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7:40:49

三味书屋范文篇1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多是为了衬托三味书屋中毫无生命力的封建启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严肃的批判态度,因此,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全文的描写重心在于“三味书屋”。

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和年轻的语文教师对旧式私塾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陌生,也由于鲁迅对百草园景象与生活的依恋更容易引发中学生活泼的兴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安排都有重前轻后的偏向,即重点阅读分析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对三味书屋的重头描写则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点,但却有避重就轻的偏向。

只要我们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百草园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与心理,学生一读便能理解,教师反复讲解分析实在不很必要。作家对三味书屋内毫无生气的学习生活描写,则并非单纯的记实,而是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和批判态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无法讲透。况且,鲁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评态度表现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鲁迅风格”,如果不领会三味书屋一段的深刻描写,抓住全文的对比和照应关系,进而领悟鲁迅散文独特的批判精神和艺术风格,那么势必舍本逐末,降低了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与知识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领会三味书屋一段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教师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细致把握描写中隐伏、照应的多重细节联系。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将私塾命名为“三味书屋”,本意是要创立一种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没落时期的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一样,总是有着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对立、冲突的特征,书屋讲坛的安排正隐含了这一特征:“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凭空添一句“没有孔子牌位”呢?从这个简洁的暗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已经不像描写百草园那样纯粹用孩子的直观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化审视,这种审视首先发现的是三味书屋中“名”与“实”的矛盾。匾上大书“三味”,有鲜明的佛教特色;画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有一种清空消遥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风味;可偏偏“没有孔子牌位”,这对正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一种嘲讽,它暗示了晚清时期封建思想无法抗拒的衰落。

的确,在18世纪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动摇,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贫乏与空泛而无力振作。这种神圣与贫乏的强烈对照,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讽刺。

书屋称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个特征:“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的德行也有三个长处:“极方正,质朴,博学”;他的教学安排每天都一样:“早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教学过程也分为三步:“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总之,作家对于书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描写,处处都与“三”字相照应。连孩子们偷跑到园子里玩游戏也是三种玩法: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树上寻蝉蜕”,还有的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个招数:“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甚至连先生的教学用语也只记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读书”!如此而已,整个三味书屋中的一切,简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经》!

作家不惜叠床架屋的关于“三”的排列,绝非无意中的巧合。笔者认为,鲁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这样的思想意义:三味书屋中僵化的教学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无用处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学内容,同孩子们来自百草园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调和;孩子们对毫无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报之以无味的兴趣,无聊的情绪,无尽的怀疑;而只有当先生进入“个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记了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才能重归于自由,恢复童心、童趣,做点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讲讲有趣的话语,画几张自己喜爱的画片,做点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约这才正是孩子们读书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中三昧”吧!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是外在的,直观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对三味书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则是内在的,隐含的,是童心感悟与思想家的审视相交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是鲜明的,均衡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味书屋范文篇2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公务员之家: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案点评: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三味书屋范文篇3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味书屋范文篇4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

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三味书屋范文篇5

关键词:语文;鲁迅作品;人物形象

以人教版为例,2013版教材收录鲁迅作品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2016版教材的七年级课本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变化不大,本文主要以这六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1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物形象

