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0:27:06

青海范文篇1

一、国内旅游总人数

1―8月全省国内旅游总人数为410.85万人次,其中:过夜人数147.86万人次,占35.98%,一日游人数262.99万人次,占64.02%。在过夜人数中,省外游客为57.48万人次、占38.87%,省内游客90.38万人次、占61.13%。因各地区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建设和接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旅游发展很不平衡(详请见表1)。(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表1:全省1-8月各地区旅游人数调查推断情况

地区调查推断人数过夜人数其中一日游人数

(万人次)(万人次)省外省内(万人次)

(万人次)(万人次)

全省合计410.85147.8657.4890.38262.99

西宁市266.251****.5640.7863.78161.69

海东地区41.1914.185.428.7627.****

海南州31.539.****3.535.5122.49

海北州25.185.652.213.4419.53

海西州28.1512.024.637.3916.13

黄南州8.071.610.630.986.46

果洛州4.030.320.110.213.71

玉树州6.450.480.170.315.97

二、国内旅游总收入

全省1―8月国内旅游总收入为15.72亿元,其中:过夜游客的收入13.46亿元,一日游游客的收入2.26亿元。各地区的国内旅游总收入推断情况见表2。

表2:全省1--8月份各地区旅游调查推断总收入

地区调查推断总过夜游客收其中一日游游客

收入(亿元)入(亿元)省外过省内过收入(亿元)

夜游客夜游客

全省合计15.7213.467.695.772.26

西宁市10.899.555.464.091.34

海东地区1.491.260.730.530.23

海南州1.****0.840.470.370.20

海北州0.690.510.300.210.18

海西州1.241.080.620.460.16

黄南州0.210.140.080.060.07

果洛州0.060.030.****0.020.03

玉树州0.100.****0.020.030.****

三、旅游者的职业构成和旅游目的构成

从表3所列《问卷调查游客职业构成》反映的情况来看:企业管理人员占总答卷旅游人数的23.38%,占第一位,公务员占问卷数的18.****%,占第二位,依次是其他人员、军人、工人、学生、服务销售人员、离退休人员、农民,占比重最小的是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只占3.53%。

表3:问卷调查游客职业构成

项目问卷数比重(%)位次

1.公务员17918.****2

2.企业管理人员23223.381

3.专业/文教科技人员353.5310

4.服务销售人员656.557

5.工人868.675

6.军人909.074

7.农民464.649

8.离退休人员606.****8

9.学生696.966

10.其他13013.113

11.总计992100

由表4可见,来青游客中,以纯旅游为目的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人数居多,分别占问卷总数的25.6%和37.4%,其他依次是商务活动12.3%,探亲访友8.4%,文化体育交流7.2%,会议活动4.9%等。

表4:旅游者旅游目的构成

项目调查卷数(份)比重(%)位次

合计992100

观光25325.62

度假37037.41

商务12212.33

会议494.96

疗养131.38

朝拜202.07

探亲访友848.44

文化体育交流727.25

其他90.99

四、国内游客花费

据表5调查资料,国内游客在我省平均花费为382.62元,与20****年调查数338.7元相比增长13%,年均增长4.15%。人均一天花费218.64元。通过问卷调查与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断,今年省外过夜游客的人均花费为1337.86元,省内过夜游客的人均花费为638.42元,一日游游客的花费为85.93元。

表5:游客花费调查推断情况

单位:元

项目问卷实际推断省外过夜游客人均

人均过夜游过夜游客问卷实际推

客人均人均人均断人均

总计1128.221287.95910.321443.631337.86

1.交通费247.12282.06199.36316.15292.99

2.住宿172.12196.54138.92220.302****.16

3.餐饮268.24306.27216.48343.30318.14

4.景区游览64.8073.9352.2582.8676.79

5.娱乐50.2857.4440.6064.3959.67

6.购物189.95216.89153.30243.11225.30

7.市内交通23.3226.6618.8429.8827.69

8.邮电24.2327.6919.5731.****28.76

9.其他88.21100.4721.00112.601****.35

项目省内过夜游客人均

问卷实际推

人均断人均

总计700.00638.42

1.交通费153.3098.00

2.住宿106.82130.00

3.餐饮166.46161.****

4.景区游览40.1836.65

5.娱乐31.2228.47

6.购物117.88107.51

7.市内交通14.4913.22

8.邮电15.****13.73

9.其他54.6049.80

五、国内游客在青停留天数

在问卷调查汇入表6的情况中:旅游总体人均停留天数为1.75天,比20****年的调查增加0.25天。总体上来讲,游客停留天数增加,过夜游客平均停留4.63天。按职业来看,公务员平均停留3.21天,企业管理人员停留5.72天,专业/文教科技人员2.91天,服务销售人员为3.34天,工人6.17天,军人4.24天。停留天数最多的是学生,依次是工人、企业管理人员、离退休人员、军人等。因本次调查期限刚好是学生的假期,因此,学生停留天数相对较长。

