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3:16:38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6~84岁,平均62.3岁;其中,脑出血5例,肺部感染5例,脑梗死3例,冠心病2例,急性肾衰竭1例,胰腺炎1例;昏迷12例,意识清醒5例;原有气管插管15例,未行气管插管2例。

1.2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1.2.1术前护理

(1)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告知术中配合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并鼓励患者配合要求。(2)提高患者体内的氧储备,在术前予15min的100%纯氧吸入。(3)作好气道管理,充分吸净口腔及气道的分泌物。(4)准备物品: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套件、气管切开包、无菌手套、消毒用品、消毒液体、石蜡油、吸痰用物、镇静及麻醉药物、气管插管箱、抢救箱。

1.2.2术中护理

(1)摆好患者体位,取仰卧位,垫高肩部,使头后仰,使气管位于正中并充分暴露颈部。(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有心率、血压、血氧的变化及心律失常等情况,立即报告医生。(3)保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气道分泌物。(4)医生置入气管导管后立即充足气囊及固定导管。

1.2.3术后护理

1.2.3.1气管切开伤口的护理术后特别是术后24h内需密切观察气管切开伤口处有否明显渗血,渗血量,注意是否有皮下气肿、气胸、血胸及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有渗血较多的情况,立即局部压迫止血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早发现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本组术后有2例出现较多渗血,予凡士林填压及局部使用立止血、1∶10的肾上腺素滴注处理后,伤口渗血可明显减少。渗血的患者,第2天更换敷料时暂时不更换凡士林纱布,等出血止住后再更换。气管切开处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每天更换1次敷料,每次用0.5%碘伏消毒周围皮肤,有污染随时更换。如有伤口感染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可以局部使用抗生素。由于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伤口小,故本组病例无一例伤口感染。

1.2.3.2气管套管的护理每日注意气管套管的气囊压力,尽可能控制在2.45kPa以下[2];定期检查气管套管是否固定,了解系带的松紧(容纳一指为宜);需预防导管脱出,固定系带时应打死结。

1.2.3.3胸部物理护理胸部物理护理能有效防止肺部并发症,是改善患者肺功能的物理治疗技术。使用呼吸机的吸气末屏气(Pause)或叹息呼吸模式(Sigh),指导清醒的患者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并且每2小时更换体位,配合胸部叩击和胸壁震颤,这样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有助于防止肺不张、肺炎的发生。

1.2.3.4湿化气道管理因为气管切开的患者失去了鼻腔湿化的功能,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做好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的重要措施。湿化的目的是稀释分泌物以利于吸引或咳出,良好的气道湿化可以降低痰液黏稠度,有利于痰液排出,减少痰痂的形成[3]。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采用气管内持续滴药湿化法,利用输液泵持续将0.5%氯化钠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管缓慢滴入气管内,开始速度为4~6mL/h,并根据痰液的量及性质调整速度,但一般不应超过10mL/h。另外,需常规4~6h雾化,雾化液中可根据需要加入抗生素、激素及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如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需及时添加呼吸机湿化罐内蒸馏水,保证其温度达32~36℃,相对湿度达95%~100%。

1.2.3.5吸痰护理吸痰前先拍背,咳嗽、咳痰无力者协助体位排痰;取仰卧或侧卧位,选用多孔可控式透明硅胶吸痰管,先湿润气管导管,然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深8~12cm或不能插入为止,随后打开负压,成人负压在80~120mmHg为宜,压力过高易损伤气管内壁,严重引起肺不张,负压过低吸痰不净,造成反复吸,易损伤气道。边旋转边退出,有分泌物处稍作停留,切忌在同一个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或抽吸,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每0.15~1小时吸痰1次。操作时执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吸痰时应注意观察心电监护及血氧的监测,出现心率失常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0%应立即停止操作。对于使用呼吸机者,吸痰操作由2人同时进行,且在对呼吸机回路连接处消毒后再脱开吸痰。

2结果

17例微创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患者手术顺利,从手术开始切皮到安置好气管套管时间为约10min,出血量5~15mL,术后2例出现渗血较多,予相应处理后,伤口渗血明显减少。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后;食管反流;护理

气管切开术已成为临床上抢救呼吸道梗阻及手术维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常用手术。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易出现负氮平衡,总体蛋白合成速度下降,因此,必须加强营养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脑外科一般情况下行气管切开患者都是处于昏迷状态,进食则需要鼻饲才能完成,但鼻饲会发生返流易致吸入性肺炎,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有致命的危险。现将我科气管切开术后食物返流的护理总结如下。

一、基本资料

我科2003-2009年,共行气管切开术165例,其中喉癌89例,喉乳头状瘤13例,鼾症15例,喉外伤28例,气管异物20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5岁。

二、护理干预

2.1保持呼吸道通畅鼻饲前将气管内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吸净,在鼻饲中及鼻饲后30分钟内尽量不进行吸痰操作,避免吸痰的刺激引起呕吐,可预防胃内容物返流。

2.2正确体位:病情允许时头部抬高15℃至30℃,尤其是鼻饲时头部应抬高30至40度,并至少保持1小时,有利于食物消化,促进胃排空,防止体位过低导致食物逆流。

左侧卧位及鼻饲速度为10ml/min是减少返流的最佳体位和速度。当胃内容物潴留量大或腹部听诊听不见肠鸣音时,停止鼻饲,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吸入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

2.3鼻饲护理:鼻饲时进行无菌操作,保持食物及餐具的清洁卫生。每次灌食前应先检测胃管是否在胃内,确实无误,方可灌食。每次喂量不得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h,温度以38-40℃为佳,夜间12点后不灌食,让胃休息。鼻饲速度应缓慢,过快容易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同时导致返流。长期鼻饲者,定期更换胃管,每周更换一次,晚上最后一次灌食后拔出,次日再由另一鼻孔插入。

