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2:57:50

生产环境

生产环境范文篇1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1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2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3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3.2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3.3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4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4.1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4.2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5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1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2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3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4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2000万hm,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喷灌面积230万hm,微灌面积30万hm。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5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生产环境范文篇2

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各种基本因素,是财富的形成者、价值的源泉。没有生产要素,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生产要素的种类由土地和劳动两要素论,经历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论,添加企业家才能的四要素论,发展到了当今包含科学技术和信息在内的六要素论。这些生产要素的揭示和强化都极大促进了生产的增长。近日读到李利军教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著《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研究》,他的一句“生产要素理论的发展是人自身要素的膨胀和环境要素沦丧的过程”使人豁然惊醒!

诚然,“在某种意义上,生产要素只有两个,就是自然与人类”)。李利军教授据此强调,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科学技术、信息归根结底都是人的要素,不断把人的要素细化、强化,把代表自然环境的土地要素相对笼统化、弱化,最终必然出现这种现象:“企业家凭借高超的才能,组织管理着自己的员工,使用高技术的大型设备,凭借信息优势,贪婪地从环境中吸取财富,疯狂地向环境体内填塞形形色色的污染物。”物质财富增长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却远去了。自然环境,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是最基础的生产要素,耕地、矿藏、空气、草场……这些物化的资源在得到生产的承认和重视的时候,却没有任何一项成为第七种、第八种生产要素!更为甚者,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生产中去,以消耗自己的代价支撑财富产生过程的环境容量,至今没有被纳入经济学进行认真分析,没有得到生产者的重视!李利军教授在《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研究》中从经济学角度对环境容量参与生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应当把环境容量作为一项基本生产要素的基本论断。他认为,环境容量生产要素概念是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脱离环境危机背景,环境生产要素可能会被认为是单纯的环境投资利益索求,会脱离环境问题形成单纯的经济学概念,像物质形态的自然资源被承认是生产要素但不能使经济学把环境纳入分析框架一样。所以,在理解环境容量这种无形的生产要素时必须要强调环境意识,它体现的首先是一种理念,是正视环境、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理念,是从实际出发正视生产,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经济持续增长的理念。这种环境容量生产要素是建立在整体环境资源属性、环境稀缺和环境有价的认识基础上的,是对环境容量参与财富形成但被忽视的一种正名。

作为一项系统研究,《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研究》一书在提出并论证新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的供求模型,提出了两级市场模式,并对这种新生产要素进入厂商生产以后的情况进行了模型分析,对厂商成本、利润等产量线的变动和厂商的要素组合配置调整进行了预测。李教授认为,在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均衡中,总量控制和政府干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能够实现环境成本在企业生产中的科学计量,在不动摇现有核算体系的情况下实现会计核算的绿色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绿色化,引导自主型节能减排机制的出现。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的组织与运行,还能够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效应,政府可以通过环境生产要素供给量调整、价格变动来调控厂商产出,进而影响地区、行业和国民经济总量,使得在环境质量维护和经济产出之间获得直接有效的政府调控手段,便于谋求环境与发展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李利军教授认为,传统生产理论实质上是物质和能量从自然系统向社会经济系统的单向流动认识,现代可持续生产战略要求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和均衡,这就要求物质和能量不但要从自然系统流向社会经济系统,同时还应保证物质和能量合理地从社会经济系统流向自然系统。

这种流动有赖于经济社会主动进行的环境补偿。正如劳动和企业家需要支付薪资,资本、科学技术、信息需要支付报酬,在参与生产、为人类加工制造新的财富的时候,环境也应该拿到其所应得的,那就是各种以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形式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治理和改造。只有足额有效的环境补偿才能加速环境的净化和恢复,才能使自然环境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生产的循环参与。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为这种环境补偿提供了筹资渠道、运作模式和管理思路。通读全书,掩卷深思,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本研究的目标是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构建一种新的理论,以推进环境管理,促进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融合,便于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实践应用层面。”李利军教授的这本书,使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跃然眼前,使可持续发展战略顿添基石,使绿色经济核算、节能减排和环境补偿获得了直接简便的操作方法,集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应用性于一体,实为难得,值得一读。

生产环境范文篇3

关键词:矿山生产;地质;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矿山开发相较于其他行业由其特殊性,生产过程中,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极易诱发各种地质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矿山地质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严重阻碍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威胁。因此,针对矿业生产过程中地质及生态环境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有效地保护地质生态环境,实现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矿山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地质及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特征非常复杂,主要表现为西高东低的趋势,表现为阶梯状特征。特别是山区地带非常多,不仅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以及盆地等多种类型。而且这些复杂的地形特征呈现纵横交错的特点,也正是由于我国复杂的地形构造特点,使得我国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在矿产资源大量开发的过程中,对国内的地质构造产生了巨大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详细研究解决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生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国内的经济影响非常巨大,以至于国内的矿产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给矿山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矿山开发规模与力度不断加强,在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的同时,对地质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矿山开采导致的大气环境问题

随着矿产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悬浮颗粒,而且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酸性气体,当水蒸气与这些废气结合之后便会形成酸雨,也或由于未凝结的酸雨形成雾霾。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结构造成的破坏所导致,并且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非常的严重,进而导致空气质量出现大幅下降,出现严重的大气问题。

1.2矿山开采导致的土地资源问题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注重开采方式的合理使用,对土地资源形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的破坏更是非常严重,引发很多的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以及煤矸石与尾矿等。特别是在开采金属矿山时,每年会产生五千吨左右的尾矿,这么多的尾矿使得农业用地和山间林地被大量占用,同时对植被的生长造成严重的破坏,造成土地裸露,出现很多的水土流失问题。