表6:国内游客停留天数及各职业分类

单位:天

体平均停问卷游客平公务员企业管专业/文教服务销

留天数均停留理人员科技人员售人员

1.754.633.215.722.913.34

工人军人农民离退休人员学生其他

6.174.243.855.336.264.1

六、国内旅游者对青海旅游业的评价

表7所列数据说明国内游客对我省旅游业的评价较高,从总体上来看,评价好的占15.3%,评价较好的占76.7%,与20****年调查相比,评价好与评价较好的比重由53%提高到92%,说明这两年来我省加大旅游景点和接待方面的配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极大的改善了旅游环境。

表7:国内旅游者对青海旅游业的评价

项目好较好一般差

卷数比重%卷数比重%卷数比重%卷数比重%

总体15215.376176.7656.6141.4

住宿设施24324.544845.229229.490.9

餐饮19519.744244.633033.3242.4

交通13813.94****40.741341.6383.8

景点秩序与卫生1****10.231631.945045.412412.5

文化娱乐919.229029.255856.3535.3

旅游购物818.232833.151852.2646.5

导游服务20620.841742.033934.2303.0

从此次调查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省旅游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其一是青海不断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尤其是通过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郁金香节”、“东西部企业投资洽谈会”等大型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省的旅游知名度,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和国内游客。

其二是这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景(区)点的配套建设,逐步改善了青海景(区)点交通不便、设施简陋等状况,美化旅游景点的环境,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其三是近几年来我省经济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旅游休闲消费的兴起,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今年预计我省旅游人数有望突破500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将达19亿元。

青海范文篇2

1树立负责任渔业理念统领青海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青海鲑鳟鱼养殖产业发展以负责任渔业理念统领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坚决树立和践行渔业负责任理念,建立起对渔业负责任的许可制度及措施,必须以最为严格的许可制度措施来对养殖行为进行规范,应当较大程度上减少渔业随意性,使鲑鳟鱼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得到减轻。负责任渔业理念在青海省地区包括以下几个具体内容:1.1在水环境方面。注重渔业水环境质量,对渔业用水质量状况负责,不能因为渔业养殖而破坏了对于人们更为重要的水环境。1.2在生态方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尽量降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保证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不能因为水产养殖而破坏原先完整和谐的生态系统。1.3对消费者食用水产品质量(即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和食用安全)方面要对消费者食品安全负责,不能只追求渔业产量或渔业的巨大利益而置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于不顾,损害消费者的食用安全。1.4社会公共利益方面。要对群众的社会公共利益负责,如保证当地的居民生活的正常化、维护当地的水上交通秩序、维持当地环境卫生的清洁、维护当地生态景观和旅游景区不得受到水产养殖活动的任何影响等。1.5对养鱼投资者或养殖户方面。对投资者、养殖户的自身利益负责,要提高准入门坎,严格执行管理政策,合理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因为投资者、养殖户盲目投入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生态破坏。1.6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能够保证鲑鳟鱼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实现产品标准化、市场规范化,提高鲑鳟鱼优良品质,做大做强青海三文鱼品牌,树立三文鱼品牌形象,对整个鲑鳟鱼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前途负责等。

2努力践行鲑鳟鱼养殖严管“三原则”

在建立了负责任渔业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在鲑鳟鱼产业发展的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结合青海省地区当前实际情况,开创性提出沿黄网箱养殖严管“三原则”,也就是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1],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2.1执行最为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明确划定保护区与养殖区,黄河干流龙羊峡水库的以上水域划定为保护区,禁止任何渔业养殖和开发,从龙羊峡至积石峡段适宜养殖的各水库划为养殖区,并对各水库通过科学容量测算,进行严格的养殖总容量控制,划定养殖容量红线,不提倡高效高产,力求生产高品质商品鱼,严防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建立最为严格的网箱养殖场审批制度(申请→环境影响等综合评审→审批→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2],同时要求三倍体虹鳟养殖方形网箱(箱体长宽高大小6m×6m×6m、7m×7m×7m、12m×12m×8m)入箱规格5g以上,圆形网箱(周长60m、80m、100m,网箱深度分别为7m、10m、15m)入箱规格100g以上,并严格执行单位网箱养殖规模最高控制在6kg/m3以内的要求。2.2执行最为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严把苗种检疫关,严格执行水产苗种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检疫流程,对鲑鳟鱼苗种的输入和输出实行严格的动态监管,对苗场进行产地检疫和入箱前严格复检。制定根据各养殖场实际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对鲑鳟鱼养殖IHN、IPN、疖疮病、小瓜虫病等进行例行监测和送样检测,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同时严格各养殖场从业人员出入养殖区的更衣和消毒制度,对进出人员及车辆进出场区必须施行严格的双向消毒措施。养殖的所有网箱须加盖网盖,以防止水鸟捕食鱼类和传播疫病。对病死鱼要按相关程序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将死鱼随意投入水库污染水域[3]。2.3执行最为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对鱼种、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全程监控体系,确保养殖环节质量安全。推广三倍体虹鳟良种养殖,提倡养殖品种单一化,实行良种补贴,提高良种覆盖率。使用高能、环保、安全的配合饲料,大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鱼类品质,逐步实行饲料投入配额制度,以大大减少氮、磷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督促指导养殖户不使用禁用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类似于抗生素的药物,积极倡导减少各类消毒剂和鱼药使用量,广泛推广使用鱼用中草药和免疫制剂。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严格执行商品鱼上市前产品药残抽检,建立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引导和鼓励商品鱼进行绿色认证和产地认证,最终实现养殖场绿色认证全覆盖,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3完善技术和服务体系,提升现代渔业养殖水平

