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裂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9:38:01

墙体裂缝

墙体裂缝范文篇1

建筑物裂缝形成主要是由于设计、材料或施工方面的原因:

1.1设计不合理设计时没有认真按规范规程要求进行防裂缝设计。在许多工程中,设计虽有防裂缝措施,但与规程要求不完全相符,致使墙体防裂缝得不到有效保障,或保质年限大大缩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墙砌体材料强度偏低、不同砌体混合砌筑、砌体强度与砌筑砂浆强度相差过大或外墙批荡砂浆强度与墙体强度差距过大等设计方面的不当都会导致墙体开裂。

1.2地基沉降引起的裂缝

1.2.1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

1.2.2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在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1.2.3房屋低层窗台下竖直裂缝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如礼堂、厂房等工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影响窗扇开启。另外,地基如建在冻土层上,由于冻涨作用也会在窗台发生裂缝。

1.3温度应力造成裂缝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各部分温度差异引起温度变形不协调,从而导致的墙体开裂。这类裂缝主要发生在钢筋混凝土平屋盖的砖混住宅中,裂缝形式有“八”字形缝、45度斜裂缝、水平缝、垂直缝等。

1.4施工质量标准不合格引起

1.4.1砌体强度低。施工过程中未认真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砖砌体材料强度较设计要求低,或是抗压强度虽达到要求,但因砌体长度较长,砌筑施工完成后,砌体从中间部位自行断裂。

1.4.2不同强度的砌体混合砌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同砌体材料作为配套砌块,致使各种砌体组合砌筑,因不同砌体材料强度、热胀冷缩、吸水率等不同引起墙开裂。

1.4.3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偏高)。砂浆搅拌过程中,砂浆搅拌不均匀导致有的砂浆强度偏高、有的强度偏低,有的甚至因为粘结材料量太少强度特低。配料方面砂配多了砂浆强度偏低,水泥配多了砂浆强度偏高;水多了,砂浆稠度低影响砂浆强度,且砂浆干缩量增大,引起灰缝位置开裂。

1.4.4砌筑用砂浆没有按要求做到随拌随用。砂浆一次性搅拌量过多,存放时间过长,致使砂浆还没有砌前就开始初凝结块,使用时砂浆强度已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墙体质量,引起裂缝。

2防治裂缝的措施

2.1搞好工程设计强化墙体防裂缝设计的要领与理论,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墙体设计,确保墙体质量。

2.1.1墙体抹灰砂浆中掺一定量纤维,增强抗裂能力。

2.1.2外墙装修有条件的全部增设钢丝网。

2.1.3砌体墙有窗台的,全部改用混凝土窗台。

2.1.4墙体砌筑用的材料尽可能使用一种,避免多种材料混合使用。

2.1.5尽可能保证墙体所用砌块、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的强度、吸水率、热胀冷缩等统一协调,基本一致。

2.1.6在不同材料界面增设钢丝网,管线预埋位置增设抗钢网。

2.2打牢地基

2.2.1合理设置沉降缝。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或防止裂缝产生。

2.2.2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可在基础(±0.00)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砌体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如采取砖浇水润湿,改善砂浆和易性,提高砂浆强度、饱满度,增加砖层之间的粘结,施工临时间断处严禁留直搓等措施,都可大大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

2.2.3加强地基探槽工作。对于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对探出的软弱部位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2.4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或反砖旋,以适应窗台的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外,也可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另外窗台部位砌筑时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在窗洞下增设厚40mm钢筋混凝土带,使山墙两侧1-2房间与山墙形成U字形钢筋混凝土带,以解决窗下角裂缝问题,并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2.2.5砌块结构的芯柱通常采用“暗芯柱”作法,混凝土浇筑时无法使用机械振捣,芯柱质量难以保证。为克服这一弊端,改用明构造柱240mmx240mm或240mmx190mm代替“暗芯柱”,并按要求留置马牙搓和拉结筋,以提高抗震能力,质量也便于检查。

2.3减少温度应力①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②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其间距30mm。③当采用现浇砼挑檐的长度>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其宽度>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④合理设置灰缝钢筋,其要求如下:a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三道灰缝设置钢筋,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应≥600mm。b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及靠近墙顶的部位设置钢筋。c灰缝钢筋的间距≤600mm。d灰缝钢筋距楼、屋盖砼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应≥600mm。e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300mm。f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300mm。g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其保护层上下应≥3mm,外侧<15mm。h配筋时含钢率≥0.05%;局部截面配筋时含钢率≥0.3%。i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应≤30mm。⑤在顶层圈梁上设置宽40-50mm的遮阳板,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钢筋混凝土圈梁,减小因温差产生的应力。⑥对于已经产生温度裂缝的砌体,裂缝稳定后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于数量较少且裂缝宽度不大的墙体裂缝可在消除裂缝表面灰尘、白灰、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后,采取压力灌浆的办法进行修补;对于数量较多、宽度较大的墙体裂缝宜先将墙面抹灰全部剔除,并在墙面横竖灰缝剔除深度不小于10mm的砂浆,清扫墙面灰尘并浇水湿润裂缝,用水泥稠浆封堵裂缝,在砖墙两面分别挂双向φ6@200钢筋网片,用φ6穿墙筋勾住两钢筋网片,然后用高强度砂浆抹面。

2.4规范施工①砌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砂浆搅拌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和配料。应提高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以增加砌体的抗拉强度。②砌体施工每日砌筑的高度不能超过1.8m的规范要求。③认真做好墙体装修施工方案,做好平层、面层及各分项施工的技术交底工作。④批荡应按要求分层进行。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的抹灰层应待前一层凝结后,方可涂抹后一层;石灰砂浆的抹灰层,应待前一层7~8成干后,方可涂抹后一层。⑤砌体在砌筑过程中严禁打凿,特别是轻质砌体。砌体质量要严格控制好,砂浆要饱满,拉结筋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留设。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的施工质量管理。⑦对局部墙体太厚要采用加钢丝来加强。⑧墙体抹灰层采用加钢网来抗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钢网处于批荡层的中间位置,以利钢网能充分发挥抗裂作用。⑨预留施工孔洞应按要求留设和封堵。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墙体裂缝范文篇2

关键词:新型砌块墙体裂缝防治

一、前言

近几年来,建设部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加上新型砌体材料比粘土砖有许多优点(自重轻、节能、造价低),使得各种轻质砌块得到广泛使用,而大量使用轻质砌块后,由于设计与施工对砌块性能的掌握不够以及生产监管力度不到位,致使建筑物建成后墙体开裂渗漏问题较多,工程质量投诉很多。为此,有必要对新型墙体材料砌块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合适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避免墙体开裂质量通病的继续扩大,确保工程质量。

二、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砌块材质的问题

非承重砼小砌块主要是轻骨料砼。由于轻质砌块容重轻,用作非承重墙体时较红砖有较大优越性。但也应看到它的缺点,一是收缩率比粘土砖大,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这类干缩变形引在建筑引起不同程度的裂缝。二是砌块受潮后会出现二次收缩,干缩后的材料受潮后会发生膨胀,脱水后会再发生干缩变形,引起墙体发生裂缝。三是砌块砌体的抗拉及抗剪切强度只有粘土砖的50%。四是砌块质量的不稳定。由于砌块自身的一些缺陷,引起一些裂缝,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出现的水平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这些都是材质问题所致。

2.构造设计的问题

(1)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砌体的选用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不影响结构的安全,没有涉及到责任问题。

(2)设计者对新材料砌块的应用不熟悉

设计单位对新材料砌块的性能和新标准的应用尚在认识探索之中,对设计技巧、裂缝预防缺少经验,因此存在或多或少存在设计缺陷。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①非承重砼砌块墙是后砌填充围护结构。当墙体的尺寸与砌块规格不配时,难以用砌块完全填满,造成砌体与砼框架结构的梁板柱连接部位孔隙过大容易开裂。

