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加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7:24:45

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一律”的原则,突出一个“严”字,即严监管、严打击、严处罚,严格无证查处,落实帮扶措施,规范监管制度,边整治边规范,在整治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发展,努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水平,促进食品生产加工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整治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食品的重点整治,加大对重大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保持对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行为的高压态势,集中力量破解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难题,加快推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进程;通过集中查处一批生产、销售无证食品违法案件,曝光一批劣质不安全食品,严厉打击一批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切实提高全市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三、整治对象

本次整治工作以饮用水、豆制品、含乳饮料、茶叶等行业为重点打击产品,以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为重点打击对象,以添加有毒有害等非食用原辅材料为重点打击行为。

四、主要措施

1、严格无证查处工作。全面取缔无证生产饮用水企业,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前28大类食品的无证查处工作。对企业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已列入目录管理且已到无证查处期的28大类食品的,一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予以严厉处罚。

2、严格落实“四个一律”工作。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企业一律依法关闭;不合格食品一律销毁不准出厂上市;查实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违法行为一律严惩、曝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律实行监管责任倒查”的要求严格查处违法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在实施无证查处同时坚决打击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和添加有毒有害等非食品原辅材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一旦发现从重从速处罚。同时分别做好无证查处的后续工作:一是对于有证照(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下同)但根本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的,依法定程序建议同级卫生、工商部门撤销或吊销其证照,同时抄报市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二是对于无证照或证照不齐的,会同工商、卫生部门依法取缔,同时抄报市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三是凡涉嫌使用非食品原辅材料甚至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要立即封存成品、原辅材料、现场组织抽样,一经查实,一律移送公安部门处理并予以曝光。

3、落实帮扶措施,完善规范监管制度。把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执法力量,落实责任。对于已处于停产整改并主动申领生产许可证及生产未到查处期食品的企业,按照区域监管责任的分工,制定专人落实帮扶措施,加快取证进度。对于符合食品加工小作坊条件的,经审查同意可列入小作坊监管,允许其从事特定的食品加工,但必须作出质量卫生安全公开承诺,并限定销售区域,今后逐步纳入全省统一的食品小作坊临时生产许可制度监管。凡发现允许有条件存在的食品小作坊加工的食品超出销售范围进入市场的,一律予以查处,并配合相关部门实行关停。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包括食品加工小作坊,必须实行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制度,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必须坚持实行登记管理、目录监管和开业歇业申报等制度。

4、分类处理,从严打击务求实效。对新办的企业应及时做好指导服务,确保取证顺利,对经责令改正,无能力取证的要彻底关停。对豆制品企业既要做好准入工作,又要保护传统工艺:对不上市销售仅限本村消费的可列为小作坊监管,以后按照省局小作坊管理制度发放临时生产许可证;对无能力取证的豆制品企业可鼓励与取证的龙头企业合作,变生产加工为经营户。同时明确本地区应取证的企业名单和工作进度,对拟列为小作坊监管的应报当地政府同意。对未能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要及时将名单抄送相关部门,建议工商、卫生部门取缔工商营业执照和卫生生产许可证。在进一步排摸、核实的基础上,提出并公布应关停、取缔的企业(小作坊)名单目录。

5、做好市场引导工作。整治中要加大监督抽查工作力度,制订抽查计划,重点抽查包括饮用水、茶叶、豆制品、含乳饮料等28类已进入无证查处期、涉嫌添加非食用原料的产品以及未列入省、市、区定期监督检查的产品。对检测结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予以媒体公告,尤其是对检测不合格的企业一定要让辖区消费者了解信息,使这些具备生产必备条件,不能生产合格食品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关闭。

五、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整治工作从现在开始至**年12月底,分三阶段进行。

(一)组织发动阶段(**年5月—6月)。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加大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召开动员大会、各饮用水、豆制品、茶叶、含乳饮料等相关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部署全市“严打”整治工作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6月—11月)。按照既定方案要求,全面开展食品“严打”集中整治工作,组织开展饮用水、茶叶、豆制品、含乳饮料等行业无证查处工作,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及非法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坚决打击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和添加有毒有害等非食品原辅材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通报和曝光,在进一步排摸、核实的基础上,提出和公布应关停、取缔的企业(小作坊)名单目录。

(三)总结提高阶段(**年12月15日前)。集中整治结束后,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并于**年12月5日前将整治的资料汇总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总结后上报市局。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此次集中打击行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局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成立关于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行为整治领导小组。王守根为组长,郑相春、刘东为副组长,章建新、郑天成、马金晓、瞿建荣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瞿建荣为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行为整治工作方案和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督查、指导和协调。

各中队负责落实具体整治措施,做好典型案件的报送工作;食品办负责提供整治相关资料及技术支撑,做好资料汇总及各类协调工作,并按时上报市局。

(二)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整治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及时开展宣传培训和现场指导,加强与乡镇政府以及其他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充分依靠政府协调各方的优势,尽可能整合各方监管资源,充分调动乡镇质管员和村居协管员的积极性,尽可能消除查处的“缝隙”、“盲区”。

