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因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30:42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范文篇1

关键词:证券公司;区位因素;回归检验

前言

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论文百事通证券市场不仅具有天然的融资功能,还是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手段,它的某些指标还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投资者信心的晴雨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政策亦往往通过证券市场反映其效果。

证券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各种金融创新业务也加快了步伐。但从整体上看,经纪、自营、以承销业务为主的投行仍是国内券商的最主要业务内容和利润来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证券公司更合理、更有序、更健康地发展,学者大多从如何评价和提升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制约证券公司发展的因素,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模式、营销能力、人力资本等角度进行研究,对证券公司区位的研究相对较少。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适于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

因为证券公司总部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证券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所以,每个证券公司在选择总部的区位时都会做一番思量。但是究竟何种区位因素能够有效促进公司的发展并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拥有证券公司总部(以下简称证券公司)的22个城市为对象,结合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探索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一、区位因素分析

1、资本规模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国际投资银行逐渐介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已经成了威胁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开展业务的能力,公司所在区位拥有的资本数量多有利于公司扩资、融资,促进公司发展。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其基本特征有:依附性、动态性、私有性、波动性、群体性、创造性、层次性、潜藏性。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产出。证券公司的员工是知识型员,所以,证券公司应落户于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区位,有利于提升公司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

3、科技实力

区位在科技实力上的优势能给予证券公司的运作更多技术支持,同时区位内的大学、科研院校、企业研究中心等是证券公司员工的很好来源,此外,科技实力强的区位,拥有的潜在个人投资者也多,这就增加了对公司的业务需求,有利于公司发展。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基础设施发育的完善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是吸引外部稀缺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性要素,电力、邮电和交通构成区域发展的基础性环境。证券业所需的技术、信息及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现代通讯和网络设备,证券公司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主要通过网络等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此外,证券公司与外部的交流也需要发达的交通设施,所以说区位的基础设施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5、社会区位优势

社会区位优势指证券公司所在区位的政治文化区位优势,不同的区域在国内的政治文化区位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在区域的行政中心等级和科教文中心等级两个方面。我国证券公司无论在总部的选址或是营业部的选址时都会选择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是直辖市,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类地区的社会区位优势高。

6、经济发展状况

个人投资者、机构和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前提是拥有一定量的资本,所在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潜在股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数量,同时,一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越多,说明企业发展状况越好,企业数越多,潜在的需要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实证检验

本文用证券公司所在城市的特定指标表示对应的区位因素,构成计量检验中所需的七个解释变量,并选取变量对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构成被解释变量,利用Eview3.0计量经济学软件将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一一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对其t值及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检验变量的选取

证券公司发展的好坏不能简单的用某项经营业绩指标来表示,公司发展的好不仅指公司规模大,还要考虑公司的风险控制情况等。王晓芳、王学伟(2008)选择证券公司经营中的18个参考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排名的形式对我国证券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状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中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其数据构造实证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2006年,我国共有104家证券公司,但是公司的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加客观,只采用前50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剩余64家不进行考虑。前50家公司的总部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用每个城市的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表示证券公司在该城市的发展情况,这就得到了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

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本文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资本数量指数、人才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这五个指标依次量化前五个区位因素。另外,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区位因素,用城市的GDP与人均GDP两个变量表示。

2、样本数值

对上述各变量的样本值进行整理,现列表如下。

3、回归检验

利用表2中的样本资料,将前五个解释变量分别与被解释变量——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记录斜率项的t检验值。将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t检验值及F检验值。本文采用了截面数据做样本,对于这类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异较大,往往存在异方差性,所以,本文对回归模型的异方差性做了White检验。并给出了与各模型相对应的怀特统计量。回归结果见下表。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t0.025(20)=2.08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分布的临界值为t0.05(20)=1.725,因此,前六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人均地区GDP的参数未通过检验,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参数也通过了检验,且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9)=3.52,又11.8>3.5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即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确实对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产生显著影响。从怀特统计量的值及其伴随概率看出,每个模型都不能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4、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七个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t值的大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人才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地区GDP、资本数量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人均地区GDP。基于上述发现,得出以下结论:六个区位因素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有着些许区别,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

三、结语

区位因素范文篇2

1、资本规模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国际投资银行逐渐介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已经成了威胁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开展业务的能力,公司所在区位拥有的资本数量多有利于公司扩资、融资,促进公司发展。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其基本特征有:依附性、动态性、私有性、波动性、群体性、创造性、层次性、潜藏性。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产出。证券公司的员工是知识型员,所以,证券公司应落户于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区位,有利于提升公司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

3、科技实力

区位在科技实力上的优势能给予证券公司的运作更多技术支持,同时区位内的大学、科研院校、企业研究中心等是证券公司员工的很好来源,此外,科技实力强的区位,拥有的潜在个人投资者也多,这就增加了对公司的业务需求,有利于公司发展。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基础设施发育的完善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是吸引外部稀缺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性要素,电力、邮电和交通构成区域发展的基础性环境。证券业所需的技术、信息及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现代通讯和网络设备,证券公司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主要通过网络等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此外,证券公司与外部的交流也需要发达的交通设施,所以说区位的基础设施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5、社会区位优势

