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茶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2:42:52

山地茶园

山地茶园范文篇1

论文摘要从茶园全程机剪机采、测土配方施肥、微蓄微灌、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山地茶园的高产管理技术,以期指导茶农对山地茶园的管理,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1茶园全程机剪、机采技术

(1)机采茶园宜选择平地、15°以下缓坡或等高梯地、土层深厚、树势健壮、无缺株断行的常规茶园和密植茶园。新种茶园应选用发芽整齐、持嫩性较好的迎霜等无性系良种。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8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行长30~40m、阶梯茶园梯面宽应不少于200cm、树高应维持在60~80cm,并在行间保留15~20cm的操作道。

(2)机采茶园要有较高的肥培管理水平,应重施有机肥,增施氮肥,配施叶面肥。施肥标准可根据上年鲜叶产量确定,每100kg鲜叶年施纯氮4~6kg,氮、磷、钾比例按4∶1∶1配施。机采茶园在除草时应特别注意要除尽丛内杂草,清除异物,以免机采时影响鲜叶净度,危及人、机安全。在深翻、开沟等作业时应注意平整地面,以利于行走。

(3)一般长期手工采摘的茶树过渡到机械采摘,必须视树势状况,利用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等树冠修剪技术,结合改土、改园,以复壮树势和改造树冠,待树冠形成平整的采摘面后,才能实行机采;没有进行良好修剪的茶园,不适宜机采。

(4)机采适期应根据品种、茶类、茶季、采摘批次等多种因子综合考虑确定:如以一芽二、三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新梢,即标准新梢达到60%~80%时为机采适期。机采批次也要根据品种、茶类、等级、新梢生育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春茶采摘2次,夏茶采摘1次,秋茶采摘2次。

(5)机采、机剪操作手应全面了解机械性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机采、机剪操作时配合要密切,深度要适宜,运行要平稳,速度要均衡,以确保机采、机剪质量。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有的茶农肥料没少用,但产量却不高,或产量较高、收入却没增加多少。这是因为茶树不同生长期需要养分不同,不同类型土壤的施肥量也不一样。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因土、因时施用肥料,降低成本,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茶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2.1采集土样

土样采集地点选择以及采集的土壤都要有代表性。为了了解茶树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应状况,取样深度一般在20~30cm。样点数量依经营面积大小而定。如果地块面积大、肥力相近,样点数可少些;反之,样点数适当多些。

2.2土壤化验

土壤化验就是土壤诊断,主要是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酸碱值)。这5项之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是体现土壤肥力的三大标志性营养元素;有机质和pH值2项可作参考项目。根据需要,可针对性化验中、微量营养元素。

2.3确定配方

配方选定由专家和专业科技人员来完成。

2.4配方的选用

配方完成后,即可扩大生产推广使用。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已有专门的配方肥料生产厂家,同时实施系列化服务。各地针对实际情况,可在市场上进行购买。

3微蓄微灌技术

生产茶园应用微蓄微灌技术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夏秋茶产量明显增加;二是表现在夏秋茶叶质变软,易加工成形、不易破碎,干茶外形、香气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干茶商品性明显变好。

3.1田间设置

灌水器最好采用管上式滴灌管,滴头流量和滴头间距的选择与土质有关。对于沙壤土,滴头间距应在0.5~1.0m之间,土壤越黏,滴头间距应越大,田间一般采用的单畦单管铺设法,即将滴灌管置于每畦2行植株中间,管长与畦长相同。滴灌管上的滴孔应尽量朝上,可使水中的少量杂质沉淀在管子的底部。微灌设备应采用专用配件连接,互通性才会好,才能满足不同情况的安装需要,而且专用配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自装自拆。3.2微蓄微灌系统使用要求

要定期检查和清洗过滤器中积聚的杂质,防止过滤器堵塞;检查过滤器是否完好无损,发现滤网损坏时要及时更换。还要定期冲洗滴灌管,新安装的滴灌管要充分放水冲洗,把安装过程中积聚的杂质冲洗干净,再开始使用微灌系统。滴灌系统使用过程中,一要定期冲洗,把使用过程中积聚在管内的杂质冲洗出滴灌管;二要防止滴灌管破损,在进行锄地等农事操作时,要避免损坏滴灌管。

4杂草防治技术

茶园(特别是幼龄茶园)管理最为繁重、投入劳动力最多的就是杂草防治,对此,主要措施是:

(1)在茶园中推广使用精禾草克、盖草能防治占茶园杂草近70%的单子叶杂草。

(2)在幼龄茶园行间套种2行大荚剑舌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在开花结果前拔除,覆盖在茶行上,既抑制了杂草生长,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5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疾病如茶饼病等的传播、蔓延。

(2)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修剪、及时分批采摘、中耕除草、深耕等措施,以减少病虫源,创造有利于茶树生产、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3)生物防治。通过茶林、茶果间作,合理套种,铺草等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蜘蛛等),用纯益生物消灭有害生物;推广使用BT制剂、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

山地茶园范文篇2

论文摘要从茶园全程机剪机采、测土配方施肥、微蓄微灌、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山地茶园的高产管理技术,以期指导茶农对山地茶园的管理,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1茶园全程机剪、机采技术

(1)机采茶园宜选择平地、15°以下缓坡或等高梯地、土层深厚、树势健壮、无缺株断行的常规茶园和密植茶园。新种茶园应选用发芽整齐、持嫩性较好的迎霜等无性系良种。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8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行长30~40m、阶梯茶园梯面宽应不少于200cm、树高应维持在60~80cm,并在行间保留15~20cm的操作道。

(2)机采茶园要有较高的肥培管理水平,应重施有机肥,增施氮肥,配施叶面肥。施肥标准可根据上年鲜叶产量确定,每100kg鲜叶年施纯氮4~6kg,氮、磷、钾比例按4∶1∶1配施。机采茶园在除草时应特别注意要除尽丛内杂草,清除异物,以免机采时影响鲜叶净度,危及人、机安全。在深翻、开沟等作业时应注意平整地面,以利于行走。

(3)一般长期手工采摘的茶树过渡到机械采摘,必须视树势状况,利用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等树冠修剪技术,结合改土、改园,以复壮树势和改造树冠,待树冠形成平整的采摘面后,才能实行机采;没有进行良好修剪的茶园,不适宜机采。

(4)机采适期应根据品种、茶类、茶季、采摘批次等多种因子综合考虑确定:如以一芽二、三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新梢,即标准新梢达到60%~80%时为机采适期。机采批次也要根据品种、茶类、等级、新梢生育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春茶采摘2次,夏茶采摘1次,秋茶采摘2次。

(5)机采、机剪操作手应全面了解机械性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机采、机剪操作时配合要密切,深度要适宜,运行要平稳,速度要均衡,以确保机采、机剪质量。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有的茶农肥料没少用,但产量却不高,或产量较高、收入却没增加多少。这是因为茶树不同生长期需要养分不同,不同类型土壤的施肥量也不一样。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因土、因时施用肥料,降低成本,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茶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2.1采集土样

土样采集地点选择以及采集的土壤都要有代表性。为了了解茶树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应状况,取样深度一般在20~30cm。样点数量依经营面积大小而定。如果地块面积大、肥力相近,样点数可少些;反之,样点数适当多些。

2.2土壤化验

土壤化验就是土壤诊断,主要是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酸碱值)。这5项之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是体现土壤肥力的三大标志性营养元素;有机质和pH值2项可作参考项目。根据需要,可针对性化验中、微量营养元素。