2.4检测胃残留量鼻饲前回抽胃内容物以检测胃残留量。如胃残留量超过50ml,需要延缓鼻饲,待胃液残留量减少再进行鼻饲。胃残留量大于150ml时,证明胃动力差,强行鼻饲易引起呕吐,应暂缓鼻饲。可遵医嘱给吗丁啉10mg3次/日。研究证明,吗丁啉可增加食管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排空,减少返流。

2.5使用气管切开导管气囊充气预防食道返流:在给病人进行鼻饲前或者患者有呕吐现象时,采取气囊充气防止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半小时至一小时定时放气,放气时,先抽吸气道和口腔分泌物,在缓慢抽吸囊内气体。尽量减轻套囊压力下将对气管粘膜产生的刺激。

三、小结

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的患者,运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来预防食道返流。并且还应掌握鼻饲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这样就能在护理工作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治愈率。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的:总结因喉部炎症所致急性喉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诊治的82例喉部炎症所致的急性喉梗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分度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仅1例行气管切开术。结论:喉部炎症性急性喉梗阻应尽快作出分度诊断,及时进行分度治疗。重症患者(Ⅲ度、Ⅳ度)要把握时机,行气管切开术,挽救生命。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少气管切开率。

急性喉梗阻是耳鼻咽喉科急重症之一,如不能及时进行快速、适当的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喉部炎症是引起急性喉梗阻最常见的病因。现对我院2000~2005年82例喉部炎症所致的急性喉梗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2例患者中,男54例,女28例,年龄1~79岁。其中小儿急性喉炎47例,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9例,急性会厌炎11例,扁桃体周围脓肿2例,咽后壁脓肿1例,口底蜂窝组织炎1例,会厌脓肿1例;按徐荫祥对喉梗阻的呼吸困难分度法[1]分度:Ⅰ度25例,Ⅱ度43例,Ⅲ度13例,Ⅳ度1例。

1.2治疗方法

Ⅰ度: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同时辅以超声雾化吸入,酌情间断吸氧,小儿酌情使用镇静剂,不需要行气管切开术。

Ⅱ度:以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为主,以后视病情激素可逐渐减量,并辅以超声雾化吸入,半坐位吸氧,镇静治疗,同时做好床头行气管切开术的准备工作。

Ⅲ度:在严密观察呼吸变化的情况下,先应用足量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同时辅以超声雾化吸入。坐位吸氧,镇静治疗,立即做好床头行气管切开术的准备工作。

Ⅳ度:即刻行气管切开术。若病情紧急,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

对咽喉部脓肿者适用上述分度治疗的同时,应及早行脓肿切开引流。

2结果

本组82例急性喉梗阻患者经分度治疗均痊愈出院,疗程3~10d,无死亡病例,仅1例行气管切开术,4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无并发症发生。

3讨论

本组病例中,小儿急性喉炎居首位,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次之,6个月~3岁的婴幼儿发病较多,发生呼吸困难的症状较重,原因在于:小儿喉腔小,黏膜肿胀易致声门裂阻塞;喉黏膜与黏膜下层附着不紧密,罹患炎症时肿胀显著;小儿咳嗽机能较差,气管和喉部分泌物不易排出;小儿神经系统较不稳定,容易发生喉痉挛[1]。急性会厌炎居第三位,成人儿童均可发病,会厌根部因炎症浸润压迫而肿胀,使静脉回流障碍,会厌迅速发生剧烈水肿,遮盖声门,影响呼吸而发生喉梗阻,有导致突然窒息的危险。喉部临近组织的急性炎症如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口底蜂窝组织炎等向下蔓延可发生急性喉梗阻。

本组中Ⅰ、Ⅱ、Ⅲ度呼吸困难的患者占极大比例,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激素对喉部炎症所致急性喉梗阻的治疗多数情况下效果满意。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消肿作用,可减低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渗透作用,使血管张力增强,从而减少和防止水肿的发生或加剧[2],及早正确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快速地缓解喉梗阻症状,即使诊断为Ⅲ度呼吸困难者,在做好气管切开前提及严密观察呼吸变化的情况下也可先行此治疗,喉梗阻症状多可缓解,且可有效地减少气管切开率。

气管切开术是解决喉梗阻的急救手术,要把握时机,当行则行。对于喉部炎症性急性喉梗阻Ⅲ度呼吸困难者在做好气管切开前提及严密观察呼吸变化的情况下行药物治疗,若呼吸困难无缓解或加重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Ⅳ度呼吸困难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以改善病人缺氧状态,挽救生命;若情况紧急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再行常规气管切开术。本组1例患者,男,63岁,因急性会厌炎致急性喉梗阻(Ⅳ度呼吸困难)急诊来我院,立即行环甲膜切开术,待呼吸困难缓解后,转入院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及药物治疗,10d后拔管治愈出院。

综上所述,喉部炎症性急性喉梗阻患者必须尽快作出分度诊断,及时进行分度治疗,收到满意疗效。重症患者(Ⅲ度、Ⅳ度)要把握时机,行气管切开术,拯救生命;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少气管切开率。

[参考文献]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26例儿童喉乳头状瘤,所有患儿有2次以上喉乳头状瘤复发手术史。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年龄6.4岁。临床表现:26例患者父或母有性病史。所有患儿均有持续声嘶,21例患儿初诊时伴有Ⅰ~Ⅱ度喉梗阻,2例Ⅲ度喉梗阻。纤维喉镜检:喉部病灶主要位于假声带、声带、喉室及前联合等处,其中,全部患儿假声带有病灶,17例声带有病灶,9例喉室有病灶,11例前联合有病灶,2例患儿扁桃体、口咽部及喉咽部有病灶,4例患儿有声门下病灶。

