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1:55:49

任前范文篇1

论文摘要:当前,干部任前公示制在许多地方和单位试行。由于种种原因,干部任前公示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公示的质量和效果。要使干部任前公示充分发挥作用,一要加强对公示工作的领导;二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导向;三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四要抓好配套制度的建设。

干部任前公示制,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前提下,扩大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增强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强化对选拔任用工作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它进一步扩大了群众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有助于增强群众对提任干部的认同感,有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它把干部监督的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有助于全面考察干部,避免和减少用人的失察和失误,有助于防止干部选用中的不正之风,有助于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对在广大干部中形成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将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当前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实践来看,由于对“公示”重要性认识得不够,理解得不全面以及宣传引导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干部任前公示制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公示”的质量和效果,有的甚至偏离了“公示”的目的,使其难以发挥作用。那么,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如何才能顺利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有效发挥其事前监督的积极作用呢?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对公示工作的领导

干部任前公示制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集中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推行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任前公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把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列入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之中,要站在为党的事业选贤任能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并在推行公示制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一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干部任前公示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二、对干部任前公示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导向

干部任前公示,就组织部门来讲是对干部考察的延伸,也是对任用干部决策的一种检验,其目的就是通过对拟任职干部的基本情况、德才表现、拟任职位的公开,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增强对干部本人的了解,为组织全面掌握情况、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因此,必须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公示”,科学评价干部,明确“公示”的落脚点不仅是在公示对象是否有问题上,而且更应是在公示对象是否有与拟任职务相符的素质、能力上。要引导群众本着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评价拟任干部的德才和实绩。不能只一味地注重评价其“德”,而忽视评价其“才”,对公示对象的评价仅仅停留在或者主要停留在对其本人“问题”的反映上,或者说仅仅是在“挑毛病”,而应与干部任职条件进行全面对照,既注重对干部的道德作风问题、经济问题等违纪情况进行检举、监督,同时,还应对公示对象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看其素质和能力是否与拟任职务相符,是否能够胜任拟任职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选拔的干部真正“德”、“才”兼备,才能保证“公示”的质量,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干部任前公示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必要前提,是公示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首先,宣传工作要到位。在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过程中,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了解公示制,关注干部任前公示,并积极参与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使他们能够以对组织、对拟任干部本人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向组织反映问题,为组织上选准用好干部提供可靠依据;使他们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牢固树立“人民公仆人民选”的观念,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干部监督氛围。其次,公示的内容要全面。进行干部任前公示,就要把党的干部标准交给群众,把岗位对拟任干部的要求告诉群众,把拟任干部人选的拟任职务和基本情况公布于众,让群众明确监督的内容,明明白白参与监督。一是要公示拟任干部的自然情况,让群众监督拟任干部是否符合年龄、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二是公示拟任干部的德才,让群众监督拟任干部是否符合党的干部标准,是否遵守党纪政纪,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拟任的职务。三是公示拟任干部的实绩,充分体现凭实绩用人的正确用人导向,让群众监督拟任干部是否搞浮夸、走形式、爱做表面文章,防止“数字出领导,领导出数字”的不良现象发生,同时,对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干部也可起到警示作用。

第三,公示的方式要得当。任前公示的方式要根据公示的范围及公示对象的具体特点选择。需向社会公示的,可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予以公示;需在部门、单位或系统内公示的,可采取张贴公告、发公示通知、召开会议进行通报等方式予以公示。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要本着有利于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目的,能够使公示范围内的干部群众广泛了解公示对象的有关情况,确保公示不走过场。

第四、公示的纪律要严明。在推行公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明纪律,解除群众参与监督的后顾之忧。要将任前公示的有关工作纪律向群众作广泛、深入的宣传。要向群众明确党委是组织干部任前公示的主体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为实施公示的职能部门,其他任何部门和机构不得随意组织干部任前公示。同时,所有参与公示工作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纪律,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及时处理问题,不得跑风漏气。要注意调查核实的方式、方法,在保证问题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尽量控制知情范围,防止引发和激化矛盾。调查核实工作,既要注意支持和保护反映情况的干部群众,防止出现打击报复现象;又要注意防止在有正式结论前将问题扩散,对举报人和干部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对那些用心不良,借机整人,蓄意捏造、污蔑、诽谤、诬陷公示对象的人和公示对象打击报复反映情况者,以及搞非组织活动,干扰或影响公示工作开展的一定要严肃处理。

第五,要采取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参与监督。为便于群众反映问题,使群众的意见能够畅通无阻地反映上来,应从实际出发,积极为群众参与监督创造便利条件。可以利用设领导接待日、组织部长直接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设举报电话、设举报箱、设联络员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第六,要正确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做好查处工作。在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党委及组织部门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要逐条登记建档并认真核实;对问题的调查核实要深入细致,了解情况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既要保护干部群众反映问题的积极性,又要防止由于工作失误对公示对象带来不良影响。要正确把握处理干部群众所反映问题的标准,对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某方面问题的,如果不影响对其使用,可予以任用,但组织上应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帮助其认识到不足,尽快改正;对存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决不能勉强任用,而应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对问题性质严重,情况复杂,一时又难以察实不能轻易否定的,要暂缓使用,同时应抓紧调查落实、尽快作出结论。

