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2:42:20

人工栽培

人工栽培范文篇1

金莲花自然状态下根再生能力差,仅靠种子繁殖,而药用部位花被采摘后导致没有种子可收,易造成种质资源的流失。因此引种并推广金莲花人工栽培技术,大规模开展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以满足金莲花需求的快速增长、维持其资源可持续利用。金莲花喜冷凉、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应性较强、易栽培,最适宜在砂质壤土中生长。实验证明[11],移栽期在第2年早春幼芽萌动前成活率达100%,可以耐夏季35~38℃高温,说明金莲花自身特性适合人工栽培,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1.1繁殖方法

1.1.1分株繁殖蔡连捷[12]

将9~10月植株枯萎时采挖的野生种苗或4~5月出苗时挖取的根状茎进行分株,每株留1~2个芽,栽植行株距同种子繁殖。播后第2年即有少量植株开花,第3年后才大量开花。中国医科院药植所[13]也做过少量分株繁殖实验,证明分株繁殖法不适合大面积栽培。

1.1.2种子繁殖种子繁殖[14]

是金莲花人工栽培最常用的繁殖方法。可选择秋播或春播,秋播于种子采收后及时播种,春播则须将种子低温砂藏处理后播种育苗。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定植。实践证明,种子繁殖适合金莲花大面积栽培且方法得当,收效较好。

由于金莲花种子存在生理休眠现象,新采种子需经低温湿砂藏或高浓度赤霉素处理,才可打破休眠[15]。连湘瑞[16]认为种子采后阴干贮存,一般在-5~5℃下砂藏60~90d即可解除种子休眠。杨德威[17]将蒙古地区金莲花的种子干藏,翌年春播种前温水浸种12h,7~10d即可出土,当年可开花。

顾增辉等[18,19]采用4周以上冷湿处理或GA3有机溶剂渗入法成功地打破金莲花种子休眠促进萌发;金莲花种子在15~25℃发芽率均高达95%以上,且不属于光敏种子,其种子粒度对发芽率的影响差异不大,种子可以进行混播;所用的GA3有机溶剂渗入法用量省、处理简便、种子晾干后便于随时播种以调节播期、贮存方便,可推广使用。

丁万隆等[20]认为,新采收的种子在5~6℃低温砂藏75d即可打破休眠,最佳方法是将金莲花种子室温干藏6~9个月后再经1个月低温处理打破休眠并发芽;金莲花种子在室温或低温下完成后熟,室温下贮藏只能保存约9个月,1年后将完全丧失发芽力。对此,李秀杰[21]也有相同的试验结果。

陈智卿等[22]对塞罕坝上年8~9月份适播的金莲花种子置干燥处储存,翌年春季取种子用50~60℃温水浸泡约24h搓去种子外脂层。与沙土1∶2比例混和加水搅拌堆放室外背风向阳温暖处,催芽20d后种子吸水膨胀裂嘴。

1.2人工栽培现状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科院药植所[15]在北京有小面积的金莲花引种栽培;宁夏六盘山的林药间作区也已成功引进适生而紧缺的金莲花,目前正加强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普及推广;宁夏泾源、隆德县[17]金莲花于播后第3年后大量开花,最适采收期在花朵开放3~5d,此时总黄酮含量与花产量总体达到最佳。目前该地区引种栽培时间较短、栽培面积小,无法实现大量商品药材的供应。

丁万隆等[11]收集了河北围场、雾灵山、山西庞泉沟等地的金莲花种质资源,并在北京平原地区引种栽培,至少可进行4年以上连续栽培不减产,干花产量达450kg/hm2;人工栽培金莲花的花产量和总黄酮含量均较野生金莲花高,河北围场野生金莲花总黄酮含量6.4%,而家栽达7.4%~7.7%;引种到北京平原地区的雾灵山金莲花,可一年开花、结籽两次,第2次抽苔率达40%以上,如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增施肥料和及时防治病虫害,有望大幅度提高产量。

围场金莲花栽培与加工产业化开发项目计划于2010年前建金莲花种子基地13.33ha,建成金莲花生产基地6700ha,总投资1000万元,为后期提取研究金莲花有效成分、进一步开发金莲花茎叶及研制生产金莲花深加工系列产品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2中药材野生抚育

野生抚育[23]是根据动植物药材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材生产方式。近年野生抚育发展迅速,将可能发展成为第3种重要的药材生产方式[24]。西北地区甘草、麻黄、肉苁蓉等药材围栏养护面积超过6.7万ha;川贝母、雪莲、冬虫夏草等珍稀濒危药材野生抚育正在走向产业化生产;五味子、罗布麻、刺五加、防风、连翘、龙血树、金莲花等野生抚育基地也陆续建立起来。截至2005-09,已有3批28种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使野生抚育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走上日程[25]。目前金莲花野生抚育基地正在建设中,其抚育方法及手段还不成熟,仍在摸索阶段,对其它药材抚育方法的成功实践应当充分的加以借鉴和学习。

2.1封禁封禁是以封闭抚育区域、禁止采挖为基本手段,促进目标药材种群的繁殖。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围栏养护方法。由于天然围封见效快、收益高、易掌握,符合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阿鲁科尔沁旗地区启动实施66667ha亩麻黄封育种植工程[26],采取围栏封闭并加以适当人工管护,使麻黄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有效的开发利用了荒山荒坡等非耕地资源,达到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较好实现了物种保护、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2人工管理在封禁基础上,对野生药材种群及其所在的生物群落或生长环境施加人为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药材种群生长和繁殖。五味子采用就地抚育与栽植相结合[27]的政策。使用补栽技术,在缺株处或株、行距过大处进行补栽。相应的保护抚育管理措施有搭用天然架、修剪、人工辅助授粉及施肥、灌水、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实践证明,选择在原生境重新栽植,符合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不仅成活率高,长势好,更重要的是能保证药材的道地性。加之将管理规范化,只需补栽及加强人工保护抚育管理,投资少且见效快。

2.3人工补种在封禁基础上,根据野生药材的繁殖方式和繁殖方法,在药材原生地人工栽种种苗或播种,人为增加药材种群数量。王良信等[28]在黑龙江省适于黄芪资源恢复的山林,进行了野生黄芪资源的人工更新和恢复,采取人工撒播栽培繁育种子的方法以增加种群数量,并在撒播黄芪后,适当采割影响其生长的榛、柞植丛以促进早期散播。另外,由于栽培黄芪每年收获大量种子,远高于以后栽培的需要,造成不能及时采收的种子自然散落,如将这部分种子采收而作为人工补种的种源,既提高了栽培的经济效益,也使得野生黄芪资源恢复有了种子保障。

2.4仿野生栽培仿野生栽培不同于中药材的间作或套种,是在基本没有野生目标药材分布的原生环境或相类似的天然环境中,完全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培育和繁殖目标药材种群。不仅能够保持野生药材的品质,而且可以有效增加产量。王永明等[29]研究人参的生长规律及生物学特性,证实林下符合人参的生长环境。不但充分利用了林下无农药污染的山区自然优势,而且保证了药材的安全有效及质量稳定性,使过去由于农残问题影响出口的问题得以解决。

3金莲花野生抚育

中国植物志记载[13],金莲花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山西、河北、内蒙古东部和南部、辽宁和吉林西部海拔1000~2000m气候冷凉的山地草坡、沼泽、草甸或疏林下的杂草丛中,燕山、雾灵山、吕梁山及坝上高寒山区均有分布[30,31]。据调查[32],野生金莲花资源量约150t,而市场需求量达750t,价格已涨至40~60元/kg。李联地等[33]在承德、张家口地区对野生金莲花调查显示,1998年围场县金莲花采摘量约200t,2000年不足100t。,由于人为的过度采摘,野生金莲花的种群分布已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河北围场金莲花野生抚育基地位于金莲花自然分布区,完全依靠野生资源,药材道地。目前有种子繁育基地27ha,生产示范基地107ha,重点保护区2000ha。200607月中旬,笔者对坝上金莲花抚育基地实地调查,正值花期的金莲花分布密度较大且花大,当地药农对部分抚育基地正在实施围栏封闭、人工管理等措施,并在密度较小地块适当进行了人工补植;有企业也在进行金莲花野生变家种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种子发芽试验、适宜的栽培气候条件等,已建立符合GAP标准的规范化种植基地约330ha[34];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金莲花抚育栽植300000株,平均每公顷产量570kg,由于采收金莲花不破坏土壤和植被且病虫害较少,满足保护水土及生态平衡的需求,可以选为有机农业的示范品种推广,以适当调整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除了以开发药材为目的进行的抚育研究外,也有人将金莲花作为一种野生花卉开展引种驯化,山西太原园林科学研究所[16]对金莲花引种完成了种子到种子的引种过程。随着野生抚育技术日趋成熟,抚育基地逐渐扩大,金莲花的生态产业模式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企业的介入及支持,更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4问题与展望