1.3矿山开采导致的水文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破坏水文环境也非常严重,一会对水土的固有环境形成很大破坏,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污染。破坏水资源环境主要表现为,雨季时节大量的降水,携带矿渣以及废石等破坏农田与河流,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威胁,引发河流淤积。破坏的水资源主要是由于采矿废水,多为酸性,进入河流之后,造成河流PH发生改变,同时还携带大量的重金属物质污染水体,对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2矿山生产过程中地质及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

2.1国家完善有关矿山开采的法律

国家近年来针对矿山开采也出台了很多法律,但多是针对矿山开采的安全性颁布的法律。具体到矿山怎样开采,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的奖惩措施却未作出明确的规定。更缺乏针对破坏地质环境相关开采方式的具体法律。所以针对这一方面国家应当进行有关法律的制定。针对矿山地质应当设立相应的保护法律。通过针对性的法律颁布,能够为矿山开采提供指导,使政府部门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破坏问题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国家应当针对矿山开展制定有效的监督体系。在促进经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针对矿山地质环境国家应当制定有效的监督体系,当地政府应当发挥好相关的监管作用,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实现政府、矿山企业与人民群众的全方位监督。并且依照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以及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对有关的法律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更新,颁布新的法律与法规。使得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促进矿业开采的顺利进行,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够有效的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业开发的绿色生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2矿山企业要不断创新开采方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在开采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矿山开采方式进行不断创新,积极更新矿山地质开采理念,同时加强采矿新技术的引进。所谓开采理念的创新,就是指矿山企业,在采矿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更新过去的开采观念,将绿色开采理念应用于矿山开采作业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的矿山开采。积极更新开采理念,能够使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得到有效的控制。如采矿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石头,这些资源可以进行有效利用,对采空区进行充填,能够使地表的承受力得以有效减轻,以免发生采空区塌陷。针对同一煤层开采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开采,有效防治地表下沉及植被的破坏。开采过程中应当对煤层的间距进行有效控制,使煤层间距达到45m~85m之间,避免发生煤层塌陷。而且矿山体多表现的带状以及条脉状分布,所以实施采矿作业的过程中,针对矿水区以及采空区应当积极引用先进的采矿技术,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开采人员的安全,同时也能有效的控制成本,这样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将采矿的废石进行采空区井下充填,避免井下人员采矿作业过程中,将各种废石运到井上,增加工作压力,同时还能有效的控制地面沉降。针对矿水区域,应当根据地下水的形成规律,来实施开采作业,避免出现地下水渗漏与污染。

3结语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政府部门应当对矿山开采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将环境保护贯彻于矿山的开采作业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同时还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促使人类当今所居住的生存环境可以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尊重生态环境规律,合理规划人类生产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蒋满元,唐玉斌.矿业废弃地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6,(09).

生产环境范文篇4

关键词:化工生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因为化工企业与其它一些企业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废弃物质,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和影响,使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受到限制。另外,目前很多化工生产企业因为缺少一定的安全管理模式,促使很多事故发生,给化工企业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还有很多企业缺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针对这样的现状,需要积极的强化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工作。

1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化工生产就是利用一些化学模式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化工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化工产业生产的关注点已经由以往提升工业产量中的利润转移到了目前对人们的安全和环保以及健康等等一些问题中。化工生产过程中对空气形成的污染是十分巨大的,会严重影响环境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会形成酸雨、温室效应或是沙化等等一些现象的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社会进步与发展,这众多的问题都是与化工企业中的安全环保密切相关。那么企业相关制度的运用可以严格控制废物排放的标准,积极的采用一些措施来最大限度的提升大气的自净能力,高效的保护我们生活的大环境。

2完善化工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

2.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想要高效的保障化工安全生产的质量,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设计出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从目前我国煤炭化工企业的生产情况来看,安全事故并没有完全杜绝,因为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引发的生产事故还是有很多,针对这样的隐患缺少重视和关注度,使得化工产业事故的发生率只增不减。因为这种安全管理上的欠缺,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一系列的评估,完善和强化安全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在满足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加工生产。另外,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和化工生产中具体的情况进行融合,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化工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将化工生产中的不安全隐患和风险消除。

2.2实施员工安全培训

化工生产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直接关系着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平常的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生产安全的法律法规学习,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相关的岗位技能培养,另外还需要让员工们积极的参与各项加工生产的活动中去,利用多种活动和培训模式提升员工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2.3加强设备安全检查

在化工生产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设备的高效利用是其生产工作中的重点,但是化工设备因为长时间的利用,特别容易出现设备老化和破损等等一些情况的发生,这就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化工生产的效率,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隐患。为了有效的使化工设备得到一定的保障,那么就需要做到:增加对设备的检修和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检修处理,对一些较老的零件及时进行更换等等。另外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创建设备安全管理体系,融合当下化工设备的使用情况给予一些相关的制度形式。

2.4注重安全事故防范

当下我国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很多都认为规范的操作形式就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认识使得很多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愿意对一些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还是运用以往传统的生产工艺形式。那么当事故发生的时候,一些管理人员就会认为是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形成的事故,但是结合实践发现,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错误操作和化学反应失控是形成事故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事故发生率中化学反应失控率的比例是高于员工操作错误的,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生产工艺落后,所以,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及时的整改,严格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3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管理的措施分析

在化工生产企业中,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是当下化工企业进行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其直接关系到各大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对企业未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另外,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是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环境保护工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增强化工生产企业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把握。