任前范文篇2

第一条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保障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干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在3—5年内,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特殊岗位除外)的选拔任用,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是指领导干部在拟任高一级领导职务之前,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党组织向社会或拟任干部现工作单位公告本人的基本情况和拟任职务,征求群众对该干部任职的意见。经公示,如果未反映出影响其任职的问题,则正式任用;如果反映出并经查实存在影响其任职的问题,则取消其拟任职资格。

第三条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必须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原则、条件、资格、任用程序等方面的要求。双重管理的干部,按“谁主管,谁公示”的原则办理。

第二章公示范围

第四条拟任用或拟聘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县处级领导职务、乡镇科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和拟任用的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都应进行任前公示。

第五条拟任用或拟聘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职务的干部,要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公示;地、市拟任用或拟聘任县处级领导职务(不含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干部,要在现工作地、市、县(市、区)和现工作单位公示;自治区党委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拟任用或拟聘任的处级干部,要在现工作单位公示;县(市、区)拟任用或拟聘任乡镇科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要在现工作县(市、区)和现工作单位公示。

第六条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进行任前公示,任前公示范围参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七条平职任用或调整重要岗位的干部,任前公示与否,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主管部门确定。

第八条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由同级党委提出初步建议名单,经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讨论后,由组织部门将拟任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情况,由党委通告人大常委会党组,并提交正式建议名单,由人大常委会表决任命。

第九条交流提拔任职的干部和因工作性质特殊不宜公示职务的干部,可不进行任前公示。

第三章公示程序及具体办法

第十条公示工作的具体事务由各地的党委组织部和各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承办。

第十一条确定拟任干部名单。对拟任用或拟聘任的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任用程序组织民主推荐、考察、酝酿,然后提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确定拟任名单。

第十二条确定公示范围。按照本规定第二章的要求,确定公示范围。

第十三条公示方式:需向社会公示的,应通过当地党报或政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公示,同时采用张贴公告的方式向拟任用或拟聘任干部现工作单位的群众公示。只在现工作单位公示的,采用张贴公告的方式向本单位的群众公示。

第十四条公示内容:拟任用或拟聘任干部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现任职务、拟任职务及本人照片;公示期间接待来访群众的地点,公示电话号码,公示意见箱设置地点;公示时间;对来信来访来电的基本要求(如举报问题要有事实根据,要署名举报)等。

第十五条查证落实。公示时间一般为7——10天左右。公示结束后,承办公示事务的组织人事部门应立即梳理群众意见,并将梳理后的群众意见报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党委(党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需要查证的,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调查落实。匿名举报的重大问题可列入查证落实范围。

第十六条决定任职名单。党委(党组)召开会议,听取公示期间的反映及调查落实情况汇报,讨论决定任职名单。

第十七条反馈。任命决定在公示范围内公布。对经公示后未能进入任命名单的同志,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找其谈话,说明情况。

第十八条材料归档。群众举报材料,可归入干部工作文书档案,保存期一年。

第四章附则

任前范文篇3

第二条公示的对象

拟提拔担任市级机关副局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个别不适宜公示的特殊岗位除外)。

第三条公示的内容

(一)被公示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入党和工作时间、学历和职称、现任职务、工作简历等。

(二)任职意向。

第四条公示的程序

按照干部选拔程序,由市委组织部提出任职公示对象的初步方案;市委常委会决定任职公示对象及任职意向;市委组织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

第五条公示的形式

公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任职意向,由市委组织部通过《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向社会公示。公示后反映情况的期限一般为10天。市委组织部公布本部公示受理电话,落实专人办理,并负责为反映人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向有关单位发送《领导干部任前公示通知》。

第六条对反映情况的要求

在公示期限内,对公示对象的任职有异议的,可以口头或书面向市委组织部反映。单位反映采取书面形式并必须签章,个人反映必须署(留)名及联系的地址、电话。反映情况必须实事求是,有明确具体的内容,便于调查核实。

第七条公示结果的办理原则

对公示对象群众没有反映的,或有反映但经组织调查失实的、或反映的问题不影响公示对象任职的,按拟任用方案实施,并向情况反映者反馈。反映的问题经组织核实,影响公示对象任职的,撤销公示的任职方案,并通知公示对象及所在单位党组织。

第八条各县(市)区委和市直属各单位可参照本规定,制定有关领导干部任前公示的办法。

任前范文篇4

一、任前监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干部监督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尤其是干部任前监督工作在制定制度规范、构建监督网络、及时检查纠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从工作的指导性、实践性上看,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任前监督主体、客体素质不适应,监督共识尚未形成。从干部任前监督工作主体看,主要是上级党委(党组)、同级、下级党委(党组)、执法执纪部门和群众几种对象,虽然中央和各级党委反复强调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但由于少数地方个别单位甚至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统一,存在“一手软一手硬”,加之受社会上消极负面现象影响,干部任前监督或多或少存在着不顾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懒得监督的问题,各自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整体联动格局未形成,导致出现“弱监”、“虚监”;从监督客体上看,少数被监督对象素质不高,认为监督是与自己过不去,不相信自己,不主动接受监督,不愿接受监督,不重视别人监督,对监督存有逆反心理、抵触心理。