社会区位优势指证券公司所在区位的政治文化区位优势,不同的区域在国内的政治文化区位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在区域的行政中心等级和科教文中心等级两个方面。我国证券公司无论在总部的选址或是营业部的选址时都会选择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是直辖市,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类地区的社会区位优势高。

6、经济发展状况

个人投资者、机构和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前提是拥有一定量的资本,所在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潜在股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数量,同时,一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越多,说明企业发展状况越好,企业数越多,潜在的需要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实证检验

本文用证券公司所在城市的特定指标表示对应的区位因素,构成计量检验中所需的七个解释变量,并选取变量对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构成被解释变量,利用Eview3.0计量经济学软件将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一一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对其t值及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检验变量的选取

证券公司发展的好坏不能简单的用某项经营业绩指标来表示,公司发展的好不仅指公司规模大,还要考虑公司的风险控制情况等。王晓芳、王学伟(2008)选择证券公司经营中的18个参考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排名的形式对我国证券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状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中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其数据构造实证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2006年,我国共有104家证券公司,但是公司的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加客观,只采用前50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剩余64家不进行考虑。前50家公司的总部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用每个城市的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表示证券公司在该城市的发展情况,这就得到了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

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本文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资本数量指数、人才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这五个指标依次量化前五个区位因素。另外,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区位因素,用城市的GDP与人均GDP两个变量表示。

2、样本数值

对上述各变量的样本值进行整理,现列表如下。

3、回归检验

利用表2中的样本资料,将前五个解释变量分别与被解释变量——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记录斜率项的t检验值。将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t检验值及F检验值。本文采用了截面数据做样本,对于这类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异较大,往往存在异方差性,所以,本文对回归模型的

异方差性做了White检验。并给出了与各模型相对应的怀特统计量。回归结果见下表。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t0.025(20)=2.08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分布的临界值为t0.05(20)=1.725,因此,前六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人均地区GDP的参数未通过检验,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参数也通过了检验,且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9)=3.52,又11.8>3.5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即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确实对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产生显著影响。从怀特统计量的值及其伴随概率看出,每个模型都不能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4、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七个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t值的大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人才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地区GDP、资本数量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人均地区GDP。基于上述发现,得出以下结论:六个区位因素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有着些许区别,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证券市场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此形势下,我国证券公司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正确选择总部的区位,考虑的区位因素依次有: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证券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区位的优势帮助自身发展,如位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证券公司,应该广泛吸纳人才,在充实公司总部人力资本的同时,通过向各营业部输送人才,惠及各营业部,并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本上的区位优势。同时,证券公司在设立营业部时,也应考虑这六个区位因素,如由于社会区位优势是影响公司发展的第二大区位因素,所以,证券公司往往首先进驻各省的中心城市或直辖市,这一做法是有理论依据的。

未来证券公司总部在考虑拓展方向时,由于往往不能同时顾及六大区位因素,公司可以优先考虑前两大区位因素。首先选择有着社会区位优势的地区,即行政级别和科技教育级别高的地区,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人口规模大、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重高、各类专业人员丰富及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高的有人力资本区位优势的地区。

区位因素范文篇3

关键词:证券公司;区位因素;回归检验

前言

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证券市场不仅具有天然的融资功能,还是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手段,它的某些指标还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投资者信心的晴雨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政策亦往往通过证券市场反映其效果。

证券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各种金融创新业务也加快了步伐。但从整体上看,经纪、自营、以承销业务为主的投行仍是国内券商的最主要业务内容和利润来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证券公司更合理、更有序、更健康地发展,学者大多从如何评价和提升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制约证券公司发展的因素,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模式、营销能力、人力资本等角度进行研究,对证券公司区位的研究相对较少。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适于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

因为证券公司总部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证券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所以,每个证券公司在选择总部的区位时都会做一番思量。但是究竟何种区位因素能够有效促进公司的发展并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拥有证券公司总部(以下简称证券公司)的22个城市为对象,结合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探索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一、区位因素分析

1、资本规模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国际投资银行逐渐介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已经成了威胁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开展业务的能力,公司所在区位拥有的资本数量多有利于公司扩资、融资,促进公司发展。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其基本特征有:依附性、动态性、私有性、波动性、群体性、创造性、层次性、潜藏性。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产出。证券公司的员工是知识型员,所以,证券公司应落户于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区位,有利于提升公司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

3、科技实力

区位在科技实力上的优势能给予证券公司的运作更多技术支持,同时区位内的大学、科研院校、企业研究中心等是证券公司员工的很好来源,此外,科技实力强的区位,拥有的潜在个人投资者也多,这就增加了对公司的业务需求,有利于公司发展。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基础设施发育的完善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是吸引外部稀缺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性要素,电力、邮电和交通构成区域发展的基础性环境。证券业所需的技术、信息及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现代通讯和网络设备,证券公司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主要通过网络等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此外,证券公司与外部的交流也需要发达的交通设施,所以说区位的基础设施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5、社会区位优势

