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5:10:40

前景范文篇1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前景范文篇2

1.双边贸易额增速呈放缓趋势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中方统计,200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6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1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2006年,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从韩方统计资料看,四年来的贸易总和分别为570.2、793.5、1005.6、1073.9亿美元,经过测算,年增长率为38.6%、39.2%、26.7%和17.1%;虽然中韩双方由于统计方法或统计范围不同,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看,中韩贸易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增速逐步趋缓。

2.产业内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称IIT)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的标准,SITC中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都属于同一产业。

早在本世纪初,韩国学者李准晔等人就曾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数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涉及所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是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其地位不断提高。而中国学者曹子瑛、梁果(2006)根据1995年~2005年韩国海关贸易数据测算的10年间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0.68,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韩贸易的主要形式。

3.中韩双方贸易结构不同,中国处于低端层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中国在双边贸易结构中处于低端位置,这可以体现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个层次。

从产业间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中,虽然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逐年递减,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比重仍然较大,一直在38%左右浮动。同期,韩国对华商品出口仍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化工、机械、塑料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始终保持在60%以上。

从产业内贸易结构看,中韩两国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根据李准晔等人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相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同类商品的相互贸易中所获得的收益差距较大。以中国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为例,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HS8542)的产业内贸易中,2006年中国向韩国出口17.4亿美元,同时韩国向中国出口额达到187.7亿美元,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差距明显。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依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例如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中主要是煤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制品。

综上可见,产业间贸易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中国由于技术的差距,同一产业内依然处于产品链的低端。

4.贸易发展不平衡,中方逆差缺口较大

自建交以来,中韩双边贸易迅速发展,韩国对华出口额成倍增长,而中国则连年严重逆差,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以来,中国贸易逆差额连年超过当年中国对韩出口总额,2004年,中韩贸易逆差增幅达49.5%,2005年则突破增幅400亿美元大关;2007年,逆差增幅虽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额也创下476.2亿美元的新高,至2007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额已达到近2500亿美元。除去韩方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对韩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迅速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增长潜力不大;二是在双边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导作用,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原材料部分被加工成制成品后返销韩国或销往第三国。这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阻碍了两国贸易正常均衡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现状深度分析

1.中韩分处国际产业分工不同层次,互补性强

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来,整个产业结构以重、化工工业为主,造船、汽车、半导体、石油化工、IT等产业均在世界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林渔业由于成本过高,竞争力较差,是韩政府重点保护的产业。近年来,韩国经济中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林渔业比重日益降低。

中国方面则由于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现阶段只能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成为世界的工厂,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结合中韩两国的国情,同时考察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的主要类别,不难看出,中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劳动密集型,但同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阶段;韩国则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阶段。从整体看,韩中分属产业分工的第二、第三层次,这种互补性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贸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中韩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叠代态势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演进。从产业演进路径看,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产业结构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逐步向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耐用工业消费品方向转移。高附加值的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主要以重工业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基础,到2010年,中国的居民平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需求结构的升级必将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投资结构来看,中国的政府投资及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这些都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而同期,韩国由于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科学方面的限制,韩国产业结构转换和新技术自主性开发滞后,结构转变指数持续呈下降态势。

可以说,在制造业领域,中韩的部分产业都具备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这也是中韩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化导致了中韩两国间贸易竞争的加剧。3.两国产业市场结构差异明显

韩国产业市场结构呈现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态势。由于长期实行大企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韩国三星、现代、SK等大企业集团数量虽少,但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60%。中小企业则相对较弱,1993年韩国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占当年韩国GNP的比重不足5%,韩国产业形成的是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二元市场结构,以具备发达国家水准的大企业为龙头是韩国经济的腾飞和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特点。

中国产业市场结构恰恰相反,呈现分散化的特点,规模效应不强。众多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无法抵御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对手。尤其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同韩国相比,中国许多重要产业的整体规模与技术水平严重不对称,产量增长迅速而与先进水平相比的技术差距并没有缩短,属于粗放型增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规模经济,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中韩贸易的前景展望

1.贸易总额和贸易规模将持续快速发展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地区,区位合作优势明显,分处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同层次,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因此,双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同时,中韩两国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WTO框架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韩两国合作领域的不断延伸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韩两国元首确定的争取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早日实现。

2.产业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市场机制完善和民营资本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国制造逐渐崛起。在不远的将来,中韩两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交叉性会越来越强,产业内贸易竞争将会日趋激烈。随着市场竞争带来的资源地优化配置,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产业内贸易将呈现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演进的趋势。为了应对相似产业的竞争,两国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产品异质性来加强竞争力。这方面,韩国政府已经选择了诸如家电领域的数字电视和通讯领域的新一代通讯标准,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手段,可以说是已经预见到了这一趋势。

3.中韩间相对贸易分工短期内不会有根本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充分考虑国情现状和资源的约束性。在短期内,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济转型的富裕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巨大。一是同庞大的劳动力基数相比,中国资本供给和高新技术仍属于相对稀缺资源,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不会变;二是居高不下的非自愿失业(不论其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是任何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都不可能忽视的问题。所以,中国不能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否则只会导致欲速不达。因此,在短期内,中国将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对韩农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轻工业品出口。就中韩两国而论,目前中国处于两国贸易产业链下游,韩国处于上游的相对位置短期内不会改变。

4.中韩两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地位将加速上升

从中国方面来看,正处于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发展中期阶段,如果能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利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韩资流向通信、半导体等新技术产业及深层次的农产品深加工、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带动技术贸易、大型设备等贸易的发展,将大大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韩方看,韩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密集型上升的过程中。韩国作为对中国第一投资对象国和长期的贸易顺差国,通过与中国的投资与贸易,顺利的转移了传统产业,并通过积累贸易资金,为加大韩国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新产业的科研投入,加速韩国产业向高端的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从整个世界贸易格局来看,中韩经贸合作促进了两国在整个世界贸易产业链条中向上游演进的速度,提高了双方在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准晔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中国工业经济,2002.2

[2]曹子瑛梁果:有关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分析.北方经济,2006.10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前景范文篇3

那么,农村职业教育该如何发展呢?前景如何呢?笔者通过收看“两会”专题,看到我们国家正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下大力度要把农村的职业教育做到真正为“三农”服务上来。