(二)任前监督标准体系缺乏,监督无据无力。《条例》作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一部党内法规,对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条件、任职资格和程序等虽然作了规定,但只是原则性的、粗线条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不尽周延,在一些原则、条件和任职资格上如何量化尺度,在每道程序上如何细化标准,上级没有专门的统一的规定,实践中很难把握操作,地方自行制定制度又缺乏刚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任前监督显得底气不足。

(三)任前监督制度不够完善配套,保证作用难以体现。近几年,省、市委组织部门曾下发过《关于加强任前监督的试行意见》,同时还拟定了《干部任前监督表》,对组织部门任前监督的主要内容、程序、方法和职责以及提拔干部之前干部任免机构与干部监督机构各自填写的内容作了一些规定,但缺乏实质性有效性监督手段,监督实际上流于形式。加之,干部选拔任用其他相关监督制度不配套,任前监督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不同程度地影响任前监督效力。

(四)体制不顺,监督乏力。目前干部监督渠道很多,由于干部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监督作用有限;群众监督由于干部工作的保密性以及部分操作过程的排他性,很难参与其中,无法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囿于权威、压力和个人利私私己而不敢监督;上级监督只能从大政方针政策、中心工作落实等去间接监督;执纪执法部门监督往往是违纪违法问题暴露后的事后监督;而对任前监督负有重要职责的组织部门只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平时接受党委的直接领导,在目前权力比较集中的领导体制下,难以承担起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虽然专司监督工作,但级别较低、手段有限、力量不足,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参与少.手头掌握的“材料”少,所以监督的发言权也少,同时与干部任免机构隶属于一个领导,同处于一个“单元”,存在一个“利益共同体”,监督作用很难有效发挥。

(五)责任追究不明,缺乏风险压力。干部选拔任用涉及许多环节和诸多小环节,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干部选拔质量。而中央《条例》只笼统地规定了“十不准”纪律,但对选拔干部从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到研究呈报、上级党组织决定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人,承担什么相应责任以及不履行责任给予什么处理,没有明确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政策法规依据,导致区分责任难,实施责任追究更难。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和误区。有的单位部门和领导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指导思想不清,往往重使用轻管理,重教育轻查处,总认为监督是“挑刺”、找“毛病”,“惹麻烦”,怕丢面子,怕伤和气,怕失选票,怕掉官帽,乐于当“和事佬”,不愿“得罪”人。二是干部监督工作起步晚,政策法规制定、制度建设、机制构建、领导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程度相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些滞后。三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干部任前监督只是基本子系统之一。干部制度的基础性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产生直接影响。

二、立足实践运用,着力构建干部任前监督体系

干部任前监督是指从动议提名到讨论决定、发出任免通知之前,对拟任干部的历史和现实表现的审查,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督促、检查和纠举行为。由此可看出,干部任前监督工作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和程序性、整体性,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组织部门必须遵循任前监督这些规律特点,围绕“谁来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和“监督不到位怎么办”这个闭合的链式系统,进行逻辑分析,整体思考,通过建立各个分支体系,宋构建干部任前监督总体系。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建立:

(一)建立干部监督队伍体系,解决谁来监督的问题。干部任前监督的主体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主要还是靠党委组织部来具体组织实施监督。目前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人员与经常性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靠自身势单力薄,疲于应付。有必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的干部监督督查员队伍。一是要高质量选拔。干部监督督查人员以10-20人为宜,原则上以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干部为主体,适当吸收政治思想素质高、原则性强、公道正派、熟悉党务组织人事工作和经济工作、有一定识人能力的单位部门领导或曾经担任过单位部门领导的老同志参加,选拔督查人员还要合理布局,注意地区、行业、系统的均匀性。二是经常性培训。一年一至二次,着重对其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干部考察工作和干部监督业务知识学习和其他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还可以结合干部考察监督工作实践,及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总结会,相互切磋,互学互促,从而提高监督水平。三是规范化管理。要按照新时期干部监督工作所具备的政治、业务等素质能力要求,逐步建立干部监督督查员资格审查和认证制度,对督查员实行滚动管理,定期考核,保留骨干,充实优秀干部,使组织部门有一支干部监督的“常规军”和“准”队伍,并且在素质上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准。

(二)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标准体系,解决“监督什么”的问题。一个产品只有符合部颁、国颁乃至国际认证标准,才合格通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否合格,也应有一个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标准。《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原则、条件和程序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有的比较抽象笼统,有的难以把握,有必要依据《条例》和有关文件的原则精神,对选拔干部的原则、条件和资格,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依法推荐、提名与民主协商,交流回避,辞职、降职以及纪律和监督等,逐项研究,尽量把“软件”硬化,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形成详尽,完善的干部选拔操作规程,使干部选拔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有标准有尺度,为监督检查提供依据。可从三个方面制定标准;