社会区位优势指证券公司所在区位的政治文化区位优势,不同的区域在国内的政治文化区位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在区域的行政中心等级和科教文中心等级两个方面。我国证券公司无论在总部的选址或是营业部的选址时都会选择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是直辖市,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类地区的社会区位优势高。

6、经济发展状况

个人投资者、机构和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前提是拥有一定量的资本,所在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潜在股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数量,同时,一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越多,说明企业发展状况越好,企业数越多,潜在的需要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实证检验

本文用证券公司所在城市的特定指标表示对应的区位因素,构成计量检验中所需的七个解释变量,并选取变量对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构成被解释变量,利用Eview3.0计量经济学软件将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一一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对其t值及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检验变量的选取

证券公司发展的好坏不能简单的用某项经营业绩指标来表示,公司发展的好不仅指公司规模大,还要考虑公司的风险控制情况等。王晓芳、王学伟(2008)选择证券公司经营中的18个参考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排名的形式对我国证券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状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中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其数据构造实证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2006年,我国共有104家证券公司,但是公司的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加客观,只采用前50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剩余64家不进行考虑。前50家公司的总部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用每个城市的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表示证券公司在该城市的发展情况,这就得到了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

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本文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资本数量指数、人才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这五个指标依次量化前五个区位因素。另外,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区位因素,用城市的GDP与人均GDP两个变量表示。

2、样本数值

对上述各变量的样本值进行整理,现列表如下。

3、回归检验

利用表2中的样本资料,将前五个解释变量分别与被解释变量——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记录斜率项的t检验值。将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t检验值及F检验值。本文采用了截面数据做样本,对于这类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异较大,往往存在异方差性,所以,本文对回归模型的异方差性做了White检验。并给出了与各模型相对应的怀特统计量。回归结果见下表。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t0.025(20)=2.08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分布的临界值为t0.05(20)=1.725,因此,前六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人均地区GDP的参数未通过检验,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参数也通过了检验,且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9)=3.52,又11.8>3.5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即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确实对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产生显著影响。从怀特统计量的值及其伴随概率看出,每个模型都不能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4、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七个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t值的大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人才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地区GDP、资本数量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人均地区GDP。基于上述发现,得出以下结论:六个区位因素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有着些许区别,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

三、结语

区位因素范文篇4

关键词:证券公司;区位因素;回归检验

前言

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证券市场不仅具有天然的融资功能,还是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手段,它的某些指标还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投资者信心的晴雨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政策亦往往通过证券市场反映其效果。

证券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各种金融创新业务也加快了步伐。但从整体上看,经纪、自营、以承销业务为主的投行仍是国内券商的最主要业务内容和利润来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证券公司更合理、更有序、更健康地发展,学者大多从如何评价和提升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制约证券公司发展的因素,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模式、营销能力、人力资本等角度进行研究,对证券公司区位的研究相对较少。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适于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

因为证券公司总部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证券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所以,每个证券公司在选择总部的区位时都会做一番思量。但是究竟何种区位因素能够有效促进公司的发展并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拥有证券公司总部(以下简称证券公司)的22个城市为对象,结合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探索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一、区位因素分析

1、资本规模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国际投资银行逐渐介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已经成了威胁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开展业务的能力,公司所在区位拥有的资本数量多有利于公司扩资、融资,促进公司发展。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其基本特征有:依附性、动态性、私有性、波动性、群体性、创造性、层次性、潜藏性。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产出。证券公司的员工是知识型员,所以,证券公司应落户于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区位,有利于提升公司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

3、科技实力

区位在科技实力上的优势能给予证券公司的运作更多技术支持,同时区位内的大学、科研院校、企业研究中心等是证券公司员工的很好来源,此外,科技实力强的区位,拥有的潜在个人投资者也多,这就增加了对公司的业务需求,有利于公司发展。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基础设施发育的完善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是吸引外部稀缺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性要素,电力、邮电和交通构成区域发展的基础性环境。证券业所需的技术、信息及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现代通讯和网络设备,证券公司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主要通过网络等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此外,证券公司与外部的交流也需要发达的交通设施,所以说区位的基础设施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社会区位优势

社会区位优势指证券公司所在区位的政治文化区位优势,不同的区域在国内的政治文化区位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在区域的行政中心等级和科教文中心等级两个方面。我国证券公司无论在总部的选址或是营业部的选址时都会选择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是直辖市,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类地区的社会区位优势高。

6、经济发展状况

个人投资者、机构和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前提是拥有一定量的资本,所在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潜在股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数量,同时,一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越多,说明企业发展状况越好,企业数越多,潜在的需要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实证检验

本文用证券公司所在城市的特定指标表示对应的区位因素,构成计量检验中所需的七个解释变量,并选取变量对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构成被解释变量,利用Eview3.0计量经济学软件将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一一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对其t值及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检验变量的选取

证券公司发展的好坏不能简单的用某项经营业绩指标来表示,公司发展的好不仅指公司规模大,还要考虑公司的风险控制情况等。王晓芳、王学伟(2008)选择证券公司经营中的18个参考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排名的形式对我国证券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状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中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其数据构造实证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2006年,我国共有104家证券公司,但是公司的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加客观,只采用前50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剩余64家不进行考虑。前50家公司的总部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用每个城市的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表示证券公司在该城市的发展情况,这就得到了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