1.1对鲁迅成长影响较大的人物形象。这六篇文章中对鲁迅成长影响较大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先生寿镜吾、保姆阿长、仙台医学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的老师,文中讲“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通读本文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述,可知语调是委婉轻松而又带有一丝幽默的,不管是孩子们折腊梅、描绣像还是读文章,总是充满了童趣。保姆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阿长在自己的方式下呵护、照顾鲁迅,整篇文章围绕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来写,充满温情,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课通过阿长的形象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而藤野先生对鲁迅有知遇之恩,在仙台求学期间鲁迅遇到精神上的困境,在藤野先生的关怀下,鲁迅感到了一个弱国子民在他乡得到尊重和爱护,这里的藤野先生是一个有人类关怀的师者。1.2着墨不多但生动形象的小人物群。在这些文章中,鲁迅并不是只对一个人进行描写,往往是把主要任务放在一群人物中,这些小人物往往性格鲜明,并且为主要人物形成背景。《藤野先生》中的“清国留学生”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在三味书屋一起学习的小伙伴、《故乡》中的市井人物、《孔乙己》中的短衣帮等等。这些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人物群众又能看出性格迥然的人,如《社戏》中机智勇敢的双喜,大方的阿发,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群和鲁镇的风俗景色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乡风俗画。1.3时代背景下穷途末路的人物缩影。在初中课文中,鲁迅的文章批判性还不是特别强烈,但是九年级的文章已经开始有鲁迅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思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一个是读书人的现状,一个是农民的代表。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除了迂腐、固执、好吃懒做之外还有读书人的热心、坚持、善良等品质,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立体的人物形象。而闰土则是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几乎失去了作为人的体验,这不仅是一个农民的形象,更是当时社会情形的缩影,也是鲁迅对故乡衰败的矛盾复杂心理的一个表现。

2对鲁迅作品人物形象教学的建议

教师要循序渐地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不能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把鲁迅的形象固定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上,把鲁迅作品的风格固定在冷峻犀利上,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或者害怕、厌学等负面情绪,这里仅对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2.1循序渐进,缩短距离。任何学习都要循序渐进,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应把鲁迅看作是文学泰斗、民族之魂,在学生眼里鲁迅应该是在百草园中充满好奇心、在三味书屋里兴致勃勃、在江南水乡的社戏中自由自在的鲁迅,这些文章都极富文学色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关注文章的文学性,引导学生接近鲁迅,喜欢鲁迅,之后才是对鲁迅文章的各种解读讲授。之后《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孩童时期的情感描摹的非常细致,也是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藤野先生》作为中间的过渡,应该让学生慢慢体会鲁迅文章中冷峻的看客描写、对中华民族的担忧与反思,以及作为一个思考着对中华民族出路的探索。2.2体会人物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感。鲁迅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不是扁平形象,而是圆形形象,非常立体、多面。人物性格都是比较复杂的,很难用好或不好来一言概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发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鲁迅要这样写,即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鲁迅的情感态度,在鲁迅冷漠、漠不关心的笔触下,是否传达了他最热烈、愤慨、激昂、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这种情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也是学习鲁迅作品最重要的地方。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鲁迅,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鲁迅,之后才是教师的补充、语文知识的学习等,鲁迅的文章是经典中的经典,只有学生自己去认真理解、体会,才能明白为什么鲁迅是“民族魂”,理解鲁迅的思考,明白鲁迅的坚持。

参考文献:

[1]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

三味书屋范文篇6

闭幕词:各位老师、同学们,经过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年元旦晚会就圆满落下帷幕了,感谢学校的帮助,演员同学的精彩演出,也感谢同学们对这次晚会的支持,正是有了学校和大家的支持,我们这次晚会才能成功,谢谢大家!最后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

元旦新年讲演稿

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却还是茫茫椰林、一派葱绿的时节,我们,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走来,相聚在这间小小的三味书屋里,一起聆听岁月那沉重的脚步声,等待新年的钟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响起。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我们这样多相识却不曾见过面的朋友,从四面八方走来,相聚网络,在三味书屋这一间温馨的小屋里,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我们一起在生命的记录表上,共同划下了又一次新的刻度。

相识是缘、相交是缘,相知更是缘。我们有缘共乘《三味书屋》这一叶扁舟,在茫茫网海里寻找欢乐,寻找真情,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时光,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愉悦,体会到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火热,秋天的丰硕和冬天的美丽,并以期盼的心情,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今天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10年前的今天,一位我们崇敬的伟人,诞生在湖南乡下一个农民的家庭里,是他领导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优秀的儿子,岁月的风尘洗刷了曾经罩在他身上的神光但掩没不了他夺目的光芒,我们愿在这里纪念他,并更加热爱养育了他的这块土地和人民。