2.3确定配方

配方选定由专家和专业科技人员来完成。

2.4配方的选用

配方完成后,即可扩大生产推广使用。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已有专门的配方肥料生产厂家,同时实施系列化服务。各地针对实际情况,可在市场上进行购买。

3微蓄微灌技术

生产茶园应用微蓄微灌技术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夏秋茶产量明显增加;二是表现在夏秋茶叶质变软,易加工成形、不易破碎,干茶外形、香气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干茶商品性明显变好。

3.1田间设置

灌水器最好采用管上式滴灌管,滴头流量和滴头间距的选择与土质有关。对于沙壤土,滴头间距应在0.5~1.0m之间,土壤越黏,滴头间距应越大,田间一般采用的单畦单管铺设法,即将滴灌管置于每畦2行植株中间,管长与畦长相同。滴灌管上的滴孔应尽量朝上,可使水中的少量杂质沉淀在管子的底部。微灌设备应采用专用配件连接,互通性才会好,才能满足不同情况的安装需要,而且专用配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自装自拆。3.2微蓄微灌系统使用要求

要定期检查和清洗过滤器中积聚的杂质,防止过滤器堵塞;检查过滤器是否完好无损,发现滤网损坏时要及时更换。还要定期冲洗滴灌管,新安装的滴灌管要充分放水冲洗,把安装过程中积聚的杂质冲洗干净,再开始使用微灌系统。滴灌系统使用过程中,一要定期冲洗,把使用过程中积聚在管内的杂质冲洗出滴灌管;二要防止滴灌管破损,在进行锄地等农事操作时,要避免损坏滴灌管。

4杂草防治技术

茶园(特别是幼龄茶园)管理最为繁重、投入劳动力最多的就是杂草防治,对此,主要措施是:

(1)在茶园中推广使用精禾草克、盖草能防治占茶园杂草近70%的单子叶杂草。

(2)在幼龄茶园行间套种2行大荚剑舌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在开花结果前拔除,覆盖在茶行上,既抑制了杂草生长,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5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疾病如茶饼病等的传播、蔓延。

(2)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修剪、及时分批采摘、中耕除草、深耕等措施,以减少病虫源,创造有利于茶树生产、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3)生物防治。通过茶林、茶果间作,合理套种,铺草等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蜘蛛等),用纯益生物消灭有害生物;推广使用BT制剂、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

山地茶园范文篇3

论文摘要从茶园全程机剪机采、测土配方施肥、微蓄微灌、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山地茶园的高产管理技术,以期指导茶农对山地茶园的管理,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1茶园全程机剪、机采技术

(1)机采茶园宜选择平地、15°以下缓坡或等高梯地、土层深厚、树势健壮、无缺株断行的常规茶园和密植茶园。新种茶园应选用发芽整齐、持嫩性较好的迎霜等无性系良种。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8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行长30~40m、阶梯茶园梯面宽应不少于200cm、树高应维持在60~80cm,并在行间保留15~20cm的操作道。

(2)机采茶园要有较高的肥培管理水平,应重施有机肥,增施氮肥,配施叶面肥。施肥标准可根据上年鲜叶产量确定,每100kg鲜叶年施纯氮4~6kg,氮、磷、钾比例按4∶1∶1配施。机采茶园在除草时应特别注意要除尽丛内杂草,清除异物,以免机采时影响鲜叶净度,危及人、机安全。在深翻、开沟等作业时应注意平整地面,以利于行走。

(3)一般长期手工采摘的茶树过渡到机械采摘,必须视树势状况,利用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等树冠修剪技术,结合改土、改园,以复壮树势和改造树冠,待树冠形成平整的采摘面后,才能实行机采;没有进行良好修剪的茶园,不适宜机采。

(4)机采适期应根据品种、茶类、茶季、采摘批次等多种因子综合考虑确定:如以一芽二、三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新梢,即标准新梢达到60%~80%时为机采适期。机采批次也要根据品种、茶类、等级、新梢生育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春茶采摘2次,夏茶采摘1次,秋茶采摘2次。

(5)机采、机剪操作手应全面了解机械性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机采、机剪操作时配合要密切,深度要适宜,运行要平稳,速度要均衡,以确保机采、机剪质量。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有的茶农肥料没少用,但产量却不高,或产量较高、收入却没增加多少。这是因为茶树不同生长期需要养分不同,不同类型土壤的施肥量也不一样。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因土、因时施用肥料,降低成本,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茶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2.1采集土样

土样采集地点选择以及采集的土壤都要有代表性。为了了解茶树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应状况,取样深度一般在20~30cm。样点数量依经营面积大小而定。如果地块面积大、肥力相近,样点数可少些;反之,样点数适当多些。

2.2土壤化验

土壤化验就是土壤诊断,主要是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酸碱值)。这5项之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是体现土壤肥力的三大标志性营养元素;有机质和pH值2项可作参考项目。根据需要,可针对性化验中、微量营养元素。

2.3确定配方

配方选定由专家和专业科技人员来完成。

2.4配方的选用

配方完成后,即可扩大生产推广使用。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已有专门的配方肥料生产厂家,同时实施系列化服务。各地针对实际情况,可在市场上进行购买。

3微蓄微灌技术

生产茶园应用微蓄微灌技术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夏秋茶产量明显增加;二是表现在夏秋茶叶质变软,易加工成形、不易破碎,干茶外形、香气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干茶商品性明显变好。

3.1田间设置

灌水器最好采用管上式滴灌管,滴头流量和滴头间距的选择与土质有关。对于沙壤土,滴头间距应在0.5~1.0m之间,土壤越黏,滴头间距应越大,田间一般采用的单畦单管铺设法,即将滴灌管置于每畦2行植株中间,管长与畦长相同。滴灌管上的滴孔应尽量朝上,可使水中的少量杂质沉淀在管子的底部。微灌设备应采用专用配件连接,互通性才会好,才能满足不同情况的安装需要,而且专用配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自装自拆。

3.2微蓄微灌系统使用要求

要定期检查和清洗过滤器中积聚的杂质,防止过滤器堵塞;检查过滤器是否完好无损,发现滤网损坏时要及时更换。还要定期冲洗滴灌管,新安装的滴灌管要充分放水冲洗,把安装过程中积聚的杂质冲洗干净,再开始使用微灌系统。滴灌系统使用过程中,一要定期冲洗,把使用过程中积聚在管内的杂质冲洗出滴灌管;二要防止滴灌管破损,在进行锄地等农事操作时,要避免损坏滴灌管。

4杂草防治技术

茶园(特别是幼龄茶园)管理最为繁重、投入劳动力最多的就是杂草防治,对此,主要措施是:

(1)在茶园中推广使用精禾草克、盖草能防治占茶园杂草近70%的单子叶杂草。

(2)在幼龄茶园行间套种2行大荚剑舌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在开花结果前拔除,覆盖在茶行上,既抑制了杂草生长,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5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疾病如茶饼病等的传播、蔓延。

(2)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修剪、及时分批采摘、中耕除草、深耕等措施,以减少病虫源,创造有利于茶树生产、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3)生物防治。通过茶林、茶果间作,合理套种,铺草等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蜘蛛等),用纯益生物消灭有害生物;推广使用BT制剂、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