保护野生金莲花资源,人工栽培、野生抚育技术各有优势。一方面,加强和推广金莲花的人工栽培研究,使单纯的野外采摘转变到人工规模化种植上来。金莲花野生分布地区有限,变野生为家种并进行科学管理与种植,把金莲花从高山引向平原地区,进行大规模人工栽培和推广GAP规范化种植,可以满足金莲花的市场需求,并为野生抚育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抚育通过围栏封闭的方式对大面积金莲花进行养护,充分发挥野生金莲花药材区的资源优势,防止过度采摘,保持并改善野生金莲花的生存环境。还可以在没有金莲花分布、但与原生地类似的环境中适当进行半野生栽培,辅以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人工管理措施,并在分布密度稀疏的地块适当进行人工补种以增加种群数量。由于野生抚育不占用耕地、人为干预少、药材质量较少改变、不易产生病虫害且远离污染源,因此是生产金莲花绿色药材、保持道地性、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法。

将金莲花野生抚育与人工栽培研究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首先,抚育基地选择在原生境。从生态学上讲,野生抚育增加了目标药材种群的数量,改变了群落中各物种的数量组成,但群落基本特性并未改变,符合植物的生态型[35],保证了药材高品质的道地性及原生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抚育基地的建立可实现金莲花资源多渠道开发,有效缓解市场供应紧缺及资源濒危问题;其次,使金莲花的开发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花卉产业的栽培重点在花期,以花大、花多为主要目的进行培育,如盆栽法管理上立支架、摘心、留茎、控制室内较低温度、反复多次打顶摘心等,目的是使金莲花叶茂花繁适于观赏。而医药产业,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价格和临床应用,栽培管理的重点则放在质量和产量。故针对不同的用途应当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培育,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第三,野生金莲花生长分散,大量采收费时费力,而人工栽培GAP规范化种植和抚育管理技术则具有高度的集中性,无论是采收或是管理将更加集约化、系统化、科学化;第四,两者互相借鉴成功的实践范例。野生抚育是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药材生产方式,本身与栽培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相关的研究都可以互相借鉴使用,资源共享将使科研与生产结合得更加广泛与深入。

总之,金莲花资源的开发与生产,当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劣互补的原则,坚持开放式治理与开发式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国家和地方应加大研究力度并给予扶持或招商引资等资助,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吸引人才。对抚育和栽培地区的农民,由政府及科研人员适当开展科普教育,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野生抚育和人工栽培的队伍中来,并给予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持。通过深入系统研究,繁育良种,建立规范的抚育及人工栽培基地,采用科学规范的采收和加工方法,实现并提升药材的质量稳定可控性,并在培育消费群体与商品流通渠道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当地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考虑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兼顾长远利益,依据自然地理分布特点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制定出最佳开发战略,以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周雪梅,李建成,张丽华.蒙药金莲花片质量标准的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5(3):4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3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7.

[3]凌俊英,赵志军.金莲花冲剂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现代应用药学,1995,12(4):45.

[4]杨宝祺.金莲花注射液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1,(12):42.

[5]杨宝祺.金莲花黄酮膜剂的制备[J].药学通报,1983,18(1):3.

[6]王昌荣.金莲花颗粒剂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3):179.

人工栽培范文篇2

论文摘要介绍了野黄花菜的习性,并从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总结野黄花菜的人工栽培技术,以期为野黄花菜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野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在皖南山区的河边溪畔分布较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野黄花菜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当地山区农民因地制宜,进行野生黄花菜的人工栽培,可以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野黄花菜的人工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野黄花菜的习性

野黄花菜适应性强,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半阴的地块也能生长良好。其地上部分不耐寒,遇霜冻即枯死,但短缩根和地下根部耐低温,冬季也能在土壤中安全越冬。同时根系含有较多肉质根,故耐旱能力也较强。野黄花菜是多年生植物,一经栽活,可以采收20~30年。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野黄花菜对土地要求不严格,酸性的红、黄壤土和弱碱性的土壤都能生长,田埂、畦背、河坡、渠边、屋旁都能种植。为便于管理,提高产量,最好选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地块。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繁殖。将野生黄花菜的母株丛整丛挖出进行分栽,每丛分8~10株,将泥土抖掉,剪去根茎下部的老根、朽根和病根,每株留一年生根7~8根,长约10cm,并将根茎四周黄褐色的毛衣去掉,露出侧芽,然后栽植。分株繁殖法全年都可进行,但以春秋季效果最好。缺点是繁殖系数低,满足不了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2.2.2种子繁殖。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在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获取种子。人工授粉时,可适当施肥松土。授粉宜在下午3时以后进行。在连续授粉期间和授粉3周内不宜浇水,土壤不宜过湿,以免种果干缩。待果皮干枯、蒴果顶端稍裂口时,就可采摘。第2年4月播种,苗床宜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平畦条播,行距20~25cm,株距2cm,沟深1~3cm。播种前用25~30℃的温水浸种2d至微露白根。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生长期间可适量施薄肥助长。苗种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

2.3移栽

野黄花菜移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发芽前进行。移栽前施足基肥,然后深翻20~30cm,整平畦面。一般栽1.2万穴/hm2,每穴栽7~8株苗。行距1m、穴距80cm、穴深20cm,穴内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并将肥土充分混匀。栽植深度10~17cm,将土埋到秧苗顶芽上面3cm,压实。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每年春季野黄花菜出苗前进行,深度约15cm;抽薹前进行深6~7cm浅中耕;秋季采收结束,要将枯薹和老叶除掉,同时进行1次深30cm以上的翻耕,土块不要打碎,让其自然风化。

2.4.2施肥。春季适施苗肥,促使春苗粗壮整齐。夏季重施巧施催薹肥,促使抽薹粗壮,分枝多,早现蕾。花期追施催蕾肥,可使后期多发花蕾,减少脱落,延长采摘周期。每次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但氮肥不可过量,否则会造成叶茎肥大、花茎弱小质差,还易引发病害。秋季采摘完毕冬苗未抽生前施2250~3000kg/hm2粪肥,促使早发秧苗,以利于来年生长。野生黄花菜在抽薹前对水分要求较小;在抽薹和采摘花蕾期间要求充足的水分,此时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可使花数增多,花蕾增大,花期延长,提高产量。

2.5病虫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叶枯病是野黄花菜的常见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5~6月份发病,秋季严重。防治方法:①加强肥水管理,改善营养环境,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株病叶。②发病初期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防治,8~9d喷1次,连喷2~3次。

2.5.2虫害防治。野黄花菜的常见虫害为金针虫。在地下咬断幼苗的根、茎,其蛀口细小,可以蛀入深处危害。全年以春季发病最为严重,幼虫和成虫在深土层中越冬。防治方法:①春季和秋季深翻地,可将一部分幼虫和成虫翻至土表,使其冻死、风干或被天敌捕食;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②在成虫盛发期,用90%的敌百虫5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00g;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人工栽培范文篇3