第一,调整为农服务的思路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说:目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承担起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新农村建设者这两个战略任务。因此,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变以向大城市转移劳动力为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即农村职业教育要调整为农服务的思路,与当地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连成一体,以现代农业基地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主动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第二,大力加强对农民的非农技能培训

由于我国农村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和专业化进程较慢,一个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消化的需求和容量还不大。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功能萎缩的趋势,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扭转。但现代的农业已不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而是“农、工、贸”结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举协调的大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人才的同时,应该看到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兼业性的特点,大力加强对农民的非农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非农收入份额,拓宽就业致富途径。

第三,调整专业设置,做好发展规划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离农”专业教育发挥了较强作用,但对如何培养留在农村、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新型农民,如何使农民成为农业生产骨干发挥作用不足,即在农村职业学历教育中缺少种植、养殖等涉农方面的专业设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进行调整专业设置,做好发展规划。

第四,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切实推动农村成人教育为“三农”服务

委员们建议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培育新型农民的保障机制。借助目前乡镇体制改革和农村教育改革的契机,强化政府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统筹经费的功能,进一步整合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科技部门以及扶贫办等在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改变过去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运作方式。在乡村层面上,依托现有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引导其上挂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横联地方农民协会和乡农业服务中心,向下辐射到村的教育培训网络,集合乡镇的人才资源,将乡镇成校办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服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办成党和政府在农村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的阵地,办成乡镇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在市县级层面上,扶植一所规模较大的职业教育推进力度,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中“初三分流”和“高中2+1”培训模式,逐渐减少普通高中,使职业教育融于农村基础教育,减少政府的投入成本。

第五,国家加大扶持政策

前景范文篇4

一、美国公共债务现状概览

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地从危机中恢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导致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快速攀升。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为GDP的9.9%;国债余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为GDP的84%。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万亿美元,占GDP的8.9%,国债余额超过13.4万亿美元,占GDP的92%。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65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早在5月16日就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上限。图1显示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债的GDP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二战以来的最高点,且仍有加速上涨之势。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主权债务违约的担忧也在升温。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美国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近期在不断攀升。图2是美国政府债的一年、五年、十年期CDS的交易价格曲线。2011年5月以来,美国一年、五年和十年期的CDS价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一年期CDS,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一)经济原因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而在外资占总债务的比重方面,美国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糟糕。目前,美国未到期国债中,由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占比高达58.5%,海外私人投资者持有的占比为7.5%,海外官方持有的占比为36%,这一占比远低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3、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但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通过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流到海外市场,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需要有一个投资场所。且这类投资者并不追求投资回报率而是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它们最好的选择,既有足够的容纳量、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客观上创造了对美国国债的强劲需求,为弥补巨额美国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美国巨额债务可以维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政治原因

目前对债务问题的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治因素也占很大比重。美国2012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都想利用债务问题为各自增加砝码。这也使得美国国会迟迟无法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谁也不想背上触发“债务危机”的黑锅,只是想透过彼此的施压与博弈赢得更多的政治得分而已,并且处于保证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相信两党会在提高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

虽然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美国的债务问题却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就必须增收节支以削减财政赤字。从目前看,美国政府在财政增收和节支方面都难有很大作为。对于增加收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增税。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时增税对经济恢复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于节约开支,造成美国财政赤字的两大主因是庞大的社保开支和军费开支。社保开支涉及广大选民切身利益,被美国政治人物认为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美国2012年大选即将临近,奥巴马政府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收缩社保开支。同时,未来20年内,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即将退休,政府用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资金将急剧膨胀。而美国军费开支则历来受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寡头的保护,短期内大幅削减几无可能。

前景范文篇5

关键词:内江猪;生态养殖;发展前景

内江猪以适应性强、杂交配合力好、肉质鲜、前期生长快、体型大等优良性能而著名,是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开展猪种杂交选育的优良亲本之一。内江猪主产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内江县,以内江市东兴镇一带为中心产区,史称“东乡猪”。目前“内江猪”商标及“内江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形成初步品牌,为保种繁育和推广养殖奠定了基础。内江猪的养殖目前仅内江种猪场一家,保有种群170多头,属于濒危地方品种,需要发展地方品种,提高品种的保有量。为此,内江猪应展开生态养殖,在散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管理、环境优化、疾病防控、性能测定、肉质保纯等措施来提升产品品质,树立产品品牌,提高内江猪的猪肉品牌价值。

1内江猪生态养殖

1.1猪场选址。近年来规模化猪场发展迅速,逐步替代散、乱、差等的小型养殖模式,这也是我国养猪产业降低饲养成本、缩小使用面积、提高养殖效益的发展方向。但是针对内江猪的特点,规模化对其是不利的。应在散养的基础上逐步释放其天性,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建立生态养殖,以提高内江猪的品质及优势。为此,在猪场选址方面,首先,选择在具有疾病隔离、环境良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散养养殖场地。其次,猪场应建在坡地或地形落差较大的地区,便于猪群运动。再次,猪场应建在粮食产区,便于饲料粗粮与精粮的选择及运输,降低成本。最后,建设猪场时,母猪产房按新型模式、保育育肥猪按散养模式为主进行设计。建立猪群的运动通道,使猪群每日达到3~5km的运动量。1.2饲养方式。目前,内江猪采取传统的饲养方式已经越来越少了,因其养殖周期长达10~12个月。在养殖商业化推广中,饲养方式可以有所改变,或散养,或放养,多点分开,距离在3km以上,通过传统饲喂方式与现代管理模式相结合来提高养殖水平。也可通过庄园饲喂模式与传统种养结合来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母猪产床模式可单圈饲喂,方便配种和产仔。1.3猪种选育。内江猪种猪场是国内唯一的种猪保育基地,在内江猪品种选育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参照内江猪的生理特点选育合适的种猪。第一,了解内江猪的基本特点:内江猪的性成熟较早,小公猪(56.4±2.82)日龄出现交配行为,(105±6.5)日龄第1次使母猪受孕。小母猪的初情期为(117.7±8.37)日龄,(131±9.07)日龄能受孕,成年母猪在发情期排卵平均为15个,交配受孕后22~60d胚胎死亡率29%,内江猪属中等繁殖力,青年母猪窝平均产仔9.04头,成年母猪每窝平均产仔10.5头[1]。第二,观察内江猪的外形结构,具备明显的内江猪特点:四肢健壮,体长、体高优秀,健康无病,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有效乳头数在6对以上[2]。1.4肉质保纯。内江猪猪肉皮脂厚、富含胶原蛋白,肌肉呈大理石纹状。肉质鲜嫩,弹性好,细腻爽口,肥而不腻,营养丰富[3]。因其杂交配合力好,与长内、约内杂交后在料肉比、日增重方面均有非常好的优势,且对肉质影响不大,在饲养过程中的数据测定料肉比一般在3.1~3.2,日增重在650~700g,在地方品种方面已经有较好水平。但是,内江猪在生态养殖方面,为了保证肉质纯正和原始风味应尽可能做保种,以提供更好的种源维持其猪肉的纯正。内江猪作为地方品牌品种,纯种猪育肥方面达90kg体重的平均日龄为190.25d;平均屠宰率为71.488%;平均瘦肉为41.141%[3]。这对用于商业推广更具有市场价值,突显了商品的特性,因此,肉质的选定要以纯正风味为主。1.5疾病防控。喘气病是困扰内江养殖户的重要问题,是内江猪高发疾病之一。喘气病会直接降低生长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和料肉比,也会随疾病的严重而诱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死亡。该病主要存在于保育与育肥阶段,长期寄于呼吸道支气管腔上皮纤毛,破坏纤毛的生长,导致纤毛脱落诱发咳嗽、喘气。建议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等药物进行预防,一般添加量在125g/t,配合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各1kg/t连续使用1周即可。针对仔猪、育肥猪长期出现喘气病的情况,可以在21日龄免疫喘气灭活苗2mL/头,可使仔猪尽早产生免疫力,减少育肥猪的感染机会。后备猪建议在180~200日龄接种喘气灭活苗2mL/头,使母猪获得免疫力,保证仔猪后期获得免疫抗体。消化系统疾病及繁殖系统疾病依据常见猪病的治疗原则即可进行有效防控。