3.1重视环保宣传工作

很多化工生产企业之所以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反而还破坏的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因为很多内部员工对环保意识并不强烈,其次是因为化工生产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所以,管理人员需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强化化工企业生产对环境的保护。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需要积极的引导和带领化工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定期对一些化工生产企业的员工进行环境知识的讲座或是论坛,让化工企业的管理部门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让企业管理人员建立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另外还需要让全体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条例进行一系列的工作,管理部门还可以绘制环境保护的宣传海报,然后贴在比较醒目的位置,让员工们对其进行重视。定期的开展环境保护的知识竞赛,从而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2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对于一些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状况来看,因为很多相关的法律制度比较欠缺,在对一些违规企业的惩罚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约束力,随之还助长了一些化工生产违规企业的气焰。针对当下这种形式,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然后将其摆放在足够高的位置。一旦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在整治的过程中需要有法可依、有理可依。切合实际的对一些化工生产企业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解决。另外,建立相关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化工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然后依照实际情况进行掌握,高效的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对于一些化工企业环境问题的发生给予全方面的规范制度,使得该制度可以成为化工生产企业中环境保护管理的准则。

3.3做好排污监督管理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污处理模式需要达到相关的标准,为了有效的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品对人们和田地以及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那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是需要相关的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这三方面进行合作,另外还需要化工企业对排污的设备及时的进行更新,保障排污设备有先进的技术能力,让其可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满足发展需要。政府职责部门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主导性的工作,及时的对一些化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污情况进行管理。因为企业单位自身就是排污的主体,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需要对化工生产企业进行监督,强化和提升各大化工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有效的避免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

3.4做好废水废气废渣安全排放监督管理

废水废气废渣属于危险废物,在排放的过程中需要将其稳定化和固定化,在经过稳定化和固定化以及经过毒性检测合格之后,然后使用密闭的运输工具将其送至安全填埋场或者是卫生填埋场将其进行处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标准的处理方式将其进行处理,有利于环境的优化。

4结语

结合全文,很多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运用这些资源,严格的对其进行控制,另外在化工生产企业中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因为在化工产业生产的过程中存在较高的事故发生率,如果对企业形成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此,企业内部需要正确的进行安全生产,以及进一步的对环境的保护进行重视,这样才可以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解决。另外还需要以安全生产环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多种负面的影响,探究出可以为化工企业建设稳定和安全以及环保生产环节的相关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马立强,马立胜,杨丹丹,等.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研究[J].石化技术,2017(3):183-184.

[2]李鑫鑫,李军.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研究[J].化工管理,2017(23):250-250.

[3]韦静华.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7,9(12).

生产环境范文篇5

引言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中指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未来五年内,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去年闭幕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总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农民生产环境行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相处,和谐社会能否实现。研究农民生产环境行为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探讨对策,使农民的生产环境行为更加合理、科学,将有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一、文献回顾

1975年,以美国社会学会设立“环境社会学分会”为标志,环境社会学初步创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外环境社会学对环境行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行为控制论”、“意识改造论”、“适度人口论”、“绿色消费论”、“代纪平等论”等理论。其中,“行为控制论”是指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约束、引导和优化人类行为,促进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而“意识改造论”指的是改造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提高环保意识水平,其中一个基本方面就是加强环境教育,增进人们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了解,树立现代的科学的生态意识。[1]

在国内,当前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集中于对公众环境意识的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城市居民或大学生,研究方式多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力图从宏观上描述公众的环境意识现状。例如,钟毅平等以湖南三所高校650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2]王文勇以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为对象的“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3]而以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的有洪大用关于“中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4]以及吴上进等在南京进行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5]等。所有这些研究,基本上均认为公众的环境意识决定其环境行为,而笔者认为,环境意识只是影响环境行为的一方面,并不是全部。

涉及到农村或农民的有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6]陈阿江《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7]以及徐慧清《试析环境污染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关系》等。[8]其中,张玉林与顾金土重点谈到了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与损失估算;陈阿江提到了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徐慧清则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农村的环境污染,认为环境污染不仅改变着农村的自然条件,也建构着农村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对政府、企业主和农民关系的建构与农民自组织能力的建构意义重大。

综观这些研究,以“农民生产环境行为”为研究切入点的比较少。在具体探讨农民生产环境行为是否理性及影响因素之前,有必要对农民的一般行为是否理性进行论述。

农民的一般行为是否有理性?人们对此已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韦伯曾指出,处于“传统主义”下的农民,其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为得到够用而付出的最少。[9]波耶克通过跟踪研究,指出在“农民社会”中,由于人们缺乏求利欲望和积累动机,只以“够用”为满足,因而也表现出了“非理性行为”。[10]但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则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论证了农民向其他人一样是理性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效用。[11]美国学者波普金1979年出版了《理性的农民》,也对农民非理性的观点进行了驳斥。[12]而西蒙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论证了人类行为的理性是在给定环境限度内的理性,有限理性是由人的心里机制决定的,并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批判和否认了完全理性的假设。[13]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提出

所谓“环境行为”,主要是指作用于环境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社会行为和各社会行为主体(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行为。[14]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的“环境行为”更多地表现为“生产环境行为”。因此,本文将农民的“生产环境行为”定义为农民在耕作时,施用哪种肥料、施用多少,使用哪种农药、使用多少,用什么水源来灌溉。

(二)社区概况

本文选取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山西省晋中市Q县B村为例进行研究。B村,位于Q县县城北部,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800余户家庭,总人口有3400余人。全村国土面积将近6000余亩,耕地面积4000余亩。之所以选择该村,是因为:一方面,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发展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其省内农村相对而言,富有时代变迁的意义,我们既可以看到新时代新农村的一些发展,又能看到经济发展滞后而带来的一些落后的东西;另一方面,该村为笔者的家乡,村风文明,乡风淳朴,便于开展研究。因此,选择B村为研究对象,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及资料的整理