1.2治疗方法19例患者在全麻气管插管后手术,5例在清醒状态下先摘除部分喉乳头状瘤后再插管全麻,另2例先行气管切开全麻后手术。利用鼻内镜下微吸切器切除患儿的肿瘤,同时激光手术治疗协同,未行气管切开患儿考虑术后可出现呼吸困难,先行一侧喉部激光术,2周后再行另一侧。行气管切开患儿,同时行双侧激光。术后喉部创面均涂透明质酸钠凝胶。间隔时间2~3周,喉部再行激光治疗。患儿反复做4~8次。2结果

26例患儿中16例患者治愈,术后随访3~8年无复发,16例患者中有10例双声带无粘连,4例前联合处有粘连、声嘶,无呼吸困难,2例双声带增厚,表面不光滑。9例患者复发间隔延长。26例患儿中2例气管切开者,1例无复发14岁拔除气管导管;另1例术后3年无复发,拔除气管导管(图1)。

3讨论

Morrell在19世纪30年代末期首次报道乳头状瘤病变,当时乳头状瘤发现于儿童的咽喉部,现在看来很显然乳头状瘤也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分,而且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组。直到20世纪40年代,ChevalierJ首次提出了术语“儿童喉乳头状瘤”。在西方国家,喉乳头状瘤的年发病率在4~7/100万人口[2~4]。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在成人的发病率约为2/10万,儿童约为4/10万[5]。喉乳头状瘤基于发生年龄可被划分为成人型、儿童型及儿童时期发病持续至成年期三种类型。儿童乳头状瘤80%发生在7岁以前,更多集中于4岁以下,2岁以下发图1微吸切器、激光手术治疗协同,4次术后3年无复发,声带前端有粘连,拔除气管导管病的占25%左右[6]。成人型乳头状瘤发病高峰在30~40岁左右。由于该病病理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儿童喉乳头状瘤较成人型喉乳头状瘤更具侵袭性,尤其是3岁以下的病例[6,7],治疗也更为棘手。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5

1临床资料

我院外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重型外伤并气管切开术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15~71岁,平均49岁,其中GCS5~7分40例,GCS3~5分10例。所有患者皆于入院24h内行气管切开术。

2护理措施

2.1保证有效痰液引流,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做到有痰随时排除,不使痰在气管内潴留,发现病人呛咳或阻塞性喉鸣要立即吸痰,对昏迷咳嗽反射低或反射迟钝的患者,虽无痰堵塞呼吸道,仍需1-2小时吸痰1次,每次吸痰前翻身扣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每次要更换,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必须要分开。吸引压力不可过大,成人一般在80~120mmHg,吸引时间不超过10~15秒,如分泌物仍存在,应使病人休息片刻,再重复抽吸。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翻身和叩背加大肺部通气量,刺激咳嗽使分泌物排出,以利于吸痰。另外要注意插管过程中,禁止来回抽吸,防止损伤黏膜。拔出导管时要慢慢转动,两次吸引之间应重新给病人吸氧,使病人得到休息,防止出现阵发性咳嗽、血氧过低、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2.2合理用氧氧疗是颅脑损伤患者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一般视病情给氧(3~4)l/min,也可据血氧饱和度(SpO2)调整给氧流量,做到合理有效地给氧。

2.3按需进行湿化气道

根据患者痰液的粘稠程度决定湿化的时机与量,湿化效果以痰液稀薄容易咳出或吸出为宜,包括超声波声能雾化吸入、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喉头滴药,把湿化液转变成细微的气雾,依患者的病情、痰量、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决定吸入次数,主要采用小雾量、短时间的间隔雾化法,减少感染概率。首先每2~6h行超声雾化吸入一次,嘱患者深呼吸,使雾化药液可达气管粘膜,保持呼吸道湿润,以利于分泌物的排除。最佳方法是使用新型加温吸氧装置,使患者感觉呼吸温和舒适、通畅、咳痰容易,可提高氧疗效果。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根据(SpO2)的指标,随时调整氧流量,做到合理有效地给氧,其次间歇气管内直接滴入湿化液,每隔15~30min一次,每次1~2ml。最后套管口外敷两层湿纱布,起湿化过滤空气的作用。

2.4预防感染

气管内套管消毒每隔4~6h进行消毒一次,常用煮沸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尤其是吸痰时,戴无菌手套,吸痰管每次更换,在口腔和气道同时吸痰时,应遵循先气管后口腔的原则。气管切开部位局部换药每日2次,保持切开部位敷料清洁干燥,若有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4次,最好选用1.5%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器械消毒各种医用导管、器具、雾化器接管、氧气湿化瓶等,应严格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吸入的气体或药物被细菌污染。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室内温度20℃~22℃,湿度60%~70%.室内要通风换气,避免病人受凉,室内空气勿干燥,拖地要用湿拖。紫外线消毒2次/d,定时监测消毒效果。

2.5套管护理

内套管每2小时清洗擦拭消毒1次,取出内套管时,一手固定外套管,另一手轻轻打开套管销,嘱咐病人不要咳嗽,如有分泌物粘着不易取出时,可滴生理盐水湿润后再试取,切勿强行拔出,以防将外套管同时拔出,内套管取下后应清洗刷干净,放置容器内进行消毒后重新套入,不可间隔时间太长,外套管干痂形成。套管周围的纱布垫应每日更换一次,如污染可及时更换,套管周围的皮肤用75%酒精消毒,并涂少量抗生素软膏。在换气管套管前,要做好急救准备,备好套管一套。