龙胆草人工栽培技术

龙胆草属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泻肝胆实火、清热健胃、除湿热等功能,主治高血压、头晕、耳鸣、目赤肿痛、胸肋痛、胆囊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膀胱炎等症。龙胆草属大宗常用中药材,过去三十几年一直列入国家和省管理的统配品种。为长期供不应求和大量收购的品种。近年来,由于乱垦、乱牧及乱采挖使草原荒坡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收刚强量连年下降。从年代的万公斤,下降到目前不足万公斤,现在全国市场上很难见到大批量的货源,产区农民反映说,龙胆草越挖越少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挖越小了,越挖越远了。照此下去,可能有绝种的危险。龙胆草于年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保护品种。因此开发人工种植前景十分广阔。笔者从年开始试种龙胆草,到现在已总结出一整套成功经验。献给农民朋友。一、先地整地:选择土质肥沃、地势稍高、土质偏酸和中性土壤为宜。最好是人参后作地,和城郊蔬菜地,其次是农田地。如人参地,恢复原床即可,其它的地块应深翻耙碎,清除杂质反作床,床宽米米,作业道宽公分公分,床高厘米厘米,长度因地块而宜。按上下坡度作床,一般床长米米,再长不宜作业。育苗地要有水源,并挖排水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二、播种:播种以秋、春播为宜。秋播,在结冻前播完春播,要在化冻后,地温在℃℃以上,(清明至谷雨之间)能进行田间作业时,抓紧进行,能早则早,不宜延迟。施农家肥,每亩公斤。施磷酸二铵公斤,掺入土中拌均匀后作床,床土堆起后,用木板推耙,把床面刮平,就可以播种了。下种量,按每平方米克克,先称出要撒播的种子,并掺入适量的草木灰拌均匀后,分二次把种子撒在床面上,然后用平锹拍实或用木磙压实。三、播后管理:播种后,用松树(油松、红松或马尾松)落叶覆盖,如果没有松针的地区,可用稻草、针叶毛草等代替。把松针均匀地撒在床面上,覆盖厚度,以地面似露非露为宜。即站着看,不露地面,蹲下看,花花达达,大约露地面左右。太厚不利透光,太薄床面易干,不利出苗。播种后,出苗前要经常检查床面上的松针,如有被风刮跑的地方,要及时补盖。出苗前如床面上有草,一定要及时拔掉。当气温升到℃℃时,开始出苗,(大约月日)刚出来的苗是两片椭圆形的小叶,(当年生的苗不抽苔)苗出来后,床面的覆盖物不要撤掉,让苗在松针下生长一个阶段,等小苗长到片叶时,随着拔草撤掉一半松针,剩下的松针就不撤了。苗在月份以前基本没病。月初高温多湿时,慎防斑枯病。播种的苗长一至二年可以移栽。也可直播二至三年做商品。直播二年,每亩可产干品公斤左右,直播三年的每亩可收干品公斤以上,每亩用种量克克。四、移栽:年生标准苗每公斤株,亩用苗万株。年生标准苗株左右。每亩用苗万千株。在地里生长两年,亩产公斤左右。如果每亩栽二年生苗万株,当年起挖可产干品公斤以上。当年苗不宜秋栽,可以春栽;二年苗,秋栽、春栽都行。移栽:于秋季封冻前,或翌年化冻后,移栽到已施足底肥,并已做好的床上。其成活率可达以上,且生长迅速。栽植龙胆草和栽葱的方法相同,先在床的下头开始,开沟深厘米,行距厘米,年苗株距厘米,年生厘米,覆土应掌握在至厘米左右,过深出苗困难,过浅易倒状,冬季易受冻害。栽后进行田间管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理,出苗后要及时拔草。五、病虫害防治:龙胆草的主要病害是斑枯病,此病对龙胆草威胁最大,如控制不住,龙胆草就不会高产。斑枯病主要发生在月至月,从月开始打药预防,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都可以。每天打一次,发病期间可天打一次,打药时一定上下打到,药的倍数要略高于说明书所说。虫害:主要是蝼蛄和蛴螬。蝼蛄用毒谷九号毒杀或敌百虫拌玉米面毒杀;作床时,还可施甲拌磷毒杀。六、龙胆草的采收与加工:龙胆草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最佳,采收后,除去茎、叶,洗净泥土,晒一至二天,抖去毛须,再晒干或烘干。打潮捆成小把待出售)

人工栽培范文篇4

一、草乌的特征特性和药理作用

(一)特征特性

野生滇南黄草乌是植物卡氏乌头的侧生块根,品种有本地藤乌、滇南黄草乌、大海小草乌、属毛莨科藤本耐寒植物,生长于高寒冷凉地区,背荫半潮湿地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天左右。株高-公分公分左右,叶片-个,块根肉质黄色,红色,呈倒卵形、纺锥形、外皮黑褐色、红色、黄色,下部有须根,一般结块根个,茎杆直立和匍匐,圆柱形,皮色青绿、紫红,叶互生,有短柄,表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叶片呈三杈深裂状,花期月,串形花色乌蓝色,果期月,在海拔米米地区种籽可以成熟,种籽黄棕色,种皮如海棉状,种仁白色芝麻状,草乌适应性差,属喜荫凉、喜光,半潮湿植物,适宜在海拔米米地区栽培,最适宜地区是米米海拔区,最怕高温干旱及涝灾等。下面以无性繁殖栽培方法,每亩生产鲜块根公斤公斤,提出具体栽培技术措施。

(二)草乌的药理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⒈药理作用

草乌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动物实验证明,乌头碱,次乌头碱有镇痛作用。乌头总生物碱,熟附片白附片或黑附片煎剂有消炎作用。熟附片煎剂具明显的强心作用。附子煎剂有促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⒉性味功能

附子味辛,性大热。有毒。有回阳补火,散寒止痛的功能。

⒊主治用法

用于元阳虚脱,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痿尿频,虚寒泄泻,脘腹冷痛,阳虚水肿;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水煎服,久煎可减低毒性。

二、土壤选择及整地理墒

草乌为块根植物,对土壤性能选择较为严格,应选择半向阳背荫地段,土壤潮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水源方便,能排能灌,中性和酸性反应的红壤、沙壤土及灰汤土栽培最为适宜。种植后生长良好,植株健壮,支根多,病害少,块根大,产量高,质量好,但草乌切忌连作,前作最好是洋芋和荞麦,要合理轮作,否则易产生病害,严重影响产量。

整地,草乌对整地要求严格,洋芋、荞麦、油菜收获后,应及时耕翻、炕土、使土壤充分熟化,增加肥力,减少病虫害。播种前再抄犁次。清除杂草曝晒数日打垡,使土壤充分匀细、疏松、做到地平垡细。

理墒:按东西向每墒米米宽,拉直绳子,再开沟墒间沟宽公分公分,沟深公斤公斤,播种后,依次按相同方法和距离进行理墒。

三、品种选择及播种节令

根据几年试验结果和经验,必须选择滇南黄草乌和藤乌,最佳播种节令为立冬、小雪节令,以月中下旬至月中旬播种产量较高,过早过迟都会影响产量。

四、播种方法及施足底肥

⒈块根整播繁殖法:将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草乌块根播种,做种的块根单个重量以克克为宜。块根过大,用种量增大,成本增高;过小,虽然用种量减少,成本低,但出苗生长差,经济效益不好。

⒉块根切芽繁殖法:在收挖后,用酒精或草木灰消毒后的刀具,将较大的草乌块根上部顶芽公分公分左右切下做种用,切口上要摸染草木灰,下部做商品药用。试验证明,无产量影响。

⒊大田块根播种量

草乌块根的大小关系着产量的高低。几年的试验结果:播种块根以每公斤个为宜,每亩播种量公斤公斤左右。过大过小产量都不理想。过大虽然收获时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减去播种量,其产量还不如个的,过小虽然单位面积的播种量减少,但由于母体养份供应不足,幼苗细弱,长势差,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不好。

⒋合理密值

每亩以株为宜。具体方法是:每墒墒宽米米,播种行,行距公分公分,株距公分公分,过密通风透光条件差,个体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低,质量也不好;过稀虽然个体生长发育良好,但群体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只有合理密植才能获得高产。

⒌具体播种和施肥方法,一律采用开沟条播,沟深公分公分,按块根大小分开播种,先播种后盖肥,再盖土的原则,以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公斤公斤,磷肥公斤公斤,尿素公斤公斤,最好是磷肥与农家肥拌合后施用,或农家肥公斤公斤,加复合肥公斤公斤,施肥后再盖上一层公分公分厚的细土,盖土过深影响出苗率。

五、科学追肥及合理灌溉

幼苗有片叶子时,第一次追施厩粪水或人粪尿,具体方法是:先把优质的羊、猪粪泡成粪水或人粪尿,以公斤公斤水兑公斤公斤粪水或兑尿素公斤公斤施用。促使茎叶快速生长,施用的原则是:浓度要稀,施用量要大,既施了肥又抗了旱。第二次追肥应在植株生长至米米左右,每亩施复合肥公斤公斤,或尿素公斤公斤,或碳铵公斤公斤,具体方法是:干旱时水施,以公斤公斤水兑肥公斤公斤,浇施在植株的根部。

下雨后,地块潮湿,可干施,先用锄头将塘边刨开,把化肥施入塘内,再盖上泥土,减少肥效损失,提高利用率。

合理灌溉,播种后出苗困难的,要合理灌水才能保证苗齐苗壮,出苗以后,整个生长发育时期都需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过干或过湿都会使草乌生长不良,草乌生长前期正处于干旱季节特别是在春旱严重的地区,为了保证草乌生长发育,应适时灌溉,但不能渗灌,这样才能保证稳产、高产。

六、中耕管理及病早害防治

⒈幼苗出土前,应将墒面上大的土块抓入沟内,用锄头打碎,然后把沟内的泥土完全提到墒面上。雨水节前后,幼苗全部出土,如发现病株,应拨出烧毁,利用预备苗带土移栽,时间宜早不宜迟,草乌属深根作物,中耕时宜深。雨水落地以后,杂草易于生长,应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地无杂草,沟无积水。开花前结合施肥中耕一次,使块根在短期内迅速发育膨大。滇南黄草乌属藤蔓形植物,为了高产,还可进行搭架。

⒉封顶打杈除需要养留种子以外,为了抑制草乌地上部分徒长,让养份集中于地下块根发育膨大。根据几年的试验结果,一律实行封顶打杈的产量高,质量好,其具体方法是:一般在植株现花蕾时开始打尖,最迟在开花时必须打尖,一般每株留叶个,打尖公分公分,经过打尖后的植株,叶腋又会长出腋芽消耗养份,应随时摘除,但摘芽时不要伤害老叶,以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如藤蔓上长出腋芽果也应摘除,一般要进行次打尖和摘芽,避免影响块根生长发育。总之应做地无乌花,株无腋芽。