1.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资格等个体素质上制定标准。(1)关于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要把握:德与才同样看重,不可偏废,并且以德为先;优点长处与缺点短处同样关注;基本素质与特殊素质全面衡量。在考察干部共性素质同时,必须根据干部不同类别、层次和岗位.考虑不同素质要求和特殊专业要求。如选拔卫生局长除应具备政治思想素质好、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廉政勤政、联系群众这些领导干部的共性素质要求外,还必须具备精通医学、熟悉卫生防疫、卫生管理的特殊素质,而且后者是必备的。(2)关于坚持群众公认原则。要把握:群众参与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且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推荐测评、座谈考察符合规定范围;群众参与要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考察之前预告、考察之中广泛听取意见、考察之后反馈结果、任职之前公示;党委(党组)正确集中群众意见,既尊重民主推荐测评结果,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群众认可要一贯认可,不能“一次认可”。(3)关于实绩突出原则。要把握:政绩必须真实可靠:政绩是通过自身组织领导、协调或亲自所为;实绩突出应参照单位地方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原工作基础起点。(4)关于任职资格。必须符合《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任职资格以及《关于对犯错误干部提拔使用问题的试行意见》的有关规定。(5)关于破格提拔干部。必须政治思想素质及表现优秀;个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政绩特别突出;民主测评推荐绝大多数群众拥护,且在班子或某一序列干部中名列前茅;符合破格提拔的审批程序。

2.从干部任职程序上制定标准。(1)民主推荐环节。参加推荐测评人数必须达到应参会人数的五分之四;推荐测评秩序正常良好;推荐测评标准尽量系统量化。目前民主推荐测评标准和内容还比较原则,基本上是一次性选择“同意、不同意”;“胜任、基本胜任、不胜任”;“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几个单列的固定档次,缺乏全面缜密的实质性的系统评价标准,使测评很难体现准确性,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测评方式,充分运用现代评价科学成果和信息数据处理手段,将评定干部德能勤绩的标准和内容逐层分解,使之系统化、具体化和量化,组成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可测可比的要素组合体,形成多级测评指标体系,比如“德”下面可以设立政治立场、政策水平、民主集中制、维护班子团结、党性观念、群众观念、纪律观念、思想品德、廉洁自律这些项目;“能”下面可以设立理论知识水平、分析表达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开拓精神这些项目;“勤”下面可设立爱岗敬业、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效率这些项目:“绩”下面可设立本职工作、中心工作、协作性工作这些项目,并且在每个项目下面再增设诸多子项目,适当赋分,这样测评结果就比较准确。(2)组织考察环节。考察人员必须由2人以上组成;被考察对象必须是推荐测评获优秀、胜任票较高或得分较高,并且经单位党委(党组)集体研究确定;座谈的面最低必须达到30%,执法执纪部门、信访、计生等部门必须座谈;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尽量通过多种考核方法核实清楚;如实反映考察结果,需要向组织说明的其他情况必须说明,不得隐瞒。(3)酝酿、讨论决定环节。必须按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讨论干部任用参会人员必须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按干部考察结果如实提交讨论;各个党委成员要自由充分发表个人意愿;讨论任用干部实行票决,被任用者赞成票必须超过与会人员半数以上;正式任职之前必须向社会公示,群众反映并经查实有不适合任用情况的不得任用;讨论干部会议记录要全面清楚完整,如实反映会议全貌。

3.从干部队伍结构优化上制定标准。(1)干部配备必须职位空缺或未超过职数;(2)干部年龄结构在班子中必须具备梯次配备要求;(3)专业结构必须符合地方经济、事业发展和单位工作需要;(4)气质、性格结构在班子中应具有互补性和相容性;(5)地域、性别、党派结构符合干部选任的有关规定。

(三)建立制度保障体系,解决如何监督的问题。制度建设主要围绕干部推荐、考察、任用等过程和环节,围绕选拔任用标准体系,同步制定,保证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到位,工作目标落实到位。当前各地已出台了一些干部改革制度,要在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研究制定并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考察结果反馈制、公开选拔制、竞争上岗制、任前审计制、任前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领导干部任期制、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等系列配套制度,让干部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可以强化干部任前监督。

(四)建立选拔任用干部责任追究体系,解决不监督怎么处理的问题。中央《条例》对违反《条例》的处理处罚规定了“十不准”纪律,中纪委、中组部也有处理意见,但对干部选拔任用主体、客体没有具体处理处罚标准,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主体有职无责,缺乏针对性、约束力,应当以中央《条例》和省、市有关党内法规及文件为依据,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对各级党委(党组)、组织部门及其他有关责任主体、客体在党政领导干部推荐、考察、任用等各个环节,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不履行这些责任给予什么形式的责任追究,使责任与权利对等,确保干部选拔任用质量,进而也提高干部任前监督质量。

1.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推荐坚持广开举荐渠道和谁推荐谁签名谁负责的原则,规范干部推荐程序,明确推荐干部的范围、形式、对象、责任等。一是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群众均可向任免机关或用人单位推荐领导人选。包括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三种形式。二是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必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填写《领导干部推荐表》,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推荐材料内容应包括推荐者的德能勤绩四方面表现情况,重点介绍政治思想品德和工作实绩。如实反映被推荐者的主要缺点和不足。三是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能搞“人情举荐”。被推荐者必须符合《条例》决定的任职资格。被推荐人任命后,如在试用期内发现严重问题或有违法行为的,要追究推荐人的推荐责任,推荐人应做出合理解释和说明;如推荐材料不属实,夸大推荐人的德才表现,或者在推荐测评过程中弄虚作假,有意欺骗组织的,给予通报批评,由此造成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失误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在推荐过程中收受被推荐人的财物、谋取私利者,给予通报批评、诫勉、降职、免职;情节严重的,给予党政纪处分。