2内江猪发展前景

内江猪具备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味道纯正的特点,可以利用其特点发展饮食旅游、烹饪等产业。通过商业旅游、腊肉、特色烹饪等方式进行发展,提高消费群体对内江猪的认识。还可以让消费群体体验养殖环境和饲喂方式,以便其心理达到目测安全、健康的目的。尤其在绿色、健康、无公害、生长周期长、肉质鲜嫩等方面做好自有品牌是重中之重。目前,内江猪已被农业部列入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品种名录,是自然资源的传承品种,这更有利于发展和推广旅游和食品两个产业,以改变内江猪濒临灭绝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段诚中,唐显作,李宴群.内江猪的选育及利用[J].猪业科学,2008(12):92-94.

[2]李兴霞,付伟丽,岳兴建,等.内江猪保种选育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8):59-60.

前景范文篇6

香港贸易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贸易中的本地产品出口更多地转向转口贸易,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转口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达到创纪录的81%,是香港贸易的主导模式,其后逐步下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外移,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跌势加剧,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个月更跌至8.7%,转口贸易比重则从七十年代的不足两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个月的91.3%。从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可以看到:第一,本地产品出口不仅是比重下降,而且还出现总量收缩。2001年本地产品出口总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减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这使得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给香港的劳工市场带来巨大压力,成为近几年失业率急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本地产品出口转向转口贸易并非简单的结构调整,而是伴随着整体出口水平的扩张和提升以及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转口相当于香港GDP的比重从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第三,转口功能的加强是生产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贸易活动范围扩展的结果。2001年香港转口贸易总值中超过80%的货品与中国内地有关,其中约70%为加工贸易。没有加工贸易生产活动范围的北移和扩张,就不会有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近几年香港转口贸易增长放缓,也与本港在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

贸易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转口贸易转向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增长放缓,离岸贸易迅速崛起。所谓离岸贸易是指香港从事的无须途经本港的对外贸易活动,它和转口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有关货品是从货源地直接运往目的地,没有在香港清关。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并没有把离岸贸易列入外贸统计范围,而是作为服务输出计算这类贸易活动的服务增加值,并列入“有关贸易的服务”项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统计离岸贸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两个年度的统计数字。尽管如此,由于“有关贸易的服务”超过八成是离岸贸易,我们仍可从该项目的表现去分析离岸贸易的发展变化。1996-2000年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却每年劲升11.4%,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与传统贸易业增加值的比率从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据香港贸发局的统计数字,199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1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84.5%,2000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1.4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三年间离岸贸易额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的升幅。离岸贸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广东省以外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制造的加快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内地贸易支援服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结果。根据调查,大多数的贸易改在离岸进行主要是为了节省运费,或应客户要求从内地直接付运。但迄今为止离岸贸易处理的货品仍以中低档次的大宗产品为主,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珠宝和钟表等则仍主要通过香港转口。

贸易转型的第三个特点是加工贸易转向非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贸易比重上升。据政府统计,1999-2001年间香港和内地贸易总额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发加工的贸易额只增长4.6%,非加工贸易却劲升14.3%,加工贸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约两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内地贸易额只增长2.3%,其中加工贸易更下跌7.8%,非加工贸易却急升21.2%。非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包括内地企业货品通过香港转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在内地设立生产基地及直接采购再通过香港出口数量继续上升、香港在内地投资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令加工贸易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加工贸易货品更多地改为离岸付运等等。由于20年来转口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加工贸易,因而近几年加工贸易增长放缓也就成了影响香港外贸表现的“诱因”。从理论上讲,非加工贸易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香港的贸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几年香港与内地的非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与内地进出口贸易升幅相差不大,说明香港作为贸易纯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计的那样出现大幅下降,影响香港本地贸易增长的反而是过去带动香港经济起飞的加工贸易。

效应与影响

贸易转型既有正面的扩张效应,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作用。从正面效应看,一是贸易转型的结果使香港贸易形式更趋多元化。包括本地产品出口、离岸贸易、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在内的各种贸易形式层出不穷,形成传统贸易与离岸贸易、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并驾齐驱的局面。贸易形态的发展,特别是离岸贸易的崛起,拓宽了香港贸易中心的市场腹地,使香港贸易公司可以不同贸易模式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升香港的贸易功能,扩充香港贸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20年来香港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转口贸易的发展,使香港外贸总量在全球的排名从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几年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离岸贸易并没有计入贸易统计当中,若加入离岸贸易数字,香港的排名将大大超前。三是贸易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20年转口贸易的发展使进出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龙头行业,进出口贸易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几年离岸贸易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香港贸易服务的快速增长。据政府统计,1980-1995年间有关贸易的服务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2000年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离岸贸易加快崛起的现实。若加上同期进出口贸易业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贸易及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贸易转型从总体上看不但没有影响外贸在香港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反而不断强化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间以转口贸易为主体的进出口贸易至少带动香港GDP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两成左右。1996-2000年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过进出口贸易业的22%和金融业的21%,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由此可见,20年来贸易转型产生的巨大扩张效应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经济发展,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贸易转型和发展,就不会有香港今天的贸易中心地位和在困难中仍有亮点的经济表现,近几年香港的经济问题也许会更大和更严重。

