得只是微薄的加工费。尽管加大了在半导体、通讯设备及其他先进数码设备上的出口,但我国出日的优势领域,依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重估人民币会使我国的通货紧缩状况更加严重,并削弱国内需求。并且我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通过降低名义工资来维持我国的竞争力,我国的货币升值不仅不会缓解东亚其他经济体的通货紧缩压力,反而会使东亚地区变得不稳定。国内以美元表示的财富迅速增加,股市、房地产达到高潮,泡沫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继续,而通货紧缩加剧;会导致财政危机、外汇危机和货币危机,那时通货紧缩虽不能转变为恶性通货膨胀,但最终可能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

四、人民币强势时期的对策思考

升值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贸易逆差

1文献综述

关于人民币升值和中美贸易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在这一领域研究颇多,但目前就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问题的影响作用尚无精确的定论。2007年罗霄在“学海”上发表文章《从人民币升值透视中美国际关系的博弈》,他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和中美贸易问题的关系,他认为中美的贸易问题汇率问题只是一个切入点;杜厚文、彭志文在2007年2月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共同发表文章《中美贸易差额的性质,成因及影响》,并在文章中指出中美贸易的问题并非人民币升值所能解决问题的,它在于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中美贸易问题和人民币升值的关系研究,而且提出一些中美贸易问题的原因分析,得出结论是:人民币升值与解决中美贸易问题并无直接联系。

2中美贸易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2.1中美贸易的现状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8年的9.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078.2亿美元,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中方统计,由1993年开始美方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8年上升到582亿美元。同时随着双边贸易量的不断攀升,中美贸易逆差还将继续扩大。

2.2中美贸易的原因

2.2.1宏观层面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

二战以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美国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竞争和生存环境,根据成本和效率的高低不断对各生产部门、生产环节,甚至生产要素进行调整,保留竞争力强,附加产值较高的部门和产业。美国经济结构经过产业高级化调整后,一些初级产品如日用品、原料加工和工业半成品的生产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产品又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所必需,这就决定了美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的大多是这些初级工业产品。我国工业是在承接产业转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和产品结构都比较落后,大多数企业都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为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因此,中美贸易顺差主要体现为加工贸易的顺差。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就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

(2)东亚各国和地区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

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从其它地区向我国转移。由于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认定以“实质性改变”为原则,加工产品的出口国就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分别吸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当年出口的21.8%、11.5%和8.3%,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1.4%和18.9%。与2001年相比,2005年东盟、韩国等在我国进口中的份额也分别上升,其在美国出口中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1、1.1和0.7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比重上升了5.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部分亚洲国家对美贸易顺差转化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

2.2.2微观层面的原因

(1)储蓄率的差异。

美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储蓄率偏低在开放宏观经济分析中,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外部经济不均衡必然影响到内部经济的均衡,而内部经济不均衡必然降低宏观经济效率,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美国从1960年到1971年的总储蓄大于总投资,即年年有贸易顺差,并表现为美国对外净投资和债权,表现为双剩余;但近30多年来美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低储蓄、高消费导致求过于供。长期的双缺口隐含的内外失衡经济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内储蓄与投资关系的严重失衡。美国政府实施的低储蓄率政策,刺激了国内的消费需求。美国民众普遍持有超前消费的意识。然而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结果,使总储蓄小于总投资,产生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2)两国劳动力成本差异导致中美贸易逆差。

高消费需要高工资、高福利来支撑,而作为高工资、高福利的美国,其劳动力成本必然比中国高。这样,美国跨国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就会规模地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据我国商务部统计,至2004年底,美国累计对华投资项目达45265个,合同金额986.1亿美元,美方实际投入480.3亿美元,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已经有4万多家。随着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特别是进口替代型投资的增加,一方面造成了中国对美国进口的减少;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增加,从而扩大了中美贸易逆差。因为采取低消费政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仅比美国低,而且也比亚洲一些主要国家低。中国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1/40和亚洲一些主要国家的1/8-1/7,这又促使美国跨国公司将一些在亚洲国家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后出口到美国的加工贸易格局,美国因此减少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从而促使中美贸易逆差加大,对亚洲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减少。