2.6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呼吸困难、喘鸣,经过吸痰不缓解,要立即检查套管有无痰堵塞及压迫症状,若有表现下呼吸道堵塞及肺部病变,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观察有无出血、切口止血情况是否过长,气管套管粗细是否合适。观察并记录吸出物的颜色、量和性状等。

2.7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尊重患者的同时,及时对患者耐心解释,详细介绍医院的制度和环境,用亲切、和蔼的语言热情与病人交流沟通,仔细观察患者的语言、神情以及动作,了解其心理状态,掌握病人的不良心理,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并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对该疾病的治疗、预后以及护理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加对生活的自信心。经气管切开后不能发音,清醒者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

2.8饮食和口腔护理

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食物应每4小时1次,护士协助由胃管缓慢注入,注入食物的温度不要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粘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加强患者口腔的护理,每天用浸有含漱液的棉球擦拭牙齿的各面、上腭、两颊内侧与舌面。对长期昏迷、鼻饲患者,每天用0.9%生理盐水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必要时可在口唇涂抹油性物质,以防干裂。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6

1.1出血若术中止血彻底,一般出血不多,如气管切口过长过底或患者有其他出血性疾患,可有严重出血。

1.2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骤停由于气管切开后,突然氧气吸入增多,相对二氧化碳骤减,缺乏足够量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而导致中枢性呼吸骤停。

1.3皮下气肿由于术中切口过大,气管切口大而套管细,或皮肤缝合过紧,大量气体逸出挤入皮下。

1.4纵膈气肿或气胸为气管切开的严重并发症,可同时发生。

1.5创口感染可引起大出血以及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1.6气管切开后呼吸仍不通畅。

1.7脱管为严重并发症,可造成窒息死亡。

2气管切开的意外情况及其护理对策

2.1一般护理对策

2.1.1专人护理气管切开后,套管通畅与否为治疗的关键。成人一旦切开气管后,因表达能力差不能及时反应病情。小儿若无人照顾,可能由于分泌物或被服将套管堵住,仍有窒息的危险。所以要观察病情变化,床旁备好吸引器、血管钳、氧气、拉钩、光源等急救用品,如有意外应积极处理及抢救,故应有专人护理。

2.1.2体位术后取平卧位,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亦可取半坐位。颈下不要垫枕,使颈部舒展,以利于呼吸和咳嗽。手术当日不宜过多变换体位,以防套管脱出。

2.1.3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室温保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在80%~90%[1]。气候干燥时室内应多洒水,冬季湿度不足时,室内可使用雾化器,以增加湿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在气管套管口处,可用两层无菌湿纱布覆盖,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保持气管内湿润。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及切口污染相当严重的患者,长期用纱布覆盖易造成无氧环境,从而利于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因此,应对切口采取氧气疗法,使切口环境改变,从而抑制厌氧菌的生长[2]。

2.1.4气管切开术后由于空气未经鼻腔黏膜湿化过滤而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由此造成呼吸道分泌物干燥结痂不易吸出而影响通气效果,加之气管切开术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结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还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增加下呼吸道感染机会,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3]。因此病室应加强通风,气管内滴入适宜的抗生素溶液及湿化液,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常采用下列方法湿化:气道湿化和温化。气管切开患者每天从呼吸道排水量约1000ml,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体失去鼻部过滤、湿化、调温作用,吸入未经湿化的氧气,使分泌物黏稠,痰不易咳出,易造成堵管。方法:①直接灌洗方法:用注射器吸5ml生理盐水,在患者呼气末快速注入气道,以达到冲洗的目的;②气道滴入湿化液:每1~2h1次,每次滴入量3~5ml,应在呼气末转吸气时沿气管内壁缓慢匀速滴入,避免在患者咳嗽时滴药,以免药液的浪费,滴入药液量、间隔时间药根据痰液黏稠度而定[4];③雾化:常规每4h一次,用药可用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气道湿化温度应达到32~35℃,且<40℃,以免造成烫伤。

2.2防止气管套管脱出气管套管可因咳嗽、翻身、套管系带过松而脱出导致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理会窒息死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1套管的长度、弯曲度要选择适当,术前可根据患者的年龄、胖瘦选择适当型号的套管。

2.2.2注意调整套管系带的松紧,松紧度以带子与颈部间可放入一手指为宜。太松时套管可于咳嗽时脱出切口,太紧患者不舒适。对于术后皮下出现气肿的患者,于气肿消退后带子要及时加紧。固定带应系死结并系紧,每天要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手术后第2天,调节系带松紧,不可过松,以防止脱管发生意外。

2.2.3在取出内套管时,左手一定要按住外套管托板。

2.2.4一旦发生脱管,应沉着冷静,立即采取措施,重新安放气管套管。1周内可用弯止血钳将切口撑开,然后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超过1周者可直接沿窦道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

2.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尤其对分泌物阻塞的患者,吸除分泌物是一项主要治疗措施。吸痰注意事项:①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以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②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导管严格消毒,一根导管只用1次,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再吸鼻、口腔内分泌物;③吸痰前应给予高浓度吸氧,使用呼吸机者,需过度通气2~3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然后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痰管上下提吸。1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尤其是呼吸衰竭患者,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1次吸不净,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④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伸入气管达一定深度再放开吸痰;⑤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⑥在吸痰过程中患者常有咳嗽反射,这有利于排痰和痰液的吸出。

2.4清洁内管气管切开后应每3~4h清洁内套管1次,以免分泌物附着并干涸在套管内管壁,使内管阻塞。但要注意内管脱离外管时间不得过长,以防止痰痂干涸附着外管引起呼吸困难。一般从拔出内管到重新插入外管内,每次时间不超过30min。戴内管时,将痰吸净,内管戴好后将活门关好,以免内管脱出。若内管取出过久,外管内壁亦将有分泌物附着、干涸、妨碍呼吸,以后亦不易插入内管,遇此情况应更换外管,不可勉强用力推入[5]。注意患者颈部位置和套管位置,保持套管在自然正中位,以防因位置不正导致套管末端压迫气道壁,造成气道损伤出血。