2.建立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考察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和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干部考察程序,明确考察工作的职责分工、考察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责任、权利和内容、方法、要求、考察程序、纪律、监督等,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凡有下列情况出现,应追究考察人员责任。一是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或借机谋取私利、跑风漏气、打击报复者,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予党内警告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或造成组织上用人失误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查看处分,同时调离工作岗位。二是在考察中“吃拿卡要”,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或影响较坏的,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同时调离工作岗位;三是被考察人任用后,如在一年内发生严重问题或有违法行为的,要追究考察人员的考察责任。因考察时工作不认真,马虎从事,未发现问题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如系考察人员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的,给予党政纪处分,取消干部考察资格。

3.建立干部任用责任制。研究讨论干部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组织处理或党政纪处分:(1)对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查处,或对重大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的,给予负有直接责任的分管领导、主要领导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和其他组织处理;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2)对形式上走了程序、实际上是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弄虚作假,造成用人失误,给党和人民利益带来重大损失或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令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辞职或免职,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3)主要领导有提示、授意、暗示下属,发表带框框意见,影响干部公正使用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4)对有异议、问题不清的任免对象没有停止审议,继续做出任免决定,造成用人失误的,给予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撤销党内职务。

三、建立任前监督体系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干部任前监督体系的建立不是单一的孤立的,需要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才能互促互动,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一是领导重视,树立干部任前监督的全程意识、全员意识、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的党政“一把手”,班子成员、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其它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者,都要自觉树立对干部实行严格的任前监督是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建设高素质队伍的需要,是保证党的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措施,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高度统一,自觉增强任前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监督主体要明确职责,搞好工作定位,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主动搞好任前监督,积极参与任前监督,做到全员上阵,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二是适应形势发展和干部监督工作需要,尽快理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的工作关系。鉴于目前工作机制不利于干部监督工作有效开展,建议实行上下交叉领导,以垂直管理为主的干部监督体制,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并赋予其干部选拔任用全程参与权、违反《条例》规定调查核实权、处理处罚建议权、违规违纪问题督促纠正权。

三是建立上下结合、左右贯通的立体式干部监督信息网络,为干部任前监督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信息来源,保证监督的时效性和超前性。

任前范文篇5

第一条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保障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干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在3—5年内,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特殊岗位除外)的选拔任用,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是指领导干部在拟任高一级领导职务之前,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党组织向社会或拟任干部现工作单位公告本人的基本情况和拟任职务,征求群众对该干部任职的意见。经公示,如果未反映出影响其任职的问题,则正式任用;如果反映出并经查实存在影响其任职的问题,则取消其拟任职资格。

第三条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必须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原则、条件、资格、任用程序等方面的要求。双重管理的干部,按“谁主管,谁公示”的原则办理。

第二章公示范围

第四条拟任用或拟聘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县处级领导职务、乡镇科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和拟任用的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都应进行任前公示。

第五条拟任用或拟聘任地厅级领导职务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职务的干部,要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公示;地、市拟任用或拟聘任县处级领导职务(不含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干部,要在现工作地、市、县(市、区)和现工作单位公示;自治区党委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拟任用或拟聘任的处级干部,要在现工作单位公示;县(市、区)拟任用或拟聘任乡镇科局级领导职务的干部,要在现工作县(市、区)和现工作单位公示。

第六条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进行任前公示,任前公示范围参照本规定第五条执行。

第七条平职任用或调整重要岗位的干部,任前公示与否,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主管部门确定。

第八条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由同级党委提出初步建议名单,经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讨论后,由组织部门将拟任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情况,由党委通告人大常委会党组,并提交正式建议名单,由人大常委会表决任命。

第九条交流提拔任职的干部和因工作性质特殊不宜公示职务的干部,可不进行任前公示。

第三章公示程序及具体办法

第十条公示工作的具体事务由各地的党委组织部和各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承办。

第十一条确定拟任干部名单。对拟任用或拟聘任的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任用程序组织民主推荐、考察、酝酿,然后提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确定拟任名单。

第十二条确定公示范围。按照本规定第二章的要求,确定公示范围。

第十三条公示方式:需向社会公示的,应通过当地党报或政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公示,同时采用张贴公告的方式向拟任用或拟聘任干部现工作单位的群众公示。只在现工作单位公示的,采用张贴公告的方式向本单位的群众公示。

第十四条公示内容:拟任用或拟聘任干部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现任职务、拟任职务及本人照片;公示期间接待来访群众的地点,公示电话号码,公示意见箱设置地点;公示时间;对来信来访来电的基本要求(如举报问题要有事实根据,要署名举报)等。