(三)依法行政,重抓典型。各中队要严格按照办案程序规定,规范执法行为,敢于碰硬、敢打硬仗,突出抓大案要案,结合我局已开展的饮用水、“两打”及“强化原辅材料监管”等专项整治工作,加大打击力度,各中队在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违规行为,一律依法从严从快处理。对涉嫌犯罪的,要严格按照《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司法机关移送制售假冒伪劣案件的程序规定》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故意使用非食用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行为的典型案例,对依法取缔的无证无照等黑窝点,坚决予以公开曝光,提高打击的威慑力。

生产加工范文篇2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监管、规范、引导、便民”为要求,按照“三个一批”分类整治原则,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集中整治,依法取缔一批无证、无照和质量卫生条件不达标的食品小作坊;临时准产一批地处偏远、传统工艺、群众需要、生产条件符合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要求的食品小作坊;扶持提升一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具有传统特色优势的食品小作坊。确保到今年年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彻底解决县城以上城市、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以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等16类食品无证照生产加工的问题。

二、整治重点

本次整治的对象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坊),即具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固定从业人员较少,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活动、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或个人。整治的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点食品。国家确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小麦粉、大米、酱油、醋、灭菌乳、巴氏杀菌乳、碳酸饮料、矿泉水、纯净水、方便面、饼干、冷冻饮品、白酒、葡萄酒和啤酒等16类食品;全省统一重点整治的“两豆”(豆制品、豆芽)、饮用水、白酒、食用油和方便食品等5类食品;黄酒、茶叶、炒货、糕点等*地方特色食品;各地在监督抽查中合格率相对偏低和群众投诉较多的食品。

(二)重点区域。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区域;无证无照经营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食品质量违法事件发生较为频繁的区域。

(三)重点单位。近两年来,市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累计两次以上不合格或曾出现过质量安全指标严重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曾经有过违法行为被查处或被曝光的单位或个人;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单位或个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食品加工黑窝点。

(四)重点问题。主要查处不符合或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继续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违法行为,以及生产、使用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安全标准的产品,特别是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具体整治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是否具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2.是否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3.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是否在明显位置悬挂《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4.是否有产品标准,是否按标准组织生产;5.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6.是否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标准,全面检查。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各地应对小作坊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于城乡结合部以内的小作坊,在检查的同时,应通知其立即整改存在问题,告知其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按有关规定补齐证照,并按国家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改进生产条件,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进入无证查处期仍未能取得许可证的,应当关停。对城乡结合部以外边远地区按传统工艺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应鼓励其积极创造条件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暂不能达到国家食品市场准入生产许可要求的,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在其作出质量承诺保证的前提下,允许其在一定销售范围内临时生产加工一段时间,但其生产加工条件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小作坊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2.小作坊周围不应有烟尘、灰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生产场所应有必要的防蝇、防鼠、防虫和清洁设施。盛装产品和原材料的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卫生要求。

3.小作坊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各种工具)和相关辅助设备。所用的设备、工具材质必须符合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4.小作坊必须具备与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车间生产工艺布局应当合理,各工序之间尽量避免交叉污染,生活区、生产加工区、营业区、原辅材料与成品库房应当有效分隔。

5.小作坊应当按照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6.小作坊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应当为合格产品。使用的原辅材料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必须选购获证企业的产品。生产用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7.小作坊应当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熟练技术工人,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上岗。

8.小作坊应制订并实施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措施和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原辅材料购进与使用、产品生产与销售台账。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的小作坊要建立购进与使用的单独台账,使原辅材料和产品质量能够做到溯源管理,严禁在食品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二)分类整治,扶优治劣。

整治工作坚持“打扶结合,分类监管,确保安全”的原则,在广泛宣传、全面检查、限期整改的基础上,根据“三个一批”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小作坊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重拳出击,关停并转,坚决取缔一批。对于城乡结合部内未能在国家规定期限内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坚决予以关停。对于无证无照小作坊,证照不全小作坊,或虽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但生产条件极差,经过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小作坊,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坚决予以查处取缔。

2.因地制宜,方便群众,临时准产一批。对城乡结合部以外边远地区、按传统工艺生产加工、因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确有需要保留、符合食品生产加工基本条件要求的单位,实施有期限的小作坊临时准产。首先,由县级质监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生产加工小作坊临时准产产品目录,报县级政府同意、市级质监部门复核、省级质监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在确定目录后,县级质监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订与产品目录相配套的基本生产加工条件规范和核查标准。其次,由乡镇政府在目录范围内,提出本乡镇需要临时保留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名单,经县级质监部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审定,并组织核查组,按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临时准产基本条件、相应产品基本生产加工条件规范和核查标准组织现场核查。第三,现场核查附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名单,在报请当地县级政府批准后,由县级质监部门会同当地乡镇政府进行公告和定期公示,并发给由县级政府统一制式的临时准产证书,限定销售范围、注明有效期限,允许其在一定的时段、一定的销售半径内生产经营,并实施动态监管。临时准产证书有效期为一年,销售半径限定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临时准产到期前一个月内,县级质监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复审。

3.扶优扶强,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生产条件相对较好、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有一定发展条件的小作坊,是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重要补充,只要其生产条件及工艺经过帮扶能够达到市场准入条件要求,且业主积极性较高,就可以采取加强监控、督促完善生产条件等过渡措施,帮助其合理布局生产工艺,不断完善和提高持续满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条件,尽早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三)健全制度,长效监管。