3结论

美国政府和华尔街许多人都非常相信,人民币对美元重新估值将有利于降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但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这是有缺陷的。

我们可以从考察美国对华出口来分析。一般意义上讲,人民币的升值将增加人民币的购买力,进而增加中国对美国的需求,从而减少贸易差额。但是,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出口拉动型的经济,由于产品出口、收入增加才会促进进口需求。而人民币升值后,随着出口的减少,将减少中国的进口需求;收入的减少还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降低。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中美双边贸易基本上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的互补性很强的贸易,美国对华出口的大宗商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另一类是农产品。对于第一类产品中的一部分,美国对华实行贸易限制,这一部分的出口量并不取决于汇率,而是取决于贸易政策。即使中国有再大的进口需求,人民币再升值,只要美国对华的贸易限制不取消,对华出口就无法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美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其实与人民币汇率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更多的基于两国实体经济上的一些非汇率因素。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消除中美贸易顺差,反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还可能给美国经济带来危险。客观事实表明,中美经贸关系既大有利于中国,又大有利于美国,两国都是赢家。中美经贸关系今后将继续循“发展-摩擦-妥协-发展”的规律向前推进,这是中美双方根本利益和中美关系大局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京文,何仕金.人民币汇率对中美经济的影响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5,(4).

[2]牛爱民.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J].经济师,2005,(2):38.

[3]穆良平,张静春.中美贸易逆差与美国贸易保护的转变[J].国际经济评论,2004,(9).

[4]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5,(1):43-47.

升值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

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两年,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剧,美国国内很多人认为中国是“汇率操纵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并要求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商品实施反补贴制裁。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但对我国出口及出口的结构等国际贸易诸多方面有一定影响。我国的出口企业对于人民币波动敏感性比较强,到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受社会广泛关注。

1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

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我国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汇率波动过大,避免汇率固定不变带来的问题。

2人民币汇率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影响

2.1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贸易摩擦全世界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产品,2009年第一季度,有19个国家针对中国产品发起了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102亿美元。美国2009年1至9月针对我国发起了14起救济调查,涉案金额为58.4亿美元同比上涨639%。汇率对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收支影响的理论主要有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这些理论虽然认为汇率贬值改善外贸平衡的条件相当复杂,但基本上认为汇率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近年来中国日益受到来自国外对人民币升值要求的压力,其主要依据是中国出现了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并以人民币被低估为由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总体已呈升值趋势。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l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上调幅度为2%。自2005年七月实行汇率改革以来至2011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1.3%,2011年4月2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156元,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窄幅波动。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减少出口缓和了境外对我国的贸易摩擦。

2.2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出口的影响尽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有一定影响,但是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汇率弹性正负存在相互抵消现象,汇率对中国总的贸易收支影响不显著。1985年日元从250元兑1美元到130元兑1美元,日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日本的贸易顺差持续上涨,日元上涨并不能平衡日美的贸易差额,日本仍旧对美国有巨额的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受到抑制。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都在小幅度范围内升值,但出口额并没有显著降低,反而在2010年开始增加。2010年初中国出口出现复苏并快速反弹,2010年6月出口额137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3.9%。

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的出口持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还是稳定增长,与出口的收入弹性和汇率弹性大小有关。收入弹性大于汇率弹性,全球经济的长期增长幅度一般要超过汇率变动幅度,因此中国和贸易国的经济增长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大于汇率,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而非汇率变动。

其次,我国出口稳定增长同我国支柱产业为第一和第二产业有关。贸易顺差与一国所处时期的产业结构配比有很强的关联度。第一、第二产业的着重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经济中期,服务业比重小,制造业比重大,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比较大。服务业需求比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范围小、适用面窄。发达国家依靠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知识密集的生产者服务业实际上不能促进一国贸易顺差的形成。