②门窗洞及预留洞边等部位是应力集中区,无采取有效的拉结加强措施时,会由于撞击振动容易开裂。

③墙厚过小及砌筑砂浆强度过低,会使墙体刚度不足也容易开裂。

④墙面开洞安装管线或吊挂重物均引起墙体变形开裂。

⑤与水接触墙面未考虑防排水及泛水和滴水等构造措施使墙体渗漏。

3.砌筑和抹灰施工的问题

由于以往施工单位一直以砌筑粘土砖墙为主,对采用新型轻质砖砌块后砌筑和抹灰施工方法没有掌握,又缺少培训和实践,施工方法、工具、砂浆等都沿用了粘土烧结砖的一贯做法,对日砌筑高度、湿度控制都缺乏经验,加上施工过程中水平灰缝、竖向灰缝不饱满,减弱了墙体的抗拉抗剪的能力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都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三、裂缝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1.控制裂缝的原则

防止轻质材料墙体裂缝的产生,要在材料生产、设计、施工三方面着眼,根据不同材质的砌块执行相应的砌体规范、标准,并制定具体的措施。

2.砌块质量的控制

轻质砌块的质量性能有抗压强度、收缩、抗冻、抗碳性等指标,对于墙体裂缝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收缩性,而相对含水率是反映收缩性的重要指标。为此,要求轻质砌块特别是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必须经28d养护方可出厂,且使用单位必须坚持产品验收,杜绝使用不合格产品。

3.设计构造的控制措施

预防新型轻质砌块墙体裂缝,必须以建筑设计为重点。如果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设计者可根据《非承重砼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程》、《非承重砼小型砌块砌构造》及有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各种材料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方可避免墙体开裂渗漏。

4.施工的控制措施

(1)确保砖在使用前达到稳定期。

一般刚出厂的轻质砌块稳定性较差。由于砌体的干缩变形较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以后逐步变慢。因此,使用前应确保材料已达到使用龄期,体积已基本稳定,干缩变形较小的情况下。

(2)要严格控制含水率

轻质砌块使用前对含水率有苛刻的要求,要严格按不同砌块控制上墙时含水率。要选用含水率符合标准的产品外,在砌块上墙前必须要做好防水措施,尽量避免雨期施工淋湿砌块,造成墙体因收缩开裂。

(3)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

必须根据轻质砌块干缩变形相对较大特点,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重点是砌块的砌筑方法及洞口处理两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要点:

①施工现场的砌块应按规格堆放,堆放高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1.6m),并应采取防雨措施以防雨淋,砌筑前,砌块不宜洒水淋湿,以防相对含水率超标。

②砌筑时应尽量采用主规格砌块,并应清除砌块表面污物及底部毛边,尽量对孔搭砌,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灰缝应饱满,以确保墙体质量。

③对不同材料严格控制不同的日砌高度,墙顶3m高的砌体必须隔日顶紧砌筑,避免引起接合部位开裂。

④不能随意砍凿砌块,禁止采用不同材料混砌,否则容易造成墙体开裂。

⑤砌块与混凝土柱连接处及施工留洞后填塞部位增加拉结钢筋,锚固钢筋必须要展平砌入水平灰缝,

⑥严格控制墙体孔洞预留及开槽的处理,避免削弱了墙体强度,对洞边空心砌块应填实及加设边框等处理以确保墙体整体性。

墙体裂缝范文篇3

1.1斜向裂缝。目前绝大多数的新建房屋多为平顶建筑,这类建筑中的墙体裂缝大部分集中在建筑物顶层纵墙的两端(一般在1~2开间的范围内),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且沿建筑物两端大、中间小。特别是在建筑物较长而未设置伸缩缝时,顶层端跨内纵墙会出现斜向裂缝。

1.2垂直裂缝。垂直裂缝又叫竖向裂缝,主要有底层窗下墙的垂直上下方向的裂缝、过梁端部的垂直裂缝,建筑剖面上有错层的墙体裂缝等几种类型。

1.3水平裂缝。在建筑设计时,如果对温度变化对墙体的影响考虑不足,屋面不在同一高度或错层时,常会出现这种裂缝。这种裂缝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女儿墙的根部,有时发生在屋面板与女儿墙交接处,有时出现在顶层圈梁下2皮砖的灰缝处,圈梁施工采用硬架支撑时易出现这种裂缝。

1.4女儿墙裂缝。采用砖砌女儿墙时,不论女儿墙长短,在转角处均会出现裂缝。若女儿墙较长时,还会在其它地方出现裂缝,女儿墙裂缝的出现会导致防水层的破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

1.5混合裂缝。有时斜向裂缝和水平裂缝会同时出现,形成一种混合裂缝;也可能出现两个斜向裂缝交叉出现形成“X”形裂缝,不过这种裂缝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

2.墙体出现裂缝的原因

2.1温差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墙体裂缝。一般材料均有热胀冷缩性质,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变形。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和墙体材料是两种性能不同的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0×10-6,而砌体墙的线膨胀系数约为5×10-6。由温度应力引起结构的伸缩值可由下式计算:ΔL=Δt×α×L

式中:ΔL——相应材料的伸缩值;Δt——温差;α——材料线膨胀系数;L——结构长度。在夏季的几个月里,屋面板温度可高达60~70℃,而在其下的墙体一般仅为30~35℃,温差可达30~40℃,加之在相同温差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伸长值要比砖砌体墙大一倍左右。所以在混合结构中,当温度变化时,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圈梁与邻接的砖墙伸缩不一,存在着较大的温度变形差,这种变形差的分布是中部小、两端大,由于变形差必然彼此相互牵制而生产温度应力,使房屋结构开裂破坏。

2.2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的裂缝。房屋的地基在平整过程中,一般都经过高挖低填的工序,因此在房屋建成后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地基沉降。如果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降大的部位与沉降小的部位,发生相对位移,在墙体中产生剪力和拉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墙体本身的抗拉抗剪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且这些裂缝会随着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增大而增大,一般成斜向裂缝,裂缝的方向一般向着凹陷处。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等。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型裂缝,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型裂缝,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凹凸设计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2.3地基土冻胀和屋面女儿墙漏水冻胀引起的墙体裂缝。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层表面所含水分就开始结冰;而当地基土上层温度降到0℃以下时,冻胀性土中的水就开始结冻,下部土中的水分在毛细管的作用下,不断涌进上部,上部土不断结冻形成冰晶体而膨胀隆起,由于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同,结冰的厚度不同,随着气温的降低,地基隆起的程度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越高,气温越低,隆起的程度越高。冻胀应力很大,可高达2×106MPa,建筑物很难抵抗如此大的应力,所以建筑物的某一部位就会被顶起。由于地基的含水量不同,各基础所处的环境也不同,所出现冻胀的情况也不一样,就好像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屋面排水不利、渗漏、女儿墙压顶开裂出现渗漏等也同样引起墙体裂缝。

2.4因房屋结构引起的裂缝。因房屋结构的原因引起的裂缝主要见之于这些情形:(1)结构设计有差错。由于计算结构荷载时有遗漏、构造不合理,造成结构本身不合理从而引起墙体裂缝。(2)砌体施工质量低劣。墙体砌筑时灰缝不饱满、厚度不均匀、组砌方式不符合要求等,砌筑砖墙时,未对砖块湿水,采用干砖上墙等违规作业都会降低砌体承载能力,使墙体日后出现裂缝。(3)墙体整体性被削弱。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因为在房屋建成后,埋设各种管线穿过墙体,破坏墙体整体性,减少了墙体截面面积,削弱了墙体承载力,从而引起墙体出现裂缝。(4)改变房屋用途,加大使用荷载和增加振动力,也会使墙体受到破坏,引起墙体裂缝。