2.5预防感染的方法①病室的台面、地面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1~2次;②操作前后彻底清洗双手,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戴无菌手套,每次吸痰用1根一次性吸痰管,先吸进气道内的痰液,再吸出口腔、鼻腔内的痰液及分泌物;③保持喉垫局部清洁,每天更换1~2次,分泌物多时应随时更换。同时观察切口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及渗血等;④定期行空气培养及管道的细菌培养。

2.6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病情好转后应及早拔管,防止因长期戴管发生溃疡、肉芽、甚至疤痕。拔管前须试行堵管,可采用间断堵管和部分堵管的方法。每次堵1/3或1/2,观察24~48h后,若无呼吸困难再堵1/3或1/2,以至全堵管48h后无呼吸困难才可拔除套管,准备同号套管于急救包内,以防急用。

总之,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气管切开后的常规护理,而且要了解掌握气管切开患者的意外情况及处理,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洪辉,李歌妹,杨建军,等.3例气管切开术后局部大出血的教训.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41.

2黄梅生.氧疗对气管切开术后长期套管留置的疗效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0,16(8):42.

3严丽英,李玲,严寒荣.从套管口处直接喷雾湿化液湿化气道的临床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716.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7

我科于2004年11月4日收治1例头痛待查患者,后出现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2岁,2004年11月4日因头痛、头昏1周收入院,查头颅CT未见异常,行扩血管对症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于11月10日患者早晨6am上厕所时,突发神志不清,呼吸骤停,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查体:呈深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约5mm,右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消失,T37℃,P76次/min,BP100/65mmHg。立即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后,呼吸次数14次/min,BP80/50mmHg,血氧饱和度99%~100%,立即遵医嘱,使用升压药物30min后,血压升高为120/90mmHg。下午4pm体温高达39.8℃,给予冰敷、冰枕等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因病情危重,不能进一步完善检查,经上级专家会诊诊断:(1)脑出血;(2)高血压病3级。经禁食、物理降温、升压、抗感染、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综合治疗,发病第3天,患者出现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发病第5天9am,拔掉气管插管,于当天下午3pm突发神志不清,呼吸骤停,血氧饱和度78%,立即在病房行气管切开术,吸出大量脓痰及胃内容物,自主呼吸恢复。气管切开术后30天患者病情稳定,肺部感染控制,行气管切开封管试验,试验2天后,患者出现嗜睡状,呼吸困难,T38℃~39℃,血氧饱和度80%,肺功能衰竭,气管切开封管试验失败。在恢复期又进行过2次封管试验,均告失败,后因家属要求带气管套管于2005年4月5日出院。出院时患者神志清楚,四肢瘫痪,消瘦,肺功能衰竭。

2护理

2.1气管插管的护理患者呼吸骤停后立即通知麻醉科行气管插管,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每班认真床边交接,用尺子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从牙垫至呼吸机接头的距离,一般为9~11cm。接呼吸机后,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每次翻身后检查呼吸管道是否脱落,呼吸机报警时,要注意检查是否电源中断,痰液堵塞管道或管道脱落、漏气,中心供氧压力不够。每4h放气管插管气囊内的气体,20~30min后再充气,防止气管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定期湿化气道,每班交接班时向呼吸机湿化瓶内注入10ml的蒸馏水,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是否恢复。

2.2高热的护理患者于发病当天下午4pm出现高热,T39.8℃,使用冰枕,并用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处冰敷,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降温,但患者血压偏低,禁用酒精擦浴。同时加强抗生素的使用,马斯平1g加生理盐水40ml每6h静推。每30min测量体温1次,至体温降至39℃以下,改为每2h测量1次。患者是中枢性高热,各种降温措施效果不理想,应做好解释工作。

2.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的病情多次发生变化,笔者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体温的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严格控制滴速30滴/min,遵医嘱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时,注意观察小便的颜色、性状,定期检查尿常规及肾功能、电解质,防止肾衰竭。患者的血压不稳定,使用升压药物时,应注意配制升压药物剂量的准确性,每小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随时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是否恢复,做好记录,以便于改变呼吸机的使用模式,及时拔除气管插管,防止气管黏膜长期受压,出现水肿、糜烂,患者自主呼吸于发病第3天恢复,这时应注意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为了加强营养,笔者于患者发病10天后置留胃管,这时应注意观察胃液的颜色、量,了解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定时鼻饲止血药物。每日进行口腔护理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真菌感染。

2.4呼吸道的护理患者于拔除气管插管当天下午3pm,出现呼吸骤停,立即在病房里进行气管切开术,笔者采用“丫”型气管套管,便于连接呼吸机。气管切开术后,吸出大量脓痰及胃内容物,同时自主呼吸恢复。在床边准备急救药品,呼吸机处于应激状态,准备气管切开护理盘、物品有:无菌手套、无菌纱布盒、无菌吸痰杯、无菌一次性吸痰管、无菌镊、无菌蒸馏水及气道湿化液。严格按照气管切开术后的无菌操作规程执行。

2.4.1病房内空气消毒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18℃~20℃)和相对湿度(50%~60%),每班用84消毒液拖地,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谢绝探视。

2.4.2内套管的消毒处理方法每6h清洁消毒气管内管,用流水彻底清洁气管内管。每次清洗后,应仔细检查有无异物,然后用0.5%戊二醛浸泡30min,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后再放于气管套管内,放气管内管时动作应轻柔。