2.3对出口结构的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尽管在不断提升,但大多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都是跨国公司带来的,本土企业多以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为主,没有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的出口导向战略,仅充当了世界加工厂,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这种发展模式,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国内需求拉动型,培养健康的发展模式,引导我国出口企业提高技术进步和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比更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国家的价格更高,在失去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有助于我国的增长方式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4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有有利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大都是围绕企业经营而设立,对于企业的金融风险、汇率风险等的重视不够,但是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销售利润,这是我国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弱的原因。所以,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在企业组织体系上改革,成立专门研究汇率变化、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为一体的机构,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战略转变。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企业不能通过价格优势争取市场。我国汇率主要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在小幅度内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将提高出口企业产品的外币价格,减少了出口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出口量。如果出口企业要保持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其利润就会降低。对于很多只有价格优势的低附加值产品将由于人民币升值给企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附加值较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很大的竞争关系,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使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加剧,因此企业必须转变成本领先的战略。在竞争的战略思想下,企业战略的转变需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差异化和之上,从而确立企业自身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摆脱恶劣竞争。

人民币升值会促进企业对外投资。一方面,部分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寻求海外投资途径。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资源消耗型的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我人均资源量少且分布不均,资源消耗型的企业需要到资源相对丰富且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投资。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提升实力。作为对外投资的主体,随着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国际购买力增强,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投资直接参与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企业跨国股权投资成本降低,目前我国的国际性大企业还很少,有效地进行国际股权投资,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参与程度,为建造国际型的大企业提供了一条捷径。

2.5对进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以人民币标价的外国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理论上有利于从国外进口产品,有利于我国进口外国的先进生产设备、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原材料和资源能源等。但同时人民币升值会抑制中国的进口。中国是美元资产的持有者,经济依赖国际贸易中出口企业提供的就业,而且固定资产投资较高,需要进口的商品是技术密集型的,通常是卖方垄断商品,中国经济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会出现紧缩性货币政策,这实际上抑制了国内吸收,从而减少进口。

2.6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尽管人民币在不断升值,但中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与处于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比较显著,一是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出口基本呈增长趋势,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从1980年的0.89%上升为2008年的8.93%。2011年的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二是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由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升,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上升。

升值问题范文篇8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走出了一个与世界多数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在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7%,速度令世界叹服。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抗拒的今天,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盯住美元制度也受到以日、美等国家越来越多的指责。从2002年末到2003年初,日本、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纷纷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要么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美、日、欧并肩致力于全球经济稳定。”国际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下文将从人民币自身价值规律入手,从几个方面分析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一些问题。

一、人民币自身的价值规律决定其币值有上升空间

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资本市场也逐步开放,政府已不可能完全控制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为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尽管如此,我国的外贸顺差仍有增无减。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已增加到286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也达到620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5位,说明人民币本身存在着强劲的升值动力。为了说明1994年以后人民币为什么升值,我们可按照货币购买力平价法(亦称PPP法)和按PPP法调整出的汇率计算出人民币GNP(调整后汇率指世界银行图表集转换系数),来计算出汇率与PPP的偏差系数K(K=调整后汇率/PPP系数=按PPP法计算的人均GNP/按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NP)。K值越大,说明该国汇率与PPP系数差距越大,该国货币升值潜力就越大,当某国货币升值时,该国的偏差系数K就会减小。偏差系数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K值越小,反之亦然。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993年的世界各国数据,对86个国家(地区)的K值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人均GNP的提高,K值呈逐步递减的趋势。根据计算,发现当人均GNP在2000-14000美元之间时,K值与人均GNP呈明显负线性关系。用经济计量法,得到偏差系数K的数字模型:

K=3.69-0.0002Y2000≤Y≤14000单位:美元

K=0.9Y≥14000Y:人均GNP

该模型为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偏差系数K值平均水平。当某国K值大于模型值时,该国货币有被低估的可能,当某国K值小于模型值时,该国货币就有被高估的可能。1994年以来发生货币贬值的一些国家的K值为:巴西1.83(5370$)、俄罗斯2.16(5050$)、韩国1.26(9630$)、墨西哥1.89(6810$),这几国的K值明显小于模型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几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也是其偏差系数向模型值回归行为。

偏差值较大的依次是巴基斯坦5.05、中国4.76、印度4.06,其中我国的调整汇率是按1991-1993年官方汇率调整计算出来的。若按1994年初汇率1美元=8.7元人民币计算,我国K值为6.79,其偏差系数缺口(即偏差系数实际值与模型值之间)为3.8,人民币K值、缺口都远大于上述国家的任何一个,因而,1994年至今的人民币升值是补缺口行为,是向本身价值的趋近,随着近几年人均GNP的增长,我国的人民币K值缺口逐渐弥补,但价值规律本身决定了人民币的上行空间还很大,人民币的升值潜力也很大。