从建立完善鲑鳟鱼苗种繁育体系、强化基层推广服务体系、深化冷水鱼养殖基础研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不断夯实鲑鳟鱼养殖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提升高原冷水鱼现代化养殖水平。3.1建立较为完善的鲑鳟鱼苗种繁育体系。深入开展工厂化循环水鲑鳟苗种繁育技术的试验研发和运用,充分利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的智能、低碳、高效、循环使用的优势和特点,持续开展鲑鳟鱼良种选育、鱼种培育、多倍体制种等技术研发,切实保障省内网箱养殖优良苗种的自给率和覆盖率。3.2强化基层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水产站能力建设,建立微生物实验室,改善办公环境,提升技能水平,尤其加大对疫病监测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基层水产站的推广服务职能。同时加强对基层水产站技术人员及养殖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培育职业渔民,不断适应高原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3.3深化冷水鱼现代化养殖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适合青海地区的高原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包括构建和制定一系列基于负责任理念的相关负责任渔业许可制度;建立水质分析研究与养殖容量测算模型,为科学合理界定水库养殖容量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和完善适宜养殖场管理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计划和标准化网箱养殖模式,开展冷水鱼疫苗研制和生产应用,提升整体疫病防控能力。3.4加强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在养殖渔业生态保护技术、现代化高科技渔业装备、现代渔业养殖先进理念和相关配套养殖技术,以及适宜青海冷水水域养殖环境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等方面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联合开展技术合作和研究攻关,提升青海高原现代化渔业养殖水平。

4建立健全养殖水域环境监测及生态保护常态化工作机制

为最大程度减轻网箱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青海从常态化开展养殖水体环境监测、定期开展养殖场管理评估及环境影响评价、实行轮养轮休制度、建立网箱养殖鱼类逃鱼档案制度、加强鱼品加工排污监管,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以及强化对土著鱼类监测管理和规范群众放生等方面建立健全网箱养殖对水域生态保护的常态化工作机制。4.1定期开展养殖水体生态和水质监测。在网箱区域及其上下游设置监测点,每年例行开展4次监测,监测范围覆盖较大规模渔场和各个养殖水域,及时监测养殖水域水质基本变化情况和趋势,同时在沿黄干流非养殖区设置监测点做为对照组,与养殖区数据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建立网箱养殖与主要水质指标关系的动态模型,完成年度沿黄各个水库的养殖水体环境健康状况评价,及时动态调整和修正网箱养殖容量。4.2定期开展管理评估及环评。由地方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牵头组织对各个养殖场进行管理评估,按照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规范建立养殖场管理评估体系,指导各个养殖场持续开展自查自评,查缺补漏,及时督促整改不符合项,不断提高养殖场整体管理水平。同时跟进渔业行政管理监督,当地渔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网箱养殖总体环境影响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顿,对不按要求整改的养殖场,采取吊销其养殖许可证等严厉措施。4.3实行轮养轮休制度。生产一轮(一般2~3年)商品鱼,要移动网箱养殖的地点,不可在原地进行再生产,移动距离要大于原养殖地点200m以上,进行轮养轮休,以防止局部水域严重污染和生物安全管理风险。4.4建立健全逃鱼档案制度。高度重视网箱养殖鱼类防逃工作,定期检查网箱安全性能,及时做好逃鱼记录并及时回捕,减少或消除逃鱼对外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4.5加强鱼品加工排污监管。通过大力提升鱼品加工能力和现代化装备技术水平,提高商品鱼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率,改进加工排污设施,采取严格环保措施,最大程度减轻对环境的污染。4.6深入开展网箱鱼体排泄物集污系统研发。进一步加大对网箱养殖残饵和粪便回收集成技术的研究,改进网箱底部集污装置,提高养殖粪便、残饵回收率,以及排污移出水体后的再次利用率,通过持续开展网箱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最大程度减少网箱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4.7加强对民间随意放生活动的监管和引导。宣传落实国家农业部和青海省地区对水生生物保护和民间放生活动的相关政策规定,组织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进一步规范增殖放流和群众随意放生活动,以减轻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5打造青海三文鱼品牌,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高原特色冷水鱼品牌建设,实现青海省鲑鳟鱼养殖绿色食品认证全覆盖,生产优质、高档、品牌水产品,打造集生态、安全、优质为一体的青海三文鱼品牌[4],拓展营销空间,提升绿色发展质量。5.1打造“区域共同品牌”。通过生产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电子商务等手段,抱团拓展市场,防治恶性竞争,不断提升青海省优质鲑鳟鱼产品的价值,打造青海三文鱼区域知名品牌,建立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形成集苗种供应、网箱养殖、产品加工、冷链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为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积极培育品牌文化,通过在龙羊峡建设三文鱼小镇、三文鱼博物馆,组织国内外越野挑战赛等活动,科普、传播、渗透三文鱼文化,提升品牌内涵和价值。此外,共同品牌并不是不要渔场的自有品牌,而是共同品牌+独立品牌,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品牌体系。5.2以产业联盟为平台,建立产业良性发展机制。发挥新成立的青海冷水鱼产业发展联盟的作用,通过联盟+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真正实现“八统一”的要求,即统一苗种供应、统一饲料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基础设施提升、统一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统一品牌战略、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市场销售,加强行业自律,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优品质,加快高原现代渔业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品牌化建设进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青海沿黄冷水鱼养殖区打造为部级现代冷水鱼养殖示范区。