⒊病虫害防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草乌的病害、虫害很少。发现的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根腐病。现将病害的主要特征和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霜霉病:苗期危害较为普遍,植株发病时,以叶片背面有一层霜霉层为主的主要特征。霉层初为白色,后变为灰黑色,致使叶片枯黄而死。一般常见于晚秋低温多雨、多湿时,发病迅速而严重,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苗期及时拔出病株烧毁,病窝用石灰消毒后补苗,可用::倍的波尔多液喷施预防,初发病时可用的多菌灵倍液或者霜疫灵,乙磷铅,的瑞毒霉,甲基托布津进行叶面喷施防治,使用浓度见农药说明书。

二白粉病:植株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圆形白色绒状霉斑,使叶片布满一层象白面状的霉层。此霉层为病原菌的菌丝或分生孢子,霉层中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子裹壳,破裂后散出子裹孢子危害植株。此病常在高温干燥季节或施氮肥过量,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环境发生。

防治方法:发病前,用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后,用粉锈宁或的甲基托布津等,按:至倍液喷施防治。

三根腐病,主要是因气候有关,过分高温干旱及过湿引起,先是须根支根腐烂,逐步感染主根,导致全株死亡,发现时应及时连根挖塘消除。

四草乌虫害,主要是地老虎危害根茎,一是早晨或下雨后人工捕杀,二是用敌杀死:倍喷施塘边,效果最好。

人工栽培范文篇5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人工栽培范文篇6

【关键词】花锚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花锚属植物全球约有八十余种,分布在北半球及南美,其中已进行有关植化研究的只有4种:Haleniacorniculata,H.elliptica,H.campanulata和H.asclepiadea。我国有该属植物两种,为花锚H.corniculata和椭圆叶花锚H.ellipiticaD.Don[1,2]。椭圆叶花锚(又名黑及草;藏语称“去合斗拉果玛”;蒙名为希赫日-地格达),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2],为龙胆科Gentianaceae花锚属HaleniaBorkh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生于海拔2500~4400m的林下或草原[3]。它性味苦寒,全草入药,为藏蒙药系统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现代医学验证其对治疗肝炎有疗效。以花锚为主药材研制、开发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成品藏药,具有疗效稳定,效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为了扩大花锚资源的有效利用,笔者对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分离到的化学成分、有效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化学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6]张德,祝亚非,林少琨.藏药花锚中新化学成分的鉴定[J].中草药,2003,34(1):9.

[7]高洁,王素娟,方芳,等.藏药花锚中的(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August:364.

[8]SylvainRodriguez.Xanthones,secoiridoidsandflavonoidsfromHaleniacorniculata[J].Phytochemistry,1995,40(4):1265.

[9]高光跃,李鸣,冯毓秀,等.11种獐芽菜及近缘植物中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12):911.

[10]H.Dhasmana.XanthonesofHalenia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11]SylvainRodriguez,etal.Corniculoside,anewbiosidicestersecoiridoidfromHaleniacorniculata[J].HelveticaChimicaActa,1996,79:363.

[12]张经明,鲍文莲,高海平,等.花锚及其(口山)酮苷抗肝损伤和毒性的研究[J].中草药,1984,15(10):34.

[13]周富强,西宁花锚(HaleniaSibiricaBorn)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4.

[14]马学惠,赵元昌,尹镭,等.齐墩果酸防治实验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2,17(2):96.

[15]宫新江,丁虹,邱银生,等.齐墩果酸抗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J].医药导报,2006,25(11):1114.

[16]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9,24(2):117.

[17]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损伤小鼠血清及肝细胞培养液转氨酶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378.

[18]苗德田,吴小凤,蔡德海.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8,7(3):149.

[19]柳占彪,王鼎,王淑珍,等.齐墩果酸的降糖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2):726.

[20]戴岳.齐墩果酸的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3(2):98.

[21]张杰.花锚及复方花锚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86,(3):17.

[22]H.Dhasmana.XanthonesofHalenia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23]陈桂琛,卢学峰.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78.

[24]吉文鹤,纪兰菊.栽培花锚中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83.

人工栽培范文篇7

关键词: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应用探究

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资源浪费、乱砍乱伐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对此,为了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具体情况,从不同层面对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做出科学研究,并在具体落实中给予有效完善,以此来促进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1林业育苗栽培技术

1.1容器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是比较典型的林业传统育苗技术,其可以通过容器来有效保护树苗根部,以此来促进树苗成活率、造林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容器育苗技术虽然可以很好的保护树苗,但却未对树苗本身病害可能给造林成活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出充分考虑。对此,为了促进容器育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重视、加强林业育苗技术研究分析[1]。现阶段,很多传统育苗容器已经逐渐被易穿透、易分解且还不需要回收的容器所取代。从科学发展容器育苗技术的层面来讲,当前,法国的Fertiss无纺布容器技术可以说是目前最先进的育苗容器技术,这种技术是以无纺布和轻基质材料作为容器的基础材料,自动焊接布缝、合理填充基质、粘合,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运用无齿锯片将其切断,最终完成制作。这种容器育苗技术的科学运用可以有效调节容器口径、科学控制容器高度,以此来全面使用不同苗木提出的栽培要求。1.2育苗播种技术。就目前来看,人工、机械播种,以及播种床覆盖技术等都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育苗播种技术。人工播种技术通常都应用于中小型苗圃,在正式播种之前,要准确把握播种距离,并科学运用开沟器来完成人工播种。而机械播种则主要是选用适合的现代化机器来开展各项播种工作。播种床覆盖技术在具体实施中,应对种子颗粒大小做出充分考虑,基于此来对覆土厚度做出合理调整,这种育苗技术的科学运用,能够为苗木创造出更理想的生长环境,能够对地表温度做出合理调节。

2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探究

加强育苗理念管理。具体来讲就是要引导育苗栽培工作人员及时优化工作理念,促进其全面提升,虽然现代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大量人工劳动已经被机械化替代了,但是林业的育苗工作目标要想顺利完成仍然需要其工作人员的有力支持,所以,在林业建设中,育苗工作人员是其不可忽视的主导力量,通过正确引导、管理员工的育苗理念,能够促进工作质量、效率的进一步提升[2]。而提升育苗人员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具备爱岗敬业的服务态度,重视良好育苗工作理念的树立,正确认识到加强育苗栽培对推动林业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就对育苗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不仅要确保育苗质量能够充分满足目标标准,还要积极投入到各项研究工作之中,为育苗工作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真正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优化育苗技术管理理念,不仅要为正确地发展方向提供有力保证,还要科学有效地落实到各项育苗工作中,将其工作的现代化发展特色充分突显出来,促进育苗工作质量、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为我国林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落实各项技术管理工作中,其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还要结合实际需求给予深入研究,使其能够更符合育苗栽培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引用新技术之前,应对林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做出综合分析,基于此,将其技术针对性的融入到育苗工作中,为育苗技术优势特点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林业局也可以将一些优秀工作人员送到国外去进修学习、加强技术交流,以此来促进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另外,为了确保各项栽培管理工作的科学落实,还应注重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以此来帮助林业工作人员充分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3]。

3结语

科学育苗栽培管理技术的科学引用,以及管理方案的科学制定实施,不论是对苗木根系的快速生长,还是苗木成活率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建设事业,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须要重视、加强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其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平.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探讨[J].低碳世界,2016(30):236-237.

[2]王艳刚.关于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3):189.

人工栽培范文篇8

关键词西瓜;授粉;关键环节

西瓜为雌雄同株的异花作物,雌花和雄花都有蜜腺,主要靠昆虫传粉,是典型的虫媒花。由于昆虫活动受天气影响很大(低温、阴雨)或保护地栽培缺少昆虫传粉等容易导致授粉不良,则需人工辅助授粉才能正常结实。为了提高授粉的效果,增加西瓜坐果率及产量,授粉时应注意以下关键环节。

1确定坐瓜节位

正确选择坐瓜节位,对于提高西瓜的品质和产量及种子质量都有重要意义。保护地栽培、早熟品种和夏季栽培西瓜,坐瓜节位可低些,一般选在第2雌花,主蔓第12~15节;春季露地栽培和晚熟品种,坐瓜节位应高些,一般选在第2或第3雌花,主蔓第20~25节;无籽西瓜则以第2或3雌花坐果为佳,主蔓第20~25节;侧蔓坐果则以第2雌花坐果为佳,第15~20节。在低温、肥料不足、光照较弱、植株生长势较差的情况下,可适当推迟留瓜。

2雌、雄花的选择

选择子房大、茸毛多、果柄长而粗的雌花,授粉后易坐果,且果实大,产量高。而花瓣小、子房小而圆、花柄细短、茸毛稀疏的雌花不易坐果;即使坐住果,果个小,品质差,产量低。用于授粉的雄花应选择当天开放、颜色鲜艳、花冠直径较大的雄花。