本研究以B村符合(1)已婚、(2)从事农业劳动、(3)具有生产环境行为的决定权(即自己有权决定使用什么肥料,什么农药,哪种灌溉水源)等条件的村民为研究总体。首先运用分段抽样(以门牌号码为分段标志)来抽取调查对象(每家调查一人),然后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来获取详细的资料,最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描述分析、相关分析等)。

鉴于农村社区成员同质性较强这一客观社会事实,共抽取100份样本,实际获得100个样本。样本的基本情况参见表1。

表1:样本基本情况

频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性别男6060.060.060.0

女4040.040.0100.0

年龄26-3588.08.08.0

36-452828.028.036.0

46-555858.058.094.0

56-6566.06.0100.0

文化程度小学77.07.07.0

初中8787.087.094.0

高中/中专55.05.099.0

本科/大专11.01.0100.0

注:样本总量为100

三、农民生产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前面,笔者提到本文中的“生产环境行为”指的是农民在耕作时,施用哪种肥料、施用多少,使用哪种农药、使用多少,用什么水源来灌溉。那么,具体到本文所调查的村民,他们的“生产环境行为”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在所调查的村民中,有68.2%的被访者在排除一切情况下,仍倾向于施用化肥,而不是有机肥;在使用量方面,一般一亩小麦需要施用碳酸二铵(俗称尿素)25公斤,但有58.7%的村民在施用时超过这个量。农药使用方面,国家早已将3911、毒杀苏、六六六、西力生等列入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名单,但被访者中仍有人使用3911和六六六。其中,3911对人、畜毒性大,能通过人的口腔、皮肤和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急性中毒;而六六六虽低毒,但残效期长,能造成积累性中毒,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日光和微生物的影响而分解,能够积累在植物和人、畜体内脂肪里。在灌溉水源方面,有28.6%的村民使用城区排放的生活污水来灌溉,而在没有使用污水灌溉的被访者当中,有52.3%的是因为不在污水排放渠附近。

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农民的生产环境行为,或者说,是哪些原因造成农民的生产环境行为不够理性、甚至不理性?本文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角度,运用社会心理学家凯利(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15]

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为共变理论或方差分析归因模式,是现在各种归因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引人注意的一种归因理论。这一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变原则。在凯利看来,人们在接受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共变信息时,信息有可能来自三个方面,即:行为者自身、行为者所指对象和行为产生时的环境因素,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中寻找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一个因素。简言之,就是:个人归因、刺激归因和环境归因。

(一)个人归因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勒温(Lewin)提出了行为公式B=f(PE),该公式表明:行为(B)随个体(P)和环境(E)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行为是个体和环境的函数。[16]就农民非理性环境行为的动因而言,其个人原因主要有:

1.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价值观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最深层次的指导思想是价值观。解析农民生产环境行为不够理性甚至不理性的原因,首先要揭示农民的环境价值观。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历史一直是人类中心论,其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自然只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人类对自然的蔑视。农民出于生存的需要,他们所考虑的是如何从有限的耕地中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所有的活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正是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价值观,农民从未意识到他们的生产环境行为是不够理性的、甚至是不理性的;更不会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产环境行趋于理性化。

2.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农民为什么会做出非理性的生产环境行为呢?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环境知识的贫乏与环境技能的缺失,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B村,只有5%的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和1%的本科/大专文化程度。由于B村位于县城边上,所以会有87%的村民是初中文化程度,而偏远农村的村民是不会达到这个程度的。

在调查中,有62.8%的被访者不知道过多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有45.6%的村民不知道农药残留;有67.5%的村民不认为使用污水灌溉对土地有危害。这样,农民很难做出理性化的生产环境行为。

另外,笔者还对“文化程度”和“排除一切情况,倾向于使用哪种肥料”、“对于‘肥料/农药使用量越大越好’的态度”、“对于‘过多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的认识”、“对于‘污水灌溉对土地的危害’的认识”等变量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程度越高的村民,在排除一切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使用有机肥;更不同意“肥料/农药使用量越大越好”;更同意“过多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和“污水灌溉对土地有危害”。

表2: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

文化程度

排除一切情况,倾向于使用哪种肥料PearsonCorrelation0.732(*)

Sig.(2-tailed)0.016

N100

对于“肥料/农药使用量越大越好”的态度PearsonCorrelation0.716(*)

Sig.(2-tailed)0.020

N100

对于“过多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的认识PearsonCorrelation0.640(*)

Sig.(2-tailed)0.046

N100

对于“污水灌溉对土地的危害”的认识PearsonCorrelation0.866(**)

Sig.(2-tailed)0.001

N100

注:*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2-tailed)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

3.农民的消极社会心理

农民的消极社会心理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是消极从众心理。也就是说,当有人通过施用化肥获得增产时,当有人用污水灌溉没有减产时,其他人就会纷纷效仿。在决定使用肥料与农药的种类与量时,有64.1%和59.6%的村民是参照别人的经验。其二是责任扩散机制下的旁观者心理。旁观者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应急状态下旁观者介入的社会抑制现象。在环境行为中,个体其实也存在这种心态,集中体现在对公共领域(耕地,绝大多数村民认为国家迟早会把耕地收回去)的行为上。由于公共领域属于国家,每个农民都有在公共领域中活动的自由,并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环境行为,然而每个农民所承担的责任是分散的,责任扩散导致了农民自身非理性环境行为的产生与强化,并对其他人的破坏行为熟视无睹。在调查中,82.7%的被访者认为土地肥力下降应有政府负完全责任,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承担责任。因为正是由于他们过多使用化肥、用污水灌溉才导致土地肥力下降。