但也要看到,贸易转型对香港仍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是香港传统贸易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90年代初香港和内地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曾接近50%,其后逐步下降,近几年跌势加剧,比重从1997年的44%急降至2001年的31%,2002年1-8月又进一步跌至28%,反映越来越多的内地货物通过香港以外的其他各种途径直接运往世界各地。其次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各种贸易形式对本地经济的贡献相差甚大(2000年本地产品出口附加值比率约40%,转口为21.1%,离岸贸易只有8.6%),贸易形态从高附加值转向低附加值,必会影响本地经济表现。以离岸贸易为例,1997-2000年香港离岸贸易增加约4000亿元,这些货物若全部经由香港转口,香港经济增长率每年平均可提升1个百分点。即如果香港转口贸易更多地采用外地付运方式,相对减少对香港贸易服务的依赖,最终会降低本地经济增长率。与此同时,各种贸易形式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不一样:本地产品出口至少可惠及本地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业和贸易支援服务业,因而对经济的影响面最广,对消费和投资的带动作用也最大;转口贸易只惠及进出口贸易业和贸易支援服务业,其影响面和带动作用要小于本地出口;离岸贸易仅惠及部分贸易支援服务行业,其影响面和带动作用也最小。再次是对各有关行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香港贸发局调查,中国产品直接付运或转运安排地点差别甚大,影响最大的运输行业,由香港安排的占不足两成;其他分别是测试和证明、仲裁和保险,由香港安排的比例占40%-68%不等;影响最小是贸易融资,仍有超过8成在香港进行。最后是对本地就业的影响。贸易转型对本地就业的影响极大,20年来随着本地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外移,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由过去百万大军减至目前不足30万人,即使加上贸易支援服务行业的全部就业人口,也仍低于高峰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1997-2000年香港离岸贸易增加4000亿元,这些贸易若以转口形式进行,仅本地运输行业就可增加约3万个就业机会。

趋势与前景

香港贸易转型的前景取决于如下几项影响因素:一是珠三角贸易支援服务的发展。珠三角贸易支援服务特别是港口群的崛起和发展是近几年香港贸易转型加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随着贸易支援服务的进一步改善,珠三角对香港贸易支持服务的依赖将会相对减少,香港贸易转型也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转口贸易将更多地转向离岸贸易。以货柜运输为例,九十年代中以前,珠三角货柜经香港出口比重高达90%,去年已降至70%左右,估计到2010年将进一步降至50%左右。二是中国入世和市场开放效应。加入WTO后随着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内地进出口贸易将进一步扩张,预计今后10年将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内地进出口贸易总量将由2002年6000亿美元增加到12000亿美元。水涨船高,香港和内地的贸易量也会随着增加。与此同时,外商将直接进入内地搞分销和采购,香港贸易公司也将更多地进入内地并从内地直接出口,这将进一步推动香港的贸易转型及促进离岸贸易的发展。三是香港物流发展政策。香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2000年施政报告把发展物流业列为重要政策,并设立了专责机构加以推动,2002年财政预算案把物流业列为未来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加上最近政府进一步开放第5航权,这些都为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也要看到,香港发展物流业起步慢、成本高、缺乏经验和优惠及人才不足,且面对邻近地区的激烈竞争。新加坡物流发展比香港要早10年,现在已是亚太区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珠三角的物流发展规划十分庞大且超前,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都把物流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珠三角物业的崛起一方面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在贸易支援服务领域给香港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前景范文篇7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来自各方的利益冲突日益频繁。利益冲突导致大量民事纠纷的产生,寻求解决纠纷的机制便成为当下的首要问题。在“诉讼爆炸”法院不堪重负的现实环境下,面对如何打破僵局的问题,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成为了研究的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8月28日《人民调解法》颁布后“,大调解”格局最终形成。新议题是探索调解的创新形式,电视调解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在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获得成功之后,山东卫视的《和为贵》、山西卫视的《和事佬》、江苏卫视的《超级调解》、青海卫视的《下一站幸福》等一系列电视调解类节目搬上了荧屏。”[1]目前还有部分电视台在效仿,例如湖北卫视的《调解现场》、吉林卫视的《广角民生》、北京电视台的《第三调解室》等。电视调解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在看过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之后批示:“让人民调解工作直接走上荧屏,是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好形式。用老百姓身边的事讲法制、讲道德、讲和谐,自然要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同时也取得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调解一案、化解一类矛盾的效果。”[2]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之多的同类节目着实有点“”的味道,毕竟还处在探索阶段。

二、法理分析

电视调解作为一种法律现象需要我们从法理上分析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电视调解作为一种新型的调解形式也需要法律的规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健康地发展。《人民调解法》第二条“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那么电视调解的调解主体是什么,电视台能否设立调解委员会,这就关系着电视调解能否适用《人民调解法》的问题。《人民调解法》第八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居委会、村委会设立,也可以由企事业单位设立,电视台作为企事业单位是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的。实践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电视台设立自己的调解委员会,另一种是电视台本身不设调解委员会而是和其他已设立的调解委员会合作,将电视栏目演播厅作为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现场,采取合作的形式给调解委员会提供一个电视平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电视调解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产生的调解协议也具有《人民调解法》所规定的法律约束力。