1.实行小作坊社会公开承诺制度。承诺的主要内容包括不使用非食品用原料、不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产品不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不超出承诺区域销售等。承诺应明示公开,接受政府和群众监督。

2.实行小作坊日常巡查制度。当地乡镇政府、县级质监等部门应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格实施日常巡查。重点巡查是否持续满足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食品原辅料使用情况、添加物质使用情况、生产销售记录情况、自觉履行公开承诺情况等。

3.实行小作坊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季节性生产、生产设备有较大改变及其它原因停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重新开始生产或歇业时,必须向当地乡镇政府和当地质监等部门报告。

4.实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和原辅料溯源制度。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必须到当地县(市、区)质监局备案。备案内容应该包括添加物质的种类、来源、使用情况等。使用的添加物质、原辅料应严格把关,生产记录应当完整,确保能够做到溯源管理。

5.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县级以上质监等部门应对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施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产品检验的项目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主。

6.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落实“三员四图”、“三进四定”、“两书一报告”制度,切实强化对小作坊的监管力度。

四、工作步骤

(一)全面启动阶段(*年9月15日到10月15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订小作坊整治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积极宣传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向社会公布相关食品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的审查细则和管理办法;组织普查建档和专项检查,督促小作坊办理相关证照;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改进投诉举报处置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专项整治活动。

(二)整治规范阶段(*年10月16日至12月15日)。

1.针对普查建档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及时整改。对于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的小作坊,责令其在2个月内完善条件,获取证照,逾期不能取证的,予以取缔。对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而没有生产许可证的小作坊,城乡结合部以内的,质监部门应当严厉查处,并建议相关部门吊销证照、予以取缔;城乡结合部以外的,实行临时准产和公开承诺制度,但在*年12月底前仍不能达到食品生产加工基本条件要求的,应当予以取缔。

2.组织小作坊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检查。对生产经营场所以及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查处和曝光。

3.依法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生产经营、滥用食品添加剂及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黑窝点。

4.切实加强豆类制品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按照全省豆类制品专项整治会议要求和省质监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要求,组织“二豆”专项整治。

5.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健全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三)总结提高阶段(*年12月16日至12月30日)。

各地对本地区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进行自查,并于12月20日前将自查结果报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小作坊整治工作由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具体工作由办公室内设的食品及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整治组承担。各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要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进一步增强对专项整治重要性的认识,统一领导本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并支持有关执法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条件;同时,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项整治工作协调机构,做到目标明确,组织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

(二)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将监管的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加大对分散在城区、城乡结合部和集镇的各类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力度。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食品抽检与行政监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制度,对涉嫌犯罪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加工范文篇3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局高度重视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主要、主管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监管股精心组织,明确整治重点,提出工作要求,各基层所扎实安排、集中力量,迅速开展了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专项治理工作。

二、明确整治重点

本次专项行动以当前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顿行动为契机,以全省公安系统开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专项活动为强劲东风,重点对辖区所有生产加工肉及肉制品的生产企业、小作坊进行全面排查整治,重点检查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是否履行肉类原料索证索票制度,是否能提供和说明肉类原料的来源以及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查看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生产,是否能够提供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及说明产品的销售去向,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健康、培训证明等。

生产加工范文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影响因素;保障措施

食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原材料、添加剂、环境和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等都将会对其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企业与相关单位需明确其主要的安全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措施来消除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各种不良因素,使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安全性得以良好保障,从而有效确保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1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美味食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食品安全开始备受人们关注。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由于涉及很多复杂的环节,因此对其安全性的控制也具有较大难度。任何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威胁食用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在具体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生产企业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而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为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这对于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经营与发展、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食用者的安全保障以及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食品生产加工中的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原材料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影响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材料是其安全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①农作物方面的原材料。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很多种植者为提高产量或防止病虫害等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会施加很多化肥和农药。通常情况下,从农作物播种开始,一直到农作物的收获,整个过程都会伴随各种化肥和农药的不断施加,导致农作物中存在化肥和农药等各种化学物质的残留,如果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超标,会对食品安全造成不良影响。②畜禽养殖类方面的原材料。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会滥用兽药或激素,甚至有养殖户将瘦肉精、苏丹红等添加到畜禽饲料中,导致畜禽肉类和蛋类中的化学药剂残留量过高。如果将此类原材料应用到食品加工中,会从源头上降低食品的安全性,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2.2添加剂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影响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为实现其色香味品质的有效提升,食品企业与加工人员通常会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剂可起到有效的防腐作用,从而确保食品新鲜。就目前的食品生产加工来看,应用到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若用量过多,会对食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但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实现食品口感的提升,从而提升食品销量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按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如将过量的过氧化苯甲酰加入面粉中,或将过量的亚硝酸盐加入肉制品中,对食品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长时间食用此类食品,会威胁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2]。表1为几种主要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对人体的危害。

2.3环境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影响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环境也是食品安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曝光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环境问题,如加工环境混乱、车间脏乱、生产加工人员个人卫生情况不佳和生产车间清洁消毒工作不到位等。尤其是在一些个体或小型的食品生产加工点,其环境问题更是十分严重。若生产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会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2.4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影响