山地茶园范文篇4

关键词密植速生茶园;三峡库区;生态平衡;发展对策

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每年都会根据产业调整以及库区生态保护的需要,种植一些经济林木。如三峡大坝坝头的秭归县,近3年来通过三峡库区发展项目中的茶叶项目支持,每年至少发展新茶园333hm2,而且全部是以密植茶园的形式发展。按照规划,该县今后几年将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直至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67hm2。因此,有必要从保持库区生态平衡、维护三峡大坝安全的角度,重新认识发展密植速生茶园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密植速生配套技

术,以指导库区茶园的建设与发展。

1对密植茶园的历史评介

20世纪70年代,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从实践中总结出1套茶树种植技术,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术在全国各地都有推广,包括三峡地区的一些茶区。实践证明:密植速生茶园较之传统的以单条方式种植的茶园,特点在于“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例如一般单条播的传统茶园,播种后经3~4年培育才能成园投产,而密植速生茶园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传统茶园单条播茶园至少播种8年后才能进入高产期,传统的稀窝大蔸茶园需时间则更长,而密植速生茶园5年即进入高产期,干茶最高产量可达3750~4500kg/hm2。

最初从贵州湄潭移植的茶园密植技术,曾落户于原太平溪公社(今三峡大坝北岸的太平溪镇)的水井沟,由于是试验示范,面积仅360m2,平地种植。1974年冬选用良种,采用种子直播,突出密植这个中心,建园标准很高,并综合利用土、肥、水、剪、保、采等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了高水平的管理,加上西陵峡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直播后2年时间,即育成了“矮、密、壮、阔”的丰产树型,并行小采,即已有产量记载,第3年产量1728kg/hm2,第4年产量3270kg/hm2,第5年产量达到3780kg/hm2。该试验小区5年合计干茶产量9195kg,茶叶收入31800元,按5年平均,产量1839kg/hm2,收入6360元/hm2。该试验示范带动了后来三峡地区密植速生茶园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2重新认识茶园密植,发挥其在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境内山高坡陡,暴雨集中,自古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过去三峡由于降雨量多,地表径流大,丰富的地表水作用于山体坡面上,形成了强大的冲蚀力,逐渐使浅沟变为深沟,短沟变为长沟,形成沟壑纵横、河网密布的自然景观,这种地势地貌又加剧了水土流失。据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分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460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3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121km2,占流失总面积的17.69%;中度流失10493km2,占总流失面积的30.33%;强度流失面积11451km2,占33.10%;极强度流失面积5852km2,占16.91%;剧烈流失面积683km2,占1.97%。三峡库区属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年均侵蚀量达2亿吨以上,区内达到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失面积的51.97%[1]。

三峡大坝建成后,虽然出库泥沙量已大大减少,但库区内大量泥沙仍滞留于库区,这就是说库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以开县为例,其幅员面积3959km2,按照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过去提供的年数据资料,水土流失面积2707km2,占幅员面积的68.37%。又据新华水文站测得的输沙量情况分析,输沙量年均为1010万吨,以三峡工程服务年限100年计,开县输沙量就相当于1/4库容。[2]由此可见,防治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始终是库区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陈养于2007年的试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当日降雨水平大致相当(均在60mm左右),水土流失的程度与坡度、坡长成正相关关系,如他测得坡度为15°、坡长为55mm,日冲刷量为12.41m3/hm2;坡度35°、坡长51mm,日冲刷量为24.81m3/hm2;坡度22°、坡长124mm,日冲刷量为36.46m3/hm2;坡度35°、坡长200mm,日冲刷量为41.15m3/hm2。无论何种密植程度的茶园,都有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密植速生茶园能迅速覆盖裸露行间,植株枝繁叶茂,根系盘根错节,固着土肥的作用更明显。如丛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1.94m3/hm2;单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23.97m3/hm2;采用双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11.99m3/hm2;采用多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00m3/hm2。也就是若以丛栽茶园的水土流失量为100%,采用单条植的水土流失量可降低到38.70%,采用双条植可降低到19.36%,采用多条植的可降低到9.69%[3]。

由以上不难看出,在三峡库区发展密植速生茶园,不仅有利于安置移民,维护库区的社会稳定;而且从库区生态平衡、大坝安全的角度看,用密植茶园作为植物性的措施,有利于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条件,促进退耕还林工作,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保障三峡水利枢纽的优质高效和延长寿命,推进长江流域的全面开发及经济建设,对于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推动三峡库区密植茶园建设

围绕保护库区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突出防止水土流失这个重点,三峡库区的密植茶园建设应特别注意以下技术措施的运用。

一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选择建园模式。即在积极推广山地行之有效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鞋子”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尽量选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特别是结合三峡地区的气候环境,采用茶—柑二元复合种植模式,或者茶—柑—杉三元复合种植模式。有研究表明,在多种种植模式的比较中,此2种种植模式不仅能大大降低水土流失,而且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4]。这对于安置库区移民、提高库区人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立蓄排系统。水土流失使表土不断冲蚀,造成茶园浅(即土层浅)、漏(即砾石含量高)、缺(即养分缺乏),并增加泥沙入库量。因此,结合茶园规划建设,建立良好的茶园蓄排水系统,力求做到小雨不出沟,大雨不出园,对于保水保土保肥,减少泥沙入库量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确定种植方式。封行成园,提早投产,对于库区水土保持的意义重大。因此,茶园种植宜采用2条、3条甚至多条植,力求实现1年种植,2年开采,3~5年达到高产。同时茶树种植要采用等高带状条植,茶蔸错开成“品”字形,并在每一个茶蔸中间用黏土培土,做成鱼鳞状。

四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运用综合技术。茶园水土保持技术很多,如深耕改土、重施基肥,可以增加茶园蓄水能力,促进茶树旺盛生长。采用定型修剪,增加树冠分枝密度,扩大树冠覆盖度,有助于减少雨水直接冲击地面,造成地表径流。特别是对于刚种植到茶园茶树尚未封行的一段时期,充分利用山地草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实行幼龄茶园全面覆盖,有利于克服水土流失难关。研究表明:在坡度为5°的幼龄茶园里,用拦铺草约2250kg/hm2,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15;在坡度为20°的幼龄茶园里,拦铺同量的草,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7。不仅如此,铺草茶园与裸露茶园相比,全氮量由0.93%提高到1.20%~1.34%;有效磷由12.50%提高到18.545%[5]。

4参考文献

[1]李卫红,彭补拙.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2(4):331-338.

[2]柳建龙,谭正明.开县库区水土流失浅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9(5):25-26.

[3]陈养.茶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其防治[J].林业建设,2007(2):27-28.