参考文献:

〔1〕申志新,简生龙.青海鲑鳟鱼养殖苗种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要点〔J〕.中国水产,2016,(04):66-69.

〔2〕拉尔其布,王国杰,简生龙,王振吉,等.青海: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控制与净化工作经验〔J〕.中国水产,2018,(08):78-80.

〔3〕简生龙,申志新,赵娟.青海冷水鱼养殖疫病防控工作经验〔J〕.中国水产,2018,(08):38-40.

青海范文篇3

当祖国西南地区的同胞还在旱灾肆虐的困境中等待甘露时,青海玉树县又传来了7。1级地震的噩耗。北京时间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玉树藏族自治州简称玉树州,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最低3510米,最高6621米,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有10万左右的常住居民。这次地震的伤亡情况会比较严重,目前,死亡人数在300人左右,受伤人数在8000人左右,有很多人被埋在废墟下。玉树当地大部分民居建筑是土木结构,90%的房屋倒塌,除了少数几栋楼房,剩余的全部倒塌,现在玉树县已全面停电。周边的政府、消防、公安已经展开救援。

玉树县的地震是大自然向我们人类作出的又一次挑战和严峻考验。然而,在这重压之下,将检验我们炎黄子孙的坚强风骨;在危难之时,将显示我们华夏民族血浓于水的亲密团结。在天灾面前,我们要更坚强,这才是那个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压不垮、打不倒的中华民族,这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青海范文篇4

中华民族素有扶危济困、行善积德的传统美德。玉树灾区人民的痛苦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深深牵动着我们的心。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看着被埋生命在废墟中挣扎,看着数10万灾区人民缺衣少药,我们心中都涌起无限悲情。

天灾无情人有情。为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学校已经组织我们捐款捐物。在此,我也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踊跃捐款捐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早日赢得抗震救灾的胜利!公务员之家:

一衣一物皆心意,一元一分总关情。

“伸出双手,奉献爱心”,以捐款方式为灾区困难群众提供关怀和援助,为灾区重建贡献我们的力量。您所捐助的每一分钱都饱含着无价的爱心,都将化成一缕缕阳光,汇成一条爱的河流,给灾难中的人们以无限的力量!

青海范文篇5

2010年4月14日清晨,青海省玉树县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大人准备上班,孩子要去上学,不少人还未苏醒。然而在7时49分,脚下传来的剧烈震撼打碎一切沉寂,这一天注定无法与往常一样。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几十秒内,玉树县的民房几乎全部倒塌,人们习惯迎接朝阳的瞳孔目睹了一场骇人的灾难。发生的这场地震,将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美丽县城顷刻间夷为平地,玉树地震遇难人员已达到2064人,失踪17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为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国务院已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回良玉一行于当晚8时左右进入地震震中结古镇,并立即进行灾民慰问活动,了解灾情,组织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国务院宣布今天为青海省玉树县地震死难者的全国哀悼日。哀悼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全国暂停公共娱乐活动。我校今天预备不再唱歌,十点我校将拉响警报,为灾区祈福。

地震最严重的地区玉树县,位于青海省南部,县府驻结古镇。人口6.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地处青南高原,地势高耸,纵跨长江、澜沧江两流域。矿藏有铁、铜、钼、铅、锌、镉、银、自然硫、砂金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是野驴、白唇鹿、藏羚羊、马鹿、雪豹、猞猁、黑颈鹤、天鹅、雪鸡等。野生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川贝、大黄、黄芪、羌活、藏茵陈、雪莲等。工业企业有洗毛厂、农机厂、砖瓦厂等。以牧为主兼有少量农业,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农业以种植青稞、油菜为主。境内处有隆宝湖草甸沼泽地,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黑颈鹤的栖息地,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著名的文成公主庙,是一座即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玉树素有“法会之乡、江河之源、歌舞之地”的美誉。这里的盛夏,是令人陶醉的黄金时节,洒脱飘逸的歌舞、美仑美奂的服饰、帐篷城的异彩、赛马……

但现在……

青海范文篇6

2010年4月14日,又是是一个含血带泪的日子,在汶川地震后,相隔两年时间,在中国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情牵十几亿中国同胞及世界人们的心。