(二)环境归因

农民作为社会性个体,其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民非理性环境行为的产生与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国家的耕地政策及生产环境行为奖惩政策的执行情况、农村环境宣传教育的缺乏等密切相关。

1.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

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等限制,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广种薄收是其突出表现。为支撑这样的生产方式,他们必须用更多的环境资源换取生产效益,例如,造更多的田、用更多的水灌溉农田、盲目地依赖现代农业物资等等。农民采用这样的生产方式达到生存目的,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环境行为的选择。在B村,所有的村民在灌溉耕地时,均是大水漫灌。由于处于黄土高原,周围也没有河流,因此耕地不在污水排放渠附近的村民灌溉用的水全部来自地下水,进而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需要经常性地往深打井。

2.国家的耕地政策及生产环境行为奖惩政策的执行情况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但地方政府在执行时,或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硬性规定在全村范围内几年重新调整一次承包地,或强行从农民手中收回耕地等,这样做,无法保持农民对耕地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也使已加大投入的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农民产生短期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对个体的积极行为采用正强化,可以使其行为得以持续;对不良行为采取负强化,则会使其行为得以消退。显然,这种观点适用于对农民的环境行为的干预。但是,政府对农民的干预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为:行为干预的暂时性,没有对农民的理性环境行为或非理性行为,给予反复的肯定或否定;行为干预的强度不够,对农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并产生消极后果的行为,没有采取高强度的惩罚。在B村,村民并不会因为使用有机肥或者使用残留低的农药而得到赞扬和肯定,更不用说是物质嘉奖;同样,过量使用化肥或者使用禁用农药也不会有人来制止和处罚。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农民可以从非理性的生产环境行为中获得效益,但很难得到惩罚;或从理性的生产环境行为中得不到效益,也很难得到鼓励和奖励。长期如此,农民在面对环境时,必然会产生非理性或不理性的行为倾向。

3.农村环境宣传教育的缺乏

环境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理性化公众的环境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12月10日联合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环宣[1996]947号),但是,由于环境宣传教育经费紧缺、宣传教育机构的不健全,目前全国的环境宣传教育对象主要停留在城市居民和学生,广大农村成了环境宣传教育的盲区,加上农民多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知识,政府有意识的针对农民的环境宣传教育的缺乏,会使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变成一句空话。通过调查发现,经由电视获知“过多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农药残留”、“污水灌溉对土地有害”的村民分别达到82.4%、76.9%和87.3%。经由报纸、杂志、公共宣传栏获知地只占很小比例,甚至没有。在B村,虽有公共宣传栏,但只是用于政务公开,并没有进行环境知识地宣传教育。

(三)刺激归因

人的行为是其对客观刺激的反应,农民的环境行为则是其对环境做出的反应。没有行为对象,行为也不复存在。农民产生非理性环境行为,除受自身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外,还受刺激本身的影响。

1.肥料、农药、灌溉水源的价格因素和购买(或使用)方便性因素

此前的大部分研究,或者说很多人的一种看法,均认为由于农民缺乏环境意识,或者环境意识比较低,才导致他们做出不够理性甚至不理性的生产环境行为。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如此。在被访者中有一位村民是高中毕业,平时也比较关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他也十分明白过多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应该使用残留量低的农药,但是由于有机肥和残留低的农药的价格比较高,不可能长期使用。以一亩小麦为例,施用有机肥(牛粪)要花掉60多元;而施用化肥(尿素)只要用40多元。另外,化肥才本村就可以买到,有机肥(牛粪)需要到有养牛场的村才能买到,这样又增加了成本。再将视野放大至所有个案,有72.8%的被访者是因为价格低廉而选择化肥,有68.4%的被访者因为不用花钱而用污水灌溉。所以说,肥料、农药、灌溉水源的价格和购买(或使用)方便程度对农民生产环境行为的刺激也是比较大的。

生产环境范文篇6

关键词:化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方法

1化工产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从当前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化工产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导致化工产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同时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给化工企业造成严重的负担。虽然国家在制定环保政策时也对化工产业的特殊性予以充分的考虑,但是更多的化工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这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严重性的破坏。因此,从国家层面,应该就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投入更多的管理精力,制定并执行更加严格化的法律法规,对化工企业的行为起到管理和约束作用。

2当前化工产业安全生产的具体应对举措

化工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必须确保化工产业的生产上安全性。化工产业具有其特殊性,与一般工业产业不同,员工在化工产业工作的过程中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这些都会对员工的安全产生影响。主要就当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具体应对举措作出分析。2.1强化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设计工作。第一,在化工企业组织生产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安全设计上的正确性,这对提升化工企业安全质量将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或者突发情况,追根溯源都是与企业安全设计不到位有关。因此,化工企业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和设备都严格设置应有的安全设计,根据化工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强化产品的质量把关,在符合化工企业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深入加工。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产品和设备的安全设计,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率,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正常发展造成的损失。2.2对设备生产的安全性要高度重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设备的长期使用难免会出现磨损和老化等状况。所以,化工企业在开展生产的时候,应将化工产业的设备管理不断提升,对日常维护检修工作要做到位,强化日常性的维护检修,强化设备的安全生产。在日常定期化的维修过程中,一旦发现设备损坏或者老化等问题,应当第一时间进行全面检修,保障生产设备正常,确保其安全生产。同时要健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以制度的严格落实来对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个档次。安全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将对员工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比如,在设备进行清洗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具有强腐蚀性的药剂,这些药剂在搬运和使用过程中都有相应的保护装置,化工企业员工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穿戴相应的安全防护工具,以减少突出情况的发生。2.3强化对化工生产工艺规范化的重视。化工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很多化工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通常会继续沿用比较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产设备,虽然新的生产设备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作用显著,在安全方面也提升了很大的水平,但是一些企业考虑到生产成本,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传统的化工产业生产模式使得化工产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升。所以,在实施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及时引进现代化高科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工艺标准,通过对国际上最先进的工艺流程的采用和实施,来提升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率,有效实现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化工企业自身的贡献。