山地茶园范文篇5

摘要:密植速生茶园既具有早产、丰产以及良好的经济收益,又具有覆盖、固土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显著作用。作为植物性的措施,建设密植速生茶园对于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保障三峡水利枢纽的优质高效以及长期的利用意义重大。因而要在重新认识密植速生茶园的基础上,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推动三峡库区的密植速生茶园建设。

关键词:密植速生茶园;三峡库区;生态平衡;发展对策

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每年都会根据产业调整以及库区生态保护的需要,种植一些经济林木。如三峡大坝坝头的秭归县,近3年来通过三峡库区发展项目中的茶叶项目支持,每年至少发展新茶园333hm2,而且全部是以密植茶园的形式发展。按照规划,该县今后几年将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直至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67hm2。因此,有必要从保持库区生态平衡、维护三峡大坝安全的角度,重新认识发展密植速生茶园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密植速生配套技术,以指导库区茶园的建设与发展。

1对密植茶园的历史评介

20世纪70年代,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从实践中总结出1套茶树种植技术,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术在全国各地都有推广,包括三峡地区的一些茶区。实践证明:密植速生茶园较之传统的以单条方式种植的茶园,特点在于“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例如一般单条播的传统茶园,播种后经3~4年培育才能成园投产,而密植速生茶园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传统茶园单条播茶园至少播种8年后才能进入高产期,传统的稀窝大蔸茶园需时间则更长,而密植速生茶园5年即进入高产期,干茶最高产量可达3750~4500kg/hm2。

最初从贵州湄潭移植的茶园密植技术,曾落户于原太平溪公社(今三峡大坝北岸的太平溪镇)的水井沟,由于是试验示范,面积仅360m2,平地种植。1974年冬选用良种,采用种子直播,突出密植这个中心,建园标准很高,并综合利用土、肥、水、剪、保、采等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了高水平的管理,加上西陵峡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直播后2年时间,即育成了“矮、密、壮、阔”的丰产树型,并行小采,即已有产量记载,第3年产量1728kg/hm2,第4年产量3270kg/hm2,第5年产量达到3780kg/hm2。该试验小区5年合计干茶产量9195kg,茶叶收入31800元,按5年平均,产量1839kg/hm2,收入6360元/hm2。该试验示范带动了后来三峡地区密植速生茶园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2重新认识茶园密植,发挥其在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境内山高坡陡,暴雨集中,自古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过去三峡由于降雨量多,地表径流大,丰富的地表水作用于山体坡面上,形成了强大的冲蚀力,逐渐使浅沟变为深沟,短沟变为长沟,形成沟壑纵横、河网密布的自然景观,这种地势地貌又加剧了水土流失。据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分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460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3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121km2,占流失总面积的17.69%;中度流失10493km2,占总流失面积的30.33%;强度流失面积11451km2,占33.10%;极强度流失面积5852km2,占16.91%;剧烈流失面积683km2,占1.97%。三峡库区属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年均侵蚀量达2亿吨以上,区内达到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失面积的51.97%[1]。

三峡大坝建成后,虽然出库泥沙量已大大减少,但库区内大量泥沙仍滞留于库区,这就是说库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以开县为例,其幅员面积3959km2,按照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过去提供的年数据资料,水土流失面积2707km2,占幅员面积的68.37%。又据新华水文站测得的输沙量情况分析,输沙量年均为1010万吨,以三峡工程服务年限100年计,开县输沙量就相当于1/4库容。[2]由此可见,防治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始终是库区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陈养于2007年的试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当日降雨水平大致相当(均在60mm左右),水土流失的程度与坡度、坡长成正相关关系,如他测得坡度为15°、坡长为55mm,日冲刷量为12.41m3/hm2;坡度35°、坡长51mm,日冲刷量为24.81m3/hm2;坡度22°、坡长124mm,日冲刷量为36.46m3/hm2;坡度35°、坡长200mm,日冲刷量为41.15m3/hm2。无论何种密植程度的茶园,都有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密植速生茶园能迅速覆盖裸露行间,植株枝繁叶茂,根系盘根错节,固着土肥的作用更明显。如丛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1.94m3/hm2;单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23.97m3/hm2;采用双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11.99m3/hm2;采用多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00m3/hm2。也就是若以丛栽茶园的水土流失量为100%,采用单条植的水土流失量可降低到38.70%,采用双条植可降低到19.36%,采用多条植的可降低到9.69%[3]。

由以上不难看出,在三峡库区发展密植速生茶园,不仅有利于安置移民,维护库区的社会稳定;而且从库区生态平衡、大坝安全的角度看,用密植茶园作为植物性的措施,有利于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条件,促进退耕还林工作,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保障三峡水利枢纽的优质高效和延长寿命,推进长江流域的全面开发及经济建设,对于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推动三峡库区密植茶园建设

围绕保护库区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突出防止水土流失这个重点,三峡库区的密植茶园建设应特别注意以下技术措施的运用。

一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选择建园模式。即在积极推广山地行之有效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鞋子”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尽量选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特别是结合三峡地区的气候环境,采用茶—柑二元复合种植模式,或者茶—柑—杉三元复合种植模式。有研究表明,在多种种植模式的比较中,此2种种植模式不仅能大大降低水土流失,而且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4]。这对于安置库区移民、提高库区人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立蓄排系统。水土流失使表土不断冲蚀,造成茶园浅(即土层浅)、漏(即砾石含量高)、缺(即养分缺乏),并增加泥沙入库量。因此,结合茶园规划建设,建立良好的茶园蓄排水系统,力求做到小雨不出沟,大雨不出园,对于保水保土保肥,减少泥沙入库量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确定种植方式。封行成园,提早投产,对于库区水土保持的意义重大。因此,茶园种植宜采用2条、3条甚至多条植,力求实现1年种植,2年开采,3~5年达到高产。同时茶树种植要采用等高带状条植,茶蔸错开成“品”字形,并在每一个茶蔸中间用黏土培土,做成鱼鳞状。

四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运用综合技术。茶园水土保持技术很多,如深耕改土、重施基肥,可以增加茶园蓄水能力,促进茶树旺盛生长。采用定型修剪,增加树冠分枝密度,扩大树冠覆盖度,有助于减少雨水直接冲击地面,造成地表径流。特别是对于刚种植到茶园茶树尚未封行的一段时期,充分利用山地草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实行幼龄茶园全面覆盖,有利于克服水土流失难关。研究表明:在坡度为5°的幼龄茶园里,用拦铺草约2250kg/hm2,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15;在坡度为20°的幼龄茶园里,拦铺同量的草,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7。不仅如此,铺草茶园与裸露茶园相比,全氮量由0.93%提高到1.20%~1.34%;有效磷由12.50%提高到18.545%[5]。

4参考文献

[1]李卫红,彭补拙.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2(4):331-338.

[2]柳建龙,谭正明.开县库区水土流失浅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9(5):25-26.

[3]陈养.茶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其防治[J].林业建设,2007(2):27-28.

山地茶园范文篇6

1桐柏茶区简介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交界处,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县域地貌以浅山、丘陵为主,斜贯县境的桐柏山构成地貌的骨架,境内河流密布,属淮河水系。桐柏处于亚热带边缘,属于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型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县域植被覆盖率高,大气质量好,适宜种植茶树。现茶园面积已达2500余亩,名优产品荟萃,其中“太白银毫”、“淮源剑毫”、“水濂玉叶”、“桐柏毛尖”、“清淮绿棱”分别获得部优、省优产品奖。

2茶园节水灌溉必要性

桐柏县属于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处于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分界线,多年平均降雨量1168毫米,属于南阳市降雨量较大区域。但降雨年际变化大,最大降雨量1931毫米,最小降雨量629毫米,最小降雨量不足最大雨量的三分之一。降雨在年内分配也不均匀,降雨集中在6~9月份,且多以暴雨型式出现,约占全年降雨量69%,干旱季节持续时间较长。造成的结果是旱涝不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且灾害的发生特别频繁。

茶树基地一般土地比较贫瘠,生产季节经常出现“伏旱”和“秋旱”,有时也有“春旱”,对茶叶产量质量影响很大。茶园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75%时最适宜茶树生长,若低于50%时茶芽生长缓慢,如果减少到30%,茶芽生长停止,持续时间长时,茶树会出现萎蔫甚至死亡现象。若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75%,茶树受渍,生长受抑制,持续时间较长将会死亡。