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本文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资本数量指数、人才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这五个指标依次量化前五个区位因素。另外,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区位因素,用城市的GDP与人均GDP两个变量表示。

2、样本数值

对上述各变量的样本值进行整理,现列表如下。

3、回归检验

利用表2中的样本资料,将前五个解释变量分别与被解释变量——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记录斜率项的t检验值。将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t检验值及F检验值。本文采用了截面数据做样本,对于这类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异较大,往往存在异方差性,所以,本文对回归模型的的区位因素实证研究异方差性做了White检验。并给出了与各模型相对应的怀特统计量。回归结果见下表。公务员之家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t0.025(20)=2.08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分布的临界值为t0.05(20)=1.725,因此,前六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人均地区GDP的参数未通过检验,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参数也通过了检验,且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9)=3.52,又11.8>3.5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即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确实对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产生显著影响。从怀特统计量的值及其伴随概率看出,每个模型都不能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4、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七个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t值的大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人才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地区GDP、资本数量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人均地区GDP。基于上述发现,得出以下结论:六个区位因素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有着些许区别,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

三、结语

区位因素范文篇5

关键词: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与Gutierez(2006);Chun与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公务员之家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与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与Gutierez(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区位因素范文篇6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部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公务员之家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公务员之家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胡平主.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23,97-98.

区位因素范文篇7

内容摘要: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加速发展。本文以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的区位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基本特征、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并运用panel-data技术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2004-2009年间地区宏观经济水平、地区消费力、商业环境、对外开放度是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我国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对外资开放,至此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进入快速扩张期。面对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扩张过程中的区位选择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国内外对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概述

郭崇义(2002,2003)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所在城市和位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有不同的选址偏好,并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区位特征和规律。张闯、夏春玉等(2006)基于28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主要受对外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力、商务环境和投资政策、城市性质等因素影响。张闯(2006)基于58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比较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区域扩张过程中注重战略布局,优先选择区域中心城市。汪旭晖、刘勇(2008)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六家跨国零售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地区商业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另外,伯特(Burt)和特雷德戈尔德(Treadgold)认为,跨国零售企业海外投资往往首先选择那些与母国具有地理临近性的市场。迈尔斯和亚历山大研究指出,欧洲零售企业尤其偏爱像母国临近性的海外市场投资。虽然外国学者的研究不仅仅针对我国,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对外资零售企业扩张阶段区域内的区位选择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限于宏观层面,缺乏对其影响因素和布局趋势的实证分析。笔者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来检验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丰富外资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并预测其区位选择行为的趋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基本特征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备受外资零售企业青睐。通过对其外资零售企业进行分地区统计就会发现,其区位选择过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区位特征和规律。

(一)空间分布不均衡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凭借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国家政策,一直以来是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区域。早在1992年,上海就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的首批6个城市之一,而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及宁波直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才陆续开放。政策上开放时间的不同,造成了外资零售企业地区发展的不均衡。2004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出于对市场的了解和购买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优先往零售基础好、经济水平高的区域中心城市投资,进一步拉大了城市间的差距。截至2010年3月,外资零售业共在上海市开设店铺1610家,占整个长三角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56.6%,扣除掉便利店有1452家,依然占50%。

(二)逐步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上海、南京等城市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和对周边市场的了解,近几年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长三角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市场,通过并购和设立分店的形式开始迅速扩张。沃尔玛分别在嘉兴(2006)、无锡(2006)、昆山(2008)、绍兴(2009)等地区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在无锡(2003)、泰州(2005)、南通(2005)、温州(2006)等地开设了新店。家乐福绍兴店是其在中国内地三线城市开设的第一家,随后其新开几家店都设在浙江省的二、三线城市。2005年华润万家收购了浙江宁波慈客隆超市,其在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步伐得到进一步的加快。虽然上海作为全国一线城市其外资零售业发展水平继续高于周边地区,但是其零售市场所占份额比例已经开始逐年下降,据统计,2000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一线城市网点数占整个地区65.79%,2009年则降至48.92%。

影响外资零售企业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量和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密切相关(李飞,2009)。本文以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作为理论假设,利用2004-2009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建立基于panel-data技术实证模型对零售企业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及实证结果

模型拟选取各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网点数(NUM)作为被解释变量,假设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受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来代表)、地区消费力(CONSUME,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来代表)、地区商业环境(RETAL,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来表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用Trade(由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地区当年GDP得来)和FDI(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来代表]、地区开店成本(TERI,由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地区的GDP表示)的影响。据此,本文基于panel-data的技术实证模型为:

其中,i代表不同的地区,t代表年份。鉴于外资零售企业新开店前需要经历考察准备期,本文采取各城市指标前置两年的方式,零售企业门店数(NUM)采用2006-2009年的信息,而各城市指标则采用2004-2007年数据。将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后,纳入模型,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混合数据的GLS加权回归处理。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后,将显著性较弱指标(FDI和TERI)剔除,把余下指标重新纳入模型得到实证结果(见表1)。