第十五条查证落实。公示时间一般为7——10天左右。公示结束后,承办公示事务的组织人事部门应立即梳理群众意见,并将梳理后的群众意见报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党委(党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需要查证的,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调查落实。匿名举报的重大问题可列入查证落实范围。

第十六条决定任职名单。党委(党组)召开会议,听取公示期间的反映及调查落实情况汇报,讨论决定任职名单。

第十七条反馈。任命决定在公示范围内公布。对经公示后未能进入任命名单的同志,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找其谈话,说明情况。

第十八条材料归档。群众举报材料,可归入干部工作文书档案,保存期一年。

第四章附则

任前范文篇6

任前廉政谈话,依据《党内监督条例》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关于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的暂行规定》(豫办[2003]27号及《信阳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暂行办法》(信纪发[2004]25号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注重谈话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谈话对象

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事件单位新提拔的乡科级干部;县属国有及国有的控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

三、谈话方式

谈话采取个别谈话或集体谈话的方式进行。

四、谈话内容

(一)谈话人应谈的内容

1、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领导干部谦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

2、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及要求。

3、听取谈话对象个人、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及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打算及建议。

4、对下列事项提出具体要求:

(1)严格按照干部调动中的有关规定清交公文、公物、公款。凡单位发放及个人借用、保管使用的各类文件、材料、资料和单位配置的车辆、办公用具(设备)、生活用具等公文、公物及时交还原单位;凡欠单位的公款,调离时一次性清欠。

(2)本着节约从简的原则,严格规范干部调送送迎活动。

(3)谈话对象的行政、党员组织、工资关系在三个月内转办到新单位。

上述三项具体要求的落实情况由原单位在谈话对象调离后三个月内如实填报《干部调离廉政情况登记表》(附后),并上报县纪、县委组织部。

(二)谈话对象应谈的内容

1、个人及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2、本人执行《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党的纪律以及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情况。

3、本人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接受监督情况。

4、对加强党风兼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5、对任后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打算和个人廉洁自律的措施。

五、谈话程序

(一)谈话分工

任前廉政谈话,在县纪委常委会领导下组织实施。县纪委廉自办、县委组织部干部组负责具体事宜。对正科级干部的谈话由县纪委书记或副书记进行,副科级干部的谈话由县纪委副书记或者常委进行。集体谈话,县委组织部参加一名部长或副部长。

(二)谈话准备

1、确定对象。在县委决定干部任免之后,县委组织部干部组及时向县纪委廉自办提供谈话对象名单及有关情况,协商有关谈话事项。

2、拟定提纲。谈话前,县纪委廉自办负责收集有关资料,并根据收集、掌握的谈话对象的考察测评、廉洁自律、群众信访举报等情况,拟定谈话提纲。

3、确定谈话时间,拟定谈话人员及议程,确定记录人员,作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三)谈话要求

1、谈话之前,应将谈话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要求等提前通知谈话对象。谈话对象接到通知后,须按要求做好准备。

2、任前廉政谈话,可安排在任职文件下发之后十五日内进行。

任前范文篇7

论文摘要:当前,干部任前公示制在许多地方和单位试行。由于种种原因,干部任前公示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公示的质量和效果。要使干部任前公示充分发挥作用,一要加强对公示工作的领导;二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导向;三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四要抓好配套制度的建设。

干部任前公示制,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前提下,扩大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增强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强化对选拔任用工作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它进一步扩大了群众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有助于增强群众对提任干部的认同感,有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它把干部监督的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有助于全面考察干部,避免和减少用人的失察和失误,有助于防止干部选用中的不正之风,有助于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对在广大干部中形成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将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当前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实践来看,由于对“公示”重要性认识得不够,理解得不全面以及宣传引导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干部任前公示制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公示”的质量和效果,有的甚至偏离了“公示”的目的,使其难以发挥作用。那么,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如何才能顺利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有效发挥其事前监督的积极作用呢?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对公示工作的领导

干部任前公示制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它集中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推行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任前公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把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列入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之中,要站在为党的事业选贤任能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并在推行公示制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一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干部任前公示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二、对干部任前公示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导向

干部任前公示,就组织部门来讲是对干部考察的延伸,也是对任用干部决策的一种检验,其目的就是通过对拟任职干部的基本情况、德才表现、拟任职位的公开,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增强对干部本人的了解,为组织全面掌握情况、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因此,必须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公示”,科学评价干部,明确“公示”的落脚点不仅是在公示对象是否有问题上,而且更应是在公示对象是否有与拟任职务相符的素质、能力上。要引导群众本着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评价拟任干部的德才和实绩。不能只一味地注重评价其“德”,而忽视评价其“才”,对公示对象的评价仅仅停留在或者主要停留在对其本人“问题”的反映上,或者说仅仅是在“挑毛病”,而应与干部任职条件进行全面对照,既注重对干部的道德作风问题、经济问题等违纪情况进行检举、监督,同时,还应对公示对象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看其素质和能力是否与拟任职务相符,是否能够胜任拟任职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选拔的干部真正“德”、“才”兼备,才能保证“公示”的质量,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干部任前公示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必要前提,是公示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首先,宣传工作要到位。在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过程中,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了解公示制,关注干部任前公示,并积极参与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使他们能够以对组织、对拟任干部本人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向组织反映问题,为组织上选准用好干部提供可靠依据;使他们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牢固树立“人民公仆人民选”的观念,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干部监督氛围。其次,公示的内容要全面。进行干部任前公示,就要把党的干部标准交给群众,把岗位对拟任干部的要求告诉群众,把拟任干部人选的拟任职务和基本情况公布于众,让群众明确监督的内容,明明白白参与监督。一是要公示拟任干部的自然情况,让群众监督拟任干部是否符合年龄、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二是公示拟任干部的德才,让群众监督拟任干部是否符合党的干部标准,是否遵守党纪政纪,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拟任的职务。三是公示拟任干部的实绩,充分体现凭实绩用人的正确用人导向,让群众监督拟任干部是否搞浮夸、走形式、爱做表面文章,防止“数字出领导,领导出数字”的不良现象发生,同时,对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干部也可起到警示作用。