三、优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电视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与电视媒体嫁接的模式,具有双重特点。新事物总要经历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目前电视调解迅速的发展态势可见其自身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对于电视调解红火的原因,上海市人大代表、《新老娘舅》节目明星调解员柏万青认为,电视调解是一个惠民的有效载体,其深受欢迎的关键在于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真实而富有生命力。”[3]的确,电视调解的素材都是来自民间,多数都是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情感生活,生动逼真。除了节目的素材吸引观众之外,在调节的技术层面上讲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电视调解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所决定的,有些是疏于管理监督而引发的问题。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节目在选材上局限了调解的范围,通常都涉及个人隐私,关注当事人的情感纠纷强调故事性和戏剧化冲突,存在着过分娱乐性的趋势。这一点和电视媒体关注受众的喜好有很大关系,毕竟收视率是电视节目的生命。调解的手段上主要体现为道德评判,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被推到了电视荧幕前接受全国观众的道德评价。观众很少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当事人被架上了道德的悬梯上下不得,调解的结果有可能蜕变为道德的绑架。节目的编排可能使调解演变为情景剧丧失应有的真实性。“讲好故事,选好人物,挖掘矛盾,制造悬念,把握好开头和结尾,都是我们需要认证研究的。”

四、发展对策及前景预设

电视调解的优势不能否认,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栏目的组建要走当地司法行政部门与电视台合作的发展模式;2、采取电视台和当地调解委员会合作的模式,电视台服务调解委员会;3、节目的编排须征询当事人的意见;4、节目的选材由调解委员会、电视台、司法局三方决定;5、调解委员会做好回访工作,电视台做好宣传工作,司法局做好监督与指导工作。通过以上对策的设计与落实可以预设电视调解的前景。基本的程序是当事人向调解委员会申请通过电视调解,调解委员会将材料报送电视栏目组和司法局征询意见,栏目组和司法局认为选材得当方进入电视调解。如此一来,当事人、调解委员会、电视台、司法局四方的意见达到统一,电视调解品质得以保障,社会功能得以良好发挥,让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节目退出电视调解的行列。电视调解的未来是精品栏目的发展趋势,品质上的要求可以和央视的《社会与法》等栏目媲美,同时又拥有自身的功能价值,宣传法律、弘扬道德、解决纠纷。如果没有良性发展的理念和理性的机制设计,电视调解很可能会走上“电视相亲节目”的路子,当观众审美疲劳厌倦那些浮夸的表演后在无奈之下掀起新一轮恶俗的炒作。

前景范文篇8

关键词:服务营销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服务营销的对策服务营销的前景

I

目录

摘要………………………………………………………………………………I

1服务营销概述…………………………………………………………………(1)

1.1服务营销含义………………………………………………………………(1)

1.2服务营销的分类……………………………………………………………(1)

1.3服务营销的特征……………………………………………………………(1)

1.4服务营销对企业发展的作用………………………………………………(1)

2开展服务营销的客观必要性…………………………………………………(2)

2.1服务营销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2)

2.2服务营销是加强商业道德建设的要求……………………………………(2)

2.3服务营销是创立商业服务品牌的基础……………………………………(3)

3我国企业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3)

3.1服务观念落后,营销理念不明确…………………………………………(3)

3.2提供的服务存在趋同性……………………………………………………(3)

3.3服务品牌意识不强…………………………………………………………(3)

3.4服务人员素质较低…………………………………………………………(3)

4我国企业加强服务营销的对策………………………………………………(4)

4.1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4)

4.2重视企业的服务质量与人员培训…………………………………………(4)

4.3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4)

4.4形成核心能力………………………………………………………………(4)

5服务营销的前景………………………………………………………………(6)

结论………………………………………………………………………………(6)

致谢………………………………………………………………………………(7)

参考文献…………………………………………………………………………(8)

II本文作者:晓曦版权所有

许多事实表明,新的竞争优势的确立,不仅仅是要生产出有形产品,还在于它的附加服务。在重视产品研发,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服务也逐渐成为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杠杆,因此服务营销被人们越来越重视。服务营销是企业营销管理深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竞争优势的新要素。

1服务营销概述

1.1服务营销含义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服务营销最重要的就是服务质量,良好的服务是下一次销售前最好的促销,是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方式,是树立企业口碑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1.2服务营销的分类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服务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服务产品,产品为顾客创造和提供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无形的服务。另一种是功能服务,产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有形的成份,无形的服务只是满足顾客的非主要需求。

1.3服务营销的特征

与实物产品比较,服务产品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等特征,服务产品的特征决定了企业服务营销具有以下不同于实物营销的特点。

1.3.1服务营销的不可感知性或无形性

服务营销以提供无形服务为目标。因为服务是一种活动或者利益,而不是事物,所以我们不能像感觉有形商品那样来看到、感觉或触摸到服务。消费者对服务营销的效果,往往是通过服务质量的实物线索,如地点、人员、设备、价格等来判断,无形性显示了对服务营销的挑战:不仅服务营销的难度增加,而且对营销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2服务营销的差异性

由于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类行为,那么就没有两种服务会完全一致。没有两个顾客会完全一样,每位顾客都会有独特的需求,或者以一个独特的方式来体验服务,因而会产生差异性。

1.3.3服务营销的不可分离性

大多数商品首先是生产,然后再进行消费。但服务确实先销售,然后同时进行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消费者要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与服务提供者密切配合。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瞬间”发生的情况,这就使得服务营销具有复杂化不可分离性。

1.3.4服务营销的不可运输性

由于服务不具有实体特征,因而不能运输,从而使得服务的分销具有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点。有形产品可以在一地或多地生产,然后运送到中间商或最终用户所在地进行销售。大多数服务却不能这样做。对这些服务来说,要么顾客必须到生产设施所在地,要么生产设施必须运到顾客所在地。

1.4服务营销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服务营销的兴起,对增强企业的营销优势,丰富企业的营销活动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丰富市场营销的核心——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营销的本质是对消费者需要的满足或消费者能够获取的实际利益,服务营销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提供有形产品给消费者的同时,向消费者提供一系列无形服务,使市场营销的本质内涵得以全面实现。其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注重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及时地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它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服务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一组利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通过服务营销努力提供其产品高于竞争对手的附加价值,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赢得信赖,巩固市场地位,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最后,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服务营销人员是企业对外交流的主体,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因此,企业通过服务营销工作,可以促进营销人员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2开展服务营销的客观必要性

我国市场已经从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走向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已进入人均GDP1000-2500美元的高速发展期,消费也由温饱消费转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顾客越来越重视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与消费过程中是否带来心里上的满足,“满意和不满意”成为顾客购买的标准,企业正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服务已成为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手段,顾客满意作为服务营销的主要之本,是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直接目标和最终归宿,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营销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2.1服务营销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并相对过剩的宽松局面,市场竞争也由争夺资源转变为以争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众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销售”、“让利销售”、“折价优惠”等办法吸引顾客。虽然打折降价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事实证明,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已不切合实际。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同类商品的质量差距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对消费者来说,在商品品质趋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增加“让渡价值”的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因此,服务竞争就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商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再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人可能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而吸引他们再来的因素,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质量,最后才是价格”。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竞争必将取代商品竞争和价格竞争,而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一张王牌。