经灌溉与不灌溉对比试验,适量的灌溉,茶叶产量及质量大幅度提高,因此,茶树基地需进行节水灌溉,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3.茶园节水灌溉

此次茶园节水灌溉规划面积1370亩,根据桐柏茶区茶园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茶树吸水特性,选用微喷灌型式进行茶树的节水灌溉。微喷灌是以低压小流量喷洒出流方式将灌溉水供应到作物叶面,最终到达作物根区土壤的一种先进灌溉方式。

3.1设计参数

3.1.1设计灌水定额

m=0.1γzp(θmax-θmin)/η

式中:

m—设计灌水定额,mm;

γ—土壤容重,1.6g/cm3

Z—计划湿润层深度,1500mm;

p—微灌设计土壤湿润比,70%;

θmax、θmin—适宜土壤含水率上、下限;

η—灌溉水利用系数,0.9。

经计算,m=19mm

3.1.2灌水周期

T=(mn/Ea)η

式中:

T——设计灌水周期,d;

Ea——设计日耗水强度,5mm/d。

经计算,T=4d。

3.1.3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式中:

t——一次灌水延续时间,h;

a、b——喷头纵横向间距,5.0m;

η——田间水利用系数,0.95;

q——喷头流量,70l/h

经计算,t=7h。

3.1.4轮灌组数

式中:

N——轮灌组数;

C——一天工作小时数,h。

经计算,N≤10。

3.1.5微喷头选型

根据茶树行距及土壤土质选择绿源旋转式微喷头S-0055型,喷嘴直径1.1mm,流量70l/h,工作压力200KPa,湿润直径5.5m。

3.2系统布置与管道设计

3.2.1系统工作原理

微喷灌系统由水源、泵站、首部枢纽、各级管网、灌水器及测滴设备组成。根据土壤土质及地形地貌,结合茶园分布情况,大致每200亩茶园设一测墒井,在井内埋设测墒仪,用电缆和泵站相连,测墒仪感知茶树生长所需的最小含水量,然后将感知信号通过电缆传至泵站,泵站运行后,水通过首部枢纽的过滤、施肥和压力流量调节,进入配水管网,配水管网按照事先编好的轮灌组数将灌溉水送至需要工作的微喷头,喷头将水以低压小流量的形式喷洒至茶树叶面,创造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湿润环境,当土壤中的水超过茶树所需适宜含水量的上限值时,测墒仪将信号传至泵站,停止灌溉。

3.2.2水源和泵站

一般茶园傍河、沟,具有引用地表径流的条件,但由于河、沟流量分配不均,虽水量满足但供水保证率达不到要求,需拦河设堰,在堰前凿大口井,满足水源要求。泵站包括水泵机组、建筑物、进出水管路系统、辅助动力线路及控制、保护装置。

3.2.3首部枢纽

首部枢纽由止回阀、空气阀、计量装置、施肥装置、过滤器、压力或流量调节器等部分组成。其主要起到对灌溉水的过滤、施肥及对整个灌溉系统的量测、保护作用。

3.2.4管路系统布置

微灌系统一般设三级管道,即干管、支管、毛管。现阶段大量使用塑料管,主要由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管。管路系统依地形地势,茶树种植方向布置,一般毛管沿茶树种植方向隔行布置,支管垂直毛管布置,间距为2倍毛管长;干管垂直支管布置,间距为2倍支管长,干管接首部枢纽。

3.2.5管道水力计算

管道水力计算主要任务:根据单个喷头流量由轮灌组数推求泵站设计流量,通过管路水头损失计算确定泵站设计扬程,按经济管径法及水头损失计算最终核定各级管道直径。

泵站设计流量推求:由各级管道的轮灌分组情况,计算出泵站同时供水的喷头数,由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乘以同时工作的喷头数,再考虑管路的水量损失,即为泵站设计流量。

泵站设计扬程计算:喷头工作压力加上各级管道的水头损失和地面与水面落差即为泵站的设计扬程。管道按多口管进行水头损失计算。

多口管沿程水头损失公式:

式中:

Ht——多口管沿程水头损失,m;

fmb——管道系数,f=0.464,m=1.77,b=4.77;

Q——管道中通过的流量,m3/s;

d——管径,m;

l——管道长度,m。

局部水头损失公式:

式中:

Hw——局部水头损失,m;

ξ——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v——管道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m/s2。

3.2.6量水及墒情预报与控制系统

在每条支管入口处设水表作为量水设施。在不同地块设测墒井及自动测墒设备,通过线路和编码器将墒情信号传送至泵站,由泵站解码器将信号转化为泵站控制信号,同时按照事先编好的轮灌分组信号对茶园灌水,然后根据灌水情况,由测墒系统来控制泵站的停机,从而实现灌水的自动化。

4节水灌溉后评价

该项目正在实施中,根据规划目标,项目建成后,实行合理灌溉、及时排水,改善了水土条件,使茶园光、热、土资源得到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转向良性循环。茶树得到适时适量的有效灌溉,茶叶产量质量将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极为可观。特别是进行节水灌溉后,灌溉用水量及能源消耗大大减少,使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方向转化的重要途径。茶园灌排系统的建设、开发,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改善了园区的人畜用水条件,管、沟、路、茶一体化,给园区人民生产、生活、交通带来方便,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水土资源评价与节水灌溉规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山地茶园范文篇7

关键词:高香型乌龙茶;无公害;栽培技术;茶业新区

**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福建省**县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近年来,乌龙茶市场得到了客商的极大关注,各地纷纷投资生产乌龙茶,从而带动了全国乌龙茶消费的热潮。为此,大力引种高香型乌龙茶品种栽培示范,现将高香型乌龙茶在茶业新区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址建园

一是严格选地。按无公害茶叶生产和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pH值4.5~6.5、有机质>1.5%、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以下、水源充足的红黄壤土地块。生产基地选择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交通方便的缓坡地带新建茶园。二是统一规划。茶园的开垦按规划要求,合理布局茶行及配置茶园遮荫树。把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机械化耕作为重要目标,严把质量关,进行科学劈山,尽量合理多保留一些原有植被,防止砍光烧光,造成大片生产基地阳光曝晒和水土易流失。选择能与茶树共生互惠、主干分枝部位较高、病虫害少、与茶树无相同的病虫害、能扬茶树之长、避茶树之短、适宜当地种植并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优良树种给予保留,也可零星间隔栽种一些杨梅等经济林,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三是表土回沟开垦。先开路后建园开山,心土打梗,表土填回定植沟,自下而上开垦。坡度在15~25°的山地,开等高梯层,台面等高,外高内低,外有土埂内有节节沟。台面宽2m以上,定植沟宽深均60cm,单行双株或双行单株种植,株距20~30cm或40~50cm,行距160~200cm,挖定植沟与表土回沟同时进行,施足底肥。在水沟边每隔15~20m设1个宽2~3m、深1m的水池,利于蓄水抗旱,减少水土流失。坡度在15°以下的山地,顺坡种植。然后在规划好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10~20cm挖去放在两种植行间或内壁,再将新土挖去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间或在外埂,再把底土挖松25cm左右,施入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将表土翻入种植沟,拣去石块、树根,做成种植条行以备种茶。利用老茶园开垦条沟进行种植的,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处理。