2.4.3气管切口的护理气管切开后,严密观察伤口有无出血现象,气管切开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根据分泌物多少及敷料的清洁程度决定换药次数。一般每天1~2次,被痰液浸渍的纱布随时更换,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每天2次。

2.4.4掌握吸痰技巧吸痰时取无菌吸痰管,动作宜轻柔,不宜插入过深,由深至浅,左右旋转,边吸边提,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每次吸痰管应更换,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吸痰的次数应根据病情、有明显的痰鸣音,或是患者有剧烈咳嗽时而定。如痰较多时,可间断吸痰,待患者反应平稳后再吸。

2.4.5保持呼吸道湿润根据有关文献报道[1],湿化不宜采用生理盐水,而应用无菌蒸馏水。笔者采用三种湿化的方法:(1)雾化吸入,每次6h。雾化液的配制:无菌蒸馏水1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2)气道内滴药:每小时气道内滴药,每次0.5ml,湿化液的配制:无菌蒸馏水100ml加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空气干燥时,应增加气道内滴药次数。(3)湿化纱布的覆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无菌蒸馏水,均匀洒在覆盖于气管外口的湿化纱布上,定时更换。

2.4.6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氧气管、气道湿化管、吸痰杯的每日更换,内套管每日定时清洁、消毒。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口腔内与气管内吸痰用物严格分开。每班用84消毒液拖地,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谢绝探视。吸引器的储液瓶每班清洁、消毒后,放入84消毒液,吸引器的连接管用84消毒液冲洗、浸泡、消毒,每周2次。雾化吸入用的螺纹管及雾化罐使用后,用84液消毒,每次使用前用蒸馏水冲洗以减少对患者呼吸道的刺激。气管切开护理盘,每班清洁消毒1次。

2.4.7气管封管的护理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的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肺部感染得以控制,患者于气管切开后1个月进行气管封管试验。因为患者曾发生过气管误吸,而气管误吸会导致封管试验的失败,所以应注意防范:(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的变化,及时彻底的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并注意观察分泌物的性状,是否有胃内容物存在。(2)注意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并作好记录,必要时做血气分析。(3)在鼻饲时注意冷热适度,速度缓慢,并抬高头部30°,每次量不过200ml,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4)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5)鼓励患者做吞咽动作,以便于可以进食少量的固体食物。患者在封管第2天,出现嗜睡,T38℃~39℃,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80%,立即通知医生,放开气管封管、吸痰,吸出大量脓痰,因病情加重,封管试验失败。

2.5恢复期的护理患者长期带气管套管,不能说话,应做好心理护理,注意医护人员的语言行为,多与患者家属交流,如提供写字板、纸、笔,及时了解患者主诉。患者长期卧床,应加强基础护理。注意口腔的清洁,长期使用抗生素应观察有无真菌感染。加强皮肤、留置尿管的护理,因患者长期鼻饲流质饮食、大便失禁,应注意肛周的护理。加强肢体的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四肢变形,患者在卧床5个月的时间无口腔、泌尿系统并发症、肛周糜烂及褥疮的发生。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8

我科2000年12月~2008年8月共收治喉癌患者21例,均为男性,年龄50~70岁,老年占比例高,平均年龄65岁。其中喉部分切除术、喉成形术18例;全喉切除术、气管造瘘术3例,平均留置18d带管出院。

2护理体会

2.1人工气道护理

(1)体位的护理术后当日患者麻醉未清醒时取平卧,术后第一天取半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便咳嗽和排痰,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气管切开术后24~48h平卧位,而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将患者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改善通气,提高组织供氧。

(2)气管套管固定气管套管固定松紧应适当,能伸进一手指为适宜。气管、头胸要在一直线上,翻转体位时要同时转动,避免套管活动刺激粘膜或套管脱出,应配用床旁无菌弯止血钳一把,一旦发现气管套管脱落,立即翻身仰卧,用弯血管钳扩张气管切口,保持通气,并立即通知医生,重新更换套管。

(3)保持气管内套管清洁[1]内套管常规每日消毒更换一次,用后先用清水及毛刷将其内的痰液刷洗干净;同时配用相同型号内套管一个,以方便随时更换,如痰液稠或结痂时清洁用84消毒液1∶200浸泡再清洁,然后煮沸消毒,时间20min,根据患者分泌物排泄情况随时更换。外套管10h后每周更换一次,长期使用者则2~4d更换1次,更换时准备好器械,无菌操作,应有医生在场,护士才能进行更换,以防意外发生。

(4)气管切口护理[2-4]严格观察气管切口有无渗血,如渗血较少及时更换纱布,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即可,渗血较多应报告医生,急需拆开缝线,查找原因止血。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皮下气肿,若有痰污染应及时更换纱布,一般每天更换2次,每次更换时用0.5%碘伏棉球擦洗伤口及套管5cm。

(5)一次性气管套管的护理对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的患者,应注意套管有效期,同时注意检查气囊是否有无漏气,气囊充气时压力不可过大,最适宜的压力为18.4~21.8mmHg,过大防止气囊对气管粘膜压迫性损伤。气囊应定时放气,可预防充气时间过长、压迫气管壁导致的并发症。

2.2人工气道的湿化

(1)做好呼吸道的湿化:常规在气管覆盖无菌生理盐水纱布2层,用0.45%无菌盐水以3~4滴/min速度持续滴入,起到湿化纱布的作用,使气道粘膜湿润。每次吸痰前后15~30min,给予湿化液用0.9%生理盐水2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4000U,设好滴速,每1小时沿内套管缓缓滴入10~15滴;同时要防止滴药过多过快,引起反射性咳嗽不适。也可用超声雾化方法,雾化的温度在20~40℃,以预防感染和结痂堵塞套管。