3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具体举措

化工企业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其固有的生产模式和最终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应的污染物质,一些化工企业对污染物质进行了回收处理,使得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无视国家法律,直接将污染物质排放在自然环境中,对大气和水资源产生严重的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下面就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强化对环境保护的具体举措进行了分析。3.1高度重视环保宣传工作。化工企业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政府环保部门要强化对企业生产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使得化工企业从根本上对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从思想意识上对化工企业的环保工作做到理念更新,高度重视,从而在具体的化工生产过程中自觉有效地强化环境保护工作。从化工企业的视角来看,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强化对企业员工环保意识的熏陶,在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企业中员工在日常工作或多或少地将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员工在自身行为中就具有符合企业组织文化的价值观,员工就会树立起跟企业文化相符的职业道德。对化工企业来说,可以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自身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员工真正地落实文化内涵,对企业文化的发展背景充分了解,企业员工人人都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奋斗。3.2强化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当前时期,我国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健全的问题,所以国家对化工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应当将有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和优化工作当做重要工作来抓。根据我国目前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工作,使用严格化的标准约束企业违法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从而促进化工企业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工艺技术。3.3强化对化工企业排污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政府环保部门应该在化工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强化对其污染物排放的监督工作,组织定期的检查抽查工作。一些化工企业经常会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随意排放污染物,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情形下,企业、政府和社会三个主体是息息相关的,形成互相制约。政府应加强对化工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使得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能够强化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解决好污染物控制排放工作和二次利用。同时化工企业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将有效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当前的工业生产背景和技术发展条件下,政府环保部门都出台了严格的污染物质排放标准,但是一些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标准的落实上不到位,不重视。在日常工作中政府要强化监督力度,使得标准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切实落实好环境保护制度,对化工企业自身的排污系统不断地实施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工业技术等级,促进化工企业的良好发展。

4结语

从目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从目前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和具体化的环境保护措施,化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应用和推广,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周建东.浅谈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管理方法[J].化工管理,2014(36):206.

[2]马立强,马立胜,杨丹丹,等.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研究[J].石化技术,2017,24(3):183-184.

生产环境范文篇7

一、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生产过程控制中的优势

1.扩大检测范围。食品生产过程控制中进行食品安全的相关检验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食品生产数量较多、厂区覆盖面较大以及工作人员数量较多,这为实际的生产过程检测带来了一定困难。传统的实验室检测采取的都是抽取样本的方式,在防范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一定局限,对食品生产过程控制的影响也比较有限。快速检测技术在这一方面便具有良好的优势,由于快速检测技术所应用的检测手段简单、快捷,很多快速检测技术通常采用试纸或者试剂盒就可以进行检测,能够更加方便地对实际生产环境进行检测,有助于扩大食品样本的检测范围,通过广泛取样的方式,对食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检测,进一步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提高检测效率。传统实验室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出检验结果,但在实际检验中,采样、运输、实验室检测以及后续等待检测报告等都需要消耗相当多的时间,对于食品生产单位和消费市场来说具有滞后性。而快速检测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借助化学速测技术、酶抑制速测技术、生物传感器速测技术、免疫速测技术等方式,保证检测的便捷性,缩短了检测所需要的时间,相当一部分食品检测可以在十几分钟之内就得出检测结果,快速地判断食品安全问题。并且随着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添加剂检测等检测的准确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检测过程。3.降低检测成本。快速检测技术本身所应用的化学、电子以及生物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但检测技术研发出后使用的材料价格可以进行控制,生产物美价廉的检测试剂盒、试纸和更加便于携带的检测仪器,帮助检测部门进行食品安全的有关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不仅在检测设备和材料应用上实现了成本的有效降低,同样也减少了检测中的人力成本,从而降低检测的整体成本。

二、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生产环境范文篇8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林业资源的规模十分庞大,其在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林业资源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2】。另外,林业生态环境是广大群众对生态文化的追求,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森林资源作为林业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对林业的生产与经济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才能为促进林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给我国生产力带来寄到的影响。因此,恢复与发展我国林业资源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荒漠化

我国在全球荒漠化国家中占据第三,总荒漠面积为153.3万km2,在当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荒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危害,每年造成较多的经济损失,比如,丧失土地、阻碍公路与铁路等。

2.2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重大。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得知,每年由于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2.3生物多样性

我国的生物种类较丰富,虽然我国在生物保护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滥伐森林、环境污染等因素,给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我国的森林、湿地、湖泊等生物逐渐退化,我国的野生动植物逐渐减少。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我国时常遭遇森林病虫害、草场破坏等破坏,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2.4资源耗能大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原材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违反了自然规律,再加上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林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消耗量逐渐上升。

3.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要想使森林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应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采伐,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得到保护。另外,在生态采伐过程中,应当尽量维护生态原有物种多样性,考虑到森林功能、景观等各个因素。生态采伐设计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林分、景观、模仿自然干扰。

3.2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

为了达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采取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挥重要作用【3】。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在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改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采用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以此使森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2)制定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的林业计划体系,其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要求,还要将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意义发挥出来。(3)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打好扎实的基础。

3.3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更加追求精神需要,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个选择【4】。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具有特色的森林资源开发旅游行业。开发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将林业资源的功效发挥出来,而且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应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完善,打造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经济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发展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要采用林业资源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应考虑到林业资源的保护。然而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科学进行生态采伐、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外,还需要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植树造林,以此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翠兰 单位:贵阳市花溪区溪北社区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薛海龙,沈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兼顾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J].吉林农业,2015,20:108.