三味书屋范文篇7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静堂”,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开场静坐,移神醒脑

教师进入课堂,不急于打开教案,只是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学生。此时的“静堂”能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兴奋的细胞逐渐安定下来。“老师的第一句话会讲什么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了。此时此刻,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静后的黄金时分,抓住这“静”化了的心灵,来一段精美的开场白,那么,知识和信息就会像一泓清溪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过渡静思,衔接自然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采用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相比照的结构形式,文章中的过渡段充满了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这段话生动地写出了“我”对百草园的难舍难分之情。

如果让学生带着“这一过渡段有什么作用”的问题结合课文“静堂”思考,就不难得出“过渡段写出了‘我’留恋百草园的欢乐与自由,厌恶三味书屋的禁锢与无味”的结论。

三、高潮静思,升华情感

如《荔枝蜜》一文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思想感情就进入高潮。学生为那可爱的小生灵对人无所求的高尚品德而赞叹不已,学生为一只工蜂最多活六个月却不停地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而震颤。如果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为“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设计一个变化图,并且让学生静想一会儿再动手。那么,学生的激情虽然仍在升华,但是却内化了,他们能通过“静堂”进一步感受体会生活,会透过酿造最甜生活的蜜蜂想到自己也将要为人类酿造生活的蜜。

四、结尾静悟,余味无穷

三味书屋范文篇8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三味书屋范文篇9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可由故事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材”设计。

设置问题,趣味起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创设兴趣,源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金色花》后,我要求学生制作精美卡片,写上温馨祝颂语回家送给妈妈,以表达自己对**的一片深情。学完《傅雷家书》后,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用心体会并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父亲深沉的爱。学习《香菱学诗》后,我请学生谈谈香菱学诗对我们语文学习的启发,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了“要多读”、“要有选择地读”、“要刻苦地学”、“要大胆创作、敢于想象”、“要有名师指点”等借鉴意义。学习《孔乙己》后,我让学生假设推断:假如毒打孔乙己的丁举人生活在我们这个法制社会,能逍遥法外吗?假如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温馨的社会里,能凭自己的特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吗?然后请学生模拟影视中开庭审理案件的方式,对“孔乙己被害”一案进行公开审理,让学生以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孔乙己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学习《音乐之声》时,我启发学生将玛丽亚与《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的性格进行勾联比较,兴趣发言异常踊跃。学习《背影》时,我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味书屋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初中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最好的时期,而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影响,所以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单一,对名著经典的阅读比较少,且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缺少教师的指导,导致阅读效果不理想。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圈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并写出阅读感受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在介绍文章背景后,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不认识、难以理解的词语,也可以画出自己认为有趣的段落。教师提问:“文中哪些片段说到了百草园?哪些片段描写三味书屋?它们有什么不同?”同时,教师可以借鉴记叙文六要素,让学生分析文章:“文章中的‘我’,在百草园、三味书屋做过什么,‘我’与百草园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思考,并从文章中找到答案。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在课外阅读时你们可以这么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人物,有什么联系等。你们还可以圈出不懂的词语、优秀的句子。”教师这样指导学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字感悟能力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乐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推荐课外书时,教师可以简单地给学生说明故事情节,还可以举办读后感比赛、阅读展示活动等,与学生一起进行评分,并给予学生奖励。这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阅读方式。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丑小鸭》时,教师先介绍作者生平,举例作者的其他童话作品,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写读后感。随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选出最优秀的读后感,并给予奖励。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提问:“《丑小鸭》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大家可以说说,还有哪些童话或故事的主人公与丑小鸭一样?”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布置好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与丑小鸭主人公或故事中某些角色性格相似的人,并说出选择该人物的原因。通过任务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提高学生的文字感悟力。

三、结合课内课外内容,培养学生思考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