(2)室内湿化:保持室内温度18~22℃、相对湿度50%~70%,经常用消毒液喷洒地面或有条件买台加湿气,以保持室内湿度。

2.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喉癌气管切开的前提和基础。

(1)术后细致地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痰液、性质、量、颜色变化,气管切口周围有无出血,有无结干痂,以免阻塞气道,引起窒息。

(2)喉癌患者手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由于术后患者主动抑制咳嗽及疼痛,痰液量多,不能自动咳出,如果不及时吸痰,也可造成气管阻塞,给予有效、正确的吸痰,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是做好气管护理的关键。

(3)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选择一次性吸痰管,插入套管12~14cm,一边轻轻旋转,边退边吸,持续时间不超过10s,退到痰液粘稠时稍停片刻,切忌上下抽动,压力过大,以免损伤气道粘膜,引起水肿出血,吸痰时间一般5min。

(4)吸痰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呼吸、神志、面色变化,对于心电监护者可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如大于0.90持续给氧,低于0.90低流量给氧,根据血氧情况,随时变化调节氧流量。

(5)喉癌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再加上手术后呼吸道痰量增多,易引起肺感染,所以每日病室内紫外线消毒2次,每日84消毒液1∶300拖地2次,室内要保持通风、空气新鲜,减少探视的人数,以减轻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降低感染机会。

(6)手术后第一天病情稳定时可鼓励自行咳嗽,协助患者翻身2次,叩背一次,以手掌呈弓状呈150°由下向上均匀叩背,每日可进行3~4次,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多鼓励患者做呼吸运动,使附着于肺部周围气管、支气管的痰液松动脱落,自行咳出。

(7)每次吸痰前后,均沿气管内套管壁滴入稀化液10~15滴,如痰液粘稠可增加20~30滴,也可经超声雾化吸入法给药。

2.4拔管后的护理

全喉切除患者,需带管出院应嘱患者和家属仍继续气管套管内滴药,告知稀化液配法、量,可放入眼药水瓶内缓滴。指导气管套管的清洗煮沸、消毒,时间方法护理常识,学会更换喉垫套管外口覆盖的纱布,防止感染。部分喉切除术气管切开术后留置3个月,拔除气管前用2%碘伏清结消毒切口皮肤,用无菌纱布严密固定,并嘱患者和家属咳嗽时用于轻压患者伤口,每天换药1次,直到伤口愈合。

2.5心理护理

由于喉癌患者全喉或部分喉切除术通常产生一种缺陷心理,特别全喉切除后失音终身带管,表现绝望、恐惧、孤独,对生活失去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护士应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经常交流。增加医患关系,多给予关心体贴,尽可能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以消除顾虑,正确对待疾病,有利于手术后康复良好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卫.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防护[J].家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44.

[2]吴附闻,陈琴.气管管理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31.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9

喉外伤是耳鼻咽喉科急诊,包括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随着社会的发展,意外事故增多,喉外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若抢救处理不及时、护理不当,易致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本院自1995年5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喉外伤患者48例,现将抢救与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8例患者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18~72岁。就诊时间30min~10h。其中闭合性伤18例、开放性伤30例、受伤原因有车祸,工伤,刀伤,自缢等。

1.2临床表现

声嘶或失音26例,不同程度的喘鸣,呼吸困难12例,伴其他部位受伤者7例,皮下气肿、喉返神经损伤、失血性休克各6例,咯血3例,气胸2例。

2抢救与护理

2.1抢救

闭合性喉外伤动态观察呼吸情况、禁声及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喉水肿,做好气管切开准备。当呼吸困难加重时,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开放性喉外伤应首先处理出血

、呼吸困难及休克三大危急情况[1]。

2.2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尤其急性钝挫伤可数小时内无明显症状,易被忽略,闭合性损伤较开放性损伤更具有危险性[2]。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无休克征象者,给予垫高枕头,保持颈部舒展,以利通气。禁声,按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雾化吸入。咽喉部分泌物及时吸出。(2)及时纠正休克: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处于休克状态患者立即给予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尽早恢复有效循环。保证重要器官重新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3]。但要密切观察,防止因滴速过快引起心衰和肺水肿。同时做好配血、输血准备,为抢救赢得时间。(3)术前准备: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常规采集血样,及时做交叉配血及各项检验检查,备

皮,皮试,注意患者的保暖。(4)术后护理: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血氧饱和度等。预防感染,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各导管引流通畅,严密观察颈部皮肤血运情况,观察皮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口腔护理[4]。气管切开患者,保持套管的通畅和清洁对呼吸至关重要,注意观察套管的系带松紧是否合适,位置有无移动,管腔是否通畅。(5)饮食护理:咽喉创伤通常在伤后10d内给予留鼻饲管,以保证营养供给并减少吞咽动作,减轻喉痛及呛咳,使创伤的喉部得到静止休息,利于创口愈合[5]。保持胃管固定通畅,定时灌入流质,要注意食物和注射器的清洁卫生,防止引起肠胃炎,拔管前先要饮食训练,无呛咳方可拔管。(6)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突遭意外,常表现为异常恐惧,悲观失望,作为护士要态度和蔼,热情对待患者,沉着冷静,抢救有条不紊,并对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以利疾病康复。

3结果

经上述积极处理,48例患者中18例闭合性喉外伤中有3例行喉整复术,其中1例二次手术,术后均拔除气管套管;30例开放性喉外伤中均行气管切开术后拔管,除4例声嘶外其余发声正常,无1例喉狭窄。

4讨论

喉外伤是头颈部外伤致死原因的第一位[6],常见为闭合性和开放性,其救治原则首先是保持正常呼吸,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注意全身情况。故护士要熟练掌握观察判断病情的方法,实施及时正确的急救和护理极为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外伤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做好术前准备及呼吸道、饮食、心理护理,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学愚.喉科学.第2版.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135~142.