2.5引起墙体裂缝的其它原因。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墙体裂缝原因之外,还存在因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灰砂砖、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其他非烧结砖等特殊砌体材料、地震、爆炸或其他外力作用等引起的墙体裂缝等,由于这些情形在实际生活在发生的比例要低得多,因此我们在这里不加以过多的分析。

3.墙体裂缝的应对措施针对墙体裂缝产生原因的不同,我们应分别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1温差裂缝的应对措施

3.1.1设置温度伸缩缝。这是防止墙体竖向裂缝的主要措施,因为各伸缩单元中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要小得多。按照有关规定,建筑物总长大于50m时,应设伸缩缝。伸缩缝应设置于因温度变化和材料干缩可能引起应力集中且墙体开裂可能性大的地方。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屋盖,每隔15~18m左右就应设混凝土后浇带一道。

3.1.2屋面现浇混凝土轴板可分段浇灌,先浇灌两边,留好施工带,过一段时间后再浇灌中间,这样可避免混凝土收缩及两种材料的温度系数不同而引起的裂缝

3.1.3屋面上设置隔热层或保温层,并且在做屋面保温层时最好避开高温季节。一般屋面板受阳光辐射吸收热量较多,增设空气隔热层或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作保温层,能有效控制屋面板的升温。通常采用内隔热和外隔热两种方式相结合,可减少温差10℃以上,屋面板温度降低后,它与墙体的温差可大大减小,能有效防止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3.1.4采用装配式有檩瓦屋盖。有檩瓦屋盖在温度变化时的水平位移小,墙体中的主拉应力也小。该方法可减小屋面的水平刚度和温度变形,对防治外墙的裂缝较为有效,同时可以改善顶层的居住环境,可以达到实用美观双重目的。

3.1.5改进挑檐设计。设计中应优先选用内天沟排水,在钢筋混凝土挑檐表面设置保温、隔热层,现浇挑檐每隔10m左右设一道伸缩缝,或者将现浇挑檐应改为预制挑檐。

3.1.6另外一点也是很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砌体施工规范,确保砌体施工质量。

3.2沉降裂缝的应对措施。这类裂缝的产生原因大多是与设计的缺陷或者施工质量不合格有关。因此工程设计应加强地基土持力层的详细勘探工作,了解有关土层的性质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保证基础有足够的埋置深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措施:

3.2.1防患于未然,在设计阶段就消除裂缝隐患。一般在设计中选取土质均匀的场地建造房屋;当地基土壤严重不均匀时,应采用处理地基或改变基础埋深的方法,消除不均匀影响;当基底持力层为遇水膨胀或湿陷性土壤时,应在房屋周围采取排水及隔水措施;从而使基础的局部倾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3.2.2新老或相邻两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对地基产生新的附加应力和应力叠加,引起不均匀地基沉降。

3.2.3合理设置沉降缝。在房屋体形复杂,特别是高度相差较大的部位应设沉降缝,沉降缝应从基础分开,缝宽不得少于10cm,最好是三缝合一。

3.2.4利用肋梁基础或加大地圈梁,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均匀地基沉降,也可以减少此类裂缝的出现。

3.2.5要严把施工质量关,施工时要严格按规范施工,每道工序都必须经监理部门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2.6沉降裂缝发生后,沉降发展较为缓慢且有减弱趋势时,应在裂缝稳定后,对墙体修复;沉降发展较快且有加速趋势时,应立即采取临时支护措施,减小基础荷载,加固基础后修复墙体。基础加固常用的有加大基底面积法、桩基础托换法以及注浆法等改变土壤特性的方法;墙体裂缝一般采用水泥砂浆、树脂砂浆填缝或水泥灌浆封闭保护的方法处理。

3.3冻胀裂缝的主要应对措施

3.3.1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一定要设计在冰冻线以下。

3.3.2基础下的垫层最好选用3:7灰土垫层,因为3:7灰土的密度大,含水量小,而且弹性也较好,不容易引起冻胀。

3.3.3用单独基础,基础梁承担墙体重量时,基础梁下应留一定空隙,防止因土冻胀而顶裂基础梁和墙体。

3.3.4一定要防止水泡基础,尽量减少基础地基的含水率。

3.3.5屋面防水、女儿墙压顶,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3.4结构裂缝的应对措施

3.4.1在设计阶段要做到正确结构计算和设计,这是应对结构裂缝最基础性的工作。设计资料要仔细审查,当荷载较大而构件截面尺寸受到限制时,应提高块体和砂浆强度等级,或采用配筋砌体。

3.4.2通过卸载方法减轻墙体荷载。对由于荷载过大、砌体强度低,已经产生裂缝的墙体,可采用减轻上层结构自重与使用荷载的方法,或在其顶部砌体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梁,承担上部荷载。

3.4.3结构加固补强。对由于荷载较大、砌体截面尺寸较小、承载力不足并已产生裂缝的墙体,可在不损害主体立面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截面尺寸,以提高其承载能力。这种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应的效果。

墙体裂缝范文篇4

1.不同材料交接处的裂缝

这种是建筑中最常见的裂缝,一个建筑总是需要很多种材料才能建成,在不同材料的交接处,因为每种材料的膨胀系数不一样,从而使各种材料在温度的升降变化下引起来的伸缩变形不一致,进一步导致了建筑工程墙体不同部位的变形不同,当气温升降引起的变形应力大于墙体中的拉应力时,墙体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在框架结构中出现的特别多。框架结构的建筑在框架梁、框架柱与填充墙之间经常出现这种裂缝,裂缝通常呈现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两种,裂缝宽度较宽且深度较深,当梁宽超出其下墙体的宽度时,有时会在梁底出现空鼓,有的还会进一步引起梁下抹灰的脱落。总之,这种裂缝是很难完全杜绝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两种材料交接处,在做饰面前加钉金属网或在施工中加贴耐碱玻璃丝网格布300宽,加铺一层网格布后再抹灰。

2.地基沉降引起的裂缝

通常我们都认为地基土层在自重的作用下压缩已经稳定,因此,地基沉降的外因主要是建筑物本身的自重荷载在地基中产生的附加应力引起的。更进一步的原因是土壤本身由固体、气体、液体三相组成,它在建筑物的附加应力作用下,土壤本身原本的孔隙率会发生很大改变,从而引起地基沉降。所有建筑在建成后,由于本身自重引起的沉降都会产生。但如果建筑物各部位的沉降不一样,必然会导致沉降大的部位和沉降小的部位之间会发生相对的位移,而伴随着这种位移就会有剪应力和拉应力的产生,当所产生的剪应力和拉应力超过砌块之间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时,砌体就会发生破坏,产生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会随着不均匀沉降的逐渐增大而增大。这种裂缝通常成斜裂缝,并且经常在建筑物下部墙体处出现,由下向上逐渐发展。当长条形建筑物过长时,建筑物自重本身引起的不均匀沉降更为显著,为了尽量避免这种裂缝的产生,通常会用设置沉降缝的办法来处理。另外也可以用增大基础圈梁刚度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沉降有时还会引起底层窗台左右下角处墙体产生斜裂缝,相应的处理办法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窗台板,窗台板每端嵌入墙内不小于600mm,也可以采用在底层窗台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的钢筋网片,每端伸入墙内不小于600mm。

3.设计原因造成的裂缝

有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粗心大意,收集的荷载有遗漏,或是计算时采用的参数不合理,也会导致建筑物各部位裂缝的产生。房屋因为设计存在问题产生的裂缝,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设计中结构的梁柱的断面突然变化过大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裂缝;(2)设计中对结构构件施加的预应力过大或偏心,造成构件的裂缝;(3)设计中板、墙等处需要配置构造钢筋时,配置过少或过粗的钢筋引起的裂缝;(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而引起的裂缝;(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而引起的裂缝;(6)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而引起的裂缝。对于这些原因造成的裂缝,需要设计人员积累经验,认真对待每一个建筑工程,就能在以后的建筑工程中避免产生这种裂缝。