[2]潘峰,林金洪.林业有害生物在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7:116-117.

生产环境范文篇9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使用国,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上,投入的化肥施用量约占世界的30%。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水环境污染的“元凶”。例如,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总氮和总磷贡献率中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9%、30%[1];在进入滇池的总氮和总磷负荷中,农业面源污染物分别占53%、42%[2]。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用于点源污染控制的末端治理技术,对面源污染治理不适用。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制订和执行限定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对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源头控制。国外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借鉴。安全农产品生产是中国政府从源头治理农业污染的政策举措,旨在引导和鼓励农户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减少氮素、磷素等营养物以及农药等污染物的排放。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执行主体的行为,是主体行为的客观结果。同样,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环境保护效应如何,需要考察农户在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农户的环境意识支配着他们的环境行为,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状况[3]。因而,要从根源上探讨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环境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关键在于了解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环境意识状况。环境意识可以分为生活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环境间关系的认识,称之为生活环境意识;对生产过程中的人与环境间关系的认识,则是生态环境意识。生态环境意识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对其有解释和预测作用,因此本文只对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和分析。江苏省是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典型省份,其安全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达62.7%,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因此,本文选择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实地调查,了解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现状,对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进行测评,分析安全农产品户的个体社会经济统计特征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以为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提供思想和心理依据。

2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2.1问卷设计

环境意识是人类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主观反映。洪大用和李强将生态环境意识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1)对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2)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认识;(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三个层次构成了环境意识金字塔,其底层是对“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顶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本文以洪大用和李强对环境意识的理论界定为基础,结合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文的“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问卷。

2.2调研过程

安全农产品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统称,从安全农产品的构成来看,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占到安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76.1%,因此本文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户为样本来研究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为了控制不同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成本投入差异、不同无公害农产品经济回报差异等因素对农户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影响,同时又要保证在苏南、苏中、苏北都能够取得足够的样本,所以本次调查选择了无公害韭菜种植基地的农户进行入户调研。本次调研从2010年8月上旬开始到2010年10月中旬结束。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调研阶段,在南京市浦口区永宁镇友联村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进行试调研,继而修改、完善调查问卷;第二阶段为正式调研阶段,共调查了苏南、苏中、苏北3地,12个无公害韭菜种植基地,321户无公害韭菜种植户。

2.3样本描述

在321个调查样本中,从性别看,男性179人占55.8%,女性142人占44.2%;从年龄看,无公害韭菜种植者以老年人为主,其中55岁以上的为142人占44.2%,而4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占全部样本的26.2%;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较低,57.6%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而高中级以上水平的仅占全部样本的9.3%。

3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测评

3.1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现状

3.1.1一般环境知识层面的环境意识现状由表1可见,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般环境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三个问项而言,平均回答正确的只有84个人,占总样本的26.1%,相反,回答错误的人数多于回答正确的人数,达125人,占总样本的39%。在这三个问项中,农户能够的农业生产固体废弃物的环境负效应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回答正确率达52.7%,共有169人回答正确,回答错误率较低,仅有66人回答错误,占总样本的20.7%。

3.1.2环境保护措施法规层面的生态环境意识现状根据表2的数据,不难发现,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环境保护措施与法规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就四个问项的整体回答情况而言,平均正确率为37.23%,平均错误率为18.98%,其回答正确率高于错误率。在四个问项中,除了“我国已经出台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法规吗?”这个问项的答对率偏低,仅有9.4%外,其他问项的答对率均在42%以上,都远远高于其答错率。

3.1.3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生态环境意识现状表3的数据显示,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认知水平相当低。所有测量项目的答对率都远不及答错率。四个问项的平均答对率不足10%,只有9.18%。也就是说,在321个被访者中,仅有29个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答错率高达40.28%,共有129人答错。在四个问项中,“我们人类应当统治所有动物、植物和资源吗?”这一问项的答错率尤其高,共有181人答错,占总样本的56.4%。结合表1、表2和表3,发现在环境意识的三个层面的测量项目上,答对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对环保措施法规层面的认知能力>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水平>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情况;答错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水平>对环保措施法规层面的认知能力。

3.2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评价

3.2.1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整体水平评价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对上述生态环境意识量表中各个测量问题的回答结果有三种情形:“错误”,“正确”和“不清楚”。为了对环境意识水平进行定量测量,分别给这三种情形赋值为“0分”、“50分”和“100分”,然后计算各测量项目的平均值。具体得分情况见表5。借鉴已有的环境意识水平的评定标准,确定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评价等级,若得分为85~100分,75~84.99分,65~74.99分,55~64.99分和55分以下,则分别给予“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等级。从表4可以看出,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整体生态环境意识水平较低,得分均值为45.17,没有达到及格标准,距及格水平55分还有10分的差距;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环保措施法规层面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分最高,为57.09分,而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分最低,仅有34.46分,两者之间分值差达23分,认知差距表明,安全农产品生产户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提升了环保措施层面的生态意识水平,然而,对于抽象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则较为浅表,具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

3.2.2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年龄差异分析由表5可知,不同年龄受访者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被访者的年龄越大,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分越低。45岁以下群体的环境意识水平得分为48.95分,而55岁以上劳动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得分只有42.4分。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在思想观念方面比较落后,对新生事物不敏感,在环境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和获取机会方面较年轻人更为逊色,因而其环境意识水平更低。

3.2.3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教育差异分析如表6所示,教育水平是影响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的积极因素。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其环境生态环境意识水平也越高。例如,在环保措施认知层面,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受访者的得分达62.08分,而只接受了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受访者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分仅为54.80分。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所接触的环境问题相关的信息更丰富,接触渠道更广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水平也更高,所以能够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