山崩地裂的几分钟过去后,我发现,我们的周围,我们所能涉猎到的事关青海玉树大地震的新闻中,有无以复加的痛在弥漫,有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浓浓的爱意在涌动,有悲壮而凄美的人性的美丽让我深深地感动着。许多的瞬间,许多的片段,在阐释着大爱的真正内涵,在放射着人性中最美丽的光彩,这些瞬间和片段在珍藏进内心深处的时候,我泪流满面。

在新闻中看到一则新闻让人为之动容,一学校的教师徒手挖废墟救孩子幸存的师生立即组织救援,以最快速度将受伤的孩子送到医院救治,但有的孩子仍然没有被抢救过来。救出第一个孩子,大概是在8时20分。他说,大概有60多名教师立即参与救援,徒手挖开废墟。“我们很多人手里都没什么工具,学校一下子哪儿来这么多工具。”文明说,几乎所有的老师手都磨破了,废墟上留下了一道道红色血印,“我们流再多的血,也要救出那些被埋的孩子!”

青海范文篇7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已经无情吞没了数百名同胞的宝贵生命,近万名同胞在各种伤痛中呻吟,十万同胞无家可归。

为深痛悼念玉树罹难同胞,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为全国哀悼日,悼念玉树灾区遇难群众。

灾情发生后,4月21日六中校园国旗下半旗致哀。下午,六中齐向东校长亲自召集全校师生在国旗下集合,为遇难的玉树同胞默哀,齐校长对做好为玉树捐款和宣传工作做了部署。

为落实齐校长讲话精神,六中学生基层民主自治社团——广播协会全体会员深感悲痛,在此,广播协会全体会员向此次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幸存的同胞表示最深切的慰问!

“血浓于水,国窖有情,抗震救灾,我们义不容辞!”公务员之家:

4月21日上午,六中广播协会紧急召开全体大会商讨对玉树地震的宣传报道事宜,我们已经制定了宣传计划,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我校广播协会将选派优秀的广播员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号召全校师生为灾区群众捐款。同时,将出版玉树地震展板,出版手抄报,进行征文活动,进行爱心演讲。

青海范文篇8

四月,在南方地区已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可是高原地区的四月正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时候。

青海,正如歌词中所写,一个遥远的地方。

玉树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个灾难,

或许我们好多人都不知道玉树这个名字

今日,你牵动着无数华人的心。

青海,挺住;玉树,加油!

远在天涯的我及无数游子为你祈福。

四月的青海还是冷的,地震掠走了脆弱的生命,摧毁了人们的房屋。想到高原冰冷的风肆意的狂虐,心中怔怔的疼痛。可爱的玉树人,你们寒冷吗?一串持续上升的死亡数字,牵动着游子对亲人的揪心关切;牵动着无数华人对青海的热切关怀。

还未告别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惨痛的伤口还未愈合,接踵而至的是海地和智利对人们的警醒。灾难,何时才能结束?恐慌何时从我们心中撤走?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可爱的青海,我可爱的家乡,不要害怕,因为你身后还有无数华人支持着你。

在一次心灵的极度恐慌过后,一颗经久疲惫的心在阴雨中跳动,这是一段关于玉树的美好记忆。。在玉树广袤的草原上,飘盈着着热乎乎的奶茶香味。蔚蓝的天幕下,微凉的清风袭过飘动的发丝,空气中迷漫着夏日未经躁动的宁静。一片荫绿漫无边际的伸向山的一端。在一场风雨过后,走出华丽的藏家帐篷,踏着新雨浸润后的微微细草,无数的野蘑菇借着一场雨的时间丛生了,竟有碗口那般大小。大雨的来临寂静了喧闹的赛马场。玉树,犹如一位藏家姑娘的纯正笑容,热情中透着含蓄;又如藏家汉子,奔放而又不失礼节。而今,玉树受伤了,多么美丽的地方。

美丽的青海,可爱的玉树,我无法想象现在的景象。无奈的恐慌让人内心疼痛,人们的灵魂在不安中跳动。废墟掩埋了你们的肉体,活着的人承受着那一幕幕的触目惊心。此刻,有无数的华人双手合十,用最诚挚的心为青海祈福。

暖情系着四月气候未暖的青海。玉树,一个很少人知道的人间仙境。青海,一个不被人了解的遥远地方。今天,全部的华人用炙热的心灵给予温暖。

地震是无情的,可人间有真情。玉树,不要害怕,无数华人在你身后。青海,不要流泪,因为你有个叫中国的伟大母亲。

青海范文篇9

(一)财政政策的转型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国家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国债资金使用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压缩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科技、环境生态建设、公共卫生等属于公共范畴的投入力度。青海地处国家西部大开发前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稳健财政政策提出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体现统筹发展趋向,这将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具体来说,这对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农牧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农牧区公共卫生建设、农村“六小”、扶贫脱困、退耕还林、休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青海湖湿地保护、藏族地区财力补助等项目,争取中央支持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进一步推进的税制改革,包括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等。拟推行的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拉动就业。国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这将会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随着国家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全省的进出口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力度将会加强。