4.施工原因造成的裂缝

(1)随着抗震要求的逐渐提高,在现在的各种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占据了十分大的比重,又因为节能墙体的广泛采用,建筑工程中围护结构的外墙都采用了当前各式各样的空心砌体,而由于这些空心砌体都是薄壁的,中间过多的大孔洞来实现保温隔热,大的空心率使砌体在施工及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破损,因而砌体缺棱掉角的问题常常发生。为了控制施工成本,这些问题砌体也大多用在了建筑工程中。另外,有时砌筑完成了,发现需要暗装的设备管道孔洞没有预留,这时就需要对已经砌筑好的墙体进行砸、凿,从而造成墙体破损。上面两种情况都很容易在墙体上形成裂缝,而一旦外墙有了裂缝,在雨雪天气,就会有水从外墙裂缝处渗入外墙砌体内,而内部中空的空心砌体又会形成水的集汇及流淌通道,让人们找不到真正的渗水处,所以一旦发生渗漏,后期维修起来会特别困难,很难根除。(2)在施工中,工人没有严格按照砌体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在砌体中起拉结作用的砂浆不饱满就会产生裂缝。另外,在砌体砌筑前没有淋湿,也没有加大砂浆中的水的比例,从而使砂浆中的水份在砌筑时被砌体吸收,而造成砂浆强度下降,就会在灰缝处产生裂缝。(3)墙体抹灰一次性抹太厚,而没有分层抹灰,有时基层墙体砌筑不平整,从而使局部抹灰过厚,而在厚抹灰处又没有采取任何的加强措施,就会产生裂缝,不过这种裂缝深度仅限于抹灰厚度。对于这些原因造成的裂缝,需要施工人员认真按国家规程施工,是完全能够避免的。

二、产生渗漏的原因

墙体裂缝范文篇5

1.1斜向裂缝。目前绝大多数的新建房屋多为平顶建筑,这类建筑中的墙体裂缝大部分集中在建筑物顶层纵墙的两端(一般在1~2开间的范围内),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且沿建筑物两端大、中间小。特别是在建筑物较长而未设置伸缩缝时,顶层端跨内纵墙会出现斜向裂缝。

1.2垂直裂缝。垂直裂缝又叫竖向裂缝,主要有底层窗下墙的垂直上下方向的裂缝、过梁端部的垂直裂缝,建筑剖面上有错层的墙体裂缝等几种类型。

1.3水平裂缝。在建筑设计时,如果对温度变化对墙体的影响考虑不足,屋面不在同一高度或错层时,常会出现这种裂缝。这种裂缝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女儿墙的根部,有时发生在屋面板与女儿墙交接处,有时出现在顶层圈梁下2皮砖的灰缝处,圈梁施工采用硬架支撑时易出现这种裂缝。

1.4女儿墙裂缝。采用砖砌女儿墙时,不论女儿墙长短,在转角处均会出现裂缝。若女儿墙较长时,还会在其它地方出现裂缝,女儿墙裂缝的出现会导致防水层的破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

1.5混合裂缝。有时斜向裂缝和水平裂缝会同时出现,形成一种混合裂缝;也可能出现两个斜向裂缝交叉出现形成“X”形裂缝,不过这种裂缝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

2.墙体出现裂缝的原因

2.1温差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墙体裂缝。一般材料均有热胀冷缩性质,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变形。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和墙体材料是两种性能不同的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0×10-6,而砌体墙的线膨胀系数约为5×10-6。由温度应力引起结构的伸缩值可由下式计算:ΔL=Δt×α×L

式中:ΔL——相应材料的伸缩值;Δt——温差;α——材料线膨胀系数;L——结构长度。在夏季的几个月里,屋面板温度可高达60~70℃,而在其下的墙体一般仅为30~35℃,温差可达30~40℃,加之在相同温差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伸长值要比砖砌体墙大一倍左右。所以在混合结构中,当温度变化时,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圈梁与邻接的砖墙伸缩不一,存在着较大的温度变形差,这种变形差的分布是中部小、两端大,由于变形差必然彼此相互牵制而生产温度应力,使房屋结构开裂破坏。

2.2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的裂缝。房屋的地基在平整过程中,一般都经过高挖低填的工序,因此在房屋建成后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地基沉降。如果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降大的部位与沉降小的部位,发生相对位移,在墙体中产生剪力和拉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墙体本身的抗拉抗剪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且这些裂缝会随着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增大而增大,一般成斜向裂缝,裂缝的方向一般向着凹陷处。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等。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型裂缝,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型裂缝,也首先在窗对角突破,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凹凸设计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2.3地基土冻胀和屋面女儿墙漏水冻胀引起的墙体裂缝。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层表面所含水分就开始结冰;而当地基土上层温度降到0℃以下时,冻胀性土中的水就开始结冻,下部土中的水分在毛细管的作用下,不断涌进上部,上部土不断结冻形成冰晶体而膨胀隆起,由于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同,结冰的厚度不同,随着气温的降低,地基隆起的程度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越高,气温越低,隆起的程度越高。冻胀应力很大,可高达2×106MPa,建筑物很难抵抗如此大的应力,所以建筑物的某一部位就会被顶起。由于地基的含水量不同,各基础所处的环境也不同,所出现冻胀的情况也不一样,就好像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屋面排水不利、渗漏、女儿墙压顶开裂出现渗漏等也同样引起墙体裂缝。

2.4因房屋结构引起的裂缝。因房屋结构的原因引起的裂缝主要见之于这些情形:(1)结构设计有差错。由于计算结构荷载时有遗漏、构造不合理,造成结构本身不合理从而引起墙体裂缝。(2)砌体施工质量低劣。墙体砌筑时灰缝不饱满、厚度不均匀、组砌方式不符合要求等,砌筑砖墙时,未对砖块湿水,采用干砖上墙等违规作业都会降低砌体承载能力,使墙体日后出现裂缝。(3)墙体整体性被削弱。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因为在房屋建成后,埋设各种管线穿过墙体,破坏墙体整体性,减少了墙体截面面积,削弱了墙体承载力,从而引起墙体出现裂缝。(4)改变房屋用途,加大使用荷载和增加振动力,也会使墙体受到破坏,引起墙体裂缝。

2.5引起墙体裂缝的其它原因。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墙体裂缝原因之外,还存在因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灰砂砖、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其他非烧结砖等特殊砌体材料、地震、爆炸或其他外力作用等引起的墙体裂缝等,由于这些情形在实际生活在发生的比例要低得多,因此我们在这里不加以过多的分析。

3.墙体裂缝的应对措施针对墙体裂缝产生原因的不同,我们应分别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1温差裂缝的应对措施

3.1.1设置温度伸缩缝。这是防止墙体竖向裂缝的主要措施,因为各伸缩单元中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要小得多。按照有关规定,建筑物总长大于50m时,应设伸缩缝。伸缩缝应设置于因温度变化和材料干缩可能引起应力集中且墙体开裂可能性大的地方。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屋盖,每隔15~18m左右就应设混凝土后浇带一道。

3.1.2屋面现浇混凝土轴板可分段浇灌,先浇灌两边,留好施工带,过一段时间后再浇灌中间,这样可避免混凝土收缩及两种材料的温度系数不同而引起的裂缝。

3.1.3屋面上设置隔热层或保温层,并且在做屋面保温层时最好避开高温季节。一般屋面板受阳光辐射吸收热量较多,增设空气隔热层或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作保温层,能有效控制屋面板的升温。通常采用内隔热和外隔热两种方式相结合,可减少温差10℃以上,屋面板温度降低后,它与墙体的温差可大大减小,能有效防止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3.1.4采用装配式有檩瓦屋盖。有檩瓦屋盖在温度变化时的水平位移小,墙体中的主拉应力也小。该方法可减小屋面的水平刚度和温度变形,对防治外墙的裂缝较为有效,同时可以改善顶层的居住环境,可以达到实用美观双重目的。