3采粉

通常在授粉头天下午采摘第2天开放的雄花花蕾置于室内自然开放后,第2天再拿到田间进行授粉。这样的花粉数量多,质量有保证,还不影响雨天和大风天气的西瓜正常授粉。尤其适于制种西瓜及时授粉坐瓜,保证整齐一致。也可在晴天清晨采集含苞待放的雄花,放在保湿容器中置于阴凉处待花开散粉时使用。须注意的是制种西瓜,授粉的雌花应在头天下午将第2天开放的花蕾用小塑料袋或纸帽等套好。

4授粉时间

授粉分自然授粉和人工辅助授粉。生产栽培西瓜可自然授粉,也可人工辅助授粉。制种西瓜多为人工辅助授粉,既能提高种子产量和纯度,又可提高种子结实率和饱满度。

西瓜自然授粉不受时间限制,当雌雄花开放时,靠昆虫传播即完成授粉受精过程。

人工授粉时间性强,需在雌花柱头和雄花花粉生理活动最旺盛的时候完成授粉。早春、晚秋授粉,一般上午8~10时为授粉最佳时间;夏季授粉一般6~9时为授粉最佳时间。若是遇低温或阴雨天气,有时中午西瓜才开花,授粉时间可适当延后。如遇高温干旱或大风等天气,可在雄花未开放之前采摘备用。保护地授粉时间根据气温和棚内温度而确定授粉时间。

5授粉完成时间

西瓜人工授粉完成时间一般以7~10d为佳,最长不超过12d。这样坐果期集中,管理方便,采收期集中,而且果实大小均匀,产量高;若授粉完成时间过长,则坐瓜不整齐,管理不方便,造成果实大小参差不齐,采收期不集中,影响产量和品质及种子饱满度。

6授粉方法

6.1自然授粉

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不需采取任何措施即能开花结实而达到一定质量和产量。此种方法省工、管理方便,但是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如:春季露地栽培,空气干燥,遇到高温、干旱或大风天气,西瓜的雄花极易干燥失水脱落,丧失活性,不能正常授粉受精;夏季露地栽培,正值梅雨期或植株营养生长过于旺盛不易控制,坐果困难。

6.2人工辅助授粉

人工辅助授粉克服自然授粉缺陷,其授粉期间温度不低于18℃时,均能正常授粉受精,且易坐瓜,坐瓜集中,膨瓜快,品质好,产量高。有2种授粉方法:一是采用西瓜雄花花粉授粉。具体操作:①花对花法:授粉时一只手轻轻托起雌花花柄使其露出柱头,另一只手将采摘已开放的雄花花瓣除去或将雄花花瓣反卷用手捏住露出雄蕊,将雄花花药对准雌花柱头轻轻而均匀的涂抹。雌花的柱头一般可分3瓣,每瓣都要涂匀,以免出现偏瓜现象,授粉后将雌花及时套上塑料帽或纸帽等,以防大风或雨淋。在操作时应避免花粉和柱头被雨、水淋湿影响授粉受精。在授粉节位挂牌进行标记,既能确认已授粉,防止重复授粉,又便于确定西瓜的成熟期,做到适时采收。一般每朵雄花可授2~3朵雌花。②蘸粉法:将提前采摘开放的雄花花粉集中到1个干净的器皿中,授粉时用软毛笔、小毛刷或烟卷头蘸取花粉,对准雌花的柱头轻轻涂抹,看到柱头有明显的黄色花粉即可。也可将收集到的雄花花粉置于干净瓶中,贴上标签注明品种,尽快放到盛有氯化钙或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内在0~5℃时低温黑暗或干燥条件下贮藏备用。西瓜开花期间如遇阴雨天气多,影响正常授粉,可于雨前提前1d将雌花和雄花戴纸帽或塑料帽防雨,授粉时取下,授粉后雌花仍戴纸帽防护,3d后取下。

二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涂抹坐瓜灵。在使用前必须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准确配制药液浓度。配好的坐瓜灵溶液涂抹在开花的雌花子房和果柄表面时要均匀,使用坐瓜灵浓度不要过大,一般为50~100倍液;否则易导致畸形果实。果柄处也不要涂抹过多的坐瓜灵,避免果柄过分膨大而影响单瓜重,必要时须结合人工辅助授粉。

7无籽西瓜授粉

人工栽培范文篇9

野生蔬菜是指至今仍自然生长在山野荒坡,林缘灌丛、田头路边、沟溪草地等,未被人工栽培或未被广泛栽培的可供人们食用的草本植物和禾本植物的嫩茎、叶、芽、果实、根以及部分真菌、藻类植物的总称。如马齿苋、荠菜、水芹、香椿尖、槐花、松子、蕨菜等。

野生蔬菜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目前还在野生状态下,没有人工栽培或极少有人工栽培用作蔬菜的植物,如蕨菜;二是既有野生分布,同时也有部分人工栽培,如荠菜、香椿、蕺菜、马齿苋。三是一般情况下,它们并不做“菜”用,而是药用、观赏、薪材或其他用途等,如栽培的药用枸杞。野生蔬菜的范围也因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野生食用菌、野生藻类等也属于野生蔬菜的范围

1.1国外野生蔬菜

目前国外野生蔬菜消费的趋势是追求优质。讲究营养和种类多元化。不少消费者的口味正在向自然化回归,对天然野生型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荠菜、山芋、竹笋等品种已成蔬菜市场的固定“角色”,百合、南瓜、芦笋等保健型蔬菜日趋流行。荷兰芹、牛蒡、茴香等香料型蔬菜的消费也日趋增多。

1.2我国野生蔬菜

我国地域广阔,野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蕴藏量大,常被采食的野菜多达30多科100余种,在无环境污染的条件下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且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有的野菜的营养成分还具有保健和医疗价值。我国人民历来就有采食野生蔬菜的习惯,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对蔬菜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向着营养、多样、优质、时新、精细、无污染的方向发展。而野生蔬菜集营养、卫生、安全、保健于一体,正迎合了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许多地方都已有野生蔬菜上市,成为宾馆、饭店、酒楼、餐馆的上等佳肴,已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3野生蔬菜发展制约因素

1.3.1野菜资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野生蔬菜资源丰富,但大多数宝贵的野菜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即使少量开发利用的野菜,其利用率也相当低。目前,我国可食野菜的开发利用率只为3%左右。以生产山野菜较多的黑龙江省为例,蕴藏量较丰富的蕨菜、猴腿、黄瓜香、刺龙芽、薇菜等,其采收率仅在9%左右,且野菜采集只限于交通方便的浅山区,其他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1.3.2由于野菜生长的分散性,较强的季节性及部分品种较差的耐贮性,在采集、贮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耗浪费

资源分散,以采集野生为主;重采轻管,保护野生资源不够。由于野菜大多分布在边远的山野,交通不便,加之野菜资源归属不清,又缺乏合理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尽管各级政府多次强调保护资源,但在群众性的采集过程中,毁灭式开发和掠夺经营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掠夺性采集,必会造成野菜资源逐年减少,产量下降,质量变劣。蕨菜、发菜、薇菜、黄瓜香等传统野菜种类在传统采集区过度采集,面临自然资源匮芝的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可食野菜的繁衍,制约了对它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1.3.3野菜开发面窄

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植物上。从野菜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可分为三类:即优势种类、潜在优势种类和待开发种类。目前,对优势种类的研究相对较完善,但该类野菜量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对野生资源量大的潜在优势种和有待开发种的开发研究几乎是一项空白,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植物上,许多重要或大宗资源均未开展系统研究。

1.3.4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部分野菜如蕨菜、薇菜、蒲公英、山竹笋、山芹菜等的加工制品已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优势,但消费市场远未打开。从总体上看,我国专门以野菜为原料的加工食品数量少,且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水平低,能力差,设备陈旧,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产品包装粗糙,保藏性差。产品检测环节不够完善,致使产品档次低,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高。花色品种单调(仅以野菜干、保鲜菜、罐头、盐制品为主,饮料及保健食品少),使得我国野菜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力,价格偏低。

1.3.5野菜开发利用的研究薄弱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野菜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营养成分、组织培养、繁殖与栽培等)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野菜分布的多样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不完全,因而对其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加工还未形成规范化。加之目前专门从事野菜资源开发研究的人员匮乏,研究经费不足,使得可食野菜的开发研究始终未能形成气候,许多宝贵的资源得不到研究和利用。

1.3.6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较少

有些野菜单靠野生采集已不能满足需要,驯化栽培势在必行。由于山野菜的出口和内销主要依赖野生资源,人工栽培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研究的品种不仅片面,且获得的成果也没能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广应用。人工促成栽培技术研究更少。

2野生蔬菜发展的对策

2.1.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资源

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要把山野菜资源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和山野菜种子资源苗圃,保护和收集那些珍稀、濒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山野菜,进行科学有效的引种栽培试验。在生产中,要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确保山野菜的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稳定,既为生产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山野菜资源和生态平衡。