在对食品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其安全性不仅会受到原材料、添加剂含量、生产加工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生产加工人员的影响。在具体的食品生产加工中,会应用到标准化、无菌化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对于生产加工人员的技术和专业水平都具有较高要求,若使用不当,易导致食品在生产加工中受到污染,从而对其安全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由于部分食品生产加工人员不具备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识,也未接受过足够专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易忽视一些细微的问题,给食品安全留下诸多隐患,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3]。

3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分析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原材料、添加剂、生产加工环境以及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生产企业要做好原材料的检测工作,控制好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保持食品生产加工环境的清洁卫生,并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使食品生产加工安全得到良好控制,进一步促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3.1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原材料检测

食品原材料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性,因此在具体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企业要做好原材料的检测工作。在此过程中,食品企业应确保食品原材料的来源足够正规,可通过定向采购的方式在特定的原材料厂家采购。对于采购回的食品原材料,在生产加工前,要安排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对其质量进行检测,如酶联免疫技术、液相色谱技术和气相色谱技术等,在确定食品原材料合格后,才允许投入生产加工。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及时退回厂家,不可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通过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原材料检测可使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原材料质量及其安全性得到良好控制,避免安全性不达标的原材料对食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3.2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添加剂控制

针对食品生产加工中的添加剂含量过高问题,生产企业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其添加量的控制,从而保障食品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类别有23个,其品种数量超过2000种,可在肉类、蛋类、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4]。如果过量使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对食品生产加工中添加剂的使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各种食品中添加剂含量的检测力度,使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防止食品生产加工中添加剂过量使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3.3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环境规范

在进行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良好的生产加工环境控制是确保食品生产加工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基于此,在具体的生产加工中,食品生产企业要对各个生产车间和生产加工流程加以严格规范,尤其是环境卫生方面,更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控制,按时对食品生产加工车间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并提醒所有的生产加工人员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政府和卫生部门也应加大力度对各个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环境进行检测,包括定期检测和临时抽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食品的生产加工车间具备良好的卫生环境,最大限度避免微生物污染对食品产生影响,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3.4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中,为保障食品安全,食品企业还需要不断提升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①针对新入职的食品生产加工人员,食品生产企业要使其全面了解工作车间内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种食品加工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等,从而使各类仪器设备得以科学应用,防止操作不当或失误等情况对食品生产加工安全造成不良影响。②食品生产企业需定期安排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进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尤其是对于新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更应加大力度进行培训,具体培训中,可通过仪器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或生产企业中的资深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可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开展培训和讲座[5]。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得到不断更新,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良好保障。③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可通过食品生产加工安全宣传栏、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的重要意义,并加大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力度,将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纳入平时的考核中,使食品生产加工安全与其薪资、福利等挂钩,使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培养,从而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现其安全性的良好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而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安全保障则是确保其安全性的重要措施。经研究与分析发现,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材料、添加剂、环境以及生产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实现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的良好保障,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从而有效消除其不良影响,确保食品成品的安全性。这对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良好发展、食品安全性的提升以及当今社会的良好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丹丹,谷欣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食品,2022(13):68-70.

[2]荆祎,傅雷,顾小花.基于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监管并重的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20(2):124-125.

[3]简文浩.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质量的安全控制[J].现代食品,2017(8):14-15.

[4]闫雪梅.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2):163-164.

生产加工范文篇5

我市食品小作坊占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总数的78.7%,大部分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产品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食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各县(市、区)、各镇(乡)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食品小作坊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小作坊整治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要通过集中整治,使小作坊全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帮扶一批具备一定条件的小作坊取得生产许可证,促进一批证照不全的小作坊取得合法经营证照,劝退和关闭一批经限期整改仍然达不到生产条件要求的小作坊,打击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用原料的黑窝点。逐步建立对小作坊监管的长效机制,彻底解决无证照生产加工的问题,促进我市食品小作坊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严格把关、各方联合行动、企业积极配合、整治帮扶并举”的原则,明确本地区食品小作坊整治任务、目标和责任,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并将食品小作坊整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小作坊业主培训等专项整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食品小作坊整治工作,分管领导具体组织实施,建立督查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加强督查督办。

(二)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是做好食品小作坊整治的重要基础,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要在村社、社区建立食品小作坊监管队伍,指定镇(乡、街道)和村社工作人员为协管员、信息员,在监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食品小作坊的普查和统计工作,并按相关要求进行分类治理。对具有合法证照和符合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应督促其向镇(乡、街道)作出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对具有合法证照但不具备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要进行帮扶,使其尽快满足食品安全基本条件并进行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对证照不全和拒绝承诺的要坚决依法取缔。协管员、信息员应对本辖区的食品小作坊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及时将新开工食品小作坊及食品小作坊开、歇业情况,食品小作坊日常生产状况及食品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等向上级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并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发动群众参与食品小作坊监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食品小作坊的违法行为都有权举报,受理举报的部门要为举报人保密,经调查属实的,受理部门要对举报人进行适当奖励,同时对举报对象及时进行查处。

三、分工协作,强化监管,着力构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一)市、县(市、区)两级质监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以食品安全承诺制度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指导具有合法证照和具备食品安全基本条件的食品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各县(市、区)质监部门要在县(市、区)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的领导下对证照齐全的食品小作坊进行食品生产安全基本条件核查,核查合格的按要求组织其与县(市、区)政府签定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在质监部门备案。备案的小作坊要通过媒体、网络等向社会公布,同时抄送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