3.1.5改进挑檐设计。设计中应优先选用内天沟排水,在钢筋混凝土挑檐表面设置保温、隔热层,现浇挑檐每隔10m左右设一道伸缩缝,或者将现浇挑檐应改为预制挑檐。

3.1.6另外一点也是很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砌体施工规范,确保砌体施工质量。

3.2沉降裂缝的应对措施。这类裂缝的产生原因大多是与设计的缺陷或者施工质量不合格有关。因此工程设计应加强地基土持力层的详细勘探工作,了解有关土层的性质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保证基础有足够的埋置深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措施:

3.2.1防患于未然,在设计阶段就消除裂缝隐患。一般在设计中选取土质均匀的场地建造房屋;当地基土壤严重不均匀时,应采用处理地基或改变基础埋深的方法,消除不均匀影响;当基底持力层为遇水膨胀或湿陷性土壤时,应在房屋周围采取排水及隔水措施;从而使基础的局部倾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3.2.2新老或相邻两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对地基产生新的附加应力和应力叠加,引起不均匀地基沉降。

3.2.3合理设置沉降缝。在房屋体形复杂,特别是高度相差较大的部位应设沉降缝,沉降缝应从基础分开,缝宽不得少于10cm,最好是三缝合一。

3.2.4利用肋梁基础或加大地圈梁,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均匀地基沉降,也可以减少此类裂缝的出现。

3.2.5要严把施工质量关,施工时要严格按规范施工,每道工序都必须经监理部门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2.6沉降裂缝发生后,沉降发展较为缓慢且有减弱趋势时,应在裂缝稳定后,对墙体修复;沉降发展较快且有加速趋势时,应立即采取临时支护措施,减小基础荷载,加固基础后修复墙体。基础加固常用的有加大基底面积法、桩基础托换法以及注浆法等改变土壤特性的方法;墙体裂缝一般采用水泥砂浆、树脂砂浆填缝或水泥灌浆封闭保护的方法处理。

3.3冻胀裂缝的主要应对措施

3.3.1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一定要设计在冰冻线以下。

3.3.2基础下的垫层最好选用3:7灰土垫层,因为3:7灰土的密度大,含水量小,而且弹性也较好,不容易引起冻胀。

3.3.3用单独基础,基础梁承担墙体重量时,基础梁下应留一定空隙,防止因土冻胀而顶裂基础梁和墙体。

3.3.4一定要防止水泡基础,尽量减少基础地基的含水率。

3.3.5屋面防水、女儿墙压顶,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3.4结构裂缝的应对措施

3.4.1在设计阶段要做到正确结构计算和设计,这是应对结构裂缝最基础性的工作。设计资料要仔细审查,当荷载较大而构件截面尺寸受到限制时,应提高块体和砂浆强度等级,或采用配筋砌体。

3.4.2通过卸载方法减轻墙体荷载。对由于荷载过大、砌体强度低,已经产生裂缝的墙体,可采用减轻上层结构自重与使用荷载的方法,或在其顶部砌体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梁,承担上部荷载。

3.4.3结构加固补强。对由于荷载较大、砌体截面尺寸较小、承载力不足并已产生裂缝的墙体,可在不损害主体立面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截面尺寸,以提高其承载能力。这种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应的效果。

4.结束语墙体裂缝是在生活现实中难以避免的一种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只是有些小的裂缝我们看不见而已。因此,对于已经出现的墙体裂缝,我们也不必慌张,首先要仔细观察,找出裂缝的特点与基本规律,确定裂缝发生的具体原因。对于温差裂缝等一般不影响房屋使用安全的墙体裂缝,用砂浆堵抹即可;对于地基沉降裂缝等可能危及房屋结构安全,对人身造成威胁的墙体裂缝则应作即时适当的加固处理。

墙体裂缝范文篇6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防治措施

砌体结构房屋出现裂缝的现象较为普遍,裂缝程度轻重差别很大。轻则影响房屋正常使用和美观,严重的将形成结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工程事故。

一、常见的裂缝的成因及类型

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外荷载(包括静、动荷载)变化引起的裂隙,二是由变形引起的裂隙(主要有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陷或膨胀等变形产生应力而引起的裂隙)。在砌体结构的民用建筑中,砌体裂隙绝大部分是由于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由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和钢筋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不同,因此当温度发生变化时,二者产生变形差异。此外,由于建筑物中的构件大多属于超静定杆件,具有多个约束,对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将予以限制,从而会在构件内产生温度应力,对墙体与混凝土之间的变形差异势必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这些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砌体就产生错位裂隙,温度裂隙是造成墙体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温度应力和变形而产生的裂隙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阳面重阴面轻”的特点与规律,裂缝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如下5种:

(一)八字形裂隙

主要出现在横墙与纵墙两端部,此种裂缝属正八字形的热胀裂缝,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其原因是由于设计与施工中的缺陷,使屋面保温层的热阻减少甚至失效,致使屋面板温度变形大于砌体温度变形,当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时,屋面板的推力就传给墙体,并因墙体温度附加应力在房屋两端较大,当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时,则易发生剪力产生的主拉应力,当超过砌体抗拉极限时,墙体即出现八字形开裂,

(二)倒八字形裂隙

属冷缩裂隙,主要出现在纵横墙两端的窗洞口处,尤以顶层两端窗洞口处最严重,由于墙体冷缩附加应力在墙体两端较大,当房屋收缩变形大于墙体时,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相对集中而导致形成倒八字形裂隙,使墙体开裂,

(三)水平裂隙

多见于顶层横墙、纵墙、“女儿墙”及山墙处,当屋面保温隔热较差,屋面板受热膨胀对墙体产生水平推力时,由于墙体在端部收缩要大于中部且砌体抗剪能力较低,使纵横墙与屋盖的接触面上产生水平裂隙,

(四)垂直裂隙

主要出现在窗台墙处、过梁端部及楼层错层处,此种裂隙主要由于温度变化,墙体受到楼板的拉应力作用,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而拉裂,或因冷缩变形,在与墙漆之间变形差异最大的钢筋混凝上梁端和楼板错层处,引起墙体垂直开裂。

(五)x形裂缝

多数沿砌体灰缝开裂,主要受房屋热胀冷缩的反复作用形成,而底层墙体产生的x形裂缝则是由于基础不平整或不均匀沉降引起,

二、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第5.3.1条:对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而未考虑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的巨大差异和相同措施的适应性。

(二)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从规范的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见,它主要取决于屋盖或楼盖的类别和有无保温层,而与砌体的种类、材料和收缩性能等无直接关系。可见在我国,伸缩缝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因建筑过长在结构中出现竖向裂缝,它一般不能防止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由此可见《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混凝土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

1、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变形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2、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置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或将砌体设计成配筋砌体,其配筋率既能满足抗裂需要,又能保证砌体具有一定的延性。

三、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连措施

(一)防止屋盖温度变化与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措施

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BGJ32-8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二)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干缩引起裂缝的措施

1、设置控制缝

1控制缝的设置位置。a,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b,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c,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d,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e,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l层~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f,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g控制缝做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酯或硅树脂等填缝。2,控制缝的间距。a,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lb,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c,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2、设置灰缝钢筋

1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2,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3,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u4,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5,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mm,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6,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mm:7,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Illm~8,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9,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

3、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1,在楼盖处和屋盖处:2,墙体的顶部;3,窗台的下部;4,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5,配筋带的钢筋,对190mm厚墙,不应小于2<12,对250mm~300mm厚墙不应小于2<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6,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7,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8,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9,对地震设防烈度不小于7度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X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10,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三)综合采用上述措施