2.1.2加强山野菜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山野菜主要分布在荒坡野岭、深山密林之中,单靠人工采集,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因此,必须建立山野菜试验、示范和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山野菜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为山野菜规模栽培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种苗。同时,还要制定山野菜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山野菜的质量标准达到无公害要求。

2.1.3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自然界是由多种生物群落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开发时,要积极探索山野菜资源的主体开发,不仅要加强山野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的研究,正确指导野菜的利用和食用,更要顾及相关的可食山野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走精细加工的路子。譬如根据植物果实、根、茎、叶、花的不同特性,在加工生产山野菜食品的同时,还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山野菜资源的利用率。

2.1.4完善机制、创新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

一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市场”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山野菜栽培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拉长山野菜产品的产业链;二要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改造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装潢,开展山野菜产品的深加工,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山野菜蔬菜粉、山野菜的发酵食品等等。

2.1.5创建山野菜品牌

山野菜的开发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种,更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品牌、知名品牌。要融入甘南原生态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以旅游餐饮、高原特色珍品、“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平台,开发品种花样繁多、品质优良、色香味美的山野菜系列小食品,吸引游客的眼球和胃口,积极宣传山野菜产品,全力打造精美旅游山野菜品牌。只有打造出一个叫得响、拿的出的特色品牌,才能提高舟曲山野菜的知名度,进而将山野菜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2.2我国农业政策

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是各国政府和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政府明确指出,要根据城镇发展和消费要求变化,抓紧实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所以我国在"九五"乃至本世纪末蔬菜市场对蔬菜的要求但要数量充足、供应均衡、种类多样,而且要商品质量优良、符合市民消费习惯、营养保健价值高、洁净卫虫有这些都给蔬菜的多品种及深层次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许多省属多山地区,野生资源十分丰富。野菜在我国就有6000余种,常被零星采食的多达100余种。然而我国目前对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量只有其蕴藏量的5%左右,大量的山野菜资源仍处于待开发利用状态,年复一年其价值被浪费,不能变为社会财富。占土地面积仅7%的中国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向大自然要粮、要菜、要产品,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山野菜的出口几乎都是原料或粗加工产品,如干蕨菜、干苦菜和相应的高盐渍原料成本低,获利亦少。我国的辽宁丹东、河北承德、内蒙古满场、贵州荔波等均引进日本技术,生产的野菜保鲜加工品,直销日本、南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国内市场却很少见。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野菜资源十分丰富,如丹东、本溪、抚顺、鞍山、州、葫芦岛等地由于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受海洋季风影响气候冷凉湿润、夏季多雨、野菜资源十分浦公英、苑菜、刺嫩菜、山芹、霍香、苦菜、马齿苋、荠菜等一百多个常见野菜品种。然而,人们对山野菜的"开发末引起重视,基本上是自采自食或零星销售,很难形成产业规模。80年代以来辽宁的大连、丹东、本溪等地先后开发出刺嫩菜、蕨菜以及相应的深加工原料制品并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到90年代末,这些产品依旧是同样的产品,没有改进,所以在市场上无竞争力,满足不了现代都市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各级部门对野菜的综合研究与产业开发工作不够重视以及对市场的变化不了解。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中把农产品资源开发及本地加工转化增值列为六大研究目标之一,同时也被列为优先发展重要项目,所以,在我国可持续利用开发野菜资源,使其成为五个新的产业及经济增长点,时机已成熟。

3北京市野菜

3.1开发利用前景

北京市,野生蔬菜种类多,分布广,蕴藏量大,资源丰富,不受污染,特别是对我们远郊区来讲,环境污染轻微,不受或小受污染,在保护优先的原则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营养、卫生、安全、保健、食药兼用的野生蔬菜资源,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食用野生蔬菜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

3.2开发利用现状

3.2.1开发利用率低,多数资源未被利用

据资料记载,我国已明确掌握的野生蔬菜多达数百种之多,蕴藏量十分富足,而现今被开发利用的仅占蕴藏量的3%左右,绝大多数资源被闲置而未开发利用,仅限于如苦菜、荠菜、马齿苋、蕨菜、水芹、菊花脑、蒌蒿、发菜、蒲公英、蕺菜等几十个常见品种,而对其它众多或具特殊价值的野生蔬菜的开发研究甚少,如腊肠树花中Vc含量高达2352mg/100g,木鳖叶中Vc含量达1045mg/100g,像东风菜、益母草、野胡萝卜等具食药、保健兼用的宝贵资源均未被加以充分利用。

3.2.2以自然采集为主,对资源保护不力

如今,随着人们对野生蔬菜的向往,各地掀起了野生蔬菜热,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重索取轻赋予,大量采集已被开发利用、具有市场优势的野生蔬菜资源,缺乏对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长久性开发,以致天然资源蕴藏量逐年减少,甚至部分种类(品种)濒临枯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保护与利用的不协调。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认识,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3.2.3人工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滞后相对于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而言,我市对野生蔬菜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开展较晚,且进展缓慢。在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方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不管从深度和广度上讲仍显得十分不够,在我市绝大多数地方和诸多种类(品种)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人工栽培技术体系,指导各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在精细加工方面,目前大多以鲜货、干菜、盐菜、罐头等制品居多,而精深加工和高档产品极为稀少,综合开发利用的渠道、范围窄小,对延长产业链、资源增值极为不利。同时也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花大力气积极予以探索,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提高资源价位,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利用。

3.3主要对策

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当前实际,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3.3.1发挥资源优势,尽物所用,扩展资源利用范围

目前,我国许多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并未充分加以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资源的闲置浪费。鉴此,我们应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加强对野生资源的开发研究,有效地掌握野生可食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贮量、加工处理、食用价值、生态影响等方面的科学基础数据,在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资源枯竭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扩展对可食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发挥资源潜能,增加花色品种,丰富饮食结构,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3.3.2保护自然资源,加强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换取尽可能好的效益,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核心内容。为此,为了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人们在发挥资源优势,扩展野生资源利用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强化科技投入,充分利用野生蔬菜种类繁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尽快地进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搞好示范园区建设,探索各种类型的栽培技术,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强化产后加工、市场营销等技术信息系统建设,以解决当前以自然采集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规模小、商品化程度低的局面,促进野生蔬菜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3.3.3野生蔬菜加工

一、速冻

(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处理——漂烫、冲洗——整理、分装、沥水——预冷——冻结——挂冰衣——包装、贮藏。

(二)操作要点1.原料选择、处理:选择幼嫩、新鲜、粗壮无虫蛀的野菜,清洗干净泥土、杂质等。2.漂烫、冲洗:在浓度为0.2%的葡萄糖酸锌沸水溶液中漂烫。蕨菜为2~3min,荆芥、水芹菜时间稍短,而苦菜需时间稍长,以充分去其苦味。漂烫后以野菜组织柔软而不烂为度,必要时可加入0.5%柠檬酸调节pH至6.0。,漂烫后快速用冷水冲洗冷却至室温。3.整理、分装、沥水:冷却后的野菜去掉茎条下部较老的部分,颜菜应去净其叶上鳞毛并洗净表面粘液,技规格、重量整齐码入底带小孔的冷冻盘内,沥干水分。4.预冷、冻结:野菜带盘预冷至0℃,再放人-30℃速冻机内凝结至中心温度达-18℃。5.挂冰衣:冻结成块的野菜从盘中磕出,放入10℃水中稍浸,使表面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冰衣。6.包装、贮藏:用聚乙烯袋装袋、封口、装箱,并迅速转入-18℃以下贮藏。

二、罐藏

(一)工艺流程原料分选、处理——预煮、漂洗——装罐、注汤——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检验、成品。

(二)操作要点1.原料分选、处理:选择新鲜幼嫩野菜,用流动净水冲洗干净、沥干、整条。2.预煮、漂洗:处理好的原料倒入浓度为0.2%,PH5.0的氯化锌沸腾溶液中3~5min,灭酶、护色、软化。荆芥、水芹菜用时稍短,再用流动水浸泡、冲洗、冷却,蘸菜应去净其表面褐色鳞毛及表面粘液。3.装罐、加汤汁:原料按级装入500g罐中,汤汁含柠檬酸0.15%、食盐1%、CaCl20.1%,煮沸过滤于80℃以上灌入。4.排气、密封:热排气,中心温度达80℃以上密封。5.杀菌、冷却:杀菌式为5’~25’~15’/100℃,分段冷却至37℃。6.检验、成品:成品送入25℃~28℃保温库中保温5~7d,其间进行抽检,剔除不合格产品。保温后抽样做细菌及理化指标检验,合格后贴标签、装箱、入库。

三、干制

(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处理——烘烤干燥——回软、分级——压块——防虫处理——包装——成品贮藏。