二、人民币升值,福祸难料

除日本指责中国因贸易竞争加剧日本的通货紧缩之外,美国、IMF等也都站到了逼迫人民币升值的行列中,特别是美伊战争局势,它带给中国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还是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若美伊开战,欧美市场的安全性将相对减弱,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可能进入中国,从而使我国的投资、工业和外贸出口增长随之加快,但随着外资供给增多,人民币会相对“紧缺”,人民币升值这根“弦”势必将绷得更紧。届时,我们既不能突然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那样的话,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可能会升至到5:l至4:l之间,同时,又不能不考虑人民币流通状况,因为一旦人民币扛不住市场的压力而被迫升值,带来的动荡将更大,面对如此现状,采取措施消除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从放松外汇管理入手,调节人民币的实际升值压力,是政府应当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

三、人民币升值对外贸领域的影响

从1994年1月1日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逐步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取消外汇分成,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加入世贸组织后,若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程度降低,人民币势必不断升值,其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出口方面

1.出日减少势必影响经济成长,并加深失业问题。

2.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使几乎所有出口产业都遭受打击。不过享有外销低利贷款,外销退税,甚至以内销补贴外销的产业较没有受到此等优惠的产业,所受冲击相对较轻。享受优惠者多为比较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相关产业或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补贴收入,而极力维持生产,这些元竞争力的产业都可依靠补贴勉强存活。而未受优惠者,则有不少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无政府补贴而影响生产和出口,结果率先倒闭,造成反向淘汰,致使产业结构趋向恶化。

3.许多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污染,虽政府制订法律,规定加以防治,但不守法的业者,没有按规定进行防治污染投资,所造成之污染推给社会承担,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即使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这些企业的产品仍然可以出口。反之,守法的厂商因负担了污染防治的处理成本,相对前者缺乏竞争力,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无力出口而被迫倒闭,形成守法者遭受淘汰,违法者持续生存的不公平现象。

(二)在进口方面: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进口增加,对当地产业产生冲击,但受政府保护与未受保护的产业,所遭受的冲击程度不同。

1.进口有管制的产业,即受政府保护的产业,在政府控制之下,不致因人民币升值而增加进口。因此,此类产业并未受到影响。

2.受高关税保护的产业,因有高关税保护,此类产业仍相对有竞争力,所受影响相对也有限。

3.本地产业受影响最大者,是那些没有进口管制,亦无高关税保护的产业,因进口大量增加,加之人民币大幅升值,进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当地同类产业无法与之竞争而被挤垮。

由此可知,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贸易失衡问题虽可获解决,但对总体经济产生极严重的伤害。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低效率的当地产业依赖政策保护,受冲击小或没受冲击而大多继续生存;高效率的产业,因缺乏保护,受打击大反而被淘汰。亦即出现劣币驱除良币,产业结构产生逆调整,整体产业效率相对下降,失业增加的现象,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金融方面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投机盛行,金融秩序混乱。我国的出口额的相当部分来自于加工贸易,所得只是微薄的加工费。尽管加大了在半导体、通讯设备及其他先进数码设备上的出口,但我国出日的优势领域,依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重估人民币会使我国的通货紧缩状况更加严重,并削弱国内需求。并且我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通过降低名义工资来维持我国的竞争力,我国的货币升值不仅不会缓解东亚其他经济体的通货紧缩压力,反而会使东亚地区变得不稳定。国内以美元表示的财富迅速增加,股市、房地产达到高潮,泡沫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继续,而通货紧缩加剧;会导致财政危机、外汇危机和货币危机,那时通货紧缩虽不能转变为恶性通货膨胀,但最终可能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

四、人民币强势时期的对策思考

升值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RMB升值,流动性过剩

ResearchontheInflationandRMBAppreciationCoexistence

ZhihuiYu

Abstract:Accordingtothe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thehighrateofinflationleadstocurrencydepreciationintheopeneconomicconditions,howeverthetrendofRMBappreciationisstrongerwhiletherateofinflationishigher,.whichbiasthebasiceconomictheoryanddamagesthehealthydevelopmentofoureconomy.ThereasonsoftheinflationandRMBappreciationcoexistenceareanalyzedandtherelevantpolicyadvicesareadvancedinthepaper.