(三)中央“三奖一补”政策有利于缓解全省县乡财政困难。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财政部提出了初步意见,将安排资金启动“三奖一补”政策。目前,全省大部分县的县级财政自有财力在发放职工工资后仅能维持低水平的机构运转,推进社保、医疗、房改等改革十分困难,历史欠账严重。财政部提出要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县乡机构改革,精简冗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县、乡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县、乡经济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在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上,争取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机构运转困难。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正面积极反映近年来在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加大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如何从青海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精简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如何结合青海的特殊困难因素算好账并与财政部加强联系、沟通和汇报,努力争取得到财政部更多的奖励和补助,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挑战

(一)中央国债投资规模的减少,直接影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中央控制财政赤字政策的实施,财政投资的扩张力度呈收缩态势,势必减少中央对国债投资资金的投资规模,加剧国债投资下降的趋势。从近几年的国债投资情况看,1998年中央对青海国债(含国债转贷资金,下同)投入5.4亿元,2001年投入40.77亿元,2002年投入30.79亿元,2003年投入17.79亿元,2004年投入16.86亿元,2005年上半年投入9.68亿元。2004年比2001年减少23.91亿元,下降59%。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省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其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仅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贡献率也在10%左右,国债投入的减少,特别是在自有财力很小的青海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据统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4.4%下降到11.1%,回落了13.3个百分点。

(二)税收政策调整,也将带来一定的减收因素。增值税转型将给全省财政收入带来一定程度的减收。以目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为基础,按照机器设备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测算,再综合考虑转型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激励因素,如果2006年能顺利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则每年将造成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减收约3亿元左右。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全省财政收入也有较大影响,如企业所得税实行15%优惠税率,开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等。

(三)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尽管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但规模小、集中度低。200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除比西藏略高外,低于全国其他省份。在财政支出的总量中,地方财力自给率仅为20%,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从财源建设方面分析,全省具备国内外市场较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能够持续稳定提供财源的企业群或产业群体还没有形成,而石油和电力等重点税源行业,受国内外市场波动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存在不稳定因素。全省地税收入的最大税种——营业税,由于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也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全省经济发展除了受主导产业、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制约之外,还受到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瓶颈的制约,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因此,财政政策的转型,国家财政资金从竞争领域退出,必然会对全省财政收支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虽然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全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扶贫、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这些领域发展严重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首先,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中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缓慢,贫困人口多,占农牧民总人口的2/3,农村消费市场出现萎缩趋势。其次,青海省人口素质不高,教育发展任务艰巨。再次,青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因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牧民返贫现象仍在继续。

三、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良性运转的对策建议

(一)审时度势,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双稳”政策走势,在财政投入上适度体现积极政策。针对青海经济社会近几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拉动下步入了持续、快速、有效的发展阶段的实际,一要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按照中央财政税制改革精神,积极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工作。通过完善税制,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二要在贯彻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将通过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加大整合资金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采取适度积极的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和财政政策,不搞“一刀切”,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适当增加建设资金投入、重点项目支出和对“三农”、社会保障、再就业、教育、科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投入力度。确保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三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与扩大个人消费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以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努力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实践证明,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经济是财源的基础,财政又是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充分运用财政职能,继续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财政制度创新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运用好基建、技改、支农、科技、贴息、项目前期费等经济建设性资金管理手段,鼓励和培育市场主体,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整合财政支持生产性专项资金,突出重点,围绕利用优势资源、农牧业产业化和园区建设,支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培植后续财源,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

(三)加大中央专项争取力度,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青海省财力结构来看,多年来,中央补助收入都占全省总财力的70%以上,所以要保持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势头,在抓好收入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做好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是青海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海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还比较强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省上下要继续努力争取中央在实施宏观调整政策时对青海在政策上的区别照顾和资金上的一定支持。一方面在争取中央支持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勇于捕捉机遇,抢抓机遇,善抓机遇,不仅使我省争取中央支持的重点与中央有关政策合拍,而且使争取资金支持的总量逐年有所增加。因此,要精心研究中央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资金的投向重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理、有节、有效地争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做好项目的各项工作。项目是实现青海经济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青海的发展尤其依赖于一批大项目的建设和带动上。所以,今后要继续集中精力开展项目的筛选工作,做到审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筛选一批,循环往复。这就要:一是紧紧围绕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增加财源和扩大就业的发展目标,把抓项目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超前的思路、战略的眼光、科学的方式、切实的步骤做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项目,为争取国家资金,扩大我省投资规模提供项目支撑。二是针对国债资金使用的重点和方向,认真做好农村“六小”等基础设施、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干线公路、重点水利设施等方面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以争取壮大国债资金的支持力度。

(四)认真清理、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力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一是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处理好政策优惠和规范征收的关系。对应该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要保证其优惠政策享受到位,对不应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严禁越权减免。二是对已出台的各项减免税政策作一认真调查和清理,对已到期或不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的,要严格审查和清理,该归并的归并,该清理的坚决清理。三是对享受减免税政策的企业作一调查摸底,凡减免税政策已到期的企业要及时恢复征税,不留死角,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四是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为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按照国家关于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精神,做好应对和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新政策、新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财税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积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同时,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忌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吸引投资商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发展。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把促进我省资源开发、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与合理有序开采,节约能源、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好政、服好务。