(二)实证结果分析

调整后的模型实证结果变得非常显著,R2为0.992123,各指标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体来说,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与地区人均GDP成正相关,说明地区宏观经济水平是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地区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支出(Consume)和地区外零售企业网点数呈正相关,说明零售行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时受地区消费能力和地区商业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结论与汪旭晖、刘勇(2008)的结论相似,只不过他们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地区消费力。不同的是,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RETAIL)与地区外资零售企业数量较强的正相关,且显著性较强。这说明可能2004年底零售企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投资时更加理性,倾向于选取消费力强和商业氛围良好的地区进入。同时模型结果显示,地区对外开放度(trade)和外资零售企业数存在正相关,这表明外资零售企业在区域扩张过程中倾向于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另外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指标(TERI)对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可能是长三角地区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基础实施水平整体较好,相互间对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影响差别较小。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趋势

以上文实证分析的区位选择因素为依据,预计未来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动向。

(一)外资零售企业本土化进程加快

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对我国本土化进程,在长三角地区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已经悄悄退出大城市“第一商圈”的争夺,转而向社区及乡镇发展自己的客户群体。相比于大城市大中型零售网点资源越来越稀少和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周边的社区和乡镇地区的零售市场存在巨大潜力。早在1999年,沃尔玛就在美国本土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只是当时我国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较弱,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成本过高,直到2002年才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社区零售业已经比较成熟,而在周边地区县市,随着基础实施建设完善和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可以预见将来一段时间内外资零售企业的社区便利店、生活超市、农村放心便利店等业态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二)外资零售企业将加速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危机后经济的复苏和零售企业在中国持续的发展,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张力度。现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线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人均GDP普遍超过3000美元,普通城镇居民消费正经历转型升级阶段。发达国家发展证明,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候,零售市场将会经历快速增长期。中国连锁协会发表的2009年一季度报告表明连锁零售企业二、三线市场销售增长首次超过一线市场。2009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共开设店铺116家(不含便利店),其中85家开设在了二三线城市,占总数的73%。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东部地区消费能力较强、竞争相对滞后的二、三线城市将是外资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区位因素范文篇8

内容摘要: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加速发展。本文以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的区位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基本特征、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并运用panel-data技术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2004-2009年间地区宏观经济水平、地区消费力、商业环境、对外开放度是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我国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对外资开放,至此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进入快速扩张期。面对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扩张过程中的区位选择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国内外对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概述

郭崇义(2002,2003)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所在城市和位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有不同的选址偏好,并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区位特征和规律。张闯、夏春玉等(2006)基于28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主要受对外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力、商务环境和投资政策、城市性质等因素影响。张闯(2006)基于58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比较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区域扩张过程中注重战略布局,优先选择区域中心城市。汪旭晖、刘勇(2008)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六家跨国零售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地区商业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另外,伯特(Burt)和特雷德戈尔德(Treadgold)认为,跨国零售企业海外投资往往首先选择那些与母国具有地理临近性的市场。迈尔斯和亚历山大研究指出,欧洲零售企业尤其偏爱像母国临近性的海外市场投资。虽然外国学者的研究不仅仅针对我国,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对外资零售企业扩张阶段区域内的区位选择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限于宏观层面,缺乏对其影响因素和布局趋势的实证分析。笔者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来检验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丰富外资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并预测其区位选择行为的趋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基本特征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备受外资零售企业青睐。通过对其外资零售企业进行分地区统计就会发现,其区位选择过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区位特征和规律。

(一)空间分布不均衡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凭借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国家政策,一直以来是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区域。早在1992年,上海就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的首批6个城市之一,而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及宁波直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才陆续开放。政策上开放时间的不同,造成了外资零售企业地区发展的不均衡。2004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出于对市场的了解和购买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优先往零售基础好、经济水平高的区域中心城市投资,进一步拉大了城市间的差距。截至2010年3月,外资零售业共在上海市开设店铺1610家,占整个长三角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56.6%,扣除掉便利店有1452家,依然占50%。

(二)逐步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上海、南京等城市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和对周边市场的了解,近几年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长三角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市场,通过并购和设立分店的形式开始迅速扩张。沃尔玛分别在嘉兴(2006)、无锡(2006)、昆山(2008)、绍兴(2009)等地区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在无锡(2003)、泰州(2005)、南通(2005)、温州(2006)等地开设了新店。家乐福绍兴店是其在中国内地三线城市开设的第一家,随后其新开几家店都设在浙江省的二、三线城市。2005年华润万家收购了浙江宁波慈客隆超市,其在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步伐得到进一步的加快。虽然上海作为全国一线城市其外资零售业发展水平继续高于周边地区,但是其零售市场所占份额比例已经开始逐年下降,据统计,2000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一线城市网点数占整个地区65.79%,2009年则降至48.92%。

影响外资零售企业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量和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密切相关(李飞,2009)。本文以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作为理论假设,利用2004-2009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建立基于panel-data技术实证模型对零售企业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及实证结果

模型拟选取各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网点数(NUM)作为被解释变量,假设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受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来代表)、地区消费力(CONSUME,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来代表)、地区商业环境(RETAL,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来表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用Trade(由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地区当年GDP得来)和FDI(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来代表]、地区开店成本(TERI,由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地区的GDP表示)的影响。据此,本文基于panel-data的技术实证模型为:

其中,i代表不同的地区,t代表年份。鉴于外资零售企业新开店前需要经历考察准备期,本文采取各城市指标前置两年的方式,零售企业门店数(NUM)采用2006-2009年的信息,而各城市指标则采用2004-2007年数据。将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后,纳入模型,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混合数据的GLS加权回归处理。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后,将显著性较弱指标(FDI和TERI)剔除,把余下指标重新纳入模型得到实证结果(见表1)。

(二)实证结果分析

调整后的模型实证结果变得非常显著,R2为0.992123,各指标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体来说,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与地区人均GDP成正相关,说明地区宏观经济水平是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地区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支出(Consume)和地区外零售企业网点数呈正相关,说明零售行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时受地区消费能力和地区商业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结论与汪旭晖、刘勇(2008)的结论相似,只不过他们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地区消费力。不同的是,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RETAIL)与地区外资零售企业数量较强的正相关,且显著性较强。这说明可能2004年底零售企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投资时更加理性,倾向于选取消费力强和商业氛围良好的地区进入。同时模型结果显示,地区对外开放度(trade)和外资零售企业数存在正相关,这表明外资零售企业在区域扩张过程中倾向于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另外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指标(TERI)对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可能是长三角地区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基础实施水平整体较好,相互间对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影响差别较小。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趋势

以上文实证分析的区位选择因素为依据,预计未来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动向。

(一)外资零售企业本土化进程加快

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对我国本土化进程,在长三角地区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已经悄悄退出大城市“第一商圈”的争夺,转而向社区及乡镇发展自己的客户群体。相比于大城市大中型零售网点资源越来越稀少和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周边的社区和乡镇地区的零售市场存在巨大潜力。早在1999年,沃尔玛就在美国本土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只是当时我国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较弱,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成本过高,直到2002年才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社区零售业已经比较成熟,而在周边地区县市,随着基础实施建设完善和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可以预见将来一段时间内外资零售企业的社区便利店、生活超市、农村放心便利店等业态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二)外资零售企业将加速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危机后经济的复苏和零售企业在中国持续的发展,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张力度。现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线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人均GDP普遍超过3000美元,普通城镇居民消费正经历转型升级阶段。发达国家发展证明,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候,零售市场将会经历快速增长期。中国连锁协会发表的2009年一季度报告表明连锁零售企业二、三线市场销售增长首次超过一线市场。2009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共开设店铺116家(不含便利店),其中85家开设在了二三线城市,占总数的73%。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东部地区消费能力较强、竞争相对滞后的二、三线城市将是外资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区位因素范文篇9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资额最大的国家,但是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东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有87.84%分布在东部地区,9.09%分布在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只有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对华投资的如此不均衡,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区位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英国学者邓宁在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做了全新的解释。他指出:一个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是有三个因素决定的,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邓宁把区位优势看作国际投资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并把区位因素归纳为市场因素、贸易壁垒、成本因素和投资环境,随后又补充了语言、习惯等非经济因素。

根据邓宁的理论,伍德沃和罗尔夫对影响出口导向制造业国际分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他们的分析,跟投资选址呈正相关关系的因素有:GDP、汇率贬值、免税期限、自由贸易曲的规模、政治稳定因素、制造业的积聚度、土地面积等;而与选址呈负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工资、通货膨胀率、运输费用、工会组织等。

朴商天(2004)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性差异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对外开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励政策与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工资水平、研发人力则对直接投资起着反作用。基础设施对选址呈正相关关系,但对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正在减少。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FDI区位选择的动因,前两个是以多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朴商天虽然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但他只简要的讲述了影响地区性差异的因素,对某些区域存在着哪些具体的问题方面并没有解释。本文根据这些学者提出的因素,结合中国东、中、西部的具体情况,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由之得出的一些启示。

三、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

1政策因素

张立(2002)对FDI在我国省际分布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引入了各省执行FDI优惠政策的时间,结果显示,各省执行优惠政策的时间先后对FDI的流入有着显著的影响。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作为政策开放较早的地区,利用自己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建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最先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的集中区。1992年中国开放内陆城市并实行也沿海地区相同的鼓励政策,推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近几年外商对中西部的投资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如安徽、江西、湖北、云南、贵州等省份。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但中西部地区已经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征程。

2劳动力成本及工资水平因素

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决策的成本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成本。Austin(1990)强调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在于低工资水平,工资高低与外商投资呈负相关关系。朴商天(2004)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一关系的正确性。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种成本竞争优势对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劳动力导向战略是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重要的区位选择战略。除了成本因素,劳动力素质也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特别是在一个东道国内部,低劳动力成本经常意味着低的劳动生产率,只有那些低成本并且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区位,才能比低成本、低劳动生产率的区位更具有吸引力,这就是外资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大量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原因。

但是过高的工资水平也会抑制外资的流入。以长江三角洲职工平均工资衡量的劳动力成本显示,上海、宁波、杭州、南京和苏州等地的工资水平,远高于长江以北地区城市。工资成本对FDI分布的影响就是,未来的长三角地区外资可能会更倾向于投资到工资水平较低的周边地区,甚至转移到区外。工资成本的上升对长三角的外资流入是一个不利因素。