Keywords:inflation,RMBappreciation,excessliquidity

一、引言

本轮通货膨胀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但最初涨幅不大,CPI大幅上升始自2007年初,各月CPI数据显示物价上涨趋势日益加剧(见图1),2007全年CPI平均增长4.8%,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点,人民币对内贬值严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开始至2008年1月,人民币汇率一直上升(见图2),升值了12.09%。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开放经济环境中,商品价格是一致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一国的高通货膨胀率引起通货对外贬值(GregoryMankiw,2002)。而我国高通货膨胀率并没有引起通货贬值,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态势强劲。这一经济现象违背了传统的经济学原理,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阻碍国内外市场的有机衔接,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诱发国际游资的冲击,使人民币成为外国经济调控的牺牲品。

图1.2007年1-12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图2.2005年7月以来RMB/USD汇率中间价走势

数据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二、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的原因

目前和这一问题相关的研究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经济政策使然。如:我国长期以来涉外经济政策的严重不对称性造成同一种货币内外不同价(裴平,2006);央行为化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入美元,导致基础货币大量投放,造成流动性泛滥,导致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和泡沫经济的产生(方先明等,2006;王海龙,2007)。第二种观点是市场预期使然。如:投资者“繁华预期”的作用已对市场流动性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是当前资产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刘春航等,2007)。

两种主要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的原因,而要全面认识这一问题,就必须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考虑。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问题的分析如下:

(一)国际环境影响

1.全球经济发展失衡。IMF前总裁拉托在2005年初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Imbalance),指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社科院李扬在给《瞭望新闻周刊》的报告中分析了失衡的原因:从1998年开始,发达国家出现了储蓄不足,因而他们从别国输入产品,同时也输入资本,发展中国家通过顺差的形式,既从实物、资金上补贴了发达国家——由穷国补贴富国。由于美元在全球经济中处于主导货币地位,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和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需要美元供应不断增加,这只能依赖美国不断出现贸易赤字才能实现。美国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成为全球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全球出现了国际收支失衡,一方面是美国的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另一方面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2.全球流动性过剩。原因有:(1)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据IMF统计数据,1997年以来,全球货币基础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的生产增长速度。2002年以后,全球货币增长率持续上涨,每年高于10%,甚至达到近25%,但世界GDP的年增长率一直在2%—5%之间,两者差距越来越大。(2)世界货币基础增长迅猛。美国作为拥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为解决国内经济矛盾的需求出发,发行大量美元,尤其为缓解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截至2008年1月16日,美联储向银行共注资1800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欧洲央行、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共注资3974亿美元。(3)美元疲软。为应对美元疲软,亚洲各国和地区如新加坡、印度、韩国、香港等都在外汇市场采取干预措施,大量购买美元,减缓本币升值压力,造成大量本币投放,加剧国际流动性过剩。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1)巨额国际游资出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以高盛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对采掘业的商品期货市场垄断性锁仓,现货价格大幅攀升,这也是我国输入型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源头。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房地产价格膨胀、分享国有资产价值重估收益及最近中美之间的利差倒挂的推动下,为了“套利”、“套汇”、“套价”,国际游资流入我国的规模迅速扩大,对国民经济稳健运行构成威胁。(2)全球物价上涨。2007年11月份,世界主要国家的消费物价指数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涨幅。2007年10月份美国、欧元区CPI涨幅达到3.5%、2.6%。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越南CPI涨幅超过8%。这必然影响参与到国际经济中国。

3.国际政治压力。由于美元持续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按理说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也应该贬值,这相当于人民币搭了美元贬值的“便车”,但是鉴于中国外贸顺差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的抬头,美日欧等国采取政治手段,联手敦促人民币升值:2007年12月5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指出,中国在提高汇率灵活性方面进展还不够迅速。七大工业国(G7)要求人民币必须对包括欧元在内的所有货币升值。日本财政大臣额贺福志郎也向中方提出采取措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速度。