各级质监部门要建立对食品小作坊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及标准、计量、质量管理和食品生产相关知识的培训制度,提升其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食品小作坊建立原辅料(含加工助剂、包装材料等)和添加剂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确保质量可验证和追溯;指导食品小作坊改造食品生产卫生条件,完善产品标准和生产工序流程,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验证制度,确保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

市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市、区)质监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充分发挥县级质监部门的作用。县级质监部门要完善添加剂的备案管理制度,对行政区内小作坊采取巡查、回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责令召回等措施,以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加工食品、是否滥用添加剂及是否建立原辅料和产品销售台帐等为重点检查内容,加强对行政区内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对发现的问题要积极帮扶、限期整改,对屡改屡犯和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小作坊,要依法坚决取缔。

(二)各级卫生部门要按照《四川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办法》以及相关规范要求,严格食品小作坊卫生许可(卫生设施、卫生条件和从业人员健康)发放条件,切实做好小作坊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发证。同时要加强对持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对监管中发现卫生设施发生改变、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仍不合格的,依法吊销其卫生许可证。

(三)各级工商部门对法律法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应取得前置行政许可证的,要严格按照先证后照等规定进行登记注册和年度审验。对未获取生产许可证但经质监部门备案并同时具备合法有效卫生许可证等前置许可的食品小作坊,可通过营业执照年度审验。对无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且未在质监部门备案的食品小作坊,要及时提出查处取缔意见并报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四)各食品生产监管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做好食品小作坊的整治工作。

四、加强自律、依法经营,认真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

(一)食品小作坊必须具有合法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有固定的厂房、简单的生产加工设施,符合监管部门提出的食品安全基本条件。

(二)食品小作坊的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小作坊应建立产品标准、原辅料(含加工助剂、包装材料等)、添加剂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以及添加剂使用记录、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验证方法和产品销售台帐,添加剂使用记录、进货台帐和产品销售台帐应依法保存2年,做到质量安全可追溯。

(三)食品小作坊的经营者应当参加监管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食品生产安全要求。

(四)食品小作坊应同地方政府签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向社会作出保证食品安全的公开承诺,承诺的基本内容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质量管理,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产品仅进行简易包装并限区域销售,接受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对产品质量负第一责任。承诺书应公开张贴,接受有关部门、社会和群众监督。

(五)食品小作坊不得无证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饮料、矿泉水、纯净水、方便面、冷冻饮品、罐头制品、白酒(液态)、葡萄酒和啤酒等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产品销售不得超出所在地质监部门规定的销售区域,不得进入商场、超市和饭店销售产品。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食品小作坊有义务对问题产品进行召回。

五、严肃纪律,强化责任追究

生产加工范文篇6

一、监督管理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着力构建地方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有关部门单位各负其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监督抽查工作,全面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市食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监督管理内容及方法

(一)日常监督检查。日常监督检查以县区、市属经济开发区检查为主,由各县区政府、市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自行组织实施。日常监督检查要做到对辖区内企业的全覆盖,主要是指导督促企业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监督检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及产品出厂的把关情况等。

(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主要是对辖区内重点产品、风险预警监测产品、突发事件涉及产品等进行监督抽查。2012年市级监督抽查内容主要包括:

1.重点产品抽检。对生产企业比较集中、易引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肉制品、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含乳食品、糕点、饮用水、糖果等29种产品进行1152批次的监督抽查。

2.风险预警监测。对乳制品、肉制品、白酒等9种高风险食品进行324批次的风险预警检测。

3.应急检验。对突发事件和上级安排的临时任务开展监督抽查。各县区政府、市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根据各自实际确定监督抽查范围,认真开展监督抽查工作。

(三)专项监督检查。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酒类、地沟油等专项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上级安排的专项监督检查任务。

生产加工范文篇7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禁止出租房屋从事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

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是指承租人以租借房屋为场所,未经办理食品卫生、工商等相关手续,未取得卫生、工商等核发的相关证照,擅自进行食品生产加工的行为。

房屋出租人责任,是指城镇和农村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出租房屋前明知承租人从事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或者租赁关系续存期间知道承租人从事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而不加劝阻制止,劝阻无效又不主动终止租赁关系,继续将房屋租赁给承租人从事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的行为。

第三条房屋承租人,以租借的房屋为场所,从事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一经查实,区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将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第四条出租人负有对承租户的合法使用出租房屋监督的义务,要宣传、告知承租户合法经商,并要求承租户作出承诺,签订承诺协议书,对房屋用途是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应督促承租户办理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

第五条承租人有违法(无证无照或非食品生产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或经营食品的行为,出租人要及时劝阻,如果其不听劝阻,则应及时向村、镇或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同时要积极配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调查、取证。

第六条经出租人督促、劝告、承租人仍然不听劝阻的,出租人应当立即终止与承租人的房屋租赁关系,不使承租人再具备生产加工的场所条件。

第七条出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承租人无证无照经营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行为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将依法追究出租人的民事连带责任。