二、茶树定植

一是选用壮苗,严格检疫。选用无检疫病虫害的苗木,自繁或外地调进的苗木均要严格检疫,防止检疫病虫害进入茶园。二是适时栽植。种植时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

三、茶园管理

一是茶园消毒与铺草保水保温。用0.5~1.0°Bé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对幼龄茶园进行铺稻草覆盖,以保蓄土壤水分,稳定土温,提高抗寒能力,减少杂草生长,增强土壤生物活性,翌年春后期翻埋入土,增加有机肥来源,提高土壤肥力。二是茶园土壤中耕管理。中耕在春茶前进行,每年1次,深度10~15cm,以有利于春茶萌发和新梢生长;深耕具有较强的熟化改良土壤、增厚活土层、减少翌年茶树病虫发生等作用。各种类型的茶园深耕均在秋茶(或冬季)结束后进行,并结合喷洒石硫合剂和全面清园工作。三是客土培园。无公害茶园在每年茶季结束后将客土挑入茶园行间。填土时,要求不同性质茶园客入不同质土的土壤。黏性土茶园客入砂质红壤土;砂质土茶园客入黏性土,衰老茶园则客入红壤心土,厚度10cm以上,分批、分期、分步进行。

四、合理施肥

茶园选用的肥料有农家有机肥、化肥、复合肥、叶面肥。其中,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入,有机氮肥与无机氮肥之比为1∶1为宜;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采茶前30d以内;最后一次叶面肥必须在采茶前20d喷施;全年化肥施用量不能超过总施肥量的20%;复合肥营养较全面且便于运送施用,常选用氮、磷、钾比例均为15%的国产复合肥,或氮、磷、钾比例均为16%的俄罗斯三元复合肥,可以选用氮∶钾为15∶10或氮∶磷为20∶16的二元复合肥,如福隆复元混合肥、肥力高生物固氮有机肥、大统微生物有机肥等;叶面肥,如0.2%硫酸锌,可提高鲜叶中橙花叔醇的含量,增强乌龙茶香气,也可施用硫酸钾、金必来等叶面肥料。一是重视基肥的施用,做到早施、深施和施足。早施指基肥施用时间应适当提早。施肥时间以秋(冬)茶采摘后10d内进行为好。深施就是施肥深度要适当加深,提高茶树的抗逆性,确保安全过冬。成年茶园力求做到基肥沟施,深度达25cm以上;幼龄茶园可根据树龄由浅逐步加深,一般15cm以上。施足就是基肥数量要多。无公害茶园的基肥提倡以有机肥为主,一般幼龄茶园施农家肥22.5~30.0t/hm2或施商品有机肥4.5t/hm2,配施磷钾肥各375kg/hm2。二是因地制宜施追肥。春秋茶品质好,产量比例高,是乌龙茶生产的黄金季节,这一时期也是茶树吸肥最集中的高峰期。要使春茶生长多而快,仅依靠基肥的营养是不够的,必须配合追肥予以补充。施复合肥、化肥共3t/hm2,分4次施下,即春、夏、暑、秋各季节开采前30~40d施用为宜,各种肥料种类占总量的比例因树龄不同而不同,幼龄茶园氮∶磷∶钾为2.0∶1.5∶1.0;成年茶园氮∶磷∶钾为3∶2∶1,并增施含镁、锌等中微量元素的肥料,增进品质。三是巧施叶面肥。必须合理掌握,量质兼顾。选择经过农业部登记并附有检验登记证书的叶面肥;选用一些既可提前萌发和采摘,又可弥补茶类香气成分的营养元素;喷施时要将叶面正反两面都喷湿喷匀,发挥叶子背面吸收能力强的作用,以收到更好的促进效果。

五、茶树修剪

一是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幼树一般要进行3~4次定剪,春、夏、秋季都可进行,以春茶茶芽未萌发前的早春3月为最好。第1次定剪在茶苗高30cm以土时进行,离地15~20cm处水平剪去;第2次在原剪口提高15~20cm左右即离地30~40cm处剪去;第3次在离地55~60cm左右剪去;第4次在离地60~70cm处剪成弧形并培养树冠。第2~4次定剪都是对在上次定剪基础上所萌发的茎粗0.4cm以上、展叶数达7~8片叶以上、已达半木质化的枝条进行的修剪。幼龄期间贯彻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养方法,即在茶梢生长达到定剪高度以上进行打顶采,坚决防止早采、强采和乱采。二是定型后茶树轻修剪。生产性茶园树冠更新秋末茶季结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前及时进行轻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以上3~5cm的茶枝,同时剪去突出枝、病虫枝、衰老枝等枝条;对由于经多次采摘后树冠面参差不齐的,在春茶前、春茶后或茶季结束后进行深修剪,水平略带孤形地剪去树冠面上10~15cm以鸡爪枝为主的茶枝。

六、合理采摘,适时封园

合理采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采养结合;二是量质兼顾;三是因地因树因时制宜。高香型乌龙茶在茶业新区无公害栽培的采摘,以春季当茶蓬上有10%~15%、夏秋季有10%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即行开采;及时分批采摘,采用“春秋留鱼叶、夏留一叶”的采摘方法,尤其要注意夏季采净该季极易形成的对夹叶。霜降节气前后,或11月上旬前结束茶季进行封园。

参考文献:

[1]陈勇.高香型乌龙茶品种特征特性及其在新茶区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41.

[2]林心炯,郭专,姚信恩,等.优质乌龙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经验小结[J].茶叶科学简报,1988(4):10-13,6.

[3]廖琼满.乌龙茶无公害栽培的技术特点[J].福建茶叶,2005(4):33-34.

[4]廖琼满.乌龙茶无公害栽培技术[J].茶业通报,2004(4):165-166.

山地茶园范文篇8

关键词:高香型乌龙茶;无公害;栽培技术;茶业新区

安溪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福建省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近年来,乌龙茶市场得到了客商的极大关注,各地纷纷投资生产乌龙茶,从而带动了全国乌龙茶消费的热潮。为此,大力引种高香型乌龙茶品种栽培示范,现将高香型乌龙茶在茶业新区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选址建园

一是严格选地。按无公害茶叶生产和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pH值4.5~6.5、有机质>1.5%、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以下、水源充足的红黄壤土地块。生产基地选择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交通方便的缓坡地带新建茶园。二是统一规划。茶园的开垦按规划要求,合理布局茶行及配置茶园遮荫树。把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机械化耕作为重要目标,严把质量关,进行科学劈山,尽量合理多保留一些原有植被,防止砍光烧光,造成大片生产基地阳光曝晒和水土易流失。选择能与茶树共生互惠、主干分枝部位较高、病虫害少、与茶树无相同的病虫害、能扬茶树之长、避茶树之短、适宜当地种植并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优良树种给予保留,也可零星间隔栽种一些杨梅等经济林,改善茶园生态环境[1]。三是表土回沟开垦。先开路后建园开山,心土打梗,表土填回定植沟,自下而上开垦。坡度在15~25°的山地,开等高梯层,台面等高,外高内低,外有土埂内有节节沟。台面宽2m以上,定植沟宽深均60cm,单行双株或双行单株种植,株距20~30cm或40~50cm,行距160~200cm,挖定植沟与表土回沟同时进行,施足底肥。在水沟边每隔15~20m设1个宽2~3m、深1m的水池,利于蓄水抗旱,减少水土流失。坡度在15°以下的山地,顺坡种植。然后在规划好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10~20cm挖去放在两种植行间或内壁,再将新土挖去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间或在外埂,再把底土挖松25cm左右,施入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将表土翻入种植沟,拣去石块、树根,做成种植条行以备种茶。利用老茶园开垦条沟进行种植的,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处理。