2.2服务营销是加强商业道德建设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然而,要使市场竞争有序,就必须重视商业道德建设。商业道德作为商业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其特定内容是以“诚”和“真”表现出来的。诚和真在商业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商人优秀的品德,良好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买卖双方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利欲熏心,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许多商家口头上喊“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实际上把消费者当作欺骗的对象,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在计量上短斤少两,搞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8.4%的消费者受到商业欺诈行为的损害。从市场上所提供的服务状态来看,服务质量虽然比前几年有些好转,但低质量服务,不合格服务,甚至欺诈服务,还是相当多的。因此,开展服务营销,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不但体现了商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的建设。

2.3服务营销是创立商业服务品牌的基础

服务品牌是商业服务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竞争的延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象信任度,以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就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迫使商业企业不得不重视服务品牌的创建。服务品牌是企业在商品流通,服务领域提供销售,服务中形成的独特的服务模式,是被社会或消费者所认可和信赖的业务技能、接待艺术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其特征主要体现于智能型的销售技能,市场型的接待方式,情感型的服务艺术。由于服务品牌是在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具体服务中提炼而成的,要经过从规范服务—承诺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这样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一个服务品牌的创立,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商业企业要创立服务品牌,必须坚持不懈开展服务营销,脚踏实地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营销营造优质服务、特色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我国企业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1服务营销理念不明确

当前我国企业有了一定的服务营销理念,但在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比率却不高。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买方市场上,企业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形势所需。现代营销观认为,企业营销的出发点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本身,重点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但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3.2提供的服务存在趋同性

服务的趋同性是指没有对服务市场进行细分,对各类消费者群体只提供一种服务。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有的消费者希望能获得高档的、全面的整体性服务,有的则希望获得低价的优惠服务。那么,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提供服务。

3.3服务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一个涵义很广泛的概念,品牌策略是整个产品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服务品牌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它确立的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者商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够强。经营者忽视商标的作用,对服务上使用的商标不及时注册,到需要保护时才想到注册。商标意识不强的另一表现是,某些经营者只满足于做其他品牌的加盟店,不创自己的品牌。而这样做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容易导致失败。因此,创造品牌是开拓市场的必经途径,企业应该重视树立和发展服务品牌。

3.4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中国市场服务工作人员素质很多没有达到要求,对服务工作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服务人员不需要什么技术”的层面,认为服务人员只要热情就能干好,正是这种偏见,大大降低了服务的质量。有些服务人员,不了解顾客的心理,过分的热情反而引起了顾客的反感。有的企业认为培训服务人员,纯粹是浪费精力、财力、得不偿失。所以,多数服务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更谈不上工作中的培训。由于服务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没有真正确立,这就大大影响了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与企业服务营销的发展

4我国企业加强服务营销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服务营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刚刚引进服务营销,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同样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此,企业要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服务营销策略以保证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4.1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

现在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要看产品本身的性能和质量的好与坏,而且更加注重企业的服务态度好不好。所以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加注重考虑企业能否给他们带来满足,这就对企业的服务意识能否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是一项严峻的考验。首先,企业要认识到在真正的服务营销中,服务才是实质的商品,而产品只是服务的附属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上下都对服务营销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尽而不断努力的提高企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次,服务不仅局限于企业的服务人员,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成为企业的“营销代表”,都能为消费者解决各种问题,尽而在消费者面前展示本企业的文化和实力。

4.2重视企业的服务质量与人员培训

在服务营销中,人是决定胜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人的能力的发挥。由于服务在顾客购买之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消费者只能从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中获得对本企业的印象,所以,服务人员的素质就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形象。

4.3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

要走出企业对服务营销理念认识不足的误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服务营销是以顾客服务为目的而开展的营销活动,它更关注的是消费者接受服务的满意度,它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售前、售中、售后的全程的服务,可以说,服务营销不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更是一种经营理念。所以,企业要把经营思想放在其产品的服务上,通过“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以优质的服务真正为消费者解决问题,而达到其经营的目的。如海尔所提倡的,“用户永远是对的”这一服务理念。海尔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为用户提供某方面服务的全面解决的方案,海尔正是在这种朴实的服务营销观念的指导之下,以其优质的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4.4形成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的创立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设计的,核心能力显示了企业鲜明的创新个性和不可复制性,为企业持久地提供利润。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服务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替代性等特征。具有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依据核心能力,确立服务业的使命和目标,是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应明确的方向。

打造特色,形成核心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准确定位市场,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每个服务业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服务营销文化要显示服务业的独特个性;服务营销文化只有保持适应性,才能真正地形成核心能力。服务业要能够不断地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而对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如果这种文化不能提高应变能力,不能同变化的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服务业也就无法稳定持久地生存和发展。有特色的服务营销文化会产生具有异质性的营销、产品和服务,使服务业各种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机整合,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并把这种竞争优势体现在服务业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之中,最终形成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形成服务业的核心能力。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服务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以海尔为例,介绍其服务营销所采取的举措。

海尔是中国家电企业中最早重视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企业。多年来,海尔的服务已经历了十几次升级,每次升级和创新都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海尔凭借出色的服务能力,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头羊,跻身世界家电企业十强。

一是,研发设计环节的服务营销。在产品研发设计上,海尔建立了“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环形新产品开发机制。从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满意点、遗憾点及希望点中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据此研制开发得到的新产品、新技术最终要通过商品化回到市场;产品经过市场的检验可能又会产生消费者新的不满意点、遗憾点及希望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一轮的产品开发。为了鼓励消费者踊跃提出生活中的难题和建议,海尔设立了“用户难题奖”。这不仅密切了海尔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意识,而且创造了用户,创造了市场。“小小神童”洗衣机及洗土豆机等新机型的开发生产就是典型的以顾客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发设计产品的成功例子。

二是,销售环节的服务营销。如果说高质量的产品是打开市场的前提,那么优质的服务则是开拓市场的保证。随着商品日趋丰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顾客在选购商品时,已经把服务视为与产品质量、价格同等重要的因素。