第三,公示的方式要得当。任前公示的方式要根据公示的范围及公示对象的具体特点选择。需向社会公示的,可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予以公示;需在部门、单位或系统内公示的,可采取张贴公告、发公示通知、召开会议进行通报等方式予以公示。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要本着有利于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目的,能够使公示范围内的干部群众广泛了解公示对象的有关情况,确保公示不走过场。

第四、公示的纪律要严明。在推行公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明纪律,解除群众参与监督的后顾之忧。要将任前公示的有关工作纪律向群众作广泛、深入的宣传。要向群众明确党委是组织干部任前公示的主体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为实施公示的职能部门,其他任何部门和机构不得随意组织干部任前公示。同时,所有参与公示工作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纪律,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及时处理问题,不得跑风漏气。要注意调查核实的方式、方法,在保证问题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尽量控制知情范围,防止引发和激化矛盾。调查核实工作,既要注意支持和保护反映情况的干部群众,防止出现打击报复现象;又要注意防止在有正式结论前将问题扩散,对举报人和干部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对那些用心不良,借机整人,蓄意捏造、污蔑、诽谤、诬陷公示对象的人和公示对象打击报复反映情况者,以及搞非组织活动,干扰或影响公示工作开展的一定要严肃处理。

第五,要采取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参与监督。为便于群众反映问题,使群众的意见能够畅通无阻地反映上来,应从实际出发,积极为群众参与监督创造便利条件。可以利用设领导接待日、组织部长直接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设举报电话、设举报箱、设联络员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第六,要正确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做好查处工作。在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党委及组织部门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要逐条登记建档并认真核实;对问题的调查核实要深入细致,了解情况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既要保护干部群众反映问题的积极性,又要防止由于工作失误对公示对象带来不良影响。要正确把握处理干部群众所反映问题的标准,对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某方面问题的,如果不影响对其使用,可予以任用,但组织上应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帮助其认识到不足,尽快改正;对存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决不能勉强任用,而应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对问题性质严重,情况复杂,一时又难以察实不能轻易否定的,要暂缓使用,同时应抓紧调查落实、尽快作出结论。

任前范文篇8

防微杜渐,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工作体现一个“前”字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工作做到忠告早提、警钟早敲、关口前移、防微杜渐。首先,要树立廉洁的思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两个条例”等,努力提高理论水平、理论素质和廉洁意识,提高运用纪检政策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同时对组织襟怀坦白,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同志胆肝相照、以诚相待、言行一致,对违反干部政策的错误行为,要敢于批评、坚决抵制、不徇私情,努力做到思想上坦荡磊落。其次,要坚定正确的立场。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廉政意识、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不折不扣的把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既解放思想又统一思想,既与时俱进又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本色和浩然正气。第三,要坚持自律的意识。经常算好七本帐:一要算好“政治帐”,志高方能致远;二要算好“经济帐”,勤耕方能富足;三要算好“名誉帐”,清廉方能扬名;四要算好“家庭帐”,守身方能家园;五要算好“亲情帐”,品高方能会友;六要算好“自由帐”,自律方能无拘;七要算好“健康帐”,心良方能体壮。