也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烈度、基础结构布置形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综合采用上述抗裂措施。

四、结束语

控制裂隙的产生和扩展,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在当前建筑物普通向高层、大型化发展的形势下,制定一项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已迫在眉捷。控制裂隙,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刀,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只要严格执行规范,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GB500032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墙体裂缝范文篇7

一、防止因地基基础原因而引起的墙体裂缝(一)当地基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其表现形式大多是底层墙体开裂,严重时可能向上继续延伸。

1.斜裂缝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纵墙的两端,或建筑物的中部以及建筑物的阳角。斜裂缝成因是由于地基局部沉降,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力,当砌体受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即发生断裂。

2.水平裂缝多发生在窗间墙。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时,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当砂浆强度不足以抵抗该剪力时,即发生水平裂缝。

3.垂直裂缝大多在较宽窗的窗台中部。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窗间墙因受荷载较大,窗台因其上伏有窗重,荷载很小,因此窗台墙相当于反梁而窗间墙相当于反梁支座,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上宽下窄。

(二)防治措施1.加强地基勘察。验槽时应钎探,以探明局部软弱土层。对照勘探报告,辨别土层成分,防止因未作土样而将某些特性土,如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当作一般土处理。对发现的软弱土部分,应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合理设置沉降缝。当地基压缩性较大、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或同一建筑物而基础形式不同时,均应从基础开始设置沉降缝。

3.加强上部结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抗拉强度。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可以适当调整不均匀沉降。

二、防止因施工或材料原因而产生墙体裂缝(一)当施工或材料质量低劣时,墙体裂缝呈不规则状,且分布不均匀。但当施工顺序不合理时,则能产生较集中的明显的裂缝。

(二)防治措施1.严把材料质量关,对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

2.严格按规范施工。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接,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应饱满。严禁以铺浆代替灌缝,转角和交换处应同时砌筑,半砖使用率不得超过5%.3.认真分析房屋结构,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应先建主体后建附属,先建重而高部分,后建轻而低部分,对大面积现浇板,应设置后浇带。

4.对沉降缝、伸缩缝等,一定要将缝内杂物剔除干净,使缝能正常发挥作用。

5.承重或非承重构造柱与墙体间应设2φ6拉结筋,间距为八皮砖,每端伸入墙内1米或至洞口边。

6.预制过梁遇构造柱,当搭接长度不足250毫米时,应改为现浇,伸入构造柱内。

三、防止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墙体裂缝(一)当温差变化过大而房屋对温差产生的内应力缺乏有效抗力时,在房屋的顶层常发生斜向、水平裂缝。

1.斜向裂缝多发生于顶层纵墙两端,其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两端有门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

2.水平裂缝多发生于顶层圈梁下,纵墙、横墙均可发生,房屋两端较严重。

(二)防治措施1.屋面加设保温层可以有效减小屋盖与墙体的温差,保温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且应设隔气层、保护层、透气孔等。

2.当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时,应合理设置伸缩缝。

3.当纵墙两端开间内设有较大洞口,可以在洞口两侧设置砼构造柱,与上、下圈梁拉结,既可以加强该开间的刚度,又可以阻止裂缝。

4.提高顶层砌体强度,以加强墙体抗温应力的能力。

5.合理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及施工工序,施工时尽量避开高温或寒冷季节,加强屋面养护,必要时设置后浇带,以解决砼施工中的内应力。

四、防止因设计原因而引起的墙体裂缝(一)设计不当1.在局部软弱地基中如处理不当,则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当上部结构刚度不足以抵抗由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内应力时,即发生开裂。

2.房屋过长或型体复杂,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或温差裂缝。

3.由于相邻建筑物基础的,地基易产生附加沉降。

4.设计时未进行荷载不利组合,导致使用荷载分布与设计值相差过大。

5.砌体强度设计不足。

6.圈梁设计过小或强度过低,洞口过梁搭接长度小于250毫米等。

7.大梁搁置在砌体上,砌体局部承压面不足或偏小,发生开裂。

8.因大梁刚度偏小而产生挠度,嵌固在墙内的梁端发生位移造成墙体开裂。

(二)防治措施1.对局部软弱地基应作加强处理,同时应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对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应作特殊处理。

2.相邻建筑物间基础应留有一定间隙,同时应相邻基础应力叠加时产生的沉降量,使该沉降量与整个建筑物沉降量相同。

3.计算时,认真进行不利荷载组合;设计中,注明使用荷载值。

4.认真验算砌体强度、验算砌体局部承压,当局部承压不足时应设置砼垫块。

5.各构件刚度应满足规范规定的变形要求。

6.对较长的房屋,其顶层的房屋端开间应加强刚度。

墙体裂缝范文篇8

关键词:裂缝原因措施

1.建筑墙体裂缝概述

1.1不同墙体材料之间裂缝

在不同建筑材料间极易出现规则的裂缝,尤其是框架结构的工程在框架与填充墙之间经常出现这种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这种裂缝的特点是沿与梁、柱与墙触面之间出现,裂缝较宽而深,如果梁宽大于墙体宽度则在梁底最易出现空鼓现象,严重时可引起梁底抹灰局部的脱落,很难全面预防。

1.2应力集中裂缝

此类裂缝多在砌体结构相对薄弱部位出现,如门洞口上部、窗洞口上、下部及砼大梁下部的墙体上。其裂缝多为斜向,少部分为竖向和水平方向裂缝。

1.3墙面抹灰龟裂

墙面抹灰完成后,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细而密呈龟裂状的裂纹,这种裂纹细而深度浅时危害不大,可不做处理,但开裂较深时往往伴随着空鼓、脱落等现象的发生,一旦出现大面积空鼓、脱落,唯一的办法是返工重做,但返工重做部分就象在墙面打了一块“补丁”,很难恢复原貌,易在返工面周围出现收缩裂缝,返工的效果既不经济也不美观。

2.建筑墙体裂缝形成原因

2.1不同墙体材料之间裂缝出现的原因

2.1.1对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把握不准或很难把握。如加气混凝土砌块吸水后膨胀较大,失水后体积缩小,导致这种裂缝出现。

2.1.2施工原因:组砌不合理,砂浆的饱满度小于85%,或者由于拉结钢筋漏放甚至不放,浇水过多,施工一次砌体高度过大,砂浆标号低,都可导致不同墙体材料之间裂缝的频频出现。

2.1.3温度的影响:由于各种墙体材料之间的膨胀系数的差别,必然引起结构热胀冷缩及内外胀缩不一致的变形,因此也必然会将抹灰面层拉裂。

2.2应力集中裂缝形成的原因分析

2.2.1在荷载、收缩或温度作用下,门窗洞口处,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共主拉应力约呈45度斜向方面分布,该处拉应力最大值往往超过弹性均匀分布拉应力2~3倍,当此局部应力集中产生的拉应力超过砌体的主拉应力极限值时,而出现了应力集中裂缝。

2.2.2门窗洞口上部砌体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砂浆末充分搅拌,和易性差,操作时,饱满度不够,水平灰缝厚度不均匀,砂子含泥量较大,不均匀,不严格计量,配合比不准,造成砌体强度下降。等等诸多原因都能造成应力集中裂缝的出现。

2.2.3此外还有一种应力集中裂缝出现在钢筋砼大梁下的砌体上,由于未设梁垫或设置不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砌体出现裂缝。

2.3墙面抹灰龟裂出现的原因

2.3.1抹灰砂浆配比不合适,水泥用量过大致使水化热大,干缩严重从而造成龟裂。

2.3.2基层表面平整度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垂直度超标,造成抹灰层厚薄不均或抹灰层过厚,从而造成表面龟裂的发生,这也是引发龟裂现象较常出现的原因之一。