(二)国内因素

1.内部经济失衡。当前内部经济失衡表现是“五过(储蓄率过高、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货币投放过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结果就是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储蓄率过高:近年来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不断攀升,从1996年占GDP的37%的上升到2006年的46%。一国的储蓄分成三大块:居民、企业与政府储蓄。我国居民个人总储蓄仅占了国民总储蓄的30%~40%,而政府和企业总储蓄才是储蓄的主要构成部分,几乎占到了70%。居民储蓄率自1996年达到20%后一直往下降,政府和企业储蓄占比在提高。

投资增长过快:我国投资率保持持续多年的增长势头。2003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0%,而消费比例在2006年则降为50%。与我国总储蓄结构相对应,我国投资主要是政府及国有企业。首先,在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保持20%的增速的背景下,除了国家行政开支外,剩下的大部分用于投资搞建设。其次是国有企业,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企业储蓄基本上用于再投资,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1万亿元,占GDP的5%。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近十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和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平衡致使城镇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王小鲁的测算,目前城镇居民中10%最高收入和10%最低收入居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估计高达31倍,全国城乡居民高低各10%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估计在55倍左右。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61.1%降为52.1%,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收入分配不均降低了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量的低收入劳动者有消费意愿没有消费能力,有能力消费的富人缺少消费动力。由于即期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我国国内储蓄的高位运行现状无法改变,也使得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部分来自投资,由此陷入一个“高储蓄、高投资”恶性循环,也是我国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顺差的根源。

外贸顺差过大:由于内需不足,我国产品对出口依赖严重。我国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2007年上半年,资本项目顺差902亿美元,2007全年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2007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贸易顺差仍是2007年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推动力,占到全年外汇储备新增量的56.8%。人民银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买入外汇的同时投放了大量人民币资金,从而造成了银行本币存款增加和流动性过剩。

货币投放过多:推动了信贷快速增长。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长分别为10.5%、15.3%、16.5%。2007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了5.1902万亿元;外汇储备为1.53万亿美元,与年初相比增加了4637亿美元。说明40.34万亿元人民币货币供应中的11万亿元是因应1.53万亿美元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和外汇占款制度发行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2007年前三个季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36万亿,同比多增64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75万亿,同比多增5893亿元。可见,贸易顺差扩大、投机性资金流入,推动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2.对外经济政策长期的严重倾向性。

外贸外资上“限入奖出”、“宽进严出”的涉外经济政策指导下,我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项目下长期贸易顺差和巨大资金净流入。我国长期对进口实行限制。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还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对进口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规则。为吸引外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给予外资许多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国内企业向外投资却受到限制。同时,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不高,另外,有关部门对国际游资进入的控制比较宽松,而对国内资本外流的控制比较严格。外贸外资管理政策不对称,不真实地提高了出口能力,打压了进口需求,客观上形成双顺差与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扭曲了我国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外汇交易制度的不对称。强制性结售汇制使得个人和企业不能按意愿购买外汇;外汇银行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买卖和持有外汇,这种不对称性外汇交易制度从市场交易层面放大了外汇供给,缩小了外汇需求,并且降低了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成为人民币内外价值转换与趋同的障碍。

三、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与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问题变得复杂而严重,如何通过自我完善来应对国际不利因素且化解内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储蓄率过高,高储蓄主要来源于政府与企业,因为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居民储蓄率下降,因此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投资与出口的增加,出口依赖原因在于居民消费率低,居民消费率低源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大,这也是导致我国经常账目持续大规模顺差、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可见收入分配不均是问题的根源。政策的不确定性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影响因素,减少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建立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减少极高的垄断性利润,从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二)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工具:一个是存款准备金,一个是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会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中小企业更难得到贷款,而大企业的贷款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中小企业是我国就业的主渠道,如果减少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就业的增长就会减少,失业率会增加,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情形会更趋恶化。提高贷款利率可以减少投资需求,抑制资产价格的上涨;提高储蓄利率,会减少消费。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通货膨胀会缓解。提高利率是较好的政策选择。