3.2.4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表7的结果表明,苏中、苏南和苏北三地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有明显差异,苏南、苏北地区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高于苏中地区。可能的解释是,与苏中地区相比,苏南地区的经济更发达,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更高,因而苏南地区安全农产品生产户会具有更高的环境意识水平;与苏中地区相比,苏北地区对第一产业的依存度更高,其农业生产的集约度更高,单位耕地面积的化学投入要素更多,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所以苏北地区的安全农产品生产户具有更高的环境意识水平。

4结论与启示

生产环境范文篇10

关键词:化工生产;环境保护;排污控制

化工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其发展的根本目标,但是化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有着较大差异性,化工生产可能导致大量污染物出现,从而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现阶段化工企业生产现状看,由于缺乏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导致安全事故增多,给化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有一些化工企业缺乏环保意识,给环境和生态带来巨大破坏。针对于这一情况,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安全生产与环境管理措施应用,也是促进化工企业长远发展和进步的关键。

1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现状

目前国内的化工工业正处于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和扩建的项目很多,在发展化工主营业务的同时,安全和环保问题突出,影响和制约了化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近两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全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同时我国政府为了环境保护,造福后代,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保护法等法令,并在监督及执法中严格依法行事。

2化工安全生产对策

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与自身生产工艺、生产设计、设备情况等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加强化工安全生产时,必须对相关影响因素予以全面把握和分析,从而切实提升化工生产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2.1加强安全生产设计工作的重视。化工安全生产设计是保证化工安全生产质量的关键和前提。结合现阶段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来看,很多事故产生都是由于缺乏安全设计考虑,在实际生产中对隐患缺乏把握,导致安全事故发生[1]。针对于这一情况,必须做好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评估工作,加强安全质量把关,在满足实际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对其进行生产。一般来说,化工安全生产设计需要结合化工生产的具体情况,全方位、综合性的对安全生产隐患问题予以解决,只有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风险因素才能够被排除[2]。2.2保证设备生产的安全性。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化工设备进行有效利用,这一过程中化工设备可能出现磨损或是老化的情况,受此影响可能导致化工生产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3]。保证设备生产安全性工作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加强对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发现设备故障问题后及时对问题进行解决,切实保证设备的性能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另一方面,加强化工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化工设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从而保证化工设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避免问题出现。例如在操作过程中对设备内部的危险化学品进行及时清洗,保证设备干净整洁,避免给员工健康带来不利影响[4]。2.3加强生产工艺的把关工作。我国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认为规范性操作就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认识使很多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愿意对设备进行更新,依旧使用原来的生产工艺。当发生安全事故后,化工企业认为员工的不当操作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但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看,工人操作错误以及化学反应失控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化学反应失控所占的比例更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生产工艺落后问题导致的[5]。2.4做好化工工程操作把关。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工厂爆炸事故在当下屡见不鲜,如2015年发生的淄博化工产爆炸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化工生产操作不当,导致爆炸事故产生。化工企业对生产操作流程的不重视,为化工生产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针对于这一情况,安全操作流程必须予以明确规定并加强制度建设,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妥善的分析。同时注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切实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化工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是现阶段化工企业进行生产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到化工企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对化工企业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化工企业生产是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应用,要对以下几点内容予以把握:3.1做好环保宣传工作。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相关化工企业的监督和引导,使化工企业管理者能够提升环保意识,自觉加强环境保护。同时,化工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员工教育,使全体员工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化工企业可以将环境保护管理意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使这一理念伴随企业发展的始终,这样一来才能够切实的满足环境保护需要,增强化工企业的发展能力。3.2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针对于化工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或是在对违规企业惩治过程中,缺乏约束力,助涨了违规企业的嚣张气焰。针对于这一情况,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必须摆在一个足够的高度,能够针对于现阶段化工企业生产情况,做好相应的法律建设工作。一旦化工企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对化工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法律法规的完善要注重对化工企业实际情况予以把握,能够将环保问题纳入法律制定当中,对相关问题予以更加全面的规范,使其作为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准则。3.3做好化工企业排污监管及控制工作。化工企业排污处理过程中要注重达标排放,避免排放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对河流、耕地以及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进行紧密合作,要求化工企业能够对排污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保证排污设备具有技术先进性,能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切实满足发展需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主导工作,对化工厂的生产排污情况予以管理;企业自身是排污的主体,要意识到环保生产的重要性;社会则对化工企业排污予以监督,促使化工企业提升环保意识,避免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和破坏。3.4做好环境保护及排污落实工作。(1)化工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要求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标准进行,降低污染物的出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2)加强生产工艺优化和生产技术创新,并对排污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对一些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3)化工企业要坚持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意识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对各个部门进行权责划分,保证相关制度措施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部门的排污事宜予以把握,保证排污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工企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破坏较大,必须对其做好管控工作,避免造成生态破坏问题出现。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针对于具体问题,加强安全生产设计把关,并对生产设备的具体情况予以定时检修维护,还需要关注于工艺流程和操作流程,避免由于工艺落后或是设备问题,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在进行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环保宣传工作、法律法规完善以及排污工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保证化工企业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避免其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作者:马立强 马立胜 杨丹丹 任毅 单位:1.上海绿然环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上海君宜化工销售中心(普通合伙)

参考文献

[1]李斌.化工生产装置大修安全环保管理措施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6(2):201+203.

[2]周光喜.试探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管理方法[J].化工管理,2016(12):165-166.

[3]任亚楠.新时期化工生产及安全管理措施[J].科技风,2016(12):18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