3土地成本因素

珠三角地区开发较早,当外资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而成本不断攀升,对FDI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按2002年单位土地面积的GDP衡量,深圳、汕头、广州、海口和福州等珠三角城市的土地成本在全国排在前列。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引进外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比重在持续上升。

4.基础设施质量

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港口和信息通讯等)和基础工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特别是具备一定投资规模的大型企业,如果生存在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的经济环境中,将会导致投资收益递减。在我国,各地区的投资硬环境差异非常大,例如东部沿海的广东省和江苏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完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东部地区的交通线路综合密度为1597公里/平方公里,同期中部地区为680公里/平方公里,而西部仅为29公里/平方公里,与东中部地区相差甚远,成为外资进入的“瓶颈”。

区位因素范文篇10

1模型设定

1.1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我们的模型由两个狭长的、隔海相望的国家A和B构成,其中国家A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图1).国家A和国家B的经济都由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构成,其中农业部门都能够自给自足.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国家A是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国,且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同时把国家B看作一个“黑箱”,不考虑其内部空间结构,对于国家A来说国家B的市场规模为yf,这里yf的值随着国家A对外贸易政策的深化而提高.图1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国家A的长度被标准化为1,劳动力的数量也标准化为1,其中制造业劳动力的份额为u,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为1-u.受土地等农业资源的限制,农业劳动力被固定在r=0、r=0.5和r=1三个区位(形成三个村庄).在这三个区位上,农业劳动力的份额分别为φ0、φ1和φ2.为简单起见,假设生产单位农产品需要单位土地资源和单位农业劳动力,同时假设农产品为计价物.这样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的收入都为1.制造业劳动力不能跨国流动,但是可以在国家内部两个区位r=0.5和r=1自由移动.如果制造业劳动力全部集中在区位r=0.5或r=1,则国家A是一个以区域中心城市(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如果制造业劳动力同时分布在区位r=0.5和r=1,则国家A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双核模式.令区位r=1上的制造业劳动力份额为λ,W1和W2分别为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劳动力的工资,则在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劳动力的总收入为Y0=φ0(1-u)(1)Y1=φ1(1-u)+(1-λ)uW1(2)Y2=φ2(1-u)+λuW2(3)。

1.2消费者和制造业企业

消费者(劳动力)具有相同的多样化偏好,他们的效用U具有Cobb-Douglas函数形式.令CA代表农产品的消费量,M为制造业产品消费量的综合指数,δ(δ>1)为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u表示制造业产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则:U=C1-uAMu(4)其中M=[∑ni=1c1-1/σi]1/(1-1/σ)制造业活动具有规模经济性和张伯伦式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假设制造业活动只需劳动这一种要素投入,固定劳动投入为F,边际劳动投入为c,则制造业企业i的成本函数为L(i)=F+cQ(i)(5)2市场潜能如果双核结构模式是一种均衡状态,那么必须保证区位r=0.5处的制造业企业没有动力逃逸到区位r=1,同时区位r=1处的制造业企业也没有动力逃逸到区位r=0.5.反之,如果企业逃逸后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则这个空间格局是非均衡的.下面我们构建市场潜能函数来刻画制造业企业逃逸原有的区位时获得利润的相对大小.简单起见,(1)假设农产品不需要运输成本,工业制成品的运输成本采用萨缪尔森的冰山技术进行处理: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后只有1/t到达,同时价格上升t倍;(2)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使c=(δ-1),F=u/δ;(3)不再单独考虑制造业产品离开国家A后的运输成本、关税等因素,国家B市场需求的存在等价于区位r=1处的收入由Y2增加到了(Y2+yf).制造业企业逃逸到rD能否获得更高的利润,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企业在rD处的生活成本指数.逃逸到rD处的企业要吸引工人就业,必须保证工人的实际工资率与原来的区位相等.如果企业所在rD处的生活成本指数较高,企业支付的名义工资就应该越高,这将降低产品的需求和企业利润.根据方程(4)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以求出区位r=0、r=0.5和r=1处的生活成本指数方程为:G0=[(1-λ)(w1t/2)1-δ+λ(w2t)1-δ]1/(1-δ)(6)G1=[(1-λ)w1-δ1+λ(w2t/2)1-δ]1/(1-δ)(7)G2=[(1-λ)(w1t/2)1-δ+λw1-δ2]1/(1-δ)(8)第二,企业在rD处面临的总需求.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营业收入全部转化为工人的名义工资.如果在rD处企业面临的需求较高,则企业零利润时工人的名义工资率较高.这样,我们将企业面临总需求的大小转化为企业零利润时工人名义工资率的大小.根据方程(1)、(2)、(3),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企业零利润时工人的名义工资率为(w1)δ=Y0(t/2)1-δG-(1-δ)0+Y1G-(1-δ)1+(Y2+yf)(t/2)1-δG-(1-δ)2(9)(w2)δ=Y0t1-δG-(1-δ)0+Y1(t/2)1-δG-(1-δ)1+(Y2+yf)G-(1-δ)2(10)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逃逸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则意味着企业零利润时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大于原来区位工人的实际工资率.根据方程(6)、(7)和(8),区位r=0.5和r=1处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为ω1=w1G-μ1(11)ω2=w2G-μ2(12)这样,我们定义区位r=1处相对于r=0.5处的市场潜能指数为,区位r=1处制造业企业零利润时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ω2和区位r=0.5处企业零利润时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率ω1之比.如果ω2/ω1<1,则制造业企业在区位r=0.5处获得更高的利润,制造业企业将向r=0.5处迁移;如果ω2/ω1>1,则制造业企业从将向区位r=1处迁移.因此如果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是空间均衡状态,那么意味着这时ω2/ω1=1,而且当λ的值增加时ω2/ω1下降,当λ的值下降时ω2/ω1增加.