(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金要坚决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资金办事情,集中财力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从财政政策和财政性资金等方面逐步向群众收入倾斜,向农业、农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基层政权建设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六)稳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不断增强财政工作的适应性。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和重要任务。各级财政部门在支持配合全省教育、卫生、社保、个人收入分配、住房分配等方面改革的同时,要突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财政管理的水平。

(七)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随着全省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金流量越来越大,财政监督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审计和财政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表明,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预算管理不严,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现象。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监督管理,加快依法理财、规范理财的步伐,强化对财政收支政策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运行质量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经秩序。

青海范文篇10

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东部湟水谷地、南部江河源头与北部祁连山地的枢纽地带,是连接甘肃河西走廊、西藏、新疆的通道,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域。青海湖流域的湿地类型主要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冰川湿地、沼泽湿地、泉水湿地等5种类型。除青海湖以外,青海湖流域面积大于0103km2的湖泊有70多个,其中面积大于013km2的湖泊有20余个。大于1km2的湖泊有12个,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北部的布哈河河源地区和东南部的湖滨地带。其中分布于西北部的多为淡水湖,共7个,有水面积20171km2;分布于东南部的多为咸水湖,共5个。[1]流域内的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湖面面积4186km2,湖面海拔3192177m,平均水深16185m。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湖区现有鸟类164种,兽类36种,两栖类动物2种,爬行类动物3种,各种鱼类6种,分别占青海省动物资源种类总数的55182%、3519%、2212%、4218%和1017%。青海湖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和水体条件孕育了独特的鱼类资源)))高原裸鲤。它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8个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的棕头鸟、鱼鸥、斑头雁、鸬鹚、赤麻鸭、黑颈鹤、大天鹅等十余种候鸟的数量曾达10余万只,它们的集中分布地)))鸟岛是流域内最著名的旅游资源之一。鸟岛、海心山、海西皮、三块石、沙岛等连同湖区四周美丽的草原、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高原旅游资源。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青海湖又被评为我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可是,近几十年来,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湖面面积逐渐缩小。据资料统计,自1959年至2004年的45年间,青海湖水位从海拔3196155m降至3192177m,蓄水量由86913亿m3降至69017亿m3,湖面面积由原来的454813km2缩小到4186km2,分别下降了3178m,17816亿m3和缩小了36213km2。尽管从2005开始,青海湖水位有所上升,水域面积也扩大了一定面积,到2008年,青海湖的面积达到4317km2。但随着气候变暖导致天然高山冰川和永冻层融化速度加快,流域内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仍不容忽视。究其原因,除气候变化无常等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开垦天然牧场、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2]气候暖干化是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全球变暖势必影响到流域内的气温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比5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015bC;干旱发生率由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三年一旱,到90年代,出现了四年重旱、一年轻旱的频率。研究证明,在降水量不变的前提下,气温升高4bC,则径流量减少15%左右。近几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年蒸发量分别以0122)))0135bC/10a和108m/10a的速率升高和增大,加上降水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减少趋势,使地表径流量出现明显的减少。湿地、河流水份补给不足、泉水涌水量下降、沼泽面积缩小,土壤含水量下降,沙化、盐碱化程度增加,原生植被中湿生、水生植物逐渐向中生、中旱生和旱生植物演替,植物种群结构和种群数量明显趋向简单和减少。[3]另一个原因是人类的活动所致。人类不顾当地的气候条件、不保护原有极其脆弱的植被资源,疯狂地向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滥垦、滥伐、滥牧,使固有的植被大量损失。据调查,近五十年来,环湖人口增加了313倍,耕地面积增加了20多倍,牲畜增加了3倍。大面积草地开垦成耕地,广种薄收的落后经营方式,使耕地长期裸露,风蚀水蚀,加剧了土地沙化进程。长期超载放牧是近年来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据研究,湖区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346151万羊单位,而目前载畜总量为584156万羊单位,超载6817%。目前湖区草地退化面积达6517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3419%。[4]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掠夺性的开发垦荒开始了。进入90年代,被激进环保主义者称为/罪恶黄花0的油菜又煽起了追逐经济利益的狂潮,短短几年时间,上马了18个国营农场,环湖开垦了30万亩地,地方上也同时垦荒5万亩。为了浇地,大部分河流被筑坝截断,以致于数次发生青海湖裸鲤在回游产卵河道被阻隔,陈尸50厘米至1米厚的惨剧。青海裸鲤又多年被过量捕捞,资源量已减少至不足早期的十分之一,导致鸟类的食物每年以近千吨的速度锐减,威胁到鸟的生存。水量减少,还导致水质含盐量和pH值上升,水生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存繁衍遇到恶性影响。[5]近年来,随着青海旅游业的开发、发展,到青海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旅游潮带来的湖区及周边旅游无序开发、过度开发、乱建设施,以及人们的环保无意识造成的污染,也给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人为活动的干预,诸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加强科学研究等,[6]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就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措施方面,从目前的现状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6、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6等。地方性的法规主要有:青海省有关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5青海湖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6、5青海省草原承包管理办法6、5青海省草原防火管理规章制度6、5青海省草原补修费征收管理办法6、5青海省人民政府禁牧令6,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封湖育鱼、全面禁捕等相关的法规、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的实施,对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作用尤为显著。例如,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中明确规定,在青海湖流域内经批准建设的工程项目,在批准的取土地点和范围内,就采取先移植草皮,逐段取土填埋、恢复地表植被的方法施工。建设单位必须保证植被的有效恢复,未按要求施工的,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植被,并处以5000)10000元以下罚款。非法捕捞青海湖裸鲤等水生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捕捞工具、捕捞物和违法所得,处以捕捞物价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对生态脆弱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实行封育或禁牧措施,对轻度退化的草原实行休牧或限牧,保护草场植被。禁止非法捕猎、揭巢拣蛋、捕捉幼鸟。禁止在草原上随意取土采沙,擅自开辟施工便道。禁止在湖泊、河道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堆放、弃置和处理固体废物、油料和含有病原体的废水及残液等有毒有害物质。