管住小节,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要求体现一个“严”字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要“严”字当头,严字开道,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突出针对性,使每名领导干部树立节约思想,强化“三立”意识(立德、立言、立功),增强“四自”观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进一步保持清醒头脑,带头管住自己,管住小节,认真做到“五慎”。一是要慎微,就是要从微小的事做起,从小事严起,古人云:“舟必漏而后水入,土必湿而后苔生。”小节不拘,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律意识就会谈化,就会在矛盾的、侥幸的复杂心态中迈出第一步;二是要慎思,就是时时检查自己,一旦发现有所背离,立即自责、自纠,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培养良好思想品德,从而达到高尚境界;三是要慎欲,欲望是行动的先导,具有强烈的发展性,而党员领导干部不是一般的社会成员,客观条件要求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将导致经济上腐败、生活上腐化、政治上堕落;四是要慎独,鹰击长空,不坠青云之志。在有人监督下,诚实守法,无人监管,更应恪尽职守,洁身自好,管住自己;五是要慎“权”。在实际工作中,要在思想上构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在行动上顶得住歪风、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平淡、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走好人生每一步,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迷,切实做到“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知之不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守土有责,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内容体现一个“广”字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涉及纪检政策、岗位职责、法律法规等广泛内容,要引导领导干部履行廉政职责,健全纪检制度,带头执行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具体要做到“五个表率”。一是要做乐于奉献的表率。要强化“公仆”意识,甘当人梯,一切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自己坚强的党性、公仆的情怀、高尚的品德、拼搏的精神、优良的作风,淡泊名利、忘我工作,忠实的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要做勤俭节约的表率。要充分发扬艰苦仆素、勤俭节约的传统,以俭仆为本,以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坚持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等腐朽作风,争做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廉政为民的表率;三是要做秉公尽责的表率。要坚持一切从实事求是出发,不弄虚作假;秉公办事、尽职尽责、客观公正,做到解决纠纷、主持公道,遇到干扰、铁面无私,用权为公、不循私情;四是要做保守秘密的表率。人事变动等重大的政策、决定都要通过会议的形式形成、传达,会议保密直接关系到组织意图的实施,因此,领导干部要做“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记的不记”的表率。五是要做反腐倡廉的表率。要自觉遵守法纪,依纪依法办事,用党章党纪要求和约束自己,做到廉洁从政,决不能因取得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纪律约束,实际工作中要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优质高效,不得碌碌无为,不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生活中要严要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经得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时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努力树立“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新形象。

用好权力,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作用体现一个“勤”字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作用就是要做到为公用权、为民用权。“民不畏吾严而畏我廉,史不服吾能而服我公”,就是要求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用严格的程序选人、用改革的办法选人、用群众公认的人,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作为领导干部就必须端正态度,谦虚谨慎,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探索,认真做到“六勤”:一是眼要勤。就是要多读书、多观察、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二是耳要勤。就是要多听则明,兼听则明,在虚心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中得到教益。三是脑要勤。就是要多动脑筋,常思考,提倡“白天走、看、干,晚上读、写、想”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方法。四是嘴要勤。就是要多宣传、多沟通,既能依靠群众问计于人,又能带动群众影响于人。五是腿要勤。就是要经常深入基层,到达现场,走动于党员群众之中,在一线得到鲜活的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六是手要勤。就是要边学边想边议边说边干,凡事重在抓落实,求实效,扎实练好自身建设基本功。

任前范文篇9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中共中央组织部日前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意见》。

意见指出,近几年来,各地普遍开展了推行任前公示制试点,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把扩大民主从干部推荐、考察环节延伸到任用决策阶段,把民主参与的范围由部分干部扩展到广大群众,体现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减少用人失察失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

意见对公示对象、公示范围、公示内容、公示方式、公示时间和公示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凡提拔担任地厅级以下(含地厅级)委任制党政领导职务的拟任人选,除特殊岗位外,都应列为公示对象。选任制干部的推荐提名人选、非领导职务改任同级领导职务的人选、平级转任重要职务的人选,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列为公示对象。公示内容一般包括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学历学位、政治面貌、现任职务等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对拟任职务是否公示,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需向社会公示的,一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公告;在部门(单位)或系统内公示的,可采取发公示通知或会议公布、张榜公告等形式进行。公示程序分为四个步骤:1、党委(党组)研究确定拟任人选后,以一定方式予以公示;2、以组织(人事)部门为主受理群众意见;3、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向署名或当面反映问题的群众反馈调查核实结果;4、根据调查核实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决定是否实施对干部的任用,并予以公布。

意见对如何做好群众反映意见的调查处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公示期间,组织(人事)部门应设立专门电话和信箱,指定专人负责接待群众来访。对群众反映的意见要登记建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逐件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工作要深入细致,讲究方法。具体调查核实工作,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对于群众举报涉嫌违纪违法的重大问题,可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共同进行调查。既要注意保护反映情况的群众,防止出现打击报复现象,又要注意保护干部,反对诬告和无理纠缠。对故意诬告陷害公示对象的,应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对调查核实结果的处理,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那些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敢抓敢管、勇于开拓创新的干部,要看本质、看主流,不能因为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而影响对他们的使用。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差,特别是以权谋私、为政不廉的人,坚决不予任用。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一经发现,坚决查处。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要重视推行任前公示制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要求各地各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群众了解公示制,关注公示制,积极参与到这项改革中来。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每个公示对象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确对待群众意见,使广大群众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公示对象,保证任前公示制的顺利实施。

任前范文篇10

组织上在对新提拔干部赋予的新的工作职责同时,也对新任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对于加强对新任干部的教育和监督,进一步明确其所承担的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任前廉政谈话对象

拟提任的各科(室)科长(主任)、主任科员、各科(室)副科长(副主任)、副主任科员。

三、任前谈话内容

一是要进行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要求新任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二是深入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要求新任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凡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的使用等问题,一定要坚持审批程序,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决不允许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为个人或少数人谋私利。

三是严格执行遵纪守法教育。要求新任干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

四是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教育。明确领导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任务,提高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认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

五是针对谈话对象的具体情况,指出存在的缺点和差距,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要求。

六是谈话对象如需要向组织上说明和反映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讲清楚。任职前廉政谈话的内容可根据谈话对象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