2邬俊译.329例喉外伤病例分析.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0,24:155~306.

3何义平,杨文琼,张敏,等.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程序化护理.护理学杂志,1999,14(6):345~346.

4李瑛.喉外伤护理体会.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2):1037.

气管切开术范文篇10

1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

温度对马铃薯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平均气温17~21℃为宜。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但生长极其缓慢;7℃时开始发芽,但速度较慢;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在此温度范围内,芽条生长茁壮,发根早,根量多,根系扩展迅速。催芽的温度应在15~20℃。播种时,10cm的土层温度达到7℃时,幼芽即可生长,12℃以上即可顺利出苗。温度超过36℃,块茎不萌发并造成大量烂种。茎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以18℃最适宜,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在低温条件下叶片数少,但叶较大而平展。马铃薯抵抗低温的能力较差,当气温降到-1℃时地上部茎叶将受冻害,-3℃时植株开始死亡,-4℃时将全部冻死,块茎亦受冻害。日平均气温超过25℃,茎叶生长缓慢;超过35℃则茎叶停止生长。总的来说,茎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1℃,土温在29℃以上时,茎叶即停止生长。块茎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7~19℃,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15℃下,出苗后7d形成块茎,在25℃下,出苗后21d才形成块茎。27~32℃高温则引起块茎发生次生生长,形成各种畸形小薯。块茎增长的最适土壤温度是15~18℃,20℃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时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大,夜间的低温使植株和块茎的呼吸强度减弱,消耗能量少,有利于将白天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向块茎中运输和积累。马铃薯是喜强光作物,每天日照时数超过15h,茎叶生长繁茂,匍匐茎大量发生,但块茎延迟形成,产量下降;每天日照时数10h以下,块茎形成早,但茎叶生长不良,产量偏低。每天的日照时数为11~13h时,植株生长发育正常,正常形成块茎,块茎产量高。早熟品种对日照反应不敏感,在春季和初夏的长日照条件下,对块茎的形成和膨大影响不大,晚熟品种则必须在12h以下的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块茎。马铃薯植株鲜重约有90%由水组成,其中有1%~2%用于光合作用。马铃薯蒸腾系数为400~600,是需水较多的作物,生长季节降雨量为400~500mm且均匀分布,就能够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整个生育期间,土壤田间持水量以60%~80%为最适宜。

2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有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5个气象因子影响宁城县马铃薯种植范围及产量高低,对马铃薯生长季(4月下旬至9月下旬)时段的5个气象因子进行积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最高气温的曲线变化幅度最大,马铃薯产量和7-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呈反相关。马铃薯产量与7、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0.189,马铃薯产量与7月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230,马铃薯产量与6、7、8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5、0.250、0.232,均通过了0.05水平的检验。

3分区评述

适宜区:马架子、黑里河西部、八里罕西部、三座店小梁子西部地区、甸子和必斯营子零星地区,该区气候凉爽,降水适中,6-8月的降水量均达到350mm以上,7-8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1~25℃,7月平均气温为l5~19℃,能充分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需要,为宁城马铃薯优质高产区。次适宜区:小城子西部、八里罕山区大部分地区、黑里河部分地区。这一地区气温适宜,降水较适中,6-8月降水量为300~350mm,比较利于马铃薯产量的形成,为宁城马铃薯中产区。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宁城其他地区,该区6-8月的降水量为250~300mm,能满足马铃薯的生长需求,热量条件不能满足马铃薯的需求,这个区域一般最高气温在30℃以上,不利于马铃薯生长,为宁城马铃薯低产区。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监护措施

近年来,急性颅脑外伤呈不断增多趋势。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有急、重、危等特点,行气管切开术是解除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有效预防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本研究回顾性调查了我院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7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制定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78例患者中,男58例,女20例;年龄5~72岁,平均46.4岁,其中49例为>60岁老年患者。

1.2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依据CLSI2006-2010年规则操作并判断结果,采用WHO-NET5.3-5.4版本处理数据。哥伦比亚血平板、M-H平板、鉴定培养基及药敏纸片购自英国Oxoid公司、德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购自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

1.3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病例选择依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版)进行[1]。

2结果

2.1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78例肺部感染患者的气管分泌物中培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8.6%;革兰阳性球菌占25.7%;真菌占5.7%。见表1。

2.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MRSA共检出9株,检出率为42.9%。

3讨论

3.1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

78例肺部医院感染患者分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分离率居第1位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存在多种复杂的耐药机制,如外膜通透性降低、泵出机制、由染色体编码持续高产AmpC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以及能水解碳青霉烯类的金属酶等[2];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主要是外膜孔通道蛋白表达的降低或缺失、主动外排泵系统的亢进,使得细胞内有效药物浓度减少而耐药[3];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代表菌,ESBLs可通过接合、转导和转移方式在菌株间传播[4];MRSA的检出率为42.9%,MRSA具有传播途径广、致病性强的特点[5],对患者已形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3.2消毒灭菌措施

3.2.1物品的消毒灭菌雾化吸入器一人一次一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每日更换1次,0.5%“84”消毒液浸泡60min;氧气湿化瓶、湿化液及时更换,套管口以无菌湿纱布覆盖,及时更换;吸引导管一次性应用,口腔与气管内吸引管严格分开;内套管2~6h清洁、煮沸消毒1次;吸引器的储液瓶每日清洗,每周用0.5%“84”消毒液浸泡30min。

3.2.2空气与环境的消毒病室内保持恒温(18~20℃)和相对湿度(约70%),开窗通风2次/d,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d,每次1h;病室地面用1%“84”消毒液拖地,2次/d;严格控制探视陪护人员,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病者严禁接触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