[7]这为保护青海湖流域及脆弱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本身存在的不足,导致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然存在缺陷,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原因造成的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第一,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基本法中的缺失,导致对青海湖流域特定生境的立法缺乏应有的规范指引性。我国现行的5环境保护法6囿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基本原则、制度到法律责任等,皆偏重于污染防治,缺乏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原则和有关制度的支撑,对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缺乏规定。而在现有的立法中,自然资源大多是以单行法为主且多采取部门立法形式,林业、农业、矿产、草原、渔业等资源部门负责对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但这些部门大多是资源的开发利用部门,面对开发利用与保护双重责任,而资源的开发利用显然又有着明显的经济利益驱动,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容易陷入/重开发利用,轻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部门、局部利益,轻整体、全局利益0的误区,进而导致了资源的无偿占用、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严重的现象加剧。[8]这与基本立法相关制度的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使得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活动在基本精神和原则上缺少了上位法的相应指引和必要的参考。第二,由于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相关立法的模糊界定,导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在自然资源立法相对缺乏的背景下,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范还没有引起立法者们的足够重视,即使在一些法规中流露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用意,也往往是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来谈,将生态环境等同于自然资源,保护方法也无二至。例如,我国现行的5森林法6经过修正后对森林生态保护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具体的、可适用的森林生态保护条款,实践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一直在为森林开发利用让路,所以有人认为我国现行5森林法6的主要内容体现的仍然是/木头0林业。[9]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即是在这种不加区别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如该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生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0该条例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大部分都属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由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单纯的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的保护。第三,即使在自然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中包含有生态保护的内容,但由于其立法目的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使得对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保护缺乏整体生态价值的衡量,进而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上所述,由于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明确的区分,导致青海湖流域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还是以资源的开发为主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虽然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但生态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所反映出的立法态度是有差异的。通常人们在界定自然资源法时都认为,它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0]而生态保护法则是指,以防止人为原因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以保存生物的多样性为目的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为,前者的目的是强调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追求自然资源可为人类永续利用的经济利益和价值。后者是将自然资源作为环境要素加以保护,追求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整体环境要素的生态价值。但从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的相关规定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立法意图是,如何在对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完成生态环境的保护。如该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管理、开发、建设、生产、科学研究、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0可见,其所追求的生态价值,只能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所产生的反射利益间接达到。但事实上,这种反射利益在具体实践中根本不可能体现出来,进而导致青海湖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存在。第四,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政出多门,但又职责不清,使得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作为部级的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流域开展生态保护较早,但是,实际管理保护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我国对自然保护区是以土地管理为主还是以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为主,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5自然保护区条例6第21条规定/国家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0。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这种建制,实际上是以行政地理为基础建设自然保护区,忽视了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性,容易造成人为边界,使得自然保护区破碎化,不利于管护工作的开展。[12]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部门。例如,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第四条中规定,对于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和农牧民利益的关系,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这种管理体制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实际上,由于业务分隔而管理职能重复交叉,很多部门经常从部门利益出发,对本部门有利可图的,往往相互争夺审批、发证、收费、处罚、解释等权限,而无利可图的则往往无人愿意负责,互相扯皮、推诿,人为造成许多工作漏洞,使青海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益降低。第五,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对破坏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行政行为缺乏处罚的相应法律依据,导致对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无法得以真正有效的遏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要规范环境利用行为人的行为,追究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后的法律责任,同时也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当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时,也应该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但遗憾的是,从国家环境基本法到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规范再到具体的5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都缺乏对行政管理者如不履行其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责任主要是针对被监督者的,其结果造成许多法律法规的规定形同虚设。相关部门为了部门利益而没有贯彻条例中规定的生态保护的措施时,不必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只知行其权,而不用负其责,在执法经费紧张,而违法成本为零的情况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有效开展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