第八条按照属地责任制的原则,镇政府(街道)对辖区内的出租人签约,要求出租人承诺:出租户应依法出租。镇政府负责对村(居)民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发放告知书的形式进行,告知出租户的义务和权利。

第九条对出租屋内出现违法生产加工食品行为的,房屋出租管理部门可以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生产加工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失信惩戒与正面引导相结合,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整治活动,努力提高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目标

摸清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状况,基本完成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完成肉制品等10类食品、启动茶叶等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基本完成区域性、行业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整治工作;食品生产质量明显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使食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生产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得以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三、整治的内容、范围、重点

(一)整治内容。着力整治缺乏基本质量控制措施,产品标准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及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

(二)整治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全部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及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的生产加工企业。

(三)整治重点。一是重点产品:包括米、面、油、酱油、食醋、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白酒、饮料、儿童食品、冷冻饮品、瓶(桶)装饮用水、米线、饵丝等区域性或行业性食品质量问题;广大市民对质量安全问题反映强烈的食品。二是重点区域:农村、城乡结合部及长期存在制假售假行为的区域。三是重点企业:小作坊和生产肉制品、乳制品、白酒、饮料和儿童食品等风险性较大的食品生产企业;有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的企业及非法加工窝点。

四、专项整治采取的措施

(一)严厉查处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1.严厉查处无生产许可证非法生产白酒、小麦粉、大米、豆制品、食用植物油、酱油和食醋7类食品的违法行为。对证照不全、不具备生产必备条件的企业报当地政府,坚决取缔。同时,组织对无证生产销售肉制品、冷冻饮品等新10类食品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2.对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以非食品原料和国家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质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用发霉变质原料和过期变质食品以及病死畜(禽)加工食品,篡改生产日期,不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短斤少量,以假充真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做到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

(二)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坚持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标准,严格审查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组织申报和审查;对基本符合条件但存在缺陷又愿意整改的企业,积极服务指导,督促整改,限期申报。

(三)建立食品企业质量档案,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

1.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做到“六清楚”:即企业数量、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证照情况、产品流向清楚。

2.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为A、B、C、D四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A、B、C、D分类划分标准附后)。按照质量、计量、标准、卫生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检验六大方面的管理水平,结合监督抽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记录及质量投诉处理情况综合评价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实行不同监管力度。

(四)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

1.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巡查、回访。重点检查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原料把关、食品出厂检验、不合格食品处置、食品标签和质量安全标志使用等重点环节,以及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安全性评价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经营档案)。及时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回访,回访情况和发现问题的处理要有文字记录,纳入企业质量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资质、生产必备条件等开展监督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企业督促整改;对整改仍不符合要求,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切实加强对农村和小城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检查监督,要充分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对每一个生产加工企业从生产销售方式、生产加工能力、供应对象和区域、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监督、引导生产加工企业遵守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要重点监控生产加工能力增长较快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监督、引导、服务,使其质量安全保证条件同步提高。

3.积极开展食品标准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标准的审查备案管理,引导和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强制检验制度。

4.强化企业法人代表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培训。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加强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明确企业法人代表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对存在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5.加大食品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强对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的专项抽查。二是加大对无检测能力企业增加抽查频次、实施定期检验。三是检测涉及安全健康的重要指标。

五、工作步骤

整治工作从*年1月起到*年12月结束,具体分宣传发动、普查建档、集中整治、总结验收和巩固提高五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2月底前)。学习贯彻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组建工作机构,制定整治方案,开好动员大会,搞好宣传发动。

(二)普查建档阶段(*年3月1日-6月底)。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整治方案的要求,通过“进村入户入企”等办法,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调查登记,完善普查信息档案,做到企业数量、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证照情况、产品流向“六清楚”。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能力、检测能力、诚信记录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内容,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为A、B、C、D四类,D类企业又分为绿、黄、红三档。

(三)集中整治阶段(*年7月1日-11月底)。根据分类划分的不同类型生产企业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引导支持和集中整治。对A、B、D(绿档)类企业,采取扶持为主,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上规模、上水平;对C类企业以规范其生产秩序,提高质量控制能力,监督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目地。D(黄档)类企业中,对尚未纳入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要强化巡查、监督抽查等监管措施,督促其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保证产品检验合格方可出厂;对已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正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要按照无证查处要求进行规范;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不纯粹以销售为目的,以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按照传统工艺生产加工食品的小作坊要限制其产品的销售区域。对D(红档)类企业要报请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整顿或取缔。

(四)总结验收阶段(*年12月1日-*年2月底)。各县(市)区要搞好自查自验工作,并将整治工作总结报市政府办和市质监局。市政府将按照省质监局制定的《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验收标准》组织对县(市)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进行验收。

(五)巩固提高阶段(*年3月-*年12月)。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各县(市)区要从健全管理制度和完善工作机制着手,加大治本力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完善食品质量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案件移送机制、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诚信机制、举报奖励制度、食品监管责任制和制假“黑名单”通报制度等工作机制,强化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日常监管手段,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质监、卫生、工商、农业、畜牧、经贸、环保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整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是本地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逐级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统一组织,制定整治工作方案,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推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监督员、政府协管员、企业检验员协同监管的工作机制。乡(镇)设立一名质量监督员,街道(办事处)、村设一名质量协管员。同时,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必要的专项整治工作经费,保障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市质监局是全市整治活动的牵头单位,负责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工商、农业、畜牧、经贸、环保等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能,配合市质监局共同做好专项整治工作。