(三)完善对外经济政策

汇率调整坚持“主动、可控、渐进的”方式,提高交易费用,在较高的交易费用下,热钱也难于从汇率的升值中获利。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放宽企业和居民海外直接投资的管制,给予本国厂商和居民“国民待遇”,提倡国内外厂商和居民之间的公平竞争。进一步扩大QDII的范围,开展相关的股票类业务,对分散投资资金也有一定的作用。这可以减少国际收支的顺差,恢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性,提高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促进人民币内外价值的相互转换与趋同。

参考文献:

[1].N.GregoryMankiw.Macroeconomics(FourthEdition)[M].WorthPublishers,2002,186-202

[2].裴平.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J].经济学家,2006,(1):93-99

[3].刘春航等.“繁华预期”、流动性变化和资产价格[J].金融研究,2007,(6):1-12

升值问题范文篇10

当前,在人民币汇率面临外部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汇率升值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高低。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张主要基于人民汇率低估的判断,然而,如果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存在低估问题,那么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汇率高估,而人民币汇率高估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探讨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之前,首先应该对现有的人民汇率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本文认为当前的人民汇率水平不存在低估问题,该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事实:第一,从实际汇率的变化来看,从1994-2002年为止,人民币实际汇率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这一时期的实际汇率升值已经抵消了1994年由名义汇率调整引起的实际汇率贬值。第二,受实际汇率变化的影响,从1998-2001年为止,我国经常收支顺差的相对规模处于减少趋势,这一变化显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可能恶化我国对外经济状况。第三,我国贸易收支顺差主要出现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中,如果不考虑中美贸易,那么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总体上是逆差。这意味着中美贸易顺差主要起因于美国的经济结构问题。第四,从贸易收支的结构来看,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项目下,贸易逆差发生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下,这说明,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主要起因于低工资的比较优势。第五,就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差距而言,由于发达国家非贸易商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水平理应低于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水平。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差距属于中等水平,因此,即使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同样不存在低估问题。第六,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来自大规模的资本流入,这一状况与我国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资本项目管理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适当限制资本流入、积极促进对外投资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以上几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不存在低估问题,因此,人为引导人民币汇率升值必然导致人民币汇率高估,而人民币汇率高估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劣化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

引进外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回顾近几年,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主张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反对这一观点的学者都把吸引外资作为自己的重要理论依据。另外,以往的争论主要把焦点集中于汇率升值对引进外资数量变化的影响方面。本文认为,现阶段,我们很难确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引进外资数量的影响,但升值趋势的形成会劣化我国引进外资的质量。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引进外资的负面影响主要涉及质量问题,而非数量问题。其主要负面影响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在间接投资方面,人民币升值趋势会引起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和助长外汇投机行为;第二、在直接投资方面,汇率升值趋势会抑制出口主导型投资和助长市场主导型投资。

人民币升值论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由此形成的人民币升值趋势能够促进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持有人民币或人民币资产将有利可图,因此,人民币升值趋势将会促使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和进行人民币资产投资。从理论上讲,当一种货币处于升值趋势时,升值本身可以给该货币资产持有人带来升值利益。但对海外投资者而言,获得升值好处的条件是不采取任何汇率风险保值措施。一旦采取了保值措施,投资者只能获得确定的利差收入。在采取汇率风险保值措施的情况下,投资者在回避汇率风险的同时将丧失获得货币升值好处的机会。虽然,有一些保值方法可以使投资者做出灵活的选择,但这些方法要求受益者支付昂贵的费用。

一般来说,重视长期投资的外国投资者会针对汇率变动风险采取保值措施,因此,对投资者来说,汇率是否升值不是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因为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资产本身的稳定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升值趋势对促进投资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与长期投资相比,汇率升值对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获得升值带来的好处,这些投机资本一般不采取保值措施,因此这类资金的流动对汇率风险非常敏感,在汇率处于升值趋势时,这类资金会在短期内流入本币升值国,在升值趋势发生变化时,为了避免汇率风险,这些资本会迅速撤离这些国家,从而对这些国家的金融稳定形成威胁。这正是亚洲金融危机留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确实可以起到促进间接投资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升值对促进长期投资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升值较为敏感的是短期投机资本,因此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大量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短期投机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发达和成熟的金融市场,投机资本可以强化和健全市场的功能,但在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短期资本移动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从预防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我国不宜过早实施人民币升值政策。