(二)操作要点1.原料选择、处理:选择鲜嫩、无病虫害的野菜,流水洗去杂质,沥干,入O.2%~0.5%柠檬酸及0.2%焦亚硫酸钠混合液中煮沸5~8min,灭酶、护色、杀菌,再用流动清水冲洗、冷却,蔬菜亦应去除鳞毛及粘液。2.烘烤干燥:干燥前期采用45℃~50℃温度,后期温度以60℃左右为宜。烘房内应定期通风、排湿、降低相对湿度,以利于干燥进行。干燥过程中应随时倒换烘盘位置,并注意翻动原料,以获得干燥程度一致的产品。3.回软、分级:出烘房后的野菜转入密闭的室内或容器内进行回软1~3d,使原料含水量一致,质地稍显疲软,按产品色泽、长度分级。4.压块:按产品级别、包装要求,采用人工或机器压块,压块机压力一般为70kg/cm2左右,保持1~3min。如易引起破碎,在压块前喷以适宜热蒸汽。5.防虫处理:干制品易道虫害,压块前可用溴代甲烷熏蒸、杀虫。使用杀虫剂的残留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6.包装、贮藏: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密封,装箱,贮藏于温度2℃~10℃,相对湿度65%以下库房中,避光保存。

论文关键词:野生蔬菜开发利用资源

论文摘要:野生蔬菜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了21世纪蔬菜土特产中的热点。然而,在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当中,要注意野生蔬菜资源发展的制约因素,还急需加强野生蔬菜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野生蔬菜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机制,积极开展野生蔬菜的人工栽培与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山野菜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继良,吴明作,杨艺,田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山野菜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0)

(2)宋吉利,潘兆清.山中蕨菜的功效与贮存[J]吉林蔬菜,2009,(01).

(3)李秀锦,郭红艳,仲飞.食用野菜与蔬菜某些营养成分的分析和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04,(07)

(4)陈英智,陈英群.山野菜的经济价值与开发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09).

(5)蔡虹,刘金铜.太行山区山野菜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01)

(6)陈正法,肖润林,梁称福.野菜分类方法及分类方案的探讨[J]长江蔬菜,2002,(09)

(7)任宝贵.论山野菜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1994,(02).

(8)廖小军,辛力.开发野菜资源,发展山区经济[J]农牧产品开发,1999,(12).

(9)甘永三.浅淡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J]农牧产品开发,1996,(10).

(10)岳含云.野生菜的开发与利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人工栽培范文篇10

野生蔬菜是指至今仍自然生长在山野荒坡,林缘灌丛、田头路边、沟溪草地等,未被人工栽培或未被广泛栽培的可供人们食用的草本植物和禾本植物的嫩茎、叶、芽、果实、根以及部分真菌、藻类植物的总称。如马齿苋、荠菜、水芹、香椿尖、槐花、松子、蕨菜等。

野生蔬菜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目前还在野生状态下,没有人工栽培或极少有人工栽培用作蔬菜的植物,如蕨菜;二是既有野生分布,同时也有部分人工栽培,如荠菜、香椿、蕺菜、马齿苋。三是一般情况下,它们并不做“菜”用,而是药用、观赏、薪材或其他用途等,如栽培的药用枸杞。野生蔬菜的范围也因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野生食用菌、野生藻类等也属于野生蔬菜的范围

1.1国外野生蔬菜

目前国外野生蔬菜消费的趋势是追求优质。讲究营养和种类多元化。不少消费者的口味正在向自然化回归,对天然野生型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荠菜、山芋、竹笋等品种已成蔬菜市场的固定“角色”,百合、南瓜、芦笋等保健型蔬菜日趋流行。荷兰芹、牛蒡、茴香等香料型蔬菜的消费也日趋增多。

1.2我国野生蔬菜

我国地域广阔,野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蕴藏量大,常被采食的野菜多达30多科100余种,在无环境污染的条件下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且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有的野菜的营养成分还具有保健和医疗价值。我国人民历来就有采食野生蔬菜的习惯,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对蔬菜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向着营养、多样、优质、时新、精细、无污染的方向发展。而野生蔬菜集营养、卫生、安全、保健于一体,正迎合了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许多地方都已有野生蔬菜上市,成为宾馆、饭店、酒楼、餐馆的上等佳肴,已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3野生蔬菜发展制约因素

1.3.1野菜资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野生蔬菜资源丰富,但大多数宝贵的野菜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即使少量开发利用的野菜,其利用率也相当低。目前,我国可食野菜的开发利用率只为3%左右。以生产山野菜较多的黑龙江省为例,蕴藏量较丰富的蕨菜、猴腿、黄瓜香、刺龙芽、薇菜等,其采收率仅在9%左右,且野菜采集只限于交通方便的浅山区,其他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1.3.2由于野菜生长的分散性,较强的季节性及部分品种较差的耐贮性,在采集、贮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耗浪费

资源分散,以采集野生为主;重采轻管,保护野生资源不够。由于野菜大多分布在边远的山野,交通不便,加之野菜资源归属不清,又缺乏合理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尽管各级政府多次强调保护资源,但在群众性的采集过程中,毁灭式开发和掠夺经营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掠夺性采集,必会造成野菜资源逐年减少,产量下降,质量变劣。蕨菜、发菜、薇菜、黄瓜香等传统野菜种类在传统采集区过度采集,面临自然资源匮芝的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可食野菜的繁衍,制约了对它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1.3.3野菜开发面窄

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植物上。从野菜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可分为三类:即优势种类、潜在优势种类和待开发种类。目前,对优势种类的研究相对较完善,但该类野菜量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对野生资源量大的潜在优势种和有待开发种的开发研究几乎是一项空白,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少部分植物上,许多重要或大宗资源均未开展系统研究。

1.3.4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部分野菜如蕨菜、薇菜、蒲公英、山竹笋、山芹菜等的加工制品已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优势,但消费市场远未打开。从总体上看,我国专门以野菜为原料的加工食品数量少,且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水平低,能力差,设备陈旧,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产品包装粗糙,保藏性差。产品检测环节不够完善,致使产品档次低,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高。花色品种单调(仅以野菜干、保鲜菜、罐头、盐制品为主,饮料及保健食品少),使得我国野菜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力,价格偏低。

1.3.5野菜开发利用的研究薄弱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野菜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营养成分、组织培养、繁殖与栽培等)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野菜分布的多样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不完全,因而对其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加工还未形成规范化。加之目前专门从事野菜资源开发研究的人员匮乏,研究经费不足,使得可食野菜的开发研究始终未能形成气候,许多宝贵的资源得不到研究和利用。

1.3.6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较少

有些野菜单靠野生采集已不能满足需要,驯化栽培势在必行。由于山野菜的出口和内销主要依赖野生资源,人工栽培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研究的品种不仅片面,且获得的成果也没能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广应用。人工促成栽培技术研究更少。

2野生蔬菜发展的对策

2.1.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资源

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要把山野菜资源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和山野菜种子资源苗圃,保护和收集那些珍稀、濒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山野菜,进行科学有效的引种栽培试验。在生产中,要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确保山野菜的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稳定,既为生产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山野菜资源和生态平衡。

2.1.2加强山野菜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山野菜主要分布在荒坡野岭、深山密林之中,单靠人工采集,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因此,必须建立山野菜试验、示范和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山野菜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为山野菜规模栽培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种苗。同时,还要制定山野菜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山野菜的质量标准达到无公害要求。

2.1.3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自然界是由多种生物群落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开发时,要积极探索山野菜资源的主体开发,不仅要加强山野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的研究,正确指导野菜的利用和食用,更要顾及相关的可食山野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走精细加工的路子。譬如根据植物果实、根、茎、叶、花的不同特性,在加工生产山野菜食品的同时,还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山野菜资源的利用率。

2.1.4完善机制、创新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

一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市场”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山野菜栽培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拉长山野菜产品的产业链;二要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改造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装潢,开展山野菜产品的深加工,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山野菜蔬菜粉、山野菜的发酵食品等等。

2.1.5创建山野菜品牌

山野菜的开发不仅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种,更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品牌、知名品牌。要融入甘南原生态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以旅游餐饮、高原特色珍品、“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平台,开发品种花样繁多、品质优良、色香味美的山野菜系列小食品,吸引游客的眼球和胃口,积极宣传山野菜产品,全力打造精美旅游山野菜品牌。只有打造出一个叫得响、拿的出的特色品牌,才能提高舟曲山野菜的知名度,进而将山野菜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2.2我国农业政策