为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需求,海尔在销售过程中推出了国际星级服务模式。星级服务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售前服务,即实实在在地介绍产品的特性和功能,通过不厌其烦地讲解和演示,为顾客答疑解惑,如海尔的产品究竟好在何处,如何安全操作,用户享有哪些权利等,尽量使顾客心中有数,以便在购买中与别的产品比较选择;二是售中服务,即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无搬动服务”,向购买海尔产品的用户提供送货上门、安装到位、现场调试、月内回访等服务;三是售后服务,即通过网络等先进手段与用户保持联系,出现问题30秒内便可在网络中提供出所要找的用户使用产品情况,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来弥补生产中可能存在的万分之一的失误。

三是,维修环节的服务营销。用户是衣食父母,海尔人在服务中坚持“用户永远是对的”。当你走进海尔的售后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如果你满意,请告诉你的亲朋好友;如果你不满意,请你告诉总经理”,而海尔总经理的回答又是“用户永远是对的。”

众所周知,再好的产品也会有出问题的时候。关键是在出现问题后,企业对它的态度。海尔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团队,不仅搞新产品的开发,还要解决在顾客使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海尔制定了一系列维修服务标准。而且对上门维修人员提出了统一的细节上的服务要求。例如,上门服务要自备鞋套,自带水喝;维修要专业、及时;不接受客户额外物质答谢等,这更加树立了海尔在顾客心中的企业形象。

四是,信息环节的服务营销。很多企业都知道信息的重要性,但关键是看谁能创造并利用好手中的信息资源。为了进一步提高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为顾客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海尔客服系统实现了与全国五千多家专业服务商的联网,电话中心接到信息后,利用自动派工系统在五分钟之内便可将信息同步传递到离顾客最近的专业服务商,他们根据顾客需求提供及时服务。

对每一位海尔顾客,在购买产品或提出服务请求后,海尔客服中心均会代表海尔集团对顾客反馈的信息通过客服系统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一票到底的处理,对处理结果客户是否满意,也将由客服中心通过回访方式对信息进行反馈以确保顾客满意。

从上述分析在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状态中,海尔并没有卷入价格竞争的旋涡,而是另辟蹊径。张瑞敏在当时可谓高瞻远瞩,他并没有跟随市场的大趋势,把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海尔在强化质量的同时,开始推出星级服务,把服务提到了企业营销战略的高度上来,这可以称为中国营销史上,最具有意义的“服务营销”的经典案例,引发了中国企业开始由质量、价格的不断追求的同时,开始关注服务。而且,海尔还在强化营销的同时,更加注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及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这就是海尔能走得更远的根本原因。企业在处理所遇到的营销状况的困境中,由于企业原有传统的产品营销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只有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营销体系,并且根据企业的产品及其经营的特征,制定适应于企业的服务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确立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海尔的服务营销在国内起步较早,体系相对完善。国内的企业应该从海尔的服务营销中吸取经验,结合企业的特性,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营销模式。相信在成功经验的指导下,企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其服务营销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5服务营销的前景

服务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是服务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对服务产品所带来的服务效用的需求,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整合的营销策略而达成服务变易活动的商务活动过程。根据其特点采用新的市场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有形展示、过程)来满足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服务营销是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将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理论依据,服务营销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

现在商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价格战能够称霸的了,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竞争者,怎么才能处于不败,无疑只有优秀的服务营销战略才能助企业成长。顾客的满意度越来越受重视,西方成熟的企业又在服务方面走在我们前面,我们的企业怎能不加快自己服务的脚步。新顾客我们要争取,老顾客又是金,不能放,怎么招徕新顾客留住老顾客,服务无疑不能少,服务是投资,更是回报。因此,企业只有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营销体系,并且根据企业的产品及其经营的特征,制定适应于企业的服务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确立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使企业在服务市场营销大战中屹立不败。

致谢

三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一路走来,我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感谢校区的所有领导和老师。他们严禁的学风、渊博的知识、诲人不倦的品格一直感染和激励着我不断上进,使我大学三年的时光充实而有意义。“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不断成长,在这里所学到的,必将使我受益终生。

本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非常感谢我的指导教师,由于我个人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但因为有了老师的督促指导使得我的论文得以顺利的接近尾声。老师深厚的学术素养、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对我影响深远,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使我终身受益。在此,谨向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祝愿老师身体健康,科研精进,桃李芬芳。

参考文献

[1]张一平.服务营销的差异化操作.2007年第11期

[2]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3]狄振鹏.服务营销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4]营销资料传播网.服务营销——海尔家电开辟营销的新领域.2008年3月

[5]钱瑞群.服务营销刍议.2007年第一版

[6]杨芳玲.我国服务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河南商业专科学报.2007年8月第一期

[7]陈祝平.服务营销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前景范文篇9

一、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绩效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羡慕、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

绩效审计在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初期。我国在专项资金和外资投资领域都在进行绩效审计,包括了这些资金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我国绩效审计目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审计观念滞后,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够清晰。认为绩效审计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的,对于绩效审计关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效果性的范畴。这样会导致被审单位只重视经济效果,不重视经济效率,只重视财务指标,不重视资源的优化和节约。不能实现绩效审计的目标。

其次,在审计方法上,仍然比较落后,目前在绩效审计上,国外已经引进了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的评价方法,虽然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在对平衡计分卡进行研究和应用,但是还是没有大面积地应用。平衡计分卡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指标的设定还有待于研究。而且对于一些非财务的指标,还要克服量化的难题。

第三,绩效审计的指标难以统一规定。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绩效的含义是不同的,难以用形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被审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审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审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很有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偏离。所以,尽管绩效审计标准难以统一确定,但是应该有一些原则上的规定,或者对同一行业或者同一项目能够有比较统一的标准。

第四,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制采用的是行政监督模式,审计机关同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尤其是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均由地方政府掌管。各级人大了解审计的监督情况,必须通过政府。审计机关必须获得政府批准以后才能公布审计结果,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披露的力度,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绩效审计由“3E”扩展到“5E”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3E”审计是指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核,而“5E”是在上述“3E”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即除了过去要考虑的东西之外,还增加了对外界的影响指标。而“5E”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绩效的思想。但目前对于我国而言,“3E”审计的基础还很薄弱,而对“环境性”和“公平性”的评价又比较困难。所以对于我国的绩效审计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