另外,一些人民币升值论者认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外对中国的间接投资,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那些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来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外币计算的资产价格将会上升,这对外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公司的帐面价值发生了增值,另外,如果将来出现撤资,公司可以收回更多的资产。同样,在人民币出现升值的情况下,即使以人民币计算的利润不发生变化,外资企业汇回国内的利润会相应增加,即升值本身能够增加以外币计算的企业收益。一般而言,对于那些以中国为主要销售市场,而且原材料不依赖进口的直接投资来说,人民币升值确实可以带来明显的好处。

然而,对那些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出口生产的外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只能带来弊大于利的结果。这些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然而,人民币升值无疑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和降低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魅力。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将以本国货币或其他主要国际货币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水平,然后选择低工资的国家进行投资,而人民币升值将会增加以外币计算的、我国的工资水平,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出口主导型对华直接投资。

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揭示工资变化对直接投资的影响。70年代和80年代,“四小龙”是发达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8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四小龙”工资水平的提高,外资企业开始把投资转向东盟国家,而此后东盟国家工资水平的上升又成为资本流向中国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大量过剩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我国工资水平的上升速度要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这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之一。考虑到这一特点,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认为,相对稳定的廉价工资是促成日本企业向中国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加剧了日本产业的空心化趋势。他们认为短期内中国工资水平明显上升的可能性很小,在这种情况下,阻止日本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唯一方法是要求人民币升值。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方面会促进国内市场主导型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会抑制出口主导型的直接投资。然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后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远远胜过前者。国内市场主导型直接投资会争夺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投资不会明显增加就业机会。另外,这种投资没有创汇效益,因而容易恶化我国的经常收支状况。但出口主导型直接投资可以避免以上这些负面作用,这种投资不争夺国内市场,因此不会减少本国企业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其产品销往国外,因而可以改善我国的对外经济状况。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对直接投资的影响同样弊大于利。

从我国长期吸引外资的情况来看,我国外资政策偏重于鼓励来自国外的出口主导型直接投资,而且受政策和低工资水平的影响,这类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吸收外资的主流。近年来,外资企业实际使用资金额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大约在10-20%,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大约在20%-30%,而外资企业在全国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左右。这说明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以出口为主导的直接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人民币升值无疑会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一动力。

二、妨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当前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主要着眼于汇率升值对贸易的短期影响。就短期影响而言,汇率升值会引起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一增一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确定汇率升值对贸易总量的影响。然而,从长期影响来看,由汇率升值引起的本币汇率高估会同时抑制出口和进口的发展,因而,人民币汇率高估会妨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全发展。

一国对外贸易可以分为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因此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从宏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看,本币升值和由此引起的本币汇率高估会起到抑制出口和促进进口的作用,这意味着汇率变化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方向是完全相反的。然而,值得强调的是,这只是本币升值的短期效果。发展经济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显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出口能力是制约进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出口较多的国家通常进口的规模较大,缺乏出口能力的国家同时也缺乏进口能力。因此,从中长期的视点来看,本币汇率高估会通过削弱一国的出口能力,最终削弱其进口能力。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不具备进行国际结算和支付的功能,因此,其进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出口创汇能力的制约。在本币汇率高估的情况下,出口的下降会引起外汇收入的减少,而外汇收入的减少又会导致进口的下降,这意味着本币汇率升值和由此引起的本币汇率高估会妨碍贸易的发展。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经历显示了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作用、及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高估状况,其结果,不仅我国出口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而且有限的创汇能力成为扩大进口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瓶颈,在这种状况下,汇率高估成为妨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下调,此后,避免人民币汇率高估的汇率政策为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和进口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二者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这是因为出口的高速增长和外汇收入的增加为图1我国进出口规模的推移(亿美元)扩大进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大量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又提高了我国的出口潜力。因此,维持合理的汇率水平、保持出口和进口的良性循环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的影响方面,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就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升值会抑制出口和降低外部需求,这意味着汇率升值会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加大财政、金融政策的负担。一国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外部需求所组成。外部需求的减少会引起总需求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弥补外部需求的减少,那么过度的财政支出将会导致财政状况的恶化。另外,汇率升值的另一短期效果是引起进口的一时性增加。进出口的以上短期变化将会引起我国失业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仅有可能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我国政治和经济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