蔬菜的生产和供应是各国政府和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政府明确指出,要根据城镇发展和消费要求变化,抓紧实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所以我国在"九五"乃至本世纪末蔬菜市场对蔬菜的要求但要数量充足、供应均衡、种类多样,而且要商品质量优良、符合市民消费习惯、营养保健价值高、洁净卫虫有这些都给蔬菜的多品种及深层次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许多省属多山地区,野生资源十分丰富。野菜在我国就有6000余种,常被零星采食的多达100余种。然而我国目前对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量只有其蕴藏量的5%左右,大量的山野菜资源仍处于待开发利用状态,年复一年其价值被浪费,不能变为社会财富。占土地面积仅7%的中国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向大自然要粮、要菜、要产品,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山野菜的出口几乎都是原料或粗加工产品,如干蕨菜、干苦菜和相应的高盐渍原料成本低,获利亦少。我国的辽宁丹东、河北承德、内蒙古满场、贵州荔波等均引进日本技术,生产的野菜保鲜加工品,直销日本、南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国内市场却很少见。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野菜资源十分丰富,如丹东、本溪、抚顺、鞍山、州、葫芦岛等地由于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受海洋季风影响气候冷凉湿润、夏季多雨、野菜资源十分浦公英、苑菜、刺嫩菜、山芹、霍香、苦菜、马齿苋、荠菜等一百多个常见野菜品种。然而,人们对山野菜的"开发末引起重视,基本上是自采自食或零星销售,很难形成产业规模。80年代以来辽宁的大连、丹东、本溪等地先后开发出刺嫩菜、蕨菜以及相应的深加工原料制品并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到90年代末,这些产品依旧是同样的产品,没有改进,所以在市场上无竞争力,满足不了现代都市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各级部门对野菜的综合研究与产业开发工作不够重视以及对市场的变化不了解。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中把农产品资源开发及本地加工转化增值列为六大研究目标之一,同时也被列为优先发展重要项目,所以,在我国可持续利用开发野菜资源,使其成为五个新的产业及经济增长点,时机已成熟。

3北京市野菜

3.1开发利用前景

北京市,野生蔬菜种类多,分布广,蕴藏量大,资源丰富,不受污染,特别是对我们远郊区来讲,环境污染轻微,不受或小受污染,在保护优先的原则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营养、卫生、安全、保健、食药兼用的野生蔬菜资源,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食用野生蔬菜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

3.2开发利用现状

3.2.1开发利用率低,多数资源未被利用

据资料记载,我国已明确掌握的野生蔬菜多达数百种之多,蕴藏量十分富足,而现今被开发利用的仅占蕴藏量的3%左右,绝大多数资源被闲置而未开发利用,仅限于如苦菜、荠菜、马齿苋、蕨菜、水芹、菊花脑、蒌蒿、发菜、蒲公英、蕺菜等几十个常见品种,而对其它众多或具特殊价值的野生蔬菜的开发研究甚少,如腊肠树花中Vc含量高达2352mg/100g,木鳖叶中Vc含量达1045mg/100g,像东风菜、益母草、野胡萝卜等具食药、保健兼用的宝贵资源均未被加以充分利用。

3.2.2以自然采集为主,对资源保护不力

如今,随着人们对野生蔬菜的向往,各地掀起了野生蔬菜热,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重索取轻赋予,大量采集已被开发利用、具有市场优势的野生蔬菜资源,缺乏对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长久性开发,以致天然资源蕴藏量逐年减少,甚至部分种类(品种)濒临枯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保护与利用的不协调。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认识,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3.2.3人工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滞后

相对于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而言,我市对野生蔬菜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开展较晚,且进展缓慢。在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方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不管从深度和广度上讲仍显得十分不够,在我市绝大多数地方和诸多种类(品种)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人工栽培技术体系,指导各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在精细加工方面,目前大多以鲜货、干菜、盐菜、罐头等制品居多,而精深加工和高档产品极为稀少,综合开发利用的渠道、范围窄小,对延长产业链、资源增值极为不利。同时也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花大力气积极予以探索,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提高资源价位,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利用。

3.3主要对策

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当前实际,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3.3.1发挥资源优势,尽物所用,扩展资源利用范围

目前,我国许多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并未充分加以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资源的闲置浪费。鉴此,我们应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加强对野生资源的开发研究,有效地掌握野生可食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贮量、加工处理、食用价值、生态影响等方面的科学基础数据,在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资源枯竭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扩展对可食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发挥资源潜能,增加花色品种,丰富饮食结构,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3.3.2保护自然资源,加强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换取尽可能好的效益,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核心内容。为此,为了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人们在发挥资源优势,扩展野生资源利用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强化科技投入,充分利用野生蔬菜种类繁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尽快地进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搞好示范园区建设,探索各种类型的栽培技术,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强化产后加工、市场营销等技术信息系统建设,以解决当前以自然采集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规模小、商品化程度低的局面,促进野生蔬菜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3.3.3野生蔬菜加工

一、速冻

(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处理——漂烫、冲洗——整理、分装、沥水——预冷——冻结——挂冰衣——包装、贮藏。

(二)操作要点1.原料选择、处理:选择幼嫩、新鲜、粗壮无虫蛀的野菜,清洗干净泥土、杂质等。2.漂烫、冲洗:在浓度为0.2%的葡萄糖酸锌沸水溶液中漂烫。蕨菜为2~3min,荆芥、水芹菜时间稍短,而苦菜需时间稍长,以充分去其苦味。漂烫后以野菜组织柔软而不烂为度,必要时可加入0.5%柠檬酸调节pH至6.0。,漂烫后快速用冷水冲洗冷却至室温。3.整理、分装、沥水:冷却后的野菜去掉茎条下部较老的部分,颜菜应去净其叶上鳞毛并洗净表面粘液,技规格、重量整齐码入底带小孔的冷冻盘内,沥干水分。4.预冷、冻结:野菜带盘预冷至0℃,再放人-30℃速冻机内凝结至中心温度达-18℃。5.挂冰衣:冻结成块的野菜从盘中磕出,放入10℃水中稍浸,使表面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冰衣。6.包装、贮藏:用聚乙烯袋装袋、封口、装箱,并迅速转入-18℃以下贮藏。

二、罐藏

(一)工艺流程原料分选、处理——预煮、漂洗——装罐、注汤——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检验、成品。

(二)操作要点1.原料分选、处理:选择新鲜幼嫩野菜,用流动净水冲洗干净、沥干、整条。2.预煮、漂洗:处理好的原料倒入浓度为0.2%,PH5.0的氯化锌沸腾溶液中3~5min,灭酶、护色、软化。荆芥、水芹菜用时稍短,再用流动水浸泡、冲洗、冷却,蘸菜应去净其表面褐色鳞毛及表面粘液。3.装罐、加汤汁:原料按级装入500g罐中,汤汁含柠檬酸0.15%、食盐1%、CaCl20.1%,煮沸过滤于80℃以上灌入。4.排气、密封:热排气,中心温度达80℃以上密封。5.杀菌、冷却:杀菌式为5’~25’~15’/100℃,分段冷却至37℃。6.检验、成品:成品送入25℃~28℃保温库中保温5~7d,其间进行抽检,剔除不合格产品。保温后抽样做细菌及理化指标检验,合格后贴标签、装箱、入库。

三、干制

(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处理——烘烤干燥——回软、分级——压块——防虫处理——包装——成品贮藏。

(二)操作要点1.原料选择、处理:选择鲜嫩、无病虫害的野菜,流水洗去杂质,沥干,入O.2%~0.5%柠檬酸及0.2%焦亚硫酸钠混合液中煮沸5~8min,灭酶、护色、杀菌,再用流动清水冲洗、冷却,蔬菜亦应去除鳞毛及粘液。2.烘烤干燥:干燥前期采用45℃~50℃温度,后期温度以60℃左右为宜。烘房内应定期通风、排湿、降低相对湿度,以利于干燥进行。干燥过程中应随时倒换烘盘位置,并注意翻动原料,以获得干燥程度一致的产品。3.回软、分级:出烘房后的野菜转入密闭的室内或容器内进行回软1~3d,使原料含水量一致,质地稍显疲软,按产品色泽、长度分级。4.压块:按产品级别、包装要求,采用人工或机器压块,压块机压力一般为70kg/cm2左右,保持1~3min。如易引起破碎,在压块前喷以适宜热蒸汽。5.防虫处理:干制品易道虫害,压块前可用溴代甲烷熏蒸、杀虫。使用杀虫剂的残留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6.包装、贮藏: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密封,装箱,贮藏于温度2℃~10℃,相对湿度65%以下库房中,避光保存。

参考文献:

(1)周继良,吴明作,杨艺,田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山野菜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0)

(2)宋吉利,潘兆清.山中蕨菜的功效与贮存[J]吉林蔬菜,2009,(01).

(3)李秀锦,郭红艳,仲飞.食用野菜与蔬菜某些营养成分的分析和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04,(07)

(4)陈英智,陈英群.山野菜的经济价值与开发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09).

(5)蔡虹,刘金铜.太行山区山野菜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01)

(6)陈正法,肖润林,梁称福.野菜分类方法及分类方案的探讨[J]长江蔬菜,2002,(09)

(7)任宝贵.论山野菜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1994,(02).

(8)廖小军,辛力.开发野菜资源,发展山区经济[J]农牧产品开发,1999,(12).

(9)甘永三.浅淡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J]农牧产品开发,1996,(10).

(10)岳含云.野生菜的开发与利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