但是,如果不积极探索“5E”审计的方法和评价体系,在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同时,很可能带来为了前三种目标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或者带来更大的不公平的结果,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都是一种威胁。

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带来了一种矛盾。即是否有必要进行“5E”审计,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进行“5E”审计,审计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平衡计分卡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也应考虑这一问题,即扩大平衡计分卡指标设定的内容,增加一些关于环境性和公平性的指标。当然,除了平衡计分卡,还有一些其他的审计方法。由于目前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因而更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5E”审计的发展前景

(一)进行“5E”审计的必要性

尽管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但是“5E”审计是在“3E”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能体现绩效审计内涵的一种审计维度。被审计单位会为自身利益考虑,会为了效果性指标而忽略其他目标,“3E”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在节约方面和效率方面有所顾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或者政府在追求经济效果的同时会忽略一些外部性的问题,如果不给与一定的约束力,将会影响的是整个社会成本,最终影响大家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另外,只有考虑了环境性和公平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而进行“5E”审计是必要的。

(二)进行“5E”审计的可行性

对于“环境性”,绩效审计中可以衡量被审计单位排污和治理污染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给被审计单位打分。

当然,针对不同行业的被审计单位,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可以有更多或者更少的评价项目,评分细则。也可以有不同的分值设定,最后评价该单位是否达到了环境性的要求,还有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该怎样改进等。

对于“公平性”应该侧重考虑的是政府项目及政府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分配与再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对社会秩序稳定的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政府公开其收益分配的情况。对于我国来说,这些收益一般都按比例上缴国库,然后再用之于民。那么对于公平性的考察就要分为两个部分,即余留部分的分配情况和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这些都有赖于相关信息的公布。

前景范文篇10

一、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转型的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工业设计等诸多行业。这些行业都有稳定的专业属性和从业群体。而这些领域在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其微观层面各自独立的具体性已渐渐消失,相反,一种数字融合的现象应运而生。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传媒和设计等行业,技术相互融合,原本需要依赖的介质已不再重要。例如,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介,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融合,互联网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数字融合主要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价值实现不以实物形态为目标。产品设计必然是无法避免实物形态的,否则便与虚拟现实的一些设计无法区分开来。然而,产品设计在数字融合的背景下,必定面临着改变的需要。毕竟,当信息载体进行融合的时候,相关的功能属性也必然不可能独立开来。举例来说,美国apple公司的移动电话iphone,将具有音乐、视频功能的ipod和基本的通讯功能全部融合在一起。尽管这种数字融合仅仅是对媒体的集成产生了影响,但由于媒体与功能和用户需求的关联性,必然会对产品设计的实物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现象为产品设计提出了媒体性的要求。无论数字融合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产品一旦具备了媒体维度的考量,就能够应对这样的变化。设计师必须明确,如今的产品已不仅仅是与物质生活紧贴的实物形态,同时也被赋予了信息媒体的属性。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延伸,产品的功能不断地越过过去彼此的界限,各种功能间的联系加强了,总的功能拓展了,但对于设计师的分类考虑带来了难题。这种功能越界的现象愈演愈烈。对产品外形的设计,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即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美观。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造型的美观甚至是独特、迷人,都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因而,已蜕变为功能的一部分。例如对保温杯而言,装盛饮料的功能和用户对杯子造型的欣赏的功能,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原本不同层次的功能存在着越界的现象,功能间处于胶着的状态。这种现象要求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综合性。外观和功能不是两个问题,而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样地,汽车的运输、载人、行驶等功能也不是相互平行的几个问题,而是相互交叉的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当产品设计的介质、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销售和使用的实现方式也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变化,产品的传播性正大大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各种产品除了语义学上的沟通以外,独立的精神价值的传播已在逐渐深入。文化与创意,本身就是对产品设计这重属性的规定。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工业时所指出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一方面满足了普通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导致文化艺术商业化和同质化的原因。”②这就为设计师提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产业园的情况。国内目前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北京798、上海1933、杭州西湖创意谷等,其中,与产品设计关系密切的也有江苏太仓Loft、杭州Loft49等。这些园区基本都有政府的扶持,尽管在经营、服务和自身入驻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产业园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是,依靠这种国家或地方政府扶持的大型产业园并不可能成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推动发展产品设计的有效途径。以杭州的西湖创意谷为例,园内的北京东方国设计馆在当地颇受好评,设计业务大好。然而,即便设计谷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相结合,其品位和质量都相当高,但在入驻之初,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下进行的。如此一来,原本在市场(大众)和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却为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沟通,避开了最重要的用户这一群体。这与产品设计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其次是社会中产品设计行业内以文化和创意为源泉进行的产品设计活动。这在广度上和灵活程度上是园区所无法企及的。然而,这样的设计活动现状是喜忧参半的。上海在打造其创意设计之都的城市名片的时候,起步早,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仅从2008年来看,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在3415.55亿元,而且其中在设计研发、建筑设计和咨询策划创意的总产值及其对增加值的贡献率是居于前三的位置的。③换言之,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设计,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研发、设计和策划环节,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如同博物馆般的产业园在收藏着设计的产品。应该说,如今的很多企业,对知识技能和创新力是有所依赖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的资源和能力的表现。企业设计新产品,发挥创意元素,增加文化属性,策划营销活动,打造个性化品牌,开拓市场等,以智力为用户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著名设计师李剑叶,根据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紧箍咒形象,结合红极一时的电影《大话西游》中对悟空紧箍咒形象的解构与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设计了名为“爱你五百年”的戒指。这一款戒指是凭借着一种创意的智慧,提供了用户别样的服务和体验。不仅有着充当婚戒或是表达爱意的功能,同时还包含了一种承诺和诗情画意。然而,在部分企业以文化创意为源泉求得发展的同时,国内的很多企业依然停留在照搬或是抄袭的层面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企业对文化创意的理解和运用是浅俗的,甚至是一种误解。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是将一些显性的、外在的元素直接拼贴和挪用,中国企业流行的“青花瓷风”就是对传统文化创意的肤浅认识。相比较而言,日本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掘上是颇有经验和成果的。日本仙台媒体中心的建筑设计就是极好的证明。它通体没有采用木质材料来构建,也没有直接使用飞檐和禅宗的色调。而是以玻璃、管柱、金属地板来深刻地反映日本的传统建筑风貌,是在内部的结构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机理上做文章。因此,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必须真正明确文化和创意究竟为何以及如何化用到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产品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