1.质监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日常监管,严格实行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行为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并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注销、吊销等情况及时通报给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

2.工商部门要认真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工作,依法查处流通领域食品违法行为,查处食品虚假广告、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负责依法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并将营业执照发放、注销、吊销等有关处理情况及时通报质监、卫生等有关部门。

3.卫生部门要依法实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负责卫生许可的清理整顿,严厉查处违反卫生许可的违法行为,并将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注销、吊销等情况及时通报质监和工商等有关部门。

4.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和组织协调工作。经委、农业、畜牧、环保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承担好相应领域的整治任务。

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要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积极探索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机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和重复执法。

生产加工范文篇9

【关键词】铝加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管理

铝合金加工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很多大型铝合金生产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但也有很多没有走上现代化管理道路。铝合金加工企业存在产品种类多、难管理的问题。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及时提供关键决策数据,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抢得先机,更能帮助企业树立形象,提高铝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多铝合金生产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跟不上市场步伐,必须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革。而实施会计信息管理化的铝加工企业,不仅能保障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畅通应用,更提高了集约式管理水平和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

一、铝加工生产企业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铝合金生产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随着铝加工在整个铝行业产业链中地位越来越高,企业的信息管理化也必须跟上脚步。开创中国铝加工行业多个第一称号并赢得众多荣誉的HB铝业,在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后的第一年,企业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大幅度提高;广东驰名商标“XF”铝型材管理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应用实施了会计信息化管理,使信息孤岛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及时、准确、完整,为企业决策者做好了坚实的后盾。

(二)铝合金生产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铝合金加工生产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手工记账结合后,从最初原材料、辅助材料及各类化工添加剂下的采购订单开始,各部门操作人员根据统一的内部会计信息编码,按照单据信息输入电脑,计算机系统内部会将会计相关数据集成于数据库,从而减少了传统会计的工作量。如在铝棒材铸造完成后,只需将铝棒用行车运行至电子秤上得到数量,电子秤自动将数据传递到计算机系统,根据炉铝锭及投入的辅助材料及化工添加剂,可及时计算出该炉料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式,得出该批铝棒材成本。二是应用会计信息化模式管理数据,有利于企业内部制度的控制管理,使企业能合理控制库存,加速资金的周转,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随着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上的铝价成本波动,通过会计信息化处理,及时采取相关数据,能让企业更好地调整产品售价,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三)铝合金生产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

铝合金加工生产企业因其产品的工艺形态而有不同的属性。在会计信息化处理中,难免会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各类风险:首先,铝加工生产企业对数据的处理,一般由车间主任或操作工人经手,而这些人员如没有经过会计基础培训,没有意识到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致使数据泄露、错误或遗漏。其次,网络安全是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事项,不能仅将设置网络防火墙或定期更换密钥作为隔离安全信息的栅栏,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的网络环境才能使会计信息化顺利实行。最后,会计信息化的手段是财务软件,衡量软件的价值在于是否能使企业资金利用率提高,企业的运行成本是否减少。由于没有一定的约束准绳,设计的软件中难免会有冲突,存在信息漏洞。

二、铝加工生产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

(一)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会计部门和网络信息部门,应对参与信息化操作的员工进行会计信息化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尤其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会计信息化初始调研时,需要对各部门主管进行会计信息化培训,使其认识到会计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对所参与信息化的操作人员统一进行系统培训,使其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含义,能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能减轻其工作量,需要配合的方面等。其次,铝合金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型号及种类繁多,同一牌号的工艺要求也有所出入,故物料随定义不同而不同,因此,规范铝合金产品的物料编码是基础也是重要的步骤。定义会计信息编码必须从全局出发,避免造成同一产品编码在所处的对象中编码不一,互不兼容又难以后续修改。最后,职业道德风险防控。铝合金生产加工企业的每一项数据,传递环节蕴含了很多技术信息,企业员工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避免为利益而盲目将企业信息透露给第三方。企业可通过系统在线宣传职业道德操守规则,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会计信息化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在会计信息化准备建设期,要充分发挥并调动生产一线人员的经验判断能力和严谨性;在建立会计信息模型时,更要调动业务人员的创造性、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系统分析员的敏锐性。

(二)建立数据库安全中心

数据信息安全关系到企业各个方面,尤其对于多用户状态下对数据的增减、删除、更新、查询及授权、批准等,一系列的会计内部控制手段需要加强。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企业应合理定义数据子模式,限制不同的操作人员使用不同的系统界面,保证数据的安全;企业的系统维护人员需要定期对系统数据备份存盘及数据恢复、制定授权、批准等安全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并建立防火墙模式以便隔绝外界对内部系统的非法入侵。系统维护人员的这些工作能保证数据流能及时准确地正常运行,避免数据冗余,有效防止信息漏洞的发生。