2茶树定植

一是选用壮苗,严格检疫。选用无检疫病虫害的苗木,自繁或外地调进的苗木均要严格检疫,防止检疫病虫害进入茶园。二是适时栽植。种植时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

3茶园管理

一是茶园消毒与铺草保水保温。用0.5~1.0°Bé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对幼龄茶园进行铺稻草覆盖,以保蓄土壤水分,稳定土温,提高抗寒能力,减少杂草生长,增强土壤生物活性,翌年春后期翻埋入土,增加有机肥来源,提高土壤肥力。二是茶园土壤中耕管理。中耕在春茶前进行,每年1次,深度10~15cm,以有利于春茶萌发和新梢生长;深耕具有较强的熟化改良土壤、增厚活土层、减少翌年茶树病虫发生等作用。各种类型的茶园深耕均在秋茶(或冬季)结束后进行,并结合喷洒石硫合剂和全面清园工作。三是客土培园。无公害茶园在每年茶季结束后将客土挑入茶园行间。填土时,要求不同性质茶园客入不同质土的土壤。黏性土茶园客入砂质红壤土;砂质土茶园客入黏性土,衰老茶园则客入红壤心土[2],厚度10cm以上,分批、分期、分步进行。

4合理施肥

茶园选用的肥料有农家有机肥、化肥、复合肥、叶面肥。其中,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入,有机氮肥与无机氮肥之比为1∶1为宜;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采茶前30d以内;最后一次叶面肥必须在采茶前20d喷施;全年化肥施用量不能超过总施肥量的20%;复合肥营养较全面且便于运送施用,常选用氮、磷、钾比例均为15%的国产复合肥,或氮、磷、钾比例均为16%的俄罗斯三元复合肥,可以选用氮∶钾为15∶10或氮∶磷为20∶16的二元复合肥,如福隆复元混合肥、肥力高生物固氮有机肥、大统微生物有机肥等;叶面肥,如0.2%硫酸锌,可提高鲜叶中橙花叔醇的含量,增强乌龙茶香气,也可施用硫酸钾、金必来等叶面肥料。一是重视基肥的施用,做到早施、深施和施足。早施指基肥施用时间应适当提早。施肥时间以秋(冬)茶采摘后10d内进行为好。深施就是施肥深度要适当加深,提高茶树的抗逆性,确保安全过冬。成年茶园力求做到基肥沟施,深度达25cm以上;幼龄茶园可根据树龄由浅逐步加深,一般15cm以上。施足就是基肥数量要多。无公害茶园的基肥提倡以有机肥为主,一般幼龄茶园施农家肥22.5~30.0t/hm2或施商品有机肥4.5t/hm2,配施磷钾肥各375kg/hm2。二是因地制宜施追肥。春秋茶品质好,产量比例高,是乌龙茶生产的黄金季节,这一时期也是茶树吸肥最集中的高峰期。要使春茶生长多而快,仅依靠基肥的营养是不够的,必须配合追肥予以补充。施复合肥、化肥共3t/hm2,分4次施下,即春、夏、暑、秋各季节开采前30~40d施用为宜,各种肥料种类占总量的比例因树龄不同而不同,幼龄茶园氮∶磷∶钾为2.0∶1.5∶1.0;成年茶园氮∶磷∶钾为3∶2∶1,并增施含镁、锌等中微量元素的肥料,增进品质。三是巧施叶面肥。必须合理掌握,量质兼顾。选择经过农业部登记并附有检验登记证书的叶面肥;选用一些既可提前萌发和采摘,又可弥补茶类香气成分的营养元素;喷施时要将叶面正反两面都喷湿喷匀,发挥叶子背面吸收能力强的作用,以收到更好的促进效果。

5茶树修剪

一是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幼树一般要进行3~4次定剪,春、夏、秋季都可进行,以春茶茶芽未萌发前的早春3月为最好。第1次定剪在茶苗高30cm以土时进行,离地15~20cm处水平剪去;第2次在原剪口提高15~20cm左右即离地30~40cm处剪去;第3次在离地55~60cm左右剪去;第4次在离地60~70cm处剪成弧形并培养树冠。第2~4次定剪都是对在上次定剪基础上所萌发的茎粗0.4cm以上、展叶数达7~8片叶以上、已达半木质化的枝条进行的修剪。幼龄期间贯彻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养方法,即在茶梢生长达到定剪高度以上进行打顶采,坚决防止早采、强采和乱采[3,4]。二是定型后茶树轻修剪。生产性茶园树冠更新秋末茶季结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前及时进行轻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以上3~5cm的茶枝,同时剪去突出枝、病虫枝、衰老枝等枝条;对由于经多次采摘后树冠面参差不齐的,在春茶前、春茶后或茶季结束后进行深修剪,水平略带孤形地剪去树冠面上10~15cm以鸡爪枝为主的茶枝。

6合理采摘,适时封园

合理采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采养结合;二是量质兼顾;三是因地因树因时制宜。高香型乌龙茶在茶业新区无公害栽培的采摘,以春季当茶蓬上有10%~15%、夏秋季有10%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即行开采;及时分批采摘[5,6],采用“春秋留鱼叶、夏留一叶”的采摘方法,尤其要注意夏季采净该季极易形成的对夹叶。霜降节气前后,或11月上旬前结束茶季进行封园。

7参考文献

[1]陈勇.高香型乌龙茶品种特征特性及其在新茶区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41.

[2]林心炯,郭专,姚信恩,等.优质乌龙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经验小结[J].茶叶科学简报,1988(4):10-13,6.

[3]廖琼满.乌龙茶无公害栽培的技术特点[J].福建茶叶,2005(4):33-34.

[4]廖琼满.乌龙茶无公害栽培技术[J].茶业通报,2004(4):165-166.

山地茶园范文篇9

“十二五”期间我县果茶产业规模得到较大发展,产品品质和产量得到较大提升,提升了产品加工能力,成本较低和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1、扩大了种植规模。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我县在现代农业项目的推动下,我县大力推进标准化生态园建设。至今,全县果业面积已达到17.7万亩,其中柑橘面积13.7万亩,柑橘总产量达到6.3万吨,产值达到1.89亿元,以脐橙为主的柑橘产业已经成为我县最具优势和最具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1万亩,主要集中在东村、崇贤、方太等乡镇。

2、提升了加工能力。培育了“将军果业、XX果业、景林农业”三个省级龙头企业,瑞阳农业、国力农业两个市级龙头企业,在将军红和瑞阳农业万吨气调库的基础上新建2个5000吨脐橙保鲜贮藏库,分别新建XX果业加工生产线1条、国力农业加工生产线2条,现全县共有脐橙加工生产线7条,进一步提升了我县脐橙加工增值能力。

3、提升了果品质量及产量。在现代农业项目推动下,对全县1.5万亩脐橙园实施了滴灌安装,分别新建XX果业、将军果业2个有机脐橙基地,绿色食品基地6个,我县果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4、提升了营销能力。在县财政的支持下,我县开拓了XX和XX等省、市场,对接经销商,在当地举办脐橙推介会,开展果品营销,积极参与中国XX国际脐橙节和中国东盟优质水果等推介活动,提升了我县脐橙产业果品营销能力和产业效益。