3空间均衡

下面我们通过数值模拟来揭示对外贸易的深化即yf的增加对国家A经济地理结构的影响.由上面的分析,ω1和ω2由收入方程组(方程(1)、(2)和(3))、生活成本指数方程组(方程(6)、(7)和(8))、制造业工人名义工资方程组(方程(9)和(10))、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方程组(方程(11)和(12))共同决定.我们主要分析国家A面临三种对外贸易环境时经济地理结构的特点,这三种对外贸易环境为: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中等开放的经济环境和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在每种经济环境下,我们都首先假设所有的制造业工人都集中在区位r=0.5处即λ=0,然后逐步增加区位r=1处制造业工人的份额,即逐步提高λ的值,来观察这个过程中ω2和ω1的相对大小的变化.图2是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yf=0)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2(a)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2(a)可以看出,ω2/ω1总是小于1.这说明如果企业逃逸到区位r=1,它将远离区位r=0和r=0.5处的消费市场,企业利润将大幅度下降.因此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a)u2=0.2(b)u2=0.4图2封闭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图2(b)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2(b)可以看出,ω2/ω1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尽管当λ=0.95时ω2/ω1=1,但是λ<0.95时ω2/ω1<1,当λ>0.95时ω2/ω1>1.这说明λ=0是一种均衡状态,λ=1也是一种均衡状态.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可能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也可能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图3是中度开放的经济环境(yf=0.3和yf=0.9)下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3(a)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3(a)可以看出,ω2/ω1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且当λ=0.25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均衡状态.这时,制造业企业同时分布在r=0.5和r=1两个区位,而且在区位r=1处制造业企业的份额为0.25.同样,在yf=0.9的条件下,当λ=0.8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达到均衡.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为双核心经济体系.(a)u2=0.2(b)u2=0.4图3中度开放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但是在中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双核结构模式并不必然出现.图3(b)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3(b)可以看出,ω2/ω1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当λ<0.7时ω2/ω1<1,当λ>0.7时ω2/ω1>1.这说明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可能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也可能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图4是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yf=2)下ω2/ω1随着λ从0到1的变化曲线.图4(a)根据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的参数绘制.图4(b)根据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的参数绘制.从图4可以看出,ω2/ω1总是大于1.这说明λ=1是均衡状态,这时国家A的经济地理结构是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a)u2=0.2(b)u2=0.4图4高度开放环境下区位r=1处的市场潜能根据上面的分析,对外贸易政策深刻的影响着国家A的经济地理过程,是双核结构模式生成的直接驱动力量.根据图2(a)、图3(a)和图4(a),我们很容易绘制出图5(a).图5(a)描绘了在δ=3,u=0.2,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35,0.35和0.1时,国家A城市区位的均衡状态随着对外贸易深化的变化过程.从图5(a)可以看出:在对外贸易联系较小时,城市仅出现在区域中心.当海外市场规模相对于内陆市场规模增加达到某个临界值时,一部分制造业企业最终会被吸引至海岸港口地区,另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仍然留在区域中心以满足内陆市场的需求,这时的经济体系将呈现出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为双核心的空间结构.如果海外的市场需求继续扩大,最终所有的制造业活动都将被吸引到海岸地区.这时区域双核结构模式将最终瓦解,这个区域将演化为一个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单中心经济体.(a)u2=0.2(b)u2=0.4图5对外贸易与经济地理但是图2(b)、图3(b)和图4(b)表明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受到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规模的深刻影响.根据图2(b)、图3(b)和图4(b),我们也很容易绘制出图5(b).图5(b)描绘了在δ=3,u=0.4,t=6,区位r=0、r=0.5和r=1三个区位上农业人口规模分别为0.25,0.25和0.1时,国家城市区位的均衡状态随着对外贸易深化的变化过程.从图5(b)可以看出,如果农业劳动力消费市场规模较小,制造业部门的需求累积因果效应较为强烈,区域双核结构模式将不会出现.在封闭的经济环境和中等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历史事件和偶然因素在塑造经济地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可能仅仅出现在区域中心地区,也可能仅仅出现在沿海港口地区.当国外需求相对国内需求非常大时,一旦制造业企业开始被吸引至海岸地区,则这个地区成为整个区域经济中需求最大的区位,其他所有制造业企业最终会被吸引至海岸地区,最终港口城市将成为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