(三)选择合适的软件及服务商

企业结合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价格适合、性能实用、功能灵活、服务完善的软件服务商。首先,软件编程人员和系统实施顾问应在铝加工企业的采购部、生产部、仓库、销售、会计部等会计信息流出入部门进行调研,对铝加工产品特点、行业特色及工厂流程作初步了解;其次,软件编程人员需要根据在企业积累的经验、行业特色及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期望,在通用版本的软件程序指令上进行变动修改,二次开发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更能贴合铝加工企业的实际需要。在系统测试阶段,选用企业近期的实际数据进行测试,重点测试回炉料取数准确与否、产品成本计算是否差错及该软件整个运行过程是否顺畅、功能是否完善、操作是否灵活便捷及数据准确性等。待测试通过后,由会计部门带头对全厂进行大盘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数据,在软件实施顾问的指导下将盘点数据,作为系统期初数值录入计算机系统;待期初数据处理完毕并运行无误后,企业人员即可对各项单据在软件系统操作,对疑问的地方及时联系软件实施顾问;月末,软件实施顾问协同各部门对数据做期末处理,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与传统的手工处理的数据进行对比,确认是否有成本分摊差异出入、系统提供出的各类报表是否正确及数据是否完整等,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并解决。传统手工记账同会计信息化软件必须并行持续至少一年,以便数据不定期的比对,核查是否有差错。只有能平稳从运行期过渡到维护期,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才算正式成功。

(四)培养并组建复合型会计人才

由于铝合金市场上铝加工一般产品已出现产能过剩,而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市场由于质量技术要求高,取得国外质量认证费用高昂,企业一般会计人员已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因此,企业需要熟悉国际会计法律和审计,能利用先进计算机软件进行财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通过铝行业协会或专门的高端铝合金人才信息网等中介机构寻求人才;同时从企业内部一般会计人员入手,对新事物认知学习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应引导其探索学习,提高员工文化素养,加强企业团队建设。采取会计岗位轮换制,会计人员通过在车间进行阶段岗位轮换,不仅对各项工作有所了解,更能认识工作间协调的重要性并对企业文化能深入地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采取“教学相长、取长补短”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务协同度,降低成本耗费,使资金流、数据流和信息流能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使企业更好地服务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慧玲 单位:上海长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生产加工范文篇10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抓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从源头把住食品质量安全关口,是加强我区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卫生安全监管的重要工作,是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和区有关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本地食品安全状况,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抓紧抓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提高我区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业的长效监督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为建设和谐平安青山湖区作出贡献。

二明确整顿工作目标,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质量

(一)全面完成食品(含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率达到100%。

(二)全面整治和依法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和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三)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区域监管责任覆盖面达到100%。

(四)基本完成国家质监总局要求的28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达标率达到100%,重点品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五)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达到95%以上,全年累计监督检查品种覆盖面达到90%以上,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三突出整顿工作重点,加大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整治力度

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工作重点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全部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区内生产加工企业(户)进行整顿。重点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生产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重点品种是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白酒饮料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企业是无卫生许可证无工商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不具备必要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重点区域是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

四强化整顿工作措施,切实把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落到实处

(一)认真做好对全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普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各单位要通过普查摸底,彻底查清辖区内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分布情况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找准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普查情况由区质监部门汇总并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督电子信息挡案。

(二)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落实监管部门责任,落实生产企业(户)主体责任。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层层下达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要将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村级基层组织。监管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通过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将监管责任落到实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三)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对国家质监总局要求的28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严格工作规范严格工作程序严格现场核查严格准入把关,努力提高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体水平。

(四)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切实加强巡查回访定期检验年度报告及审查监督抽查等日常监管,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对日常监督中发现问题的,要责令企业整改;问题较为严重的,要责令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对存在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五)加大对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对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和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要严厉查处坚决取缔。

(六)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抽查。重点抽查已纳入整顿和监管重点的食品品种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重点项目产品质量长期不稳定的中小企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地区。同时积极宣传我区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

(七)突出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和区有关部门要将小作坊的监管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对小作坊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作用,采取巡查强制检验监督抽查等措施,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督促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对季节性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两申报”制度,要求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要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加强对小作坊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

(八)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监督力度。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得在产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生产的复合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要将成分和含量报区质监分局备案;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得滥用添加剂,不得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要建立购买和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情况台账,并定期到区质监分局备案。

(九)认真做好食品标准化工作。严格食品企业标准的备案,完善食品标签认可制度,抓好重要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查处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各地要集中查处一批危害大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十一)扶优扶强,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和区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大对优势食品生产企业和优势产品的帮扶力度,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扶持一批区内优势食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我区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集中时间,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

(一)动员部署。年4月1日至年5月31日,对本次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责任单位: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

(二)调查建档。年6月1日至年6月30日,完成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包括食品加工小作坊)普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责任单位: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

(三)集中整顿。年7月1日至年10月30日,对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集中整顿。(责任单位: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

(四)总结验收。年11月1日至年11月20日,由区质监部门牵头组织,按照《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检查评价方案》要求,完成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的总结验收,并形成综合评价报告,报区政府和市质监局;年12月迎接省级检查评价。

六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和区有关部门要把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要对本地区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开展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区质监分局要协助区政府和各乡镇场街办工业园区抓紧研究和制定工作方案或制定贯彻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方案的实施意见,对本地区的整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责任分工要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于敷衍塞责,工作拖拉,措施不力,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质监分局负责牵头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的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做好工作。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强化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机制,既要加大整顿工作力度,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测和重复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