5、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标准化果园建设项目实施和现代农业项目推动下,全县果园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果园科学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缩减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

1、果茶产业规划思路及布局。

按照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在乡镇以发展纽荷尔脐橙、龙回红脐橙、红肉脐橙等为主,建设中熟脐橙产业带;等乡镇以发展梨、桃、板栗等优质落叶果为主,建设优质落叶果产业带;乡镇适宜山地以发展优质绿茶、黄茶为主,建设优质茶业产业带,形成以丘陵山地脐橙产业带、山区乡镇落叶果产业带和边远高山茶业发展带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5年全县共新开发果园5万亩,新建和改造茶园1万亩。

2、推进产业发展工作措施。

(1)果业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猕猴桃、梨、板栗、葡萄等优质果树为补充的果业产业5万亩,同时适度开发枳壳产业。到2020年每年新开发果业产业10000亩。

(2)茶叶发展。到2020年每年完成新开发茶叶基地5000亩,提升改造老茶叶基地5000亩,共计1万亩。

(3)标准化果园建设。对柑橘园实行“山顶戴帽,山腰穿裙,山底穿靴”的标准化开发和改造,全面推广“树顶灯、树上板、树脚螨、树底管”生态栽培技术,完善果园节水灌溉设施,悬挂杀虫版、黄板、扑食螨,购置大型打药机械等,5年完成标准化建园8.6万亩。

(4)观光果园。2016年至2020年在方太乡完成观光果园建设1万亩,高兴镇5000亩。主要建设果园内道路硬化,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

(5)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场建设。5年内新建防虫网室5000㎡,改扩建接穗圃和原种保护圃等2000㎡。

山地茶园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茶园;优质高效;技术模式

婺源县按照全国茶叶标准园建设要求,以有机为导向,实施“头上戴帽,腰间系带,脚下穿鞋”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推广种植“鄣科1号”“上梅洲种”“婺绿1号”等茶树良种,提高良种率;示范应用灯光诱杀、信息素诱捕和生物农药综合防控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次数;在产品结构上采用名优茶和出口茶生产相结合,提高茶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茶园绿色优质高效。

1模式适宜区域与基本条件要求

婺源县生态茶园建设模式适宜区域为赣东北茶叶产区。园地基本条件要求:一是园地应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周围自然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平坦地、缓坡地和山地,并与交通干线、工矿企业、垃圾场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二是周围及上风口无污染源,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三是周围没有金属、非金属矿山或农药的污染,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60cm以上,土壤质地疏松,通气性良好,不积水,耕层有机质>1.5%,pH值5.5~7.5。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

2建园技术

2.1园地生态建设

山顶上栽植固定水土的遮荫树,山坡中间配环山带,山脚设置防护林带或隔离带。一是在园地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营造防护林;在人行道、主渠道、陡坡和水土易冲刷的地方种植绿化树。二是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缓冲带和物理屏障。

2.2品种选择

选择抗逆性强、适制性广、适宜婺源当地环境栽培的茶树良种。目前婺源茶区最适宜栽种的本地茶树良种有:上梅洲种、婺绿1号、鄣科1号等。适宜引种栽植的有:龙井43、乌牛早、浙农117、鸠坑早、安吉白茶、中茶108等。要根据品种的适制性、抗逆性、生物特征、发芽迟早以及当地制茶种类、茶季劳动力调配、土壤条件、茶园面积等因素综合考虑品种搭配。一般情况下,茶园面积13hm2以上,宜种植2个品种;面积33hm2以上,宜种植3个以上品种。

3生产管理技术

3.1测土配方施肥

在施肥过程中坚持“重施基肥,适施追肥,追肥少量多次,氮、钾搭配,控制磷肥”的原则。基肥一般667m2施有机肥或饼肥200kg,配施一定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结合茶园秋挖开沟深施,深度20cm以上,施后覆土。追肥结合茶园锄草每年进行2~3次,每次施入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饼肥或经有机认证的商品有机肥600~1125kg/hm2。春季追肥在开采前30~40d开沟施入,沟深10cm左右,施后覆土。

3.2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3.2.1生态调控根据害虫取食特性,通过分批及时多次采摘或修剪枯枝等措施,摘除小绿叶蝉、茶蚜、茶橙瘿螨、茶炭疽病等病虫危害的芽叶,抑制病虫种群发展;勤除杂草,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茶树生长,并清除很多害虫、病菌的发源地或潜伏场所;茶园秋挖可将表土和落叶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茶尺蠖、茶黑毒娥等的虫蛹以及多种病原菌深埋入土,又可将深土中越冬的害虫暴露于地面,使其受不良气候影响或遭天敌侵袭而死亡。3.2.2理化诱控对于体形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捕捉或有群集、假死习性的害虫,如茶毛虫、茶蚕、衰娥类、茶丽纹象甲等,均可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春季成虫发生期安装带诱芯的黄色粘板诱杀黑刺粉虱和茶蚜等害虫;成虫发生始峰期打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灰茶尺蠖和茶毛虫。3.2.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茶园中的瓢虫、蜘蛛、捕食螨、猎蝽和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推广使用植物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用苦参碱或Bt制剂防治茶尺蠖等鳞翅目害虫;在相对湿度较大的春秋季节可选用白僵菌制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宜选用矿物油防治茶橙瘿螨。

3.3各生育期管理措施

3.3.1栽苗期、休止期10月中旬至次年2月下旬均可栽苗,但须避开秋旱和寒冷天气;高山茶园安排在10—11月或推迟到次年3月栽苗,以减少冻害。这期间,春季主要是采取施追肥、定型修剪等管理措施,及时关注田间害虫动态;10—12月主要进行秋挖(避开秋旱),结合施基肥,采用石硫合剂封园。3.3.2抚育期、采摘期3月下旬—9月,主要进行浅耕、锄草等田间管理,并进行杀虫灯、性信息素、生物源农药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

4配套措施

一是修订了《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八个新标准。新标准由《婺源绿茶有机茶质量要求》(DB36/T494—2018)、《婺源绿茶有机茶管理体系》(DB36/T495—2018)、《婺源绿茶有机茶标识与销售》(DB36/T496—2018)、《婺源绿茶有机茶种植技术规程》(DB36/T497—2018)、《婺源绿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DB36/T498—2018)、《婺源绿茶种植技术规程》(DB36/T499—2018)、《婺源绿茶加工技术规程》(DB36/T500—2018)、《婺源绿茶质量要求》(DB36/T501—2018)等八个标准组成。标准针对不同等级分别从种植技术、加工技术、质量要求、管理体系、标识与销售等方面通过实施全程标准化管理,规范婺源绿茶全过程中各要素环节,使各项工作活动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种植、加工、经营的良好秩序。二是出台了《婺源县2018—2020年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同时计划出台《婺源县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婺源县2021—2025年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以全域有机、茶旅融合为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突出质量兴茶、绿色发展,通过夯实基础、品牌打造、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进婺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5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头上戴帽,腰间系带,脚下穿鞋”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推广种植部级茶树良种,应用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化肥与农药“双减”等技术,婺源茶叶产量、产值提高10%以上。按有机农业要求进行生产管理,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品,整个茶园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婺源县生态茶园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的推广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基地农户的联系,在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有效解决了茶区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6推广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