2.3.3中高级抹灰应该分层施工,有时施工时为了赶进度或为了省工图方便,从而抹灰基层、中层、面层分层不当,分层厚度不当,压不密实,从而引发龟裂。

3.建筑墙体裂缝控制措施

3.1不同墙体材料之间裂缝预防措施

3.1.1对于加气混凝土和粉煤灰砌块而言出厂时含水率较高,以后砌块会因逐渐干燥造成体积的不稳定,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建材应该提前组织材料入场,杜绝边进料边砌筑的施工方法,材料入场后不要随意堆放,堆放时底部应垫起并防潮,雨天还要覆盖以防吸水过大而引起体积的膨胀。

3.1.2砌块在组砌时不应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而减少工序,将填充墙一次性砌至梁底,用砂浆塞实框架梁与填充墙之间缝隙后即进行墙面抹灰。

3.1.3砌体的胀缩,不同的部位是不相同的。往往是两头大而中间小,因此在柱、梁与砌块接触的部位易出现裂缝,因此在抹灰前宜在框架柱、梁与砌体接触面上用胶泥粘结玻纤网,每边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3.2应力集中裂缝预防措施

3.2.1在门窗洞口两侧增设抗裂柱,或钢筋砼门窗框;对于砼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则在洞口两侧设芯柱。

3.2.2如为混水墙也可在门窗洞口处,设置45度斜向焊接网片或加强钢筋,并用U形筋将斜筋固定在墙体上,再做外抹灰;在门窗洞口上部墙体中采用水平砌缝配筋的办法,加强砌体抵抗水平变形的能力。砌缝配筋是由预先埋设在水平砂浆砌缝中的纵向和横向钢筋构成的,砌缝配筋的间距,最小为20cm,最大为60cm,或者在墙体中部设置3Φ6的通长水平钢筋,在墙体转角和纵横墙交接处宜设置拉接钢筋,数量为每120mm墙厚不少于1Φ6,竖向间距官为500mm。

3.2.3支承在墙上的钢筋砼大梁下部应设置梁垫。

3.2.4在砂浆中掺入纤维,即采用纤维砂浆抹面。具体做法是将短纤维(聚合物纤维)按一定比例掺人砂浆中拌和即可制得。短纤维在砂浆中的作用是提高基体的抗拉强度,阻止基体中原有微裂缝的扩展并延缓新裂缝的出现,提高基体的变形能力和改善其韧性与抗冲击性。在工程中常用的是聚丙烯单丝纤维。

3.3墙面抹灰龟裂的预防措施

3.3.1严格按配比拌制砂浆,尤其要控制水泥用量,水的用量也要控制,拌制砂浆前要进行试配,使砂浆的和易性与保水性达到最佳。搅制设备要用专用的砂浆搅拌机,杜绝使用混凝土搅拌机(滚筒式)拌制砂浆。

3.3.2在砌体施工时要严把砌体施工质量关,控制好砌体表面的平整度,尤其要控制好砌体的垂直度,这样便能有效控制抹灰的厚度,杜绝出现抹灰厚度不均匀,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龟裂情况的发生。

3.3.3抹灰应分层进行,严格控制抹灰的总厚度和分层的厚度,中级抹灰平均总厚度宜控制在20mm内,高级抹灰宜控制在25mm内,外墙抹灰宜控制在20mm内。

墙体裂缝范文篇9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防治措施

砌体结构房屋出现裂缝的现象较为普遍,裂缝程度轻重差别很大。轻则影响房屋正常使用和美观,严重的将形成结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工程事故。

一、常见的裂缝的成因及类型

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外荷载(包括静、动荷载)变化引起的裂隙,二是由变形引起的裂隙(主要有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陷或膨胀等变形产生应力而引起的裂隙)。在砌体结构的民用建筑中,砌体裂隙绝大部分是由于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由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和钢筋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不同,因此当温度发生变化时,二者产生变形差异。此外,由于建筑物中的构件大多属于超静定杆件,具有多个约束,对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将予以限制,从而会在构件内产生温度应力,对墙体与混凝土之间的变形差异势必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这些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砌体就产生错位裂隙,温度裂隙是造成墙体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温度应力和变形而产生的裂隙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阳面重阴面轻”的特点与规律,裂缝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如下5种:

(一)八字形裂隙

主要出现在横墙与纵墙两端部,此种裂缝属正八字形的热胀裂缝,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其原因是由于设计与施工中的缺陷,使屋面保温层的热阻减少甚至失效,致使屋面板温度变形大于砌体温度变形,当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时,屋面板的推力就传给墙体,并因墙体温度附加应力在房屋两端较大,当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时,则易发生剪力产生的主拉应力,当超过砌体抗拉极限时,墙体即出现八字形开裂,

(二)倒八字形裂隙

属冷缩裂隙,主要出现在纵横墙两端的窗洞口处,尤以顶层两端窗洞口处最严重,由于墙体冷缩附加应力在墙体两端较大,当房屋收缩变形大于墙体时,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相对集中而导致形成倒八字形裂隙,使墙体开裂,

(三)水平裂隙

多见于顶层横墙、纵墙、“女儿墙”及山墙处,当屋面保温隔热较差,屋面板受热膨胀对墙体产生水平推力时,由于墙体在端部收缩要大于中部且砌体抗剪能力较低,使纵横墙与屋盖的接触面上产生水平裂隙,

(四)垂直裂隙

主要出现在窗台墙处、过梁端部及楼层错层处,此种裂隙主要由于温度变化,墙体受到楼板的拉应力作用,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而拉裂,或因冷缩变形,在与墙漆之间变形差异最大的钢筋混凝上梁端和楼板错层处,引起墙体垂直开裂。

(五)x形裂缝

多数沿砌体灰缝开裂,主要受房屋热胀冷缩的反复作用形成,而底层墙体产生的x形裂缝则是由于基础不平整或不均匀沉降引起,二、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第5.3.1条:对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而未考虑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的巨大差异和相同措施的适应性。

(二)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从规范的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见,它主要取决于屋盖或楼盖的类别和有无保温层,而与砌体的种类、材料和收缩性能等无直接关系。可见在我国,伸缩缝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因建筑过长在结构中出现竖向裂缝,它一般不能防止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由此可见《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混凝土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

1、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变形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2、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置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或将砌体设计成配筋砌体,其配筋率既能满足抗裂需要,又能保证砌体具有一定的延性。

三、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连措施

(一)防止屋盖温度变化与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措施

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BGJ32-8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二)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干缩引起裂缝的措施

1、设置控制缝

1控制缝的设置位置。a,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b,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c,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d,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e,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l层~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f,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g控制缝做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酯或硅树脂等填缝。2,控制缝的间距。a,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lb,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c,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2、设置灰缝钢筋

1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2,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3,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u4,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5,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mm,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6,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mm:7,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Illm~8,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9,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

3、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1,在楼盖处和屋盖处:2,墙体的顶部;3,窗台的下部;4,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5,配筋带的钢筋,对190mm厚墙,不应小于2<12,对250mm~300mm厚墙不应小于2<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6,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7,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8,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9,对地震设防烈度不小于7度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X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10,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三)综合采用上述措施

也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烈度、基础结构布置形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综合采用上述抗裂措施。

四、结束语

控制裂隙的产生和扩展,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在当前建筑物普通向高层、大型化发展的形势下,制定一项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已迫在眉捷。控制裂隙,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刀,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只要严格执行规范,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作者身份证:431202196903151013)

参考文献:

[1]GB500032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墙体裂缝范文篇10

关键词:房屋建筑;裂缝;成因;控制措施

1房屋建筑墙体裂缝的成因分析

我们对建筑物的裂缝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建筑物裂缝形成主要是由于设计、材料或施工方面的原因,但归结各种情况,不外乎以下情况,在此对其成因进行逐个分析:

1.1温度和干缩产生的裂缝

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各部分温度差异引起温度变形不协调,从而导致的墙体开裂。这类裂缝主要发生在钢筋混凝土平屋盖的砖混住宅中,裂缝形式有“八”字形缝、45度斜裂缝、水平缝、垂直缝等。在砖混结构中的温度裂缝差异主要由两部分原因造成:一是砖砌体与混凝土楼板的初始温差:混凝土楼盖在浇筑后的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化热的作用而使得楼盖的温度升高,而砌体温度不变,造成砖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楼盖的初始温差。二是日光照射产生的温差: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日照影响温度升高,由于钢筋混凝土楼盖通常接受日照时间较长,同时楼盖的阻热能力差,从而比砖砌体温度升的更快,造成楼盖与砖砌体的温度差异。在两种温差的影响下,加之钢筋混凝土楼盖与砖砌体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也差别较大(钢筋混凝土为10×10-6,砖砌体为5×10-6),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并导致砖砌体中产生剪应力和拉应力,当这个剪应力和拉应力超过了砖砌体的允许应力,就会产生裂缝。

1.2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墙体裂缝

(1)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

(2)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在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3)房屋低层窗台下竖直裂缝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如礼堂、厂房等工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影响窗扇开启。另外,地基如建在冻土层上,由于冻涨作用也会在窗台发生裂缝。

1.3工程设计方面不合理,引起墙体开裂

设计时没有认真按规范规程要求进行防裂缝设计。在许多工程中,设计虽有防裂缝措施,但与规程要求不完全相符,致使墙体防裂缝得不到有效保障,或保质年限大大缩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墙砌体材料强度偏低、不同砌体混合砌筑、砌体强度与砌筑砂浆强度相差过大或外墙批荡砂浆强度与墙体强度差距过大等设计方面的不当都会导致墙体开裂。

1.4墙体施工质量控制不符合规范要求,引起墙体开裂

(1)砌体强度低。施工过程中未认真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砖砌体材料强度较设计要求低,或是抗压强度虽达到要求,但因砌体长度较长,砌筑施工完成后,砌体从中间部位自行断裂。

(2)不同强度的砌体混合砌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同砌体材料作为配套砌块,致使各种砌体组合砌筑,因不同砌体材料强度、热胀冷缩、吸水率等不同引起墙开裂。

(3)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偏高)。砂浆搅拌过程中,砂浆搅拌不均匀导致有的砂浆强度偏高、有的强度偏低,有的甚至因为粘结材料量太少强度特低。配料方面砂配多了砂浆强度偏低,水泥配多了砂浆强度偏高;水多了,砂浆稠度低影响砂浆强度,且砂浆干缩量增大,引起灰缝位置开裂。

(4)砌筑用砂浆没有按要求做到随拌随用。砂浆一次性搅拌量过多,存放时间过长,致使砂浆还没有砌前就开始初凝结块,使用时砂浆强度已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墙体质量,引起裂缝。

2墙体裂缝的控制措施

2.1防止温度及干缩裂缝的措施

(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其间距30mm。

(3)当采用现浇砼挑檐的长度>12mm时,宜设置分隔缝,其宽度>20mm。

(4)合理设置灰缝钢筋,其要求如下:①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三道灰缝设置钢筋,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应>600mm。②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及靠近墙顶的部位设置钢筋。③灰缝钢筋的间距<600mm。④灰缝钢筋距楼、屋盖砼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应>600mm。⑤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300mm。⑥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300mm。⑦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其保护层上下应≥3mm,外侧<15mm。⑧配筋时含钢率≥0.05%;局部截面配筋时含钢率≥0.3%。⑨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应≤30mm。

(5)在顶层圈梁上设置宽40-50mm的遮阳板,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钢筋混凝土圈梁,减小因温差产生的应力。

(6)对于已经产生温度裂缝的砌体,尽管在通常情况下裂缝不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造成影响,但裂缝的出现影响了房屋的美观与使用,同时对结构的整体性与耐久性也有影响,因此,裂缝稳定后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于数量较少且裂缝宽度不大的墙体裂缝可在消除裂缝表面灰尘、白灰、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后,采取压力灌浆的办法进行修补;对于数量较多、宽度较大的墙体裂缝宜先将墙面抹灰全部剔除,并在墙面横竖灰缝剔除深度不小于10mm的砂浆,清扫墙面灰尘并浇水湿润裂缝,用水泥稠浆封堵裂缝,在砖墙两面分别挂双向φ6@200钢筋网片,用φ6穿墙筋勾住两钢筋网片,然后用高强度砂浆抹面。

2.2防止地基沉降引起裂缝的措施

(1)合理设置沉降缝。凡不同荷载(高差悬殊的房屋)、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并设置沉降缝,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或防止裂缝产生。

(2)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可在基础(±0.00)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砌体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如采取砖浇水润湿,改善砂浆和易性,提高砂浆强度、饱满度,增加砖层之间的粘结,施工临时间断处严禁留直搓等措施,都可大大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

(3)加强地基探槽工作。对于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对探出的软弱部位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4)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或反砖旋,以适应窗台的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外,也可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另外窗台部位砌筑时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在窗洞下增设厚40mm钢筋混凝土带,使山墙两侧1-2房间与山墙形成U字形钢筋混凝土带,以解决窗下角裂缝问题,并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5)砌块结构的芯柱通常采用“暗芯柱”作法,混凝土浇筑时无法使用机械振捣,芯柱质量难以保证。为克服这一弊端,改用明构造柱240mmx240mm或240mmx190mm代替“暗芯柱”,并按要求留置马牙搓和拉结筋,以提高抗震能力,质量也便于检查。

2.3从工程设计方面着手,有效预防墙体裂缝

强化墙体防裂缝设计的要领与理论,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墙体设计,确保墙体质量。

(1)墙体抹灰砂浆中掺一定量纤维,增强抗裂能力。

(2)外墙装修有条件的全部增设钢丝网。

(3)砌体墙有窗台的,全部改用混凝土窗台。

(4)墙体砌筑用的材料尽可能使用一种,避免多种材料混合使用。

(5)尽可能保证墙体所用砌块、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的强度、吸水率、热胀冷缩等统一协调,基本一致。

(6)在不同材料界面增设钢丝网,管线预埋位置增设抗钢网。

2.4墙体施工中防止裂缝的其他措施

(1)砌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砂浆搅拌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和配料。应提高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以增加砌体的抗拉强度。

(2)砌体施工每日砌筑的高度不能超过1.8m的规范要求。

(3)认真做好墙体装修施工方案,做好平层、面层及各分项施工的技术交底工作。

(4)批荡应按要求分层进行。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的抹灰层应待前一层凝结后,方可涂抹后一层;石灰砂浆的抹灰层,应待前一层7~8成干后,方可涂抹后一层。

(5)砌体在砌筑过程中严禁打凿,特别是轻质砌体。砌体质量要严格控制好,砂浆要饱满,拉结筋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留设。

(6)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的施工质量管理。

(7)对局部墙体太厚要采用加钢丝来加强。

(8)墙体抹灰层采用加钢网来抗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钢网处于批荡层的中间位置,以利钢网能充分发挥抗裂作用。

(9)预留施工孔洞应按要求留设和封堵。

(10)混凝土墙体浇筑前,必须搭设可靠的施工平台、走道,施工中应派专人护理钢筋,确保钢筋位置符合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①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必须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养护。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终凝后)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保湿养护;根据气候条件,淋水次数应能使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用塑料布覆盖养护,应全面将混凝土盖严,并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淋水;②混凝土养护时间应根据所用水泥品种确定。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能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对不便淋水和覆盖养护的,宜涂刷保护层(如薄膜养生液等)养护,减少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

3结论

房屋建筑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影响因素多、控制难度较大,但总体上不外乎以上几种类型。只要采取全过程控制的方法,从设计到选材和施工都加强管理,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就能大大减少墙体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或将裂缝数量控制在最小程度,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承志.建筑混凝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95-496.